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

第1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可持续发展 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交通对人口总数、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城市交通也引发了交通拥堵、占用土地、大气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协调交通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一、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现状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新概念才真正出现,人们更加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在美国芝加哥开始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后,真正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得已出现,在1962年制定的交通研究报告,真正改变了传统道路网规划的模式,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六十年代美国私人汽车数量极速增长,公交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波动,城市交通更加混乱,该时期的城市交通规划逐渐与土地利用融合,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详细的研究了公交规划、轨道交通、公交先行等技术。在七十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将重点转向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等方向,明确提出城市交通发展必须基于动态、静态、公共、行人等交通因素,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实施原则,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使数据处理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八十年代各大城市交通更加紧张,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交通规划要求,从交通系统间的影响与联系出发,了解具体问题,以战略眼光制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政策目标与规划方案,提出大城市必须重视公共交通规划。九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与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相比,确定了以系统调查、现状分析、发展战略研究、交通需求、专项规划组成的城市交通规划程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更加清晰。通过不断展开的新理论与技术探究,提出了平衡网络效率、交通组织控制的思想,为协调城市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相连,从早期道路规划到如今的综合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了辅助效果。在完整的交通规划理论形成后,经过半世纪的研究与创新,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预测、规划、结构模型,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分析技术也在逐渐成熟。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原则与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并且要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舒适,不能以出行质量来满足出行数量。而且也不能在满足个人出行的过程中,损害到他人出行的需求,不能因为个人需求而损害未来发展需求。城市交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囊括城市交通发展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社会整体环境,才是城市交通的真正发展目标。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增大道路容量,而是需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周边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共同制定的规划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上,而是需要合理控制城市布局,将城市土地资源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使居民可以快速出行,提高交通舒适性。城市交通的实质就是合理分配城市可用资源,使城市可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一致性。在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由于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提高,所以在进行道路规划时,必须满足现有交通需求,还需要为城市化建设留出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就会导致交通问题只能短暂的解决,影响了未来城市的发展速度。

三、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一)拓宽发展空间

通过合理的土地优化措施,使松散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化结构更加契合,高度集中的土地结构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完成,而后快节奏的发展导致交通量急剧增加。在2000年贵阳市的城市交通规划中,由于初级城市规模较小,道路总长仅有78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总道路面积也要低于普通城市道路交通面积,使停车场数量稀少,而且未来城市发展余地较少,机动化较差。在2010年的重新规划中,贵阳市重点优化了郊区、干道、交通网络的分布,使城市交通布局更具有层次感,通过主干道提高了城市交通流量。

(二)发展公共交通

通过集约化交通,将个体交通需求进行合理压缩,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保障体系,通过新技术与资金的扶持,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引进合适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良性循环。常规的公交体系,在选择建设方时主要以招投标为主,但是对招投标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进行合理控制,最终导致城市交通建设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杭州市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将交通建设分为多个项目进行承包,由各大施工单位竞争,最终项目质量有很大提升,而且施工投资也有大幅度下降。

(三)建立交通走廊

充分发挥轻轨、地铁的交通便捷性,建立运量适合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快速交通走廊,实现长短、快慢的分离交通体系,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使用交通走廊系统后,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流动速度,并且可以降低私人机动车数量。在北京市进行规划时,通过多种城市交通走廊,构建出非常完美的公共交通网络,使人们可以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自由出行,有效控制了私人机动车数量,也降低了尾气排放污染。

(四)改建交通枢纽

通过合理化的交通枢纽,可以实现自行车、公交的快速转换,并且增设次干道、步行道、支路数量,通过主体不同的方式,使交通分类更加清晰。根据城市交通状态,在交通密集区划分主干道与次干道,在交通非密集区,可以增设一些步行道与公共交通站点,城市居民可以实现近距离使用自行车,远距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且增设自行车存放点,方便人们换乘。在沈阳新设立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可以在城市居民办理租借手续后,自由的借用自行车,并且可以实现自行车与公交车快速换乘,不仅使城市交通更加方便,也使城市交通环境得到净化,居民可以自由的选择出行方式。

(五)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信息等综合管理系统,使城市交通服务得到有效提高,对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与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交通需要处理大量繁杂事件,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建立交通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公共项目。城市交通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对改善经济、工作、生活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四、阶段式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

(一)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方向进行总体规划,为城市交通建设指出长远发展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观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主体战略思想,并且根据未来城市土地的规划方案、生态容量、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特点,深入研究城市未来的交通客运需求,确保城市交通维持基础的交通系统供应量。目前我国正常的研究规划年限为25-55a,通过战略眼光制定出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使城市远景交通可以正常发展,并且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新型交通结构,构建出综合性优异的网络布局,使城市交通发展获得充分的保障。

(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进行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需要从交通网络入手,对线路、设施的具体规模与定位进行确认,制定出合理的项目施工顺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宗旨是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使城市交通实现战略化发展,进行10-25a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行中长期规划可以解决城市交通的结构优化问题,并且对道路网、公交等布局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提高城市静态交通规划方案的发展评价,通过分期建设解决序列问题。

(三)近期发展规划

城市交通的近期规划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基础,也是维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因素。短期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分析评价,将城市交通1-5a以来的全部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根据资料制定出未来短期内的优化措施,其中包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交通网络建设水平、道路交通设计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效果分析、交通网络保障措施等。

结语: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以中长期规划为交通规划基础,重点分析城市交通发展现状,提出5年内发展措施。对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的评价,并且完善交通网络与道路建设方案,对重大项目进行效果分析,通过科学的保障措施,为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J].公路交通科技,2013(4):46-47.

第2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和谐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不便,还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交通污染不但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更加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城市交通问题若不能得到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哈尔滨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传统的哈尔滨城市交通规划过于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小汽车的大量发展,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交通结构失衡,城市交通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为了从根源上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使哈尔滨城市建设和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中通过加强对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应用,建立合理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有机结合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使哈尔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1当前哈尔滨市交通规划分析及和谐交通理念

1.1当前哈尔滨市交通规划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主要城市都已经编制了城市交通规划,哈尔滨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内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城市相比存在经验不足等客观因素,差距十分明显。在编制的具体内容上则主要有以下不足:首先是当前的哈尔滨市交通规划主要着眼于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以满足快速机动化的交通需求为目标。道路越修越宽,道路等级越来越高,交口渠化越拓越大,交通信号等待时间越等越长,高架桥越建越多。这种单纯的扩大和改善表面上看是为了满通供给,以求达到供需平衡,但从客观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往往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刺激了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哈尔滨的城市交通陷入了“汽车增长―修建道路―汽车继续增长―再建路―再恶化”的怪圈,治标不治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交通中心的Martinwachs教授曾说:“你永远无法建造足够的道路来赶上解决交通堵塞的需要。交通量的上升,总是超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其次是哈尔滨市交通规划忽视了以人为本,“车本位”思想严重。当前城市交通规划的做法是“1小时交通圈”或“30分钟交通圈”等来概括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衡量的标准时小汽车出行所需的时间;在规划的观念上,认为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是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罪魁祸首,自行车和步行则是道路交叉口通行不畅的首要原因。从规划内容上看,哈尔滨交通调查的内容除居民出行调查外,主要是机动车出行调查、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车速调查和停车调查等;交通预测的内容和成果主要是机动车的吸发量、流量分配;哈尔滨市交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饱和度以及道路的服务水平。这种“车本位”思想鼓励了小汽车出行,同量也限制了一定条件下必需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加大了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再次是当前哈尔滨市交通规划的不可持续性,缺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性评价,如缺乏对人在参与交通时的可达性、舒适度、安全度、环境中的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项的指标评价。另外,哈尔滨市交通规划与哈尔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影响评价缺乏深度,缺少科学的统计分析,哈尔滨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使城市中心区交通量激增,远远超出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容量。市中心区土地开发达到饱和后失去了继续扩建的空间,交通拥堵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也就不足为奇。

1.2和谐交通理念的由来及涵义

正如世界银行以其25年来参与世界各地交通建设的经验,对大气污染与人类生命安全作了系统评估后,提出了《可持续的交通》政策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过去强调城市道路要满足车辆无限制增长需要的观念如今已被淘汰,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改善人的交通环境,而非车辆的交通问题”。[1]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私家车的大量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转变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理念,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城市交通规划中,以满足人的交通需要为出发点,创造人、车、路、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

和谐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和谐交通是指各交通主体之间,交通主体与客体,交通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交通与自然等诸要素之间的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交通主体,即全体交通参与者,交通客体则是指由各类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构成的物质支持系统。构建和谐交通,即是构建安全、便捷、高效、舒适、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体系。其目标不仅仅是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更重要的是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和谐,交通与城市用地开发的和谐,交通与人的需求的和谐。安全性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和谐交通的前提。和谐交通的安全性体现出交通设施的设计合理,建造质量优异,使用方便,能够让城市交通的每一位参与者产生愉悦的心理,积极配合城市交通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接受相关教育和引导。和谐的城市交通在保障参与者安全出行的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出行的方便、快速和舒适。和谐交通理念下的快速、高效不是指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快,而是指人或物的转移速度快。随着可供人们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的增多,可达性的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换乘次数的减少和等待时间的缩短,逐渐减少了人们出行时的厌烦心理,使人们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出行舒适指数和幸福指数。和谐交通理念倡导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交通摒弃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交通传统体系,提倡公交优先,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私人机动车出行;科学分析城市交通和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注重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实现交通系统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和土地混合利用,合理分布城市活动区域。

2国外城市交通规划启示及和谐交通的指导原则

2.1国外城市交通规划带来的启示

城市交通的主要目的是人和货物的移动,而不是车的移动。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的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后都相继陷入到了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困扰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出台了诸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交通拥挤收费政策,鼓励自行车的发展,限制小汽车出行,力求各交通形式的无缝隙转乘,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等一系列措施,效果显著。在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国外这些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也为哈尔滨今后的城市交通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

2.2实现和谐交通的指导原则

一是平等性原则,保障每一个人出行的权利,保证交通资源共享;二是健康性原则,有效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合理安排交通结构,让自行车和步行成为主要出行选择,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平衡性原则,平衡好交通供需关系,交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3实现哈尔滨城市和谐交通的策略

3.1加强哈尔滨交通需求管理

哈尔滨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对于像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这样的老城区来说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均已结束,要重新改变已经非常困难,只能从交通空间和时间上入手。东大直街秋林路段、尚志大街哈一百路段、火车站周边、省政府节点、哈医大一院周边等市经济、政治、医疗中心的车流在早晚高峰期往往过于集中,而其它区域的车流量相对较少,道路利用率低。加强哈尔滨交通需求管理的任务就是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保证道路交通系统有效运行。尽量设法均匀分布、减少集中程度,发挥所有道路的运力。其主要措施有:收取拥挤费用、调整工作岗位、设置变更车道、弹性上班、压缩工作日。而对于像群力、哈西、哈南等新区应完善生活、教育、卫生、商贸等配套设施,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增强吸引老城中心区市民迁入、定居的力度,优化各小区居住就业等用地类型配比,拉近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距离,减少出行距离和出行总量。

3.2建立合理的道路交通方式结构

目前,哈尔滨城市居民的交通方式大致包括: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助力车)、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出租车)。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也逐渐向快速机动化转变。人们错误的观念,再加上政策上的失误,私人小汽车已越来越多地行驶在条件有限的城市道路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家庭四大件”之一自行车如今已经几乎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呈现“恶化”趋势。不同出行者的交通需求存在差异,继而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和谐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契合哈尔滨的相关特点,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应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其中公共交通将会在交通结构中占多数比例。作为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除此以外还应制定落实公交优先的政策,加快巴士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公交优先”和巴士快速交通系统代表了哈尔滨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享有交通出行的权利。

3.3哈尔滨交通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存在着辨证关系。土地的利用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影响着土地的开发利用。城市交通结构的调整应当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协调优化的基础就是各种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运输特征和城市的土地利用特征,其指导思想必然是交通方式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土地利用,还应在交通政策的引导基础上,通过交通结构的合理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的交通结构必须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经济比较落后,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少等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土地是最紧缺的资源。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研究哈尔滨市交通结构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形态的基础上,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有机地结合到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达到土地开发利用与交通结构的和谐发展。

4结语

在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都市扩张和快速机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合理的交通结构、健康的交通环境、持久的发展方向对于城市交通的重要性。和谐交通理念不仅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使人们真正享受到交通所带来的乐趣,还为建设安全、舒适和环保的交通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是实现哈尔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唐相龙.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人本主义理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1):23 - 26.

[2]邵黎霞,滕旭秋,裴玉龙. 城市道路与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朝阳. 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土地开发;交通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1]。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却极其严重,如道路拥挤、管理不善、交通设施不足、效率低下、交通结构不合理等,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和根本地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特别是城市大规模的扩张,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机动车辆爆炸性的发展,城市私人汽车大量出现,使得道路的建设赶不上机动车辆的增速,道路容量严重不足,交通堵塞加剧,车辆行使速度逐年下降,停车难,交通事故频繁,空气污染严重,致使城市交通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首要问题[3,4]。拥堵的交通使得追求高效率的人群耗时耗力,对人们出行工作、购物等造成极度不便,同时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

城市交通是城市各项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如何利用好宝贵而又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成为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4]。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交通流、交通量及交通方式。因此,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定都应该是在交通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与交通规划相协调。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最佳的利用效益以实现城市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规划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 城市交通与土地开发协调发展策略

3.1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

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它不仅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应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灵活性。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都是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应以单项规划的方式分别完成,然后再简单地予以“相加”,更不能在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再进行“配套”交通规划。城市土地和城市交通只有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形成合理交通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因此,从城市本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层次上,应使两者规划紧密结合,这样就不至于使得城市路网构架、主次干道、用地功能布局等相互脱节。城市土地开发与城市交通要在规划层面上协调,确保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形成交通与土地开发配合的一体化规划,避免分离。

3.2 推行公交优先,发展快速公交

随着城市小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城市道路不堪重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所在。公交优先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途径,实行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拥挤的需要,是解决大多数居民出行的需要,是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需要,是减少机动车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需要。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公交优先”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并给予发展公交资金上的支持。推行公交优先应努力做到:一是消除公共交通服务的盲区,注重加快建设以公交专用道为主的公交快线和公交干线,提高公交的吸引力;二是调整公交网布局结构,合理规划换乘枢纽点;三是结合城市道路网的建设,逐步调整线网布局,在“合理集散、多点辐射、成网成环”的原则指导下,增加快速线和支路线建设,调整客流不均匀的线路,完善中心区公交线网,同时增加中心市区到各组团的直达公交,加大公交覆盖面。

3.3 发展轨道交通策略

在各种城市交通方式中,轨道交通是目前被公认为影响各大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轨道交通向地下、地面和空中立体开发,空间利用率高,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是平衡土地利用和缓解交通拥挤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轨道交通规划不仅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定位,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3 发展多元化、多样化交通的策略

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多元化、立体化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主核心区交通问题,建立初步完善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的必由之路。我国城市人口密集,人均拥存道路面积少,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在扶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时,必须合理引导、协调个体交通的发展,以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为此,应适度发展私小汽车,有效引导自行车交通。确立在不断完善常规地面公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轨道交通的战略方向,建立合理的建设与管理机制,构筑一个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其它方式为补充,干支结合,面向城镇群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4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私家车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城市道路的需求率将迅速增长,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应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合理配置和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使城市交通建设的速度同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基本相适应,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爱增,王晓凤,李文权.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5,145(9):107-109

[2]石崧,陈娴.武汉主城区交通瓶颈透视及科学规划管理探讨[J].城市规划,2002,26(3):74-77

第4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系统方案;西安市

1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需求也日益膨胀,人们在享受着汽车时代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遭受着交通拥堵的困扰。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量是传统公共交通所无法承担的,城市发展与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对于西安这样的省会城市,在城市逐渐加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体现在越来越拥挤的进入西安市就业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公共交通拥挤。所以对西安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城市规划研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

2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部分较发达城市,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系统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智能化综合调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有很多系统没有完善的后台维护管理功能,管理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不能及时的城市交通状况,很多系统没有后台的维护管理功能,交通信息不能实时的更新。

西安市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体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探索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初步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规划和实施研究,系统的研究框架是全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以国家城市标准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为基础,以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提出了总体建设原则、具体建设内容和分阶段实施计划。

3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

根据西安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以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西安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1)西安市构建的交通管理系统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的政策、标准和规范。

(2)系统具有兼容性,设计的规模应根据西安市城市交通需求,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具有模块化结构的参考。

(3)充分满足城市交通管理和安全保障的需要,本着整体规划和统一安排,分批实施,逐个完善的原则。

(4)保证系统的高质量的同时,考虑到城市交通和经济现状的基础。

(5)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构建满足西安市未来发展的城市交通管理的系统。

4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公共交通的利用率,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方便交通使用者和管理者。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一套在城市范围内能够实时、准确、高效的服务于交通使用者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完善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成统一的应用平台,能够协调西安市的人、车、路相互之间的关系。该系统涵盖了智能交通建设的三个层面,结构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1)交通信息采集:路口采集系统、环路数据采集、闭路电视监控、 车牌识别系统、GPS系统、民警与公众报警等。

(2)交通信息数据传输,包括有线通讯网络、无线通信网络。

(3)交通管理信息应用和服务:应用服务器、接入网关、内网交换机和数据库。

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将采集来的实时交通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把有用的交通信息实时的出去,可以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实现各种交通管理信息共享服务的整合,满足公共交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为相关部门提供交通信息。

5 结束语

通过对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相关技术的分析,结合当前的现代城市的交通现状,提出了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设计和系统结构机制。此系统实施不仅为解决西安市城市交通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胡希捷.城市规划要重视公共交通引导[J].城市交通发展,2012(04):9-9.

[3]马晓焱.城市常规公交站点设置方法与交通影响评价[D].合 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4]尹乾,周媛.城市交通拥堵分析与和谐交通建设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20-22.

第5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 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 (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 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 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 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 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 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 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 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 Transportation GIS Software (Travel Demand Modeling with TransCAD 3.2),1999.

Meyer D.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

Debbie A,et al。Optimization Models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 Programming Proces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ASCE,1990,116(3).

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PEI Yu-long ZHANG Ya-ping MA ji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150090)

第6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结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问题已是城市发展的重大阻碍,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从规划源头合理安排交通设施,协调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协调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将是本轮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一、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关系反思

1、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方法

城市规划学起源于建筑学,这也导致其许多方法也都源自建筑学,以直觉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20世纪之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便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然而目前城市规划中,其规划要素的确定仍以主观判断、定性分析为主,这虽与城市规划方法论的人本主义指导思想相关,但在城市建设理念与现实的反差,要求对城市规划有更高的理性逻辑,要求城市规划日益科学化和精细化。

交通规划则起源于高速公路网连续交通流规划,起源之初就侧重于交通调查的定量规划方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规划开始走入城市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并与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经典的“四阶段”模型法,其是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用地规模等,定量分析城市的交通规律,然而交通需求毕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衍生需求,而交通规划模型仅仅是数学逻辑,难以把握城市交通活动的本质,这就要求交通规划追本溯源,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理解城市交通[1]。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的发展,尤其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需要定量的理性分析来论证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项内容,交通规划则需要对城市的各个功能予以理解,不可过分强调交通功能,忽视与城市其他功能的协调结合。

2、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形成了“总规-控规-施工图设计-施工”的多层级规划落实机制,与之对应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是法定规划,虽然在《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规同步审批与实施,但是由于法定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内容多为城市规划师所编制,而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所关注的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一方面城市规划师往往会片面追求城市的形态而忽视或弱化交通合理性与可行性,对交通网络及交通设施的规划和调整缺乏严谨的论证。另一方面,在规划中缺少对交通需求的定量分析,无法正确地衡量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平衡关系,导致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无法达成协调统一[2]。

独立编制的交通规划虽严谨详实,但是由于其多为交通规划师所编制,一方面对城市功能布局等理解往往又不够深入,交通规划的内容与城市规划内容协调性不够。另一方面独立的交通规划都不属于法定规划范畴,从规划编制体系上难以与城市规划完成对接,交通规划往往只能被动适应城市规划,很多规划理念只能停留和重大方案只能停留在“纸上画画”的阶段,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难以落实。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编制的不同步很有可能导致二者在实施层面的不协调,因此,二者在编制层面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解析

1、规划内容的结合――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城市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城市交通联系城市不同性质土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和交通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上,这种关系构成了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之间环形的互动机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会致使交通需求增加,进而影响交通设施的供给,导致土地的可达性产生变化,相应土地的价值会产生变化,然而当交通容量达到一定限度后,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加,会导致交通需求增加,进而土地的可达性会降低,相应影响土地的价值。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反馈,是必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途径[3][4]。

2、规划手段的协调――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编制

根据《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各个层次的规划内容和深度有明确的界定,相对而言交通规划的编制体系在法规当中则不明确。为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内容之间的协调,并确保交通规划的理念和方案能够予以落实,应分别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建立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城市规划方案和交通规划方案相融合,以法定规划的形式确立融合后的规划方案。

三、互动的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以从化新城为例

从化新城是广州市“123”城市功能布局,3个副中心之一从化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从化新城按照“扩容提质”的发展模式,打造“世界温泉之都”,其对应的交通理念为构建“高效、活力、和谐、低碳”的人性化综合体交通体系。为落实规划理念,规划方案从总体规划层面的《从化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详细规划层面《从化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进行了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互动衔接。

1、总体规划阶段的互动

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城为以温泉健康疗养为核心,集市民服务、公建配套、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复合型新城。

新城的整体交通发展策略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建设TOD宜居社区,提倡公共交通+慢行的低碳交通模式,提出新城建成区公交500m覆盖率100%,300m覆盖率大于95%,新城内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大于35%,提高公交和慢行的服务水平。

新城健康疗养的对交通的需求为静且安全,结合功能布局,将主要疗养片区规划于新城北侧,路网布局以尽端式道路为主,且建议进行交通宁静化设计。

新城的市民服务及公建配套功能则围绕从花湖布局,为体现高效低碳,规划围绕从花湖建设有轨电车[5]。

2、详细规划阶段的互动

详细规划阶段则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功能和交通发展策略,结合交通需求预测落实轨道交通具体线位和站点位置,并结合道路横断面预留有轨电车道路空间。

慢行交通方面则构建“各行其道、机非分离、无缝衔接”的连续慢行系统,并结合慢行道规划游憩步行道和步行街,提高新城内部交通出行品质,落实低碳宜居特色。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内容“两层皮”,衔接深度不够,促进交通与土地的良性互动,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从规划内容和规划手段两方面将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有机协调起来,彼此配合,才能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规划师还是交通规划师都需要从各个层面去反思,转变思路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强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的衔接,提升交通规划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变从属为平等,促使城市交通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迎, 刘祥, 赵瑞松.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4(09)

[2]景国胜, 赵国锋.关于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编制互动机制的探讨[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3]许炎, 王树盛, 杨晔.从被动走向互动―――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 2009(10)

第7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思维能力

城市交通规划是一门培养学生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对一名优秀的交通工程师而言,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具体的城市交通规划而言,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技术步骤,即规划调查、社会经济模型、交通预测、规划设计以及方案评价;各技术步骤的背后,必须有对应的问题分析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模型;要求工程师熟练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技术方法,也对工程师的系统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需要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公共难题,优秀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城市交通也是实时变化的,需要城市交通规划工程师运用自己的科学思维、前瞻思维、艺术思维进行处理。尽管现阶段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了解城市的交通规律,但是由于交通系统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存在诸多无法以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表示的问题;有的情况下,受到模型可解性的限制,我们必须在大量前提条件的约束下建模,然而这些条件有时并不符合实际状况。所以,在交通规划这一行业,多数理论与方法都不具有普世性,自身的可应用范围较小。这对交通规划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应该掌握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还应该全面掌握这些理论的前提、适用条件以及特点等等,唯有如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具备方法的运用能力和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注重W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教学方式缺少学生思维能力养成的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在城市交通规划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以讲授法为主,也就是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学生只能在课后理解与复习巩固。至于学生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后复习,教师是无从掌握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在城市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积极主动,结合现实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与其在课后任由学生自己摸索思维能力养成的办法,不如将这一问题放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这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课上教师讲解、课下学生巩固复习的模式,变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的教学方式。

(三)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很多大学生在历经了高中阶段紧张的高考复习,进入大学阶段后就出现了怠倦心理,很多学生都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很难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系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较大,课程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多数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只停留在记忆与理解阶段,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好而思维能力差;如果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就会影响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独立思考的能力,致使他们很难成长为优秀的城市交通规划工程师。

二、基于思维能力养成下的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

(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在现代科学思维中,系统方法可以说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城市交通系统研究,需要将系统理论当作基础,将对象当作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整体来看,城市交通规划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多层次的方法论基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式化教学比较困难,需要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对城市交通规划各环节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分解,才能够找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某一角度来看,一切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也是现代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城市交通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使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养成。

1.系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复杂的交通系统,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二者之间的适应性,推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挥出交通系统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功能。为此,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应该牢固树立全局观,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例如,在路网规划这一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利用引入典型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整体思维的重要作用。

2.系统结构思维能力的培养。各系统均有各自的结构范式,城市交通系统具有独特规范的体系结构。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同样应注重对学生结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对路网布局的讲授为例,在介绍完城市道路等级体系之后,应分别按照道路等级和模块体系对系统进行分解,对各层次路网的建设相关状况以及承担功能的匹配度进行分析,全面掌握各层次路网的规模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各层次路网建设规模比重的计算,对各层次路网组合进行对比分析,从全局层面出发研究路网和城市产业布局的匹配程度。

3.系统整体功能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交通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特点,有交通功能和疏散功能,各子系统分别承担相应职能,应该以功能思维的方法对各子系统功能进行确认,为了确保系统的整体利益,有可能出现促使各子系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使得系统整体状态更佳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以降低某子系统功能为代价保障全局功能的现象。例如,在城市路网的构成中,为了确保快速路系统高效,往往将其与其他道路系统进行立体交叉,其他道路系统的路网连通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分析系统功能和各子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最优。

4.要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使整个道路交通系统能够运转正常而且处于最合理的状态,应该对所有要素进行慎重考察,充分发挥出各要素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学生要素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分析处理交通拥堵这一问题时,应该充分发挥要素思维方式的作用,根据不同的要素,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对问题的讲授中,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要素思维能力。

(二)城市交通规划实践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理论教学的成效往往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应用中得以体现和巩固。城市交通规划课程实践一般形式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撰写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训练,形成系统、规范的设计成果。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系统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选定的课题,查阅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设计成果的程序开展对课题的探究,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科学的分析方法下,以问题为导向,从整体出发,对设计方案进行权衡优化,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1.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体为目标。与课程教学不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较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找到解决某一课题的整体最优方案。在学生制定方案、选择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予以积O的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方案中的不足,加以纠正,使其具备较高的适应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将课题当作一个整体,对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全面的分析,力争通过最低的投入以及最优的效果完成课题目标。在课程设计的各环节中,都包含自身相对应的功能与目标,必须每个环节的问题都处理得当,才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局势出发进行实际操作。

2.改革设计指导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更顺利地进行课程设计,应有意识地开设有关专题讲座,确保学生对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所了解,能够在课题的要求下,查阅与搜集资料、制定设计方案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课程设计过程图,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应该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设计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流程图,保证设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由于流程图具备形象直观、流畅的特点,通过流程图的作用,很多复杂、杂乱的事情过程变得清晰,在具体步骤中的条件、目标等都得以明确,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性、城市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交通规划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的养成要贯穿于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系统性训练,逐渐培养起学生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童,孔令斌.关于目前我国城市交

通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1,(3):64-67.

[2]徐循初.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

程的管见[J].城市规划学刊,2005,(6):11-15.

[3]任雪冰,张伟一,梁玮男等.思维能

力创新――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华中建筑,2015,(7):185-188.

[4]王正武,黄中祥. 交通规划课程教学

中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J].管理科学文摘,2008,(1):156-157.

[5]肖桂元,雷云,陈学军等.本科生科

第8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东部科技沙龙——杭州交通问题”在杭举行

浙江省科协原副主席、省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科技促进外向型经济研究会理事长项浙学教授,浙江大学物流与决策优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刘南教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周复多教授,以及杭州市交通警察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近20人出席沙龙。沙龙由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光明主持。

项浙学教授作主题发言

沙龙主要围绕如何运用管理科学来解析城市交通拥堵的症结;如何构建畅通、舒适、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目前杭州能不能对拥挤道路收取“拥堵费”,是限车还是限行;以及对钱学森在20年前提出的建“山水城市”,避开“轿车文明”的理念,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等内容进行了漫谈和探讨。

会上,项浙学教授作了“关于城市交通问题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他从我国城镇化的高度来看城市交通问题。他说:交通问题是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要想继续推进城镇化,就要认真研究并突破城市交通这个瓶颈的制约。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以讨论城市交通问题,从战略高度看,也是属于推进现代化的范畴,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浙学教授指出,最近十多年来,浙江的几个大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有道路容量不足;私人汽车增长速度过快;公交发展滞后;城市结构布局欠佳;智能化交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等等诸多因素。为改变这些状况,他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快大城市中的组合城建设;进一步发挥公交车专用车道的潜力;在高速收费站开辟出几个不停车收费车道;着力做好预测工作。

项浙学教授最后说:我们今天讨论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要研究现状,而且还要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既要重视当前的问题,也要把现状和发展统一起来进行思考。象钱学森那样,要有超前意识,有预见性,把城市交通的预测和对策,作为推进和顺利发展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去研究。

刘南教授介绍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周复多教授从城市交通的理念、规划、法制和技术等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张世龙教授则从大杭州和小杭州的角度,提出了治堵的措施。杭州市交通警察局贾迟军处长通报了目前杭城交通的严峻形势。他说,从2002年到今年,杭州十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700倍,现杭州的上牌机动车数达90万辆,几乎常住人口每2.5人中就有一辆汽车,而车位只有30万个,就是说3辆汽车要枪一个停车位。另外,还有160万辆电动自行车,400万辆自行车。道路建设、规划和管理等方面都还赶不上车辆的飞速发展。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采取了单行道、错峰限行、朝夕车道等许多措施、但没过多久又叫骤增的车辆填满了道路。

第9篇: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 协同教学 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WANG Ying, LIU Xiang, ZHAO Ruis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re inseparable. But no matter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 is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and method of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planning system and traffic planning is different. The isolation of current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lanning in the teaching system, to some extent, lead to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re difficult to f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n turn, affect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lanning scheme, this paper aims to researching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lanning in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ning of bo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mote penetrating into different planning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mode,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raffic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subject amalgamation

0 引言

人类发展之初因交通便利而聚集形成城市,城市发展促进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交通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交通与城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古代城市以防御功能为主,道路系统布局以利于军队集结及快速防御为出发点;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交通拥挤、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也开始凸显。研究者开始了对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的探索。1933年《雅典》提出了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现代城市和交通发展正面临机动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强化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合作协调,使得城市交通和用地规划在目标、战略、布局、标准、时序、政策等方面的得到统一,从而实现城市高效地组织和实现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从我国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规划体系可知,城市规划体系和交通规划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最后协同的过程。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岛年会举办了“交通与用地协同规划”论坛,促进了业者对城市、交通协同规划的进一步研究。

1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用地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强度、开发水平等对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交通方式需求结构、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等均起决定性约束作用;①J.M. Thomson认为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四要素为:地理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和动态作用,②其中后三个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城市交通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可达性、指向性和增值性,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城市经济布局调整以及城市人口集聚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1.1 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方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属于建筑学的分支,其很多方法都源自建筑学。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是传统城市规划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以来,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复杂,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独立出来。同时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经由唯理主义到实证主义,进而转向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不断吸纳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伴随人本主义思想与现性不断结合,直觉经验与主观的规划方法将进一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思考,使得城市规划日益科学化、精确化。③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规划要素以主观判断、定性分析为主,对城市要素系统规划多从构图和平面形式上进行研究,欠缺定量化的影响分析。④

无论英国还是美国早期交通规划源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建设,开始之初规划方法则侧重基于交通调查的定量规划方法。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交通矛盾日益凸显,综合交通规划将更多的社会因素纳入影响体系中,交通规划摒弃了以交通论交通的传统规划模式,开始与环境、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相结合。目前交通规划经典规划方法依然为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四阶段法”。其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在现状的城市经济、用地布局、交通等条件下,寻求出行者出行规律。然而交通需求是由于人们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而形成的衍生需求,同时交通需求受社会、经济、交通设施等多方面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规划模型中包含的更多的是数学逻辑,只有把握了影响因素与出行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规律,才可以真正掌握出行规律,从而做出合理的交通规划。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规划方法与侧重角度不同等原因,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对于交通需求及交通网络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缺乏严谨论证,从而导致交通规划无法形成城市规划的有效反馈。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交通规划是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的认识,过分强调交通功能,以交通论交通,忽视与城市规划的充分协调。

1.2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工作体系。《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规同步审批与实施。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城市交通规划只有三个层次(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从规划编制上难以完成对接。⑤虽然城市规划各阶段均含有交通规划的内容,但基于交通规划法定地位、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没有对接,交通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一般以城市规划为前提进行编制,使得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规划方案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

2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教学现状

课程设置上:城乡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一级学科,2011年3月城乡规划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下的二级学科。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将城市道路与交通设为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强调学生对交通在城市中的作用,道路网络设施、道路交通结构、各交通系统、交通规划及道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初步认识,对交通规划的工程技术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交通规划方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引导反馈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城市规划在交通工程专业中为选修课,使学生对城市规划得到初步认识。交通规划专业教学上侧重于交通规划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缺乏对规划本源、思想理念、原理的认知,缺乏对交通规划体系及城市规划体系的认知,导致学生在规划工作中对宏观方面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较弱,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同时对交通规划的地位及编制体系认知不清。

教学与教材上:目前城乡规划专业的交通相关课程一般由交通专业教师独立完成,交通工程专业的城市规划相关课程由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独立完成,学科设置上符合了学科交叉,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是泾渭分明,由于教师单学科学习实践背景限制教学上往往缺乏专业针对性。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属于交叉学科已经被普遍认同,虽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关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但关于交叉学科教材开发上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交叉学科沿用专业传统教材,教师根据自身学术认知和理论积累自主设置授课内容,导致教学效果缺乏整体性。

从教育人才上我国还没有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学位点,交叉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在两个或以上专业领域具备深厚功底,目前教师广泛的单学科教育背景难以具有交叉学科素养。同时在制度上,学校科研立项、奖项评定等一般为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也具有明确的学科界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交叉学科教学、研究上的发展。⑤

3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教学策略

由上可知,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相互融合趋向平衡。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理论各有特点,一个更多地反映哲学思想,一个则侧重理性分析,二者都是规划师必需的思维底蕴。两个专业开展协同教学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规划的理论体系,提高规划的社会认知度和专业结构思维方式的拓展。协同教学是由一组教师共同工作,计划、指导、评估同一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⑥城市理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规划技术、交通工程、交通模型、交通设计等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都非常重要,而在两个专业的教学中如何有融合有侧重地教学,需要从团队建设、教材编撰、教学过程、保障制度、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协同与改革。

(1)建立联合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成跨学科教学和学术组织。无论城市规划还是交通规划问题,都是本质上社会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首先应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的属性,但从工程实践角度讲它们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因此教学、科研组织人员需由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关专业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构建跨学科课程群,展开教学合作。

(2)研究形成跨学科教学和学术组织的合理机制。任何一个组织能够良好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能力,合理的团队协同运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跨学科教学合作不是简单地开会交流,需建立团队协同机制。如:协同备课制度,团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实践内容,规范教学管理。同时团队以科研为纽带,有效地进行学科互补交叉和相互学习,提升教师知识视野,不但有利于克服教师单科领域知识的局限性,更对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跨学科知识和工作能力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专业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了对相关学科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不同专业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特色有的放矢。

(3)构建适应跨学科协同的高校管理体制。要想从根本上克服跨学科学科专业设置障碍、评介障碍、学术奖励等障碍,就要建立“学科”和“跨学科”对等互补的管理体制。我国学科管理纵向管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科学的不断交叉发展,必须建立跨学科的横向管理体系,形成横纵互补新模式。这种创新型的系统中,制订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配套政策法规,赋予二者同等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权利,二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通过跨学科研究的大发展带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大建设。

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和组织是具体表现形式,根本上需要跨学科大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理念是高校内部管理运转的哲学基础,是灵魂所在,只有跨学科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在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中,真正使科学、人文完美交融,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⑦

4 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在最初阶段决定了交通规划,在建设及运营阶段,交通规划又反作用于城市规划,综合规划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目前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本身和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展开了两专业协同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校在专业协同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障碍来源,提出了促进规划相关专业跨学科教学的具体运作模式及观念更新。总的来说,跨学科协同教学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跨学科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将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人才的素质提升,对我国建设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31079 2043);天津城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项目研究(JG-1203)

注释

① 汤姆逊(J.M. Thomson)著,倪文彦,陶吴馨译.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② 朱东风.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技术方法走向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4, Vol.19, No2,57-59.

③ 李海.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D].重庆交通大学,2007.

④ 宫远山.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编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4.

⑤ 李钢,汤仲胜.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 Vol.21, No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