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交通规划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层班组规范化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策略
1 广州地铁班组管理的发展概况
广州地铁总公司及属下单位共有班组(团队)1300多个,各班组专业复杂、新员工和新任班组长(工班长、分部主任和部门经理)所占的比例较高,加强班组管理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努力塑造“安全、便捷、、节能、高效”的地铁运营优质品牌,打造一支管理一流、人员一流、专业技术一流、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是广州地铁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广州地铁工会组织按照“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心生产任务,结合工会自身特点,在班组(团队)建设方面进行探索,突出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夯实基层管理基础,进一步激发了一线员工的活力,为广州地铁的科学和谐发展和优质服务品牌的打造做出了贡献。
2基层班组的建设的重要性
2.1统一思想,从促进“共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抓基层班组(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班组建设,首先应是企业行政序列依照各项规章制度,围绕着完成生产任务而组建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国有企业的工会组织,抓班组(团队)建设,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根据有些单位的教训,工会组织抓基层班组(团队)建设,会不会“越位”、领导们会不会认可?我们开始一直心存疑虑。经过与党政领导沟通,党委书记、总经理都表示支持,并指明了工会抓基层班组(团队)建设要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党政领导的理解支持,使我们打消了疑虑,坚定了信心,把抓班组(团队)建设纳入了工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一步一步理清了思路。特别是随着新线的不断开通,基层班组骨干培养跟不上迅速发展的需要,基层班组建设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影响了生产任务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按照党政领导的要求,确立了以规范化促精细化,以标准化促科学化,以班组文化促班组凝聚力,以技能竞赛促素质提高,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交流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欢迎,也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可。
2.2先行试点,根据专业特点一年一个重点,全面推进基层班组(团队)建设
地铁是一个服务社会技术含量很高的大系统,班组的专业、上班时间、工作特点、人员素质都有很大不同。我们根据这种情况,在不断调研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确定一年一个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基层班组(团队)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建设。
2005年年底,我们根据运营线路越来越长、员工普遍年轻、服务经验不足、经常遭到乘客投诉的情况,在公园前、客村、体育西、晓港等4个车站开展“文明礼貌服务示范站”的活动,规范服务用语和肢体语言,按照规范的服务标准,规范内部的管理方式,对内营造员工满意的氛围,增强车站员工活力;对外提升服务质量。示范站试点成功后,迅速在所有的车站进行推广。几年来,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根据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广州地铁已连续4年在广东十大服务行业交通行业名列第一。
2007年,我们为了维修系列的班组建设更加规范,在车辆部抓了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与建立“员工素质模型”相结合的试点活动,2008年成为广州市总工会开展“创争”活动的试点单位。通过对共同愿景、工作态度、业务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效率和质量五个要素规范综合,细化、完善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班组和个人的学习档案,将班组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纳入各分部绩效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强化监督检查。同时,“员工素质模型”综合测评结果与员工的年度考评、评先、个人晋升及年度先进班组、优秀工班长等评比活动相结合,让员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鼓励和肯定,大大推进了“员工素质模型”的应用和价值。
2008年,我们针对运营通号中心班组岗位分散、三班作业、班组成员很难相聚一堂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的特点,选定4个班组,开展班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试点工作,与通号中心一起制定《优化班组生产管理方案》,探索以正向激励为手段的班组人员管理方式。一是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班组管理现状调研,找出优化班组管理切入点。二是营造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工作环境。三是大力开展班组团队文化建设,提炼班组精神,明确共同愿景,加强班务公开,创新党团工作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凝聚班组的向心力。通过优化班组建设,真正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适应新线建设和运营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2009年,我们在深入班组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选定维修中心维修工建部线路六工班、机电部电气工班、供电部变电四工班三个样板班组,试行综合管理简易化、安全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危机管理系统化和业绩评估指标化的班组建设标准化创新思路,在建设上搭建平台,有效加强了班组规范管理,进一步激发了一线员工的活力,开创了地铁运营班组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3 加强基层班组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3.1 规范内容,逐步形成广州地铁特色基层班组(团队)管理的系统标准
通过几年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特别是在运营总部三个中心进行试点和全面铺开班组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地铁特色的基层班组管理的系统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班组文化,大多数班组(团队)都有自己的愿景、口号和文化理念;二是民主管理,每个班组都有班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及公开栏;三是现场6S管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四是日常管理,工器具、台帐记录、排班表等;五是学习培训,每班组都有计划,安排、方法、措施和目标;六是考核,所有内容都纳入考核,并有量化标准;七是与行政管理制度接轨,结果运用于员工的绩效考核直至选才用才。班组的整套管理模式已被国内一些城市吸取采纳。
我们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了《运营事业总部班组标准化管理规范》,在范围上,还提出了“大班组”的概念,班组从工班扩大到分部(室、中心站)、部门,实现了班组管理向分部、部门的延伸;在系列上,我们根据运营业务的特点,将四个中心分为车务和维修两大系列进行规范;在模块上,分为综合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危机管理和业绩评估五大模块,并细化了车务、维修两大系列工班、车站、分部、部门各模块的类别和内容;在指标上,将标准量化,按照两个系列(维修系列和车务系列)、三个层级(部门、分部、中心站、工班)、五个模块(综合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危机管理和业绩评估)制定了六份共计60多页的标准化建设评分表,并按照标准, 将班组建设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层层分解,以三级权重对班组的标准化建设进行评分,确保了班组建设的标准化。广州地铁班组标准化管理规范,体现出综合管理简易化、安全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危机管理系统化和业绩评估指标化的特点。
3.2 评估交流,不断推动班组(团队)建设向更高标准发展
我们注重评估和总结交流。每次试点工作结束都要评估,总结经验,并找出需要注意的问题。组织召开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从开展班组建设工作较好的班组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班组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搞好班组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同时进行点评,总结提炼这些班组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形成规范,向全公司的班组铺开。
在各中心自查的基础上,采取四个中心交叉检查的方式,组织工作小组对四个中心的班组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以2009年为例,运营总部418个班组建设达标率为84.73%,通号中心的班组建设达标率为100%。评选出45个先进班组,35个优秀班组长,涌现出一批标准化建设的班组和优秀一线班组管理人员的典型。如车务中心乘务三分部在班组建设的过程中,分部党政工团组织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建优秀班组。在分部班组建设中,党政工团不仅起到牵头和组织实施的作用,还能按企业发展的主线,抓思想、抓管理、抓业务、抓队伍,使之与地铁的发展同频共频共振。通号中心以班组建设为切入点,抓点带面,优化班组设置和维修业务,以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标准开展班组建设,全面提升维修维护水平。通过一年的实践,中心各班组在规章制度、生产流程、团队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设备检修质量不断提升,设备故障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取得显著成效。车辆中心结合实际突出“星级知识型职工素质模型”的特点和亮点,并结合班组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心创争活动常态化发展,在员工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了中心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维修中心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样板班组建设, 通过抓制度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素质建设等方面以达到班组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编制体系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化整体水平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交通规划也迎来了这么大的市场压力。摆在交通管理者和规划者面前的,有实施、审批、编制交通规划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在雅典一书中划分城市功能为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这四类,其中城市交通中的整体规划就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相关法规
1990年开始实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其中就提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其有城市综合的交通规划体系和各项的专业规划。在1980年颁布关于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审批的暂行办法中,对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布置交通运输系统、城市道路和飞机场、港口、车站等运输交通设备的位置,明确城市主要广场交叉口和位置的形式、主要控制点标高和坐标、主次干道断面。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中的编制办法承接了80年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总体规划的阶段加大了对停车场容量及位置的确定、对主次干路方向的确定、对外运输交通设备规模的确定等这些要求,详细的控制性规划中添加了以下工作:对各级支路的控制点坐标、红线位置和标高进行确定,对停车泊位、交通出入口进行规定,修建性质的详细规划中对交通道路设计规划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1995年建设部推出的国家技术标准,即城市交通道路设计规划规范,对交通规划的内容、任务、目标及有关技术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到城市交通道路规划中有包括城市交通道路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综合规划。此规范沿用至现在,十几年来在国内交通规划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新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已经开始实施,从城市规划编制每个阶段,从各层面和深度及从宏观到微观,针对城市交通中的规划,提出了不一样的具体要求,而且提升了交通战略发展的水平;对于总体规划中的纲要阶段,要对交通战略发展进行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阶段对城市交通战略发展和市域交通策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编制办法也增添了公交优先落实的政策,并对城市交通轨道进行网络布局等工作。尽管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有交通规划相关内容,但还缺少交通规划整体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站在城市发展促进的重要性和复杂交通规划工作的角度,亟待需要对编制体系规划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交通规划实施细则和编制办法。
2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实践
纵观国内近年来关于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实践,有起步、道路交通规划及多层次规划的三个阶段。
2.1 城市交通规划起步
20世纪的70年代,发达国家中的城市交通规划和工程思想进入了国内,人类逐渐意识到了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的作用。当时自行车是国内城市的交通主体,还没有突出交通的矛盾,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认识局限在建设和规划道路这两个方面。之后,国内大城市开展了交通方面的调查,例如上海市就组织了关于机动车方面的OD调查,天津市对居民进行了货物流动和出行的调查,徐州市对居民进行了出行的调查。80年代底,国内约有30个城市对居民进行了公共交通方面的出行调查,这为国内城市交通的状况及交通的特征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这时交通规划的工作重点落在了分析和调查城市中的交通状况,且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后续引入了交通预测的模型,将交通规划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丰富,例如TRIPS、TransCAD、EMME/2等软件已经被大范围使用,上海市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所总结了1986年到1987年之间的交通调查,并出版了其交通预测和分析,包括了所有交通分析、预测和调查,这是上海市交通综合规划的核心技术依据。(见表1)
2.2 道路交通规划
20世纪的90年代,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引入和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新的工作手段、方法和内容,增加了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学术思想,最具代表的成果是1995年的《规范》。从那以后,国内正式地迈入道路交通的规划阶段。天津、北京、广州、上海、鞍山、深圳、马鞍山等大中城市都开始了交通道路的规划研究。同一时期进行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综合规划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第一是由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的指导,都要纳入总体的规划中进行实施;第二就目前通常所说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不完全一样,网络道路规划做为重点,偏重对客货运枢纽、停车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整体布局进行确定。此阶段,国内城市规划方面的设计院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个交通综合规划,走上了一个崭新台阶:纵向方面,交通规划扩展到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停车、轨道交通以及交通管理,横向方面主要包括客货运输,这为迈入多层次规划的阶段提供了基础。
2.3 多层次规划
从2000年开始,在实践中人们意识到,想要解决城市中的交通拥挤,只靠交通设备的建设不能满足现在逐渐增加的交通需求,发展城市的决策进程和选择交通政策与交通规划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们面前,出现了交通结构优化、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些课题。城市交通规划目前较早的交通道路规划,到交通综合规划,再到交通战略发展以及交通政策的白皮书,武汉市的交通战略发展,南京、深圳、上海交通白皮书;往下发展至轨道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规划等专项性质的规划,还有交通影响评价、地区性详细交通规划、施工期的交通组织、工程可行性分析、交叉口工程交通设计、交通道路工程设计等。城市交通规划迈入多层次规划系统阶段。
3 结 论
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指导政策,城市交通规划技术质量高而且涉及面广,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领导重视、管理部门配合协调、专业部门的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当中需要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结合国家政策和技术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国内机动化、城市化来临及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为了指导建设城市,引领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①要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互动与融合,提高交通规划的作用和地位;②加快推动城市交通规划中编制体系的程序化和法规化,颁布城市交通规划相应的编制办法以及实施的细则;③对发展和建设交通规划专业机构提高重视,完备培养人才机制,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整体水平;④交通规划以及有关工作在交通项目管理、建设、规划的每一个过程,例如可行性研究、规划前期准备、后期评价、项目实施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裕舟.交通视角下控规指标计算与评价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3.
[2]郑明远.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 交通管理;原因;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在城市化发展的迅猛势头下,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机动车辆的高速增长、交通政策的匮乏,都给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式,解决我国城市化交通发展问题已迫在眉捷。
一、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道路设施条件的限制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路网结构存在缺陷,人口的密集与道路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滞后与交通出行的增长需求严重失衡;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亟待加强;交通事故呈多发趋势,对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交通污染给居民出行与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交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私家车的快速增长逐步取代了自行车的主导地位;居民业余生活的日益丰富致使出行的方式逐步多样化;区域化城镇群体的形成将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
1、道路建设的结构性能与交通需求的矛盾
大部分城市缺少快捷的环城高速公路,无法将城市中心的机动车辆进行分流,不得不集中行驶造成城市拥堵;道路结构性能划分不明确,因某些商业行为而成为单行道路,不能分担车流量;交通道路设计存在弊端,缺少道路之间的交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主干道上缺少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造成行人与机动车辆混行而导致通行缓滞;缺少停车场或建设规模较小,车辆随意在交通道路上停放,阻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2、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
城市交通系统的形成需要长远规划和不断地建设,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发挥其运输效率。以往的交通规划、建设及管理,只考虑交通问题的解决,很少重视资源的优化利用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城市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也以固有的观念看待目前的交通问题,从而忽略了交通的变化。目前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规划中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3、缺乏交通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
机动车辆违章现象地屡屡发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逐步增加。有些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如占用停车道,阻碍公交车的正常运行,使整个道路交通受到了影响;驾车时随意左转、掉头引发交通事故;部分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不看指示灯在机动车道上随意穿行,导致交通行车的拥堵,同时给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城市交通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健全
城市交通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涉及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交通管理上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交通规划则自成体系,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中只注重规划的内容,却忽略规划的前提研究。而目前中国交通政策正处在一个多变的时期。这种规划中的各自为政不仅限制了规划技术的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三、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加大路通管理力度,合理安排警力及交通协管部门的上岗值勤,使车辆和行人规范行走;增加交通安全技术设施的安装,用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合理安排各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等候、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加大交通违章行为的惩罚力度,进行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杜绝一切乱停车、乱掉头、乱左传等违章行为,对交通违法者严惩不怠;提高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加大城市交通安全信息的广播力度,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使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2、制定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土地功能区分等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进而利用交通与土地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做好其协调规划。基于交通规划的视角,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集中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因此制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保证措施。一方面把市郊铁路、地铁、准快速交通网及道路网等统筹考虑,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个方面研究确定出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担率及实施的优先顺序,另一方还应注意远期规划和近期项目的相互结合。
3、提倡实施公共交通
力争实现郊区铁道进市区铁道、地铁一体化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立专项对地铁建设资金来源问题进行研究,推出切合实际的集资对策,打破常规,发展轨道交通;建立准快速交通网。在地铁尚未成网之前,应将准快速交通网,即公共汽车专用道路网建立起来,而不是一两条专用线;实现公交管理现代化;调整现有的叠交政策和管理体制。
4、增强交通安全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文明行车的法制意识,避免违章行为导致交通拥堵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同时,加大新闻媒体对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道德、守法的交通行为,对知法犯法者进行严厉打击。
5、完善停车规则与管理
停车问题现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点。城市停车场过多,会促进私家车的增多;城市停车场过少,会导致非法停车的增加,侵占城市有限的街道空间。因此,应该完善和落实停车场规则,整顿并努力解决停车问题。总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城市都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交通规划和系统对策,以使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四、结语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如何在机遇和挑战的双向选择下更加完善道路交通条件,已成为交通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而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势必以“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为发展方向在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综合考虑交通质量改善、资源优化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三方面的要求,以期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欣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浅议》.《经济师》. 2010年09期
2、 顾尚华.《论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的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06期
3、 宋冰勇,鲁丰先.《我国城市交通模式及城市交通管理方法探究》.《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03期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规划TOD交通影响评价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的阶段。但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日趋严重,成为了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2010年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国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其中北京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城市交通拥堵是导致中国城市上班族上班用时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路网结构不合理且密度不够、道路交叉口等节点设施设计不合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等;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组织、交通安全、停车等管理有待加强;三是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以北京和广州为例,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分别达到了470万辆和215万辆,2010年净增机动车分别超过70万辆和30万辆。究其根本原因,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尽合理的城市规划与人流高密度聚集产生的交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先后出台的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方案中,其首要措施都是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功能、交通需求、交通供给之间的相互匹配。
鉴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同时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在整体城市规划体系下各层次规划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建议。
2 交通拥堵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规划的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从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来看,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产生的根源,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强度决定了交通量和交通方式;另一方面,交通可达性将影响土地利用的价值,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交通与土地利用在土地利用、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可达性、土地价值之间形成环状互动关系,并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轮转。
交通拥堵实际上就是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不匹配,从而造成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环难以实现良性循环轮转的状况。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根本是要解决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的匹配问题,科学的城市规划将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基于交通拥堵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功能结构、总体用地布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下一层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针对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口和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向中心集聚的过程,围绕城市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模式,由此形成的单中心城市结构是我国主要的城市结构。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单中心城市结构带来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过度集聚、城市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的部分特大城市逐渐显现。因此,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分散城市功能,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首要措施。但建立多中心城市结构并不是盲目地建设新城,必须充分考虑新城条件,完善新城各项配套,同时在新城与老成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建设大容量的快速客运走廊,使城市多个中心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基于TOD的城市空间发展
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利用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入TOD发展理念具有积极作用。虽然我国研究和实践TOD理念的时间较短、在基本成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上推行TOD较为困难,但我们目前也面临一些发展机遇,如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功能转型、城市空间重构和多中心城市体系的建立等。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机遇,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落实TOD的发展理念,实施走廊集约化发展,通过交通主动引导来优化城市空间发展。
4 基于交通拥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道路和工程管线位置、城市空间环境等的控制性规划要求。针对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实施小街区、密路网、功能复合的区块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常使用大街块、功能相对单一的区划规划方式,这种规划方式造成每个地块功能单一(居住或商业),市民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交通出行才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从而增加了交通出行量;此外,大街块、宽马路的粗放式规划,不利于交通微循环,交通集中在干道上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发生大规模的交通拥堵,难以疏解。因此,实施小街区、密路网、功能复合的区块规划,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2)引入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研究
根据前述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环状互动关系,并且该互动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轮转。但由于交通容量具有一定的限度,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循环轮转不会一直运行下去,当达到或超过极限时,就会出行交通拥堵现象。我们在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性规划时,应该引入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研究,定量分析最佳交通规划方案条件下的交通容量以及最佳土地开发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通过交通供需平衡调整,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组合。
(3)基于TDM的交通设施规划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控制基本是通过规范约束和经验约束,难以真实地反映实际需求,从而造成规划的交通设施能力与实际交通需求不匹配,建成运营后容易产生交通拥堵。我们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控制中,建议引入TDM(交通需求管理)理念,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及交通管理策略研究,确定交通基础设施控制规模需求,以城市道路交叉口为例,在控规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的交通流量需求、信号灯控制方式及相位设置等因素来决定土地控制规模。有条件的城市,建议在控规阶段优先开展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控制性规划研究,作为城市控规的依据,同时可解决交通设施从用地到设计的规划缺失问题。
5 相关建议
(1)强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
由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中分离独立出来,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但在两者分离过程中,由于两者互动不够,使得两者的规划目标、规划重点、规划方案、用地规划协调等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城乡规划法》赋予城市总体规划法律效应背景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已被弱化,使得以交通为导向的规划难以落地,相关交通规划目标难以实现。在当前各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的背景下,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审批程序中,强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规划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小城市已步入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交通需求特别是机动化出行快速增长,对城市综合交通产生了 巨大压力,中小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结合笔者自身多年交通规划经验,当前阶段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下从中小城市现存公共交通问题及主要改善措施进行探讨。
1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主要问题剖析
首先,基础设施供给不够,公交车辆数量较少,导致公共交通通行力较低。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数量较少,结构不够优质,主干道路网密度较高,道路网络不健全,支路网密度与次干道路较低,养护管理不够完善,技术人员老年化,管理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养护覆盖面,增加公交车辆的数量。
其次,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交通规划不规范。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若车道宽度未达到标准,路边停车必然影响车辆通行。中小城市公交线路的设置不合理,班次间隔时间较长,站点设置较少,夜间运行时间较短,高峰期班次较少等因素,增加了市民乘车难度。由于市民的候车时间较长,高峰期时,公交通行紧张,司机素质较低,在运营期间,经常发生违法、违规问题。
第三,交通信息化程度较低。目前,对于中小城市交通系统,由于信息化程度较低,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稳定性,交通投资与规划、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由不同部门承担,而各部门之间交流、协作不够,系统标准、接口存在差异,信息互动性较低,对交通信息化造成严重阻碍,进而限制城市交通发展。
第四,交通秩序不规范,部分市民缺乏安全意识。在中小城市中,交通种类较多,例如小车、公交车、自行车、三轮车等,特别是摩托车出行比例较多,在日常出行中,公共交通出行率较低,不能发挥公共交通优势。某些公交司机在出行时,不遵守交通规章。
第五,停车规划不合理,增加了拥堵率。根据国家通行标准,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停车位总数必须小于汽车保有量1倍,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不能达到这一规范。立通规划层面,不注重停车场建设,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对于停车场建设,各部门出现多头管理现象,停车收费极为不规范,缺乏政策引导、扶持,使得停车管理无法产业化发展。
2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改善措施探讨
首先,宏观措施。
其一,提倡绿色交通规划。(1)加强道路网规划。在中小城市的交通规划中,道路网作为交通载体,是中小城市人文特色与景观的视觉体现,而传统道路规划更注重机动车路网建设。在道路网规划时,需立足绿色交通层面,增加公共交通、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提高绿色交通网密度,提升绿色出行可达性、连续性。提高绿色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确保市民感受绿色道路网的舒适性、便捷性。对于道路网规划,必须提倡集约式、高密度建设,禁止低密度与宽马路道路网建设,提高交通承载能力。(2)加强公共交通规划。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在公共交通规划中,更加注重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与快速公交等系统规划。处于规划初始阶段时,必须按照中小城市经济特征、区域特点、发展目标,制定交通规划模式,明确公共交通比例。在中小城市中,公共交通运行速度较快,运行量较大,能源节省率高,污染率较小,是绿色交通的主要代表形式。对于公共交通规划,必然融入绿色交通理念。确定规划目标时,积极完善公交线网,提升公交准点率、可达性,强化公交舒适性、服务水平,通过多角度规划,提升公交吸引力、安全性。在政策宣传上,提倡公共交通出行。(3)提倡慢行交通。对于交通方式而言,自行车为主要非机动车辆代表,自行车出行较为便捷,基本无污染,可接受程度较高,对于中短距离出行最为适宜,可以说,自行车是最大众化、最受喜爱的绿色交通方式。现阶段,国家提倡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社会建设,在绿色交通规划中,必须提倡慢行交通规划,构建安全性高、舒适性良好的慢行道路系统,确保慢行交通方式优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保障出行者路权。针对不同功能慢行区域,制定道路分配参数,配建基础设施时,提倡以人为本。同时,自行车、步行是接驳公交,实现最后一公里出行。(4)加强停车规划。对于中小城市的静态交通规划,停车规划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近些年来,汽车保有量增长幅度较快,停车问题日益凸显。某些中心街区,经常发生违章停车现象,对其他交通流造成严重干扰,导致安全隐患、交通混乱。所以,对于停车规划,协调好土地利用、交通方式与路网系统建设,科学调查停车需求,给予科学论证,明确停车场地布局与选址。提倡路外停车方式,对于停车需求量较大街区,加强经济性研究,加强停车场建设,增加公交场站的规划与建设。
其二,注重枢纽规划。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按照总体布局,合理规划公共交通枢纽,构建规模预测模型,在枢纽内,组织内部与外部交通线建设。利用合理规划方式,有效整合交通方式、运营路线,建立客运服务网络。在公共交通市场上,投入多层交通公路,在立体线路网络中,积极纳入市郊铁路与公共汽车,通过地下与地上模式结合,建立公共交通高效系统。同时,促进公共交通枢纽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重视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在交通规划中体现美学。
其次,具体措施。 其一,降低公交出行换乘率。针对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尤其是普通公交出行,市民选择出行方式时,通常期待直达出行,换乘接受范围为一次换乘。若需两次以上换乘,必须不降低公交出行选择率。对于功能组团,普通公交行运范围小于10km,主要是衔接区域出行的集中点与分散点。针对普通公交,需明确单条线路的服务指向;其二,减少公交线路绕行。对于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为满足站点覆盖率,如果公交绕行线路较多,会严重阻碍城市交通。因此,为确保公交服务质量,必须严格控制绕行系数。同时,紧密结合公交需求、站点,根本解决客流服务、线路走向的矛盾问题;其三,提升站点可达性。针对公交站点覆盖率,在交通规划时,需明确规定公交站点数量与地点,考虑市民出行的实际达站点,以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对于公交设站、用地步行网络之间的衔接,必须实行站点优化设计,与市民生活出行区相结合,加强站点优化。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城市的不断发展,必须面对交通拥堵问题,公共交通是一种绿色、环保、便捷的出行方式。为缓解中小城市交通压力,按照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交通秩序、停车规划等方面问题,在交通管理中,必须整合道路资源,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倡绿色交通规划,注重枢纽规划,具体落到降低公交出行换乘率,减少公交线路绕行,提升站点可达性,确保公共交通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立.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3(6).
[2]占昌宝.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若干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关键词: 都市圈; 综合交通; 发展战略; 系统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county level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deas, from Jurong City, facing the reality of the problem sets out, on the city traffic supply, demand, and the key operation analysis and testing, i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traffic development, promote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development, standard motorcycle traffic safety development, guide slow traffic friendl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ar traffic traffic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develop external traffic, road network, public transport and special traffic in four aspects of reasonable system planning.
Key words: metropolitan area; comprehensive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ystem planning
中途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句容市地处宁镇扬丘陵山区与太湖平原地区的接合部,东与金坛市、镇江市丹徒区相邻,南与溧阳、溧水交界,西与南京江宁区、栖霞区接壤,北与仪征市隔江相望。句容市位于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内,同时处于南京至句容并延伸到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宜(兴)溧(阳)金(坛)山区通道之中。随着南京仙西地区、龙潭新城的开发以及宁杭、沿江高速公路、沪宁城际轨道等区域交通设施的通车,句容进一步加强了与南京的联系,并有可能在远期纳入南京都市圈的日常通勤圈层。同时南京城区新外环及放射交通设施线的建设将加强句容与南京、苏锡常等地区的联系,提升句容在沪宁城镇聚合轴上的地位。
项目背景
适应城市融入南京都市圈,促进城市转型的要求
依据《句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句容市将建成南京都市圈东部以旅游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另一方面要采取集中发展,强化城市中心区的手段。句容还拥有优势旅游资源,这都为制定与城市用地协调发展的句容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要求
随着句容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出行的机动化水平 得到不断提升。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机动车停车问题日益突出,交通管理混乱。城市交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来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加强政府规划指导作用,科学统筹规划的要求
近年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出行机动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句容市委市政府提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扩大交通设施的规模,力图促进内外交通的有机衔接和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可以加强政府规划的指导作用,进行科学统筹规划,使得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交通发展战略
战略重点
加强城市对外交通,呼应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引导”,促进交通引导空间利用;建设多样化交通供应体系;推进交通资源整合利用。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规范摩托车交通安全发展,引导慢行交通友好发展,推动小汽车交通安宁发展。
综合治理城市交通,实施“建管并举”的战略。重视交通需求管理,优化交通系统管理,提高交通管理科技水平。
规划目标
句容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目标为:以体现句容市为南京都市圈最佳人居环境地区特色和符合未来句容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基础,倡导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理念,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不同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平,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方便快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具体目标为:畅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切实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合理的停车设施布局,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发展模式及引导
通过积极创造良好的慢行环境,继续鼓励慢行交通出行;通过在规划、建设、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对摩托车进行规范管理;合理引导小汽车的发展和使用等措施,引导句容市居民出行结构逐步向表1预测的交通方式结构转变。
表1句容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一览表
区域一体化的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目标:依据国家和省交通运输规划,落实经过句容市的交通设施布局,结合市域城乡空间利用,完善市域内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区域交通,强化与南京、镇江等周边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客货集约化运输体系;与南京都市圈旅游交通对接,加强市域旅游交通组织。
总体布局:
城际轨道交通:根据《江苏省沿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经过句容城区的城际轨道交通有两条,即Z1线和H3线,为轨道交通线路预留用地并设置换乘站点。
对外公路:按照南京都市圈实施“高速化”发展策略,完善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主要节点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网络,满足都市圈紧密圈层交通联系“高速化”要求。句容周边高速公路网形成“三横”两纵的格局,“三横”是指:沪宁高速公路、宁句快速通道和沿江高速公路;“两纵”指:南京绕城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形成以句容城区为中心的放射状。根据公路客流量的预测,合理规划公路客运站2处。
航道:句容河规划按六级航道控制,预留向东与太湖连接的通道(秦太通道),在句容城区沿河滨南路北侧经过,远景年建成。
图1 对外交通规划图
关键词:城市交通 交通管理 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和经济、环境、能源等相互渗透,紧密地联合在一起。研究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现状及其对策,是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就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城市交通管理工作还将面临巨大挑战。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交通的整体发展落后于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
1.1 机动车增速过快,人均道路面积增长缓慢
2010年末,全国公共交通运营总数为38.3万辆,相较于2000年的22.6万辆增加了69.47%。我国私人拥有汽车量总计从2000年的625.33万辆到2011年的7872万辆,增长了 1158.86%。我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2000年的6.1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3.2平方米,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约为25平方米以上,我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处于低下水平,且人均道路面积的年增长率远远低于汽车的增长速度。
1.2 交通拥挤严重
目前我国一般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行驶速度仅为15-20公里/小时,大城市中心区的车速为10-15公里/小时,2012年一季度北京城区工作日平均持续拥堵时间就达55分钟。
1.3 交通事故多发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四项指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交通事故多发,不仅给道路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
1.4 交通污染加剧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大量的机动车尾气、交通噪音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一些欧洲国家的研究显示,交通污染导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3%,交通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
1.5 公共交通萎缩
随着私家车的蓬勃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呈现出萎缩的态势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外,其他各省市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轨道交通体系,更别提综合立体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2、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城市交通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所以保持城市交通和谐、持续发展,就要从城市交通的源头抓起,深入全面地研究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
2.1 交通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科学整体的交通战略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交通需求与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人力、物力、土地等资源。我国一些城市交通管理理念落后,重建设、轻管理,没有从全面、系统、科学地满足市民便捷、安全、舒适等出行要求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造成城市交通建设的盲目性。
2.2 城市交通管理职能部门缺乏沟通联系
城市交通管理涉及到城市市政、城建、公安、环卫等多个部门。各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缺乏信息沟通,致使各部门的管理政策、解决措施衔接困难,整体协调性不佳。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等弊端也导致交通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 法制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相关法制法规还不完善。《城市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专门针对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城市停车、汽车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所形成的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静态交通的法规尤其欠缺。
2.4 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城市的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英特网(INTERNET)等高科技手段在交通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运用不是很理想。水平较低的城市交通管理科学技术,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
2.5 缺乏多元化的交通管理主体
在实际的城市交通管理中,往往只有政府在实施管理。政府没能有效地将社会力量集中到城市交通管理中,社会力量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也还比较薄弱。
3、完善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城市交通战略规划设计
鉴于城市交通的复杂性,城市交通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要从长远角度来整合城市交通系统,实现综合网络一体化、综合枢纽一体化、运营管理体制一体化,从而形成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3.2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在保障城市交通顺畅运行,人与交通、环境与交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2.1 深化公共交通体制改革,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深化公共交通体制改革,切实贯彻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完善公交补贴和价格政策,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主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此外还需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水平。
3.2.2 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率的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准时、安全、舒适、能耗低、污染轻、运量大的显著特点,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公交系统(BRT)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环保、舒适的新型城市公交系统也在我国很多城市快速发展。
3.3 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与经验,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3.3.1 推行智能化、信息化交通管理
借助智能交通系统(IST),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车辆、驾驶人和道路实时信息的采集来提高其管理效率,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的目的。
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道路监控系统、信息系统等的公共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3.3.2 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TDM)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方式、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和行为来减轻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根据香港、新加坡等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有益经验,我国城市需要量体裁衣,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3.4 节能减排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3.4.1 发展可持续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应以支持和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了给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绿色、健康的城市生活氛围,可以利用高科技发展替代能源。发展以节油、清洁为主题的交通能耗结构,积极研制、开发和推广绿色城市交通工具,使城市交通与城市环境、资源和谐发展。
3.4.2 倡导推行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即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它对城市交通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应对慢行交通给予高度重视。科学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弱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改善城市交通不仅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水平。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城市交通管理组织工作;企业、行业协会等众多非政府组织也应为城市交通和城市整体效益的和谐展提供技术、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市民应该不断努力提高积极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城市交通政策和法规制定相对滞后,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
由于在城市交通行业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使得交通政策和法规缺乏应有的协调,难以对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错过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大好时机。这种状态还造成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法规往往从某一部门主管的渠道制定,对于关系到交通综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无人系统地进行研究。
2.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结合、相互反馈做得不够。交通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道路网络上,对影响交通发展的政策因素考虑不足,造成在规划实施中对于政策的变化无所适应,规划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3.道路容量不足
虽然道路建设不断增加,但交通拥挤没有明显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车辆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增长的速度,并且大多数新增道路均在市区边缘和新区,市中心区的交通仍然处于紧张状况。
4.交通方式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自行车等个体交通方式的出行比重较大。例如南京市公交出行比重1986年为19.2%、1997年降为8.2%,自行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44.1%、1997年升为57.9%,摩托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0.3%、1997年升为2.2%。根据1999年对武进市区居民通勤方式的抽样调查,乘单位班车上下班的居民占17%,乘公交车的占13%,乘小汽车的占2%,骑摩托车的占21%,骑自行车的占36%,步行的占11%。步行和公交的比例太低,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比例太高,交通方式结构不太合理。
二、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和特征分析
武进市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由于武进市是新建城市,又紧邻常州市区,因此,武进市道路交通还有如下特征:
(1)武进市区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公建、居住、公用等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少居民工作单位在武进市区,但居住地却仍在常州市区,早晨从常州市区至武进市区上班,下午则从武进市区到常州市区居住,是典型的潮汐交通。
(2)武进市区公交才刚刚起步,与常州市区公交的衔接还很不完善,居民的公交出行比重低,目前主要依靠单位班车,运营成本较高。由于用地布局较分散,设施配套不全,致使步行出行不方便,居民的步行出行比重非常低。
(3)与常州市区交通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改进,武进市区对外交通大多要穿过常州市区,常州市区的对外交通也有一部分要经过武进市区,对常州市区、武进市区的干扰都较大,对外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便捷。
(4)主干路系统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支路系统尚不完善,路网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停车场数量少、面积不足。
三、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城市化的挑战
“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对城市化的观念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武进市所处的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且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武进市域城市化水平近十年来以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武进市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更为迅速,据预测,武进市区城市人口将由1998年的13万人增至2020年的28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武进市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高效、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统。
2.机动化的挑战
1998年武进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9.8万辆,近十年来,机动车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8%。随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出行者将面临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内汽车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又将面对世界上一个个成熟的现代跨国汽车产业集团。在武进市,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将加快,机动化水平将迅速发展,这将必然对城市交通产生深刻的影响。
3.市场化的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这种转变对城市交通供求关系、政府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下,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线路的选择除考虑时间性、舒适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外,还会将交通运营的成本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必须利用市场经济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对城市交通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四、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必须满足实现城市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一个交通拥挤不堪、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的城市显然不是现代化城市,因此,道路交通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道路交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城市现代化总目标来进行。
2.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道路交通的发展建设也不能例外。在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布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就是要求在推进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交通路网扩张的同时,注意对交通系统的监督;交通系统供给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又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持续发展的整体需要。
4.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
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武进市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坚持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减少低效率、不合理的出行需求。
5.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应协调发展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交通网络如同她的骨骼和血脉,而城市用地则是她的肌肉和肤体。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的整体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健康成长。
五、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机动化挑战,解决武进市城市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满足城市新世纪发展和居民高水平出行需求的需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武进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不滥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把限制汽车增长及出行的措施看作“交通需求”的主要措施,是对“交通需求管理”基本概念的一种误解)。
(1)道路网容量
在长期实践中,无论从总体交通管理角度、城市交通规划角度还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角度,人们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传统的交通工程所提供的道路路段、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对路网容量可以从土地资源、时间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如大家所知,车辆在行驶中要占有一定的道路净空长度,在一次出行时间内以动态的方式只占有一次,每辆车出行使用的车道长度又可提供给其它车辆重复使用。因此,城市道路网的时空总资源可定义为Cv=L·T,式中L为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有效总长度,T为城市车道有效营运时间。与此同时,车辆的时空资源消耗Ci=hi·ti,式中hi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均车头间距,ti为车辆的实际行驶时间。
由此可定义路网容量为:
C=maxCv/Ci
据此,考虑高峰时间和全天的实际出车率,即可测算出规划的道路网可容纳的车辆数、路网的饱和度等,以此确定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和路网规划的合理性。
根据计算,武进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道路网,在交通服务水平为良好(路网饱和度为0.8)条件下,路网可容纳的机动车数为15万辆标准小汽车、非机动车数为20万辆自行车,基本可适应武进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路网规划基本合理。15万辆标准小汽车、20万辆自行车可作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数。
(2)交通需求控制
我国城市机动化刚刚起步,建立一种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发展战略,这对于城市今后的繁荣和发展,防止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选择。
a.机动化速度应与道路交通设施增长速度基本同步。在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使机动化进程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与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相协调。
b.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来转移交通需求。如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传输技术等,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办公、弹性工作制、高速快捷的数据传送等,即可降低和转移交通需求。
c.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借助系统的信息和智能,司机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对车辆的行驶情况也一清二楚,及时给出行者提供交通状况信息和最佳出行方案,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也因而避免交通的更严重阻塞,以达到科学交通行为的目的。
2.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面对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发展小汽车这一新问题,应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只讲发展和只讲限制,都是不全面的。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努力克服机动化和小汽车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使其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健康的发展,使得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一致。
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有:①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和小汽车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汽车工业的发展,调控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促进城市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1)客运交通
武进市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发展,控制发展摩托车交通,严格禁止燃油助力车,创造条件鼓励步行。
a.公共交通
由于公共交通等集约化运输对环境影响最小并能做到资源最佳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基本国策,应从政策、资金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积极扶持公交的发展,大力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做到高效、便捷、准点、舒适。城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公交的比重越大。要做到公交的行政管理与运营分离,由多家独立经营的国有或私有公司来承担公交的运营服务,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计划,协调管理,根据其服务质量和客运量进行适当补贴。
根据武进市区紧邻常州市区的特点,武进市区的公共交通除考虑自身的需求外,还应特别考虑与常州市区的衔接问题。常武地区由北部紧邻长江的新港区至南部的武进市区约有26公里长,至规划期末人口约160万人,因此,远期或远景整个常武地区应考虑发展大运量快速轨道公共交通。
采取与城市公交入股、控股或委托经营等方式,逐步取消单位班车。
武进市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量所占比重,2010年达到20%以上,2020年为25~30%。公交线路网密度规划期末应达到2.5Km/km2以上,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的数量,2010年达到9辆(标台)左右、2020年达到12辆(标台)左右。
b.摩托车和燃油助力车
摩托车载客能力小,安全性差,废气和噪音污染严重;不易管理,对城市交通干扰大,因此,在城市内应有计划地控制其发展。对于燃油助力车,应严禁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
在武进市区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摩托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12%以内,2020年控制在6%以内。
c.自行车
自行车机动灵活,可直接到达目的地,无污染,最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自行车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保持合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既是现实需要又对城市整体发展有利。但是,自行车载客能力太小,与公交等交通方式相比,占用的道路面积太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交通要求,对于自行车交通应进行正确引导,采取政策措施将一部分自行车出行量合理转移至公共交通,逐步降低自行车出行的比重。
在市区内,自行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35%以内,2020年控制在30%以内。
d.小汽车
小汽车的发展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其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当然我们讲发展小汽车,并不是说我们马上就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小汽车,这里面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问题,也有城市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除继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外,对小汽车应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
根据国务院《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测,考虑到武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道路的路网容量,在市区内,小汽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为12%左右,2020年为18%左右。
e.步行
步行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不仅节省出行者的时间和费用,并可锻炼身体,同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最小。因此,应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使居民尽可能地就近生活、就近工作,完善步行设施和步行环境,逐步提高步行出行的比重。
在市区内,步行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达到20%以上,2020年应达到25%以上。
(2)货运交通
规划期内,城市货运交通全部实现汽车化,严禁其它货运工具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货运汽车应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以及集装箱化方向发展,货运交通应避开交通高峰时间,大力开展夜间运输,避免货运汽车白天经过市中心区和交通拥挤路段、夜间经过居住区。
3.城市规划的对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由于城市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可以缩短城镇之间的交通时间,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发育完善,因此,应利用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以“时间”换“空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确、交通便捷、发育完善的武进市市域城镇体系,以减轻中心城镇的交通压力。
(2)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交通需求的总量
交通的需求产生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而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开发又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前提。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意昧着交通量的迅速上升,我们一方面要提供更完善的道路网络和交通服务设施以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则应从根本上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增加。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使其用地布局和整个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得整个城市的交通需求总量最小,减少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一些本来较长的机动车行程也许可以用短的步行行程来代替,可以使人们在交通上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就能解决问题。这应该说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经济的办法,虽然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不能消除所有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不可能将所有的活动都控制在步行距离之内,但是一个不好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将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解决的。
(3)建立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应有迅速便捷、网络性强的城市干路系统和支路系统,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有四通八达的快速干路系统。城市快速干路和主干路与对外交通系统应有便捷的联系,组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得进出城交通顺畅,且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以保证城市的活力。快速干路与对外公路交叉、快速干路与快速干路交叉、快速干路与主干路交叉、重要的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时应预留立交用地。支路系统主要通行自行车,自行车有优先权;在干路系统上,汽车应有优先权。汽车与自行车应尽可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
武进市城市快速路间距可为4000~8000米、红线宽40~60米,主干路间距800~1200米、红线宽36~60米,次干路间距400~600米、红线宽24~36米,支路间距200~300米、红线宽15~20米。干路网密度应达到3.5~4.5Km/km2,城市道路网密度应达到6~8Km/km2。
(4)建议调整道路交通规划的规划指标
由于城市交通机动化和发展小汽车等因素,现行的有关道路交通规划的规划指标标准偏低,根据国外城市的经验和国内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建议武进市城市干路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4%左右,人均干路面积为15m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库)的面积指标建议按人均1.0~2.0m2的标准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布置,同时公共建筑、住宅等必须按有关标准配设相应的停车场(库)。
4.城市交通建设投资的对策措施
投资是交通发展的根本,城市交通要发展就需要投资,资金短缺是城市交通目前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必须建立稳定的城市交通建设投资渠道,从政策上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长期的、稳定的支持,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建立城市交通建设投资基金
一是在车辆税费改革中,将车辆的购置税、燃油税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二是将城市建设维护税费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三是将城市土地的出让金、交通建设的附加税费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
(2)鼓励城市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开辟多种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
根据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建设资金筹集中积累的经验,尽快制定城市交通建设利用外资、发行债券、集资、BOT或利用其它方式筹集资金的管理条例。
(3)鼓励银行、私人财团和其它金融机构参与城市交通设施的投资
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银行、私人财团和其它金融机构投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投资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1995年。
2.赵波平、孔令斌:城市交通--中国面临的挑战,《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3.周溪召、李朝阳: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规划师》,1999年第1期第15卷。
4.“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1996年第4期。
5.黄富民:小汽车的发展对道路交通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及对策措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私家车,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的普及,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但也带了巨大的交通压力,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严重影响到了交通规划,加强对整个话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私人小汽车发展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挑战
1、私家车驾驶人新手多,交通事故频率高买车必然要开车,私家车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是驾驶人数量的剧增,由此大量驾校火暴。私家车驾驶人都是非职业驾驶人,只求学会不求学精,而驾驶人素质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驾校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新手已逐渐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者。据统计,2002年和2003年,全国由于非职业驾驶人肇事所占事故总数的比例已分别占到37.6%和39.4%。2004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表明,驾驶人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60%以上。
2、私家车驾驶人分散性大,统一组织管理难
交警部门对驾驶人管理的原有模式,是依托各个车队联组车属单位的管理,零散的个体驾驶人都按辖区归属于各个联组,对驾驶人的安全教育、身体检查和及时传达新的交通法规等,都是利用驾驶证的年度审验之机组织进行,但是近年来,这种模式的管理日渐捉襟见肘,一方面,自2004年5月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驾驶人年度审验规定取消。另一方面,随着私家车数量剧增,家庭式非职业的无法再依靠车队、联组的形式去形成有约束力的组织。导致目前驾驶人组织松散,管理难到位,无法形成制度管理。而交警部门只能在纠正驾驶人交通违法时对其实施一定的处罚和临时性的安全教育,不能及时组织对所有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影响驾驶资格的身体检查。如此种情况下去,管理脱节是必然现象。
3、私家车剧增,道路资源难以承受,城市交通压力大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速,道路交通资源难以承受,车路矛盾日益激化,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厉害。上下班高峰时段,交警部门所有的警力上路,才勉强保证不堵车,在繁华地段的交叉路口,高峰期每次等红灯的车排队在10辆以上,多时达30辆,排近300米长。城市交通堵塞,排队等行,这种无可奈何,叫苦不迭的滋味我想每个驾驶人和乘车人是领教透了。再者满城市都是汽车,汽车废气巨增,恶化城市环境,这是必然的,无需赘述。
三、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的策略分析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公共交通的认识由纯公有到完全市场化,再到目前的公益性定位,公共交通改革道路异常曲折,如图 5 所示。同期在自行车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分担率大幅度下滑,造成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下降到不足10%。进入 21 世纪以来,交通拥堵和城市空间扩张使公共交通又重新回到城市交通舞台的中心,国家和城市政府给予公共交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公共交通发展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民生工程的重点。
2004 年,建设部(建城[2004]38 号)文件明确了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和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即5年内,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提高到30%,大中城市达到20%的目标。2005 年[2005]46 号文件中,更明确提出了合理规划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基础设施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公共汽(电)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适度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的运营结构发展政策;车道优先和信号优先为主的路权优先政策;改革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行特许经营、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的行业改革方向;规范补贴制度、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使用向公交倾斜,设施用地实行划拨,合理确定公交票价,加大科研投入的扶持政策等。提出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与此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加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理念的宣传。首届“公共交通周”就吸引了全国110 个城市参与。
2、重视道路先天设计。交通管理设施是依据道路的基本条件来设计的,道路建设存在的先天缺陷给交通管理带来的困难将是后期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所无法弥补的。因为道路标线、路口的渠化、信号灯的安装都必须依据道路和路口的基本条件来施划和设计,道路、路口的宽度、隔离带或绿化带距路口的距离等对车道划分、路口渠化、信号灯的安装都至关重要。
3、合理规划与建设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的提供是一把“双刃剑”,设施规模过大、过小都将引起不合理的道路交通流量和流向,特别是在用地紧张的中心区范围内,合理规划停车设施的点位和规模尤为显得重要。通过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广州城区停车以配建停车为主、以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边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在城市中心区实行停车泊位适度从紧的供应政策,中心区实施停车泊位按需充分供应的政策。根据路网容量的限制,中心区在 2005 年前以扩大停车供应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2006 年-2010 年停车场建设和需求管理并重,2010 年后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2006 年-2010 年停车场建设和需求管理并重,2010 年后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城市区停车场建设与停车需求管理并重;城市边缘区,停车泊位按需供应。小汽车进入家庭将加速住宅的停车泊位需求增长,就居住用地而言,其停车需求为基本停车需求(夜间停放为主),建筑物对停车泊位需求的刚性较大,应考虑各种不同性质住宅的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加强配建停车泊位指标研究,调整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
4、加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
推进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有效的车辆路径诱导;积极推进停车设施供应实时动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为道路使用者及时提供动态的停车设施状况,使得必须接受停车服务的道路使用者,及时找到能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库),减少或避免因找不到停车设施而在路边乱停车或在道路上兜圈,出现滥用有限的道路资源现象。
5、坚持“允许其拥有、引导其出行”的原则,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
在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中,有车一族利用小汽车出行,特别是在高峰期间出行,需要付出较高的社会成本。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根据区域道路容量、道路功能分级等,采用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实行小汽车道路使用者进入中心区级差收费。倡导和鼓励私人小汽车在非高峰期进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和休闲时使用。
6、强化停车——换乘枢纽的规划与建设
在中心区高速路出入口附近、轨道交通起讫点等合适地点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停车一—换乘枢纽,便于小汽车使用者换乘公交进入中心区,对进入交通高密度中心区的小汽车实行有效截流。
四、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的几点建议
1、将私家车的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也是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面对私家车迅速增长带来的一连串社会治安问题,也只有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才能管理好。
2、改进对私家车驾驶人的管理办法
对私家车的交通管理,关键是对私家车主(驾驶人)的管理,在新的形式下,交通管理部门如何履行职责,加强和规范对私家车驾驶人的管理呢,笔者认为:
一要建立社区私家车驾驶人台帐,形成城市片区驾驶人组织。结合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等基础单位和组织对各自私家车的管理的同时,统一对私家车主驾驶人的管理。交警部门引导以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为单位,对居住地集中的驾驶人成立驾驶人安全协会、驾驶人之家、有车族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各个组织详细建立各私家车主的台帐,项目包括车号、车型、入户时间、保险情况、驾驶人年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并附照片,开展系列爱车、护车、安全行车、安全教育等活动,使之真正成为私家车主驾驶人之家。
二要形成规范的驾驶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对社会驾驶人组织,交警部门依法进行指导,以法规制度的形式,规定各个驾驶人组织的内部制度,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包括每年每个季度对所属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必须内容。并适当核定教育、培训的收费标准,促进驾驶人协会等社会性组织的良性发展。同时,交警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是及时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和安全行车警示教育,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二是定时进行身体检查和资格审验,对有问题的车主,要尽量把工作做在前头;
五、结束语
私人小汽车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加强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创新要结合私家车汽车状况,多方考虑,减少压力,促进城市的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