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食品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食品产业发展

第1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83-02

海洋生物产业是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利用海洋生物体、生命系统和生命过程,生产有用产品的一门技术产业,其涉及的领域从初级的海洋渔业到高级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工产业,跨度范围大,门类众多。现目前成规模的海洋生物产业主要有三类:海洋生物食品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化工产业。

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浙江省作为海洋制品出口大省,在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近年来,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提高,但进展缓慢;和我国其他地区,如山东省相比较,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正在逐渐下滑。

不高的市场占有率和不断下滑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暴露出浙江海洋生物产业自身价值、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的相对优势较弱等问题。

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产业发展背后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现实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要素、企业要素、国内外环境要素等。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下面我将对影响浙江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和思考。

一、资源与才能要素

资源与才能要素是指该产业下的各种生产要素状况,主要包括自然禀赋、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自然禀赋方面,浙江省属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6倍,其内的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可供保健和药用的海洋生物就有420余种,开发潜力巨大;海岸线长达6696公里,位居全国第一;省内海岛约3000+,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4%;此外还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浙江省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有着良好自然条件优势,其所属海域内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这为浙江省发展海水捕捞、养殖等传统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同时也为海洋生物制药、保健、化工品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正因为如此,浙江省海洋生物制品出口量历年来总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浙江省出口的大黄鱼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产量上,都稳居世界前列,已然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然而有喜也有忧,浙江省同样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各种各样的天灾不但影响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出,还会对其附属的运输、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影响,一些渔民戏称,每年台风都会“刮走”他们大量的收入。

浙江省人口稠密,人力资源丰富,但高技术人才极其匮乏。在技术方面,科研实力不足是一块硬伤,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含量低、深加工面不广、竞争推动力不足等众多问题。科研投入少、科技人才匮乏、科研机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高,种种现状决定了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落后的现实问题。

相较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浙江省拥有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较好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拥有较为厚实的基础保障。各项支持性因素带动了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海洋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着稳步提高的趋势。

二、需求条件要素

市场需求方面,海洋生物产业中以海洋食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趋近饱和。早在2004年我国人均海产品产量就达到了110kg,即使在偏远的县城,也都有海鲜档口,内需动力下降,海产品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

由于海洋污染和在增养殖过程中使用劣质饲料和有害添加剂等,我国海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限制了进一步出口,初级产品的市场情形变得更为不利。好在浙江省也拥有一系列品质颇高的国际品牌海产品,如大黄鱼、海带等,品牌效应带来的固定或非固定的国际客户群体尚能保证。

对于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品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状况堪忧。由于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较为落后,制成品多为仿制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海洋生物制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受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技术的拉动。所谓的地方特色技术,主要是指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药技术相融合,从而研发并生产具有中西医共同特性的药物或保健品的技术。中国的传统医药理论一直是现代医药领域的一笔极为特殊而又宝贵的财富,它与现代医药技术相结合,辅以基因工程、筛选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领域,此领域在世界医药产业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的出口内容中,中成药所占比例极大,这也是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保持国际竞争力的一大支持性因素。

三、企业要素

企业要素主要包括行业内相关企业的实力、规模、组织及管理结构、企业战略、企业对行业未来的预期等。

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企业基础较为雄厚,对于海洋药物产业等高技术海洋生物产业,其前身基本都属水产品加工业,而浙江省具有水产品加工技术的厚实基础,以海力生制药集团为例,它原先只是一个水产品加工企业,由于90年代率先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从2002年起,仅海洋药物生产就能达到年产值数亿元之多。

与此同时,浙江省海洋生物相关企业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不高、企业间协作少等重要问题,同时也缺少行业内的自律性非政府组织,这些因素影响了该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产业正面临着生产分散、势单力薄、技术落后、难以防范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等问题。

省内相关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各自的组织结构都较为零散、缺乏长期的市场经营战略,一些企业照搬国外企业的经营模式,忽略了国内外市场环境,导致了发展空间受限、市场竞争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对产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由于海洋生物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期间要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而产业的回报周期又长,因此省内许多企业不愿冒风险进行投资,近期出现的多家企业停产、“康恩贝”转让事件更是在行业内造成更大的信心缺口,使得省内竞争力薄弱的企业人人自危。

总而言之,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企业要素不甚良好。

四、国内外环境要素

总体说来,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有着比较好的国内环境。对于该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国家和当地政府总会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2011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又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浙江省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期间或多或少总能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在相关激励性政策的扶持下,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步伐未曾停歇,产品市场占有率虽然不算很高,但总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但同时,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政策支持不完善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多是片面且短期的,若没有长效性的政策支持,在推动产业竞争力发展方面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效;另一方面,政府在为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却未能给予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导致了孔雀绿等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这不但影响产品出口,还会带来一系列如声誉、财产等方面的损失。

第2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交易所;福建省

水产品交易所是介于传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新型要素市场,是以会员制形式吸纳拥有大宗水产商品和资源的龙头企业及金融企业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所。打造福建水产品交易所,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要,也是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谋划福建海洋水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福建区域经济和海洋水产品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十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这也对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北部湾和海南六大海洋经济区;2012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0亿元,达到50087亿元,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未来十年,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海洋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被称为“蓝色聚宝盆”、“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渔业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海洋生物资源被视为世界上最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同时海洋渔业涉及国家的海洋权益、经济利益、食物供应安全、资源和外交战略等,因此拥有和掌握海洋就意味着拥有和掌握未来。

海洋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海洋水产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推动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增长,也能促进国内外海洋水产经济贸易和物流冷藏储运产业同步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海洋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海洋水产业有利于走向深海,拓展国际空间,获取更多资源,得到更多权益;减少对近海水产资源的破坏和环境影响,逐步淘汰落后的船舶、生产设备及生产方式;海洋水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带动海洋水产观光、科普、购物、餐饮等行业,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福建是海洋大省,拥有3324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福建省继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正式跻身国家海洋战略的快车道。目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开始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快渔区产地市场和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以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为主要集散地的现代水产品流通网络”。打造福建水产品交易所,有利于发挥福建海洋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深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

二、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发展

水产品交易所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价格发现功能。交易所采取集中竞价的成交方式,形成市场权威价格。二是资金结算功能。统一结算制使交易所具有了银行的资金结算功能,为形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信用保障功能。交易市场独特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现代信用市场的根本要求,为培育和发展现代信用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物流配送功能。通过系统性自动配置与联合性互动,大大节省时间和空间,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过程更经济有效。

打造福建水产品交易所,发挥水产品交易所的功能,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有助于区域市场体系建设。交易市场既是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式,更是健全的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打造水产品交易所,建立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不仅为水产品流通提供服务,而且在管理和信息上也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使经营者能站在市场知天下,以市场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有助于增加区域资本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形成资源配置机制,不仅能有效阻止本地区的资本外流,而且有可能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本内流。设立福建水产品交易所,会吸引各地的水产品收购商和投资者在福建投资水产品交易,这会给福建的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宝贵的资本资源。

最后,有助于促进物流渠道的畅通。打造水产品交易所,要建立健全市场流通的法律法规,形成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求逐步采用国际市场上一些通用惯例,改变单一的销售形式,引进新型交易和销售方式,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水产品流通走向世界。

三、提升福建水产业发展水平

福建省是一个水产资源大省,多年来水产品总量均跻身全国前三甲。从区域位置上看,北接浙江,南连广东,是南北水产品调动的枢纽中心。目前水产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层次和产业素质较低。小而全、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济使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充斥市场;结构调整滞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集约度不高,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制约养殖产品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优势主导品种培育不够突出,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不多。二是水产业经营过于分散。目前水产业发展中单打独斗还是一种主要的存在形态,个体经营过于分散、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过度捕捞导致海洋天然水产资源日渐枯竭。三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沿海污染严重,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恶化;养殖生产中违规现象普遍,养殖产品药残超标,质量安全达不到标准,难以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四是水产物流渠道不畅通。大部分水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交易方式落后、信息服务功能不完善、交易规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阻碍着水产品批发市场向着行业产业化、规范标准化、信息系统化、功能多样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福建水产品交易所,可以充分利用福建水产资源,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完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提升福建水产品行业地位。

首先,通过水产品交易所,有效配置境内外海洋水产资源,大量引进境内外优质水产品,作为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补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愈加重视。由于陆地工业和生活污水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水产品交易所除了促进福建省内传统的水产养殖业,还积极引入境内外安全、健康、优质的水产品,成为境内外水产品展示和交易的窗口。

其次,国家大力支持远洋捕捞业的发展,而远洋捕捞因其在海上作业时间长,运输路途远,获取市场信息相对不便的特殊性,客观上有通过水产品交易所的交易来规避风险、锁定利益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水产品交易所的资源配置,引导海洋水产业向远洋、深海发展,减少对近海水产资源的破坏和环境影响。

再次,水产品交易所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交易品种、交易规则、产品标准和金融配套服务等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海洋水产业做强、做大、做精,逐步淘汰落后的船舶、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同时通过这个平台积累数据和资料,为国家修定海洋水产业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第3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第4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第一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把*“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工业、综合服务业和现代效益农业协调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港口城市产业体系。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产业聚集和优化布局;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适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自然生态协调。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带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密度印制线路板设计和制造、软件等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现代中药、新型疫苗等以及医疗器材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重点配套装备制造业、包装印刷;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材料,轻型建材;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发电机组。

2、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促进*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培育。抓住*被规划为全省五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契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以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全省重要能源电力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战略性产业。实施大项目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华能海门电厂等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聚苯乙烯、*石化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积极培育催生年产值超50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争取在配电设备、精密机械、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建筑机械等领域实现突破。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服务业促进工业制造业发展,以工业制造业带动生产服务业,大力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现代交通及物流、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中心。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工艺玩具、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电子元器件、化妆品、食品等批发市场。办好工艺玩具博览会、食品博览会、塑料博览会等特色专业展会,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发挥港口和区域通枢纽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保险、法律咨询、会计、信息、科技、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辐射功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加有效信贷资金供给。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提升资本集聚运营能力。

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以提升商贸流通业为突破口,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实现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构建以*为粤东旅游服务中心的区域性旅游网络,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具有潮汕文化内涵的滨海旅游业。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启动北山湾片区、南滨片区开发建设,建成融旅游度假、高尚住宅、会展商贸、文体产业为一体的新城区。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公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发展壮大现代效益农业和海洋产业。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五大优势农业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骨干基地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效益农业。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行良种良法和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发展禽畜养殖业和优质高效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争取设立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门国家中心渔港、抓紧规划申报云澳国家中心渔港,推进达濠渔港建设,发展现代渔港经济。重点扶持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把我市建设成为南方外向型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和科研中心。抓紧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森林林分质量。

5、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建立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海洋和海岛等的生态保护。加大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大生态林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海域、岸线保护性开发和*湾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条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以*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壮大*制造业基地、*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构筑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力强的城市和产业发展载体,重点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环境三个基础,增强城市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1、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

⑴重点建设项目向“三条经济带”和高新区、保税区、科技工业园等特定区域集聚,促进区域产业带(片)的形成和功能开发;

⑵加强城镇(村)规划,按规划安排和改造村镇工业项目,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⑶新建项目根据其对环境影响情况(大气、水污染、噪声等),按环境分区要求及各片区的环境容量选址;

⑷严格控制新建污染型项目,通过易地改造,相对集中污染型企业,提高整治污染的效率和质量;

⑸严格控制沿海岸带和沿江河岸的新建、扩建项目。

2、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要点

金平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新材料、环保产品等*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规划、设计和高质量实施旧城区改造,加快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城市区域行政及商业中心。重点发展区域:广东省*金*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

龙湖区:以东部城市经济带为依托,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促进城市东延,建设新城区,尽快形成兼具国际贸易、招商、博览、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商务区,为建设*未来新城市中心与CBD奠定基础。重点发展区域:东部城市经济带、广东省*龙湖工业园区、国家光机电产业基地、省火炬计划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以时代广场为中心的商贸会展区。

*区:依托工业经济带和广澳深水港,重点发展以资本密集、大运输量的能源、石化、船舶修造、新型材料为主体的*工业,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和大型仓储基地及物流、配送、运输业;加快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海洋渔业、旅游观光、教育培训、商贸等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工业经济带*石化园区、*化学工业区(规划)、南山湾工业区、大三联工业园区、广澳深水港区和北山湾教育、南滨片区会展文体等专业园区。

澄海区:重点发展工艺玩具、纺织服装、塑胶制品、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和*产业。发挥“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品牌优势,建成国际知名的玩具礼品、工艺毛衫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以侨文化观光旅游作为发展主体,建成*市的城郊型休闲度假旅游地。重点发展区域:岭海工业园区、澄海凤翔玩具专业镇(国家星火技术产业密集区)、澄华工艺毛织服装专业镇(专业技术创新试点)、东里五金专业镇、莲下精细化工专业镇。

潮阳区:加强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带建设步伐。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音像制品、塑料制品、文具纸品包装、机电设备、食品加工和生态高效农业,加快莲花峰、灵山寺、旅游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和*业区、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海门能源基地、谷饶“中国针织内衣名镇”、贵屿循环经济国家示范园区和关埠运输枢纽。

潮*:加强城区和两英、陈店等中心镇的规划,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国道324线和陈沙公路为两大发展轴,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加工,配套建设物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红色旅游、特色旅游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区域: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潮南工业经济走廊,国道324线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三大产业基地,峡山物流中心及两英纺织服装、陈店电子器件等特色轻工产品市场。

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加快南澳岛开发试验区和国家一类口岸的综合功能开发。重点发展风能综合利用、船舶修造、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品(药品)开发等海洋产业,转口贸易及其配套的仓储、运输业;加快海岛旅游业发展及配套建设,积极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努力建设生态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力系统设备、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保税区: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第五条制订《*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

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有关政策,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中选择部分更适合*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产业,形成《*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送审稿)》(简称《目录》),作为*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指导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审批产业投资项目和实施相关优惠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录》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适时修订,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

除《目录》列出得产业投资项目外,其他产业投资项目的管理仍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划分的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含淘汰类),不属于优先发展类、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为允许类。

涉及外商投资的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年版)》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新调整时,从其规定。

第六条实施《意见》及《目录》的原则要求

1、凡属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投资,加快发展,并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实施相应的扶持和服务措施,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先予以保证和扶持。市政府出台的各类扶持产业发展财政性资金,优先安排扶持优先发展类项目,适当扶持鼓励类项目,禁止用于其他发展类项目。对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2、凡属需要政府配置建设用地、使用海(江)岸线和水域等资源的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防止资源闲置、浪费。

第5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海洋资源 海洋大市 产业路径 海洋电力业 海洋船舶业

珠三角九个城市中,佛山、肇庆不靠海,在其余7个沿海城市中,江门市海岸线长414.8公里,其海岸线长度仅次于珠海的604公里,远超过深圳(海岸线长229.96公里)、惠州(海岸线长223.6公里)、广州(海岸线长35公里)等市,为珠三角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市。但是,珠三角的海洋经济强市却恰恰相反,是海岸线资源并不占优势的城市。比如,珠三角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广州,2010年其海洋经济产值为1250亿元,其海洋科技力量排名全国第二,但其海岸线长度却只有35公里,位居珠三角7个沿海城市中最后一位。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成就的巨大反差,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海洋资源大市如何才能变成海洋经济强市?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或悖论?本文将详细分析江门市海洋资源的特点、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就、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最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江门市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跨越。

一、广东江门海洋资源特点分析

1、海域空间广阔。江门领海基线内海域面积约2886平方千米,专属海洋经济区面积30198平方千米。江门市海岸线长414.8公里,占全省的1/10,排在湛江(海岸线长1556公里)、珠海(海岸线长604公里)之后,海岸线远超过深圳(海岸线长229.96公里)、惠州(海岸线长223.6公里)等市。江门的海岸线长也超过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厦门市(海岸线长262.6公里)。此外,江门陆地面积也非常广阔,加上丰富的岸线资源,适合发展临海工业。

2、海岛数量多。据相关统计,江门市共有271个海岛,在珠三角七个沿海城市中,海岛数量最多。其山有海岛268个,台山海岛数量在广东省县级市中位居第一,包括广东省第二大岛屿、面积为156.7平方公里的上川岛,及全省第六大岛、面积为98平方公里的下川岛。江门岛岸线长365.8公里,占全省岛岸线长的1/7,海岛面积为253.128平方公里。风格各异的岛屿、沙滩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

3、港口资源丰富。江门市港湾多,港口资源丰富,银洲湖、广海湾、上川大湾、下川山猪洲等港湾都可建设深水港。其山的港湾众多,有大小港湾、海湾119个。银洲湖是建设深水内港的优良港址。广海湾东岸、上川岛的大海湾和乌猪洲岛具备回淤少、水域宽、风浪小、航道短、深水岸线长、港区发展空间大等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条件,十分适合建设10―30万吨级的深水港(广东省海洋和港口联合课题组,2004)。

4、渔业资源丰富。江门市渔业资源丰富,经济鱼类、甲壳类、贝类等种类多,质量好,适宜进行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浅海和海滩涂面积广大。其山市可发展水产养殖的浅海(20米等深线)面积为210083公顷,沿岸滩涂(潮间区)面积26666公顷。

5、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江门市海岸线长,海岛众多,沿海地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丰富。其中,台山市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岸线,有各种类型的海洋景观、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开阔的沙滩达30多处,并且海水清澈,人为污染少。最具代表性的上下川岛共拥有12处总长达30多公里的海滨沙滩,被称誉为“东方夏威夷”、“南方北戴河”。

6、沿海滩涂面积大。丰富的滩涂面积适合填海和发展海洋渔业。全市负5米以上浅海面积约为121776公顷,其中负1.5米面积达48599公顷。新会银湖湾、台山广海湾是江门市两个滩涂面积大的重点海湾。银湖湾区域已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可围海造地921公顷,广海湾区域规划围海造地面积可达2337公顷(董平,2008)。

7、矿产、能源等资源丰富。江门市海洋资源种类齐全,除了前面论述的渔业资源外,矿产、能源等资源也非常丰富。以台山为例,台山海岸带有丰富的稀有金属资源,储藏着大量的石英砂矿、钨矿及稀有金属等资源。另外,台山海区潮差大,波浪周期变化大,风能密度大,海洋能源如水能、潮汐能、波浪能、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充足。

二、广东江门海洋经济发展特色研究

1、海洋船舶业形成规模。江门海洋船舶业包括造船业和拆船业。修造船企业和拆船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会区银洲湖区域,目前有50多家船舶制造厂聚集于此,现有造船能力为80万载重吨,龙头企业有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门市银星船舶有限公司,其中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

江门市拆船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拆解量占全国八成以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拆船基地,拥有“中国船舶拆解基地”之美誉。江门市现有大型拆船厂5家,3家为国家定点拆船厂,现年拆解能力为150万轻吨,其中新会双水拆船钢铁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拆船行业中规模最大、拆解速度最快的一家大型拆船企业。

2、海洋电力业异军突起。广海湾区域为“中国电能源产业基地”(2007年11月被中国能源协会授予此称号),集中了火电、核电、风电等电力企业,规划总装机容量达到1963.5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台山火电厂,是亚洲目前规划建设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规划总装机容量900万千瓦,一期5台60万千瓦机组已经全部建成投产发电。台山核电厂,规划总装机容量1050万千瓦,首期工程总投资625亿元,规划机组为世界最先进的EPR三代核电机组,现已经开始建设。该核电厂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并且列入了国家核电建设规划。台山风电项目,规划13.5万千瓦,现在一期工程正在施工中。

另外,台山潮汐能、太阳能丰富,也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准备了优越的条件。除了广海湾电能源基地外,新会双水发电厂也稳步发展,现已经形成较明显的辐射效应,带动了造纸产业的联动发展。

台山还是我国第二个、南方区域第一个直购电试点地区,又是全国目前唯一的点对多点直购电试点地区。直购电的实施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电能成本,可让企业用电户享有平均降低15%左右的低电能成本(廖玉芳、卓国雄,2009)。

3、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潜力大。江门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好,发展快。2010年江门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24.4%。生物医药产品涉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中草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医疗器械等,龙头企业有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江门量子高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彼迪、恒健等,全市实现年产值超亿元的生物医药健康行业生产企业有8家。生物医药企业分布于新会(无极限)、市高新区(江门生物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开平沙塘镇表海工业园区(牵牛生化、彼迪药业、罗赛洛等),初步形成江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三个产业集群。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一部分,江门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4、海洋旅游业发展迅猛。江门市辖的台山市滨海旅游业产值10亿元(2008年数据)。作为国家4A级滨海旅游胜地的上川岛飞沙滩旅游区,是我国十大优质海水浴场之一,享有“南海第一滩”之美誉,年接待旅客量达20多万人次。下川岛王府洲旅游区,沙滩被椰林绿树环抱,每年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现与滨海旅游、温泉联合推荐,已经形成互补效应,发展迅猛,在国内地位明显提升,影响不断扩大。

5、海洋渔业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已显。南沙渔业生产独树一帜。目前江门市拥有南沙作业渔船24艘,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效益最好的群众船队。海水养殖业已形成六大养殖基地,并已初步形成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台山鳗鱼养殖面积5.5万亩,年产活鳗5.3万吨,年产值达30多亿元,烤鳗年加工能力3000多吨,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台山成为全国、全省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及出口基地,并且也是全省三大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之一。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水产品总产值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四、第三。

目前包括海洋水产业产业链条较长,从饲料生产、物流、养殖、吊水出口到深加工再出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呈现出较强的外部规模经济。该产业链条包括处于上游的海水养殖业,处于中游的水产品加工业,处于下游的销售环节。江门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近100家,并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江门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加工罗非鱼,根据规划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罗非鱼加工企业。处于下游的销售环节成立多家区域性合作社,具体有新会区润明海洋渔业专业合作社、新会区大鳌社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新会区农丰水产专业合作社、鹤山市古劳桂花鱼专业合作社、台山市广海镇鲲鹏永润海洋渔业专业合作社(张茂盛、陈素敏、谭锦波,2012)。合作社方式将有效提高渔民和企业面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三、广东江门海洋资源利用及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经济总量和结构仍须提升和优化。2010年江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为105亿元,仅占GDP的6.8%,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达城市仍然有差距。同年,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1250亿元(海岸线仅为35公里),湛江为854.8亿元,深圳海洋生产总值降为762.13亿元(海岸线为229.96公里),汕头为248.28亿元(海岸线为289.1公里)。相对于海洋资源而言,海洋经济产值还较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远远没有充分挖掘。

江门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近几年得到有效优化,但和省内发达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2010年,广州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8%∶61%,深圳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7%∶42.2%∶57.1%,江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则远远不及这两个海洋经济发达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比不上湛江,2010年湛江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7%、74.2%和16.1%,即使是汕头,其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也比江门市更均衡,具体为30.8%∶32.5%∶36.7%。在第二产业中,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在第三产业中,海洋体育规模不大,海洋文化不够发达等,这些都阻碍了江门市海洋经济的纵深发展。

2、主导产业带动力有待提高。和陆地工业相比,海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还不够高。海洋电力业和临港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发展起来的产业,急需增强其对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带动性和联动性,与上游产业、下游产业、支持部门与产业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唯有与相关行业与经济联动发展,形成集聚,才能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形成更为巨大的发展势头。滨海旅游资源未充分发挥“南海第一滩”等众多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岛屿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有263个待开发的无居民海岛,经济效益远远尚未充分发挥。赢利模式单一,淡旺季差距较大;景区尚未在国内同类景区中形成鲜明识别度,难引回头客。渔业还未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水产品还未完全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模式,远海丰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渔种退化、养殖环境退化问题迫在眉睫,急需产业升级转型。

3、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与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大丰市、厦门市、象山县相比,江门市港口、渔港、码头、航道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城镇虽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滞后,渔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城市与渔区公共产品服务差距较大,甚至有扩大趋势,相当多的渔船亏损经营,部分渔民沦为贫困群体,渔业显示出相当程度的脆弱性。

4、海洋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源、海上污染源的排放污染还需控制,海域水质污染仍然严重,铅、无机盐、石油等超标;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取得较大进步,但仍不可稍有松懈,红树林、海草床和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孵育场等生态系统需要修复并提高其功能,海洋珍稀、濒危水生野生生物物种需重点监控、保护。部分沙滩因建筑用沙挖掘有损坏现象,影响海洋功能区整体功能。

制约广东江门市这一海洋大市至今尚未能发展成海洋强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思想观念滞后,“海洋思维”没有树立,停留在大陆思维状态,少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超前,但没有普及。另外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成为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推进江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关于江门市产业发展路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项目到集群。目前江门市临港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都发展很快,弥补了江门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的局限性。但这些产业是由新引进的大项目发展形成,急待加深这些项目和本地经济的融合与联动。为此,需要更进一步发展本地相关联产业、充实相关支撑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促使这些大项目和本地经济更深层次地结合在一起,从一个项目逐渐地发展成一个产业群,发展成本地经济增长极。目前江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几个临港产业群,包括临港造纸业、造船拆船业、海洋渔业。造船拆船业集聚在银洲湖一带,约有50家企业;海洋渔业位于台山斗山镇和海宴镇,水产品加工企业近100家。第二,从传统产业到战略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继续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发展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海洋保健食品等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第三,海洋产品到海洋文化。江门市海洋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发展很快,第三产业中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的历史也较长,但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为此要重视海洋文化的整理、培育和发展,这包括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等。第四,从粗放到集约。在资源使用上尽快改变粗放使用方式,加强资源的规划、集约使用。在这方面,渔业、旅游业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第五,从渔业到渔港经济。完善渔港及沿海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克服渔业与渔港不平衡发展的局限性。重点建设的渔港有台山烽火角中心渔港、下川王府洲渔港、横山渔港、南湾新渔港、沙堤渔港、冲口和东渔港、新会崖门渔港等。

2、改善关键要素。改变过去重视陆地产业人才、忽略海洋人才的偏颇,重视海洋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并为人才提供相应平台,在留住人才上做足工作。尝试和本地高等学业校联系培养海洋人才,为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军。在海洋人才集聚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海。

多渠道吸收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海洋事业和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财政、金融、债券、信贷、慈善捐赠等多方面资金。

规划兴海、管理兴海的意义并不亚于科技兴海。建设海洋管理人才队伍,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消除管理障碍。吸取规划方面的教训,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改善原有规划,做好新规划。

人才、科技、资金等是制约海洋产业从资金、科技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转向科技资金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关键,唯有改善这些要素条件,才能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转变。

3、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海洋保护不能松懈。把对海洋的保护提高到爱护的层次上来。首先,控制陆域生产、生活污染,提高陆域工业净化能力,减少陆域污染流入海洋。其次,实施海洋循环经济,坚持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陆地经济要发展循环经济,海洋也要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发展海洋经济而破坏了海洋资源,人类在陆地工业发展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可以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再重复。最后,对特定的产业要重点监控,如临海造纸业,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需要不断提升,渔业的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五、结语

在当代资源稀缺性越来越显现的大背景下,江门作为珠三角海洋资源大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为了实现从珠三角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跨越,江门需要在爱护和保护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和培育科技、管理等力量,积极向珠三角及省内的的海洋强市学习,并积极展开和珠三角海洋强市――如广州、深圳等市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分享合作剩余,培育自身独特的海洋竞争力。

(注:本研究为2012年江门市第一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江门海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2012年江门市社科联委托项目“江门海洋资源特点分析及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2016年4月,荣成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和海洋产业基础,荣成市深耕蔚蓝,将科技、资本、金融、平台等深度融合,探索推动以渔业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渔船改造助力“深蓝”产业

分割、切片、装盘、超低温速冻……在荣成蓝润金枪鱼加工基地,一条条浑身披着白霜的冷冻金枪鱼不一会儿就被加工成一片片鲜红的生鱼片。“这些金枪鱼全部是荣成远洋渔业企业从海外运回的。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冻一切,比起在海外直接卖整条鲜鱼,这些‘海归’金枪鱼的身价暴涨了10倍。”企业负责人王金龙告诉记者。

荣成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县,也是我国远洋渔业“拓荒者”之一。早在1990年代初,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衰竭的压力,荣成便把远洋捕捞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

2012年,国家启动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荣成市借助机遇,加快推进老旧远渔的更新改造。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部批准从事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19家,远洋渔船从120艘迅速增加到307艘,占山东省的65%,全国的12%。远洋渔业作业类型由小规模单一拖网转变为拖网、鱿鱼钓、金枪鱼延绳钓等多种作业方式,作业区域从原有的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渔场,增加到南太平洋、阿根廷、所罗门、乌拉圭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属渔业经济区,远洋捕捞规模、产值迅速提高。同时,为强化远洋渔船的海外基地服展δ埽靖海集团、俚岛海科、海宇渔业、鑫发集团、海洋渔业等专业远洋渔业公司在斐济、印尼、斯里兰卡、西非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了6个海外渔业综合服务基地,极大增强了荣成远洋渔业的生产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以金枪鱼为例,作为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品种,金枪鱼营养价值和市场价格极高,但保鲜和加工条件要求也高。供生食的金枪鱼捕获后;马上要放血加工;进入零下60℃的超低温冷库冷冻。过去远洋企业大多数没有超低温捕捞船只和冷库,不得不在海上低价出售。这就造成了海外高端资源低价出售,本土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吃不饱”的局面:荣成200多家规模以上海洋食品加工企业,绝大部分原料来自外地收购,本地远洋渔船捕获回运的水产品数量极少。其中,远洋捕捞金枪鱼等珍贵水产品的回运比例不足10%。

“如果仅掌握产业链源头,金枪鱼的商业价值利用不足15%,但国际上金枪鱼精深加工的利润达50%以上。”王金龙说。得益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新建渔船按照国家标准化船型设计建造,渔捞、导航及安全等设备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且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荣成原有远洋渔业产销“两头在外”的格局逐步改变。

同时,为了力促金枪鱼等远洋捕捞产品“回国效力”,打造从“渔场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条,荣成出台了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回运自捕水产品的相关规定,通过优先给予渔业资源捕捞配额、将燃油补贴发放与回运比例挂钩等措施,调动企业回运加工积极性,引导企业由捕捞融入精深加工链条。2016年,全市远洋渔业捕捞产量31万吨,其中回运21万吨,回运比例达到68%,30多家冷藏、捕捞企业实现向精深加工转型;全年海洋食品加工量达到266万吨,销售收入1338亿元,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1%。

“海归”海产品对荣成食品加工、船舶修造、冷链物流、港口服务等相关产业产生了强劲的辐射拉动作用。在国际海运市场持续低迷之际,更新改造远洋渔船项目的实施,为荣成新增造船订单40亿元。黄海造船等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研发出超低温金枪鱼钓和远洋超低温运输船等渔船,助推渔业企业从单一捕捞向加工销售渗透。目前荣成建成、在建和拟建的海洋生物及食品等相关产业项目近百个。蓝润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靖海集团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金枪鱼熟肉加工厂;鑫发集团-60℃超低温深冷物流库、金枪鱼精深加工车间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海带产业化透视渔业产业融合

还没到俚岛,被告知栖息一冬的大天鹅已经离开。过去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天鹅选择在温暖清洁的荣成海域越冬,人们也习惯将这里当做旅游佳选。

实际上,荣成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肥沃、无污染,适合大天鹅栖息,而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更适合海藻的生长。数据显示,荣成海带养殖区达10万亩,年均出产海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而俚岛的生产量则占荣成产量的六成。

“传统海带生产方式是借助夏天的日光晒干,然后机械压缩打捆包装成海带的初级产品。这种粗放的海带产品,在市场上销路不畅,海带价格也一路走低。”随着观念转变,荣成海带养殖模式由粗放型养殖转变到目前的集约化、立体化养殖,并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海带之乡”。

海带的产业化在俚岛可窥一斑。每逢四月,肥美碧绿的海带收获后,被研发生产出200多个畅销产品。根部煮熟盐渍,做成酱菜,颈部可做成特级食品,海带粉可以做保健品,梢部可以做成调味汤料。在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2元1斤的淡干海带卖出了4克3元的高价,将普通的海带利润增加近200倍。目前,海之宝已实现了从海洋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从养殖到生产都形成规模化,且在产品研发与生产方面创造性地把海带做成面条、速拌菜甚至饮品等多种形式。

除了食品加工,海带等藻类的功能被进一步挖掘:晒干的海藻经过浸泡、破碎、提取、净化漂浮,提取出海藻酸,进而制作成不同种类的海藻酸盐;漂浮后的废渣,“摇身一变”成了海藻有机生物肥;浸泡液净化后,有了食用有机碘及盐藻多糖……产业链也由此抻长。

据俚岛镇镇长慕思华介绍,目前当地正在适度发展海带系列的保健品、药品,鼓励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科研力量的渔业单位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探索尝试,推动海带加工由低层次向高科技领域迈进。

而这,只是俚岛、乃至荣成海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粗略统计,仅海带深加工一项产业就可为荣成新增产值300亿元。从“煮腌晒”简单加工起步,到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再到如今的创名牌、上物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荣成海洋食品产业已从昔日的“小舢板”变成今天的“大航母”。

近年来,荣成所在的威海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其发改委党组成员、重点办副主任连伟亮表示,在依托海洋渔业等主导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方面,立足威海区域优势,突出打造以渔业生产为主的全产业链条,推动海水育苗养殖、远洋捕捞等一产与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休闲渔业、冷链物流等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渔业附加值,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在此政策引导下,许多企业也有意识的延展产业链,以期形成综合性经营格局。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78年,旗下好当家海参驰名国内。在好当家养殖基地,一望无垠的海域中开展海参、对虾、鲍鱼、海蜇等海珍品立体养殖。同时加大海参精深加工的投入,除了各类即食海参产品,还研发参命壹号等高端保健产品。而日臻完善的物流配送机制、售后服务体系使其实现了从海洋到餐桌的一步到位。

“接二连三”不止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多业态复合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也颇有成效。

距离俚岛20公里的寻山街道依托丰富的“山海”资源,将自然景观、建筑文化、特色经济、物产资源等因素结合起来。

据了解,寻山街道正在规划建设长青海洋牧场,建成后,这里将形成融海上休闲垂钓、海上观光采摘、海产品研发加工、品牌终端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青鱼滩、f石等9个渔村、1000多人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实现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引领寻山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园区集聚融合发展动力

沙窝岛位于荣成市人和镇沙窝岛靖海角内侧,这里依山傍海、环境秀美。沙窝中心渔港是山东省发改委批复的首个中心渔港建设项目,2016年3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建设荣成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意见》,批准建设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这是继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建设项目。

在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艘艘渔船停泊在码头边,不同的建筑拔地而起,工人们有序地忙碌着。“老渔港建设于1982年,在‘一条小舢板,一个老船长,出海兜一圈,归来鱼满舱’的时挥过很大作用。”山东靖海湾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杰介绍。

现在近海资源日益枯竭、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据了解,基地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采取兼并、收购、租赁、入股等方式,已整合养殖海域1.6万亩,带动500多家养殖户参与基地生产;同时,规划建设了10万吨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库、干海产品加工园、水产品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交易客户80多家,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

与沙窝岛如火如荼的新兴建设不同,作为我国北方最大渔港的石岛正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全力打造集水产加工、包装、配送、报检、通关为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

位于石岛的山东海都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翻转中将鱿鱼清洗干净,工人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山东海都由赤山集团投建,项目集水产品精深加工、仓储、外贸及冷链物流、水产品进出口为一体,主要产品是以鱿鱼为原料的9大类120多个品种的精深加工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以上。

“一直以来,荣成市着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以园区带动农村各类生产要素集中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据荣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上述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石岛冷链物流园外,荣成还规划海洋高新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药品经济园和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好运渔乡鲜活水产品物流园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以达到龙头带动周边,集聚融合发展动力的目的。

海洋高新园意在筑巢引凤、孵化创新,以推动当地高新技术的产业聚集。目前,其海洋医用食品研发平台项目与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国内第一家医用食品研发机构,计划年内进行4项膳食纤维和生物酶产品中试,成功研制新产品2个以上。除海洋医用食品研发平台项目外,高新园目前已成功引进海洋医用食品、海带液化酶解提取、磷虾油提取、新型基因载体产业化等6个研发项目。

占地1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药品经济园已建成海洋食品博览中心、星源孵化器等,形成以科技为引领,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为主体的现代海洋经济园区。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20家,可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年可加工交易食品、药品、农产品60万吨以上。

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好运渔乡鲜活水产品物流园位于成山镇西霞口村,该村在龙头企业西霞口集团带动下,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引入农村发展,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了涵盖海产品养殖、精深加工、港口物流、休闲渔业及旅游等功能的现代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进入园区村民以入股、租赁或购买经营场所的方式参与园区生产经营,本村人均创纯收入26万元。

据荣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有效吸引了广大农户参与园区的生产经营,通过入股、租赁、合作、收购等方式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广大农户入园积极性较高,园区内农村二产产业链充分向一产、三产延伸,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产业链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涉农产业如何融合互动

“荣成海带质量好,养分高,但在营销上走的还是粗放路线。荣成人性格豪爽,海带扎成大捆卖;福建人仔细,将海带卷成一小卷,再系上丝带,卖得比一捆还贵。”据山东海都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姜威介绍,与海带一样,荣成市鱿鱼的捕捞和深加工规模巨大,占全国的三成左右,但议价能力却不强。究其原因,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因素。由于市场缺少质量分层和科学引导,买方对市面鱿鱼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只一味以价格为参考,导致质优的鱿鱼反而受到劣质产品的压榨。

针对类似问题,荣成市一直在探索相关解决方法,在抓好传统产业融合的同时,加强对新兴业态的培育,推动涉农产业融合互动、转型升级。2016年8月,全省唯一一家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在荣成成立。海商中心由好当家、赤山等8家渔业龙头企业参股,着力打造集海洋商品贸易、物联网金融、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海洋商品交易平台和定价中心,目前中心已上线海带、鱿鱼、鱼粉等大宗海产品十大类30多个品种。

以鱿鱼为例,海商中心通过交易系统,将质量、数量、价格等元素放在公开透明的市场上,以避免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利用大宗交易的规模和标准,以及正在探索推出的鱿鱼指数,提升荣成本地鱿鱼在国内市场的话语权,最终争取定价权,探索农产品交易向集约化、市场化、金融化方向发展。

海商中心的物联网金融板块推出仓单质押融资业务,为威海全域渔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016年底,荣成市泰明食品有限公司希望将库存冻鱼为质押,贷款用于再生产。但冻鱼产品的品质鉴定、质量保证及库存位移等问题令银行颇为犹豫。海上中心介入后,将库存冻鱼存到旗下-18°恒温监管库,对冻鱼的保存、监管和安全等作出了保证,荣成市农商行遂为企业提供贷款400万元。

2016年,海商中心实际运营两个月,交售额达到1.8亿元,融资服务做到1400万元。预计今年该中心大宗商品电商交易量将达到8亿元,供应链融资预计将达5亿元。

此外,依托石岛、龙眼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荣成建成全省食品行业唯一的皇朝马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食品加工中小微企业提供通关、保税仓储、产品检测、金融等一条龙服务,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148家,2016年实现进出口4.7亿元。电子商务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荣成市出台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全市农村电商达到2000家,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6亿元。

实际上,为期两天的采访中,记者对几个细节印象深刻。

首先,各类规划建设的园区、基地均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留足余地,“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并非只是城市畅想,而是深入内心的环保观念。

第7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天地壹号、壹号食品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大乡贤、企业家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热潮,反哺家乡建设,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生先生积极响应“名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回到家乡官湖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产业富村、安居美村、教育兴村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昔日破落的官湖村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富美画卷。

一、基本情况

遂溪县遂城镇官湖村是位于县城东北面的革命老区村庄,距遂城镇政府7公里,全村有278户1500多人。村庄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温良陈氏十二世祖元斐公从遂溪温良村(今遂溪县遂城镇陈村)迁移至此地而形成,因村庄三面环湖,历史上多人在朝为官而取名官湖村。

2012年之前,官湖村因交通不便、村容村貌极其破旧、产业发展落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而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官湖村在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乡贤陈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村庄产业、教育、党建及乡风文明建设全方位发展,曾经破旧的小村庄如今大翻身,焕发勃勃生机,生动诠释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

陈生先生始终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益理念,持续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局,在官湖村投入2.5亿元发展村庄产业、捐资2亿多元进行安居工程  和教育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和盘活利用村庄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将政府、企业、投资者、创业者与村民有机连接,实施“一村一品”,有效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升级。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产业富乡村,为乡村脱贫致富“造血”

2013年,陈生先生把“壹号土猪”品牌带进官湖村,投资2.5亿元建成年出栏8万头的“壹号食品(湛江)土猪产业园官湖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统一提供猪舍、猪苗、疫苗、饲料,出栏后统一收购,养殖户风险低而收入稳定。2018年8月,官湖村被选为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土猪产业园基地之一,再加建一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扩大壹号土猪、壹号土鸡养殖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目前,官湖村共有110多户农民与公司合作养猪,平均每户每年可出栏肉猪500-1000头,纯收入可达7-20万元。同时,将村庄已出租的千亩山地高价赎回,重新分配给80多户村民种果,按劳动力每户经营5-10亩果园,每年可增加收入5-10万元。同时,将村庄产业、生态、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借助社会关注的力量,吸引各地游客、社会团体、各级领导莅临官湖村参观调研,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官湖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精品村,与湛江遂溪的旅游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实现产业带动多元化发展。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通过乡贤助力产业发展,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留守老人和儿童照顾难等问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二)安居美乡村,为美丽宜居乡村“输血”

2014年,陈生先生捐资2亿元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官湖。全村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新村场和改造旧村场总面积约280亩。规划分两期建设别墅民居129幢258户、农民公寓2幢80套无偿赠送给村民居住。2018年5月,已建成第一期新型民居69幢138套并安排入住,同时配套小学、幼儿园、村办公楼、文化戏楼、景观湖、休闲公园等设施,并建立落实村规民约、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通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实现巷道全面硬底化、集中供用水源净化、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化、民居建筑特色化、村庄治理有序化、环境绿色美化。

(三)教育旺乡村,为乡村持续发展“活血”

为改善村庄教育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陈生先生捐资500多万元建设官湖小学、幼儿园和农民培训中心,并每年捐赠资金20多万作为官湖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生活补贴,让教师更好安教乐教,目前官湖小学已成为遂溪县最好的小学之一;为官湖村考上重点中学及大学的学子颁发助学金。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帮扶,累计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次。聘请高校教师为村民上传统文化、法制、种养知识等课程,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实地就村民种植养殖方面存在的疑难点进行面对面解惑解疑,使农民做到懂技术、有能力、出成效,真正达到人才强村。积极为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引城市之“水”灌农村之“田”,为村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第8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一、舟山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舟山凭借优良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等一直保持全省第一位;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继续扩大,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争力增强;海洋运输、港口服务、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幅度均超过10%。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42.1∶48.0。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各业互促共进、有序推进的新业态。从各产业具体情况看又呈现以下特点。

1、海洋渔业产业链拉长、转型加快

近年来舟山加快了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改善生产设备,产业结构优化。2014年海洋渔业产量达166.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182.5亿元。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作业船只达到450余艘,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远洋船队,无论是数量、技术装备、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渔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由近海向深海远洋、由产销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趋势。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单冻虾仁、烤鳗生产线、蟹肉罐头等上百条现代化生产线,水产精深加工比例达47%,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5%左右,初步形成集养殖、捕捞、储运、加工、商贸、网上交易平台、出口、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2、船舶修造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2014年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7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的46.9%,占全省、全国船舶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13%,全市造船完工量676.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882万载重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年增幅有所趋缓。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目前能够制造常规船型外,还能制造大型原油轮、大型液化气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滚装船等技术含量高的船舶,船舶产业集群化已经形成,涌现了金海湾、、中远船务、日本常石等国内知名大型船舶企业。造船能力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开始向海工产业拓展。

3、港口物流发展迅猛、辐射增强

2014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目前港域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1个,其中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5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货物吞吐量持续增加,石油储存,煤炭、铁矿石中转发展迅速。海运能力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海运企业274家,海上运力达到543万吨。港口辐射增强,从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逐步向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延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4、海洋旅游特色鲜明、档次提高

重点培育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邮轮、游艇、海上游轮、环岛旅游巴士、印象普陀、禅修、海钓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观音文化节、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海洋旅游呈现出开发档次趋高、投资规模扩大、海洋特色显明的特点。2014年接待游客33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8.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产业由低端化、大众化向低、中、高并举梯度演进。

5、海洋新兴产业端倪初露、增势强劲

近年来临港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上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舟山具有“风能大市”的优越条件,全省最大的岱山衢山风电场己并网发电,海水综合利用增幅明显,嵊泗海水淡化使用率达78%左右,华东地区最大、日产十万吨级的六横海水淡化厂一期已投入使用。海洋科教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级“海洋技术海上公共实验场”、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科技引智园区等业已创建或正在筹备。风险投资、涉海咨询、信息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金融、航运结算等服务业也呈现增长势头。

二、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舟山海洋产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1、人才支撑力不足,产业技术瓶颈凸显

舟山海洋科研力量薄弱,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人才紧缺。从对16家修造船企业调查看,大专以上学历仅占从业人员的10.51%,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7.42%,而国外则占到25%以上。海洋科研机构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山东、江苏同类地区。船舶设计、船配制造、现代物流等人才明显不足,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稀缺,由企业参与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为零,尽管我市在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方面已有涉及,但总体来说,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还相对偏低,在船舶关键性设备研制、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同时,涉海金融保险、海洋信息服务、港航物流服务、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环境保护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研发平台层次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2、海洋渔业捕捞能力过剩,养殖产量不稳定

一是海洋捕捞能力过剩,生态平衡破坏。马力产能依旧过剩,导致鱼资源锐减,尤其是近海渔场已很难形成渔汛,陆源污染、近海养殖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渔业生态平衡破坏,大黄鱼等一些优质鱼种濒临灭绝的境地,水产捕获物产量总体平稳,但质量下降,高值鱼减少、低值鱼增加。远洋捕捞同样面临资源衰退的趋势,投资风险加大。二是养殖产量不稳定,受气候环境影响明显。水产养殖范围有所扩大,但养殖产量受气候变化、病害影响还比较明显,产量不稳定,养殖人员素质虽有提高但总体偏低,养殖规模偏小,疫苗等安全、有效的专用渔药研发滞后,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养殖饲料主要依赖投喂天然鱼虾,浪费现象严重。

3、临港工业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制约明显

(1)造船业组装为主、配套滞后。虽然造船模式离自动化、流程化、数字化、绿色化造船提升较快,但离造船强国还有较大距离。国际船级社资质认证通过率低,自主品牌少,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不完整,缺少钢材、管子等中间产品的企业,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水平低,仅为8~9%,造船生产能力过剩,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2)水产加工业资源短缺,成本上涨,精细化加工不足。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利润减少,加工生产设备空置率提高。精深加工虽有提高,但粗放型加工比例还是偏高。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等与日韩有较大的差距。(3)新兴产业规模小、成本高、融资难。海水淡化成本偏高,浓缩海水没有综合利用。风电产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比例不高,各项指标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临港石化、游艇业、海洋工程、海洋高科技生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面向社会进行市场融资的能力不强。

4、服务业高端产品少,生产业发展滞后

(1)旅游业精品景点少,高端服务跟不上。除普陀山外,精品景点相对缺乏,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抽样调查平均1.7天,人均消费约820元,游客消费偏低,旅游商品缺少特色。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导游数量严重不足,尤其缺乏高端服务,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2)生产业明显滞后。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技术咨询、通关中介、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业发展滞后,成为生产发展的短腿。(3)本土运力缺乏规模效应。每家海运公司,平均运力不足2万吨。金融支撑能力弱,服务中介发育滞后,特别是缺少远洋运输相配套的业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航运抗风险能力不强,海上保险业务滞后,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网络尚不完善。

三、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针对舟山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这就必须发挥政策在产业准入、扶持、规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的指导与管控,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1、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争取更多国家海洋政策的投放与落地

一是用足海洋新兴产业政策。利用舟山群岛新区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实验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对海洋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对舟山范围内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给予出口退税特定政策,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便利。二是用好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参照香港、海南岛政策,开辟国际邮轮航线,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乘客等,实行免签证政策。设立免税商店,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实行海空航权开放、开辟国际航线航班,岛间区域低空开放,进一步提高舟山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准。三是争取自由贸易港政策。按照港航联运中心定位,大宗散货国际枢纽港的要求,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延伸到舟山群岛新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物流企业落户舟山,推进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试点,对外向型企业在境内银行开设离岸账户,对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等,逐步由保税港向自由贸易港发展。

2、以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为平台,带动产业优化发展

一是创投资好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设施配套建设,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诚信环境、治安环境,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推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招高端大企业。运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手段,促进招商引资向产业重点区块和领域倾斜。要搭建大平台,把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高端大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招强选优,落地生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三是促产业新组合。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引进新兴产业和适用技术。依托国际、国内航运集团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组合方式,改变航运企业“散小弱”的现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智库管理、人才开发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

人才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要通过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提高人才资源效率。一是建立专家智库。建立国内外一流专家资源库,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专门从事收集国际、国内领军人才、名家教授及其它一流高端人才的资料信息,实行动态有效的智库管理。二是破解引才难题。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限制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在人才培养、资质认证、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互相衔接,为人才自由流动营造政策环境。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搭建网上最强人才招聘平台。借助各地猎头公司,高薪猎取急需人才,对优秀人才配给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和必要待遇保障。三是优化使用模式。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一方聘用,多方使用的引智机制。通过决策咨询、兼职、企业顾问、节假日指导、项目管理、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贴近实际,用活人才。

4、以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为突破口,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利用中央、省里对舟山的人才倾斜政策,组建研发团队,对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逐项攻关,占领制高点。一是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舟山很多产业尚处成长期,企业研发投入,迫切需要政府超常规加大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资金投入。切实发挥院士智囊团、海洋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作用,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其多产技术“金蛋”,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企业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国家外专局等的合作,推动重大项目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科研技术应用推广网络,组建技术推广小组、派遣科技特派员等加大现有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创新与技术引进创新相结合,以产业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升级。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5、以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重视产业园区规划引导。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开发、高效能管理。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对园区功能和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力争做到能耗最小、效益最大、布局最优,为产业集聚提供好平台。二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园区内企业相互竞争,促进技术升级,促进深度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大对产业集群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宣传保护力度,推动集群产业整体升级。

6、以完善金融政策、拓宽金融业务为着力点,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要优化融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改变我市融资结构单一的局面,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资本进入退出机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与政策环境。二要拓展金融组织体系。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和组织,建立舟山海洋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海洋开发、科技开发银行。三要探索便利化融资方式。支持即期合约、期货交易,支持在舟山设立以煤炭、矿砂、油品等大宗物资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营、控股、参股的方式投资,构建多层次、多形态、多渠道融资体系。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国外上市融资。

第9篇:海洋食品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工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5-02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食品工业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转型期,食品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然而,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质量安全、食品优质化、品牌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和差距。行业发展,教育先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高校具备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有的教育资源、条件、方式等优势。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借其在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充实当地的智慧库,高校的人才溢出比技术成果的产出更为重要。遗憾的是,当前科研成果脱离生产实际,大多处于“沉睡”状态,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传统的“专才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断层”,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二百多所大学开设食品专业,每年招收学生数以十万计。食品是一个广义的产业领域,并非狭义的技术领域,然而,很多食品专业院校误将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同于技术人才的培养。食品产业领域涵盖农业科学、化学工业、工程设计、仓储物流等十余个领域,但是食品院系所设置的课程忽视了上游的农业和下游的流通业,仅局限于工业领域,将食品科学的概念局限于工厂车间。食品质量与安全是食品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众多高校教育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狭义的理解为食品检测分析,忽视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商业伦理、法律法规、政府管理等议题。再如,食品价格的涨跌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关系、农产品期货贸易、产业整合之类的社会焦点问题,在食品院系科研领域几乎是盲区。目前的教育体系重科学轻工程,重科研轻实践,这种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技术无思想,许多学生临近毕业时都对食品产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国内外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食品行业著名企业有哪些?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其实,茫然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因为教师也缺少食品产业的实践经历。

一、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促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等等。

1.推进教学改革。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的青年学生们普遍具备创新的潜质,关键是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才智,引导他们把握好机会。我国食品高校急需从陈旧的教学内容、灌输性的教学风格、死记硬背的考试形式等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切实转变到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的教学理念。就学科专业布局而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学科综合的大平台。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项目,除了组织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学院和国家SRDP项目、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内专业相关大赛活动,或全面的生产实践训练,为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独立开展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的条件。开设“食品产业概论”类的课程,聘请食品集团高级经理、优秀校友做专题演讲、论坛等。

2.完善激励机制。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激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制度的保障。遗憾的是,受限于“一流大学”、科研经费和SCI文章等考核指标,老师们埋头于科研的基础研究,出访进修基本局限于学术圈,教师们获取晋升机会的主要指标是学术能力而非实践能力。甚至包括对实验实习起到关键作用的实验技术人员,学校的考评机制不仅没能调动实验员对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促使很多实验员转为教师系列,极其不利于实验队伍建设。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老师去食品企业“挂职锻炼”,这种在实践中的学习收获不亚于到国外大学做访问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颇有现实意义。

3.优化教育管理。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有助于人才培养,如适当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中途校外实习等。笔者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一系列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多导师制等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德育导师、学业咨询导师、专业训练导师和毕业论文导师相结合的制度,便于学生与教师密切交流与沟通。这些创新的尝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科研、生产、管理)的需要,而且能充分发挥全院老师的优势和资源。

二、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创业人才,仅仅依靠高校内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教学难免欠缺技术创新的环境和实践训练的过程,这需要通过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来推动人才培养。一些中小型食品厂家自动化水平不高,仪器设备较为落后,而大型食品企业,由于食品行业卫生要求等方面的原因,不便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践。实习实践实际上仍停留于“走马观花”的阶段,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一难题,我院在2005年启动建设了一个适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食品加工综合中试车间(中试基地)。2011年,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该基地扩建为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工程中心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运行,是面向山东省及全国海洋食品与功能食品领域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省级高新技术研发实体。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工程中心现拥有占地3000m2的中试车间,各种中试设备近40台(套),包括冷冻鱼糜中试生产成套设备,啤酒中试发酵生产设备等,并建有GMP车间,现已经成为食品学院实效性极强的、独具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工程中心的实质目的不在于产业化发展所获得的高额经济收益,而在于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吸纳平台。工程中心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可以承担单项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也可以进行综合性及开放性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实验工作,还可进行科研的小试和中试,培训学生提高工艺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在建中的工程中心正在试探更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食品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建学生食品专业协会、兴趣研究小组,开放工程中心较先进生产线,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解更直观深入,通过对创新气氛和过程的亲身感受,更切实地体会并领悟创新精神,切身体会创新创业的艰苦,学会做人、做事,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另外,工程中心可以帮助各类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产品中试、技术咨询和服务、人才的培训等,成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输送的重要“辐射源”。这一平台能带动广大师生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及新产品研发的工作中,促进学生们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从而推动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健康快速地发展,同时通过将科研成果更有效、更快速的转化为经济资源,使其成为促进产学研联合体壮大的孵化器,为我省海洋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综合系统工程,中国食品产业的繁荣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高校的育才模式直接影响着食品行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期待高校打造更多食品工程领域技术革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敬敦,蒋丹平,陈昆松.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5-36.

[2]张海生,张宝善,李小平.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水产品加工学刊,2011,(5):108-109.

[3]姜登岭,倪国葳,王兴国,等.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