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循环定义范文

碳循环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循环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循环定义

第1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关键词: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

1 低碳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

1.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英国于2003 年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碳经济要求,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积极地进行科技方面的创新,进而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绿色GDP。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积极发展逐步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低碳循环经济是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重点,要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它主要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流转中各参数的比值。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将生态效率引入循环经济领域。而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做了《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的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效率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核心,要求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效率也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后来世界经合组织又进一步展开了生态效率研究,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中。

根据OECD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可用下式来表达: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的影响

在上式中,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态效率中,环境因素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中成本投入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为重点,考虑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循环经济领域。而生态效率理论的核心正是低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生态效率将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对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2]。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1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最早表述见于199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一个名为“蓝色经济与生劳伦斯发展”的论坛。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中,蓝色经济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和以海洋空间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性产业。目前,关于“蓝色经济”以及“蓝色经济区”这两个问题,国际上并无统一概念,因为“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在提出一开始就收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其一系列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蓝色经济即为海洋经济。二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内涵下的蓝色经济。

我国的蓝色经济则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蓝色”是对海洋的一种形象的属性描述。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正式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鼓励山东积极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开发,发展优势海洋产业。自此,“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蓝色经济”的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研究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将“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纳入“蓝色经济”范畴。

2.2 蓝色经济区

2.2.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目前,由于国际上还未统一“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蓝色经济区”也没有达成统一共识。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及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大力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空间,具有集聚性、独立性、辐射性和关联性特征。

2.2.2 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简介。“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区”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各类区域海洋开发政策,具体来看,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如下:①美国。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国际地位,大力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的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一直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针对海洋环境制定的保护政策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保护两部分。美国政府还针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在2004年12月推出了《海洋行动计划》。②欧盟。欧盟以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政策。欧盟为进一步保持其在碳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海洋环境,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2007年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蓝皮书,明确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战略。③加拿大。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联邦政府的其他组织部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法律法规方面,加拿大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海洋法》明确联邦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另外,加拿大采用一系列综合预防管理手段进行海洋综合管理,有效地治理了海洋环境,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制度化。④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其海洋产业与科学委员会确定了海洋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养殖业;二是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渔业;四是近海油气业;五是船舶制造;六是海洋航运服务;八是滨海与海洋休闲旅游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国家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在综合管理领域,澳大利亚在1998年的《海洋政策》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2.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其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极大优势。目前,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主要包括整个山东海域以及青岛、烟台、日照等六个城市和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山东省还进一步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预计到2015年基本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体系,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到2020年建成蓝色经济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廷山,郭思亮.循环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J],山东经济,2011(5):152-156.

[2]林强.蓝色经济区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32-35.

[4]王爽.山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5]王桂荣,韩群群.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课题项目:

第2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森林 城市生态系统

在目前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人文因素计划(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es)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有关碳循环与温室气体的研究是主要焦点之一。

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每年将大量的碳排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些改造活动(如森林砍伐)使得碳排放量增加、吸收能力降低。这两方面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呈不断升高的趋势,co2质量分数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10)μg/g增加至当前的367μg/g。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效应增强。据ipcc 2001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在过去的100年中上升了约0.6℃,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为的增暖率将保持在每10年增加0.1~0.2℃的幅度。

1 城市森林的内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裸露,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 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 (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第3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你知道吗?原液着色纤维制成的面料比通过染整制成的面料每吨节约成本30%~50%,如果是中等深度的颜色,每吨可节电1.1万度,节水100吨,节省染化料150kg。这就是原液着色纤维的价值。

生物基纤维就更不用赘述,本身取自天然可再生资源,彻底摆脱了化学纤维长期以来依赖石油的被动局面,“绿色”名副其实。

以上只是“绿色纤维”大家庭目前的主要成员,而“绿色纤维”囊括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所有原料来源于生物质和可循环再生材料,生产过程低碳环保,制成品弃后对环境无污染或可再生循环再利用的化学纤维。”这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对于“绿色纤维”给出的定义。

“形”已完备:标志+体系 科学认证有保障

关于“绿色纤维”标志的认证工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已经筹划了很多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就着手开始研究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请,2015年8月商标申请下来。2016年3月的上海展会绿色纤维标识正式对外,2016年9月在北京又召开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新闻会’,宣告由协会主导的绿色纤维认证体系工作全面开启。”

端小平说:“绿色纤维的认证实际是对企业进行的全面绿色健康体检,而不仅仅是单一产品检测。” 目前,绿色纤维认证经多方面的努力工作,已形成了由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组成的认证体系。

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美达股份有限公司、优彩环保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金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首批通过认证的8家企业。

端小平告诉记者:“目前第二批申请认证企业的形式审查及下游现场核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明年将启动绿色纤维在下游各个环节产品的吊牌工作,将设立绿色纤维标志下游用户使用管理规则。下游涉及纱线、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同时,第三批申请绿色纤维认证企业的形式审查及下游现场核查工作启动。”

在端小平看来,与绿色食品不同,绿色纤维不仅局限于个体健康,更是一项关乎公众健康、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是一种社会责任。端小平举例说:“比如使用生物资源、产品可循环再生等,能够减少对石油等化石资源的依赖,同时生物可降解产品对土壤和水质无害;加工过程节能减排,能够降低对能源、环境的消耗等。当然,绿色纤维产品本身也是无害、安全的。”

“势”在必行:必然要求+内生动因 绿色纤维 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发展绿色纤维和绿色制造是化纤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俞建勇用诸多权威文件来诠释了这一观点:“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把绿色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工信部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结合工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都提出了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要形成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突破一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循环利用纺织纤维量占全部纤维加工量比重要继续增加。”

几大纲领性文件中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视表明了未来经济发展中“绿色”只会越来越重要。

而对于中国化纤工业来说,十二五”期间,化纤产量达4831万吨,占全球比重达到70%,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提高到了84.1%,化纤已经成为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原料,总体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目前化纤工业进入了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依然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常规化纤产能结构过剩,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问题,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

第4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摘要】从城市森林建设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内涵,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城市林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第5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关键词] 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安全。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安全,要求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解决城市安全的重点解决方案,构建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恒的主题。

二、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生态改造运动的开展,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人,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2001年我国的学者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1]。

2.生态城市的模式

生态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过程,又是可及的目标,可能实现的未来城市蓝图。因此,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设计和憧憬。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城市生态组织的国际会议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以下内容:重构城市、停止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形成节省能源的交通体系;实施生态经济鼓励政策;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我们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其中环境意识文化建设应该先行。人人都应该具有生态智慧、生态觉悟和环境意识。随着人的环境意识提高,带来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把控制人El的增长作为先决的条件,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是必要的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在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当中,转变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以绿色消费代替盲目消费、以注重精神的消费代替多多益善的财富观念,以生态文明的自觉,建设高水平的生态城市[2]。

3、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要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来确定。社会生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生产、消费、交通、居住区发展模式;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4.生态城市的特征

根据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它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1)健康与和谐:生态城市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谐的生态秩序以及完善的生态功能;能够提供正常、稳定的生态服务,是生态系统内部、外部及其子系统间健康和谐的区域。(2)高效与活力:生态城市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利用和增值,即物尽其用、地尽其得、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3)持续与公平:生态城市要求资源合理公平配置,注重技术、资源、信息、经济等成果的分享,协调发展与保护,为区域间、区域未来的发展负责,进而形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发展与演化、人与环境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变化、生态选择和组织的过程。生态城市发生与演化的动态变化,意味着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从

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化,从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变。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和谐相处、协同演进的共生发展模式,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注重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中国不能采用西方曾经采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和城市发展方式。面对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趋势、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必须采取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才有可能在2040年之前实现能量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净减少,也才有可能在2050年当中国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之前出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矛盾基本缓解局面。只有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才能使中国可持续地推进城镇化成为现实。

首先,低碳发展模式要求改善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行和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在保障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并进而减少对能源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的依赖。(“低碳”并非“零碳”)

其次,低碳发展模式需要降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中的碳含量和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环境容量的高效合理利用。

此外,低碳发展模式还意味着调整和改善全球大气环境中的碳循环,通过增加自然碳汇来抵消短期内无法避免的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最终有利于实现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

1.低碳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

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总量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

2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路径选择

第6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关键词:山西煤炭企业;国际化经营;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扩大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外部环境,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改变经济结构跻身世界,开展跨国经营,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其中国外煤炭企业的经营正朝着大型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煤炭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对此,中国煤炭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勇敢地面对国际市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较大,焦煤资源丰富,在全国能源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煤炭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煤炭产业的兴衰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山西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发展模式、制度政策、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全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就一定程度要求山西煤炭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突破山西,走向境外。关于山西煤炭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在多年改革开放的作用下,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成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力。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山西煤炭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追求对资源的控制能力,煤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对煤炭资源的控制,这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山西煤炭企业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国际步伐,“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二、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当前全球500强的企业有400强在中国市场,国外众多企业通过投资、合资、设置分支机构、迁移总部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使中国市场成为较大的国际化市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实力较弱、规模较小、技术条件相对不成熟等问题,比如,我国汽车工业100多家整车组装厂一年的产量只相当于外国中型企业一年的产量。面对国际化,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无可避免的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山西煤炭企业毫不例外,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是提升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可以更好地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趋势

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以海尔企业为代表积极探索尝试,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一些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如创牌战略模式、贴牌模式、战略模式和贴牌模式相结合等。国际化经营趋势的加强以及丰富的经验使山西煤炭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成为必然。

四、山西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

山西作为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和煤炭大省,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过度的资源开采也导致了山西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利用程度低下、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抗风险能力弱等资源型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加上传统经营模式的单一化,这就一定程度上需要煤炭企业改变经营模式,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随着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山西煤炭市场将呈现新的格局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对外开放趋势的加强,在国家科技型低碳循环经济建设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客观上要求山西必须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的发展注重突破山西,走向境外。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经济的发展拉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山西煤炭企业的长期开采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单一,基于多年的经营模式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山西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利用机遇和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完善战略实施的措施,理性的有选择的正确定义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郭卫东.煤炭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企业管理,2009.

[2]郭梅.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管理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3.

第7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乡规划;低碳;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The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Wuwei1 Lilin1

( 1.Urban and R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verseas studies and measures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regional climate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are written into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advocating the land function mix; mading low-carbon industries progress, and mading rational planning for layout; increasing the urban green land, and improving the self- adjusting capacity; developing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transit-oriented urban planning;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urban-rural planning; low-carbon; strategy

1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城乡规划对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省近5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年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受到干旱影响逐年加剧;极端天气与气象灾害频发,水灾与水荒并存,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区域响应的典型表现[1]。邻近京津区域发生的沙尘暴灾害天气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2]。按此趋势发展,未来河北省的气温将继续升高,水资源短缺难以缓解,旱灾不断加剧,海平面持续上升,秦唐沧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威胁不断增大,地下水水质咸化、土地盐碱化逐步加剧,河北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危机。十会议把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明确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发挥城乡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拟借鉴外国经验[3-4],结合河北省实际梳理若干城乡规划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

2外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举措

2.1英国

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于2008年开始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该法案承诺,英国将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英国政府建立基础设施规划委员会,并发表多项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生物多样性和地质保护、区域空间战略、地方空间规划、城市发展和洪水灾害防范等,这些政策为地方适应气候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了从上而下的国家政策基础。

英国对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集中于热量平衡,城市绿化、屋顶绿化和绿墙、洪水风险的管理、可持续的排水系统、水的利用和供应、废物管理与受污染土地治理等方面。后者则关注二氧化碳低排放目标的设定、可持续设计与建设的实施、分散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等。

2.2美国

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立法确立碳减排目标。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明确,到2050年碳减排目标为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2%。二是地方政府建立气候监测指标体系,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例如纽约市已建立包括气候本身、极端事件和基础设施三大类指标的气候监测指标体系。三是地方政府将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到城市规划目标中。依据气候监测结果并考虑其他因素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减排目标值,将其纳入总体规划目标体系,使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落实到城市管理中。四是多方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政府间、政府与社会团体间在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从城市规划而言,现有研究同样关注于适应变化和减少变化两个方面。前者研究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和风暴等不利影响。后者研究如何通过城市规划途径,从发电、交通、工业、居住和商业等方面入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3德国

德国是积极的气候保护倡导者。2008年12月德国政府《德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第一次从全局出发,整合各部门工作形成一个共同的战略框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到2050年德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80%。

当前德国进行空间气候适应性规划是基于由汉堡MPI研究所建立的气候变化区域模型REMO,依据该模型针对不同区域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采取不同的规划手段对气候、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此外还针对海滨城市、山区城市、旅游城市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城市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实践。

2.4日本

日本十分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1998年日本颁布的《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明确了全球变暖的定义,温室气体的种类,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市民的相应责任和罚则。2008年,日本在《面向低碳社会的l2大行动》报告中提出到2050年碳减排目标为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70%,并通过迫切要做的包括技术选择、社会改革、政策措施等12大行动来保障碳减排量的完成和低碳社会的建成。

2.5小结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首先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并出台一系列国家或地区的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并把碳减排目标纳入到规划目标中;其次,通过城市规划途径,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布局、产业、绿化、交通、能源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河北应对气候变化的城乡规划策略

3.1建立区域气候监测系统,将碳减排目标写进规划目标

城乡规划只有遵循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因此,建立河北省气候监测系统,获得精确的气候变化数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通过对气候数据的分析,推测出河北省气候变化模型,并确定气候变化类型和分区,进行相应的气候适应性发展规划,制定不同的碳减排目标,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沿海城市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要加强对海平面监测和堤防工程建设,规划中应考虑提高防潮标准。易发生旱灾地区要进行淡水资源保护规划,开展洪水、雨水的管理和利用,提升地下水位,首要保证农业生产不受水资源限制。

3.2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倡土地功能混用式

土地利用合理布局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缓解热岛效应,实现城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低碳土地利用提倡土地功能混用式开发,即工作、居住、商业、教育、服务等多种资源在某一特定区域的有机融合。功能混用通过对用地的综合开发,减少居民出行需求;通过公交设施的有效配置,达到减少使用小汽车的目的;通过对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提升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城市发展对用地需求,最终实现防止城市蔓延。例如,在商住区内适当布置无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及轻工业,以解决职住平衡;在中心区布置商务、零售、行政管理和居住等多种功能,但混杂程度要降低;在边缘区以工业功能带动居住功能,然后引导商业服务功能的配套;建立向空中和地下发展的模式,鼓励包括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在内的多维立体发展,具有很高的土地开发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使城市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更多的人口及所需设施,缓解因城市高密度发展而给地面交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并留出更多生态绿地,增加碳汇。

3.3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布局规划

产业活动既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影响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对于城市第一产业而言,“低碳农业”应强调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应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现代机械化的用地方式转变,建立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加工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对于城市第二产业而言,除工业用地布局时所要考虑的区位、风向、季节、地形等因素外,要根据生态工业学的共生原理,实施工业园区规模发展和企业集群策略,通过空间布局,把有联系的经济活动集中布置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使他们在技术、资源、设施等方面互补共享,建立共生和代谢的低碳循环产业链。对于城市第三产业而言,规划应增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相关业务的关联性和功能性,推动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旅游业应与低碳交通方式相结合,并鼓励其与农业、工业相结合,从而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3.4增加城市绿量,提高自调节能力

在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固碳,成为减缓温室效应最为经济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城市各尺度层面把绿地系统的构建与城市用地特征、城市功能组织以及公共服务中心等的布局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最佳结合。

从宏观尺度来看,自然生态空间、防护绿地或公园游憩场所通过绿道实现系统串联,形成平衡城市空间的缓冲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栖息空间。尽量扩大绿地系统与高密度建成环境的“生态接触面”。从中观尺度来看,规划中应增强绿地斑块的数量和可达性,保证大中小绿地的均衡分布,尤其重视贴近市民生活的小型绿化,达到河北省城镇建设考核指标“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服务标准。从微观尺度来看,绿地斑块内部要把生态功能放在首位,绿化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大限度提升林木郁闭度,重点提高乔灌木比率,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相结合。同时提倡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实现在不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城市的绿量。

3.5发展绿色交通,制定公交导向的城市规划

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理念,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形成紧凑集约的城市布局模式。对于河北省而言,有条件的城市应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城市快速轨道系统;大力建设和推广步行和自行车系统,降低非机动车出行比例;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分担率。

3.6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发展新能源

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钢铁、化工、造纸、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存在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先进技术的巨大空间。有条件的城市要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河北省各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

4结语

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气候变化。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洋、平原、湖泊、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的省份,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是气候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区,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5],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进行城乡规划时,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应对策略,统筹考虑规划方案的气候适应性,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综合防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潘学标,龙步菊,李春强.近50年来河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2):170-175.

2高庆华,苏桂武,张业成,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41.

3姜允芳,石铁矛,李莉.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英国等国的经验[J].现代城市研究,2012(01):13-20.

第8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1 森林碳汇价值评价理论

1.1 森林碳汇是一种资产

石桂峰(2002)在其文中引用了《现代经济词典》资产定义:“由企业或个人拥有并具有价值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资产之所以对物主有用,或者是由于它是未来事业的源泉,或者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取得未来的经济利益。”根据定义可以得出森林碳汇是一种资产:首先,森林碳汇作为一种功能,无论对人类还是非人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森林碳汇是一种资源;其次,森林碳汇不具有实物形态;再次,森林碳汇由林木所产生,应该有其归属的主体;最后,森林碳汇可以在未来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1.2 森林碳汇应确定其产权

马洪等(1989)指出产权即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形态,指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持有的归属权(包括所有或占有)、收益权和处分权(包括转让)等权益的总称。森林碳汇作为资源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也存在产权管理问题。只有明确产权关系,改变资源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资源有效利用的内在机制,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市场化工作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森林碳汇也将是森林生态效益资产化、市场化的抓手,这是由其客观存在且可计量、可交易特征决定的,因此,森林碳汇应明确其产权。

2 森林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2.1 碳汇量估算方法

Helmut Lieth(1975)指出森林植被是陆地生物圈的主体,约有85%的陆地生物量集中在森林植被。估算碳汇首先要推算森林生物量。徐新良等(2006)以及郭志华等(2002)指出对于以省、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为对象的区域森林生物量估计,主要方法有两类: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估计方法和基于遥感信息技术的估计方法。其中,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方法包括Brown S(1984)(1989)提出的平均生物量法、Brown S(1992)和Kauppi P E(1992)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以及Fang J Y(1997)和方精云等(1996)(2002)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目前,这些方法在森林生物量、森林碳估算以及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研究表明,森林类型的林分生物量与林分材积比值(即换算因子BEF)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林龄、立地、个体密度、林分状况等不同而变化。因此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将单一不变的平均换算因子改为分龄级的换算因子,从而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国家或地区尺度的森林生物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林分材积综合反映了林龄、立地、个体密度和林分状况等因素的变化,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换算因子的函数,以表示BEF的连续变化。

2.1.1 换算因子 BEF 的计算

方精云等(2002)利用倒数方程来表示BEF与林分材积之间的关系,即:性。由该式可以推算出区域范围内森林生物量。

2.1.2 区域范围内森林生物量的计算

以y表示林分生物量,根据公式(1)可推出生物量计算公式,即:y=BEF×x=ax+b(2)基于上述公式(1)和(2)估算出森林生物量的方法称为“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假设有m个树种,则区域范围内总生物的计算公式为:

2.1.3 森林生物量转换成碳汇量

估算碳汇量的关键是确定由生物量转换为碳汇量的转换系数,即每一单位生物量的含碳量,本文采用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课题组的研究结果,确定转换系数为0.5。

2.2 价值量估算方法

计算森林碳汇的价值需要明确两个因素,即碳汇量和碳汇价格。简单的用数学公式表示为V=Q P,其中V为森林碳汇的价值,Q为森林碳汇量,P为碳汇价格。本文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定的最低碳交易价格,即每吨碳交易不低于8美元的价格计算。

3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森林碳汇价值估测

3.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概况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位于秦岭中段南麓,佛坪县北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7°52′~108°02′,北纬33°20′~33°44′。区内地貌类型比较复杂,以山岭系统和沟谷系统为主。海拔1500m以下,以峡谷峰岭地貌为主;海拔1500~2000m范围以宽谷深切河床及浑圆状山头与缓梁地貌为主;海拔2000m以上,以宽谷峰岭地貌为主。该局地处秦岭南麓,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1%,年平均气温11.5℃,年降水量922.8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冰雹、暴雨、连阴雨、大风。根据调查统计,龙草坪林业局管辖范围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30科,563属,1326种。植被共有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或群系组,52个群系。森林资源状况:龙草坪林业局林地面积20447.5hm2,占总面积的99.50%;其中有林地面积19612.3hm2,全为乔木林,占林业用地的95.92%,疏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苗圃地面积,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分别占林业用地的1.32%、1.65%、0.02%。活立木蓄积量1670671.3m3,其中乔木林地蓄积量1660454.6m3;疏林地蓄积量10216.7m3,蓄积量分别占全局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9.39%、0.61%。幼中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6.11%。具体林地类型见表1,具体树种资源状况见表2。龙草坪林业局属企业性质,在册职工533人,其中在职138人,退休395人。企业资产总额为1483万元,负债总额1776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93万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龙草坪林业局并没有盈利处于亏损状态。龙草坪林业局的事业经费主要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从2000年至2011年累计资金到位合计8410万元,其中包括基本建设国债资金即公益林建设3,032万元,财政专项补助资金5378万元。

3.2 数据来源与龙草坪林业局森林碳汇计量

3.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200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调查的树种有栎类、桦类、软阔、油松、硬阔、华山松、落叶松、冷杉、铁杉、云杉、杨类、其它药材、板栗共13种。

3.2.2 生物量估计

龙草坪林业局生物量估计采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马洪等,1989),其生物量估计回归方程为y=ax+b,式中:y为单位面积生物量(t/hm2),x为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a 和 b 为参数。表3列出了Fang J Y(2001)测算出的森林蓄积量—生物量转换模型参数。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蓄积调查只针对经济林以外的乔木林、疏林以及散生木和四旁树进行。因此,本研究中经济林的生物量采用非蓄积转换方法估计,即用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值与总面积估计,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值取23.70t/hm2。灌木林和疏林用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值乘以总面积估计,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值取19.76t/hm2。根据森林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的回归方程以及表1的数据和表2的参数,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的林分生物量计算结果如表4。林分生物量与经济林、灌木林和疏林共同构成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的森林总生物量,见表5。其中经济林主要为药材、板栗。由表5可知,基于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在2008年的森林生物总量为1792387.4t,无论是森林总平均单位生物量还是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都显着偏低。

3.2.3 森林生物量转换成碳汇量

将森林生物量转换成碳汇量的计算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课题组的研究结果,确定转换系数为0.5。则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在2008年的森林碳汇量为896,193.7t。3.2.4 森林碳汇价值量估算如前所述,龙草坪林业局2008年的森林碳汇量为896193.7t,如果碳汇价格按8美元/t,计算,则2008年龙草坪林业局的森林碳汇价值总量为7169549.6美元。

3.3 结论与展望

根据龙草坪林业局2008年的森林资源资料,我们估测出该局龙草坪林业局森林碳汇价值总量为7169549.6美元,折合人民币45119884元。相当于龙草坪林业局资产总值1483万元的3倍,天然林保护工程经费8410.83万元的54%。可见如能将该局森林碳汇纳入资产化管理,对于激励该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培育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陕西省林业主管部门以龙草坪林业局为试点,大力支持其进行森林碳汇资产化管理改革和探索。

3.3.1 积极参加森林碳汇交易

2011年11月1日,在国家林业局的努力下,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试点启动仪式上,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t林业碳汇。这次交易也被认为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构建了首个国产国销的碳汇市场。国内碳汇交易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建立法律体系、健全市场平台、畅通信息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普及相关知识。谁尽早参与碳汇交易,谁就有可能抢占先机,取得发展的主动权。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地处汉水上游,是陕西省及我国南水北调项目重要水源涵养区之一,同时龙草坪林业局地处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地,是陕西省一类生态敏感重点区域,又是陕西观音山省级保护区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龙草坪林业局林业应该重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尤其是发挥森林碳汇的效益,积极参加碳汇交易。通过碳市场获取收益,增加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第9篇:碳循环定义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湿地公园;水系规划

1研究背景

今天,我们在享受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富足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是在过去的建设过程中以资源换取发展的运作模式形成的严重不良后果,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与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相比,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要滞后得多。而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湿地在生态、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效益和功能是“超乎想象”的。

2项目建设必要性

第一,抢救稀有的环境资源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的生态系统价值为7.8万亿人民币,而占国土面积3.77%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达2.7万亿人民币。由以上数据显示,湿地的生态价值更显突出,对于我们稀缺的湿地资源必须进行强制性的抢救恢复与保护,以造福子孙后代。第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城市的发展,必须把对城市发展的理解从主要追求城市经济增长转变为强调城市、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上面来,将可持续发展纳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第三,改善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湿地景观破碎度不断增长,城市化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但物质生活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不但将提升公民素质和城市品味,还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第四,实现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主流取向,亦成为民众的呼声,人们热切的期盼有更多绿洲在城中不断涌现,以改善生存环境。因此,项目的建设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不断增长的民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五,项目建设是提升整个城市功能及城市品位的需要:一方面,从城市设计的高度分析看,湿地公园属于城市触媒理论中的触媒要素,这对于激发城市活力可起到类似于化学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另一方面,本项目利用良好的景观、环境资源,建设成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创意区。

3城市湿地公园水系规划概论

(1)城市湿地公园水系规划的定义。以城市湿地公园水系为规划对象,综合考虑基地的水系现状,自然条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以及防洪排涝、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对公园水系功能要求,明确水系规划的目标和公园水系的服务功能、对水系布局、水质保障、驳岸规划进行统筹规划。

(2)城市湿地公园水系规划的功能。城市湿地公园水系有以下四个主要功能:防洪排涝功能、饮用水源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科研教育功能、旅游休闲功能。

(3)城市湿地公园水系规划的目标。第一,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第二,确保湿地水量平衡,促进湿地循环自净。第三,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营造丰富的水系环境。

4案例分析――湖南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水系规划

4.1公园水系概况

洋湖垸片区水系丰富,除垸的湘江、靳江河外,垸内还有大量的天然湿地、池塘沟渠和雅河,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组成洋湖垸湿地区,垸内水面总面积约为1.058平方公里,占垸区总面积的10%左右,这片天然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湘江等重要生态功能。1)水环境评价。洋湖垸区域总体水环境状况为水量充足,水质为周边水体(湘江、靳江河)较好,垸内水系因为无市政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且收纳了垸内村落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排水,因此水质不容乐观,垸内水质偏好的雅河也仅能满足V类水质标准,其他池塘、农灌渠等水质为劣V类,这部分水排入靳江河将污染长沙市的水源保护区。2)水系现状问题。洋湖垸湿地现状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内分布大块的水稻田、荷塘和鱼塘,但水系整体性、流动性差。而由于地块内长年的农业耕作以及区域内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序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系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水系破碎化程度高,大部分水体以单一水塘的形式存在;第二,水系连通性差,大部分水体仅以狭窄的灌溉沟渠实现局部连接;第三,防洪排涝能力差,虽然拥有约30处涵闸,但年久失修,管径狭小;第四,现状水体比较浑浊,清澈度不高。

4.2公园水系规划

面对上述公园水系现状,规划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案,力求以生态恢复为手段,充分发挥湿地水系的净化功能,解决公园水系现状问题:1)水系规划策略。采用“活、通、连、扩”等手法,梳理洋湖垸片区的水系肌理,打破鱼塘之间的隔断,在局部地区适当引入水体,形成大水面。重新疏通雅河,真正达到“河湖相连,水水相通”的目标,以洋湖垸湿地公园为中心,实现整个片区水系的贯通。水系的连通方式包括开放式和隐蔽式两种,以开发式为主,主要通过水体自身的重力进行流动。2)水系布局。根据洋湖垸现状的水系和地形,从生态、景观角度考虑,在洋湖垸湿地内规划了六大片水体,分别是:鸡公塘;马王港;坪塘渔场;月塘;龙骨塘;雅河。其间,根据水系的标高和流向,分别规划了两条东西走向的水系廊道和三条南北走向的水系廊道。

4.3湿地水量和水质保障措施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Rain garden)又被称作生态调节池,是一种以湿生植物为主的雨水生态控制系统,也是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术关键之一。2)生态草沟。生态草沟是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规划时可尽量保留天然植被、维护景观品质,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的空间。3)生态驳岸。生态驳岸(Ecological revetment)又被称作近自然河岸,是采用生态、自然材料防护河岸侵蚀的手段,其区别采用浆砌石、混凝土等硬性材料的传统护岸方式,利用植物、木桩、天然块石等材料模拟自然形态的河岸,具有保持水土和景观美化的双重功效。4)生态浮岛。生态植物浮床技术是将水生植物或经驯化过的湿生植物,利用环保的漂浮筐或盆放置在水体受到污染的地区,消减富集在水中的氨、氮和有机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使水质得以改善,达到水清、水宁、水净的作用。

4.4防洪排涝规划

由于该区域比周围低约6米多,所以在平时以及排洪时要设排水泵站、泵站的排泄能力和投资要由上游泄洪量和泵计算流量来确定。

5结语

随着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城市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公园水系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体和灵魂,承担公园大部分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服务功能,因此湿地公园水系规划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专项规划。本研究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分析综合,以期对完善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水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部.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5.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4.

[3] 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