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循环原理范文

碳循环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循环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循环原理

第1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学;原理

一、循环经济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经济学认为,要相实现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保持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就是经济系统活动必须遵循的“生态真理”,以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均衡与功能持续。生态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资源无限的假设,而是以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为研究起点,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目的新兴经济学科。

二、循环经济以资源稀缺论为前提

在经济学领域,稀缺性指的是:相对于人类需求欲望的无限性,人类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总是明显不足,即稀缺(scarcity)。由于物质稀缺性的存在,各种经济问题相继爆发,为了解决这些经济难题,经济学应运而生。因此,经济学的经典定义为:“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三、循环经济以经济效率理论为目标

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帕累托最早提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帕累托效率又称为帕累托最优,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

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被用来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分离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所谓生态效率,是经济发展的价值量与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功能)消耗的实物量的比值,即:生态效率=经济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

不同于传统经济中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恒定指标,从生态效率的角度看,在衡量经济发展的价值量(即GDP总量)时,应该考虑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这一计算方式有效改变了GDP对经济增长真实尺度的扭曲。

尽管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本质都突出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思想,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率,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缓环境压力的增长,直至环境压力趋向零增长。循环经济克服了单一传统经济与单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弊端,将整个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建立其运行模式,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最终持久生存下去。

而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和生态效率都强调将经济和环境两个维度相结合,在提高人们福利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用生态效率来衡量。也就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效率不再仅仅是指经济效率,而是更加强调社会效率,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应用,强调循环和生态效率、要求资源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

四、循环经济以外部不经济理论为核心

“外部性”又被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的影响,这种影响无关于各方应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获得的相应报酬,是外在的影响。对旁观者影响的后果既可能是带来福利的损失(成本)也可能是福利的增加(收益),前者被视为“外部不经济”,后者则被视为“外部经济性”。环境污染(负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正外部效应)正是外部性理论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经济学领域,污染被认定为外部不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在外部不经济理论中,污染被界定为未签订契约就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这个角度说,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在经济学领域看来,这种表现出外部不经济性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由生态环境资源为能够被作为上产要素而界定其产权所决定的。

不得不承认,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使得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独立掌握这种产权并有效实施,降低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只能由国家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它力图通过私人成本社会化转变为私人成本内部化来减少甚至消除社会成本,在避免污染的同时也不给任何人污染的权力,最终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

五、结语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为手段,以解决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间矛盾为目的的经济学科。通过对循环经济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进行探究,不难发现,循环经济是一门综合运用了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经济效率学说以及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新兴经济学科。循环经济的产生遵循着传统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又对其具体实践模式进行了创新。它触发了世界各国对生态资源稀缺、经济效率和外部经济等经济概念的再认识,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学解释,能够使人们了解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为解决环境恶化与经济增长间的矛盾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2][美]赫尔曼·E·戴利著.诸大建,胡圣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55-156

[3]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

[4]阮洪.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5]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6]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2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意义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大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方能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大石山区的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大石山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水资源遭到破坏后直接给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带来困扰,继而又加剧了大石山区的贫困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因此,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大石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起到关键作用“南石(石漠化)北沙(沙漠化)”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生态环境问题。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生态灾害,对喀斯特地区的经济、环境乃至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和生态系统退化,常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形成恶性循环。俗话说,种善因得善果,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改变人们自身的境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化瑶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90.5%,全境山高坡陡土薄,全县1.13万hm2耕地分布在1.4万多个山弄里,且大多是“碗一块、瓢一块、丢个草帽盖三块”的零星石缝地,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态势严峻。由于自然因素及其历史原因,自立县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全区以农、林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交通不够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与科技文化水平仍然低下,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之一。多年来,由于急于脱贫,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破坏了生态系统,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了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耕地少,为了取得足够的粮食,贫困农民不断在陡峭的石山上拓荒开地,并且不断地向山顶拓展。过度的开垦,使本来就少的土层不断流失,耕地普遍退化[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大化县山高坡陡,无论是旱季还是汛季,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往往水资源较丰富,没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水资源异常的紧缺,从而出现了“一山两重天”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景乡和七百弄乡,红水河贯穿北景乡全境,对于生活在红水河沿岸的百姓来说,水资源十分充沛,而对于七百弄来说,水资源匮乏,甚至到了滴水贵如油的地步。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量大、旱涝灾害频繁由于年内的降水分配不均,造成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所以春旱、夏涝、秋干、冬枯的灾害现象频繁,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季节用水的需求。由于岩溶地区地层透水性强,渗透率大,兴建蓄水工程的难度大。水库多存在漏水现象,蓄水保水能力较差。

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3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

关键词 结构化 血液循环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结构化原则是指: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一切科学理性知识都借助概念才能进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上好一堂课最关键要素,也是进行其他教育活动的基础。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平时对教材的前后连贯,另一方面还有赖于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纵横归纳。

“血液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自成体系,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脏结构的学习基础之上。氧气及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血液循环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也尝试过多种方法:小实验情境体验、动画模拟、编顺口溜,讲练结合当堂检测,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与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有待于提高有密切关系,也与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的教材前后联系做的不够,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关。为提高教学实效,笔者对结构化原则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用进行了如下尝试。

1 提前渗透概念,把握学习的起点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是在“输送血液的泵-血液”一节的第二课时才出现,而“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是学生易混概念,再加上血液循环这个难点,学习难度相当大。在“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时,教材有一段话“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这里已经涉及到血液含氧量变化的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为动脉血”,而未到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为静脉血”两个概念,既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深化,同时也开始了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2 图文理解概念,找准知识的基点

对每个概念的真正理解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学习血液循环途径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识图能力。不论是在初中生物新课标,还是高中生物新课标都提出:学生具有利用图文资料、绘制生物图表等图文转换能力方面的要求。

笔者对“血管”这部分教学是这样进行的:请学生阅读课文后,试述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学生阅读后回答:“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便于血液与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请同学们用简图正确表示这三种血管。”叽叽喳喳的声音响起“对,不对”,经过学生的板演、判断与纠正之后,最后在黑板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比较完美的3个图(图1)。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图1的第三个图中进行动脉、动脉血与静脉、静脉血的概念辨析,学生能较快地判断出M是动脉,流的是动脉血,N是静脉,流的是静脉血。之后,教师让学生将三者连成一个循环路线(即体循环大致路线)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这样教学知识显得更加明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 引发认知冲突,凝聚思维的焦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某个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新情境,引起其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心脏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体循环有了大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板画出肺循环模式图(图2),让学生再次判断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部分学生会认为1中流的是动脉血,3中流的是静脉血,经过辨析之后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判断1中流的是静脉血,3中流的是动脉血。这时教师再追问:“人只有一个心脏,可是前面一个图心脏输送出的是动脉血,输回的是静脉血;而后面一个图心脏输送出的是静脉血,输回的是动脉血,那么心脏的结构如何呢?”这时班级会出现一阵骚动:“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这样给学生下一节学习心脏结构埋下伏笔,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有了前一节课留下的悬念,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再加上教师引导学生三识心脏:“平面识心脏――模型识心脏――实物识心脏”层层递进式学习,学生对心脏结构有了深入了解。当学生能识别心脏的四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心脏内的血流情况,同时又复习了静脉与动脉的知识: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动脉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这样学生比较快就能分析得出图3。

4 自主构建途径,探讨思维的疑点

“血液循环途径”容易让学生纠结的地方是:血液从心脏的一侧出发,是回到同一侧呢,还是到另一侧?学习血液途径时,教师先采用了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心脏解剖示意图识图练习,并标出心脏内的血液方向;再完成组织里毛细血管示意图、肺泡毛细血管示意图的识图练习。教师设问:血液是在闭合的管道内流动的,这三者是如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呢?请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学生讨论发现,因为血管都有一端连着心脏,在心脏处,血液循环路线只有两种可能:要不左出左回,右出右回;要不左出右回,右出左回。然后经过尝试、思考与讨论,学生得出,血液从一侧出发回到同一侧没有意义,因为肺交换来的血液无法送到组织细胞,疑点被自己解决了,学生的脸上也荡起了微笑。

5 角色扮演游戏,激发思维的亮点

角色扮演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

当学生自主构建血液循环途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静态图,形成比较正确的血液循环途径,再辅以播放flash动画:模拟一个红细胞的循环路线。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设计了角色扮演这一活动: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个红细胞在人体的“旅游线路”,介绍“景点”和沿途发生的“主要事件”,每组共同讨论解说词,并推选本组最佳解说员。经过小组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上台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了:“我是一个红细胞,我的家族很大,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能将氧气送到主人的各个细胞里。我们寿命都不长,大约在主人的身体里游玩上120 d。让我来介绍一下我在主人身体里的活动线路吧。我们从左心室开始我们的旅程,我们从左心室向主动脉前进。沿途中我的兄弟进入了不同动脉的分支,这样一直流啊流啊,我终于到达了狭窄通道―毛细血管在这里,我将氧卸下来,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完成后我从鲜红色变成了暗红色。随即,我又流啊流啊,通过上、下腔静脉流到了右心房,又流到了右心室,我完成了一次‘体循环’。紧接着,我又通过肺动脉到达肺,毛细血管跟肺泡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我有力量啦!哈哈!我又通过肺静脉转回到左心房,完成了一次‘肺循环’。怎么样,我帅吧?转了那么多圈都没晕。”(掌声)

另一个又上台了……

第4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规划;造纸;朝阳

1引言

造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造纸工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进入行业增长快速通道。中国造纸工业是国内少有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 足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造纸工业目前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废纸回收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建立生态工业园,是从企业群层次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途经。

本文借用生态学中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产业链理论,使造纸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实施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以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为目标,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抚顺现有工业的资源、技术优势,做好项目立项、污水处理达标、基础设施配套等项工作。

2研究区概况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的西部,辖境居东经118度50分至121度17分和北纬40度25分至42度22分之间。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7万。现辖5个县(市)、2个区,168镇。居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燥半湿润易干燥地区,主要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气温约在5.4度至8.7度之间,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为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朝阳市西部产业区内,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约422.43公顷,总用地范围521.43公顷.区域内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什家子河流经造纸工业园区,形成山环水抱的景观格局,为造纸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3朝阳造纸业现状问题分析

(1)规模不合理,规模效益水平低

大部分制浆造纸企业规模过小。这种状况使得企业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限制了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污染的有效防治。

(2)优质原料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

(3)资源消耗较高,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造纸工业不合理的原料结构和规模结构以及较低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了造纸工业的水、能源、物料的消耗较高并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4)装备研发能力不高,先进装备依靠进口

造纸工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林业、农业、能源、土地资源等诸多方面。面对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造纸工业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原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把“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作为主攻目标,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进步,使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造纸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规划

本次规划理念是设计一个综合性造纸生态工业园,根据造纸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与周边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使各个造纸企业组团之间、造纸企业与湿地生态景观环境之间、造纸工业园区与周边环境之间通过生态理念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最终构成一个示范性的造纸工业园区。规划中,结合水域湿地景观,使污水能够有效地净化,净化的水将再次作为造纸生产用水,这样,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自然景观环境,给造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减轻了污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造纸所产生的废料也作为节能砖厂的生产材料,推行产业循环经济链,以环境保护来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获取“双赢”的局面。

4.1以造纸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链

一方面,在造纸工业园区,根据造纸工艺流程,以及产生废液的过程,对造纸厂进行统一布局,合理规划,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造纸废水的净化处理,应先将污水排放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将经过初次沉淀的污水分别排入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中进行净化,在规划区中,潜流湿地面积为11.46公顷,日处理量预计为12205吨;表流湿地面积约为16.03公顷,日处理量预计为10270吨。污水的COD与BOD能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从而排入什家子河中,使“干”河真正的“活”起来,同时,净化后的水可以作为造纸的生产原料,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将造纸工业园所产生的废渣可以转入节能砖厂,作为砖厂的生产原料,以此实现产业的又一循环链。

4.2两廊三核六片区

(1) 两廊:生态景观走廊、高速景观通廊

(2) 三核:三绿核――人工湿地、入口景观区、污水处理体验区

(3) 六片区――三个工业片区:东南片区、西北片区、北片区、仓储物流片区、居住片区、 行政办公及研发培训片区

4.3规划生态化

(1)生态格局优化

在规划中,生态走廊像人的肺和肾一样,滤去了都市的尘埃,景观绿地也最大限度的结合了景观水带,构成了一处极富动感的、步移景异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案试图将以人的活动为主导的工业环境区域逐步转换为以自然为主导的自然生态区域,还自然以主体地位,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人为干扰程度,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用地。

(2)生态过程优化

生态走廊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水处理单元,依托现有河渠系统串联起来,运用生态技术,利用水体和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实现区域内水体自然的净化和良性循环。该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污水的收集和初级处理、表流湿地、潜流湿地生态系统、河道系统等。

第5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1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卫生部将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医院评审的新要求,我院为了提高医院文书档案管理质量,分析我院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发展。我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缺乏管理制度 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科室的文书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缺少档案统一管理的意识,并且存在不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现象。部分行政部门更是办理文件效率差,不能及时将上级文件上交办公室,甚至为了科室查询方便,自行留存本科室。加之档案档案管理人员不固定,容易造成资料缺失或者丢失。

1.2硬件设施差 医院办公条件的限制,造成部分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科室无独立的办公空间,并且没有相应的专用档案存储电脑、扫描仪等设备,不能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要求。同时医院对文书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对其的资金支持和投入较少,限制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2]。

1.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 多数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属于非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并且对新知识的应用不足,从而造成文书档案办理不及时,归档不合理等问题。或者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差,档案管理工作不认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归档过程中不严格遵守文书档案管理要求。

1.4拓展应用 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自身操作水平差,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能熟练应用,造成信息检索慢、工作效率低。同时在文档资料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管理不全面、不系统,导致文书档案资源浪费现象,缺少具有科研成果的档案管理内容,出现文书档案管理轻重失衡现象,不能发挥文书档案管理的价值[3]。

2 PDCA循环原理的探索应用

PDCA循环原理是指通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处理问题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在管理活动中应用PDCA循环,可以不普遍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益。在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原理,我们应该严格遵循PDCA循环原则,使医院文书档案管理质量以车轮式提高,促进医院文书档案管理高效规范化的实现。

2.1制定计划 针对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注针对性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为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科室配备标准化的档案办公室;综合分析确定新建档的方案;配备专门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档案管理专业设备;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建立完善健全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4]。

2.2执行计划

2.2.1将纸质文书档案转化为信息化档案,可以通过扫描方式进行。对于需要录入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档案内容,并且对档案进行严格分类和归档。转变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观念,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2.2综合我院文书档案管理现状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同时明确规范文书档案管理流程,为文书档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

2.2.3严格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招聘人员必须是专业从事档案管理人员,并且经专业培训取得档案专业上岗证。通过不断的招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5]。

2.2.4加强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培养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对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培养档案管理人员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保证档案管理内容和分类的齐全。

2.3检查结果 依据PDCA循环工作原理,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检查医院档案管理应用PDCA循环原理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度落实情况、文书档案办理效果以及归档分类情况。结合医院文书档案评审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自查和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跟组检查等方式,科学合理的检查文书档案管理质量。结合检查结果,制定评审方针,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及时跟踪整改效果,分析整改措施的可行性,从而有效促进档案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4处理问题 定期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研讨会,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以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生的原因,并且明确调整措施的重要性,保证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改进。特别是对于文书档案办理流程,应该及时改进,保证文书档案按时限办理,不断提高当日办理率、三日归档率。同时,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经验总结,促使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逐步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质量循环过程。

第6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主线;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而且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实践内容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2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是“演员”,而教师则是“导演”,起着组织、指导、帮助的作用[1]。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而构建起来的。这种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分离,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2]。

3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3.1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和需求日益增大,几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据库系统,企业对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维护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旨在培养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数据库技术,能使用数据库知识和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典型企业和合作企业对人才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典型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以满足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构建岗位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4]。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本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中小型企业数据库的使用和管理人才。浙江开展网上业务的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而这类企业所使用数据库都是SQL SERVER,因此,我们这门课程选用SQL SERVER作为使用和开发平台。

3.2 “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工作情景为主线。课程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向导,通过分析合作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和产品,总结其工作要素,然后与数据库技术的知识(学习)要素相结合,以岗位工作要素与学习要素相融合作为工学结合点,提炼学生学习的企业项目,纳入教学情景,使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3.3 “四重循环”

“四重循环”指的是如下四重:第一重是指“课堂教学”环节,这个循环主要是通过一个“教务系统”安排教学过程;第二重是指“上机实训”环节,主要通过“人力资源系统”实施实训过程。第三重循环主要是通过“课外作业”这个环节,该环节是通过一个“银行ATM取款系统”来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最后一重循环是设计一个“网上鲜花订购系统”的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个综合实训,进一步巩固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增加就业的砝码。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四重循环”项目图

整个课程在四个大项目的引领下开展。大项目又划分为九个子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课程以“教务管理系统”项目的制作与开发为载体,将所授知识融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教务管理系统的贯穿讲解,详细说明如何使用数据库技术来完成一个典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熟练程度,在课内上机实训中安排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课外作业上则引入“银行ATM取款系统”项目,以供学生演练和提升,此外在该课程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大型的综合实训项目:“网上鲜花订购系统”数据库的实现,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和技术水平。在每重循环中,都把一个大的项目分解为九个子项目,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模仿”“纠错重做”和“总结提高”六步,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得以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案例都是根据授课班级进行动态更新,及时调整情景进行教学。案例动态更新指的是在第一重循环中“教务系统”的教学环节,其中班级表格等的设计和数据都是授课班级的真实数据,不同的授课班级,数据是动态更新的。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案例的真实性。

4 结束语

紧抓工作情景这条主线,以四重教学内容循环提升学生技能。项目引领、案例动态更新、多重循环提升学生编码实战能力。这正是“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中的主要特征。学生在配套实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课外作业“银行ATM取款系统”以及综合实训“网上鲜花订购系统”的多重循环巩固实战中,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编码实战能力,为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代红.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自主—协作

学习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24):62-64.

[2] 瞿梦菊.软件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276-278.

[3] 姜代红,蒋秀莲.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0:200-205.

[4]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2(2):81-84.

作者简介:

第7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关键词:再利用; 农业循环;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期间的10大任务,其中第2点便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2012年,同志在十报告中更是强调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依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然而,旧时的传统农业已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因此,我国的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应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应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众多学者认为技术变革和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关键所在。而我们认为:无论是技术改革还是农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都必须始终要围绕建设循环型农业来展开。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在全球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态失衡以及巨大人口压力的背景下,在多年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来设计农业活动、引导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四川省以东湖等示范园区为先驱,已探索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但仍存在技术与成本等一系列矛盾。如何推进四川省循环农业产业化,如何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发展已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此,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及询问园区工作人员取得园区发展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探讨。

1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1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第5大省。四川省农村人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破解冲突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四川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投入,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极具实践价值的种养循环模式。正基于此,四川省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畜禽+沼(发酵床)+果(菜、粮)”、“畜禽+沼+电”、“林果种植+小家禽养殖”等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2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旁听相关工作报告,了解到:东湖示范园区有效利用养殖场的废渣、沼液,配套土地治理项目,大力发展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种植133.3hm2优质水果、66.7hm2优质绿色蔬菜。公司计划并筹备参与“六方合作”,在进步村建设100户标准化养殖小区,赊销优质仔猪和饲料给农户,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对农民出栏的生猪进行保护价收购。

进一步采取了“走村入户、实地看场(园)”等多种实地调研形式,取得了有关资金投入结构的数据。我们发现,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既广泛存在于单家独户的庭院内的小规模循环,同时,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园区经济的大循环,灵活便利的特性使其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园区现采用“猪+沼+粮”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逐步向种养规模化、主体业主化、管理公司化的方向进行演进。

1.3 东湖示范园区效益

1.3.1 农户养猪经济效益分析

农户养猪收入1360.0万元,户平6.8万元;年增获利润272.0万元,户平1.36万元。

1.3.2 企业净效益分析

通过得到的数据,整理园区2011年的企业净效益。列示出东湖农牧有限公司在养猪及屠宰两部分的收入、支出和净利润。

1.3.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是园区整体效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园区的发展对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2 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总体上看,东湖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但通过已掌握的园区内部资料,并在旁听汇报和实地走访等过程中了解到,若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园区发展,还必须突破以下几个主要的困难与制约:

2.1 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通过走村入户,与当地农民群众直接接触发现:农民群众的参与园区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循环园区的发展。从最初迫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压力,以及园区一开始给的一些农民从未尝到的甜头,让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然而,农户在循环链中均处于较低层级,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限改善外,难以分享循环农业中产品高级化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所以农民会慢慢的开始懈怠,不愿参与园区的建设。

2.2 设施建设、管护成本与农业生产特殊性的矛盾

与传统经营方式相比,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项目较多的系统性工程,用于基础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通过调研得知,东湖示范园区的“猪+沼+粮”循环模式,存栏500头母猪,需配套种植作物约86.7hm2,建设沼气池、山腰储液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提灌站等约需200万元,如果加上生产用房、道路、农用地整理等费用,投资金额更为庞大。而农业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受制于无数的生态变量,土壤、温度、湿度的任意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生产周期较长,加上可能的政策和市场变化,投资回报的不确定风险大。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较大的设施投入成本制约了投资主体开展循环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2.3 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导致农业污染有加剧的倾向

通过对资金结构的分析发现,东湖农牧有限公司筹得的资金都投入在了猪场和加工屠宰2方面,而用于废弃物循环类的投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3%左右。因为工程沼气及其配套的管网、喷灌、滴灌等设施设备投入大,后续管理要求高,所以园区用于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部分很少。粪污的沼气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使养殖业排泄物处理和利用不彻底,难以达到内循环、零排放的综合利用。

可以看出,如何处理集中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同养殖规模不配套,会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矛盾,影响规模养殖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发展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为打破制约园区发展的以上问题,针对东湖示范园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出现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与园区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整理得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 吸引农民群众由被动循环向自觉的主动循环转变

为解决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针对政府工作提出以下2点建议:

3.1.1 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

政府以及园区本身应该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园区建设,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种植优质、高效的蔬菜、水果,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向农户展示优质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其参与意识,吸纳、带动农民群众投入园区建设和经营。

3.1.2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3.2 扩大资金投入,减小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据得到数据显示,东湖示范园区现已基本建设完成,改变其投入成本已不现实。从实际出发,为打破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使园区经济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提出以下2种解决措施:

3.2.1 资金方面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进一步支持,扩大资金来源;进一步争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如降低贷款利息等,以减轻资金本身的成本。

3.2.2 政策方面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确定政策的稳定性,使任何生产要素的变化都不至于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使投资回报的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小。

3.3 结合园区发展现状,调整投资结构

公司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更不应以“环境保护”作为获得政府支持的一个手段;应该将生态效益的地位放在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的位置上,并且加大对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投入。

4 结语

总的来说,东湖示范园区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农户积极性不高、农业污染加剧等现存的困难正制约着园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只有推进园区循环农业产业化,探寻更加适合园区的循环路径,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才能使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揭益寿.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4]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5] 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4).

第8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1模型原理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区分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效果,荷兰学者将植被生产系统的水平划分为光温潜力、水分受限、氮素限制、磷钾等养分限制和病虫草害等生物灾害的限制等5类水平[3]。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器官形成及籽粒产量起着重要作用,植被生长模型能否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取决于水分胁迫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模拟的合理与否。因此,构建的植被生长模型是基于第二类水平(水分受限条件下)的偏机理性的植被通用模型,使用Delphi语言和ACCESS数据库构建模型,模拟的植被包括林、草、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花生、油菜、大豆、棉花、蔬菜、瓜类和果树,主要用来模拟上述不同植被的干物质和作物产量变化情况。植被生长模型以温光作用为基础,考虑水分胁迫对植被生理过程的影响,对于氮、磷、病虫害等营养和生物作用的限制模型中进行简化处理。植被生长模拟主要包括3个过程:①植被发育阶段模拟。模型主要根据植被各生育期需要的有效积温以及临界和最适温度与生长速率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模拟;②碳循环模拟。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的积累和分配方面,光合作用主要考虑温度、CO2浓度、水分、氮素等的影响进行叶片和冠层的光合作用模拟,呼吸作用分为光呼吸、维持呼吸和生长呼吸3个过程;同化物的累积与分配主要模拟群体净同化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并分配到叶、茎、根和储存器官的过程;③水循环模拟。植被生长模拟与水循环模型进行耦合,计算不同水分限制条件下的植物质分配和作物产量情况。

由于大多数植被生长模型模拟区域主要在田间,大量的田间试验可以较好的验证和率定模型,模拟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田间的实际情况,但如果把模拟结果推广到整个灌区尺度或者区域/流域尺度的话,由于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大,模拟结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而且大尺度的试验由于资金投入较大等问题,实施的可行性较差,因此,植被生长模型如果在大尺度推广,必须借助大尺度的模拟工具和手段。

WACM(WaterResourcesAllocationandCycleModel)模型[4]是一个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田间、灌区和流域的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转化关系,包含自然和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将植被生长模型与水循环模型耦合,可以实现作物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五水转化,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植被—田间—灌区—区域/流域不同尺度之间的耦合问题,有利于分析不同尺度节水措施对区域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模型构建

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通过引入水分修正因子,模拟水分胁迫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动态的土壤水分平衡计算植被实际蒸腾量,以估算水分胁迫对植被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土壤含水量参数的准确性对模拟水分胁迫下的植被生长发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生长模型的构建是在已开发的WACM模型基础上,增加植被生长模块,由WACM模型中的水循环模块提供植被生长模型模拟所需的土壤水分动态参数,以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图1)包括发育阶段、碳循环和水循环3个模块,发育阶段和碳循环的模拟是新开发模块,而水循环模块则是由WACM模型提供。将植被生长模型与WACM模型耦合,可以模拟不同水分条件限制下的植被的干物质分配过程和产量形成过程。

1)发育阶段

发育期在植被生长模型中是一个重要的状态变量。按照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通用植被模型MACROS、WOFOST和SWAP模型原理[5-6],将物候期划分为二个阶段,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阶段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1和1~2。由于碳循环中分配系数是发育阶段的函数,因此植被发育阶段的模拟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模拟的准确与否。

2)碳循环

碳循环的模拟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干物质量的积累和分配,从单株到群体对植被进行模拟。植被群体净同化量等于光合作用的生产量与呼吸作用的消耗量之间的差值,模拟时考虑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水分胁迫系数FW的计算如下:式中:θI为0~30cm土层平均含水量(cm3/cm3);θO,H、θO,L分别为最适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cm3/cm3);θWP为凋萎点的土壤含水量(cm3/cm3)。模型中土壤含水量θI的动态值由WACM模型的水循环模块提供,用逐日含水量进行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不同的植株器官(根、叶、茎和储藏器官)具有不同的同化物分配系数,分配系数随生理年龄有较大变化,根据干物质与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各器官的干物质量,从而模拟得到作物的产量。

3)水循环

植被生长模型以日为步长,动态模拟区域蒸散发、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过程。不仅反映了自然水循环系统的蒸发蒸腾、产流、汇流、入渗、排泄过程,而且也模拟人类间接影响和直接创造的水循环过程,并系统描述不同配水情况下的水循环内部转化过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水循环模型的水域蒸发、植被截留蒸发、植被蒸腾和裸地蒸发分别采用采用Penman公式、Noilhan-Planton模型、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修正后的Penman公式详细计算,不透水域的蒸发根据降水量、地表(洼地)储留能力和潜在蒸发能力进行求解。地表水模拟包括引水干渠、支渠渠系、排水系统以及湖泊湿地系统模拟,模拟区域径流量与径流深、渠系输水渗漏、灌溉排水退水补给天然湖泊湿地和排水渠道,以及生活和工业耗用水量等关系。土壤水系统概化为地表储流层,土壤浅层和土壤深层,模拟降水和灌水后,由于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土壤水引起的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地下水系统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二层地下水之间发生渗漏补给和越流补给,潜水含水层一方面可能通过深层土壤得到渗漏补给,另一方面向土壤水系统输送水分以调节墒情。

3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3.1模型的验证

由于缺乏试验基础,植被生长模型参数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的,同时模型参数的验证也是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试验结果,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资料,得到不同植被的生长发育日期,以及不同植被的总干物质产量的变化范围,小麦为18495~26670kg/hm2,玉米为21000~35550kg/hm2,棉花为5100~5505kg/hm2,油菜为9000~10995kg/hm2,水稻为11115~22005kg/hm2,大豆为2070~7320kg/hm2,花生为4830~5805kg/hm2(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8])。通过从文献资料获取的数据,对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进行了验证。

3.2模型的应用

以徒骇马颊流域为例,对流域内1991—2005年主要植被的发育阶段、干物质量和作物产量进行模拟。

徒骇马颊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位于海河流域的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坡度平缓。行政区划包括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的绝大部分,济南市、东营市的小部分。流域主要植被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谷子、水稻、花生、高粱、油菜、大豆、果树、瓜菜、林、草等14种。

使用植被生长模型对徒骇马颊流域主要植被的发育阶段进行模拟,除谷子的多年平均开花期有较大浮动外,其他作物成熟期的值都接近于各自的正常成熟时间,模拟结果与实际时间差距不超过5d,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模型对1991-2005年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进行反演,模拟得到不同植被在不同年份的干物质量和产量,模拟结果见表1,比较表1和(3.1)节中对应植被的干物质量,各种植被15年平均的植物质量基本都在参考资料允许的范围内;图2给出了冬小麦的15年模拟情况,冬小麦干物质量多年变化范围理论为18495~26670kg/hm2,实际模拟的多年平均值为21735kg/hm2,虽然年份间有较大变动,但模拟值都处于此范围之内。

由于作物产量除了受到光温、水分的影响,还与养分、农药、病虫害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实际模拟过程中,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对作物产量进行了修正。图3为模拟的作物产量值。与各种作物的实际产量值比较,误差在模拟允许的范围内。

第9篇:碳循环原理范文

关键词:变频器;恒压供水;节能效果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130-02

一、概述

川化股份公司气体厂二氧化碳车间处在公司优化生产的边缘,生产过程中设备开停频繁,负荷变化波动大。而二氧化碳装置的设备以水泵、压缩机、冰机等大功率、高能耗设备为主。据统计我厂二氧化碳产品的电耗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如何减少电能消耗,降成本,成为摆在我厂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二氧化碳循环水系统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循环水系统有离心水泵3台,两大一小,大泵的电机额定功率为75kW,小泵的电机额定功率为22kW,其运行方式为:二氧化碳以50%和75%的负荷生产时,循环水开一台大泵运行,两台大泵一用一备;以100%的负荷生产时,循环水开一台大泵和一台小泵运行。由于季节和生产负荷的不同,系统有较大的负荷变化,在二氧化以碳两机、三机生产时,75kW大水泵存在较大的富裕量。

二、节能措施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较为优越的新技术,因其节能效果明显、调速曲线平滑、调速过程简单、安全可靠、保护功能齐全、起动性能优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而得到广泛运用。

(一)水泵变频节能原理

感应电机的转速n与供电频率f有以下关系:

P――电机极对数;

S――转差率。

不改变电机的极对数,只改变供电的频率,电机的转速成正比例变动。而泵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其转速n与流量Q扬程为:水泵流量Q与水泵功率N的关系式如下:

Q1/Q2=n1/n H1/H2=(n1/n2)2 N1/N2=(n1/n2)3

上式表明,泵的流量与其转速成正比,泵的扬程与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泵的轴功率与其转速的立方成正比。即水泵消耗的功率与供电频率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只要对电机输入频率进行微小的调整,即可使电机的耗电大降低。例如:将电机的频率由50Hz降到45Hz,电机转速降低10%,电机的功率却降低了27.1%。

(二)二氧化碳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点分析

1.电机余量至少10%;

2.生产负荷的变化决定节能空间,该系统50%和75%负荷的运行方式相同,各占总运行时间的40%,至少在50%的负荷下水泵存在耗能浪费现象;

3.季节变化、负荷变化对水压需求不同,该系统采用人工调节阀门的方式进行控制,增加管阻存在耗能现象;

4.负荷变化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要求控制闲暇设备的进水、出水阀门,造成水泵的能耗浪费。

(三)变频节能的改造方式

本着投资最优,见效最好、最高的基本原则,我们选择一台75kW的大水泵进行变频改造。变频改造的结构图如下:

本系统采用恒压供水模式,利用变频器内置的PID对管网水压进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和使用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最低水压的设置必须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每个用水负荷不发生因水压低而跳车的现象;

2.负荷变化、环境温度变化应结合工艺摸索最佳水压控制模式;

3.应关闭未运行负荷的进水、出水阀;

4.系统运行时,应将运行水泵后总阀全开。

三、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压力控制原理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压力控制原理图如下:

恒压供水的控制原理为:当某一时刻,因系统用水量增大,而导致供水管网压力降低时,压力变送器SP的输出信号减小。调节器PID的输出信号增大,使变频器频率上升,电机转速升高,水泵流量增大,供水管网压力增大。当某一时刻,因系统用水量减小,而使供水管网压力增大时,压力变送器SP的输出信号就增大,调节器PID的输出信号减小,使变频器频率降低,电机转速降低,水泵流量减小,供水管网压力减小。从而实现管网压力的自动调节,使其始终保持恒定。变频器的控制原理图如下:

系统采用了工频、变频两套控制模式,在变频器出现故障时,可手动转换为工频运行,保证正常生产,还设置了本地、远程操作模式,使操作方便、可靠。对工频、变频系统还设置了软件、更件双重连锁,确保设备安全。系统还采用了专业高精度PID调节表对水压进行调节,操作便捷,稳定。保证水压恒定和生产需要。

四、节能效率

改造完成后,我们在二氧化碳装置两机生产时,用多功能电能测试表分别对该水泵工频运行和变频运行情况下进行了72小时节电性能测试。

1.工频运行72小时:2010年12月30日1430时致2011年1月2日1430时,电表读数起数166,止数237.3。供耗电71.3×200/5=2852度。

2.变频运行72小时:2011年1月2日1430时致2011年1月5日1430时,电表读数起数237.3,止数275.8,供耗电38.5×200/5=1540度。

节电效率计算如下:

节电效率=(1-变频耗电度数/工频耗电度数)×100%

=(1-1540/2852)×100%

=46%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