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碳循环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循环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循环的作用

第1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创新 资源

党的十六大和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25000元人民币(约合3000美元)、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2010年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主要是控制环境恶化趋势,并改善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从2010年起到2020年,则是要求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到那时,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将初步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从求生存、求增长阶段到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整个社会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这一目标,可谓中国历史性的跨越。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2004年和2005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同时,“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水平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从资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国创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上31%的钢材、30%的煤炭和50%的水泥。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循环利用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废旧轮胎再生利用率仅有10%左右。从资源消耗角度看,自2001年起我国万元GDP能耗已经逐年下降,2004年又上升了14%。

另外,过去人们单纯用GDP指标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掩盖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用,导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品高价,资源地价,环境无价”的畸形特征。显然,不改变这种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方式和对环境的破坏,要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人们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计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环境作为“社会财富”和“潜在社会财富”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以往我国为了摆脱贫困落后,选择了效仿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作为振兴国力的手段,这造成国内生态环境形势更趋严峻。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改革开放以来,静观我国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还在加剧。人们不顾自然生态规律滥用环境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给现在的经济生活带来副作用的同时,还不断地将这类后果传递给子孙,这种时间上的后代沿袭,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自然灾害和更多的物种灭亡。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地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较小的环境损失换取高效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环境治理能力。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创新保障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创新保障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制订一系列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

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

(二)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的价值被人为地低估是我国资源严重浪费的根源,而其根源又在于政府对GDP增长的追求,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损失以及资源的过早耗尽是子孙后入多少倍也难以挽回的。因此,要加快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真正体现出资源的价值。

政府需要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就是通过政策调整,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

为了防止没有计划地使用、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的情况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指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课税,并且应该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本文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起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绿色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创新保障

绿色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守护神,应贯穿于资源开采,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消费及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绿色研发。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关键所在,企业应以绿色需求为导向,实施绿色设计,树立绿色品牌。在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做到“清洁生产”,使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

2.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绿色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第一信息,应以环境保护为首选目标。无论在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和包装风格上,都要力求简单,充分考虑对环境无毒害和可分解成能再循环的原则。

3.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已成为21 世纪的潮流,标志着消费者已经意识到环境恶化对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要求企业生产、销售绿色产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绿色家居”、“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已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高涨,企业应不断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营销。

4.绿色标志认证。ISO 14000 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 绿色通行证”。目前, “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个品种、50 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 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每年都有70 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为了突破“绿色壁垒”,应努力争取环境认证,特别是ISO14000 认证,以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

5.绿色GDP 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出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逐步采用绿色GDP的核算方式,即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 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四)政府引导、共同参与、普及环保教育体系创新保障

第2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高校; 学生管理; 应用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与智力,对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互联网、校园网的广泛普及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也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制约和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思考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成为当前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种工作实施办法叫pdca循环法,本文将采用这个办法研究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由出生于美国而成名于日本的耶鲁大学博士、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edwards 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戴明循环或戴明环。它实质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所进行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工作的循环过程。其循环过程的4个阶段必须环环相扣,不得中断;且每一个循环都紧密衔接,周而复始,从而形成大环套小环、不断循环、不断上升、持续改进的特点。pdca循环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在生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通过应用pdca循环都达到了提升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的目的。 同样,应用pdca循环对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也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pdca循环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学生管理工作非常烦琐,仅处理日常事务就让人身心疲惫,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事事操心但又力不从心,总感到每件事情都很难做得圆满。此时,我们就需要梳理每个环节,分析原因。相对而言,企业质量管理中所常用的pdca循环法就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完全可推广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帮助我们在做事情时尽管不能做得十全十美,但可做得更好。本文将根据本院校的工作实例阐述学生管理工作的pdca循环过程。

(一) 计划阶段

学生管理工作计划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设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计划,既要全面步署,也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根据工作目标制订全面具体的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调研分析现阶段学生工作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措施。以下结合我院学生工作的年度计划探讨在这一阶段应该怎样做计划。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办学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很多工作还在摸索中前行。2008-2009学年工作计划中明确了学年工作目标,对整个学年每个月需要做的主要事情做了行事历,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招生就业、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通过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新学年重点解决一些问题:在迎新工作中赞助方、执行广告公司与我校三方在过程中协调难;素质拓展计划执行初期,由于没认证软件导致认证手续烦琐又缺乏监督;在奖、助、贷工作中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心理健康教育在院系中重视不够,并缺乏有效方法;招生方面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解决每年要求转专业的问题;每年为就业率在痛苦中挣扎,没有做到全员参与,“统一下一盘棋”;勤工助学岗位职责不公平,学生有意见,工作懈怠;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很活跃,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中,辅导员专业培训不够,人员也不够,班主任工作经常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具体做每项工作计划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总结,对计划不断修正,保证其可行性。

(二)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对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先按拟订计划严谨地实施,同时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及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现按原计划做会有不合理之处,我们要边做边调整,拿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实施阶段有很多具体的事情要落实,做这些事情时同样可以遵循pdca循环法,这也是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以下将介绍我院素质拓展工作如何在大循环中进行小循环,依此类推,实施阶段每项工作都可以用这种自身的小循环方式。

为了寻求一种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机制,我院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简单说来就是将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认证计分,形成素质拓展成绩,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培养综合素质。实施计划之初,由院团委组织各院系团委书记到某高校调研取经,因为该高校被评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标兵。回来后由院团委制定了我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纲要,其中详细规定实施步骤、实施环节、计分方式和计分标准等等。成立了学院、院系、班级三级素拓认证机构。为了加强认证计分环节的实效性,院团委购买了北京某高校的素拓计分软件进行成绩录入。同时进行全员宣传,印制小册子,公布此项计划的做法。由专人到各院系给学生干部、认证小组成员进行素拓培训。一切准备就绪后马上全面铺开。

(三) 检查阶段

学生管理工作检查阶段是把计划执行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完成计划,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通常计划执行的结果与计划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人员必须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找到产生偏差的主次因素,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2008年开展了素质拓展工作后,虽然我们认真按计划一步步去落实,但其间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问题有:

1. 开展初期,购买的素拓软件根本不能完成计分功能。为了寻求适用的软件,我们找了多个高校咨询,但也没有找到,最终还是联合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自主研发。但资金没有,校内技术全面的专业人员都没有空,认证环节卡壳了,只能先用表格利用人工来审核,大量浪费纸张,效率低下,监管力度薄弱。

2. 宣传工作和系统的培训力度不够,很多学生都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觉得是被逼着去做的。对不完善的制度很不满意,不想配合。

3. 认证小组反映,很多学生为了获得素拓加分,提供了五花八门的证书,无法辨清真伪,同时这么多证书根本不知哪些该加分,哪些不该加分。

4. 很多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要想到加分,哪怕有些是本分的工作。如在校运会上,学生会干部开展工作要求加分,有些学生自发组织一个啦啦队,喊了一天自己觉得很辛苦就要求加分。

5. 监管力度不够,出现很多乱加分现象,使得这项工作没有公信力。

6. 我们把素质拓展分数和成绩分数相加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分数,素质拓展分数和成绩分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现在发现这个比例使到有些成绩很差的学生,参加了很多活动后,结果综合测评排名直升至班上前几名;而成绩很好的,参加活动少,综合测评却一下跌到倒数前几名。这充分说明需要调整这两个分值所占的比例,以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

解决措施:(1) 开发了一个适合我院素拓计划的软件;(2)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尤其是各级认证小组的培训;(3) 学生干部参与组织活动以另外专门的项目加分,但不参与该次活动的认证计分;(4) 不定期召开征求意见会,对素拓软件某些技术环节是否符合操作实际进行论证,以求实效;(5) 学生综合测评分数中,素质拓展分数和成绩分数所占比例调整为30%和70%。

(四) 处理阶段

在学生管理工作处理阶段,一方面要对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循环借鉴之用;另一方面也要找出该轮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而且把出现的问题转移到下一轮pdca循环中去解决。

我院素质拓展有待加强的方面有:一是素拓软件某些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学生参与素拓计划要培养自觉性和积极的态度。这些方面将会在新一轮的pdca循环中加以改善。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pdca循环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可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作用表现为:一是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二是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环环相扣,大环套小环,不断促进,每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改进与创新由多个小型的pdca循环来保证。三是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循环,质量不断上升,每次pdca循环都是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对上次循环而言,每次pdca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在新的台阶上开始新的pdca循环,实现新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1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素

1.1气候因素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来说,具体来说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度、降水量及蒸发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土壤会在温度作用下进行碳的分解,从而提高碳的含量。其次,在降水量较大的季节,蒸发相对会减少,所以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也会进一步促进碳含量的集聚。但是由于中国气候多变,地形广阔,所以气候因素对碳循环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气候因素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1.2土壤因素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于草地的碳含量来说,大部分是依靠土壤来进行转化和储存的。简单来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还受到土壤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质地、土壤微生物的含量及土壤pH值。首先,对于土壤的质地来说,土壤粉粒、黏粒的含量越高,土壤产生的碳含量也就越高;其次,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含量来说,只有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提高,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分解,实现碳含量的稳定,使草地系统中的碳含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之内;最后,土壤的pH值与碳含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土壤的pH值过高或过低会对微生物的活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的碳含量,威胁到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正常进行。

1.3人为因素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会对碳的排放造成影响。如人类的放牧活动,适度放牧不会对草地碳含量与循环造成影响,而过度放牧将会使牧草的数量下降,不利于碳循环的稳定进行。

1.4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人类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因为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更大。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光合作用并没有使地表植物释放的碳含量增加,而会造成土壤内部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碳。所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是在微生物分解与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循环产生作用。

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发展

2.1中国草地碳评估研究方法的更新与应用随着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不断开展,草地碳评估研究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来评估草地碳含量,包括静态评估方法、动态评估方法、采用模型结合实测数据法及同位素评估法,都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草地碳评估中,使得草地碳评估研究方法取得更大的发展,促进获取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2.2中国草地恢复技术的提高与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含量的稳定,学者的研究方向已经从单一的碳含量研究转变为加强对草地恢复技术的分析和实验,进一步扩大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范围。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中国草地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围封、禁牧、补播和退耕还草等几种新方法,被广泛应用后进一步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稳定。

2.3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来说,只有草地的面积和覆盖率得到保证,才可以有效保障碳循环的稳定。所以,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十分必须的。而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关于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日趋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和条例也纷纷出台,这样就有效解决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监管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

3结语

第4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在分析碳循环时,先根据箭头的指向找出大气中CO2,如果已经给出大气中CO2,则根据CO2的去向找到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找到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上的箭头是一进多出,分解者的箭头是一出多进。

答案 A

点拨 有同学错误选择D项,原因是不能从根本上区别分解者与消费者同生产者的关系。

例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例3 2006年12月17日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时53分调至晚11时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威胁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全面认识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防温室效应必须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入手以减少CO2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才能达到目的,

答案 D

点拨 同学们在回答此问题时,认为每个选项都正确,干扰思维,出现误选。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二看法”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看过程,能量和物质相伴而行,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由光能化学能热能,而物质在传递中,由无机物(CO2)有机物无机物(CO2);二看终点,能量流动的终点是热能散失到无机环境中,不能再利用。而物质循环产生的CO2又被重新利用,所以没有终点。

例4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的关键点:CO2固定和释放的过程、碳平衡的原因和碳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危害、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在表中A时期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出现温室效应。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稳定性 CO2 (4)光反应 葡萄糖

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2.从物质循环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

A.食物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界的碳酸盐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第5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第6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所谓“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而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岩石圈和化石燃料中,其二者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尽管这三个库中的碳含量较小,但是他们扮演着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的交换库的角色。

    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而在水圈中,碳则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圈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2倍。他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存在者。植物、可见光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对稳定的。

碳循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生物和大气之间的循环、大气与海洋之间的循环以及含碳盐的形成与分解。这三种循环对于控制地球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它们对于全球碳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这几种循环都是极为稳定的。然而人类的活动极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人类在燃烧矿物燃料获得能量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1949到1969年之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每年增长4.8%。打破了自然界中原有的平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气候的异常变化。

“温室效应”便是最为直接的例子,地球的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在这些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氟、氯化钙、臭氧、甲烷、氢氧化物等40多种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让太阳热辐射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使得地面辐射热无法散发到外层去,像温室的作用一样,从而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逐渐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

第7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泥炭 碳积累 全新世 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02-02

一、全球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泥炭是过湿的嫌气性自然环境中,植物残体尚未完全分解在原地或经搬运,在异地堆积而成,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

全球泥炭地总面积约达400×104km2,碳库总量为612Gt[1],占土壤有机碳库(1500Gt)的1/2到1/3,相当于全球大气碳库碳储量的75%,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泥炭(30°N以北)、热带泥炭(30°N与30°S之间)和南方泥炭(30°S以南主要是南美巴塔哥尼亚)碳储量分别为547Gt、50Gt,15Gt[1]。

Yu研究统计了全球泥炭地碳积累研究结果:北方泥炭在西西伯利亚、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欧芬兰、苏格兰等地区,有33个研究剖面;热带泥炭在东南亚、南美、非洲、中美洲的伯利兹、南太平洋库克群岛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有26个研究剖面;南方泥炭有20个研究剖面,主要是在巴塔哥尼亚17个研究剖面(表1.1)[2]。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加权平均碳积累速率:南方泥炭>北方泥炭>热带泥炭(表1.1),当然在同一泥炭区域内由于地质地貌、水文因素等也会导致各个泥炭地碳积累速率有很大差异性。

表1.1全球主要泥炭地碳积累情况[2]

表1.2全球主要地区泥炭碳积累研究[2]

二、北方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全球泥炭分布广泛,其中北方泥炭分布面积最大,储量最巨大。广泛发育的北方泥炭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加拿大东部、欧洲西北部和阿拉斯加。在适宜的地貌类型上,具备较好的基质,寒冷气候、低蒸发高湿度造就了北方泥炭形成和发展基础。尽管高纬度地区夏季短暂,较低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但由于水淹厌氧条件,且植被有一定的耐分解能力,最终导致了凋落物量超过分解损失量,泥炭不断堆积。

由于区域性气候差异和冰消历史进程不同,各泥炭地形成时间不同。在早全新世11-8 ka BP北方泥炭出现形成和扩张峰,大约1/2的北方泥炭形成于8 ka BP以前[3]。阿拉斯加18 ka BP后泥炭形成数量稳定增加,泥炭形成数量增加最快时期是12-8.6 ka BP,在10.5 ka BP峰值出现。研究显示阿拉斯加现代泥炭中75%形成早于8.6 ka BP[4]。劳伦冰盖的降温作用影响了北方泥炭区全新世大暖期时间范围差异。由于劳伦冰盖影响,加拿大东部大暖期延迟到了5-3 ka BP,导致了此地区泥炭碳积累速率高峰也在此时才出现。西西伯利亚在新仙女木期之前泥炭发育很少,之后进入全新世升温期泥炭快速扩张,且碳积累峰随即出现。部分阿拉斯加泥炭形成扩张的时间要早于北方泥炭其他地区,并贡献了更多的全新世之前的甲烷排放。

北方泥炭最高碳积累速率出现在西西伯利亚(平均38.0 gCm-2a-1),接下来是加拿大西部(平均20.3 gCm-2a-1),最低积累速率出现在北极地区[3]。基于33个北方泥炭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北方泥炭是早全新世快速积累,早全新世平均碳积累速率为25 gCm-2a-1,全新世时间加权平均速率为18.6 gCm-2a-1[2]。阿拉斯加地区在11-9 ka BP全新世暖期,增强 夏季太阳辐射和强烈季节性,其导致最高碳积累速率发生。由于冰川融化的延迟和不同地区全新世暖期时间差异,其它地区积累峰相继出现。残余的劳伦冰盖降温影响使北美东部暖夏季时间滞后,以至于碳积累高峰出现在5-3 ka BP,加拿大西部碳积累峰发生在中全新世暖期,而西伯利亚北部温暖气候一直持续到5 ka BP。总体上,北方泥炭由于冻土层扩张和新冰期作用,碳积累速率在4 ka BP后开始降低。晚全新世出现的较高积累速率是因为新发育的泥炭地还为重复分解完成成炭作用[2]。阿拉斯加泥炭早全新世泥炭积累速率是后期的四倍,西西伯利亚也是早全新世暖期快速积累。高夏季温度和强烈季节性气候是高积累速率的关键因素[4]。总之,北方泥炭碳积累速率高峰发生在温暖早中全新世,主要是因为北方泥炭区的寒冷气候严重抑制生产力发展。

三、热带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热带泥炭发育于赤道及其两侧,南北纬30度之间的地带。以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面积最广,其次是印度和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群岛[5]。热带泥炭区的特点是常年降水量大,温度高,十分湿润,造炭植物生长繁茂,快速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强烈的分解量,故泥炭积累量很大,是世界上泥炭分布广泛的地带之一,其碳库储量为50 (44-55)Gt[2]。然而,Page S E估算的热带泥炭碳库为82-92Gt,最佳估计值为89Gt,其中东南亚最多(69Gt),之后是南美(10Gt)、非洲(7Gt)、中美洲和加勒比海(3Gt)、亚洲其它地区和太平洋地区(

热带泥炭能够形成泥炭主要是因为强降水和负地貌能保持泥炭表面持续湿润,进而最大程度抑制有机质分解。13 ka BP以前,热带泥炭碳积累较慢,直到5 ka BP都是逐渐增加,峰值出现在5-4 ka BP[2]。116个热带泥炭统计研究发现,热带泥炭形成于20 ka BP[2],甚至是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在26 ka BP就开始有泥炭发育。在末次冰消期热带泥炭形成出现一次峰值,之后在8-4 ka BP又出现更高扩张峰[2]。

热带泥炭形成总体要早于北方泥炭地。在降温末次冰消期,甚至是寒冷末次盛冰期,北方泥炭地形成于寒冷末次盛冰期的剖面还未见报道,而年均温度较高的热带泥炭地区如果有较好的地貌、水文和底物条件就可以形成泥炭。一方面,一部分现代北方泥炭区在末次盛冰期被冰雪覆盖没有形成泥炭的地理空间;另一方面,末次盛冰期的大幅降温严重抑制造炭植被生长,不利于泥炭形成。

四、南方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南方泥炭地面积为4.5×104 km2,碳库储量为15Gt(13-18Gt)。68个有定年数据的南方泥炭的统计,大部分南方泥炭形成于10.0 ka BP以前,17-14.5 ka BP 和13.5 ka BP左右先后出现两次泥炭扩张峰[2]。有碳积累速率数据的有20个剖面(南美巴塔哥尼亚、新西兰和南极附近岛屿),17个剖面在南美巴塔哥尼亚,其中13个剖面贯穿了整个全新世。最高碳积累速率出现在16 ka BP左右,但这只是两个点的平均值。全新世期间碳积累速率不断增加,从15gCm-2a-1逐渐增加到28-40gCm-2a-1,全新世平均碳积累速率为22.0gCm-2a-1[2]。

五、泥炭碳积累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

大气碳模型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方高纬度地区是一个变化的碳库,每年约储存1-2Gt碳。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显示欧亚大陆碳库每年0.3-0.6Gt。由于有巨量的CO2和CH4交换,北方泥炭是最主要的泥炭地,是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湿地每年释放大约115-237百万吨CH4,相当于总释放量(自然和人为排放总量)的23-40%。大约1/3到1/2的湿地CH4排放来自于北方泥炭地。CH4的温室效应在百年时限是CO2的25倍,在五百年时限是CO2的2.5倍。泥炭与大气碳交换是最重要的碳循环途径。泥炭地土壤温度和基质质量是影响甲烷释放的重要因素。早全新世由于北半球甲烷排放,导致全球大气甲烷浓度快速上升(图1.2)。海洋和陆地(湿地)是主要排放源。北方泥炭地近十年的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有些泥炭地会在碳库和碳源之间转换。

冰芯CH4碳同位素变化说明了早全新世CH4大气浓度上升来自于生物圈,而非海洋。早全新世冰芯记录两极CH4梯度变化说明热带源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北方源也增加了。1516个泥炭定年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大部分北方泥炭形成在16.5 ka BP之后[6]。由于夏季太阳辐射增强泥炭形成扩张高峰出现在12-8 ka BP,泥炭面积扩张最快和最高碳积累速率出现在11-8 ka BP,这导致了B/A暖期和早全新世持续的大气CH4浓度高峰和CO2浓度下降 [3]。

泥炭巨大碳库可能也影响了过去大气CO2浓度,当早全新世CH4上升时,CO2处于相对低值,相当于大气减少了100Gt碳。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认为生物量和土壤碳扣押了这些碳[7]。

六、研究展望

由于缺乏高精度,广泛分布的碳积累研究剖面,全球泥炭碳库储量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如此巨量的碳库在长达上万年中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是怎样参与全球碳循环的,其碳积累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加强泥炭剖面研究。泥炭地碳库具有高度气候敏感性,弄清楚全球各主要泥炭地碳积累机制,将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育演变和泥炭地现状保护。

参考文献

[1]Yu, Z. C. (2011). Holocene carbon flux histories of the world's peatlands: Global carbon-cycle implications. Holocene 21, 761-774.

[2]Yu, Z. C, Loisel, J, Brosseau, D. P, Beilman, D. W, and Hunt, S. J. (2010). Global peatland dynamic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7.

[3]Yu, Z. C, Beilman, D. W, and Jones, M. C. (2009). Sensitivity of northern peatland carbon dynamics to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Carbon Cycling in Northern Peatlands.

[4]Jones, M.C,and Yu,Z.C.(2010). Rapid d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expansion of peatlands in Alask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 7347-7352.

[5]Page,S.E,Rieley,J.O,and Banks,C.J.(2011).Global and regional importance of the tropical peatland carbon pool. Global Change Biology 17, 798-818.

[6]MacDonald,G.M,Beilman,D.W,Kremenetski,K.V,Sheng,Y.W,Smith,L.C,and Velichko,A.A.(2006).Rapid early development of circumarctic peatlands and atmospheric CH4 and CO2 variations. Science 314, 285-288.

第8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产力;高分辨率DEM;立地条件;估算模型;马尾松;桉树

中图分类号:S718.556;S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18 - 05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DEM on Forest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WEI Jinli1,3, LING Ziyan1,3, CEN Juyan2, WANG Guobo1

(1。Geomatics Center of Guangxi, Nanning 530023, China;

2。Guangxi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Nanning 530011, China;

3。Geospatial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Joint Laboratory of Guangxi, Nanning 530023, China)

Abstract: Taking Masson pine and Eucalypt as study exampl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rrain factor surveyed or calculated by 1:10000 DEM was conducted, combined with tree age and soil factor, high resolution DEM was applied to build estimation model of different forest species' productivity, and the function of high resolution DEM in forest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errain factor surveyed can be replaced by high resolution DEM calculated to establish model, which will reduce labor cost and support for forest ecosystem and carbon cycle research。 ② It'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to establish Eucalypt productivity model with landform condition factors, but can't only take these factors to build Masson pine productivity model, and both of the species' models established by tree age and landform condition are better。

Key words: forest productivity, high resolution DEM, landform condition, estimation model; Masson pine; Eucalypt

收稿日期:2012 - 01 - 30.

第9篇:碳循环的作用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遇到了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再一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列入党的行动纲领中,形成了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把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面对着如此重要的社会问题,科普场馆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上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必须紧迫跟进,有所创新。中国科技馆在新馆建设调研报告中指出:确定中国科技馆理念体系的最基本依据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即国家、社会和公众对于科技馆的需求是建设科技馆的先决条件。报告还认为科技馆应全面展示人类、科学、技术、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在全社会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

2广东科学中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

广东科学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思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使展示主题和内容设计形成一个稳定的“四面体”结构。主题词“文明”的介入,使这个稳定的“四面体”结构能多角度展示科普场馆传播科学的内容定位,与时俱进地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好地解决了科普场馆主题化设计中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广东科学中心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中始终坚持探索和实践,在一期建成的“实验与发现”、“儿童天地”“、交通世界”“、数码世界”“、绿色家园”“、飞天之梦”“、人与健康”“、感知与思维”八个展馆基础上,又推出了多个题材的展示。(1)“金色骑楼•绿色生活”———世博广东馆多年来广东省一直致力于“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回迁的广东馆把握绿色发展主题,以“广东绿道”为主线,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重现“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绿色神话”,延伸世博会的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2)LED体验馆LED及其产业化是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课题之一。LED体验馆紧扣绿色照明的科普题材,从协同创新的产业化方向入手,进行主题设计与展示技术创新,使社会公众在“童年的萤火虫”、“绿色家居照明”、“LED畅想剧场”等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LED绿色照明。(3)“岭南科技纵横”主题馆“岭南科技纵横”主题馆是广东科学中心展示广东科技发展历程的首次尝试,以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岭之南,海之滨”的空间定位,向公众展示一个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科技发展历程。此馆融合“海纳百川、敢为人先、进取创新”的岭南文化特色,从主题策划到展项设计,都渗入了敬畏自然、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的理念。科技推进历史,创新引领未来,人类文明始终与科技创新同行。一直以来,广东地区都对绿色“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绿色是岭南的代表色,更因为绿色发展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创新实践

3.1人类文明历程的主题设计

现在科普场馆的主题设计大多千馆一面,然而同是生态文明的主题,不同的视野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设计。同时,主题设计还应符合科普场馆的展教理念,切合公众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正式教育成为互补,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和自然”展厅的概念设计以“物质—能量—信息”为主题线索,其中包括:(1)物质循环。以水循环和碳循环为代表,介绍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大体过程。(2)能量转换。太阳能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在它和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中,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而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能量的损耗。因此,在能量的转化利用中,要选择熵增加最小的途径。(3)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由图2可见“,人和自然”展厅的主题设计,有一定的新颖性,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知识点切入,并且大胆地知难而进,着重表现“生命系统是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开放系统”“,太阳能驱动着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进化是熵减少、信息量增加的过程”,“退化是熵增加、信息量减少的过程”这些十分重要的概念。不回避“熵增加”、“信息熵”、“开放系统”、“生命以负熵为生”一类难题,而这些正是传统科普场馆少有提及,而生态文明建设不又可回避的概念。

3.2绿色题材广角下的展示创新

由于“绿色题材”的综合性、理论性非常强,在科普场馆中的展示呈现难度相当大。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对象是全体公众,受众覆盖面广,文化水平差异度大。抛开展示内容不论,即便是展示技术风格,也往往众口难调。这种矛盾的状态告诉我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方式亟待突破,必须另寻出路。“人和自然”展厅在概念设计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一,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模型,例如:第二类永动机。第二,将经典实验转化为互动体验,例如:热传递、焦耳热功当量实验、布朗运动。第三,将体验过程转化为快乐游戏,例如:低碳生活体验。第四,将场馆情景与真实景象结合,例如:展示模型与展馆周边自然环境的结合。第五,将故事叙述与动漫形象结合,例如:碳源与水珠、火娃的新媒体创新组合。第六,将绿色能源展示与高新技术结合,例如:氢燃料电池、零排放汽车。第七,将本土素材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例如:“广东绿道”、广东核电、广东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其中,熵与熵增加的抽象概念,让我们展示设计人员长期以来费尽心思。如果利用“一桶开水”“、制冷机”、“多级膨胀做功”、“第二类永动机”、“一潭死水的热寂”等一系列形象化的展项设计思路,就回避了熵以及熵增加的数学表达。再比如“碳循环火车旅行”方案,以碳循环为主线,制作成火车轨道,让参观者乘上“碳循环火车”,了解碳循环的路线与层次,了解不同文明进程的碳消耗与环境变化。而“生物圈2号”的游戏方案,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主宰仿真地球的生态系统,从而意识到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其生态结构异常稳定,绝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能够完成的。

3.3与时俱进的公众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