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市场
1 塑造绿色温宿,发展品质农业
温宿县离乌鲁木齐、北上广等重要消费市场运距长、运价高。但是,温宿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产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出消费者期盼的“安全、营养、美味、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要充分利用温宿县农业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采取“以质取胜”的策略,着力塑造“绿色温宿、品质农业”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建绿色基地、打通销售渠道为关键措施,强力推进农副产品外销。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确立产品形象的重要标志。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温宿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已基本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思路清晰,形式多样,重点推进”的发展思路。截止2013年底,全县有效使用绿色标志的企业总数为2家,产品为5个,总产量1.9万吨,国内年销售额2258万元人民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 13家,产品 13 个。有2个企业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投入缺乏以及技术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温宿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全县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县农业农村中心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机制,切实提高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产业力度,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效益。
2 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发展基础
(1)在思路、规划、手段和政策上超前谋划。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结合自治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等目标任务,尽快编制“十二五”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
(3)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力争5年时间,使一批农业乡、镇、企业都能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发展1-2个主导产业,培育2-3个主导产品。
(4)培育农产品精品口品牌,在大型超市逐步设置绿色、有机食品销售专柜,实现“农-超”、“商-超”有机结合,注重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使认证速度、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协调发展。
3 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发展机制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品牌效应,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逐步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培训,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管理的要求,督促认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热情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便利。
3.2 加强监管检查
全面推进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有机结合的认证手段,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与标志市场监察制,改进产品抽检方式,增强取样的合理性,以保证产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基地要实行年度抽(检)查,指导基地和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维护绿色食品的良好形象,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3 完善服务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把加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体系,积极推行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消费需求多变的应对能力,力促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4 抓重点、保质量、促发展
紧紧围绕温宿县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谋划和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事业,着力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4.1 紧紧围绕一批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有重点地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发展
结合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一些有优势、有资源、有特色的设施农业重点发展乡、镇(场),按照“绿色温宿,品质农业”的理念,重点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扩大总量和规模,力争使全县蔬菜类产品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数量达到90%以上,在产品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4.2 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创建各具特色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围绕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按照基地创建标准和要求,大力创建水稻、红枣、香梨等基地。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动加工集群,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用“星级”服务,专人跟踪,力争使全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每年有所增加。
5 重视宣传与推介,营造良好环境
绿色、有机食品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为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已为部分消费群体认可接受。但仍需加强宣传,以期正确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要抓好与新疆日报、阿克苏报以及温宿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以专栏、专题等报道形式进行宣传。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宣传;即多渠道抓好面向消费者宣传,让广大消费者认可、接受;面向生产企业宣传,使更多企业参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向政府宣传,争取温宿县领导重视支持。
重视绿色、有机食品推介和市场建设。借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两个平台,组织更多的企业出去参展,展示温宿特色农产品,宣传温宿特色农产品,组织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开拓华北、东北、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加快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事业发展,是实现温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市场开拓的迫切需要。农业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产业 概况 存在问题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始于1990年,10年来,吉林省绿色食品发展经过了由单一农垦企业向全社会拓展,由品种单一向产加销、农工贸、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综合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由1990年的10个产品,监测面积8万亩,产品量1.5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750万元,到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150个,当年认证企业68家,有效使用绿标企业总数175家,绿色食品产量20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目前全省已有七大类绿色食品产品,其中粮油类产品48个,蔬菜类产品25个,畜禽类产品16个,饮料类产品6个,其它产品8个。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个,面积6000公顷,年生产量3万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全国第七位。绿色食品生产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市、县,发挥了比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吉林德大鸡分割肉、吉林鹊源牛分割肉、吉林佐竹金穗大米、延边蜂业椴树蜜、通榆榆香葵花籽仁、大安白鹅和梅河大米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90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随着吉林省农产品第三次剩余的出现,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提到重要日程。在这一阶段,绿色食品生产主要由农垦企业完成,品种也局限于大米等少数品种,但为吉林省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总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是1995年成立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6年又成立了吉林省政府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农委(原农业厅)领导任副组长。这一阶段,随着领导力度的加强、管理体制的理顺和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绿色食品事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品种由单一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涉及的产业也由种植业向牧业、食品加工、生产资料等多个产业发展,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①机构框架初步形成。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已具雏形。③培养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骨干。④绿色食品消费观念的宣传。
三、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存在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扶持缺乏
目前吉林省虽然出台了《绿色食品“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方案》,但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省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中,只有长春、吉林、通化等少数几个市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州市还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使绿色食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2.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起始环节,是生产经营的“前车间”,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种选育同生产加工需要相脱节。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优质高产良种、专用品种的选育。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供求不足的影响,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都只强调追求高产,忽视了品质和加工方面的要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妥善解决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的供应问题,其次,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有些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建立还不完善,这使得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也处于不完善中。
3.在过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实行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绿色食品不但要求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而且其原料的生产、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都比一般的食品产业要高,无论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能生产出真正合格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够。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连片面积小,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不仅给田间管理和农产品监测、收购加工、流通等带来诸多不便,也给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加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
4.农民生产重产品轻质量,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目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守的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有,在一些保护地生产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3]。例如,农药管理不规范,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为了治虫就违规使用普通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的认识,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相关的知识,明确二者的效益对比关系,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5.在技术支撑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吉林省对这方面的科技研究还不深入,目前这方面的有效科技供给普遍不足,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不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在绿色食品的保鲜、储运、精深加工等方面所需的无菌包装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等研究开发相对落后,造成有绿色食品无绿色产业的现象。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
6.在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相对滞后
当前,绿色食品市场开发育、培育还很滞后,是影响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在:
第一,绿色消费教育滞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我们在吉林市江南批发市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了解,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是绿色食品,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表 绿色食品消费观念调查统计结果
第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是以绿色营销为前提,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吉林省省还未建立一家绿色食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食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者的畅通渠道,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绿色食品销售。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与销售,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使消费者难以在一家商场或市场购买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绿色食品,聚合效应不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使绿色食品独特价值(附属在产品上的环境附加价值)难以实现,进而削弱了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者的积极性。
7.在未来挑战方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在,许多工业化滞后的省份都意识到绿色食品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自身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纷纷制定本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政策方面: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 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云南、四川、广东等众多省份也先后出台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方面: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每年投入5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发展:北京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年度专项经费1000万元;云南省从200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发展绿色食品,并对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的产品(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江苏、内蒙古、山西等省财政安排的绿色食品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由于政策、资金的注入,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将加速发展,这将势必增加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8~86
[2]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5~38
[3]张志军:加入WTO 对中国农业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8~9
[4]张忆华,杨家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一些对策.食品与发酵工程,2001,7:68~71
[5]谢碧霞 杜红岩主编:绿色食品开发利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为服务我市粮食产业大发展,根据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能,我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服务。一是根据粮食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撰写了《*市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调研报告》、《*市粮油食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规划》、《如何深化“四送一收”服务》、《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分析》等有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二是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了《关于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根据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局机关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工作职能,认真研究,分解目标,分别制定出落实方案;三是出台了《*市2009-2020年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发展粮食产业基地,提高服务质量
从2008年以来,我局以培植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基地为突破口,探索了“四送一收”服务新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体现我局服务型机关科室的深意,今年我局决定进一步深化“四送一收”服务,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基本模式,推动订单农业和粮油板块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基地:以紫鑫、富川等油脂加工企业为主体的油菜籽、红花籽油料板块基地;以长丰米业等大米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太湖糯及优质板块基地;以兴华生化、园区饲料加工企业等位主体的工业、饲料用粮板块基地;以紫鑫生物公司为主体的紫甘薯板块基地;以劲牌酒业为主体的酿造用粮板块基地。粮食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粮食部门切实服务“三农”的平台和载体。
三、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务求服务实效
【关键词】福州;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福州经济发展经历了由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形态实质性变迁,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福州经济工作的重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较快。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度化明显。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特征,何如主动顺应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加速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自贸区建设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重要平台为契机,推进福州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福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
1 福州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产业结构开始进入服务主导和科技主导的产业高端化阶段,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增长动力由“一轮驱动”向“多轮驱动”转变。一是投资与消费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二是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三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
2 福州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2.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福州市采取市场倒逼和政府扶持两手并抓的手段,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制造业来看,2014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00亿元。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化纤、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并已培育形成了捷联电子、华映光电、华映显示、海峡钢铁集团、力恒集团、金纶高纤、宝钢德盛、福建省电力公司、清禄集团、金源纺织集团等10家百亿企业。
2.2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福州市重点发展的工业园区有23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9家。近年来,福州市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引导关联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主导、关联性强、集约度高的产业集群,加快了园区经济的发展。随着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纷纷入园,园区已成为撬动福州市产业发展的新支点,为福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2014年,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产值(或营业收入)1648.98亿元,增长15.2%。其中,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144.48亿元,增长1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4.5亿元,增长20%。目前福州市经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54家,认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52家,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40项,总投资307.3亿元,其中2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2.4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近几年,福州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园区、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初步形成传统产业高端化、先进制造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福州市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2家,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8家,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00亿元。
二是,构建了以企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福州市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深入实施,通过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办好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具体举措,加快了以企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14年底,围绕制造业企业,福州市已经建设了56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大陆环保、高意光学、伊时代等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软件园、星网锐捷等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富士通等企业获批可独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是,解决产业链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水平。近年来,福州市充分发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领域取得突破,涌现了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乃至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新大陆研发出技术达国际水平的第二代二维码解码芯片,其牵头起草的行业标准《面阵式二维码识读头通用规范》或工信部立项。
2.5 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
表现在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业态发展态势良好,生产业快速发展。
但福州产业发展也存在着着缺乏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产业;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创新还没有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问题;由于各大产业缺乏大型的主导型企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度不高,造成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完整的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链,集群效应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同时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约束越来越明显。
3 新常态下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加速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自贸区建设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为重要平台,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遵循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立足于打造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根据产业的不同状况确立适合的战略及实施步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3.1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3.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福州特色,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战略问题的研究,明确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加强具体产业发展规划的论证、评估,并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和协调,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增强产业有序发展的功能定位。
3.1.2 建立规划实施体系
做好规划配套和分解落实,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推进市、区、县、园区各个层级规划实施体系。以规划作为政府批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领域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把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相关部门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2 强化要素支撑
3.2.1 加大资金扶持
整合现有市财政投入的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资金集中投向重点产业;对符合福州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及引导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担保等方式给予扶持;推进临港新城建设,通过收储土地、填海造地、促进土地增值,为重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更多资金;探索运用BT、工业债权基金、风险投资、信托、设备租赁等多种融资模式,吸纳各方建设资金;改变现行优惠政策多是针对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状况,加大对民营制造业尤其是优质中小企业在各项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2.2 强化土地保障
大力开展土地利用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各级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行为,切实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盘活闲置土地,防止和杜绝违法违规利用土地现象;为充分提高各园区现有土地利用率,建议建立健全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闲置多年的,予以收储;对个别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协商和合理补偿,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纳入政府储备或安排临时使用等方式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已收储的工业用地,大力开展“腾龙换鸟”工作;推动“零地技改”工作,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依靠现有的企业用地实现内涵提升,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3.2.3 引导人才聚集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提升人才区域聚集吸引力。积极实施产业专才计划,构建重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营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聚集一批行业和企业领军人才,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形成结构合理、引领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加快推动技能型人才培训网络体系、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扶持各类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围绕福州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化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法制化、常态化。
3.3 优化发展环境
3.3.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优良作风,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机关效能、服务质量,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庸懒散拖”,着力破除“熟人经济”和本位主义思想。
3.3.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市、县(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简化土地等相关审批程序及手续,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的实施进度;试行部分项目县(市)级审批、市级报备的做法,对于部分重大工业项目,可赋予县(市)更多的项目审批权限,允许项目所在县(市)直接上报省直有关部门,并同时抄送市直相关部门;开辟县(市)重大项目的“审批绿色通道和项目直通车”,在重点工业园区推行“项目一条龙封闭式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速度。
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工作人员精诚合作,齐心协力,认真履行职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认真研究解决特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特产科技优势,开创了特产工作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了解靖宇县特产业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彩庆。
张主任首先介绍了2011年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1各基地建设情况 参业生产基地:2011年春根据人参产业发展实际,重新调整了人参产业发展规划,两参留存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吉林人参100万平方米,西洋参100万平方米。全县种植高丽参3万平方米,林下参面积达到80060亩;经济林基地:全县经济果林面积达到11985亩,其中山葡萄5200亩、蓝莓4006亩;经济动物养殖基地:全县封沟养蛙153条,放养面积64万亩,林蛙贮量2亿只;食用菌基地:全县发展食用菌35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44万平方米,品种主要为地栽黑木耳、香菇、榆黄蘑、平菇等;中药材基地:全县以平贝母(8434亩)、北五味子(13534亩)、细辛(2214亩)、返魂草(1280亩)、日本当归等为主的中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2060亩,其中新增面积2000亩。在新增面积中,返魂草面积1000亩、蒲公英面积500亩、龙胆草面积400亩、天麻100亩。
1.2 特产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省财政厅、省农委对东部人参主产区和林蛙养殖区的要求,业务科组织全县9户人参加工大户和林蛙养殖大户编写人参加工及林蛙养殖项目建议书,申报项目6个。申报金额570万元左右,其中:人参项目申报510万元,林蛙项目申报60万元。根据白山市靖宇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县特产管理办公室举行了2011年靖宇县“退粮进特”科技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蓝莓、大果榛子栽培技术,鲜食葡萄、山葡萄栽培技术,返魂草、龙胆草、蒲公英栽培技术。
2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培育法人工作进展情况
2.1 招商引资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的招商引资任务为5000万元,实际完成招商引资9567万元。
2.2 项目建设 中国医保靖宇美康人参基地有限公司人参精加工建设项目,2011年发展12万平方米人参,顺利完成了产品从产出、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条, 该公司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万元,比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均增长10%。修正药业靖宇天池制药有限公司二期生产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1万元,该公司生产线改制后,效益显著提高,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2.9亿元,实现利润756万元,上缴税金1080万元。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18%。
另外还有两项新开工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吉林林村中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长白山人参及北药资源合作项目、投资设立吉林省瑞富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
2.3固定资产投资、培育个体工商户完成情况 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是6000万元,实际完成8350万元。
2011年县委、县府政下达的培育个体工商户任务是2户,在特产管理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任务。
3.绿色食品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3.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 “三品”认证数量 继续加强对 “三品”宣传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开拓绿色食品市场,引导绿色消费。2011年5月份先后参加了省举办的地理标志检查员培训班、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训班、全省无公害检查员与内检员培训班、全国绿色食品检查员、标志监督管理员培训班。2011年5月末已获“三品”认证证书的企业已经达到9个,其中宝蓝公司申报的食用菌类、果仁类获得机食品认证,人参系列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其余8家企业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
3.2以参展为契机,搭建绿色桥梁 在省、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下,靖宇县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了有关获证企业先后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海)、第十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成都)、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广州)。不但展示了靖宇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也提升了企业品牌价值,拓展了企业市场,对靖宇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依靠科技优势引领经济快速发展
4.1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技术跟踪服务 2011年春季靖宇县特产办结合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开展了林下参栽培技术、吉林人参、高丽参和西洋参农田土规范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封沟养蛙技术,地道药材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为了扩大受训范围,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2011年共接待上门咨询和电话咨询人数达500余人次,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300余人次。
4.2继续大力支持乡镇及民营企业发展,搞好技术服务工作 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为了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人员紧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挖潜力,克服困难帮助重点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对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长白山宏瑞平贝母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靖宇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的科技项目、技术指导、培训等都做了大量工作 ,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全县特产业的发展。
4.3积极开展各项试验及技术推广 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积极开展各种科学试验,取得很大进展,一是进行了山野菜“大叶芹的大田人工栽培”实验; 二是“返魂草人工栽培育苗关键技术实验”;三是返魂草大面积、规范化人工栽培技术推广;四是继续对“喜马拉雅红景天引种驯化栽培”进行试验跟踪研究。
张主任向记者介绍了2012年的几项工作重点:
一是特产工作的主要工作措施。突出抓好人参产业,人参产量、质量方面要实现突破。加强人参低农残、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制定《人参标准化栽培操作规程》,并印发宣传手册,争取发放到每个人参大户手中。稳定压缩人参面积,扩大林下栽参规模,逐步提高人参产量和内在质量,提高人参产业效益。实施科技兴特,依靠科技提高基地建设水平。2012年全县新增规模化(100亩以上)、规范化特产业基地达到2处以上,规范化基地30处,原有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标准化管理,逐步提高基地标准化水平,进而提高基地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培育特产业典型。重点抓好林下参、平贝母、五味子、返魂草、林蛙、食用菌等生产典型大户,总结推广各种典型5个以上,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特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完成相关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县里要求,认真组织编写《靖宇县“十二五”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靖宇县“十二五”人参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并负责组织规划的实施;积极做好产业服务工作。围绕全县特色产业种植、养殖及加工园区建设和“长白山特产城”特产品交易大市场建设,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认真抓好人参产业等相关项目工作。要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多渠道申报特色产业项目,争取得到国家人参产业资金支持,积极为修正药业、中国医保、林村中药、瑞富德、长白山皇封参等招商引资企业做好服务。
二是绿色食品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加大力度抓好绿色食品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继续抓好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认证等工作,保障靖宇县绿色食品持续、稳定地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对带动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的作用。到2012年末,计划完成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要达到8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1个。要坚持为企业服务的原则,增强参与意识,认真履行好绿色食品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全年会展工作,帮助参展企业搞好产销衔接,使企业参与国内外的绿色食品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靖宇县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县第十三届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竹生态养生名城”和“全国生态文明强县”目标,按照“抓项目、培市场、活商贸、重民生、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思想解放,加速观念转变,强化意识创新,统筹内外经贸协调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商务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2亿元,同比增长16.3%;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5.47亿元,增幅达12%;外贸出口实现40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实现5万美元。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完善商业规划编制,增强规划引领作用。
加强商业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待县城总体规划出台后,聘请专业机构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县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并实施。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商业网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好《县服务业发展规划》,有力促进全县商贸流通企业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为打造竹生态养生名城、全国生态文明县城提供强力支撑。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商贸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商城建设项目、金碧四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餐饮(娱乐)趸船建设项目、建中汽车城建设项目、大湾农贸市场建设项目6个商务重点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达2.5亿元以上,力争建中汽车城建设项目、大湾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物流企业入驻下长物流服务区,加快推进成都群利物流建设项目进度,完善香炉滩码头、畅通物流技术升级,加速推进下长物流重镇建设进程。
(三)大力发展养生服务业,打造竹生态养生名城。
依托我县特有的区位、交通和生态优势,以打造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为契机,策划一批健康养生服务业重点项目,着力开发休闲食品、健康食品、健康饮品、奶制品、保健酒类、保健茶类等养生食品,大力扶持运动养生、气功养生、元气养生、武术健身、食疗药膳、针炙推拿、老年养生、特色诊疗、美容美体、中医养生等养生项目,积极引进各类保健、足疗、美容、健身、洗浴、药膳、特色诊疗、养生、体检等连锁机构加盟;努力打造旅游集散、商务会议、美容、康乐、康体、康疗、康居、竹文化创意、低碳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竹生态养生名城,全年完成2个以上养生服务业项目的投资建设。
(四)调整优化外贸结构,保持外贸平稳增长。
确保现有出口企业在正常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产品出口实绩,更加注重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切实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外贸企业;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价格大幅回落、订单减少、客户流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调研,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指导企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发展与泛亚各国的经贸往来,不断新兴市场,努力构建立体、多元的国际市场格局,帮助企业破难题、抓订单、保客户,确保今年外贸出口达3500万美元以上。
(五)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繁荣。
努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销活动,继续开展迎春购物月活动、旅游美食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销活动,组织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品牌宣传和特色商品营销;认真做好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家政服务及餐饮业发展、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提档升级改造以及汽车、成品油、拍卖、典当等重点行业重点商品的监测管理工作,促进消费升级,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
(六)不断拓展引资渠道,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继续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紧紧围绕酒类食品加工产业、竹类产业、盐化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抓住宜泸渝高速公路、成贵高速铁路建设的契机,着力引进以资源、市场、品牌为支撑,并符合我县产业发展规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能有效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发展和壮大我县现代服务重点行业,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实绩。
(七)认真做好外派劳务,扎实推进对外经济合作。
加大对“走出去”政策的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措施,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争取外派劳务工作取得突破;严格实行招收外派劳务人员备案制度;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多层次劳务储备;强化对外劳务合作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不断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外派劳务人员的安全稳定。
(八)加强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围绕加强商务流通领域监管、加快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动全县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等三方面的职责,着力做好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和药品流通三个行业的监管工作;做好商贸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预防屠宰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事故处理能力;继续做好“双打”和打击私屠滥宰专项整治工作;认真宣传和贯彻商务行政许可法,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
(九)加快普及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事业发展。
加强电子商务宣传,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网络零售,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提高全县商贸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和企业网络营销效率。积极开展我县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创建促进工作。
一、效能文化建设
比照相关机关效能建设文件要求,我科从几方面入手,创建让基层和群众满意的机关工作形象。
(一)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改进工作作风。在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各类学习任务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包括:各项政策方针、效能建设相关的各类文件、商贸行业的政策与业务等。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了“走正路、树正气、干正事”的工作作风。
(二)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机制。以“主动服务、积极引导”的工作姿态,扎实履行规划、服务与管理职能。贯彻落实各项惠民促销政策,指导全市商贸企业以“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为核心,全力实施商贸业转变增长方式、拓展商贸业新业态,确立商贸业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
二、科室职能工作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为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和年度工作的圆满完成,实现商贸业工作的良好开端,我科室从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推进我市商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继续贯彻实施各项保民生、促消费政策;做好各类规划方案的编制及部署;以项目、活动为抓手,促进商贸行业的转型升级。
(一)促进消费、保障民生
2、大力开展促销活动。围绕“促进消费”主题,以各类节庆为载体,组织和鼓励全市各商贸企业开展节庆期间的促销活动。
(1)春节、“五一”期间,全市各主要超市、商场、专业市场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家电、汽车、装饰建材等商品促销活动。
(2)9月初,成功举办了“清凉水世界、梦幻新安江”新安江17°C之夏青岛啤酒节。
(4)筹备首届春节年货展。年货展确定在12月中旬举办,目前已完成展会的前期工作,招商招展工作在近日开始。
6、落实千万工程项目。根据市局的工作部署,经过前期的充分调查与协调指导,基本完成了乾潭镇的中心镇小型商贸综合体改造、莲花镇与李家镇的农村标超改造任务。
(二)规划引导,统筹布局
科学规划和正确的政策引导,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有力保证。1-10月,我科基本完成了各类商贸规划方案及商贸扶持政策的编制工作任务。
1、完成了《市“十二五”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稿的修正、评审及工作。参加《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稿的修正、评审工作。
(三)优化服务
1、实施本地餐饮业的提升工程。完成了东入城口餐饮特色街区的前期调研,制订了提升工程的进度计划和职责分工方案,并结合市关于推进商业特色街规划建设的文件要求,逐项落实提升工程的各项内容。指导严州府等本地餐饮业龙头企业通过开展连锁经营、拓展经营业务等途径,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2012年工作思路
1、围绕市推进“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的战略部署,以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为重心,全面推进特色街区建设、商贸业态的转型升级、重点企业与老字号企业的提升改造、深化农村千万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项考核”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品质量更加优良、品牌优势更加突出”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目标,根据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把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区,新兴农业产业的先行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试验区,优质、高效、安全、品牌农业的示范区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注重发挥政府在园区发展规划、宏观政策制定、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根据区位、资源等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区域集中,规模发展。
3.坚持适应市场、促进增收的原则。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坚持科技创新、园区升级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园区升级。
三、激励政策
对验收合格、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次性补助;园区内获得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按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办法奖励政策进行奖励。奖励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补助范围与标准:
1、当年建设面积达到200亩至400亩、投资达到200万元、有1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200元的补助;
当年建设面积达到400亩至600亩、投资达到300万元、有1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300元的补助;
当年建设面积达到600亩至800亩、投资达到400万元、有2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400元的补助;当年建设面积达到800亩以上、投资达到500万元、有2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
园区内大力推广“一棚一池”建设模式,在当年建设的大棚内配套建设8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可以享受户用沼气池补助政策。
2、一次性投资2000万元以上、当年建成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补助。
3、面积达到500亩以上、通过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出口企业自控种植业基地;存栏4000头以上、达到出口标准并通过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备案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市政府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补助。
4、现有园区进行规范提升,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当年投资达到100万元以上、有2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补助。
1.1发展现状
1.1.1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近年来,晋城市玉米、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2.11万hm2以上,随着作物品种不断优化及种植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近年来稳定在7.5亿kg以上,确保了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晋城市围绕经济发展规划总体目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3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数量
近年来晋城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43家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山西省着名商标23个,国家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4个。
1.1.4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00余个,合作社涵盖了晋城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了60%的行政村,入社农户4.6万户,入社社员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动力初步显现
近年来晋城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畜牧业、蔬菜产业扶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和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1.2主要特点
1.2.1小而全虽然晋城市产业规模较小,但农作物种类繁多,各种五谷杂粮、各类干鲜果品、蔬菜、蚕桑、食用菌以及多种中草药遍布全市。
1.2.2少而优各类农产品数量虽少,但品质优。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适中。年均气温11.5℃,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一般在3368℃~4471℃,无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达600~650mm。森林覆盖率达35.7%。
1.2.3稀而特晋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7%,昼夜温差大,独特多样的小气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独特的稀有农产品。比如泽州县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鲁村小米;高平大黄梨、王报红萝卜;阳城山茱萸、阳城蚕茧;陵川“五花芯”党参、大红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须黄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发展现状
2.1.1粮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粮食总产量供求紧平衡,细粮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2.1.2六大特色产业畜牧业开放程度低,外向型发展偏差;蚕桑业龙头企业不强,对产业发展牵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产业种植零散,市场规模小,水资源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干鲜果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小杂粮产业种植投入少,种植效益低;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少,加工规模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2.1.3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够,发展规模偏小,带动辐射的范围小,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管理不太规范。
2.1.4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投资主体和融资手段单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观上受限制晋城所处山丘地区,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利于形成规模的种植基地。
2.2.2主观上有差距对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有力的、连续的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
3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
3.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型的产业化经营基地,大力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创优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3.2强化农业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依托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培训,提高服务功能,致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带动农民增收的地标性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3加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能力
根据区域地理和气候优势,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着力建设7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泽州、阳城、高平和沁水四县小麦优势产业带、太行山南端优质玉米杂粮产业带、南牛北猪东西羊健康养殖畜牧产业带、太岳中条两山优质蚕桑产业带、沁丹两河流域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丘陵山区优质无公害干鲜果产业带和高垣山区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区域优势产业带的先决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