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垃圾填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garbage disposal plants,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it's prone to lightning strik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stall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s on how to establish a set of safe,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雷电防护;隐患;措施
Key words: garbage disposal plants;lightning prevention;hidden troubl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222-01
0引言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果这些垃圾得不到妥善的处理而随意乱堆乱放的话,将会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目前世界大多国家都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生活垃圾,我国目前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但是由于垃圾填埋场的地理位置,运行特点等原因使其在雷电防护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许多垃圾填埋场由于没有安装防雷装置曾经发生过多次雷击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经济合理防雷装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隐患分析
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是一年四季全天运行的生产单位,在生活垃圾填埋时,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工人和机械设备来对垃圾进行堆填处理,而在雷雨天气进行处理作业时,工人和机械设备就非常容易遭受雷击,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1 从地理位置来看
从生活垃圾填埋的地理位置来看,其地理位置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为了不让生活垃圾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生活垃圾填埋场一般都建立在离市区较远的野外;其二,垃圾填埋场一般都建立在峡谷地带,填埋时沿着峡谷逐渐往上堆放直至填满整个峡谷,这样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雷电高发的地方,将填埋场建立在这样的地方,防雷隐患尤为严重。
1.2 从运行特点来看
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产运行特点来看,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水分,这样的垃圾在填埋场中腐烂变质后,将会造成垃圾填埋区域的电阻率较低,而电阻率越低的地方发生雷击的可能性就越高;另外,由于垃圾在腐烂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等易燃气体,一旦发生雷击,就可能造成重大爆炸和火灾事故。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雷隐患非常严重;因此,为了保证作业工人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确保垃圾填埋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垃圾填埋场中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雷电防护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
2防雷方案
一个完整的防雷方案通常包括直击雷、感应雷防护以及接地与等电位联接系统三部分。由于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巨大,传统的直击雷防护手段难以做到整个场区的直击雷防护全覆盖,只能针对办公楼、宿舍楼、地磅房等重点区域做防雷保护。为了保证整个填埋区域内的雷电安全,先进的雷电预警系统是目前最佳的选择方案。下面分别就填埋区域防雷和管理区域防雷两个方面论述生活垃圾填埋场整体防雷解决方案。
2.1 垃圾填埋区域的防雷
由于垃圾填埋场的占地面积很大,长和宽一般都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而且垃圾是不断的往上填埋,如果采用普通建筑物的防雷方法来保护整个垃圾填埋场具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如果采用普通建筑物的防雷方法来对整个垃圾填埋场进行保护,按三类防雷建筑考虑,我们必须在高于整个垃圾填埋场最高填埋高度的上空建设一套不大于20×20m的避雷网,这样的做法投资会很大,施工难度也很高。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防雷方法不是很理想。
我们认为垃圾填埋场的防雷可以参考一些大型露天场所的防雷方法,例如高尔夫球场、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等,这些建筑物在防雷方面与垃圾填埋场具有很大相似性,它们同样不可能,也没有一个场所采用了架设避的雷网格的方式来进行防雷,那么这些场所又是如何进行防雷的呢?据了解,国内的很多高尔夫球场和大型运动场馆都采用了比较先进雷电预警系统来防御雷电。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北京奥运场馆之一的鸟巢,也是由于场馆范围较大,在运动场上的人员无法得到防雷装置的有效保护,他们就是采用了雷电预警系统来防御雷电。雷电预警系统通过大气电场仪实时地监测近地面大气层静电场的变化,并将检测值输入到控制系统中加以处理,从而准确侦测雷暴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并在雷击危险来临前发出警告信号,使在危险区域作业的人员在雷暴发生前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到安全的区域,从而达到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的目的。
因此,我们认为要在垃圾填埋区完全按照规范要求安装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是不现实的,应该采用先进雷电预警系统来对雷电活动进监测和预警,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雷电防御管理制度,确保在雷电发生前,在填埋区域作业的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到安全区域。这是目前比较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防雷方案。
2.2 管理区域的防雷
管理区域一般是普通办公楼、宿舍楼、地磅房等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这些建筑物应该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的要求安装避雷带(针)、引下线、接地体等防直击雷装置;然后按《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93)的要求,电源系统最好安装三级避雷器,做到层层设防,信号线上安装相应信号避雷器,再做好等电位联结和布线等工作就可以了,这些规范性的条文此处不再详细说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雷电预警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监控系统,也属于信息系统的范畴,在做好信息系统的防雷时,也应该注意做好这一部分的防雷。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管理区域的建筑物和信息系统应该按规范要求做好防直击雷、电源系统防雷、信息系统防雷、等电位联结以及接地系统,而垃圾填满区域采用雷电预警系统,这样所共同构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防雷体系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对整改填埋场内的建筑物及其人员和设备提供完善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建筑垃圾的组成
建筑垃圾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生产施工过程以及装修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混凝土、石灰、砂石、渣土等,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比较利于处理;但是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2建筑垃圾的目前处理方式
目前每个城市都划有垃圾填埋场地,建筑垃圾绝大部分跟生活垃圾等采用相同的填埋方式处理掉了,这种填埋的方式弊端很多。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仅以北京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奥运工程建设前对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设,北京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回填场,需要大量征用土地,造成不小的土地压力;其次是回填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等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运输过程中汽车排放尾气等问题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次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另外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何处理和排放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的一道难题。
3再生处理方式
行业上按照可再生性和可利用价值,通常将建筑垃圾分为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可作为材料再生或可以用于热回收的材料以及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三类,那么我们处理建筑垃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分类,有目的性的进行合理处理。
首先可直接利用的材料一类,由于此部分建筑材料还可再次进行利用,我们姑且称之为建筑余料,排除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其次可作为材料再生或可以用于热回收的材料,此部分材料包括废钢筋、废电线、废竹木料、废旧板材等,废钢筋、废电线可以从新回炉,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料和板材可用于制造人造木材(日本做法),也可作为热电厂发电原料(美国做法);
但是很多时候以上两类建筑垃圾经常与其他建筑垃圾掺杂在一起,比如钢筋混凝土块等,这样我们处理的时候就需要进行粉碎,然后进行分拣归类。
再次就是我们过去称之为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也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它包括砖、石、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废料,这些废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再生利用。
(1)如果此部分废料不存在掺杂有毒有害物质,我们可以作为回填材料代替部分级配砂石、土方回填基础;如果掺杂了有毒有害物质,我们需要经过中和、融解等措施处理后再使用;
(2)可经粉碎后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上海市在某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将结构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后,将废渣碎块粉碎与标准砂按1:1的比例拌合作为细骨料,用于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经检验砂浆强度极高,足够满足建筑要求;
(3)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还可替代混凝土制作材料中的粗骨料进行回收利用,经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的研究试验结果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采用建筑垃圾中的过筛砼碎块替代混凝土材料中粗骨料的比例在0%-40%之间时,混凝土的强度不仅没有降低,甚至在砼碎块的掺入率在20%左右的时候混凝土的强度有所提高;而且由于砼块较碎石或者卵石的空隙率大、吸水率高、表面粗糙、外表面积大等特性,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塌落度。由于砼块的表观密度较碎石和卵石要低。这样有益于减轻混凝土的自重,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能;
(4)将此部分废料粉碎后制作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真正的做到变废为宝;
(5)现在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均有成熟技术和机械将废沥青混凝土处理回收继续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利用率可达到100%。
4再生处理方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研究,目前建筑垃圾的再生处理方式的发展速度之所以没有跟上我国的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建筑垃圾增长的速度。主要集中在经济问题。目前的建筑垃圾的分捡工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表层上面的原始方式。只是仅仅将易分捡出来的钢筋进行回收,甚至由于没有破碎机械,混凝土中的钢筋甚至都不能进行回收,经过这样分捡后的建筑垃圾处理起来非常困难。砖、石、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如果直接进行土方回填,掺杂以及附着在回填料中的对于地下水以及土壤有毒、有害物质——涂料、油漆、胶等大量存在。如果对回填料在现场再次进行处理,除现场不具备机械、技术等因素外,繁琐的处理方式以及高额的处理费用会将大多数施工单位阻挡在再生处理方式的大门之外;如果将此部分垃圾制作成建材制品,且前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的工厂少之又少,就算有,高额的运输费用再次阻挡在面前,所以最终还是一埋了之。
5应对方式
关键词 :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976+.4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垃圾主要是旧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和新建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与其他城市垃圾相比,建筑垃圾具有量大、无毒无害和可资源化率高的特点。我国建筑垃圾产量一般为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分析,提出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大量建筑垃圾填埋处理污染水体、耕地及浪费土地资源问题。
一.建筑垃圾的定义
建筑垃圾的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垃圾土、废旧混凝土块、碎石块、碎砖块、废旧金属、木材、泥浆及其他废弃物。二、建筑垃圾的分类
1.建筑垃圾的来源和物质构成分类:(1)地基开挖:地基开挖产生的垃圾为自然垃圾土,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2)道路开挖:路面破碎产生的垃圾分为混凝土碎块和沥青混凝土碎块;(3)旧建筑物拆除:旧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垃圾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4)建筑工地垃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2. 建筑垃圾能否再生利用分为:
(1)可直接利用的材料;
(2)可作为再生材料或可用于回收的材料;
(3)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
三、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余量土方、拆除建筑物、房屋装修和改造道路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用车运到处理场所,然后,用人工的办法将建筑垃圾进行分选归类,可直接利用的材料直接供给在建工程;可再生利用的物质直接供给相应的公司进行处理,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1)地基开挖产生的自然垃圾土的上层土可用于种植,因此无需处理可直接用于农田的整平,低洼耕地的填补;下层土可用于建筑基坑的回填、造景等。
(2)建筑垃圾中的大块废混凝土、废砖、大理石等物质,利用大型破锤或破碎机破碎至粉碎机所能粉碎的尺寸,一般为小于100毫米,然后用石料粉碎机进行粉碎至建筑所需的石子、砂子,再将上述混合物用多层分级筛分级成合符建筑标准的粗石子、细石子、粗砂子、细砂子,以及泥砂等再生材料。
(3)废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拆除后,可以将废旧沥青混凝土破碎作为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原料。
(4)拆除旧建筑物中的废旧木材、金属、塑料可分选归类直接供应给相应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理。
2.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经过分类处理的建筑垃圾最终形成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可作为再生材料的原料、可回收的材料、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
(1)建筑施工中产生的余量土方可用于填方工程以减少填方工程取土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旧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拆除产生的废旧混凝土块、砖块、石块经破碎机破碎后可用于路基工程施工材料,建筑地基施工的填方加固材料、河堤加固基层材料等。
(3)旧建筑物、构筑物拆除产生的废旧钢材重新回炉加工成为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旧木材、木屑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废旧玻璃也可回炉制造新的玻璃制品等。
(4)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运作方法及建议
建筑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投资规模大,具有长期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建筑垃圾的处理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近些年来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的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各种新闻媒体对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的事件进行过多次报道,随意倾倒建筑垃圾会对河流、湖泊及农田造成很大规模的污染,因此,加快推进和实施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关系到我国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于以上分析和论述,本人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利用有以下几条建议:1、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于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2、各地政府在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项目时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利用功能应予以充分的考虑;3、建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利用制定出强制性标准;4、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安排资金对投资此类项目的企业进行补贴扶持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垃圾土;动力触探;静力触探;静荷载试验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用地日趋紧张,各类垃圾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如何利用老城区大型垃圾填埋场场地,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垃圾土填埋区域采用动力触探、静力触探、静荷载试验方法,对垃圾填埋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进行探讨,为今后类似垃圾填埋场地基评价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某垃圾填埋场位于武汉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生态框架中的生态内环武汉市繁华市区古田路,拟在现有垃圾填埋场堆山形成荆山景区,荆山景区填方约为150万方,其中主峰高度15m,次峰分别为6m、7m、8m。为了确定山体地基(垃圾土)的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特征,在堆山区域范围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板试验。
2、垃圾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垃圾土主要成分为生活垃圾,含少量粘性土及建筑垃圾,成分杂乱。主要由厨渣、纸张、果皮、塑料、毛骨、橡胶皮革、纺织纤维、木质杂草等有机物垃圾和少量的煤炭、玻璃、陶瓷砖瓦、粘性土等无机物垃圾组成。根据调查,填埋场垃圾填埋期间,垃圾直接填埋到未经防渗处理的地表上;垃圾进场后被碾压压实,每2.5m 覆盖一层0.2m厚的粘土,直至达到设计填埋标高。垃圾填埋至设计标高后加0.5 m厚的建筑垃圾和0.5 m厚的粘土层,再进行封场植草绿化。垃圾堆填时间约15~23年。根据已有的勘察资料,填埋场内垃圾仍未达到稳定,有沼气逸出及废水渗出,该层呈稍湿~湿、松散状态、稍密状态。由于垃圾堆积条件、堆积时间以及堆积物质成分的差异,造成垃圾土的性质很不均匀。垃圾土是一种欠压密土,颗粒间生活垃圾的腐烂及堆填的随意性,导致孔隙较大,使垃圾土压缩性大,强度低。
3 试验方法
3.1 在静荷载试验前,在静荷载试验区域对垃圾土进行静力触探试验 和重型Ⅱ动力触探N63.5试验。
3.2 通过现场对垃圾土进行静荷载试验,确定垃圾 土承载力特征值, 并估算垃圾土的变形模量。
3.3 静荷载试验条件
3.3.1 荷载板尺寸为0.5mx0.5m、0.8mx0.8m、1.0m X 1.0m。
3.3.2 试验深度为地表以下0.5~1.0m,清平槽底后 回填2cm厚细砂层找平。
4 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确定方法
4.1 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 录C的规定和现场静荷载试验结果Pi曲线,确定垃圾土承载力特征值时遵循的原则如下:
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无比例界限但压至极限荷载的,取极限荷载的 1/2值;未压至极限荷载的,取s/b=0.01-0. 015所对应的荷载值。
4.2 变形模量的确定
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提供的变形模量 计算公式:
(1)
式中:E0为垃圾土的变形模量(MPa) ;v为垃圾土的泊 松比,当fak > 100kPa时取0. 4,当fak ≤100kPa时取 0. 45 为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或所取承载力特征值fak所对应的荷载(kN) ;s为与荷载P相应的沉降 (cm) ;d为承压板直径或边长(cm),I0=0.886(方形承压板)。
4.3 现场原位测试统计结果
各个试验点区域的垃圾土承载力特征值和静力触探比贯阻力和 重型Ⅱ动力触探N63 5试验锤击数如表4.3所示。
现场原位测试和静载试验结果 表4.3
5 线性回归分析
5.1 承载力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4.3可以看出,垃圾土土承载力特征值与静探比贯阻力和重型Ⅱ动力触探N63 .5试验锤击数总体呈线性增长趋势,即Ps、N63 .5越大,越高,则假设fak~Ps,fak~N63 .5曲线呈线性 关系。
经对表4.3所列对应关系进行不同子样数(即删除 部分异常值后)的线性回归,回归公式及相关系数如表 5.1所示:
表 5.1
从表5.1可以看出,垃圾土层Ps、N63.5与静荷载试验结果对比关系总体较好,全部子样数下的相关系数R可达0. 69~0.90,在删除部分异常指标后的相关系数可达0.84~0.90,由此可得出用静探比贯阻力Ps和重型Ⅱ动力触探N63 .5击数确定垃圾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是可行的,其结果也是比较可靠的。
5.2 变形模量线性回归公式
从表5.2可以看出,变形模量与静探Ps、动探N63.5的线性相关性较差,但变形模量E0与承载力特征值fak线性相关性较好,在剔除部分异常值后的相关系数可达0.82,得出依据承载力特征值fak计算的变形模量E0,其结果比较可靠。
6 结束语
6.1本次研究的垃圾土是以生活垃圾为主的,从每个孔的静探Ps、动探N63.5可以看出,同一个孔的测试结果变化较大,在上、下各舍去10%及 异常值后统计的变异系数一般都在0. 43左右,,反映垃圾土的不均匀性是比较明显的。
6.2 用静探Ps、动探N63.5估算垃圾土的 承载力特征值及用承载力基本值估算垃圾土的变形模量时,推荐如下相关公式:
fak=41.566Ps-20.815 ( 2.5 ≤ PsQ4.5 ) R=0.84
关键词:总平面布置,固体废物,循环经济园区
Abstract: in this paper recycling economic principle as the foundation, with the solid waste treatment based on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use the circular economic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 logistics conditions and all kinds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plant concrete, the total plane design. Paper around the design idea, first the park pollution control distribution; And then all pollution control internal surface decorate; After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al partition and topography, the road network, pay atten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Finally,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layout, the network, turkmen, vertical, pipelines, etc,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esign, choosing the optimum scheme to achieve unified planning, rational layout, economic secur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use of a belt and local wind characteristics, adjust the layout, minimal impact to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trive to design a neat, comfortable, a rhythm solid waste park general layout.
Keywords: general layout, solid waste, circular economy park
中图分类号: X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固废园区的总图场地特点分析
固废园区属于工业建设项目类型,具有场地适应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场地占地大、交通运输复杂、运输方式因工业种类各异、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又根据处理垃圾的特点(气味浓重、原料腐蚀性大、防污染标准高等),各设施除了要满足工艺布局的合理性之外,总图布置还要通过分析总图要素的特点,最大限度控制污染程度。另外,对于医疗垃圾、粪便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电子垃圾处理厂等这些都应该布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因而大多固废园区布置,都在坡地或山区等不宜居住的位置。这样就存在地形起伏较大,建筑布置受到限制,道路布置也受限制,需要处理高差问题,土方量较大,支挡构筑物较多,工程量较大的问题。
二、固废园区总图布置方法
总图专业是一个人人可以有问题的专业——业主、设计院领导、其他专业同事、施工队等等,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总图设计人员每画一笔,每一个建筑单体的位置、每条道路要素的确定等都要有理有据,不可凭空而来。也就是说,比如业主要修改某一建筑单体的位置,总图设计人员要说出为什么要放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说服业主,让业主理解设计人员这样布置是有理由的,是综合考虑过的。
我们知道总图是项目前期和业主交流最频繁的专业,那么前期如果反复修改(5次以上),业主就会对我们的设计水平有个疑问,这样对后期其他专业介入不经意间设置了障碍。因此,固废园区总图设计首先要做到的是有理有据!
通过对已建成固废园区的总平面布置优劣势分析和场地特点的总结,我们就可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对固废园区做出现阶段较合理的总平面布置了。下面将开始总结总图布置的方法和步骤:
1、园区单项处理设施的确定
完整的固废园区应该包括以下设施: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垃圾焚烧厂、飞灰固化厂、污泥处置厂、炉渣及建筑垃圾制砖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置厂、渗沥液处理厂、电子垃圾处置中心、光伏发电厂、填埋气体发电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技术预留基地、环卫设施(环卫停车厂等)、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对以上设施的工艺流程关系见图3-1:
图3-1固废园区污染区工艺循环关系图
2、各设施布置的方法
通过关系图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可以直接进填埋场或进焚烧厂进行焚烧,焚烧之后的余热要供污泥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发酵制肥料,而产出的炉渣、飞灰要和建筑垃圾结合起来制砖,而产生的沼气要进行收集再利用。最后没有利用价值的残渣进填埋场进行填埋。对于电子垃圾要单独处理,处理时产生的废水汇入填埋场调节池,一起由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园区绿化浇灌和道路降尘等。
(1)污染区总平面布置方法
首先,我们知道填埋场是需要库容的,最好选择在天然沟谷处,这样填埋场的位置基本可以确定。其次,焚烧厂占地是除填埋场之外,最大的用地面积,因而在填埋场确定位置之后,就要选择焚烧场的位置了。从关系图中得之焚烧厂和其他小厂也存在原料和热能供应关系,那么在布置焚烧厂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些附属小厂的位置。一般的情况下,填埋场占用了沟谷,沟顶都会有一部分位置可以利用,尽量布置在红线边缘,再根据风玫瑰图,将焚烧厂布置在填埋场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侧,最好也能满足焚烧厂纵轴能平行于常年最大风频风向或有小夹角,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穿堂风增加焚烧炉的热损失。同时除了大气气候对其的影响之外,也要考虑到焚烧厂有烟气产生,注意地形地貌等因素造成的局部地方风对布置的影响。比如,XX市的焚烧厂,处于静风率较高且伴有逆温层的群山封闭的盆地,该厂产生的烟气基本排不出来,之后总图专业把污染厂集中布置并与清洁区加大间距,中间大面积绿化隔离带处理,要求工艺专业做了烟气口加高的措施。再次,要求餐厨和粪便处理厂最好布置在一起,因为二者气味和处理工艺类似,也可以一起做绿化隔离。污水处理厂要离调节池和餐厨近一点,因为餐厨和填埋场是主要产生污水的地方,可以减少各种管线的使用长度。另外,对外交通较多的工厂要尽量与进场道路相邻(焚烧和填埋可以考虑尽量外移),处理量较少的工厂(比如医疗、餐厨、粪便等)可以内移。
(2)洁净区总平面布置方法
洁净区指综合管理中心,包括宣教中心、园区办公服务中心、环卫车辆停车场、固废试验中心、食堂、职工宿舍楼等。
洁净区的布置首先应与污染区分成两片区,中间用高大的抗污染常绿树种隔离布置;其次洁净区应布置在最小风频方向的下风侧,尽量远离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焚烧厂和医疗垃圾处理厂。再次,本区布置最好加强景观绿化布置,因为周边环境问题,此处又是整个园区员工下班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景观绿化做不好,会影响整个园区的形象。
(3)两区布置的共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论是否是污染区,为了利于自然通风、改善工作条件,在平面布置上,除焚烧厂外, 均宜与夏季盛行风向垂直。布置时要考虑到土方工程量、竖向布置、管线等情况。不能一味的满足平面要求而忽略了竖向设计,致使大面积开挖土方,造成山体稳定性下降,道路护坡工程颇大等不经济情况。
考虑到要预留发展空间的问题,对于焚烧厂,填埋场这类大型设施,最好在其附近备好二期发展用地。而对于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小型设施,直接在厂房内留有一条到两条生产线即可,生产线未上之前,厂房内空间可做临时物料堆放区使用。
结论
总平面布置是一门技术性、经济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联系的部门和专业多,遇到的矛盾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总图设计人员在总平面布置时,综合分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参考文献
[]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
[2]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雷明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5页
关键词:城市化 建筑垃圾 资源化处理
基于镇江市建
1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研究现状
1.1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
世界上首次大量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是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的重建期间,循环利用建筑垃圾不仅降低了现场清理费用,而且大大缓解了建材供需矛盾。至1955年末,循环再生了约1150万m3废砖集料,并用这些再生集料建造了l7.5万套住房。德国现有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在处理建筑垃圾,年营业额20多亿马克。
日本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十分重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将建筑垃圾视为"建设副产品"。从1974年起在建筑协会中设立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委员会",在再生集料和再生集料混凝土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并于1997年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此后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拆除混凝土为主的再生工厂。据报道,1998东京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56%。日本对于处理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因此,他们制订出相应的规范,建造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与再生骨料。据报道,日本全国建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利用率已超过五成,其中废弃混凝土利用率更高,有的处理废弃物工厂的规模达到100t/h。目前,日本已经掌握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
欧洲共同体国家每年废混凝土的排放量,已从1980年的550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万吨,而废砖排放量将基本稳定在5200万吨左右。显然,废混凝土与砌筑废物的比例已经向废混凝土转移。
总体来讲,国外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将其减量化,并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功能【1】。
1.2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
据权威资料表明,截至2013年,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存量已达80亿吨,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可推算建筑垃圾总量为24亿至32亿吨。根据专业人士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万吨建筑垃圾。我国每年因拆除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2亿吨以上,新建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约1亿吨,两项合计约3亿吨。我国现有建筑400亿平方米,按照建筑物使用周期70年,年均建筑拆除5.7亿平方米,年均产生建筑垃圾4-6.8亿吨,加上建筑施工、建筑装修等事项,年均合计产生建筑垃圾5-7.8亿吨。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又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中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垃圾数量不断猛增,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污染形势日益严峻。长期以来,巨量的建筑垃圾,在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影响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埋下了更多的污染隐患。据了解,近年来,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和规范的处置场所,城市大量建筑垃圾多采取扔弃、填埋等简单方式处理。侵占土地、随意丢弃填埋、到处粉尘飞扬,乃至下雨天从垃圾堆流出的污水,只是建筑垃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影响的冰山一角。据了解,由于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等属于难以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并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它们被埋到地下,会污染地下水,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2】。
2 镇江市建筑垃圾现状
建筑垃圾的产生与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目前据2014年人口最新数据,镇江市人口为313.4万,以此预估镇江市建筑垃圾产量约为600万吨左右。由于镇江市建筑垃圾回收处理起步较晚,所以其中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所占数量相当的少,再生利用效果相对较差。
此外镇江市已在2009年时出台了有关建筑垃圾的相关处理情况的相应文件,主要目的是不影响城市的市容,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但,其中涉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的的内容很少。
据了解,近年来镇江市建筑垃圾的产生呈现出数量巨大、产生周期集中等新特点,要改变目前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主要还是采取回填、填埋和露天堆放为主的状况,急需寻找新的处理渠道,以科学、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并以资源化处理为主,工程弃土将以回填、复垦、覆土绿化为主,逐步降低以回填和填埋方式处置建筑垃圾的比例以新型的资源化处理基地替代传统的消方式。
概括起来,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侵占土地
目前镇江市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堆放。据估计,每堆积10000t建筑垃圾约需占用0.067hm2的土地,镇江市近郊处常常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场所,建筑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的生产用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如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侵占土地的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关键词】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
1.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0.0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772.72万人,占60.84%,新城区334.35万人,占26.33%,县级市163.01万人,占12.83%。为国内特大城市之一。
2.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的现状
2.1管理的体制架构
广州市在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上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管理体制。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前是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主管机关,其所属的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负责具体管理;区(县级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分工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具体由各区(县级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或环卫所承担。
2.2国家与广州市相关政策
2.2.1国家政策要点
目前,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管理有“三化”原则和优先采用原则。“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量化即鼓励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即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无害化即通过各种技术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处置,使建筑垃圾不损害人体健康,对周遍环境不产生污染。《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即为优先采用原则。
在经济政策层面,主要有三项政策:一是排污收费政策。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各地方政府确定。二是生产者责任制政策。谁产生建筑垃圾,谁承担建筑垃圾处置责任。三是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建筑垃圾再生制品减半征收增值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优先给以信贷支持。
2.2.2广州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沿革
90年代以前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各类建设、建筑、修缮工程大量增加,余泥渣土排放量不断增大,受纳场相对减少,排放日渐困难,行政管理又滞后,乱倾卸余泥渣土情况普遍,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工作一度处于的无政府混乱状态。
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8月16日颁布《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开始施行。1994年、1995年和1996年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公布了三个补充管理通告,扭转了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工作的无政府状态。《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为主管机关,并设立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各区设立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统一管理全市的余泥渣土排放,实行排放证、受纳场地证、车辆准运证的“三证”管理。需排放者到所在区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办理排放手续,交纳管理费,领取排放证和车辆准运证,至指定受纳场地排卸。从此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进入依法行政管理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1990年8月16日颁布《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废止。与《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相比,《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规范了余泥渣土的排放、运输、受纳管理工作,加大了管理力度,提高了广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规模急剧增大,余泥渣土排放量多,消纳点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消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意排卸建筑废弃物现象屡有出现。据此,有关部门一直在酝酿修改完善《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在酝酿阶段新的条例名称曾分别为《广州市建筑散体物料管理条例》和《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最终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已经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实施。目前仍在执行《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
与《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相比,《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细化了条目,进一步加大了管理与违规处罚的力度,要求各级政府扶持和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并鼓励社会投资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3.广州市建筑垃圾排放与受纳情况
3.1排放与受纳情况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从化、增城距广州市区远,单独计算。其他十区近年来排放、受纳情况见表1。
近年来广州市年均建筑垃圾排放量约1500万立方米,2011年预计排放量2000万立方米。受纳总量不足10%。
3.2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地
广州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三个,分别位于花都区、萝岗区和黄埔区。其中两个比较规范,一个在花都,设计容量约600万立方米;另一个在萝岗,设计容量约3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及近郊区没有消纳场。
3.3广州市建筑垃圾收费标准
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由产生至进入受纳场共有三项收费,一为按穗价函[1998]178号向排放方收取的建筑垃圾处置费,标准为3元/立方米。该项为行政性收费,主要用于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清理无主余泥、处理道路污染等开支。另两项为运输收费和排放点收费,为商业性收费,以市场供求自行调节,政府方面无补助。余泥渣土的运输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运输)的专用车辆承运。
4.广州市建筑垃圾去向及回收利用情况
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填消化、受纳和资源化利用。回填消化是直接利用建筑垃圾作填方土料回用填埋到施工工地、基坑、低洼地消化建筑垃圾的方法。受纳是指把建筑垃圾运入指定的临时性受纳场或永久性受纳场,由受纳场处置(一般为填埋)。资源化利用是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加工,按用途或类型对其可利用的部分进行再生利用。
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的主要去向如下:
(1)根据建设工程需求进行辖区内自我平衡、消化,主要是回填基坑;
(2)进行调度处理用于垦复已关闭的废弃采石矿场或回填低洼地;
(3)用于铺路及城市园林绿化的填土;
(4)运至现有的三个建筑垃圾临时受纳场进行简单填埋;
(5)少部分的建筑垃圾运至广州市周边砖厂进行再生利用为建筑用砖。但受生产场地、设备限制和缺乏管理与政策支持,其生产规模均不大,年消化建筑垃圾仅约100万立方米。 5.存在的问题 5.1建筑垃圾集中排放点太少 建筑废弃物产生的区域分布广,消纳点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消纳之间的矛盾突出。
5.2 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分布不合理
旧城改造是建筑垃圾的主要产源。广州市旧城改造主要在老城区。近年来广州市52个需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中有41个集中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五个中心老城区,例如猎德村改造、林和村改造、杨箕村改造等大型城中村改造项目。但是中心城区甚至近郊区都没有消纳场,上述三个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最近的距市中心(按广州城市原点计)不少于30km。经计算,将建筑废弃物从市中心运至建筑废弃物消纳场,仅运输费就达约60元/m3。
5.3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设计容量不足
广州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设计容量不超过700万立方米,如果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全部由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受纳,仅够受纳半年。因此,广州市现有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广州市城市建设的需要。
5.4自我平衡、消化的弊端
受现有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硬件条件及经济因素的限制,项目建设部门经常根据管辖范围内建设、施工单位的建筑回填需求来协调安排受纳建筑垃圾。这种自我平衡、消化的方法容易使建筑废弃物排放无序化、受纳处置行为成为不规范的自主行为,由此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1)排放与受纳申报严重失衡
据统计,近6年来受纳量申报情况与排放量相比,严重失衡,受纳量占排放总量的百分率不到10%。
(2)处置场地失控,受纳场建设缓慢
受纳量与排放量严重失衡导致无法合理规划和建设处置场地。
(3)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
主要反映在建筑废弃物围城压力大、占用土地,破坏土壤质量;影响空气质量、污染水域;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等。
6.建议
通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广州市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框架系统,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框架系统为统一规划建场、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信息调度、统一运输资质管理、统一处置消纳建筑废弃物提供了基本保证。目前尚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
6.1进行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合理预测
特大城市的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软硬件条件投入大,时效长,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提前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的依据是对建筑废弃物排放合理的预测。可以根据广州市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合理预测,包括总量的预测与排放区域的预测,以此作为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管理体系建设的依据。
6.2尽快建设成完善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点网络
建立尽可能合理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点网络,拉近建筑废弃物产生源头与消纳点的距离,从而减少能耗、减少处置费用、减少偷排乱倒、减少“泥头车”长途奔驰对市容环境的影响。
6.3建设若干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置场点
目前广州市年均建筑废弃物排放量约1500万~2000万立方米,堆放厚度按10米计,占地1.5~2平方公里/年,市区内每年提供这么大面积的填埋场地是不现实的,建筑废弃物处置完全靠填埋不可行。建筑废弃物处置场点不能仅仅是填埋场,应具有综合,如中转、分类、初步加工、分流、区域内调拨等功能,以便长期、稳定地担负建筑废弃物处置任务。
6.4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自我平衡、消化的监控
合理调配,在区域内达到物流平衡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弥补消纳能力不足。但若失控容易使建筑废弃物排放无序化、受纳处置行为成为不规范的自主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自我平衡、消化行为的监控,保证行为的规范性与有序。
6.5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建筑废弃物处置的出路在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监管工作不能停留在排放和消纳平衡的管理阶段。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按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围绕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对建筑废弃物处置政策制定、用地调拨等支持,才能较快的形成上规模的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为加强我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彻底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提升村级环境卫生质量,根据我镇实际,特制定年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确定一名村委成员具体抓环境卫生和绿化维护工作,每月召开2次例会,分别定为每月的2号、16号召开,汇报工作,部署任务。
设立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各村按每2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成立保洁队伍,同时设立绿化管理员、建筑垃圾管理员,明确分工,具体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和绿化维护工作。
二、落实区域,明确责任
实行村域负责制,村内大街小巷、村周边500米内,含进村路、连村路、村庄交界处,均实行属地管理。各村要明确管理范围,杜绝漏管现象。
三、环境卫生工作实行镇村两级管理考核制
村级负责对保洁员、建筑垃圾管理员、绿化管理员(以下简称“三员”)具体工作任务的安排、工具的配备及工资待遇的落实。镇负责对“三员”的考核检查,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打分。
村保洁员每天8:00前清扫一遍村内所有的道路(含连村路、进村路)及村庄周围的垃圾,500米内无白色污染,并将清扫的生活垃圾收集到村内生活垃圾箱内,日常进行巡回保洁,并负责好垃圾箱的管理维护。绿化管理员负责村内花草树木的日常管护,做好剪修和补植,确保整齐美观。建筑垃圾管理员负责监督、检查建筑垃圾是否乱倒乱放,临时性建筑材料是否乱摆乱堆。
四、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的管理要求
1、各村必须建立建筑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抓好日常管理,及时清理填埋建筑垃圾,杜绝建筑垃圾、散乱、超容。对只设不用被动应付的,一律按未设处理,对使用不力的,予以扣分。
2、各村要按照每百人不低于一个垃圾箱的标准配备生活垃圾收集箱,有条件的村要尽量多配,以方便使用。对垃圾箱要加强管护,确保不丢失、不损坏,箱面清洁,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并保持垃圾箱周围无散落垃圾。同时各村要做到定时将生活垃圾投入垃圾箱内,以便清运。
五、农村环境卫生的质量要求
进村路、连村路路面要保持清洁畅通,无三堆(粪堆、土堆、柴草堆);路两侧沟内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柴草,边坡、路肩要平顺、整齐;有条件的村要搞好沿路绿化,树木涂白。大街两侧视线内无乱搭乱建、乱写乱画、乱涂抹,无三堆、树枝、棍棒,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脏、乱、差现象,临时性建筑材料不能占用大街路面,大街排水沟内不能有污水及漂浮物,大街两侧要搞好绿化美化,确保整齐美观。小巷内保持干净,无“三堆”等脏、乱、差现象。
六、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卫生填埋场 选址 问题
1 前言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据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仅52%,而无害化处理率仅约35%。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群众不满和政府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近年来,为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优惠政策、技术规范、标准等,指导、支持、鼓励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各级政府在推行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率正逐步得到提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选址及环评公众参与工作,广泛征询场址周边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环境权益以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填埋场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填埋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强烈,阻力较大。然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如何权衡利弊,兼顾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选址成败关键因素。
2 关于选址的规定条文
由于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质等一系列自然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及运输费用等影响,还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选址时不仅应由建设、规划、环保、环卫、设计、国土资源、水利、卫生防疫、地质勘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还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填埋场选址应执行下列强制性条文,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⑴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⑵洪泛区和泄洪道;
⑶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⑷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⑸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⑹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
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⑻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⑼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同时垃圾场场址选择还应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的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与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一致;
⑵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要求一致;
⑶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⑷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低于8年;
⑸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⑹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较低;
⑺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3 影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特殊因素
卫生填埋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区社会经济因素及生态环境状况特征是选址中不容回避问题,除了上述规范和标准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和一些重要因子的要求之外,还有许多规范和标准规定之外的很特殊因素,主要是:⑴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大量生活垃圾集中,将彻底改变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可能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恶臭污染、滋生蚊蝇、生物入侵、火灾、疫病传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居住环境质量;⑵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垃圾厌恶情绪,垃圾填埋场址的周边地区群众通常难以接受大量垃圾集中到祖祖辈辈赖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因此,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时,场址周边(包括卫生防护距离之外和垃圾运输途经地)群众的反映非常强烈,抵触情绪较大,这也成为是项目选址中的难点之一;⑶农村地区风俗习惯、宗族势力及封建意识对选址影响也较突出。笔者就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这些特殊因素归纳如下:
⑴卫生填埋场滋生蚊、蝇等昆虫可能对场址及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果园、茶园、蔬菜基地种植环境及农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如蚊、蝇叮咬水果及其排泄物影响农产品品质及质量;
⑵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垃圾夹带外来入侵物种及弃用带疫病的蔬菜、水果可能危及当地农业生态安全,例如垃圾中夹带福寿螺,由于其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入侵并破坏场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可能性极大。
⑶场址若处于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森林火灾诱发填埋场火灾甚至爆炸以及填埋场自燃引发森林火灾危险性并存;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灾难;
⑷卫生填埋场与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存在重要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跨越的高压输变电线路及穿越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环境风险隐患可能较大;
⑸场址虽不跨越行政辖区但可能存在跨行政辖区环境影响问题;
⑹场址及周边群众因对垃圾厌恶情绪而滋生的对填埋场选址建设抵触情绪,可能发生群体性环境问题;
⑺场址及其周边地区群众涉及所谓“精神意识”场所(如祖坟、祖厝、公祭及宗教等场所)等问题,可能对选址及建设产生严重干扰问题。
4 选址特殊因素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的选址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如前所述,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场址选择已作出明确确定,尤其是《规范》中九点强制性条文,在选址工作中均能逐条套对分析,因此强制性条文要求一般是不会违反的。但是,仍会有一些项目因未能全面地分析可能涉及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一些看似简单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而造成选址建设及营运挫折及至失败。
通过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学习,结合该类项目的工作实践,总结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收集充分的项目背景资料、场地及周边环境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应对照强制性条文逐条分析拟选场址是否有违背,并得出是否满足强制性条文的结论。
其次,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夏季主导风向、土地资源、道路交通等情况分析场址是否满足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布局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及节约资源及投资等要求。
第三,分析场址的特征因素,着重分析可能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影响、场地内及周边市政和水利等设施(如高压线路、引水渠道、道路、油气管道或储存库等)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及农业生产的影响、涉及民众“精神意识”的建(构)筑物的影响。
第四,由于填埋场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因此选址应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和农民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贯彻“以人为本”,紧密配合建设业主,广泛深入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因为科学合理的选址决策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要正确,还必须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知情权,能充分阐述意见有参与权及有必要监督权,环评要结合业主与群众的协调意见,总结分析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尽力使选址决策能取得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