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工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浙江食品工业现状
(一)"九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大调整中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917家,资产总额456亿元,职工15.2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7%和7.7%。"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16.4%和13.1%。15种(类)主要产品有11种(类)增幅较大。
2、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年与*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分别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发展最快的是软饮料业,比"八五"末增长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种增加到*年的52种(其中省农业名牌1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食品工业总量的38%。精制茶叶、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软饮料、啤酒、罐头、水产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剂、冷冻饮品、乳制品等产量分列全国前2-4位。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业群。
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九五"期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亿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个一批"的重点骨干企业达20家。淘汰了一大批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6%和9.6%;"九五"期间,利税总额增长了2.39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了4.93倍,远高于销售收入63.1%的增长率。
5、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增强。预计"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亿元左右,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2倍。*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65.3亿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国有企业从59.8%降为26.2%,集体企业从18.8%降为6.7%,"三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从21.4%上升为67.2%(其澳台资及外资占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行业发展没有较大突破;饮料业除了饮用水外,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高质量、有特色、成规模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发展后劲。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九五"期间出货值年均增长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远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业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食品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二、食品工业跨世纪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同志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十五"时期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食品工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20-30年,年均增长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阶段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费品。*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多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3.5%,食品工业发展进入需求增大、增长加快时期。
(二)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加快进入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发展"本土化"经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认清趋势,迎接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食品工业顺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十五"期末食品工业总量比*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食品占食品总供应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食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突出了方便、营养、科学、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占食物总供应量比重已超过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实现现代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更多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蓬勃兴起,但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食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而我省目前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产、果蔬类的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3-9%,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必须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关键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十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联农业,依托市场,抓大带小,扶优治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
(二)主要预期目标:到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1、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5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3、工业出货值达到13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4、利税总额达到14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2%。
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
6、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的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的15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县达到10个。
7、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效益低下的产品和企业。
四、"十五"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山区和海洋自然资源,积极推进十大支柱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础原料的开发利用,继续朝多品种、系列化、专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奶源;发挥食品添加剂基础较好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应用领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适应养殖业发展,不断调整饲料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专用和高效饲料生产。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二)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发展以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发展餐桌食品、营养快餐、学生营养餐、速冻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实现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力争20*年把家庭、餐饮业的成品、半成品供应率提高到40%以上。坚持中西并举,西式快餐的主、辅料力争在国内供应;传统优秀的方便食品通过改造,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饮用奶。加快发展保质期长的畜禽肉类小包装生、熟制品;扩大净菜和加工菜供应。
(三)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充分发挥我省绿茶生产和科研优势,攻克绿茶饮料生产技术难关,使我省绿茶饮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类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
适应大中城市居民对直接饮用水的需要,积极发展饮、用水分管道供应。
(四)大力增产特色食品。针对婴幼族、学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复及特殊职业族等不同消费群体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照我国"药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发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种休闲食品,拓展食品工业新领域。
(五)大力提升传统优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要努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标准,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持续发展。水产加工品、黄酒、啤酒、冷冻饮品、罐头、味精、食用菌、蜂产品、乳制品、一类卷烟等产品,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在提高精制茶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茶饮料及低级茶综合利用产品。传统调味品,重点是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按标准定点组织生产,并开发各种新型调味品,使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发展出口食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质品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符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开发用于出口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竹笋、食用菌、蜂产品、罐头等是我省重点出口产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装水平。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是决定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发展,适应食品生产向自动化、高速化发展需要,适应生产企业运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彩色胶印、新型包装等发展趋势。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和加强食品行业管理
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专业协会),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农业大县和山区、海岛县更要重视抓好食品工业。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业的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抓好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重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施资产重组,推进规模经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展开放型的食品工业。加大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省外办厂设店,实行从产地销到销地产的转变,开辟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振兴食品工业的关键大力抓好。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十五"期间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别是营养师)的培养和引进,争取"十五"期末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是开发应用生物、冷冻速冻、真空、膜分离、气调、辐射、远红外、微波、膨化、挤压、高压灭菌、超临界抽提、微电子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争取"十五"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四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贮备一代,争取"十五"期末新产品产值比重从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进营销创新,加强生产企业与食品市场及超市的联合,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预计"十五"期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00亿元左右,比"九五"期间增长1.2倍。按照省政府关于"省掌握的财政贴息可适当向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倾斜"、"各地区应视财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扩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设法从地方财政、农业发展基金、工业技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省、市两级食品工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改贴息和新产品开发补助。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跨国食品企业来我省落户。各级食品工业协会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主动为企业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密结合
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食品工业企业要主动紧靠农业,以参股、契约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工厂)加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食物制成品供应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重视解决"农口"与"工口"的体制分割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食品工业企业争取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质量管理,发展名牌产品
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食品工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质量关,没有采用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进一步发展名牌产品,巩固壮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五"期末,力争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质量管理,对重要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法整治,直至关闭。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中国改善营养状况的经验值得世界学习,营养产业担负着国民健康任务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代表Mrs.Antheawebb女士说,30年前,世界粮食计划署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有30%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8岁儿童的身高平均增长了6厘米。中国营养状况改善成功的例子告诉世界,中国凭着自己的努力是完全能够战胜饥饿的,中国的经验值得世界上许多贫困国家学习和借鉴。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于主任在开幕词中说,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七次党代会上,将党对“民生”的关注提高到了空前的历史地位,总书记在报告中将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作为党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而真正要做到不断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公众健康水平,将关心民生落到实处,则需要大力发展“民生产业”。他强调,营养产业正是由传统的农业、食品、中医保健、饮料、粮油等产业与现代生物、化工产业及营养科学技术等结合的产物。由于现代营养产业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物不仅解决“吃饱”和“好吃”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当前环境(包括药物)污染、食物本底营养含量衰减、食物高精细加工、不良饮食习惯、经济条件限制等对人类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对食物进行科学的营养成分调整,保证儿童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成年人充足均衡的营养需求与健康维护。营养产业已从战略的高度成为民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民生和国民健康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的任务。
■“营养”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类别,营养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
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产业的未来,把握产业的方向,制定产业的规则,形成产业的声音,组织产业的队伍,论坛由主论坛和若干专题论坛组成。主论坛主要围绕我国营养发展规划、法规、政策及措施;同时,大会还举办了“益生元国际论坛”、“大米营养强化”、“国际螺旋藻营养论坛”、“WGP在食品中的应用”、“坚果营养与公众健康”等一系列专题论坛。
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所做的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报告中,首次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随后,在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中,进一步将“营养”确定为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并且具体列出国家将重点扶持的营养产品类别。
由此可见,公众营养改善已经纳入政府职责,营养健康产品的生产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扶持,我国营养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支持和关注,营养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食育”迫在眉睫,“食育”还包括弘扬健康的东方饮食习惯
近代,人类的饮食状况和结构,由饥饿时代迅速跨入饱食时代。数万年人类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摄食经验,继续在饱食时代实践,必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等,越来越多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另外,食品工业化、商业化的迅猛发展,导致营销大战、广告泛滥,现代化工技术、感官设计,使得食品形色味的诱惑越来越多。许多儿童、青少年往往成为厂家营销战争的俘虏。甚至一些被称为“垃圾食品”的新型食品,影响了许多孩子的饮食习惯,从小就开始摧残他们年轻的生命。
公众营养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问题,而且关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所以站在符合国家、人民利益的角度普及和提升公众的营养意识和营养知识是当务之急。据了解,本次论坛对筹建营养大学和营养产业园区(营养硅谷)提出了建设思路。
同时,公众食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食育的做法是每个人都要通过食育的活动,给自己留下一系列健康美味的记忆。例如:咖啡、茶、酒等嗜好食品,有的人非常喜欢,这就是已经在一些场合,对这些东西形成了愉快的记忆。
食育的实施不仅有营养食品科学知识的普及,还包括食文化的传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者由于近代技术落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产生自卑,对中华传统食品的自信似乎动摇,甚至扭曲了原本健康的东方饮食习惯。例如,不少人把欧美作为样板,提出要按照西方人的食物消费。
沃尔沃环境奖创立于1988年,是全球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环境科学年度奖项之一。
21日的评委会通报中称,秦大河2012年主持撰写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极端气候事件评估特别报告,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直被公众所质疑的理论: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在过去的50年里变得越来越频繁。其中“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比如越来越广泛的干旱和热浪气候,以及地区性的风暴和降水”。
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关于极端气候事件评估的特别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同全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极地雪冰物理与气候环境记录和冰冻圈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并长期参与编写IPCC评估报告。
文/财新网
台湾资深专家分享食品安全经验
10 月19 日,首届“闽台食品科技创新与持续经营”研讨会暨“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3 年学术年会”在福州举办。研讨会上,台湾食品界资深专家、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谢至钏,台湾食品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泰山企业董事长詹岳霖及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简相堂分别从台湾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协会工作及科技研发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和观点。
谢至钏特别回顾了上世纪台湾罐头产业由盛转衰的教训,勉励大陆食品企业要有前瞻性;詹岳霖强调要以做良心企业的心态来思考食品安全问题。福建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饶平凡致欢迎辞,并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闽台食品行业的交流。
10月20日,应福建莆田市发改委邀请,谢至钏、简相堂两位专家来到莆田,参观食品企业,与当地20多家企业代表座谈,详细解答了企业提出的产品开发、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安全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文/记者洪广玉
苹果iPadAir等新品
北京时间10月23日凌晨,苹果如期举行了秋季新品会,了iPad Air、Retina版iPad mini2、新款MacBook Pro 等新品。
新一代iPad的命名,并非是延续之前为ipad5,iPadAir的名字确实贴合产品特性,更薄、更轻、更窄边框是其主打特征。7.5mm的机身厚度仅有前款的80%,其重量也仅约0.45公斤,而前一代约为0.63公斤,用户有银白色和太空灰两种颜色选择。
一、四川成都等地畜禽养殖及畜禽产品加工的基本情况
四川成都等地被誉为天府之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食品加工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各种养殖及食品的加工。把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有机结合,为促进当地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发挥养殖和食品加工业的特色优势,经过他们认真调查研究、方案比较、反复论证,委托国家有关部门对本地养殖产业、食品加工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把德阳市、什邡、宜宾等地规划为高品质无公害猪肉的生产、加工基地,把养殖产业列为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并据此提出建设100万头以上生猪屠宰加工厂,以此为龙头,联动、带动成都生猪产业化发展项目,确定由德阳、什邡知名企业四川省什邡高金元一食品有限公司、得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美好火腿肠生产线、泓阳养殖公司等承担项目实施。
整个项目通过良种繁育、商品猪生产、饲料加工、生猪屠宰加工、流通体系及防疫检疫监督等五个工程体系的建设,完善了生猪产业链,推进生猪产业化和食品加工进程,通过打造绿色品牌,提高产品质量,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各地区及周边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使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成为本地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市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在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四川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是以遂宁高金为母体,整合“高金”射洪公司、宜宾“高金”、广元“高金”、泸州“高金罐头公司”、“高金”牧业、“高金元一”组建而成的以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分割、鲜销连锁经营、罐头食品生产及猪肉食品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四川最大的出口型肉类综合加工企业。该公司年生猪养殖能力达100余万头,加工能力达250万头,销售收入达18亿元。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投资3.3亿元,引进丹麦、德国、法国等世界一流的屠宰、精深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按“欧共体”、美国农业部等国际质量标准,建成以冷鲜肉、高低温西式肉制品,对日出口的“蒸煮肉”、“熏烤肉”制作及生物科技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现代花园式的高金食品科技园。高金公司强大的实力与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新组建后的高金元一公司拥有按“殴共体”卫生检疫加工工艺设计的年屠宰60万头生猪的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分割肉、白条肉、冷鲜肉、大小包装肉制品及副产品100余个品种、3万余吨,其中“元一牌冷冻猪分割肉”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公司从生猪原料的采购到市场销售,经过了29道工序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先后通过了ISO9000和HACCP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认证,并获得四川省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认证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产品在成都、德阳等城市的各大超市深受消费者信赖,冻产品主销北京、上海、东北、广东、湖南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并对香港、澳门和俄罗斯进行了出口注册。公司还被省、市、县三级确定为2004年至2005年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二、我县开展养殖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和条件
1、近几年来,全县保持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契机,通过种、料、管、防、训五大体系建设,推进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每年全县生猪出栏可达20万头以上。
2、养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我县母猪、仔猪、肥猪共同发展,已成为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亮点。出栏率保持较高水平、母猪生产率逐步提高、肥猪育肥和品质性能良好、猪的疫病防治有科学保证,为发展生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养殖业区域规模化初步形成。随着我县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规模养殖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龚杨、石山嘴、万家和黄龙四个规模化育肥猪饲养专业村,对本县及县外的肥猪供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社会化服务功能齐全。通过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加工推广体系、疾病防治体系、畜产品加工运销及市场体系、技术推广体系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县良种繁育场和供精站每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母猪1500头,商品仔猪2500头,年可供优良种猪的3.5万瓶,可改良母猪1.4万窝。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测报中心,并实现了对动物主要疫病的定期监测、快速反应能力和信息的反馈,为疫病诊治、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着通海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县的养殖和食品加工业将会有较快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加工业主将会越来越多,这对于刺激本县的食品加工、拓展市场的空间,展示自己的优势将更为明显。
三、对我县开展养殖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领导,着手制定养殖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规划。食品工业将成为一大产业,养殖和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是这一产业的支柱。我县提出的“工业强县”战略,应
`当包含畜禽产品的加工项目。养殖业是千家万户的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亮点,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养殖大户、专业户和农户齐头并进的态势,每年出栏的畜禽超过二百万只(头),产值达到2.2亿元。但是出售活禽(畜)等初级产品仍然是普遍现象,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是我们的软筋,因此,县政府应当利用我县的畜禽生产优势,加工畜禽产品的传统,成立班子和工作机构,开展调研,制定养殖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规划,使养殖和加工配套,出栏的数量和产生的效益相符,养殖户、加工户和财政“三赢”。达到发挥优势,开辟财源,富民强县的目标。
2、投入资金,扶持现有养殖,特别是食品精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是推进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养殖业也有一定的规模,但畜禽产品的加工企业仍然是空白,连过去零星的作坊式加工也不见踪影。相反,省外的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其产值和效益大幅度提升。为此,要采取引进、培植、恢复等形式,在不断扩大养殖的前提下,投入资金、人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立足标准化、国际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改造和扩建厂房,更新和改进设备,逐步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企业。
3、创立品牌,加大通海畜禽产品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县畜牧业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确立蛋类、禽类和肉类产品品牌,以相对规模大的企业为主,建立行业协会,共同创造、培育品牌。有关职能部门要引导企业推行品牌发展战略,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养殖业主也要实行无公害养殖,减少添加催肥等药剂的使用,打破通海的蛋、禽外销量大、信誉好,但没有品牌的历史,要逐步规范养殖、规范市场行为,创造条件,引导重点企业申报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为创立通海的蛋禽品牌打下基础。此外在扶持肉类精深加工企业的同时,就要超前考虑品牌,并为品牌的创立作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隐患 有毒食品 潜在危险 过敏食品 安全检测
前言: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是全球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每年有几亿人因食源性疾病,即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患病,更严重的导致许多人死亡。中国食品工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食品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食品污染情况,出现了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多知名品牌出现质量问题,有害化学成分偏高等情况也经常出现,更不用说那些小的不知名的声场厂家和企业,其生产场地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是否有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问题更是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格外注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不安全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存在于食品内的生物危害
食品的生产中存在一种或几种生物危害的风险,它可能来自原料,也可能由于恶劣的仓储条件或者生产中的后污染。在食品危害中,生物危害是最主要的危害,也是最容易产生危害的一种。生物危害可以划分为“宏观生物危害”和“微生物危害”两种。
2、危险化学成分的超标
化学危害是指将化工用品用于食品生产加工中,造成了对人体的极度伤害。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会造成化学危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滥用、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将化工用品用在食品生产中,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从原料的种植一直到最终产品的食用,食品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化学污染。对于消费者的食品源性化学污染可能是长期的(杀虫剂,慢性地),或者是瞬间或者剧烈地,例如食品中地过敏源物质的影响。化学危害的产生可能来源于清洗用化学用品、杀虫剂、过敏源、有毒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二恶英、增塑剂和包装材料的迁移、兽药残留、化学添加剂、海产品毒素、动物性毒素、植物性毒素等。化学危害一般可分为天然的化学危害、添加的化学危害和外来的化学危害。化学危害对人体可能造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发育、致畸、致癌甚至致死等后果。有关人士指出,在食品中超范围使用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众多传统食品(如蜜饯、酱腌菜、炒货、卤制品等)的信誉。“三鹿奶粉事件”就属于典型的食品化学危害事件。
3、食品中的有害异物
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指食品中的有害异物(如金属、玻璃、碎骨等),人们误食后可能造成身体外伤、窒息或其他健康问题。与生物危害和化学危害类似,物理危害可能从生产的每个阶段进入食品,物理危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植物收获过程中掺进玻璃、铁钉、石头等;水产品捕捞过程中掺杂鱼钩等;食品加工设备上脱落的金属碎片、灯具及玻璃容器破碎造成的玻璃碎片等;畜禽在饲养过程中误食铁丝,畜禽肉和鱼剔骨时遗留骨头碎片或鱼刺。这些异物产生危害,例如顾客被伤害口腔和咽喉,牙齿迸裂,被哽噎;如果异物堵塞肠道,导致呕吐或者刺激肠道,就会产生危害;胃肠道的穿孔可以导致腹膜炎等。当然,并不是食品中发现的所有异物都能够造成疾病或者伤害,如顾客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等,虽这些异物对他们身体不会产生危害,但对消费者心理上的伤害。
4、食品工业发展导致技术问题的出现
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的使用导致新技术的出现。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采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采用这些技术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对人体有什么影响,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不断带来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学会辨别食品的安全标志以及了解一定的检测方法和原则也是十分的重要。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及其检验标准。
1.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
食品分析的对象包括各种原材料、农副产品、半成品、各种添加剂、辅料及产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来源不一,分析的目的,项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对象,都要按一个共同程序进行一般为: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 、成分分析 、数据记录、整理、分析报告的撰写。采样的原则:①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②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③采样过程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如水分、气味、挥发性酸等)。④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⑤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2.微量元素分析
元素定量分析是对有机化合物中所含元素进行含量测定,分析化合物的组成。一般元素定量分析,主要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常见组成元素,如碳、氢、氮、硫、磷、卤素等。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的元素时,通常包括三个步骤:试样的分解、干扰元素的消除及在分解产物中测定元素的含量。
3.农药、兽药残留分析
典型的残留分析过程:采样与样品制备提取净化浓缩(衍生化)分辨检测。
残留分析的特点:
①检测物质浓度低,浓度波动范围大(1μg/kg~10mg/kg)
②样品基质复杂,干扰物质多
③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为主
残留分析的困难:样品基质背景复杂、前处理过程繁琐且耗时、被测成分浓度较低、分析仪器的定性能力的限制、仪器检测灵敏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结束语:加工生产劣质食品、违法经营、违法行政、地方保护等等,使得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得不到惩处甚至得利,致使造假成风,不讲良心、不讲道德、不守信用的企业、企业家为数不少。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是人生存之根本。学会分辨有毒食品和有益食品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了解一定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简单的辨别技巧,并能够辨别一些食品检测标志的机构标志都对于我们选购食品有很大的帮助。食品安全问题绝对不可小视,它人们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决不可忽视,要大力打压不法商贩的有毒食品,为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食品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路子显;;粮食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人体健康的影响[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1年04期
2. 陈远华;徐德祥;;食品中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危险性评估[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明翠;食品中三聚氰胺、农药和环境雌激素的色谱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4. 罗空;污染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36-02
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大势所趋[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文化素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较好的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并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有一定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但由于食品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不仅仅需要研发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也尤其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过多的重视科研性人才的培养,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随着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相继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最初的轻工院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农业院校,到现在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据初步统计,现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然而,就目前的高校培养现状来看,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食品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这里暂不讨论由于人才培养的原因导致的先天性不适应,仅从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类型上来考察。食品类企业需要研发型人员、检验人员、工程技术型人员、生产人员、管理型人员相对较多。从学历构成和科研能力上看,食品类或者生物类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更适合做研发型人员,从实际动手能力和心理期望值上看,大专毕业生,甚至是高中毕业生更适合做生产人员和工程技术型人员,从管理能力上看,管理类的毕业生更加适合做管理型人员,只有质量检验人员或者品质控制人员的需求条件是和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是一致的,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就比较小,其就业竞争压力就比较大。
因此,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行业面广、专业知识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如何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富有开拓精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见
针对如何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2.1 食品行业的调研
要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了解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因此,需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要求、行业素质要求、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探究,同时搜集国内同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科建设的要求,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位,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并将方案与企业进行商讨和修改,最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2 调整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食品专业专业自身特点,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1)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教育观念,在注重食品科学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避免内容的陈旧和重复,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更突出,层次更分明,从而保证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将《食品工艺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实验课程进行单独开设。并且在选修课中安排了四个方向模块:模块一为工艺类课程;模块二为工程类课程;模块三为营销管理类课程;模块四为综合类课程。选修课的模块设置目的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素质及管理才能得到加强,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3 建立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实验的实践模式。
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
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可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2)专业实习的实践模式。
目前专业实习没有能够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应该加强专业实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一些和实际联系密切的《食品加工工艺》《食品现代加工技术》等专业课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都必须安排学生到生产线上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课本上理论化的食品加工过程的同时,还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了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与企业进行合作,集中安排毕业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将实习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总结,纳入到学生的考核之中。
(3)社会活动的实践模式。
一是开展和组织相关的活动和竞赛,定期举办“校园美食节”;二是要求学生分组深入企业和市场对食品行业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老板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2.4 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
2.5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改革目前实践环节缺乏评估的问题,探索和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标准。科学的评估机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而目前缺乏完整的评估机制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 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食品行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对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当前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多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食品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食品行业的动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最终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为食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2):6-13.
一、工业发展工作重点
1、制糖业。重点抓好综合利用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增强制糖业整体竞争力,力争糖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是重点做好东亚蔗渣文化纸项目的建设服务工作,争取一期工程投产,开展糠醛项目前期工作,指导扶绥或市工业区开展一个年产1万吨以上规模的糠醛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二是糖业生物工程。探索蔗糖—酒精联产模式,发展甘蔗燃料酒精,灵活调整产品,加强蔗糖业市场应变能力。重点开展糖蔗、木薯综合开发生产3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力争年底前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推动扶绥味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蔗糖深加工开发。抓好东亚公司精制糖试点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制糖企业向精深加工糖品方向发展;四是研究崇左市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建设,研究制糖循环经济项目并争取国家自治区支持。[文秘站网-]
2、锰加工业。20__年重点挖掘现在生产能力,引企业向规范化、规模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锰业产值再上新台阶,利税翻一番的目标。一是抓好铁合金行业的公告认定工作,鼓励企业联合发展或转产,重点支持转产高含量低杂质硅锰合金项目;二是优先支持区域内大型锰业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广西埃赫曼大锰化工有限公司、大新新振锰品公司、中信大锰公司等发展优质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电解金属锰等高附加值产品,主要在项目核准(备案)、服务、用电、用地指标计划等方面给予倾斜或优先;三是完善锰加工基地电网建设与改造,争取更多用电指标,保障锰加工企业开足马力,提高现有企业生产率。20__年5月完成新建天等东平220千伏变电站、崇左江北110千伏变电站工程,争取自治区更多用电指标,保障几个重点锰加工企业开工率达60以上;四是支持“锰电结合”,实现锰业、电力企业的“双赢”,支持锰加工基地国有小水电转让产权,鼓励中小水电企业入股参与锰加工业
;五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支持的锰系产品,协助市工业区开展锰酸锂、环保电池、高锰不锈钢等锰系列深加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
3、建材业。根据国家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20__年工作重点:一是推进扶绥海螺水泥生产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加强与越南及周边地区合作,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主要协助项目完成配套工程的征地工作,研究指导现有小水泥厂改变生产方式,尽可能以海螺水泥熟料为原料进行成品加工,计划通过政府宏观协调实现;二是以海螺水泥投产为切入点,鼓励水泥制品项目发展,重点支持水泥砖及生产各种高强度复合混凝土彩色地砖、离心机制承插式钢筋混凝土排污管等项目建设;三是利用桂西铝基地和东盟市场,开展铝型材加工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指导崇左城市工业区、扶绥东盟青年产业园开展年产10万吨以上铝型材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四是究研开发高级内外墙漆、环保涂料纳米涂料等现代建材装饰涂料,重点结合膨润土开发项目,研究开展环保涂料、瓦楞纸板装膨润土的防水板等项目前期工作。
4、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重点培植四大产业:一是加强剑麻加工业发展。重点发展扶绥、江州两大剑麻生产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到越南、老挝、柬埔寨发展种植基地和进口原料进行加工,鼓励和支持扶绥山圩剑麻工业园开工建设,支持龙州、宁明开展粗加工。二是扶持以变性淀粉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木薯加工业发展。重点推进东美宁明变性淀粉加工项目投产。三是发展安全生态绿色食品。重点抓好崇左城市工业区食品工业城建设,深入调查全市国有农林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盘活现有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同时,支持利用本地及越南农产品资源发展鲜果保鲜加工、果实罐头加工以及橡胶、椰子油、咖啡、大米、水产、畜牧等加工。四是林产林化加工业。林板方面:控制原材加工,整合胶合板厂,优化中密度板厂,规范林板生产,适当发展木、竹、藤器具制品;重点支持东正木业、德昌木业,林板年产控制在30万立方米。林产方面:重点深入研究松香产业,鼓励对松香、八角、松香、茴油等林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另外,结合蔗渣浆纸发展需要,发挥崇左市经济林优势,做好速生桉综合开发工作,研究30万吨蔗渣、速生林联合生产浆纸一体化项目,以及研究桉树叶有效成份提取项目前期工作,推动经济林产业化发展。
5、电力工业。深入开发左江流域小水电资源,积极推进崇左火电厂前期工作。水电,重点推进扶绥山秀水电站建设步伐并部分投产;推进龙州水电站加快建设速度,争取明年能大投入;争取开工大新下雷水电站。火电,继续抓紧崇左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工作,配合业主、设计部门完成核准报告,积极配合开展设计等工作。
(一)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培养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集约经营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村产业形式单一,并对农业生产领域活动过分注重强调,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这可以从表1得到说明。收入来源单一加重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导致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非常突出,而农户兼业行为又易使农业出现粗放经营的现象。我国目前的农户生产便具有典型的“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工”的特征,这导致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农民无暇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不利于职业农民的养成。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为了克服农业被边缘化的状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必须扩展思路,丰富农村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或彻底转移,减少农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务农的农民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学习专门农业知识和技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土地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1980年代以来,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为解决长期未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土地均分的家庭经营由于农户规模太过狭小造成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大片土地抛荒、农户对农业产出的期望值降低,最终不愿意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突破这种约束限制,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根据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等确定一个适度的农业经营规模,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家庭农场经营和专业大户经营都是农业规模经营涉及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丰富农村产业,一方面可以让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让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丰富农村产业形式,促成专业化分工,同类型的专业农户通过一定的资源、生产要素集聚而联合起来形成专业大户,实现区域种植或养殖的专业化,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缺陷,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由于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下,长期以来一直广泛流传着农业低效产业论。但王杰(2006)的研究表明,农业低效产业论只有在诸多非价值形成因素不参与价值形成过程,又平均分割劳动价值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并从实践经验、现实及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考察得出农业是可与国民经济中许多其他产业效益相匹敌的高效产业的结论。陈少强(2009)也指出,同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因为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回报率虽然低下,但真正投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很少,严格意义上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那为什么我国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呢?除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以及缺少相应技术支持外,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存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而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左右。我国农村的“半工半耕”型的过密型农业,在人口的压力下一直面临“过密化”和“内卷化”困境:劳动力过于密集化从而使得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伴随劳动力转移,这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和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向外转移的过程。因此,只有丰富农村产业形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才有可能“去内卷化”,才能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
(四)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同,现代农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方式能发挥生产者专长、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荷兰是世界上通过实行高度的分工与专业化(包括区域专业化和生产专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其人均耕地1.8亩,总耕地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2%,但该国农业的竞争力、土地生产率和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都位居世界前列,堪称土地资源稀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农村产业形式多样化从两个方面促进分工专业化:一方面,实现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专注于某一生产环节或者某一农产品,发挥生产者专长,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三次产业并存,将以前由单一生产者独立完成的若干生产和销售环节独立出来形成专业化的具有一定规模、结构相对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还包括一些提供生产配套服务的支撑产业,如生产业、生活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形式,深化农村专业分工,获得报酬递增的规模效益,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一)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单一,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洞庭湖区由于具有土地、气候、水资源和劳动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成为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养殖基地,每年出产大量水稻、芦苇、苎麻、生猪和水产养殖品。尽管近年来洞庭湖区整体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湖区产业结构单一,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也是一个传统的“粮猪型”产业结构地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洞庭湖区23个县市区中,长沙市的望城县、宁乡县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9.94%、91.01%;岳阳市的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汨罗市、临湘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4.09%、71.03%、77.95%、85.99%、72.87%、70.88%、86.97%、80.33%;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津市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3.21%、79.06%、76.52%、84.86%、86.29%、91.04%、91.56%、86.98%;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沅江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8.75%、89.92%、80.32%、85.66%、73.53%。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使得洞庭湖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业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活动,从农业产业链的上端开始,一直延伸到零售环节,包括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是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连续支持性活动。除常德的四个市县和岳阳楼区以外,洞庭湖区其余各市县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均不到2%,具体如表2所示。
2.农业内部分工不细,社会化程度较低。洞庭湖区和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分配单位,家庭与市场、社会的分工较少,专业化程度较低。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洞庭湖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分工程度都不高,主要体现在:第一,产前环节中,仍有部分家庭是自备种子,即以往年的产品作为第二年的种子;生产资料中肥料的筹集有些农户家庭仍然是自产自用,基本不具备社会分工性质。这些都影响了生产准备环节分工程度的提高。第二,产中环节中农户家庭与外部交流较少,社会化程度低。邓大才(2006)对洞庭湖区224户农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湖区水稻生产环节中的播种、施肥、治虫完全由农户自己承担,并指出湖区社会分工程度低的内在原因除了有技术进步缓慢外,农户自己独立完成播种、施肥、治虫还是农民在工作与闲暇、资金与劳动之间的理性选择。第三,产后环节中最重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民仍然是一家一户完成加工、运输和销售,直接与市场打交道。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洞庭湖区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形成了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农产品有苎麻、棉花、芦苇、木材、稻谷、柑桔、鲜鱼、鲜肉、蔬菜、油料等,但是由于关键技术问题(如畜、禽肉类深加工)没有重大突破,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滞后,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工艺落后,产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部分农产品仍为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能力较弱,洞庭湖区农产品加工业难以真正发展起来。以洞庭湖区益阳市为例,截至2009年,益阳市共有农业产品加工业企业2520家,实现加工产值210.5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97:1,远低于国内先进地区的2:1、发达国家的4.7:1③。此外,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来看,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较弱。仍以益阳市为例,2009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家,仅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8.8%,而且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不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④。
(二)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产生的影响
洞庭湖区产业单一、农业内部分工不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现状会给洞庭湖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除了洞庭湖区长沙市的望城县、宁乡县,常德市的武陵区三县区以外(2009年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343元、8216元、7386元),湖区其余20个地区的农民均纯收入均低于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收入7115.57元,且有12个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钟甫宁教授曾提出,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较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难以同时实现。农业只能解决生存问题,不能够解决增收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还在于扩大非农就业机会。第二,随着信息和技术的获得、生产资料的购置、产品的生产加工变得越来越难且市场环境越来越变化莫测,由农户单独完成某种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全过程变得很不经济,由“小而全”的农户家庭生产格局导致的农业内部分工不细,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由于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户产前无法获得有效及时的生产信息,生产跟风效应严重;产后无法找到方便快速的销售平台,流通环节多、销售成本高。因此,易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现象。洞庭湖区因为产前产后服务业发展不足而屡次出现卖菜难、卖西瓜难、卖柑桔难等现象,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由于食品精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对滞销蔬菜和水果进行深加工转化,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与水果罐头等,也就不能缓解蔬菜、水果集中上市的压力,更不能增加蔬菜和水果的附加值,难以挽救农民的损失。
三、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思路设计
(一)深化发展食品工业,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原料、出售原料,更为主要的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别是发展食品工业,参与市场销售,形成产销一体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由此推动食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加工环节越来越多,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因此,深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为该区域食品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湖区各地区应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努力打造食品工业。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通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发并运用新技术,着眼于新产品、新包装、新风味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合理整合资源,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扩建、改造把零散的、小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食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第三,强化精品名品品牌建设。通过加强现有产品品牌的包装、推广和管理,以好的品牌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推广设施农业,装备现代农业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实施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分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洞庭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其产业结构形式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因此洞庭湖区设施农业发展思路便可从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入手。设施种植主要包括使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连栋温室等智能化管理温室,棚内的设计采用电控装置控制光、温、湿,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全程电脑自动控制,培育早熟、无菌、鲜嫩蔬菜和水果。目前在一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基地,如长沙县春华镇西瓜基地、黎托乡草莓基地,浏阳市花木示范园,株洲县设施农业建设基地,岳阳君山区的蔬菜、西瓜等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等,种植项目涵盖蔬菜、瓜果、花卉、苗木⑤。这些都为洞庭湖区设施农业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在畜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型畜禽舍建设方面,包括引入喂料机、粪便处理设备、空间电场防疫系统等。洞庭湖区畜牧养殖品种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对于大型养牛场可以引入自动挤奶、杀菌、冷藏等设备,而大型鸡、鸭、鹅等饲养场可以配备自动孵化设备。在水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主要体现在水体实时灭菌消毒和水体增氧,包括引入水体微电解自动消毒设备和增氧机等。
(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业,保障现代农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生产专业化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洞庭湖区发展农村生产业的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由湖区相关部门组织实行统一育种和统一育雏。统一育种和统一育雏所供品种一般是由诸多专家组成评审团通过考察、审议等许多环节才确定的,统一供种从源头抓起,保证了品种在产量和品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能有效地净化育种和育雏市场,改变农户以前自留种(雏)的习惯,提高农户购良种(雏)的积极性。第二,做好统防统治工作。病虫害防治因为技术含量最高、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风险控制最难等原因而成为当前农业生产者遇到的最大难题。专业化统防统治具有技术集成度高、防控效果好、成本低等优势,通过实行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规范田间作业行为,能有效控制病虫害暴发成灾,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第三,加快科技研发步伐,发展农村信息化产业。洞庭湖区相关部门应通过积极开发和引进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各类作物种植管理系统等各类农业应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建立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库,开通移动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农业信息网等手段为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和农机等领域的政策、市场信息,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第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为农业生产提供融资、保险服务。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农户和农业企业资金周转慢,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为其提供信贷服务。而且,湖区洪涝灾害频繁,易受灾害天气、病虫害的影响,保险公司理赔率高,难以承担风险,应探索建立湖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为湖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四)积极建设生活业,促进现代农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农村地区的生活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洞庭湖区发展生活业的形式包括发展家政服务业(提供养老服务、卫生服务)、餐饮美发业以及文化娱乐产业等。湖区可以通过设立各种老年人活动和教育中心、残疾人康乐中心等发展家政服务业,提供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康复医疗等。在湖区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建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一些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乒乓室、篮球场、健身场)发展文化娱乐产业,方便农民读书看报、学习科技知识、进行高雅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值得说明的是,农村生活业的发展虽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本身,但是它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最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五)发展农村物流产业,提升现代农业
农村物流网络是贯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桥梁和纽带,发达的农村物流产业能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确保生产资料能够质量可靠、价格稳定并且方便快捷地供应到农民手中,促进农产品能够顺畅高效地进入终端市场和消费环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条件。洞庭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向全国提供大量的粮、棉、鱼、油、肉、蛋、奶等农产品,为了使湖区农民获得销售农产品应有的利润,增加收入,必须完善流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培育流通主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第二,依据洞庭湖区总体规划和各县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并完善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格局。第三,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等。
(六)发展农业旅游业,拓展现代农业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形式,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农事体验与教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以及农村疗养康复度假等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农村放松心情的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设施与条件,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农业旅游通过旅游与农业的渗透结合,使旅游不断向农业产业部门延伸,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建筑、农产品加工、农村餐饮、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丰富农村的产业形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的转换和升级。洞庭湖区是我国少数几个光、热、水、土地资源都具有优势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农事活动所形成的秀美景色都可成为农业旅游的项目。且洞庭湖区潜力巨大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国家利好政策等都为其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机遇。洞庭湖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具体思路可以为:提供农事体验项目(土里种菜、地里采瓜、赏花采莲、垂钓、摘芦苇叶、包粽子等),设立农家宾馆(形成以钓鱼休闲、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体的“农家乐”特色),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建立农史馆(展示古代珍本农业典籍和传统的农耕农具等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
四、实现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保证条件
(一)加快发展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中心,是城市之尾和农村之首,是广大农村和大中城市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繁荣和发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依托。洞庭湖区是我省重要的城镇群体之一,现有省辖市3个,县与县级市16个(不含7个市辖区),建制镇227个,已初步形成了以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和县级市依托、以一大批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但是由于洞庭湖区河网密布、交通网络断点较多,以致城镇集约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且小城镇农村化现象突出,服务水平偏低。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将具有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人口集中等特点,并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洞庭湖区自然、资源、人文等优势的特色小城镇,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农村经济文化中心,并带动周围其它小城镇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比如,宁乡———长沙的重要卫星城,该县农业基础好,养殖面积大,区内公路四通八达,水运以湘江为主,交通便利,工业生产中以铜官的制陶业和丁字湾的石材业闻名;桃源———位于沅水中下游,是我省粮棉油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并且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沅江———属于滨湖地区,域内水陆相间,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芦苇种植面积大,是全国造纸原料的重要基地;华容———环洞庭湖区北部的地方性中心城镇,农业基础好,洞庭大桥的建成能为该县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集中精力积极发展这些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地方性小城镇,建成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的农村区域性中心,有利于促成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洞庭湖区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农业资源,洞庭湖区在国家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洞庭湖区应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带头地区之一,并将是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把洞庭湖区列为全国9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并提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高产稳产淡水水产品基地。但是,洞庭湖区仍处于产业层次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内部结构不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洞庭湖湖区产业结构比例逐步合理化,国家必须进一步通过运用合理的政策对某些能够吸纳足够富余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的经济活动给予适当支持,比如,对具有高附加值、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演进发展的目的。此外,为调整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必须研发、运用和推广新农机具,必须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与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关键词: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22-03
2006―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为12%,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约为9.6%[1]。尽管如此,我国食品加工业仍然存在科技基础较为薄弱、企业创新发展乏力、企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此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一方面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却存在食品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适应性较差、“学”和“研”严重脱节。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满足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3]。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其内容涵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2]。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培养模式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迎合食品加工业需要,构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2004―2020年》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是“优化机制、协调发展、注重创新、跻身世界[3]。因此,在反思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着手,探索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
1.以模块式教学为主,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设置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分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前瞻性、层次性、个性化特色。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因人设课、课程及内容陈旧、理论不强、学科交叉不虻任侍狻C拦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和特色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课程选择个性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同时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4]。国内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相对较窄的学科领域,不利于通过多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学术创新观点。基于此,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开设国际前沿理论、食品法律法规等方面课程;同时,在应有必修课程基础上,适当补充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如电化学工程、表面与胶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课程。这就需要对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实行学分互认,这样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课题内容进行课程选择,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充分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与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需要丰富课堂内容,开拓学术视野。例如,在《果蔬精深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果蔬粉加工技术内容包括果汁粉加工的必要性(启发式教学),果汁喷雾干燥黏壁问题产生原因(引导式教学),粉末发粘温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讨论式教学),同时将教师在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给学生(案例式教学)。在“玻璃化转变理论及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这一章中,结合教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通过案例式教学,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将这方面知识点生动、形象地介绍给研究生。
目前,研究生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课程没有教材。学生需要教材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若缺乏教材或教材质量不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空话。因此,要重视教材建设。选择系统性强、内容新颖、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教材。对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鼓励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例如Food Chemistry,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Fruit and Vegetable Processing Improving Quality,New Topics in Food Engineering等;根据学科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积累情况,加强自编教材建设,建议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教材的出版与发行。积极开展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生培养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各培养单位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反映在研究生培养上,就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跟不上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扩招,仪器设备不足和空间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锻炼研究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我校农工学院每年举行一次学术论坛。其次,学校还不定期举办一些食品、化工、生命、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国内外学术报告,使研究生接触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有利于学术交叉融合。再次,研究生导师也会不定期带领研究生参加农产品加工年会、水产品加工年会、食品科学国际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在大会上做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最后,研究生培养后期,鼓励学生赴研究生培养基地(如山东理工大学与德州乐陵政府共同发起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践教育。
二、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导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导师群体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大学能否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归根结底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导师队伍[5]。
目前,导师方面存在创新意识弱、学术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师学术水平低,很难期望指导的研究生能出高水平成果。因此,导师应加强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潜心研究与教学。学校或学院应根据近三年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评估(或者有在研项目,或者有SCI/EI等高水平论文以体现导师水平),出台严格的导师遴选、招生资格的审定、研究生指导工作制度等文件。
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位研究生导师不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对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导师团队中要有不同研究背景的老师,才能实现优劣互补,实现团队功能。此外,鼓励知名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性强的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研究生教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转变。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关系,建立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中期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
1.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证措施与制度。制定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培养各个环节,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这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5]。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制定了与研究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如国家奖学金评选,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助学金评选,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奖学金评选过程中,建议强调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的成果,体现研究生的真正学术水平。避免有些研究生通过挂名获得更高排名而实际上工作没做多少的弊端。同时,规范授予学位的影响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有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以上的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录用。对于SCI/EI收录的论文,在优秀论文评选中享有优先推荐权。此外,除了学术论文外,其他成果如专利、获奖等能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成果也可以规范、量化,替代论文作为授予学位指标。
2.化过程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论文选题与开题管理、中期考核、论文盲审与答辩环节等。目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授课不认真、学生不投入等问题,职能部门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监管,例如不定期安排督导听课,安排学术专家组(3―5人,从教学、科研成就卓越的教师中筛选)课程教学内容审核等,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杜绝“教师混工作量,学生混学分”等不良现象。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术论文质量。要求论文选题要新颖,避免重复选题(比如原料不同,研究内容、方法都不变)、知识陈旧选题、无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等。论文开题报告存在流于形式、监管不严等现象,应加强这方面管理,为研究生论文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切实加强论文中期考核工作,对论文工作进度、论文存在问题、拟解决方案等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严格把关论文送审与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双盲”送审制度,论文答辩过程中,实施回避制度等。此外,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明确论文外审的专家意见为“2A1B”或“3A”才有资格评选校级/省级优秀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有SCI发表/录用的优先推荐校级/省级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的评选务必公正,做到“优中选优”、“宁缺毋滥”。最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研究生“学风”教育,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考驾照、校外兼职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需要校/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研究生学术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数量相对过剩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紧缺的弊端。食品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应该与食品技术自主创新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化的教学体系,组建责任心强和素质高的团队导师队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候利霞,梁少华,王晓坤,周蕾.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74-75,86.
[2]程顺昌,冯叙桥.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58-60.
[3]谌素华,王维民,吉宏武.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735-12737.
[4]姜燕,张海悦,薛冬桦,孙秀秀,鲍慧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0):162-165.
[5]张海德,梁丽仪,杨劲松.食品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159-160.
[6]冯镇,陈志红,李晓东,杜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17-219.
Explor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for Food Science Specialty
SHI Qi-long,LI Zhi-he,Zhao Ya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Shandong 25504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