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1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 现代化 现状 对策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有近70%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使农业的发展局面有所改善,但依旧十分落后,距离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想真正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要的就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探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找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农业知识了解较少

目前,我国有9亿多农民,有一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其中小学程度和中学程度的人数占大部分比例,而高中以上程度的人数仅有很小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素质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为本,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不利。

2.“重城轻乡”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当前,农村人口虽然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但是农村的耕地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代版的“孔雀东南飞”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大多数的农民认为仅仅依靠耕地来维持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多数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对于耕地并不重视,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村的大量耕地处于荒芜状态下,没有被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桎梏。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限制,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土地承包,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农业经营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比较小,对于想要发展特色农业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的种植比较分散,很难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从而导致了农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也十分的低,这对于我国紧缺的土地资源来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很难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4.农业科技的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业发展的限制,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业成果的研究虽然有较大的进步,但是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对农业发展欠缺一定的重视,基层的农科人员较少,相应的机构组织也不健全,难以建立起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应用,对于农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保证农民的素质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当前政府要加强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高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发展,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步,为农业发展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经营主体,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定期举行农业发展研讨会,为农民提供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之路,使农民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农业政策,以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发展的效率。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离乡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优厚的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回归家乡,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还应当为农民种植耕地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农民看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政府还应当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农民在家乡可以感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发展待遇,从而吸引农民专注于农业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发展大规模农业经营,提高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

当前农业的发展,已经不是小规模农业经营可以适应的了,要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发展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经营,种植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形成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专业化的农业经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政府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以激励广大农民承包大规模的土地发展特色农业,更好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促进农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形成特色化的产品,以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指日可待,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必然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标准与特性[J]. 中国供销商情. 2008.(03).

第2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规模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从而促进、提高农村现代化农业水平,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很多现代化的机械逐渐应用到了农业生产活动之中,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水平。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整个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持续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工作,将农村现有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的作用,土地集中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提升农业规模化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能够极大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土地流转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农民可以“亦农亦商”,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很多农村土地资源出现了闲置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实施,我国可将农村现有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价值。此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还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例如市场的“工业化”农场模式、市场的农民合作社等,这些创新出来的农业模式各具优势,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2土地流转能够发展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大量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土地政策却使我国农村土地呈现出零碎、分散现状,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应逐渐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将农村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很多农民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转而进城务工,使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造成大量的农业土地被闲置。这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优化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享受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吸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回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及人才。

3土地流转可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这不仅能够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推进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投资者能够将土地集中在一起,这样就为农业机械的利用提供了基础,同时还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应用,进而推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土地流转政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为农业经济步入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让农村经济充满发展活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稳步推进农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不经济可以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可让农业生产更加契合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农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进而吸引大量市场资金进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第3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四化”同步;山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5.89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增长9.8%。农村3种主要支柱产业规模14.11亿元,支柱产业产值率97%。

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结构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农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比重较小,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农业模式还不多见。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多偏远乡村农业生产受到交通条件制约,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乡村因地理因素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周边带动作用不足;同时由于各个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对种植品种也有不同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缺乏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服务。

(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制约

由于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够便利,盐边县16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县域内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交通线的乡镇或村社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机作业领域狭窄,山区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利用农业机械,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维护困难较大,对农业生产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较为紧缺,质量不高。实际耕地面积不多,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20.82万人,按盐边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29.2万亩计算,人均耕地1.42亩;项目区总人口81343人,耕地10.17万亩,人均耕地1.2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高标准农田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9.2万亩的22.95 %。中低产田22.5万亩,占77.05 %。

(三)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国5%左右的水平。盐边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要产业,且三者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种植业服务收入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65%、畜牧业服务收入占25%、渔业服务收入占7%,即使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盐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不少于0.7亿元/每年,因此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较大。

(四)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盐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8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体上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农业技能培训不足,2012年盐边县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162户,培养新型农民800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应用,也是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不够,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三大产业信息化相关性都不是特别高,相对而言第一产业与信息化相关性较强,这个现象说明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决一般性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之外,尚不能大范围、大规模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场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目前盐边县农村164个行政村中162个行政村电话全覆盖,95个行政村通固网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GDP增长依赖工业,农业对经济贡献不大,2012年第一产业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17.2%、第三产业增长9.1%;2013年第一产业增速4.6%、第二产业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5%,GDP增增长8.5%,一、三产业增长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以工业拉动为主,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贡献不大,2012年农民人均农业产值约8000元,基本上与人均农业产值持平。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盐边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背离、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高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盐边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背离现象,农业化对工业化支撑力度不足,工业化没有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应有的拉动。盐边县工业化的明显特点是依赖矿产资源、制造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工业化进程会加剧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差距。从城乡收入来看,盐边县人均GDP较高,在省内排名第四,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镇服务功能有限,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大,农村居民难以依托城镇服务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达2.5:1,农村居民对城镇服务体系运用不足。农业发展对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潜力较大。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发现,盐边县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说明农业生产还没有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因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与每千人初中升学人数相关性最高的是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基础教育需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说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教育需求的提高,进而促进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6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28%,非农就业比重40%,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93%,相差53个百分点,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

四、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盐边县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基础,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工作在农村能源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减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使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创造市场空间。

(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运用信息化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决策水平,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盐边县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发展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解决盐边县乡村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提高政府对于农民的服务水平和农村、农业管理业绩。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家库,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提高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入学率、搞好教育设施硬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满足城镇化与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工业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需求。结合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问题。在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整合改进偏远民族村寨、荒僻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品种改良等手段在县域经济范畴内解决农业生产短板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长期农业发展应该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解决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促进特色农业竞争力建设,使农业生产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力争使特色农业向国内和东盟市场发展。

(三)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发展教育产业,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基础教育保障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提升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教育产业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由研究中心、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成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服务。深入挖掘工业潜力、提高发展内涵,在工业发展中适度降低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降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依赖,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不足的城镇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适当关注、奠定发展基础。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促进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防止乡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后产生的留守问题和乡村文化衰退、产业衰落、新农村建设停滞问题。防止农村环境污染,避免河流、农田受到污染损害,防范“乡村病” 的发生。

(四)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和盐边县以农为主的乡镇发展实际,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农业生产集中的乡镇,优先提升这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人口转移合理权衡,以提高投资效益。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生产技能培训,使县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不断提高,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农业经营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盐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发展精品农业的条件,结合目前盐边县农业产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赋予新的市场特点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关键所在。盐边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在不同乡镇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在农牧品种选择、养殖与种植生产技术、农牧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以科技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改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手段来实现品农业的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搞好农业管理创意和农业服务创意以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聚集。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冷冻储存和展销等配套物流体系。依托主要干道发展农产品外销,积极开展特色产品跨区域贸易,盘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农业科技领头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五、结论

“四化”同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建构,是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框架性对策,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更新观念是运用“四化”同步思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四化”同步发展思想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进程中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面力量协调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历史、现在、将来相结合,努力促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3]唐祥来.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朱靖红,肖倩.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7).

第4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 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 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 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5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阜新;经济振兴;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45-02

经济振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则被确定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建设新农村既是阜新经济振兴的体现,同时也是其经济振兴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选择离不开本地区城乡之间的互动。在阜新市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应着手构建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探索二者互动的现实路径。

一、阜新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实现经济振兴,首先要对经济转型进行产业定位。根据十年九旱的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阜新经济转型和经济振兴的首选,而且发展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小的新型畜牧业,也使畜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阜新市的经济转型从“由黑变绿”起步,“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使阜新转型中向更为高级的产业形态迈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提升。目前,经过经济转型,阜新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2.7%上升到27.3%,总体上非煤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方向不仅促进了阜新经济振兴,而且也拉动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契机。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开展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项目户已有23.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7%,这一工程的实施直接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增加,而且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了很大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阜新市的城乡互动和以及经济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互相促进。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容纳了大量下岗工人再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4%左右;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二、三产业,改善了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只占经济总量的27%;再次,现代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城乡收入比为2:1,与全国的3.3:1相比有很大的改善。

二、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构建及其政策选择

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致力于将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努力实现产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走符合市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地说,阜新市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构建。一是集中,加快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合作,引导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或采用经纪人方式;三是统筹,搞好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四是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产业发展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针对阜新市现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实现城市化和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完善城乡相互促进机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1.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积极推进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翼”,可以说没有城市化就不会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不只是在农村,至少有相当的分量、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城市。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城市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归宿要解决的问题是,接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除此之外,加快推动阜新市的城市化进程,至少还有两点理由,一是中等城市扩容应该是国家城市化的重点,阜新市作为中等城市,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人口是理性的选择;二是阜新市的特殊市情: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为52.48%,“十二五”末期将达到65%,而辽宁省的数字分别是62.1%和70%。按照“十二五”规划,辽宁省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0%,同时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但阜新市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到2015年末,要缩小为相差5个百分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阜新市保持比全省更高的城市化速度。

2.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阜新市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而且在绿色食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一些品种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但是目前阜新的农业仍然属于小农的生产模式,说明离现代产业还很远,因为现代化意味着消灭小农经济,有小农经济的地方就没有现代化。这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具备制度、技术、资本和教育等几个基本要素,就目前的情况看,应在资源条件好的乡镇试点改造传统小农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作为规模化农业,排挤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即潜在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是必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因此城市要有能力接纳“技术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要求提高城市的接纳能力,依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实现工业、服务业扩容。

3.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选择

政府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调整接纳农民进城的政策。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的首要涵义是,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使城市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这些剩余人口,而是排挤农民进城,农民工问题就是这种“排挤”的集中表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设定一定的门槛,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待遇。一方面,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城市政府先期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和低价商品房,建立起一个结构健全、功能层次分明的住房保障体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保证进城农民工有房住,同时提供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应竭尽全力接纳农民工子女。

三、完善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存在一系列的掣肘因素,如阜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慢、城乡发展脱节;GDP及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工艺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高消耗、高投入、高碳。同时,还存在着新农村建设滞后问题,如农产品加工品牌、绿色、无公害产品少,加工环节增值低、链条短,农民的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等问题。实现阜新经济振兴,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1.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企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土地集约化,二是农民组织化。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合作组织”,应该是企业性质的公司。专业化农业经营活动需要由相应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和管理。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的创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引导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档次,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2.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在家庭承包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与现代化农业存在尖锐矛盾和冲突。土地得不到集中,农业就不能规模化,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大幅度提高。真正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最终靠城乡互动,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放开户口,让农民成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定居下来;二是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可以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障,农民可以随身带走,回农村时即使没有了土地也能有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打工农民真正放弃土地,使土地向少数农户转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第6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1.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65;2.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0)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3个维度,收集农业发展相关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并汇总分析了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较高。建议中西部地区改进农业投资和经营组织形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研究;改良土壤、化肥、农药施用方式;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提高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投入;产出;可持续性;农业现代化;省域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743-05

农业是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提供了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包括外汇)等,为国家工业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深,城乡二元差距拉大,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有文献研究了农业现代化动力、模式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洪银兴[2]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科技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另一些学者认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村金融等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来源[3-6];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有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机械化(劳动替代型)和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土地节约型)两种[7,8];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9]。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有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难以支撑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10],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了解农业发展的均衡状况和差距所在,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农业现代化

丹尼尔·勒纳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1],强调了转变的过程。布莱克[12]则认为转变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无生命动力源泉对有生命动力源泉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或超过了不可回转的程度,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正在发生着变化;强调了现代化是内在动力推动下发生的,且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13]。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的手段、过程、条件、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中,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生产技术逐渐实现生物化;管理实现现代化;产品流通市场化和商品化;市场机制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局面,加强资源、科技投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加工增值率,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有农业运行机制下,农业现代化是在确保社会稳定、粮食安全,针对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逐渐外流,遵循市场机制调节和先进经营主体示范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改进农业组织模式和提升生产条件,达到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和资源相互渗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农村城镇化和农村人口非农化紧密相关,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比例大,1978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1%,到2012年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47.4%。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1978年第一产业劳动力2.83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0.5%,到2012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仍有2.58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3.6%。从经济结构和人们消费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过高,传统农业技术脚步停滞,必然抑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人口收入增长,制约了农民现代化进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作用,一方面,农村资金外流,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业土地资源缩减,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农业产品销售市场,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出,提升了劳均耕地面积和土地经营集约度,有利于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和科学技术实施,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农业经营收入和土地产出率,为农业机械化和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

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2.1农业现代化指标选取

农业现代化具有多个维度的内容,按照农业现代化环节的不同分为投入、过程和结果等。农业现代化是农业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状态,其基础是教育的普及、金融机构和合理的经济组织形成,从而获取足够的推动力和持续发展力[14]。根据上述分析,总结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考虑数据可得性,从农业生产投入现代化、产出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农业投入现代化(AIM)。包括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ALE)、农业机械普及率(AMP)和有效灌溉比例(VIR)等。投入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资本投入主要用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工具,研发投入则用于培育和改良新品种,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减轻农业劳动力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体力耗费,提高劳动效率,完善灌溉设施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免受干旱等灾害影响,提高农业产量。教育和技能培训用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将文盲劳动力定为1,然后对农业劳动力进行折算,则可以求出各地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指数[15]。

2)农业产出现代化(AOM)。包括农业人口比例(APP)、农业人口收入与非农经营收入比率(ANR)、土地产出率(LOR,万元/hm2)和农业产出结构(AOS,林牧渔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等。农业产出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消费的必由之路,根据市场调节进行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价值和提高农业经营者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农业产出现代化有综合收入指标和生产要素效率指标,产出结构指标是综合的价值和质量度量,劳均农业产值、劳均农业收入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则反映农业土地要素生产效率。

3)农业发展可持续性(ADS)。包括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ULP)、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ULF)、农作物成灾率(CHR)等。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反映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性,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作物成灾率反映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农业生态保护水平,这些都影响着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2.2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收集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如各地农业机械总量、耕地总量、林牧渔业增加值、化肥农药施用量、成灾面积、农村人口总数等数据,计算农业现代化AIM、AOM和ADS三类指标,汇总得到各地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CAM),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为便于横向比较,采取赋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若第i指标Ei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正向指标,则其标准得分Si为:

Si=10Ei/Emax (1)

反之,若第i指标Ei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负向指标,则其标准得分Si为:

Si=10Emin/Ei(2)

运用公式(1)和公式(2)可得到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分类排名,再对分类指标的标准得分进行简均汇总可得到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排名,分类指标和汇总得分结果见表1和表2。为了便于分析,根据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6]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和西部4个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省(市);中部含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其他12省(市、自治区)为西部地区。

2.3农业现代化水平

2.3.1各地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较高的10个地区中,东部地区占了7席,江苏、浙江和福建排在10名以后位次;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最低的10个地区,西部地区占了8席,新疆和内蒙古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较高,排在中间位次。比较单位耕地农业机械拥有量,即农业机械普及率较高的10个地区包括东部的天津、河北、山东、浙江、北京等5个地区,西藏、青海、山西、江西、河南进入前10名;农业机械普及率较低的10个地区包括西部的云南、贵州、四川、新疆和重庆等5个地区,另有吉林、内蒙古、湖北、黑龙江和上海。在有效灌溉率方面,有效灌溉率较高的10个地区,东部有北京、天津、浙江、河北、江苏、上海和山东等7个地区,另有西藏、新疆和青海;有效灌溉率较低的10个地区,有西部的甘肃、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和重庆等7个地区,另有湖南、湖北和海南。汇总农业投入现代化3项指标,农业投入现代化水平最高的10个地区包括东部的天津、北京、浙江、河北、山东和江苏等6地区,另有西藏、新疆、青海和山西;农业投入现代化水平最低的10个地区中,西部有7个,另加吉林、黑龙江和湖北。

2.3.2各地农业产出现代化水平在农业人口比例的排序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人口比例较低,其中,农业人口比例较少的10个地区,东部地区占了7席,山东、河北和海南除外,另加辽宁、内蒙古和重庆;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10个地区,西部有7个,另加安徽、湖南和河南。比较各地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按农业人口收入与非农经营收入比率从大到小排序,前10名有东部地区的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北和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农业人口收入与非农经营收入比率较小的10个地区,西部占了9席,另加山西。比较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较高的10个地区中,东部仅有海南、福建、北京和浙江4席,另有青海、辽宁、西藏、江西、内蒙古和安徽;较低的10个地区中,西部有6个地区,另加河北、山西、黑龙江和江苏。比较各地农业产出现代化综合得分,前10个地区,东部占7个,另加辽宁、江西和湖北;在后10个地区里,西部占8个,另加江苏和山西。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农业产出现代化水平较高,西部水平较低。

2.3.3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比较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按照从少到多排序,前10个地区,西部地区有9个,另加黑龙江;后10个地区,有东部的山东、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6个,另加上湖南、湖北、甘肃和江西。按照农作物成灾率从低到高排序,农作物成灾率较低的前10个地区有上海、河南、西藏、福建、吉林、四川、广东、贵州和陕西;农作物成灾率较高的10个地区是河北、湖北、浙江、甘肃、新疆、山西、青海、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较少的10个地区是:青海、贵州、黑龙江、西藏、甘肃、江西、四川、内蒙古、重庆和上海;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较多的10个地区是: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北京、天津、海南、广东、福建和陕西。综合分析我国各地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优势最强的10个地区是:贵州、西藏、青海、宁夏、上海、河南、黑龙江、四川、陕西和重庆;发展可持续性最弱的10个地区是:辽宁、福建、山东、河北、广东、海南、湖北、天津、浙江和北京。

2.3.4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运用简均法汇总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比较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情况。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最高的10个地区是:西藏、上海、北京、青海、天津、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和贵州;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最低的10个地区是:湖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重庆、湖北、山西、云南和甘肃。

3小结及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等三方面内容,并对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可知:在投入、产出方面,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现代化水平较低。如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方面,除了浙江、江苏和福建外,其余东部地区都进入前10位;在农业机械普及率方面,西藏最高,东部有5个地区、中部有3个地区,西部有2个地区进入最高行列,但东部的上海为全国最低。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方面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较强。由于施用化肥、农药较多,农作物成灾率较高,东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较弱;西部地区可能由于施用农药、化肥较少或农作物成灾率较低,农业发展可持续优势较强。比较各地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CAM),优势最强的10地区中,东部有6个地区,西部有3个地区,中部仅有河南1个地区;优势最弱的10个地区里有西部5个地区,中部有湖南、安徽、湖北和山西等4个地区,东部有江苏1个地区。

农业产出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是现代化投入的结果,依靠资本投入、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可以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投入不仅要注意短期成本和经营收益,还应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状况,了解了各地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农业整体现代化,提出以下建议。

1)改进农业投资和经营组织形式,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的基础。如提高有效灌溉率,甘肃、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和海南等地区农业种植对灌溉的要求较高且投资额度大,单个农户没有能力投资,可以改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引进大型企业组织或依靠政府组织,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

2)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要素生产率,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广大的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低,农业经营者收入与非农经营者收入差距大,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对土壤、肥料、农药等的科学研究,扩大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各地应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投资,依靠科学技术改良土壤有机肥力,运用物理、生物等技术进行综合治虫,减少化肥和有毒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扭转我国农产品不良声誉,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4)增强防灾防损技术研究及其设施投资,加强农业灾害预警,逐步普及农业政策保险制度,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强化防风、防洪、防涝堤坝和排水等设施建设,加强灾害预警力度,减少农业成灾率。各地政府应协调保险机构和农业经营者,扩大农业政策保险经营范围,以减少农业经营者的灾害损失。从短期来说,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从长期看,保险行业会增强对灾害防范的信息预测和技术研究,为农业经营者防范风险提供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洪银兴.三农现代化途径研究[J].经济学家,2009(1):12-18.

[3] 吴沛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4(3):8-10.

[4] 李邦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探讨[J].北京农业,2013(4):251-252.

[5] JASPER G,DAVID B. From 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 to agrifood globalisation: The wan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ailand[J]. Third World Quarterly,2001,22(6):969–986.

[6] 郑新立.加快农业现代化是我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59-62.

[7] 郭庆然.中部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141-144.

[8] 张乃侠.农业现代化对种粮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以凤翔县农业发展调查资料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8):43-45.

[9] ANCA D,DOREL A. Romania′s Absorption Potential of E.U. Fund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Regional Analysis[J]. 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Oradea, Economic Science Series. 2010,19(1):46-52.

[10] 马晓河.农业现代化无法支撑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J].农村工作通讯,2011(14):37.

[11] 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J].管理评论,2003(3):8-14.

[12] [美]C.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 周晓,朱农.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3(6):17-24.

第7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43—04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和农业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特色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商品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高产高效。新型农业现代化盈仓富农、强基固本,不仅注重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注重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之路,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绿色生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营养、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发展节约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碳汇林业,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

3.信息化覆盖广。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4.“六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并进,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是手段,标准化、特色化是方苗洁,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 450002)。

向,产业化是有效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促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突出农业生产特色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5.多功能性。新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就业增收、发展休闲观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功能,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使农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拥有较有力的支撑体系。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地域和时令的限制,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现代的农业机械装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成本。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则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好田”这一难题的根本,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7.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新型城镇化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新型工业化则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装备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基本内容上看,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注重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从市场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从发展目标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率、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保证食品安全等。从思想观念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率、产量、技术、收入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益、质量、创新、环境等。从转化动力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由技术、制度、资本、人口、工业化等因素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由知识、信息、创新、生态意识、市场竞争等因素推动。从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奉献多、回报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则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三者成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产量,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要加大农业主产区投入力度,重视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主导,把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灌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和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农作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工程体系,推广“喷灌”、“滴灌”。加强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快粮食核心区排涝设备更新改造,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拨付资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人增田减的背景下,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开放、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强高产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集约化种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导农民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制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重点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积极推进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高效低碳农业机械装备技术集成与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

4.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要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从拓展农业多功能出发,科学划分农业功能区,确定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业在衣食保障之外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开发,通过完善相关区域政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围绕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等,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以此为重点,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注重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把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5.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规模经营,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轨道。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建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合作。

6.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信息化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条一体化的基本手段。要全面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强化各级部门信息服务功能,形成与国内外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把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每个农户。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农产品安全控制,加强信息监控体系建设;围绕农村市场流通,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7.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及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开展库区水保综合治理、重点水保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风沙、酸雨、干热风、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节能减排格局,杜绝工业化向农村“污染转移”。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营造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8.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9.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平原地区,围绕粮、棉、油、肉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重点发展食草畜牧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业,努力扩大加工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区,积极开发多元服务城市的农业,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1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学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好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支持河南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

[2]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3]吴海峰.河南新农村建设“三化”合力推进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4]盛小平.对衡阳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EB/OL],,2008-10-21.

第8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第9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剩余人口;城市居民;劳动生产率;小康社会;城镇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01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生活资源,工业等部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农业,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我国有近8亿农民,他们是否参与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改变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才有可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小康。

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三个方面:

1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棉等不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在进口量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必然受到冲击,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粮、棉这些领域退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部分农民来到城市,同城市融为一体,他们就业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由于机械化、现代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他们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这种转变,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大安市的农民,最近几年开始离开土地进城、进厂、进店,他们通过工业进园、商业进场、建筑进城、劳务输出等,逐渐变为城镇居民,他们中有些成了城市中的上班族,有些在自办企业中自行经营,有了可观的收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种植优质特色产品,做到高产高效,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来实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挖掘智慧,群策群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怎样走上富裕之路,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把美好的理想变成可见的现实,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指导,更需要农民的内在动力,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要让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能自觉解放生产力,摒弃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投向发展,动员一些企业支援农业发展。

联合乡大力发展玉米、水稻种植,建设了明亮的新房舍,道路宽阔,水电充足,通讯、电信快捷,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了使农民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好的风俗习惯,提倡科学文明、知法、懂法、守法,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3 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概括起来,有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农业的综合国力也突显出来。粮食生产已稳定达到4.9亿吨和肉类6000万吨的水平。应该说,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历史性的大转变,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例如联合乡种粮大户李忠,2014年种植200亩水稻。一是良种优化,不仅抗倒伏,而且价格高;二是采用了旱育秧技术,既省工、省水,又节本增效,现在育20亩秧田只需花5亩秧田的成本,每亩节约成本50元;三是病虫害防治及时有效,以前需打7~8次农药,现在只需打2次,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李忠种的水稻产量好、成本低、效益高,而且很快打开了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