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第1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 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 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 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2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一、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高基数上实现增粮增效新突破

2012年,全省各地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加强指导服务,粮食圆满实现连续九年增产,总产达674.5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四。在粮食总产九连增、菜篮子产品持续增长的高起点上,全面考量和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针对农业面积增加潜力有限、资源环境支撑紧绷、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最大程度发挥江苏科教和经济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继续强化“米袋子”产能建设,再夺粮食丰产丰收。坚持以大县、大方、大户“三大”为重点,深入开展“三改一创建”等活动,努力开创粮食增产增效、稳定发展的新路子。抓大县,把产粮大县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机装备配套,大力推进“亩产吨粮县”建设,广泛调动重农抓粮积极性,夯实粮食主产县生产基础。抓大方,坚持以优质稻米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高产增效示范基地建设,力促实现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万亩示范片和粮食生产关键环节专业化服务“两个全覆盖”,充分发挥示范方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抓大户,着重加快培育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壮大一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种植规模100—300亩的种粮大户,推行粮食标准化生产,千方百计提高种粮农民规模经济效益。

大力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以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契机,着重抓好蔬菜、畜禽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让农民和市民得到更多实惠。抓基地保供应,在城郊边缘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永久性蔬菜基地,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县,积极培育现代养殖企业,稳步提升大中型规模养殖产量,推进畜牧业和园艺业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流通效率,确保均衡供给。抓标准保安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设施和生产技术,打造一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转型保增效,全面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园艺生产,创新畜牧合作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找准主攻方向,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在种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实施“三大工程”。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加快推动种业企业与育种单位、种业企业之间“两个重组”,重点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推动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科研单位和所办企业“两个分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品种的能力;加快推动弱小种业企业、不适宜老品种“两个退出”,全面加强县级品种管理,进一步提高良种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农技推广“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100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0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培育一万名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加快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信息、农艺、农机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全力办好“12316”三农服务热线、江苏为农服务网、《农家致富》手机报等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狠抓监管措施落实,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落实全程质量管控和动物防疫举措,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加快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加大对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违规使用兽药、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创建一批高质量的“三品”基地,建好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稳步扩大“三品”总量,打造一批江苏名牌农产品,做响江苏农产品品牌。

二、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在新征程上构筑农民增收致富新优势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未来五年年均实际增长需在10%以上。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在优化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结构等方面加大力度,突出“两手抓”,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手抓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直供直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让农民能增收、市民能接受、政府不发愁,重点推广三种农产品直供直销形态,降低流通成本,把更多的利润留给农民。一是以直销店为重点的门店专卖模式,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在大中城市开设直营店、连锁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向市民“零距离”提供农副产品;二是以订单销售为重点的直接配送模式,鼓励规模种养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等与高校、酒店、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三是以网上销售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销售渠道,力求打造一批上规模、有特色、影响大的农产品“网上商城”。

一手抓农民就业创业、培育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坚持以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针对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和外出务工农民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农广校、农职院校等各类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加大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按需培训、适岗提升,切实增强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本领,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在新起点上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破解这一课题的重要路径,就是要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必须守住底线、把握关键,既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又要千方百计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决不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积极推进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规模流转补贴政策,依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强化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地位。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规模适度、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原则,对农民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区,鼓励发展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不具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重视培育多元化、全程化的服务组织,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和一般农户收入“双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三资”管理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以物业经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建设一批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项目,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建设主力方阵。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探索不同生产领域认定标准,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并采取补贴倾斜、强化培训等措施,切实巩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在发展粮食等农作物规模化生产中的主力军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年活动,加快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展服务功能,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中进一步发挥生力军作用。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双带型”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延长产业链条,有效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

四、坚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

建设,在新定位上再创新农村建设新佳绩

我们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上求实效。

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村庄建设活动,稳步扩大林木覆盖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稳定重点公益林种植面积,切实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监控,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对太湖、宝应湖、洪泽湖、骆马湖、里下河沼泽、沿海、沿江等区域内自然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立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遏制全省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有效保护自然湿地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扎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创建,推进“生态”标签认定,选树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典型。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农业污染源调查,组织实施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秸秆综合利用,美化净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力度,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效率。

第3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50-03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影响,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科学内涵。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与之对应的是,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装备和手段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结构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综合性发展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强调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转化,所以它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农村生活现代化等。

(二)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从人口、社会、经济等不同的角度,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农村城镇化主要是从主体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转化为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程度。农村城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时间特征,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综合过程,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渐变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以非农就业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村亦城,以城镇生活观念和方式为主。

二、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状况及关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徐州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也是决定和影响徐州农村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历史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得出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业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业电气化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在逐年增加,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农业人口的比例逐年减少,从而促使农业人口也在逐年减少,但由此带来的第一产业产值在逐年增加。这些都为徐州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经济和人力资源基础。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也是影响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徐州地区亦是如此。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关键在于提高人均耕地面积。由于总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甚至变小,就只有通过大量减少农业人口来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发展。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得出徐州农村城镇化率与第一产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以非农业人口比重法统计出的徐州农村城镇化率Y从1990年的17%上升到2005年的34%,递增比较平缓,每年递增不到1.0个百分点,比较符合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率虽然呈递减状态,但不等于第一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是负向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率呈递减趋势,只能反映第一产业在经济上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确实在减小,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增长。

三、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性分析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都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路径和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要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两者的联系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各种联系的基础。其次,农村城镇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条件依托。

(一)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

1.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大量的农业产品。农业现代化提供的产品既有食物产品,也有原料产品。不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何变化,人们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始终是100%,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同样是100%,没有农业发展作为基础,农村城镇化只能化为空谈。

2.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加充足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城镇人口、农村劳动力人口均呈逐年上升而农村就业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势态。城镇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即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以2005年为例,徐州地区总人口为925.31万,比1990年上升了近15%;农村劳动力人口为348万,比1990年上升了9%;而农村就业人口为182.63万,比1990年下降了约27%,与此相对应,农村剩余劳动力从1990年的22%上升到了2005年的48%,上升了26%。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减少与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是高度吻合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力就越少,能够释放出的农业劳动力也就越多。徐州城镇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所致。但是,受多种综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徐州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农业在劳动力要素上对城镇化的制约作用表现得不是很突出。

3.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必需的土地和资金。首先,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依托。城镇建设所占用的土地,大都来自农业用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农业用地来谋求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因为多数城镇都建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之处,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农业的最好用地。徐州地区土地总面积11 258平方公里,1990年城市面积为18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到了2005年城市面积增长到了1 1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3%,这都是以牺牲农业用地为代价的。其次,农业发展以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城镇化提供资金。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观念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除了必要的农业消费,更多的资金用在建房、购房、教育、兴办产业、到城镇谋发展等多种渠道上。根据中国的实情,国家还难以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步伐,靠的主要还是农民,农民是农村城镇化的投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二)农村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1.农村城镇化可以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科技投入能力低、农民对农业科技缺乏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和偏低,徐州地区情况亦是如此。其中,农民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农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人均土地使用面积、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总收入和农业总人口等方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过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农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收入偏低。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稳步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的变迁,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能够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徐州是农业大市,其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市场化。要依靠市场来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从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市场化始终是主流,而企业化是其主要形式。农业是个特殊产业,政府应该干预市场失灵,而不应该干预农户。政府应加强正确的市场导向,通过农村城镇化为农业带来更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从而从多渠道多层面来引导农业生产。另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会带来城镇人口的增加,促进与农业相关产业的扩张,会大大增强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产品贸易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

3.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而生产方式的调整,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村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农业致富的渠道也从单一的农业,转向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商富农。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从更多渠道筹集农业资本,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农业结构的调整会给农业生产释放出更大的空间,促使农业生产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即收入弹性大的农产品在农业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农贸市场、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高追求,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市场导向,吸引农民生产、销售收入弹性大的高档、高品质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4.农村城镇化能够拉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打牢基础。以高技术、高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业经营必须走向规模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更好地应用高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不改变农村以户为单位进行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农村经济是很难出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因为小规模经济无法有效地让农民增收。通过农村城镇化,将目前徐州近一半的剩余劳动力尽可能多地“释放”出来,拓宽他们的就业方式和渠道,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土地等农村资源,为农业的集约生产创造条件,从而拉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比如,铜山县三堡镇胜阳村,以木材加工产业为龙头,通过整合产业结构,建设乡村循环经济,工业反哺农业,从政策上引导农民多方位就业创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从而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经济实力强、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城镇化推进步伐快的典型新村。

参考文献:

[1]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秦润新.农村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姜爱林.论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J].大理学院学报,2003,(6).

第4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水利 现代化建设 思考

作为我国整个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水利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节,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都依赖于它,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的基础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农村水利建设也应该向现代化发展,以此与农村、农民、农业环境发展的相适应。

一、农村水利现代化目标

(1)防治洪水,排除田间水涝。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防止洪水,以及在洪水发生后及时排出田间的水涝,保证农作物正常的生长,维持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农村生产的重要原因就是农作物该得到水的时候干旱,而需要阳光和少水时候却发生水涝,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是解决了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2)灌溉农田,节约用水。据相关资料,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供水量的65%左右,而农业灌溉用水占农业总用水的90%,农业灌溉用水是名符其实的“用水大户”,而农村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则是降低农业灌溉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引入现代化科技。农村地区实现标准化的河道、节水灌溉工程和建设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农村水利科技的投入,不断将新的技术与理念结合到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农村水利的现代化建设。

(4)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运行管理。农村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好后,必须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运行体系,否则其效用大打折扣。主要包括水利设施的管理人责任明晰、长效管理措施和定期检查维修计划等,农村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与农村农业发展相适应。

二、农村水利现代化现状

(1)总体农村水利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水利现代化处于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初期阶段,目前,虽然中央和当地政府加大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但现实是大多受工程量、配套资金不到位以及农村地区技术限制,导致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缓慢。同时由于已有的农村现代化水利设施的损坏,其维修工作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安排,进一步导致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滞后。

(2)农村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由于农村水利设施是非经营性工程,其管理责权难以具体到人,经常产生工程事故、设施损坏后就将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弃置,使农业工作受到阻碍,同时,排灌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在农业灌溉用水或排涝时,农业生产得不到及时的维护。

(3)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也是农村水利现代化过程的重要一环,虽然农村自来水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饮用水,但还有不少村民一直沿用上辈传下来的大口井、浅土井,而这些井里面的水常常来自于地下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农业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和化肥等污染,而这种污染对村民的身体健康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三、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一定要重视我国农业生产环节,而农业生产的过程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农业用水环节。我国农业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加大投入,保障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上,用于全面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改造步伐上。建立标准化的沟渠,不仅可以将各种水资源合理配置,做到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的合力并举,同时还能起到节约用水、管理方面等目的;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这时候就加强沟渠的防渗设置,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到农业生产上来,极大提高了农村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建立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布局,最好实现田间呈方块状,且集中到一起并且连成一片,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益。

(2)完善农村水利现代化管理。农村现代化水利设施建立后应该配套合适的现代化水利设施管理体系,维护和提供高质量的水利服务,主要形成以管护主体为核心,同时明确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以及使用权。加快建立适应省情、省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化管理、群众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建的好、用得起、长收益。

(3)坚持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是依靠科技手段支撑起来的,只有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水利建设上,才能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先进化和现代化。而具体到如何坚持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和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项目上,这种大的水利工程无法通过农村地区的资源完善,只有推进新的科技手段,例如测量和土木工程技术等。同时由于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所以,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是离不开科技的大力支撑的。

第5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经济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60-01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途是漫长的,在这条道路上,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审时度势,以现代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保障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产业调整和市场融合性调整。

1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带来全中国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农村的现代化耕种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并获得了较好的产业成效,但是现代化发展的链条化结构还是不稳定,除了应用现代化耕种技术以外,其余的类似于营销、技术推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其不均衡发展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大约束瓶颈,其薄弱地位亟需改变。如何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现状根本改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建构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实现[1]。

2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资源的局限

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基础产业,当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很少,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局限十分明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农业现代化整合计划就只能搁浅。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农户来说其种植、养殖的各项产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90%以上的农户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决定种植项目和养殖时间,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蔬菜市场和肉制品市场出现价格浮动,相应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也变得不稳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降低,低投入的农户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2]。

2.3 劳动力不足

受现代化农业耕种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变得较为轻松,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得农村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降低,新的技术缺少了人力技术传播的支持,很多新型技术不能引入,得不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实验的机会。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业乡镇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产业化程度过低,农业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设模式,独立的产业结构使得多种问题凸显,短期利益不能长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也不能长期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3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加速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例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营销手段。具有跨越时空、覆盖面广、高效率等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农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有政府的调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营销平台,开设专门的网络营销绿色通道,保证农民的产品有更广阔地营销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通过地区网络来加强对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列举和短期产品价格的预测,通过信息网络来保护农户的利益。总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

从农业技术角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进而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安稳民意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之初应该首先分析当地的农业优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农业现代化指标,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各级权重,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展。使得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当然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技术传授下开展的,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所以村组织应该鼓励家庭中留有1名年轻劳动力,保证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3.3 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为了更好地稳定农业发展,以工带农的策略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达的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建设的扩大,实现农业结构的区域化布局,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能够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具有紧密度,将农业的多种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环境。这种经济发展途径其本质就是农业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将农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进而推进农民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和农村的现代化升级,进一步升级“农业”,为“农业”迈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1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和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规模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从而促进、提高农村现代化农业水平,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很多现代化的机械逐渐应用到了农业生产活动之中,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水平。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整个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持续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工作,将农村现有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的作用,土地集中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提升农业规模化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能够极大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土地流转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农民可以“亦农亦商”,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很多农村土地资源出现了闲置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实施,我国可将农村现有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价值。此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还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例如市场的“工业化”农场模式、市场的农民合作社等,这些创新出来的农业模式各具优势,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2土地流转能够发展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大量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土地政策却使我国农村土地呈现出零碎、分散现状,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应逐渐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将农村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正在逐u加大,很多农民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转而进城务工,使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造成大量的农业土地被闲置。这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优化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享受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吸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回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及人才。

3土地流转可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第7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四化”同步;山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5.89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增长9.8%。农村3种主要支柱产业规模14.11亿元,支柱产业产值率97%。

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结构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农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比重较小,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农业模式还不多见。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多偏远乡村农业生产受到交通条件制约,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乡村因地理因素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周边带动作用不足;同时由于各个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对种植品种也有不同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缺乏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服务。

(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制约

由于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够便利,盐边县16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县域内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交通线的乡镇或村社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机作业领域狭窄,山区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利用农业机械,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维护困难较大,对农业生产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较为紧缺,质量不高。实际耕地面积不多,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20.82万人,按盐边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29.2万亩计算,人均耕地1.42亩;项目区总人口81343人,耕地10.17万亩,人均耕地1.2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高标准农田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9.2万亩的22.95 %。中低产田22.5万亩,占77.05 %。

(三)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国5%左右的水平。盐边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要产业,且三者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种植业服务收入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65%、畜牧业服务收入占25%、渔业服务收入占7%,即使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盐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不少于0.7亿元/每年,因此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较大。

(四)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盐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8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体上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农业技能培训不足,2012年盐边县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162户,培养新型农民800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应用,也是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不够,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三大产业信息化相关性都不是特别高,相对而言第一产业与信息化相关性较强,这个现象说明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决一般性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之外,尚不能大范围、大规模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场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目前盐边县农村164个行政村中162个行政村电话全覆盖,95个行政村通固网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GDP增长依赖工业,农业对经济贡献不大,2012年第一产业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17.2%、第三产业增长9.1%;2013年第一产业增速4.6%、第二产业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5%,GDP增增长8.5%,一、三产业增长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以工业拉动为主,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贡献不大,2012年农民人均农业产值约8000元,基本上与人均农业产值持平。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盐边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背离、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高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盐边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背离现象,农业化对工业化支撑力度不足,工业化没有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应有的拉动。盐边县工业化的明显特点是依赖矿产资源、制造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工业化进程会加剧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差距。从城乡收入来看,盐边县人均GDP较高,在省内排名第四,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镇服务功能有限,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大,农村居民难以依托城镇服务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达2.5:1,农村居民对城镇服务体系运用不足。农业发展对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潜力较大。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发现,盐边县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说明农业生产还没有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因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与每千人初中升学人数相关性最高的是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基础教育需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说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教育需求的提高,进而促进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6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28%,非农就业比重40%,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93%,相差53个百分点,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

四、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盐边县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基础,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工作在农村能源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减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使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创造市场空间。

(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运用信息化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决策水平,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盐边县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发展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解决盐边县乡村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提高政府对于农民的服务水平和农村、农业管理业绩。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家库,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提高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入学率、搞好教育设施硬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满足城镇化与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工业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需求。结合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问题。在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整合改进偏远民族村寨、荒僻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品种改良等手段在县域经济范畴内解决农业生产短板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长期农业发展应该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解决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促进特色农业竞争力建设,使农业生产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力争使特色农业向国内和东盟市场发展。

(三)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发展教育产业,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基础教育保障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提升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教育产业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由研究中心、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成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服务。深入挖掘工业潜力、提高发展内涵,在工业发展中适度降低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降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依赖,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不足的城镇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适当关注、奠定发展基础。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促进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防止乡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后产生的留守问题和乡村文化衰退、产业衰落、新农村建设停滞问题。防止农村环境污染,避免河流、农田受到污染损害,防范“乡村病” 的发生。

(四)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和盐边县以农为主的乡镇发展实际,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农业生产集中的乡镇,优先提升这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人口转移合理权衡,以提高投资效益。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生产技能培训,使县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不断提高,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农业经营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盐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发展精品农业的条件,结合目前盐边县农业产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赋予新的市场特点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关键所在。盐边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在不同乡镇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在农牧品种选择、养殖与种植生产技术、农牧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以科技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改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手段来实现品农业的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搞好农业管理创意和农业服务创意以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聚集。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冷冻储存和展销等配套物流体系。依托主要干道发展农产品外销,积极开展特色产品跨区域贸易,盘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农业科技领头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五、结论

“四化”同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建构,是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框架性对策,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更新观念是运用“四化”同步思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四化”同步发展思想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进程中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面力量协调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历史、现在、将来相结合,努力促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3]唐祥来.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朱靖红,肖倩.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7).

第8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历史命运

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却许多共同之处。这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民的非农化、职业化、市民化。

一、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社会,建立广泛的市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动力是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市场化的发展成就和必然结果。在市场化趋势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小,吸纳社会生产要素的能力差,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不容易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其他任何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风险。因此,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个特点更为明显。市场化过程尽管导致了农村的灾难和农民的痛苦,然而,农业、农村要摆脱弱势地位最终还要依赖市场化,市场化是农业、农村、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指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花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实现的标准体系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这就是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的下降和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资本主义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带来的是高污染、高成本、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农民收入长期走低、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农村落后凋敝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也要走现代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时发现,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经营农业的“农业企业家阶级”,这些企业家把农业产业当作工业来办,采取企业化的方式加以经营,从而促进了农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落实到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上,一定要有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生产组织形式,这就是现代企业化。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农业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过程,是各国农业按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

农业国际化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农业生产国际化;二是农业资本与技术国际化;三是农业市场国际化。农业国际化是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是全方位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绝不是单纯的国际市场准入;是整体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纯地出口创汇。

二、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第9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熵权法;南京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3日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发展成为具备当代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因此,农业现代化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量研究方法,大部分学者采取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如李芸、张安明基于AHP法研究了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林正雨、李晓等利用AHP法探讨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主观性较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定量研究方法,因而本文拟采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权重,以此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客观、科学。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为31°14'~32°37'N,118°22'~119°14'E,全市总面积为6,597平方公里。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为818.7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9%,位居江苏省第一位,全市耕地面积为237.19千公顷,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84.63亿元,粮食作物总产量114.7万吨,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随着南京市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趋势也逐渐加深,作为东部经济强省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为周围其他城市提供参照,因此研究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选取的统计指标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2006~2015)》、《南京市环境发展公报(2005~2014)》以及2005~2014年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体系设计。本文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依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初步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水平和农业可持续水平4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反映南京市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

(二)数据预处理。由于所选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因而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正向指标越大越好,计算公式为:

Xij'=(Xij-minXj)/(maxXj-minXj) (1)

2、负向指标越小越好,计算公式为:

Xij'=(maxXj-Xij)/(maxXj-minXj) (2)

式中,Xij和X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值和标准化后的数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选用客观赋值的熵权法确定权重,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四)数据标准化。用标准值法处理数据,在个体指标分析基础上,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标准值,如果该指标达到了这个标准值,就可以当作实现程度达到了1。一般情r下,对于某个指标的实际值Xij,其对应的标准值为X0,按照公式Zij=Xij/X0进行标准化处理,若Xij>X0,则给定Xij=X0,使得标准化结果不超过1;若指标值Xij

(五)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确定了权重以及各个指标对应的标准化数值后,就可以计算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Y,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统计年数,j为指标数,?棕j为各指标的权重,Zij为各指标每年的标准化指数。在参考国内农业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分为5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表2)

四、结果分析

(一)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评价。依据公式(6)计算出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南京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4年相较于2005年已经上升20%左右,可见近10年来南京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状态,这得益于南京市先天拥有的较高水平的农业发展基础。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逐渐让位于工业与服务业,到2014年,南京市已经基本形成“三二一”型产业格局,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农业发展水平并没有因此下降,反而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也引进不少新技术,走向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使得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因此逐步提高。依据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划分,目前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仍属于初步实现阶段,正在向基本实现阶段稳步前进,但距离发达阶段仍有不小的差距。(图1)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结构特征。图2显示出农业投入水平指数、农业产出水平指数、农村社会水平指数和农业可持续水平指数,这4项指数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图2)

1、农业投入与产出水平指数。由图2可知,相较于其他结构指数,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一直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的状态,基本维持在0.3左右,表明南京市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一直以来比较稳定,并没有为了增加产量而加大投入的趋势,可见近些年来南京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依赖于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而应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对应地,农业产出水平指数不断上升,到2012年,农业产出水平指数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可见南京市农业产出水平远高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增,目前已达到最佳发展状态,表明近些年来,南京市对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现代化装备的投入已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2、农村社会水平指数。从图2中可以看出,南京市农村社会水平指数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2014年南京市农村社会指数达到0.9736,已经接近最佳水平。南京市目前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2014年农村人均收入超过17,000元,远高于标准值13,000元,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也逐渐下降,现在农民从事的基本是与农林牧渔有关的服务类行业,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得益于乡村企业的逐渐壮大。政府也给予乡村企业以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在农村投资建厂,使农民可以就近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使农村社会水平大幅度上升。

3、农业可持续水平指数。由图2可以看出,农业可持续水平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05年的0.4025提高到2014年的0.6964,近10年来增幅达到73.02%,由此可见,南京市农业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表明近年来南京市在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南京市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但全市森林覆盖面积不减反增,森林覆w率逐年提高,2014年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5%,位居江苏省第二;同时,南京市发展农业也日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绿色产品逐渐增多,这些都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五、结论

2005~2014年,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稳定的发展。总体上看,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正在向基本实现阶段发展。农业产出水平稳步上升,已达到最佳发展水平,而农业投入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表明南京市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农村社会水平也稳步上升,现已接近最佳发展水平,表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可持续水平不断上升,增幅超过70%,表明南京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亦十分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芸,张安明.基于AHP法的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

[2]林正雨,李晓,何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

[3]李满,李世峰,欧阳映鸿.基于熵权法的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5.

[4]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

[5]王国敏,周庆元,卢婷婷.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李宝玉,李刚,高春雨.环渤海现代农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