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非遗传承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传承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传承的发展

第1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0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相同的发展方向,对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为急迫。因此,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实行了相关举措,但是在具体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群众的传承保护意识不深等问题。本文研究分析的意义旨在加强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高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各种技艺、表演形式、文化场所、文学作品、工艺作品等世代相传的非物质表现形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语言,如:口头传说和口头文学,表演等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节庆及礼仪,对自然界的知识探索实践,传统的手工艺五个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开拓、积累、升华和传承下来的不以实物形式表现出的财富和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力量。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将我国优良的社会传统、多异的社会习俗传承下来,能够加快全球化进程,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关键作用,也可以提高普通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四有公民”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传承保护并发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一些相关的产业,像手工艺品的批量生产制造、民间戏剧歌舞的学习等,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大物博,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相当的多。随着“地球村”的发展,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意识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身问题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学习,并掌握其核心文化精神或技能的人;另一种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负责人,主要是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般都是在学术界比较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西方知识文化的追逐,对本族文化的淡化,使得大部分的民间工艺技能、艺术在慢慢流逝。对于一些学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要求相对较高,来自民间的传承人很容易将其内涵、精神、价值在传承过程中流失,因此,国家对于学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应该给予重视和支持,鼓励相关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传承和保护,引导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

应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之间的关系。民间文学艺术的全部,民俗中原始的部分,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传统知识全部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重要性及意义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强等,使得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慢慢的流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界定需要逐步完善,需要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力度,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予以明确化、简单化,以便借助国家的力量进行传承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全面认识,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其具有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在世界竞争中,其处于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因此,本文基于我国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提出几点相关策略以便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一)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提高传承人责任感

目前,我国本着国强则民强的原则,正处于注重改革开发,大力发展经济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的力度不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承和保护的不重视,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不明确传承人的责任所在,随波逐流,荒废或是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家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提高其传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传承人应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的六大原则,即人本原则、可理解原则、整体原则、可持续原则、创新原则和发展原则。其中,整体原则是基础,可理解原则是根本。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整体把握这六大原则的具体使命,更好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班

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开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学习班,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交流学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传承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组建一些民间艺术技能大比拼、戏剧舞蹈表演会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智慧结晶展现给更多的人民大众,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部门也可以定期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交流会,适当的借鉴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学习,提高我国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2003年的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中,就明确的描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确定了其在文化部门中主管部门的重要地位。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发,其中明确的提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目标和方针策略等,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等。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成为我国的立法项目。

由此可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不管是人民大众还是专家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都需要吸取精华、摈弃糟粕,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更好的将其传承下去,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四、结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西方文化的大势入侵,使得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提高传承人责任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的传承保护措施,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来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第2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苗族鼓舞;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活态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当前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遭到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概述

(一)起源

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湘西苗族村寨,受节令和时间的限制,其具有诸多的称谓,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对封闭,生产条件不高,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族群精神,调节情感,往往以击鼓为乐,从而形成了苗族鼓舞这一文化艺术。从当前的苗族鼓舞内容和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种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产生活情境,这表明苗族鼓舞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现状

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落后。苗族鼓舞传承方式基本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受众规模小,虽然能保证被传授者的技艺质量,但是参与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发展。

二是现代文明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电视和网络等不断普及,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导致苗族鼓舞逐渐失去群众基础[2]。当前湘西大多数人较少参与苗族鼓舞活动,不愿意练习和学习鼓舞,并且部分人为谋生计而外出,无暇顾及苗族无辜,影响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传承及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保护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是以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开门授徒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保护传承人十分之必要。首先,给予传承人物质生活保障。湘西地区经济水平不高,文化和交通等相对落后,许多苗族鼓舞传承人因经济原因而被迫放弃技艺,导致技艺逐渐流失,因此政府可以为其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提高传承人的名望和社会地位。政府可以支持和奖励为苗族鼓舞做出贡献的人,对其技艺加以肯定,为其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与机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舆论导向优势来普及苗族鼓舞的文化及价值,营造良好的声誉。目前苗族鼓舞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度挖掘其价值与内涵,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力度,多是将其作为旅游宣传附属品,影响其传承与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平面广告和网络媒体,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苗族鼓舞,将鼓舞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加以展现,积极宣传文化深层次内涵,使湘西民族特色与特有的神秘感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苗族鼓舞作为生态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其传承及发展的方式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客观思考其发展现状与趋势,能够让鼓舞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当前苗族鼓舞在实际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承方式落后、现代文明的冲击、传承危机等,这就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模式,从而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湘西州的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44.

第3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吕家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J607;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36-04

吕家河民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我国民歌王国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山野奇葩,也是中国汉族民歌中弥足珍贵的半坡遗址。它直接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是劳动人民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1],也是认识武当山地区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鉴于当前吕家河民歌传承发展状况和民歌挖掘整理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实际,本文希望通过对吕家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的分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吕家河民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传承、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

一、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的现状

1.民歌传承人与梯队发展情况

吕家河民歌被发现以来,当地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先后对老歌手的唱腔、唱词、古词、声韵进行录音、录像,建立了电子档案;争取了政府支持,对生活困难的老歌手,政府尽量给予优先安排农村低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从官山镇中学选拔了12名毕业生到十堰市艺术学校进行培训,学成归来后,以12名学生为骨干组建了吕家河民歌艺术表演团,成为官山镇吕家河民歌的传唱者和守护神。

2.民歌挖掘与整理研究情况

通过邀请北京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吕家河村设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前来实习采风的师生开展“高校师生到田园,农民歌手进校园”的互动交流,帮助挖掘整理经典民歌,先后出版了《吕家河民歌集》、《吕家河民歌研究》、《武当后花园南神道探秘》、《武当南神道民间叙事诗集》、《吕家河民歌村民俗与研究》、《民歌与安魂》、《武当官山文明》、《武当后花园――官山》等书籍和《吕家河民歌・风光》VCD光碟、《武当南神道民间传说》系列丛书。为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基础。

二、吕家河民歌传承、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非遗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无序、方式单一

吕家河有非遗传承人4人,其年龄均在70岁以上,年纪较大,身体状况欠佳,记忆力逐渐衰退,传承活动受限。老一辈中没有女性传承人,新一辈中男歌手多于女歌手,四位传承人都只有三、四个徒弟,弟子尚未全部传承传承人的民歌,并达到一定高度。传承人均为文盲,不识字,在长期口传心授中,由于观察理解能力有限,仅仅靠头脑去记忆,比较困难,容易张冠李戴,发生遗漏等。据了解,愿意学习传承吕家河民歌的大都是本地人,有的是家庭内部传承,有的是拜师学习,新一代传承人文化水平也不高,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培训,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2.非遗传承投入有限,民歌传承缺乏经济保障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民歌传承后继乏力。对民歌传承人经济补贴有限,传承人为了生计仍然还要从事其他劳动,以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这严重影响了新一代传承人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信心。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支窝现夭蛔悖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生活生计外出务工,其工资收入远高于民歌所在的地方政府支付给非遗传承人的工资收入,青壮年劳动力无心于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民歌传承与保护这项工程持续的经济支出,民歌传承缺乏经济保障。

3.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歌传承缺乏相应的环境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娱乐方式。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交流的工具变得更加现代化,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生计问题,并实现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流,吕家河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冲击和破坏,政府、民间组建的歌会渐趋没落乃至消失,吕家河民歌也逐渐丧失了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电影、电视、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彻底颠覆和改变了人们娱乐方式,人们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各取所需快捷便利下载各类娱乐节目观看、欣赏,这些娱乐节目彻底取代了人们对民歌文化的需求与传唱,民歌传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4.民歌传承意识薄弱,自觉传唱意识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持续工程。吕家河民歌传承与保护需要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更需要一届届政府执政者持续不断的扶持;需要“运动式”的宣传与投入,更需要持续性的推介与关注。对吕家河民歌的调查中发现,经常传唱接受过采访的村民、有过学唱民歌经历的中学毕业生对吕家河民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了解的,除此以外,其他的村民对吕家河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无所知的,更不必说了解吕家河民歌传承与保护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了,民歌传承意识薄弱,自觉传唱的意识不足,致使民歌传唱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5.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民歌传承缺乏整体规划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感召下,上级政府设计了对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包括GDP、年人均收入与增长比例、各产业增速与增长比例、招商引资项目数、引资总量与增长比例等等,这些考核指标难免以偏概全,这种考核指标设计的导向,必然形成地方党委、政府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人文社会环境软件建设的现象,即便是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背景下,地方主政者仍然摆脱不了重经济建设、轻人文环境建设的急功近利行为倾向,其结果导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变化无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朝令夕改,民歌传承保护与利用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

6.民歌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性

传统农耕时代,人们在从事农事时身着各式农事服饰,头顶、肩扛、身背各种种子、种苗或农具,在田间地头个唱、对唱、齐唱,其歌唱内容既有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也有体验采摘、收获、加工与品尝的收获喜悦,又有体验爱情、友情与亲情的喜怒哀乐,其内容涉及面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吕家河民歌表演在村里的民歌堂内进行,场地所限,设施简陋,表演辅助乐器少,服饰简单,作为旅游消费品对游客来说缺乏吸引力,商业化表演程度低。部分民歌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脱轨,缺乏时代性。吕家河民歌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民俗逐渐消失,娱乐方式渐趋多样化,吕家河民歌逐渐淡出了村民的生活。

三、吕家河民歌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发展规律是进化[1],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保持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2]。遵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必须正确处理好吕家河民歌传承、保护与利用关系,确保在传承中得到更好保护,在保护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保护与利用中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使吕家河民歌得以继承发扬光大,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投入与合作并举,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目标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程中,政府必须履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职责,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有计划地持续进行财政投资,加大对各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各级非遗传承人经济待遇,增强新一代传承人对非遗传承、保护的信心,确保各级非遗传承人、接班人能够全心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发展目标。

(2)坚持政府与民间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在目前乡镇经济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民间可以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开展伙伴式的合作,特许权可以是出让土地经营权、项目经营权等,通过签署合同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实现政府与投资各方的互利共赢,这是解决上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财政又难以支撑非遗传承与保护工程持续投入,实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发展目标行之有效的途径。

2.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利用并举,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

(1)坚持政府与民间合作,借助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乡镇旅游

官山镇地域辽阔,山青水秀,南接房县、神农架,北邻六里坪经济开发区,东眺武当金顶,西望伏龙山,十房高速公路横贯全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前山学武观庙,后山听歌休闲,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3],这种旅游产品的差异互补性非常适合发展乡镇旅游,即:建设官山镇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农业观光园区既要相对集中,又要功能区分明确、相对独立,实现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体验和参与、综合服务五大功能。将民歌文化与乡镇旅游对接,根据各功能园区功能,结合吕家河民歌唱腔、唱词和声韵特点,演绎编写出符合各功能园区的新吕家河民歌,传承与发展吕家河民歌,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赋予吕家河民歌新的生命、新的含义,这既是对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对吕家河民歌的发展与利用,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发展经济与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并e,促进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之目的。

(2)坚持既有景点与规划景点统筹协调,逐步凸现民歌文化价值

对于文化遗产,既要保护,更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为了更有效的保护,这样才能逐步凸现民歌文化价值。地方党委、政府要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准确定位民歌村乃至官山镇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统筹规划,制定吕家河村民歌传承、保护与利用的长远目标,坚持既有景点与规划景点的统筹协调,把武当南神道、大明峰等项目开发建设与吕家河民歌村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民歌村民歌与武当山旅游产业的对接,以及官山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错位发展,让游客体验到“走武当大峡谷,游武当南神道,观武当后花园,听吕家河民歌,事田间地头活”的休闲度假情趣[3],让民歌村民歌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凸显官山乡镇旅游在武当山旅游经济圈的互补优势,使吕家河民歌适应“大武当”旅游发展的需求,成为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闪亮明珠。

3.坚持民歌普及与队伍建设并举,促进民歌、民歌文化发扬光大

(1)持续开展民歌“四进”活动,不断扩大与强化民歌传承群众基础

扎实开展以民歌进家庭、进校园、进机关、进观光园区为主的“四进”活动,形成人人学唱民歌,个个能唱民歌的良好氛围,使吕家河民歌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4]。利用节假日、旅游重要节点举办民歌大赛、青年民歌手大赛、民歌演唱会等,不断发掘新人,鼓励年轻一代学民歌、唱民歌,把现存的曲调都唱熟唱会,把学唱民歌、会唱民歌与文明家庭、劳动模范、青年能手评选结合起来,强化民歌传承保护人文社会环境,扩大民歌传承群众基础,为各观光园区乃至“大武当”区域内景点景区源源不断培养输送民歌歌手。

(2)持续开展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民歌传承保护接班人

为确保吕家河民歌传承保护后继有人,每年要有计划选拔一批对民歌演唱有兴趣、传承有潜力、保护有信心、学成回得来、工作留得住的中学生赴省、市音乐学院进行民歌、乐理和导游知识培训,签订培训与就业协议,提高学生在读、在训期间的费用补助标准,让就读、参训人员安心学习、潜心学习,学成归来后要有计划实行结对拜师,师从各级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人演唱表演的技艺传承与门下弟子民歌演唱表演与整理挖掘的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年度绩效考核,确保快速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把各级非遗传承人的演唱风格传承下来,使之成为吕家河民歌的传承者、保护者、守护神。

4.坚持媒体推介与营销包装互补,逐步扩大民歌村、民歌的社会影响

(1)实施全方位媒体推介,强化民歌村民歌的影响

吕家河民歌被发现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先后组织多家国内有影响的新闻单位进行采访报道,多个国外媒体对吕家河民歌进行宣传、推介,但这些宣传推介缺乏力度和深度,且推介形式单一。信息技术时代,媒体推介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快捷之特点,既要加强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周刊(杂志)宣传,更要重视新型媒体如互联网、手机、户外路牌和灯箱广告等宣传;既要加强重点节日、节点的“狂轰式”的宣传,更要重视持续性的全方位多踊的推介;既要面上应景之类报道,更要重视点上的深度报道,这样才能产生持续的效果。

(2)实施营销包装策略,强化民歌村民歌对游客的影响

营销包装是产品营销的一种策略,讲好民歌村与民歌的“故事”,向社会推介民歌村民歌,需要对民歌村民歌进行适度的包装。必须准确定位民歌村民歌功能,按民歌以及民歌所衍生的产品服务功能进行科学分类,在定期持续实施媒体推介的基础上,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延伸民歌村民歌产品及其服务,适时向社会宣传推介,让消费者走进民歌村,购买民歌文化系列产品,体验传统农耕时代的农事,学唱吕家河民歌,在学唱与体验中逐步扩大民歌村民歌在鄂西北生态旅游圈乃至秦巴地区的知名度,使吕家河民歌逐步走向全国。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的环境随之也发生巨大变化。吕家河民歌虽然得到了国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及其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吕家河民歌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仅靠地方政府经济投入难以支撑民歌传承与保护,民歌的文化普及、宣传等工作难以落实到民间,致使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只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上,本文通过对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剖析,探讨出民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主旨在于:寄望于各级政府、民间组织遵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正确认识、处理吕家河民歌传承、保护与利用关系,使吕家河民歌得以继承、发扬光大,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良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

第4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非遗传承;湘绣;设计;创新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名声在外,湘绣艺术作品栩栩如生。湘绣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其所发展而成的多种刺绣技艺能够传承下来,实属不易。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产品的欣赏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在国力日渐强大的同时,人们更乐于接受我国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并有自信将这些艺术形式推广至全球。湘绣本身具备很强的工艺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一种值得传承应用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非遗传承视角下来看,湘绣技艺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符合当下群众的审美和适用需求,在设计上加以创新。

一、非遗传承视角下的湘绣艺术概述

(一)湘绣艺术介绍

湘绣,顾名思义,是起源于湖南湘西地区的一种刺绣艺术。湘西地区是汉族和苗族杂居的地区,湘绣既受到了顾绣的影响,也受到了苗绣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一些技法优点。湘绣本身属于民间刺绣,自古以来,湖南湘西区域及长沙周边区域就形成了以刺绣为主的手工业,并成立了诸多知名的绣坊,古长沙县就曾有“绣乡”之称。从考古挖掘出土的湘绣艺术作品来看,湘绣艺术产生于2000年前,那时的湘绣艺术就已经比较成熟,出土绣品的图案就有十多种,绣线的色彩也多达18种。现如今,湘绣传承下来的技法十分丰富,有70多种,并且有上百种色彩的绣线,结合起来运用,可以绣制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从花鸟鱼虫,到动物人物,再到书画的绣图等等,广大的湘绣艺人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作品。

(二)湘绣艺术特色

湘绣艺术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首先,湘绣所使用的技法就有平绣、网绣、织绣、立体绣、双面绣等多种,采用不同的刺绣技法所绣制出来的图案样式不同,在绣制不同图案时,也会考虑到技法的选择。所以,从湘绣的发展来看,相应的刺绣技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些技法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湘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湘绣的针法千变万化,正是在这些针法的应用下,湘绣才能形成极富表现力的刺绣作品,而且,湘绣的绣图都有着相对严谨的结构,经过构图设计之后再进行刺绣,这样所绣出的图案更加栩栩如生,特别是花卉以及动物图案的绣制在湘绣中极为传神。再次,湘绣的彩色多样,十分鲜艳,湘绣的作品色彩明亮,绣制时通过对不同线的选择,还可以造成不同的明暗、反光效果,比如,丝线和绒线的效果就不一样。最后,湘绣还有较强的立体感,相比原画稿来说,进行了立体效果上的处理,湘绣是在画稿上的再创作,特别是基于双面全异绣技法绣制出的湘绣狮虎作品,则更为生动立体。

二、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一)发挥出湘绣艺术的商业价值

湘绣是一种民间刺绣,所以其所绣制的图案不仅仅是用于一些大件的摆设中,比如,屏风等,主要还应用于服饰以及生活装饰品中,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湘绣产品更能发挥出湘绣艺术的商业价值。湘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但是,现如今存在湘绣艺术作品价格较高的情况,属于有价无市,湘绣艺人制作一幅湘绣艺术作品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练习和积累多年,但是久而久之,湘绣艺术作品成为了收藏品,而非生活中可用的产品。创新湘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让湘绣艺术作品走进大众生活,提高商业价值。

(二)在青年群体中实现湘绣文化的推广

在青年人的视角中,非遗文化项目往往都与传统文化有关,都属于较为古老的文化艺术项目,与新时代的文化艺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大多青年人知道湘绣文化,并且尊重和乐于承担保护非遗文化的重任,但是,在生活中青年群体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湘绣文化,无法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湘绣文化的传承热潮。而在湘绣的创新设计下,湘绣文化才能更加适应青年人的审美需求,推动其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推广。

(三)与设计专业联合培养湘绣传承人

非遗传承视角下,通过促进湘绣设计的创新,还可以推动湘绣文化艺术的传承渗透到设计人才培养中,达到湘绣与高校设计专业联合培养湘绣传承人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在湖南省的高校中,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湘绣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其可以借助湘绣来开拓设计思路,湘绣也可以有更多创新设计,从而实现双赢。

三、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创新的不足

(一)湘绣设计仍以传统的图案形式为主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度不足,其在设计时,对传统的图案的应用较多,对图案形式的创新较少。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湘绣的传统图案都比较漂亮,以花卉图案为主,但是在人们审美多样化的需求下,更期待看到与众不同的湘绣设计。为了实现湘绣的商业价值,其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拓宽视野,在保留湘绣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图案加以创新。

(二)湘绣设计创新的领域拓展不够全面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需要其覆盖更多的商业领域,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湘绣产品领域。湘绣本身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格,有浓浓的中国风,其能够有更为广阔的设计应用领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湘绣的设计创新领域拓展不够全面,并没有深入到生活的更多方面,大多湘绣的设计还是停留在服装以及家居装饰品方面。

(三)湘绣设计与市场对接的不够精准

湘绣是一种手工刺绣工艺,在湘绣设计应用中,往往呈现出来的都是大件作品,作品的完整度高,从设计到制作都十分精美虽然这样的作品有很高的人文艺术以及收藏价值,但是与消费市场的对接不够精准,对此类湘绣设计制作作品有购买能力的人并不多,所以,湘绣艺术的社会传播程度不高、传播范围不广,不利于湘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湘绣设计与手工生产效率比较低

为了突出绣工,湘绣的设计都是精雕细琢的,目的就是通过设计和刺绣能够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但是,正因为湘绣制作的难度较高,设计越复杂,其手工生产效率就越低,想要大规模地推广湘绣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创新的策略

(一)结合时展创新图案设计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有几个传承人,将古老的手艺保存下来即可,更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湘绣是一种刺绣艺术,在机器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手工刺绣艺术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机绣技术的应用可以生产制造很多花样的图案,随着人们对于手工传承技艺的逐渐重视,湘绣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成为高端定制的宠儿。这两种对湘绣艺术的态度都不利于湘绣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发展,因此,有必要结合时展的要求来创新湘绣的图案设计,让一些具有时代特性的图案成为湘绣设计的新图案,还可以促使湘绣走出一条多元风格的设计路线,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图案设计中,也可以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抽象派、印象派等的艺术风格融入图案设计中,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湘绣的市场发展潜力。

(二)拓展湘绣设计及制作产品的领域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及产品发展的领域应进一步扩大除了湘绣服饰之外,可以创新拓展一些其他的生活类湘绣用品,比如,丝帛制作的团扇,团扇上可以绣上简约大方的湘绣作品;又如,家具布艺装饰品中,可以设计一些湘绣制品,湘绣的图案纹样不需要很复杂,纹样面积也不需要很大,重在风格点缀,从而给家居生活带来更多的审美和传统文化体验;再如,湘绣的婚庆用品礼服、喜帕、手绢、床上四件套等,也可以采用湘绣和机绣相结合的设计制作手法,重在展现传统文化。湘绣设计和制作的领域还可以拓展到旅游产业中,不仅仅是在湖南本地进行销售,更是可以将湘绣艺术推向世界,让高端湘绣作品成为西方人所崇尚的奢侈品、艺术品。

(三)加强湘绣设计与市场的对接

从非遗传承视角来看,现如今的湘绣艺术有着传承人体系,但是仅有传承人是不够的,传承人的责任是将湘绣艺术传承下去,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为数不多的正统传承人很难有精力将湘绣艺术推广到全社会。想要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并喜爱湘绣艺术,愿意为湘绣艺术买单,能够在生活中用的起湘绣艺术产品,就需要将湘绣艺术进行设计上的创新,实现湘绣艺术与市场的对接,既保留湘绣艺术的艺术特色,又简约化湘绣艺术的制作,形成不同难度层次、不同刺绣面积的湘绣艺术设计图样,实现湘绣设计的普及应用。

(四)采用部分手工绣提高生产效率

现如今,湘绣的正统传承人并不多,但掌握湘绣的一些基本技法并不难,想进入高阶层次则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练习。为了推进湘绣的传承发展,有必要采取部分手工绣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湘绣制品的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湘绣,从而将湖南的湘绣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部分手工绣即在机绣的支持下,只在较为重要的设计区域进行手工绣,既让消费者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湘绣,又让消费者认识到湘绣工艺的价值,能够更好地珍藏湘绣产品,让这些珍贵的湘绣设计创新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湘绣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湘绣设计没有及时推陈出新,影响了湘绣艺术的广泛推广和传承,因此,湘绣的传承发展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图案设计,拓展设计和制作产品的领域,加强与市场的对接,甚至可以与机器绣融合应用,重在将湘绣推广出去,达到非遗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文.创意文化视角下的湘绣题材设计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68-69.

第5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述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等特点,已有不少项目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1]。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的整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的传承下去,需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艺术类院校针对本地非遗特意组织了挖掘、创新、传承等活动。将优秀的民俗文化发扬下去,能够促进国家的向前发展,将生活智慧、人文精神集中起来继续流传,其价值难以预估。

二、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可行性

(一)地域特质相互契合

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更好的就业,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以外,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指引他们更好的突破自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一般情况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会利用自身优势,强调文化差异以及地域特色,组织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与地域特质相互契合,因此,不断穿插在艺术类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团体活动中,就能被学生接受,使其成为实力最强的传承者。学生们了解了非遗文化,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基本一致的特色元素,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可以进一步的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

(二)融合先天教学条件

以前,艺术类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偏专业化,新课程背景下,第二课堂、选修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考察课程是否具有地域特色,然后,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扬,这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2]。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相比较,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应该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评价的方式进行转变,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要比一味灌输的效果好得多。学生们掌握了非遗技艺,通过实践活动收集非遗素材,在不断的考察中,就能提升审美水平,拥有艺术气质,确保今后的发展更加顺利。启发了学生的自学意识,用非遗文化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专业教师不妨利用自身优势,给予学生创作灵感,同时安排好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文化继承中求得发展,在努力创新中走向成功。

(三)获得地方政府支持

非遗传承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而非遗文化则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流传下来的称为艺术技能的东西。保护区域性非遗,地方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艺术类高职院校推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工艺类非遗的教学内容,或者说,建立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体系,确立创新的目标,促进学生广泛就业。风土人情类的非遗文化,还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平稳增长,地方政府足够重视它,并且起到关键性作用,那么,艺术类高职教育中非遗传承与创新就会变得更加简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继而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计划。

三、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创新作用

艺术类高职教育阶段,是传播文化、传授技能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学术造诣,在实践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满足他们更多的学习需求,从而开拓创新空间,体现创新教育的存在价值。

(二)培养大批人物主体

高职学生就是非遗文化绝佳的传承主体。这是因为,高职学生思想非常活泼,基本都是拥有创新意识的杰出青少年,他们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手工工艺有很浓郁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教师提供机会,学生就敢自主创新[3]。另外,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都接受过好的专业化教育,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们本身具备较强的领悟能力,会持续引导他们创新,并且收到意外惊喜。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所,让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不受利益约束,他们能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倾向于区域性非遗文化的交流学习,促进了非遗文化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深入中,学生发挥创新作用,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在不久的将来,艺术类高职教育一定可以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6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非遗,在长期从事非遗保护的专家苑利看来,有六大限定,第一,传承主体是人;第二,传承的时限必须超过100年,“100年”是一个时间底线,同样也是一个准入门槛;第三,从形态上来说,非遗必须是活态的传承;第四,以传承的原生程度来看,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第五,传承的品质还需具备文化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第六,传承的范围主要分布于七大领域――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生活知识、传统生产知识、传统仪式和传统节日。

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落实到传承人身上时,虽然是必然的,但也略显苍白和无力。

金属錾刻

在潘家园地铁站旁边,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引起了《经济》记者的注意:一张独凳,一个装满锤子、錾子、木条等器具的工具盒,一个铜制的人物肖像。记者来到潘家园本是为了了解古玩市场的行情,来得次数多了,却总是能在不同的地方遇到这位匠人。

陈学明是沈阳市“陈氏金属錾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祖辈从事满族金属錾刻艺术,至今已140余年,传承5代。从小受到父辈的传授和家庭的熏陶,陈学明选择了金属錾刻中最难的类型――人物肖像的錾刻,成为陈氏家族中唯一一位用金属錾刻艺术来画人物肖像的人。记者看到过陈学明的作品,的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陈学明说:“抗美援朝纪念馆中,3位副营长的肖像是我给做的。”

说到金属錾刻,它起源于夏商,兴盛于唐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流传很早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流传过程中,作品的造型设计从庄严、凝重变得奇巧、富丽,纹样也清新活泼、质朴细腻。

简单来看,并不会觉得金属錾刻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实际上其工艺非常复杂。“现在就赚点手工钱。”陈学明说。金属錾刻是在纯手工直接操作下利用铜板的柔软和延展的机理特性,根据设计的纹饰要求来选用平面雕刻、镌刻或镂刻,或将花纹突出呈浮雕状,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这种工艺介于平面绘画与立体雕塑之间,錾刻的精细和锻铜的大气融为一体,创造出来的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有独特的古典魅力。

“通常来说,做一件精美作品需要经过设计、描图、展板、初刻、锻打、制胶、上胶、錾花、镌花、打珠点、下胶、退火、錾边、成型、焊接、精磨、细磨、压光、整平、酸洗、表面处理等多道工序。”陈学明一边敲敲打打,一边和记者说着。

陈学明的做法是自己先做出来,然后让顾客看是否满意,再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修改。当记者问及现在市场情况如何时,陈学明摇了摇头,叹着气说:“不好做啊,7月份没有一单生意,8月份只有一单生意,1000元,9月份挣了3000元。”

“先这么熬着呗。”陈学明随即说。2010年,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的6年中,他一直在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这样一门技艺,他也希望“能把金属錾刻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发现和认识这项技艺的美。”

非遗的“规则”

谈到我国的非遗保护,起于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正式,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此时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幕拉开。

这11年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从法律层面到公众层面,对非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多年来方塘智库联合创始人、非遗研究专家许伟明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非遗存在3种状况。他告诉记者,一是如果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纳入国家的保护名录,有可能是边缘的;二是社会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面临转型期、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挑战,其原有市场正在缩减;三是大部分的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对非遗技艺不感兴趣,无法实现文化传承。

像江苏无锡的留青竹刻,原本是用刀在竹子的青皮上刻上文人喜爱的梅兰竹菊,在以前的用途是在文人的书房中盖住纸,防止墨溅到四处。“但现在大多用钢笔、圆珠笔来写字,这时留青竹刻的功能渐渐消失,其市场也渐渐缩减。”

在许伟明走访贵州时,其中的侗族大歌就面临着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的问题。侗族大歌具有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其主要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的自然根源。歌唱的内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主,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但必须由3人以上来进行演唱,“现在这些原生态的老年人大多处于60-70岁,记忆力正在衰退,师徒之间的传承也出现了问题,这就极容易导致非遗的消失。”

陈学明同样有这样的困惑,当记者问及金属錾刻艺术的传承时,他告诉记者:“我儿子会啊,但是他不会来做这件事情。”历史上的錾刻工艺多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发展至今能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发罕有。

记者问及陈学明工具箱内的工具时,他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市面上买不到。”

多数时候,陈学明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办,但他知道“如果不出来摆摊,根本没有人会知道这项技艺。”

从2012年到北京开始,陈学明一直勉强维持着这份工艺。面对越来越萎缩的市场和自己越来越大的岁数,他给錾刻定了一个新的意义――“年轻人在外奔波劳碌的时候,别忘了给年迈的父母画一张像。”

局外人如何反客为主

许伟明也承认,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被动的。而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看似是局内人的传承人,实际上远远在传承保护之外。“这种被动的局面正是目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症结所在。”

对此,许伟明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遗也属于文化创意产品。既然环境已不是当年的环境,非遗传承人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在保持原有非遗技艺的情况下,进行创新。

苗族的银器中有很多图案是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恋。但现在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远比银器来得更为直接和形象。“这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场景。”在创新上来说,现在苗族银器上面就雕刻了喜洋洋,并进行装饰和修饰,产生一些非遗的折射。

第二,想办法扩大市场。大兴安岭桦树皮制成的桶非常结实,不会漏水。但在现在看来,随便在市场上都能买到。这如何扩大市场呢?许伟明表示,这种非遗技艺在东北可能比较常见,但其他地区并不知道。这就需要往外推广,并在桦树皮制成的盒子或桶上加一些创意的图案。“这或许是一些濒危非遗技艺的出路。”

第三,非遗一定要走向现代化。“现在还在坚持做非遗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由此来看,社会力量的介入非常有必要。”像四川羌绣原创品牌“一针一线”,即是以企业的形式来把做羌绣的非遗传承人都集中在一起,共同打造的一个现代化品牌。这时,非遗传承人的绣娘们只需做好产品,其他的设计及产品渠道的开发,企业的其他人去做。“整个非遗的传承就会活起来。”

第7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确定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此后国家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其主要发展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17年,国家更是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非遗作为最具文化价值的文化品类,这12年来,其传承与保护情况到底如何?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经济》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大省――陕西一探究竟。

40-50岁的传承人挑大梁

记者来到陕西省文化厅,看到凤翔泥塑、安塞剪纸、耀州窑陶瓷、澄城刺绣等12个独具陕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被展示在装修风格一致、具有汉唐风韵的门面房中。“这12个门面房无偿提供给各地市文化局,用于展示陕西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省非遗处处长刘卫东说。

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398人、市级1281人、县级3977人。

记者分别走访了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余人。

延安市文化局副局长孙文芳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延安市共有1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只有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陕北民歌传承人贺玉堂、安塞腰鼓传承人曹怀荣、安塞剪纸传承人高金爱已去世,剩余5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超过73岁,而且安塞剪纸传承人李秀芳已瘫痪在床,失去了传承能力。”谈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现状,孙文芳眉头紧锁,十分揪心。“好在前两年以采访他们的下一辈或者周边人等用数字化方式做了一些抢救性传承,保留下来一点,要不然可怎么办啊?”

非z传承是活态传承,其最大特点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

在陕北民歌的传承上,孙文芳他们选出了新的传承人――王玉成。《经济》记者采访王玉成时了解到,2006年,他因为偶然的机会在公开场合唱了几嗓子,人们都说他有天赋,加上他自己从小也喜欢唱民歌,所以自此开始了唱民歌的生涯。

经过短短一年的时间,王玉成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团,不仅一个人承包了团里所有的支出,还想办法给艺术团的成员发工资。“为的就是让艺术团的人能够坚持下去,把陕北民歌唱遍大江南北。”王玉成说。

2014年,王玉成的艺术团成为“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基地”。也的确,王玉成为了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很多事情,如定期带艺术团的成员下乡采风,办民歌比赛,每年招收10-20个学生,积极参加文博会等。

收效还挺显著,王玉成解释说,陕北民歌关键在于原生态,而陕北人民大多天生都有一副好嗓子。“口传身教的方式还比较管用。”

安塞剪纸的传承人数量稍微多一点,其中以李福爱、余泽玲、余琴等人为主要代表。《经济》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三位传承人,了解到他们除了会剪纸外,还会画农民画,题材以表现陕北的风土人情为主。

余琴的一组农民画让记者印象深刻,她以黄土地上人们即将消失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为题材进行创作,可谓“非遗中的非遗”。她告诉记者,剪纸是陕北妇女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以前一位寡妇用剪纸的形式表达对自己丈夫的思念,“把他一生的情况都用剪纸表现出来了。”

余琴她们剪纸已剪了30余年。30年前剪纸是为了给家里增添点节日的气氛,做装饰用,现在剪纸“有时候是为了追忆黄土人民的生活,有时候是作为一种闲暇时的消遣。”

但不可否认的是,剪纸传承的主力是她们。

存在同样情况的还有耀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孟树峰。《经济》记者了解到,他已退休,目前以到各地活动讲学为主。记者到铜川市耀县见到的传承人是沿用传统工艺的其他人。“耀州窑陶瓷研究所主要做研究工作,并不涉及技艺的实战。”耀州窑陶瓷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单超告诉记者。

在陕西省其他市也是如此――真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少在一线,新一代传承人的年龄大概是40-50岁,他们这个群体成了非遗传承的主力。

多方式扩大非遗影响力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不仅看到了非遗的现状,也了解了非遗传承和保护领导层面的一些想法。

陕西省文化厅方面,刘卫东表示,他们不仅重视组织机构建设,为非遗保护提供组织保障,还努力探索保护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采取积极举措推进项目科学保护,而且从基础教育入手,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等。比如,积极开展非遗“四进课”,在全省部分中小学试点开展了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传统音乐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

在扩大非遗影响力方面,政府层面鼓励与旅游结合。

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得最为紧密且目前已初见成效的当属延安市。每年从4月份开始,延安市就迎来了旅游旺季。“目前已经打出品牌的是延安市安塞县,它是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孙文芳介绍说。

安塞腰鼓是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风貌和陕北古老的历史,并能较全面地展现陕北文化的状态――第一,陕北的山、水等自然景观呈现出的文化;第二,陕北人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第三,陕北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呈现的文化;第四,反映陕北人气质、性格、行为处事、风俗习惯等精神层面的文化。

陕北民歌以抒感见长,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易于流传。这便是古人所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照。“信天游”就是民歌手们随心所欲唱出来的。

孙文芳说:“这些都是延安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来会加大力度进行推广和宣传。”

此外,为扩大当地非遗影响力,陕西省还积极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做出了有影响力的影片。

比如,孙文芳策划制作发行的目前国内唯一用剪纸动画艺术形式反映新农村建设的30集剪纸动画《延河湾》,以及《东方红》、《赶牲灵》、《兰花花》、《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四部微电影。孙文芳说:“将古老的陕北剪纸、民歌与现代高科技动漫及时尚微电影相结合,可以探索民间剪纸和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之路。”

其中《延河湾》荣获了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奖和全国“金喜鹊”原创动漫优秀作品奖;四部陕北民歌系列微电影先后荣获第三届亚洲国际微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第三届中国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优秀影片奖等30多项大奖。

记者观看了微电影《兰花花》,其讲述了陕北高原上最美的女子兰花花本与杨五娃青梅竹马,彼此相爱,却被赌博的父亲输给了周家,五娃为了救花花不幸被抓,花花为了五娃跳下了山崖的故事。

“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民歌《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被称作陕北高原上的《梁祝》。许多年过去了,那动人的故事和凄婉的旋律,依然在黄土高原上传唱。”孙文芳表示。

有此想法的还有铜川市的政府官员,铜川市文物旅游局局长惠善利曾公开表示“要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耀瓷文化景区”。

单超表示:“耀州窑文化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目前与耀州窑相关的只有耀州窑陶瓷这一款非遗产品。”

铜川市耀县是以煤矿为主的县城,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消费转型升级。单超认为,还需对耀州窑遗址进行保护。“耀州窑的代表不仅是青瓷,还有唐代的唐三彩等,这些工艺都是很先进的。”此外,还需与耀州窑博物馆、陈炉园区、黄堡园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一同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生态。

非遗传承人观念有所进步

令人可喜的变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非遗传承人已经意识到政府给的扶持资金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依此状态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将成为空谈。

记者明显感觉到非遗传承人力图改变现状的迫切感。

在采访中,记者问及剪纸传承人是否愿意把剪纸商业化,余泽玲说:“我也很矛盾,商业化吧,担心失去了传统的东西;不商业化吧,看此情况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余泽玲用剪纸这门技艺供孩子读书,并保证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现在我做两手准备,一部分是做传统的剪纸,另一部分是走商业化路线。”余泽玲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陕北说书传承人曹伯炎在这方面找到了平衡。

曹伯炎很早就意识到民间传下来的段子固然经典,“但没有市场,没人愿意听。”曹伯炎瘪着嘴,摊开手,表示很无奈。

但陕北说书还是要继承和发展的。于是曹伯炎在传统的段子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比如,使用传统段子的旋律,加上现代化的词儿。同时,曹伯炎多次对《经济》记者强调:“像《刮大风》这种传统的段子是必须要学会的,这是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在传承方面他也一直这样要求学生。在曹伯炎家族的推动下,陕北说书已从地摊文化转向在人们心目中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台面文化。这与他们“用心说书”是分不开的。

记者走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品牌产业――凤翔泥塑、耀州陶瓷”时发现,他们的特点是都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走的路线也偏向中低端。胡新民表示:“我也希望一年制作几件顶尖的、无可挑剔的作品,但各种事情缠身,没办法潜下心来创作。”

耀州窑陶瓷中的唐宋陶业,从拉坯到花纹的创作全是纯手工,一个四件套的功能性陶瓷卖只180元。而真正价位比较高的,基本是因为创作者或者花纹制作者较有名气,人们主要以收藏、增值为目的购买。

总体来说,这些做得比较好的传承人,其思想观念都能与时俱进。像陕北民歌传承人王玉成等,基本都把非遗传承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用各种方式把非遗的种子撒得更多、更远,而不是以前那种“只传自家人”的传统观念。

非遗产业化发展是未来方向

尽管如此,非遗活态传承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知名文化学者袁茂林告诉《经济》记者,他下了这样一盘棋: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文化广场的形式进一步挖掘和展现延安的历史文化,并找到与当下的契合点;以非遗传承研发基地为落脚点,汇聚非遗传承人、特色非遗产品,形成集观光、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乐园;以非遗博物馆、民俗馆为依托,以“三黄两胜”(黄河、黄土、黄土风情;文化胜地、革命胜地)为特点体现寻根文化。

袁茂林解释说,1942年5月23日,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个特殊的日子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鉴于此,袁茂林把“5・23”这个文化符号根植于文化创意园区的名字中,让人们重温75年前同志的《讲话》精神――牢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等教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延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在厚重的黄土地上用文化补‘钙’,用文化产业的大手笔来撬动文化和经济的共同繁荣。”这是袁茂林最终的目标――形成文化、旅游、金融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但这些目前都还只是构想,具体落地实施还需资金推动。

孙文芳也向记者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是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这些年她做了很多尝试,想了很多办法。

孙文芳想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为龙头,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加强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比如,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启动实施“延安民间艺术产权交易中心”、“民间艺术品O2O交易平台”和“民间艺术专业村”建设项目。同时,在枣园路和桥儿沟建设“延安非遗街区”,开发“民间艺术一条街”和“特色美食一条街”,集中展演民歌、说书等民间音乐,展示剪纸、农民画、布堆画、刺绣等手工艺制品,提供凉粉、煎饼、羊肉等名优小吃,让外来游客集中感受、体验陕北文化的底蕴。“一方面带动民间艺人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带动延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孙文芳说。

她希望能尽快启动“延安非遗博物馆”和“非遗数据库”建设工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并实施“非遗陕北”民间手工艺大赛、非遗美食大赛和王向荣师生陕北民歌演唱会等项目

第8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命特性;遗传特性;企业发展

纵览历史能够看到,如今拥有百年以上历史企业很少,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原本很强大的企业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打击而夭折。因此,企业是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决定其成长的遗传特性。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体现出一定的代际传承特性,并遵循特定的生存发展的定律。

一、企业有机生命体特性和遗传特性

具有有机生命体特性的企业才能体现出遗传特性。因此,了解企业所具有的生命体特性是理解企业遗传特性及其生存、成长的前提。

(一)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特征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通过对比社会组织和生物组织后得到结论,具有发育和成长过程是二者的相同点;法约尔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也认为企业是与有机生物具有类似特性的社会组织,而且将个体的人作为这个生物体中的细胞;我国经济学家蒋一苇也曾经撰文指出:企业是现代经济基本单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能够进行呼吸、吐纳、成长、壮大。因此,如果将企业看做生物个体,他与其周边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构成了有机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并且企业在这一系统中的运行状态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积极地、附有有机生命特性的过程。体现出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的基本生命单元。而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能够进行各项企业生命活动,即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企业生命的实质,其水平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强弱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具备生物体结构特性。企业包含不同的工作团队或人员,他们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各自分工配合,犹如人体细胞维持人体生命一般。三是具有遗传特性。遗传特性在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企业运行的发展方向。

(二)具有有机生命特性的企业发展和传承

企业所具有的生物体特性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过程类似于生物的生命繁衍过程。而企业在具备有机生命体特性后,发展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生存作为企业的基础;二是成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三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成长的目标和结果。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成长一般表现在量的增长、质的提高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三个方面。量的增长标志着企业生命的持续性,质的提高标志着企业的生命活力,二者的相互作用标志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即企业的遗传特性。

要了解企业的遗传特性,首先要把握企业成长时期的划分,只有明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才能够明晰企业遗传特性对企业发展所作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曾提出企业蜕变理论,认为企业与生物一样,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蜕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美国有学者提出,企业蜕变是对企业“生物法人”在头脑、躯干、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精神方面的各项基因,经过解构和组合等方式进行重新排列和设计,从而使企业产生蜕变。因此,不论哪一家企业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则企业出现了代际变化:企业生命活动的重大变化;企业高层人士变动;企业间出现重要并购;企业生命活动出现衰退迹象。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不同代际的顺利转换来实现,企业的生命特性也在不同代际之间传承,即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传承。笔者认为,企业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进程中,经过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某些可以在代际传承中得以保留的特质就是该企业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遗传特性中包含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方面。因此,只有在代际传承过程中避免不利因素,扩大有利因素,才能使企业不断健康成长。

二、具有有机生命体特性企业的遗传特性构成

通过对企业生命活动基本要素及其遗传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遗传要素的基本特性包括:企业文化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制度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非人力要素四个功能性要素。一方面,四个功能性要素是遗传特性中以可见的方式在企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四个功能性要素可以与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相结合,在企业中起到综合作用。而功能性要素和基本要素的不同搭配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企业特质。

(一)基本构成要素的确定

1.企业文化要素

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就如同灵魂一样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辐射整个企业组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笔者认为,对于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在遗传特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隐性是指在深层次的核心,体现企业文化的本质,包括企业人员的基本信念、企业使命和企业价值观等内容;显性是指在隐性文化基础上的表现形式,包括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企业风俗等。企业遗传特性是组成企业文化的首要构成要素。

2.人力资源要素

人力资源要素是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遗传特性中的首要构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根植于企业,并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笔者认为,人力资源要素包括:企业领导者及其组织成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领导者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家的性格特征、理念、素质等行为方式对企业的遗传特性会产生较大影响。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功能性要素的构成

1.规范性要素

企业规范性要素是在相应的外部环境下,用于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关系的一种契约安排,其包括:法人、财产、组织及管理等一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规章体系。企业规范性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制度是指规范企业成员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成员的行为准则,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有效运行;隐性制度是指企业成员共同接收并自觉遵守的企业惯例。制度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科学的、优秀的制度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成长发展,反之会对企业成长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管理要素

管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方式,管理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同差异,也决定发展进程及结果的差异。因此,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要素。

3.生产性要素

生产性要素是指企业在进行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具体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技术的产生和革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研发或引进新技术,可以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持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其他类要素

其他类要素是企业除以上三种要素之外的其他决定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他类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合理运用将影响企业生命活力,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

三、企业遗传特性的功能

企业遗传特性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及相互作用,组成不同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从而影响企业整个生命系统的运行。

(一)企业遗传与企业变异

企业的生命活动具有遗传和变异两个基本特征。其中,企业的遗传特征是指企业在代际传承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现象,遗传特征是企业连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企业的变异特征是指企业不同代际之间传承后所表现出的差异现象,即企业的现有特征与前代特征之间的差别。企业变异是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发展,逐步进行蜕变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指出:“我们可以把遗传看作正的保存遗传特征的方面,把适应 (即变异)看作负的不断破坏遗传特征的方面,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适应是从事创造的、主动的、正的活动,遗传是进行抗拒的、被动的、负的活动。”

因此,企业遗传与企业变异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企业遗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保企业平稳及长远的发展方面;企业的变异使企业原有的生命特性发生改变,从而达到企业创新蜕变的目的。一方面,没有变异的企业遗传只能是机械的重复复制;另一方面,没有遗传的企业变异就会成为没有积累,失去意义的传承。因此,企业的遗传和变异共同促进了企业的进化。

(二)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表现出的发展活力及形态

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发展活力及其各部门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功能输出和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良好运行,这些都由企业的遗传特性所决定。因此,具有生命体特征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强度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力上,其主要由企业的遗传特性所决定,并具有自生性、发散性和特殊性等特性。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外在表现形态是除其所具有的遗传特性外,其他特性及特征的集合。在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能够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遗传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着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的外在形态。一方面,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外在形态由其遗传特性所决定。另一方面,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外在形态受到由各项外部条件所组成的外部环境影响。

四、结论

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是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主行动的社会组织。企业发展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社会财富来实现的。在企业遗传特性的作用下,使企业形成核心能力,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要素。

参考文献:

1.蒋一苇.企业本位论 [C].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2006.

2.弗朗西斯·高哈特,詹姆斯·凯利.企业蜕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顾力刚,韩福荣,徐艳梅.企业寿命剖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6).

4.吴光飙.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非遗传承的发展范文

2017年4月,国家级非遗传统药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时亮与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王胜江共同成立公司,并推出新的创新创业项目,使非遗更大众化。

2017年2月,以“让传承成为潮流”为理念的东家・守艺人APP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聚集了4000多位手艺人,为他们的产品销路打开方便之门。

但c此同时,有着2000多年传承历史的汝阳刘毛笔也因陷入资金问题而面临被资本控股的局面。

《经济》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非遗资本背后有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的布局。可以得出的信号是,非遗与资本的结合已经开始。

“非遗+资本”背后有怎样的现实?资本在非遗发展过程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非遗+资本”的成功密码是什么?为此,《经济》记者调查了不同规模的非遗企业10余家,包括片仔癀、圣地亚(潮绣)、上久楷・宋锦、景德镇佳洋陶瓷、深圳市贺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简称“贺贺文化”)、一得阁(墨汁)、汝阳刘毛笔等。

尴尬:传承人、投资者互不看好

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刘好勤还在犹豫不决,“投资者是民间资本,我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出面解决资金问题。”

《经济》记者致电刘好勤,向刘好勤说明情况后,他第一句话问的是“你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吗?”

本来汝阳刘的发展十分顺畅。

2005年,刘好勤成立了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在刘好勤的努力经营下,不仅打造出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毛笔生产基地,还建立了汝阳刘毛笔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好的时候,毛笔的年销售收入能达1.3亿元。”刘好勤向记者介绍说,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来公司考察,签下订单;公司被河南省政府评为全省10家重点文化企业之一;汝阳刘纯子尖毛笔128道工序专利批复下来;公司2亿支学生用笔扩建项目稳步实施;启动新三板上市筹备计划……

这些都在2013年发生了变化。

刘好勤告诉记者,当时,他接了6000万支毛笔的订单。为了再次扩大规模,用于厂房建设和人才配置,刘好勤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

突变的是,这笔订单仅仅供应了半年,对方违约,不再需要供应。这时,刘好勤的毛笔库存急剧上升,原本的销售渠道一时也消化不了。

几年来,刘好勤都在找渠道、降库存、还贷款三者间折腾。但收效甚微。刘好勤撑不下去了,“如果不引进资金,公司就会面临破产”。

按刘好勤的说法,就在汝阳刘毛笔处于低谷时期,慕名而来的私人投资者轮番和刘好勤谈判,“其中有的要求以2000万元来控股30%,有的要求全部控股”。

根据2016年底相关第三方机构对汝阳刘相关资产的估值,现在与汝阳刘有关的资产估值是7000万-8000万元。

之所以如此紧急,是因为刘好勤当年向银行借贷的钱已经超过4000万元,而且利息越滚越多。眼看着银行向法院申请的破产判决书即将下发,刘好勤除了拥抱资本,似乎没有第二条合适的路可以走。

但刘好勤内心是不愿意让资本进入的。他告诉记者:“倒不是担心别的,就怕资本进入后还是无法盘活汝阳刘这个品牌。”

刘好勤19岁就跟着他父亲做毛笔,身上肩负了太多责任,“不敢随意冒险”。

这不仅是刘好勤一个人的想法。记者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像刘好勤这样缺资金的非遗技艺传承人,还是不缺资金的非遗技艺传承人,他们普遍的心态是“不愿意让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资本进入”。

在抵制资本进入这方面,贺贺文化董事长贺虹最有发言权。她被资本坑了3次,“我不相信资本了,传承这种事,还是得自己干。”贺虹告诉《经济》记者。

第一次是2014年,在上海朗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推荐下,贺贺文化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交了挂牌费10万元。”贺虹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发生在2016年,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和深圳文交所“文化四板”先后找到贺虹,让贺贺文化在相应的平台上挂牌。“一天好几个电话,使劲催着,并承诺挂牌后有这样那样的服务。”贺虹说,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不太想弄了。“最后还是拗不过他们,又分别交了10万元和5万元。”贺虹有些无奈地说,“钱交完之后就变成我追着找他们了,结果还是没有下文。”

贺贺文化是以剪纸、景泰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为核心,再创作国宝级珍品字画及世界名画的企业,其销售市场是全国所有的沃尔玛门店和部分家乐福、乐购、华润万家、大润发等门店,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

尽管如此,贺虹之前也遇到过资金问题。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贺虹通过向亲戚朋友众筹、股权释放、用炒房的钱来投资。

“现在想想,就当交学费了。”贺虹说。

对于目前已经成为国礼的上久楷・宋锦,不愁资金,不愁渠道,可谓什么都不缺。但当记者问及其是否愿意资本进入时,上久楷・宋锦董事长吴建华很明确地告诉《经济》记者:“我们不欢迎以赚钱为目的的投资人进入,目前我们只想做强,并不想做大。”

而投资人的看法也不约而同的一致,“不会投资单纯的非遗项目或者非遗企业,若是与特色小镇、产业园等结合还是可以考虑的。”投资者的担心主要是收益不可期。

其中丹诚资本投资总监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的助力有限,这要看能多大程度上撬动政府。”

多么尴尬的境地!

探路:别人家的发展路径

这不得不提以“PE+上市公司”模式扩张的片仔癀。2016年底,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片仔癀仍然以272.7亿元的市值占上市医药制药企业市值排行榜第20位,并且该品牌连续四年登上胡润品牌榜。

“这些都是片仔癀发挥品牌和资本优势的结果,其中投资拉动发展的战略已初显成效。”一位接近片仔癀高层的人告诉《经济》记者。

值得借鉴的是,片仔癀创新资本运营模式,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开展并购。比如,在厦门设立片仔癀(厦门)营运中心,借助厦门的区位优势,为公司大健康产业搭建资本运营平台,吸引项目落地。

记者梳理发现,三年时间,片仔癀旗下设立了规模20.5亿元的5只产业并购基金,开展形式多样的收购兼并、产业整合、项目孵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扩张,实现资本与增长“静与动”的转换,成效显著。

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圣地亚公司的“非遗+互联网金融产品众筹”。圣地亚公司的发展路径也是运用资本的力量才不断发展壮大。

2015年,圣地亚公司总经理姚瞻武采用“非遗+互联网金融产品众筹”的模式解决了一直以来的资金问题。他们搭建了一个众筹平台,把潮绣艺术品放在上面,并把作品价格分为成本和收益两部分。

具体来说,成本价是投资标的价格,每幅作品只接受一名投资人,持有期为1年。“这样可以把成本提前变现。”姚瞻武说,若该作品在投资期内被卖出,投资人还会额外获得作品销售收益的30%。

再者是跳出非遗本身,在跨界上想门道。

贺虹把非遗与餐饮进行结合,不仅创造了非遗生存的生态环境,还增加了非遗产品的曝光率,“最终实现了公司现金流的自运转。”

“艺玩粉”就是非遗跨界的产物之一。

贺虹向记者介绍说,“艺玩粉”也可读成E-FANS,既是谐音,也可代表互联网粉丝的意思,是以剪纸元素为主题的连锁餐厅。“这不光是一个主题餐厅,不只是一碗粉,而是传统手工艺术体验者的社群、会所,是以互联网餐饮为入口,来打造中国亿万粉丝的大数据平台。”此外,还可作为创新创业项目,吸引小微创客和留学生创客,进而带动一部分人就业。

“艺玩粉”挣到的钱再反哺到贺贺文化中,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解码:资本为动力,非遗自造血

当一个项目有商业价值时,必然会引来资本,但资本能否盘活一个项目,还需看其商业模式和企业本身的自造血能力。

一得阁就是很好的例子。

生产半停滞,销售处于完全外包状态,办公室被强占,办公大楼被别人控制,公章被抢走,账号被查封,品牌被保全。“这是2015年6月一得阁的状态,恐怕再没有哪个非遗企业会落到如此田地。”王杰介绍说。

那时王杰刚被聘为一得阁总经理。唯一接受到的资金帮助是来自北京嘉禾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1000万投资。

王杰认为一得阁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于是他先稳定局面,然后恢复生产,同时招聘人才、理顺关系。王杰把那时候的一得阁比喻为一位年迈的老人,已难以维持生命。“如果只是扶一把,发展依然会很困难。”

更难的是人心不稳,有之前领导班子的前车之鉴,一得阁的职工对王杰是排斥的。

王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获得了职工的认可。“其中有几件关键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厂房搬迁,2015年9月2日,王杰接到通知,当月25日原工厂将被夷为平地。“我当时的感觉就一个字――懵。”王杰说,这时他不仅要考虑职工的心理,还要维护一得阁的名誉。“不能让外界有一得阁要不行了的感受或猜测。”

王杰首先找到合适的厂房,然后新厂搬迁和旧厂生产平行进行。“24日一天,把旧厂的机器运到新厂,连夜开始安装机器。”

这件事让职工对新来的领导班子有了一些改观。

第二件事是收回销售权,王杰招了4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花了半年时间,让这几位大学生了解什么是销售,并和他们一起讨论销售方面的解,还要求每个人对产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随后,王杰安排他们到全国东西南北四大区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一线,了解市场行情。”过年时,让这几个人以总经理助理的名义给经销商拜年,体现公司对经销商的关注。

直到2016年4月,王杰收回了销售权,销售量月月都是同比增长。“这让一得阁人觉得新来的领导班子是干事的,有魄力。”

第三件事是收回大楼。

“可以说,现在一得阁已经渡过危机了。”王杰说。

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非遗企业都能活过来,其他非遗企业更没有理由发展不起来。王杰多次强调:“技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就像给孩子洗澡,不能澡洗完了,把水和孩子一起倒出去了。

的确,科技的进步,很多技艺都可以用机器解决。但如果真是这样,非遗就失去了其特点。就像一得阁的墨汁,市面上有很多其他品牌的墨,比如,日本的墨,其特点是细,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扩散性好,但聚合不好。一得阁的墨关键就是聚合性好。“这是非遗核心技艺蒸胶的效果。”王杰表示,“哪一个品种的墨,熬到什么程度,完全不一样,如果每一种都用机器控制,这是不可能的。很多都是根据工人的经验来做。”

对于非遗企业的自造血能力,佳洋陶瓷董事长黄滨也深有感触,早些年他们用房产抵押获得贷款等方式已经解决了资金问题。“我们现在是缺人才、缺优秀管理团队,同等工资待遇情况下,许多大学生还是愿意去大城市。”黄滨告诉《经济》记者。

表面来看,资金是制约非遗发展的问题,深层次来看,企业的建设和自造血能力才是根本。

切记:不要跑偏轨道

佳洋陶瓷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能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我们没有评非遗传承人时,所有的非遗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能好好生存,而当我们评了非遗之后,反而有些非遗在加快消亡”的问题。

以烤鸭的技艺传承人为例,一位烤鸭技艺传承人一天只能烤10只鸭,卖10只。全国有很多个烤鸭的技艺传承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自己的受众,能很好地生存和保留。随后,政策好了,由于老板的介入,他们开了店,一天能烤1000只鸭。紧接着,经营规模扩大了,又能多卖1000只烤鸭。然后,大众喜欢了,又能多卖1000只烤鸭。之后,媒体宣传了,又能多卖1000只烤鸭。这样一来,形成的是烤鸭文化。“但同时也推出一批顶尖企业,形成虹吸效应,反而侵占了其他传承人的资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四光说,这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加剧了区域性非遗技艺的消亡。

“非遗是评不完的。”陈四光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涉及非遗传承人和投资者两方面。”非遗技艺传承人的优势就是有这门独特的技艺。对于市场开拓、营销、管理企业等方面可能不太懂,如果脱离了自己的优势去做不擅长的事情,消亡和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投资人的优势是有钱,能在非遗缺乏资金时雪中送炭。“但如果投入这些资金是为了赚快钱,那估计不现实。这是由文化特性决定的,其本身有发展期。”

那到底要不要拥抱资本,如何拥抱资本呢?

采访中,不少非遗专家建议,非遗传承人要敞开心扉,拥抱资本,这是发展的开端。

“这倒也没什么不行。”王杰帮非遗传承人算了一笔经济账:其所在的非遗企业最坏的结果是破产,如此一来,即使传承人拥有全部股份,最终也是一无所有。但如果引进资金了,企业一年赚了1亿元,尽管非遗传承人持了很少的股份,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需要提醒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如何打造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很重要。王杰建议,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每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喜好,对应生产出不同层次的日用品、工艺品和收藏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再加上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不愁没有出路。

像全聚德、一得阁的非遗技艺传承人和企业掌门人都不是同一个人。“关键是要术业有专攻。”

从投资人角度来说,他们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非遗企业的整个队伍建设还不完善,市场培育还需要时间。所以,在非遗与资本的结合中,非遗传承人还是继承技艺、钻研技艺、使技艺更精进。投资人在选择非遗企业时,要尊重客观规律,有建设企业的思想,让非遗企业有康复的过程,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帮助非遗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