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第1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扬州市;城市交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19-03

引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然而,许多城市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忽略了城市交通的发展问题,道路交通现况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步调。以扬州为例,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对其交通问题的探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近几年,扬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政道路建设强力推进,再加上政府积极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扬州的路网结构得到了较大的优化,城市道路长度、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尤其是许多人均指标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在城市交通总体上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车辆的迅猛增加,日益庞大的人流、物流、车流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交通矛盾日益加剧。为此,我们对扬州交通状况展开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5份。调查主要面向扬州市区居民,各年龄段、各文化层次均有涉足。主要以扬州三大地区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为中心,分别在重要地段随机采访不同市民,同时,与广陵区公安交警支队取得联系、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获得有效讯息。在对以上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了目前扬州交通的发展状况。面对当前城市交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城市交通畅通、安全、有序,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扬州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扬州依托老城区采用紧凑的单中心圆心圈发展模式,老城区承载了大量的城市功能,行政机关、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公共设施十分密集,使得城市交通大量向老城区集中,尤其是文昌阁附近的交通状况已经有恶化的趋势,再加上道路网络的不合理、红绿灯设置存在的弊端、政府部门、交通部门的管理问题以及市民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堵车甚至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交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的矛盾较大

目前,扬州市区面积已达2 3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29.1万人,城市人均出行次数也不断增加。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城区作为全市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流动人口数目逐年增加,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强度加大,使得城市内部道路难以承受沉重的交通压力。同时,这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旧城市向周边延伸发展的新城区,旧城市的道路面积率增加不大,难以满足旧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在旧城区出现堵车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虽然近年来扬州市城市路网建设速度加快,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认为扬州市公交车设置的缺口十分严重,公交线路设置的不足、晚班车的缺乏以及车辆班次过少(见图1),给交通高峰阶段的调车造成极大的困难,且公交车所存在的准时性差、线路不合理、乘车不方便等问题使得城市交通压力急剧上升。同时,有大约91.5%的市民表示扬州市的红绿灯设置不够合理,其中有约26.2%的人认为红绿灯相隔太近,有23.1%的市民认为红绿灯没有计时器是最该改善的问题,有20%的市民认为交通红绿灯和人行道的红绿灯不协调。由此可见,扬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亟待完善。

图1

(二)中心城区路网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匀,交通拥堵地段和时间较为集中

长期以来,扬州依托老城区采用向心交通模式,城市交通大量向老城区集中,老城区承载了大量的城市功能,这些路段通常是传统的城镇经济核心,商业网点比较集中,社会事业单位分布较多,每天过往人辆频繁,且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学及上下班期间,给交通带来严重挑战。再加之受制于文化古城的历史责任和有限资源,老城区的道路建设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更加剧了道路拥堵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大约42%的市民认为老城区的交通状况最为严峻,尤其是商业圈文昌阁附近的交通问题最为突出;另有34%的市民认为维扬区的交通问题比较突出(见图2)。

图2

根据调查情况看,扬州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较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2)时间规律性。发生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三)城区“停车难”问题突出,停车场地的缺口较大且分布不均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开进了千家万户。扬州目前私家车的总量将近20万辆,而且数量还在节节攀升。就2009年一年而言,扬州就有27 000多辆私家车上了牌照,平均每天为73辆。私家车的井喷式发展在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停车问题日趋严重。调查显示,最易堵的停车地段以时代广场南门最为严重。此外,旧城区停车设施严重欠缺。机动车辆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公共场所随意停放,路边停车挤占道路资源,使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和拥挤。同时,缺少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的停车场地,摩托车、非机动车大多占用城区道路停放,使得本已脆弱的城市交通更加艰难。从调查结果来看,停车问题最突出的场所是商业区,其次为旅游景点和居住区;而停车泊位建设滞后、停车场布点不合理是市区停车设施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造成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区交通发展不平衡,缺乏战略性规划

扬州的商业区、公共基础设施集中于老城区,使得大量的车流向市区商业中心(文昌商圈)涌进。市区人口已经向西迁移,但学校却仍固守东边居多,因此每天上学、放学时分,形成固定的、大规模的交通流量在学校附近移进、移出,此外,农贸市场、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场所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对停车场、停车泊位的规划建设认识不够,停车场所严重欠缺,造成城市人流流量不均,从而导致部分路段和场所的交通秩序较乱。

(二)政府对交通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大

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缺乏对交通发展的重视,交通基础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交通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各种交通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大大降低了道路利用率。有不少市民表示,政府不应一味地搞形象工程,应真正落实利民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每年的大型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一方面,要考虑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交叉,避免同时施工;另一方面,要对正在施工的路段备有其他平行路段这样可以分流车辆,或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辟公交专用通道,避免城市交通环境在短期内严重恶化而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

(三)交管部门管理方式单一低效,交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在管理方式上仍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灯等形式,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较低,较多依赖民警和红绿灯岗亭疏导,没有大规模使用电子眼,形成严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各部门的交通执法力量分散,管理的合力不足,管理手段仍以罚款为主,过于单一。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受访的王先生就提出,“罚款本是一种监管手段,但假如罚了那么多钱,交通还是一塌糊涂,那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全面更有效的监管方式?再者,假如罚款真变成了谋利,那这个管理就严重变味了。”此外,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也相对较弱,一般性的宣传和短期行为较多,缺乏广度和深度,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四)市民安全意识和遵规守法意识薄弱

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年来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与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广大市民参与交通比较随意,无证驾驶、无牌、闯红灯、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超载超速行驶、行人不走人行道、横跨交通隔离栏等显见通违法现象仍十分严重。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有大约23.12%的受访者将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行人素质不高、交通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文昌阁等交通繁忙路段,行人对红灯视若不见的现象屡有发生,乱穿马路不走斑马线更是屡见不鲜。有大约25.04%的人表示无车通行时自己也会闯红灯、不走人行道,不过41.67%的人还是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表示极度反感,主张严惩不惜。

图3

三、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好城市规划,加快交通道路建设,是解决扬州城市通拥堵的根本措施

扬州市的交通流量相比较苏南及其他大中城市的车流量并不大,但向心交通的不合理是导致文昌商圈堵车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完善公、铁、水的交通对外体系,使得扬州城区的交通流量在空间上进一步向外位移,在交通混行程度上进一步降低,是解决扬州城市通拥堵的根本措施。

1.加快城市市区环城公路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减轻市中心路段的拥堵状况。

2.不断完善公用交通建设,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变成机动车专用道后改造断面,其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

3.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架设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减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间绿化带、人行横道时给道路机动车带来的行驶压力。

4.妥善解决城市非交通占道问题,做好城市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工作,将停车场由地面向地下和空间发展,开辟地下停车场,新建高层停车场,逐步将车引离道路,从而提高道路利用率。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城市公交优先”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用高科技“武装”公交车辆

市公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与市规划、交通、建设、财政、旅游、公安交警、城建集团等部门和单位的协商制度,形成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涉及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大力推行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并继续长期坚持实施这一战略,为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1]。

针对扬州市人口比较密集、道路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系统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易堵的根本途径。政府部门应鼓励市民搭乘坐公交车出行,减少行驶在路的车辆,并适当降低城市公交车乘车费用,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更加适当的优惠,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

此外,应进一步将技术手段应用于公交车辆,合理配置公交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在城区主干道交叉路口配置感应信号系统,通过调整交叉口信号周期、信号相位、设置公交车辆专用信号[2]等措施,减少公交车在交叉口的停留时间,保证其道路优先通行权。对干扰公交车优先通行的社会车辆依法查处。积极推进公交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采用GPS应用技术,开发各类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公交运营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公交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充分发挥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改善传统管理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范围

罚款是治标而不治本的,交通秩序的根本改善应依托教育,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参照新加坡等国的经验 [3],我们建议交通管理的教育方式为:(1)现场教育。就是对违规人员进行现场教育,本着对其负责的精神对说服教育;(2)集中教育。就是对一些严重违规或不服从管教者进行传唤集中教育。找个空闲时间比如周末对这些违规人员进行集中教育;(3)陪同教育。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所以更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让其在小的时候或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交通法制观念、具有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交管部门对他们可以实行陪同教育的方式,即让其老师或家长陪同接受教育。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建立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4)罚款也不能少,但其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更要注意罚款的力度。

同时,应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使更广泛的市民树立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增强交通公德。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对一些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交通行为要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利用舆论来加大宣传力度,将舆论宣传作为重要的辅手段。

结语

机动化阶段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事实和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所产生的结果优点与缺点并存,对我们来讲,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城市交通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中小城市因其自身的规模、性质、功能以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其面临的交通问题也十分紧迫,因此,必须要从长远上规划,从现实上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前中小城市所面临的交通问题,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学规划 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N].扬子晚报,2007-04-10.

第2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

由于历史认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道路建设落后于交通需求,道路网络的交通日渐拥挤,出现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和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水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1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迅猛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各城市人均与总量道路指标增长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约20%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尖锐,道路设施欠帐状况日益严重,尽管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已掀起新一轮城建,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道路交通欠帐状况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还清。

1.2 道路功能不分,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协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大类,其中,中小城市仅有后三类,但目前从事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及决策的人员对快速路、干路及支路的内涵外延理解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行业对其理解亦不相同。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概念上的模糊造成规划思路、建设思路的失误。交通与土地使用不能相互反馈,彼此促进,这不仅影响城市道路资源的持续利用,而且违背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因此,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用说体现城市交通“以人为本”。如穿越中心商业区的主干路,这些道路兼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职能,道路的“商业性”功能要求,干路两侧布设大量的商业设施,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行人穿越道路方便,而其“交通性”功能又要求限制非机动车、行人穿越道路,减小机非干扰,保障机动车快速、通畅行驶。不论偏向哪方,两种功能性质的矛盾都难以解决。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是严重制约了沿线土地开发就是限制了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城市道路功能不分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及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1.3 道路规划建设重点偏颇,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各城市往往只重视干路、立交,忽视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原则,导致我国城市道路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从决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纺锤”形,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远小于国标的要求,因路网级配极不合理,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及交通堵塞多集中于市中心地区,而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却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和郊区。笔者认为上述因素是造成我国道路建设数量不断上升但市区内交通拥挤依然严重的直接原因。

1.4 规划标准不尽合理,难以达到远近期过渡

我国不少城市道路在红线规划时,往往仅研究其路幅宽度,并未考虑快慢车道的合理分配及断面形成的远近期结合,故难以立足未来渐进发展。若道路规划标准没有周密考虑远近期结合,则已建道路设施在远期机动化前提下难以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我国不少城市为保障机动车道宽度,忽视人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存在人行道普遍偏窄,没有重视“人”的步行安全需求的现象。

1.5 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

近年来,道路规划建设流行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忽视机非专用系统设计,造成道路交通流在同一断面混合行驶,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制约着路段及路网的服务水平,交叉口的不畅严重束缚着城市工业生产及城市效能发挥。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发展对策

2.1 研究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战略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与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用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只有在科学的交通发展战略指导下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人大、收效小等问题,城市交通才能朝着健康、有序和良性的轨道持续发展。

2.2 进行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研究

必须改变单纯通过道路建设来满足无限交通需求的传统理念,应对城市道路设施总规模意义上的路网容量指标进行分析,应对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流需求与交通供应的互动作用及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共生机制进行研究。通过道路供应指导交通需求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缓解交通矛盾,只有从战略高度、需求与管理相结合角度分析路网设施总体建设水平与供应水平,才能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定量参考依据。

2.3 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确立通过基础设计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世界经济的下一长波周期,因此,为跟上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节拍,促进我国经济腾飞,我国各城市必须大力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投资适度超前”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路网密度,尤其是支路及次干路网密度来调整路网层次结构,提高路网整体供应和服务水平。

2.4 理清道路功能,提高规划标准,优化断面分配

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的认识,明确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用地布局及交通管理要求,倡导系统性原则、远近期结合原则、通过道路功能的合理定位,确定道路两侧土地使用特征,提高城市运转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第3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交通环境;中小城市;改善;管理

全国中小城市数量庞大,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大城市相比普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规划不合理、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群众出行提供一个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交通环境成为众多中小城市的共同话题。当前众多中小城市交通环境滞后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表现为:

1、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道路狭窄,道路功能不健全,平面交叉过于密集,瓶颈路多,通行能力差,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但仍不能满通流量的需求,还是经常导致交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

2、车辆保有量增大。随着人民群众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车辆保有量迅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私家车年增长率普遍保持在30%左右。市区道路建成速度跟不上车辆增加速度,造成了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在今后若干年内,汽车保有量将进入持续增长期,停车的矛盾,车与路的矛盾,行人、非机动车与汽车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

3、交通出行方式有待优化。大多数中小城市市区公交系统不够发达,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仅为10%左右,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平均为20%左右,像北京07年已经达到34.5%,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的便民化程度还不高,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仍主要依赖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

4、市民交通素质文明程度偏低。人是道路交通三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但目前大量的交通参与者交通文明素质不高,机动车违法数量大,行人、非机动车违法突出,与现代文明交通的要求相距甚远。而目前除了交巡警部门管理处罚外,缺乏对交通参与者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诚信教育,更缺乏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建立交通安全宣传的广泛阵地和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

中小城市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马路,机动车强行并线、强超强会等交通违法现象非常普遍,它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并导致道路堵塞。究其原因,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知识淡薄,交通素质不高。这一部分人在中小城市交通出行人群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我行我素,混不顾及他人,还有少数交通参与者不但不遵守交通规则,还不服从交警管理,极大地破坏和影响了其他参与者的道德操守和自我遵章守法的意识。在人车路三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主要的,也是最主动的,如果交通参与者的素质较高,那么道路交通管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提高中小城市市民的交通素质是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二、主动为城市建设决策当好参谋,积极促使地方政府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过去,城市道路从设计到施工,由于事先没有征求交通管理机关的意见,建成后因设计不合理导致通行效率低下,甚至重新拆建。其根本原因是规划部门只管规划而不能结合实际,交通管理机关只抓管理而无法参与规划,这种规划、管理“两层皮”的现象,致使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和出行率。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解决中小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一是要有合理的交通规划,二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交通规划是基础,管理方法是手段,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城市交通管理的主要问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形势的需要。

三、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的工作要求,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之下,世界各地都把城市交通的重心转向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欧洲部分国家的公共交通事业已经日趋完善,我国像北京等特大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成熟。事实证明,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成熟完善不但能够改变以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为出行方式的传统模式,减少道路混乱的因素;还能够遏制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势头,从而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流量的压力,大幅提升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扶持的一项产业。交警部门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主动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参与到公共交通发展事业中去,对公交专用车道、公交站点的设计规划等工作要早谋划,早安排,全力做好公共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的筹备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改革完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道路交通通行效益最大化

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可以科学实施的系统工作,如果不能科学的掌握道路交通的规律,仅凭交警费力的指挥疏导,往往收效甚微。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可以借鉴实施大城市的道路智能系统控制建设,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使城区各主要路通状况尽收眼底,为科学、合理的调控交通流,快速出警,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交警部门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利用警力,充分发挥交警执勤管事的效率,执勤交警要走下岗台,高峰定点、平峰巡线、警便结合,动静交替,确保重点时段、重点路段交通的有序、畅通。要把阶段性专项治理变为长效性管理措施,把公安一家管变为大家一起管,这样既节省警力,又加大了管理的覆盖面和力度,才能使道路交通管理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使城区的交通环境有明显的好转。

参考文献:

〔1〕朱文科。《浅谈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第4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拥堵;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urba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mode cannot have satisfied people's demand for travel, the urba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naly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urban traffic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contingency ability, solve the urba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problems.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Conges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私人汽车拥有量在逐年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3443万。以此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明显,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及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1]。此外,随着人们对道路交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提高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综合信息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控与服务,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与应急能力,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2]。

1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设施不足、技术落后

许多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没有完全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国标的道路交通语言体系,因而不能对交通实施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很多地区还是机车混行道路,在交通流的高峰期加剧了道路的拥挤和交通事故的发生。还有道路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有[3]。这样严重的影响了管理的效率,不能有效的对来往车辆进行有效地协调控制。

1.2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交通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交通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执法人员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交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缺乏现代交通管理的科学知识,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人员甚少,使得部分高科技产品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1.3违法、违章查处不严格

违法、违章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由。我国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对于超速、酒后驾车行为的公民,执法人员未给予严格的处罚。

1.4交通安全宣传缺乏力度

机动车驾驶员数量以及增长速度过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安全驾驶技术水平不高,部分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无证驾驶、酒后驾车、超载、超速等严重危害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的违法行为随处可见。政府部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专门的道路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对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

2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的对策

2.1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加快智能交通建设

2.1.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公共汽车优先,是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法国巴黎提出的,其后很快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得以推行,在至今40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办法[4]。

1)大力发展常规公交系统。公交车承担着城市公共客运的主要任务,要在稳步增加线路、延长营运里程、扩大站点覆盖面的基础上,优化路网结构和运力配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和多样化交通需求。在管理上,可合理设置公交车专用道、给予公交优先通行权和推行智能交通系统,尽量使市民在零换乘的情况下快速到达目的地。

2)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方针,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特大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3)适度发展快速公共系统。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是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快速运行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与轨道交通相近的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性,建设周期短、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路网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并处理好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和配合。

2.1.2合理限制私人汽车

私人汽车在城市交通中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出行方式,也是造成交通管理困难的一大原因。这可以通过加大停车成本(如果在市内停车,则会收取较高停车费而且限制停车时间)、加收燃油税、车牌限制通行、鼓励合乘车和错峰上下班等。

2.1.3区域收费

区域收费是针对指定区域内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进行收费,对于最拥堵地区采取最高的收费标准,经过合理选择路线和时间的驾驶员可以避免高额收费。由于驾驶员避开了高收费的拥堵地区,因此减少了繁忙道路上的交通量。区域收费制可分为线路收费制度、增补特许制度和电子化道路收费系统。其中电子化道路收费系统是最先进的区域收费系统,它依靠全部自动化的车辆检测和收费的先进方法,通过设置检测装置和区别各时段的收费标准,可以在最繁忙的道路收取最高的费用,同时对非拥堵道路不进行收费。

2.1.4学习先进技术,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治理交通拥堵

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5]。使人、车、路密切地配合、和谐地统一,从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现行智能交通系统由六大部分组成:一是数字速度信号,管理者按照车流量变化实行速度限制;二是监视道路及交通状况的摄像机;三是回路信号箱,它能把交通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能向电子道路标志自动发出警示;四是回路传感器,这是一种埋在路面下的感应回路,当车辆通过它便开始工作;五是信息标志,其上的电子信号可警示司机前面拥堵或有事故发生;六是车内GPS及手机,可向控制人员发送额外信息,随着来自路边传感器、感应回路、GPS导航仪及车主们的手机信号形成的实时数据大量涌现,交管部门很容易跟踪与分析车流状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2.2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

要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人员道德品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形象去做事,才能更好的去说服人、感动人和引导人。另外,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交通科技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为此,更要加强执法人员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以便更好的去完成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道路拥堵和交通事故发生的目的。

2.3建立严格的执法制度

违法查处要严格。利用电子警察和监视系统对闯红灯、超速和其它违法行为都记录在案,对违法停车者随时进行严格抓拍和罚款[6]。还有对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尤其是春节期间,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执法人员应严格查处酒后驾驶者。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对于一些轻微的交通违法,及时缴纳罚款的可不记分,但需要自费到相关机构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2.4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教育安全工作应该由路政局、交通事故委员会、交通运输局、警察局以及一些社会专业机构共同承担,始终向人们宣传一种“道路安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的理念,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资金主要由政府和交通事故委员会提供,这部分资金来源于机动车保险费和机动车注册登记费,主要用于公众交通安全教育、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残疾扶助等[7]。

以新闻媒体的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的形式,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级部门重视人民群众的交通法规教育,并定期在机关、学校、部队、工厂甚至闲散人员中进行宣传、教育。再就是注重互联网的宣传,因为现在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很普及,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家里带孩子上网看一些宣传短片和图片。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网站,以便于人们查资料、提建议等。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成为各部门必须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交通管理做的好,道路交通状况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此次我们还对中小城市交通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当交通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政治文化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社会进步的杠杆时,交通管理对运行工具及其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就成为把握管理和效率、效率和成本、成本和水平、水平和现象的关键[8]。而要建立和完善新世纪的交通管理模式,必须针对自身的交通现状,不断以畅通、便捷、高效为标准,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指挥,追求有建树的创新,从而使交通管理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江鸿.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J].城市规划,2002,(3):44-45.

[2]姜天喜.论日本等国城市交通管理[J].西北大学学报,2002,(2):60-61.

[3]高红建,蔡锦忠,王先梅.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7):41-42.

[4]张雪梅,温志刚.交通需求管理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作用[J].辽宁警专学报,2001,(5):56-58.

[5]周学农.智能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J].系统工程,2000,18(6):48-53.

[6]翟润平,周彤梅.道路交通控制原理及应用[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7]陆化普.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8]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交通工程通讯,2000(2).

作者简介:

韩玉(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华东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第5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其中的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会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尽力减少事故,对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事故并非仅仅出自人的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在大量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每一起都与人有关。的确,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是由人驾驶的,道路是由人来使用的;车辆和道路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而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因此人们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事先采取正确的措施、实施正确的行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这似乎与我们时下流行的某种理念相吻合,即: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或许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各种交通事故中,人的不当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于是,针对这一点,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从许多方面对人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

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有其特殊性。道路交通是一个涉及人、车、路、环境的动态系统工程,鉴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单纯地强调某一部分的作用而割裂系统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很不全面的。本文拟从城市道路条件及环境的角度,对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作一个分析。

来自欧洲联合经济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70%的事故是由于道路的缺陷所致。法国国家保险公司在详细研究了1000多起事故后得出结论,那些通常被视为驾驶员的错误所导致的事故背后,往往隐含着相当比例的道路因素。

目前,一些专家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常采用的方法一般有:绝对数法、事故率法、事故强度分析法、概率和数理统计法、模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对国内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与此同时,除了城市道路自身的规划与设计外,城市道路的公共设施及其他一些人文条件,也对交通安全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把大量的交通事故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人,虽然有利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同时也有利于对参与交通者的教育与培训,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并不有利于道路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弊大于利。

正如国外一些调查研究所证实的:每一起交通事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道路使用者、车辆和道路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时,不但要考虑到人为因素,还要考虑到道路条件与道路环境,并针对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我们认为,许多看似人员的操作失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困难的道路条件引起的。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体现人性化的原则,以求产生最大的安全效益。

城市道路条件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的特点一般是: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交通量大,车辆多而类型杂,车速差异大,交叉路口多,道路两侧建筑物密集,道路交通量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市中心道路一般都存在早晚高峰的不同状况,还常伴有交通管制等特殊情况的发生。

在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中,良好的道路线形、平整坚固的路基路面、视野清晰的交叉口、结构坚固且净空合理的桥隧建筑物,都能为车辆的安全行驶提供有利条件。相反,道路线形有缺陷、路面抗滑能力低、交叉口控制不合理、桥隧建筑物净空和结构不规范等等,往往是导致事故生发的间接与潜在的原因。

由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城市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城市管线和其他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

3.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类。

4.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5.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平方米。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根据城市规模不同,城市道路网的大小也有不同。任何城市的路网密度与路网布局都必须契合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使城市所需要的交通运输能力与路网通行能力相协调。

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应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才能更加科学与合理。

不可忽视的环境影响因素

除了城市道路条件的“硬件”之外,在任何时候,交通运输环境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保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市民素质的高低,社会文明的程度等等,都是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软件”。

之所以必须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因为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来说,除了道路自身的条件外,由于人和车是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贯穿始终的必然因素,而且与道路和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对城市道路条件与环境进行割裂的独立讨论,是不全面的。

道路环境要素除了指气候、绿化等外,各种城建项目也会对交通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可能打破原有的交通平衡,而带来诸多的交通和安全问题。其中,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有:

1.城市道路景观。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障安全,另一个目的则是提高舒适度。但保障安全是前提,否则,提高舒适度将变得毫无意义。

2.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布局形态决定了城市路网布局和城市道路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城市路网的交通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交通安全。

3.城市气候及地理条件。城市所在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影响着交通出行的安全,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大雾、大雪、暴雨等恶劣天气,都会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明显的负面因素。

4.交通流的变化。很多城市的交通需求增长很快,这就要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运输能力的压力要充分考虑进去,因为车流、人流的过分增加,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除以上几点外,城市的人文环境、交通安全文化发展的水平,也对交通安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居民的素质高低、行为习惯、出行心理等等,对交通安全影响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现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都应该把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凸显人文关怀,作为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考虑。

交通事故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各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有所不同。笼统地说,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从结构上可以分为5大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构成了一定的模式。它们可以分别叫做人员安全保障系统、车辆安全保障系统、道路安全保障系统、安全设施保障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各个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协调,形成道路交通的整体安全保障的大系统。

一些城市规定,规划部门在审批城市道路沿线的大型建筑以及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组织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如果评价认定不符合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应当进行调整,无法调整的,不予批准。

第6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12-01

中国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过去长期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城市交通运输得到有效缓解。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日趋紧张,道路堵车现象严重。目前,实现城市道路网络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优化现有道路城市道路网络,实现持续支撑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是未来中国城市道路的必然方向。

1.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存在的问题

(1)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功能紊乱多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道路网规划设计、建设中,忽视道路网的功能结构改善,只片面的重视城市主干道的建设,扩充道路网的空间尺度,忽略了对城市次干道、支路的规划建设,从而导致了城市道路网络等级结构不合理,交通功能的紊乱,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流、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这几乎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通病。

(2)相互干扰行、通行能力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规划设计、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国民经济水平总体决定了我国还是一个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交通为主的国家。人车相互干扰的被动的局面,导致了道路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远远低于规划设计者、管理者的预期,从而使得路网整体性功效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最终成为路网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瓶颈,造成了城市道路网资源的严重浪费。

(3)路网密度低。路网密度是指城市中所有的道路总长度与城市总面积之比。城市道路网必须具有合理的等级结构以及衔接方式,以保障各类交通流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道路有序汇集,并由高一级道路向低一级道路有序疏散,从而通过不同等级道路交叉的最佳管理与控制,实现不同出行距离和不同类别交通的合理分流,实现道路网络交通功能的最大化和交通运转的效率化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骨架,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是路网规划的关键。但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存在若干观点,致使路网间距的合理取值范围较大。

2.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优化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优化是指由若干个道路交叉口与路段组成的网状结构。

(1)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并为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和交通设施布局提供了空间。因此,对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规划一定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发展紧密结合,并带有超前性。道路网络优化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确定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规划线路将选定的控制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未来道路网络规划方案的过程。路网交通组织以网络服务能力及其利用最佳化、缓解局部交通阻塞为目标,通过单行线、局部禁行或绕行等组织方案,提高道路网利用率和通行效率,均衡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布,以实现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根据我国现有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情况,常采用以下道路网络优化措施:①调整现有城市路网等级级配城市道路是功能的,它们相互之间有时是矛盾的,在规划时,需按功能的主次进行协调。②按照城市道路网络一体化的思想来支撑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应该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道路有序汇集,由高一级道路向低一级道路有序疏散,尽量避免过境长距离交通穿越城市道路。

(2)改建相关交叉路口。我国现有城市道路由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匹配等诸多原因造成了道路交叉口堵塞严重,交通组织不善而产生交通混乱。目前,交通堵塞是全国各大城市道路发展的明显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网应尽量在道路系统上实行快、慢分流,公(公共汽车)、私(私家车)分流的设计思想,既可提高车速,保证交通安全,又能节约非机动车道的用地面积。为进一步改善交叉通运行条件及运行状况,减轻交通拥挤、阻塞,从而提高整体路段的通行能力。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都很大的道路相交时,双方没有互通的要求,只需建造分离式立体交叉口,将非机动车道在机动车道下穿过;规划设计立体交叉口进口道上单向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

3.如何应对交通流

可设置单行道和可变车道系统。随着城市住宅建设的逐步外移,交通流的潮汐性特点越来越明显。所谓交通潮汐现象就是指早晨上班时间,进入市中心的交通流量远远大于离开市中心的交通流量,而到了晚上下班时间则相反。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尽可能地降低交通拥挤,很多国家和城市采用单行线和可变车道的办法来应对。

单行道是指只允许一个方向行驶的车道,单行道指示标志有向左单行道,向右单行道。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在每天的某些时段内(如上、下班高峰时期)可以考虑把流量较少一方的一个(或若干个)车道通过交通管制措施,分配给流量较多一方的交通用户使用,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使用道路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拥挤,这就是可变车道。设置可变车道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路网资源,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而且可以快速解决局部地区因为突发事件而引起的交通拥堵。设置单行道和可变车道,虽然现阶段在我国因为交通设备、服务质量等问题引起的争议,但这一措施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赞同,并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道路网络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结语

城市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是一项超前工程,城市规模越大,城市道路交通类型和网络越复杂,交通问题也越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日趋紧张,实现城市道路网络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优化现有道路城市道路网络,才能让城市道路网络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力提高发挥更快、更高、更好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人性化;交通分析;道路环境

1.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比较公路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更具系统性,复杂性和功能性,在现代城市里,城市道路包括了各种类型的道路,交通广场,停车场,高架道路,人行过街天桥和大型立体交叉工程等设施。而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往往会忽视若干问题,其中包括:

1.1设计思路的问题

不注重路网上网合理规划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全市路网均衡的角度设计不同等级的道路,往往一些城市只注重道路够不够宽,一味的拓宽道路,却不重视贯通性支路的建设,造成尤其是穿越中心区的干路时形成较为大的拥堵。

1.2不重视交通分析问题

为使城市建设与交通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考虑新建或改建项目在路网交通流量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对交通设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应具体分析这种影响在未来路网交通流量中所占的比例,使项目的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做到既能使交通设施承受这种影响,又不妨碍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问题

市中两条以上不同方向的道路的相交处,是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同一平面上相交处,称平面交叉口;在不同平面上相交处,称立体交叉口。交叉口的设置妥当对城市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而经常性的一些城市的道路交叉口设置欠妥当导致交通状况欠佳。

1.4道路线路问题

好的道路线路直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交通运输状态及其使用的便捷性。从景观和安全角度来看,有些城市采用漫长的直线和短线是不可取的。而对于主干线道路,过多的转折同样不可取。一般的道路应设置较大的曲线使司机不至于过度疲劳而发生交通事故。

1.5人性化设计问题

人性化是城市发展的主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道路现代化,交通组成的变化,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交通的自由、方便与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噪声、大气污染、交通事故和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在道路设计中要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及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人的交通活动需求,使道路交通不仅实用、安全、快速,而且能够满足舒适、美观和便利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空间。

2.城市道路设计理念

2.1整体性理念

首先应以道路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应综合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道路两边的建筑设施综合考虑,一种良好的秩序感是一条具有整体统一性的道路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诸如青岛,厦门一些城市的古老街道,直到现在仍能给人以美的认同,主要原因主要是这些街道有种统一的整体感。

2.2连续性理念

当今道路设计的一大准则是可识别的道路,应当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具体表现为:一般来讲,过于笔直的道路很难有强的感染力,只有秉承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设计,将所有的机要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曲折有度,错落有致的空间视觉,这样既不会使使用者在驾驶中过于疲劳,也会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融入感。

2.3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是城市的主人,也是道路的使用者,所以所有的道路设计应围绕人这一主题来展开和发展。一条道路的设计最终取决于其能否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或者使用的舒适度。因此道路的设计应以人的角度为基本出发点,考虑市民的行为和需求,如在交通拥堵的地方多设置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分流,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这个讲究节约的大背景下,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主要指城市道路设计要有一个总的整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可能对自然因素和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充分的体现社会的综合的效益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短期效应。这是当今多元化时代所决定的。

2.5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道路建设往往带来诸多的生态的破坏,如汽车产生的尾气,噪声,城市绿地减少引起的热反射等等,这些都给人们的居住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而生态设计理念,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所以在道路设计中应引入生态理念为城市解决问题,在道路设计中,要充分的重视生态效益。

3.城市道路设计方法

3.1机动车道的设计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分为车身宽度与横向安全距离两大部分,设计时要考虑。还要考虑东西和南北垂直方向的直线通行。为了方便南北方向车辆在各个生活区的上下路,可以设立上下道,此上下道设立在南的路的正中间,把架起的南北路和生活区环绕路以一定坡度上下连接。

3.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作为城市道路设计师和建造师,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人行道与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设计时,可以把单位门口上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车行道与人行道高差较大时,一般高差在0.8~1.5m 之间。一方面要考虑单位车辆进出,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人行道上的既有树木及电杆。可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两者之间的高差。

3.3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指的是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在进行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前,需进行必要的交通分析,得出必要的交通流量数据。然后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及行政管理手段,禁止停车路段,改善行人通道,设置单向道路等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人性化。

3.4道路环境设计

绿化是美好道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的一种方法。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减少噪声,调节气候等等功能。另外道路环境设计应以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为主,过多的人工建筑物的道路设计,往往显得生硬而缺乏亲和力。环境设计应就景观风貌,建筑特色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从而达到提升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3.5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范规定在城市市区道路、城市广场、卫星城道路广场、经济开发区道路及旅游景点道路的设有路缘石人行道及各种路口应设计缘石坡道,公交上候车站地段应设计提示盲道等。

【参考文献】

[1]刘长春.浅析幕燕滨江路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1).

[2]李业根.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设计思路研究[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6).

[3]刘奕兰.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青春岁月,2010(12).

[4]韩鹰.浅谈城市道路生态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5).

[5]刘滨敏.城市道路设计和景观系统的整合[J].新建筑,2010(2).

第8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设计要点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如何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话题,也是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合理和有序发展,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的经历去进行交通管理体系和规划设计研究,并实现了管理机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利用与协调一致发展,从而为交通道路管理提示提出了一套综合、系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一、城市道路概述

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了私家车辆的不断出现,也使得城市机动车辆数量不断上升,这就给原本已经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道路带来了新的压力,大大的超乎了交通道路设计规划标准。另外,在中小城市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受到资金限制使得对于道路网的布置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加之受到私家车辆的提升而出现了新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出现使得道路工程变得更加拥堵,甚至是形成了出行难、交通事故多的城市发展特点。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做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这也是实现交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城市道路概念

所谓的城市道路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长度、宽度以及施工标准经过人工修筑、施工而形成的可以为行人、车辆通行提供方便的带状构筑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密集促使了交通运输能力和作用的提升,也是的我国逐步迈入了小汽车家庭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城市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和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

2、城市道路规划现状

在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中,其中大多数的道路规划都是以城市用地布置为主要的基础,以城市道路和交通流量的适用范围为前提来进行分。在通常情况下,在应用的过程中到道路的走向和道路的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对于人口发展规律、城市交通流量要求以及车辆流动轨迹都提出了综合性的工作模式和概述流程,更是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定标准和工作模式。就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析,其中我国的交通道路规划还相当于西方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规划水平,与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尽管如此,但是由于我国车辆较多而引起的城市发展问题较为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三、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

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第9篇: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直接体现,更是城市生活、交通、空间布局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的设计方案,会使得城市道路建设看起来很舒服并且实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道路的功能不同,所以设计的原理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据有一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等,才能更好的避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设计标准以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而利用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道路;设计问题

1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多、经济不断的发展以及道路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其城市道路管理部门不得不加强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优化,使其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成分,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首先要对于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使用寿命、路线、路基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结合城市道路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城市道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2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中使用寿命的问题法律规定城市沥青道路的使用寿命,是水泥使用寿命的一办在13年左右;但是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设计,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无论是沥青还是水泥道路的使用寿命均没有达到标准,都在10年以下,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浪费。还有的道路在横断面的设计中,没有合理的考虑到两侧拓宽的意识。

2.2路线设计问题道路设计选择圆曲线或缓和曲线半径时,首先得了解曲线环节的行驶速度,以及连接处的参数的大小。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道路长度等参数的标准,使其很多的老路进行翻新,不仅浪费经济和增加了工程项目。城市道路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配套设施的设计工作,像排水系统等;若是路线的纵断面偏低就会出现路面积水的情况,妨碍交通。而路线偏高,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车辆倒置的情况,增加交通事故。

2.3路基设计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往往回来用路基拼接的形式进行处理,施工的工艺也有一定的标准,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是裂缝的情况;路面基层经常出现的断裂情况,主要的原因是个工作人员设计不合理,使其影响到路面的断裂现象。同时公路桥头,或是道路伸缩缝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及损坏的情况,使其道路纵面出现阶梯式的现象,不利于车辆的通行,对此加强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3优化设计方案的对策

3.1使用寿命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与交通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该交通公路段的实际信息,包括车流量等,同时超载、施工材料以及故意的破坏等情况,都影响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并且都当包含在设计中。首先对于重型车辆的信息进行数据转换;然后结合城市车辆的发展速度喝水平,合理的设计横断面。

3.2路线设计方面避免对司机造成的疲劳感,圆曲线或缓和曲线半径的应合理控制,最好设计在3km左右;对圆城市道路的圆曲线间的直径,应当及时的调整6v的标准。同时合理的处理与排水系统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路线的设计,要做好实验和协调的工作。对于路线超高模坡的设计,应当完全根据行车速度比上平曲线半径的值,在减去横向力系数的标准进行计算,同时将横向力系数小于0.2时,就会感到不平稳,对此要正确处理好指标之间的关系。

3.3路基设计方面针对于路面拼接的情况,首先要根据道路使用的实际情况,然后有效的控制拼接两边道路的坡度和高低差异,同时后拼接的路基横坡度应的增加参数应不能超过0.5%;对于基层的设计,应当完全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土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增加道路基层即水泥混合料的强度,提高材料的质量等级,并及时做好养生和实践的工作。针对于路面台阶的情况,要做好地基处理、搭板的设计,同时传统的桥头搭板以及优化后搭板方案如图1、2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可以及时避免的,只要优化设计方案,同时施工人员也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工程造价、进度等方面进行施工,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环境、道路功能以及一系列的相关系统,并按照国家规定施工工艺进行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分析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门窗,2013,06:231~232.

[2]燕春林.对当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门窗,2013,11:249.

[3]眭封云,蔡畅.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Z1:50~53,58.

[4]贾浩.浅析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河南建材,2011,06:1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