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农村现代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1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化化建设;改进措施

引言

水利更是民生之本,,完善的水利建设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农村水利建设可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然而,2009年的中原干旱与2010年的西南大旱,严重地暴露了当前中国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且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农村缺水、农业缺水。对此,总理在西南旱区视察时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均是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为加强农村水利提供建设依据。

一、建设新农村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1.新农村水利建设中水利灌溉的地位

为保证新农村的饮水条件,要首先将农村的饮水问题放在首位,农业灌溉率也要着手控制,目前机电排灌泵站需新建整改。监督水好利工程的事后处理问题,成立水利工程的长远运行管理体制。对于小型机电排灌泵的改造资金工作也要有所准备。

2.防洪工作对新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

对于防洪的举措不可大意敷衍了事,新农村的病险水库是农村建设的一颗毒瘤,如不及时整顿,后果不堪设想。加紧治理速度,加强治理力度也就成了对病险水库的当务之急。因此各地急需筹措配套资金,加紧落实整改目标,提高工程质量,争取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才是正道理。

3.新农村水利建设中农田建设开展的需求

水利资源的合理使用,在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规划各地水土资源问题,开设监控网络系统。能更好的控制因人为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这对维护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关重要。

二、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3、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推动滞后。目前,农村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小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水利工程基本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致使建设与管理脱节,水利设施毁损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分布在村组的水利设施,有的长期无人管理,有的即使有人管理,也由于责任心不强,技术落后,造成站房破损、机械生锈、电机被烧、设备被盗。加之缺乏后续投入与维护管理,一些水利设施徒有其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单纯依靠行政措施,不讲经济规律,造成了灌区需水的不管水,管水的不惜水。水价偏低,水费征收困难,水管单位运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灌溉效益逐年下降。

三、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建设氛围。加强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通过思想引导,让农民认识到水利设施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是农业的生产成本,认识到国家取消农业税的征收、增加种植水稻的资金补贴以及改“两工”为“一事一议”等利农、扶农政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帮助农民从农村水利建设由国家全包的误区中走出来,从“谁投工谁吃亏”的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深化改革建立农田水利新机制

巩固农田水利机制的全面建设,是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过程。倡导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议,以及听取农用水相关部门的观点,并加以配合弘扬,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开拓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还要加紧农民用水的政策进行改革,实行水利工程的良性创造投入、稳步运行新管理体制。当地的水利部门需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进而提升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

3、科学编制规划,提高综合效益。合理规划新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科学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基础,在制定规划中,不仅要做到贯彻治水的新思路,还应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资源节约是现代环保意识的主旨,根据农村的现实问题,有计划、分年度逐步加以实施。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地推进重点薄弱环节的改造和建设;另一方面,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做好节水灌溉规划,推广渠道防渗技术。

4、加大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水利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要保障财政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性和公益性要求决定了必须将其纳入政府财政的公共框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和省政府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了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在经营城市的同时兼顾农村,对每年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要在“投向、投序、投量”上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二要引导多方投入。政府要履行引导职能,充分发挥好对国家和上级政府及相关方面各类各项扶助资金的牵线搭桥作用,如国土整理、农业开发、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防护林等项目工程。对于各乡镇而言,除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外,在相关资金收缴支配上适当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倾斜。三要鼓励民建投入。建立“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对农民在农田水利规划区内自主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的工程,给予不同比例的财政补贴;对一些涉及范围较大、跨组跨村乃至跨乡镇的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采用“市里补一点、乡里出一点、村里贴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加快水利设施的建设和配套。

参考文献:

[1]宋索玲.论新农村水利建设与对策探讨

第2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经济现代化;策略

1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经济因素,农村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办公资金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等,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难以获得有效发展,继而直接导致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过于缓慢。对农村经济来讲,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在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后农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振兴带来希望。其次,思想观念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思路混乱,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程度发展。主要表现为村集体自身缺乏经济发展长期计划满足于现状,被陈旧的农村管理理念限制,从而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最后,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过深的理解,这造成了期间的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基层干部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及时发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2简述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2.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策略分析

第一,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视程度,并加大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在过往实践工作中找出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不断总结从而获得经验。并要求基层组织建设相关人员在思想认识方面,应意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严于利己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应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及农民参与培训班,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让其切实体会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调动农民群众更加主动的配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应注重基层建设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差,老龄化问题严重,大部分工作人员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针对上述不足,应积极引入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当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让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更加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并且,要求现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参与培训班,通过再教育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做好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协调工作,并且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及范围,构建良好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氛围,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有效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热情。第三,应注重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薪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当中来,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

2.2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1)构建农业经济化服务体系。依据当地农业发展具体状况构建起基层党支部加合作社的模式。在基层党支部带领下,引导农民共同展开生产和销售等实践活动。农业组织应将提高农业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农民获得切实利益和成果。另外,也可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发特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为农民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收入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于农的功能。(2)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基层组织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头引导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在相关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念及职业素养保持职业先进性,让基层党员担当起发挥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遣力量。同时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创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启动资金的支持。为此,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做好相关资金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应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除此以外,也应注重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3)政府应与时俱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不断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具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劳动技术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有效政策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针对农村地区土地类型和特点,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那么该怎样利用好这些闲置土地就成了农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增强农作物抗病害的能力,继而提升土地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留在农村,回到农村创业发展,从而其实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第3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新农村

1.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彰显富春江实力

近年来,富春江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第三产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11年,富春江镇财政收入达到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财政收入总额与人均数均居全县各乡镇(不含街道)之首;实现工业总产值58.1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8.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57.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销售产值37.8亿元;农业总产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13548元,比上年增长16%。

2.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展露富春江机械制造业魅力

2.1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

富春江镇积极优化投资环境,狠抓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工业功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要求已初步完成“五通一平”工作,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铺设、绿化用地均已初具雏形。几年来,工业功能区累计投入固定资产近7亿元。富春江镇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行政服务,赢得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2.2积极打造机械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富春江机械制造块状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全镇的机械制造业主要有水轮机、拉丝机、汽车内饰件、五金机械等多个行业。其中水轮机技术含量较高,在国家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大背景下,产品市场前景较好且有较强竞争力,应作为积极发展的产品,富春江镇是国内最大拉丝机生产基地,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但有一定规模优势。该镇现有机械制造企业205家,2011年机械工业销售产值达41.1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产值的71.7%,实现税收2.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61.9%,机械制造业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

富春江镇工业功能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生产基地,被命名为“浙江省机械工业专业区”、“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杭州市达标工业功能区”、“杭州市示范工业功能区”。

2.3民间企业日益重视科研合作

近年来,富春江镇政府积极促成工业企业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对接活动。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嫁接、重点攻关合作,为做大做强富春江镇机械制造业奠定基础。

3.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展示富春江城镇化建设成就

3.1农业向工业转变

现在的富春江镇辖区,1978年为是一个纯农业生产乡,以种植水稻为主,仅有茶叶等少量经济作物,更无二、三产业,经济落后。通过近几届党委、政府努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农业向工业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3.2农村向城市转变

城市化需要人口的集中,工业化需要产业的集聚,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的集约。镇党委、政府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做好“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这篇文章,才能解好“集中、集聚、集约”这三道题。

3.3农民向市民转变

富春江镇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千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卫生镇,还获得杭州市文明镇、小康镇等荣誉称号。目前,该镇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的考核验收。

4.确立“投资创业在富春江,休闲度假在芦茨湾”的发展思路,打造富春江旅游特色镇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山水风光使旅游业成为富春江镇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大力开发严子陵钓台、白云源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同时,也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度假旅游,将芦茨农家乐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同时,进一步抓好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新引进的桐庐新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种植蔬菜出口创汇的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乐趣。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富春江

5.1以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

富春江镇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支持农村,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下山致富,上山增效”,促进集聚发展。

5.2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

镇党委、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专门制定了有关扶持政策,按照“产业特征、产品特色、效益特点”的要求, 目前,溪南蔬菜基地被命名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金家枇杷基地创建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通过验收,俞赵高新农业开发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同时,还引进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到该镇建立中药材基地;引进浙江新迪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这2个农业项目的引进,不仅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子,并将成为富春江镇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5.3教育、科技、文体事业成绩显著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技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富春江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坚持科教兴镇战略,被命名为杭州市科普示范镇;繁荣群众特色文化,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被评为杭州市特色文化镇;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分别获得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体育特色镇、浙江省老年体协先进镇、杭州市体育强镇等称号。

第4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从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区域布局三个方面入手,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不断增强。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日光温室推广面积。实施雨水积蓄、井泉截引工程,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加大梯田建设、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高质量和效益,开展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梯田75万亩。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以上。强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80.26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全面改造提升通乡公路。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造住房、沼气推广利用。每年支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村。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根据沿黄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扩大规模设施养殖、优质瓜菜、现代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立体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高扬程灌区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经济带,加快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发展草食畜牧、特色林果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种养大户、专业农场和规模养殖场(小区),形成种养加互补的稳定增收区。南部旱作特色农业经济带,以“整村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经济”三管齐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穴播洋芋种植,做大做强马铃薯、小杂粮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走“梯田+水窖+地膜+良种”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构建绿色农业经济带。通过3―5年的努力,把景泰建设成全省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效节水和农业科技示范县,使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继续保持全省设施农业领先地位。

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力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稳定发展小麦、水稻、小杂粮优质粮食品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力争每年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0万亩以上。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能力景泰示范项目,把会宁、靖远、景泰建成相对稳定的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5万吨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发展种子产业,开展以种子、种苗、良种畜禽为主的良种革命,瞄准国内外知名种业公司,引进和研发一批新品种,建立良种产业化推广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每年推广、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100项以上。加快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生态秸秆养殖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等特色园艺。大力推广雨水窖节灌、膜下滴灌、覆膜集雨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节水品种,每年推广节水灌溉30万亩。到2015年,在现有基础上节水15―2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增产15%以上。

二、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县有规模、镇有基地、村有特色、户有专业的产业新格局。

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重点实施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及储运中心项目建设,每年改扩建日光温室1万亩以上,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瓜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设施种植达到22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300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瓜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

突出抓好草畜产业。坚持种草养畜和秸秆转化并重,积极促进肉羊、奶牛、肉牛的规模化养殖,做大靖远羔羊肉等特色品牌,基本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奶牛、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32万头和6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禽蛋产量2万吨、奶类产量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把会宁、景泰、靖远建成全省养羊强县,把我市建成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市。畜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大力开发枸杞、大枣、杏、梨、苹果、文冠果等特色产品,实施沿黄及高扬程灌区2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林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枸杞25万亩、大枣1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特色林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立足破解资源约束,解决“小、散、乱”等问题,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积极引导同类企业联合重组、良性扩张,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1亿元以上的5个,5000万元以上的2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三、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重点扶持,规范发展。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发展农机专业服务队。抓好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实施“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环境)工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先考虑中心城区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00个,参合农民达到15万人,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重提高到30%。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优势作物生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防疫设施建设,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加大农业和养殖业投入监管力度,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动物疫病安全追溯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实施扶贫开发攻坚,不断完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开发式扶贫机制,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贫困人口较为密集的村落,以强化对水、电、路、气、房、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着力点,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科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推行特色产业发展优先扶持行动,即优先技术培训、优先资金扶持、优先良种供应、优先转移就业。开展教育扶贫和智力开发扶贫,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强化外出劳务技能培训。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和农村低保运行制度。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1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第5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而城镇化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相支持,但农业化却拖后腿,因此,要实现“四化”发展,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成本攀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就业难度大,农民收入持续下滑,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差,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1)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建构美丽新农村,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2)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3)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等。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境外促销,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还可种植药材、花卉,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用以留住劳动力,增加就业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黑麦草等,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带动物流业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提升农民素质,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管好农村集体资产,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6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1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内涵

1.1内涵

当前,可以将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概括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户生活质量,保障现代化农业建设与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始终注重“以人为本”,将农户利益作为根本,用现代化生产理念武装农户,落实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用现代化管理经验武装农村水利,用现代化思想指导农村水利,从而实现农村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协调、和谐发展[1]。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研究发展起步较晚,很多研究方法不成熟,西方国家应用到AHP与BP神经网络,结合当地农村水利实际情况构建了现代化评价模型,可依据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对农村水利现代化进行评价,但应用效果不显著。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应用很有必要。

1.2评价指标分析

要想使构建的指标合理、科学,与农村发展实际契合,就需要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出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与进程。农村水利现代化评级指标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给排水工程、防灾减灾及农村水环境保护等,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及政策,在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村镇水利现代化标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构建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3农村指标阈值分析与等级划分

采用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确定阈值,该文确定的阈值为农村当前水利现代化到2020年所能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将阈值分为:蓄水工程达标率90%;应急通讯设备无物资、人力保障90%,应急预案完善度80%,供水保障能力85%,农业生产总值用水量410m3/万元,灌溉水有效利用率0.7,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31m3/万元,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旱涝保收面积比80%,盐渍化面积比8%,地下水超采面积比3%,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置比95%。评价指标获得的评价结果无物力意义,值介于0~1。因此,对数值划分评价等级,给予其对应的物理意义,能得出评价结果表示的等级,进一步对农村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衡量与评估,严格按照农村水利建设现状与既有规律将评价等级分为4大类[2,3],分别为:全面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取值区间为1.0;现代化高等水平,评价指标取值区间为0.8~1.0;中等水平0.5~0.8;初等水平0.0~0.5。

2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法

2.1评价指标标准化

鉴于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众多,涉及各领域,且不同指标量纲存在差异,不能仅采用加权合并计算,需对各个数据预处理,应用相对比值可弥补量纲差异。

2.2定性指标定量化

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有2个,鉴于评价过程中应用到的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数据,需使用定性变量(x)与定量变量(y),x、y相互映射才可以得到某一定量数据。定量需满足以下条件:x=0时,y=0;x取最大值,y=1;y(x=0)与y(x=1)间差异拉大,这样才能将两者差距体现出来[4]。

2.3模型求解

本次研究评价指标结构为层次性的,共设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5个,12个二级指标,每一级均设计应用了重要性调查表,可得到一级指标相对重要程度。农村减灾防灾权重为0.22,对应二级指标为:蓄水工程达标率;应急通讯设备无物资、人力保障、应急预案完善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权重0.16,对应二级指标为供水保障能力,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农业生产总值用水量,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村镇给排水工程权重为0.14,对应二级指标为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农田灌溉排水工程权重为0.14,对应二级指标为旱涝保收面积比、盐渍化面积比。农村水利管理权重0.12,对应二级指标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置比。在水利建设评价过程中存在某项指标缺失的问题,但该指标不被认为达到阈值,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权重分摊到其他评价指标上,分摊后得到的权重应用在该地区综合评价中。采用层权内权重可按照比例分摊法对权重分摊。假设某区域未达到蓄水工程达标率,权重0.36按0.68∶0.51∶0.41的比例分摊到应急通讯设备物资、人力保障完善度上或者应急预案完善度上;如果缺失蓄水工程达标率、应急通讯设备物资、人力保障完善度,农村减灾防灾权重调整为0,按照0.14∶0.12∶0.16∶0.19的比例分摊到其他指标上。依据样本数据特征排序并调整,获得综合权重[5]。

3结语

通过对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专家经验成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主观权进行重新修正,不仅可以应用在地区间样本综合评价上,还可以应用在自我评价中,作为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索妮.县域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严玲.苏南县域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刘洪超,杨路华,陈凯,等.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J].水利经济,2015(4):15-18,23,77.

[4]耿鹏森.淮安市农村水利现代化推进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第7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实施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气象观测系统布局。统筹建设农业、城市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在26个乡(镇)分别建设一个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在重点区域建设全要素自动站1个。

提高专业气象观测网自动化水平。按照全省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建设区行政区域内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

强化高效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我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建成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配备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1套。在航运航道或生态区建设1个5要素自动站。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二)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中心,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健全现代预报业务体制,开展定量降水预报、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预报等业务,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等研发,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监测预警,利用上级预报指导产品,加工制作服务产品,并开展气象服务。

(三)健全多部门配合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1个气象科普基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的力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网络,协调区应急办、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通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

采取合作式、融入式、共建式方法,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完善区、乡镇和村级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乡(镇)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各乡(镇)政府要明确1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兼职岗位(气象协理员)1-2个,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结合村村通工程、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情、灾情、墒情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会商制度,积极组建专业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我区种植大户提供农险气象服务,对各类农合组织(农场主)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公共气象为农服务的层次。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100%的乡(镇)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00%的村建有气象电子屏或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

建成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中心,成立作业队伍,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设备和车载雷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成职能完备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进区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区级气象机构作为同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的地位,行使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融入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机构,落实相应的编制和经费,气象列户经费高于苏北平均水平。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发改、规划、经信、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气象主管机构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城乡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区城乡气象观测环境依法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发改、住建、规划、法制、安监、公安等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密集小区、场所建筑物(构筑物)雷电监管措施全覆盖,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实施气候论证管理,将气候论证程序纳入规划、建设审批流程;依法保障全区雷电等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开展。

(五)建设规模配套的新型气象台站体系

根据“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原则,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加强与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新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事热情,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改善我区气象业务工作条件,不断提升综合功能。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3年8月底之前)

区政府成立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区气象部门开展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制定下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0月)

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全面组织实施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根据《关于印发<2013年县(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办发〔2013〕69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关于印发《2013年度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建设量化考核指标的通知》(办发〔2013〕48号)文件要求,强化领导,确保完成2013年度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

2014年10月—12月,区气象部门将组织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10月—12月)

区气象部门组织做好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总结与评估,并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请省统计和气象部门对我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论和气象现代化工作经验,深入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制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各乡镇和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区政府继续全力支持气象事业全面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化运作、部门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组织、农业、民政、财政、发改、规划、水利、国土、住建、交通、科技、广电、安监、气象、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为农服务网络和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信息,将农村气象信息建设纳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8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农村水利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武装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

1.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农村水利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因此,以人为本,保证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清洁卫生的水,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农村水利工作的中心要务。

1.2牢固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水资源作为国家所有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合理高效使用水资源是我国国情和水情的必然要求,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适应节水新形势的紧迫度,重视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护好水资源。

1.3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观念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这四大水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伤害造成的后果。为此,要自觉运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水问题,做到人水和谐相处。

1.4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水资源为万物生存、发展之必需。目前,水源地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因此,要建立和谐社会,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水源地。

2.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为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水资源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功能,统筹规划水利,逐步形成以政府出资为主导,受益农民投工筹资为基础,市场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社会化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的新机制。

2.1正确处理水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要解决四大水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除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外,当前尤其要着力提高水行政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步伐,将依法治水落实到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规划计划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以改革为手段增强管理活力,以应用现代水利科技包括新的治水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以行政化管理为基础,规范水利管理的新机制,构建多元管理体系。

2.2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农村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表明,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根据江河湖泊的承载能力,在保护和发展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制定保护目标和措施。江河湖泊是有生命的,关键是要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谐性,以满足当地和下游、当代和后代对水资源的持续需求。

第9篇:农村现代化建设范文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总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实施“三级同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区”等工程,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工作进程。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全区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力争达到82分以上,在全省涉农县市区中的排名再前进15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六大类21项指标中的:“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高标准农田比重”、“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比重”、“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8项指标提前实现目标值。

三、工作措施

1、以统筹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为方法,有效推进现代化指标达标工作。对照现代化指标体系,在全面掌握我区各项指标建设实际进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指标,确保高标准农田比重等8项指标提前完成,在扎实推进其他指标的同时,重点围绕4项有难度的指标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在今年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予以重点突破。一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目标值为14.2亿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机插秧面积、引导扶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开展农业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落实各镇目标任务等措施,全年完成13.16亿元。二是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目标值为21.2%,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落实布局等措施,全年达到19.33%。三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目标值为2.2:1,通过在西夏墅镇工业园区规划筹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进深加工农业企业、培育扶持本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措施,全年实现1.6:1的目标。四是林木覆盖率。目标值为23%(市下达的目标值为18.5%),通过将年度造林任务按不同形式细化分解,并积极对上衔接争取开展第二次林业普查,使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6%以上。

2、以三级同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大多数指标都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着紧密联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于从整体上推进指标建设达标至关重要。一是注重规划引导。按照“一园一业”的要求,立足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对于已创建成功的省、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根据主导产业特点和入园企业计划,细化园区的功能分区,明确分年建设任务;对于要创建的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据各镇、村实际,明确建设重点,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将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向各类园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园区内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农田基础设施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升园区发展层次。三是加强招商引资。严格制定入园企业标准,提高入驻门槛,选择有实力、有潜力、效益好、带动强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进驻,重点发展种子种源、农业科技孵化和规模化生产等优质农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四是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职责,及时配套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在基础设施管护、入园企业的政策与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以及社企矛盾协调等方面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以此促进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