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中小学教育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育特点

第1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日本 道德 道德观 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37-03

在日本,道德通常被认为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道德规范和道德心。道德规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或团体中全体成员应该遵守的、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被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及行动的方针。道德心则指的是对行为的好坏进行区分的判断力、遵从道德规范行事的意愿和能力等。道德规范不是命令的体系,而是禁止的体系。它不是某一个人独自参与制订的,而是社会外部通过约定俗成或集体共同制订等途径得来的。而且,道德既具有通过强制力使它得到实现的义务性,也具有如果遵守它便能从社会中得到好结果的利益性。

日本人的传统道德观因为受到中国儒教思想尤其是《论语》的巨大影响,“忠”、“孝”、“仁”、“义”、“人情”等中国人熟识的传统道德观是构成日本的传统道德观的基础,过去日本天皇也把德治视为统治社会的目标,武家时代的武人更是把“尊上导下”、“忠君孝亲”等儒教道德视为根本,把“努力、忍耐”等修身行为看作美德。但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实行“文明开化”,引进西方价值观,日本人的道德观也为之大变。在传统的忠、孝、仁、义、人情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有关生命、健康、人性、民主、自由等的内容。在日本人眼里,道德规范既与礼仪礼节或禁忌等习俗有关,有些还形式化成了具体的仪式庆典等。

与中国一样,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近代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也就是学校道德教育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为了促进个人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例如: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在遇到具体的事件时,都会体验到内心感情的纠结。同时,因为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所以道德心的养成和教育也渗透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合。在家庭,父母或年长的人有责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在学校,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单位或企业,单位及企业有责任对新人或新手进行道德教育。

因此,当代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日本人认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重视生命、体察他人、能判断善恶等的规范意识及道德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有“道德”课程,开展广泛而且有效的道德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日本人其道德观已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道德不仅仅指思想层面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包括有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习俗等形而下的东西。当代的日本人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应有的人的姿态和应该遵守的共同规则。与其它国家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明确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学问和知识,有追求真理的态度,有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以及健康的体魄”。同时该《教育基本法》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姿态,为了使人生走得更好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心”。

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拥有道德心,有道德判断力,有道德实践的意欲和态度”。在最新修改的日本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更是指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生之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念,不管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自主地寻找课题,独立进行判断,行动起来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要有自律心,能与他人协调共处,能体察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真诚感动之心,有丰富的人格;有健康的体魄。”显然,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当代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已由过去的以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为主变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细致

日本中小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法规,这部法规每十年会修订一次,在这部法规中,从四个方面详细罗列了各个年级的道德教育内容。例如,附表1、附表2分别是在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所列出来的小学1、2年级和初中年级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使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遵守掌握。

三、道德教育内容的整理和实施具有科学性

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把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整理为四个方面进行规定和罗列,很明显这是受到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的影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纷繁复杂的各个不同的社会道德主要整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立性(包括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集团性(包括义务、集体利益等)和神圣性(包括纯洁和高贵、个人的灵性等)。当然西方也有一些国家把这种多样的道德内容整理为几个方面:亲切性(对他人亲近没有加害之心等);公正性(保持公正,对不公平之事进行惩罚等);集团性(服务于传统和权威等);纯洁性(喜好纯洁和清洁,厌恶不洁不纯之事物等)。

从《学习指导要领》关于道德课程内容来看,日本人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遵从了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四、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广泛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会就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正因为日本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所以在日本,只要看到有学生或未成年人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旁边的成年人或年长者都能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训斥,被训斥的学生常常不会无礼地抗议或不屑,因为他知道这些成年人或年长者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权利这样做。

五、教材故事真实生动,贴近生活。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固定的全国统一的教材,任课老师使用“资料”来上课,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各个学校基于本地区的不同特点,在校长的主持下,全体教师参与,根据《学习指导要领》上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各处收集整理来的“资料”。作为辅助资料,日本教育委员会编写文部省监印有一本叫做“心灵的笔记本”的资料集。当然,还有一些教材出版公司会出版很多相关的资料集。这些“资料集”五花八门,但大都是以真实故事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学生写的自身故事,或者是社会上发生的登载在报纸杂志上的故事,或者是发生在身边家庭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进行选取整理而成。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中使用的“资料”名称几乎都与“心灵”有关,如“心灵笔记本”、“培养心灵丰富的孩子”等。没有太多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综上所述,当代日本的道德观与传统的儒家道德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道德教育方式也相应地与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方式不同,当代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进行。通过对日本中小学道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主体、教材等的考察,笔者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内容清楚详细,内容的编排和整理具科学性,教育广泛,整个社会参与,教材灵活实用等特点。日本的道德教育课,其内涵与我国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更贴近身边的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美好心灵”、走“丰富的人生”、拥有“完美的人格”等方面;更注重利用整个社会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更也具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虽然由于经济的不振、日本最近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就是在素质教育这点上,我认为中国仍然应向日本多多学习。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 Wikipedia.道德[EB/OL],2010.12

第2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口语交际 心理特点 对症训练 表达能力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6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直接联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口语教学中归纳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临场发挥与应变性

任何一次表达与交流都有特定的场合,涉及到时间、地点、对象、语言环境等条件,而且这些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说话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话”,更要依靠临场的发挥、机智的应变,根据现场需要和听者的反应,临时增加或删减说话内容,变换说话的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变得流利、得体。

说到这儿有一个故事:某一年春节,村里举行文娱活动。在一戏剧演出中,因主角疏忽,上台时望了带髯口,在表演中有包公捋胡这一动作,用手一捋,却发现没有髯口,这下可大发了。故事讲到这儿,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包公”你该怎么办?结果回答是五花八门。最后,我告诉学生,此时“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抬髯口来!”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听到答案,都为这位主角的应变机智由衷叹服。此刻,学生都深深地沉思起来。

又如今夏“六一”那天,有四位学生发言。发言稿中都有“炎炎夏日,鲜花盛开”等类似的词语,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沥沥小雨。其他班的三位学生仍然照稿读,只有我班的那位学生把句子改为了:“沥沥小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洗礼,此刻,我们的心,如同雨后清空,是那样地明净……”这样一改,就显得文境相符了。

二、思维逻辑的敏捷性

因为表达与交流都是两人或多人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形式。既然是面对面的听说情景,说话人总不能说说停停、停停说说,而要根据现场情况,连续不断地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说完,以免造成时间空挡而冷场。这就要求说话人根据现场情况快速组织语言,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寻并罗列出贴切的词语,用较为通顺完整的句子清晰而流畅并富有感情地表达出去。这就是常说的临场应变能力,即说话与交流的敏捷性。

如课文《晏子使楚》就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敏捷性。许多教师讲这篇课文时都是从推理这个层面去讲的,而我却是从口语交际的机智善变这一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我设计了一定的问题和情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课文学完之后,我又适时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打电话》。语言情境一: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语言情境二: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你和他们在电话中如何交流,请试一试。

三、思维固有的习惯性

由于受地域、年龄、生活圈子及一些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交际习惯,这些习惯如同心理学中所说的条件反射一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时会使交际显得平淡、无趣,缺乏特色,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抓住听者的“心”,导致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讲话稿中的一些固定语式,春天必是“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夏天必是“炎炎烈日,鲜花盛开”,秋天必是“秋风送爽,收获希望’等这一固有的引文模式,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拓,有时,更使交际显得缺少亮点,缺少色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外,还要有切实、精当的引导: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情景的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的材料;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的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当然,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教学着重的是能力培养,适度的口语交际知识传授是必要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应给予学生提示、点拨、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方式与情感态度,使学生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

体态语指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如头部语表情达意的方法一般有: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低头表示谦逊或忧虑,昂头表示勇敢或高傲,后仰表示软弱或失望,倾斜表示得意或愉悦,前突表示惊讶或逗趣,微倾表示观察或思考。

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可知道。比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自信,侧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停地打量表示挑衅,行注目礼表示尊敬,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等。适当用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能使说话更形象、生动,增加表达效果。

良好的体态语可以树立交际者良好的形象,增强交际者自身的魅力。有些学生不能专心倾听他人说话,倾听者不同表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说话者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都是可以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感情,使口语交际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语音是口语交际的外在体现,表达与交流要借助它来表述。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适度的语速、一口标准而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更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当然,根据口语交际的对象、场所等,适度运用方言,也可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亲切感。

第3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体育 素质教育 年龄特点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1.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 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 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第4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1 中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和特点

1.1 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实施不全

从中职学校的本身情况来看,不光是教学硬件设备,还是教学当地教委的重视程度,都比高等院校要差很多;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职院校在财政资金这一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扶持,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相应的体育教学设施。由于学校在资金方面的不充足,所以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更是少的可怜,起码的运动场地都不够充足,球场和运动场地不能满足于标准的体育教学要求;而学校通常也只是重视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教学,却将学生的素质水平忽视了。

1.2 教师专业水平低

几乎所有的中职院校对待体育教学都是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以至于在师资队伍上也就没有认真对待。很多的中职体育教师在专业的技能水平上都有所欠缺,同样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是走个形式,没有渗透到知识的关键点进行教学,极不负责。同时,很多的中职体育老师都受到传统的教学所影响,在教学的时候也只是旧的思维观念,没有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比如一节体育课,老师也就是在上课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一下跑步训练,然后就解散,让学生利用剩余的时间,这样的体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提升学生素质的作用。

1.3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

很多中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再加上教师的原因,认为体育教学太无聊,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这也是中职体育教学在改革方面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再就是学生都乐于现状,完全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自身的体育素质也比较差,在体育课堂上也就没有集体的体育合作观念,影响了中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进程。

2 加强中职院校体育改革的相关建议

通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已经很明确现在中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有哪些问题存在,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对中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的改革是亟需进行的。为了促进体育教学中的改革措施,并加强学生和教师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加强体育教学的设施建设

根据全国院校的扩招政策,中职院校也加入了扩招的行列,学校的整体规模在逐渐增大,而再体育教学的设施方面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并且设施都比较老,完全不能应对中职的体育教学需求。对体育教学中各项设施的更新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相关的政府和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中职院校的重视力度,提高拨款,投入到中职体育的设施建设上,使体育设施更加多样化,满足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求职欲望。这也为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2.2 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更加专业化,还要使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有所提高。首先,教师要在专业的知识上进行自我完善,并提高体育专业技能水平,将体育教学的重视度和专业课的重视度同样对待,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个质量。同时,还要转变教学的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起到带头的作用,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还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及变化,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排球的比赛,学生可以自愿报名,教师根据报名的人数分为两组,剩下的学生则是拉拉队,各自选择加油的队伍,教师则担当计分的工作,整场比赛为三局两胜,在比赛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

2.3 学生自身激发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是对中职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如何进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谈的,以下从中职学校的学生如何激发自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加强体育运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突出让学生感悟生活,使学生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觉悟,了解到加强自身的体育素质是顺应当前日益竞争的社会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与高等学校的学生没有区别,都是将来建设社会的重要主力,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增强集体观念意识,注意集体的团结。

2.4 确立科学合理的新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是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教育学角度讲,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采取统一的评定方式给学生评分。这种评定方式没有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先天体质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容易使学生丧失体育兴趣。因此,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考核的比重。在具体实践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训练参与性、学习态度等多个面,考核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从而做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以形成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5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锻炼;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体育的实力,也见证了中国健儿团结、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然而,关于“金牌数量的激增与国民体质下降的反差”的讨论成为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事实证明,我国体育事业中个体和大众的脱节。我国伟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因此体育事业的崛起与发展还是得“从娃娃抓起”。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性格和体质

召集学生一起参与考察调研,通过让学生作答试卷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等。然后通过简单的体育训练,对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水平做登记。

二、从总体发展和个体提高的角度进行体育锻炼

1.推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开设全体学生体育课程

开设基础训练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整体教学。比如,全员学习青少年广播体操,组织学生在固定时间做广播体操、晨跑,并开展广泛的体育运动,让青少年学生培养广泛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热衷于体育运动。

2.从个体的角度量化运动强度

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上,学校也要照顾个别差异。根据个体的客观条件,在运动强度上进行增减。对于体质弱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团体活动,比如,在篮球赛或者足球赛上做拉拉队成员。减少运动强度,提高参与度,让学生在运动中培养团体协作力。

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做到强身健体,还要做到养心育人。体育教育要避免功利主义的体育锻炼,在学校教育中要确保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的共同发展。我们应该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进行教学,通过运动竞赛、训练和文化学习结合,让更多的小学生得到好的体育锻炼,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个性特长 提高素质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经过几年的英语课题教学实践,笔者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了新的认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近一年来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和研究简单介绍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内向生的性格特长的培养

我班的张成同学是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很少与人交谈,更不用说上课主动发言了。但该生目前的英语成绩尚可。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英语教师,我深深知道这种性格对其将来英语学习的影响和阻碍。于是,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找其谈心,了解他上课不举手发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发音不准被别人笑话。针对他的这种心理,我及时地告诉他不要害怕犯错误,人人都会犯错,这很正常。英语课堂上犯一些语音或语法上的错误对于犯错者或其他同学甚至教师都是好事。通过教师或同学的及时纠正,可以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有时也可以提醒教师,这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我还告诉他,“胆大、心细、脸皮厚”是学好英的必备素质。听完这番话,他如释重负。在随后的课堂发言中他也慢慢地举起了手,但还不够主动。每次他发言,我都会设法找到其闪光点,给予当众表扬。逐渐地,我发现他的自信心也增强了。紧接着,我又多次利用作业批语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有一次他的作业书写很漂亮,但出现了一处语法错误。我写了这样的评语:“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ut it’s much better to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I believe you can do it!”每次当其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都会鼓励他:“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up! You are No.1 in my heart!”有时他也会在作业本中夹上纸条写上他的一些心里话,我都会及时予以回复,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引导他、鼓励他。现在他不仅英语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人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上课发言积极踊跃,有时还能适时地指出教师的一些语言上的失误。

二、外向生的性格特长的定位

刘小捷同学是位活泼开朗,能歌善舞的小姑娘,对语言的独特领悟能力使她经常能说出或写出一些“惊人”的句子,让教师和同学对她刮目相看。然而,通过几次测试,我发现她的得分并不理想,而且经常犯一些十分简单的低级错误;而那些有难度的、需要灵活运用的题目,她的得分却很高。这说明她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基础知识,而把眼光放在了拿下难题、偏题上。“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犹如大楼的地基,如果不夯牢固,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阻碍重重的。我还发现该生的学习比较情绪化,成绩也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对此,我为其提出了几条建议:1.认清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3.养成做完作业检查的良好习惯。在日常学习中我随时监督,发现上述毛病就及时给予提醒,几次犯同样的错误要给予一定的惩罚,甚至结合适当的“棍棒”教育。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仍鼓励她积极发言,并允许其在回答问题时犯错。另外,我还多次为其提供机会,让她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唱歌才能。如今,她是我的忠实“粉丝”,不仅对我的要求能百分百完成,而且还为自己制定了更高的学习目标,成绩也日益飙升,成为了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因人而教,贵在得法

学生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类:内向、外向或两者兼有。而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三种。为了弄清自己的教育研究对象属于哪一种性格特点,我们特地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属于内外向兼而有之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能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中总有一部分人学习没有目标,终日碌碌无为。我班的严迪康同学就属于这样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我介绍他读了刘墉的诗《超越自我》:“你可以一辈子都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读完之后让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感想。他的感想写得很真诚,似乎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过好景不长,很快他就把自己的目标抛在了脑后,因为他经受不起“玩”的诱惑。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篮球迷。于是,我又利用写作业评语的机会送给他一首小诗:“有人成天玩,总说有明天。时间不等人,悄悄溜指间。青春多努力,换来心头甜。”通过我的及时提醒,他终于明白学习光靠制定计划是不够的。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投入精力,需要舍弃一些自我和牺牲一些享乐时间,这是我们要达到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监督,并在教学有关体育和运动话题时,让其根据平时收集的著名篮球运动员的海报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由于所选话题是他最感兴趣的,所以说起来很轻松,讲解得十分精彩,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终于,“有心人,天不负”,现在,他基本上已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性格特长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认知情况是我们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改变以往学生厌学的教学状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面对全班学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多下工夫了解学生。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做出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语周报.教师版.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10).

第7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2014年10月20日至11月3日,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文科类、高中理科类名教师班赴台研修活动。此次赴台研修共15天,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进入台湾7个市县参观12所台湾优质高中或明星高中,台湾共开放各类学科共72节课供广东同行观摩,而我们广东名师也呈献了7节展示课供台湾同行观摩交流。在台研修其间,我们还参加了台湾佛光大学校长杨朝祥教授、台北市立大学副校长王保进教授等所作的4场高端学术报告及讲座。此次研修使我深感震撼,不仅开阔了我们的教育视野,让我们学习到台湾的先进教育理念,也让我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差异、人文背景及教育结构的不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参观学校环节,台湾各中学独特的办学理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台研修期间,作为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自然对台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十分感兴趣。每到一校都与其校的领导、辅导主任、辅导教师(台湾称心理课为辅导课,相应的,称心理教师为辅导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实地察看其教学设备设施,有机会时进行随堂观课。总体来讲,台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比大陆要完善很多,教学理念比大陆超前,教学设施设备、教师配备、教学方法、手段及策略要比大陆好。但大陆也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2012年重新发文,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乘着这股东风,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个别地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各地不够均衡,资源也较为欠缺。总的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较弱;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较弱;城市比农村要好,重点学校比一般学校要好。例如,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好,粤东西北地区较弱。而台湾是整体都较强,学校资源配置已经实现标准化。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台湾与大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对比,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体系及课程安排

台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训导、教学和心理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的辅导课程从小学开始至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是一个很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大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由教育部指导纲要,各省各地区参照执行,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心理工作的开展模式,有的学校仅在低年级开设心理课,大多数以讲座、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课程。

二、心理教材

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教材非常成熟,已形成系列,从小学到高中,会有几个出版社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纲要,编写各年级的心理教材,再由学校师生选定,这样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所以其心理教材的质量都很高,一套完整的心理教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给学生配备的练习册等。在大陆,大多数省、市(只有较少的地区例外,未来情况可能会逐步有所改善)都没有组织编写专用的心理教材,基本上都是学校以国家、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工作计划为依据,再结合本校的特点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或特色教材。虽说这种形式可能利于创新,但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明确,质量也不是很高。如果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心理教材。在台湾中小学,心理教材人手一本,但在大陆,能做到这样的学校极少。

三、管理架构和师资配备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架构方面,台湾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科室外,在中小学校均设辅导室,并设辅导主任一职(由有心理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允许心理教育教师进入学校的管理层,这体现了台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辅导主任统一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师资调配、课程安排、活动设计、对外交流等,每所学校配备(4~10名左右,视学校规模大小而定)心理专业毕业的心理教师,专职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在大陆,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是教育部的基础教育一司,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相对应的处室是思政处、德育科、德育股,但这些部门的人员大多数工作繁忙,身兼数职,并且只有极少人员有心理专业背景;另一个是教育部门的教研机构,可能受编制问题的影响,大陆大部分省一级的教研机构都没有设立心理教研员一职,市、县级设立心理教研员的就更少(多数地方的做法是由思想政治教研员兼顾心理教研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国家、省、市级也成立了各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委员会),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设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教处负责管理。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委员会)的人员大多数由教育官员、教授、专家、教研员或中小学的心理教师组成(都是兼职为主,极少专职),他们负责制定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工作要点等一些纲领性文件。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工作部门和专职的心理工作人员负责跟进、实施、评鉴,因此执行力量薄弱,效果有限,只能通过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评估(选)等方式,来引起各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大陆中小学,条件好的学校会有1~2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极个别学校可能会有3~6名),但更多的学校是1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都没有,只能由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或客串(这也和大陆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高等院校心理专业设置少,毕业生不多有关。有些学校虽然招有心理专业毕业的心理教师,但并不是让他们专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还要他们担任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或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课程,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方面,台湾的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都能享受到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项待遇,如超课时补贴、各项津贴、专业成长机会、培训等,学校落实政策也比较到位。在大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也有规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在具体执行中,只有少数学校能执行这一政策,大部分学校没有落实,这严重挫伤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心理辅导(咨询)室硬件设施建设

台湾中小学心理辅导(咨询)室的建设比较规范,在我参观的十几所学校里,辅导室一般包含有:办公室、个别咨询室、团体活动室、沙盘室、档案室、阅览室、多媒体课室等,占地300~500平方米,各种办公室设备齐全,如外线电话、电脑(包括手提电脑)、彩色打印机、饮水机等,均是标准配备。尤其是晓明女子中学(一所教会学校),它不仅开设心理课程,也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是晓明女中的特色课程,独立于心理课程之外,因此其场地设施还增加了生命起源(由光电控制)的陈列室,整个辅导室建设超过800平方米。在大陆,我参观过的学校中,和台湾水平相当的学校有:北京八中、山东实验中学、青岛二中、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东高州中学、厦门的一些学校等。当然,近年大陆发展较快,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因此也可能有一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水平已超过台湾。但目前更多的学校心理辅导室还在30~60平方米,也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临时指定一间办公室,里面只有一桌两凳,根本没有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第8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10904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钟摆式”过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全面开展,到20世纪50年代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渐行渐远,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再次回归。而这次回归不仅继承了传统品格教育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创新性措施,不仅挽救了当时混乱不安的美国,而且对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1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内涵及意义

美国品格教育协会(American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将“品格教育”定义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青少年儿童核心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教育行动,并且要渗透到整个学校文化和课程系统之中,培养其核心价值观[1]。人们时常将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混淆,认为实施品格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其实不然,品格教育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人所特有的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而品格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正能量的,以及面对外部压力和诱惑时,仍能明辨是非,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合乎社会主流的,如勇气、毅力、勤奋、耐心、责任、公平、慷慨大方、简单、能力交流、友谊、尊重和爱国主义、良好习惯的养成、暴力预防、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以及理性解决冲突的方法等。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对学生实施品格教育,再增强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等方面的理论修养和行为操守,而不是简单地将品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

虽然联邦制政体下美国各州对品格教育的规划不尽相同,但均将其放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强势回归绝非偶然。人们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恶果。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混乱到了极致,中小学生的犯罪率和自杀率处于高位,学生学业成绩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加强应需而出。它在当时对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个人素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长远来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同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活动慢慢走向世界,在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正确的品格认知上,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2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现状

总体而言,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是通过向学生灌输道理、运用训诫的方式,通过榜样的力量、采用宣誓、问答教学以及阅读有关英雄人物的经典著作来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借此来传授美国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思想及民主的观念,从思想上为美利坚民族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

第6期陈芳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点述评

教学研究2016

2.1学校在实施品格教育上目标明确

1991年,美国“品格教育伙伴”课题负责人、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托马斯・里可纳(Thomas.Lickona)在其著作《为品格而教――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中,将品格定义为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包括一个人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也就说明各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要达成的目标是为美国社会培养知善、欲善和行善的,具有包括关心、责任、诚实、勤劳、公正、容忍、自尊和尊重他人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美国公民。

2.2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行之有效的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品格教育中增加一个甚至多个教育项目,而是要促进学校生活乃至学校文化的改变[2]。营造一个师生和睦相处、生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学校氛围。同时美国中小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目的量化、具体化,主张高年级的学生要关心爱护低年级的学生,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同时在校园实体环境的设置上也时刻体现学校对道德品格教育的重视。例如在教室悬挂包含关心、责任、公正、自尊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标语或口号,在校园随处可见的地方张贴名人名言等,在整个校园内创设一个良好的品格塑造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2.3学校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习美国的历史。美国法律明文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小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美国历史故事来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成长史。中学生通过规定的学时系统学习和掌握革命先辈们反抗殖民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历程,为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的不懈努力,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主责任感。但同时也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的品格教育主要从尊重(respect)、责任感(responsibility)、信赖(trust worthiness)、关心(care)、公平公正(fairness)和公民意识(citizenship)6个方面来进行,低年级主要是围绕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关心同学、有责任意R等主题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一般会采用说故事、观看影片等方式来进行,到了高年级,相应地增加了合作学习,抵制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的诱惑等为主题的课程,更多地强调用学生的自主判断来实施品格教育。

2.4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在价值判断领域上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及社会有意无意的价值培养,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但是这些已有的道德判断不一定都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文化。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教师不局限于品格教育课程,同时还注重自身平时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典范,还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的品格价值观。特别是当学生之间的价值判断发生冲突时,教师若强行否定一方的观点或是对其争论含糊其辞,都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师会充分利用争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正确的评判标准进行剖析和探讨,使学生收获不一样的感悟,矫正学生的道德标准。

2.5学校与社区相配合,为学生提供品格实践机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意识与行为,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开展服务学习,将社会服务实践与品格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实践中来,促进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如美化社区环境、保护公共设施、抵制或参与制止不法行为等,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举止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3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点评价

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自强势回归以来,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有效改善了在品格教育衰退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质性缺失,及时遏制了在社会多元无序道德状况中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态度的滋长。根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o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 NCES)的调查数据显示,品格教育回归以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明显呈增强趋势,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意志品质,在极大程度上控制了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打架斗殴、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中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意志品质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青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色及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两方面:(1)美国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和鼓励学校加强中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从政策上对学校大力推进品格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例如,美国国会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召开了关于品格教育的会议,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公立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放在首要地位;(2)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品格教育的资金投入。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一笔可观的专项基金来保障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正常开展。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美国中小学进行品格教育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家庭及社会积极参与配合

“儿童和成人至少要通过3种方式来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灌输、模仿、个人选择和承诺。”[4]而家庭生活主要起到模仿的作用,儿童往往通过对家长行为举止的有意无意的模仿来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格。因此,在美国很多中小学十分重视学生家庭的力量。很多学校会在学生入学之初与学生家长们达成一个共识――什么样的道德品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并在之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朝着这个共识去教导学生,学生放学回到家中又有家长引导督促。

社会的支持主要来自一些社会团体、协会组织。例如,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的重视品质(Character Countst Coalition,简称CCC),这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品格教育研究协会;同年成立的品质教育联合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简称CEP),该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被学校和教师视为引导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行动指南;还有品格教育协会等教育组织机构。这些社会力量常常出资帮助教师进行品格修养培训、创办杂志期刊、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探讨开展品格教育的有关理论及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品格教育事业的发展。

3.3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模式,拒绝用枯燥的理论代替品格教育的全部,更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强调品格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树立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渗透等方式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品格观。打破单调刻板的品格教育途径,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品格培养氛围,同时结合社区服务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流品格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格的发展。

但是,在肯定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虽有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但是就品格教育自身而言,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品格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组织,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繁多,虽然也有类似“品格关注联盟(CCC)”“品格教育联盟(CEP)”等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组织联盟,这些机构都有各自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评判标准,往往各自为政,忙于说服学校或社区施行自己的主张,从而导致品格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氛围。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品格教育的发展,延缓了品格教育前进的步伐。

4结束语

美国品格教育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兴衰成败为我国品格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转变观念,严格区分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间的差别,重视品格教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其次,学校应⑵犯窠逃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再次,家庭及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品格教育的开展,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和谐的气氛。在广泛吸收外来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自身实际,促进我国品格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racter org.A framework for school success:11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EB/OL].(20141204)[20151122]. http:///uploads/PDFs/ElevenPrinciples_new2010.pdf.

[2] Marvin B.Charac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al handbook & guide[EB/OL].(20070124)[20151122]. http://dpi.state.nc.us/docs/charactereducation/handbook/content.pdf.

[3] 黄海洋.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7/8):5760.

[4] 霍A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J].郭冰,译.中国德育,2009(10):1724.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USA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Chen F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China)

第9篇:中小学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认知特点;提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2-01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在教材结构上相对低年级(如一、二年级)来说,逻辑性、系统性更为强烈,且它教学的容量也比低年级的要大。其实,中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的数学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进入了中年级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的过渡阶段,最重要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低年级有了很明显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而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增强了。也就是说,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在认知结构上还没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因知识的“内存不够”而无法有效掌握新知识,把新知识吸纳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问题,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难以吸收的现象,出现因承载量的不足而使认知结构的“瘫痪”。因此,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认知中的吸纳新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中的问题展开思索,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开展小组学习,从而进行有效的尝试探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把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交叉安排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有利于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而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中年级的教材在编排上仍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认知水平。如从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定要解决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这样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有活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倡导将“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为“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自己的形体、思维活动、经过体验后,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兴趣。

如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既是数学教材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由一步解答的应用题向多步解答的应用题的过渡,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掌握好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是停留在以直观形象为主,思维也停留在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解答上,有的基础较差的学生连解答起码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都还掌握的补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把能抓住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如下尝试:

1.注重整理和复习。例如,“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教学,需要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乘法之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前,安排学生先预习,收集学过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自己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收集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要求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加深了解之后,最后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

2.分解教学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个简单的应用题联接而成,之间都有两个数量关系和一个所需的中间隐蔽量,学生有时把握不准。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学生解答完题目以后再用出示例题让学生朗读,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题和前面的题比较:例题中隐蔽了一个数量(问题),解答时,要把它先找出来,从中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通过这种的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要形成规律。(1)要求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要强调解答应用题理解题意的重要性;(2)摘录作业题中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说出每组数量关系可以算出的是哪个问题,为学生能完成作业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