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旅游;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旅游者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旅行,倡导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降“碳”的旅游,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的表现。据该报告显示,旅游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有关专家预测,2035年之前,旅游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以3.2%的速度增长。全球气候的迅速变暖,使得海平面逐步上升,对临海国家及地区造成严重威胁。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旅游业不再是“无烟产业”,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严重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足以折射出旅游及旅游业低碳化于当前不仅必须而且还很迫切。在旅游业的碳排放过程中,各地已建或新建旅游度假区的碳排放成为罪魁祸首。
一、发展低碳旅游度假区的价值所在
(1)发展低碳旅游度假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旅游业作为低碳经济的一个产业领域,它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比如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运输业等的发展。因此,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由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向低碳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尖锐,及滥采滥伐人为破坏和商业化的侵蚀,很多旅游度假区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这使得旅游度假区的低碳化建设问题亟待破解。(2)发展低碳旅游度假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低碳旅游和气候变化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粗放式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严重污染了环境,引起了全球或局部地区气候的恶化,而气候的变化又会对旅游度假区的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使得很多旅游者不得不改变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还有气候的变化会对旅游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有些旅游度假区可能面临着消失的严重威胁。(3)发展低碳旅游度假区是做好节能降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加之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煤炭仍作为主要的传统能源,造成了旅游度假区严重的雾霾天气,这给旅游度假区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有效解决旅游度假区恶劣天气的主要手段。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扩大,国内的能源供应越来越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比如石油、天然气等很大比例是从国外进口的,当前我国对国外能源进口的依存度变得越来越高,国外能源供求的失衡会迅速波及我国的油价涨跌。
二、旅游度假区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1)旅游者对碳排放及影响的认知模糊。首先,旅游者不确定旅游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很多人难以理解旅游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真实关系,也不理解植树造林和碳排放有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仅认为气候变化对旅游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却不知旅游也为气候变化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其次,很多旅游者明明知道旅游行为会对气候变化带来影响,也知道气候变化所可能蕴藏的潜在危险,但很多时候却又不愿意将自己的关注转变成有意义的行动。这使得发展低碳旅游变得愈发艰难。再次,很多旅游者不知晓旅游减碳责任主体是谁?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者,还是政府?减碳责任主体的不明确,或者旅游者减碳零责任的认知误区,使得不少旅游者认为减碳行动和其自身无太大关联。(2)旅游企业作为减碳责任主体的失位。旅游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包括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等,这些旅游企业主体作为减碳责任的主要主体,其理所应当承担和发起应有的减碳责任和减碳行动,但却在减碳行动中因对责任主体的错误认知,没有树立和承担一定的减碳意识、责任。旅行社没有开发低碳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缺乏低碳旅游评价制度,仍将化石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应;旅游酒店仍在探索“绿色酒店”的经营模式,仍在大量使用一次性的旅游消费产品;旅行者莫将低碳贯彻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在享受恬淡的旅游环境的同时却留下了大量的碳足迹,保护环境、绿色旅行和低碳理念的旅游意识较薄弱。(3)减碳责任主体应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作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全球变暖问题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典型特征,它不会因为政府的不作为就会变得轻缓,也不会因为政府的积极治理而减少对他人的好处,这本身就是政府应当必须还得积极承担的责任。同时,旅游企业主体也应得参与其中,严格执行政府的法律法规,促进低碳旅游的付诸实施,并以低碳标准严格要求自身。最后,还要吸纳一定的社会力量,比如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第三部门、社会群众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让所有的社会主体都能认识到保护环境、实施低碳的重要使命感,并以实践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弘扬低碳精神。
三、新建旅游度假区发展的低碳思路
(1)加强低碳旅游理论相关概念的研究。首先,要从理论层面上澄清低碳旅游的基本内涵,明确低碳旅游和气候变化间的间接关系,并能测度各类碳抵消方案的实际作用。其次,设立一个权威的碳排放统一口径,以准确地测度和比较碳排放的影响。再次,采用统一的碳足迹测度口径。最后,在旅游业系统范围确定的前提下,梳理碳足迹包括的内容范围。具体可选取生产法与支出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直接法和间接法等进行测度,为旅游业碳排放提供不同的可比较的信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厘清,可以使得很多旅游相关者对低碳旅游有一个深刻的认识。(2)建立健全低碳旅游的行政问责机制。首先,政府要出台有关实施低碳旅游的问责机制,要将低碳经济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对不符合低碳要求和标准的责任人予以处分,对于那些片面追求政绩以损害人民的生命为发展代价的官员,予以撤职处分。其次,旅游企业要规范各旅游主体的从业行为,建立严格的、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应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严重的处分。再次,旅游者要严格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并负有监督他人旅游行为的合法性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旅游行为意识,严控不必要的旅游行为,充分认识到旅游行为和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因旅游行为违法应接受旅游机关的处罚。(3)要建构政府为主导的主体参与机制。首先,旅游业减碳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其次,旅游者作为减碳的另一大主体也必须积极参与其中,然而真正愿意改变自己行为的旅游者并不多,旅游者没有显示出要改变旅游行为的任何需求倾向,或许对他们来说,改变个人利益要比改变社会更重要。可见,当下,要通过改变旅游者的行为达到降碳的目的,似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总之,发展低碳旅游度假区比较艰难,但又必须进行。这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顺应社会潮流、实施节能降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低碳旅游理念要想很好的融入到旅游度假区发展中,必须在理论上予以明晰的澄清,对碳足迹计算方法进行规范和统一。低碳型旅游度假区的打造,不光是政府要做好牵头,而且旅游企业要协同配合,社会力量也应当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新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变革在海洋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海洋石油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和生产作业的多样性,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在新的“绿色”物流革命中找寻出路,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简单介绍现代企业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绿色”物流在海洋石油企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石油企业 “绿色”物流 物流管理
A brief analysis Offshore Oil Enterprises’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Green Logistics/New Concept Logistics Developing Trend
Abstract:Review current global advanced enterprises and companies, are all facing a new round of supply chain revol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renaissance.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commerce,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tc advanced manage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t makes that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are developing rapidly. However, combined with the new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a new “green” logistics as dominant new concept logistics revolution began quietl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toward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ahead.
The change of new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the strategy of offshore oil enterprise is also very important.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offshore oil enterprise itself, the diversity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enterprise should find way to promot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new “green” logistics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green”logistics in offshore oil enterprise.
一、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以及应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先进理论的引进和IT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发展。本文首先将介绍现代我国企业常用的物流理论和应用概况。
1.供应链管理
1.1供应链定义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见图表2-1)
1.2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表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2.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物流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
(1)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
(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以信息为中心;
(4)重效率更重效果。
3.管理信息系统(MIS)
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MIS构成
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IPC)、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ernet,但Inter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MIS核心
传统的MIS系统的核心是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的核心是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BS架构比起CS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MIS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BS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够操作MIS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二、海洋石油企业的风险及多样性
海洋石油企业不同与其它大中型国有企业,企业自身特点存在着多样性。企业规模庞大,物资设备种类繁多,组织机构复杂,在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上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企业简介及企业现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有员工5.7万人。 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2010年底,实现了海上石油年产量5000万吨,渤海地区年产量3000万吨的壮举。
2.物资设备多样性
海洋石油的开采环节众多,分为测量、勘探、钻井、菜油、运输等。因此大体可将海洋石油设备分类如下:
2.1勘探钻井设备:测井/录井仪器、钻机、钻头、钻井泵、泥浆泵、套管、配套阀门、井下工具。
2.2采油工程设备:井口装置、抽油设备、采油泵、井控设备。
2.3储运炼化设备:炼油设备、工业炉、输油管道、滤油机、储油罐。
2.4配套设备:柴油机组、压缩机、仪器仪表、管材管件、发电机、搅拌器、五金工具、吊索具、堆焊设备等。
2.5软件设配:勘探开发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储运管理系统。
三、新型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在我国政府对企业发展模式调整的模式下,“绿色”物流的改革旋风即将迅速挂起。海洋石油企业作为国家说双“A”级企业,必将在物流改革浪潮中走在前列
1.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1.1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1.1绿色运输管理
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1.1.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1.1.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1.2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2.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1.2.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1.2.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1.2.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1.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2.逆向物流
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3.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4.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它是从精益生产的理念中蜕变而来的,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精益物流理论基础:
在沿着价值流的各个公司和工厂之间,建立一个能够经常以小批量进行补给的拉动系统。我们假设A公司(一个零售商)直接向顾客销售产品,而且从B公司(一个制造商)大批量、低频率的补给货物。精益物流将会在零售商(A公司)安装一个拉动信号,当他售出若干的货物之后,这个信号就会提示制造商,补充相同数量的货物给A,同时制造商会提示他的供应商补充相同数量的原料或半成品,以此一直向价值流的上游追溯。
精益物流需要拉动信号(EDI,看板,网络设备,等等),来保证价值流各工序之间的平衡生产,举个例子,用频繁的小批量装运方法,将零售商、制造商、以及供应商,联成一条“送牛奶”的供应链。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精益制造的概念给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要从客户的立场,而不是仅从企业的立场、或一个功能系统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
4.2对价值链中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
4.3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
4.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驱动的价值。
4.5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努力追求完美。
所以,作为Just-In-Time(即时制管理)的发展,精益物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Just-In-Time的概念。因此可以说,所谓精益物流指的是: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5.第四方物流
分析第四方物流之前,我们应先知道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区别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而是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一定的利润。它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并且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5.基本功能:
5.1为供应链管理功能,即管理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供应全过程;
5.2为运输一体化功能,即负责管理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之间在业务操作上的衔接与协调问题;
5.3为供应链再造功能,即根据货主/托运人在供应链战略上的要求,及时改变或调整战略战术,使其经常处于高效率地运作。第四方物流的关键是以“行业最佳的物流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与技术。
参考文献:
[1]霍红,徐玲玲.物流师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5]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
[6]王之.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7]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 M. Bixby Cooper.密歇根州立大学。马士华 译著,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秦英.物流运输与组织管理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黄培.现代物流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0]黄小原.供应链运作;协调、优化与控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马士华.新编供应链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毛禹中.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3]冯耕中.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14]王晓东.国际运输与物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展 模式 新趋势
一、信息技术成为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管理是体育竞赛将是未来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逐渐实现了体育管理的信息现代化,使体育管理发展由不科学的低效率的向科学的、高效率的线路发展。利用电脑的信息数据技术进行出纳、统一招生、财务取向、运动员生理指标、运动员信息等管理,可以大大改善各个工作单位的工作效率,使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从繁琐的单调工作中解放出来。体育场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高了比赛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比赛成绩处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使人们能及时查询和了解比赛成绩,掌握场上情况,并将随着高科技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实现体育管理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速进入到体育的其他领域,全世界的大型的比赛均已经运用网络信息化来进行管理。比如赛事组织的日程的、赛事门票的价格、赛事结果信息的、 旅店酒店的预定、观光旅游周围的交通路线、比赛几天的天气情况等信息的提供都均通过信息网络为之提供。
(二)信息化在竞技体育训练为提高运动员成绩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运动员动作参数从而提高比赛成绩,利用技术的信息化进行更加合理高效率的进行训练。运动是一门人体科学,对人体运动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大量的信息分析为基准。因此这些利用信息来提高比赛成绩将是未来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如:1.信息技术能够精确监测运动员体能,使其更加合理训练达到训练的最高效率。还有对运动中的呼吸频率、心跳次数等生理现象进行监测,通过信息技术计算出运动训练最大强度,在进行合理校正,从而进行高效的训练。体能监控是一个慢期的研究过程,利用于信息技术可以使体能监测准确化,对运动训练的进行科学分析。2.利用信息让运动技术分析更加准确。人不能准确地分辨出体操或跳水运动员在转体时的转数和判断出某运动员的“脚落地时向前几厘米的失误动作”这个细小的差别,只有电脑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做到,它可以对对运动动作分析,来分辨运动员动作的缺陷来进行改善。
二、高科技发展把体育分化成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性体育
(一) 高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给体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新科技的推陈出新,从而使其与竞技体育紧紧联系结合起来,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利用与科技紧密联系的特点,大大提升了竞技比赛选手的竞技成绩。近年来,新的技术带来的成果融入到职业的比赛的设备当中去—如像菲尔普斯的鲨鱼皮材料的游泳衣、舒适耐磨减小化阻力的跑鞋, 碳纤维制造的自行车,二氧化硅纤维的高低杠、延展度和韧度良好的撑杆等一些更加优质高科技的制造体育设备材料,随着最新的科技应用到竞技体育比赛当中性,大大提高了体育比赛对于运动员的安全系数,尽最大可能的令竞技选手做出更加具有难度的姿势;还有F1方程式运动员头上戴的比赛用帽都具有缓解气垫的防护手段,大大缩小了开车时与其他赛车摩擦时的损害程度,从而降低了出现意外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基于物理学和动力学原理为提高奔跑速度而研制的七钉专业运动鞋等,另外起跑监视系统或电子起跑判罚器、按照国际田联的要求;因此科技为了提高运动员成技对竞技体育各个领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大众娱乐性体育更加依托于科技发展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
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把大众娱乐型体育的形式分化出来,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强调与大自然的接触和放松自我寻找自我,像蹦极、野外求生、真人CS、野外旅游、野外求生等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服装和设备,这是从打口袋、跳皮筋、弹玻璃球等一些传统的民间娱乐性体育模式转化为更依托现代高科技娱乐性体育模式。让老百姓在享受锻炼的同时陶冶了情操,也体现了体育自身的宗旨含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锻炼养生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关注更加注重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雪燕,赵莹,王希柳.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新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2]李凤华,王琰.竞技体育与信息技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1992
关键词:新趋势;酒店管理;融合
创新传统的酒店管理理念以及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趋势下的酒店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只有从创新的层面加大力度,注重创新举措的落实,才能有助于提升酒店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为促进酒店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作用及现状
1.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作用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酒店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从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这对酒店可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高顾客入住体验。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能够通过信息服务来提高顾客入住体验。当前的酒店基本都已经开设网上预订服务,顾客可进行提前预订房间,并且有优惠的活动,这样在营销方面进行创新,增设信息服务就能有助于提高顾客的酒店入住良好体验[1]。其二,个性化服务创新。酒店管理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从个性化服务方面加强重视。由于酒店是基础服务行业,服务业主要目标是要能够与客户需求相满足,最大程度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增加酒店竞争力。通过融合创新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能有助于促进酒店的服务质量提升,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2]。
2.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现状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从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中能发现,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体现在几个层面:
(1)服务功能比较薄弱从当前一些酒店管理的情况能发现,酒店服务的功能愈来愈弱化,这不利于酒店管理质量提升。酒店管理工作当中只注重价格,而对于酒店的服务功能方面缺乏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酒店服务质量就是竞争的优势,而如果在服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服务质量低,就必然会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发展的优势,会最大程度降低竞争力[3]。
(2)不注重文化建设在酒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加强重视,没有结合酒店的特色进行创设相应的文化,这就造成酒店缺乏鲜明的价值取向,缺乏价值观以及精神引导,很难得以长久发展。酒店管理工作当中没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充分考虑,这就会影响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酒店管理工作中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支撑,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单从实际酒店管理的现状能发现,一些酒店企业在管理工作中没有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了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规范,没有和酒店管理工作要求相结合。管理人才的缺乏必然会影响酒店的综合管理工作质量,影响酒店企业长期发展。
(4)不注重统一规划酒店管理的质量水平提升,需要从统一规划方面加强重视。而在具体的酒店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中,没有注重行业竞争力提升,缺乏做好统一规划的工作,造成了资源浪费的问题发生,这就必然不利于酒店的生存发展。
二、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方向及措施
1.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方向
新的发展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只有通过融合创新,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酒店管理质量提升。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重视:
(1)注重服务方向创新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要以酒店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提升酒店服务的整体质量水平。面对新时展要求,酒店管理工作人员就要和时展的要求相契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市场需求来做好酒店服务的工作[4]。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和要求,才能有助于酒店的管理质量提升。需要从服务的种类上进行创新,增加娱乐以及餐饮和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内容,让顾客享受优质的入住体验。
(2)注重管理方向创新酒店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样,这就需要结合不同的方向积极优化。在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实现统一化管理的目标,做好调研工作和酒店发展的方向以及顾客的要求相结合,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酒店入住率提升。
(3)注重管理文化方向创新酒店管理工作的融合创新,需要在文化的方面加强重视。只有良好企业文化才能给客户优质服务,才能吸引客户成为酒店的老主顾。通过在管理过程中树立鲜明的文化品质形象,与酒店的发展方向以及特色相结合,创建有特色的酒店管理文化,这样才能有助于酒店良好管理发展[5]。
2.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措施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酒店管理融合创新就要从多角度进行优化考虑,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注重与网络的融合创新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要积极应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和互联网的融合力度,实现网络连锁的目标,这就能有助于提升酒店管理的质量。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和各领域的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酒店的良好发展也要能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连锁的方式就能使酒店工作人员为消费者提供精准信息[6]。网络和旅行社相结合以及和餐饮业挂钩,和小型的互联网公司进行结合,如中介公司以及车辆出租等,在网络连锁下就能重新制定经营战略,在广告宣传以及服务理念的传播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对酒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2)融合作业成本管理理念酒店管理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理念已经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所以创新管理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将作业成本管理理念加以科学化运用,这有助于推进酒店工作的高效化。作业成本管理理念的融入使得对传统产品为核心的方式有了改变,这是作业为核心,将重点放置在成本发生原因以及结果上,采用作业活动展开跟踪和实时反映。这一新型方式对酒店行业的良好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为酒店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成本信息,有助于制定科学的经营方案。
(3)注重个性化的酒店管理创新新趋势下的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过程中,需要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有助于酒店管理质量提升。面对多元化的市场发展环境,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服务业体现的比较突出。个性化服务要能结合客户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差异性以及机动性的服务,在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以及特色餐饮服务方面要加强重视。如酒店客人举办宴会,就要结合参加宴会人员层次和特征进行准备相适应包间以及座位。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能有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这对酒店企业的形象品牌建设也能起到促进作用[7]。
(4)注重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要注重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要注重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锻炼,这是促进酒店管理工作高效推进的重要举措。人才储备对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酒店管理方面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出发,建立高素质以及高水平和创新性的管理人才,这就能为实际酒店管理工作的高效化落实起到促进作用。构建科学完善的升迁制度,注重发挥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这就能为促进酒店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打下基础。在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从几个层面加强重视,如新型的员工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注重做好员工的可持续培训的工作,明确岗位的职责明确以及加大奖惩制度的落实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在酒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能从融合创新的角度出发,注重与新时展的要求相适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举措,调动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之能够和酒店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酒店管理的最终效果,会和酒店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提升酒店管理质量水平,才能真正保障酒店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梦瑶,郭雪.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与创新[J].纳税,2018(2):147.
[2]王一鸣.基于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85.
[3]李页.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13):10-11.
[4]黄利剑.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传承,2019(10):140-142.
[5]许文素.浅析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85.
[6]贺晓德.基于新形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8(16):53+55.
(一)酒店服务的融合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是酒店服务的最终目标。因为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方面的需求,所以酒店服务就要配备多角度的设施来满足客人的需求,通过管理来调控这些设备的硬件措施。此外,酒店需要将自己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酒店的设施设备,通过对外营销的手段进行推销,将酒店的高服务水平向客人展示出来。酒店服务在将创新理念融入管理活动中时,需要将酒店的内部管理和对外营销结合起来,推动酒店更好地经营与发展下去。
(二)酒店信息的融合创新。目前酒店行业的主要收入是依靠旅游行业。游客在到达旅游景点后,或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旅游计划时,可能会发现准备好的资料和现实情况相差很大,此时游客迫切渴望获取到相关的信息资源,对此,酒店就可以给游客提供具体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必须要确保准确性,让游客在下一步的旅游有所收获。酒店通过为游客提供可靠消息,帮助自身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促进酒店管理手段成功实现融合创新。
(三)游客文化的融合创新。酒店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要以旅游业为主,而且酒店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既可以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酒店的文化氛围。比如:北京的汉庭酒店在设计上就体现出来很强烈的文化气息,每个房间都放有很多种类的文化书籍,在游客游玩结束回酒店休息的时候可以补充点精神食粮,从而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二、促进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我国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为酒店管理提出有效的融合创新措施,促进酒店在管理和运营方面的稳定发展,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人员管理制度。目前的酒店管理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和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建立明确的人员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员工的民主和自主意识,以此强化酒店的指挥和协调等管理职能。而人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将员工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人才的管理创新方面,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制度规范和调整工资这种运营模式,建力新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展员工的晋升规划。通过规划这种明确的管理制度,使酒店的工作人员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充满希望,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晋升规划过程,要考虑到岗位的任务的实际需求,不能频繁地调离旧员工和更换新员工,以此保证员工能够对工作尽职尽责,实现酒店运营的人性化管理。晋升规划时还要根据员工自身的才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建立人才培训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酒店管理者只有重视人才培训规划,才能推动酒店获得更大的发展。建立人才培训规划时,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为酒店各部门岗位提供足够的人才。
(二)注重酒店文化的建设。酒店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客户对酒店的满意程度和信誉评价。目前,酒店在文化建设规模上有一定的约束,但是酒店文化建设理念的底蕴却非常深厚,所以酒店文化的建设,在酒店管理融合创新上不仅代表酒店的形象,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注重酒店的文化建设,首先要进行工作人员文化建设,提高酒店全体员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为客户营造出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其次要寻求合适的酒店管理理念,让这种理念文化和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相结合,促进酒店的发展。
(三)进行连锁服务融合。酒店行业规模性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连锁服务。而网络文化在连锁服务中又是最主要的一种,酒店要想给客人提高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就需要依靠网络文化的力量,对酒店进行网络连锁融合管理。其中,网络连锁融合管理就是指:借助互联网,与餐饮界和旅行社进行联网,从而保证信息更准确、更可靠。有时也需要借助小型的联网方式,为游客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比如导游咨询以及汽车出租等小企业。酒店通过借助互联网加强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才能更有效的实现连锁服务融合。
(四)全方位的酒店管理措施。全方位的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是以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而管理建设制度的最终目标,就是得到客户的满意,根据客户的满意程度来评判酒店的管理服务质量,所以
全方位的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宗旨就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了保证客户的满意,就需要酒店在管理方面多积累管理经验,并根据现代化酒店的管理模式,对酒店的具体细节进行创新融合,促进酒店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的质量,为酒店的稳定运营提供保障。
三、总结
关键词:酒店管理 管理融合 新时期
酒店管理在行业中划分属于服务行业,在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仍旧还有很大空间,而酒店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在外的主要居住场所,所面临的任务无疑是艰巨的。所谓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是一种比较适合现代酒店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它融合了多方面的管理理念进行酒店的内部细致管理、品牌的建设以及对外营销的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酒店未来融合创新方向。同时针对目前客户要求,整合信息,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进而使酒店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所以,在管理上的创新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趋势;品牌的创新,能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能有效地提高酒店的知名度,从而使酒店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有一席之地。
一、新时期环境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趋势
在上文中提到,酒店管理的新趋势主要是对外营销、品牌建设以及内部细致管理。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酒店要想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必须要实现酒店管理融合创新,否则就会阻碍酒店的发展。酒店的管理融合创新能够提升酒店的影响力,好的影响力代表着酒店的品牌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入住率,进而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首先,随着外国市场的进驻,中外合作的酒店越来越常见,国内外酒店的合作平台越来越宽广,比如格林豪泰酒店就由APH以及其他投资集团共同组建。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是最适宜的选择,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时候,要重点学习国外酒店的对外营销策略,加强自身的管理以获取对外发展的机会;其次,酒店品牌建设也属于酒店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品牌就是一个酒店的生命,是对客户的承诺,因此酒店在建设品牌形象的同时,就是推销自身对客户的承诺。把承诺作为一种高端的服务销售给客户,只要在客户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那么酒店的回住率也就越高。在酒店的品牌建设中,还要注重酒店的文化建设,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酒店的发展;最后,酒店的内部细致管理,在新时期环境下,要向精细化的管理方向靠拢,对各层级的管理层都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作为酒店发展过程中的考察重点,为酒店调整自身的管理提供依据,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新时期环境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一)酒店服务的融合创新
在酒店管理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而使客户得到满意的服务。但是由于酒店所服务的对象千差万别,受地域或是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所以酒店需从多个角度进行相关设施的配置,通过管理的方式对这些硬件措施进行调配,以便符合客户的需求。同时,酒店也需要运用营销的手段向客户推销自身的服务质量和酒店的配置,让客户明确地对酒店的服务品质进行定位。例如著名国内综合性酒店集团之一的如家酒店集团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应收总额就超过了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了11%;通过系统的酒店服务模式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2015年如家集团关于中高端酒店的市场预期相对较好。第一季度的酒店入住率超过了79%,到了3月底,通过会员项目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酒店集团的非企业会员超过了2810万人数。
(二)酒店信息的融合创新
酒店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旅游信息。因为大多数的游客都是远道而来,当游客在制定旅游计划的初期或是到达旅游地点之后,就会发现之前所获取的信息跟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这时就需要得到更加切合实际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在旅行中的需要。这时,酒店就可以作为信息源,为游客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信息,让游客在旅行中有满意的收获。同时,酒店通过向游客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消息,就会给游客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为酒店管理手段实现融合创新提供了可能。
(三)游客文化的融合创新
既然酒店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旅游行业,因此就应该积极地向旅游业靠拢,实现酒店的管理的融合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酒店应以满足游客的文化诉求为出发点,使游客在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感受到酒店的文化氛围。在酒店行业中,实现这一目标的是北京汉庭酒店,汉庭酒店在本身的设计上,首先,在每个房间中都会摆放一些书籍,这大大提高了酒店的文化氛围;其次,引入当地有名的土菜,并配上详细的菜名来源以及大致的制作过程,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还可以学习当地的饮食文化;最后,设定具有特色的情侣套房。游客出门在外,想体验的就是浪漫,因此,设定一些具有特色的情侣套房也是提升酒店文化氛围的最佳体现。通过植入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提升酒店的品位,是上乘的营销手段。
三、新时期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基本原则和重点
就目前的管理创新现状来看,酒店的创新思维、营销、管理以及服务作为新时期酒店管理创新的四个主要内容。首先,在酒店的创新管理中,应该遵循酒店的基本原则,即酒店本土化的原则,确保酒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氛围与当地的环境和文化融为一体,才能最大限度地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其次,酒店要具有思维上的创新,即融合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的特点以及国际规范的基础上,进行酒店管理的思维创新和营销创新,如网络销售的方式等;最后,在酒店品牌的宣传过程中,着重引导客户对酒店的管理设施、文化内涵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关注,潜移默化地让客户真切地感受到酒店的高品质服务,进而赢取更大的市场。总的来说,酒店的管理融合创新的重点是服务,服务是消费者能够直接体验到、最直观的感受,所以,在新时期环境下,酒店在经营管理创新中,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定位,给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比如代购机票、叫醒服务以及更舒适的入住空间服务等。
四、新时期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措施
(一)建立人员管理制度
现代酒店对客户的服务主要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注重人性化服务的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就是现代酒店要充分尊重酒店员工的民主性和自主意识,这样才能使酒店的指挥和管理职能更加协调;同时,加强人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酒店服务。
除此之外,在人才的管理方面,要进行制度的创新。首先,对员工的晋升规划。通过对员工的晋升空间进行规划,使员工明确晋升的渠道,在工作的时候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状态。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充分体现出员工的才能,进而把适合的员工安排到最佳的岗位,从而得以资源优化利用,提高效率;其次,对员工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作为服务行业的员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酒店只有重视员工的培训,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酒店发展。
(二)文化融合创新
文化创新是时展的主题之一。酒店要想获取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文化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把文化建设纳入酒店的管理范畴,是酒店的整体品味上升,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酒店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社会潮流,通过酒店品牌文化的融合,将酒店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出来,向客户展示自身的文化定位,并以此为营销手段,进行文化融合产业链条的开发,向客户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形成创新性的酒店管理模式。
(三)网络连锁融合创新
现代酒店想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就必须要依靠网络连锁的融合。依靠互联网进行各类信息的整合,比如旅行社、餐饮协会、汽车出租及导游介绍等服务,为客户打造更加完善的服务。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融合,还能保障酒店的营销策略得以实现,如在广告宣传、价格定位以及潜在的客户源挖掘上都有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的酒店管理融合的创新模式中,一定要着眼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酒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对酒店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进行融合创新,切合实际地进行改革,并通过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提高酒店的人才管理、品牌文化建设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等,以便更全面地对酒店的管理进行全新的规划,提升新时期下酒店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带动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驰宇.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4(22):149.
[2] 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1(11):78-79.
[3] 袁君.论新时期下酒店管理的创新途径[J].现代商业,2013(2):99.
[4] 陈娅玲.新形势下酒店管理如何实现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199-200.
一、问题的提出
高尔夫是一项健康与休闲的体育运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们对休闲生活方式多样化提升,高尔夫运动逐步步入大众的生活。奥运会是享誉全球的超大型体育盛会,借助奥运的平台,高尔夫运动应该是极大的激发人们对这项运动的关注和支持。从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高尔夫运动项目、尤其是我国高尔夫运动员冯珊珊夺得高尔夫球项目女子铜牌引发的影响力来看,业界一片赞誉,普通民众知之甚少。尽管业界人士认为,高尔夫与奥运的搭台,极大显示出该项运动本质与魅力,然而国人对高尔夫的理解与接受仍有较长之路要走。本文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低谷期原因的分析,来探讨未来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地方发展高尔夫产业提供思路。
二、我国高尔夫产业现状分析
从整个国内产业发展的形势来看,高尔夫产业依旧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旅游省市,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当前高尔夫产业仍处于低谷时期,发展较为平缓。
从1984年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的建立开始到2016年,高尔夫球场建设呈现波浪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缓慢,球场数量不足百家;2003年至2013年是高速发展的十年,十年期间高尔夫球场数量增加了上百个,朝向数据显示,2009初至2013年底的四年期间,球场增长率达到49.7%,年均增长10.6%。2014年是发展的转折年,据中信朝向白皮书统计资料发现:2014年我国的高尔夫打球轮次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5年打球轮次持续下滑,全年产生总打球轮次从2014年的1190万下降至1002万轮次,降幅达15.8%;平均18洞打球轮次则从18949下降到17610轮次,降幅为7.1%;高尔夫核心人口从2015年的41万下降至39万,降幅为4.9%;2015年全国有球场设施总数为438家共9753个球洞,折合约542个18洞,有108家高尔夫设施全年未营业,其中11家高尔夫设施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停业。2015年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的总量较2014年净减少了100家,折合净减少114个18洞球场,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8.6%和17.4%。
三、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平缓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我国高尔夫产业2014年开始发展平缓,分析其中原因,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衰退是宏观因素,但受到直接冲击的则是国家政策。中央政府2004年后多次联合发文整顿高尔夫球场,直到“八项规定”的严厉反腐执行,多项政策才落到实处,也直接给高尔夫球场带来巨大冲击,球场经营效益不足原来一半。
在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下,国内高尔夫行业去浮躁化,高尔夫运动参与人消费理性化、运动规则科学化、高尔夫球运动品质化导致高尔夫人口总量不大且增长缓慢,同时沿海地区如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国外客流量大幅减少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从朝向白皮书数据中发现2014年和2015年全国打球轮次与2013年相当,可以说高尔夫人口的自然增长抵消了部分打球轮次的减少。其次,很多球场在地区激烈竞争中,调整打球价格和服务策略,降低消费价格,也刺激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高尔夫人口,增加了打球频率,而这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群体,多为非核心人口。
(二)产业发展因素
高尔夫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从一开始的发展就与运动无关。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尔夫球场作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引入中国;进入2000年后,高尔夫球场数量的快速增加,其中一个因素是外资经济状况的促动,据我国高尔夫产业调查报告统计,我国内地各省市的GDP的多少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与当地高尔夫球洞数目高度相关。从省份上来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尔夫球洞数与其GDP的相关程度为55%,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程度高达89%。从拥有高尔夫球场的城市来讲,与其GDP的相关程度为64%,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程度也高达75%。
其次,从我国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阶段来看,房地产项目与高尔夫球场结合,跟提升地产高附加值之间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我国高尔夫球场数量的快速增长另外一个因素来自高尔夫地产项目的开发。王庆《浅析高尔夫综合资源对高尔夫房地产的影响―――以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为例》一文中指出,广东多个高尔夫球场当中有房地产项目大约有40个。熊晓露《高尔夫球场对其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Hedonic模型的北京市高尔夫住宅价格特征分析》一文通过数据分析,指出高尔夫球场和房地产业结合产物即高尔夫地产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即经济效益驱动也是高尔夫球场数量增长的原因。
再次,从高尔夫运动来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精神生活上对休闲、运动的一种消费形式,其社会属性明显。同时,吴亚初在《试析高尔夫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特征》一文中提到,高尔夫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表现特点,即高尔夫运动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尽管我国高尔夫打球人口破百万,核心打球人口也有39万,然而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看,我国高尔夫运动仍处在高尔夫运动与中国运动文化的相融阶段,该运动需要的运动文化土壤仍不够厚实,造成了我国高尔夫运动的普及化程度不高。当受到政策动荡影响时,浮在高尔夫产业上畸形发展的行业内功利性因素褪去,留下的则是运动产业本身,而高尔夫运动及赛事的发展在我国一直都在稳步增长,
可以说,从国家层面上看清理整顿,其目的正是将高尔夫产业的畸形发展因素剔除,留存健康、有序化的市场,沉淀期的高尔夫产业暂时出现低谷现象,是产业的稳定蓄发期,并不影响高尔夫整个行业稳步向前发展。
四、后奥运时代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趋势
高尔夫产业是一个融合了体育、旅游、地产、赛事、会展、娱乐休闲等多个产业的集合,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高尔夫回归运动本质化,我国高尔夫产业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从当前形势来看,消费者对参与高尔夫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纯粹的商业社交往来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健康的运动观念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发展和高尔夫产业的政策整顿日渐趋向于合理化,这也将引来高尔夫运动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一)高尔夫赛事持续增长、赛事影响力在扩大
高尔夫产业基石是以运动为核心的系列产业集合,尤其是高尔夫运动作为奥运会及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我国的高尔夫系列赛事依旧保持较稳定的增长势头。经笔者调研,纳入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简称中高协)赛事体系的各级各类赛事活动由2006年30起发展到2016年129场,期中2009年到2014年期间赛事总数每年以10%的数目稳定增加。许沛冬等在《中国高尔夫赛事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文研究指出未来我国高尔夫赛事总数应该以平稳增长为主,年增长率在5%左右,2020年预计在175场左右。陈盛炽、、赵全斌、郑青等学者对海南、江苏、沈阳、湖南等地区的分析中,发现职业赛事和业余赛事的赛事规模在增长,其赛事的受关注度也在提高。
(二)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刺激高尔夫旅游业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联动力增强,国家层面推动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举措,如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机构改革方案中赋予国家旅游局引导休闲度假指南的任务,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休闲工作真正的归属。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部署治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除此之外,海南、广东、北京、江苏等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各具各色的旅游休闲促进计划。据WTTC、中国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数据(2015)显示,2015年旅游业占全球GDP10%,占就业总量9.5%,而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位列世界第一。乐观的数据也给高尔夫旅游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时机。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重要而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调整的典型体现,在上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高尔夫产业也将获得难得的发展空间。
(三)高尔夫球具制造自主品牌涌现和“互联网+高尔夫”新趋势
2015年是高尔夫行业触底的一年,也是总理提出深化产业供给端改革的一年。随着高尔夫运动回归运动、趋于大众化,职业赛事和商业赛事等各类赛事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高尔夫APP的新趋势,以及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国内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高尔夫球杆,出现了国人主导的先进单位。2015年for-mostvolvik球开始受欢迎,喜力科斯高尔夫球包红火大卖,number品牌占有率稳中有升,朝向、观澜湖等集团化公司开始介入教学和高尔夫、旅游度假领域投资。恒泰信的模拟器自主研发销量良好,同时,球具工坊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五、结语
一、发挥政府对旅游业作用
十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环境。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朝阳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目前发展的实践来看,生态旅游业应有更全面的考虑。我们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对于目前过热的生态旅游热,我们应持谨慎的态度,应该以科学、依法、高效的方式来管理生态旅游,经营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在有序中发挥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辐射作用。
政府应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成长的主要经验,也是旅游产业提升期的重要保证。在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旅游文化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或重组,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实体和市场竞争力,做到有制度保障,有政策支持。政府要充当行业指导者、市场监督者、资源投资者等多重角色,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筹和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环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
这是实现十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不仅要做到保护好那些可供利用的一切资源,而且也要保护好那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具有较多暂时还无法加以利用或没有价值的非资源即潜在资源,更要保护好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环境。这是增加资源可供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十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产品一般尚处于开发初期,因此,还可以汲取许多地方开发旅游使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破环的教训。我们必须负起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武当文化之精髓。因此,必须突出资源保护,强调可持续开发。
三、深度发掘产品文化内涵
面对日益成熟、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旅游市场,必须加强十堰地区旅游地基础文化研究,努力发掘和拓展十堰的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来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而产品开发又是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要将十堰旅游文化底蕴以产品为载体,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达到形神兼备,再通过解说系统、旅游工作人员服务等直观、可感知的形式和途径,将科学与审美、传统与创新的内涵传递给游客。
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现代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更加突出,他们自主意识强,识别品位高,在十堰旅游活动开始之前,往往对目的地已经有所了解,加上互联网上可以非常便捷地查阅旅游目的地的详细情况,使得人们对旅游质量的心理预期有所提高。为适应不断提高的旅游消费质量要求,十堰旅游服务质量应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特别是在提供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方面要有更大进步,使旅游者获得悦神悦志的文化感知和体验认同。
五、结论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