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中小学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一、现阶段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入手,让学生掌握用水、用电、用气、用火等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注重社会治安教育,包括盗贼、骗子、绑架、抢劫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活动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在学校的各类活动尤其是上体育课时应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和操作活动器械,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严禁私自冒险行为。一旦有意外事故发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应急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应急常识。三是性安全教育。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的好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女生进行性启蒙安全教育,避免性骚扰和害。这是中小学安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也是很多学校和家长最容易忽视的安全教育问题

二、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主要从中小学校和家庭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小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中小学校依然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忽视了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有的学校在出现安全事故之后,才开始觉醒和反思日常安全教育的缺失问题。还有的中小学校教育缺乏实际操作性,形式化严重,如,部分学校只是象征性的每年进行几次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是疏散演习,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这样的安全教育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生们依然不知道如何正确避难。这些都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安全教育教材和内容方面来看,由于安全教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更应该使用系统性的、成体系的安全教育内容,然而实际情况是,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指定统一的中小学校安全教育教材,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容易造成教材随意、不衔接、知识结构杂乱、教育内容混乱的情况,效果欠佳。

(二)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学生的家庭,因此,家庭安全教育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点。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孩子时时刻刻严加保护,不让孩子轻易接触到任何危险,过分的包办式保护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意识,而当真正独自面临危险时,往往变得举手无措,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对策分析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障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当前,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统一系统的教材是进行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第一步,如日本就制定了一整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交通安全方面的完整的教材体系,效果甚佳。因此,我们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尽量制定系统性较强的统一的教材,并确保最少每周一次的课程时间,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将安全问题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时时关注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和遭遇突发事故的自救能力。此外,中小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安全专题讲座、专题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也可向学生提供安全教育网站,让学生空余时间自己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安全教育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二)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将中小学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安全教育并不是只是听听讲座、考考试就可以的,停留在口头上的安全教育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只有付诸实践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教育。因此,对于安全教育问题我们一定要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将中小学安全教育从书本上转移到实践中来。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各种安全实践演练活动,创设逼真的演练情境,如进行防震演习、消防演习、水灾演习、交通路口安全实地演习等,使学生真正掌握避险避难、逃生自救的方法。在实际的演练活动中,或许前几次的演习会让学生们感到紧张或惶恐,但是如果坚持安全演练活动经常化和系统化,多次的演练会强大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真正面临安全事故时保持冷静,转危为安。

(三)结合家庭日常安全教育,全方位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

家庭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强化家长的安全意识,并可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家长讨论安全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过分保护即溺爱孩子的危害,使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将中小学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比如,家长在买马铃薯的时候,可让孩子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要随意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教会孩子辨认发芽马铃薯、鲜黄花菜等常见的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家长在带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道路安全教育,让孩子熟悉交通信号灯和各交通标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身安全。

四、结束语

总之,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是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既有学校方面的问题,也有家庭方面的问题,为此,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安全教育问题,与家长携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健康安全的成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求苗仁.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0)

[2]韩媛媛.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37)

第2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3-01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当中,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承担着增进人类健康及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对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占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却是教育改革中的难点。所以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对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造成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落后的原因

(一) 农村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设置无法达到其他课程的标准,并且得不到学校及家长的重视,使得体育课形同虚设。学校方面为追求升学率,对体育课程教育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多少年过去,升学率有所提高,但是体育场地不见扩大,体育设施不见完善,体育课程教育水平不见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陷入了原地踏步的境地,颇有被搁置忽视的态势。作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体育课程教育本应扮演着和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角色,而如今却落得如此尴尬的境地,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是主要原因。

除了学校方面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以外,学生家长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农村家长普遍认为,体育锻炼等同于体力劳动,而农村孩子在家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很多,在体力劳动的过程当中已经打到了锻炼的目的,所以,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就没有太大必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无法提高。

(二)不发达的农村经济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队伍及体育设施等满足不了教育需求

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远远达不到现实的需要,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有体育教师之名,无体育教师之实,很多都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代职体育课程的教授。而这些教师当中,科班出身的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不能得到科学的引导,而失去了开发自身潜质的机会,更有甚者,因为听取了错误的教学指导而使得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加之农村经济不发达,直接导致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场地面积狭小而缺少足够的资金建设体育场及添置体育设施。使得重视体育技能锻炼的体育课程流于形式,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简单的跑步、踢毽子等锻炼,更深层的技能锻炼根本没有。

我国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及其迫切,但是作为占有大部分体育后备力量的农村中小学生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条件去接受正规科学的体育教育,这样直接导致了我国体育人才的供给形成了很大的缺口。

(三) 体育课程设置单调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不但使得体育教育物质条件欠缺,更使得从事体育课程教育的学校及老师在思想上忽视体育课程的教育及改进。作为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备课真的起到作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之前根本不备课,即使有备课的,也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往年的教学思想及模式,不会根据现实情况有所改进。

这样一来,农村体育课程的教育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物质条件上都十分欠缺,那么,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水平停滞不前也在预料之中。

作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课程教育流于形式,老师应付了事,学生自然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在强调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今天,这将给我国中小学生的素质提高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改进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要从思想上改变学校及教师以应试教育为本,思想上忽视体育教育的现状,必须严格宣传和落实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使得学校和教师将体育课程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做到开满体育课,上足体育锻炼课,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数量和质量。

只有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改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除了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外,体育课程教育资金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技能教育是体育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技能锻炼又离不开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应用。但是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设施和器材的购买资金严重不足,根本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那么体育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则是相当困难,单靠体育教师在语言上的引导和落后单一的体育器材的应用根本无法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

所以,这就要求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的资金投入,弥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简陋狭小和体育设施器材严重缺乏的不足。只有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有经济能力去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只有这些硬件条件达到需求水平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育质量。

(三)增加体育课程教育评定标准,提高学校及教师积极性。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开展体育课程的兴趣不高,只是为了应付了事,完全把体育课程教育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进而教师对所授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也大为降低。这样,体育课程设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改变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以往的教学模式,即使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落后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也无意于去作出改变。

所以,在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加大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一套评定标准去保证政策的落实,只有这样,教育资金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森,波斯尔思伟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60.

[2]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3]苏转平,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0.

第3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 校园文化 精神文明思想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01-01

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解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行了,忽略对学生在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增强现在青少年适应社会必备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我是阿克苏市第八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自课改至今,我觉得体育教育由于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给我们的体育教学赋入了新的教育内容、要求和方式。根据我从事体育教学多年的体会,要把现在的体育教学从以往单一的体能锻炼向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转型,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加以培养,校园体育教育文化也包含在其中。我认为体育教育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一种文化”。同时,体育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下面我粗浅的谈谈学校体育教育校园文化对自己的启发、想法和做法:

现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五观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素材,应当把它挖掘出来。应该使中、小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培养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激发上进心克服挫折感。校园体育文化既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根据课改精神,自己有很多好的想法,其中,如何让学生全方位提高各方面能力,而达到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精神文明的意识,是我时常考虑的问题,虽然有一定措施但还是不敢冒然实施。2011年这种设想时时冲击着我的头脑。最后根据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我大胆的将体育教育校园文化和加强学生精神文明意识教育融入我的教育教学计划当中。2011年―2012年在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先后组建了足球队和射箭队。

现在展示自己的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谈谈我的学校足球队:

1.2011年在我所带的小学高段体育教学时,把自己想组建一支足球队的想法告诉学生后,很多孩子很有兴趣,他们要求尽快组队并想加入足球队。当时我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可能有些训练时怕苦怕累坚持不到最后,所以只选了20名。

2.最基本的足球体能训练:

我把这20名学生分成五组,主要的体能训练的方法是:

2.1弹跳力训练。

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 这是圆圈抢球的基本练习形式。5~8人一组,围成一圈,1~2名队员在圈中防守,周围的队员相互传球,圈内的队员阻截抢断。因为传球需要合适的力量和准确性才能达到目的。

2.2攻防练习

练习每名队员在场上的位置感,通过两队攻防演练而形成,我们队当时的学生位置感不是很好,要求每名学生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在场上不管是哪个位置有空档,任何一名球员都有义务去补位。

案例二:我的学校射箭队训练:

2012年我又组建了学校射箭队。这次,我从30名学生中选了有射箭天赋的10位学生,首先我告诉他们学习射箭是一件很辛苦、很枯燥的事,但他们都表示不怕苦。邱世豪、阿不都、杨政琦等,他们都是11--12岁的孩子学射箭,基本动作就练了好几个月。看到他们左臂因为练习淤青红肿,我不忍心让他们继续这样遭罪,甚至有放弃的想法,可每当我有放弃的念头出现时,这些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坚忍不拔执着灿烂的笑容就闪现在脑海,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心。我还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诫他们,慎重决定加入射箭队,会很苦!但这些学生并没有被一切困难吓倒,一直坚持艰苦的训练。

射箭队经过半年多的训练,我队邱世豪、阿不都、杨政琦几位选手于2012年7月,代表阿克苏地区参加自治区青少年射箭比赛获得 团体六等奖 ,2013年自治区年度赛,戎续栋以619环的优异荣获男子乙组排名赛第一名、以7246环好成绩荣获团体双轮全能第一名、以583环的成绩获70米双轮第六名、以585环的成绩获50米双轮第五名、以669环火30米双轮第五名,杨政琦以596环荣获丙组25米第八名,、以6632环的成绩荣获团体双轮全能第三名 。除此之外,近两年,我队还向地区体校输送了王栋梁、贾志杰等几名射箭人才。

在足球队和射箭队几个月的训练中,这些学生都能不怕艰难困苦知难而进,坚持每天训练两小时,他们一个个在家庭里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训练场上却没有一位因怕艰苦怕累而退缩的。通过训练,他们不仅学会了守规则、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物,而且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在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开阔了视野。

校园体育文化和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些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还净化了心灵,加强了团结协作,而且人格也得以升华。

第4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我国新课程改革计划的实施令教学理念愈发现代化,这点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全面渗透进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促进了课堂的热烈气氛。不过有成果就必然有问题,相当多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上实施得并不彻底,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段,这些学生年纪尚小,心智不够成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兼之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够完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问题

(一)教学方式问题

改革后的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了众多种类的识字形式,利用看图、字典、诗词、名言警句等多种途径教导学生识字,以期能够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更加丰富,在提高学生识字量的同时,令学生识字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这种多重教学方式的运用并不重视,白白浪费教材上安排的大好教学资源,只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练习、示范和讲解,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非常落后,而且容易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问题

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学课程,其实践性非常之强,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只有部分教师注意到了实践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这种重视往往体现在对学生识字、写字两大训练的实践加强上,而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对这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注重知识教授的结果,忽视练习和实践的过程,令小学的语文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以对低年级学生相当重要的写字训练举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写字练习上属于刚刚起步,仍处于模仿的阶段,这时教师如果只关注学生写出的字是否正确,而忽视运笔方法、写字姿势、汉字结构、笔画笔顺等中间过程的教学,那学生在写字方面的成长一定会出现畸形,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自身素养都非常不利。

(三)人文素养问题

小学语文除了是一门教学课程外,更是一种用于交际和交流的工具,这种工具统和了人文性与工具性两种特征性质,能够培养学生最初期的人文素养。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具体体现在许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上,只一味强调识字写字的方法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学习反应与学习能力完全置诸于脑后,更罔顾学生的审美情趣、口语能力和道德修养,令语文教学对人文价值和精神的挖掘作用荡然无存。更有甚者采用机械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法,只以死记硬背对学生做硬性要求,不但令活泼的低年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对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都有损害,更无法培养人文精神。这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功用,令其有效性得不到真正的发挥。

二、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策

以上三类问题对小学语文的低年级教学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只不利于日后的语文教学,更因为语文教学关系着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甚至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根据这些问题迅速订立相应的教学对策刻不容缓。

(一)扭转教学观念

语文学习与学生个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教师以往用教师分析取代学生个人学习实践的教学观念一定要迅速扭转过来。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施加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在更多方面获得新体验的机会,比如能力、知识、过程、方法、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等,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来,让他们阅读、提问、表演、思考、讨论、绘画、操作,不只对学到的语言文字加以运用,更发扬出自己的求知欲,领悟实践中的语言美和文章的丰富情感,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教育和洗礼。

(二)注重教学细节

素质教育的众多新要求令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此教学细节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广大教师不只要教书,更要育人,从日常琐事入手,增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全面教育。在语文教学上可以具体体现为对坐姿的要求、对阅读习惯的要求、对与教师问答时礼貌用语的要求等。这一教学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将原本的要求转化为习惯,将习惯更升华为学生的素质,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自主学习

相比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模式,新课标提倡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更能令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小学的语文教学也理应顺应这一发展方向,从教师自己开始,逐渐完成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原本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领和辅导,令他们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同时注重转变学生自身的观点,让学生脱离原本被动式学习的定式,进入主动式学习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意识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无形中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收获最大的学习效果。

结语: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未来一切学习的基础,因此其影响是直接而多方面的。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这项教学必然会面临众多的新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订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能日渐合理化、人文化、素质化、高效化、完善化,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双.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张娟青.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小学语文,2010(7).

第5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教育;问题;措施

近几年,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也随之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语言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分析小学数学中的语言教育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整改,对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问题分析

1、过于模式化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有别于文科教学,没有丰富的语言课本教学,多数为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往往容易忽视语言教学的丰富性,偏于使用基础的数学语言。模式化的语言教学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语言教育的用词单一化。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育常常局限于数学符号和理论知识。比如:加减乘除等,缺乏丰富化和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教学。另一方面,语言教学的语气和预调沉闷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和纪律性,常常会使用严肃的语言模式。缺乏风趣幽默的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畏惧课堂和学习,从而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2、互动性较差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体制的影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育普遍存在模式化,单一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小学数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存在许多新的知识点和难点。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偏重于传授,而忽视语言教学中的互动性。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一言堂问题存在的关键因素。在小学数学的语言教学中,常常是理论传授和教学演示来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传授。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失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相关措施

1、角色互换,增强沟通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建立角色互换的方式,提高语言教学中的互动性。让学生从台下站到台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沟通能力,还能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加减乘除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我想邀请同学上台讲解,有自告奋勇的吗?”的语言模式,激发学生上台进行相关知识点和公式的演练和讲述。然后,老师回到学生的座位上,对学生的讲解和演示进行提问。比如:可以用“请问小红老师,1-2=?”。通过互换角色,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从而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教育效果。

2、采用激励式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对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小学数学的语言教育中,应该不断提升激励式语言的教学模式。首先,提升老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比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针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理论知识,许多同学能记住,但是却不能完全理解。针对此类情况,老师应该进行正向的语言引导,如利用可拆卸的三角形模型,将其中任意两条边连接在一起,然后与剩下的一条边比较长短。即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并注意在用词和语气上,不可表现出不耐烦。其次,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于错误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小学生多次尝试。比如:在“加减乘除”的学习中,应该积极的表扬学生所完成的简单的算法,再引导其对复杂算法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中,要避免“找茬式”教学模式。在批评错误的基础上应该先进行语言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丰富教学中的语言模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正处于一个初级开发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语言教育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增强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在有关重量、体积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鉴“曹冲称象”的故事进行教学。老师可以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个故事有关”进行开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注意力。然后,再对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述,引出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在小学数学的语言教育中,故事法是一个切合小学生年龄特性的重要教法,不仅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沉闷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规避小学数字教学中的语言教育的相关问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光会.小学数学中的语言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5,(14):134-135.

第6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最简捷手段。“自提问题”,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动脑思考,去感觉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自己有哪些领悟、疑问、创新,愿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欲望。“自提问题”就是面临一个新知识,不仅仅去理解、接受,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思考。有了这个意识和能力,对于知识必然是学得懂、学得透、掌握得扎实。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所发明和创造,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因为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时代不再需要容器式的人才;因为当前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当前的社会,呼唤着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摆到了教师的面前。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小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当他们在愉快的氛围 中时,思维特别活跃,积极思考,愿意表达,主动参与。反之则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坐听。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提问的情绪,创设愉快学习的氛围。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给予鼓励,则下次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提问。当学生提问不正确时,得到纠正和指导,而不是斥责,则下次他们还会去试着提问题,积极思考。当学生有了问题后,不敢举手,脸上现出犹豫之情时,教师和颜悦色的鼓励,会促使学生迈开大胆发言的第一步。当你的班级里消灭了陪坐生,消灭了提问发言的死角时,你的班级就形成了课堂上的最佳学习状态。为了巩固这种状态,我把学生分为几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优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问题提得好的就可以得到奖励,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运用成功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上榜挂大红花,为了争取这一荣誉,学生们积极预习,熟读,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同时也得到了思考、质疑后的新发现,学习充满了乐趣。

二、教方法,让学生有疑会问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要学生会提问,那不是你让他提问,给予和谐的氛围就能做到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下一番工夫。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根据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维脉搏,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1.在文章题目及文字整体结构上提出问题

新的教科版教材不再有课前的预习提示。但我觉得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进入段篇的教学,预习时还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我设计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提纲。其中针对文章题目及整体结构我要求学生想一想“①文章确定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②全文写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的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可以循着这个提纲指引的方向去思考,找出疑问就不难了。

2.针对词句标点进行提问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由于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常常遇到很多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和标点。我让学生找出那些通过查字典仍然解决不了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来提问。我指导学生先找出词的本来字意义,再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彩。在指导学生针对语句质疑时,我教给学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一段、哪一句是重点段、重点句,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我发现学生会读文章,会思考问题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学生能够提出有训练价值的问题了。

三、再提高,让学生有疑善问

第7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一)学生理解能力偏低

虽然是市体校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是由于成绩差而选择就读体校的,其阅历程度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所以普遍存在理解能力较差的现象。理解能力差不但影响了学生阅读效果,同时导致学生对阅读目标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和目的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一些能够引发自身兴趣的图案,而忽略了文字与图案结合起来所表述的含义。更不用说脱离图案的文字抽象意义。表述是基于学生的想象而表达内容的,会因学生生长环境、思维方式、观察习惯的不同而发生偏差,单凭图案理解内容与文字叙述内容会因人而异,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就会直接影响教师阅读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由于体校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对于纯文字的文章存在一定的抵触,导致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字词、句段不能够理解,会感觉到阅读的枯燥而失去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对学习上存在的被动心理,导致对阅读教学开展的实际意义无法理解,对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成型的认识,这样也导致了阅读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是阅读也会不加思考,入目不入脑,入目不入心,对待阅读只是敷衍了事。

二、培养体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系列措施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体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是保障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导语若是设计得好,能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起点就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导语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在督促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才有情感有情趣。

2.精心设计音像

体校学生由于年龄普遍都不大,因此一般对图像有着特殊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去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设计到自然风光的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事物的声音,使其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出现事物的样子,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言语去描述在他们所想象的具体样子,然后语文教师在根据课文中的影响立体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风光,这样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3.精心设计情感

体校语文阅读文章要求学生带有一定的情感去感受去阅读,通过这样才能体会感悟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散文、诗歌的时候,通常会在上课之间让学生欣赏一段与课文内容的相关音乐,然后让学生自己在乐趣中去阅读、去感受,让他们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亲身体会人物在当时的心理和情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语文的兴趣。

(二)创设阅读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1.提供阅读的素材

读书是需要讲求“养分”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色香味俱佳的、能吸引学生们心灵的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一个学生在他需求知识的过程如果没有读到合适的优秀的独舞,在以后的路程上会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为了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可以设立一个“阅读领域”。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喜爱的、健康的、优秀的的阅读书本带到班级中进行交流阅读,可以将自己的书本编写好号码,放到班级的图书领域中去,然后可以让语文课代表进行管理。每个学生若是能带来两本阅读书籍,整个班级至少都会有一百多本阅读书本。同时通过这项活动的实施在不经意中也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构建团结、互助、上进的良好的班风,同时重点是学生们能够有大量的阅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进行“阅读的比赛”,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文章、故事,让他们尽情发挥,通过这一举措,学生逐渐会融入到自主阅读的行列,促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乐趣。

2.创设阅读空间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专门阅读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这段实践内根据自己的意向及兴趣进行自由阅读。通过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会亲身体会到阅读给他买带来的乐趣,从将书本视为朋友。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阅读的时间。学校可以在排课的时候,适当的安排几节阅读课。当然这节阅读课的时间是完全属于学生自由阅读的。

3.进行科学评价

所有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来说教师想说的化,而且要为学生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重点是读,读要有指导更要有层次。语文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运用适当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相互交换角色,老师读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读老师进行评价、学生读学生进行评价、自己读自己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要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化,还可以巧妙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赞扬或者委婉的批评。通过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三)通过科学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传授阅读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实例的证明:只有充分的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是激发学生持久阅读兴趣的重要保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要在具体的语文课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去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并反复阅读反复欣赏,亲身去感受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最后让学生不断的通过感受美、欣赏美,使其学生和课文融入一体,让学生喜欢课文的情节内容,同时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2.引导人文情感互动

体校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阅读材料中课文题材各式各样:韵律感比较强的诗歌,情节生动的故事,语言优美的散文等等。而本身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学生同文章进行情感体会的教学过程。有真挚的情感,才会有心灵上的交流;有情感的体会,才能是学生融入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意境,与作者进行对话。所以,教师要适当对他们的情感的体验进行引导,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加之语文丰富的教学经验去交流、去碰撞、去融合,从而达到回应作者心灵的目的,深层次的反思课文中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3.提倡合作、探究式阅读

在体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认知,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让语文课堂富有活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阅读,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到掌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投入,阅读教学才能成功。

第8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低效;原因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多种思潮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也许是为了出“新”,为此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阅读教学出现种种问题。

一、课件滥用充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错又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在课件热闹的氛围下,无论哪一级别的公开课,只要有条件的就一定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复习课文中的词语,一位教师利用课件将其做成各种各样的鱼,教师点击之后就出现一个词语,然后请学生读词语。请问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有必要吗?不就是读词语吗?直接读不就行了吗?简单问题又何必如此复杂化?在平常阅读教学中,不用课件或少用课件就能达到同样效果的,还是应该不用或少用课件。毕竟制作课件成本较高,既费时又费力。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重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味、理解、感悟产生独特体验。课件使用不当,反而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显出它的价值。

二、活动花俏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的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高吗?

如理解“高耸、低陷”“山峰、山谷”这几个词时,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画一画,再在图上标一标,无需多言,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像这样省时又高效的学科间的整合才是必要的。学科间的整合也应注意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开展和语文无关的活动,阅读教学将失去自我,成为表演的舞台。语文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

三、不甘冷场放声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朗读之风盛行。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为了表现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放声读。尤其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静下来出现冷场,于是读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书声琅琅”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理解。”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来说放声朗读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再放声朗读是为了通过有胜于言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要想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对高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吧!

可以说,默读能力对于生活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说比朗读更重要。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呼唤默读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学生成为富有文化底气的读书人。

四、作业被挤出课堂

虽然上级三令五申要为学生减负,但小学生仍普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关系。有的教师唯恐学生这里不懂那儿不能理解,于是一些自认为是精华的句子左分析右讲解,放弃了让学生背诵积累的时间,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导致一些孩子的字间架结构不正确,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开始布置作业。这作业便成了孩子可见娱乐的“死对头”,它占去了孩子玩耍放松的大好时光。虽然孩子人在教室写作业,可心早已飞到了教室外。学生的作业由此造成了字迹潦草、正确率低下等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几分钟做作业的时间,或在课堂上留几分钟写作业的时间,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作业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在教师的行间巡视下完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后就留给孩子们多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吧!

五、教师无视学生阅读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牢记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我们肩负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亮丽的底色,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质吧!

参考文献:

[1]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4页

[2]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5-12-23(5)

第9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指导性;启迪性;关爱和尊重

语言教育初级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所以,我们把赏识教育引入了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赏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够爱好学习。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关爱、尊重,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本质,更是赏识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宽容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的创见,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鼓励学生克服种种困难。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只有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的应用

1.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方式都遵从“师道尊严”,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对教师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敬畏感,而且,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学生中威严的形象,要以真诚的微笑来面对小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来感染小学生,消除小学生心中对老师的畏惧。课堂上,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打破小学生的羞涩,让小学生自信心增强。曾经有位诗人对赏识教育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2.教师应该利用赏识教育来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赏识学生的一个主要场所,有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课堂可以体现教师和小学生的生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教师要赏识性地批阅小学生的习作,坚持赏识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成果,小学生习作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作业,教师不要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生的作文,即便是再差的作文,也要“从沙里找出金子”。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的作文,找到其闪光点,进行评价欣赏。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写作就要求学生用细致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环境的优美,然后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进而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很大的提高。赏识就像心中的阳光,这缕阳光会照亮心里的每个角落,亮化人生。

三、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盲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针对性强,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说明小弟弟的眼睛亮。”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从某种角度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找感觉的教育,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爱去感染、去赞美、去肯定小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别人肯定和赞美,从而来战胜自己心里的那份恐惧,获得一种安全的感觉。赏识教育就是一种培养自信心极为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