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

第1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围绕发展大集团、打造大品牌、重组大公司,从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设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区及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农产品产业园,把产业做集中,企业做大。

第2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上个世纪末开始,全球500强企业纷纷进入中国;21世纪初,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例如:海尔的自有品牌的国际化,TCL通过收购外国品牌进行品牌国际化,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从价格到价值的尝试。但是,扪心自问,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能够提供差异化和创新的产品吗?能够成为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者吗?能够提升产品的新价值吗?能够把价格低的优良产品买出去吗?能够把核心产品之外的价值体现出来吗?……让人深思啊!

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以来,企业的销售力受到计划经济与关系营销的两大约束,其成长速度就比较慢了,因为,大家的思维不是提升销售力,而是,计划控制在谁的手中,谁是有决策权的人,拍板的人有什么爱好,关系怎么做可以更好,这才是关键,甚至,有许多老板都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只要搞定订单)就是好猫(销售精英)”,因此,销售人员本身的职业化能力,销售力,产品力上面下工夫自然就比较少了,特别是有些行业呈现为低文化低素质的销售人员。

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兴起,客户在市场中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从市场的被动者变成了市场的主动者。于是顾问式销售理论就应运而生,成为推销人员的指导思想。顾问式销售理论要求销售人员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处处为客户着想,使客户的购物所得与购物支出的差最大。从而让客户主动放弃竞争对手的产品,以达到销售产品、占领市场的目的。

毋庸置疑,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许多公司的一线销售代表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改变.

第一,不再只是推销产品,还要销售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方案.

第二,要向更高层次的决策者和更广泛层次的客户推销.对于解决方案,直接购买者和最终使用者非常不同,比如:ERP\SCM\电子商务平台等解决方案,往往关系到企业客户的所有业务部门.

第三,解决方案的销售者必须成为客户心目中可信赖的业务顾问和咨询者,而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提供商.

市场环境的改变也造就了企业营销策略的改变:

第一,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二,更看重知识,包括客户的核心业务运营\客户服务模式\客户面临的业务挑战等知识,包括本公司的产品技术应用知识,以及对业界相关应用趋势的把握.

第三,必须以客户业绩为基础,确立持续而密切的客户关系.

这就是说在企业的营销策略从原来的产品销售向”顾问式销售”转型时,为了适应新的变化,销售人员需要从知识\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

二:工业品销售顾问的诞生:

顾问式销售是一种全新的销售概念与销售模式,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清晰的实践性。它是指销售人员以专业销售技巧进行产品介绍的同时,运用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说服能力完成客户的要求,并预见客户的未来需求,提出积极建议的销售方法。

传统销售理论认为,顾客是上帝,好商品就是性能好、价格低,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卖出产品;而顾问式销售认为,顾客是朋友、是与销售者存在共同利益的群体,好商品是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服务本身就是商品,服务是为了与顾客达成沟通。可以看出,顾问式销售将销售者定位在客户的朋友、销售者和顾问三个角度上。因此,如何扮演好这三种角色,是实现顾问式销售的关键所在。

所以,要想成为医生一样的销售顾问,至少有三个条件:专业产品知识、问、听、说的技能、良好信任感的态度。一般的销售人员基本上,看到客户就喜欢推荐自己的产品,简单了解客户的需求,甚至不了解,让客户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就算客户购买了你的产品,事后后悔的比较多,总感觉自己被欺骗;所以,真正的销售顾问不同,我感觉之间有一些差异:

区别/特点 传统销售(销售人员) 现代销售(销售顾问)

手段

强压

提供帮助

关系

敌对

友好

对客户

不进行识别

进行识别

雷同感

没有特殊性

不同客户不同对待

客户感觉

被迫购买

自愿购买

时效性

一次性

长期关系

科学性

经验性、没有科学性   科学性、实践性

销售模式

以产品为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

我们发现,所以,在销售人才职业化的今天,学历在上升,产品在提炼,核心力在提升,所以,对应的销售专业化也就是问题,这个问题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升产品的价值,改变他人的观念,使其从价格不断发展到价值的层面也就是核心问题。

优秀的销售顾问总是和客户建立长期和顾问式的关系.,不仅能帮助自己公司达到业务上的目标,而且还能帮助站在客户的立场,帮助他们达成业务上的目标;因此,成为高明的销售顾问就必须达到:“我们永远要比客户落后一步拥抱结果;我们永远要比客户提前一步看到结果!的境界。

在任何产品的定义,价格只是核心产品,其包装、服务、附加价值、品牌、诚信、信誉、成功案例、行业标准、技术实现、销售人员、职业化、销售力等就是其价值的综合体现。其实在老板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价格战不能在打了,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我该怎么办?”;同样,销售人才心中,也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也想卖高一点价格,但是,价格高一点,就没有竞争力了!”;所以,大家共同心声就是“我要价值,我不要价格,让我们提升销售力吧!”

要想提升销售力,就是改变销售人员的心智,让职业化得以张扬,让专业化形象得以展示,让角色定位得以转变,让知识提升得以提炼,让技能娴熟得以发挥,让信任感得以延续,这就是销售力,这就是职业顾问的销售力。在对顾问的理解上,我们上面提炼了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永远要比客户提前一步看到结果;我们永远要比客户落后一步拥抱结果!”

这句话暗示了销售顾问最关键的三个技术:

1、销售顾问永远要掌握销售过程中的主动权;当然,主动权不是讲话多,而是,有目的地引导你的客户,建立信任,让客户沿着你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客户的参与程度越高,往往信任感越强,销售的可能性越大;

2、销售过程中设计问题是非常有必要性;因为销售不是讲出来的,销售是问出来的,问出客户的需求,问出客户的问题,问出对现有供应商的不满意,从而激发了客户的行动力而产生的;特别是工业产品更是如此,同时,客户经常问你的问题,只要你做过销售,基本上发现,客户问题的种类几乎是差不多的,所以,尽可能地设计好问答的问题,让客户更加满意,就是关键了;

3、销售顾问总是让客户你得到快乐,自己才幸福;因为客户问题被解决了,不满意消失了,客户得到了解决方案,自然就得给我们“李子”,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

因此,销售顾问就是通过我的专业知识,提出良好的建议,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如果你比你的竞争对手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增值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你就会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例如:在家用中央空调领域,我们认为,不应该按照传统家电销售的模式,重点是运用工程项目的营销模式来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度,在售前咨询阶段,给客户专业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信任感;在售中实施阶段,给客户提供专业顾问的安装咨询,充分与客户及时沟通,了解客户的想法,给客户提供专业的建议,确保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样板;在售后阶段,定期回访,及时维修,形成良好的口碑,为销售的下一个循环做好铺垫。所以,根据对国内大部分厂家(海尔、TCL)及外资企业(开利、大金)的培训与咨询,我们认为客户需要的专业顾问,应该是以技术为基础的销售工程师,而不要像鹦鹉学舌会说话的销售人员。下面,针对专业的顾问,我们提出了三段法,抛砖引玉,给各位分享。

1.售前----建立信任感为基石的咨询建议:客户咨询、采购分析、个性设计、样板工程在客户咨询环节,给客户合理的建议,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让客户理性选择;

在采购环节,将所有的安装材料及费用列成清单,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在个性设计环节,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专家顾问性的设计方案;

在样板工程环节,给客户提供足够的信心,从而以见证来营造信任的氛围;

2.售中--提供专业顾问式的安装咨询:专业安装,严格监理,客户验收

由于中央空调有“三分空调,七分安装”的特殊性,所以,服务将成为国内企业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安装环节,由中央空调的安装工程师专门负责,其目标是“管理标准化”。象海尔中央空调的安装人员统一着装,并在工地现场设立看板,规范施工,现场协调,对整个安装进度进行全程跟踪,保证了施工规范性和专业性;

在监理环节,由海尔中央空调的专业监理师专门负责,其目标是“监理专业化”。海尔推出国内首家厂家监理,实现一对一服务;

在客户验收环节,给予客户一些合理的建议,那些方面需要注意的,那些使用是不被应许的,确保客户验收后对未来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晰;

3.售后--提供标准化的客户回访:定期回访,维保及时

在定期回访环节,需要建立客户档案,明确客户基本信息,7天(安装人员)-15天(厂家人员)-30天(安装服务公司的经理)-60天(厂家主管)-1年(售后维修人员)是正常定期回访的时间段,以确保及时发现客户的问题,提供定期的回访,感受厂家与经销商的关怀;

在维保及时环节,像由海尔中央空调的VIP维护师专门负责,其目标是“维保标准化”。为用户提供三年免费维护保养服务,在每年空调旺季到来之前为用户上门免费维保,让用户的使用更加安心,在报修过程中,回电与回访需要及时。这种定期维护与及时维修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下一个销售的开始。

所以,秉承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作为原则,提供顾问式的专业安装,确保售后的及时回访;

建立起全过程服务体系 ,它具体包括了售前(客户咨询、采购分析、个性设计、样板工程)售中(专业安装,严格监理,客户验收)售后(定期回访,维保及时)未来(产品到期、更新换代)售前的一个环型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包括许多具体措施。总之销售顾问需要提供为客户的具体要求来量身订做,让客户从前期选择到后期使用都省心、省力、省钱,从而为我们带来丰硕的成果。

在工业品的销售顾问中,我们归纳为十六个字:发展关系,建立信任;引导需求,解决问题。

发展关系:项目周期较长,过程比较复杂,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地沟通,这就像男女朋友一样,如果二人在一起没有话题谈,关系就无法维持与发展,更不要说,投其所好,同流合污了,所以,我们说大额产品销售就像马拉松式的八年谈烈爱,我们要 -没话题找话题,找到话题谈话题,谈完话题才没问题,不同地,发展关系,建立一点点信任感;

建立信任:因为信任感是需要时间的,一点点的共识积累,共识越来越多,信任感才会进一步加深,验证了我经常将说的一句话:信任来源于信心,信心来源于了解,了解来源于接触,接触来源于感知,感知来源于参与。

引导需求:在工业品项目中,往往涉及金额较大,工程项目细节非常多,技术比较烦琐,专业性相对比较强,有时,大部分客户并不是专家,我们销售人员有时比客户懂得多得多,客户想到的,你已经涉及到了,客户没有想到的,你已经写在方案,客户没有了解到的,你已经开始引导了,所以,你才是专家,你才是医生,你就要想医生一样,给客户看病,治病,懂得望、闻、问、切来引导你的客户。

第3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2008~2012年河北省食品工业和全国食品工业的行业新增(本年)固定资产投资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北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较大,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7100077万元。从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系数看,2008~2012年河北省食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值为5.57%,四个子行业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93%、5.66%、4.93%、2.73%。河北省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4014528万元。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阶段性上升的趋势,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1855789万元。饮料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1202849万元,占制造业的8.87%。烟草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值112577万元,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为26911万元。

2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不得不指出河北省食品工业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品种单一,结构优化度不高产品结构方面,输出大部分都是初级粗放的低端产品,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太少。产品附加值低,它的价值也就不高。产业结构层次方面,以食品加工业为例,它的结构单一,多年来主要是由饲料加工业、淀粉制造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构成的,急需进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2.2大中型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偏小河北省食品工业缺乏大型深加工企业。河北省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食品工业“十强”,但是河北省是“十强”中规模企业数量最少的,与规模企业数量最多的山东省相去甚远;除了规模企业,龙头企业也是如此,2012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2700多家,河北省只占35家,而食品行业的只有12个,所占比例太少。全国食品工业及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数2008~2012年变动情况见表3。国家统计局规定,大中型企业指的是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工业法人企业。由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最多,这是因为广东省借由改革开放的机遇,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对食品的巨大需求,从而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巨大发展。山东省与河南省是河北省的近邻,拥有相似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河北省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明显少于两省,大规模的集团或企业偏少,导致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不显著,行业竞争力不强。

2.3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技术水平低。河北省食品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中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究其根本,是因为缺乏技术的支撑。河北省食品工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缺乏食品工业技术的创新,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河北省食品工业企业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只有一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19个,同食品工业强省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明显。山东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8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41个;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5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37个。这也说明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

2.4投入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任何一个产业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后续投入,食品工业也不例外。河北省食品工业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项指标占全国比例偏小,说明河北省食品工业增速缓慢,发展后劲不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河北省食品工业投资明显不足。上述表2介绍了河北省食品工业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所占全国比例。河北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占全国的比例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其增速缓慢,投入力度不够。

3促进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调查分析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河北省发展食品工业献计献策。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如果主导产业选择正确,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选择错误,则会事倍功半。所以河北省首先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出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然后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食品工业的其他子行业,促进各个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同时,重视食品工业的地区协调性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间的流通,互通有无,引导河北省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3.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政策、资金等的扶持,培养名优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和名牌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促进食品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企业自身也要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标准化生产,促进规模化经营。要抓好项目

建设,实施名牌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河北省著名商标”的产品,省及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3.3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上述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少技术的支撑,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更新滞后,缺乏创新。所以河北省应该加大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并促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技术工艺,发展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首先,政府要加强政策的扶持。下级政府和行业、农业、金融部门认真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其次,突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和引进各种专业人才,以促进行业创新,构建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

第4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本文通过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四川省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各种特点,即优势、劣势、机会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SWOT模型中的不同要素组合,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食品工业;SWOT模型

四川省是我国食品工业大省,2013年全省食品饮料工业(本文所指食品饮料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3类)总产值5793.5万元,排名全国第三位,工业总产值、利润额、利税额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6.4%、21.8%、15.9%,是四川省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食品饮料产业被列为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确立了2015年实现万亿产值的目标。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食品饮料工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新常态下四川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SWOT分析方法概述

SWOT是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的简称。该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列举出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系统分析,进而确定研究对象发展战略的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和不利的、需要避开的因素,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及对策。根据SWOT的分析理论,可以提出系统未来发展的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SO战略是利用自身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即开拓进取型战略;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自身劣势的战略,即发展改进型战略;ST战略是利用自身优势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战略,即加强回避型战略;WT战略是克服自身劣势避免外部威胁的战略,即防御完善型战略。

二、四川食品饮料工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1.资源优势。四川省是农业大省,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基础较好。2013年,牲畜饲养量、猪牛羊肉产量分别占比全国8.9%、8.6%,位列第一;粮食、油料、蚕茧和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前五,薯类和麻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达到全国总产量的14.4%、24.5%。四川省是全国劳动力资源大省,城乡劳动力资源达6,152万人,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食品饮料工业发展。2.产业优势。2013年,四川省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2,081家,工业总产值5793.54亿元,占四川工业总产值16.4%,利润总额508.5亿元,利税总额215.7亿元,从业人员54.15万人,均占四川省总量的15%以上,是四川省重要支柱产业。经多年发展,四川已形成白酒、肉类加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茶加工业等优势行业,五粮液、川粮、高金等知名品牌,产业基础好。3.技术优势。四川省拥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2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已建立省级食品重点实验室等7个,拥有育种、养殖、防疫、栽培、土肥、植保、加工等多学科知名专家和科技人员,综合开发实力较强。

(二)劣势分析。1.产品结构合理度和产业聚集度有待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严重。例如,肉类和粮油工业,初加工产品多,而深加工优质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现代产品少;茶叶加工业,中低档茶占50%以上,品质茶和适销特种茶为30%,茶叶的综合利用40%。同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截至2013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企业占59.73%,中小型企业占规模企业的92.45%,领军型企业缺乏,中型成长型企业不足。2.企业创新能力低。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05%,占比最高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也仅有0.61%,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偏低。2013年仅4.6%的企业设有科研机构,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技术推广投入少,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整体落后。3.产业配套亟待完善。围绕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滞后。生产原料与加工环节关联度低,原料基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生产加工综合开发程度不高,副产物综合利用能力不足,产品储存、运输、包装、销售等环节薄弱。行业中介服务组织较少,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第三方检验检测、融资担保、信息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推广等方面支持乏力。

(三)机遇分析。1.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提升,工业企业不断进行结构改造和升级,在这种背景下,食品饮料行业也进入了升级发展阶段,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和改革。人们更加重视食品饮料的方便性、营养性、安全性,食品饮料消费结构呈加快升级趋势。食品饮料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良好机遇。2.产业转移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转移承接地,东部发达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传统产业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目前,中粮集团、达能、汇源等国内外知名食品饮料企业均在四川设立加工基地。产业转移的加快,不但有效整合了四川省食品饮料工业资源,也为四川省食品饮料工业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带来创新发展动力。3.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优越。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长期发展战略,新一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将随着“十三五”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国家在投资、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进一步向四川等地的西部地区倾斜。四川省相继出台工业2025、四川食品工业发展等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政府投入。

(四)挑战分析。1.市场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食品饮料行业技术含量偏低。另外由于基本不存在政策性限制,所以食品饮料行业的各个子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近年来,食品饮料工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部资本和国外品牌进入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给四川省食品饮料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食品安全全面提升的要求。近年来,国际、国内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国际上,各国纷纷在食品饮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进出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设置了种类繁多的绿色壁垒。国内出台了新《食品安全法》,各地成立专管部门,对食品安全从标准到操作的要求日益提升。四川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企业,面对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从资金投入到技术升级等方面倍感压力。

三、四川食品工业发展策略

(一)SO战略。充分利用四川省地域性资源优势,依托酒类、粮油、肉类、饲料等优势产业基础,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抓住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机遇,巩固浓香型白酒在全国行业领军地位,适当发展酱香、兼香、四川小曲清香等其它香型白酒,打造一批高水平生态工业园区,实现酿酒产业和都市农业、旅游业共荣发展。粮油、肉类等优势产业应围绕油料—食用油、粮食—主食产业化、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链,通过产业集聚凸显聚集效应,形成竞争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会,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打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食品饮料工业项目。

(二)WO战略。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特征悄然转变的机遇,把握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灾后重建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园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中小企业灵活健康发展。完善食品产业配套体系,加快推进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构建涵盖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仓储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布局科学、产能规模合理、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协作顺畅的联动发展模式。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产业、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食品饮料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跨区域、跨行业整合发展,扶持和培育中型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产品原创性。

(三)ST战略。食品饮料行业因技术门槛较低、原材料较丰富等原因,一直竞争激烈。四川省食品饮料原料优质,原酒、原茶等被外省品牌企业收购后贴牌销售情况已成常规,品牌建设迫在眉睫。以“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专业运作”为原则,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增强品牌培育能力,整合品牌资源,挖掘现有品牌潜力,加大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目前,川茶产业正在按此方式制订四川省区域品牌建设方案,通过川茶品牌促进会,着力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凝聚力。此外,四川省特色食品资源丰富,如高原牦牛、野生菌菇、旧院黑鸡、郫县豆瓣等,开发特色产品,做大特色食品,提高附加值,走“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之路。

(四)WT战略。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和国外“绿色壁垒”的挑战,四川省在严格落实国家食品饮料行业准入制度外,应着力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和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格标准化生产和产品出厂检验,强化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制,促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此外,四川省有较好的食品饮料科研基础,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打造科研和创新服务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一批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引进与推广,突破食品工业发展技术瓶颈,提升四川省食品加工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军.基于SWOT模型的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路径分析[J].经济师,2008,10

第5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日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口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1•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

并呈现较高集中度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口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1%、16•31%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口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口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T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O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日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第6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再赴食品盛筵

收入及分配结构的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提高中低收入人群食品消费水平。工业化食品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方便食品、冷冻食品、休闲食品以及饮料消费数量保持较快增长,这将带动相关调味料,食品辅料和配料行业联动增长。

“十二五”中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全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发展时期。未来几年食品工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依然保持在20%以上较高水平,食品工业方兴未艾。

中国农业进入高成本、高投入和高价格的三高时代这意味着廉价农产品时代终结,这将推动高附加值食品的不断涌现。差异化和高端化在诸多食品子行业有明显体现。

食品工业发展方式将发生变化,科技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将在提高原料利用效率,节约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上发挥重大作用,从而有效提高食品工业生产效率和增加产值。

未来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将强化以食品安全为目标的产业链建设,以全面降低成本,并获得全产业链利润,而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新一轮创新主体,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占领蓝海。这给我们投资食品企业指明方向,一是在通胀预期下,成本不敏感性行业、有效转嫁成本压力行业应该是投资首选。继续看好白酒、葡萄酒,乳制品,其他食品制造业。二是新上市食品企业增加,涉及到速冻食品,调味料和食品辅料等多个领域,打破食品板块主要由酒奶构成格局,为食品板块增加新概念和更多投资选择。这个板块会成为持续热点板块。

多因素驱动家电市场需求保持良好增长

我们对2011年家电行业的整体形势表示乐观,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和以旧换新等国家刺激政策下,以及在收入增长,婚育高峰等因素推动下,家电市场需求仍有望保持较好的增长。

从生产成本上来看,2011年家电行业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不大,但人力成本上涨已经成为趋势:而尽管材料成本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低技术含量的家电产品的生存空间仍在缩小,这主要是由于消费升级的步伐在逐步加快,甚至在三,四级市场的产品需求结构也已经开始有升级迹象。

从价格上来看,价格战不会出现明显的缓解,而对于家电企业而言,只有通过强化自身产品创新能力,提升自身产品差异化能力,才能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带来的盈利能力下降。也才有可能不至于在新一轮洗牌中出局。

第7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疆“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理念。石河子开发区是石河子市工业发展的动力源,必须根据自治区所确定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依托母城资源优势,确定自身的优势产业,以“绿色、生态、环保、希望”为开发建设理念,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高起点构筑主导产业,形成新的产业规模和优势,发挥集群效应。

二、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的选择方向

1.棉纺织产业集群。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虽与国外贸易争端不断,但纺织工业出口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纺织工业在发达国家虽是“夕阳产业”,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且随着高新技术应用,纺织品将不断创新换代,使纺织产品及其加工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附加值高的产品。

新疆是我国的优质棉花主产区,也是世界上第一大产棉区,年产优质棉花近200万吨,约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0%以上,占我国棉花总产量的40%以上。石河子垦区作为兵团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2003年八师棉花产量近20万吨,加之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的棉花的主产区,这为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纺织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近年来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银河公司5万锭的建成投产、豪泰公司2.5万锭的扩建、八棉公司新增1万锭等,棉纺规模由2001年底的18.3万锭达到2004年初的27.32万锭,增加了49.7%。截至2004年,开发区已投产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5家,年产各类棉纱2.7万吨、棉布0.11亿米,实现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4.38%。随着正在建设中的雄峰集团、弘生集团纺织项目的投产,石河子市的纺织规模和企业集聚度将位居全疆首位,届时农八师20万吨皮棉可以全部就地转化增值。

2.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从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看,绿色食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预计到2010年国际绿色食品及相关产业的市场额达将超过1000亿美元。石河子开发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符合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潮流。石河子开发区将绿色食品工业作为战略重点具有许多优势:(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名符其实的“沙漠绿洲”、“戈壁明珠”,其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这对于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条件;(2)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且已初具规模。进区企业已达20多家,如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屯河科林蕃茄制品有限公司等,已创出了一批乳品、肉制品、酒业、蕃茄酱、饮料等品牌;(3)在国内外市场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入WTO为开发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几年欧美等国对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4)发展绿色食品符合我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总体思路,为解决农畜初级产品的“卖”难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5)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这对保障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增加职工收入开辟了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开发区资金积累。

3.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9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中国、特别是我国西北五省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从用水结构上看农业用水占80%,工业用水占15%,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占5%。因此,节约用水的关键在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

石河子开发区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主要围绕节水器材及其原料聚氯乙烯生产展开的。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于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煤化工项目非常有利。据兵团新闻网消息,2010年之前兵团将投资152亿元在石河子开发区建立120万吨聚氯乙烯联合化工项目,96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及配套自备电站,将石河子市建成兵团的煤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和塑料化工基地。另一方面,天业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商,其技术、科研实力雄厚,其在矿石化工领域已有较深涉及。伴随着天业北工业园和天富电力集团煤化工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开发区在煤化工领域的竞争力。

三、几点探讨

1.开发区目前形成的棉纺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棉纱加工领域,附加值低。因此,在今后上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时应充分利用新疆、中亚及欧洲市场,通过亚欧大陆桥,发展外贸型服装的生产与出口,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该集群的升级。

第8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食品香精 食品工业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07-02

香味作为衡量食品质量的关键指标,通常情况下,色、香、味、形俱全的食品才能给人独特的享受,因此这种食品添加剂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产业化饲养技术以及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食品原料中天然存在以及在加工中形成的香味物质无法满足现阶段人们对香味持续增长的发展要求,因此食用香精香料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从本质上来讲,食用香精香料作为一种食品香味加工来源,其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实现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食品香精概述

就食品香精分类而言,立足于香型角度,主要有肉类、水果类、海鲜类、蔬菜类、奶香类、花香类等;从溶剂状态来看,有膏体类、液体类、粉末类;就其用途而言,主要有药用、食用、饲料用、烟用等;立足于原料来源角度,主要有人工合成香精、天然香精以及天然等同香精;追其香味物质来源,有热反应型、发酵型与酶解型等。从总体上来看,食品香精能够赋予食品各种香味,稳定产品的香气与质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以及补充加工食品的香味,满足人们对美食与美味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食品香精的某些功能有助于促进消化与新陈代谢,部分食品香味对唾液分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有效促进人的食欲,帮助人们消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食品香精还具有杀菌、防腐以及抗氧化作用,如辛香料对于肉糜中的脂肪氧化具有抑制作用。

2 食品香精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1 食品香精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乳制品作为优质蛋白的关键来源,要想使产品保持独特的风味,满足人们不同爱好、口味需求,必须要添加不同香型与风味的香精香料。在乳制品中,香精香料主要适用于人造黄油、乳酸菌饮料以及酸乳酪的生产加工,奶香与柑橘类香精是传统的大众口味。随着芦荟、西番莲以及木瓜等在酸乳中的不断应用,食品香精乳制品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2.2 食品香精在糖果中的应用

糖果在热加工中容易导致香味的损失,添加适量香精可以弥补香味风味。例如在口香糖、硬糖、焦香糖果、充气糖果、泡泡糖、凝胶糖果、果汁糖等生产过程中,食用香精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添加剂,能使糖果的香味变化无穷,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口味的多元化需求。在糖果生产中,通常运用的香精具有热稳定性与油溶性高等特点,添加量一般在0.2%左右,但在胶基糖中添加量为0.7%左右。当前在糖果生产加工中,微胶囊化香精应用广泛,有效避免了加工中香精的破坏,对保持香味的长久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食品香精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在烘焙食品中,使用香精能够掩盖一些不良气味,烘托食品香味,增进食欲。通常饼干在焙烤中要经受高温,因此选用的香精要耐高温与油溶,添加量一般在0.2%左右。此外,在焙烤过程中,水分蒸发极其容易带走一些香料,且在高温的焙烤下会发生变化,使其口感严重不足,而添加适量的微胶囊化调味香料后,有助于减少加工中香料的损失。在现阶段,茶风味饼干、葱香饼干、膨化食品均已运用微胶囊化调味香料。

2.4 食品香精在调味料中的应用

在调味料中,香精应用异常广泛,主要包括四类:一是肉制品调味料,二是膨化类调味料,三是饼干类调味料,四是方便食品调味包。一般而言,在调味料生产中,出于各种不同原料、温度以及化学反应的局限,产品特征性风味往往不显著,而适当添加香精可以增强头香。调味料所采用的香精一般包括牛、猪、羊、等家禽类、蔬菜类、海鲜类等,属于一种耐高温油溶性香精。在调味料中,一般添加量要按照工艺等要求而设定,通常在0.5%左右。当前随着微胶囊化香料的不断应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味物质在贮藏中出现的相应损失。

2.5 食品香精在饮料中的应用

在饮料与冷饮生产中,香精应用也较为广泛。针对饮料而言,其香味成分极其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失去,而适当添加香精香料有助于补充香味,帮助饮料产品维持一定自然口味,覆盖不良风味,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就一般苦涩、糙辣、糖腥等味感浓郁的饮料而言,添加一定量的香料,有助于掩盖异味,改进其风味与口感,使其散发特有的香气。在饮料生产中,香精添加量较小,通常为0.04%左右。

2.6 食品香精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对于肉制品而言,应用最为普遍的香料主要有两种:一是辛香味香料,二是肉味香料。这些香料能够去除或者掩盖生肉腥味,增赋肉制品风味。例如对高温肉制品而言,基于高温杀菌后,其口感较低于低温肉制品,伴有蒸煮味,在赋予香精后能够显著改善其风味。而就低温肉制品来看,添加适当的香精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诱人作用。而中低档低温肉制品基于大量运用大豆蛋白等填充料的条件下,利用香精能够改善其异味,增添风味。大多数低温肉制品主要运用冷藏方式,当不加热即食用时,宜采用具有浓郁香气、留香时间相对较长且低温挥发性良好的香精。在现阶段,西式肉制品以香精为主,而中式肉制品处在接受适用阶段。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香精具有赋香、增香以及矫香等作用,赋予了食品独特的风味,能够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的不断需求,在食品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固相微萃取技术以及微胶囊技术等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食品香精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此外,伴随着微波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以及速冻食品与保健食品的不断推广,食品香精应用领域广阔,市场发展前景优越。

参考文献

[1]蔡培钿,白卫东,钱敏.我国食用香精香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调味品,2010(02).

[2]追求天然的咸味香料―咸味香精香料市场的趋势[J].中国调味品,2011(02).

第9篇: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课题组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和全国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及相关食品生物技术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食品产业背景和行业现状,并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调研,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

关键词:

四川省;食品生物技术;行业发展;人才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充满活力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将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大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提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食品技术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地位,使学院食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国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发展目标,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课题组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和全国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及相关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涉及四川省25家企业和3所高等院校,采用了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网络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基本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背景分析1.产业在区域发展的历史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区域服务主要面向食品工业、白酒、啤酒、调味品等企业。食品工业是四川省“7+3”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工业强省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四川的食品工业在粮油、肉制品、软饮料、酿酒、调味品、果蔬加工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在白酒行业,四川汇集了一大批国家名优企业,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水井坊、沱牌舍得等“六朵金花”享誉全国,川酒自2010年以来在产业政策引领下呈现强劲增长势头。2.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态度食品产业一直是四川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食品工业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进而带动如机械制造、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加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饮料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白酒、肉制品、粮油制品、烟草、软饮料、果蔬制品、泡菜及乳制品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

(二)行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居民收入逐年上升,食品购买消费力也快速增强,四川省食品行业整体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加工装备与技术不断进步,部分行业(如白酒、泡菜、调味品)加工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逐渐减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产品类型日益多样化等。

(三)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对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现状与趋势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以生产操作为主,品控岗位需求为第二位;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转岗率高,稳定性差。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学历情况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学历情况为,33.5%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为高中以下,50.7%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为大专或中专,12.3%的企业从业人员为本科毕业生,3.5%的企业从业人员为技术工人。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见图1)。2.食品生物企业人才岗位需求情况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目前食品企业中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为4%,品控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3.0%,销售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9.0%,生产操作岗位的人才需求为61.0%,其他岗位的人才需求为2.0%。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以生产操作为主,品控岗位需求为第二位(见图2)。3.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伴随四川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进程,食品生物技术行业问题层出不穷,如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生产环节质量、环境污染、工人职业健康等,因此需要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生产环节技术控制,半成品、成品质量控制。为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和保证生产绿色安全,企业纷纷引入QMS、HACCP、OHSMS、EMS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政府和行业不断更新各项技术标准。食品生产管理各方面的快速变化均要求从业人员知识、技能不断更新,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通过食品产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总体要求的调查表明,食品饮料、酒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成金字塔形,高职毕业生处于金字塔的中部,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占整个从业人员的20%左右。四川食品行业按每年10%的速度增长,约每年需增加从业人员10万人,则需高职毕业生2万人左右。由此可知,四川省饮料食品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4.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稳定性差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高、涉及范围广,食品行业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食品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需要履行包括专业技术服务、保障食品安全、遵守法律等多重义务,工作风险高,但食品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薪酬相对较低,导致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转岗至营销、管理等其他工作岗位的发生率较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整体稳定性差。5.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员的满意度分析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有62%的企业表示对已有专业人员满意,25%的企业较为满意,12%的企业较不满意,对已有专业人员不满意的企业占1%(见图3)。6.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与分类要求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录用的主要因素、社会能力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2,3,4)。可以看出,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销售、检验、一线QC、基层管理、关键设备技术操作等技术及管理岗位。近年来,食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四川地区食品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四川从事食品生物技术教育的院校不多,导致企业难以得到高素质食品生物技术人才,这会严重制约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通过对食品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四川省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的饮料食品企业有上千家,四川省饮料食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高职人才需求量最大,而四川省当前所有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不足600人,因此加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快四川乃至西部食品行业的发展,加大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力度,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显得十分必要。

(二)精准定位专业的培养与发展层次综合食品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对食品生物技术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所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率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就业岗位为食品生产一线操作、关键设备操作,次要就业岗位为基层管理人员、一线QC。技术技能达到操作中级工及以上水平。经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和与实践专家的深层访谈,课题组认为食品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除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食品技术原理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按照这一专业培养定位与发展层次定位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完成经验层面的操作工作,更能完成故障判断和质量检验等核心内容的高技能工作,发展定位于一线管理岗位(如车间主任、工艺主管等)。

(三)科学确定专业的核心教育教学内容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规格的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通识课程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针对每个学习领域的特点引入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识课程学习领域设立学习型工作任务,突出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的融通性;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设立学习型和仿真工作任务的方式,利用一体化教室,采用工作任务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拓展学习领域,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见习和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以真实的岗位工作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做交替,能力递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张德欣.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4(3).

[2]孙芝杨,魏福华.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1(11).

[3]王清文,张赞平,侯玉泽等.新世纪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