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3
1农机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机技术推广面临新挑战
当前,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时期,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力度越来越大,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国农机化发展已迈入中级阶段,改变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步伐正在加速,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提高,农业生产对实施机械化的需要愈发迫切,农机技术推广的工作任务也会越重,并且我国已迈入全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造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推广工作要逐渐进入大力发展全程机械化的新阶段。
1.2推广经费不足
部分政府部门对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投入推广经费较少。因为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服务手段差,基础设施落后,推广方式简单,服务功能低,服务内容单一,人才流动大,推广效果不佳。
1.3推广体系未健全
一是个别地方农机推广体系尚未健全,无法适应目前农机发展的需求;二是农机专业人员少,农机技术人才缺乏,知识老化,继续教育培训不够,农机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与目前的农机推广工作不适应。
1.4推广机制亟待创新
由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持续进行,个别地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受到了制约。农机推广体系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物,推广机制与时代不符,推广人员缺乏危机意识,思想落后,未明确工作职责,且服务内容不全面,推广方法单一,无法适应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当前农民的多样化需要。
2加快农机技术推广的对策
2.1认真执行并且贯彻国家关于农机技术的推广条例规定
切实抓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把全部的工作落实到位,全方位增强工作效率和质量。
2.2多渠道解决农机技术推广资金问题
一方面,对于农机技术推广的资金问题,有关单位及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提高每年对农机推广的投入比例,而且要监督此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从地方的财政当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开展相关的农业投资,增加农机推广的资金,还可有计划地向全社会筹集资金,以健全体制与有关制度,全面解决资金问题。
2.3设立并完善县、乡二级农机推广机构
应招收专业知识和技术较为丰富、对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人才,主要是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支稳定的农机推广队伍,落实有关工作,杜绝不必要的支出。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的网络建设,创建一套县、乡实用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络,确定相关的发展建设方向,真正把相关要求以及义务责任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2.4创立并健全市场经济条件
在当前的形势下推广以及发展农机技术的新机制,主要有五个重要的方向:
第一,国家应该在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制基础上对农户的农机技术应用开展实用的指导,使其能较好地使用相关的农机新型工艺和新技术,对新型的机械设备等,也能够较好的应用。
第二,提高相关的农机技术推广以及运行方法,按照农民对于新型机具以及农机技术的了解认识等,结合实际情况,对有关推广运营的方式和制度进行改革,并且落实技术方面的指导,以整体深入、层层推进。
第三,农机部门应该争取财政、科委以及银行等部门的支持,健全管理工作,持续开展新型技术推广以及培训,争取把相关部门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共同奋进、共同协作的整体,全面落实工作。
第四,选用见效较快且投资较少的新型工具工艺和农机新型技术,以增加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农户应用需求,从而达到加快以及深化改革农机技术推广的效果和目标。
第五,把以前工作中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的销售加工、物资的服务、相关信息等较好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整体工作方案,从而合理使用及激发农民对新型设备工艺以及农机新型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2.5增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者的素质
包含相关的政治素质、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等,对于农机技术的推广人员,还应该针对他们的思想作风、心理以及技术等开展培训,力争让在这些方面均有着过硬的本领。树立基本的观念,更多的接触新型的技术设备工艺、对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应该加强推广和宣传,放弃过时的技术工艺,推V面应更广,手段应更多。
3结语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倍和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高于GDP增长速度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和,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上升到;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到,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成长,效益日益明显,逐渐成为黄冈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
黄冈高新技术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家。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产品
2003年,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四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围绕这些特色产业,培育聚集了一批骨干高新技术。
在生物医药方面,依托大别山的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现已发展有广济药业、迅达药业、中牧安达药业、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多家新兴药业企业。
在精细化工方面,拥有湖北祥云集团、湖北沙隆达蕲春公司、湖北恒日化工股份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
在新材料方面,拥有湖北浠水久和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十月装帧纸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拥有湖北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3、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信息水平明显提高
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一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2—2003年,全市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万元,年均投入万元,较“九五”末增长;2002年,全市工业设备微电脑控制设备原值比重达到;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02年,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较“九五”末上升%。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迅速推广,在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的同时,农业耕地面积产出率则以%的增幅提高。二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3年底,全市光电缆线路长度达公里,长话业务电路路,较“九五”末增长和;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户,移动电话户,分别较“九五”末提高%和%。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尽管我市已经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但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在全省也仅为位。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幅减缓,“十五”前三年平均增长率为%,相对于“九五”期间全省34.6%的增幅大幅减缓。相比而言,周边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相对于周边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家,过10亿元的企业没有,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同时,骨干企业数量少,带动效应不明显,在全国、全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还不多,行业内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
3、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大,体制活力不足;从技术结构看,中低端技术居多,高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从产品结构看,投资类产品比重高,消费类产品比重低;还有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这些产品很容易引起家门口价格战,既影响企业效益,又阻碍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艰巨。
4、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重成果、轻应用,产业化导向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技术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高新技术发展亟待优化。
一是促进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政策机制不活,投资环境亟待完善。与沿海省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借助外力、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针对国际性大财团、大公司、大企业的照商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引导性投资不足,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资金“瓶颈”使许多有生长力的中小企业生长缓慢,许多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转移到黄冈以外应用;三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预测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新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们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光电子一体化四个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力争在“十一五”末在我市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创新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货值年增长%,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九十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化信息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快速成长的增长极。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得到广泛提高,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为核心,加速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保技术在内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农业新产品覆盖面积达该种作物面积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0%;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区。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人,企业科研机构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财政对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1%,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在发展重点上,要把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扦光缆、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通信终端、电子元器件、各类应用软件等产品,形成光通信产业链;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消费类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汽车电子产品、GPS应用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生产;抓住国外电子信息产业向国内大规模转移的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液晶和等离子显示器、数字电视机及机顶盒、存储器、笔记本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产品。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重点发展包括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重点的生物药品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主的医用生物技术产业化;具有较强优势的原料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产业化及新型制剂和诊断试剂;以动植物良种培育、经济作物脱毒组培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为主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以系列氨基酸产品、维生素产品、酶制剂、乳酸为重点的工业生物技术及产品。
3、新材料技术及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改性工程塑料、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
4、光机电一体化
重点发展精密成型技术及产品,快速原型技术及产品,虚拟制造技术及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可编程控制系统(PLC)、以工业PC为基础的开发式控制系统(PCC)等制造过程主控系统;智能仪表、智能变送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优化系统等工业自动化专用装置;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车桥、转向器、气门、缸套、曲轴、电池等汽车关键零部件。
在发展布局上,突出市区为龙头,积极推进沿长江、沿铁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以团风、黄州区为龙头,以软件及电子产品制造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发展以红安、麻城为龙头、以数字制造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以浠水、罗田为龙头的,以功能材料、光电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为主体饿新材料产业;发展以武穴、蕲春为龙头的,以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中药材深加工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黄梅、英山为龙头的,以节能环保为主体的环保产业和农业高科技产业等六大产业格局。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的认识
应充分认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强化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建立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标责任制,细化各级党委、政府抓高新技术产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加强其领导作用。成立由科技、计委、财税等部门领导组成的科技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保证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决策的科学性。
(二)加快改革进程,培育以市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机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使一大批高新技术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一批国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饿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支持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引导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作为,为民营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参股投资科技企业,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拓宽民营高新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三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对于非政府投资和非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和不需要平衡生产建设条件外,有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所有投资领域均向社会开放,推动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资金投入上要予以倾斜。应加大对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可建立高新技术风险基金,不断完善投资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不断强化自主投入意识,积极落是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等有关规定,企业投入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适应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机制,创造更为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采取感情流人、事业流人的方式,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在事业上努力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的环境,激发其扎根创业的积极性。要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要求,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各种培训,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切实改善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一是健全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推动各类产权有序流动;鼓励和促进企业利用土地转让或融资筹措发展资金;积极探索劳动、资产、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企业上市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获得了更充裕的资金,而且其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都已实现质的转变,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体制平台。要继续抓住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完善的机遇,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上市、利用壳资源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大财团进行合作、合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嫁接、重组等方式,引进国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做好科技推介工作,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具备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重要保障。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有效延长经济增长期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市场环境和竞争策略,制定适合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今后中、长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支持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就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初步形成。高技术产业产值由2002年22.3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89.36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十一五”以来,我市已经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99项,申请专利304件,授权专利215件,获省科学技术奖22项,市科学技术奖138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70%以上,累计净增产值1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当地资源及政策环境,促进了产业集聚,形成了若干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保持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到“十一五”末,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其中,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42家,在10亿元以上的有6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规模快速增长,有效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超过预期目标。
2、特色和优势初步显现
先进能源、现代农业、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环保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其中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和新材料方面已显示出明显优势。洁净煤技术和设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煤气化多联产品等重大煤化工技术呈现巨大产业化前景。农业旱作与节水技术、现代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更显地方特色。镁合金、硬质高岭土等新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3、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投资大幅增加
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市政府实施“61211"工程和一系列专项计划,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和支持能力大大加强。近几年,科技局安排的36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8亿元。进入“61211”计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9个,总投资98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2亿元)。目前,全部或基本建成投产的项目42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89亿元、利税13亿元。
4、法规体制建设取得标志性进步
2009年5月6日市颁布实施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已出台的配套办法有《市风险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市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还有《市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介结构管理办法》正在推出,高新技术产业法规体系趋于完备。
(二)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1)高新技术产业将进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阶段。经过一些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走出了以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主要任务的起步阶段。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储备增加,企业家队伍和管理团队基本形成,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已初步确立。
(2)世界、国内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带来新机遇。继信息技术之后,先进能源、现代农业、材料科学和先进制造等高技术领域面临重大产业化突破。和信息产业领域相比,在这些方面具有更好的技术条件、更强的产业基础。在新一轮竞争中,我们必将在国内、甚至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3)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地位进一步加强、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为了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保障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今后国家将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国家将制定新的投资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环境,发展创业投资,更好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4)行政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关注程度。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后,政府投资仅限用于高新技术和开发领域、公益性和基础项目。政府将更多地关注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投资体制和机制更为科学,投资效率更高。
(5)国家西部地区崛起战略优化发展环境。为贯彻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做出促进西部地区崛起的一系列具体部署。在国家、省政府有关政策的直接推动下,经济市场化和开放度必将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会得到根本性改善。
(6)将实施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重点培育煤化工、现代农业、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型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制订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获得多方面、多角度强化和支持。
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只要能够积极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科学决策、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超越发展。
2、主要矛盾和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结构性缺陷。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实力不足,对地区产业结构影响有限。高新技术成分仅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19.1%、全部工业的2.56%,结构水平低下,高技术边缘化趋势明显。
(2)技术经济环境制约。传统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由政府决策偏好、投资者的知识和经验而决定的社会资本的投向。如果不能保持科学、理智的产业投资结构,传统产业将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严重遮蔽作用。
(3)政府的主导、组织、监督作用有待加强。《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政策规定的配套实施办法有待制定;法规体系仍然有待完善和细化。技术创新投资和风险投资不足,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机制有待建立。政府风险资本运作规范监管有待加强,创业投资市场发展迟缓。
(4)产业技术创新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于客观条件制约,绝大部分企业还难以胜任重大研发活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社会技术创新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行业协会、创业投资机构和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影响行业管理、协同竞争、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6)经济系统开放程度不够。土地、资源等实物资本的商业化运作规则没有完全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制约国际资本进入。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二、方针、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教引领、创新转型”为战略思想,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开放力度,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把自主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心环节。重点突破,全面跟进,优化结构,平衡布局,集中精力解决好优势领域规模化问题,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面积带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跨越的发展。
(二)指导方针
1、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推进优势领域产业规模化发展,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优势产业规模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举、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并举、发展新型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
2、以创新促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为核心,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以企业创新能力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重点,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局部创新和简单产品创新向产业整体创新发展。
3、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并重。高新产业政策的制订要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杠杆和行政手段,发挥引导、组织、调节和监督作用,重点做好市场主体培育。
4、产业发展和外部条件建设并重。克服只重视产业建设项目而忽视环境和条件建设的倾向,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主体功能区和支撑体系发展的引导、支持和规范化管理。
5、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跟踪世界产业技术进展,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国际地位。
(三)发展目标
1、总体指标
“十二五”期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投资200亿元(含公用研发平台建设投资),期末,可独立计算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达到2亿美元。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2、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技术创新
建设10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工程实验室,发展100个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四)主要任务
1、加快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通过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提升国际化运营水平等措施,促进煤化工、镁合金、高岭土、清洁能源、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彰显特色。
2、优化结构,平衡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全面推进各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扩张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先进能源产业和先进环保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遏制高技术边缘化趋势。通过宏观规划和引导,实施政策倾斜,把发展高技术产业基地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链,创建新型高技术产业集群。
3、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发挥信息化对工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完善市场为基础、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解决好重大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中介服务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先进的技术研究、测试与实验基础设施,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关键装备技术研制专项,突破制约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5、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市场化的重组、并购和强强联合等途径,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工程,通过体制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各类投资者创办高技术企业。引导、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转移,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6、改革产业管理体制,调整政府投资重点。改革和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逐年增加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资金。政府专项计划由以项目推进方式为主,转变为以重点产业或重点领域集群推进为主,加大对公用开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产业化发展、产业基地建设,以及龙头企业滚动发展的支持力度。
7、提高政策性园区的内涵增长能力。优化现有园区和新建产业基地的创新环境,增强企业技术成果孵化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聚集带动作用。提高园区与周边产业发展的互补与协调水平。
8、健全和发展社会支撑体系。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努力构建高新技术人才支撑体系、金融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实施五大重大工程
1、重大产业化项目示范工程
以抢占市场、把握机遇,尽快形成新兴战略性产业为目标,在优势领域中,组织实施8大重点专项,在“十二五”期间选择100个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明显的重大项目,通过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资金引导,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形成高技术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2、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
针对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传统设备、传统工艺、传统管理、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选择50个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
3、重大产业技术、装备研发工程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来源和项目储备,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煤化工技术等领域,组织实施50项重大技术与关键设备攻关项目,使之迅速进入工程化、产业化,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
4、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程建设,建成粉煤气化技术、洁净煤技术、软件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温成型技术、纳米技术等10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工程实验室。发展50个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从而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
5、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根据区域特色,并具备一定资源、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按照现有基础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于特定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我市建设煤化工、现代农业、镁合金材料基地、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化基地等在全国优势明显的产业化基地。
(二)建设重点专项
1、先进能源专项
主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设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燃醇动力技术与设备、煤气化多联产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系统、半导体照明器件与设备等。推广矿井瓦斯抽放利用技术,抓紧低渗透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和工业化开发示范。积极关注、适时推进井下煤气化技术工业化应用。完善水煤浆应用技术体系。
2、新材料专项
镁产业重点发展镁合金及其制品,开发镁渣利用技术和产品。高岭土材料重点突破煅烧土大规模生产示范,发展多种技术路线深加工工艺和产品,注意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纳米材料重点提高后粉体加工水平,拓宽应用领域。鼓励发展各类纳米材料应用产品,鼓励发展新的纳米科技产品。其它新材料: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高性能陶瓷材料、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等方面的高技术材料。加快分子筛、可降解塑料、无磷洗涤助剂、净水剂、绿色包装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新型铁氧体磁性材料、非晶合金材料、交通道路沥青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3、现代农业专项
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旱作与节水技术、现代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高技术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农业、动物胚胎技术、先进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加快转基因育种、植物组培、畜禽优种、旱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种子技术、保护栽培技术、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整顿、提高现有农业科技园区,择优建设省、市级农业高新技术核心示范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水平。
4、信息产业专项
主要发展计算机及外设、信息产品生产设备、卫星通信设备、宽带网接入设备、信息材料、软件产业等。优先发展光学纤维面板系列产品、信息安全防泄露技术及设备、新型电子元件生产关键设备、硅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扩展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和应用现代通信系统、互联网系统、广播电视系统。
5、先进制造技术专项
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及新型传感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智能仪表、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数字化制造设备、电力变频整流装置、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工业机器人。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集成与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加快压延加工、模具加工、铸造技术现代化。促进洁净能源汽车、机车与高速铁路设备、新型发动机和汽车部件、煤炭采选机械制造、冶金制造、化工产品制造、智能运输和物流设备、差别纤维及其制品等特色制造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6、先进环保和资源利用技术专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重点突破矿区复垦与荒漠治理技术、燃煤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污水净化与回用技术、镁渣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在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组织大型煤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0例以上,推广应用50例以上。建立一批高技术工程公司,形成一批环境检测设备、除尘设备、空气净化设备、消毒设备、净水剂、绿色包装材料、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无磷洗涤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生产企业。掌握城市中水利用、大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设计实施能力,引进应用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农业方面重点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技术、生物植保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
7、煤化工专项
重点发展非动力用煤气化技术、煤合成液化燃料技术、煤焦油深度加工、甲醇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煤层气加工利用技术产业化,改造提升尿素和甲醇生产工艺。加快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煤制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新工艺产业化,形成二甲醚100万吨、甲醇400万吨生产能力。
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对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大对生物质能生产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继续扩大风力发电规模,提高发电技术水平,开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快太阳能在照明、制冷、制热等生产生活领域的集成应用等。有步骤的推进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及储氢容器的产业化进程。
六、政策措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继续执行积极的产业政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保障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地位。
(二)培养、引进“三高”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加快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设立高技能生产人才的技术等级系列,提高高技能生产人才的地位;采取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快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多层次高技术人才队伍。
(三)提高政府综合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
管理、审批型政府向服务、监管型政府转变,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建立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制度;针对当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出台专项政策。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产学研协作创新。
创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现实生产力水平的高效产业创新体系和运作模式。在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建设好工程研究中心,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创新活动。以企业或独立研发机构为依托,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整合、发展行业公用试验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根据需要调整研发力量布局,切实解决好科研机构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科研潜力。要重视开拓中介服务市场,完善投资评价、评估和监督制度,规范中介行为。
实施政府主导的重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工程,针对影响产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制订引导性计划,建立高层研发协调机制,集中投入,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产业技术攻关。
(五)建立创业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
建立“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完善创业投资所需的各项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政府高新技术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率。建立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健全风险担保机制、信用体系、退出机制、中介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额度。提高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和导向作用。加大关键技术创新活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以及高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积极做好与国家各项创业投资渠道的衔接工作。
(六)完善、落实财税和贸易优惠政策。
财税优惠政策将由区域型优惠转向产业型优惠、由鼓励新产品生产转向鼓励新技术研发;高技术企业的增值税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扩大对出口高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扩大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退税的财政支持,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护高新技术企业。执行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的本地高技术产品比例,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
(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机制。
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集约经营。
把建设产业基地和培育大型企业作为加快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主要手段。确定专门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研究、组织、指导和监督。在优势、特色领域逐步形成省级、全国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九)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和技术标准等必须和国际市场接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必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政府将制定积极开放的经济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提高资本市场化程度,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分。其中标准值和提高值各4分。(自评7.8分)
2013年1-11月我县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8458万元,增加值约为33276万元,由此推算全年增加值约为36301万元。(增加值率按21%计算)
我县2013年GDP约为46.2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7.85%。(2013年为6.69%),标准值和提高值各得3.9分,共7.8分。
(此项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记分,我县处于全市平均水平,各扣0.1分)
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进程,共5分。(自评4.1分)
(1)以县政府名义制定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万府发[2013]3号),实施意见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县级财力投入”、“加强科技考核与表彰”等方面明确了工作重点、目标和措施,政策措施较以往力度更大、操作性更强的。《县鼓励外来企业投资优惠办法》(万发[2013]12号)第十七至第二十条,对高新技术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业以及获得国内专利的项目均给予奖励。成立了县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万府办字[2013]105号),由县政府县长刘军芳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华利鹤担任副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科技局等12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负责日常工作。(自评得1分)
(2)主攻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正在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一按通电子),明年将新增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1家(中信华电子),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为36301万元,占GDP比重约为7.85%,基本处于全市平均水平。(自评0.6分)
(3)重视创新型企业培育。积极培育千里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产有限公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晶厂、一按通电子、电子有限公司为科技型企业。其中一按通电子正在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评0.6分)
(4)积极申报实施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今年组织申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水晶厂的SMD石英晶体谐振器),获批省星火计划和成果转移转化计划各1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自评0.3分)(未获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扣0.3分)
(5)重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为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啤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科技服务,为其牵线搭桥,和食品工程学院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和攻关,联系科技咨询公司为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评0.3分)(未组建省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扣0.3分)。
(6)重视加强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创办了水产和千里山果业二个产业化特色基地,水产科技示范园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千里山果业为国家863计划“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示范基地。(自评0.6分)
(7)加强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了水晶厂科技创新团队为市级创新团队。今年通过市以上科技成果鉴定3项。(自评0.3分)(未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扣0.3分)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投入;R&D;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05-04
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衡量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因素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更重要的取决于区域内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构筑甘肃创新平台,是增强甘肃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仍有待提高
近年来,甘肃省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甘肃省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1.1 科技研发机构门类比较齐全,在一些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至2005年底,甘肃省从事科研活动机构379家,其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07个,高等院校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6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91个,此外,还有小型工业企业、非工业企业和民营科技活动机构1 000多家。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相继建立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野外观测站(点)45个。部分科技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研究特色与比较优势: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离子物理、辐射技术、选择氧化催化、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高原气象、草业科学及藏语信息系统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工业科技方面:石油化工、石油机械、超高压容器制造、核技术应用、有色金属、结构和功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在农业科技方面,畜牧兽医、马铃薯繁育、啤酒大麦、玉米制种、花卉培育、特色中药材栽培、节水农业、旱地农业、日光温室等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生物制品、中药(藏药)新药等在国内也占一席之地。
1.2 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较快,对GDP的贡献逐年提高
“十五”期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总量较快增长,并向多个领域扩展,产业建设充满活力,电子信息业、医药制造业等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1995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比重为0.7%,2000年和2005年分别上升到1.5%和3.44%,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逐年提高。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58.5亿元,2001~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48.59%。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45.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71亿元,同比增长18.57%;利润总额从1.59亿元增加到2.8亿元,同比增长76.1%。
图12004~2005年高新技术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局、发改委、科技局的数据整理。
1.3 专利和科技成果产出增长迅速
“十五”期间申请专利5 100多件,仅2005年,全省申请专利1 759件,较上年增长93%,增幅在全国各省区市名列第一。其中发明专利712件、实用新型790件、外观设计257件,分别占总申请量的40.5%、44.9%和14.6%。从地域分布看,分布极不平衡,兰州市的专利申请占全省的2/3左右。“十五”期间,全省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 914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的1 630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37项,国际领先水平的6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6项。但是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总申请量中的比重较低,2005年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全国排名第27位。
1.4 依托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有了一定的发展,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兰州、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41亿元。甘肃省已建立的国家和省部级开发区、园区主要有:(1)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高新区现有企业1 097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0户。(2)省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张掖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甘肃省自1998年起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组织实施了生物与新医药、现代中药、工业自动化、新材料、新型元器件、现代农业、西部高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1998~2004年,甘肃省已有36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27.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9亿元,省配套1.3亿元。截至目前,已竣工验收项目7项,在建29项。
1.5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
截至2005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46.6万人(不含非公有制企业)。从职称结构看,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总数的5.3%、31.6%和53.8%;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以下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总数的0.92%、21.15%、42.34%和35.59%;从专业分布看,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科学研究、卫生技术、教学、经济、会计、统计以及其他各类人员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数的13.6%、4.6%、0.4%、12.5%、58.1%、2.8%、2.9%、0.4%和4.7%。高层次人才队伍有了长足发展,有两院院士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 89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甘肃省优秀专家47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57人。
1.6 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改善
第一,建立公共科技平台,力求科技资源和信息的共用共享。包括: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研究开发平台、科技图书文献资源信息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研网络环境平台。第二,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近年来,甘肃省相继制定颁布了《关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试行办法》等法规条例,改善了甘肃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大环境。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2005年,甘肃省修改完善《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第四,依法推进地方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如按照《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对市县两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明确要求,即科技三项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以上。第五,科技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化。近年来,省属科研机构开展改革拨款制度、削减开发类科研机构事业费、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多项改革,对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激发了科研院所的内在潜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1.7 科技中介机构快速发展
2004年,甘肃省有技术交易登记机构18个,技术贸易机构97个,全年营业收入34亿元。目前甘肃省共有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等3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区域经济的特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在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成为我省科技中介服务的重要力量。
1.8 甘肃省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评价
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的排序连续三年有了上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差距仍比较大。根据《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6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2.87%,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50%),在全国排名也由第23位上升到第22位。
从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指数来看,2006年全国平均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47.74%,与2005年相比较,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42.26%。甘肃2006年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32.41%,比上年增加5.4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也由第21位上升到第17位,说明甘肃科技投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增幅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增幅。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由2005年的32.42%下降到25.23%,下降7.19个百分点,这一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也由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说明甘肃科技进步水平已明显下降。由此可见,甘肃省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甘肃省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还普遍较低,持续增长的科技投入并没有形成与之相符的科技产出;甘肃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2.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科技投入不足
“十五”以来,甘肃省科技能力虽然不断提高,但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甘肃省财政科技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投入数量增长缓慢,没有达到国家关于科技三项经费的增长比例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比例的要求。据科技部全国科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甘肃省科技投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十五”期间,甘肃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从2000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7.23亿元,年均增长17.7%;而同期全国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从2 312.55亿元增加到4 734亿元,年均增长19.6%。(见表2)
二是与同期经济增长相比,科技投入增长缓慢。尤其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徘徊不前(见图2)。2002年之后一直保持在1.93%左右。
图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年鉴(2006)》计算所得。
图3甘肃省机构R&D经费支出情况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年鉴(2006)》计算所得。
2.2 R&D投入偏低
R&D(研究与开发)经费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体现。产业R&D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均在2%以上,如日本、美国接近3%。“十五”期间,甘肃省R&D投入总量增长较快,但投入强度过低,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差距仍然较大。从2000年到2005年,在甘肃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R&D支出从7.5亿元增加到19.49亿元,年均增长21.05%,增长速度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然而从R&D经费支出在GDP的比重看,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R&D经费在GDP的比重从1.07提高到1.3%,而同期甘肃省R&D支出占GDP比重从0.74%增长到1.01%,始终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0.3个百分点。
2.3 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
创新原本是企业的内在需求,具有客观性。但是,企业只有在拥有一定的规模、生产技术、市场力量、采取适当的竞争手段,以及企业所属的产业状态、好的外部环境等条件下才会把这种内在的客观要求实际上转化为自觉和主动的行为。甘肃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较差,企业R&D投入低、产出低,研发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类资金积极投入的机制,社会资金难以介入;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或不具备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从科技经费支出看,2005年,甘肃省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结构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26%,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占63%(见图4);从科技成果产出看,2005年甘肃省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45.1%),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数仅占全部科技成果的15.3%;从专利授权量看,2005年甘肃省专利授权量共计547件,其中企业专利授权量115件,占21%。可见,甘肃省研究与开发仍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
图4甘肃省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结构资料来源:甘肃省科技成果网。
2.4 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小,经济实力有待加强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先导性、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高新技术领域的每一个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群的成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3.54%,居全国第26位;2005年下降到2.99%,居27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制造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2004年已经达到10.9%。由此可见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例还很低,对区域经济贡献较小。其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实力弱。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对GDP贡献份额已达30%左右,我国高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0.9%(2005年),而甘肃省还不到4%。
2.5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首先,从整体上看,甘肃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共享和服务体系才开始建立,共享机制形成还需要时间;管理方式传统、落后,造成有限资源分散、重复和浪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等等,都制约了许多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难以为甘肃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其中财政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刺激不够,财政激励政策力度小。政府采购政策、减免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关注不够等。再次,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6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在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科技研发、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大中城市人才多,小城市及边远地区人才少;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多,企业人才少;国有单位人才多,非国有单位人才少。据省科技厅调研,77.6%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广大地县,特别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甘肃省成熟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2004年,甘肃省外流人才中,70%以上都是具有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人员。据对11所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调查,近5年调往外省的硕士、博士及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达398人,同期从省外调入203人,逆差195人。成熟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不但使创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而且造成现有人才队伍不稳定,吸引人才难度加大。
3.提升甘肃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甘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甘肃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提高,经济内部还存在技术水平低、企业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甘肃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2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重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甘肃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早日实现工业化。在此条件下,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一方面必须使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奠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体系,同时又需选择性地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因此甘肃工业化包括两个进程:一是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二是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微电子产业、医药制造业、信息业、光电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目的在于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甘肃工业发展最终走向技术集约的高技术产业化阶段。
3.3 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有重点地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甘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盲目模仿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在认清省情和优势的基础上,力求突出优势与特色,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阶段选择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技术和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培植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4 加快甘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为构建甘肃新型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技术源泉;构建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实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使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纽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企业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投融资创新支撑体系,使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撑;构建以制度创新与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使政府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环境营造者。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编印.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Μ].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2006)[Μ].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教育厅联合编印.甘肃科技统计年鉴(2004)[Μ].2005,12.
[4]张天理.2005甘肃科技发展报告蓝皮书[Μ].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12.
[5]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5,10.
[6]樊怀玉.2006年甘肃发展报告[Μ].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9-13.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2006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报告[Μ].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2-93.
风险投资空间溢出效应是指某地区所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对其周边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说明在某地区所接受的风险投资额中有多少可以转移至其邻近区域。关于风险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学术界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以国内为例,张海洋(2005)通过研究R&D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间R&D的投入对我国省际之间的经济效应存在溢出效应,朱钟棣(2009)和蒋忠永(2012)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风险投资对临近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否一定会带来扩散效应?如果具备这种溢出效应,相邻地区之间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否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谋求共赢?基于上述疑问,本文的研究应运而生。
2.空间计量的实证模型
2.1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风险投资对其临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解释变量主要是风险投资。本文将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分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2个阶段,在技术开发阶段,常见的衡量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数量及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需要引入权重矩阵,因此在这一阶段,被解释变量选择专利申请数量更适合。而在成果转化阶段,本文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此外,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除却风险投资这一因素,还有很多其它因素能够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其中作用最明显的为R&D投入。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还有技术改造费用的投入、新产品开发费用的投入、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变量见表2.1、表2.2所示:
2.2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样本数据为全国24个省市2006———2013年的数据,主要解释变量风险投资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风险投资统计年鉴》,人均GDP、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原值的数据则来自于中经网,剩下变量的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3实证模型
根据空间计量经济学可知,空间计量模型目前主要有SLM和SEM两种模型:(1)空间滞后模型(SLM):主要考量解释变量对其周边地区的行为的作用,具体数学表达式为:(2)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误差模型主要研究扰动向量的影响,其数学表达式为:本文主要研究风险投资额对其邻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注重的是解释变量对系统内的因子作用,因此SLM模型更适合。而对于SLM模型,关键是需要确定空间权值矩阵W的值,空间权值矩阵的选取有多种标准,本文赋非相邻区域的权值为零,邻近区域所赋的权值则根据邻近区域的距离及邻近区域城市的发达程度而定。关于省级之间的距离的选取,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及风险投资一般集中于每个省级的省会城市,因此在研究区域间风险投资的扩散效应时,选取了各相邻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作为矩阵赋值的依据。
2.4实证结果分析
(1)在技术开发阶段,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会受到其邻近区域风险投资额的扩散作用。某地区所获得的风险投资额每增加1%,其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将增加0.17%。这可能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技术研发的路径有关。在我国,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风险投资后,将其投入到企业技术的创新中,包括新技术、新设备的购买及对外来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等,由于临近地区之间的距离较短,某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便可以购买临近区域消化、吸收后开发出来的新技术。(2)在成果转化阶段,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被不会受到其邻近区域的风险投资额的溢出作用,相反,某地区所拥有的专利申请数对其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反而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风险投资的集聚效应,在成果转化阶段,技术成果已经开发出来,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均想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收益,新产品开发出来后,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效应。
3.结论与建议
在“十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自身每年都在发展、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每年都在提高,带动福建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增强。
(一)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发展令人瞩目
一是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加,促进福建经济结构调整;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的总量增加;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幅度大,有力地提高了福建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五是企业注重对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
(二)推进高新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效益不佳。从增加值率看,“十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呈下降态势。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8.6%, 2003年为26.0%,2005年为25.7%,呈现下降态势。2005年从利润看,在2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亏损的企业有657家,亏损面为30.8%,亏损额17.88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企业的亏损面接近三份之一。显示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益不是很好。
2、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目前,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只能是处于全球高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表面繁荣的背后蕴含着重大的危机。从技术开发机构的设置看,在福建省2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只有295个技术开发机构,平均每个企业只有0.14个机构。从科技活动看,2005年,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有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只有795家,科技活动面只有37.3%;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1.54%,占增加值的比重只有5.86%。 从新产品看,有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只有544家,生产新产品的企业面为25.5%。以上调查数据充分说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3、科技投入机制还未形成,融资困难。目前技术创新的高额投入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存在很大风险,而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国家和省规定的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达到要求。不可能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从R&D经费投入看,2009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126.54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6%。
4、产业发展存在较大风险。目前福建省的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难掌握到核心技术,外商和港澳台商在福建省投资的高新企业,有相当部分只是在福建省组装和加工,其研发基本是在境外,其加工和组装的地点是很容易转移的。
二、加快创新制度建设,推动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一) 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为此,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适应需求,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福建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催化高技术产业新门类的形成,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竞争能力,从而最终解决供给不适应需求升级这一结构性矛盾。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培育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等方面原因,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和产业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较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要有意识发展目前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又有发展前途的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农业高新技术和软件开发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建立省级试验中心、工程中心,为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认真研究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福建省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向国外投资,开发国际资源,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尚未国际化,而福建省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领域,应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总之,这些领域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进行市场化运作,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突破。要按照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已形成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基础的,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一批有特定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实现局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现代高新产业协作网络组织体系
对于福建高新区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企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高新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要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通过政府的规划,集成国家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专业技术孵化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基础,注重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还要重视加强产业集群的技术供应能力,要把科研活动、产业化基地与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针对现有高新区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可以以大中型科技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企业分解为契机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业数,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企业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与信息共享。每个企业集群应围绕一、二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科技。要大力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在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转制后的开发研究型企业之间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通过重组、并购,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高新技术新型企业。初步建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 建立健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的投融资环境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达的金融体系是扶持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更快发展的助燃剂。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要增加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并加大对重点扶持产业关键领域的投资。加强引导,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投融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银行信贷向自主创新企业倾斜,适当下调重点扶持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构建自主创新融资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贷款等各类金融服务,逐步提高对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比例。加强与金融、证券机构的合作,研究探索自主创新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途径。
高新技术产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不仅大而且颇为集中,据有关调查测算,高新技术成果从研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每个环节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越是到后期,资金需求量越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满足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就必须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的作用,加大科技贷款投入总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机制和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手段,更好地发挥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其中,在直接融资方面,要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在间接融资方面,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还要借鉴国内外有关风险投资机制的管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股成立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融资市场。主要有:一是加强银政、银区合作,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二是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三是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和机制;四是积极推动科技计划项目及其他产业化项目的融资工作。
三、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实现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一) 积极培育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实行政府首购与订购制度。在部分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设备)目录》,以对社会资金进行引导。同时,借鉴“家电下乡”办法,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群体对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优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大力发展各种技术推广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大范围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以点带面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到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境外的资产、品牌和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督查,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落实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还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同时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的协调衔接,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具体为:一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二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三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将推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向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对研发投入大、生产消耗小的生产企业,允许其率先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同时对创业投资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五是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六是运用采购政策,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要提高科技园区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在高新区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要努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实验落户到高新区,或者在园区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新区内的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他们的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并了解那里的机会,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高新区内企业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
参考文献:
[1]沙波涛、娄成武:沈阳浑南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2]林世渊、林其屏: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与闽台科技合作,《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1
[3]区致远、陈杰: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经济管理》2001-7
[4]单世涛、朱文斌: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化研究,《浙江经济》2002-18
[5]王振、史占中:基于企业集群战略的科技园区发展定位,《上海经济研究》2002-11
[6]课题组: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发展研究》2003-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研发和技术进步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高新技术保持这一个较为平稳的态势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高技术制誉造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41%,创7年来全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新高。一是世界经融环境的前景良好,但依然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走高。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稳定增长期还一时难以判断,依然存在这一些潜在的风险。二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收人分配改革不断深人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加快,意味着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同时,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都为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势必将进一步壮大我国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空间。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相关理论
1.高新技术的含义及特征
高新技术的概念是由高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简称为“High-Tech”,该词于70年代起源于美国。中国对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新型技术、创新的成熟技术以及专利技术、专业技术和本国本地区没有的技术。高新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
高新技术的特征:
(1)创新性。通过投资高额度的资金,来推动创意的完成,促使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达到科技的创新。
(2)智力性。要想推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
(3)驱动性。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较为强大的推动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有效的运用到传统工、农业中,能跟好的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4)战略性。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也体现到了里面,而高新技术就体现了这么一个发展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因此,高新技术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5)风险性。创新往往都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在高收益的愿景下,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存在的风险性。
(6)时效性。由于高新技术的推新换代速度快,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高,因而时间收益特别高,在最几十的时候投入最新的成果,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众多功能相近或不同的企业,机构等集中在一起是为了合理的理由当地的资源。其集群是为了相互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间的传递更为迅速,推动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更好的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研技术的创新,促使科研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化。高新区有利于集聚产业群,创造较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起到一个带头和风向标的作用,推动整个区域和城市的经济、科技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它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和转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跟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和启示,尽可能的走更少的弯路。
1.发挥规划宏观指导作用
按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及时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切实加强中央和地方、产业和科技、应用和研发等各方面规划、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的总体目标,将调结构、转方式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一是明确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指导方针、具体路径和战略步骤,实施若干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业务创新和政策扶持相互协调的系统性工程。二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一方面强调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
2.开拓高技术产品内需市场
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消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好地方,政府推行政策,扩大内需,尽可能的推动国内高新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热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求的地方,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科技效益。
3.稳步推进创业投资发展
一时继续推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人民自主创新并加以实施。引导风险投资和创意相结合,并完善相关体制,保护相关合法人的利益。二是发展专注投资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方式,为早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三是尽早建立创业投资统计体系,为正确引导和管理创业投资发展和创投机构准确决策提供依据。
4.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是加强政策实施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事等部门的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二是完善相关监督机制,以防在落实政策的同时出现纰漏和其他状况,且包相关政策的实施。不要出现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情况。引导资金向正确的方向流动。
论文摘要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剖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现状,指出有关针对高新技术发展方面的税收政策存在不足,并提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现状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税法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对一些基本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而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税收文件中,使人们对政策难以全面把握,执行起来轻易出偏差。此外,科技税收制度的项目孤立,不便于税收宏观调控和治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在科技税收立法上,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各种规定之间交叉重叠或遗漏不全,有些过期的规定没有及时废止。
税收优惠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我国在科技税收政策的优惠方式上偏重于直接优惠,较少运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方式,优惠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的企业,对那些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以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缺乏应有的税收刺激,对扶持更多的企业加进技术创新的行列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税收优惠以区域为主,产业为辅。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先导性、示范性、集聚性和辐射性的作用,可以在短期内吸引资金流向对高科技产业优惠的地区,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然后对进进开发区的企业给予各种优惠,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但对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有较多的副作用。税收政策对产业性税收优惠的弱化,造成了同一性质的产业因所处区域不同而产生税赋不同,有悖于税收公平的原则,大大局限和弱化了税收手段在促进全国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
缺乏必要的流转税优惠。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为企业所得税的减免,这也是以企业获取所得为条件的,在科技税收优惠措施中未采取相应的流转税,即我国税收优惠往往只看重结果,只对高科技企业的利润优惠,给予减免,而对其投资如固定资产的投资等处理上,没有给予高科技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流转环节除进口科研、教学用的先进仪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农业技术服务、科研单位的技术转让收进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进免征营业税外,其他流转税方面的优惠几乎为空缺。而流转税类在税收总收进中所占比例却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