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中小学教育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育学习

第1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问题;意见

新世纪伊始,中国教育轰轰烈烈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机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革命也在悄然展开,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国家的教育改革也在持续跟进。对于中国教育而言,三大变革直接指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中小学在努力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大多数中小学来说,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参与等仍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育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概述

1.中小学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七号(1999年9月13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附则第二十二条描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2014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二条描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前款所称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以2014年教育部教师[2014]1号文件来定义中小学教师,即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

2.教育科研

李春生主编《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教育科研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讨教育理论,以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张光忠主编《社会科学学科辞典》指出,人类最早的教育研究活动是以各学派聚徒讲学的形式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门徒和讲授包括教育学说在内地各种学说,以孔丘、孟轲、荀况等人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说影响较大,并产生了《论语》《墨经》等有关教学学说内容的著作。17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学术组织。1968年,英国成立了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柯尼斯堡大学创办了教育研究所。1921年,英国成立了“新教育协会”。1943年,苏联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1966年改组为苏联教育科学院)。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成立了教育研究所。此后,教育研究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起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79年4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其他专业研究会(如教育学研究会、教育思想研究会)也陆续成立,促进了教育科学向系统化、专门化方向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教育科研认知偏差是指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科研的内涵和外延。虽说当前各种载体均没有统一的对教育科研的定义,但在各种载体中关于教育科研的表述却不少,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科研作出了阐释,都表述了教育科研的核心思想。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注意收集相关的信息,不加以综合的理解,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形成对教育科研的形而上的认识。

2.研究目标定位偏差

研究目标是我们研究设计要达成的结果。研究目标定位偏差是指具体的研究活动中,我们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我们在研究中无所适从。比如,有的中小学教师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课题,表面上看,这个课题不错,是我们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但细细斟酌,我们会发现,这个课题提法不妥。“素质教育”是什么?没有准确的表述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定义“素质教育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目标都不清楚,那我们还研究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很多,研究目标的定位也是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研究的起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

3.研究方法错乱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方法有:教育观察法、教育统计法、教育实验法以及调查法、历史法。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是研究中的两大武器,使教育科研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联系实际,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它在分析和论述教育问题时,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规律,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研究方法错乱是指研究中的程序错乱或方法使用不当。教育科研也叫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程序的合理性就是其科学性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一个连程序都不合理的研究,很难让人相信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再者研究的具体方法的应用和具体研究的内容与过程是相关的,比如,我们对理论的研究一定会用到文献研究法,要充分运用可以利用的各种参考文献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的顺利展开。比如,我们要研究建构主义,我们都不得不研究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的相关表述,我们必须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地分析比对。

教育科研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活动,该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一定关联的,不是随便什么方法都可以的。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知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要想完善我们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强学习。通过参照各类名家大师们对教育科研的表述,纠正我们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偏差。通过教育科研实践研究活动,体验教育科研,感悟教育科研的深刻内涵,抛却对教育科研的不真、不实、不全、不美的认识,完善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只有完善对教育科研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科研活动。

2.加强培养训练,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指从运动发展中、从矛盾转化中去把握和研究事物,去使用概念和判断等思维形式,从而更加如实地把握事物的能力。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另一种形态叫作“公理思维”,即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辩证思维不仅看到一定条件下A是A,而且还看到另一条件下A不是A,也就是从运动中把握住A既是A,又不是A,看到每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在统一中找到差异,在确定中把握不确定,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对象的内在矛盾性,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这样就能更加如实地把握事物。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高级形态,但它并不是对公理思维的完全否定。公理思维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对于相对确定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对象来说,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形式。辩证思维包含着公理思维,它同公理思维的关系犹如高等数学同初等数学、变数数学同常数数学的关系一样。人们决不会因为高等数学的存在而否认初等数学的存在。当然,人们在运用公理思维时,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并根据思维内容的需要不失时机地使公理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

3.加强实践指导,注重对教育科研程序性的把握和方法的熟练运用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更加注重过程的科研,只有加强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科研的实践指导,让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完善准备阶段环节,形成假说,通过实验与观察、逻辑推理与分析,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通过撰写科学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形成结论。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注重具体教育科研方法的合理应用,如观察法、假说法、实验法、逻辑法、横向科学法、技术开发法、数学法、移植法以及泛系方法等。

4.加强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科研的团队协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是教师,通过加强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科研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工作绩效。

总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诚团结、不懈努力,才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教育卷编辑委员会编,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3:139.

第2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摘要:体育教育改革中,有赖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变革极大的推动了学校改革的步伐,扩展了学校体育的前景,启迪了体育教育者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与决策

一、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各科具体教学等这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冲击力,为此国家教育部强调中小学体育课程在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大力改革,努力改建中小学相连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小学体育改革中存在着盲目的形式主义。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学实质却没有变化,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要改革,当然要引进和学习新的东西,但在学习新的东西时,又必须认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科学的方法论来正确处理当前教改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才能使改革稳步前进、少走弯路。就此本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二、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但是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从本质上说,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一个目标,激发学生动机理解课堂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教学效果,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把体育教学过程看做是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单一化确定不同个体的努力方向,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培养。同时,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一些动作规则要求严密、技术要求高,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师把精力和注意的焦点放在了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1)对运动教材本身缺乏研究而陷入为学技术而教技术的现象。(2)教师在研究体育教材时,对运动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不够,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研究不深。(3)我们都指导影响学生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与教育健康课程无法解决学生健康问题,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精选原来不属于体育课程的健康的领域和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只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与运动实践相结合。(4)有些教师利用课本教学时过分依赖和局限于教材,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学科体系,因而不能和不敢灵活的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致使教师教的过死,学生学的没有兴趣。

(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应的是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的教学中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用语随意、语速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把握不好“精讲多练”等问题。体育术语的误用,给学生正确掌握了动作带来了困扰与混乱,有些教师对讲的内容准备很充分,但语速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在讲解动作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讲细讲深,但头绪复杂,难分主次,时常完成不了动作技术,而产生厌倦情绪。

三、应采取的对策: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素质教育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里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突破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的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育观念。

(一)重视设定教学目标。制定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所学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习惯和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不敢超越教学大纲,很少设计出新颖的练习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动作不对等等,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兴趣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按时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给予改革导向外,应及时落实解决教师工作困难,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关心帮助,一些有关体育专家要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切实地给予指导,使教师能真正投身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与以后的体育教学铺垫出一个宽而硬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吴耘,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2]邓卫权、胡健鸿,体育专业学生普修课学习成绩办法初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十期。

[3]吉灿忠、姚贡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4]管水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2年第一期。

第3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 应用意义 应用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小学英语教学也逐渐运用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更能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英语问题,将学生按小组进行划分,各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讨论等步骤得出讨论结果,完成小组任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合作学习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合作学习符合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符合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日益增多,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共同解决英语学习问题,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2.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把每一个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到一起讨论学习,可以使各个小组成员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学习任务,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在交流中提高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和学习效率[2]。

3.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是各小组内成员不断交流、探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求知欲不断增强,不仅开阔了思维,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合作学习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采取相应的应用策略,是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完善的小组和正确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三个基本条件,其中,合作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前提。合作学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所选内容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多选择一些易于引起学生争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英语实践应用能力[3]。

2.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分配,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合理有效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分配,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小组的分配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人合成一组,小组的规模和分配方式都是影响小组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规模上,最好以四到六人为主,分组方式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与教师安排等方式,对小组内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组员的学习任务,做到合理分组、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4]。

3.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及时指导。

在小学英语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控制、监督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的英语合作学习当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对学生的讨论和研究进行适当指点与引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适时给予学生示范,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快速发展[5]。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合作机会,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有效解决了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次研究以合作学习在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为出发点,对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单中惠.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2(06):23-24.

[2]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盛群力.新课程学习方式专题之二: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11,10(05):120-122.

第4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英语教学 有效性 提高

如今我们评价一个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标准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是评价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有效教学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新时代课改背景下赋予有效教学的含义更加丰富。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注重教师的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效果,然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是关注教师教的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

一、中学英语有效性教学的缺失

如今很多英语教师为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都在努力的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把各种新式的课程理念搬到中学英语课堂,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我们深入到这类看似是新式的英语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有待提高的关乎课堂效率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运用上:

1.教学目标。在我们新的英语课标中,有五级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将这五级目标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很多教师缺乏对这五级目标的正确理解,一知半解的将分级目标生搬硬套到实际课堂中,并不去做具体的解释和描述,实施起来也无具体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只是泛泛的列出这样一条:“必须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不清楚到底要让学生达到哪种程度的阅读能力,更没有说明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有些教师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常常直接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或直接通过大量的讲解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类目标的设定及实施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2.教学方法。近年来,教师们都纷纷采取新课改所提倡的新式教学法,认为采取了新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新式的课堂,就是适合时代及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堂,从而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些教师认为“PPP Method”教学法是过时的。但是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明白该教学方法的使用意义何在,或者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式的教学方法,只是生硬的照搬照用。比如在中学英语课堂,有些教师会采用真实任务型教学法(新课理念所提倡的英语教学方法),但是却对任务的类型没有做选择,只是笼统的将以前的“作业”换了一个概念,并且也没有真实的关注到各个任务之间关系,从而也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3.情景教学。新课改提倡情景式教学,特别是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新课导入环节,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但是在现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教师对新课的导入仅仅停留在趣味性上,并没有去更深的挖掘它的内涵,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链接并不紧密。或者只是为了迎合课改,象征性的做个课前导入,既无趣味性也无科学性,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这就仅仅只是个导入形式而已,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4.自主、合作学习。新课改提倡改进课堂教学气氛,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但是在我们的中学英语课堂中,很多教师对这样思想的理解不够深,仅仅只是做到了热闹的课堂,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使得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教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课堂组织。课堂组织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而新课改对教师的这一教育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安排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对于这一点,从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得情况来看,总是会出现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

6.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教师在专业素养中的内容也包括教育技术方面的运用。比如使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教学。但是由于我们很多中学英语教师不得要领,或许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缺乏了解,通常是在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PPT课件,这些课件并不适用于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可能无法与学生的真实需要直接连接起来。另外很多教师的PPT课件完全达不到简洁美观的要求,整个版面都摆满了文字,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视觉疲劳。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怎能提高教学效率呢?学生如何从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呢?总而言之,“新课改”、“新理念”、“新技术”并没有在这些课堂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只是在形式上的模仿而已,达到了形似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质量却并没有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有效教学理念,在实行一系列新课改所倡导的措施时,要时刻关注有效教学问题,将其嵌入到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整合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现下的课程改革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把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引入到课堂实施中去,让教师在进行相应的课堂改革的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有效性教学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最终目标。所以说有效教学关键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并且还需要相关的有效教学策略。当下教师们的师生观都得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洗礼,那么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几点关于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关于教学准备的相关策略。所谓的教学准备即是指教师的课前“备课”工作。传统的“备课”仅仅只是备教材,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的概念更加广泛,它包括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等等,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1)备目标。新的英语课标采用分级达标式的表述,从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起步到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价值观。这种分级目标给我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把每一级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

(2)备教材。笔者这里所说的“教材”并不是仅仅只是指那本英语教科书,而是与该英语课程相关的所有课程资源。我国新课标规定英语课程资源包括一切与该课程有关的、与学生发展有利的一切材料。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在以教材为本的基础上再去参考其他相关的知识。英语教材是教师教授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来源,所以我们的英语课堂应该还是要以教材为主,但是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教教材”的模式,实现“用教材教”的新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细致的解读,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还应该找出英语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去组织教学内容。

(3)备学生。新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的被凸显,所以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就更应该注意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起始状态做分析,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要来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比如以英语写作课来说,首先要对学生的整体阶段性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语法、词汇量及写作技能等方面所掌握的程度。其次要对学生的态度及习惯进行较详细的把握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对这些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

2.关于教学实施的相关策略。有效教学主要就是指课堂上得有效教学,所以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教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将课前准备材料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达给学生,但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应该注重使用相关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前面讲过,在一堂新课开始时,应该要有适当课程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课程内容的导入应该避免流于形式,更要避免本末倒置。新课导入主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应该找到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及兴趣,但是课前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适时引导。新课改倡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不要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当学生的脚手架,在学生走不稳的情况下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避免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比如在我们的中学英语单词课上,教师首先可以根据知识的逻辑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单词的框架,让学生学会词根词缀等,进而引导学生去独立的认识学习新的单词。

(3)多用鼓励。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遥远,学生都害怕教师,害怕回答问题,这主要是以前我们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这种教师和学生都互相疏远的课堂,并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信任、充满爱、充满鼓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于犯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现应该适当的及时给予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关于教学评价的相关策略。教学评价环节是我们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对现有的缺点不足进行反思,并且它还关系到今后的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是关键,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教学评价可以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更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结束语

有效教学主要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展开教学,这与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在不断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去不断的改善充实自我,努力的去提高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镜人. 有效的教师及有效教学――国外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教学理论研究述要[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2] 赵岩英,刘茂祥. 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外延浅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4)

[3] 冯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J]. 教育科学. 2010(01)

第5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交流与商业工具,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教育乃治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兴衰的最根本的决定力量,因此,我国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并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从近些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程度来看,信息教育在我国的有效实施与开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个教育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最主要的目的即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1]。由于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技术教材的设置一定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但是在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 对于学习内容和目标都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中表现为内容太难,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是内容简单重复,使学生容易丧失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信息技术课程也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主,没有真正的结合实际操作练习,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1.2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不准确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都只重视考试科目,而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久而久之,容易挫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综合发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都以讲授和上机练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

1.3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各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不同,相比较而言,城市比农村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大,基本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普及,教学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保证。而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未实现信息化普及,有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就根本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学习信息技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要实现信息教育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础设施是关键。

1.4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

对于具有基础设施的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使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由于对计算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在上信息技术实验课时,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多半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或是其他一些东西,信息技术操作内容的质量可想而知。所以,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游戏意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5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国很多中小学中,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比较落后偏远的地区,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也可以担任,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如果学校的班级不是特别多,一个教师几乎担任了学校全部的信息技术课程。这种现象,正反映了我国中小学阶段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教师本身的任职不规范,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再加上教学活动中一对多的关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加有难度。

2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针对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适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中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在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3]。教材的设置在遵循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更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2.2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育。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教育学习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育能让学生以一个良好的、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只有教师重视了,对教学有热情、有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影响学生,使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次,学校要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一个好的学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如何去考试。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课余多举办一些计算机技能与创新方面的竞赛,既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3加大软硬件投入,确保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完整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在教学中同样适用。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基础设施是关键。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了解当地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现状,对于基础设施缺少或严重不足的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技术课程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2.4加强学生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在学习信息知识时,首先是要加强学生兴趣培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并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当以实验为主,知识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一些教学游戏或一些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进行,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2.5严格筛选信息技术教师,优化教师队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其受传者,因此,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传统教学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求教师除了讲授信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其他教师也应该鼓励其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教学技术手段组织教学,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优化教师队伍。

3结束语

中小学的信息教育是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的学科,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优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又是一种创新活动,对于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尝试与实践,一定能将教育事业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晓娜.浅析中学信息教育的现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第6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一、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工程建设情况

至2001年底,全县所有完中都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所有学校完成"校校通"工程建设,规模较大的初中、中心小学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至2004年底,所有初中、中心小学都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多数建有语音室;至2006年,所有农村完小都建有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计算机室,规模较大的完小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预计今年秋季,全县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计算机配备量为小学3650台、初中1750台、高中1240台,总量已达6640台。中小学计算机机生比分别达到1:13.1和1:10.1。全县有多媒体教室170多间、语音室62间,12所学校建有校园网;所有中学、中心小学都实现了宽带上网,其中20多所学校实现光纤到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坚持立足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对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县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分期组织实施。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年年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多次在会上强调和部署,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进行具体安排,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项目责任制,明确教育、财政、乡镇等有关部门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要求乡镇、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要提高思想认识,全力以赴,确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县分管领导定期召开有关项目单位具体负责人会议,听取各个项目进展情况,统一组织协调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各项工作。

(二)加大投入,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资金筹措是推动项目进展的前提和保证。县财政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都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对完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给予约20%的补助,对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给予约40%的补助,农村教育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也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确保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工程建设。

在以政府主渠道资金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和企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将他们捐资助学的热情适当引导到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的投入。近年来,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和企业为××侨中、××三中、××五中、××六中、美岭中学、××八中、文明中学、仙夹中学、夹际中学、介福中学等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累计捐资约1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的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

(三)抓好督查,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为推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县长多次听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进展情况,并作出指示,要求加快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县政府要求各项目建设单位每月28日前以书面形式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县重点办、效能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月施工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和专项督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人,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县还多次在《××要讯》、《重点项目简讯》、《××新闻》等通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进展情况,有力推动了工程进展。

(四)抓应用管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长效机制。队伍建设要求做到"校长要懂、骨干要精、全体教师要会";工作内容要求做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制度";工作方法要求做到"培育典型、重点突破、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工作成效要求做到"转变观念、全面动用、提高质量",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更上新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几年来,我县着力培养一批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管理人才,先后派出有关人员到兄弟县市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多次举办"校校通"应用培训和计算机网络使用及课件制作等培训活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新毕业生给予优先分配,选送优秀教师进修培训,为加强小学计算机教学做好计算机师资储备,先后选送110名小学教师,分3批到福建教育学院、泉州师院、××师范学校脱产进修培训,为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县教育局与县电信局联合下发文件,对教师个人宽带上网给予优惠,鼓励中小学教师家庭购置计算机并联接宽带网,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县教育局建立了网络中心,与各学校实现了网上发文和有关数据传输,并建成《××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库》、《××教育视频之窗》、《××学校德育之窗》、《××教育招生考试之窗》、《××县学校数字图书馆》、《××县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县教育局内部数据库》,使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资源整体水平步上新台阶。各中小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的优势,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学习主体建构发挥创造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同时,以创建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活动为契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我县现有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工作,县教育局与县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制定《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员职责》、《教师上网守则》、《学生上网守则》、《计算机网络教室任课教师职责》等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下校检查落实,建立完善学校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下阶段主要工作打算

(一)继续扎实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县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发展规划》为蓝图,加大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硬件投入,每校至少建有一间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完中、规模较大初中校、中心小学班班建有多媒体电教室,使计算机配备数量与学生比达到1:10以上,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使规模较大的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上规模;进一步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优先分配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使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全面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进一步完善满足城乡需要的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和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努力构建覆盖全县的××教育宽带城域网络,建成完善统一的高速网络应用平台,实现初中校、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完小光纤到校,努力提高"校校通"的应用水平。

第7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布鲁纳 结构主义 螺旋型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 借鉴与应用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时代背景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出于曼哈顿维尔学院,建于1841年的美国纽约州,是艺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跻身跃于世界强国,而苏联先在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再加上美国虽然其他方面实力雄厚,可文化教育却势单力薄,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刻反思,由此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革新。1959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为主席的伍兹霍尔会议,以他所阐述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为核心。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音乐课程改革指导方针的成果,结合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螺旋型课程设计,最终由曼哈顿维尔音乐学院主任托马斯为领头展开研究与实施,历时五年,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秀音乐课程范例。

二、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介绍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按照布鲁纳“结构主义”模式,条理性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超前的理念,解放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灵活的评价系统,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设计方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学前班至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的《交往》方案;另一部分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方案。两个课程方案针对不同年龄,前者用于尚未成熟的儿童,后者用于心智开始萌芽的少儿,层次循序渐进。

(一)《交往》方案简介

因为《交往》方案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及智力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这里面的方案课程内容都是相对来说简单的、直接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指导下主要是以音乐的听觉训练为重点来进行,类似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交往》课程中也正是本着音乐特有的性质,让孩子们用耳朵聆听,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的结合作用。

它有几个步骤:首先,以聆听音乐为手段,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来体会音乐情感,教师并不限制或者指定想象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发出一些简单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脑海中就会形成对声音的概念;再次,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内容很简单,把之前乐器声音加入节奏或者动作来编排,教师会进行指导和完善,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会根据情况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由简到繁,让学生形成一种对声音的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综合》方案简介

《综合》方案是针对心智开始成熟的少儿所制定的课程,这也正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教育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段身心特点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学习及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知识。本课程方案可以说是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点睛之笔,之前的《交往》只是对学生学习音乐做了一个奠基,而《综合》就是拔高。

它的核心框架是按照螺旋型课程来设计的,以音乐的最基本要素音色、音高、节奏、力度、曲式及和声型为主要框架,旋转向上依次叠加深一步的难度知识,共16个层次的螺旋,每个层次都是有原先的六个音乐基本学科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与之对应越高就越难,涵盖的内容不仅只是音乐本身了。它要求:“1.每一层螺旋均由音乐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组成;2.每一层螺旋中的基本结构要素中所编排的音乐概念反映出音乐学科的逻辑进程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水平;3.整个螺旋体系力图囊括基础音乐教育的完整内容,并促使音乐教学成为以音乐学科基本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

三、关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理论分析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其本质一定要研究透彻,才能透过现象到达本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是思想的反映及表达媒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不是教学内容,是从内心抒发出来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聆听和参与发现音乐的实质,而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来学习。

(二)“音乐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艺术,它面对现实并表现现实。”

这句话的概念非常深奥,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都会有不同的触感,就算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如果是在不同时间,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它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具有思想性。

(三)“音乐是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性自我完善的途径。”

它实际上体现的是音乐创造者的功能,人类在创造音乐时一定有他的理由和乐感,为什么有的音乐热情奔放,而有的却是忧郁缠绵,这都和当时创造音乐的人有关系,他们是为自己音乐负责的人。

以上三点诠释了音乐的本质,从专业的角度看,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方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面临的学生仅仅只是幼儿到初中并且不是音乐专业的对象,但是要求却是相当高,完全按照音乐家的标准来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四、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行,也决定着教学成果好与坏。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够在音乐教学方面脱颖而出,正是它特有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借鉴和完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让学生了解学科构架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以螺旋型构架为主,学生对于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不会在接受新知识时感到茫然与陌生。

(二)注重学生角色,以音乐家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这与我们本国音乐教育有差别,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相对来说不是很专业化,没有以音乐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虽然以音乐家身份来要求学生或许太过于严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的学习就更加严谨化和专业化。

(三)我们要给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内容及途径宽泛的选择。

学生不依赖书本,学校开设多门音乐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涉猎到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不用担心学生只掌握自己喜欢的课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鼓励

音乐课本来就是以自身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感知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形式要灵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教歌唱、听音乐这些乏味的活动。

(五)注重师生互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一直遵循师生互相评价的原则,他们不仅重视老师的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教育者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国外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对于仍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来说是一条捷径。学习和借鉴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优点,总结其失败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各方面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名称:《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对新课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项目编号:2015-YJSJYJJ-03。

参考文献:

[1]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刘沛,牛芳.MMCP课程的目标[J].中国音乐,199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肖少北.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05).

第8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令人担忧的现状与农村教师群体内部结构:队伍缺编、年龄老化、性别失调、学科矛盾突出和学历低下密切相联。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里,“教学匠”现象是司空见惯,现阶段揭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努力过程。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个层面。[1]这一界定强调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是怎样? 

(1)教师数量多,2004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全国教师总量的55%左右。[2]农村中小学教师起始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已变化的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角色扮演陈旧;教育薄弱,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脱离实践;教育时间短,指导学生不足。 

(2)更严重的是,教师专业意识低下。有人曾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3]上海、湖南、宁夏三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发达地区的教师其事业感越强,越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其职业感越强,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教师都缺少专业感,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 

综观事实,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令人担忧,但无可回避。所以探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凸出,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严重缺编。调研表明:2004年,贵州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达216万人,全省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1∶28.1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0.13;全省初中师生比例为1∶23.13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9.14。如:安徽省淮北大部分地区和江淮一部分县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初中师生比例超过了1∶35,其省内许多农村学校甚至于出现了近百人的超大班。湖北监利、天门、孝昌三县教师缺编8500人,致使一些乡村初中班学生数额最多达130余人。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教师缺编情况更严重[4]。国家设定的师生比例存有一种明显的城市本位的倾向,忽视或漠视了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居住不集中、农村学校规模小等具体客观现实,有意无意地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来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因此教师在疲于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用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2)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教师与“国家户口”、教师终身制联系在一起,教师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没有特殊原因一般是不能辞退的。近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诸多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出现了低峰,导致师资需求下降,很多地区农村小学几年没有进新教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引进新的教师更多考虑与高考升学更密切的高中。另外,农村教师待遇低下致使教师队伍分化和外流,农村中小学老师主要是骨干青年教师,流往东部沿海城市或者层层拔高到城镇初中、高中学校。这样教师“进不来,却流出去”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得农村教师群体中出现了年龄老化和断层的现象。2004年对山东省4个市的1246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统计结果表明: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总体的比例近40%。[5] 

   (3)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在中小学教师队伍里,从事教师职业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据调查:辽宁省2004年全省女教师整体比例接近70%。[6]女性在社会中被期望温柔贤惠,以家庭为主;男性在社会里被期望勇敢执着,以事业为重。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工作的同时需要比男性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家庭,不可避免的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另外,“任何职业一旦被视为妇女职业后,便被视为不适于男性。”[7]女性职业的地位往往较低,因而教师专业地位也受到影响。 

(4)学科结构矛盾突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短性学科教师相当缺乏,在湖南、河南、陕西、贵州和云南等地进行的一个实证研究表明:57.7%的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师,57%的学校缺乏英语教师,54.7%的学校缺乏音、体、美教师。[8]学科结构失衡,必然会在局部范围内抽调教师顶替,而顶替的结果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变成了不合格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以及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来赢得社会认可。 

(5)学历达标率高与实际教学水平低下矛盾明显。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学历合格率迅速提高,截止到2001年,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率分别达到了96.04%和84.74%。[9]从数字看来,教师学历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但数字背后,教师的学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第一学历为中专或以下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自考、电大、函授、党校和远程教育等若干次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与城镇全日制第一学历相比较,差距明显。同时,针对教师学历达标进行的各类培训在质量保障上尚有缺陷,这种“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造成了实际农村教育合格教师的欠缺。 

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群体自身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以赢得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认可。“有效的学校学习需要良好的教学,良好的教学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能作出判断的专业化人员”。[10]分析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因素,寻觅有效的解决策略,借此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克服不利因素,推动教师专业化向更高层次前进,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 

[2]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11). 

[3] 钟佑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对策.湖南教育,2003,(13). 

[4][5]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6). 

[6] 李志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成因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7] 林清江译.[英]班克斯.教育社会学(第四版).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192. 

[8] 王一涛.农村师资的困境与出路——基于y县的个案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9). 

第9篇: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体育运动;游戏教学

一、体育运动中游戏的重要性

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重复性的动作,学起来枯燥无味,对于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穿插一些游戏的成份,或者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能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之中扮演各自角色,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老鹰捉小鸡》,有的同学扮演老鹰,有的学生扮演保护小鸡的母鸡,有些扮演活蹦乱跳小鸡。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了解了作为母鸡保护自己小鸡的技能,和作为母亲的伟大。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游戏能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娱乐性和游戏性,因而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体育游戏兴趣是引起学生愉快体验并逐步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是根据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小游戏,就能在课的开始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以往“50米跑”教学中,练习采用了“人球比赛”的游戏,用球作为学生的比赛对象,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还有在小学体育课“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利用“运球赛跑、运球接力”等项目活动,把游戏与竞争融入其中,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加大练习的力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游戏的教育性集中体现在游戏的内容及方法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上。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忽视了品德的培养,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孩子由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思想可塑性较大。这就要求用品德教育贯穿游戏之中。用特定的角色规范孩子的言行,让他们有责任感及正义感。游戏《大网捕鱼》,设计了渔民捕鱼的的场景,渔民利用一定技巧捕到鱼,直至都成了渔民。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会相互合作,认识集体的力量,还可以知道团结互助的好处。

二、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组织适宜的的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如果游戏的组织管理不当,往往适得其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组织游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组织游戏教学。小学生喜欢运动,这时期的他们可谓是不知疲倦的年龄。多动、喜欢无约束、纪律性缺乏。对于这些特点,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书本教法是没有多大的效果的。所以,我们要把书本的知识要求转变成游戏方式,也就是说用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标。例如:篮球教学的传接球练习中,本来就是两个人之间简单、枯燥的传接球游戏。现在运用游戏的方法,学生可以自行组队,六、七个人一组,学生们围成一个圈,中间圈内一名学生抢同学们的传接球,抢到后两人交换角色。增加趣味性,提高积极性,有利于动作技术的提高。

(2)体育游戏组织要严密形式要创新。教学中老师要将体育游戏的内容、方法、规则向学生讲清楚,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要严格要求将组织纪律贯彻始终。教学中同一教材的游戏,时间越长,学生就越觉得没有新鲜感。教师要善于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变换游戏的活动形式,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

三、体育游戏采用的教学法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体育游戏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多采用直观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游戏教学时应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这样效果会好些。比如:在让小学生了解游戏的路线时,多采用示范的方法,或采用图解;在讲解的语言上,多采用形象的语言,同时配合一定的手势等。

(2)讲解时要简短,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想。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意注意比有意注意更能持久与集中。因此,在小学生的游戏教学中,讲解应简短一些,只要能使学生明白游戏的做法就行了。讲解的方式也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生动形象一些。另外,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方法,以启发小学生开动脑筋,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智力。

四、小学体育游戏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体育游戏课能顺利的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除了有区别性和针对性的游戏内容和严密组织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育游戏教学注意纪律性。为了保证体育游戏教学的顺利进行,组织纪律必须贯彻游戏始终。游戏规则是否明确、合理、严谨、易于裁判。如进行接力游戏时,不仅要讲明原有的游戏规则,而且要强调游戏的纪律性,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体育游戏教学注意安全性。在体育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如:使用的场地要平坦、器材要牢固,发现问题要立即停止使用。游戏的难度要根据年龄、性别等特点来确定,不能超越对象的体质、素质、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在从事活动性较大和运动负荷大的游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发生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游戏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体力的变化情况。对抗性较强的游戏要特别强调安全性。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运动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如果能够得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将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充分发挥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体育游戏这种“特殊的练习方法”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永智,朱波涌.《体育游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