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第1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第2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一、引言

2015年10月,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建议出台,要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既要建立在对过去十年发展的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又要明确旅游业取得的成就与问题,进而明确其发展走向、发展领域和主要目标。国民旅游权的实现是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国内旅游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我国学者对国内旅游市场的研究也是十分关注的。吴必虎认为,分析旅游市场的发展会对区域的旅游规划有着不可磨灭的至关作用;保继刚等人截取桂林不同时期客源市场的资料,进行了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的分析;李景初基于成分分析,利用降维的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罗美娟等人,把在互联网形式下产生的长尾理论引入在线旅游市场的分析;吴清等人采用ADd指标、变异系数、位序等级规模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国内旅客源市场的机制演化;张春莲从营销组合的视角研究了山西省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这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体现政府对全国旅游的高度重视。“十三五”阶段要求将旅游业着眼于其前后十年的发展轨迹上去策划,作为有较多旅游资源的大省――山西,关于2006-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分布与结构演变系统尚未研究,本文查阅来自2006―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年鉴》和山西省各地级市政府部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报告文件,提取山西省国内旅游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收入和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进行相应公式整理计算,对山西省2006―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系统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待响应山西省全域旅游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促进“十三五”山西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而献计献策。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以及人文旅游资源,拥有“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华古文化摇篮”等称号。现有46个省级及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452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纳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内。2015年,随着平遥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的完成,山西省共有6家获此殊荣的景区。2016年全域旅游在我国开始逐步发展,我省共有5个市县被纳入“全国示范区”的行列,积极响应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增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21世纪以来,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出现良好发展趋势,201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447.5亿元,同比增长21.11%;国内旅游收入3428.9亿元,增长21.2%,共接待国内游客3.6亿人次,同比增长20.22%。

据统计,截止2015年,山西全省共有旅游企业9000余家,旅游景区景点543家,A级景区143家;星级饭店32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8家;旅行社866家,持证导游2万余名。山西省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51.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210.8万人,其中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1万户,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6000万人次,收入300亿元,旅游解决了农民就业,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全省迎来了新的旅游方向。

(一)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由于受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山西省的旅游业也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不断大跨步前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业市场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如表1所示,从2006―2015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发展趋势中得出,山西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山西省国内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7517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3.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由415亿元增至3429亿元,山西省的国内旅游正处于上升阶段,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经济收入较2008年之前的涨幅较弱,但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随后,尤其是2011年至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尤其是2012年出现国内旅游人数增长29%,国内旅游收入35%,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小高峰。2013年山西省继续打响“晋善晋美”的旅游品牌,大力建设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主要景区,将旅游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建设落实到实处,推动了全省旅游业蓬勃发展。由于市场波动性的特征、出境旅游发展高峰期、机票费用降低以及居民可支配时间和金额的增多,国内游客对出境旅游的倾向,导致2014年、2015年出现增长幅度减慢。2016年在“十三五”的带动下,全域旅游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刺激,以及山西在各省市旅游推介会的蓬勃开展,将会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推动。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

山西省下设11个地级市,分为晋北、晋中、晋东南、晋西南四大区域。

晋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云集了世界遗产云岗石窟、道教圣地恒山、三教合一悬空寺、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等世界级优良旅游资源,还有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重点旅游区之一,有利于开发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系列。

加强与周围地区的旅游互助,提高自我发展优势。山西与陕西、内蒙古、河南接壤,其中,山西与陕西、河南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凝聚了大量华夏文明的众多遗迹,包括众多国家级保护文物,都是旅游产品中的杰作。山西与陕西、河南之间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和共享的特性:山西的晋国墓与陕西的兵马俑、山西的五台山与河南的云台山,都存在着明显的共享性,共同编织一幅幅瑰丽的历史画卷;另外,同为黄河一脉,水上旅游产品的开发亦合作进行,充分发挥彼此之间的旅游资源优势。山西与内蒙古存在着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山西晋北地区具有边塞风光,相互合作,可以为大都市生活的游客带来新鲜的生活体验。

(二)开发旅游特色产品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颁布,提出大力发展旅游,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便利化,可以着眼发展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创意农业旅游等。晋北地区,道、佛、儒教的组合,云岗石窟、恒山、悬空寺、五台山的云集,将旅游路线的紧密结合,让游客感受不同教派的独特内涵,独特的边塞风光,也是不错的选择。晋中地区的晋商旅游产品、晋南地区的红色旅游、华夏寻根旅游,皮影、醋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都应该是山西省未来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品生产的目标和规划去向。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功能,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要发展全域旅游,扭转劣势局面。

(三)健全旅游营销体系

旅游营销体系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等进行系统的优化提升,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多种壁垒,实现一体化服务、产品营销与推广的高机能结合。旅游营销应把各地市的旅游特色都呈现出来,通过线路整合和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联系,实现山西的旅游业综合一体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一)随着山西省旅游业的日益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山西省的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逐渐优化,多元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稳步前进。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发展呈现出微波式前进的演变趋势。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较于前几年总体已逐步稳定。虽然各地级市具有不同的旅游资源、财政状况、地理环境等,但是随着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重视,政策、资金的支持,全省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日益稳定,集聚性下降。

第3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第4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营销;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和乡风民俗。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因此,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结合本次项目经理的系统性学习,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1.乡村旅游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1.2乡村旅游特点

时间上多为假期或农产品成熟季节;空间上多为市郊、山林、岛屿等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为农户;参与主体则多为市民;活动内容主要是游览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事劳动、了解民俗风情等。

2.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旅游、乡村休闲游、民俗旅游将成为农村旅游业的主体,我国农村将逐步成为深受喜爱的旅游观光目的地,从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通过市政府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各种原因,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滞后,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借鉴兄弟省份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作探讨。

2.2问题分析

2.2.1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较少,大部分以特色蔬果采摘、农业休闲庄园观光、鸡鸭美食等为主导产品,产品类型单一,同其他市县、乡镇相比,特色不明显。使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一种低端的状态,不能适应旅游需求市场的发展要求。或者是在开发过程中,偏离了乡村旅游的主旨,盲目的上项目,结果使乡村旅游地失去了乡村味,丧失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2.2认为乡村旅游越土越好

现在不仅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甚至于很多的专家都有一种误区,就是乡村越土越好,土得掉渣才好呢!事实上大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2.3盲目削价竞争

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报价远远低于成本。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低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了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2.2.4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专项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从管理角度看,大多数乡村旅游仍处在经营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润低循环局面,且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2.2.5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竞争优势

品牌是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各种关系的总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龙岩是中国著名的老区,具有相当丰富的红色、绿色、金色旅游资源,由于开发的点多面广,乡村旅游缺乏统筹安排和相互协调,线路组合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和传统景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难以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有的知名度很高,但旅游产品点小、面多,规模不大。比如上杭的红色旅游,会址、蛟洋文昌阁、才溪乡调查报告等这些景点闻名全国,但规模小且面广,无法形成规模。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管理者也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也就更谈不上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了,从而使得我市的乡村旅游产业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

2.2.6时间季节性较强,后续不足

由于旅游业属于假期经济,本身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而农业生产又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乡村旅游具有不可避免的季节性,导致在旅游淡季时村民的旅游收入得不到保障。

3.营销策略

3.1乡村旅游的营销

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服务的总和,它与别的产品不太一样,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后者更为重要。乡村旅游营销首先要以品牌资产为资本,策划项目,吸引游客,对不同客户应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尤其对潜在客户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想尽办法开拓新市场。

3.2对策

任何一个知名的旅游产品品牌都要有一套成功的市场营销方案。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特色需要营销活动来进行展示,以便于旅游者从众多的旅游产品中顺利识别;还可以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并不断改进产品;持续的旅游市场营销活动也能给旅游者和社会公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可以在公众中树立并强化本乡村旅游产品鲜明的品牌形象。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村旅游含义,但不论乡村旅游如何定位,对其品牌营销更是重要。

3.2.1形象营销

目的地形象是公众以一个潜在或现实旅游者的眼光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是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信仰、印象和想法的总和,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增强形象营销意识,注重形象塑造,个性设计以及形象传播。

3.2.2人员推销

人员推销就是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直接与旅游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接触、洽谈、宣传介绍旅游产品或服务,以达到促进销售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旅游企业所有促销手段中唯一利用人员所进行的最直接的促销活动,是构成旅游促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就是利用任何想象得到的形式来传播。可以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进行广告宣传,还可在城市干道悬挂路牌广告等。

3.2.4加强与中间商的合作

我市的乡村旅游景区应该与目标旅游市场的中间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尽快打开市场。

3.2.5采用会员制

组织旅游爱好者沙龙和旅游俱乐部,广纳会员,不断举行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吸引旅游者参与,宣传乡村魅力与文化,培养旅游爱好,以加深旅游者对乡村的印象,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3.2.6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使潜在的客户利用互联网,通过电话、邮件、QQ等方式联系到旅游目的地,将潜在客户变成有效客户的过程。其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如E-mail营销、博客与微博营销、网络广告营销、视频营销等。

3.2.6.1制定搜索引擎营销计划

搜索引擎营销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点击进入网站/网页进一步了解他所需要的信息。一般有搜索引擎优化(SEO)、关键词广告、固定排名、竞价排名四种模式。

3.2.6.2博客营销

博客就是网络日记,简单地说狭义的博客,它是网上写作的一种特有的流水记录形式。从客户分析入手来评估一个网站的商业价值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手段。

3.2.6.3微信营销

灵活利用所有线上线下推广渠道,在微博、人人网等平台的皮肤模板右侧都加上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在其的内容中也多次通过文字图片植入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

4结束语

第5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Key words: RMP analysis model;flower tourism product;Wuhan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50-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迫切需要一种放松身心的旅游方式来重返自然。在这种背景下赏花旅游应运而生。赏花旅游是指依托植物花卉资源,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新兴综合性旅游活动。因为花卉资源主要存在于乡村环境中,所以赏花旅游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2013年,武汉市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2039.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3亿元,全市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112家。毋庸置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赏花旅游正呈现蓬勃兴起之势,已成为当前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的重点工作。

1 RMP分析法

(RMP)分析理论,该理论是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资源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

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该理论既考虑了旅游基础性分析,即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分析,同时兼顾了对旅游产品创新的分析,另一方面产品开发需要旅游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以及旅游产品的竞争条件作后盾,才能保证乡村赏花旅游可持续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2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的RMP分析

2.1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分析(R性分析 Resource Analysis)

2.1.1 资源现状

武汉市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有7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湿地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和40个城中湖泊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年日照时间长、气候好,花的周期长、品种丰富,四季分明,花开不断。同时,武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本文研究的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的范围为武汉市的6个新城区即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和汉南区。当前,各区有近20种花卉成规模地轮番开放,达到规模的赏花景点近60处,已形成月月有花、季季有游的赏花游格局。(武汉市乡村赏花游资源情况见表1)

2.1.2 资源评价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优势非常明显。黄陂区拥有7个4A级景区和3个3A级景区, 2013年黄陂区木兰天池杏花、清凉寨中华樱花、木兰云雾山杜鹃花和锦里沟樱花4家入围武汉市“新花城十景”。2014年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荣获“武汉新花城赏花典范区”称号,其中木兰草原、木兰天池、东西湖区郁金香公园等荣获“武汉新花城赏花典范地”称号。

2.2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市场分析(M性分析: Market Analysis)

2.2.1 旅游市场分析

根据武汉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19297.32.万人次,同比增长9.0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12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2. 36 %;海外游客170.57万人次,同比增长5.7%。全市实现旅游总收人1949.46亿元,同比增长15.35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92.06亿元,同比增长22. 4515.84 %;旅游外汇收入9340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16% 。武汉旅游发展蒸蒸日上,乡村旅游各景区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从2009至2011年的三年期间,到武汉赏花的游客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11年超过了500万人次。2013年,全市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2039.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3亿元,全市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112家。以黄陂区为例,2014年全区赏花游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近10亿元,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2015年,市郊新一轮赏花热潮兴起,截至3月已接待游客202万人次。2015年武汉将新增农家乐经营户500家,预计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

2.2.2 赏花旅游市场分析

经济学理论认为,旅游产品需求具有需求弹性大、需求季节性明显等特征。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弹性较小的旅游产品以中短途的观光旅游产品和周末短途度假旅游产品为主。因此赏花旅游要与观光、体闲、度假等产品相结合,增加其体验性,目前来武汉乡村地带的旅游者以国内游客占绝对优势,受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国内游客多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和相邻省区。

为了准确掌握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规划决策的针对性,在有效结合现有武汉市游客市场现状的情况下,分别按照不同的等级和区位选取东西湖石榴红村、新洲区花果山生态农业园、黄陂区云雾山、江夏法泗籽莲基地、蔡甸索河金龙水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乡村赏花旅游者的消费特征,此次调查在各景区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75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66.4%。调查的男女比例为47.86%和52.14%,调查结构基本合理。从职业、年龄、收人、文化程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可知,武汉乡村赏花游客群体文化层次较高(专科文化以上占到52.99%),收入在中等水平(月收入在2500以上的占到82.33%),属于中青年旅游消费者市场(18-50岁之间的占到72.82%),喜欢结群出游(有88.46%的游客选择与家人或者同学、朋友一起出游),以观光娱乐和体闲度假作为主要出游动机(占到63%),出游时间短(1天以下的占到70.66%),家常便饭成为旅游者最喜好的饮食方式(占75.30%)。在调查中还发现,近郊型景区则以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以景区知名度决定游客数量,双休日是主要的接待时间,旅游产品以休闲、娱乐为主;若为远郊型景区,则主要以旅游地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知名度来确定,旅游产品则以体验、休闲为主。

2.3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分析(P性分析: Product Analysis )

在武汉乡村赏花旅游RMP分析过程中,R(资源)-M(市场)-P(产品)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其中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关系。他们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缺一不可,三者的有序结合促进了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开发。

乡村赏花旅游开发过程中,花卉资源是开发的基础,其多元性、独特性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动因,这就成为武汉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武汉市广阔的旅游市场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平台,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开发指引了方向。

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于2009年左右开始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赏花游产业已渐成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向产品转化能力较弱,景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是赏花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多数赏花景区目前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以观光、体闲旅游为主,多为初级旅游产品,缺乏高水平的规划。二是,赏花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旅游要素功能缺乏,特色精品旅游产品稀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三是,从时间维度看,赏花旅游季节性强,淡旺季分明,对以观赏壮丽花海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而言,花期是决定赏花旅游市场状况的重要因素。武汉乡村赏花游时间大多在春季,范围以黄陂、新州、东西湖区为主,其他季节、区域有观赏价值的种类很少,特别是新城区的赏花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在赏花游日益蓬勃兴起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形势下,旅游开发应在开发理念上有所创新,以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

3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3.1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种类多样,可开展的旅游项目较多,因此,景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旅游者获得最大满足和景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原则,采取适合景区发展的产品发展策略,并须经常分析自身产品组合的状态和结构,不断对产品进行调整,使景区旅游产品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3.1.1 体验式花卉旅游产品开发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景区可以开发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强身健体、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在每项旅游产品中可设计丰富的项目(见表2)。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就可开发赏花、采摘、垂钓、观光、休闲等多种产品组合,从横向可以体会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纵向则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旅游项目带来的新奇。花卉旅游活动的开发上则要注重体验,突出互动,除了介绍丰富多彩的花卉知识之外,还应增加为游人提供直接参与花卉栽培技术的活动空间和各类餐饮娱乐项目,将文化、休闲甚至艺术生活植根于花卉旅游全过程,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与大棚蔬果、莲蓬、柑橘等传统农事采摘体验串联起来。

3.1.2 专项花卉旅游产品开发

①花卉养生旅游产品。花卉养生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结合丰富的森林、水系、日光等资源,开发生态保健、日光浴旅游项目。开发要以森林溪谷、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和舒适的温度为基础,开发森林浴、花浴等养生旅游产品。还可开发音乐养生、文化养生、养生生活体验等项目,放松身心,解除心理负担,通过精神修养来实现养生目的。

②花卉美容美食旅游产品。赏花本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与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工业等结合发展增强花卉资源的利用效能,推出一系列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花卉旅游产品,如鲜花、干花、花种、花束花篮、花卉首饰、花卉化妆品、花卉食品、花卉饮品、香包、香枕、香囊、蜂蜜、蜂王浆、花茶、植物精油、玫瑰醇露等天然产品。可以针对游客身体状况,采取医师、药师、厨师、美容师四者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量身定制个性化花卉美容美食产品,使游客大饱口福的同时,满足求美心理。

3.2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自驾游等旅游出行方式的转变升级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赏花旅游的交通设施、住宿餐饮设施、旅行社和休闲娱乐设施、科普教育设施等旅游核心服务体系可以发挥花卉旅游对相关第三产业广辐射、强带动的作用。旅游配套工程可以把赏花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开发一个赏花景区,同时也会大大改善当地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景区景点配套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购物、住宿、娱乐场所,以便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或多站式的优质服务,使游客品尝到正宗的小吃美食,就近方便采购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馈赠亲朋好友,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店和相应的娱乐设施,使得游客尽兴而归。各个旅行社、景区、宾馆、饭店还应实现联网,并建立网络预订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最及时的网络预订服务,满足游客多方需求。

3.3 强化宣传和品牌培育

一方面武汉乡村赏花游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相关部门缺乏对景点景区进行系统包装策划,没有制定统一的宣传口号、标识,组团对外推介也不够,使一些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资源仍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花卉展览、花卉文化节、花卉旅游等活动,创办高水平的花卉国际博览会形成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如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武汉国际赏花节,全面推介武汉赏花游产业,各区、乡镇、景点结合实际举办樱花节、梅花节、杜鹃花节、牡丹花节、节、桃花节、油菜花节、荷花节等专业赏花节,做到一区一节、一乡一节、一景一节、一月一节,扩大赏花游知名度。发挥政府或协会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导国内外企业参与策划和承办博览会,深入宣传武汉乡村花卉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创新宣传方式。武汉乡村赏花游需要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并应大胆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旅游宣传。因此,应在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告、电视等进行宣传的基础上,扩大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建设具有特色的旅游网页、网站;增强信息网络化宣传方式的建设,使游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了解乡村花卉文化,自主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旅游产品;通过对话式的网络营销,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反馈游客要求,设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花卉旅游品牌培育。品牌是反映产品质量与特性的一种标志。一个好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市场感召力的源泉和产品竞争力的保证。花卉旅游品牌应突出花卉产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它旅游产品难以模仿或取代,从而在旅游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立足这一基础,围绕花卉旅游产品设计、花卉旅游产品特征提炼、花卉旅游产品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

3.4 挖掘花卉文化

随着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旅游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光,游客求知欲望越来越强,选择赏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走马观花,而是要领略与花相关联的文化意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变迁等,以丰富生活的阅历,提升人生的境界。目前,武汉乡村赏花旅游景点不少为泊来品,没有与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根基。景点开发仅仅停留在原始的观赏、游览层面上,在花卉所蕴涵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及高层次精神体验的认识和开发方面稍显不足,不能把历史文化与花卉的美态以及韵味结合起来,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文化等结合起来,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花卉文化品牌”,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花卉旅游项目过于单调。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都是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应该将这些资源与花卉资源相整合,最大限度放大武汉的“楚文化”效应,充分挖掘武汉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宗教和民俗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花卉旅游项目建设,贯穿花卉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多元展现花卉的文化内涵,拓展旅游空间,依靠文化吸引和留住游客。并且,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往往生长在偏远的革命老区,还可把红色旅游文化元素注入赏花游景区。比如,黄陂突出木兰文化、桃花文化、山寨文化、土家文化,蔡甸突出知音文化,新洲突出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通过对人物传记、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

可以在举办花展的同时,举办诗歌比赛、花卉猜谜、花卉选美比赛等充分挖掘出花卉艺术价值。在景区的名字、景点进出的通道、餐饮食品、餐厅布景、餐具饰图、旅游商品等方面植入与花相关的元素。将赏花与婚庆、摄影、书画、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展览等活动,引导群众知花、赏花、买花、养花,提高欣赏水平和消费品位。

3.5 提升人才培养

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均不高。提高赏花游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利用我市科教优势,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加大赏花游从业人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赏花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重点提高赏花游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使其对赏花游景区、景点的推介、解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导游人员进行关于花卉常识、花卉文化、历史文化、区域文化方面的专题培训,如观赏花卉时通过导游人员的讲解,游客不仅了解了必要的市美知识,而且对花卉的历史,花卉的药用价值进行了了解。加强花卉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居民和企业花卉养护水平。定期组织餐饮服务等免费培训课程,严格执行乡村游农家乐的管理标准,让村民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技能。

第6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35-01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笑梅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第一,资源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产品开发的突出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梁向明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必须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稀有度、古老性、历史地位以及旅游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与当地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马智芳认为在发展特色旅游时,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出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一)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1.人民安居幸福是宗旨

县域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了农民的幸福安居乐业,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解决现有的经济发展问题、空心村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2.经济发展是最终目的

全域旅游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器,全域旅游发展的判断标准中最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在全县经济中所占的比比重。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能为县域旅游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3.发展规划研究占主导

通过对现有的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在县域旅游的研究中,发展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将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发展策略进行全面研究较少。

4.乡村旅游发展是关键

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县域旅游资源,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实现旅游的全域发展必须要依托乡村现有的休闲农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小镇建设、精品民俗开发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全县旅游的发展。

(二)县域旅游发展展望

1.全域旅游是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以县域旅游为核心的,作为“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划分的重要节点,县域旅游全域旅游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域旅游不仅突出了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与价值及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了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

2.政策融合是发展必然

为了更好的扶贫脱困,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发展,目前有很多的好的政策,如: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新农村改造等,而在政策的协调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复浪费的问题,河北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推进旅游发展,县域发展委员会作为最基层机构,必然肩负着政策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

3.供给改革是发展需求

旅游供给侧的改革是解决目前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旅游市场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动是推动旅游供给改革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传统旅游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还是从现代旅游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出发,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县旅游发展的方向。

4.智慧旅游是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旅游+”、移踊チ的不断深入应用,智慧旅游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之智慧主要体现,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和营销三大平台,为游客提供具备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大服务功能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统。

二、县域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一旦遭受破坏,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发展是为更好的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能力,保护则是为了合理地永续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节点与区域结合的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促进休闲体验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感染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构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坚持全面提升品位,全力打造乡村品牌的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体现文化性与艺术性;不断挖掘“乡愁”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动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旅游建设中既要全面规划,也要突出重点,实现协同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向游客充分展示各类景点的魅力;在旅游活动管理中,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体现在每个景点、每个环节和每项服务中。

三、河北省县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两者的建设发展仅仅是县域全域旅游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城居民都积极参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有五大特点,分别是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全域按照景区标准设、全域协调管理旅游工作、全域发挥旅游+功能、旅游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对新形势下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都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前文充分研究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智慧旅游、城乡统筹六个发面的发展模式(见图1)。

(一)景区发展是核心动力

县域景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游客吸引过来参观,满足游客基本吃住的观光旅游层面,而是应该向着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景区规划与发展,景区设施建设(如:4A以上景区实现WIFI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品牌大造、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等进行大力发展,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美丽乡村是广大乡村进行全域旅游的载体,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机载体,围绕着乡村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管理与长效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旅游为支撑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进入休闲时代的必然需求,应该围绕着“休、养、商、学、奇、情”六个新的旅游发展要素,依托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温泉养生、精品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拓展体验等方面,拓宽旅游边界,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四)“旅游+”拓展行业

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一个全新的旅游角度审视旅游资源、旅游行业、旅游产业,实现教育研学旅游产业、工业示范旅游产业、体育赛事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各类旅游示范基地或示范点,通过产业融合,加快推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

(五)智慧旅游搭建平台

完善县域系统平台建设:实现大型景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旅游购物区域的网络全覆盖,完善主要景区旅游信息门户网站,支持电脑、手机、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在线预订、在线交易、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交通导引、信息等功能,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搭建,促进全域旅游。

(六)城乡统筹发展为路径

第8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特征

1.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国外乡村旅游萌芽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由于工业化与城市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导致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和追求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自然环境,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西班牙政府将废弃的贵族古堡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并把规模较大的农庄也列为供游客旅游参观的范围,接待乐意到乡村观光的旅游者,由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但在这个时期,乡村旅游者的人数较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为旅游者专门服务的乡村旅游设施,致使乡村旅游还处于在初级发展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与乡村地区的通达性得到改善,旅游者的可进入性增强,这促使了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广泛的开展起来,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绿色运动的掀起,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并使之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重要选择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组织大力推动和鼓励下,乡村旅游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各国的发展虽然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其发展背景都十分相似,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第二,是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后,农业和农村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在这种状况下,各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业功能,改善农村面貌,面对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措施。

1.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特征

1.2.1 合理规划,有效管理

北美乡村旅游发达的国家,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把发展地区乡村旅游的权利下方到当地政府,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并请各方面专家进行周详的旅游规划,使开发出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1.2.2 强化社区,注重发展

若想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消除政策壁垒是关键。政府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教育,让当地社区居民了解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吸引居民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通过提供服务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1.2.3 制定政策,规范市场

乡村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区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如通过制定政策来规范市场,通过成立监督机构来监督乡村旅游市场、通过建立对乡村旅游的统计指标来评价其投资情况,通过给予借贷利息减免的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如美国明确农场应具备的软、硬件设施;编制针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和规划;成立“农村旅游发展基金”,对农场主进行资助等等。

1.3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类型

国外乡村旅游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发展了半个世纪,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文献的搜集、分析以及政府或协会官方网站报道的梳理,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类型体系。其乡村旅游旅游产品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有六种形式:(1)农产品生产基地型。该类型产品的核心为农业观光,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葡萄园、草毒园、南瓜园等各类果园、奶粉和干酪农场、加拿大枫糖农庄等;(2)动物农场型。该类型产品的核心为乡村娱乐,具体内容包括奶牛或肉牛农场、羊驼或美洲驼农场、马场、山羊农场及其它牧场、养鱼场、烟熏肉等肉制品农场、蜜蜂养殖场等;(3)花卉园艺型。该类型产品的核心为乡村休闲。具体内容包括温室、切花、苗圃、种子、公共花园、水上花园、香草园、圣诞树等;(4)乡村旅游购物型。该类型产品的核心为旅游购物,具体内容包括农贸展销会、主题节庆活动、传统乡村工艺品展览、土特礼品零售商店、葡萄酒厂参观等;(5)乡村体验型。该类型产品的核心为乡村节庆活动,具体包括农场婚礼、郊野驾车游、科普教育班、农田迷宫、滑雪比赛、民俗歌舞表演、嘉年华等;(6)乡村度假型。该产品的核心为提供餐饮及住宿服务,具体包括民宿牧场、度假农场、露营等。

1.4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1.4.1 政策扶持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壮大,无不与各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密切相关。如英国为了解决日渐凸显的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环境等问题,在2001年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增加了环境和农村事务,实施了更灵活、更富竞争性并且对环境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资大约5亿英镑来改善本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在2007年,英国政府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拨款16亿英镑来推进农村发展计划。英国政府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超过10亿万人次。

1.4.2 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使乡村地区所拥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可能的保持原真性、原生态,是乡村旅游能进行开发并能激发旅游者前来游览的原动力。在法国、日本等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它们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和规划时,非常注重对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修复和保护,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和原貌的景观。

1.4.3 旅游方式朝着自助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景点,也不再满足于形式陈旧的乡村旅游项目,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始自主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和新的乡村旅游项目。

2 国内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2.1 国内乡村旅游的兴起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村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就起源而言,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萌芽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当时政府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北京近郊的四季青人民公社、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地定点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应该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深圳首次举办的荔枝节为标志。此后,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比较发达的城郊纷纷效仿深圳荔枝节的做法,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项目。

对于乡村旅游起源的两种说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都倾向于第二种,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主要是由这个时期的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亲近自然、缓解城市压力的愿望与日俱增,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逐日增加,后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传统,渴望自由,而具有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其次从供给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面临调整,那么如何振兴乡村地区的经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乡村地区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乡村地区发展的经验,国内各级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复苏的有效手段,致力于各种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在1990年后,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以“看农家景,尝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已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往往为景区依附型开发模式,且多分布在大城市的近郊和特色农业地区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至2006年先后四次推出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把我国乡村旅游推向了新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乡村旅游热潮。截止到2006年,我国己建成乡村旅游景区(点)2万多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遍布31个省区市。仅2006年一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旅游者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人民币。(邵琪伟,2006)。200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并将乡村休闲纳入国民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省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如图1)

2.2.1 规模持续扩大,表现形式多样

在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共同驱动下,乡村旅游规模持续扩大。首先,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所面对的旅游者逐渐从精英阶层过渡到普通大众阶层,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旅游方式。其次,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较好的经济、社会影响,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自1998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至少l万个村、约300 万人口从事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的增长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从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上看,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多样,主要有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修学教育游、乡村土地产购物游、健身疗养游和乡村美食文化游等形式。

2.2.2 乡村旅游地区发展不平衡

截止2003年,国家旅游局共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1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地域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乡村旅游景区(点)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观念等制约发展数量较少(中国乡村旅游网2011)。

2.2.3 旅游功能单一,品味不高

截止2003年,国家旅游局共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农业观光项目共计154个,约占77%。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功能比较单一,仍以观光为主。国内许多地区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时,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这就造成乡村旅游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并且所提供的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品味不高,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求。

2.2.4 消费水平低,重复性消费

任何事物的发展存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同样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当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时,其发展通常是以数量取胜,在追求数量增长的基础上再寻求质的突破。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出总体规模大,而单体规模小的特点。如成都郫县农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初期,郫县农科全村居民都经营“农家乐”,以小规模经营的经营方式为主,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50%以上。而到2001年以后,“农家乐”经过重组兼并或联营的方式,使直接经营“农家乐”农户数量由103家锐减至10多家,并形成较大的规模经营模式,从每天接待50多人次发展到600多人次提供餐饮服务。这种情况的另一种表现则是消费水平低,如“农家乐”的花费一般20~30元/人天,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的价格优势明显,旅游者的需求旺盛,导致乡村旅游重游率高。

2.2.5 近距离、本地化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休闲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居民的出游愿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长假有限,长途旅游成本高的情况下,利用周末近距离旅游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近郊和远郊的乡村旅游地成为人们放松、休闲的首选之地,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这种旅游需求的推动下,已开发的乡村旅游地一般具有近距离和本土化的特点。

第9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SWOT分析;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以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1]

乡村旅游一般以小距离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但一些很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会吸引距离较远的游客。乡村旅游是乡村和旅游的结合,是旅游者在拥有可持续的闲暇时间与可支配的个人收入的前提下,离开定居地(城市)到城市边缘地逗留一定时间进行修养、健身、消遣和娱乐等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消除身心疲劳,以休闲为目的,注重游客的精神享受,即通过旅游的方式达到休闲的目的。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扬州的乡村旅游。SWOT分析是指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2]

(一)扬州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S)

1.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风情,乡村风情从旅游角度上讲指的是乡村风土(包括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乡村风物、乡村风俗和乡村风景等,这些资源的特性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态特征和乡土气息。从扬州市域范围来看,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高邮和宝应的里下河风光都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依托这些资源,扬州有些地方已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点(见表1)。从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看,现期还需依靠现有的招牌性资源作为乡村旅游的依托。

以仪征市为例。仪征以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对地处平原的本地城市居民就极具吸引力,位于扬州西郊的白羊山,距扬州市区仅12公里,植被茂盛,风光旖旎;向西的登月湖,是苏中最大的人工湖泊,水质达二级标准,生态优良,水产丰富;位于宁扬两市交界的龙山,有千亩“竹海”和梨园、桃园、山楂园、葡萄园;还有北部的石柱山,不仅有壮观的石柱林,还蕴藏木、骨化石。另外仪征有丰富的物产、特色的餐饮,如仪征的茶叶、风鹅、茶干、雨花石,在游客心目中都具一定知名度。

另外,城市居民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卉园,还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大棚生态餐厅、农家大院,还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等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太多的投入。这些资源,都为扬州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游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客源优势。

随着现代人旅游方式的转变、旅游心态的转变,为自己而旅游、为放松心情而旅游、为休闲度假而旅游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目前的生活水准下,城市极大部分居民的休闲目的地主要还是郊外、乡村。

因此,扬州乡村旅游在客源市场定位上,第一客源地主要还是扬州市区,其次才是长三角地区,对于华东、北京甚至海外客源市场,还要靠扬州主旅游线的延伸,靠主旅游线的组织、策划。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塑造,要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实实在在地做好面对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才是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乡村旅游面向的市场,就是本地城市居民。可以预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是乡村旅游永续发展的巨大动力。相对于外地游客的一次游、一线游,本地城市居民的郊外游将会渐渐发展为反复游、周期游、一地游、过夜游。特别是随着城市自驾车的普及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给予公职人员越来越多的带薪假期,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驾车1小时以内享受农家菜肴和郊外度假,将会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大多数人的选择。

3.交通优势。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目前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式。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在扬州境内交汇,扬溧高速公路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通苏南,扬州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以及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盐金公路、仪扬公路等国省干线。此外,“十一五”期间,扬州农村公路5年共完成投资14.6亿元,新建1000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达,客运通车率达99%。而这些都为扬州乡村旅游奠定了非常有利的交通条件。

(二)扬州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W)

1.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仍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观光游览产品在扬州仍占主导地位,以风景名胜观赏为重点,而乡村旅游却仍处于初始阶段,参与性乡村旅游项目较少。旅游线路设计缺乏新意,特色不够鲜明。旅行社线路模式固定,较少增添乡村类旅游产品,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的需求。

2.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乡村旅游要素不健全

扬州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水平低;城市乡村导览图标识不齐全;乡村景区的经营服务方式没有突出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扬州度假型酒店、主题型酒店、特色酒店数量相对较少,服务缺乏创新意识。

3.乡村旅游产业链薄弱

扬州乡村产业链薄弱,各旅游要素企业未能很好的衔接与合作,企业旅游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不理想。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相应的拉动效应有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仍未形成。

4.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扬州现有乡村旅游市场上,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疗养等新型复合型产品偏少、规模偏小;旅游体验性不足,以静态展览为主,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旅游夜间消费不火;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品牌旅游演艺项目,游客逗留时间不长。

5.乡村旅游季节性明显

任何旅游都具有季节性和时间性,而乡村旅游表现得尤为突出。[3]扬州的乡村旅游市场季节性问题非常明显,乡村旅游旺季一般为5—10月,“烟花三月下扬州”使得扬州的春秋格外动人,相对而言,冬季和夏季的乡村旅游市场就几乎为零市场。

(三)、扬州乡村旅游的机遇分析(O)

1.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农村问题,不仅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机遇,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挥、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提供了依据和极好年,2006年国家旅游主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年”,掀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2007年,“城乡和谐游”旅游主题的提出,更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

《扬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建设沿长江、运河的纵横生态林骨架,打造丘陵地区生态经济林片和沿江花木生产片,构建标准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形成“两带、两片、三网、多点”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

2.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的下降。

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乡村旅游却能够在不超出市民的经济能力,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由于乡村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有较强的参与性,使得传统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四)扬州乡村旅游面临的威胁分析(T)

1.竞争威胁。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扬州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主体产品各异,扬州的乡村旅游和周边地区目的竞争将很激烈,主要体现在旅游市场、旅游主题、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经营理念的竞争上。

2.人才威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应该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园林、营销、文化、建筑等学科的配置,也需要旅游、农林、建设、文化等部门的配合。目前扬州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而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员更少。

3.体制威胁。扬州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做法,乡村旅游标准制定不完善,经营主体的外来户多,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经济损失,不利于社区参与和乡村旅游的本土化进程。

三.发展扬州乡村旅游的战略对策

(一)突出特色

乡村旅游有多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①休闲度假型;②参与劳作型;③其他型,包括科考、修学等。在国内也已形成几类代表性的产品:①以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产品;②以北京为代表的民俗产品;③以皖南为代表的古村落产品;④以台湾为代表的乡村观光产品。当然,以上产品往往都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既包括农业观光,又包括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

愈是乡土的愈是个性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压迫感更甚,渴望返璞归真来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5]因此,扬州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因地制宜,以本地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吸引游客为目标。市区东翼的江都,乡村旅游产品可打造以品尝江鲜、湖鲜为特色的美食之旅,以花木观光为主的赏花之旅,另外,依托江都水利枢纽、邵伯湖等水资源,开发休闲度假类产品。目前邵伯湖度假村基础设施较好,但由于进入通道不畅(进入景区需过几道船闸),阻碍了游客进入。该产品是否可以考虑与凤凰岛度假区整合,将扬州市民通过水上引进。从凤凰岛乘快艇,只需五分钟就到达邵伯湖度假村码头,如果开通渡船,乃至实现一体化经营,通过经营模式调整,利益分享,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富有卖点的郊外旅游线。

市区西翼的仪征可依托青山、白羊山、石柱山、登月湖资源,开发观光、健身、探秘、休闲类产品。同时,两地都要利用已有的影响大力开发特色农家菜,以油港龙虾、岔镇老鹅、大桥江鲜等为品牌,吸引城市市民。

(二)打响品牌

旅游品牌,往往是具有唯一性、差异性、特色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而言,也就是它所依托的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奇妙性。在这方面,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特别是扬州郊县农村特有的乡村风情,都是吸引城市居民的招牌,在这些招牌之下,特别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包括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产品价格体系的设计、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包装、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的配套等。

(三)在强调服务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扬州乡村旅游产业存在基础薄弱,各部门联系脱节,各自为利的现象。要完成使旅游业成为扬州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使酒店业、娱乐业、饮食业、运输业、商贸业、健身业等与旅游业一道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变。

(四)在多元开发的基础上融入扬州文化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6]文化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让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扬州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扬州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扬州特色的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唐峰陵,林龙飞.“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张红艳. 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师,2008(6)

[3]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7)

[4]

[5]马艳平.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