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思政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主控着其他资源的价值方向。作为整合学校要把握三大人力资源:优秀校长、和谐师资和社会人脉。
优秀校长是学校中最稀缺的人力资源,也是学校整合成功与否的核心与关键。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中一切资源的主控者,他的才能、品行、学识、追求影响着一所学校特别是新整合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走向。作为一校之长要有前瞻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具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风范。正确地引导师生员工,并且敢于突破和超越环境,突破和超越自己,做到超前规划,超前发展。
高素质的教师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科学的人才策略则是学校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前提和保证。尊重和关注每一位教职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协调教师自身成长目标和学校新文化的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制订学校合理而富有人性化的人力资源政策,从而缓解学校的文化冲突。
社会人脉是学校获取各种资源的关系网络,而学校在社会人脉中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着学校获取社会资源的时效和数量。获取学校资源需要在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学校在社会人脉中的位置效应,争取人财物的支持,从而调动一切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最终为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价值引领,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真正能长盛不衰的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物理空间与多少资产,而是在于它有多大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一种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如果一位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仅仅把学校当成是帮助学生升学或就业的组织,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不管是校内工作还是校外工作,就必然仅仅围绕着升学或就业来组织:凡是对升学或就业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对升学或就业不利的就不去做。真正的教育家必须具有广阔的价值视野、丰富的价值意识和卓越的价值领导能力,成为学校灵魂或学校精神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
因此,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通过教师交流发言、座谈、问卷调查、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全面了解教师的价值取向,系统和深刻地领会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的价值内涵,不断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形成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能够为利益各方所共同接纳的学校价值观。构建学校教育价值观,并在已有传统和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建设性的文化,建立起学校文化特别是蕴涵其中教育价值观的战略个性,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效益优先,突破学校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
社会要求新整合学校开展优质教育,就是要讲求办学效益,要求学校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提高办学的质量和办学的社会适应性,以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培养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体现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进行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因此做好“树观念、搭平台、抓管理、提实效、促发展”的工作。以先进的教学文化理念来引领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以“专家引领”、“校本教研”等形式为教师团队全方位地提供帮助,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立“校长科学决策;教务创新实施;教研重抓落实;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学有成效”的高效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工作秩序,抓好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实效性;建立教学监控与激励机制,“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强项提升,强化学校个性特色的核心能力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使得当前校际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以教学质量论高下,而是更多地以教育强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教育强项的最终凝练可凸显为文化的个性与特色,文化的个性与特色又成为持续打造教育强项的现实依托,通过文化个性与特色的强化,不断彰显学校的生命力,在更新与转化中促成学校的不断发展。
教育强项包含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人文类等内容。办学方略和办学水平的改进与提高,为教育强项的确立和嬗变奠定了发展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对学校教育层次、资源信息、师资力量、教学装备、学校环境、文化氛围、教育服务、升学就业等进行评估与比较,从学生家长认知调查得来的数据,确定自身教育强项和特色,有效整合既有的内外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校际资源,以前瞻性、个性化的配置策略为教育强项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保障。部分学校可以以当地丰富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特色教育强项。
五、继承创新,塑造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优化
企业在市场推进方面曾经历了“一轴指向”(商品质量)、“二轴指向”(商品质量十营销能力)和“三轴指向”(商品质量+营销能力+文化战略)三个阶段,将文化战略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制高点,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无数企业的兴衰中获取的深刻认识。实践表明,名校之为名校,关键即在于它能较为充分地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自觉性和复合性,较为深入地关涉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持之以恒地建基于学校文化的持续优化。
在优化学校文化的具体实践中,应进一步增强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意识和能力,更为充分地发挥学校文化的内外功能。在教育竞争激烈的现时,名校及时地完善自身文化发展战略,适时地对办学思想进行个性化和非线性的定位,有效地将学校战略创新的精神予以释放,真正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务实地健全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突出文化主体的自治与自主,进一步整合学校文化,促成新文化的衍生。善于用战略的眼光审视自身发展目标,在组织结构的调整、规章制度的健全、办学绩效的评估等方面进行持续而全面的统筹,进而有序地提高学校整体执行力。尽可能减少接触最紧密的师生文化所产生的内耗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文化整合的效能,构建丰富、和谐,生动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 谷力.关于城市名校扩展的相关问题及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 07.
[2] 甘琼英.中小学并校的文化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影响
大众文化是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以网络媒介为载体、以大众为主要受众、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消费者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被许多学者概括为“商品化、标准化、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消费化、批量复制”等。
从消极意义上讲,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助长了享乐主义。大众文化的最终目的离不开商业利益的诉求,有效需求论是大众文化所遵循的规则,它要求文化产品具有流行性、娱乐性、世俗性。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时往往仅关注它的娱乐性内容,长此以往,有些人会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而忽略了作为社会人应该承担的社会使命。
大众文化的数量性、复制性助长了工具理性。巨大数量的大众文化产品反复出现、渗透使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大众媒体的控制和左右,人们在大众文化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压抑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导致人们形成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消解了对文化审美、思想深度的追求。
二、大众文化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大众文化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为学生带来许多新知识和新观念,从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大众文化所依赖的网络,可以使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主动寻找教育资源,增加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另外,大众文化还具有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以及资源共享等特点,从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渠道。
2.大众文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教育手段。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大众文化表现形式,为学生所广泛接受。曾有一项测试表明,“如果学习者学会调动全部感官来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合理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拓展多样化教育形式,使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平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大众文化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大众文化注重文化的表层娱乐功能,如果加以正面引导,适度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能使学生在愉快地接受教育的同时触发心灵的感悟。《易经・责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也就是特别强调文化在人伦教化中的重要功能。例如,通过在学生中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相声小品表演等活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机和活力。
三、大众文化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众文化所倡导的非主流文化形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号召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众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充斥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倾向,强化了学生的物质欲望,使其热衷于追求金钱、享乐和高消费。个别“将肉麻当有趣、将粗俗不堪当生活享受、以‘出格’赢得关注、以‘毒舌’和‘恶搞’吸引眼球”的“网络红人”倍受部分学生追捧,说明这些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淡化,大众文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2.大众文化传播的即时性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疲于应对。
大众文化依托高度发达的全球化信息传播媒介,极大地削弱甚至是剥夺了教育者的话语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在传统途径之外也能获取即时的、大量的、思想性参差不齐的信息。另外,学生们也愿意主动接受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向学生传输的内容符合他们的生活趣味,与他们的现有认识水平相当。多媒体信息化时代,如何将学生从“电子化”世界中拉回来,让他们认真听课、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3.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大众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大众文化的巨大数量性和强烈渗透性对学生的影响无所不在,但其内容往往良窳并存、多元复杂,给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树立了多种价值尺度,甚至对同一事物也存在多种价值评判准则,使学生难以进行价值判断,导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
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众文化影响的对策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原则。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大众文化不仅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能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而鲜活的材料,而且,大众文化有舆论导向功能,人们往往会因为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而引起对某件事的关注。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众文化的内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答他们的所思所问,从而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育内容的生活性。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榜样示范,希望学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形成良好品德。然而,大众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的状态,反映的是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之大,关键在于其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借鉴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性,利用来自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材料,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泛说教。
教育内容的引导性。学生盲目追求大众文化中的庸俗潮流,有可能形成重个人得失的思想观念及重文化形式、轻社会内容的审美倾向。为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决抵制商业媚俗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倡导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正确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大众文化,避免消极大众文化的侵蚀。同时,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道德判断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主体性文化人格,使其主动适应和能动改造大众文化,自主地、有分辨力地选择和接受种种文化信息,并将正确的文化信息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低俗之风之所以掀起,除了有着“物欲社会”的土壤之外,更主要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固守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育内容体系,才让低俗文化攻城掠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网络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丰富教育内容,将人类思想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加以借鉴、吸收,从大众文化中汲取养料,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开发,把大众文化改造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角度方法。
采取预警防范措施。在大众文化影响下,引起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因素增多了,为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就必须采取预警防范措施。首先是调查研究。把关注点前移,做好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信息调研工作,对这类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超前预测。其次是信息反馈。利用现代传媒及传统方法,对获取到的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信息,通过科学分析,及时高效地传达到教育者那里。最后是制定对策。通过超前预测、信息反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教育过程的调控和再决策产生影响,真正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利用大众传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除了开展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外,还要建立一批宣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题网站,主动进行正面教育,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在校园网上开辟“学习园地”、“创作园地”等栏目,把青少年德育、法律知识竞赛等经常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搬”到网上来,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征文、答题、动画制作等活动;在校园网上开通“校长信箱”、“教师信箱”、“聊天室”等,学生通过“写博客”、“聊QQ”、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和教师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还可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心理学教师交流、谈心。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学生对社会思想政治的了解和认识,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大众传媒渠道来获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应采用多样化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改变单纯的灌输教育方法,借助大众文化,如动漫、歌舞、戏剧、文学、游戏等形式,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评述刚刚发生的新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深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2.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3.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1.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鸬鹚》的时候,同学们看鸬鹚捕鱼的录像,当看到渔夫抓住喉囊鼓鼓的鸬鹚把鱼挤出来时,许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发出惊讶声,觉得渔夫太残忍、太不人道了。进一步了解到,鸬鹚的脖子上被装了个圈,渔夫只让他捉鱼,而不让他吞咽,于是更觉得呕心。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渔夫残忍”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还有不少同学觉得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渔夫残忍”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鸬鹚本是渔夫捕鱼的工具,渔夫养活他们,训练他们,就是让他们捕鱼的。如果没有鸬鹚,渔夫就捉不到鱼了,他们的妻儿们就活不下去了。这不也很残忍吗?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的同学自然是前思后想,左右为难。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3.质疑问难进行争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结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有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利大于弊”。由此一场激烈的课堂争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三、课堂争论的有效策略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一个不可忽的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他人。
如果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同学能顺利、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数据报告》(2005)显示,“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我国网民中有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中学生网络成瘾人数之多、比例之大、危害之深是让人始料不及的。虽然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但网瘾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苍白无力、滞后错位的部分内容
1.传统与发展脱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何辩证地看待网络、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游戏、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等,这无疑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回应。但是,当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显得陈旧、单薄,既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既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
2.知识与实践背离。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知行全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作为思想政治道德实践的主体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健康成长。但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且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磨炼,使得我们塑造的许多教育对象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网瘾中学生的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
3.超前与适应相悖。所谓超前,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适应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适应,就是培养出来的人能适应当前社会、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但是我们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偏向:一是只顾及超前性,而忽视了适应性;二是只注意适应,而忽视超前性。中学生网络成瘾便是前者的产物。教师在教育中一味用抽象、概括的,在现阶段还暂时无法实现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要求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周围的环境,对超前性过分强调,中学生不但不易于接受,而且还会引起反感。
二、以偏概全、主观武断的某些方法
1.注重灌输,忽视能动性。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当前对网瘾中学生的教育中,往往不把教育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片面强调教育中的“强化灌输”和管理中的“强制性”。主体性的失落,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常会造成网瘾中学生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这就必然导致网瘾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了网瘾中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了网瘾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2.方法单一,冷落需求性。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这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如果被忽视,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或激发。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位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对于网瘾中学生来说,上网可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有许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许多情绪需要发泄,同时也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才转而借助网络游戏发泄,并在网络中寻找寄托。当前,有的教育者往往冷落了网瘾中学生的需求性,教育方法单一,导致教育缺乏实效。主要表现在: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教育的目的内容、活动和结果,而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来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载体选择上从主观出发,以现成的手段作为教育载体,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教育要求上要学生盲目听从,唯师是“准”,教育变成“指令”,要求变成“强迫”。
三、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的某些环境
1.活动热情度较高与学习积极性偏低并存。独立学院的学费标准决定了其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他们从小普遍接受良好的特色技能训练,特长明显,如钢琴、书画、舞蹈和体育特长等,独立院校中多才多艺的学生比普通高校多。在大学生活中他们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热衷于参与并策划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但由于独立院校属于第三批本科层次,招生分数线远低于学校本部的招生分数线,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而独立院校作为本科院校的学习要求并没降低,因此学习任务繁重,让学生感到压力大,中学生活跨越到大学生活面临的学习环境变化让学生感到不适应,报读独立院校是不少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对学校对专业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可等等诸多因素使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高。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有的学生迫于规章制度的要求,人在教室却无心听课;有的学生没有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
2.个性张扬与团队意识偏弱并存。独立院校的学生有不少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是家中的“小太阳”、“小月亮”,学生有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相对张扬、自尊心较强,但团队意识薄弱等特点。部分学生不自觉接受学校的日常管理,他们常常认为学校管理令自己不自由;部分同学不主动履行义务,比如不愿意主动打扫宿舍卫生,不积极参与自己不敢兴趣的班级活动等;部分学生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如有好处才去做,带有较浓的功利性色彩;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排他性较为严重。作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需要调解,可矛盾的起因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因双方沟通不够或方法不当,互不相让,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关系僵化。这些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个性过于张扬,自我中心明显,团队意识较弱。
3.实践能力较强与抗挫能力较弱并存。独立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活动中他们敢想敢干,容易取得较好的活动成绩,说明他们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一旦在实践中受到挫折,比如学习上或活动中遇到困难,情感上出现挫折,学习、生活、纪律或工作上被老师批评,他们多数会表现得无所适从或一蹶不振,处于彷徨和失望甚至痛苦之中。同时,近几年学生基本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因此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抗挫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不及时纠正将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嫉妒、怨恨、自闭、抑郁症等,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杀等极端现象。
4.参与意识较强与自律能力较弱并存。进入大学后,面对相对独立和自由的校园环境,独立院校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加强,并且迫切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因此参与各种活动的意识较强,相对于学校本部的学生而言,独立院校的学生有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与热情度较高。但由于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家庭也对其相对宠爱和放任,学生成长过程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的习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如沉溺于网络游戏或玩乐等而不能自我约束,不能持之以恒保持努力和斗志。相当部分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和纪律的自律性较差,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管理有着抵触情绪。
5.优越感与自卑心理并存。独立院校的学生中相当部分因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优越性而有更多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自身见识多、阅历广、活动能力较强而比一般同学有较多的优越感。但因为高考的失利,同龄人的优异让他们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现实和理想的差异让他们的优越感没能充分体现出来,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相当部分学生反而会陷于压抑、自卑和失落之中。虽然家庭的优越可以与别人攀比,但家庭的优越并不能弥补现实的状况,加上社会对独立院校的一些偏见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因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二、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决定学生工作的成效,同时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针对独立院校“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发展要求,结合前述的独立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并由此形成的思想现状和特点,独立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风教育,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学风建设,是提高独立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针对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的特点,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了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实际制定计划,并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增强学生阶梯性的成功感;多开展学科竞赛、校园科技活动、专业知识讲座等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设立各种综合类、单科类奖学金,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感,从而强化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多渠道、多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勤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以制度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克服懒惰习惯和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快乐中成就自我。
2.强化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是我国道德建设的原则,确立集体主义思想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在当今求职中“,是否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人是社会的,社会性的人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能更有效地实现个人利益,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可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价值。针对独立院校学生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多渠道地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的教育,让学生认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让学生理性认知集体主义思想,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学生社团等集体活动,如团体知识竞赛,拔河比赛、合唱比赛,辩论赛等群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并让学生感受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意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成长。
3.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相当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在温室中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进入大学前生活在无忧无虑中,有什么困难依赖父母解决,少有挫折和失败的感受。大学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开始要独自面对一些问题,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方法不当等原因,自然就会要面对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些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感受的学生,挫折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将难以承受并容易产生轻言放弃、自暴自弃、怀疑自我等情绪,有的还因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学生了解挫折和失败是主观认识客观不足、理想和现实冲突、能力与期望矛盾的必然结果,从而弱化学生面对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要开展励志教育,邀请在逆境中奋起的社会名流、校友来校介绍他们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人生奋斗史,激发学生战胜挫折、创造绚丽人生的志气;还可以通过评选校园奋进之星,用身边同学的事例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常态,战胜挫折是人生应有的姿态。
4.经常开展自律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自律,即自觉用规范约束自己。大学生要成长为合格人才,必须善于自律。良好的道德修养源于自律,因为道德修养源于人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他律行为。近年来,独立院校的不少学生沉迷网络,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经常出现。这些并不是大学生认识不到它的害处和错误,而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因此开展自律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成为学校思想教育的迫切任务,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应开展如“大学生时代使命”“、大学生人生责任”、“如何让自我真正成长”等班、团讨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在日常的管理中,可采取“制度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经常旷课、屡教不改、破坏教学秩序的同学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学生配置行为导师,帮助他们启迪人生,监督他们形成自律习惯;对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自控力弱、自律意识差的同学,除了严格的纪律约束外,还应积极与他们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此外,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自我约束力的人是不受欢迎,无法立足社会的,从而强化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5.开展自我评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中部分学生因家庭社会条件优越而充满优越感,并表现出自以为是,自负轻狂、目空一切的特点;另有部分学生因为进入独立院校学习而感觉自己比本部的学生要低人一等。这说明独立院校学生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并导致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失之客观,自我评价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中开展自我评价教育活动。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辩证的方法,既看到优势,也明白不足。要看到家庭条件优越、人际关系广泛、自身特长突出、就业竞争中容易获胜等优势,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不能因此而盲目自负,因为智慧和能力不可能从父辈继承,必须靠自身努力才能获得,只有让知识和才能充实自身,才能让自己变成真正的优越。其次,以独立院校学生在与本部学生竞争中获胜并成功考研究生、公务员或在毕业后工作和创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独立院校也能成才,也能超越本部的同学。要让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后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大家都进行了一次空杯归零,高考成绩自进入大学后就已完成了其使命,大学的辉煌靠入学后的努力去创造而不是靠高考成绩去创造,只要努力每个同学都可以创造辉煌。
三、结语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老课程编排上有怎样的区别呢
(1)老课程理论较深,难度大,新课程理论较浅,难度小;
(2)老课程表现形式单调呆板,白纸黑字,黑白图案;新课程配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图案,更加美观,可视性更强;
(3)老课程先叙述理论,后用具体事例印证;新课程先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师生讨论、交流,而后阐述理论;
(4)老课程主要观点、概念用黑色加粗字体显示,学生一看便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主要观点和概念,与段落的其它字体一样,需要学生阅读后自己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老课程在正文的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想一想、议一议)供学生思考;新课程在正文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补充的栏目(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对正文形成弥补,特色鲜明,有利于学生自学;
(6)老课程与生活距离较远,缺乏生活气息,实用性不强;新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服务于学生生活的理念,实用性强!
二、新老课程在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别是什么
(1)老课程教学:一般先由学生自学,而后教师讲授理论,接着例举事例印证,以说服学生;没有多媒体辅助,黑板粉笔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表现形式单一,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听的很累而乏味,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基本唱主角,主导课堂,学生基本被动应付、接受式的学习,且学生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封闭式学习,教学缺乏生活气息;
(2)新课程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图片、文字材料、视频、歌曲等),设置问题,多媒体辅助,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师生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且更有说服力,课堂教学生活气息很浓!
三、新老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何不同
(1)老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照着书本念;老师举例印证,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老师考,学生死记硬背,属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深入思考、交流、讨论,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孤立、封闭、被动学习的客体,而不是主体。
(2)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互动,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延伸到课后,学生继续探究,老师继续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整个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合作的、互动的、探究的、民主的、自由的、活泼的、愉快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用性的。
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怎样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两种模式:
一种是“问题导学-学生自阅-情景创设-交流互动”模式:
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自学问题,指导学生课堂自阅10分钟,然后课件展示创设的情境,并设置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提问、启发、点拨、点评,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该种模式,好处在于学生已经自学教材,对教学内容已有大概了解,再看情境设计、回答问题时就容易些,但由于课堂就40分钟,往往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用。
第二种是“导入新课-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学生思考、
讨论-教师质疑-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模式: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政治教育
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少年就赢得了未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要求。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形成初步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主流是健康的,很多孩子与生俱来有着淳朴、善良、耐劳的优良品质,整体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改革浪潮的变迁,外来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父母的离家等都对当前的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绝大部分学生缺乏正常的信仰指导教育,“日流”、“韩流”的盛行,使孩子们迷恋明星、盲目攀比;由于父母的外出,孩子们缺少约束,沉迷网络,不仅影响学习,更严重影响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当今社会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流行,再加上农村生活本身就较城市生活艰苦,部分学生厌学心理严重,一些孩子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享受,甚至不惜动歪脑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和城市中的初中生相比,农村地区的初中生由于父母出外打工,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当前部分农村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着片面的成才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学习成绩以偏盖全,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过程,或者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单以是否有事故发生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只看结论不看过程,对个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毫不重视。
②教育观念陈旧。很多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其结果就是保证学生在读期间不出问题,不犯大错,而没有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品位的重要方法。
③教育形式简单化、内容单一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只停留在上级机关要求的内容中,方式也以说教为主。忽略了要从日常生活中,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教育。
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①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生,作为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是多元化的,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应该和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重点对象假期跟踪制度,多与家长联系,对于外出打工的学生父母,也要与其取得联系,比起学生的祖父、祖母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要更为先进一些,和他们的沟通也要更容易一些。对学校周围的网吧,组织专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纠正问题。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主动的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内部应该建立教师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机制,学科教师通常存在着重知识轻德育的观念,学校应该培训教师依据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世界观。
②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多以活泼有趣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变灌输式为渗透式,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纪念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社会调查、参观活动、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等,让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当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外形式等,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了祖国更美好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等;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辩论、谈看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学生潜意识中渴望认可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引导,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为班级做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③重视个体,抓住关键时期,寻找思想教育的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要重视每个个体,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抓住起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生生活发生变化时,如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等情况下,要多给其关爱和帮助;在学生奋斗成功或失败时要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鼓励,成功时要教育他们不可骄傲自满并启迪他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失败时要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总之,学校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思想情况,把握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化解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从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农村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面对社会改革带来的一些思想上的负面冲击、面对因家长外出打工,而家庭教育薄弱的外部环境,农村学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世界、正确区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等社会现象,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将来成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单元整组教学;随文小练笔;小学语文
一、随文小练笔概述
随文小练笔是指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思考
针对以往随文小练笔存在的孤立割裂等问题,我们尝试了新的单元整组教学,让练笔紧紧地围绕在整体目标之下,将随文小练笔与单元大练笔结合起来,获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单元整组教学意识,开展随文小练笔
单元整组教学强调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展开各个部分,最后再回归到整体上来,这为提高学生的单元习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协调学生阅读与练笔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的平衡点
一般在学生的阅读课上,时间大多数都用在口头交流上,虽然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语言文字旅程,但是,课堂上学生的那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就像落叶一般被风吹走,不能保存下来供以后欣赏,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2.小练笔与大练笔相结合
每每开始一个新的单元,教师首先要熟悉整个教材的内容,在考虑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前提下,把小练笔与大练笔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方式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以小练笔作为大练笔的补充性和拓展性训练,同时要尽量使辅的随文小练笔训练与整个单元的写作要求相一致。
(二)在树立了单元整组的意识后,要依据具体单元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文小练笔
1.构建完整的主体为随文小练笔创设合理的情境
教材的每个单元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每个单元相对于这个完整的整体来说,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个体,有自己的集中的知识点,有完整的主题,有统一的情境氛围。
2.注意平时的观察积累,为练笔积累素材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练笔积累丰富的素材。通过小练笔走进生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又一次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在社会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情况显现多样化的当前,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一、当前中小学生思想状况现状分析
(一)与日剧增的社会压力使中小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当今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较早的感受到了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残酷性。他们有的可能深刻的体会到与同龄人之间生活上的贫富差距,使他们过早的开始考虑自己所要走的路,因此更加重视个人未来的发展。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落后使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陈旧、方式滞后,不能较好的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而这种常规的,一成不变的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思想过于程式化,而不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方式深入学生的精神思想领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一味的表面说教,不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只会让现今个性十足的中小学生产生逆反心里,在心中对这种灌输嗤之以鼻。
(三)过度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中小学生性格出现缺失。当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不再使孩子受老一辈的苦,成为了众多家庭养儿育女的基本准则。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经意的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千万百计的为孩子提供家长能力所及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有时,为了袒护孩子,家长甚至不能够正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味的找各种理由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而开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过分依赖且极度自我的性格倾向,在这些孩子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包容。
(四)内容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改变着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学的必修课。学生们在接受科技的先进带给他们生活改变的同时,也被接受着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对于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取向以及道德观念的侵蚀。中小学生处于一个自制力相对薄弱的阶段,往往更容易被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所吸引。中小学生经常会因为好奇而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因为没有自控力而沉迷。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会使人长期沦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处于无措状态。人际关系淡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情绪暴躁等行为随之频现,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人。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工作的始终,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真正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上的一得一失,更重要的是长大以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二)改变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过去单一、陈旧的工作模式,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推陈出新,真正的从本质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平等的交流、友善的劝导是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比过去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文体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中小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积极进步的网络环境。互联网自身的健康发展要求网络文化逐步走向积极、文明,广大民众也热切期盼着一片纯洁的网空间,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小学生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深受其影响。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效的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决肃清网络文化中所存在的负面的、消极的、有危害性的内容,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的侵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积极进步的一面,利用其传播优势,使中小学生广泛接受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促使其人格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龙进. 简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
[2] 易春秋.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