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中小学生命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1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0-0015-07

一、生命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情感失调或生活事件的遭遇而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不时见诸于媒体,由此引起大家对于现今中小学教育的悲叹和担忧,也引起学校对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项教育的适时关注和推行,但不得不说,收效甚微。时过境迁,总会有类似事件重演,一次又一次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在面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方面是否有更好的解决之道?是否仅凭开设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案咨询,或定期的安全知识竞赛就可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放眼周边,我们发现,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三生教育等教育形态正慢慢形成一股风潮,在国外、周边地区逐渐流行并常态化。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开设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泉州市在这方面还未进行深入探索。我市教育局在推行生命教育方面非常重视,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推行,也定期开展相关的大型活动。只是因起步较晚,还没有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操作原则供学校借鉴。各学校如孤军奋战,在生命教育领域自我摸索、自我成长,学校间差异显著。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推行。因此,我们以“泉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化研究”课题为契机,探索生命教育课程化在泉州市的实践可能。

二、泉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化的界定

课程是一种活动、交往、沟通与合作,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新课程赋予课程资源的概念以新的理解,包括校内各种资源,也包括校外资源。课程化是指依托课程落实生命教育,包括学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我们努力克服现行学科课程体系和学校专项教育在生命教育这部分的弱势,探索构建适合我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模式和策略。我们以课题为依托,通过设立子课题学校进行试点研究,探索生命教育在学校的课程化实施,力求在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突破。我们主要通过实践构建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化的原则、模式、策略、途径等方面以及如何在不同学段有区分有重点有规划地实施生命教育,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识、理解、感悟、接纳、欣赏、尊重、敬畏、热爱、珍惜、完善及升华生命,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有关生存、生活以及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包括个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生命价值引导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认识自我,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对社会及他人有爱心,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

三、泉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一)生命教育课程化应遵循的原则

理念性:生命教育不是孤立的,而首先是一种需要存于每位教师、每个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文化,而后才是一种广泛与各项专题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紧密融合的教育。

全员性:生命教育不是个别实验教师的责任,而需要学校动员全体教师用心参与、用心体验。

全方位:生命教育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或是课外活动,而在于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既有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又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且有课外活动的有力支持,并与各项相关的专项教育有机融合。

统领性:因为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是各种专项教育,比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的基础。所以可以生命教育为统领来梳理、整合中小学各专项教育资源,有利于减少重复和浪费。

主体性:生命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要为主要开展目标。

预防性原则:开展生命教育,目的不是在发生事件后再进行临时干预,而是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定期开展,将发生事件抑制在萌芽状态,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常态性原则: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落实到课程计划中,常态性开展,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积累效果。

适合性原则:开展生命教育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之成长、发展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科学组织与整合。

递进性原则: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进而感悟、接纳、欣赏、尊重、敬畏、热爱、珍惜以及完善、升华生命。而课程化活动的整体设计也在于遵循这样的递进性,让学生在逐渐深入的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中体悟越来越深。

渗透性原则:不一定要专门辟出课程块和课程时段来开展生命教育课,而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学科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使课堂、活动、校园到处充满生命气息。

体验性原则:生命教育不是一门学科,重点不是教授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体验、感受、领悟,并借此达到生命素养的提高。

合作性原则:学校需联合家长、社区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学校需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家庭和社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成性原则:生命教育是面向生命群体的教育,师生互动的、现场生成的东西无法一一预设,如果为了单纯的课堂或活动效果,而忽视生命本体的自然而真实的反应,则违背了生命教育的初衷。所以,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注意放弃坚决按照预设的想法,需注意学生的现场流露并使其有所释放,从而达到尊重生命、升华生命情感的效果。

差异性原则:生命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需要、观念也大不相同。生命教育需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不同观念、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方案。

长期性原则: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着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心态来开展生命教育。

(二)地区生命教育课程化的模式

梳理生命教育课程化资料――自上而下建构生命教育课程化模式――选取生命教育课程化实验学校――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来探索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自上而下推动研讨活动、主题竞赛――自上而下整合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自上而下在其他实验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循环反复的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来探索、完善课程化体系――经过不断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形成可在全地区推广的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经过多番论证、行动研究、不断完善、改进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形成可在更上一级地区推广的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

(三)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模式、内容

不同子课题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索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而这些角度恰好与其所在学段、所擅长领域、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资源等密切相关,我们没有统合这几个课程体系,是因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这些生命教育课程都落到了实处,而且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没有具体验证哪一种角度更适合更广泛的学校之前,我们保留了这几种课程体系作为研究成果。

1.小学学段:融合各专项教育为一体,编制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校本课程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创编教材。达埔中心小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学期每年级确定一个大主题,确保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能至少经历12次生命教育活动。

(1)各学段课程内容

1~3年级内容: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初步了解自己。

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4~6年级内容:

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

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和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的合作。

初步认识与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远离烟酒和。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正确使用网络。

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

(2)校本课程模式:具体见图1。

2.高中(中职)学段:融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创编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幸福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发展实际和身心特点,华侨职校通过长期探索,整合与设计校本教材《我们的幸福课程》。该课程从四大模块十二个主题出发,以学生心灵声音为灵魂,以生命发展为主线,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以幸福感为目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最终实现幸福生活。每一课的设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生命箴言、故事感悟、知识宝库、游戏体验、生命拓展和建议分享等,让学生在感知、融入、参与、体验、感悟、分享和改变中,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终极目的。

(1)幸福课程六大理念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幸福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来感知和获得幸福的理念和行动。

积极悦纳珍爱自己:拥有幸福的前提是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自卑也不自负,喜欢自己珍爱自己,在内心深处完全接受自己的长处和拥有,也欣然接受自己的短处和缺失。因为每个人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为自己的现实而积极充实地生活。

换位思考感知生活:幸福的人拥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常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知角度是多元的,因此能保持心态平衡,泰然处事,用好情绪获取高质量的生活。

感恩之心善待他人: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们开心的事情上,所以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心怀感念,他会感谢并回报让他快乐的人和事,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人间的温暖、关爱和美好,让爱和幸福永久地传递。

欣赏万物感受美好:怀着欣赏的心情感受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可能发现和体验幸福。当看到身边的人和事物都很美好,我们感觉自己像天使一样;同时能以体验生活的态度面对挫折,而减轻痛苦感。

珍惜时间规律生活:当我们充分利用时间获得规律充实生活,这样既能保持轻松上进的生活态度,整齐有序的生活而自信和满足,更能使我们对于过去无怨无悔,应对当下踏实积极,而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确立目标做好自己: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给自己一个恰当的人生定位和目标。无论他人及环境如何,首先做好自己,尽心尽力去实现,不急于渴求结果,相信幸福就在于享受过程本身。

(2)幸福课程模式:具体见图2。

3.融合团体辅导心理学理念

选择其中与生命教育各个层次紧密相关的部分,编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可应用于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各学段。

泉州实验中学以团体辅导活动为依托,在高一、二年级每周两课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课程模式如图3。

4.融合幼儿阶段的健康教育理念

选择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个方向来确定幼儿园生命教育内涵,从而使幼儿逐步达到生命教育的各个层次:认识、理解、感悟、接纳、欣赏、尊重、敬畏、热爱、珍惜、完善及升华生命,可应用于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等学段。

市机关幼儿园依托主题活动和绘本教学两种教学方法下分别探索出对应的课程模式。

主题活动法:通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这种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接触、感知、体验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的教材更有极其广泛的空间而且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融合不同领域的内容,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来进行生命教育。

绘本教学法:是一种融入式教学方法,即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生命启蒙教育。绘本在幼儿生命教育中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启迪幼儿生命意识的好教材。以绘本学习为载体,开启幼儿生命意识。

(1)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课程内涵

3~6岁幼儿,在“人与自己”和“人与他人”两个方面已有混沌的萌芽状态,对自己身体的构造与功能很感兴趣,有的幼儿已经建立了模糊的自我概念,但对周遭友伴的关心、包容与照顾还十分欠缺;在“人与环境”方面,幼儿表现得十分茫然,但有十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人与宇宙”方面,幼儿对死亡的情绪是恐惧、担忧、难以理解、不知怎样面对。所以,可在以下这些方面开展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人与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建造自己。

人与他人:尊重他人、爱与关怀、接纳异己、群体生活。

人与环境: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社会关怀。

人与宇宙:生命之美、了解死亡、人生信仰。

(2)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主题活动教学:小班主题“独一无二的我”,从我我关系和人我关系这两个方面开展活动,形成两个大分支,48个小分支。模式如下:

“我的写真集”包括38个内容:妈妈,我从哪里来;我来当怀孕准妈妈;在妈妈肚子里;呱呱坠地;小时候的东西;成长小趣事;照顾蛋宝宝;我又长高了;别说我小;魔镜啊魔镜;猜猜我是谁;我的小脸;五官歌;我爱小脸;多变的表情;笑比哭好;表情歌;多变的脸;我的自画像;宝宝的小手;秋天的落叶;小手本领大;我有一双小小手;我的小手变变变;我的左手也能干;可爱的小脚丫;能干的小脚丫;人体秀;男孩和女孩;我的身体;碰一碰;我会摆Pose;当你发生了危险,怎么办;我会滑滑梯;我会拿椅子;小公鸡爱打架;我会守秩序等。

“健康的我”包括10个内容:感冒了怎么办;检查身体;小毛病我不怕;吃药打针我不怕;快乐早餐;我喜欢吃的东西;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干净食物人人爱;娇娇不挑食了;香香的菜等,且这学期仍在拓展中。

中班四个大主题活动,第一,“生命在于运动”形成三个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1个;第二,“我运动、我健康”,三个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9个,两个主题分别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和人与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活动。第三,感恩主题活动 “让爱住我家”,从人与他人这一方面开展活动,让幼儿从中学习爱与关怀―学会感恩;第四,“生命树――我是谁”有四个大分支,生成小分支33个。从人与自己这一方面开展活动,让幼儿从中学习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模式如图4。

“生命在于运动”包括21个内容:物我关系――我们喜欢的运动,我喜欢的运动,我们长高了,小小运动员,我们做早操,伸伸转转;我我关系――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运动伤害能防治;人我关系――调皮的球,滚球真好玩,抛接球,我会投篮,送球方法多,足球小人,说说我的自行车,好玩的自行车等。

“我运动 我健康”包括29个内容:我们的身体――胖胖兔减肥操,爱运动的木偶娃娃;我们爱运动―我喜欢的运动,我知道的运动,健康歌,小小运动员,天天做操身体好,我们都是机器人,比赛,照镜子,新邻居,向手挑战,我们的小脚丫,滑稽的脚先生,五兄弟,小驼背的苦恼,身体怎么动,身体在说话,不舒服可以哭,表情歌,运动前后,治治小伤痛,有趣的指纹,会说话的手;我们爱身体――我们的脸蛋,淤斑和肿包,流血了,流鼻涕啦,牙疼等。

“生命树――我是谁”包括33个内容:生命起源――我从哪里来,爸爸的一半和妈妈的一半,男孩女孩不一样,为什么我是男孩,为什么我是女孩;欣赏自己――不一样的我,我的名字,我的名片,我觉得我很棒,能干的我;我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我的身体会移动,拷贝不走样,头发肩膀膝盖脚,My body,和感冒病菌拜拜,不做危险的事,我的长相,我的自画像;我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摸觉、操作表现――身体的五种感觉健康活动,小毛病我不怕,牙疼,笑娃娃与哭娃娃,我好害怕,我好难过,表情歌,欢喜就好。

绘本教学:大班教学从“欣赏自己,认识生命”“自我接纳,欣赏生命”“情绪管理,珍爱生命”“生存关怀,敬畏生命”四个方面,择取了二十多种绘本,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详案,具体如图9。

第2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人们不禁要问,这两个孩子,怎么会如此冷静和专业呢?其实这就得益于美国的生命教育。正是这两个儿童从小接受的生命教育,才有了这样的一幕。美国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健康发展的人。通过营造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和平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所以,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出色。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发展至今,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成绩斐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认同和效仿。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形式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life Skill Ministry是另外一个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用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贫穷等。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死亡教育、品格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与逆境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健康教育。

1.死亡教育。美国的死亡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中小学。在美国,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进行大众化、普及化的生命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死亡相关的知识,正视生活中的死亡,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避免轻生和自杀。美国一些小学校开设别具一格的“死亡课”,让从事殡葬行业的人走进课堂,跟孩子们讨论人死之时会发生什么,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情景剧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模拟“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美国生命教育的基点是死亡教育,主要以实际生活的体验或情感活动为主,通过探讨“死亡的本质”,促使学生反省与自己、他人、自然的关系,感受死亡的本质,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1960年代开始,死亡教育逐步成为美国学校的常见课程,从小学到中学,都通过开展死亡教育课程等形式开展死亡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系统介绍和探讨死亡的生理过程、对人的心理影响、自杀的原因及预防等知识,希望帮助学生增加对死亡的认识,正确地对待死亡这一过程,加深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2.品格教育。为了改变青少年精神缺失的状态,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品格教育,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可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爱、公民的职责与权利。这六个方面的价值观,其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共同生活。品格教育中的尊重就是要尊重和宽容他人,不伤害他人;关爱包括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责任是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奉献社区,为营造美好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品格教育强调尊重、关爱、责任,同时强调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美国纽约州还专门设立了道德品质主体活动周,如“勇气周”“诚实周”“友爱周”。华盛顿州通过设置青少年“荣誉墙”,每年把30名荣誉青少年的名字刻在墙上,用以表彰。在培养公民职责方面,加州的一些学校通过设立听证会、学生议事会,同时学生还经常参加乡镇、城市等事务会议,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美国通过开展品格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尊重生命的理念,从而产生关爱生命的体验。

3.个性化教育。美国的文化多元非常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个性化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非常强调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主体的共同努力,为个体发展能力提供条件,以便培养有创造性的个体。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个性化教育体现在暑假学校。在这里每位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参加学校的科技课程。比如物理学科,从加工材料做起,锯、剪、焊、接、电脑编程等基本技能在这里就可以学会,短短的暑假就可以学会多种技能。美国对于生命个性的培养体现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来寻求真理;在教学方面,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创造轻松的范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小学阶段,注重表现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借助于轻松的课堂气氛,自由的教育氛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讨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中学阶段,让学生主动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重视考试成绩,从而塑造学生的独立个性。

4.挫折与逆境教育。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形成的,因此希望通过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独立能力。美国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开展了挫折教育,鼓励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去努力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些州立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有一周不带分文,独立谋生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论家境多好,学生在12岁后就必须做家务,比如送报、割草等,家长同时也会支付一定的“报酬”,体现按劳索酬。家庭和学校通过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

5.生活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是在1971年由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发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美国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活技能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要求不同。但无论哪个阶段,学校都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和具备的能力,并使之与社会的要求同步、融合。

在小学阶段的生活技能教育,主要是实施职业认识教育,在这个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概念,培养职业的兴趣,从而对课程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有初步认识。在中学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为职业探索阶段、职业抉择的开始阶段和职业预备阶段。通过职业兴趣了解的不断深入,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让学生了解职业的意义,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通过生活技能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的真正意义,增强生命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

6.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与死亡教育结合进行的,目前在美国有36个州将其作为必修课。美国教育界认为,死亡教育在中小学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它最好与健康教育结合进行。

第3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07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问题、追寻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否具备生命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包括教师自身具备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欣赏学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能够设计和开展丰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具备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意义的能力。南宁市中小学生生命专题教育课题组自立项伊始,就注重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训工作。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A类课题《利用本地校园电视、网络,开展中小学生命专题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立足在《南宁市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观点。

一、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整体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低龄化,、艾滋病等泛滥,面对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弱智、低能等现象,促使教育管理部门更加关注生命教育,进而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提高。2014年6月,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南宁市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分别抽取了南宁市6县9城区的32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小学教师占39.5%,初中教师占24.7%,高中教师占35.8%。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深入认识,参与度和关注度不够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应该加强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很重要的占93.2%,如果学校开展生命教育,选“积极参加”的教师占49.7%,选“服从安排”的占50.3%。在“当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时,您觉得该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多选题中,教师作出了如下选择:认为应由心理辅导教师承担的占92.2%,认为应由班主任承担的占77.3%,认为应由生物科学自然教师承担的占67.2%,认为应由语数外教师承担的占64.1%,认为应由体育教师承担的占59.4%,认为应由政治教师承担的占49.2%,认为应由物化史地教师承担的占40.6%。数据说明,一是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普遍持支持态度,但态度被动者略多于态度积极者,说明参与积极性还不高,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仍需加强。二是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心理辅导教师”、“生物科学自然教师”和“班主任”这几类教师具有要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说明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深入了解,没能认识到生命教育应该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二)教师对学生在生命成长中遭遇的困境关注不够,与学生沟通时间少、途径单一

在问及“教育教学时间主要使用在哪方面?”时,选择“传授知识”的教师占35.7%,选择“与学生沟通”的教师占23.6%,选择批改试卷与作业的教师占40.7%。在问及“你能主动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困境吗?”时,有49.7%的教师选择“会在课间找学生谈心”,有31.6%的教师选择“这是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事情”,有18.2%的教师选择“没有时间了解”。

通过分析,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小学教师由于主观及客观的原因,普遍对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不够。中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生理成长、心理问题和学业重担都给他们带来不适或惶恐,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适时进行引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就容易堆积,或许会出现紧张、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当下教师很少能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很难放下姿态去聆听他们青春的烦恼,更难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去和他们讨论生活中的困惑和人生意义所在。

(三)教师缺乏生命教育专业知识

在问及“假如请你参与生命教育,你觉得可能存在的困难”的问题时,有66.9%的小学教师、67.5%的初中教师和56.9%的高中教师选择“现有工作量已经很大,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没有多余精力顾及”,有57.5%的小

学教师、35%的初中教师和74.1%的高中教师选择“专业背景不够,担心无法胜任”。

关于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目前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师当前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在没有组织安排的情况下,很少能自觉腾出时间与精力投入生命教育的知识学习和资料搜集。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意识不到位、技能缺乏,无法引领学生追求自身生命的美,无法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等。

(四)教师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近距离面谈的交流方式减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师生间的交往方式有了显著变化。一是语言交流数字化。教师通过发微信、发信息、发邮件等以文本方式的间接交流不断增加,面对面的倾听与交流在不断减少。二是师生互动整体化。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任务布置不断增加,师生个别互动、观察、交流在不断减少。三是师生合作任务化。教师与学生教学合作互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在不断增加,真正建立在师生感情交往上的合作不断减少。

二、问题根源分析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

一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学校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与考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职能和意图,制定管理目标和要求,设置对学校的考评措施与内容。对学校而言,上级考评什么学校就做什么,怎么评价就怎么管。因此,管理部门的考评目标决定着学校的管理定位,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校生命教育的成效。二是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各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是以专题教育为抓手,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灾避险教育”、“预防教育”、“保护环境资源教育”……这些专题教育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随着各种主题节日的到来而开场,又随着主题节日的过去而淡化。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流于说教或走过场,并未上升到对生命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也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三是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当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时,您觉得该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多选题中,教师的选择结果呈发散状。此外,在调查“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问题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小学为20.3%、初中为38.2%、高中为52.2%。说明生命教育还没有进入学校有效管理的范畴,虽然在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自然等许多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或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中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些不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部分教师出现人文精神缺失

一是在全社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需要重建,教师的精神世界存在迷惘。与此同时,整个教育界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推进,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接踵而至,沿袭多年的教学思维要彻底改变,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理想目标、精神定位也产生了变化。二是当下的业绩观扭曲了育人的职业取向。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让教师普遍面临升学率比较、个人晋级和评优等越来越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为了适应当前的管理,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教师错把追求高分当终极目标,而淡化了教育本身“求真、育人”的根本,极端学科主义和功利主义取代温情的人文主义,以至于他们在迷惑、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矛盾中迷失了作为教师最珍贵的人文精神。

(三)教育育人的全面性受到功利主义影响

首先,在功利主义的思潮下,教育受到物质、功利的诱惑,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以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美术、音乐、体育学科为例,学校在安排课时设置时,当出现时间安排冲突,首先牺牲的就这些科目。在校外给学生补课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吃香,学校的绩效考核中占优的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在评优评先的各项评选中优先考虑的也是学生考试高分的教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看得到成绩以外的人文关怀和育人的全面性则被边缘化,教育的任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提供给学生快速有效的、能够形成升学效应的实用知识。其次,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与学生的升学率和高分数直接挂钩,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教师的教学动机可能就只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了。

(四)教育方式单一

在人文精神缺失、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下,说教和题海战术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固化在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而忽略了对身心健康和生命意识的培养。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大多如下: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听课;回到家,还要面对大量作业而挑灯夜战,往自己大脑填充知识成为人生的任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走进乡村的机会更少,无法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更没有在多样的生命体验中培养其面对困难的斗志和应对挫折的勇气,最终导致学生面对困难选择逃避,面对挫折轻言放弃。

(五)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不高

在我们调查教师对自己生活、工作状态的感觉时,中小学教师有5%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不满意,9.3%感到不满意,34.7%感到满意与不满意相等,有43.7%感到满意,7.4%感到“非常满意”。在调查目前的工作压力来自哪里时,有33.7%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升学压力”,有48.6%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工作量大,17.7%的中小学教师选择社会压力。从数据分析中我们感到,教师在这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下,很难有激情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更谈不上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言行去感化学生。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途径的探索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当前的教育,我们优先考虑德育是应该的,但如果生命不在,又何来德育。所以德育首先建立在对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当中,只要我们的管理部门重视,自然会有加强管理的举措。

(二)加强业务指导

1.设立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机构

纵观生命教育实施成效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其教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以下以借鉴性较强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为例。台湾早在1997年就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段,分别委托长老教会、晓明女中和得荣基金会设计了三个版本的教材,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研修,于1998年在全台湾地区的各个国中开始推行。香港地区在教育署和禁毒处的共同认可下,于1994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生命教育活动计划的慈善团体,每年为六万多名儿童提供生命教育常识普及服务。同样,我们也有必要在教育管理部门中设立负责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以帮助广大教师提供生命教育素养。

2.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研习

据调查,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对教师开展此类专业培训可谓凤毛麟角,应该引起重视。

3.加强生命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首先每个教师都要在本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意识,特别对显性学科,如小学自然、品德与社会;初中科学和生命科学;高中生命科学、思想政治,促进自然知识和生命伦理道义的有效贯通。其次加强生命教育在专题教育上的整合,如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专题教育等要加强研究,内容有侧重、有层次、有递进、无空白,不简单重复或叠加。

4.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

生命教育关注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考试分数,而是对学生影响长远的情绪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其进行反思,让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活泼、实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而教师则应注重在日常教学行为和生活小事中,对学生开展随机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

(三)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人文环境、专业支持、评价机制,很难有效提高教师的生命素养。建议:一是加强学校的人文管理。在学校中培养民主、平等、包容、自由的人文环境,尊重每一位教师,倾听教师的意见与需求,发挥师生的主动性,以校为荣,以校为家。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建立管理机制,让教师之间既能团结一心、严谨治学,又能各展所长、公平竞争,为他们多创造晋升和求学的机会,让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能从职业发展本身获取自豪感和价值感。

(四)教学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知、情、意、行的改变上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都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与输入上,而教育更深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去追寻与实现生命中的真善美。刘铁芳老师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用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教育是一个倡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过程,除了知识文化的传递以外,它更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与灵魂,它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感、道德良心,以及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合力

在生命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对孩子教育的方式不恰当,对孩子的关注只停留在学业分数和吃穿用上,对孩子出现的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各种挫折没有深入了解,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的指引,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厌学自杀等问题发生。因而,学校要帮助家长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通过约谈、家访、讲座、电话、网络联系等各种途径,引导家长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处理挫折与矛盾,配合学校做好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素养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是实施生命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试问,一个对自身生命缺乏活力与激情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具备生命意识与生命激情的学生?一个对自身价值缺乏认同感的悲观教师,如何去培育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因此,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期待全社会关心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教师生命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课程,2008(1).

[3]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4(1).

[4]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第4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实验研究证明:在生命教育课改中责任教育研究成果突出,教师本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得以提高,小课程发挥了大作用。

一、生命最宝贵,感恩要牢记

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这个严肃课题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曾设计这样一堂学习讨论课:通过自学有关资料,首先就让我们的小学生对孕育人类、生我养育我的母亲肃然起敬,对伟大母亲要感恩终身。

在小学中年级课堂讨论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女孩说孝顺父母就是要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干活,扫地、摘菜、刷碗;有的还说要自己叠被、洗衣服,少让大人操心;还有的说学习好、不让妈妈操心就是最大孝心;一位男孩鼓足勇气说:“我和爷爷在一起过日子,家里很穷,我从来不乱花零钱,上下学还帮爷爷捡塑料瓶卖钱,我不怕别人看不起。”这使我也深受感染,我含着泪花坚定鼓励同学们:“母亲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终身地无私奉献。爱父母就要心疼父母、感恩父母,终身敬孝父母,我们要毫无怨言地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入手;同时,我们也要对一切关心、帮助、支持我们的人有感恩之心、感恩之行。感恩也是子女践行孝顺父母的初始与终身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这就找到生命教育与责任教育的对接点,画龙点睛,使责任教育寓于生命教育之中。”

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敬畏并尊重生命,这是我们生命课教师的职责。例如,针对许多小学生关心还经常诉说某某明星以及各地大中小学生自杀的轻生事件,为此我设计一节生命课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的课。记得当孩子发言后,自己十分激动地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有人都应当格外珍惜她,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我们幼小、年轻的生命承载着父母与整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殷切希望,承载着人类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权利虐待自己的生命、轻视生命,应当重视她、保护好她,使之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光和热,迸发出闪亮的火花。

小学生命读本告诉孩子:宇宙与地球在亿万年的运动中,十分神奇地造就了万物与人的生命;人类经历百万年艰苦卓绝地生存与发展,使人的生命成为世界上最美好、最鲜亮的事物。因此,我们说生命最宝贵,生命值得我们每一位拥有生命的人引以为无比自豪与骄傲。我在小学生命课程教育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使敬畏尊重生命的观念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深深扎根,使之成为他们在毕生成长过程中认识外部世界的起点与基础。

我们教育孩子敬畏生命是每个生命个体的责任,因此,必须让他们从小牢记:人的生命集结着崇高的父母之爱;保护幼小生命体现高尚的人类文明;今天珍爱生命,为的是让你的未来更加美好。

二、身边小常识,责任大道理

在生命课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平时深入学习读本、研究读本,不断挖掘生命读本中实施责任教育结合点、衔接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法,将教材中所隐含或显露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联系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讲清讲透,达到思想性、科学性与学生自我完善三者有机统一。

因地制宜,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豆角是一年四季最爱吃的蔬菜之一,但是没有煮熟的豆角极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这个沉痛教训往往被我们忘记或忽视。我在结合生命读本《注意食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一节的“安全案例”――没有煮熟的豆角可引起食物中毒组织教学活动。

我先在学生与家长中调查,对此情况不知晓者分别占100%与72%。接下来我交给学生一些资料结合读本,让大家阅读。豆角中含有有毒成分溶血素与皂苷,如果豆角没有煮熟,皂苷进入胃肠刺激肠胃粘膜产生炎症反应,豆角中还含有溶血素它容易进入血液中破坏红细胞而出现溶血,豆角中毒可能危及人的生命。依此让小学生逐步悟出自己身边日常生活小常识却孕育着生命责任的大道理,我也提倡孩子们把其中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提醒全家关注生命安全。

最后,我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根据经验总结自己所了解的生活中不安全因素。五年级的学习讨论组交一份集体作业,总结如下:

1. 家庭:安全用电、煤气、防止食物中毒。

2. 学校:注意校园安全与体育运动、课余活动安全。

3. 社会:遵守交通规则,预防火灾,避免人多踩踏,坏人教唆上当。

4. 自然界:躲避地震、防止雷击、预防冻伤等。

“身边小常识,责任大道理”,注意引导孩子们自觉地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小事情,便可以总结出安全小常识,却能够阐述人生与生命教育的大道理,从小就尽心关注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

三、我在群体中,担当记心中

从个体的自然人过渡到群体的社会人,便构成了人类社会,每个生命个体便打上社会属性印记,在社会生活与发展过程中,就必然要相互依存与相互协助,形成一个利益相关的生存与发展的集体。人们之间爱的相互传递,世代的责任担当与传承,才使人类发展到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就是我国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法律条文。初等教育是国家法定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作为公民这也是他们成长良好的开端。因此,小学生的刻苦学习与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发展,就是对自己负责最好的责任担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小学生进步与发展树立了标杆。

在实施责任教育课题研究中,我把生命教育作为责任教育最好教材与载体,把责任担当贯穿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始终,让他们从小在心灵中深扎责任担当的意识并初步见诸于行动。教育学生为他人负责,在学校首先要提倡为同学服务,当好值日生、当好班级小干部、学会关心别人;然后,要为班级、为学校着想,学会关心集体。

第5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47-01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语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教师都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责无旁贷。

1 唤起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但它不只属于我们,它承载着太多的内涵,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如课文《热爱生命》:主人公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独自一人跋涉在荒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跟随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获新生。课文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心里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光明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呀!于是,我要求学生用手巾遮挡着眼睛听了45分钟的课,让学生体验海伦的处境。一节课下来,大呼“受不了”“太痛苦了”“憋死了”“不习惯”“没法生活”……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在日记本上写上自己的感想,这是一次从读到写的体验,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么的不易呀,让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吧!

2 重塑关爱他人生命的意识

我们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是在共存中展示出来的,因此,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应关爱他人。学会关爱我们的父母,邻居,老师,同学……

“5.12”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短短几分钟内,数以万计的生命被掩埋。面对灾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捐出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学生在“我心温暖灾区”的活动中,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的洗礼。

《紫藤萝瀑布》面对亲人的不幸感到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但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因为“我”悟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大自然的花给人以生命的启示,让人走出悲哀,走出困境,对生命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

3 激发学生敬畏大自然生命的意识

不管你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读朱自清的《春》让学生感受到春景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读梁衡的《夏感》,让学生感触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旋律;读何其芳的《秋天》,让学生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读老舍《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欣赏到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如诗如画……自然的景色如此奇美,课文给学生多么丰富美丽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背诵这些美文名篇,在美好的氛围里,触摸到生命的跳动,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学生通过美文认识了自然,必然会引发思考: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敬畏自然》就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人们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类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加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4 点燃学生为科学、为人类献身的生命火花

科学需要严谨态度和献身精神。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归纳、揭示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与自然和谐共处,还可以造福于社会,向人类展示进步的价值观与发展观。如居里夫人、邓稼先等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人类的科学献身,为他人的幸福献身是其生命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英雄》展示了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优秀儿女作为代价。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航天飞机瞬间化为灰烬,宇航英雄的魂魄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太空。但是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反而加快了步伐。历史已经证明,此后,许多国家、更多的人投入到太空的探索事业中去,一架又一架的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去探索那茫茫宇宙的未知奥秘。《伟大的悲剧》告诉我们:斯科特一行五人,为了“去争取国家的荣誉”,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第6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一、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

二、 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深沉的母爱》中写到:妈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气爬起来,千万不要放弃。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 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下面是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等课文后,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彼此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后,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中,屎壳郎(一种昆虫)滚着它的粪球前进的一个小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的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在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学生从这只小虫子身上看到了“万物皆有灵”,表示以后再也不小看这些虫子;有的学生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情与小虫子做了比较,从小虫子身上学习到了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的学生则从小虫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体会到一些生命的哲理……另外,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写出读书心得或感想。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五、对教材进行挖掘,在生成中激励人生

第7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策略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考验,其中有些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对这些给予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虽然有时不是太明显。有时规范和细则太多容易让生活变得无趣,人变得没有活力。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同时应健康地生活;在生活中要教导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自由、快乐的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积极地去生活;随时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尊严的、有节奏地生活;深入挖掘青少年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学会在发展中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由于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以人为主体的方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其前提条件是重视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其目的是促成完整的、全面的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其实质就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充分的去展示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让人的内在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语文学科由于它尤其独特的特点,这就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十分专注于对语文的概括能力、知识储备的强调,这让语文课程成为了训练课程,让语文的教学成为了类似于技术的培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时,其语文能力会得到不断向前的发展,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涵、使生命变得更加完美。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要将语言与精神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和能力,其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比较重要的。从生命教育的框架下去探索和思考语文教育能强化语文的内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对生命就要倍加的重视和眷恋。有篇课文叫做《生命 生命》,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当中的一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很多的人,这篇文章是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所写,她在十二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疾病所带来的疼痛一直持续到她61岁,也是她去世的那一年),这篇文章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是对生命的颂扬之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其会慢慢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去很好的修饰自己以及自身的发展问题,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生命的认识比较狭隘,大多数觉得生命只是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以及一些很空洞的生命道理这一角度,所以,学生是很希望去了解有关生命的话题及其内涵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文章中讲述的以及作者自身的故事,去很好的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重视,也表现在对于生命的尊重上,既要重视和尊重自身的生命,也要敬畏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中本文讲述了如下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最终保住了小钱的生命,构建起了一座生命桥,这个生命桥是连接海峡两岸的,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通过相当的笔墨描写了海峡两岸在同一时间的两个相异的场面:第一个是在杭州的某个医院的病床上,小钱躺在那,生命岌岌可危,他只能在病床上静静地等待来自台湾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李博士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正在寻找和抽取相应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最终找到了适合的骨髓。所做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挽救处于生命危险阶段的一个只有18岁的大陆同胞的生命。海峡两岸距离虽相隔较远,但却心心相息。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们的真善美以及相互之间的美好情感;二是体会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是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当一方有难,另一方必鼎力相助。第三,让每个人都能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并且珍惜生命。

三、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不会一帆风顺,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辛酸和困惑。它们与快乐、幸福既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的去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

第8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7S”管理;生命教育;研究

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是指联系学校“7S”管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内涵、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教育的一种活动。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珍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他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那么,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在那里。

一、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7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因其7个管理环节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称“7S”。

“7S”管理中有一项是“安全”,要求每一位员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建立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安心、放心、用心、安全地工作。这一管理理念对于我校加强对中职生的安全教育、珍惜生命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说明在我校实施“7S”管理中开展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及时的。

据报载,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自杀或杀他人的报道时有所闻:2006年1月16日,年仅16岁的浙江省某校一女生,由于考试期间没扎辫子,被拒考场,她最终选择了轻生;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

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面对一个个怵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关注。课题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和谐生活。包含以下内容:

1.重视生命,树立意识。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2.尊重生命,提高质量。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3.热爱生命,培育希望。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内涵,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那么,在“7S”管理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二、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7S”管理为基石,深化养成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深入分析“7S”管理的内涵,领会精神实质,吸收国内外、兄弟学校的良好做法,制定适合我校实际的“7S”管理模式。通过实施“7S”管理,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严格要求、注重细节的作风和习惯,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降低内耗,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教育的生命意识在于对生命的引导,即对人之尊严引导,人之生活引导,人之德行引导,人之求知引导,人之智慧引导。将生命意识体现并贯穿在生命教育之中。

1.在“7S”管理中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教育内容的规划,单从学校层面的角度讲,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指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7S”管理中重建和反思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生命乐章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点燃生命。从而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2.在“7S”管理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7S”管理涉及到实习、实训室、教室、寝室、食堂等各个领域,其实每一个领域教师都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等的教育。要让每个专业、每个学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对中职生唤醒生命意识可从三方面着手:即讲解生命知识、和谐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

(1)讲解生命知识,这是生命德育的基础。我们要在“7S”管理的各个方面中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生命历程、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的生命成长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历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衰老与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正视现实、去面对困难、去迎接挑战;教育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看到生命的可贵,又看到生命的脆弱,以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学习、工作,去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发展其内在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关爱生命。

(2)和谐生命关系。即学校要在“7S”管理中把生命德育上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互珍互爱、和谐共处。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及自然界中的生命;关心弱势群体,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3)提升生命价值。即在理解生命意义、内容、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领悟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认识到生命价值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化,懂得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与他的生命价值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及能力有关;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他只要有乐于奉献精神,敢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意于人民的人。以此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二)各环节抓落实,注重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在“7S”管理中开展生命教育应在各环节上下功夫,贵在落实。譬如对学生就餐管理,应教育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离不开食物的滋养。人的健康与饮食卫生和安全息息相关,人的生命的延续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休戚相关,否则,人就易得病。要珍爱生命必须注意饮食的营养、卫生与安全。又譬如在实训室实习,无论是钳工、车工、电工、数控、化工、烹饪等都应注意实习、实验的规范操作与安全。尤其是钳工、车工实习中的磨刀室砂轮磨刀,电工实习中的带电操作,化工实验中强酸、强碱的使用等。稍有不慎将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应从保护自己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提升生命价值。

同时应注意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室是“7S”管理的重要场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应以“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教育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应积极开展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在各自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如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文本的独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课文渗透生命教育。餐旅专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电工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学科,教师应努力从电工实习中教育学生保护自己、注意操作安全的重要性。车工实习中教师在讲清操作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着重要教育学生注意操作安全,避免事故发生等等,努力构建绿色生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习实验中受到珍爱生命、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等的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学得知识,获得能力,使生命在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美妙和快乐,实现心灵的自由飞翔;让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须注意部门配合,上下齐心。各教职员工人人都是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引导着、教育者。学校要有生命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各学期计划,并落实到各教研组、各教师。制定“7S”管理与生命教育奖励措施,定期考核。并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陈新富 魏建.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生命质量[J].职业,2009(14).

第9篇:中小学生命教育范文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渗透生命教育要循序渐进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讲求循序渐进,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低年级学生要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等。高年级学生则要学会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并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知识等。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要求。如“我是谁?生命有何意义?”小学低年级,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喜欢自己;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了解身体生长情形,懂得同情关心,初步认识和体验生命可贵。

(二)与之相关内容要提炼统整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渗透点,研究渗透的方法。首先要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分析,了解和确定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并把这些结合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这样在什么地方渗透生命教育,就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制定出一个基本的措施方案,做到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楚,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然后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科学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师可以通过读、写、听等各种方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不能倾盆大雨,也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在保证完成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细水长流地渗透、滴灌,在“润”字上多下功夫,来实现生命教育渗透目标;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演讲、小品、游戏、演习、看录象、查资料、做小报等形式,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相应课外活动要延续拓展

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知识的渗透教育无疑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但由于课堂教学本身所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内容广泛的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未必能一一涉及。而且生命教育又是形象性、实践性极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形式多样,富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不足。

1、让学生在课外种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并记录。

2、让学生体验生命诞生的不易。

3、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脆弱。

4、结合时事或重大的节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