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第1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摘要:贵州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贵州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关键词:乡村旅游 魅力贵州 资源与条件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在优势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类型

贵州旅游市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贵州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对一些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如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实际上,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最早的乡村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形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方针。按照这个要求,从2001年至今,贵州省有关部门着重进行了旅游业的结构调整,针对原先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展开的观光旅游,如何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使贵州旅游既依托风景区,又跳出风景区,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其中,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中之重。

贵州乡村旅游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满足农业发展与旅游需求的一切旅游活动,将贵州的真山真水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贵州省独特的一种蕴含着乡间野趣和民间文化的旅游形式。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郊型。这种类型是贵州乡村旅游区位经济模式的主要体现,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可定位为都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二是景区依托型。这是贵州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内,观光旅游可以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依托大型风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市场,保存乡村的原生状态,吸引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欣赏。三是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困山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山水村寨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具有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资源与条件

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看,我们知道,贵州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贵州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在全省划出12个旅游区,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各区域的战略性、结构性规划。其中,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点。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是真实的乡村,乡村的古朴原始的风貌是发展旅游绝好的条件。贵州乡村大都拥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贵州省是由无数风光美丽的自然村落构成的,贵州的每个乡村都可以开辟为一个公园,所以贵州又称为公园省。贵州的乡村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因此,贵州的乡村大多是民族村,而且是不同民族的村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等都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贵州乡村的多样性。,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的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其精髓。安顺的摊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都曾获得过国家大奖。文化并非只是文字性的东西,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物品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出白乡村,而且保留在了乡村。贵州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杨胜明. 乡村旅游应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J].当代贵州,2004,(23).

第2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一、我市乡村旅游的现状

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村寨20余个,基本形成了以平坝天龙、大西桥九溪为核心的屯堡文化观光旅游,以黄果树石头寨、滑石哨为典型的布依村寨观光旅游;以普定号营、讲义、平坝夏云镇为代表的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以西秀区罗仙村、平坝县黄土桥为代表的红色观光旅游等,初步形成了以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圈。截止2006年底,全市乡村旅游点接待中外游客83万人(次),旅游收入12090万元,仅2007年“五一”黄金周,平坝县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收入240万元,关岭县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77万人,旅游收入190.83万元,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将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对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带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发展,调整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围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推动了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同时带动了地方农产品的开发并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如关岭县有乡村旅游点4个,以2007年“五一”黄金周为例,共接待游客2.77万人,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190.83万元,同比增长20%,以此同时,带动了各行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一是传统手工制作的断桥糊辣椒面,价廉味美的农家乐餐饮业成为关岭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五一”期间,糊辣椒面销售收入7.36万元,农家乐餐饮业收入18.06万元;二是星级酒店的出租率从去年同期的70%上升到95%,非星级客户的出租率也从去年同期的40%上升到96%;三是全县轿车出租率达到65%。同时关岭县的乡村旅游还带动了旅游商品的开发,如板贵乡的“板贵花椒”作为“贵州省旅游商品”已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板贵乡的花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一万多亩,带动了全乡560户农民脱贫致富,永宁油豆豉、八德米等旅游商品实现了就地加工增值,平坝天龙通过旅游市场销售农产品促进该镇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有三个村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已达5000亩,其中种植西瓜的农户最高收入可达4万元,种植蔬菜的农户最高收入可达2万多元,天台山的酸辣椒加工销售达1000多万斤,获利500万元,农户最多收入16万元,平坝天龙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和农民加工旅游产品的积极性,拓宽了农业增收渠道,部分农民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乡村旅游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乡村旅游,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吸引和引导大量农民参与和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从事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从而转变了农村就业方式,增加了更多就业岗位,有效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如平坝天龙屯堡旅游,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44%,全村从事旅游的村民400多人,月收入500—1500元之间,间接就业780人,同时,大量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村容村貌,实现了村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促进和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平坝天龙屯堡旅游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78.9%,全村实现“四个100%”(电视入户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入学儿童参加意外伤害保险100%,计划生育率100%),电脑上网进农家50户,全村手机1361部,各种交通运输车辆203台,餐饮、食店、住宿、茶室、垂钓等97家。旅游让更多村民真正了解外面世界,增强了自身的素质,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变革了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旅游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迅速提高,屯堡景区先后组建了“天龙屯堡妇女之家”、“天龙龙狮队”、“天龙农民旅游协会”、“天龙村应急分队”、“共青团天龙青年联合会”。邀请省级旅游、建筑、行政管理的专家到天龙授课,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同时,通过举办英语、普通话、礼仪培训班,提高村民对外交流的能力和服务质量,精神文明的发展,使村民心态健康,和睦相处、言行规范、礼貌待客,呈现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旅游缺少长远合理的规划,开发的旅游项目单一,且规模较小,大多以家庭经营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乡村旅游点。

(二)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让游客感到单一。

(三)旅游商品产业规模小,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水平落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的整体优势。缺乏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四、对进一步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未来5―10年是我市围绕旅游业“奋力提速发展、实现黔中崛起”的大发展时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着力扶持和培育,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支持、发挥优势、大办旅游”的方针,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政策措施,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健康发展道路。除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休闲度假游、生态体验游、山水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外,加快开发以科考探险游、体育健身游、自助游、自驾车游等各种形式的现代旅游项目。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全面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业,尽快将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加大投入,增强竞争实力。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统一规划下,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又有个人或合伙投资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也可吸引介入,各方面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打造品牌。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规划和品牌的营造,使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形成规模,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指导,保持本色,凸现特色,增强吸引力,重点建立城郊区旅游圈,发展休闲度假、名胜历史观光、生态农业与康体疗养观光、会议服务旅游产品等,完善旅游度假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强化生态型项目的建设。发展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农产品加工、休闲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郊区休闲农业园区,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以生态旅游、民俗、文物古迹、乡村旅游为重点,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民俗、文物古迹等特色旅游,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选择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的民族村寨,建立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或旅游扶贫示范村。

(四)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改变经营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技能。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拓展客源市场。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宣传促销,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利用举办节庆活动,网络旅游信息等,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不仅是周边城市,还可面向省外拓展。充分发挥旅行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乡村旅游点纳入旅游线路,积极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

第3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民旅游 市场开发 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4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一种内生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正在被学术界所关注和倡导。[1-3]内生式发展指发展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利益由本地保留的发展模式[4]。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地是由农村社区内部自发形成的能够代表并保护当地社区利益的基层组织主导旅游景区发展,政府部门主要起引导作用,没有外来投资商或者外来投资商在旅游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村民从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决策实现真正自主控制。这类旅游地的发展模式符合了内生式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内生式发展的具体实践形式。本文选取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地的典型案例广西融水县田头苗寨作为个案,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相似的村民自治型旅游景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村寨旅游发展情况

田头苗寨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境内,距融水县城约40公里。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整体地势高峻,呈盆地地形。现有人口144户,大部为苗族,属典型少数民族村寨。田头屯自然景观秀丽,风景迷人。作为以苗族为主的山寨,田头寨能歌善舞的芦笙表演队远近闻名,表演节目丰富多彩,有芦笙踩堂、苗族地筒舞和激情扬益的篝火晚会。田头苗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村寨聚落景观,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一)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与管理情况

田头寨实行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2006年村民自发成立景区,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化管理,即入股联合、董事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村民按照个人意愿申请,经董事会同意并交纳入股股金500元,即为苗寨股东,截止目前已有32户成为股东。景区按照股份公司体制管理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务。村民共同制定股东会章程和管理制度,民主决策,选举总经理、副总经理,任命接待、财务等各工作部部长,负责管理旅游公司日常事务,每月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同时确定日常接待员工总人数,与员工签订聘用合同。同时苗寨与融水县主要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源基础较扎实。

(二)经营项目内容

田头寨旅游发展实行村旅游公司统一运营,即村旅游公司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餐饮方面,景区建有统一的餐饮接待中心,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住宿方面,景区建有统一的游客接待中心,总床位数达142个。观光娱乐部分,包括苗寨观光、观赏民族风情表演、苗族斗马等。民族歌舞方面,表演队由能歌善舞的苗族男女青年组成,表演节目包括9个项目,如芦笙踩堂舞、竹竿舞、对歌等,富有苗族特色。

(三)旅游开发规模

自2006年景区开业以来,乡村旅游业带动了田头寨村民就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9人,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在项目开发上,村民自筹资金将近45万元兴建了接待楼,使住宿接待能力由原来的农家住宿150人提高到200多人。旅游接待呈逐年递增趋势,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1年历年累计接团人数达五万人次,累计旅游总收入五百多万元,公司固定资产总额达200多万元。随着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田头寨的旅游接待将持续扩大,旅游业前景光明。

三、村寨旅游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田头苗寨的旅游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村民自治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大部分旅游收益留在了当地,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田头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困境

1. 旅游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旅游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田头苗寨的旅游发展。首先是村民自身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投资需要。目前只有32户家庭参股了村旅游公司,其余农户仍对旅游发展心存疑虑,村寨内部融资难以扩大。其次,村旅游公司参股股东在追加投资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大部分股东认为前期投资已经足够,不同意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由于资金不足,旅游设施的改善、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市场营销宣传等方面难以开展,导致景区无形中丧失部分客源,造成旅游经济规模难以进一步提高。

2.旅游组织管理问题

田头寨村旅游公司负责景区旅游项目的经营,其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公司旅游经营的效益。虽然公司正常有序接待游客,但由于管理层和村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最高学历高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文化),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公司管理工作困难重重。32户股份完全平均化,村民意见常常难以统一,出现集体决策效率低下问题。村民传统乡土散漫的思维理念,让他们难以适应公司式严格统一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管理纠纷较多,甚至出现游客服务缺失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旅游经营的效率、旅游的投资扩大,也影响了村寨旅游收入的增长。

3.村民的旅游参与意识和能力问题

村民对旅游参与的认识和旅游参与的能力关系到民族村寨旅游的长远发展。田头苗寨的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采取开放、鼓励的态度,村民可随时参股村旅游公司,进行旅游服务项目、娱乐项目的开发。但目前仍只有32户家庭直接从事旅游工作,寨内大部分人采取观望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初期阶段,旅游规模和收益还不足够吸引村民加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村民的旅游参与意识不强,旅游参与能力较弱,认为自身没有合适的方式参与,对市场前景和自身能力抱有忧虑。田头寨居民的整体旅游参与程度较低,限制了村寨内生式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相关对策探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田头寨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囿于村寨先天资源的狭窄性,这些问题单靠社区自身是无法妥善解决的,亟需外部力量的扶助,内外协力才能实现村寨旅游发展能力的提升。

1.政策支持性保障

西部地区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常常面临资金不足,人才、技术缺乏等自身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硬性问题,因此需要外部力量的扶助,特别是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保障。田头苗寨面临先天性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村民的旅游参与经验匮乏、旅游市场参与能力不够,依靠社区自身的发展水平难以有效缓解。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基础的培训教育,培育田头苗寨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村寨旅游的发展导向、宣传、资金支持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将有力地推动景区旅游的迅速开发。为解决“硬伤”问题,今后村寨旅游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政策性倾向支持。

2.合理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不足是制约田头苗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资金短缺,住宿设施无法增加建设,无形流失很多客源和收入。在保持村寨经营自主性不变、旅游收益一定的前提下,村旅游公司可以考虑进行多方面融资:①积极争取广西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扶贫和旅游投资扶助②降低入股金额,制定优惠政策,吸纳村民投资旅游公司。③推行经营项目特许权,鼓励本地居民投资参与景区开发、经营,保证其相关合作权益。④加大对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实施以项目换资金、以合作换资金等融资方式。

3.有效的旅游管理机制

田头寨的旅游发展属于公司制的企业运营模式。村民建立了一整套公司管理体制和人事架构,在旅游经营过程中也能按照基本的制度和章程有序运作。但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处于老板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大部分股东没有充分理解公司式的严格管理体系,工作中出现疏忽散慢。在公司投融资的重点问题上,股东意见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统一的决定。针对上述情况,景区管理层应当转变村民观念,明确股东权责和员工权责,体现管理层权威性,区分不合理的人情羁绊,实施清晰的公司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促进旅游的长远发展。

4.培训教育保障

目前,田头苗寨旅游从业人员的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寨内村民缺乏相应的旅游从业技能,严重影响旅游公司的经济效率和村民的旅游参与性。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是提供教育的主力,村寨做辅助,形成制度性的培训机制。首先针对村旅游公司的现有从业者培训,如旅游服务技能、旅游管理培训等,提高村旅游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其次,向全寨村民普及旅游市场基本知识,传授简单的从业技能,如游客沟通技巧、烹饪技术,提高当地村民对旅游市场的认识,增强旅游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本土旅游人。

四、小结

田头苗寨实行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村民自发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各户入股,股份平均,共同开发村寨旅游,保证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事务的主体权利,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村寨内部融资能力有限,村寨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在旅游经营中出现运作效率等,囿于村寨资源的有限性,这些问题难以解决,将会长期困扰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得到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特别是政府层面),予以增加村寨旅游发展的资金力度,培养社区独立开发乡村旅游的知识和技能,将极大提高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程增建,王金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镇经济,2009(5):109-113.

[2]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4): 36-41.

[3]任开荣.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132-133.

第5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冬天的海南岛,阳光明媚、气候温暖,三角梅依然灿烂。赶着元旦、春节结婚的岛外新人,蜂拥南下三亚,在美丽如画的滨海风光中拍摄唯美、浪漫的婚纱照。从三亚湾到亚龙湾,从大小洞天到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随处可见身着婚纱准备拍摄的新人们。

拥有鹿回头美丽传说、天涯海角爱情故事的海南岛,凭借良好热带海岛资源和深厚的爱情文化,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蜜月岛、婚庆岛、爱情岛。在“美丽中国”的昭示下,2013年1月1日,海南将全面启动为期两年的“美丽中国幸福海南——爱你一生一世”婚庆旅游主题活动,全省数十家相关企业将共同发起成立婚庆产业大联盟,用浪漫串起海南岛一个个美丽元素,向中外游客呈现精彩的婚庆旅游大餐,推动海南岛成为世界著名的婚庆旅游目的地!

美丽中国引领下的甜蜜产业

“海南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深厚的爱情文化,又经过多年的品牌打造和市场推进,已经积累了发展婚庆产业的良好基础。”海南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说,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而即将到来的2013年、2014年又具有“爱你一生,爱你一世”的谐音和寓意,为海南打造婚庆产业、婚庆经济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热带海岛一向是人们向往的婚庆度假胜地,海南即将展开婚庆旅游主题营销活动的消息一传开,即在业界引发强烈关注。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婚登记达1200万对,每年的婚庆产业产值超过12000亿元。相比这个甜蜜的大市场,海南婚庆旅游、婚庆经济其实才刚刚起步。

陆志远认为,海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又拥有中国最多的国际度假酒店,近年来邮轮、游艇、冲浪等各种时尚浪漫旅游元素又不断涌现,海南婚庆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在三亚五星级酒店举办的婚礼数量从2010年的不到40场增至100场以上,市场规模超过2000万元,并将在未来5至10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三亚已聚集了超过300家婚纱影楼,走在亚龙湾、三亚湾、天涯海角等各大景区,几乎随处可见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们。

“这还仅仅是企业单打独斗取得的成绩,现在有政府统一策划,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强势推出海南婚庆旅游目的地形象,再加上协会组织相关企业整合营销,市场前景不可估量!”海南某旅行社总经理表示,未来两年婚庆旅游不但是海南市场热点,更会成为全国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

爱情新主题打造婚庆新经济

2004年,海南旅行社开始细分旅游市场,尝试做蜜月旅游产品。经过数年的培育和推广,海南岛婚庆产业发展迅速,婚庆度假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在影视拍摄、文艺演出、明星效应等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海南岛度蜜月,参加集体婚礼甚至是费用不菲的个性婚礼。

婚庆旅游市场的发展,又拉动了海南酒店、餐饮、婚纱、摄影等多达43个行业的发展,成为一座“甜蜜的金矿”。仅以婚纱摄影为例,短短数年时间,三亚婚纱影楼从仅有针对本地市民的零星几家,发展到现在超过300家,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新人到海南拍摄婚纱照。

此外,海南的景区也纷纷加入“掘金”队伍。三亚大小洞天景区将大海、沙滩、椰林、礁石、小木屋等独特自然风光资源与酒店住宿融为一体,为蜜月度假及婚纱拍摄提供了丰富元素。

“阳光、沙滩、大海是每一位知道海南岛的人对海南的解读,但其实海南还有岛屿、雨林、温泉以及浓郁的本土民俗风情。”海南省房车露营协会会长陈坤认为,海南发展特色婚庆、个性婚庆、主题婚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协会将配合引进品牌豪华房车,推出海南房车主题婚礼,并结合海南特有的岛屿生活,推出乡村婚礼、民俗文化婚礼等等。

海南省邮轮游艇协会副会长、海南恒翔游艇公司董事长谢以楼认为,大海与游艇的浪漫相结合,可以发展出海南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游艇婚礼。现在已经有岛外高端消费者开始在海南尝试这一主题婚礼,希望能与各相关企业配合,将海南游艇主题婚礼打造成海南婚庆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一次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海南岛气候好、环境好、资源好,这是发展婚庆旅游的基础条件,但婚庆文化才是支撑这个产业的核心。”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说,韩国最知名的蜜月岛济州岛,每年吸引众多新人前往度蜜月,其实单纯论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济州岛都无法与海南岛相比,但当地形成的完整婚庆产业链及成熟的婚庆文化,让济州岛蜜月岛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个面积仅二三十平方的猫王婚礼堂,每年接待的新人居然高达9000对,每对新人在礼堂的时间被严格限定在半小时,而且需要提前数月预订。“他们凭借的,依然是其中的文化因素。”陈耀认为,海南发展婚庆旅游应广泛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

在刚刚举行的海南婚庆产业大联盟筹备会议上,与会专家及企业家建议,要尽快梳理、提升海南爱情文化,其中既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天涯海角”山盟海誓、鹿回头的动人传说,还要挖掘遍布全岛的爱情信物槟榔果、生在南国的红豆的爱情文化价值,以及黎苗族传统婚庆文化。

第6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农民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农民旅游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农闲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旅游市场已经起步。本文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农民旅游者在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的策略。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推进旅游业快发展、大发展。下面,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组织动员。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认识.

全市旅游产业继续快速发展,过去的一年。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旅游为通化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通化在全省乃至整个东北都是旅游资源比较富集、比较有特色的地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所以,着眼于推进通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需对发展旅游产业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等特点。

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旅游产业发展发明了生机与活力。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全市来看,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要解决服务业层次低、总量小、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问题。去年。

第三,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旅游产业是率先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也是较早与世界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市开放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旅游业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不时扩大。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

第四,省市出台的产业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决定和意见。高句丽旅游综合服务设施、罗通山景区综合开发、龙湾风景旅游综合开发等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正在陆续启动实施。一系列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政策环境最优时期。

第五。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随着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加速提升的新阶段。正在积极改善区位的整体优势,着力把我市打造成吉林省东南部“通边达海”前沿。通沈高速将在今年十月份前建成通车,通丹、通集、梅沈等高速公路也将陆续开工建设,通化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通丹铁路今年开工。这些通道建成后,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有效破解,与国内外的旅游合作机会进一步增加,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可以说时机条件已经幼稚,当前.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各级、各部门和旅游行业一定要抓住机遇,把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乘势快上,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

必需突出重点,今年全市旅游工作任务比较重。着力化解主要制约因素,促使旅游产业尽快上一个新台阶。

(一)以扩大总量为目标。全市旅游产业总收入今年要增长35%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要达到5%以上。这既是省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数,也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应该实现的目标。要坚决完成,争取超额完成。三要落实责任。市政府已经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状,这是市第一次实行旅游发展目标责任考核,既是激励措施又是责任约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压力变成发展动力,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确保全市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做实基础。依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领导重点包保责任制。要定期调度,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要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选择一批旅游项目进行包装筹划,充分利用各类旅游投资洽谈会、东北亚博览会以及今年在省举办的北交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引进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四要加强旅游项目储藏。广开项目源,建好项目库,超前谋划贮藏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搞好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那些增值性高、生长性强的好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开发。五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加快通化滑雪场、白鸡峰、集安高句丽、辉南龙湾、柳河罗通山、梅河磨盘湖等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整体水平。

(三)以打造精品为核心,做强特色。一要突出特色宣传。特色是个性,差别,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要依托长白山。充分展示通化旅游的整体形象。二要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精品是特色的载体和支撑。做强特色上,要突出世界文化遗产和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等主题,集中力量把品牌做大、做精、做优、做强。要做好一年四季旅游开发,特别是冬季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三要精心谋划节庆活动。认真抓好旅游节庆活动的谋划和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旅游活动,使全市的旅游市场真正的活跃起来。

(四)以创优为载体。这项工作对打造通化的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涉及市直37个相关部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旅游部门要切实负起牵头抓总、组织推进的责任,其他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要对照国家优秀旅游乡村的创建规范,一项一项地落实,一件一件地达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确保“创优”通过验收。

(五)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做优质量。一要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优化服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

必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性大的系统工程。狠抓工作落实,精心组织,协调运作。

切实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旅游产业推进组,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指导、组织协调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对涉及旅游发展的事情,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配合,打组合拳,打整体战,尤其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上,要建立“互信、疏通、高效、务实”合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第8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策略

旅游产业在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整合、创新和结构优化,形成了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旅游新业态——文化旅游,从而大大提升了旅游业的竞争能力。文化旅游产业与第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创新,衍生出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新兴业态形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培养和新业态形成,使文化旅游价值链和产业链不断延伸。酒嘉两地要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促进现有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区域新兴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文化旅游新业态。

1文化旅游新业态形成的机理

1.1市场需求拉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进入体验旅游的高端层次。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主题公园、探险旅游等体现娱乐性和参与体验性的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满足了城市人希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需求,主题酒店、度假酒店、自助游等满足了不同旅游消费水平和档次的需求。

1.2市场竞争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明显,文化旅游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并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旅游市场的竞争推动旅游行业组织的创新,旅游组织逐步朝着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格局方向发展。同时,旅游企业进行战略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为旅游企业构建联合进行市场运作的平台组织,规模优势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协同效应,通过区域联动,发展文化旅游。利用招商、节会等平台和形式,合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交通、旅游资源、旅游营销等方面的松散连接、弹性运营的组织联盟,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共同促进旅游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共识。以上这些因素不断推动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1.3科技创新为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特别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是促进旅游新业态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旅游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产品项目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电子交易等领域,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旅游企业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对产业格局进行大力变革,产业体制、经营管理、市场运营方式等方面得到有力创新,从而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出现。途牛在线旅游逐渐被消费者熟悉,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各类科技馆形成的科普旅游,载人航天技术与旅游结合形成的太空旅游,携程和e龙等都是科技创新与旅游融合形成的典型新型业态。旅游行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景区、数字化旅游,政府通过互联网系统对旅游行业进行执法监督,处理应急事件,监控区域运营情况,提供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新,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了旅游服务的整体功能。

1.4产业融合渗透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旅游产品依托对象的创新与产业融合同样会带来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产品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依托于其他产业,使其创新和开发范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形成与相关产业融合关联的旅游新产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渗透形成新的旅游新业态,也就是文化旅游。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创新,衍生的文化旅游产品既满足了旅游消费者观光游览的体验,又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餐饮、购物、休闲等体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产品得到不断创新,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外延,使产业链条不断由纵向和横向无限延伸拓展,市场覆盖面更为广泛,市场网络更为细密,客源层次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企业经营效益增加,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旅游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服务能力由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而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新型旅游业态的产生。

1.5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将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化和主题化,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紧扣时展趋势,进行特色旅游市场的开拓,通过产业融合,开发地方具有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人文积淀、风土人情、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实现旅游要素的配置创新,促进旅游产业从初级形态逐渐向高级形态转变,旅游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化,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作用于旅游市场发展,通过多区域联动合作、创新、改革、融合,实现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

2酒嘉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的策略

酒嘉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重点要采取以下策略:

2.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策略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聚集平台,政府、人才、企业等各创新主体在内外支撑环境下,文化、技术、制度、市场等多种创新方式共同作用,赋予文化旅游资源以新的财富创造能力。酒泉市近年来对兴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不断探索简化程序,政府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扶持引导和政策引导力度,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优惠政策,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优化环境。二是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文化旅游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优惠便利,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为扩大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融资渠道,酒泉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开发以及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补贴,并争取由读者集团、光大银行、酒钢集团、甘肃电投共同出资设立羲源股权投资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通过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培养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企业,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快速形成。

2.2产品融合策略

坚持产品融合的策略,将酒嘉两地的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航天科技、沙漠探险等各种旅游新业态融合创新开发,深度挖掘两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两地文化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两地文化旅游景区的层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以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一是创新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创新是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为酒嘉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才能为其注入发展的活力。二是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相关产业市场和文化市场需求,找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契机和融合点,形成适应本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融合模式,以优质项目带动,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以资本为文化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联动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形成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根据酒嘉两地文化资源特点,形成和开发更加丰富独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三是创新市场网络。创新市场网络机制,调整和改进商业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创新营销,通过交流平台、技术创新、网络促销等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文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2.3联动互通策略

酒嘉地区要与丝路文化毗邻地区联动开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和比较优势,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线路的设计上连点成线,互联互通,并强化主题、突出特色,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推进文化旅游朝着资源利用最优化、线路设计专业化和主题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延伸产业链,完善区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开发更为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价值提升。政府做好后盾,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将区域文化自身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广泛提升区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14年酒泉市共举办28项节庆、会展、国际赛事,借助文博会等招商节会平台,推进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47.7亿元,到位资金39.95亿元。2015年将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宣传推介、包装推荐力度。依托酒嘉两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禀赋,依托合作平台,借助东部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互动,提升整体联动效能。

2.4人才兴文策略

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酒嘉两地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都比较落后,资金、人才等资本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实施“人才兴文”策略,进行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政、校、企三方合力,构建完善系统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亟需的问题,同时要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人才创新环境。“十二五”期间,酒泉市实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221”工程,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0位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创业之星,每年培养100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地方职业院校在2014-2015年向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文化旅游、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管理人才超过600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引进、培养、开发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干部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2.5一体化发展策略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间的深度协作,共赢思维是开展协作的关键。酒嘉两市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观念,提倡区域协作精神,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广泛开展区域协作,优势互补,统一管理,建设互补的文化旅游产品群,共同致力于区域旅游做大做强,实现合作、互动、共赢。在两市旅游开发一体化、交通建设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上,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联合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以合作共赢为前提,通过“共推、共建”,建立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区域文化旅游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创新的联动机制,通过对酒嘉区域内文化资源脉络的梳理与文化资源特色的提炼,形成能够被市场和内部广泛认同的宣传形象,建立信息的联动机制,制定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打造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改变了以往对文化资源的片面依赖性,扩展了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深化其内涵。以旅游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开发交叉性的、边沿化的、深度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层面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促进形成文化旅游与科技、观光、游乐、美食、修学、康体、娱乐、休闲等多要素、多层面一体发展的多元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满足了人们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塑造大旅游发展体系的良好发展环境,拓展了旅游市场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保证了文化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和高效利用,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甦.旅游业态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及动力机制探析[J].时代金融,2012.

[2]李雪丽.新业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江苏商论,2011.

[3]张文建.旅游产业转型:业态创新机理与拓展领域[J].上海管理科学,2011.

第9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市场调查;休闲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lI 2009)07-0056-04

一、引言

农业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和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早前也有研究,但多是理论或概念性介绍,我国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据新华社的消息,仅在2001年,法国农业旅游收入就达到140亿欧元,2005年增至700亿法郎,占法国旅游总收入的1/4;2003年,英国达102亿英镑;仅2004年夏季,意大利的农业旅游收入就达到12亿欧元;而2004年的奥地利,其农村旅游收入也占到了该国旅游总收入的25%。但拥有近1,800万固定人口、超过500万流动人口的上海市,2006年的农村旅游收入只有10亿元。因此,根据世界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拥有丰富农业旅游资源和顾客资源的上海。有着广阔的农业旅游市场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刚刚兴起的农业生产或旅游形式,上海的农业旅游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上海周边农业旅游的调查与研究,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上海及中国农业旅游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上海农业旅游优势

1 资源优势

首先,上海农业旅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上海西南郊区河湖密布,水域广阔。水乡文化资源丰富。颇具江南水乡风情风貌,适宜发展以“水”为旅游主题的系列农业旅游产品。二是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崇明岛大生态农业可开发成为上海农业旅游一大特色产品。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一批生态示范村是可贵的农业旅游资源。横沙岛拥有上海稀有的岛屿原生态乡村资源,是发展高品质岛屿自然生态乡村度假休闲的理想地。

其次,上海拥有丰富的都市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一是多种都市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和形态资源。二是现代农业科技资源。郊区有多家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农业科技实验与孵化基地,有12家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三是长江入海口独特渔业资源和水产捕养业,杭州湾海水虾类养殖区也是上海“十一五”水虾类养殖重点规划地域。四是有丰富的生态片林资源。

最后,上海拥有丰富的综合资源优势。上海郊区古镇古庙历史人文景观已有一定开发,沿海地区开发了崇明东滩、横沙海岛、奉贤海湾、南汇滨海、浦东华夏等五大滨海旅游区。未来上海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可考虑组合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另外,上海市规划中的绿地及林带也为上海的农业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市场优势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旅游高度活跃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仅市区外环线以内就有近1,300万常住人口。常年生活在喧嚣中的市民更加向往远离尘嚣的乡村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地,向往距离近、时间短,别于城市周边的农业景象、乡村风景。因此,双休日、节假日郊游正在成为上海市民经常性短途旅游越来越多的选择并成为一种时尚。

3 区位优势

上海农业旅游业地处国际大都市郊区。除崇明三岛外,郊区交通网络建设日趋完善,郊区短途休闲旅游越来越方便,便捷的交通易于激发城市居民的旅游欲望。另外,随着上海8个新城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城镇人口的不断集聚和相关产业城的发展,郊区区县内的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也在日趋扩大。

4 政策优势

为了充分开发上海农业旅游资源。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郊县已经制定了多项政策。2005年11月,上海市旅委和农委等部门共同拟定了《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农业旅游发展重点首先为加快发展“农家乐”,争取到20lO年,上海郊区“农家乐”旅游村将达到50个,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农户2,000户,床位2万至3万张,年接待能力预计达到600万人次,“农家乐”旅馆还将成为20lO年上海世博会富有特色的“民间宾馆”。“十一五”期间,农业旅游将成为全市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头戏。国家旅游局更是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

三、上海农业旅游现状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农业旅游市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2008年,上海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958.5亿元,比2007年增长7.1%。上海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20.11%上升至20.87%(数据来源:《2008年-2010年上海旅游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另据课题组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本文把当前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分为三类,即观光农业型、度假村型和农家乐型。观光农业型: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同时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度假村型:以度假为主要服务形式,住在宾馆或别墅,吃在饭店,娱乐配套设施高档齐全,服务周到,以休闲娱乐为主,并辅以有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有些地方可以让游客选择是吃住在农家还是吃住在招待所。农家乐型:以农民家庭接待为单位,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根据课题组调查与统计,目前上海已经开始接待游客和在建的农业旅游景点约42家,年接待能力近800万。已经形成规模的景点分布情况(见表1)。

四、上海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上海农业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丰富城乡居民生活、拓展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的上海农业旅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表现为景点过于分散。由于以往郊区农业旅游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因而造成郊区农业旅游总体发展目标模糊,区域间缺乏协调发展意识,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布局的自由化,缺少组团式、集群式的有序发展,这就为游客想在短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带来了不便,客观上降低了顾

客的旅游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顾客过于集中,根据调查,周末和节假日占到了全年游客的近90%,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又占到了其中的46%强,这就直接造成了旅游资源和设施的浪费,并间接降低了服务质量。这种顾客过度集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假期的客观愿意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科学,市场做的不好,没有把部分顾客进行分流。

2 缺乏底蕴和知名品牌

目前郊区部分农业旅游景点景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和形式相互模仿;另外,尽管现在上海的农业旅游景点已经不少,但缺乏名牌,行不成自身的特色文化,难以吸引国内外其他游客,比如广西桂林的阳朔,已经世界闻名。再者,各区县近年都较偏重于园艺场、生态林等景区景点建设,对开发利用农村原生态自然景观重视不够,旅游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3 旅游产品四季不均

上海农业旅游存在季节性的冷热不均,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较为清冷。例如上海桃花节景点景区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桃花花期的短短20天内、以及秋天的桃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一些封闭式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桃园内的设施基本闲置。

4 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一些景区景点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须设施与服务配套跟不上,某些景点景区与旅游公交和相关旅行服务单位沟通不够。既不便游客,又使旅游直接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休闲产品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一些景点景区又因交通的不便,影响客流量。根据我们调查,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20%的游客是自家车前往,但其中有63.7%的游客认为如果有更方便的旅游专线和公交,他们并不会开私家车。

5 营销力度不够

相当多农业旅游景点在市民中知晓度较低,绝大多数景点景区以散客为主。调查显示。在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中,46.4%的游客是朋友介绍来的。28.3%的游客是通过媒体广告获知的,另有11.3%的游客是通过网上获取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在营销和宣传力度上,上海旅游从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做的还远远不够。

五、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统一规划

发展农业旅游,应坚持政府规划先行,着眼长远。政府应该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把当地的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法规,做好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景区设计、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等,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施科学管理

完善农业旅游的标准化管理。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统一各类“农家乐”或“渔家乐”等产品星级服务标准,规范各类农业旅游景点及其相关综合配套服务如交通、餐饮、卫生条件等软硬件标准。定期对“农家乐”或“渔家乐”等各类农业旅游景点服务进行星级评定,加强监督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3 塑造旅游形象,实施品牌战略

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地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形象的感知,是对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特色的高度概括,能够给游客以遐想,诱发出新的欲望。上海郊区各农业旅游景点和景区应根据各自的地方旅游资源、产品特色、农业旅游历史等多种因素,通过对农业旅游产品差异性分析与产品独特性分析,设计和培育不同的区域农业旅游地形象,增加景区景点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从而形成自身品牌,提升竞争能力。

4 加大营销力度,实施资源整合

农业旅游从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应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回头客,通过游客的口碑,扩大游客群。另外,还应该加强景点广告宣传,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加强对郊区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聚焦两大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拓宽旅游客源市场㈣。农业旅游资源往往蕴涵着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等内容,我们应该以民俗文化为纽带,以人文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以自然资源充实人文资源的内涵,合理开发一起可以利用的农业旅游资源。即把当地的一些具有风俗人情的历史文化和以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农业旅游区的开发结合在一起,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5 加强创新。提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也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法宝。就农业旅游而言,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主要存在的形式就是前文所说的三种形式,即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述三种形式已发展相对成熟,此类产品也已经失去新鲜感,其对顾客的吸引力也大大减弱。因此,借助创新手段,不断推出新产品,是旅游农业进一步发挥经济带动作用重要方式。这也就要求,从事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企业抛弃传统的家庭作坊观念。引进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理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并保证新产品能够不断出现。

提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就必须坚持下述理念,①走特色路线:旅游农业发展初期,经营者相互模仿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在对上海旅游农业的调查中,农庄类所提供的服务几乎一致。但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经营者必须通过特色化的休闲娱乐形式吸引顾客,并深入挖掘所有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②坚持整体性、自助式的产品设计理念:都市游客对旅游农业越来越显示出整体性自助式的消费趋势,所谓整体性,是指产品在功能和内容上的多样组合,游客希望从中得到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餐饮、趣味休闲等多方面的体验;而自助式,是指游客能亲自动手采摘果蔬、捕捞鱼虾、耕田、加工农产品等。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农业的生态理念:旅游农业开发过程往往由于随意性而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减少这种破坏,旅游农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必须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否则,旅游农业的繁荣就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