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1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量,凸显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李兰军(1967-),女,河南鹤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统计引用和金融。(河南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7-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高职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

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需求的

变化与更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

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突

显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招生状况

据中国民教网教研室统计,2011年专科(高职)二批的录取

最低控制线降到了历史最低谷,每门课平均大约

30分就能上大

学。尽管如此,专科(高职)批次,尤其是专科(高职)二批的投档

情况显示,不少院校仍然生源不足,零投档情形较大面积出现。

有专家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已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究其原

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认同感不高。受传统的“唯士唯学,重士轻工”思想

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心理,职业教育被

归结为“次等教育”。同时,还由于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的功能和价值缺乏宣传和引导,形成了尽管高职教育就业能力

提升,但依旧很难吸引家长学生的关注,社会吸引力不强。与全

国高校火爆的招生现象相比,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这

种招生现象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2.生源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生源急剧减少一方面与考生人

数逐年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考生选择的多元化也是生源不断减

少的一个原因。有的考生觉得专科学历不值钱,选择直接就业;

也有不少考生选择复读,冲刺心中的名校;还有的选择到国外自

费留学,这些都导致了生源的分流。生源的减少也加剧了高职

院校的竞争激烈度,被淘汰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导致没有特色

的学校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3.实行注册入学,喜忧参半。从

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开

始试行注册入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

招生范围更广,招生自扩大了;忧的是办学实力一般的院校

很可能出现无人可招的局面。

4.专升本比例减少,影响高职院校生源。高职院校实行专

升本,可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贯通,为高职毕业

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条件,也可以使更多家庭愿意让子女进入高

职院校。但是国家逐年减少专升本比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

升学渠道受阻,致使许多考生放弃了入读高职。

(二)校企合作状况

高技能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高技能人

才属于经营型的范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经验的积

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

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所以我

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求,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但现实

中,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利益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高职院校

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因此,双方很难

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

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在效果上普

遍处于自发性、浅表性、松散性的合作状态,校企合作深度不

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层面的问题。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国家和地

方政府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仅限于舆论宣传、行政

鼓励,政府缺乏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缺乏相关法律

政策制度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虽

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

养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

时在实践技能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都

会比较明显。但问题在于,短期内的实习实训企业需为学生加

大投入,但利益却不明显。同时,由于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

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

缺乏最根本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一方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学

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和运行,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机密和知识产权问题时,由于双方责

权利规定较模糊,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企业出于市场竞争考

虑,合作热情不高,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

作,无法得到深入锻炼,无法得到真切的实践体验。因此,在目

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导致的局面是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校企合作

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相差甚远。

2.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弱。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的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企业

关联度不高,学校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很难满足

企业的需求,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而,

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经营影响力、支持力较弱,这影响了校企合

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或

“2.5+0.5”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完成理论课后集中到企业实习,

但企业在临时性活动或其他任务需要用人时,学校因教学计划

局限往往不能安排学生去实践,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不够,

这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丰富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同感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严

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发达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展职业教育,甚至被

视为解决经济低迷、走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高职教

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各国提升高职教

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为重,以质量取胜。如德国

的应用技术大学(FH),注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实习,形成了适

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

中生的梦想。因此,我们看到,培养出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技

能、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

条出路,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才能得

以更新。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其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需

要,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达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

提升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状况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积极

性和参与度,可企业的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感,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与机制进行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尽

快研究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以及与法律法规配套的

可行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同时,制定校

企合作的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通过

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

和激励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使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认真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和义务,也符合市场运作规则。在培养

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这部分支出单靠强调企业的

社会责任是无法长久坚持的,这就需要通过优惠政策或其他方

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如可根据企业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

企业材料的费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特殊的财政资助政策等

(如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支持),使得企业得以坚持下去,形成校企

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三)校企合作需深度化

校企合作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企

业双方的利益诉求,根据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全方

位的不局限于一种模式的灵活性深度化合作,培养出针对性强、

工作实际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

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

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和生

产的直接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紧贴市场需求,同

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拓展新的职业岗位。一方面有利于

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鲜

明的职业指向。高职院校只有找准了其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具体

实践空间,形成其独特的优势,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良性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工作实际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院校的

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育课程安排的局限性,遵循职业岗位技能

形成的规律,创造一个好的技能学习环境。注重实施“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实训实践过程紧密融为一体,努

力实现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育的成功实

施主要也由教师决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

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也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基于此,目前我国高职院

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

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就业标准,把教师基本素养与行

业素质合于一身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

能以及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但就我国高职

院校的发展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是由普通教育院校转变而来,或

由几所普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原有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

经验,新招聘的教师也因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企业生产的

一线工作经验。

因此,学校应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可采取分期、

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以解决教师实践

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活

动,不仅能服务企业研发,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由

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转变,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选派专家、工程

师、技师等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企业人员完全按照学校管理要

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帮助

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优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着

重要作用,达到教学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双赢的效果。

3.课程考核标准与方法灵活化。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

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学校

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不应单纯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

能力,还应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

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工作表现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创建技能

考评标准,真正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

业教育版),2010(15).

[2]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第2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一、引言

无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还是公民个体,发展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国家的发展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个体的发展则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看做推进国民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在教育管理研究领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宏观监控手段之一,而教师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发展和提高也成为教育兴衰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理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对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对现行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许杰从宏观上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三种主要的模式: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大陆模式主要是指西欧国家的一种政府调控手段,带有政府意志和价值取向的外部评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模式则是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展起来的,具有非官方性,而英国模式则赋予学校极大的自治权,即自我管理和负责制,政府干预相对较少。

然而,宏观的理论指导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当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现代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势必要求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玉琨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一书中详尽地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整体框架与实施步骤。总体上,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它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基础,以学校的发展为保障的对象,以价值引领与组织学习为核心,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

发展性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建立在如下的理念之上:

第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具有比较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即只有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才能是最好,而“更好”本身则蕴含这发展的理念。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乐于使学校做得更好,促进学校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质量的进步和提升是发展保障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二,“绿色校园”和“绿色教育”,这里的绿色通俗地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和教育,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有体制和制度的保证,而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保障;第三,“外部支持”和“内部努力”,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强调,学校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两者不可或缺;第四,“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共同发展,学校的有形资产的增加和无形资产的增值的提高办学条件和吸引优秀资源的关键所在,因此,两者应该共同进步与发展;第五,“资源优化配置”与“文化引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是提升办学效益的需要,文化引领则是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引领,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引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三、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师发展的相关性

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因此,如何提高并保障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教育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需致力于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陈玉琨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分别是: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修养与职业道德、伦理追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必备素质。

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这种发展的保障与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所倡导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相关性之一――发展性。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发展性与持续性,它以学校的发展本身作为保障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质量保障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机制的完善,以切实保障学校发展的潜力和可能逐步地成为发展的现实。

相关性之二――自主性。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自主性和自主发展,只有依靠学校,特别是教师的自身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保障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总体而言,外部的推动与内部的自我完善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常见的运作机制,而学校和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和管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调整的活动这样的内部动力远比外部压力更有有效。

相关性之三――激励性。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学校和教师可以而且应当是自我激励的,学校应该鼓励教师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如何才能使教师真正意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积极地、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呢?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需求驱动的,即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行事,因此,满足需求是激励人们行事的基本方法,针对教师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相应的做法包括各种教师奖励制度、职务的提升以及精神上的鼓励。而这些正是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所明确提出的,因此两者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环境与保障,后者则为前者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可能,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没有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教师的发展无从保障,没有教师个体的发展与提高,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只是空谈。

四、结语

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事关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完善保障体系,促进教师发展,是值得全体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46-50.

[2]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商务印书馆,2006.

[3]潘文爵.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以凯里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51-152.

第3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第4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吸引力 内部因素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2-02

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外部因素包括政策法规、社会观念、政府支持等,内部因素包括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是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甚至有的外部因素与职业院校本身并不直接相关,职业院校能从自身做起,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的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一般都只是内部因素。所以,研究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限定在这些内部因素上。

一、办学特色

特色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首要因素。特色总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无特色即无创新,或者说无创新即无特色。特色就是通过创新,走他人未走过的路,或者通过创新修正他人已经做过的路,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具有职业性、技能型和多证性,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正是在市场导向下将这些特点予以地方化、行业化和技能化的结果。鲜明的办学特色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外在的特殊表现形式,将职业教育的特色传递给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以此吸引他们的关注,引导他们选择职业教育。因此,办学特色是一种第一印象因素,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不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多数职业院校的通病。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南宁之外的地市发展中的高职院校,目前都处于生存挣扎期,特别是近两年,这种发展轨迹与特点更明显。为解决生存问题,发展中的职业院校无法更多地顾及内涵建设,依据市场行情,环顾左右,不考虑院校的长远发展,效仿其他院校或者依据主观臆测,随意设置专业或进行专业调整,不考虑师资与办学实力,办了再说。在这样的办学思路下,办学特色荡然无存。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一般的职业院校基本都有开设这个专业的经历或者想法。并不是说,办这个专业就会使职业院校专业趋同,有些综合性的职业院校在有明显特色的前提下,在综合性的框架内,适当开设一些市场所需的其他专业也是很好的一种做法,可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但对于那些本身就没有什么特色的院校而言,跟风开设这个专业也许就是不妥适的做法。专业的开设没有规划,专业能开多长时间就开多长时间,专业比不过别人或者专业维持难度大了,干脆就再换新的其他的专业。如此没有特色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势必导致这样的院校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自然不会关注,更不可能选择。

相反,职业教育倘若能在地方性、行业性和技能型等方面予以强化,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这种情况就会调整过来,学生、家长和其他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就会关注职业教育,进而选择职业教育。

(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最客观的基础就是生源。各类潜在的生源和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在观察和选择职业院校时,通常会将关注点集中在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两大核心问题上。这两个问题是密切关联的,鲜明特色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没有特色的院校毕业生通常就业难度较大,例如非财经类职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与财经类职业院校的同专业毕业生在人力市场上受关注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存在一个特色问题,即专业特色或者说专业优势的问题。

高职院校发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包括地域优势、行业优势、传统优势、师资优势等,形成自己的特色,不盲从市场,不盲目跟风,辅以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生存与发展就不成问题。

二、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是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如果将学生比作产品,那么教学质量就是直接反映产品质量的因素。职业教育不是仅靠鲜明的办学特色就能具有吸引力的,其背后的支撑的力量主要就是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质量能够通过巩固办学特色,在外在层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技能和素质,铸就教育“产品”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优势,而在内在层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也是巩固办学特色的需要。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职业教育即为就业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就业质量的优劣其实才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最为关键的体现。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不是没有基础的,这个基础不是单纯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而是扎扎实实的教育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学生掌握和习得行业与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然后才具有在人才市场上与人竞争的能力和优势,才能顺利就业,高质量地就业。

(二)提高教学质量是巩固办学特色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基本的衡量标尺就是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这与其他类别的教育明显不同,而这恰恰正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等特点所决定的。鲜明的办学特色是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首要因素,办学特色虽说可以有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传统特色,但这些特色却必须依靠提高教学质量来巩固和强化。

提高教学质量是巩固办学特色的需要,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命题。目前高职院校都有一些特色专业,这里虽不排除这些所谓的特色专业是否真有特色,仅就特色专业而言,就是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特色专业如何维持和发展,不是这个特色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依靠的只能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与巩固办学特色其实是共生的,提高教学质量能巩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巩固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特色专业这个小的角度切入,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点,从整个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巩固看,这种关系仍是存在的,更不容忽视。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保障,也是强化办学特色和巩固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保障。以广西的高职院校为例,大凡招生好的院校,其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也做到相当到位。

职业院校办学再有特色,教学质量再高,学生实力再强,如果没有相应高效的“推介和销售”,这些亮点和成绩都会大打折扣。所谓的“推介和销售”指的就是就业指导与服务。尽管我们鼓励学生自行联系用人单位,自行推介自己,但学生的力量终究太小,且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一般都不予注意。用人单位和准用人单位更看重院校的工作,这无形中也加大了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难度。

北海职业学院“利益相关者视域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对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过认真的调研和学习,通过调研和学习,发现就业指导与服务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远超出我们此前的预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团队,团队中成员职称分布合理,从教授到助教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且成员一般均具有厚实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背景。就业心理引导教师大多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具有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学位,就业维权教师,基本都有法律实务经验。良好的团队保证了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就业心理正常化、预期合理化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实效奠定了基础。同时,该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与科研、教学捆绑在一起,该校的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就业指导精品课程以及一批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科研项目,带动了所有团队成员钻研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科研、教学与实践完全融合在一起,高质量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为浓厚办学特色背景下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找到合适喜欢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二)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强化办学特色和巩固教学质量的保障。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其实可以通俗地归结为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最后一个环节,因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吸引生源的第一步,这是招生所需的,即学生的“进”的问题;高质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即学生进来后的“稳”的问题,而就业指导与服务则是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即学生的“出”的问题。“进”、“稳”和“出”三大环节正是职业院校学生整个院校学习生涯的概括,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都会削弱职业教育的新引力,换言之,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完善这三大环节,做出实效。

就“进”、“稳”和“出”三大环节而言,“出”的环节是“进”的环节和“稳”的环节得以巩固的保障。也就是说,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强化办学特色和巩固教学质量的保障。

综上,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浓缩起来就是三大问题,即特色、教学质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这三大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其色是关键,教学质量是基础,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保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要从形成特色,狠抓教学质量以及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入手,练好内功,由此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也由此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争取政策与法规支持,这样才能有效地、可持续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檀钊.强化三大支柱,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7)

[2]李名梁,李媛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要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

[3]宋蕾.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初探[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6)

[4]孙诚.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2011C0223)

第5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国家对就读中职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表达了政府对中职教育的一种支持态度,初衷虽好,但很多学生及家长不但不买账,甚至认为“免费教育不值钱”。很多学生宁可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也不就读减免学费的职业学校。有的学生即使入读了职业学校,由于跟学校没有“经费关系”,并不珍惜学习机会,相当一部分学生很短时间内就流失了。国家学费减免政策,只看学生人头数,不考虑专业及学校实际,致使各校只在招生环节下功夫,只要把学生招来就能获得国家给的人头经费,导致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资源难以统筹,有限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不能形成合力与优势,学生在哪个学校学都一样,甚至学不学都一样。

职业教育成本高且经费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但钱要用在刀刃上。免收学费可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怎么“免”需要系统规划。职业教育只有经费上的支持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建立相互协调的、多元的政策支持系统,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办出特色,让人民满意,对社会负责。

一、做好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系统设计

如果政府层面出台的各项扶持中职教育的政策缺乏对教育发展的长远考虑,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同孤岛,势必导致职业教育漂浮不定、左右摇摆,很难找到发展重心。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有宏观的顶层系统设计,各项政策的制定应以提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的,注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兼顾,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解决后续问题;不仅要适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要在引领其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职业教育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二、在生均经费投入的同时限定各校招生规模

按在校生人数进行财政拨款,应在实施这一政策的同时,对各校的教学资源、师资情况、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社会影响等做出正确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合理确定各校的招生规模,让各校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坚决杜绝不顾质量、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职业学校不是企业,不一定要做大;职业学校也不是军队,不一定要做强。其发展思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将职业教育办到一定高度。

三、走特色发展之路,按需分配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职业特色。学校特色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学校特色的选择应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所在区域的文化与传统,立足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特色的学校,经费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政府应对不同专业、不同特色的经费需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加大对特色办学的扶持力度,按需分配,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鼓励职业学校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让各个学校在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上给自己明确定位,做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

四、取消免费政策,以奖代补提高质量

实践表明,中职免费政策并没有给中职教育带来理想的发展状态,国家投入的资金与中职教育的“收益”没有形成正相关。不妨尝试取消免费政策,根据办学成本,让学生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责任意识,也会让他们由于学费的缴纳而对退学有所顾虑。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让大多数学生得到不低于学费的奖励。

第6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TTQM;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3-02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教育模式,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双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将教师“所知”转化为学生“所能”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教学质量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和方法很多,但从如何培养出高质量合格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意义出发,职业教育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特点,因此职业教育的质量理念可以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TQM”(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教学中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Total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TTQM)的理念。

本文认为,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是一种借鉴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教学质量观,即在职业教育中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师、用工单位、学生和其他全体教职员工等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倡导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用工单位和学校满意,从而使广大教职工持续受益,使学校得以长期生存并保持新鲜活力的一种教学管理的思想和方式。从职业教育机构自身而言,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对所属的全部教学资源的全面管理,调动本部门和兄弟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全面落实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一、统一思想,全面树立教学质量观

思想是种看法,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质量的看法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决定学校所呈现出来的教学质量。因此,TTQM建设的第一步必须统一全体教员的思想,达成质量取胜的共识。

(一)增强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相关领导应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质量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明确领导就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

(二)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教学思想,都需要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去贯彻落实,因此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而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需要指出的是,全面教学质量管理重点在“全面”两个字,这就要求不仅仅是一线教师,所有涉及到学生管理的教学单位、教辅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全体教员都应建立和强化质量意识,共同推动质量建设。

(三)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多以教师为主体,但学生是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而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生思想、身体、文化知识以及心理素质的变化的表现上,最根本的标准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1]。因此,TTQM的教学质量建设必须从学生点滴学习生活入手,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把目前的学习与其日后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结合实际,制订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对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制订相应的规格和要求,并始终把它当作一种目标追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质量标准的确立须以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前提,既要重视用人单位和学生近期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的未来需求,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因素及其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要素,保证质量标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一经制订就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更改。

此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不是单纯的传统大学高等教育要求的学生对知识的熟知程度,应注重立足于职业教育和学生未来需要,重点放在学生对所学的应用能力。这种以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标准,不仅仅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稳定输出,也有利于职业教育机构的品牌推广,推动学校稳步发展。

三、强化部门间合作沟通,真正落实“全面”观

TTQM管理思想的全面,不是单纯的部门内教学管理全部相关内容的质量管理,还包括与学校教学建设有关的校内所有部门共同的质量意识,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各部门间必须打破传统部门界限,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实行必要的跨部门合作。

借鉴企业管理中业务流程思想,将职业教育划分为三部分重要内容:招生(输入)、教学管理(生产)和就业(输出)。传统架构下各部门各司其职,相对独立完成自身部门建设。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思路下,上述各部门可从几个方面强化合作沟通:

(一)招生办与教务处合作沟通

第7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15-02

2010年2月28日至2010年3月2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再度引发了职教热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迫切的要求[1],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将自然形态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就促进了这种质的转化,扩大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一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国家、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

人力资本概念之父舒尔茨就强调了教育在人力资本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方法,是人力资源生成和提高的基本途径,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2],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

(一)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以分类专业化人力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而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通过与生产分离的学校教育和实践中学习。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单纯依赖或主要依赖“在实践中学习”,无论是对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或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高,都是低效的[2]。相对于一般文化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上有显著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 既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形成专门领域的职业技能,能同时担负一般人力资本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双重任务;(2) 在教学体制上,职业教育十分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有利于高质量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如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教学体制上校企密切结合的范例。(3) 职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系统教育训练,使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第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第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第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倍数效应[3]。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却创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就是明证。

二、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总量需求较大

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工业化的中期也好,还是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也好,都迫切地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劳动者大数是3亿人,而其中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为1亿人,占1/3,距离发达国家1/2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2]。我国产业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将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技术结构将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所谓的“灰领”人才,都需要职业教育来提供。

(二)职教存在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

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有存在着结构性短缺。

(三)职教发展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机制不配套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实现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1)管理体制不顺;(2)劳动就业制度尚不健全;(3)职业教育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三、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实行开放办学、树立正确的理念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针对中职教育“开放性”的特点,要自我超越,大力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纲要的要求。

职业学校在发展上一定要树立以下几个理念:(1)实践重于理论的理念,突出技能特色;(2) 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理念;(3)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二)在人员使用上要增大职业学校自

由于管理机制问题,加之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难管,工作强度较大,收入较低,所以要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从企业聘用优秀的双师型人员来上课有一定的难度,致使一些需要生产实践专业课,只能由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教,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给学校较大的人事权,除通过公开招聘人才,也可灵活性地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代课,改善师资结构,加强信息与技术交流[3]。使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技术人才能很快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二者的双赢。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一定要经过人才需求调查,科学地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发展趋势,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要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的超前意识对原有专业进行增、删、调、补,以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准入制度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与推行服务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人们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也是技能水平的有效证件。因此,职业学校应继续进一步加强现有技能鉴定站的建设,通过双证培养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将双证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安排,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做到手中多证齐全: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等。学生就业时就多了几份参与竞争的实力。

(五)构筑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做好就业工作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良好的就业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就业来开展。学校应建立一个覆盖当地乃至全国的本行业人才需求网络,聘请行业人事主管,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提前介入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中心还应积极探索与一些职业中介机构合作,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信息。

(六)职业教育应成为新生劳动力以及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教育

随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必然会形成一个自动吸纳高素质的劳动者,排斥低素质劳动者的机制,再就业人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实现自身资源的再开发,才具备就业的资质。将下岗再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开展“订单教育” [4]。尤其是对农民子女免费的职业教育,学到技能后就业,也是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的优势所在。

总之,职业教育有着极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职业学校只有把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就能抓住当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大展宏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B/OL]..cn.

[2] 何灵.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6卷,第1期122-124

第8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14-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年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44.5%。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在校生973.6万,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现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在教育理念、制度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我们与之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整体的教育质量方面,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一、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及原因

(一)教育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来讲,不如高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特别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率偏低,各类技能型专家严重偏少。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有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没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上课就空讲理论,而职业类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本身就差。由于职业学院经费紧张,不仅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以提高并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无法实现学生必要的职业实习。另外,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上,都普遍低于高等院校,这不仅影响了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入读职业学校的信心。

(二)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备缺乏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虽然国家教育会议每年都有提及,并且近几年中央多次召开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门会议,但是实际发展中,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欠缺发展的动力和相关配套条件。由于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职业教育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财政投入政策的落实不力, 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偏低。预算内经费增长不大,甚至呈下降趋势。他们导致我国部分职业教育办学档次低、规模小,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素质不高。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无法深入

我国校企合作一直进展缓慢,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实质提升的原因。我国需强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合作企业反馈与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主要的原因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没有感到有实际的利益,在政策激励方面也缺乏相关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四)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缺少法律保障。德国在此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其法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保证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有法可依,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比如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它明确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修订于198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则须缴纳相应基金,来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施差等都是制约职教发展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否能良性发展,还得看整个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从教育的分类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把职业教育归为低层次的教育,认为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这种看法不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少合理的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而造成的。因此,我国要尽快落细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创设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标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二)完善职业教育有关的法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框架,将职业教育相关的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职责、利益、权力、明确下来,规范其行为,避免行政越权行为,保障资金来源,建立校企合作基础,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较早,从政府推动开始,职业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为德国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保障上缺乏可操作性,行业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立法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从体制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建立职教质量保障体系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经费政府稳定投入机制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投资政策,健全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培育示范典型,带动整体发展.可在高端制造业及跨国公司集中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校企合作,改进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企业方面而言,要激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热情,调动社会专业培训第三方机构的积极性,参与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外部引进,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一手要抓内部培养,要倡导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动态需求,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改革并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四)坚持培育高质量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原则

教育部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训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观念上树立突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性特长,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做最充分准备。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如何能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建设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很多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职业教育根据经济发展变化主动适应新经济、全面服务新经济,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高职院校年招生300余万 占高校招生总数超四成[EB/OL].(2014-6-26)http:///edu/2014/06-26/6322874.shtml

第9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加快;深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05-04

一、把握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着力开发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诚信友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二)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加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我们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更加注重内外对接、前后衔接、左右协调,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前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内容的协调。更多地从体系的要求出发,突破陈规旧俗、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衔接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市场检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开展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满意度,让毕业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要逐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局面,推动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集团化办学。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不同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拓宽生源渠道,面向人人办学。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办学目标,改革和完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实习管理、教师评聘等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五)坚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引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自身的类型、层次,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文化、制度、设施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满意度。特别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较中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着力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学习与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对接、融合有利于提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就业创业,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对区域内产业发展、主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要与现有合作企业、潜在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密切联系、定期互动。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要推动区域50%以上的百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示范组合与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工作的一切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实行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全面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创业学生、升学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前两年必须全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应试教育之不足,以考定教、以考定学,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培养,保障所有学生都有就业创业、升学的机会,加快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源基础。

(三)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率先探索突破。要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策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专业发展重要工作。要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强职业学校三项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建立围绕学生、围绕教学、服务企业的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要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校办学质量。2014年,我省将在一半以上的省辖市试点职业学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将在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就业质量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

(四)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才有现代化的教育。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关爱学生。要全面加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引导各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作培养。要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学校选聘、财政补贴制度,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选择优秀企业安排教师进行三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实践,提高实践锻炼的效果。要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各学校要严格做好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优秀率严格控制在30%左右,进一步规范教师职称申报工作。2014年,省教育厅将研究颁发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保障要求,推动建立名师引领、团队合作、阶梯进步的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

(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江苏省首次开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教育部也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找到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要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推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究、积极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激发创造一批优秀成果,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和模式示范。

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举措

(一)着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

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求职业教育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江苏省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难度还比较大,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部署、尽力完成,继续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深入动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做好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的招生工作;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办好内地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和青海中职班。

(二)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江苏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继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办法,扩大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招生比例。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二批试点项目经验,遴选组织第三批试点项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调研视导,总结交流实验区创建经验,督导实验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率先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五)着力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推进技能教学研究,评选第三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做好第三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工作,评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制订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

(六)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总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成果,开展第二批项目建设省级检查验收,指导第三批学校实施项目建设。组织首批32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经验交流,启动第二批40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组织首批63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视导,遴选创建50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七)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开展第二轮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扩大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结构优化方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

(八)着力完善各项大赛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推动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总结和分析技能大赛的特点,强化反馈和指导日常技能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

(九)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组织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验收入库,启动第二批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推动教学资源在全省的普遍共享与使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力争覆盖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升级应用,指导职业学校做好数据核对入库工作。

(十)着力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动员教育媒体、社会媒体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及时总结报道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经验,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IN Wei-min

(Jiangsu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jing 210024,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