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近我们北大计算机系84级同学正在筹备毕业返校活动,我跟赵海燕、王会民、王艇等同学计划开设一门“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的暑期课程,由十几位富有职业规划经验、有着激荡澎湃之人生的北大计算机系友主讲。在筹划课程的过程中,我与多位讲者交流,迫切地感到职业规划、职业技巧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下面我谈谈毕业生发展方向、出国深造的一些问题,对毕业生就业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介绍一下IT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建议北大计算机专业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积极安排人生。
1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
毕业学生求职,首先要规划自己是走技术的路还是销售的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两条路都有能力走,关键是看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要早一些明确,否则毕业后就走弯路了,还会浪费时间。
将来的就业大方向可以分为学术界和工业界两种选择。学术界主要是高校,还有一些科研院,主要工作是研究和创新,高校还要承担教学工作,进入学术界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工业界也有销售和技术两条主要道路,而且工业界有些研究院也是纯做学术研究的,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IBM中国研究院(IBM CRL)。
走销售道路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IBM、GE这样的大公司,他们喜欢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北大这样名校的毕业生。这种公司有足够的培训资源,需要的是毕业生的天赋。另一种是国内与外企有足够联系的大集成商(上市的最好),以学习的态度进入。
走技术路线的,薪水比较稳定,工作的安全系数大,但收入的增幅不如销售。至于到什么公司找,也要分清楚:是研发,售前工程师还是售后工程师。百度、Google、IBM、微软、酷讯、东方通、联想等很多企业都有很好的技术岗位,留在高校也是一种研发的出路。有些投资公司、银行等企业也招收IT技术支持人员。
2出国深造的一些问题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准备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后出国深造,他们也需要考虑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在出国之前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想法,知道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大的方向选择还是跟上面说的一样,长远的打算还可以考虑将来自己创业发展。
出国留学的目标最好是定在读博士,因为硕士获得全奖的机会不多。美国的博士培养体制很完善,要求也很高,很能培养独立创新能力。博士期间的创新灵感也可以转化为创业的产品。
例如硅谷的“发动机”斯坦福大学(Stanford),该校的校训就是Why Not Change The World?(为什么不去改变世界呢?) 。IT行业很多公司都是从斯坦福大学发起的,例如惠普(HP)、雅虎(Yahoo)、思科(Cisco)、升阳(Sun)、谷歌(Google)等。Yahoo创始人杨致远,Google的创办人布林(Sergey Brin)和佩奇(Larry Page)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佩奇于2004年入选国家工程学院,目前在斯坦福继续博士学业,兼职进行Google的管理工作。
我84级的同学张晖,获得Berkeley博士学位,现任CMU计算机系教授,2006年当选ACM Fellow。他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在创业方面也做得很精彩,已经成功开创了Turin Networks和Rinera Networks Inc两家公司。
另一方面,在美国拿个杂牌硕士,还不如北大本科文凭含金量高。中国正在高速发展,IT技术和市场与国际接轨得很好。如果将来不做研究,只是从事IT相关职业,北大计算机系本科、硕士的培养就足够了。
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声誉非常好,本校每年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工作机会是非常好的。北大计算机系硕士的工作很好,北大的博士培养质量也不错,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很多。学生毕业工作以后,更是有很多出国培训交流的机会。但如果单纯只为出国学技术、练英语、留在国外生活,甚至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炫耀或荣耀,那样盲目的出国是非常不理智的。
将来准备进入企业界就不要研究太理论的方向,最好能选择一个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新应用领域。想进入学术界做研究的话,就应该去一个好的学校,选一个好的导师,好好读博士,争取多发表顶级学术论文。
确定将来的发展后,需要尽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提升自己在课程成绩、科研工作和等方面的学术表现,认真准备英语学习和考试,仔细选择目标学校并且联系相关的学长和教授。
3北大计算机毕业生就业和发展建议
对北大毕业生,我建议大家要么走销售路线,要么走研发路线。售前与售后工作,主要是阅读公司总部发来的产品说明书,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今后发展的空间不是很大。
第一个工作,不要去谈薪水,以后就知道,此时谈薪水,没有意义,发展空间更重要。第一次求职最难进的是薪水高的中小外企,但这些企业需要经验丰富的员工,所以刚毕业最好不要硬闯这道门。第一步走好了,经验和能力得到足够的提升后,中小外企的门对北大有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是敞开的,这时候就可以爽快地为自己开价了。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选择,例如到投行做金融咨询,考公务员从事政府等公共事业的管理工作等。这些选择跟个人兴趣、能力、机遇等因素有关。
是否创业,因人而异。一般不太主张刚毕业就创业,有这样的天才和幸运者,但成功概率极低。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社会阅历来看,都不适合毕业就创业,除非像佩奇(Larry Page)那样已经有了非常绝妙的idea,而且又能找到很好的风投。
学生将来可能还会面临是做职员或职业经理的工作,还是创业的选择,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北大的毕业生应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百度李彦宏(87信管,北大计算机系辅修专业,算我们信息学院院友)、爱帮刘建国(我88级硕士同学)、酷讯陈华(97本、01硕)那样成就知识型的创业。有很多职业经理也非常成功,盛大的总裁唐俊辞职了,可是他还是坚持走职业经理的路,收入也很可观。
找工作,简历很重要。企业面试招人,第一轮选择就是人事送来的简历,每二、三十份中挑一份,面试机会全靠那份简历。写好简历,本身就是一门功课,要写得吸引人,还要简单明了。简历不要乱投,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写。面试的时候,态度要热情,行为又要沉着冷静,这需要心理素质的锤炼。
4社会对IT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
2004年,我兼任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秘书,与李晓明主任,陈平、赵宏、马殿富等委员一起对几十家企业进行了访谈,收回了150多份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的调查问卷。每个IT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企业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依次为: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成绩。最后一项学习成绩的支持率只占24%,可见企业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他们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在对“管理项目时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前5项依次是(1)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2)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不足;(3)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4)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5)沟通能力较弱。有43.7%的项目经理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他们往往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待遇,而不是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人力资源经理和项目经理都表示不太愿意要那些频繁跳槽的求职者。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5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积极安排人生
其实职业规划越早越好。大一开始就能确定自己奋斗方向的话,目标性会更强,效率更高,也可以尽早培养锻炼相关的职业素质。近年来,北大信息科学学院每一届学生到毕业的时候,大概有10%左右的淘汰率。其实这些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并不是不聪明,也不是没有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职业规划,放弃了中学时的理想和追求,在网络、游戏上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同学们在北大学习科研态度、价值观非常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在校期间培养做事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毕业求职影响重大。在校期间要多与积极向上的同学沟通,多学习他们的长处,多结交高质量的朋友。毕业后也要注意维持并扩大优秀的朋友圈,有效地交流和学习。好朋友可以给你有价值的信息、建议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一个气场。
成功人士的共性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卓越”,他们会最完美地完成上级或自己规定的任务,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使得别人对他们非常有信心。
我们84级各位同学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20多年。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应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培养锻炼责任心、主动性、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等素质。作为今年我们84级同学毕业20周年返校活动之一,我们准备为信息学院在校学生开设一门“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的暑期课程,今年的暑期课程系列讲座安排如下。
第1次:王会民(原方正总裁助理、集团董事,现奇志通董事长)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
第2次:王艇(84年北京市高考状元,美国Cadence上海分公司R&D技术主管)从EDA谈硅谷华人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第3次:刘建国(原百度技术总裁,现爱帮CEO)互联网软件开发中的团队合作
第4次:赵林(神州泰岳信息工程公司董事长)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发展道路
第5次:牛合庆(东方通副总经理) 中国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
第6次:张晖(CMU教授,ACM Fellow)培养创新人才和文化
第7次:赵为(东南融通副总裁)全球软件外包产业链
第8次:祝文菁(美国诺基亚高级经理)创造中国品牌的全球化价值
第9次:刘洪(联想集团外设事业部总经理)管理基础及联想管理实践
第10次:李名霖(Codonics大中华区总经理) 外企企业文化
第11次:肖毅(HDS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市场开拓&渠道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的的过程。按照时间划分,职业生涯计划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解决职业中“干什么”、“何处干”、“怎样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这四个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即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
1.1 定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就是为达到目标(自己拟定期望达到的一个理想)而选择的一种路径。对高职学生来说,职业定向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十足的勇气,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1.2 定点
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也是实现环境的一个因素。就中国来说,各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近几年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职业地点为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竞争激烈,尤其是外地毕业生还要面临环境、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其发展空间未必好过发展中地区,这也是高职生择业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1.3 定位
确定自己在置业人群中的位置,定位过低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过高则容易遭受挫折,从而对职业丧失信心。高职学生需要准确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择业时对照职位、薪水、工作内容等作出判断和把握。
1.4 定心
稳定自己的心态,人生会有起伏,成功与挫折总是结伴而行,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不例外,很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对高职学生来说,就是要保持一种心态,敢于直视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计划去实现。
2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规划
为了掌握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关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访的167位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60%,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20%,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30%,在校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能力发展的占40%,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占15%。调查结果表明,对个人情况了解的学生多于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对个人的了解学生数量仍然偏少;对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不清晰的也较普遍;学习过程中进行职业能力锻炼和培养的过少。调查还发现:近100%的职业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80%以上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就业讲座、拼凑几场招聘会和办理离校手续工作方面。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仅围绕会计技能设置课程,尽管有选修课程,但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指导,学生不能结合职业发展的需要选修,只为了应付考试混学分。
从学生到学校有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调查和了解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全过程教育和指导。如果不改进工作,将会继续影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前程。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2.1 改革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内容
目前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等就业服务性工作。这些传统性的事务性工作是必须的,但离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相差甚远。 就业指导机构要针对高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与本人(会计)职业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和环境信息评估情况制定更长远的目标;在职业规划目标实施方面,指导学生处理好中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教育指导学生中短期目标主要通过(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而实现,长期目标主要通过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和素质拓展而实现。
2.2 提升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指导要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的就业具体手续的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这不仅应当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理念,而且也构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具体来说,引导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其学习和锻炼以正确地选择职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较快地适应工作。
就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职业经验、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经验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为了能保证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新增的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必须既懂会计又熟悉职业管理,具备会计资格证和职业咨询师“双证”的才能上岗,把好“入口”关;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职业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安排负责会计专业就业指导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会计人员及人事经理一起工作,得到来自一线的职业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确保职业指导的针对性;确保职业指导课程具有新鲜的会计就业信息和行业发展资讯等生动而实际的内容;确保职业指导理念和方法得以贯彻实施。
2.3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计算机专业;契合;就业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37-02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经济新常态的契合点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等特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以互联网为基础,借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优化三大产业,带动互联网+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无疑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十分有利。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一方面,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变到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兴起,需要高素质的服务性人才,这为大学生在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知识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将会逐渐凸显,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建设者和改革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经济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虽然带来就业市场上用工规模数量方面的下滑,但是它同时也为计算机等朝阳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能力结构和就业市场结构之间的矛盾。总之,新常态经济产生新的产业结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之间的契合为解决计算机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专注于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缺乏对国内经济形势的了解。理工类大学生学业的特点和繁重程度更容易让他们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认知模式,把认知范围局限在学校和本专业上,导致他们对国内经济形势难以深入了解。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并不是十分清楚。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他们也无法切身感受到经济环境对就业的巨大影响,更不用说经济运行的新逻辑对就业的影响了。
2.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与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转化能力差。就业是自身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一端连着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另一端连着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学习是一回事,就业是另一回事,很大的一部分学生要进入企业而不是进入更高学府深造,但是学生在高校学习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联系不紧密,大学生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屠龙之技,学不能用,学非所用。
3.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不科学、系统,就业创业目标盲目。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知己知彼,“知己”即知道自身的能力和目标,“知彼”就是要了解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更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后要干的工作,没有把社会经济的需要考虑进去,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随意主观,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实际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对自己以后就业的行业、自身就业的条件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规划职业生涯。
4.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是农村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服务业领域就业重视不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值18.58万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值19.61万亿,增值7.9%。但是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上集中在第二产业就业,很少进入服务业就业,甚至从心理上排斥在服务业领域就业。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白领,认为服务业就是低人一等,所以他们在就业意识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上就排斥服务业。
5.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排斥回乡就业创业,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认识不够。农村籍计算机专业的大W生上大学的重要动力就是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他们从心理上就排斥回乡到基层就业创业。他们在就业目标和能力的培养上都偏向于学习高新技术,从而加大留在城市就业的可能性,忽视了在基层就业的专业技术的优势和对技术运用到农业后“互联网+农业”的巨大潜力。
三、经济新常态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1.学生工作者要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明“经济新常态”大势,构建就业“新常态”。首先是帮助学生解读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运行逻辑,对就业的经济背景和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学生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分析新常态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需要,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其次是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构建适合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布局需要的就业意识,引导计算机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升级改造农业、服务业,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到国家需要、自身有技术优势的基层、乡镇就业等地区就业创业。
2.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相结合,建立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学生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时,要以经济新常态为就业创业背景,帮助学生寻求符合经济新常态需要的就业目标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靶向性职业目标规划和专业素质培养,要坚持把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就业市场需要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专业和就业能力进行靶向性培养。
3.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专业优势,进行互联网经济领域的创业。计算机专业学生有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借助技术优势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发展就业新思维,促进就业新常态,以创业代替就业。技术本来是越高精尖越好,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就业创业,就更应该关注技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应该说技术在经济领域应用得越广泛、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越多越紧密,计算机学生的就业就越好。
4.学生工作者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服务业领域实现就业、创业。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作为高技术和高素质的大学生将会成为取代农民工的第二代人口红利群体。计算机行业作为朝阳产业,也会在新常态经济下更加有所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认清新常态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转变他们对服务业的狭隘看法,鼓励他们运用专业优势优化升级服务业,在服务业领域实现就业创业。
5.引导部分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回乡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目前根据国内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利用专业优势发展互联网加农业经济。农村籍大学生与农村有天然的联系,在农村有深厚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农产品的销售上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宣传本土特色农业。
总之,笔者认为,经济新常态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要把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就业市场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三者结合起来。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求经济新常态和自身就业的契合点,把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与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实现靶向性就I。其次要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升级服务的层次和质量在服务业实现就业。再次要帮助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与农村、农业的天然关系,在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就业和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经济日报,2014-07-28.
[2]钱威.社会实践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北方经贸,2011,(5):78-7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04-02
Computer Specialize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JIANG Qu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College,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day by day stern, the situation is unoptimistic, and the factors are variou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sis on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n makes a number of views and ideas o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career planning and so on, enriching graduate instructor works, improving higher talented person's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 computer specialty; employment situation; career guidance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市场调节模式。而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形势更为严峻。
鉴于此类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形势分析势在必行。因为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缓解目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计算机专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扩招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7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超过100万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残酷现实了。
2.2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设备老化等严重问题。市场需要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就业艰难。
2.3 毕业生应用能力欠缺
社会上缺乏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且计算机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涉及到电子、通信、建筑、信管、财经、法律、广告、新闻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又很难成为这种复合型人才。另外同学们自身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也是就业艰难的重要原因。
2.4 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自身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在2007年进行的一份就业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就业;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表现多元化,但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企业仍是毕业生首选;毕业生要求的月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其中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到53%。同学们不愿到农村就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尤为突出。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导致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调查中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及能力显得很不自信,认为在校所学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市场要求。
2.5 就业服务没有深入到基层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没有深入到下面各个院系。这在某重程度上实际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院系应该根据当下的就业形势,提前对学生开展就业相关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进行实习单位的介绍、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观念的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鼓励等。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自身素质
3.1.1 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要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回报社会。
3.1.2 专业和实践能力
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下:
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须熟练掌握几门基础语言与编程能力,只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软件更新速度。
二是优秀的自学能力。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有的专业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书籍仍可以拿来钻研,而计算机专业,三年前的书可能就已经淘汰了,因而,作为计算机的人才,一定要具有优秀的自学能力,才能跟得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
三是英语的阅读能力。计算机专业很多前沿的书籍都是英文撰写,各种编写语言也均为英文,因而对于英文较差的计算机专业,仅仅只能称为一个“operator”。这也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看中英语四级、六级的原因。
四是社会交际能力与团队精神。计算机专业很多学生过多地将时间与电脑接触,进行人机对话,缺乏与人沟通能力。而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同事团结协作,进行组织管理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敬业精神。
3.1.3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
近年来,IT专业市场需求不平衡,行业需求也不平衡。如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门城市对普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对饱和。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需求大量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充分剖析自己,是做研究、开发、生产还是做营销、管理,不能眼睛只盯在眼前利益上。
3.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自身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3.2.1 大一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成功教育
大一,要对学生进行适应大学生活教育,引导大学生迅速融入班级,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专业教育、初步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爱我所学,学我所爱。
3.2.2 大二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拓展,锻炼其综合能力
大二要先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适应能力。
3.2.3 大三以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
对大三学生来讲,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要有明确的规划。此外,还应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情商,深入接触社会,了解、搜集就业信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3.2.4 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
对毕业生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与创业教育,还可结合专业特点,召开专题报告会, 如邀请优秀校友、相关行业企业家到学校作报告, 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介绍就业形势、选人用人标准等,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认识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求职竞争力,对大学生的就业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4 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辅导员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辅导员建设,发挥辅导员作用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1) 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利用QQ群或者E-mail等方式,密切关注毕业生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工作,适当加以引导,及时最新求职信息。
2) 努力搭建计算机专业专业大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完善实习模式,协调、解决学生在实习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同实习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在与实习单位的直接接触中,可以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由于工作突出,可能被实习单位"预定",提前就业。
3) 做好升学指导,为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政策咨询,并参考学生的职业理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鼓励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升学的院校和专业。
4)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辅导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引导毕业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计划:一是把思想工作做透,通过网络、宣传板、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二是把组织工作做细。辅导员紧紧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生”、“大学生选聘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三是将服务工作做到底。在服务期满后,仍然为毕业生提供派遣等周到便捷的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关怀。
5) 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学习创业知识等,请自主创业成功的校友介绍
创业经历与成功经验,教育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毕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5-56.
[2] 黄高锋.高校中文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59-60.
[3] 田爱民,蹇东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63-64
“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职技高师院校所特有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合格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具备较扎实的行业知识及过硬的行业实践能力,并使之在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过程中达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融合。
近几年, 为提升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对计算机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了许多计算机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及国际化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结合我国计算机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法,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具备从师任教的能力,能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毕业后可在进行软件规划、设计与开发及应用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规划、咨询、监理、生产、软件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应用系统维护等方面技术工作。
通过上述培养目标的确立,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强化师范性特色,突出师范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三、构建适用于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职技高师教育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为此,我院制订了详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及特色如下:
(一)科学分解计算机专业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指标,组建取向明确、科学分布的模块化课程群
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素质指标可分解为思想品德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师范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并以此组建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课程群、基本能力素质课程群、师范素质课程群和专业技能素质课程群。具体素质课程群、包含主干课程及总学时、总学分(如表一所示)。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为此2006年我院创办了“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确定了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包含软件需求 、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领域;网络工程方向主要包含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程序开发4个知识领域,因此,所制定的课程计划要体现并突出与这些核心能力相关的知识领域。
我们围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考虑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性,将主干课程分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其中方向必修课主要是反映各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课程,方向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设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进行选修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详见表二)。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
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的制定,需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相一致,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对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或实训,突出课程的综合技能培养;同时增加了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则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
四、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8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作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实践课堂和主要场所,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一直依托于学校各个特色专业。
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结合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思路,以期引起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改革。
1 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4]
1.1 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突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实验课程系统化、模块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建立起一个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以适应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1.2 基本原则
(1)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实验室发展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实验室的发展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为教学服务,同时随着学院的发展、师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实验室的定位要逐步发展为师生科研的重要基地。因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应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和具体的分阶段实施计划。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验室功能。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践调查,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应用开发和管理维护等实践能力,面向IT行业第一线,从事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功能设计,只有合理确定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人才的业务能力标准,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实验室功能模块。
(3)以多样化实验室模式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技能和素质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应打破现有主流建设思维,实现产学研结合、校内外结合、仿真与实战相结合、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新模式。现有实验模式主要是验证型,缺乏与企业对接的服务型、实战型功能。企业欢迎的是经过实际项目锻炼的计算机人才。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实验课程性质、学生人数,建成和完善能满足专业应用人才需求的功能实验室,如软件类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核心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室队伍。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功能实验室建设
(1)软件类公共实验室。能完成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课程,如C语言、VB、VC++、C#、Java、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能完成软件开发课程的相关课程设计;主要为教师学生软件教学与研究提供基地。
(2)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能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开发及应用等实验;完成嵌入式系统等硬件相关的课程实验。通过系统实验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和应用能力。
(3)网络技术综合实验室。能完成网络工程、网络协议分析、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实验及课程设计任务;能为网络安全兴趣小组从事信息技术安全研究提供开发场地。
(4)计算机仿真实验室。能利用相应的建模工具软件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解决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实际问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一个软件开发与运用的实验环境。
(5)IT创新实验室。本实验室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软件开发与研究的场所和环境,同时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提供实验条件。
3.2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建设[5]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有效解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和微软、惠普中国、中软国际、飞思卡尔等行业知名公司密切合作努力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室,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打造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新型平台。
3.3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6]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核心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如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稳定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人员技术水平、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一直是国内各高校广泛关注和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如实验室队伍的规划、补充、聘用、考核、培训、待遇、流动等问题,才能逐步建设起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实验师资队伍。
3.4 实验室全面信息化建设[7]
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建设主要是指在传统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校园网络实现开放式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室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考核管理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4 结束语
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许多方面都不同于重点研究型高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找准定位,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努力建设出实验教学理念先进、方法先进、教学实用型的开放式信息化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王璐,赵琳,吴进保.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0):106.
[2]廖勇,琚生根,周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7-149.
[3]周宇鹏.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计算机实验室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2):111.
[4]韩军,冯小玲.应用型本科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的构建研究[J].中国观代教育装备,2010,100(12):55-56.
[5]朱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2012,143(7):41-4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探索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以及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生源,与高中教育相比,虽然其生源广,但是由于门槛比较低,学生基础薄弱,自制性差,因此教学管理难度更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升学情况等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必须以就业为风向标兼顾升学,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以达到各大相关企业及更高一级学校的人才需求标准[1]。在现代化网络环境下,如何让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更多,给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未曾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也相应地限制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其教学质量已经无法达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也应相应地变化,单纯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通常都是“一点即通,一过即忘”,学习浮漂,不懂也不问,问题堆积后,便失去学习的热情;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滞后于软件,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③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课堂上不能将实际工作中的细节融入课堂,讲课变成了照本宣科。④课程评价制度不合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教学任务与高中不同,采取同样的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合理的,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2网络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明确,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以这一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将一些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软件或者是计算机技能纳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课程规划,添加一些教材外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可以说,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还要在黑板上把重点概念书写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选在计算机室进行,这样可以讲练结合,然后老师布置任务,学生下课后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涉及各种单项化的计算机技能,学生也许能够熟练地掌握单项技能但却不会结合性使用,这主要是由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多偏于形式化,没有放在一个实际的情境里让学生去练习[2]。例如:在学习完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后,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制作“某企业宣传海报”,完成后,让学生相互点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再加以改进,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增加了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就应该跳脱出教材,去体验自己以后将会处于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现实运用能力。
2.4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专业课程后,应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课堂作业+期末考核”的评价方式,将课堂作业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中,计算机期末考评采用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出题,创新出题模式,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综合测评,作为总成绩的60%,而剩下的40%则是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成绩为依据由老师评定。
2.5提供多种途径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详细运作情况,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高素质的、有着丰富技能经验的教师,对他的学生或多或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是间接为学生增加知识与技能做准备[3]。
3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让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现场体验学习,学习专业现实操作中所需具备的实用性机技能,提高专业综合素质[4]。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需达到更高的计算机专业标准,方能保证自己能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时,必须根据现阶段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顾显明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娄德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7(1):289.
[2]薛若云.注重革新构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216-217.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 基础知识 现状 相关对策
一、中技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现状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好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这已经成了国家教育部门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中技生也不例外。技工学校对培养中技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往往也比较重视,在开学之初,技工学校即将新生编成二三十人的小班,对其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实习培训,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分工负责,指导中技生熟悉键盘、训练指法、学习五笔输入法和二笔输入法等基本知识。随后在两至三年的学习中,技工学校还依据全省计算机统考考纲,结合社会上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安排300节以上的教学课时,对中技生进行WindensXP、Microsoft Office、Photoshop、Access、Flash、Premiere等软件的教学。中技生在学校的安排下,一般能够做到按要求上好理论课,至于实操课,则由于限于技工学校电脑设备老化和短缺的问题,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对于互联网方面的基础知识,技工学校一般也会比较重视,通常安排专人在教学区域内组建校园网,然后再将校园网与外网进行互联,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聊天软件和浏览器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然而,对于计算机日常维护、计算机系统工作环境、打印机和图像扫描仪方面的知识强调不够,特别是计算机组装方面的知识,没有对中技生做好引导和普及,使得中技生在往后的职业生涯当中,会由于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的缺乏而遭遇职业瓶颈。
二、中技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技工学校中技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从初期学习效果来看,总体上来说并不理想,引发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样而复杂,笔者综合各种因素,认为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技工学校的生源在近年有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相当一部分中技生来源于各初级中学的分流生、中考的落榜生、偏远山区的贫困生或社会青年中的打工人员,绝大部分中技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往往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农村学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见都没有见过计算机,更不用说有什么计算机文化根底了,即使是来自城镇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初中时期贪玩,较少地接触计算机。所以总体上,技工学校中技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都是比较薄弱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中技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强。反观技工学校,往往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依照固有的教学进度,对全体中技生实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是容易直接造成教学分离或教学互不相干的局面。
2.技工学校存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老化、短缺的情况
技工学校由于教学专业众多,特别是预留给数控加工专业、模具与机加工专业等专业的设备购置款项偏多,往往造成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不足的情况。在有些民办技工学校当中有将近一半的教学电脑的cpu运行速度还是256型号的,有的电脑只能运行很简单的QQ软件。诸多技工学校也难以在计算机方面确保学生人手一台,而只能对计算机机房实行三班倒的值班、用机制度,甚至与校外网吧合作,定期定时租用网吧的计算机来进行日常教学。另外,有些公办学校更换计算机配置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学用的计算机配置往往要落后于社会上实际发展水平三年以上。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用计算机配置方面的短板状况已经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了中技生的学习效果。
3.技工学校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
笔者认为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对中技生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时,没有遵循先理论后实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并且,笔者注意到,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罔顾一个事实,那就是用作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电脑里面,均装有或多或少的计算机网络游戏。笔者认为,这些网络游戏对于缺乏自制力的中技生来说,可谓贻害无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电脑游戏分散了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消耗了中技生群体的部分精力,进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中技生群体的学习效果。
三、技工学校中技生有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相关对策
技工学校中技生要有效掌握好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需要从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中技生三方面同时入手,制定并落实好相关对策,才能有望彻底改变中技生目前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被动局面。兹将相关对策列举如下。
1.技工学校加大对计算机专业的投入力度
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完全可以参照针对数控专业、模具与机加工专业的做法,加大对计算机专业的投入力度,下定决心,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上,制定好两年规划或三年规划,拨出专款,添置高清高配置电脑、质量完好的电脑桌椅、质量上乘的空调、装修到位和防盗系数高的电脑机房,配装好一流的监控设备,安排专人负责,搞好日常管理,搞好防火和防盗措施,努力做到对中技生的计算机学习的高度负责,为中技生搞好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2.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
针对中技生的实际情况,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以客观的眼光和独到的心态,切实尊重好教学规律,按照先理论后实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赶进度的教学理念,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多与中技生进行交流,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中技生在计算机知识点方面的领悟能力,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构建良性发展的师生关系,为确保中技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中技生要把握好学习环节,自觉抵制电脑游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