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第1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塑造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

二、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灵活改变教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丰富作业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三、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整体发展

面对教改新形势,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立足学生乐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列举时政案例,立足学生理论、实际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四)借助精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除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提高学生自信心

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改变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观全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平时作业、练习、上课质疑问等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六)丰富作业设计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作业,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课前排练,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此类作业时,不做统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2.作业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布置作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如创办学习报,自出测试题、小组互助纠正错题、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可自控作业量,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

(七)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立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结合课内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2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美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立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全国性关注。当时发表的一系列调查报告,包括著名的《国家在危险之中》都纷纷提出警告,认为学生学习的失败将导致经济危机并成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从那时开始,教育成为全国性的热点议题。面对欧洲和日本在生产率方面的挑战,美国提出了“高质量”这一全新教育目标。

1.“高质量教育”的涵义及目标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认为,“高质量教育”指的是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对高质量教育的定义有着丰富的涵义:学习者方面,必须经受“极限考验”,不但要挑战学习极限而且还要把极限推向更高;学校方面,要为学习者制定高标准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标准的实现;国家方面,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政策,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自从《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出台以后,美国历次出台的教育战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课业标准,把“世界一流”作为制定课业标准的准则。《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要求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增加到90%,在课程设置方面继续加强了自《国防教育法》颁布以来备受关注的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同时也加强了被长期忽视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把这五门学科确定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

2006年,布什总统提出《美国竞争力计划》。计划包括未来十年投入到数理学科基础研究的资金翻一番,对科学研发项目永久性减税,鼓励更多学生学习数学和科学,培训7万名新的高中教师等。该计划特别提出科学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数学和科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奥巴马教育政纲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必须围绕培养21世纪学生所需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必须革新过时的学校教育体系,进行学校教育的创新。

2.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美国在教育战略中除了巨额教育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问责制、提高课业标准等常规措施之外,还提出了多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主要有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建立纵向的教育质量数据系统等。

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美国共有近1.5万个学区、9万多所中小学、3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美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事非专业教学的教师比重过大、教师工资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供求矛盾尖锐等。为此,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成立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如“教学与政策研究委员会”、“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围绕教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96年。“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发表了《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这是一份改进美国学校质量的十年行动计划,其主旨是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改进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将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专业发展作为改进教育质量的中心战略。

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制定了高质量教师的标准:新任小学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教师要有本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高级证书,或者通过一项严格的国家学科学术测试,以证明本人具备足够的学科专业知识。所有在职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和胜任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的证明。为了保证教师的高质量,联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质量教师计划,包括:拨款60亿美元,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集中在朗读、文字、流利、词汇、综合理解等五个方面;开展提高教师数学、科学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数学和科学合作计划,以此来改善中小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绩;提高教师工资,用减免税收和提高教师贷款金额的办法,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行业具有竞争力;联邦政府还拨专款奖励为缩小弱势群体子女的成绩差距和在低收入学校任教的高质量教师;加大对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投资力度。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美国中小学课堂里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倡导者是克林顿总统。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赖利在1996年发表了题为《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能力的挑战》的第一份国家信息教育计划,提出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新技术,帮助中小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以适应美国经济的广阔前景。由于新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进步,可资利用的技术不断改进,因此,美国于2000年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能够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的国家教育技术革新计划,明确了国家教育技术革新计划的五大目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研究与评估,促进下一代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

建立纵向教育质量数据系统。2005年11月,“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和“美国联邦教育部数据峰会”联合发起了数据质量运动(Data Quality Campmgn),即以州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纵向的教育数据信息系统。这项运动得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由国家教育责任中心负责管理。这项全国性的运动由许多教育组织共同协作完成,以鼓励和支持州政策制定者提高教育数据的质量、可获得性和实用性;利用州的纵向数据系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这项运动为各州建立纵向教育信息数据提供了一种工具和资源,同时也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交流平台。美国国内各种教育组织都参加了这项运动,共同致力于建立完善有效的数据系统。数据质量运动的发展目标是:到2009年。各州建立起完善的高质量的纵向数据系统:增强对纵向数据的理解,推动对这些数据有价值的运用,以提高学生成就;推动、发展和采用共同的数据标准,有效地进行数据传递和交流。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对学习者、学校、国家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而且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在不断提高,从制定学科标准到注重数理知识的学习,再发展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其最终目标始终未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保持世界教育领先地位。为此,30年来,美国出台了多项教育法案和国家级教育计划,动员全国的教育科研机构,提出多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投入巨资。

二、新加坡——发掘潜能,训练技能,培育好公民

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政策集中体现在《理想的教育成果》这一文件中。《理想的教育成果》是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提出了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这一跨世纪的纲领对新加坡各学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

1.制定21世纪教育目标与标准

《理想的教育成果》中提出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一是发掘学生最佳的潜能;二是求生技能的训练:三是培育好公民。这一跨世纪的教育纲领对小学、中学及初级学院(高中)等阶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即成果,包括人格发展、自我管理技巧、社交与合作技巧、读写及计算技巧、沟通技巧、资讯技能、知识应用技巧、思维技巧与创意。这些成果概括了新加坡希望年轻人具备德、智、体、群、美等五项品质要素的目标。

2.措施与保障

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新加坡通过督学制度和卓越学校模式,保证国家教育质量政策在学校中得到贯彻执行。通过这些制度,新加坡建立了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制定了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标准,保证了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有效执行。

灵活的教育制度。新加坡政府认为,新加坡应该有更多元化及更灵活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应该能够发掘与发展每一个年轻人的潜能,使他们尽力发挥所长,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此,新加坡制定并实施了分流教育制度。新加坡的分流政策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不断进行选择和分流,如基础教育阶段要进行4次考试,学生通过选择被分流到不同教育序列中。

健全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新加坡有比较健全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了教育质量政策在学校得到较好地执行。新加坡还建立了学校成就排名制度和学生全国统考制度,保证了对学校质量的监控和改进。

为执行国家教育质量政策提供条件。新加坡政府一向很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据相关资料统计,2002年新加坡的教育财政投入达到75亿新元,占GDP的4.5%。高投入为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新加坡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学校提供足够的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加坡为每所学校增加一定数量的教师,为每所学校配备一位全职辅导员,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新加坡教师的待遇视同公务员。在教师培训方面,新加坡政府出资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00小时的培训,并提供多种培训课程和培训形式。同时,新加坡重视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学校执行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能力。新加坡实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标准,所以,新加坡的所有学校都有十分齐全的现代化教育设施。

新加坡提出21世纪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并为此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制度等全面支持,建立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启动督学及卓越学校计划,全面保障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与启示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制定国家级教育目标之后,都在研究、建立本国的教育质量分析与评估框架,从而将教育质量的提高引向标准化导向,这就势必出现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应用和标准的检查,即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通过质量监测。全面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科学诊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决策之后,为了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出多项计划、政策和措施予以保障。这样,从明确目标、制定标准、出台计划和政策、建立分析框架、进行监测评价到提出后续保障措施,形成一个持续稳定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完整构架。

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研究和做法无疑对我们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重要启示。

第一。基础教育质量要面向所有学生。众多国家采取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措施都是要让每个儿童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这种面向全体的、没有差别的、保障基本水准的基础教育制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学习者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纵观各国关于教育质量的研究和做法,都是以学习者为核心。要保证学习者对认知技能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使学习者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三,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证明:无论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和传播手段多么先进,教师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实际行动。

第四,动态、定期的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无论PISA还是TIMSS都是定期、动态的监测方案,要想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质量等,就要实施定期监测。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要借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测评方式,定期、动态地进行监测。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第3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在学生德育中突显“就业导向”

在“2+1”的教学模式下,学校用两年完成教育对象从学生到劳动者、社会人的转变,任务艰巨。只有抓住重点,突出“就业”主题,高质量、高效率教育,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到劳动者、社会人的转变,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思想。

教育的功能是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能、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就业为导向,把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先做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公民意识,形成应对就业的良好心态,为学生生活和工作的进步做准备,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本化、个性化,人格本位的教育和管理。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培养主体健全的个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礼貌、礼仪、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等具体事宜着手,通过养成训练,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形成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让学生懂得对人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学会和赞赏所有形式的劳动,理解它们对个人理想的实现和对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关注安全和避免伤害。在人生态度上做好就业准备。

2、培养“有就业能力的人、不会失业的人”,养成良好的“做事心态”。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行为规范、劳动态度、集体活动着手,通过养成训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懂得宽容、信任、相互理解与合作、公正和竞争;在工作中以一种和谐、合作、相互支持、协作和完善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摒弃漠不关心、歧视和偏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所有形式的对人的不利条件;对一个安排好的任务,表现出个人的意识责任,以最大努力提供最有用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工作道德和勤奋;用知识、价值和教育武装自己,自身充实,可持续发展。

3、“做中学,学中做”,不空洞说教,德育教育、学生管理项目化、能力化。在习惯养成中形成职业的心理、道德、习惯、态度。围绕就业,德育教育贯穿学校各项活动始终,不只是停留在德育课堂。学生日常活动都与就业准备教育对接,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让学生在点滴小事、日积月累中养成习惯,转变态度,准备好心理和道德。

二、在改革教学中突显“就业导向”

改革教学,提高质量,以职业岗位群为对象,培养职业能力,突显“就业导向”。

1、坚持能力本位,尽力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导向”,把握“实用、够用”原则,根据用工企业的变化,设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根据目标、标准和预期,执行和实施任务的行动能力,做出高质量产品和提供高品质服务。尽量满足企业适用、学生有用。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立足能力培养。

2、坚持劳动者本位,“从做开始,先会后懂”,形成技能核心。正确理解教育目标,脚踏实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盲目拔高。培养劳动者,在于行动能力、操作能力,即形成技能。“从做开始,先会后懂”既满足技能形成的要求,又符合职高生的认知能力。很好地适应了技能核心。教学中,注重技能训练过程,操作规范和产品的完成。促进学生技能形成,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职业意识和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采用“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工作任务过程化课程―“以工种为项目”的项目教学。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让学生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学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帮助学生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及职业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从完成学习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度,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4、通过《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强化技能,服务就业。随着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的力度加大,通过《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些专业更是举足轻重。

第4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在读写中促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开始。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生成高质量的精神;高质量的精神,生成高质量的思想,最终养成高质量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涵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离开了“语言”,养成教育就如“浮水之萍”,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于漪老师在给佟春丽老师的信中说,“语言文字用来表情达意。‘表’与‘达’是语言形式,‘情’与‘意’是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情和意,语言就是僵死的符号,表现力、生命力就丧失;离开了语言文字讲情和意,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语言的阅读、学习和运用为抓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采用宏观视角,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用大量高质量的语言材料刺激学生的思维。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人格素养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对微观问题的探究思考。

在以读促进养成的同时,还要以写促进养成。在养成教育中,始终要坚持读写一体,及时书写、整理阅读中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高度活跃,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也在持续发展。

上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如路遥《平凡的世界》、曹文轩《草房子》和《青铜葵花》、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的历程》,以及传统经典如《诗经》《论语》等。让学生思考,从文本中获得了什么?学生反复阅读,形成思维的困顿,欲辨不明的痛苦。在争鸣中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认识的再深化、人物形象的再理解。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砥砺思想,丰富情感。这样,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在阅读中慢慢进行着。

于漪老师说,“就学生而言,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纯技术问题,而是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思想、积累词句、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由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同样需要积累。养成教育的积累,可通过阅读和写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

变“不”为建设性意见,为养成教育提供正能量

成长中的孩子,典型特征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浅显,思想不够成熟,而又常自以为是,在学习、生活上,易犯一些错误,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们很少想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合适,更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我们往往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然后一走了之,没有给学生提供正确的选择,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怎么办,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养成教育从何谈起?!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不是一“不”了之,而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那么,学生既能把事情做好,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积极因子,也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正能量。

摸底考试后,我担任班主任的九年级(5)班笼罩着一层阴云。失望、低落的情绪充斥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赵江瑜写道:“今天又被班主任骂了,因为成绩再次下降。想起爸妈对我的期待,迷茫、愧疚一齐袭来,分数成了我的梦魇。”

一直刻苦努力的谷晓阳在日记中说:“我努力了,却没有成功,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怎么办?”

……

一时间,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提供正能量,让他们最快地走出“雾霾”。我翻捡出这些同学的试卷,仔细地从红叉叉中寻找思路中的闪光点、可取点、进步点。

我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拉到身边,针对各人试卷中的具体问题,放大他们的进步:思维朝着原思考的方向,再深入一步就抓住了得分点;在自己作答的基础上,补充出其他方面就是满分。阴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朝气重返眉宇间。

简单的批评、否定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预期效果并不佳。“学生都被骂皮了,骂多狠都不顶用”。这些老师在无奈着无奈,他们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5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远程学习;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5303

作者简介:周丹(1987-),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李兰英(1985-),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远程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并自行监督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相对于西方学习者而言,我国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水平偏低,学习能力也较弱,不太习惯自主学习,所以,在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中,提供高质量学习资料就成了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这也是实施高质量的网络学习的7个关键特征中的第一条,即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1 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是成功的远程学习的重要保障 远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形态的内容的总称,各种形式的远程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资源,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精良与否是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在远程学习中,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探究活动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并且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因为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与学习内容的把握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适应性学习资源。因此,远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就成为了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2 当前远程学习资源存在的不足

学习资源是远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学习资源是成功的远程学习的重要保障。目前,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远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与教处于准分离状态,所以远程教育的实施者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往往忽视了学习者的特征,使得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设计出来的学习资源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1 学习资源远离学习者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有别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但是,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严谨态度。因此,要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

我国现在使用的远程学习资源多是经过了专家的精心编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真实的生活情境,而是他们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把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目的性组合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学习者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相当陌生。

2.2 学习资源缺乏针对性

网络可谓是一座资源的大仓库,学生要在其间寻找到有用的资源简直如大海捞针,加上网络信息有“鱼目混珠”的现象,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十分必要。

远程教育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面对面教育方式的不足,远程教育的对象相对于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更广,远程学习者可能在年龄、学习背景、工作性质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远程教育的出现实现了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但是正是因为远程教育的这个特点,使得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必须照顾到全体学习者,这也即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不能很好地照顾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学习资源会远离学习者的生活,从而缺乏真实性。

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小朋友就很难理解城市题材的学习资源。同样,作为一名在城市里生活的学习者,也很难理解一些农村题材的学习资源。

2.3 本土化资源匮乏

文化问题在远程教育传播的许多方面变得很重要,有很多远程学习资源的运用环境并非其开发时的原生态环境,这时,开发者与使用者在远程教育的目标、视角和执行上就会出现分歧。将开发者的价值观作为主导,并且被用来当作标准使用是非常危险的,有很多实例表明,如很多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一些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或欧洲的远程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这些资源并不适合当地的特定环境,在当地并未被充分使用。因此,我们必须开发适合特定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远程学习资源。

3 高质量的远程学习资源

3.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脱离生活的学习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使学习者在学习时体验到乐趣,这点只有真实材料才能做到。因此,远程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习者合理利用身边的真实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学习中的互动过程。并且对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然后尝试设计一些学习者熟悉的问题情境。

首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学习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了相关学习内容后能够解决某些具体的生活问题,那么相对于无意义的问题而言,这种结果更能让学习者有成就感,这样他也会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且,他们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同时,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资源。真实性学习资源源于生活,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其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使用性强,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能够在更为和谐自然的氛围中愉快、有效地学习,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2 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

众所周知,相对于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而言,远程教育方式下的学习者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学前认知状态、学习心理准备、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

首先,要对同一学习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开发设计不同水平的学习资源;其次,可以在学习者开始学习之前对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资料进行资料统计与分析,再设计课程自动选择程序,选择最适合具体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补充说明一点,这里的不同的学习资源不光是内容的不同,还可以是难度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媒体表现方式的不同、呈现顺序的不同等。

3.3 设计本土化学习资源

对于没有适合本土的适应性学习资源问题,传统上是通过远程教育组织投入时间和专业人员来建立项目目标的途径来解决。对于这一途径的质疑在于,访学专家很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全熟悉和了解对项目的成功起重要作用的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另外,一种更加适合的解决方案就是培训本地的专家,让他们根据特殊经济体系的需求来进行研究、设计并实施完整的远程教育项目,开发远程学习资源。

虽然远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可以在小范围内对学习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在一个省级的远程教育项目中,可以借用该省的地方报纸作为学习资源,这是学习者生活中常见的资源,这在学习开始前就拉近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在心理上就有一种亲切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3.4 合理引入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

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必定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发出来的,但是,这些优质的资源并不见得适合所有的学习情况,所以在引进这些资源时,我们不应该照抄照搬、按图索骥,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引进的材料进行删减和必要的改进。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不管是自己开发的还是引进的学习资源,只有符合学习者要求才可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体现其价值,在远程教育中取得最大的成效。

4 高质量的远程学习资源建设

4.1 组织保障

为了促进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重点,应该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并设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教学资源建设总体方案、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统筹管理教学资源建设;负责对教学资源建设的进度督察、成果验收和质量评估等工作。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的成立,能够对推动现代远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建设质量,使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

4.2 经济保障

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提高自建教学资源质量,远程教育机构应拨付一定数量的预算资金,作为教学资源建设专项经费,这样才能调动教学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也为建设一批质量较高的资源提供资金支持。

4.3 项目支持

大力开发和推广真正符合学习者需要的、切实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价廉物美的各个专业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也应采取科研立项的方式,推动精品课程的开发。精品课程建设以创建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为目标,本着体现优势、突出特色、择优扶持、重点建设的原则,实行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制,由具有一定课件开发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课题研发组,重点建设一批网络精品课程。

4.4 共建共享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共享,我们对于同一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相互的交流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完善自己关于某一知识的意义建构。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如博客、wiki等。我们在建设网络学习资源时,不妨利用这些工具,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如邀请当地教师、学习者代表配合学习资源开发人员,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远程学习资源,并共同享用这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5 结语

由于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形成了师与生在时空上的准分离状态,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就成了联系教与学、师与生的纽带,在传承知识的同时,还负载着传递学习支持服务,引导和帮助学习者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功能。由此看来,远程学习资源的研发无疑是远程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远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符合远程学习者特点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推进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道敏.例谈网络学习资源建设[J].湖北教育,2003(24).

[2]李建华.网络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及其本土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3).

[3]薛琴.建设本土化的教学资源体系服务多样化的学生学习需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8).

[4]何敏,张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基于对外汉语可视化教学平台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技术,2008(1).

[5]王亚希,周红春.高校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第6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1高职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渐渐走向成熟。高职教育规模也大幅度扩张、蓬勃发展,为适应高职院校大幅度扩张后高职教育工作的需求,添置大量教学硬件设备、科研仪器设备。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与高等教育平分秋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局面,基本满足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满足了社会各界服务人才的渴望。国家明确地指导高职院校办学思想,要坚持以就业为方向、突出专业性、走生产服务与科学知识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落实到高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现如今高职院校数量上来了,那么质也是需要明确保证的,质量是立学之本这个意识依然要保持,以工学相结合为入口点,专业课程建设、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加强建设、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及促进措施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依然处于弱势。高职教育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必然也带出了各种问题,有问题就得解决,不然不但会影响到高职学校的发展,也会阻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2.1高职教育观念改革

由于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人仍旧持有轻视高职教育的观念,观念的改变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提。高职教育应从内容及方法中着手,重点突出基础性、普遍接受性高、实践性强的内容,来达到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态度,从而让高职教育走出去的人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高职教育改革内容方法必须以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为国家社会贡献有用人才。社会公众之所以对高职教育有轻视的看法,其根本还是高职教育本身存在问题,首先高职教育体制要完善,培养定位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社会提供适应各种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教学相应也就更看重技术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高职教育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学科教学一大堆,科技实践被忽视,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不能为社会提供相应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还有一部分高职教育院校好攀比,跟本地区的普通高校比就业、比师资、比管理等,为此浪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忘记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而将提升办学层次作为目标;当然也不缺个别高职教育院校的纯市场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完全脱离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宗旨。所以,高职教育院校要明确办学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与社会各界需求相呼应,完善高职教育的水平,办出特色,努力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2高职教育特色发展

高职教育犹如整个时代的脉搏,它紧紧地联系着整个社会,它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使得社会科技迅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更新换代快,发展速度快,这都依赖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它的目的就是让社会经济整体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在实践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高职教育来源于高等职业学校,现如今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在高等职业学校大量涌出的前提下,能办出自身特色的学校才能勇往直前地生存下去,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应从学校自身出发,结合所处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发挥出学校的优势,优化高职教育院校内部管理的软件环境,创新学校文化,从而能显山露水,独树一帜,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在不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很快,高职教育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就是与社会需求对口的项目了,高职学校都有“专业”这个属性概念,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专业,做到更好,更能满足社会需求,能提供对口的人才。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房梁下的基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为社会服务工作的人才就必须以专业为基础,单位就是那唯一中的一。随着社会的推进,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经过努力,形成如“农林牧鱼、交通运输、医药卫生、材料能源、土建水利”等专业大类,以便培养各种社会服务人才。

2.3注重人文教育

人的培养得靠教育,教育就是人的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本专业实践工作的技能及能力;具备更快的适应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等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创新精神,良好的体魄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统一,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

2.4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院校资源短缺一直是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师队伍力量薄落,导致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提高“高质量”教师队伍成为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高职教育着重于理论实践相结合,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素质。扩展师资外出学习的机会,增长知识面,提高素质。(2)师资队伍整体知识技能的提升,要职教专业的职称、普通高校的职称并行,均得具备,两个职称评定体现出师资队伍理论实践结合,打造“高质量”队伍。(3)和社会相关行业合作,给教师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结合现实实际技能,把理论素材转化成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让高职教育实践工作更贴近社会、现实,与社会紧密联系。(4)通过高职教师资格聘用条件的优化,提高学历合格及专业动手能力的制度聘用师资力量,完善高质量师资水平。在高职教师考核制度中充实数量的同时,建设专业高技能带头人,领导师资队伍整体提升,鼓励其它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打造全“高质量”队伍。总之,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不忽视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教育领域双重创造性运用。它既保持了教育本身的活力发展,又为国家社会经济整体培养并提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是国家社会的智力保障。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以传授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实现学生和社会全面的发展的全新教育模式。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优化其教育管理体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要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有了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本身要有科学、准确的定位。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建设的高质量人才。准确定位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因为学科专业是联系高等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关键点,是社会岗位需求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起点,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提高管理的效率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一个有效的团队,加上有效地科学的管理,能更好地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院校。而改善管理效率的办法为:民主化的决策和扁平化的组织。高职院校落实的民主决策化就是减少官本意识,完善高职教育职工人大制度;扁平化组织就是减少过多的管理人员,使信息传达的环节减少,从而使信息能更快、更顺畅地传到目的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应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本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构,改革培养人才模式,使高职教育始终充满活力与生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价值观,本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要树立理想信念、树立民族精神、强化职业道德、壮实应用技术。高职教育在培育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已形成基本理念与特色,但文化育人尚未夯实基础,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高职教育院校要整合学校文化价值观,提升办学理念,凝聚团队文化;院校干部要理解贯彻,在执行中丰富信念;高职教育职工在第一线工作中提升创新。高职教育在社会运作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缺,为满足社会服务需求,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刻不容缓,高职教育院校应明确现实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观念的改革、内容技能的全面完善,高职教育院校内外部加强管理,软硬件并进,专业等特色发展,注重人文教育,以人为本,素质、技能全方面的提高,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让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腾飞万里,翱翔天空。同时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改革和探索中慢慢完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6-10.

[2]尹妍妍.对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08):11-12.

[3]郑亚娟,李桐,吴琼,王忠东.对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02):37-39.

第7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转变观念;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7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工作方针,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社会各界都提倡给学生减负,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所谓“高效”,是指教学中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初中思品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家长和学生乃至社会对思品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课堂低效一直是思品课教学的一大难题。思品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构建高效思品课堂,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构建高效思品课堂,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认识,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就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变传授、灌输知识结论为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就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转变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这种能力。不能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味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详细讲解,满堂都是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这样,虽能反应教师的态度认真负责,但教学效果却较差。不仅累了自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觉不到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课堂的主宰者为合作者、引导者,充分相信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就要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转变质量观。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以往的思品课教学观念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时常采取“我说你听,我念你记”的教育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关系性、潜能的可开发性、师生人格的重要性。因此,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要扭转那种只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论成败的片面质量观,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所以,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好,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二、构建高效思品课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定的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精心取舍与提炼教学材料,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高效学习需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既能进行充分自主探究,又能积累大量知识。教师则重在对重点知识的精讲,对重难点的剖析、提升。这样,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就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切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和智慧激发引导学生,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自己的教学预案。

三、构建高效思品课堂,要注重时政热点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初中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初中思品课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与现实问题的结合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热点问题与初中思品课理论的对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遭遇险情有对策》中“身边的险情”的时候,我们就可选取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热点对接的材料。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伤亡等;超强台风“天兔”给广东沿海等地造成严重影响;身边的交通事故等。以这样“触目惊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配以相关图片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高效思品课堂,要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思品课堂的和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以及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现。。只有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益,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高效”。

第8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元智能;创新能力;职业指导;途径与方法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单独招生,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理科750的满分已降到200分以下。生源质量的日益降低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产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两种现象表现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提高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笔者对某高职院校2009-2012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详见下表:

调查数据显示: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下降如:法律文秘;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攀升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些专业就业率保持平稳。数据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但在实质意义上的高质量就业,应该比现在所看到的数据更让人担忧。高职院校就业率不高,与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是分不开的。就业率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许多高考生园了大学梦,但也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生源的现状,与时俱进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就业指导培养目标。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职业指导课程理论多,实践动手能力少,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都因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而引起。

(二)职业指导课程设计不合理

各高职院校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且课时量太少,一般只开设40-60个课时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于就业指导课是每个班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老师少,学校只能选择合班上公共课,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职业指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了解程度低,对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联认识不清;自我定位不客观,对个人智能优势认识模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方法无所适从。据权威机构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仅为76.37%。

(三)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学校就业指导的培养密不可分,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老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就业的毕业生。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是从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团委等及辅导员队伍中派出,这批人员对指导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就业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科学制定职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培养目标制定得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实施,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能准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应的行业、职业情况。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特点,职业的特点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及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能把握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较新的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2)能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3)能培养职业规划、求职择业、创新创业等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意识不断增强,现有的职业指导课程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的要求。现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能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对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很少。

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应增设“多元智能”和TRIZ理论等课程。“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智能潜力,TRIZ理论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景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要素构成,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能产生多层次的复合人才。我国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倾向单一智能。文科、理科重视的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艺术类的招生只重视音乐和空间智能、体育类的招生只重视肢体运动智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有不足之处。开设多元智能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组合智能,激发他们多种智能的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的智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只有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若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开设TRIZ理论课程,通过对TRIZ理论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职业指导工作高质量有效途径与方法。

TRIZ理论是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250多万份高质量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创新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创新与发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TRIZ的含意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用原俄文字母的缩写转换成拉丁字母而成的。TRIZ理论体系包含九大方面的内容:①技术系统进化法则;②最终理想解;③40条发明原理;④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平矛盾矩阵表;⑤物理矛盾分离原理;⑥物—场模型分析;⑦76种发明问题标准解法;⑧发明问题标准算法(ARIZ);⑨物理效应和知识库。

70年代以前这项技术对苏联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列为前苏联的高级机密,苏联解体后该技术流传到欧美国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运用该项技术发明了许多高质量的专利产品。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智能组合优势,消除自卑感,授课时间从大一开始到大二第一学期结束。学习《TRIZ》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的信心,并用TRIZ技术去解决创新工作中的困难,这将大大提高学生成就感和知名度。授课时间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三年)。《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可按原计划安排执行。

(三)职业指导老师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关键

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老师是关键。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保证。如开设《多元智能》课程,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指导老师首先必须具有多元智能,老师的某项智能的展示将为学生发展该项智能起到楷模的作用。老师运用TRIZ技术解决创新问题的范例会增加学生对学习该项技术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应该是学生的专业职业顾问,在就业咨询、职业定位、职业心理测试、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因而,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知识,特别是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经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具备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才能胜任这项职位。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TRIZ创新理论以人为本,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现职业指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根里奇·阿奇舒勒.寻找创意 TRIZ入门[M].陈素勤等译.科学出版社,2013.

第9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

这种质量文化将企业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原油田通信管理处广大员工,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石化质量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

首先,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员工的观念落后,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不能充分理解质量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无法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质量文化,而是仅仅以个人的角度来定义质量文化。其二,企业没有树立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企业所树立的质量价值观,没能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愿望、执行能力和工作动力等条件,从而使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质量观念,导致企业员工质量观念淡薄。

其次,企业所处环境没有大质量文化观念。大质量文化观念是在质量范围的扩展过程中提出的。质量的范围从产品、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质量拓展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质量。质量服务的领域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由主要针对企业向政府机构和非赢利组织延伸,由普遍化质量功能向个性化差异性质量增值服务延伸。

质量文化的功能

质量文化对全体员工具有导向、凝聚、约束等功能,这些功能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如下:质量文化的导向功能是企业提升质量工作的基本保障。质量是企业永恒追求的主题,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为了提高质量,很多企业绞尽了脑汁,又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M),又是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又是学习TPM,结果时间和金钱花了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很多世界级优秀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要不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的凝聚功能可以增强企业员工提高质量的主动性。在传统的以物或以过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下,员工缺少主动、自觉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我们知道,质量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问题,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决定了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做人做事的方式。只有人的思想与态度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成为每位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只有建立起强大的质量文化,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坚实的质量基础,才能真正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质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而这些又成为员工忠于企业的内在因素。

质量文化的约束功能所产生的软约束可以使员工产生自我管理的效应。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质量文化也具有约束功能。它给企业员工树立了正确的质量价值观的同时,也建立了以职业道德为中心的员工行为规范,使得员工潜意识里能对影响质量工作的各种行为做出对与否的判断,说是潜意识是因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的反应。同时,正确的质量文化一旦形成,文化固有的排他性就使其他任何有悖于现有文化的行为都为道德和舆论所排斥,通过这些无形的软约束,使得员工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质量文化建设

首先要大力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共同的质量价值。提高质量意识是建立现代质量文化的中心环节。企业必须努力造就一支质量意识强、自觉维护企业质量信誉的职工队伍,以保持长期稳定地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用户观念、整体观念、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改善、创新意识。在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方面,着重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教育、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区别的教育、职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双重特征的教育。

每年的4月7日作为 ”中国石化质量日”,中国石化对“质量永远领先一步”(中石化质量方针)、“质优量足、客户满意”(中石化质量目标)、“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中石化质量承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中石化质量口号)进行宣传贯彻,形成重质量、讲质量的良好氛围。一直以来,中国石化都在以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为目标,致力于以一流的质量铸造卓越的品牌。在多年的努力中,中国石化不断提高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汽、柴油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化工产品质量保持领先优势,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程质量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创造了一批国家或地方名牌产品。

其次,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意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巩固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等国际标准,强化质量技术基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走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发展之路,围绕市场变化,自觉运用PDCA循环,争创世界级质量。调查研究证明,部分员工的质量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单位质量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当前,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石油资源和成品油来源多样化,使质量管理任务繁重;炼油化工装置规模化、超大型化,对材料质量、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国石化作为全球500强第5位的企业,就是得益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结果。

还有,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费根堡姆博士指出:“公司领导是质量成功的关键。有力的质量管理的领导对形成质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竞争趋势已经不是单靠个人在质量上的努力所能决定的,而是要有一种环境,在公司内建立一种框架,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到质量改进活动中去。中国石化作为一家公众关注度和社会期望值较高的大型国企,对质量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中国石化领导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把质量事故列为危及企业根基的“四害”之一,努力把公司的质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