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中小学科技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科技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1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背景

目前,上海中小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开设专门的创新素质培养实验班。主要是在高中阶段选择一部分对科技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专门编班,开展创新素质培养。具体的做法是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题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这种培养模式试图把高校的资源引入到高中,通过特色课程、专项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普及面较窄,主要局限在少数优质高中,普通高中没有开设。二是学制短、升学压力大,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

另一种是选拔优秀的高中生到高校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由区(县)少科站或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全区选拔优秀的高中生到高校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体验科研的全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课题,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课题,进行实验设计,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这一模式在一些高校资源较为富饶的区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大多数缺少高校资源的区域,这一模式很难实行。

上述两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且乏力的困境。但这两种模式都注重与高校资源的纵向联结,强调高校资源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忽视区域内在的科技教育资源,在实施和普及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限制。为此,必须突破这两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寻找一种符合区域实际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设想。如果说前两种培养模式侧重于纵向的联结,整合高校资源的话,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则是一种联纵合横的培养模式,注重发掘和整合区域内部的科技教育资源,是一种学段贯通、资源共享、多方联动的立体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基本内涵

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广、应用和发展为核心,不同学段学校参与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科技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是这一模式运作的重要载体。科技教育项目是联合体运行的基础,具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基于科技教育项目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第二,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它主要是面向青少年中学有余力、爱好科技、有创新潜质的对象,通过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品质和能力。

第三,这一模式是一种联合校内校外科技资源的纵横整合和贯通学段的科技活动育人模式。既注重中小幼学校之间科教资源的纵横向融合,同时吸纳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以项目联合体为抓手,激发中小学校长智慧,突出名校的示范与引领效应。

组织框架

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构成要素;二是运行机制。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科技社团、校长团队、专家团队和教师团队等。

宝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是由本区有科技兴趣爱好、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小学生自愿组织的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学生课题研究社团、科技兴趣社团为其所属三级社团,是本组织架构的主体。

校长委员会由联合体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负责规划科技兴趣特长生的发展,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建立社团发展通道和学员兴趣成长链等,主要是发挥引领作用。

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课题辅导和师资培训等。联合体教研组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运作机制

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引领下,科学活动的开展不再局限在学段内,而是贯通学段,合作开发课程,共享资源、成果和经验。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得到提升, “校长智慧”共享成为现实。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创新教育联合体强化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作用,每个创新联合体都由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衔,带领联合体其他学校的发展。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

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型、多样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可以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

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的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成效与反思

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对于区域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宝山区已形成一批在本市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如“无土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等,这些联合体的组建,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于科学探索的科技爱好生,而且树立了一批科技项目特色品牌和带动了一大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更大幅度提升了科技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上推动了宝山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蓬勃发展。我们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可以克服当前科技教育“短视、唯奖”等功利化倾向。联合体是以兴趣培养为主线,创新文化感染为内涵和可持续成长为目标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实践,为中小学生学习、体验和感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文化氛围和组织保证。

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内外的科教资源。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的困境是科技资源的匮乏和良莠不齐,联合体的组建,打破了现有科教资源的条块分割,为科教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提供了一个通道和平台。

第2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原则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在于以帮助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程为基点,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课程体系对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性原则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本质功能所决定。作为一种在职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再提高、再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更新与优化,使其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此外,基础教育新课程给予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施展个人才华的自由空间,为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大可能。新课程期待教师的发展,新课程需要教师的发展,以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为己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将发展性作为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发展性原则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当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首先,人的发展表现为认知水平与人格的和谐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重认知轻人格的不良倾向,在强调知识技能等的同时,重视情感意志方面的课程开发。其次,制定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认真研究他们已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及学习特点等,从现有水平出发,以确定合理且弹性化的目标,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从而保证课程的发展。此外,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师群体在关注点、专业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水平以及综合发展程度上的差异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从而针对要求,有所侧重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最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立足于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而不是对普通高师课程体系的简单模仿和随意缩略,在选择与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形态等时要切实以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发展需求为依据。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课程体系要突出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激发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只有人的最本质属性得到发展,人才可能是发展的人,而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当基础教育新课程将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的,将人的主体性置于突出地位的时候,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才真正凸显出来。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要突出主体性原则以激发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当注意以下两个基本方面:首先,广大中小学教师不光是继续教育的对象,他们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继续教育课程不能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甚至灌输而忽视学员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毕竟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主体对客体主动的意义建构,学习是无意义的。故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多为他们创造发挥自主能动性、凸显主体性的机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和吸引他们参与课程建设,使他们以切身感受强化自我主体意识。其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周密设计的同时还应当为学员发挥主体性留有一定的空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的选择要着眼于唤醒与强化学员的自我主体意识,倡导学员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得学习真正成为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促使他们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

三、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强调课程的未完成性与不确定性。即不能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看作预定的、现成的知识及进程安排,也不应该是在正式教学活动发生之前已经编好的、固定了的教学的内容和对象。人处于持续的发展中,未完成性与不确定性是人的根本特点,立足于人的教育应当充分肯定这一点。就传统的课程而言,大多都先于学习活动而出现,其典型的预成性企图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控制在预设的轨道上与范围内。但是,就学习者的主体性而盲,这种预设性的课程,它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预设性课程力图确定化与完成性的倾向势必会将许多客观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此种课程所创设的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其对学习主体的发展是否有积极意义同样令人质疑。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当突出生成性原则。首先,要树立动态的课程观。人的发展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教育必然无法对人的发展需求做到完全预料。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不可能是完全预设、固定不变的,它的构建必然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大生成性因素的比重。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因此加大课程目标的生成性是保证课程体系遵循生成性原则的首要因素。制定课程目标不能仅着眼于易于控制与把握的诸如知识获得、技能提高等目标,还需要考虑到难以具体量化、但对个体发展更有意义的诸如思想、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变化程度。在课程形态结构等方面要加大活动课程、专题课程等生成性课程的比重。此外,对于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或者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与发现的一些新课题与新内容应当给予积极肯定,并灵活地将其纳入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中,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弥补预设性课程忽视非预期性因素和学员发展需求的不足,使课程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成熟。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针对以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保守封闭性而提出的。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居统治地位,其特点在于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排斥学科以外的其他因素,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呈封闭性倾向且愈来愈严重。在当前社会各领域全方位地互相开放与渗透的背景下,如果学校课程系统始终独守一隅、自我封闭,不及时主动地从其他社会系统获取有利于自身建设的新鲜元素,其必然走向发展的边缘。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只有具备开放性的特点,才可能获取更多有利于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要素,才可能及时反映和满足社会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课程的目标取向才可能真正达成。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贯彻开放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课程体系自身要具备开放性的特质,随时做好接纳和吸收新元素的准备;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理论以及学员新的工作情境提出的新问题等都要求课程体系在开放动态的状态中不断构建、不断完善。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要呈现出最大的开放性。要尽可能及时捕捉中小学教师以及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需求,尽可能汲取任何一切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养分,从而使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更能贴近与满足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五、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指课程要为学习者提供在自己的探索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途径和机会。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往往忽视感性经验对于学习的特殊作用与意义,使得学习者因缺乏一些必要的亲身感受与体验而难以对知识进行完全的意义建构,从而无法实现客观知识的个体化,学习对于学习个体的价值无法彰显。就中小学教师来说,.当前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尽快实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优化与提升,以全新的角色走入新课程。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在他们的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那些当前正遭到广泛质疑甚至批判的教育教学方式早巳成为他们的定势行为,这无疑加大了他们及时实现自身转型的难度。而且有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在表示认可新理论的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坚持原有的行为方式。这就表明,中小学教师很有可能因缺乏相关的亲身体验,难以对新理论、新观念产生真正的价值认同。因此,要使得中小学教师知行统一,成为素质教育理论的真正践行者,必须保证他们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达成对新理论的真正认可。故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第3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客教育;STEM;积木式编程工具;团队合作;产品

当前,全球创客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我国部分中小学校已在创客教育的路上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积木式编程工具,如Scratch小猫积木编程软件(简称“小猫积木”)、App Inventor手机编程软件,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可以把积木式编程工具用于程序设计教学,还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引领学生走进创客的大门。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创客”一词源自英文Maker(制作者)和 Hacker(创造性地运用技术资源的人)的综合释义,是给能够动手创造软件或硬件产品的人的一种标签[1]。有的学者认为,创客就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或群体[2]。有的学者认为,创客是指把具备相当的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他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和创新、实践、共享、交流的意识[3]。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创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创造软件或硬件产品。创客创造的产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产品的外观有艺术性,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特点;二是产品可能具有智能化的特点,体现“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特点;三是产品可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有机械、动力装置等;四是产品的生产过程由个人或团队完成,即使是个人完成的作品,也借鉴或使用了开源论坛上的工具和资源;五是产品能满足个人或社会的某些需要,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

对于创客教育,研究者的观点还未形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从内容层面看,指的是学习内容或者创作项目需要多学科的运用,而不是单一学科内容的学习,因而创客教育也是实施STEM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4]。后来由于在多学科又加入了艺术(Art),STEM演变为STEAM。STEAM教育强调多学科融合,而工程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有学者认为,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生活当中能见到的设计,也可以让各个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的工程技术路径,并且激发学生的一系列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5]。因此,笔者认为将“STEAM”中代表各学科的字母重新排列,变成“TEAMS(团队)”,不仅可以强调学科融合,更能强调培养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重视分享、交流、合作也是创客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创客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接受失败和挫折的不屈不挠的黑客精神;不近功利、协作交流的团队大智慧[6]。

二、积木式编程工具开启创客之门

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八岁以上儿童设计开发的一套程序设计软件。儿童可以用它创造性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程序。这些程序包含动画、游戏和交互式故事等。Scratch 语言的设计理念是“想象、编程、分享”,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少年程序员,而是让儿童可以通过Scratch表达自己,帮助他们发展学习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让儿童能够自己控制电脑,它不只是编程工具,更是一个强大的学习社区,它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教的工具,它还是一款免费的软件[7]。Scratch软件把繁琐的命令,变成了简单易懂的“积木块”形式,由于软件中的默认角色是一只小猫,因此又被叫作“小猫积木”。小猫积木非常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用于学习程序设计。

App Inventor(简称AI)是一款由谷歌公司开发的手机编程工具,于2012年移交麻省理工学院,并被MIT App Inventor公布使用,用户能够通过该软件快速开发安卓系统的移动应用。AI是快速开发移动应用的设计工具,它通过积木式的堆叠法来完成安卓程式[8],它还可以控制Arduino、ArduBlock等开源硬件。AI也采用了积木式编程界面, 适合中学生用于学习程序设计。

三、利用积木式编程工具实施创客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积木式编辑工具的应用,设计合理的项目或任务,使学生通过合作与共享,完成有意义的“产品”,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更高的创客境界。

1.遵循形象直观的原则

以往的编程需要记忆很多命令和语法,比较抽象。积木式编程软件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操作界面,形象直观,降低了编程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学会程序语言。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AI开发手机程序界面,配合开源硬件,制作出能够自动报告湿度的花盆。又如六年级学生用小猫积木开发了“预防近视精灵”。该程序可检测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数值,当人眼与桌面距离低于规定阈限,设备就会发出提醒。

2.用“积木块”构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工具,即利用一个关键词从不同特性导出其他相关的关键词,导出方式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从主干到各分支发散。对于每一分支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识,线条的大小由粗到细,提示着由主干到枝叶的推导关系,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的[9]。积木式编程语言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工具,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进行推理、表达,使思维更加清晰,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有些学者还尝试了把积木式编程语言用于教授其他学科的内容。

积木式编程工具能够把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借助这个工具,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创新型的思维导图,由积木块和自然语言构成,重在表达思路和想法。在小猫积木中,可以用“思考”和“f”使积木块呈现思维导图的项目;在AI中,可以用“标签”里面的“文本显示”实现相似的功能。这种新的思维导图,不仅具有传统思维导图的特点,其生成的程序还能够在电脑、手机上运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易于分享结果,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

3.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当中,必然要与不同的人合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确定项目目标、内容时,小学生会相对较多地依赖于教师。而在应用积木式编程工具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确定方案。当学生希望实现某个功能时,应该启发学生寻找适合的积木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倡学生借助微课、校本教材等学习资源合作解决难题。

4.体验智能化程序的开发过程

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技术正在席卷全球,而智能化也是众多创客产品的共同特点。在创客教育中,应该渗透智能化程序开发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对于编写“有智能”的程序感到好奇。积木式编程工具有利于揭开“智能”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更容易编写出有趣的程序。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可以结合积木块,以动画形式分步演示。技术上的难题需要逐步突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编程的方法和技巧,结合有趣的例子,形象、直观地揭示智能程序背后的奥秘。

5.生产“产品”――生成可执行程序

有些地区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比较重讲解、传授积木式编程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范例也有趣而且生动,但是往往忽略了生成“产品”的步骤和环节。创客教育和平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何区别呢?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作品要体现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而创客教育更多地强调产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更加关注“产品”能否满足个人或者社会的某些需求,更加关注学以致用,强调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小学小猫积木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保护视力计时器”“打字游戏”“毕业纪念册”等产品。在中学的AI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蓝牙聊天室”“单词记忆助手”“校园语音导游”等产品。这些产品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小学生制作的小猫积木程序通过生成可执行文件(后缀名为exe的文件),中学生制作的AI程序通过生成安卓程序安装文件(后缀名为apk的文件),共享给他人并获得反馈。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小学生可以利用小猫积木程序控制智能硬件,例如Scratch for Arduino;中学生可以利用AI编写程序,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控制智能硬件。积木式编程工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相结合,可能会产生立体的积木式编程界面,使用者可以用手触摸各种积木块进行程序设计,或者佩戴专用的眼镜,就可以在空中编写程序。编程将成为一项基本技能,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更方便的编程工具,编写自己的程序。

综上所述,积木式编程工具是中小学生打开创客之门的金钥匙,是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好助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以“做中学”为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制作出有创意、有意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顾学雍,汪丹华.创客运动与全球化的科技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2-17.

[2][3][4]钟柏昌.学校创客空间如何从理想走进现实――基于W中学创客空间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73-86.

[5]陈磊.Scratch融入STEM教育[J].上海教育,2014(8):38-39.

[6]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等.“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1):28-36.

[7]Warren Buckleitner.Why Scratch is significant[M].Children’s Technology Review,2007.

第4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交互 课业设计与优化

一、引言

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课业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强化训练的力度,以练习记忆为主。而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体现出浓厚的应试取向。而且对学生课业情况的调查也显示,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这就很难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就面临着如何优化设计英语课业的问题。

英语课业的设计与优化,首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一;其次,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需要;再次,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转变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参与的学习方式。最后,课业设计与优化还是英语课程价值功能的体现。即英语学科,除了传递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外,还要承担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

“交互式家庭作业”一词,最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强调家庭参与学校教学,简称TIP。凯洛夫曾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作业从根本上用独立作业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完善化的使命”。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着作《教学论新编》中指出:“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心理学家洛克通过实验证实:受欢迎的课业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本文所提出的“交互式”课业设计与优化,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决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体,进行选择、设计和布置课业中所产生的问题,使课业设计能够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层次自主选择课业;部分课业突出合作完成;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二、英语课业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宁波市的五所中小学里,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就英语课业的现状进行随机调查。总结分析后,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

2.1英语课业的布置针对性不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课业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而定。教师的课业大都是“一刀切”的形式,并且不能很好的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2英语课业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受访学生反映,课业以书面形式居多,相当部分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教师布置课业的目的大都与应试相关,并不能较为全面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英语能力。对于通过网络来进行课业布置的情况也极其少有。学生深感课业负担过重,部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3课业设计缺乏层次和互动。80%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的课业来自老师布置的书面内容,并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因而减少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课业互动的角度看,学生课业完成的情况大多由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进行评判,教师的评价单一,往往只有简单的对与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拓展缺乏明显的激励。这是与《新课标》中的“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明显相悖的。

三、英语交互课业设计原则与实施

交互式英语课业的提出,对于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设计方案,改变传统的课业模式,挺高素质教育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3.1交互式课业的主体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这与传统的作用不同。老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批改作业,还要给学生人性化的关照。师生之间的作业互动,既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情感,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3.2交互课业的设计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是网络操作作业,口头作业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价值情感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交互式课业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来说,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水平提升。因为它的灵活多样,使枯燥的课业也可变得感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3.3交互式课业中,每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可能都不太一样,这就有利于防止学生之间的作业相互抄袭,有助于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成绩,改善教学质量。

3.4交互式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有利于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互相协助,互相提高的观念,从而能使教师更好的落实教学计划方案。5)交互式课业也是一种科学的课业计划方案,这对于新课标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交互式英语课业对于当前的教学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协助作用。

从课业设计的目标和规律出发,总结已有的交互课业布置经验,在设计和优化交互式课业上,笔者得出以下原则:

3.4.1主体性与合作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交互课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互课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建构者。建立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分析留言本、BBS、网页、博客、邮件群发等特点, 建构一个适用的课业交互平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课业设计时,要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课业成为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手段。课业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自主性课业,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探索了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培养了独立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合作精神和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性原则是指通过具有建设性的合作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学生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协同发展。在交互课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真正的学习快乐。因此,传统的课业方式有必要向注重培养自主合作精神的交互课业方式转变。

3.4.2差异性与多样性结合原则

交互课业设计的对象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课业设计必须兼顾到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对课业的不同理解与表达。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单一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生活的学习。因而在交互课业的设计上,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等。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学科,方法的相互整合与参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可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业,如让学生在网络上听一些最新的英文歌曲,让他们锻炼听力的同时,了解国外音乐上的一些动态。学生自主选择一定的话题进行演讲并录音发至教师邮箱。教师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和反馈。在这样的交互过程中,既完成了既定的知识目标,又充分体现了课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3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交互课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各个不同层次出发,建立多层次的交互课业结构。教师应明确交互课业的设计应该使大部分学生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完成,这是其整体性原则。同时又要兼顾个体差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不同的锻炼表达机会。对程度低的学生布置基础性的交互课业,对于程度高的学生布置难度较高的交互课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3.4.4激励性和评价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利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交互课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参与的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从长远看,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持久力。教师在交互课业设计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知识逐步内化。同时,在交互课业的实施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课业表现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评价性原则是指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交互式课业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四、结束语

交互课业使得学生完成英语课业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过程;成为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探索过程;成为知识与能力不断互动、提高与发展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碰撞和发展的过程,成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交互课业体现出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功能。既可以通过交互课业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不断自主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以通过交互课业这一纽带,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发挥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从这一点来说,英语交互式课业的设计与优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文源.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 金鹏.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作业模式[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

第5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关注理念;多元性;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09-01

现行的我国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过程出现不少的难题和绊脚石,中技生属于技能型人才,今后要身处生产工作一线,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需要在确保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体育课教学的最大优势,这就要求体育课教学深入学生学习中去,通过运用各种合理、科学、经济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其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和高效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教学目的。

1."教学做"的特点

"教学做"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它是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都是为了一件事,而且要把这件事做得又好又省(有任务、有目标)。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我们就要怎么学,做事怎么学我们就要怎么教。它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2.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做"的内涵

"教学做"源于技工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实质上也是有效教学的客观要求,技工学校体育课中的"教学做",是教师让课堂教学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打破现行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在课堂上直接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讲解,充分挖掘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贯穿起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教与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体育课中"教学做"着眼点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以及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

3.体育课中"教学做":关注理念,反思追求

技工学校的体育课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中技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进行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它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教学做"就是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和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和学习和锻炼的有效课堂教学。因此,体育教学需要关注实现体育教育理想,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体育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理念,并经常反思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技能、有情感、有视角、有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的追求进行日常教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运用各种合理、科学、经济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其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教学效益的最优化、高效率。例如:教师可根据中技生的心理特点和锻炼兴趣来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投入其中的体育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学生能从中萌发出创新思维。另外,在教材教学的组织上,教师也可打破传统常规,根据具体学习情况对教材教法进行及时变通,使学生既能产生身心上的愉悦,又能养成各种优良品质。例如:多活动:跨班混合接力、同步脚跑、分组计时蛙跳等,学生就会感觉到原来体育课也可以上得这么新颖独特、精彩有趣,进而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进来,既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互助互爱的优良品质。

4.体育课中"教学做":目标的强化与多元性

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依据。"教学做"的体育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都要以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为标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单一,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出三维目标,并且目标必须要明确,这堂课,你需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教师都要了然于胸,所制定的目标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考核性,从三个维度来表述,达成目标的多元性,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谨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指导思想,紧密围绕技工学校的根本任务来设计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身体素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身体素质都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面对那些将来要从事电脑、会计等职业的学生,他们以后需要长期伏案,这会导致产生眼睛疲劳和颈椎酸痛等不良F象,在教学中应当安排一些可以增强手指力量和眼手协调能力的教学活动,例如:打乒乓球、排球等,也可教会他们做伸展脊柱、工会操等活动;而面对那些将来要从事汽车维修、护理、机械等职业的学生,他们以后需要长期站立,这会导致学生下肢酸痛肿胀和腰肌易产生劳损,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可以消除下肢肌肉紧张、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体育教学活动,例如:多跳绳、游泳、按摩、多做下蹲起立动作等。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的身体活动特征,设定不同的"教学做",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身体素质,并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5.体育课中"教学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体育素养是中技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学生的体育素养首先是道德层面,情感层面,最后才是知识层面,教师在"教学做"中需要重视树立大体育课程观,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层次化、小型化与课题化,充分发挥好网络互动教学的优势,完善技工学校体育课学习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中技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与体育精神,全面构建终身体育能力,保障身心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体育教师需要在技工学校体育课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融合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资源,制订合理高效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实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的"教学做",实现全面打造高效的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海.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教学发展新方向,《体育科技》,2015.

第6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题教学设计 备课

下面重点分析这种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

尽管目前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它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而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由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层次存在区别,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概念表述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强调系统性规划,而备课强调的是准备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性质不同

在教学论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两种取向,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的教学论一般是带有明显的哲学经验取向的,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教育观点,其中有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再比如古希腊的许多教育家也曾提出了诸多教育观点,奠定了西方教学论基础。但这些观点都是源于他们的哲学思考及经验,即使教学理论正确但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好比中药可以治好病,但有时候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随着近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逐渐开始构建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论,力图对学习行为进行实证性的解释,这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由于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故它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备明显的实证性取向。因此,二者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学设计固有的理论基础性质决定了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较经验型的备课更加科学,因此,教学设计在理论层次方面高于备课。

3、教学设计实现了备课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构成的教学系统,工作内容是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给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安排。在传统的备课工作中,也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在工作对象与功能方面,传统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任何教学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由于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和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所以与我国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备课又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经验的作用,毕竟很多富有才华的教师能够凭着自己的经验设计出精彩的体育课,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靠得住的,而且即使这些经验是正确的,也难以大范围地普及他们体育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掌握这些经验。

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这表现为教学设计对教学问题的表征和分析,都建立在反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规律之上,而且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安排都将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持下,教学设计的每一项分析或决策的“输出”均是下一步分析决策的“输入”,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最终实现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总目与总目标的优化的系统功能。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设计明确地提出自己是一项科学技术性质的学科,目的恰恰是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备课中好的经验正是艺术性的体现,但这种艺术性必须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项技术,并不一定能解决一堂课的艺术性问题,但一堂好课却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关于此问题,有学者认为:“似乎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对立的,但事实上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宏观上更多地表现其技术性,微观上则突出其艺术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但这种设计必须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门具有方法

在以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的时代,备课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是大纲规定好的,如教学内容等因素,教师不需要也没有权利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但现实中却产生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课算好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同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没有理论依据。。

第7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微课 中职学校 教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24

一、微课的产生及其意义

微课是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是我们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对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自我认识。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中职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兴趣较薄弱,一个好的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是改变学习态度,所以在中职校开展微课的设计制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微课设计需注意的方面

1.微课的时间设计不要冗长

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五分钟以内,时间过长,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疲劳。比如在中职学校讲解计算机组装课程时,如果我们要把整台计算机主机箱安装设计成微课的形式,可能需要近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这样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去看完整个视频。相反如果我们把组装内容稍微修改,采用其中的计算机CPU的安装那一段内容来设计微课,在时间上可以进一步缩短至4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会被紧紧地吸引,教学的效果就很明显。

2.教师要熟悉微课制作的主要流程

近年来,微课制作大赛逐渐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起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微课制作培训、比赛也都快速地提上了日程。目前,微课的制作已经成为一种程序化工作,它包括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评价反思等环节。其中,微课的选题是设计制作最关键的一环,好的选题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显得枯燥无味。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所学的科目多样,而且中职校的专业课程讲究实用性,所以可以制作微课的点很多,在每一个章节中总有几个关键的点,这些点就是我们选择进行微课制作的对象。中职学校的课程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教案编写方面要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可操作性原则,能够利用简单的课件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在视频的录制方面,如果能够将学生的现场操作录入其中,将会提升其成就感和体现微课的实用性。

3.教师要掌握好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微课制作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软件的使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制作软件如Camtasia Studio 8、PPT2013等等,这些软件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房都会安装,甚至作为中职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中还有对PPT制作的专门讲解。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对这些软件的功能进行再学习,寻找全新的素材为微课设计制作服务。

4.微课的内容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整合设计

中职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阶段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如果课堂上依然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难免是一种折磨。所以在微课的设计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去设计,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去设计。另外,在微课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去为学生学习创造情境,用真实情景来感染学生,这对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设计机械微课时,我们可以在微课中贯穿一些现代化的工业背景、机械工作的视频、动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工业化的魅力,这种工业化的震撼在心理上可以打动学生。最后,微课是教学的补充活动,可以说是教学的顺延,它是基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再认识,如果学生对微课的知识没有接触过,那么这种微课将是徒劳的。在微课设计时要汲取其他学科的精华,要将所学知识再整合再浓缩,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繁琐,教师需要从这些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给予学生这种轻松学习的环境。开展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爱上课堂,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有助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8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有效策略;中学数学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可以形象地形容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不仅会接受知识,更要做知识的主人,即“学会学习”,在课堂上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创造条件,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探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欲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就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准备策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充足的教学准备,“备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备课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其同样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既然倡导学生参与教学,就意味着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自然离不开对备课环节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前的备课准备环节,目的是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前就有所准备,使学生对于参与课堂教学做到“有备而来”.

1.吸纳学生,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备课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终归宿;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就将学生吸纳进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课堂上所能实现的最佳目标,有助于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符甚至相背离的问题.备课环节中学生的参与,能够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做到尊重学生参与需求、符合学习需求.

2.结合学案,为学生参与做充足准备

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案成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工具,学案是相对教案概念提出,所谓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方案,而学案则是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使用的方案.整个学案的制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学案中学生“参与”特点,无疑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案”为工具,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指导策略”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是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效果较好.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的成语,我们也知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俗语;而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正是起着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开头”作用.为了达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语,实属必要.一个好的导入语,能够成功引发学生关注,能够成功打开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之门.

2.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问题”有着引发人类思考的作用,吸引着人们去解决、去参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艺术,也集中体现在恰当问题的提出和巧妙引导学生回答.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能发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作用,也能为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深入钻研、思考“何时问、问什么、怎样问”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

3.讲究教学形式,奠定学生参与基础

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参与”的需要,有必要采用学生参与特点浓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上做到“灵活多变”;利用这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勤动脑、乐动口,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资料、推演公理、开展证明.如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判别式法及数形结合法分别对直线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讨过程中获取知识.

4.重视学法指导,保证学生全程参与

世界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生来就有的,其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即使学生已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并不意味着“成功”,有可能因为学习方法、参与方式的不恰当而中途失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有所指导,保证学生全程参与,获得成功.

5.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认知冲突”与“问题”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只不过问题是“外在”的,而“认知冲突”则潜藏于人脑思维内部.学生能否全程参与教学,会不会发生“中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认知冲突”,连续的“认知冲突”能引导学生连续的“参与”.为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连续性,科学把握“冲突”是关键,要求教师要会“设置冲突”,及时组织学生点评和讨论,不仅对解决问题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和方法,也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证明,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设置“冲突”,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科学概念的矛盾处设置“冲突”比较有效.

第9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一、课堂教学互动的理论基础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该理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Vygotsky和Piaget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是中介作用,它是指学生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他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儿童和“中介人”(父母、教师)之间交往互动的质量。它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儿童现有知识技能略高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可以达到的水平。该理论认为,儿童与成人或能力强于它的同伴交往是使他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办法(转引自Williams & Burden,2000)。

教学互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语言习得主要基于学习者参与会话的机会,即环境,这个会话是指说话人为了使谈话得以被理解而不断调整其话语,使其成为学习者可理解的信息的过程。Lantolf等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实际上是协商或调解的过程,它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学生之间的协商和自我协商。Long认为,二语习得是在谈话互动中实现的,协商带来了可理解性的输入,可理解性的输入提升了习得。

Lightbrown和Spada发现,当学习者被给予权力进行积极的活动时,他们强迫自己进行协商,也就是说他们要表达、澄清他们的意图、思想和意见等,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协商是通过互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调整而完成的。Kotter指出,协商还可“推动”学习者产生可理解性输出。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理解,应该进行协商。

因此,英语课堂中的互动十分重要,英语教师必须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提高课堂互动质量。在要求学生互动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不要以为不爱发言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横加指责,批评埋怨。德国教育家沙勒与舍费尔认为,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时刻处在交往过程中,即使默默不语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对教师的言行做出反应,包括表示理解、表示欢迎等都属于交流。交往教学论要求教学应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最终摆脱教育,达到成熟,具有独立的或者说自立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的作用及效果

从各种实践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但不能学到很多东西;有的学生不积极配合老师,却能默默无闻地掌握许多东西。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很积极,但他与教师的互动只是浅层次的、应付性的,无理解性,无启发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问答。这里面有互动质量的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不仅仅从课堂互动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其他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协商互动,提升互动层次和水平

许多英语课堂有互动,但互动的质量并不高,有的互动只是教师简单的提问或让学生进行合作形式化的、背诵式的语言操练。而教师重复性的简单提问不利于挑战学生独立思维和策略运用等能力;教师的引导性操练和少数学生的表演性,会造成学生缺乏语言体验与反思主动性的后果;形式化的课堂合作不能实现学生相互挑战、激励等(韩刚、李庆,2007)。这样简单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了大的影响,参加与不参加不能形成质的区别。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应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讲究质量,最好能进行协商性的互动。常见的协商互动有:确认核实、澄清请求、理解核实、重复、纠正、理解的直接表明和同意的直接表明、不同意的直接表明等。互动中发生的协商比语言简化更能形成语言输入。

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协商。Lightbown和Spada(2002)指出,学生互相之间对话时不仅量大而且内容也丰富。他们能主动、自觉、积极地谈话而且充满了问题,在许多诸如不同意、假设、请求、澄清和解释之类的语言功能方面进行协商。由于协商本书的平等性及表达的宽松性,它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协商,就能改变低层次的互动,得到可理解性的输入和输出。

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也不应该只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次数,还要看教师怎样组织了互动、互动的内容是什么。Ellis(1994)指出,对教师的评价要看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寻求澄清和协商的机会。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引发学生进行互动协商,教学就是成功的。

⒉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信息沟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的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并非都是性格使然,有的是不喜欢教师的课堂组织方式,只要教师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就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为了防止表演性的合作互动,互动的内容应该与个体的生活相关,从而与对方形成信息沟,实现真正有效的交际互动。人本主义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能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Williams&Burden,2000)。学生能积极参与互动,就要让他们坚持下去,为自己负责,用好的方法努力学习,学有所得。此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质疑和探索。通过讨论、争论、拓展、引申等方式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上形成竞争的局面。

教学互动中师生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动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主动在于积极思考和充分“吸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互动的基础,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学生的知识经验激活,使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吴效锋,2005)。教师应该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创建课堂上愉悦的、和谐的气氛,形成课堂亲和力,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一种与老师、同学及教学内容进行互动的内在需求,做到有问题就问,要问就要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话,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不会只是简单的问答,学生必须思考后再回答,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进行协商性的互动,从而提高互动的质量,真正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⒊教师要发挥中介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好,但成绩上不去,这并非全部是学生之过。一方面,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策略。学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过的内容记不住,大家都一样。然而,为什么有的人能学好,有的人学不好呢?这是由于运用了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