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自然资源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资源分析

第1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问题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价值

(一)帮助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责任观

作为一个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其思想理念直接决定了本地区的发展方向。为了帮助领导干部不断更新决策理念,需要在审计范围纳入执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方面的情况,有利于领导干部积极改正工作中的问题。

(二)最大程度发挥审计的免疫作用

审计的主要功能是对人民利益和国家财产安全积极保护,为了贯彻执行这一点,应当强化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个阶层中促使人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有效解决。

(三)推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革新

传统审计在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必将会实施资源环境审计。在经济绩效成本中已经包括了消耗与利用自然资源,因此,为了最大程度节省经济绩效成本,需要积极保护与开发自然资源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经济绩效。同时,绩效审计需要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具体是持续拓展审计领域和逐步深化的审计内涵。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划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责任模糊

首先,通过分析自然资源属性可知,我国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大部分自然资源都是跨区域分布,比如长江与黄河等河流形成了广泛的流域面积,遍布很多省份,这样就导致审计过程中判断领导干部利用河流水资源以及治理污染方面的权责十分困难。例如,河流形成了十分广泛的流域面积,结合地形等因素可以划分为上中下游流域,由于水资源表现出的流动特点,上游河流资源的污染也会对中下游河段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环境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河流治理措施,但是由于出现跨区域问题,在认定领导干部责任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其次,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破坏以及生态污染的滞后性可知,其会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但是不会影响怕破坏当时的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前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越加凸显。

(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我们拥有大量会计和财务背景的审计工作人员,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自然资源领域,在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分析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能力。二是自然资源资产拥有繁多的种类、庞大的数量,与其密切联系的各类信息也在不同机构中分散。我们对审计证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要不改变传统制度,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人力不足问题。

(三)无法充分认识到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贯彻落实制度需要拥有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要想顺利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必须帮助领导干部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无法彻底了解自然资产资产离任审计对自身的意义,或者还是保留着传统的离任审计理念,无法真正理解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惠民的措施。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措施

(一)规范审计内容,强调审计重点

1.在对主要资源全面审计的前提下,结合各个地区自然资源占有类型,数量的不同,以及每个区域内生态问题的不同重视程度,应当有所侧重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2.在审计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自然资源政策执行效果和实践对审计重点有效明确。比如,对于森林资源来讲,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利用了自然资源,为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采取了种树还林等手段,在审计过程中除了注意利用森林资源出现的效益以及消耗的成本之外,还必须考虑后期恢复森林资源的问题。这一效果一般能在领导任期之内观察到,所以这一次审计领导干部应重点审查任期之内的事务。相反,对治理大气污染的领导干部开展审计工作时,某一地区的领导干部积极治理大气污染时,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空气质量改良的效果,对于这样的状况,只是审计任职期间的领导干部缺乏合理性,而是需要对领导干部离职之后进行审计,这也更加公正体现了领导干部绩效。

(二)积极培养审计人员

与一般审计不同,在培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人员的过程中不但增加有关会计、审计和财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重点培养审计人员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划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定价值量等。因此,可以安排一些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学习课程或者是国家建立的一部分培训基地,实施岗前培训,帮助这部分审计人员开阔视野,从社会、资源宏观角度全面分析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应当关注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离任审计结果

紧密联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干部终身追责,帮助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任期间政绩好坏会对职业终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进一步促使自己充分履行职责。在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在采取审计结果开展责任追究的过程中,可以设计“环境问责追究卡”,将领导干部在任职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规划、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准确记录。

结语

总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十分艰巨,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及发展经济生态方面体现出极大的意义。在审计工作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原则,才可以产生科学的责任追究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生态发展责任。

参考文献:

[1]蔡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6(12)

第2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关键词:陕西;水资源;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

一、陕西水资源污染现状

水是干旱地区最为宝贵、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是绿洲生命、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水资源应当由量与质两个概念组成。陕西属于缺水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左右,耕地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 。关中、陕北人均、亩均占有地表水量分别为520立方米与232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9. 2%(相当于世界公认人均水资源最低标准的52%)和17.5 % ,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1]

陕西水资源除了数量上的不足,在质量上也污染严重。2004年,陕西全省主要河流的23个断面水质的监测,超标水质占监测断面的51.9%,其中Ⅳ类水质占17.6%,Ⅴ类水质占21.3%,劣Ⅴ类水质占22%,主要污染物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2]2005年全省主要河流的40个监控断面,18个断面超过Ⅲ类标准,占45.0%,其中7个断面属Ⅳ类标准,占监测断面的17.5%,11个属劣Ⅴ类标准,占监测断面的27.5%,主要污染物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3]2006年第一季度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下属五个监测分中心对陕西主要河流23个重点水质断面及4个重点水源地进行监测评价,在污染断面中Ⅴ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断面的8.7%,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占监测断面的26.1%。[4]第二季度的监测Ⅳ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断面的4.35%,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占监测断面的30.43%。[5]

在陕西的六大水系中,渭河的污染历次监测都是最严重的(渭河流域的农业产值占陕西农业总产值的50%),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的主体功能是农业灌溉,同时是宝鸡、西安、咸阳、渭南等大中城市工业用水的主要补给源。统计渭河近年水质监测断面资料显示,全长818公里的干流河段,全年III类水质河段长占37.2% ,1V类占12.2% , V类和劣V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渭河总长的一半,为50.6%。1991至2003年渭河氨氮年平均值为5.78毫克/升,是V类标准20毫克/升的2.89倍。污染最严重的监测断面是“天江人渡”,年平均值为9.47毫克/升,是V类标准2.0毫克/升的4.7倍。峰值出现在7月份,氨氮浓度达到了24.06毫克/升,是V类标准2.0毫克/升的12.03倍。渭河污染尤以中下游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河段最为严重。渭河已成为一条黑河、臭河,其中干流中下游河段现已丧失了基本的水体功能。

陕西除了地表水污染严重外,受污染水体的下渗及引污灌溉的影响,地下水污染也很严重,沿渭河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重点城镇地下水水体亦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以兴平、三原、蒲城、富平四县为例,兴平市2000年8个监测点中NO-3平均含量171.1毫克/升,超标率达37.5%,三原县3个监测点NO-3平均含量166毫克/升,超标率达66.7%;浦城县12个监测点NO3-平均含量120.75毫克/升,超标率达42.9%;富平县 14个监测点NO-3平均含量120.5毫克/升,超标率达41.7%。[6]

水污染加剧了陕西水资源的短缺矛盾,同时对陕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污水增加了工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如造纸、印染等工业产品使用不清净的水会造成产品的色泽晦暗,酿酒、食品工业等使用不卫生的水会导致饮料和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合格,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污水对农业的影响更为严重,用污染的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壤质量降低,农作物减产、变质,甚至颗粒不收;污水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可使水生生物缓慢中毒,出现畸形的或是带有怪味的鱼虾,严重时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鱼死亡;饮用被污染的水还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水污染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污染源一般被划分为点源和非点源。点源是指以点状形式排放而使水体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而言,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点源污染容易识别和治理,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得到较好的控制。相反,非点源因为过于分散,不易识别和收集,其严重性逐渐显现出来。有报道指出,目前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农业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最大。近年来,陕西省为了净化环境,保护水源,采取了许多环境整治措施,如关闭了渭河沿岸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咸阳、西安等城市建造了几个大的污水处理厂,但污染依然很严重。究其原因,陕西环境整治主要解决了点源污染的问题,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以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的形式,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等。2003年,美国环保局的调查结果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美国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是河口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在芬兰,20%的湖泊水质恶化,而农业非点源排放的磷素和氮素在各种污染源中占到50%以上。在荷兰水环境污染总量中,有60%的总氮和40%的总磷来自农业非点源污染。[7]世界银行的报道指出,中国地下水有将近50%被农业非点源污染。有专家估算,目前中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

二、农业非点源对陕西水资源污染贡献分析

(一)高残留毒害性农药的应用

农药对治理农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陕西农作物病虫草害发作频繁,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陕西2000年农药使用量为10 323吨,2001年为10 449吨,2002年为10 200吨,2003年为9 761吨,2005年为9 888吨。其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应逐步淘汰的有机磷药占70%,其中高毒农药又占到70%。我国农药施用的有效利用率一般在20%-30%,其余大部分落于土壤,还有一部分漂浮在空中,陕西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进入土壤后的农药大部分随地表径流进入江河,一部分渗入地下水,飘浮在空中的农药最终随降雨、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和湖泊。这些有毒有机物大多数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水中浓度虽然很低,但毒性很强,与人体健康关系很密切。高残留毒害性农药使用不仅造成了水体污染,也导致农作物残留超标,2004年对西安市、宝鸡市、三原县、富平县、商洛地区140份蔬菜与水果食品样品中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蔬菜与水果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1.7%,其中蔬菜样品中对硫磷和水果样品中乐果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6.22微克/公斤和3.02微克/公斤,大大超过国家的限量标准。现代医学证明,在致癌因素中,环境因素占80%,在环境因素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占80%,在有毒化学物质中,有毒有机物占95%以上,因此,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有毒有机物研究日益重视,已成为当今水环境研究的主题和热点。

(二)化肥使用不当,利用率低下

陕西省1990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67.94万吨,耕地亩均施肥12.82公斤;200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达到131.19万吨,耕地亩均施肥28.09公斤,分别比1990年增长93.10%和1.19倍;2002年化肥使用量为131.9万吨,耕地亩均施肥已达到30.80公斤,氮肥占54.9%,磷肥占12%;陕西的耕地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在逐年减少,但化肥的使用总量却在逐年上升,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2003年至2005年陕西化肥的使用量分别为142.7、143.1和147.3万吨,氮肥的使用量分别占54.5%、54.2%和52.1%,磷肥的使用量分别占11.1%、11.3%和11.5%。

研究表明,在施入农田的氮磷化肥中,大部分被土壤颗粒所吸附,作物对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35%,挥发到大气中有5%-10%,其他氮素随降水径流和渗漏被流失。施入农田中的磷肥,作物利用率约10%-20%, 50%-60%被土壤颗粒吸附固定,部分随降水径流从农田中排出进入水体。化肥中的营养成份流失到水域中,一方面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人长期饮用被化肥污染过的水,可引起慢性中毒,会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中毒时会引起肝、肾损害。

(三)禽畜养殖粪便随意排放

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陕西养殖业迅速发展,2000年,陕西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到22.9%,达110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3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1.7%。据《中国农业年鉴》资料,2003年至2006年陕西的猪出栏量分别为770.1万头、816.4万头、932.4万头和930.4万头,牛出栏量分别为71.1万头、78.6万头、83.7万头和88.2万头,羊出栏量分别为447.0万头、518.9万头、571.3万头和618.7万头,家禽出栏量分别为5 505万只、59 189万只、5 853.2万只和6 366万只。

因陕西城镇和农村中的禽畜饲养场,一般没有排污设施,污染物大多数直接排放。禽畜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它们进入土壤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过高的含量会使土地失去生产价值,进而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使水中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且氮和磷含量过高使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滋生蚊蝇,藻类过量繁殖,水中氧含量减少,鱼、虾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三、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对策

农业非点源污染要从法律、政策、技术体系三个层面推动治理:

(一)法律措施

1.尽快制定、完善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法律。

我国197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法律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予以规范,为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84年和1988年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6年和2002年分别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也涉及到水污染防治问题,为中国的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1998年、2002年和2005年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流域实际分别制定了《陕西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然而,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陕西省的地方性法规基本上是针对点源污染的,没有将非点源污染纳入总量控制计划,对城市和非城市的、农业的非点源污染控制不足,而且内容也十分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效果。要解决我国严重的非点源污染问题须从立法、政策、技术三个层面来推动治理,而立法是当务之急。不过在国家立法以前,地方立法可以先行,国家立法不可能对各地具体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规范,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地方结合本地的客观环境条件进行立法,因各地自然环境较大的差异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步骤有所不同。陕西应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地面径流量、流域地形、气候等制定非点源污染防治综合法规和单行条例,为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执法。

与立法相比,执法环节更待加强,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贯彻执行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的力度。加大对因农业开发、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和不按规定使用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力度,协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生活和其他活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和执法管理队伍,加强监督部门管理力度,尤其要发挥执法部门的作用,对于有法不依、违反法律法规者,决不姑息,严惩不怠,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政策措施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农业非点源污染,制定落实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清洁生产的政策。从外国的先进经验可以得出,要保护农业环境除了要有相关法律作为保障外,还应有相关政策的响应,一方面要体现出法律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调动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农业非点源污染本身具有分散性、随机性、隐蔽性,再加上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农业生产行为进行监督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政府应更多地通过经济政策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使农业生产朝着有利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如建立以围绕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科枝、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培训的项目,列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资金的扶持范围,在信贷方面给与充分支持;相反,对化肥和农药的生产、销售课税,对污物的排放收费,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的投入和污物的排出。

(三)技术措施

1.推广清洁、无公害的农药品种和施用技术。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还未能代替农药防治为主体的情况下,根据危害发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农民用药,使用那些低污染、低残留的农药,在施用技术上,要采用科学、合理、安全的农药施用技术,根据农药的特性,农药在农作物中的变化、残留规律、农作物的收割期等特点安全使用农药,为了提高农药的治理效果,可将两种或多种农药合理混合施用或交替轮换使用,以避免或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2.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利用作物间的相生相克、共生互利关系,采用轮作、间混套种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害与草害,通过调整收获和播种时间,打乱害虫食性或错开季节,可有效地减少危害。利用动物、微生物及作物分泌化学物质来治虫、除草,通过放养天敌也能有效控制病虫害。

3.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养分的测试值以及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规律,确定施肥量、施肥期,多施有机肥、微生物肥,少施化肥。我国目前己开发出根瘤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固氮菌肥和复合菌肥等,这些肥料具有无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应大力推广和使用。

4.禽畜粪便资源化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粪便由废弃物变成资源,变成农业的肥料、饲料和燃料。第一,用作肥料。禽畜粪便经过一定处理后作为肥料使用,是优质有机肥,合理地施用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增产,又可避免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以及由于化肥的流失可能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非点源污染。第二,用作饲料。禽畜粪便所含的氮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可以作为奶牛等的饲料。第三,用作燃料。采用厌氧发酵法,就是将禽畜粪便进行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禽畜粪便利用的最有效的方法。[8]

5.构建缓冲带,防治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过程造成的养分损失,是土壤退化和非点源污染的直接原因,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8%,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9]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河流、水库淤积,非点源污染严重。缓冲带,全称保护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受保护的土地。它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向美国公众推荐的土地利用保护方式。[10]缓冲带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通过滞缓径流、沉降泥沙、强化过滤和增强吸附等功能来实现的,能明显降低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缓冲带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环境质量,提高水质,降低径流对河道的冲刷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致远.陕西水资源的分布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西北地质,2003(4):96-100.

[2] 陕西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EB/OL].[2007-08-06].陕西省环保局.lrn.cn/basi.data/communique/136483.htm.

[3] 陕西省2005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EB/OL]. 陕西省环保局sxfs.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4.

[4]陕西水资源质量通报[EB/OL].[2006(13)].WWW.SHXSW.COM.CN.

[5] 陕西水资源质量通报[EB/OL]. [2006(14):2].WWW.SHXSW.COM.CN.

[6] 姜桂华. 关中盆地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22.

[7] 赵永秀.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1):9-12.

[8] 李传红.集约化禽畜养殖业废弃物污染及其综合防治[J]. 环境保护,2001(12):32-34。

第3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关键词]陕西路;自然灾害;屯田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32-03

北宋陕西路所辖的地区作为我国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经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安史之乱”以后,这一地区的经济惨遭破坏。后经过周世宗以来的恢复发展,陕西路基本摆脱了残破状况,重新发展起来。宋初的陕西路因国防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北宋中后期,党项势力崛起,陕西路遂处于宋夏折冲之地,战争不断,①驻军随之日益增多,超过其他任何地区。陕西路的经济在战乱中缓慢发展。北宋政府为抵御西夏的进攻,极为重视陕西路的经略。因此,史学界十分重视陕西路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但从灾害角度对陕西路进行研究尚无专文,本文拟对北宋陕西路灾害状况作一初步探讨。

一、北宋陕西路自然灾害概况

本文所指陕西路相当于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河南西部。众所周知,宋代是我国古代灾害集中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宋代不仅灾害频繁发生,并且种类繁多。关于这一时期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瘟疫、风灾、雹灾、霜灾、雪灾、鼠灾等多种灾害,其中前九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灾害。而关于宋代灾害的次数,根据目前的统计,“两宋时期共发生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霜等九类自然灾害达1543次,其中水灾628次,旱灾259次,虫灾168次,地震127次,瘟疫49次,沙尘69次,风灾109次,雹灾121次,霜灾13次”。③对于北宋陕西路自然灾害状况,袁林先生曾做过详细的统计。笔者根据灾害史料统计出北宋陕西路发生水灾43次,旱灾40次,虫灾 17次,地震18次,雹灾11次,霜灾6次,其他灾害15次,总计1150次。其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上表,下面对陕西路各种灾害分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从宋代建立的960年到真宗乾兴元年(1022),共63年,其中发生水灾33次,旱灾18次,虫灾11次,地震6次,雹灾6次,霜灾4次,其他灾害13次,共发生灾害91次,平均1.444年一次,属于灾害的绝对频发期。

第二阶段,从仁宗天圣元年到英宗治平四年(1023~1067),共45年。其间发生水灾6次,旱灾9次,虫灾2次,地震3次,雹灾5次,霜灾1次,其他灾害0次,共计灾害21次,平均0.488年一次,属于灾害少发期。

第三阶段,从神宗熙宁元年到钦宗靖康二年(1068~1127),共60年,其间发生水灾4次,旱灾13次,虫灾1次,地震8次,雹灾5次,霜灾1次,其他灾害2次,共计灾害34次,平均0.567年一次。此阶段的各项指标比第一阶段低,但高于第二阶段。

由表1及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北宋陕西路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害分布的普遍性。从时间上来说,几乎无年不灾,尤其是第一阶段。二是北宋陕西路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最为经常发生,共发生73次,占所有灾害的48.6%;其次是虫灾与地震,发生了35次,占所有灾害的23.3%;雹灾和霜灾共发生17次,占所有灾害的11.3%;其他灾害发生15次,占所有灾害的10% 。

二 、 北宋陕西路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

气候是造成宋代自然灾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在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的“四暖四寒”交替的变化模式。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北宋初年到公元1000年为一个温暖期,公元1000年以后,进入寒冷期(主要包括北宋中后期至南宋中期以前的一段时间,其大致年代为公元1000~1200年)。

由以上可知,北宋时期气候变化比较频繁,前后跨越一个温暖期和一个寒冷期。宋初为一个温暖期的末期,温暖期特征比较明显。如宋太祖乾德二年至开宝二年(964~967),连续六年“冬无雪”。④竹林在陕西周至、户县一带仍十分普遍。但宋初也为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阶段,所以某些年份天气异常。如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四月乙未,延州大雨雪,丙申,宁州大雨雪,沟洫冰。壬寅,丹州雪二尺”。⑤宋太宗淳化三年(993),“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⑥北宋中后期较寒冷,当时寒冷特征十分明显。11世纪时,华北已没有野生梅树,梅树只能在私人的花园中生存。苏轼曾叹息“关中幸无梅”。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⑦

寒冷是陕西路气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四月乙未,延州大雨雪”,“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⑧泾原路境内的仪州,“地接陇山,节气常晚,至仲夏花木始开”;⑨熙河路境内的熙州,“山高苦寒,盛夏不释裘巍薄"饪刀ㄔ年(1040)九月辛酉,“此陕西军士羊裘。初,言者以塞下苦寒”。⑾此外,北宋的一些诗文中也有对陕西路寒冷气候的描述。如苏舜钦的《乙卯冬大寒有感》:“延川未撤警,夕峰照冰雪。穷边苦寒地,兵气相躔结。”⑿这首诗就是讲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陕西路沿边一带的严寒气候。

(二)战争的影响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经过宋太祖、宋太宗10余年的南征北伐,基本统一中原,基本结束了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北宋的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但先后有辽和西夏、金等几个政权与其长期并立,且彼此之间战乱不已。陕西路是宋与吐蕃、西夏的争逐之地,尤其与西夏长期对峙。长期的战争对陕西路自然环境的破坏尤为明显。战争对陕西路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历史上,陕西路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良好。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盐铁论》称“蜀、陇有名材之林”。就北宋而言,关于这一地区森林资源的记载也有很多。如淳化五年(994),宋琪在分析西北蕃情时曾说道:“自~、延以北,多土山柏林。”⒀苏轼在描述宝鸡、~县一带的景色曾用 “二曲林泉胜”、“临水竹篁修”、“森如水国秋”⒁等诗句,“秦州多巨木”⒂尤为时人称道。其辖境内的伏羌、夕阳镇、大小洛门寨一带,是著名的森林区,是北宋政府采木场所在地。麦积山“为秦地林泉之冠”,黑谷山“大山乔木,连跨数县”,⒃夕阳镇“西北接大薮,材植所出”。高防知秦州时,建采造务,辟地达数百里之广,“岁获大木万本”。宋初,陇山森林一片翠绿,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于“陇州西山、湖山、浇水等处,置木务以备边用”。⒄熙宁六年(1073),宋神宗对宰相说:“熙河山林久在羌中,养成巨材,最为浩瀚,可以取足即今合用之数。”(18)“洮、岷、叠、宕连青唐玛尔巴山,林木翳荟交道,狭阻不可行。”(19)从而可见,北宋陕西路分布着大量的森林。

北宋对陕西路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北宋的西北边防线绵延2000余里,在这2000余里的边防线上既要防备党项的进攻,又要防范吐蕃的入侵。北宋在陕西驻军仅为30万,有限的兵力如何有效守卫广袤的西北边防,就成为北宋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依据山川形势,在陕西路州境空旷之地修筑城寨,就成为加强边防的重要措施。曹纬知渭州时,陇山诸族皆来献地,所献之地 “坦为兵冲,曾无捍蔽”。(20)他认为所献之地乃宋夏必争之地,建议在此筑城。于是“因相地形,筑城尽要害之地”,(21)建笼竿城。该城修筑好后为北宋抵御党项的一大军事要塞。秦州乃北宋初期戍守西北边区的重镇。曹纬知秦州时,吐蕃多次进犯秦州。为保卫秦州,在秦州周边的空旷地区,修筑城寨,就成为当务之急。曹纬在秦州共筑弓门、冶坊、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洛门、威远等10座城寨。尤其是在宋夏开战之后,北宋政府在西北沿边地区开始大规模筑造堡寨。据李健超先生《北宋西北堡寨》统计,宋代西北地区先后修筑的城寨达500个。(22)

在宋、夏长达140多年的相持争战中,北宋政府在陕西共构筑了近500个城、关、堡、寨,所耗木材数量甚是巨大。如曹玮知秦州时,所筑沟栅(壕沟两岸的木桩)竟达“三千八百里”。(23)同时,城寨的设施如敌楼、战楼、楼稽(望楼)、篱笆、门桥、寨栅及弓矢、备插等防守器具也都需用大量的木材。由此可知,陕西路森林资源最主要的消耗就是修筑城寨。

城寨的修筑对森林的破坏从宋初开始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长期对陕西路森林的砍伐,使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唐代还是 “松风急苍苍”的渭水两岸,到了宋朝时基本无森林可言,渭河两岸百姓难以获取薪炭,不得不到羌人和西夏地区去盗伐。(24)北宋建立不到30年,凤翔地区的岐山林木就已经砍伐殆尽,结果是“有山秃如储,有水浊如浴”。(25)

2.屯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屯田始于西汉,历代相承不断。北宋政府在陕西路亦实行了屯田。陕西战略地位重要,驻扎在陕西路的军队也越来越多,而驻扎军队的粮食主要靠内地供应,但当时交通不便,运粮极其困难,耗费巨大。因此,为更好地解决运费问题,北宋采取了屯田这一古老而又有效的方式,“军师所在,有地利则开屯田、营田,以省馈馕”。(26)

早在太宗时期,就重视在陕西路的屯田。雍熙四年(987),陕西转运使刘综言:“宜于古原州建镇戎军置屯田。今本军一岁给储粮四十余万石、束,约费茶盐五十余万,倘更令远民输送,其费益多。请与军城四面立屯田务,开田五百顷,置下军二千人、牛八百头耕种之。”(27)真宗、仁宗时亦比较重视西北屯田。熙宁三年(1070),王韶被任提举蕃部兼营田市易。他到任秦州后,在秦州沿边蕃部招纳弓箭手,进行屯田。同年七月,知渭州蔡挺“括并边生地冒耕田千八百顷,募人佃种,以益边储。取边民阑市蕃部田八千顷,给以弓箭手。又筑城定戎军为熙宁寨,开地二千顷,募卒三千人耕守之”。(28)熙宁五年(1072),延州赵l上营田议:“今陕西虽有旷土而未尝耕垦,朝廷屯戍不可撤,愿以闲田募民耕种,以纾西顾之忧。”(29)

北宋时期在陕西路的屯田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当地大量驻军的军需用度不必尽资与内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环境方面的问题。北宋在陕西路屯田的地区除了秦凤一带,其他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均在400毫米左右,生态环境以草原环境为主,而且多数地区坡度较高,并不适宜农业耕种。入宋后这些以农业经济为传统的宋统治者眼中的“闲田”、“隐地”、“弃地”、“荒地”,而实际上确是草地的土地,被大规模垦殖,必然会加剧对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并且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陕北及陇东地区多丘陵坡地,其中,15度的坡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多数的梁赤坡在8~35度,有的甚至超过35度,而北宋的军事垦殖大多是在这样的坡地上进行的,这又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据《范文正公集》记载,由延安北上横山,经过山谷中川道,“暴雨之期,湍流大石”。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消耗土地肥力的作法,只能导致越广种越薄收、越薄收越广种,水土流失和干旱越来越严重、地力越来越下降的恶性循环。

北宋时期,陕西路作为战略要地,因宋夏之间长期的战争,北宋政府在陕西路大量修城筑寨。这一举措使陕西路的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同时,屯田也使陕西路的自然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北宋政府对黄土高原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陕西路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北宋陕西路灾害频繁发生。

[注释]

①程民生:《论宋代陕西路经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②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③袁祖亮主编、邱云飞著:《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元•脱脱:《宋史》卷63《五行二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宋史》卷1《太祖纪》。

⑥⑦《宋史》卷62《五行志一》。

⑧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篇》, 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⑨《太平寰宇记》卷150《仪州》。

⑩《甘肃通志》卷21《风俗》。

⑾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9,康定元年十二月乙巳,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⑿张廷杰:《宋夏战事诗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⒀《宋史》卷264《宋琪传》。

⒁苏轼:《东坡全集》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

⒂《宋史》卷349《贾逵传》。

⒃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方舆胜览》卷69,中华书局2003年版。

⒄《长编》卷3,建隆三年六月辛卯。

(18)(19)《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庚辰。

(20)(21)(23)《宋史》卷258《曹玮传》。

(22)李健超:《北宋西北堡寨》,《西北历史资料》,1983年第2期。

(24)张靖涛:《甘肃森林变迁》,《农业考古》,2006年第2期。

(25)苏轼:《东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27)《宋史》卷176《食货》。

第4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得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得企业的所有事情有人去做,使得企业的人员都有事可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员招聘、人员培训、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石油天然气安装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缺少对企业文化的贯彻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有效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得企业的员工具有工作积极性,使得企业员工具有更强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而企业的文化精神、制度理念、战略目标则通过企业文化得到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员工的个人价值有关,在管理中,只有将员工的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才有意义。但是在石油天然气安装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个环节是比较欠缺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帮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和留住核心人才,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员工的个人价值有效的转化为企业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现代员工在工作中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中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发展方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企业各项管理中进行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在现在大部分石油天然气安装施工企业中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脱节的现象,这样将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人事制度缺少有效竞争机制

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企业的人事配置制度还不是特别规范,仍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无法做到将有限的人才进行有效的规划,个人能力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石油天然气安装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策略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在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对企业的文化有所认知。在企业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评估标准中,通过绩效评估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使得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融合。

(二)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事业的价值,就要引导全体员工认可企业的发展目标,将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相联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在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二是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三是要为员工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考虑企业内外部两方面的因素,企业发展战略兼顾企业管理人员决策、全体员工认可和企业内外两方面利益的发展方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可以将企业各个部门结合在一起,使得全体员工积极的以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运营中。

(四)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可以为企业薪酬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为企业人员的招聘提供招聘条件,为企业培训提供方向。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根据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本不仅包括认知能力,还包括非认知能力。现代的绩效评估制度应该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比如尽量避免个人观念的影响,另外,评价的指标应该更加的全面,提高企业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在企业中使用较多的绩效评估方法有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平衡记分卡两种方式,关键绩效指标法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确定企业的关键成功领域,从组织的KPI分解到部门KPI,再到个人的KPI。平衡记分卡方法是企业的战略从财务层面、客户层面、流程层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分解出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

(五)灵活应用人员再分配制度

人员再分配制度是指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人员的退出、调配等管理,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使得人员的个人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通过应用人员再分配制度,可以有效打破人事制度僵硬的局面。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欠缺。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应用人员再分配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效性。

第5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农村是广阔天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玩具”。蓝天、白云、高山、流水:乡村、房屋、人烟、牲畜:田野、阡陌、繁花;庄稼、树木、鱼虫、鸟兽,甚至一沙一石,均可为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很好的学习现场,特别是为开展创游活动提供琳琅满目的“教玩具”。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创游活动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创游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在大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活教材、活教具和宽旷的活动场所。如在开展创游活动时,我把孩子带到沙滩边,利用河水、沙子、石头、堤坝,树枝、树叶、小草等自然物,开展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创游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的在浅水边围鱼珑,捕捉小鱼、小虾:有的在沙滩上用沙、石、树枝、树叶、草、建起农家小院:有的在玩“超市”的游戏,这里的商品很多:鸡蛋(鹅卵石)、大米(沙子)、月饼(大扁石)、苹果、香蕉等各种水果,还有小鱼、小虾、河蚌等等,他们的游戏开展的有声有色。

此外,利用农村的四季变化,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不断改变游戏主题。春天,我们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来到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寻找春天的秘密,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温馨。夏天,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注意观察大人的劳动情况,并带幼儿到稻田拾稻穗后再和幼儿一起创编(拾稻穗)的游戏;带幼儿到田里拔草、捉虫,再和幼儿一起创编“种菜”的游戏。这些游戏来自农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亲自尝试创编的游戏百玩不厌,有的还能在家长、老师的协助下学会除草、松土,还会为花草浇水施肥。秋天,我们玩《丰收的果园》的游戏,帮果农采摘果子,并按果子的大小、颜色分类装筐,最后把果子送到“市场”……在稻田里玩《老鹰捉小鸡》、《网鱼》、《放风筝》游戏,幼儿在松软的田里玩耍,摔倒了也不痛,而且不受空间场地的限制,这样玩起来特别起劲;冬天,孩子们在小树林里追逐、游戏,我们利用树干的阻挡作用,组织幼儿《过障碍》游戏;利用田垄、沟渠进行体育游戏,让幼儿在走田垄时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利用小沟渠进行跳跃、跨跳的锻炼;利用天然的草地进行不同方式中跑、跳、爬的游戏,发展幼儿手脚动作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度。

开展表演游戏时,也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游戏。如表演《三只蝴蝶》的故事,我把孩子带到山坡上的花丛绿叶中,在天然的背景里,幼儿根据故事的环境、角色、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尽情的表演,玩得十分开心。可见,我们只须利用垂手可得的自然物就可以让孩子们开展创造性游戏。他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追、爬、滚、打,还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物替代塑造各种东西和游戏所需的形象,既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表演力、随机应变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团结协作、互相友爱等良好品质和个性。更解决了农村幼儿园的创游时玩具设施不足的困惑。

二、利用农村自然物,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条件。我们经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大量采集各种自然物做材料。如到沲塘边采芦苇,领着幼儿捡河边的各种贝壳,采山上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和形状各异的树叶,拾稻穗、稻草,到玉米地里收玉米秆等等。这些自然物不但丰富了自然角,还可以当区域游戏的材料。如开展要“时装表演”游戏时老师带孩子走进田野,搜集草类物品:树叶、竹叶、稻草、柳枝、草珠珠、狗尾草等,请家长帮助搜集废旧物品:饮料瓶、纸盒、挂历纸等,孩子们通过画画、折折、剪剪、贴贴,尝试着做成自己喜欢的夏季服饰:五颜六色的小裙子、用竹叶制作的短裤、背心,戴着用柳枝编成的草帽,用稻草制成的眼镜,用草珠珠串成的项链,系着狗尾巴草扎成的胸花等,他们纷纷登台亮相,神采飞扬的笑脸透出夏日的快乐和美好的畅想。

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农村资源,制作出各种教玩具,如南瓜、冬瓜、地瓜等制成直升飞机、小老鼠;用玉米芯做成狮子;用玉米、葫芦做成小企鹅。此外,我们不可以利用自然物制成优育器材,如用竹竿做成游戏棒,可供幼儿玩接力赛,赶小猪游戏;用竹片做成竹圈,可使幼儿玩“套圈”“滚圈”“跳圈”等游戏,用稻草编成绳子,让孩子们跳绳等等。用这样不仅提高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利用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开展创游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不仅有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而且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资源,这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近年来,我根据本地民情、习俗、农村传统节日,组织幼儿开展“春节”、闹元宵、过端午节、中秋节等创造性游戏。例如:在开展“春节”的游戏时,我鼓励幼儿参与并注意观察家里、邻里、乡亲们是如何准备过年的,随父母一起到庙里去赏花灯、看戏,并向老人了解节日的情况、了解“村里人添丁闹花灯”这个习俗的由来等,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游戏时,有的幼儿用四根木棒用稻绳当作“船”,玩起村民打船灯的游戏,有的用一节一节竹筒做成龙,玩起了舞龙的游戏,有的用沙子做米饭,用野果等替代物办起晚宴,有的用砖块围戏台,穿上了用树叶、报纸做成的衣服,提着篮子做客,有的用小竹节当鞭炮,欢欢喜喜过新年……通过活动孩子们亲身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厚含义并体验到节日的快乐。

我们还结合本地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利用社区中的各种场所,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如到老人活动中心与老爷爷、老奶奶进行联欢活动,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在组织“我身边的人”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园到养殖场观看工作人员的劳动过程,然后开展“饲养员”游戏活动等。

第6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关键词: 污染源环境监管;在线监控;存在问题;四统一;监督管理;建议

1管理制度方面

1.1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远程监控系统的运行,环保系统大多是环境监察部门集“建”、“管”、“用”于一体,而非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存在的弊端是:首先,环境监察部门在监测技术、仪器原理、质控检查、数据审核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难以保证在线仪的正常运行;其次,在总量减排核算中,在线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准确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再者,现代化的污染源环境监管,在线监控的重心不是“控”,而是“监”,以“控”为核心的在线监控管理模式不能顺应环境管理的需要。

1.2在线监控定位不当

国家《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中将在线监控设备定位为污染处理设施,产权属于排污单位。存在的弊端一是建设在线监控设施的费用必须由企业支付,环保部门采取倾斜政策,也只是适当补助。

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的原因,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氨氮/总磷在线仪及转动视频安装、数据采集按国家212传输协议改造等;二是作为监控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设施,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化钱买了个紧箍套”,对诸如在线仪强制检定、数据比对等不予积极配合,给监管带来极大的困难,在线数据应用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1.3配套法律法规滞后

数据有效性审核是在线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国家虽有《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但对于过高/过低异常数据的识别与处理、永久性/暂时性缺失数据的识别与处理等无操作性细则,给日常的监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惑。

第三方运营是国家极力推行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保证系统正常与规范运行。但其使得原有行政执法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行政关系转化为运维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民事关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条例,明确第三方社会化运营新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解决第三方运营模式在行政管理上遇到的问题。

2 基础设施方面

2.1排污口随意性大

水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一般都与流量计配套安装,以达到准确计量总量的要求。国家曾对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提出过“方便监测、方便计量、方便监督”的“三方便”原则,但企业在建设、改造时往往不严格按照计量的要求,排污口尺寸随意性较大,如部分巴歇尔槽宽度不符合标准,即使能满足计量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2.2在线监测站房环境质量欠佳

在线监控设备是技术含量较高也是“娇贵”的设施,对水样采集距离、温控、抗震防雷、给排水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国控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站房基本能按标准化建设。但非国控水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测站房,存在距离采样点较远、无温控设施、无接地防雷措施、环境脏乱差等不同问题。

3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多为新技术、新设备,包括自动采样系统、自动监测仪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中心站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等四部分。仪表的性能、设施的联网、数据的传输、平台的运行等诸多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监控数据的异常。

3.1自动采样系统问题的多样性

3.1.1取样管路积水堵塞

污水排放口大都设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仪器安放点到排口都有一些距离,有些企业采样管路较长;有些企业排口位置较高,管路敷设时采样管路呈U型,造成管路积水;有些企业的室外管路采用硬质管材,直角弯头较多,甚至还要进行填埋保护等。

由于COD在线仪工作流程属于间断性工作,时间一长,上述原因使管路内积附污染严重,尤其一些富营养水体,附着苔藓类物质,甚至造成管道堵塞,而管道清洗很困难。

3.1.2样品采集方法不当

采用比例采样自动在线监测是排污总量监测的最佳选择,但从节约投资与实际可行性方面考虑,企业较多采用了等时采样法。该法对于排水量大且较稳定的排口,基本能满足监测需求。

但相当部分企业排放状况不稳定,甚至是无规则间断排放,造成探头取样深度不够,或所取的样为滞留水,采样不足或无代表性。采样问题不仅引起监测数据异常,对有些仪器的性能也带来影响。

3.2自动监测仪器操作的复杂性

3.2.1仪器型号复杂多样

在线仪各种型号因其固有的不同属性与不同分析方法,甚至技术原理也不同。因此,不仅增加了环保工作者的监管任务,也增加了第三方运营的技术复杂性与备品备件的储备量,导致运营成本上升。

3.2.2仪器操作不规范

在仪器的具体操作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有时甚至是关键细节。比如COD在线仪工作参数的设置,仪器消解时间设定为20min,这种设定无可靠的依据。消解时间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组分复杂水样的消解时间须经比对试验确定。此外,标样的配制,有些是企业自配,有些是第三方运营公司配制,标样的不同,也造成数据的差异性。

3.3数据传输系统的不兼容性

无线数据传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数据传输提供了多种方案,并已发展到实时图像传输,使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控信息的传输更加快捷、方便、可靠。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现场监控仪器向地方环保部门监控中心的传输过程中,由于仪器型号的多样性,部分型号的接口尚未按照国家212传输标准进行改造,给数据的稳定传输带来了技术障碍。

3.4中心站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功能的欠缺性

监控中心主要任务是监控管理各监测点、定时收集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处理,提供各种报表,绘制各种图形,实现报警功能,实时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汇总与分析。但目前,不少地方环保部门的监控软件一是反控能力薄弱,二是缺乏绘制各种图形的功能,三是系统功能的扩展性与兼容性有所欠缺。

4日常监督管理

4.1数据比对存在偏差

根据《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经过质控的数据才具有有效性。但在数据进行比对过程中,在线监测数据与手工监测数据往往存在偏差,分析原因如下:

①因COD在线仪种类多样,取样方法与手工分析的取样方法有时不能保持一致,影响比对结果。

如在线仪器从流动的排水口取样,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实验室测定样品从排口舀水灌瓶,两者往往因取样的时间不同,造成测定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②当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水质较差时,仪器使用一段时间,管路的洁净度有所降低,会对在线测定结果有影响;

③样品的不均匀性

如工业废水中不溶性悬浮颗粒会沉降、絮凝,导致现场在线监测仪器与实验室所测定样品中颗粒量出现差异,导致分析结果不同;

④样品的前处理方式不同,也会影响比对结果

如水样未经过过滤,因仪器的取样管口距瓶底较近,仪器取得的样品有较多的悬浮颗粒,造成在线监测浓度偏高;如在线监测仪安装了过滤装置,在比对试验前应将滤网上的堵塞物清洗干净,否则悬浮颗粒不能通过,致使在线监测浓度值偏低;

⑤样品的放置时间。当超过24h且不加固定剂,则比对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⑥废水中氯离子的干扰。在COD的测定过程中,样品中的氯离子可以完全被氧化,使测定值偏高。添加HgSO4与AgNO3去除样品中的氯离子,若采用与在线分析仪不同的沉淀方式,比对结果也会不同;

⑦氨氮/总磷在线仪浓度基数低,易产生偏差;

⑧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对在线监测仪的操作熟练程度,对测试结果也有影响。

4.2强制检定薄弱

按照《计量法》的要求,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必须强制检定。但基层往往由于人力、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影响计量部门不能全面开展强制检定。即使开展强制检定,一方面,基层环保部门有些项目需要请求上级部门的技术支援;另一方面,由于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定性为污染治理设施的一部分,强制检定费用需由企业支付,企业往往拒付或拖欠,导致在线仪强制检定不能顺利开展。

4.3质量控制艰难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质量管理正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环保部门加大了对自动监控系统的质量监督巡查力度,环境监测部门也严格执行相关的质量控制要求。但因在线仪品种的多样性,分析原理与管理要求不同,技术规范欠缺,给质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除“四个同一”(即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容器、同一水样),取样方法、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各类仪器的分析方法都直接影响比对测试的结果。

4.4信息判断处理滞后

如何分析判断、筛选甄别与合理处置监控平台众多的数据信息与随时变化的报警信息,尚缺乏规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程序》。目前,一旦发现超标报警信息,基层环保部门往往是通知监察人员及时奔赴现场,首先查看在线仪是否正常运行,在排除在线仪明显故障的情况下,采样送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分析。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是被动应付,采集的样品也具有时间的滞后性。

4.5数据应用不足

在线数据应用是监控系统生命力的保障。但目前,在线监控数据应用不足,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作为强检仪器,在线监控仪器设备必须年度强检合格,数据才合法有效;②造成监控数据异常的因素众多,给环保部门有效应用在线监测数据带来了困难;③在线数据作为排污收费核定的依据之一,因不能提高排污收费额度,也影响了监察部门数据应用的积极性。

5建议

5.1完善管理体制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实行各部门齐抓共管与分工协作。建议参照市的模式,污控部门抓建设,监测部门抓数据有效性,信息部门抓数据共享,监察部门抓数据应用。

5.2制定地方配套管理制度

地市级以上环保部门根据国家已的技术规范,制定配套的《在线监控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在线监控设备安装技术规范》、《在线仪表与数据采集通讯协议》、《在线监控验收技术规范》、《在线监测数据审核规则》、《在线监测数据应用规范》与《在线监测数据异常调处规范》等。

5.3加强监督检查

环保部门加大现场检查与比对监测的力度,对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甚至故意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设施的排污单位,从重处罚。

第7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关健词】肺炎支原体 过敏性紫癜 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094-02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其病原多种多样,感染、药物、食物均可诱发。其中感染占首位,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有关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HSP38例,其中MP感染15例,占39%。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一2010年8月,我科诊治过敏性紫癜患儿38例,其中有MP感染15例,占39%。15例中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其中发病年龄≤5岁的3例,占20%;6岁~l0岁10例,占66.6%;10岁以上2例,占13.3%。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半天~3个月。

1.2 确诊为MP感染致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依据 ①符合过敏性紫瘫的诊断标准。②用ELISA法检测MP-IgM≥ 1:80。③痰培养或咽培养无其它致病菌[1]。④血抗“O”,在正常范围。

1.3 临床表现 ①皮肤症状:本组15例均先后出现典型的紫癜样皮疹,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者12例,3例于发病后1~14 d出现皮疹,7例皮疹反复出现,迁延1―2个月。②呼吸道症状:11例1―2周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其中7例人院后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发热天数2―6 d;热型不定,体温波动于37.5℃~39.9℃之间。③消化道症状: 5例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其中恶心、呕血1例,黑便2例,便血1例。3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④关节症状: 5例有关节症状,主要累及踝关节、膝关节,少数影响到腕关节,其中2例反复出现,迁延2周~3个月。2例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就诊。⑤肾脏症状: 4例出现肾脏症状,其中1例为肉眼血尿,其余为镜下血尿、蛋白尿。

1.4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白细胞增高6例(11~15)×109/L,其余均在正常范围;血小板升高3例(305~370)×109/L;15例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4例尿常规RBC(+~+++),WBC 2~5个/HP,尿蛋白(+)~(++),便隐血阳性4例。血生化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4例常规胸片检查有肺炎改变;所有病例ELISA法检测支原体IgM抗体(MP-IgM)均呈阳性(≥1:80)。15例患儿过敏原测试结果显示: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对如花粉、动物皮毛、霉菌、虾等过敏。

1.5 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常规给予休息、抗过敏、抗凝、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腹型、关节型及混合型患儿短期给予丙种球蛋白或氢化可的松5~10 mg/kg・d,连用3天;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停用;同时加用西咪替丁3~5 mg/kg・d,以保护胃粘膜,防发生应激性溃疡。治疗后患儿关节肿痛及腹痛症状明显好转,恶心、呕吐、腹泻消失。但6例患儿紫癜未见缓解,1例患儿紫癜加重,8例患儿紫癜缓解后复发,且呼吸道症状渐明显,考虑合并其他感染。查MP-IgM呈阳性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抗MP治疗,4例伴有肺炎患儿用红霉素30 mg/kg・d,静滴2周后改用阿奇霉素口服,总疗程4周。其余患儿阿奇霉素(8―10)mg/(kg・d)口服,一天一次,连服三天停四天为一疗程,总疗程一个月。经治疗,14例患儿紫癜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带药出院,定期门诊随访。有1例皮肤紫癜消失,尿常规出现反复,最后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继续在门诊随访治疗。

2 讨论

HSP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中反复出现皮肤紫癜是本病特点。病变可涉及多系统和脏器,以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为主。其中肾脏受累程度及转归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HSP的发病机制主要可能是某种致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可由多种因素致病,但发病的诱因仍以感染占第一位[2]。有研究表明:感染常是HSP的诱发困素,且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腺病毒、MP感染等。肺炎支原体(MP)是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发病人数呈逐年增高趋势[3]。近年来,MP引起肺外损害引起儿科的广泛注意,本组病人在发病前否认特殊食物及用药史,在病程中用青霉素类、先锋类抗生素,病情仍反复发作,血MP- IgM均阳性,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有效。故考虑本组患儿的过敏性紫癜与MP感染有关。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研究证实MP感染引起的多系统损害[3]与两方面有关:(1)病原体的直接侵入:MP进入呼吸道后,通过其表面的P1蛋白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破坏黏膜上皮细胞。(2)自身免疫反应:MP抗原与人体的脑、心、肝、肾、皮肤等存在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以产生宿主自身抗体,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损伤,导致多系统免疫损害[4-5]。

有研究表明[6-7]:MP感染除了常引起严重肺炎外,还可引起其它系统损害,HSP就是其中之一。本组15例是在诊断过敏性紫癜的基础上,予常规治疗不理想,考虑合并有其他感染,结果查血清MP-IgM抗体呈阳性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足量、足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MP感染的有效的首选抗生素,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患儿皮肤紫癜消失,呼吸道症状好转,考虑本组15例HSP患儿与MP感染有关。这提示我们:对HSP不能只重视变态反应,找到病原更为重要。

本文提示MP感染引起HSP的主要临床表现除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损害等典型症状外,还常伴有不规则发热、咳嗽、流涕等表现;病程迁延、反复是其又一特征,1例最后诊断为紫癜性肾炎者,发病至就诊时间较长,提示早期的抗MP感染和综合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以皮肤外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多见,本组5例患儿以发热、关节痛、腹痛、血尿等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占30%,而这往往是造成HSP误诊的主要原因,尤其以胃肠道症状伴发热为首发症状就诊者,极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这就要求:(1)耐心询问病史,细心体格检查。(2)对伴有发热、呼吸道感染和(或)病程迁延反复的HSP患儿,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及时作相关血清学检查。(3)一旦确诊MP感染,应足量、足疗程正规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690.

[2] 张碧丽,王文红,范树颖;儿童过敏性紫癜575例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1):64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第4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9;33(3):168

[4] 李暑昌,艾玲.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60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411~412.

[5] 赵昆,黄琦,孟波.2例有特殊临床表现的支原体肺炎并文献复习.临床肺科杂志,2005,11(6):318.

第8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一、对模型的假定

首先,假定人们都不愿意离原先居住的地方,即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价格在该区寻求一个环境较好的地方而不是其它地区。其次,假定该区域只存在两类人,富人和穷人(按区域平均收入水平划分,富人收入水平高于区域平均收入水平,穷人的收入水平低于区域平均收入水平),且他们对优质环境资源需求的偏好保持不变。假定经济的发展总是可以使人们相信,伴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富人越来越多而穷人的相对比例在下降。此外还有政府对该区域环境治理不打算采取措施。亦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地区整体环境状况不会得到改善或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政府对区域间人口流动采取较为严格的限制。

由此,可得出一些基本的共识:1.为了健康和安全对优质环境资源的需求成为该区域居民(富人和穷人)的迫切愿望。2.由于这种环境资源是如此稀缺,我们对该区域优质环境的供给可以描述为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即在任何时候,环境供给对价格变动没有影响。3.基于人们对原先居住区域的偏好和严格的区域间流动限制,使得我们研究的区域成为一个封闭系统。

一般而言,随着区域规模的适度扩大及工业布局的扩散,环境资源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然而区域规模的扩大将导致人们居住成本的提高,降低居民的福利。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域人口的增长,区域人口密度加大,区域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如墨西哥城。这将削减区域规模的适度扩大给人们带来的效用,甚至会导致环境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以,没有弹性和不移动的优质环境供给曲线的假定是可以接受的。

二、环境资源与价格

优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都与产权密不可分,科斯定理关于产权的一种效率定义是这样的:如果产权被合理界定,且所有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帕累托条件(经济效益)将能够实现。而只有当一个人能影响资产的收入流与服务流,且这个人是资产的所有者时,产权才能完全界定。产权经济学家姚兰?巴塞尔在他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对科斯核心定理重新作了阐释,认为“除非产权得到界定,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这是永远做不到的,部分有价值的产权总是处于公共领域中”而且“无论用什么方法获利,一般来讲,总得花费资源才能取得公共领域的产品所有权”,(姚兰?巴塞尔,1989),优质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由于其产权无法完全界定,在其交易过程中,必然存在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而其交易费用无法通过市场定价得到补偿,所以市场在优质环境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由政府担当起优质环境资源分配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政府供给优质环境资源的成本可以凭借其政治权力通过强制征税的方式得到补偿,即政府制定的价格。

三、环境资源价格均衡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对优质环境资源的需求者分为富人和穷人。用Dr(Demand of rich)表示富人对优质环境资源的需求,用Dp(Demand of poor)表示穷人对优质环境资源的需求。于是对环境资源的总需求Dt就是Dr和Dp的水平相加。由于异常稀缺的优质环境资源的提供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前面已经论述了市场在提供优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维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优质环境资源的价格只能由政府决定。价格成为补偿政府提供优质环境资源的成本。Po是穷人的最高价格约束线,在价格P低于Po(P

工业的发展和区域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居民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新的富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曲线为Dr′,而穷人的需求曲线仍为Dp,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对环境资源的总需求曲线Dt′等于Dr′加Dp,在政府原先规定的价格下,优质环境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需求量Dt′超过了供给量Qo(图1),现有的价格已不能使资源在不同用户之间进行很好的分配。因为价格是由政府控制的,价格不仅仅是对供给和需求的压力做出反映;它们还对政治压力做出反映。此时价格必须充许提高,要不然须找出其它分配方法。如果政府不愿意穷人享用的环境资源价格上涨,那么就必须找出一条更为复杂的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分配优质环境资源的方法。

假设政府认为富人为享有相同的环境资源可以负担更多的费用,那么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双重价格控制制度,富人享用环境资源的价格定为Pr,同时穷人享用的价格定为Pp。这样就有效的把环境资源市场隔离成两部分。当富人们的价格在Pa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环境资源时,穷人在价格Pp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此外还有一些剩余。这时Dt′小于Qo(如图2),分配环境资源的双重价格体系对于竞争性的用户之间分配现有的环境资源是有效的。

随着更多时间推移,富人的需求增加到Dr",再次设想政府不愿意提高任何用户享用环境资源的价格。在现有的价格下,环境资源已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选择把富人享用的环境资源限制到Qr"(如图3),从而Qo减去Qr"就成为穷人可以享用到的环境资源的数量。此时这两个市场都不能出清。在Pa条件下,富人享用的环境资源存在着短缺,Qr"

对此,政府必须找出一种非价格的对优质环境资源的配给方法。政府可以建立一种对环境资源分配的复杂制度,比如说按人口收入与数量实施的配额制,以便使每一个居民均能以相应的价格得到一定的环境资源。于是这种配额就变得非常值钱,有可能出现黑市交易。

四、结论

第9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摘要】 目的 考察自然铜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以探讨自然铜炮制机理。方法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生、煅自然铜水煎液中镁、钙、铬、锰、铁、钴、镍、铜、锌、铅10种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自然铜炮制后铅元素的含量降低,其他9种被测元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自然铜经煅淬后,10种相关元素的煎出量变化很大。

【关键词】 自然铜;炮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微量元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microelement in curde and calcined pyritum, and approach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pyritum. Methods The crude and calcined pyritum were extracted in water decocting. Subsequently, the content of ten elements was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being calcined, the content of Pb in pyritum decreased, while the content of the other nine elements investigated all in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nclision After being calcined, the content of ten elements in pyritum changed largely.

Key words:pyritum;crude;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microelement

自然铜(pyritum)又名石髓铅,为等轴晶系矿物黄铁矿的矿石,主要含FeS2,味辛,性平,归肝经,有破积聚、疗折伤、续筋骨、散瘀排脓、止痛定惊之功效,是自古至今沿用的中医伤科接骨要药,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血疼痛等症。传统观点认为,自然铜入药需炮制,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它的炮制品——煅自然铜。本试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生、煅自然铜水煎液中铁元素及相关伴生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为初步阐明自然铜炮制机理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SXC-4-13C一体化程控高温炉(中国杭州),AG285电子分析天平(0.01 mg,METTLER TOLEDO,Switzerland),TDL-2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Perkin Elmer Optima 2100DV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ThermoSpec/CID/2.12软件。

自然铜购于四川省成都市药材有限公司,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建伟教授鉴定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自然铜(Pyritum),且符合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相关标准[1];煅自然铜,本实验室自制。将以上药物粉碎,过筛,取100目以下粉末放入烘箱内,于105 ℃干燥1.5 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内,备用。多元素标准溶液(100 μg/mL)含镁、铬、锰、铁、钴、镍、铜、锌、铅元素,批号06B27;钙元素标准溶液(1 000 μg/mL),批号07141,均购自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高纯氩气(氩体积分数>99.99%)。盐酸为分析纯,水为自制去离子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生、煅自然铜粉末5.00 g,置250 mL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100 mL,称重。回流提取1.5 h,冷却后加水补至原重,煎液于3 2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3份,每份25 mL,分置于50 mL量瓶中,加2.8 mL盐酸,加水至标线,摇匀,即得,同时做试剂空白。

2.2 仪器工作条件

高频发生器频率:27.12 MHz;功率:1 300 WATTS;载气压力:28 psi;冷却气流速:15 L/min;辅助气流速:0.8 L/min;蠕动泵转速:100 r/min;观察器高度:3 mm;样品冲洗时间:20 s;积分时间:长波15 s,短波10 s;积分次数:2 次。各元素分析线波长,见表1。表1 各元素分析线波长(略)

2.3 方法学考察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吸取多元素标准溶液0、0.125、0.25、0.5、1.0 mL放入10 mL容量瓶中,用空白溶液定容至刻度,上机测试,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见表2。

精密吸取钙元素标准溶液 1 mL放入10 mL容量瓶中,用空白溶液定容至刻度,得100 μg/mL 钙元素中间标准储备溶液。精密吸取钙元素中间标准储备溶液0、0.125、0.25、0.5、1.0 mL放入10 mL容量瓶中,用空白溶液定容至刻度,上机测试,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见表2。表2 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略)

2.3.2 精密度试验

取煅自然铜供试液,连续进样7次,测得锌、钴、镍、铁、锰、铬、镁、铜、钙、铅元素的RSD分别为0.78%、0.91%、1.6%、2.2%、0.45%、1.3%、0.84%、0.73%、0.85%、0.76%,表明精密度良好。

2.3.3 稳定性试验

取煅自然铜供试液,分别于0、2、4、8、12、24 h上机测量,测得锌、钴、镍、铁、锰、铬、镁、铜、钙、铅元素的RSD分别为0.87%、0.37%、1.4%、1.2%、0.9%、0.65%、0.33%、0.26%、0.31%、0.81%,可见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

2.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在5份生、煅自然铜供试液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多元素标准溶液、钙元素中间标准储备溶液,测定各元素含量。结果见表3。 表3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3.5 含量测定

吸取生、煅自然铜供试液,上机测试,结果见表4。表4 自然铜炮制前后煎液中10种元素的含量比较(略)

3 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骨折愈合需多种元素参与,铁、铜、锰、锌、钴等为人体所必需的元素,铁可以发挥输氧功能,提高氧分压,促进骨折愈合,早期骨痂形成[2];铜能通过对多种酶的激活作用促进成骨细胞活跃增殖[3];锌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加速骨折及伤口愈合[4]。本次研究发现,煅自然铜煎液中铁元素含量较生自然铜中剧增,除铅以外的其他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说明,临床上使用煅自然铜是有一定道理的,并揭示了其接骨作用可能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重金属铅在煅自然铜煎液中的含量低于生自然铜煎液,这与文献报道的自然铜煅淬能够降低毒性的说法是一致的。

本试验为初步阐明自然铜炮制机理提供了参考,但煅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修复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社,2005.95.

[2] 刘海起,朱 显,赵士林,等.磁与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的初步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8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