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前言

乡村旅游是跟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掀起一股时尚潮流,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的快速,近年来一直处于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而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2.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旅游模式,该种旅游模式带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性,同时也富含人文特征。在农村特色的基础上,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作为旅游的资源的基础,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升农村的旅游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2乡村旅游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疆土辽阔,每个地方均有极具特色的乡土人情,因此乡村旅游的地域特点相对明显,正是因为各个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才让乡村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乡村旅游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贴近自然的环境,让人们的身体、心理得到放松,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除此之外,城市为乡村提供的客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经济的增长,而乡村为游客提供一个安静并且舒适的环境放松身心,满足彼此的需求。

3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性

3.1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对城市发展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农村的人力、物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村的产品销售量,让其农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在开发乡村旅游市场之后,城市的资金以及人流都会涌进农村。并且乡村旅游能够优化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

3.2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建设的旅游景点以及农家乐,均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景点。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更好地体现出农村朴实以及纯净的精神面貌,而且还能够推动农村的基础建设。

3.3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极具农村特色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相对便利的服务,因此,以村民为主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会不断在经营和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的做到顾客至上,从而养成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品质。除此之外,村民在和游客接触的同时,其会接触到外来文化,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让其思想得到进步。并且还能够提升村民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4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出现的问题

4.1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

就目前而言,乡村旅游的管理主体并不明确,乡村旅游和旅游、农业等部门均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与之有联系的部门较少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其缺乏科学的规划,例如乡村旅游市场调研工作、旅游交通路线规划等。因为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村民自行经营,村民都是根据最受欢迎的项目来进行经营,会出现同一种项目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旅游项目在开发之后设施配套不完整,接待游客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该种项目受欢迎的程度大幅度下降,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4.2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文化主题意义缺乏

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期间,开发者通常会对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忽略不计,或者是对本土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强,特别是文化体验项目,进而导致乡村旅游项目中缺乏特色,大幅度减少其经营的时间。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偏向于城市发展,例如农家乐通常会出现过度包装的情况,沙发、空调、瓷砖等具有城市特色的物品一应俱全,而在饮食方面都是精致的都市食物。由此可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实质相差甚远。

4.3缺乏市场经营理念,营销模式过于单一

乡村旅游近年来才得到发展,其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在市场营销方面相对落后,缺乏营销的经验以及相应的知识理念。一般情况下,经营乡村旅游的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市场营销缺乏相关的概念,仅仅是跟随市场的潮流来进行经营,全部的经营项目都是效仿他人,不缺乏新意。而农副产品在营销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开拓市场以及经营的理念。就目前而言,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通常只是为游客提供吃住,其相应的旅游产品并未进行研发,没有在销售方面形成体系。

4.4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营销方式相对落后

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都是以家庭个体为单位,营销和开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村民对营销缺乏经验和营销意识,此外,在政府都是采用先行鼓励村民进行乡村开发,在对营销进行考虑,从而拖慢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乡村旅游销售经营只是停留在入门阶段,没有深入进行开发,缺少得体的包装,营销策略缺乏创新。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乡村旅游大部分还是采用面对面销售的方法。

5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的策略

5.1科学进行规划,政府支持

需要以打造精细的旅游产品为基本原则,防止出现无序竞争,让乡村旅游经济能够和谐进行发展。政府需要与林业、农业以及土地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从而制定出具有特色、不具合理以及具有广阔前景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作,防止出现项目重复开发或者开发相似项目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需要给予乡村旅游相应的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经济扶持政策等,还可鼓励外商投资等。从而让和谐发展的环境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来吸引外部投资以及民营投资。

5.2注重文化元素,突出乡村旅游的主题

乡村旅游不能够离开当地的特色文化,在游客到本地进行放松的同时,需要让游客感受到本地的乡土风情以及相应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知,在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将风俗人情纳入开发的考虑范围,让本地风俗人情作为乡村旅游的营销热点。在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旅游产品的艺术性以及文化性,将乡村旅游产品和城市产品做好区分工作。政府需要对村民进行营销指导,让村民进行联合营销,将原先小规模、零散以及服务态度差的营销模式进行转变,可对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项目重复开发等资源浪费的现象。

5.3创新市场营销观念,实现与时俱进

乡村旅游市场创新的营销模式是让其能够得到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营销的束缚,让营销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作为营销的基础。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知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环境观念融进营销观念中,让乡村旅游发展和保护环境得到和谐发展,实现共赢。

6小结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相关部门需要以目前良好的发展趋势为基础,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从而帮助村民提升经济收入,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得到和谐发展,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

作者:余文 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袁月.铁岭县乡村特色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9).

[2]马铭霞.潍坊市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3]柯珍堂,徐丹.大别山乡村旅游市场营销SWTO分析及策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4(05).

第2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阳朔旅游市场;分析;定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80-02

阳朔素有“中国地球村”的美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

1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1 广西旅游市场分析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列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随着旅游的逐步发展,其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广西全面启动泛北部湾旅游合作,深化了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的合作,构建由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共同组成的环北部湾旅游合作联盟以及由北部湾及中国南海周边国家组成的泛北部湾旅游合作联们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广西和同盟双方正积极加速发展在旅游交通、旅游项目投资、旅游促销和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者往来便利化、旅游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合作。国内方面,广西加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同周边省份的合作日益加强。按照已经实施的《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06年―2020年)纲要》,到2020年广西将构筑形成“4纵6横3支线”的路网格局,对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桂林旅游市场分析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桂林是国内旅游发展最早、最成熟的旅游目的地。自1973年发展旅游业以来,桂林旅游日益成熟独立。特别是近几年来,桂林旅游持续稳定增长。

表1 2004-2008年桂林市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收入一览表

年份

项目

20042005200620072008

接待总量(万人次)1111.431205.081337.9515251600

增长率(%)――8.4311.03145.5

旅游收入(亿元)50.1457.9568.7585100

增长率(%)――15.7518.6323.2%18

资料来源:桂林市旅游局

1.3 阳朔旅游市场分析

阳朔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的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游发展到今天的乡村游、修学游、生态游、文化游、访古游、探险游等多种休闲游览方式,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近几年来,阳朔旅游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阳朔旅游已驶入“快车道”,旅游接待量持续快速上升。

表2 阳朔县旅游接待人数统计表

年份项目2004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同比(%)同比(%)同比(%)同比(%)

接待人数(万人次)320.2353.510.4%41517.4%516.324.4%558.28.1

其中入境人数(万人次)38.563.865.7%8228.5%86.65.56%88.21.8

接待过夜人数(万人次)63.368.878.29%138.54101.2%142.720.2%165.315.9

其中入境人数(万人次)13.8718.331.9%26.4844.7%26.425%----

资料来源:阳朔旅游局

2 国内游客调研统计

2.1 抽样说明

本次调研采用简单随机不重复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的调查方式,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地点选择在阳朔西街,调查主要针对游客市场。调研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9年11月24日和11月25日,在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无效问卷8份,回收率达95.5%,有效率达91.5%。

2.2 游客人口统计因素分析

2.2.1 性别和年龄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阳朔游客中男女游客比例相差无几,其中男性95人,占52%,女88人,占48%;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和31-40两个年龄段之间,占总数的78%,其中21-30岁58%,31-40岁20%。

2.2.2 受教育程度和职业

从统计结果来看,高学历游客占总体的比例很大,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占39%,其次是大专占3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高中及以下占22%;职业构成以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分别占34%和30%,其次是政府工作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均为6%。

2.2.3 收入水平

统计显示,各收入阶层分布相对均衡。其中,游客的月收入在800-1500,1501-2500元所占的比例最大,均为22%,其他收入阶层中800元以下19%,5000元以上15%,250100-3500元12%,3501-4500元10%。

2.3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2.3.1 旅游方式和重游率

统计显示,旅游者出游方式分别为团队游客57%,散客43%,两者比例相当。且大多数游客是第一次来阳朔西街旅游,其中第一次占51%,第二次38%,三次及以上11%。这说明阳朔旅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参与性较强,旅游重游率较高。

2.3.2 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游客对阳朔的认知途径主要是通过亲友或同事介绍,占48%,这说明口碑介绍在旅游宣传中的重要性;样本中网络占18%,说明阳朔要加大对网络的投入和重视;其余为电视广播占15%,报纸杂志占8%,广告/宣传品占2%,其他占9%。

2.4 游客需求分析

2.4.1 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

根据统计,各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分别为山水风光占62%,乡村风情占21%,建筑艺术占7%,歌舞表演占5%,地方土特产占5%。这说明山水风光和乡村风情等自然淳朴元素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吸引力。很大一部分游客到阳朔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观赏山水景观,占44%。没有特定目的放松心情的占20%,品尝民间饮食占11%,欣赏民族工艺品占8%,体会民间习俗占7%,体验歌舞表演占5%,体验农家生活占5%。

2.4.2 最喜欢景区和印象最深的溶洞

通过分析,漓江为最受欢迎的景区,受欢迎程度为41%,其次是西街32%,印象•刘三姐18%,遇龙河15%。在较著名的溶洞景区中,银子岩最具特色,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占49%,其次是七星岩19%,芦笛岩11%,丰鱼岩11%,聚龙潭10%。

2.5 修正参考

鉴于市场调研时间相对较短、地点集中等原因,此次调查没有设计英文问卷,并且调研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在对问卷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后,还将参考《阳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10)》和《十里画廊总体规划(2006-2020)》的市场调研结果进行市场分析预测。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和调研结果:阳朔的入境游客以港澳台、日韩、东盟(特别是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主,欧美客人相对较少且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由于这些国家的游客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所以在进行市场地位时,应充分重视这些市场。且阳朔观光游览仍占绝对多数,而度假休闲游客也占到相当比例,并且绝大多数游客表示对中国的农耕文化感兴趣,特别是对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高收入的国内游客群体,以度假休闲为目的来到阳朔的占到了调查总数37%。在游客消费趋向上,则主要集中在景点游览,其次为饮食。游客的消费情况与景区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结构、服务档次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景区的形象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阳朔各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上,排名前五位的景点为大榕树、印象刘三姐、西街、月亮山、遇龙河,说明大榕树、月亮山、遇龙河在市场上已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有了一个较好的市场声誉的初步基础。在旅游项目设置方面,大部分的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游览项目,而更愿意参与到带有一定体育锻炼性质的休闲类的旅游项目中,强调参与性。

3 旅游市场定位

3.1 客源空间分布

阳朔的游客以广西区和广东的旅游者为主,特别是桂林本地和临近的南宁、柳州、玉林等地的旅游者以及广州、惠州、深圳。其中桂林本地游客占全部广西游客的比例高达48%,其次是柳州16%,玉林13%,南宁11%。而广东各市县中前三位分别是广州60%、惠州12%、深圳10%。

3.2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2.2.1 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分析

(1)广西。广西区内的客源市场是整个阳朔县的最重要的客源市场之一,特别是桂林和附近的柳州、玉林以及首府南宁。桂林至阳朔高速公路于12月19日竣工通车。桂阳高速路使桂林交通网更加完善,缩短了阳朔与桂林、南宁、柳州等的交通距离。柳州城镇总人口200万人,是广西乃至整个西南的工业重镇,而且毗邻桂林,居民收入较高,来龙胜旅游较为便捷。玉林人口547.17万人,经济发展迅速。南宁是广西区的首府,市区人口245万人,居民收入高,出游市场庞大。这四个广西城市是阳朔最重要的区内客源市场,此外,除这三个地市之外,邻近桂林的河池以及广西东南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市也应被视为近中期需要重点开发和渗透的客源市场。

(2)广东。广东,特别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是广西最重要的国内客源市场,同时也是桂林重要的客源市场,游客量仅次于广西区内的游客量。广东和广西不仅在文化上有很大相似和相同之处,经济和交通等方面联系亦很密切。

广东是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居民不仅收入高,而且有出游习惯,且重游率相当高。近几年,来自广东的自驾车游客也逐渐增多,成为桂林自助旅游市场上最重要的客源流之一。特别是2008年12月19日,桂林至阳朔段高速公路竣工通车,使桂林市与珠江三角洲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桂林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完善,将使桂林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为加快桂林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阳朔都应该把广东市场作为最重要的区外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和开发。

(3)京津唐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等大中城市是国内旅游主要客源地,尤以京津和沪宁杭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出游能力较强、出游距离较远。

虽然这两个地区距离桂林距离较远,但和桂林交通联系方便,桂林到上述地区均有数条航班开通,根据最近几年桂林旅行社行业所反映的情况看,这两个地区是目前桂林国内旅游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基于以上分析,上述两个地区是阳朔县今后需要重点渗透开发的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第3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高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

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进行分析(表1)[10]。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目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程度相对较高。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目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高。②民俗村。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接待团队游客的能力,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③古村落。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运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目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呈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因此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②节庆民俗类。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一方面,由于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高认知度;促进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加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3.3提高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投资建设、开展各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村委会应放开经营管辖权,充分调动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其创造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第4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国内;女性旅游;研究进展

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性越来越被关注,女性学已成长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在旅游活动中女性旅游者也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女性旅游及女性旅游者的研究。女性旅游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在旅游活动中女性的角色、地位、行为及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女性旅游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女性旅游现象,解决女性旅游问题,并预测女性旅游未来的发展。本文将文献收集的范围确定为近十年间致力于研究旅游性别特征的英文文献以及国内相关中文期刊杂志,以国际旅游研究领域内仅有的两个被SSCI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和《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作为期刊库进行检索,与此同时,利用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以“女性”“旅游”为关键词,通过跨库检索发现我国女性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偏好、行为、市场方面。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文献数量众多且成果丰硕,文献研究关注的是来自于女性参与旅游业的各个层面,包括女性作为从业人员,女性作为旅游者本身。女性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研究只是一种表象,学者们以此来揭示性别歧视、就业环境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研究发现,旅游企业中的女性领导者数量少,且收入低,虽然旅游企业给女性员工一般都能提供较好的职业发展道路,但限于公司规模的原因,女性得到的薪金待遇也相对较差。因此,虽然有些女性在旅游企业中职位较高,但并未得到更多的收入;同样,同在旅游业中工作,女性CEO的收入也大大少于男性CEOOle,2006[1]。还有一些学者从研究男性与女性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过程中的动机入手,探讨了性别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尤其强调了在变革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女性积极参与的动机来源于寻求独立、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丰富生活Nancy,2007[2]。相比较而言,将女性旅游者的行为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男性与女性在同一种旅游行为上的不同。从旅游动机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50岁以后的女性,由于逐渐摆脱了家庭与孩子的负累,因此,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需求,从而表现出更强烈的旅游愿望,而对于年轻女孩来说,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Heather Gibson,2002[3]。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往往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更好,尤其对海滨旅游地的评价一般都较高Asuncion Beerl,2004[4]。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决策,相关研究表明,虽然女性在经济地位上低于男性,但在旅游决策中却扮演着决策主体的角色,出游前的搜集信息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决策环节,这一环节上女性显现出了独特的特点Dae ― Young Kom,2007[5]。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女性旅游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和女性的全面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我国女性旅游的开发,我国女性旅游研究也不断得到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偏好、行为、市场方面。

(一)女性旅游偏好研究

在经济学中,偏好是消费者的喜爱或不喜爱程度。女性旅游偏好是指女性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相应的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目前,在大众旅游消费市场处于饱和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并探索女性旅游偏好,针对其偏好采取相应措施去开拓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不仅能够使旅游企业获得利润,实现企业与游客的双赢,而且能够推动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女性游客的年龄、职业与文化层次不同,但她们都偏好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越小兴趣越广泛,中青年女性有休闲度假和购物、美容的偏好,老年女性更喜欢从事观光游览和宗教活动;从职业结构看,学生的兴趣最为广泛;从文化结构上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兴趣越广泛(蔡洁赵毅,2005)[6]。对于大多数女性旅游者来说,游览民居和购买旅游纪念品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谢晖保继刚,2005)[7]。对中国中产阶层女性旅游者而言,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对中产阶层女性旅游消费偏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陈伟军,2007[8]。总而言之,女性旅游者多以20岁~40岁为主,大多拥有大专学历且收入中等,偏好个人组织旅行自驾游、背包游纪念品特产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经济型酒店和度假村等(杨平,2010)[9]。

(二)女性旅游者行为研究

旅游者行为是女性旅游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不仅可以发现游客行为规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国内旅游行为研究起步较晚,关于我国女性旅游行为研究也就更相对于迟缓。随着女性市场的不断开发,女性旅游消费表现出了人数规模化、表现个性化、动机休闲化、思维开放化等特征,未来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将会表现的更独立、更自由、更普遍李永红,2004[10]。对于大多数女性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多为休闲、运动、放松精神,其次为回归自然,观赏美丽风景和体验古民居传统文化陆恒芹、苏勤、陈丽荣,2006[11]。此外,旅游购物是女性外出旅游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女性旅游购物和女性消费息息相关,购物是女性社会责任和地位的表达;是女性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和主要动机;是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宫斐,2007[12]。在女性旅游的过程中,女性热衷购物的原因可归结为三大方面,即女性感情细腻、购物能满足女性炫耀的心理以及女性天性喜欢购物谢江红,2006[13]。

另外,研究发现性别会影响旅游行为,从而造成旅游者在旅游兴趣爱好和旅游意图上有着性别差异,在旅游过程中女性表现出对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和对细节性的敏感,女性细腻的特点在旅游活动中便得以很好的发挥,对同一旅游景点的服务,女性不满意的人数更多于萍,2008[14]。对于所有年龄女性游客而言,影响女性出游的决定性的前三项因素分别是交通、饮食、住宿;阻碍女性出游的因素分别是出游欲望、空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三者缺一不可虞蓉,2009[15]。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从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不安全旅游行为、安全事故、安全预防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女性旅游安全研究的趋势和必要性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旅游安全的理论内容,为女性旅游安全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郑向敏、范向丽,2008[16]。

(三)女性旅游市场研究

女性旅游市场主要是指旅游目标消费群以女性为主体,为专门适应女性旅游消费特点而形成的特定旅游市场。2003年,由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专门针对女性的调查显示,在女性有了余钱花在哪方面的提问中,选择“旅游”的比例最高。2O05年,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所做的一项相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女性在2005年个人最大的一笔开支项目是“旅游”[17]。由此可见,女性旅游市场潜力大,女性拥有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为此,可以制定相应的产品价格促销的营销策略,不断开发女性旅游市场谢江红,2006[13]。事实上,年龄是区分女性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根据少、青、中、老等四个年龄段进行市场细分,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开发女性旅游市场王奇,2007[18]。女性旅游市场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市场,而且潜力巨大,生活方式改变、个人角色演变、社会群体形成、女性广泛就业、旅游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社会治安的稳定是促使女性旅游消费的动困郑昌江,2008[19]。当前,国内女性旅游市场主要有主体构成大众性消费水平差异性出游动机多样性消费结构差异性旅游产品非定制性活动项目雷同性等特点郑向敏、范向丽,2009[20]。与此同时,国内女性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女性旅游消费具有价格敏感、需求偏好明显、安全性要求高、易受媒体影响等特点,可见,虽然女性旅游者在人数上占优势,但人均消费能力不强,女性市场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詹蕾、赵书妮,2011[21]。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女性旅游市场一直以中青年、中老年女性旅游市场为主,而忽视青少年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女性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分布也极为不均,我国入境女性旅游市场比较薄弱,可见,女性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有待完善李日欣,2011[22]。

此外,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和支柱,女性休闲旅游是正在崛起的旅游市场之 一。在中国古代,女性是无闲、少闲阶层,而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深刻变化、闲暇时间的获得,现代女性已经成为休闲产业中的重要角色张建萍,2000[23]。在女性休闲旅游中,家庭旅游是主要形式,休闲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不均衡性蒋素梅,2006[24]。另外,女性休闲活动存在职业差异,城市女性在休闲目的、休闲时间、休闲消费、休闲交通方式、休闲场所及影响休闲地选择因素等方面存在职业差异,但差异程度有所不同马天芳、谭文秀,2007[25]。休闲旅游尤其是知识女性旅游消费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林琴玉,2010[26]。休闲旅游特征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或隐性或外显或宏观或微观地影响着她们的旅游偏好和旅游选择,这些原因主要是支付能力增强,女性就业率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旅游治安环境的改善顾雅青,2010[27]。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出,国外女性旅游研究成果丰富,偏重于实用性和细节性,研究角度涉及性别差异的女性旅游行为、女性旅游决策行为、女性旅游安全感知和女性旅游购物行为究等不同方面,研究理论和方法相对较为成熟。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女性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同时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女性旅游市场的定量、定性研究方面,针对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存在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根据国内外女性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今后我国女性旅游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借鉴相关学科成果。目前,学科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借鉴有利于专业研究视野的扩大,借鉴相关学科,对女性与旅游的研究方法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其次,深入研究行为特征。对于女性旅游研究,除了横向联合的扩展外,还需要进行纵向延伸。女性旅游应以研究女性旅游者行为特征为基点,进行理论的深入探讨,使得研究不局限于个案的分析或总体的概括,缺乏应有的深度。最后,进一步细分女性旅游市场。我国的女性旅游市场一直以中青年、中老年女性旅游市场为主,而忽视青少年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因此,我们要优化女性旅游者年龄结构,优先扩大女青年目标市场,尽快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使女性旅游市场有一个安全、文明、稳定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Ole Skalpe. The CEO gender pay gap in the tourism industry―evidence from Norway[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8(3):845-853.

[2]Nancy G. McGehee,Kyungmi Kim,Gayle R. Jenings. 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280-289.

[3]Heather Gibson,Andrew Yiannakis. Tourist roles Needs and the Lifecou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358-383.

[4]Asuncion Beerli,Josefa D. Martin. Tourist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Lanzarote,Spain[J]. 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623-636.

[5]Dae-Young Kim,Xinran Y. Lehto,Alastair M. Morris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423-433.

[6]蔡洁,赵毅. 国内女性游客旅游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以重庆旅游目的地为例[J].旅游科学,2005,(4):24-28.

[7]谢晖,保继刚. 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 旅游学刊,2006,21(1):44-49.

[8]陈伟军.中国中产阶层女性旅游消费偏好和市场开发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9]杨平,女性旅游偏好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293(16).

[10]李永红.上海女性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 004:1-70.

[11]陆恒芹,苏勤,陈丽荣. 女性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及其动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4):396-398.

[12]宫斐.女性旅游购物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人学校学报,2007,18(1).

[13]谢江红.我国女性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 63-66.

[14]于萍. 女性旅游心理探究[J]. 旅游经济,2008,(05).

[15]虞蓉. 国内女性游客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以昆明为旅游目的地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567(2):159-160.

[16]郑向敏,范向丽.女性旅游安全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101(03):102-108.

[17]女性哪里花钱最多,最爱竟是旅游[EB/0L].新华网,2OO3,01-07.

[18]王奇.女性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7).

[19]郑昌江.女性旅游消费动因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5):1439-144.

[20]范向丽,郑向敏. 女性旅游市场细分及其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09,465(17): 80- 84.

[21]詹蕾,赵书妮.西安市女性旅游消费市场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14(2).

[22]李日欣.中国女性旅游市场开发策略探讨[J].旅游经济,2011(6).

[23]张建萍.我国女性休闲生活的历史变迁及其当前形态.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46 -50.

[24]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J]. 2006,(2):64-66.

[25]马天芳. 休闲研究[J].职业圈,2007(9).

[26]林琴玉.论知识女性旅游消费特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第5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洞穴旅游;RMP分析;旅游产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洞穴是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由地貌、水文、气候、人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水文景观。由于形成的科学成因、洞内环境及区域文化的差异,洞穴景观也具有独特性。洞穴是千万年的地质演化遗迹的综合呈现,洞内物质繁多,包括沉积物和堆积物,古生物繁多,可反映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以及地球演化历史。洞穴也是古人类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洞穴艺术存在的空间,目前众多洞穴保存了人类文化沉积,遗留了古人类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遗迹,是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

黄金洞位于鄂西南地区,地属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其地表和地下水系丰富、岩溶地貌多样,属于典型的水洞与旱洞合一的综合溶洞洞穴,共有7层洞穴大厦。黄金洞文化层次丰富,至今仍保留了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受硝文化、土司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深厚。

在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时间中广泛的运用(RMP)昂谱分析法,通过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3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适宜开发旅游产品体系。鉴于此,本文也采取昂谱分析模式对黄金洞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实证分析。

2 RMP昂谱分析模式

RMP昂谱分析模式是以旅游产品为研究中心的规划模式,由国内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的按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的流程进行旅游开发研究的框架模型。

其中R性分析即为资源分析,作为昂谱分析的第一步,从资源的特色及资源适宜性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资源的区位、规模及其蕴含的观赏价值、文化体验价值、科考价值进行评价,为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构想

M性分析即为市场分析,是昂谱分析的第二步,通过需求市场的分析,寻求与旅游资源相吻合的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市场分析包括市场潜力分析和市场弹性分析,把握市场良机,进行合理定位。

P性分析即为产品分析,是昂谱分析的最后一步,是结合R性分析和M性分析的结论,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共同作用确立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并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定位,保证构建能够适应市场并能占领市场份额的旅游产品。通过R-M-P分析,最终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3 黄金洞旅游开发的(RMP)昂谱分析

3.1 R性分析

3.1.1资源特色分析

3.1.1.1洞穴区位条件优越

黄金洞地处湖北、湖南、重庆3省(市)交汇处,是连接东西大动脉的重要关口。省道248纵贯全境,北接国道318,南连国道209,东达恩施城区,交通便利,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1.1.2洞穴规模庞大

黄金洞共有7层洞穴,目前已探明4层总长度约为8000m,具有“洞穴之厦”的美誉,而且共有3个洞口直通洞穴内部,岔道纵横,支洞繁多。

3.1.1.3洞穴景观珍奇,具有极高观赏价值

黄金洞是一个汇山、水、洞为一体的天然大溶洞,其溶洞层数、钙化池面积也是国内罕见,岔洞不计其数,洞内幽深曲折,洞内地貌景观丰富,观赏价值高。

3.1.1.4洞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文化体验价值

黄金洞地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周边汇集了羌族和土家族,民族村寨保存完整,民风淳朴,村民仍沿袭着羌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其所在的唐崖河流域,古时受土司管理,而唐崖河是一条土司河,沿河而上历史上曾经并存有施南、金峒、龙潭、唐崖、石关峒、西坪蛮夷等6家土司,有一河六土司、两岸千蛮峒之谓,土司文化悠久独特。

3.1.1.5洞穴大厦、地心漂流景观罕见,极具探险价值

洞内地下伏流景观独特,唐崖河穿流而出,形成1000余米的洞中伏流,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洞内地心漂流水系,具有其他溶洞不可比拟的优势。7层洞穴大厦仍有3层未探明,洞穴嵌于千仞绝壁,险奇神秘,可激发探险爱好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3.1.1.6洞穴内尚存古人熬硝遗址,拥有科考价值

黄金洞是古代采硝、炼硝的重要场所,洞内尚存大量的采硝、熬硝遗存,古代炼硝留下的硝渣、废料等堆积如山,人工开采痕迹清晰可见至今能保存大量古栈道遗址群。黄金洞保存了古代制硝工艺流程原貌,黄金洞是研究古代冶炼工业的重要遗迹,对于研究古代矿冶开采、火药制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1.2资源适宜性分析

目前,黄金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可转换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无明显特色,资源和产品未达到合理对接。现有的开发仅针对洞穴内部,定位于低层次的观光游,尚无围绕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的产品。黄金洞可提升观光旅游的层次,并向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的层面转换,不断拓宽黄金洞旅游产品的开发渠道。

3.2 M性分析

3.2.1市场潜力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随之提升,探险需求、文化需求、科普求知需求也不断凸显,当今旅游市场形式正由单纯的观光游向专项休闲度假旅游转化,逐渐形成追求时尚、善于体验和享受为特征的社会风潮。针对专项旅游市场需求以及当今旅游市场趋势,溶洞科考、探险,山地运动休闲,民俗节庆旅游等专题特色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3.2.2 市场弹性分析

随着2010年宜万铁路的开通,重庆万州到恩施仅需2h,宜昌到恩施仅需2.5h,而武汉到恩施仅需4h。便捷的交通条件,促使到访恩施当地的游客不断增长,恩施旅游市场迅猛发展。2012年[3],恩施州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198.58万人次,同比增长3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增长38.3%。黄金洞作为恩施州的重要景区,市场弹性巨大。

3.3 P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黄金洞旅游资源的分析,黄金洞的旅游资源虽丰富,但是无明显特色也不具有垄断地位,若想在旅游发展中取得成绩,则需紧密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并深挖当地特色文化。

对于黄金洞景区,可以依托黄金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奇特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及特殊细分市场,可挖掘潜在的旅游活动。围绕黄金洞珍奇的景观资源特点以及地心伏流的特色,根据现代游客的个性化的特殊兴趣旅游偏好,可开展体验性旅游。依托黄金洞的土司文化以及唐崖河沿线的土司城,根据现代游客旅游深度性需求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偏好,可开展民俗类旅游活动。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根据现代游客对参与性民俗体验活动需求,可开展民俗类旅游活动。以麻柳溪特色乡村景观旅游资源以及秀美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根本,根据现代游客对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向往和乡村度假休闲需求,可开展乡村度假类旅游活动。

4.黄金洞旅游产品体系

4.1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结合我国洞穴旅游景区的成功案例,可归纳总结出洞穴旅游产品体系,为黄金洞构建旅游产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可将全国洞穴打造成为3大主类,9个亚类,集观光、休闲、科考、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4.1.1 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根据喀斯特洞穴具有自然景观资源,可开展洞穴地质地貌观光游以及洞穴生物观光游。

4.1.1.1洞穴生态观光游

洞穴观光旅游产品包括以洞穴生物、洞穴沉积物为依托的洞穴生态观光产品。

4.1.1.2洞穴科技观光游

借助高科技手段,在洞穴内营造虚实相间的场景,开展洞穴科技观光游。

4.1.2 洞穴休闲旅游产品

根据洞穴内外空气纯度高、湿度大以及冬暖夏凉的环境特点,可开展洞内洞外休闲度假旅游,满足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包括洞穴养生产品,洞穴度假产品和洞穴医疗产品。

4.1.3 专项旅游产品

4.1.3.1洞穴探险旅游产品

依托洞穴内支洞繁多、洞道迷朦、洞穴沉积物千姿百态、洞穴地貌崎岖不平以及洞穴水文系统错综复杂的特点,开展洞穴生存体验、极限运动、寻宝、探险等活动,体验黑色视觉下的不同户外乐趣。利用洞穴地下河资源以及支洞多的特点,在保证洞穴和地下河可进入性的前提下,吸引国内外专业的洞穴探险队,开展洞穴潜水等高难度极限生存体验活动。

4.1.3.2洞穴科考产品

以洞穴的地质遗存、生物遗迹、人类活动遗产为载体,通过博物馆展陈、3D动画,静态解说系统等方式,开展科学考察游,满足游客接触世界,增长知识,了解地球的需求。可开展的项目包括人类文化古迹考察游、洞穴生物观察、洞穴地质考察。

4.1.3.3洞穴文化体验产品

挖掘当地的人文文化,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结合相关的民俗活动,通过具有参与性的民族风情表演,将绚丽多彩的南方少数民族风情与形态奇特的岩溶景观相互融合,营造浓郁的人文、风情气息,使游客参与至其中并得以深度体验、鉴赏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开展洞穴文化体验游。可开展洞穴民族婚礼体验、洞穴原始风情体验、洞穴丧葬文化体验、洞穴歌舞表演。利用洞穴大厅结合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演绎具有民族风情的大型原生态实景舞台剧。

4.1.3.4洞穴节庆产品

洞穴节庆产品可依托当地民俗风情以及洞穴自然资源,可开展洞穴民族节庆,洞穴竞技节事活动如洞穴漂流节、洞穴攀岩节、洞穴地质知识竞赛等。

4.2 黄金洞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RMP)昂谱分析,黄金洞可根据自身特色,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依托全国的旅游产品体系,可开发出适合具有地方特色并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基于黄金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资源特色,根据潜在市场需求,可将黄金洞的洞穴旅游资源整合成以洞穴专项产品为主导,洞穴观光、洞穴休闲旅游产品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

4.2.1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凭借黄金洞的7层洞穴大厦,庞大的洞穴规模,奇特的地质地貌资源,多种多样的洞穴沉积物,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已有的观光旅游层次,打造具有科学意义的高端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4.2.1.1洞穴科普观光游

通过借助音响、激光、影像、3D等高科技手段,在洞穴内营造虚实相间的场景,开展洞穴科技观光游。通过科普解说及展览的形式向游客普及喀斯特地貌的知识及硝文化的历史知识,通过标识牌解说系统,投币式互动演说系统以及红外体感系统,清晰地展示黄金洞的成因,以及洞内的路线、景点等。深化洞穴观光旅游产品的科普教育性及参与互动性。

4.2.2洞穴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洞内外灵秀的自然环境,洞口的度假酒店,联合黄金洞附近的麻柳溪民俗羌寨,开展风情休闲游,达到养生防病和舒缓疲劳的效果,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

4.2.2.1洞穴养生产品

依托洞穴的低温,空气负离子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训练活动的开展,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可开展的活动包括洞穴spa、洞穴瑜伽。

4.2.2.2洞穴医疗产品

利用洞穴的微气候、洁净的空气以及特殊的微量元素,建立洞穴医疗站,使身体虚衰患者进入洞后身体逐渐得以康复。

4.2.2.3洞穴度假产品

凭借洞穴资源及周围山水资源,在洞内及洞外修建度假村或度假区,依山傍水,空气清晰,满足游客的高端需求。唐崖河从空间上连接麻柳溪羌寨和黄金洞2大景区,游客可在观赏羌族建筑、品羌族美食、赏羌族歌舞、体验羌族手工艺,深度领略羌族文化的同时,还可顺唐崖河而下至黄金洞,游览洞穴奇观。

4.2.3洞穴专项旅游产品

4.2.3.1洞穴探险旅游产品

黄金洞地下伏流景观独特,地下水系长达1km,依托该水系可开展洞穴漂流活动,并采用不同的漂流方式,增加漂流活动的刺激性。

依托黄金洞的绝壁和断崖资源,并辅助SRT单绳、高能灯光设备、洞穴罗盘等安全设备,开展洞穴攀岩、洞穴SRT速降、洞穴攀岩、洞穴飞跃等洞穴极限运动,吸引富有探险精神的游客。

4.2.3.2洞穴科考旅游产品

古人类文化古迹考察,依托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人类活动的痕迹,出土的相关文物,通过博物馆,立体电影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加游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打造火药工业博物馆,将古人采硝、炼硝的场景在博物馆内进行还原,为游客揭开中国火药制作的千古之谜。

洞穴地质考察凭借古气候、古代地质运动的沉积物,并通过博物馆和静态解说系统,开展地质考察游。在洞内设全景模型沙盘、洞穴立体模型、丰富的标本、触摸查询台、投影设施等,并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地质遗迹演化过程和精彩的讲解,向游客传播地质知识。

4.2.3.3土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结合黄金洞人文旅游优势,依托黄金洞当地的土司文化遗存,联合唐崖河沿岸的土司城,共同打造土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可开展激光表演、真人采硝展示、制硝展示、实景舞台剧等活动,丰富洞穴旅游的文化体验性,增加旅游的互动性,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

5 总结

目前黄金洞的旅游产品已不能适应休闲旅游趋势的需求,通过RMP模型的引入,可以使黄金洞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得以整合,并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有效促进其旅游产品的转型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 地质论评, 2006, 52 ( 6) : 783792.

[2]张环宙,周永广.基于资源优势的旅游后发地区规划思路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261~263.

[3]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 RMP 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 ( 1) : 103 -110.

[4] 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6):783-792.

[5] 2012年恩施旅游统计公报[R]

第6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年和市委市政府“三个年”活动,按照“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旅游经济强市战略,大力推进“1151”工程,转变发展方式,整合旅游资源,努力实施大战略,建设大平台,培育大市场,打响大品牌,构建大保障,实现大跨越,加快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为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2012年,将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推进、市场运作”的理念,深度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培育开发旅游市场,大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实现旅游景区大提质、旅游环境大改善、旅游项目大推进、旅游营销大突破和旅游经济大跨越。全市旅游要完成接待国内游客3283万人次,同比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15%;门票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

三、工作举措

(一)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工程,加快建设旅游提质转型体系

要紧紧围绕深化“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突出乡村旅游、城市旅游、古镇旅游“三位一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推进旅游经济提质转型,加快提升旅游经济强市步伐。

1.深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

(1)深化资源整合。继续提升市区旅游资源整合成效,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把中心城市建设新景观与市区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各县区和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景点景区以及市区五大旅游产品联动起来,把“吃住行游购娱”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各要素融合起来,积极实施整体推进战略,全力推进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一要推进资源整合。按照“三带十区”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加快整合提升古镇等全市以乡村旅游为主特色的十大旅游景区;积极培育南中高端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城郊乡村旅游、工贸购物旅游、城市水上旅游和文化体验旅游等市区城市旅游五大产品;着力打响古镇、莫干山风景区、国际茶文化和国际休闲度假四张国际旅游名片;二要推进要素整合。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要求,实施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店和农家农庄等的全面联动战略,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加强旅游各要素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三要推进品牌整合。进一步科学提炼全市旅游宣传主题形象口号,全市要打响“美丽乡村十姐妹、乡村旅游在”这一品牌,各县区要继续围绕“古镇、、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的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旅游产品品牌、各旅游景点也要有独具风格的旅游特色主题形象品牌。四要推进营销整合。推动政府、企业与市场营销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创新营销办法,扩大营销范围,注重营销实效,强化营销的有效整合,实现全市营销的一体化。

(2)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产业间结构调整与产业内结构升级并重,优化旅游产业提升发展,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型、生态型”的现代旅游业。一要做特乡村旅游。要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的重要品牌来抓。要使每个乡村旅游点都有自己的独特风韵,做到有特色、有吸引力、有知名度和国际国内影响力,真正打响我市“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的重大富民旅游品牌;二要深化城市旅游。以旅游度假区为主产品,将市区“五+1”景区和城市建设新景观等有机结合,以“五河十岸”整治工程、仁皇山、衣裳街开发等为契机,不断提升市区旅游产品,同时要推进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真正培育和打造好我市城市旅游产品和品牌;三要强化古镇旅游。以古镇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强化古镇营销和包装,真正打响“行遍江南九十九、不如走一走”和“江南第一古镇”品牌。同时,要认真运作好新市、孝丰、章村、善琏、荻港等具有古色古乡特色的旅游资源挖掘和开发,实施古镇文化旅游的整体包装和品牌打造;四要提升观光旅游。继续加大传统观光旅游景点景区和市区水上旅游的发展,对现有景区要提质提档,要充分创造景区的特色和亮点,以吸引游客眼球来带动观光旅游业。

(3)培育新兴业态。推进低碳旅游和绿色消费,开发休闲度假会奖旅游产品,从传统景点景区旅游向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休闲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业态向休闲、度假、会展等方式转变,形成休闲度假、会展旅游、工贸购物旅游、养身健体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引导雷迪森阳光假日酒店、香溢大酒店等开展会奖旅游,积极培育和提升织里童装城、有家特产店、善琏湖笔一条街、美欣达工业园、翔顺工贸、衣裳街、传统“三吃”和府庙小吃一条街等旅游购物点,全力打造购物旅游新品牌。要以江南天池滑雪加温泉产品和旅游度假区温泉开发为重点,全力推动发展滑雪、温泉、健身、养生、康体和森林等一批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兴旅游业态,努力打造特色旅游新产品,真正形成旅游新兴业态整体优势。

2.加快品牌培育,提升乡村旅游

(1)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八个一”工程的总体战略,全面完善和落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加大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全市十大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一县一品、一区一特”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全面包装“美丽乡村十姐妹”形象,以各示范区的自身特色制定整体营销推广计划,在长三角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全力打响“乡村旅游在”品牌。同时,要科学制定《市乡村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并加以落实,高标准的全面实施“1215”工程。

(2)扩大外延,提升内涵。贯彻落实全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精神,严格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全力打造“景区+农庄”、“生态+文化”、“观光+度假”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真正建设起规模化、集聚化、品质化和乡土化有机结合的现代化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扎实开展以编制一个规划、出台一套政策、制定一个标准、构筑一个平台、培育一批典型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全力打造长三角最佳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目的地。以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平台体系,深化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和长三角乡村旅游网,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乡村旅游服务中心。

(3)积极引导,培育亮点。加大“政府指导、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乡村旅游扶持和运作体系建设,深化提升移沿山庄、渔庄、杨墩休闲农庄、水口、报福等一批已初具规模、有相应投入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在规划指导、业务培训、规范建设、品质提升、人才引进和客源保障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真正培育一批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体验、会展等于一体的十大新型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区和一大批特色乡村旅游点,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景点景区。

3.推进内并外联,做强旅游企业

(1)兼并重组。积极鼓励以大旅行社、大饭店等为主体和龙头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培育十大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努力推动兼并重组,内部改革,争取尽快组建旅游集团。要加大推动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的模式成立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同时,大力支持推动、、和等县区做大做强旅游企业集团。同时积极推动西旅游度假区和休闲度假区升级省级度假区工作,真正培育一批能推动全市旅游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旅游企业集团。

(2)招商引资。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实行“政府搭台、以企引企”的招商模式,加强与携程旅行网、盛大网络集团、浙旅集团、开元集团、中青旅集团、港中旅集团、上海锦江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进行旅游项目的合作,通过引进旅游项目和资金投入,壮大旅游产业。要继续推动旅游度假区、古镇和山——风景区等重大项目招商力度,要全力支持好各县区特别是中央公园项目、西旅游度假区和天使乐园等招商项目的推进,深化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3)积极扶持。按照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行政引导和旅游协会行业指导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奖励激励机制,积极扶持、培育十家品质旅行社、十家星级旅游饭店、十大A级景区、十大著名旅游商品、十大规模旅游娱乐场所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旅游企业。逐步培育十大综合型旅游企业。同时,强化政策扶持,借鉴推动工业企业相关政策引入到旅游企业发展和壮大中,在土地、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并在旅游企业金融贷款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切实为做强做大旅游企业提供政策保障。

(二)大力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加快建设旅游发展平台体系

要紧紧围绕深化“城乡建设提升年”活动,通过科学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综合改革等有效举措,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力度和速度。

1.狠抓规划的系统化

(1)科学制定规划。以《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重点,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城市旅游专项规划》《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四大战略性规划,同时制定《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启动编制《运河旅游发展规划》、《市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和《旅游六要素提升发展行动计划》等一批专项性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工作重点,用规划引领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真正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2)强化规划落实。在搞好规划的同时,要强化旅游规划和其它规划的对接以及执行的刚性管理。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的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引领作用,建立规划督查机制,保障规划制定后的执行,出台《市旅游规划引导和督查考核办法》,促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推动综合改革。县作为全省六个省级旅游综合试点改革县之一,将全面启动县域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科学制定试点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要全力支持县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改革实现旅游体制的新模式,促进旅游经济的转型提升。同时要努力争取我市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

2.推进项目的高效化

(1)科学项目规划。要切实加强项目研究与分析,排出在“十二五”期间有影响力的100个旅游项目,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旅游“百项千亿”行动战略和“百亿十大”工程,按照“建成一批,推进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要求,规划新一轮“百亿十大工程”和“双十大项目”,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科学安排项目,科学编制旅游项目规划和推进计划。

(2)加快项目建设。继续科学安排和推动“百亿十大”工程和“双十大项目”建设,发挥综合性休闲度假产品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加快中央公园、游艇俱乐部、度假项目、西度假区项目、织里欧洲文化休闲小镇和凤凰洲等一批适应新的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主题和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工作,完善我市旅游产品体系,确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旅游项目。

(3)制定考核机制。建立健全项目服务、跟踪督查、考核验收等一系列项目推进制度,完善《市旅游项目督查考核办法》,通过对项目的考核全力推进建设进度,要切实提高竣工率指标。同时,要加强在项目的策划、包装、立项、施工过程中的服务工作,确保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要规范旅游项目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项目季报工作,跟踪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协助解决有关困难和矛盾。

3.构筑平台的体系化

(1)大景区支撑。按照“三带十区”的总体布局和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五个一批”的精神,全面推进旅游景区功能转型、产品创新和要素集聚,倾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美、文化特色显、服务品质优、综合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景区。特别是全市十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提升,更要围绕省市提出的要求高标准全力打造、做大做精。特别要加快古镇景区提升和西山景区建设的推进。合理规划长田漾湿地、风景区和山——风景区等大景区的建设,真正用大景区来支撑旅游业的发展。

(2)大配套服务。推进市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建设,深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要尽快落实中心的建设用地和规划,加快中心尽快形成,早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窗口和平台,实现旅游大服务、大集散的功能。推进中心城区和县区通往各旅游景点景区的交通枢纽和景区内部道路建设,提升旅游大交通保障。完善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交通指示牌、旅游厕所等一系列公共标准体系,规范旅游大标准建设。同时,通过建立旅游咨询中心、预订中心、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导游服务中心、网上购物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六个中心建设,努力构筑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三)大力实施主题营销工程,加快建设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加速年”和“中华文化旅游年”活动,强化宣传营销一体化进程,实施主题营销战略,全面提高宣传营销的市场成效。

1.优化营销方式,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针对旅游市场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积极实施营销战略的转变。

(1)推进营销的专业化,使之从一般营销向深度营销转型。全面实施以户外广告、产品展示、网络平台、资料推介、宣传专栏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五个一”形象推广计划。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客源城市的车站、公交车、主要交通出入口等设立形象宣传栏。在饭店、游客集散中心及主要社区建立咨询网络,增加旅游宣传推介资料投放渠道,利用国际、国内和省三大旅游交易会平台,开展旅游主题形象的宣传推广,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同时,要充分发挥上海、深圳两个旅游办事处和直销点的积极作用,落实专人进行驻点营销,并适时建立南京、杭州等地的旅游办事处、直销点和营销员联谊会,以上海旅游办事处和直销点为突破口,以办事处、直销点和营销员联谊会整体联动为载体,形成全市在主要客源城市的驻点营销机制和营销资源大整合,真正推进全市营销一体化建设。

(2)推进营销的媒体化,使之从平面宣传向立体宣传转型。切实加强与各大媒体的合作,加快实施旅游媒体宣传(营销)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级、长三角和市各级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构筑三大媒体宣传平台,特别是全力办好市内三大媒体的旅游栏目,打响其品牌;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营销作用,加快与“携程旅行网”的产品平台合作项目,建设好“旅游网”、“长三角乡村旅游网”和网络旅行社,实施“三网合一”的网络营销新体系。通过“三平台三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积极作用,真正打响我市媒体营销品牌。

(3)推进营销的主题化,使之从一般活动向平台运作转型。以深化第三届中国·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运作机制为重点,整合各县区旅游资源,积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极具旅游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构建重大旅游节庆品牌体系。按照“一季一重点、一月一主题”的总体思路,围绕“后世博”旅游、“新华东线”产品,市县区联动,举办好各种类型的阶段性旅游主题营销活动,全面深化“长三角旅游市场整体营销”专项活动。要加大推出十大“后世博”旅游精品线路的力度,同时要加大对港澳、台湾、日韩三大境外旅游市场的营销力度,认真组织营销推介活动。

(4)推进营销的市场化,使之从行政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型。转变营销方式,在采取专业营销、媒体营销、活动营销的基础上,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快乐旅游有限公司和美都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为主体,以市区五大板块为重点,实施企业营销和捆绑式营销战略,重点要加大做好市区与各县区、旅游企业与重点旅行社、旅游社与主要景区的捆绑式营销工作,加快精品线路的整合,强势推进旅游营销的一体化建设。要加快以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快乐旅游有限公司和美都旅游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对外联合,重点建设好以旅游集散中心为平台的长三角城市集散中心营销联合体,强势推进与上海锦江、中旅等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构建以市为主体,联动县区的大型营销联合体。加强旅游营销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一支100人左右的专业化旅游营销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特别是旅行社分会和导游分会在营销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分析市场变化,把握市场规律,构筑市场体系

(1)切实加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研究。逐步完善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评估机制,建立旅游经济和市场运行分析季度评估报告和例会制度。认真分析好以上海为龙头,、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一级旅游市场,以及北部以北京、中部以武汉成都、南部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的国内二级旅游市场和以港澳台为主,日韩、东南亚为两翼的境外一级旅游市场,欧美、亚太及非洲境外二级旅游市场的分析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业态、客源市场、市场运行和出游方式的分析研究,建立全市市场运行监测点制度,实行统计数据直报制,通过对全市10个重点景区和旅游饭店的数据监测,有效把握市场变化,逐步建立旅游市场分析数据档案和客源市场库。根据旅游发展新趋势,把握旅游业态新动向,重点是做好自驾游、自助游、乡村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研究分析,根据特色,还要重点研究如何深化开拓好以长三角自驾游为主体的自驾游市场,以网络营销为重点的自助游市场和以“乡村旅游十姐妹”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市场。

(2)进一步把握市场开发重点。要逐步完善我市的客源结构和客源市场,通过内外并举的方式,重点培育好境内外大小三大旅游市场,构筑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市场体系。特别要全力开拓长三角旅游市场和国内中长线旅游市场,境外要以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为重点,实行全力突破,同时要加大对欧美市场的开拓。

(3)精心策划包装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加大全市旅游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力度,培育十大品牌旅游线路。要紧紧抓住“后世博”旅游机遇,加大“后世博”精品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与开发工作,充分挖掘“民国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水文化”等旅游资源,强势打造“民国文化”、“湖笔文化”、“水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以此来吸引港台及东南亚游客。同时,借助“沪湖双向旅游线路”的开通,强势推进“新华东线”和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与营销工作,力争再开通2-3条长三角主要城市双向旅游线路,逐步实现以双向旅游线路为纽带的客源城市营销网络。要倾力打造中长线旅游线,精心策划和包装5-6条中长线旅游热线,还要努力打造3-4条出入境市场旅游热线,积极策划包装“自驾游”、“自助游”系列产品,形成旅游产品开发的多元体系。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开展合作营销、差异促销,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打造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杭湖宁生态旅游带,开展环四城市联合促销、杭州都市经济圈整体营销等方式,构筑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体系。要通过资源整合,以企业运作手段,打造“旅游一卡通”产品;以“旅游惠民年卡”为载体,激活市内旅游市场,开展好“人乐游”系列活动,并通过学校师生、报社小记者站、媒体通讯员、文学爱好者等人群撰写一些旅游方面的读物,提升旅游形象。要充分利用“浙台旅游合作大会”、“中国·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和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等活动的影响力,积极开拓境外市场,特别要全力开拓港澳台、东南亚和日韩市场,要重点组织好日韩和台湾以及港澳的市场营销活动,有序发展出境市场。同时,要以“上海旅游一卡通”和“旅游一卡通”互动为突破口,以“沪湖双向一日游”为载体,全面建设长三角旅游市场,加快实施“2111”市场合作体系建设。

(四)大力实施星级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旅游服务管理体系

紧紧围绕“中华文化旅游年”和“旅游服务质量”提档升级这一主线,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规范行业标准,切实增强旅游行业整体素质。

1.优化服务体系,建好行业队伍

(1)建立联系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旅游主管部门与各旅游企业的联系,特别是“十大品牌”旅游企业和重大活动,增强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继续深入开展好“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双服务”活动,建立局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通过建立联系机制、进行双向沟通、畅通交流渠道、采取定期调研和专题研究等方式,切实帮助旅游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2)建立培训制度。以全市旅游业素质提升工程为依托,加大对旅游企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等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多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加强培训,力争培训人数达到从业人员的50%以上,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重点要开展以乡村旅游领军人才、旅游企业领军人才、金牌导游后备人才等为主体的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要不断丰富素质提升的培养形式,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时间,通过聘请资深专家担任讲师、行业技术比武等培训形式,切实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上层建筑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与在湖的大中专院校的合作机制,鼓励更多的旅游专业学生到旅游行业就业,为旅游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专业人才。

(3)建立热线制度。切实加强行业部门与游客的联系,拉近主管部门领导与市民及游客之间的距离,并为各旅游单位提供一个新的旅游宣传促销平台。通过旅游咨询中心平台建立局长热线制度,从2月份开始原则上每月15日,实施旅游主管部门领导轮流接听制度。通过热线接听,广泛听取市民及外来游客对旅游的建议和意见,接受游客咨询、监督和投诉,解答有关旅游政策,介绍旅游业发展情况等等,切实为民办实事,帮助解决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形象,真正使旅游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建立平台制度。继续运用网络等科技手段,搭建完善高效的行业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监管系统平台,有效提升行业管理与企业业务管理电脑网络化的互动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导游网上课堂”和旅行社、饭店等交流学习互动平台,实时交流行业内管理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与经验,及时提供企业政策咨询;加强政企交流,建立市县行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重点旅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探讨行业内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在行业内开展意见征询,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加强信息沟通。

(5)建立竞争机制。继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增强行业争先创优氛围,形成常规化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六个十大游客喜爱旅游品牌”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要深入开展金牌导游、优秀经理、最佳营销员、旅游服务之星、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和优秀旅游干部等为主体的“六个十佳”评选活动,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评选和竞争,不仅要提高旅游行业整体形象,更要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2.完善监管体系,规范行业秩序

(1)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在动态管理百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市旅游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估体系》,对旅游企业实施全年计分制评估管理,引导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重视质量信誉提升品质。

(2)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强势推进星级饭店、星级旅行社、A级景区规范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星级饭店、星级旅行社、A级景区日常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促进旅游企业加强日常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同时,加强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管理,规范景点景区导游解说词和城市建设及人文历史的介绍规范标准,结合自身特色提炼景点景区来由和故事,从软实力上给外来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3)实施日常访查体系。不断充实提升行业队伍和业务素养,实行全市旅游企业日常访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旅游企业进行明查暗访,检查相关标准落实情况。充分发挥星级检查员和内审员的作用,由市局牵头实行各县区交叉检查方式,对全市各旅游企业进行每年至少一次的明查暗访检查,不断强化对全市旅游企业日常访查、事后重查的动态管理模式。

(4)强化安全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坚持“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理念,出台《市旅游安全督查考核办法》,加强对各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管力度,狠抓源头工作,重点排查事故隐患,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和整治工作,加强重点环节、重要时段的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旅游系统安全、有序、稳定发展。重点要做好目前相对比较落后的农家乐治安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旅游安全监管工作。

3.强化品牌意识,促进行业发展

(1)强化品牌培育。在做好“六个十大”和“六个十佳”评选活动的基础上,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加大行业品牌培育力度,增强品牌意识,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要积极培育企业品牌,提高旅游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来推动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2)强调标准引导。开展“星级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星级饭店标准化进程。结合星级饭店新标准的出台,做好推广和学习,大力吸收符合条件的社会饭店积极创建星级饭店。争取年度新增星级饭店3家;全面开展星级旅行社评定,继续引导本市旅行社深入学习旅行社品质评定标准,积极创建星级旅行社,争取年度新增品质旅行社3家;实施星级景区评定和考核机制,争取年度新增A级景区4家。

(3)实行奖惩激励。积极鼓励旅游企业争优创先,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出台奖励措施,对评选为品牌企业的单位和“十佳”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创建成功的星级饭店、A级景区和星级旅行社实行鼓励政策;加强查处力度,对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定期向社会公布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情况,披露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问题。

(4)倡导特色发展。鼓励培育一批商务型、度假型、会议型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和休闲型大景区,理性培育批发型、零售型、网络型等专门旅行社,引导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鼓励市内品牌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开拓经营渠道,推进市内旅游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建设,促进旅游企业产业链集团化发展。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强化低碳经经济背景下的绿色经营理念,努力创建绿色企业。

(5)推进行业自律。要进一步发挥旅游协会代表和维护行业利益、规范行业秩序、沟通行业内外、支持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景区、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等专项行业协会组织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游作为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行业的直接窗口形象,要重视导游队伍建设,激活导游服务中心体制和机制。要加快建立旅游协会导游分会,不断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

(五)大力实施创先争优工程,加快构筑旅游综合保障体系

紧紧围绕深化“作风建设加强年”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树立优良的干部形象,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旅游干部队伍。

1.强学习,提素质。

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全会精神为主线,争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依托“湖旅论坛”学习载体,坚持每月一次的机关学习日制度和例会学习制度,广泛开展学理论、学业务、学典型“三位一体”的学习活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研讨、旅游十二五规划、旅游十大课题调研、学习周边地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好做法好经验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实行学考结合、学用结合,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强队伍,形氛围。

围绕“创先争优”和“万名群众评议机关”活动,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好班子”争创和“三大竞赛”活动,以夯实基层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推动科学发展、塑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旅游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旅游系统《关于建立全市旅游创业创新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努力建设一支团结、民主、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能够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的坚强领导班子。强化全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推进“五个一批”培养机制,尤其是充分发挥年轻干部的青春活力和聪明才智,围绕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共谋划策,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要规范管理,理顺关系,加大机关各处室及局属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力度。要切实关心机关干部职工和退休干部,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用诚心换真心,用真情换激情,全力营造浓厚的干事氛围。同时,要积极优化全市旅游队伍结构,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干部的积极性,提升旅游主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本领和水平,提高旅游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强服务,优环境。

要树立“一切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发展干”的强烈意识,围绕旅游经济强市战略,以推动“百亿十大”工程建设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重点,继续实施“双创”、“双服务”两大竞赛活动,同时要全面开展“做四事干部、创优异成绩、树一面旗帜”竞赛活动,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创先争优党群共建制度、“一对一帮扶导师制度”、“党员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深化季度县区旅游局长、重点旅游企业工作例会制度和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制度,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第7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乡村旅游(Agritourism)概念述评――对乡村旅游定义的再认识

乡村旅游是既悠久又新鲜的事物,当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的标准定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CNKI显示,国内第一次论及乡村旅游这一事物的是1990年凌申的《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第一次提出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92年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之后,马波(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1999)指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刘德谦(2006)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乡村旅游的渊源后,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王志东(2013)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农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民俗民艺传承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消费人群,以领略乡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现代旅游方式。

综上,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重点集中于概念等基础理论、开发与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

时至今日,笔者结合以上“大家”的研究和当前的形势,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乡村(城郊)地区良好的原真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适当开发和包装,以体验田园闲谈生活、农业生产劳作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为产品供应形式,主要面向城镇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旅游活动。一句话,乡村旅游提供给消费者的是基于乡村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载体构建起来的原真性乡土氛围。其“硬核”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目前较为成熟的形式有: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俗村、古村落游等。

二、乡村旅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战略性意义,在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逐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元的生产方式,有效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繁荣稳定;满足游客需求,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制的大国实现和谐发展,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效的桥梁作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生态平衡、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寿光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一)寿光名片

寿光是全国百强县(市),闻名全国的蔬菜生产、流通基地,同时也是农圣故里,文宗之乡,海盐之都。经过创建,寿光市还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东省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的荣誉。这些都为成功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寿光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展情况

寿光市依托大棚蔬菜种植模式和现代高科技农业形成了品牌化的蔬菜旅游之路;依托现代化城镇建设打造出了新农村旅游之路;规划建设了寿北双王城生态旅游区,高端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以农户个体为主,已运作较为常态的旅游形式有三元朱新农村(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为代表的乡村宗教民俗游、弥河文化乡村旅游、果园采摘游、羊口镇滨海渔家乡村游、特色蔬菜强镇旅游、土法酿酒文化旅游、林海农业体验和观光游、现代科技农业体验游等。统计发现,寿光市乡村旅游远未形成气候,也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季节性特征鲜明,游客主要以少量当地城市居民为主。

四、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识别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技术进行问题攻关。第一步,梳理有关的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获得研究参照;第二步,设计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地发放和回收,主要分为三类人群:利用大型节事活动(蔬菜科技博览会)对外来游客发放问卷;对当地居民(旅游消费者)发放问卷;对乡村旅游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发放。调查问卷的设计使用李克特五级量化表进行,分值从“1”到“5”表示对于问题的认可程度依次递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率为76%。最后一步是将回收的这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M行资料汇总整理后提供给研究人员和专家,使用德尔菲技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识别和决策。经过进一步研究,列出了制约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10个因素。

综合以上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而分析在一个距离一线城市较远的县级市发展乡村旅游,在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开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清,定位不准

乡村旅游各方利益主体并没有达成高度一致的意见,更没有将这一良好的经济载体与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藕合起来,导致资源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产品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品牌。

(二)产品庸俗化,缺少品牌价值体系的支撑,缺乏竞争力

寿光市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普遍缺乏高端上档次的品牌产品,产品市场定位不够鲜明,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开发出创新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因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产品不够系统,始终在庸俗化的中低端层次徘徊。寿光有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著名的“三圣”文化,但没有深度利用和开发,发展后劲不足。

(三)市场开发滞后,宣传营销工作成为发展障碍

调查显示,寿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力度不够,营销宣传财政投入不足,没有制定和维护中长期的规划,保护并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基本局限于满足现有区域内的发展,导致寿光市乡村旅游产品无法走出去,发展得更远。大部分的客源来自于县域内,中远程的消费市场份额很少,更谈不上拓展,具体情况可见图1。

(四)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欠规范,管理水平较低

寿光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行业规范,特别是对于一些未形成规模的产品形式来说,普遍没有标准化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为:经营机制缺乏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对客服务质量低,语言交流、服务标准、硬件设施功能不够完善;旅游纠纷的处理机制不完善,与周边区域以及乡村旅游的发达的北京、台湾等地区相差甚远,基本处于一种自发式经营的状态,离合作社式的、行业协会式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还很远。

(以上数据根据寿光市旅游门户网站数据整理)

(五)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靠经营者自己的经济投入,观望着虽有发展意向,但因财政资金的匮乏止步不前;政府层面的投入不够重视,没有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创造条件,特别是缺少宏观的规划和指导,很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无法按时上马,损害了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利益。

五、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目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发展内涵不够、发展档次偏低、特色竞争力差等问题,县域乡村旅游的地开展一定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积极主动地寻求特色,结合当地的原生态乡村文化,适当开发与包装,具体所来就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市场竞争优势,规避短板,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来传承并发展当地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势资源蔬菜,从新农村建设、渔家资源开发、蔬菜高科技等模块进行一次华丽转身,继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这条路上实现长远发展。通过发展度假休闲农场、农庄、庄园、民宿等多种形式打造真正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过调研,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围绕弥河、湿地、滨海、蔬菜、民俗五种资源制定现代田园度假休闲+齐鲁淳厚民俗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高端的旅游和度假消费模式。要学习欧洲、台湾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积极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能量,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以发展“三圣”文化为平台,进行广泛论证,探索出助推寿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可以蔬菜科技博览会和三元朱新农村建设项目为龙头,打造系统化的品牌产品服务,发展寿光境内的传统草编、泥塑花盆、制盐、苹果树种植等一大批适合乡村旅游开展的项目,建设韭菜之乡、胡萝卜之乡、丝瓜之乡、苹果之乡、甜瓜之乡、渔盐之乡、湿地之乡等一批特色强镇,注册产品商标,以点带面,逐步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实现全域旅游视野下的品牌发展模式。

(三)紧密依托蔬菜文化和蔬菜资源开拓中远程市场,做好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寿光市的蔬菜资源已经闻名全国。但“蔬菜”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应采取采摘体验向现代农场模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每年拿出不低于乡村旅游总收入20%的费用用于宣传和市场开发,将寿光市包装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的休闲度假农场庄园。进行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营销规划,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中远程市场,利用已经成功举办多届的菜博会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寿光市的城市名片拓展国内市场,并进一步拓展周边区域市场的高端消费人群。

(四)规范管理,打造宜居宜游的软环境

健全管理组织和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管理、农村改厨改厕工程、景观打造、产品生a、旅游上层设施配套、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设计、导游服务优质化等必要的乡村旅游条件方面,解决可进入性差、卫生不达标、设备功能不健全、接待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寿光现代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修旧如旧、复原维护等多种方式实现寿光乡村地区独有的旅游事物,并结合乡村旅游这一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这样不仅能够搞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五)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运作,壮大发展的资金后盾

第8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字:城郊旅游;功能定位;文化休闲;休闲度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向中部转移,境外投资也不断涌向中部地区。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得以飞速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休闲意识,养生健康意识也在转变。在国家实行周末双休制度下,时间的分散性使得短距离、短时间的城郊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尽管城郊旅游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一个对城郊旅游的合理准确的功能定位,这也使得有关部门在做城郊旅游规划或者制定一些旅游政策时没有针对性,而潜在旅游者和旅游者对当地城郊旅游的形象感知也不深,总之吸引力、感召力不够。

一、城郊旅游的概念

城郊作为城市的后花园,是距离城市居民最近的自然区域,但其范围或边界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城郊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综合概念,而且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城郊难以用明显的分界线来界定,本文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来定义城郊旅游。城郊旅游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车程一般在2小时以内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乡村旅游类型。城市郊区凭借其近距离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宜人的气候环境、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等优势,成为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短时间出游的目的地,由此给城郊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二、赣州城郊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污染、噪音加剧、城市公园饱和,使得人们更渴望离开闹市来放松自己。从1995年新《劳动法》规定五天工作制到新的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黄金周格局。经济条件的许可,时间的分散性以及旅游公交和私家车的发展都为短时间、短距离的城郊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

据专项调查显示,赣州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539.38元/人)远远低于南昌(645.28元/人)、九江(629.38元/人),甚至低于省内平均水平(566.26元/人)。旅游消费结构方面,赣州游客的长途交通费占的比重较小,这清晰地反映出赣州游客市场近域性特征,游览和住宿的花费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都反映了赣州目前主要是以近距离的城郊旅游为主。

三、赣州城郊旅游功能定位的分析

点―轴理论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沃纳.松巴特等人提出。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运用点―轴理论赣州市城郊旅游发展可以以323国道和京九线为两条主轴线,赣州市、瑞金市、龙南县作为三个增

长极。

(一)以赣州市中心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在赣州周边县市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其中市近郊、赣县、于都、兴国以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为主,包括多种古建筑(郁孤台、八境台、文庙、白鹭古村、七里镇古窑遗址等)、古代工程(宋城墙、福寿沟、古浮桥、古炮台、大余梅关古驿道等等)、古文化(赣巨人文化、古戏曲文化、石窟造像、摩崖题刻文化、风水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古街(灶儿巷、南市历史街区、中山历史街区、八景台古玩街等等);革命遗址遗迹:兴国六园、于都出发地――第一渡遗址、信丰广场、通讯社等等。而南康、上犹、崇义主要以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主,包括南康黄龙村水库、上犹陡水湖、崇义阳岭、上堡梯田等等。基于赣州城郊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比自然生态景观更具有比较优势,以赣州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应该以历史文化休闲游为主,自然生态游为辅。

据江西省旅游局《关于2010年江西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赣州游客出游目的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会议、宗教、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非常少,仅占到10%左右。这虽然暴露出目前赣州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现实,但也可以看出以休闲观光游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基于此,城郊旅游发展的规模和范围才能更好的与市场对接。

(二)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1.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曾还作为中国的“京都”。江西省有14个中央苏区县,其中有11个分布在赣州,而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都是中央苏区县。这些县市都因为曾经作为战场,或者伟人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而留下众多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这里是战略转移的根据地,万里的出发地,无数英雄豪杰的诞生地,红色歌曲和红色影视剧作的发源地。各县市城郊旅游资源数量、品质不同,具体可以归纳如下:瑞金、兴国、于都红色游占明显优势,而会昌、石城、宁都、信丰、寻乌绿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所以把具备这两种特色的景区归纳为红色+山水综合型景区。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中,每个县市可以把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一分高低,如瑞金城郊旅游资源中红色资源要多于绿色;而信丰绿色旅游资源要多于红色旅游资源等等。但是从品质和声誉度来说,这些县市都是中央苏区县,首先因红色而闻名,绿色只是起到“绿叶”配“红花”的效果。居于红色革命遗址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是记录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独特的教育功能(公务考察学习、在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殿堂、军队训练场所、企业管理),结合绿色山水,对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为以323国道、206国道为轴线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绿色生态为支撑的红色生态文化休闲区。

2.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市场条件分析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协会”的召开,“红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形成之后,区域合作能力不断提升。瑞金、兴国、信丰等作为中央苏区县,“红三角”地带之一,其影响力的增加,客源也会不断增加。323国道正是与福建和粤北革命老区连接的一条交通要道,承载了很多互动客流。这些客流当中有很多是政府部门、国营企业、教育机构的人群,要充分把握他们之间公务交流、商务游憩、教育培训的各种不同需求等,设计出不同的时尚线路。而以瑞金为增长极的的城郊地区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和自然生态城郊旅游资源有条件设计一个符合社交需要、文化休闲的接待场所。基于此,对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仍着重于红色文化休闲。

(三)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1.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以客家文化为重,主要包括客家建筑、客家民俗风情和客家方言。龙南县人把客家母亲雕像和客家围屋建筑微缩到了龙南县龙翔广场上,浓缩了客家围屋文化。客家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大多座落在农村(郊区),客家民俗文化大多起源于农村,客家人借助农村(城郊)文化这个载体充分挖掘和推介客家文化。开展舞龙、舞狮、客家山歌、客家厨艺比赛等与客家文化有关的活动,让人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活动品味客家文化的厚重,通过生动活泼的竞技比赛获悉客家文化的成果,使农村(城郊)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舞台。而相对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自然景观资源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如龙南小武当山、定南九曲度假村,安远三百山,寻乌青龙岩风景区,全南宗教旅游胜地天龙山、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车八岭、龙兴湖、瑶族山寨等,信丰脐橙林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森林公园型,温泉度假型,宗教型和农家乐型。它们都具有绿色、生态、休闲的特性,是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居于此,可以将它定位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而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的总体功能定位可以定位为:京九线上,贯串客家文化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

2.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龙南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这一历史渊源,加上客家人爱国爱乡、不忘祖宗的个性,吸引了大量的闽、粤及海外客商人回乡探亲访友或者寻宗问祖。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地区,龙南、全南、定南、安远、信丰、寻乌基本上都是全县通客家方言。而这些地区以客家文化为纽带,以旅游节庆活动为契机,吸引了来自赣州周边地区、广东、福建、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外的客籍华侨游客。其中有大部分是客籍商务客人,他们要求高档、舒适、省时、别具一格的行程。根据以龙南为中心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来设计一个高品质的专门为商务提供服务的休闲度假场所可以满足其要求。因此,从市场的角度看,以龙南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应该还有“商务休闲区”。

五、结论

综上三个区域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分析,以及赣州市城郊旅游现阶段的功能定位分析,本文给赣州市城郊旅游总体功能定位是:

1.以历史文化休闲游为主,以生态游为辅的旅游区。

2.以323国道、206国道为轴线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绿色生态为支撑的红色文化休闲区。

3.在京九线上,贯串客家文化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及商务休闲区。

参考文献

1.张波:《赣州市旅游局局长张波谈赣州旅游发展》.中国赣州网.时间:2007年6月14日9:10.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2.钟朝阳:《谱写赣州旅游业的新篇章》.中国赣州网.2009年10月.

3.魏薇:《小城镇建设》基于城郊休闲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09年第07期第1页.

第9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意象不强,农耕文化尽失

“乡土情结”是众多乡村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动机,对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的偏好,是实现乡村旅游消费重要影响因素。但现阶段,一方面受城市强势文化侵入,本土文化弱化影响,另一方面受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文化保护等意识欠缺影响,使得乡村旅游地的传统农耕文化流失,乡村意象弱化。

(二)项目单一雷同,缺乏主题创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对“经济精英”、“创意人才”有较强的依赖,但根据霍华德的“三磁铁理论”,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在就业机会、人才聚集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欠缺“创意大脑”;其次,由于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意环节的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普遍是照搬照抄,且不结合本土地域优势及特色,使得项目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三)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四)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