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教案设计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案设计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案设计要点

第1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路设计;交通安全

前言

今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目前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有利的改善,交通状况也有所好转,但是统计资料表明,交通安全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还在增加。虽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调整了各级公路的设计车速、路基压实度值、桥与隧道的分类、公路的交叉口设计、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与安全指标,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评价的概念,但在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保证作用上,仍然不完全明确。故本文深入研究了公路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1.事故成因分析

2006年中国交通年鉴统计中公布的关于2005年全国交通事故原因的统计数据表明: 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68%,由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占94.54%,由非机动车原因导致的事故占0.72%,行人、乘车人原因占0.83%,而道路原因的比例仅在0.06%以内。

然而有关的研究表明,这种简单的将事故原因倾向于人的因素的统计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以上数据失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交通事故的数据采集、统计和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除公安系统外,道路部门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交通安全研究的交通事故数据库系统。公安部门将事故定义为以上诸类,一方面是由于车辆、驾驶员均有保险,便于事故的后续处理; 另一方面是交通管理部门的一线事故处理人员在处理事故时,只看重事故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如因道路连续下坡而导致的制动失效的事故,往往归结于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或机械故障,但主要原因其实是道路设计不当。我国5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市郊的事故多发点,其次是交叉口,这就是证明。

2.公路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交通系统中某一个环节的失调所致,而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因素失调的综合体现。仅仅将事故的原因归结为人的因素是不客观的,公路路线设计因素在交通事故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视距

道路提供给驾驶人员的视野和视距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良好的视距不仅能够保证驾驶员正确判断道路的行车环境,决定正确的驾驶行为,而且决定了驾驶行为的有效操作时间。行车时注视的位置是在车道的前进中心线上,其目高是以车体低的小客车为标准。在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有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和会车视距。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了不同道路等级的视距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引用时仍然有欠缺: 我国混合车流中,小汽车的比例及数量在逐渐增加、小客车的全高有所降低; 我国驾驶员的身高普遍比较矮,这些因素与视距和设计速度有密切关系; 再有,我国驾驶员对速度的守法意识比国外发达国家要差得多,所以规范中所确定的视距值比较保守。

双车道公路的行车特征是超车时经常要占用对向车道,为保证行车安全,规范规定: 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但对于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的比例,设置形式并没有严格界定。设计中应该注意沿线视野和视距要满足道路条件允许超速情况下行车视距和行车净空的要求; 双车道公路超车路段长度占路段总长度之比,应该满足通行能力、通行舒适性、通行速度基本连续以及驾驶习惯等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视距的地方必须设立交通标志或采取强制分道行驶或减速的措施。

2.2 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设置是否合理与驾驶员的心理、视觉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选用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前后线形的协调,不应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车辆速度设计成为车辆在该路段上的自由行驶车速,因为长直线或线形较好路段,驾驶员难以控制到设计车速,一般行驶车速要比设计车速高,所以在连接长直线的曲线段不能采用最小圆曲线半径。从地形条件好的区段进入地形条件较差区段时,曲线的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防止突变。设计中应该注意,当道路条件与交通环境较好时,驾驶员有可能以大于设计行车速度的速度行驶,平曲线半径要能与实际行驶车速相适应;回旋线参数A的选用要符合允许的最大离心加速度变化要求; 连续多个平曲线路段曲线半径的变化要建立在速度平稳运行的前提下; 当地形地物条件受到限制而采取了极限半径时,应同步设计相应的安全措施。

公路线形是在已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与自然地形相协调,虽然沿自然地形的平滑线形要比以直线为主、填挖方多的公路线形更美观,且可以避免由于修建公路而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从保护自然的角度或从工程费、施工、养护费以及节省劳力的角度看都是好的,但设计连续曲线的线形会使驾驶人员容易疲劳,不能沿着车道有秩序地行车,所以应尽量避免。在长大下坡道尽头应避免设置小半径曲线。如甘肃省针对交通事故多发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连续下坡超过3km路段的尽头,由于设置较小半径的曲线诱发的交通事故占到相当高的比例。因而在设计中对长大纵坡及较长直线段的尽头,宜模拟车辆可能运行的速度来确定曲线半径,并尽量采用良好的视距。

2.3 纵断面线形

道路的纵断面线形不仅决定着视距,而且决定着汽车动力性能的发挥。多数长、大纵坡都是事故易发路段,对载重汽车、功率小的汽车、超载汽车的行驶均有影响,上坡会使车速减慢,妨碍后续到达的快速车辆,使超车需求增多,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动力性能较好的车辆行驶。由于动力性能较好的车辆无法忍受低速,往往会在视距、道路、通行条件不允许的路段强行超车或会车,增加下行车的制动次数,使安全性降低; 而连续下坡会使刹车过热,制动效能减弱,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规范对连续上坡和连续下坡路段的平均纵坡进行了限制,同时建议连续上坡路段对载重车辆速度影响到一定程度时宜设置爬坡车道。但是规范对长、大纵坡路段的路肩宽度和紧急停车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调查表明: 有很多事故是由于车辆在超车视距不足的长、大纵坡上临时停放,在加水、凉闸、修理故障或等待救援时,与下坡车辆追尾所致。另外对下坡路段的事故原因分析表明,超过半数的肇事车辆是由于不能充分估计长、大纵坡的坡度与长度,连续制动导致制动失效而引起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纵坡坡度尽量不采取极限值,在不得已采取了极限值时,应该采取提前降低设计车速、设置警告标志和坡段长度、坡度预告标志,加宽路肩和紧急停车带,设置标志提示司机低档位行驶,控制好车速,防止制动器失灵。还可以在路侧设置摩擦系数很大的路面来缓解制动器,在路侧设置安全碰撞设施或者是靠崖停车区域,在长、大纵坡下游设置避险车道等,以防止失控的车辆造成更大的事故。

2.4 平纵组合

行车安全性的高低与不同线形之间的组合应该协调,不良的线形组合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如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当汽车在长直线上行驶时,司机容易高速驾驶汽车,加之设置陡坡,汽车的行驶速度会远远高于计算行车速度,这样极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 短直线介于两个同向弯曲的圆曲线之间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这种道路线形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错觉,把短直线看成是反向曲线,而发生操作错误,酿成事故。在直线路段的凹形纵断面路段上,驾驶员位于下坡段看对面的上坡段,容易产生错觉,把上坡的坡度看得比实际的坡度大,这时驾驶员就有可能采取加速以便冲上对面的上坡路段,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急转弯的平曲线,前者会因视线小于停车视距而导致急打方向盘,后者在超出汽车设计车速的地方仍然要急打方向盘,这样做都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平曲线内若纵断面反复凹凸,就形成只能看见脚下和前面,而看不见中间凹陷的线形,因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转弯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与陡坡组合在一起时,则会使事故剧增。故对平纵组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合成坡度应该注意不设计急弯和陡坡相重叠的线形; 平竖曲线重叠时,平曲线应该稍长于竖曲线,做到平包纵; 凸形竖曲线顶部和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应设计小半径平曲线,若接近极限值应考虑在小半径平曲线上设置较大高度的导向设施以弥补视距不足; 凸形竖曲线顶部和凹形竖曲线底部应防止出现反向平曲线的拐点; 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要防止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第2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课例开发;理实一体

一、现状分析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简单来说,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和研究的课称为课例。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业务的成长[1]。

目前我国在课例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高职涉及相关研究较少。现在高职院校着力推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角度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其专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教学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困惑、矛盾之处,存在教师个体研究居多,集体探索较少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提炼,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职课改中推行课例研究,解决课堂教学怎样上以及怎样上更好的问题。

二、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意义

首先,课例研究立足于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现场,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诠释教学思想,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其次,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团体协作活动,教师间的合作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2]。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共同设计课例、反复修改,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交流,个人业务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空间。教师通过同事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在共同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不同视角的思考和分析,互相听取不同意见,在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高职课例开发步骤

课例研究是教学团队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3]。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特点,高职课例开发研究包括以下基本步骤:主题选取、教案设计、教学观察、集体研讨、研究总结。

(一)主题选取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团队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结合目前高职课改现状,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可有如下要点供参考。

1.与课程理论、实践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框架,彰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理论、实践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4]。在开展课例研究中,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专业认知与兴趣、分组教学有效性、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不同层面学生学习效果等都是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3.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取决于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最佳方式表达出来。而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针对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针对性、匹配度,合理、恰当、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与教学情境营造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营造职场环境,以类似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针对相关专业及其下属课程的不同,如何营造恰当的职场环境是教学实施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焦点。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度、校企合作与课程结合度、工学交替与课程契合度等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的研究主题。

(二)教案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两个方面要点。一是学情分析。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在教案设计阶段,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等。学情分析越具体、越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学习不了解或存在错误认识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设计重点。教案设计中,不能只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增加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工作,开展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同时要注意课例研究是一个规范行动与改进的循环过程,教案设计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在教案的循环往复修改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进行教学观察的教师,要避免出现为听而听、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就课论课。因此,在教学观察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观察工具,才能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之后进行的集体研讨和教学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1.教案观察表。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多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对照教案设计,听课教师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计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一般来说,在教案观察表中,应包含教学活动设计步骤、阶段效果、学生反映、改进意见等方面内容。#p#分页标题#e#

2.观察量表。在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听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的设计内容可以从小组合作程度、单体学习者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

(四)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是课例研究小组基于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检视教学过程的得失利弊,进而揭示教学可能的改进方向。在集体研讨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研讨重点。在完成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的教学观察后,重点要放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纠正原有的认识或行为偏差,避免就课论课所导致的研讨泛化。二是研讨焦点。集体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事实来展开,避免聚集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学生学习作为研讨焦点,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形成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学习和行为的改进。三是研讨成效。研讨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改进方案,但改进方案不应随着一次反思而结束,应具有持续性,需要持续地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产生改进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五)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不能随着集体研讨的结束而结束,需要综合集体讨论与自我反思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5]。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内容。一是研究主题与内容。这个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问题、具体教学单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规划和方案。教学规划体现对教学情况的把握程度,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教学方案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三是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反映出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四是总结教学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

四、建议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课例研究能力。课例研究突出实践性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理论在课例研究中不重要。相反,没有高职教育理论作为教师行动与思考的支撑,课例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在进行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也不是泛泛地听课。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具有对课的设计予以解释的能力,听课教师要有课堂观察的技巧、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课的策略等。因此在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课例研究的能力是课例研究获得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避免研究形式化。要通过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通过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手段,消除教师教学的孤岛现象。

最后,课例研究目标应指向学生发展。在传统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听课、评课等,习惯于将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等这些怎样做的行为上,课例研究并不主要对教师怎样教的行为进行评判,而在于教师行为的及时跟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课例研究中,精力要放在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进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

[2]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77.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4]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20.

第3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教案设计,生动讲课,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写教案的方法,由于受格式限制,每次都要复许多固定的内容,浪费不少时间。写好教案的根本目的是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用的。因此,只要便于完整,科学地积累教学经睑,符合简练实用的原则,什么样的路子都可以试一试。在教改实践中,可采用文字式教材教案,根据单元教材和教学进度表,编写教材时,把每节课的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及器材场地等去掉,留下基本部分,使人们看就知是上什么教材、什么任务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群众体育活动、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相反,写教案很细,课的每一环节都写得很具体,在课上教师如果把自己注意力的大部分放在教案的回忆上,完全沉浸在教案中的回忆,那么,他的讲解肯定是不生动的,毫无感情的,这种讲解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在课前,教师要花费许多时间来写些每课相同的部分。加上课前器材准备工作,教师把许多时间放在编写教案和器材场地上,就不能更好地把许多时间放在钻研教材教法和业务学习上,时间长了,枯燥无味,最后连教案也不想写了,因为有许多的课课相同的。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式教案,可为教师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学方法,体育锻炼和实标,保证教师为完成繁重任务必须具备的时间、能力和精力。改革中小学校现行的体育备课方式,把体育教师从繁锁的模式教案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寻求简明实用的教案形式,让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技能,钻研教材教法,加强实际备课和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心愿。下面试举两次课简明教案示例。

    1. 耐久跑

    耐久跑是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能培养持久奔跑能力和速度耐力。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抠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应。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长期体育课上坚持耐久跑是体育教学中一项必须长久贯彻的方针。下面设计出一份简明扼要的文字式教案,可为教师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学方法,体育锻炼和实标,保证教师为完成繁重任务必须具备的时间、能力和精力。

    (一) 动作名称:途中跑(15分钟)

    (二) 教学任务;改进途中跑技术,发展速度耐力。

    (三) 教学重点:途中跑。

    (四) 教学难点:保持速度、保持姿势。

    (五) 教学要求:途中跑步伐均匀、轻松、动作协调。

    (六) 教学六法:1、原地摆臂和呼吸配合练习。2、高抬腿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x3一5次。3、后澄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x3一5次。4、小步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3一5次。5、重复跑:中等速度,速度均匀。男100米x3次,女100米x2次。

    (七) 易犯缺点:后蹬不直,造成坐着跑,前摆腿时,大腿抬不高。

    (八) 教学组织:1、成体操队形站立,做原地摆臂动作练习,2、做行进间跑的辅助练习时,成六路纵队站立,每组一个人一起做练习。

    此教案抓住耐久跑教学中的关键点,不失教学重点,又具备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在备课记要点上花费的时间将非常的少,利于教师对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但此教案非常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2. 趣味篮球课教学

    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其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它能全面锻炼身体,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想要打好篮球,传运球是最基本的。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有的学生就减少了篮球兴趣,特别是女学生。。。有的传、运球没学好就急着想打比赛。但使用一些特别的手段就会使学生对传运球也感兴趣。下面就介绍以下几种趣味运球教学法。

    2.1运球互指

    在一块长、宽各5米左右的篮球场上或者平地上,里面站三至四人,每人一球。在此场内运球,运球的同时去击拍别人的球:

    (1)球被别人拍掉或被逼出场外。

    (2)球自拍停止或中途没拍到球。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学生,就离开场地,由场外的学生补进,继续游戏。如果班上学生多,可多划几个场地。此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球兴趣,在游戏中提高运球、控球、护球的水平,学生乐此不疲。

    2.2一人运两球(接力)

    利用半个篮球场,运球迎面接力。一人左右手同时各运一球,从起点一直至终点。球若被运丢,则拾回从丢球处理继续。。若一手推,一手运球则从起点开始,重来一次。

    此游戏对培养学生左右手运、控球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2.3运传抢游戏

    利用篮球场,游戏内与之平行1米处划一线为禁区(只许接球队员在内,其余任何人不许进)如右图,每队人数4—7人左右。游戏开始,在中圈跳球,获球的队通过运球和传球组织进攻,设法将球给本队的接球员,接球员接到球后,该队就得1分。同时守队则积极组织防守.努力断抢,利用运球和传球转守为攻。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得分多者为胜。规则:

    (1)不得推、拉、打、摔对方队员。不得持球跑。否则,算犯规。在就近罚界外球。

    (2)球出界外,由对方在出界地点发界外球(不能直接传球给接球员)

    (3)双方争球或同时击球出界,应在中因跳球。

    (4)接球员出界接球或接球后出界则不得分,应发界外球。

    (5)一队得分后,应由另一队在端线发界外球(接球员此时不得干扰球)。

    此游戏是在学习了运球,并介绍了传球或初步学习了传接球后运用运传球组织比赛。它对学生掌握运传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2.4躲闪运球

    在半个篮球场上进行。分成2组,一组在内4~7人,半场内每人一球进行运球,外围一组共三个球,把这三球滚或抛入圈中,击里面的人腰部以下,被击中或运球停止则出来,加入外围击球行列,至都被击中为止,换组进去继续进行。

    此游戏在运球基本掌握下才能进行,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视野和灵活性,提高控球能力。

    以上四法可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自行调整场地的大小和球的多少等进行。尤其对刚学篮球或篮球水平不在同一起点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况下运用,不仅可使刚开始接触篮球的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对于篮球技术有一定水平的学生也不失其兴趣而得以提高。

    耐久跑与趣味篮球课教学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提高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时间骤减,但教学质量却有增无减,所以,此教学教案可以说是成功的。

    教案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4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效率;教学成果

一、 做好课前准备,宏观把握教材,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案

首先,认真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效率最终看的就是学生的收获。所以课堂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等,教学才能真正因材施教。其次,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和教法。大纲是教学指南。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一直是我很好的参考用书。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材特点,里面还有具体的分单元教学建议供我们参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最后,科学设计教案。教案如同战士的武器,没有科学的教案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案设计应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材;注意课堂教学的过程性;预测教学困难;准备应急措施。

二、优化课堂组织,提高英语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组织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课堂组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即教师的角色,课堂活动的互动模式和指令给予。

第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主要应有以下6个角色:组织者organizer; 控制者controller; 检测者assessor; 启发者prompter; 参与者participant; 信息源source of information。

第二,课堂活动的互动方式一般分为四种:班级,小组,同伴和个人。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多参与。这就要求:

A、在全班活动中,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

B、小组活动中,分组可采用5种方式,即根据座次位置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组小组,将优差生合编一组,优差生派不同任务和通过抽签方式分组。小组以4到6人为宜。

C、同伴活动中尽可能避免将两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对子。

D、组织个人活动时,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要求,明确任务和检查方式。

E、无论任何活动,时间均不宜超过15分钟。

第三,课堂是应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对差生尤其需要多加关照;可以给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布置额外任务;如连个以上小组提前完成任务,可将这些小组组织一起对照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也可以将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编到未完成任务的小组。

三、提高听说读写等教学效果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听说的动机:适当增加听说中的竞争成分;听说活动中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活动按由易到难的序列排列;增加听说材料的真实性;增加听说活动的趣味性。

第二,阅读教学的开展迎包括“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读前的主要任务是背景知识的激活和提前学习新词。阅读时以学生阅读为主,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具体可采用如下活动:

A、览读以了解文章大意;B、捕捉具体信息;C、将信息图表化;D、记录文章的要点或具体信息;E、构画文章的结构;F、回答事实性问题;G、回答推理性问题;H、将事件排序;I、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J、理解文中的复指现象。

读后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

四、保证课堂评估的有效进行

“愈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效果,愈能有效的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Angelo & Cross, 1993)常用的课堂评估有许多,稍举几例:

1、一分钟问卷(One minute paper)

在下课前2到3分钟前,让学生取出一张纸回答下列问题: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that you learned today?

What important question remains unanswered for you?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收起分析,第二堂课对遗留问题进行专门处理。

2、一句话概要(One sentence summary)

用于检查学生对话题的理解。

在一个话题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回答下列问题:What does what to whom, when, where, how, and why? 教师迅速将学生的概括回答浏览一遍,看学生是否抓住了话题的要点,再将自己观察分析的信息反馈给同学。

参考文献:

[1] 齐浩然.浅谈英语新课程改革[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第5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可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然而,由于个别学生过于自信而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针对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度高的研讨课这个问题,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分组讨论与全班辩论的研讨课教学模式。

一、辩论式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研讨课。该课作为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通识核心课,为学生初步了解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从宏观上了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周期长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掌握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中必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设计好一堂辩论式研讨课,并尽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辩论式研讨课是具有辩论赛特征的研讨课,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划为正反双方两个讨论组群。设计的题目通常是涉及人文类、多领域或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有多目标等多种观点类型的讨论题。研讨课通常应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其研讨主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都已讲授过,研讨题目要当堂布置,当堂进行研讨和辩论。辩论式研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第二阶段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第一阶段,两个组群的划分原则是把学生随机分组,按照3 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或反方,双方各有相同的小组数。可根据教室的布局,将正反双方分别划分在教室的左右两个区域。例如,对36 人的小班进行分组,3人一组,36 人共分为12 小组,正反双方各6 个小组。通常3~5 人一个小组较为理想,增加人数会使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水平。不建议将同宿舍熟悉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最好是男女搭配,这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讨论活动开始每小组先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10分钟后将各自标有组别的记录纸依次传递给下一组,即正方A1 组传递给A2 组,A2 组传递给A3 组,最后A6 组传递给A1 组;反方B 组也在本组群内进行依次传递。在拿到上一组的记录纸后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讨论,下一组可以在上一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新观点。之后每隔5 分钟将记录纸传递到下一组轮换,进行观点补充,直至本组群内轮换回自己最初的记录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这样设计,课堂氛围会十分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并在肯定学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二、辩论式研讨课的教学实施

在新生研讨课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笔者实施了一节辩论式研讨课,按照辩论式研讨课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造发动机不如买发动机。研讨内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正反双方学生组可从多视角论述发动机的研制问题。第一阶段,把选修的42 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群,按照3 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各7 个小组。讨论活动开始,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由于涉及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的复杂性,学生所罗列的观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图1 所示的围绕发动机研制的逻辑关系图。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如表1 所示。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经过前期对辩论题的思考,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通过激烈的辩论,正反双方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还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过去,学生只能从技术角度谈论国产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只能从材料问题、工艺落后、加工能力差等方面去议论这个话题;现在,学生学会了从需求分析入手,从经济发展、技术难度和需求、军事意义、政治和国家意识、研发周期等方面,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视野扩大了,还坚定了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信心,增强了航空情结,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围绕着发动机研制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但通过研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常辩论式研讨课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因为其必须以前阶段的知识传授为基础,其教案设计与前期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涉及人文类和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更适合采用辩论式研讨课,也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涵的两个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大学的课程要使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记忆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的一种形式,不得不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中成功地采用了辩论式研讨课之后,笔者又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课程和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维修性设计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辩论讨论的题目是发动机性能达标比发动机维修性设计更重要。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思辨积极主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好的教案设计需要

做到如下几点:

1.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研讨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参与度。

2.以提升思辨能力为目标。把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研讨内容,做到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提高主动获取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为落脚点。

3.以培养素质为核心。通过课堂辩论式研讨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手段、方法和能力。

四、结语

第6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以学年教育工作会议及期初教研会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局工作要点及教育局赵局长讲话精神,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特制定教务处工作计划。

二、主要工作

1.做好语文数学等学科“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推进工作;

2.数学英语学科“周周清”工作;

3.学生“大量读写”活动;

4.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5.结合本校实际,做好校本作业开发工作;

6.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工作;

7.加强及格生、学困生辅导实效性;

8.开展形成多样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具体措施

1.结合上学期全市语文“六环三步”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情况,本学期继续推进,此项工作在我校的实施。期初进行校级数学学科的研讨活动,从中选优参加全市数学学科“六环三步”展示活动。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我校各学科“六环三步”实施工作。按时上交市教师学校中小教部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语文学科精选问题链、教案设计。本册教材学段知识树。单元知识树,课时知识树。教学反思(实施中的问题困惑)。理论研究等。

2.教学学科、英语学科实施“周周清”。每周一检测,制定学科周检测及格率达到100%。平均分达到95%以上。

3.学生“大量读写”活动。本学期重点读出内容是《春雨润绿》一书及课标古诗必背70首。期初制定方案,规定读书形式。定期进行抽查,总结读书成果。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充分利用晨读,阅读课,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做好读书笔记。

4.狠抓科学学科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开足实验,实验率达到100%。定期抽检实验操作能力。

5.收集有关校本作业开发的理论依据、经验材料。以“为学生减负”为目的,搞好学生校本作业的开发工作。

6.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小学部的各科教学质量始终处于生命低谷,尤其是英语学科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学生厌学现象特别严重,本学期重点要抓四次月考,做到质测分析,强化以生为本。具体分析到人。指标落实到位。杜绝学生厌学、厌科现象。英语学科教务处要进行跟踪听课,必要时进行“堂堂语”检测。本学期毕业考试要完成“一书一标”。其它学科的质量确保完成既定指标,完善考试的相关工作。特别是期末考试到卷工作。作文判卷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给分标准赋分。

7.各班要制定及格生,学困生辅导计划,利用午休、自习、周三的七节八节课进行辅导。争取提高幅度,每科在10分以上。

8.结合重大节假日,与少先队、政教处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朗读比赛、口算大赛、书法比赛、布贴画比赛、“六一”登山活动等等。

四、其它工作

1. 强化教务处常规管理,完善各种记录;

2. 教师教案、学生作业继续实行月检查制度;

3. 加强教学月例会的实效性;

4. 做好“双高”普九的准备工作;

第7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1 认识上不足

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2000)明确提出如下“技术性原则”:数学课程设计应当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他们进入技术性不断增强的社会作好准备。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将使用现代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作定性要求。在我国,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对数学教学来说,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些过时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更新需要一个熟悉掌握阶段。正是这种情况,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片面强调“只要多媒体计算机一旦在课堂上摆出来,奇迹就会出现”,或把是否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作为评比“好课”的条件之一,二是持消极态度,对新技术应用有“漠视”或“麻木”思想,甚至抵触。

2 制作、运用技术不足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这是每位教师都能体会到的。但是,教学学科有自身特点,脱离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而滥用多媒体技术,其教学效果很可能恰得其反。这正是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经多年的实践得出的一个教训。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在制作、运用技术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不足。

2.1重展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大部分课件均以文字、图形、音像组成,设计了“复习引入”、“授课内容”、“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教学各个环节,授课教师只需按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并讲解即可。例如,初中数学的整式、分式、解方程或方程组;高中数学的一些定理证明、公式推导等,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同书本类似),不见过程。又如,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相关图形的作法,电脑显示出图形作出的方法、步骤,形象逼真,学生看到的是电脑展示,没有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这样的课件重在展示现象,忽视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重“教”、而忽略了“导”和学生的“学”。显然,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一个课件既应展示现象,又揭示过程,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2重演示内容,忽视师生交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关系已不是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元关系,但如果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那是错误的。有的教师就这么想:有了先进的电脑技术,上课最容易不过,做好一个课件(甚至可以买现成的),课前无须作任何认真准备就可轻松走向讲台,打开电脑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演示教学内容并讲解,甚至可以不讲,只要点击放音功能。教师就像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这样的课件看重内容演示,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讲台上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启发、诱导的积极作用,是信息技术的“坏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工作。

2.3重课内轻课外

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课内教师专用的,课外学生使用的少。有的课件的教学目标、内容、习题采用“一刀切”,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其实存在着无法扩充、交互性差、共享性差及通用性差的缺点。教学课件如何才能做到课内课外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用,这是教师们制作课件时值得考虑的问题。

2.4制作技术局限

多数教师的电脑技术还停留在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有的课件就用Authoware,powerpoint制作,powerpoint处理音频、视频、动画效果不理想,authoware,对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图形及数学函数图像变化的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学课件制作的软件比较多,如几何画板Mathcad等,教师应该努力去掌握其中一门数学教学软件,才能更好地处理制作上遇到的问题。由于制作技术局限,一些课件还存在界面不合理,操作繁杂,字体、颜色搭配不当,动画效果不理想,甚至数学图象、几何图形不规范等缺点。

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更新教学观念,以“教学面向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积极接受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应该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置上,改变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应试教学”,着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新的技术帮助下,抓住重点,掌握难点。第三:课件制作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准则。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造教学情景,将抽象化直观、静态化动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教师从大量的解释、说明中解脱出来,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及应予以突出的重点上。第四:遵循“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脚本设计──制作包装”的制作步骤,其中“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属教学设计部分,是重中之重;“脚本设计──制作、包装”属多媒体技术应用,制作时还要针对不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软件制作平台。例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图形、解析几何的曲线轨迹及代数中的函数图象,采用“几何画板”制作并显示图形的变化状态及动态形成的过程;动画设计用Flash处理更突出些。第五:教学课件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总之,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现代技术帮助下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朝着信息化、网络、多媒体化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育方向发展。

第8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式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以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系,努力回答现实问题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新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它能极大地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本化的教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提炼后且“理论化”了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回归到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的实际运用,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把社会新闻引入课堂,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新闻分析、评论、辩论、讨论、电视节目模拟、讲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实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不仅契合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促使思政课教育实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思政课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把思政理论课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密码“破译”为生动的新闻材料,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磁性”,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正向导性”;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做到“明辨是非”。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框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需要基于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运作框架。总体来说,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应包括如下六个环节。(1)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新闻教学首先需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新闻的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紧密相联系,教师可以有效捕捉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2)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思政课教师在对新闻材料选取、加工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需要编写新闻教学案例,并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新闻教学案例包括新闻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问题设计与点评三个部分。(3)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根据新闻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采取教师引导讲授、新闻评论、新闻辩论、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4)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每学期安排5-6次学生新闻播报活动,具体做法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新闻话题,并撰写新闻评论,在课堂中进行新闻播报。(5)教学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的考核方式应加大平时考评成绩的比例,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及其表现进行量分。卷面考查也应当把考查基础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卷面考查的导向。(6)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反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定期和相对正式的方式,即在学期中期或终结时对学生进行关于“新闻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二是非定期、非正式的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之外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获取关于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效果的真实信息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和运用如下四个基本策略:以情乐学,通过新闻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培养兴趣,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主动参与,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学法指导,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运用的课例解说

本文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选取三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突显新闻教学的实施要点,以此框架性地展示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策略。

参考文献:

第9篇:教案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开放式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26-01

物理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要接触的课程,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主要考核是学生成绩,久而久之,物理课堂变得越来越乏味,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物理课堂引入了开放式教学,大范围、多渠道的给予学生思考方向,将教学内容和探究实验共同开发,让学生的学习完全依靠自我,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 开放初中物理课程的思路

第一,改变课堂听课方式。以往的听课方式是: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听讲,老师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感受,但这个时期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保持这样的求知欲,在开放式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讨论,由代表进行发言,要求每次发言的人都不同,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另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第二,改变备课方式。老师的教案是确定学生思路展开的关键,教案设计的基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而定。无论老师制订怎样的备课方案,被实施的都是学生。因此,老师设计的备课内容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否乐意学习老师安排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开放式教学引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会让学生自主备课,在同样的大纲下,学生的兴趣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老师可以将学生备课的资料汇总,在了解学生听课重点后再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 如何实现物理开放式教学

第一,提高教材利用率。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只将大纲中罗列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述,对教材其他知识的讲解较少。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要熟悉书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延伸。例如,以往在学习影响物体滑动的摩擦力问题时,在做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实验之后,老师对摩擦力的讲解就基本结束,对涉及的相关知识不做过多讲解。而改版后的物理课本中对影响摩擦力的猜想这个课题中,留下了五个思考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实验后得出相应的结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得出的过程有所了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教会学生观察。人们对任何事物认识的第一步都是观察,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主要环节。物理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一门科目,因此观察法在物理这门科目中运用的相当频繁。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发现课本中的重点,随着重点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老师在讲授摩擦起电的原理后可适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相关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后会联想到课堂上的实验,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会变小。

第三,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学方式的开放当然也包括教学实验开放,学校可以完善物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在需要实验的课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实验过程,在见证了事物的改变后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所理解,在知识的记忆上会更加轻松。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书本上没有提到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会对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掌握。

第四,作业开放式。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由书面形式构成。课程开放后,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也要开放。例如,在进行噪音的课程研究中,可以布置调查身边出现的噪音以及降低噪音的办法的作业。围绕当天的教课内容,进行相关的作业布置。这样的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可带着兴趣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作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课堂地点开放。以往的物理教学主要是在教室内,课堂气氛较严肃、紧张,学生学习有压力,学习效果不明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适当改变课堂地点,例如在教授噪音的课程中,可以将课堂迁移到户外,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周围声音,判断哪些是噪音。另外,在某些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上可以将课堂迁移到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

三 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后累积大量经验,找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并实施,就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率,开放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压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