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师德教育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仍然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也未得到确立。
2.课堂教学情景性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3.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结构松散,教学过程呆板,师生双边活动少,情感交流也不够。
以上情况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了。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地指导、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情景化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便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能力。如:讲close单词时,教师先做出关门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该单词,由于形象、直观,他们很快便能接受。再如:教句型would like to do sth时,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蛋糕并说:I’m hougry I would like to eat a cake,然后讲解句型,利用实物进行示范操练,学生边理解边模仿。最后,教师提供图片或描述情景,学生根据此内容,用学过的句型进行交际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牢牢掌握would like to do sth的用法及特点,由此完成了该句型的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的途径很多,可利用电教手段、实物、简笔画等展示情景,也通过深造学生参于来模拟情景。情景教学应力求形象、生动,因为形象、生动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及语言材料,同时有助于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活动,使他们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语言,以增强理解程度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减少焦虑感及畏难情绪,从积极主动地参于教学活动。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用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艺术化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真培养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放进去,自觉地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化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很自然地得到开发。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美,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民族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全面实施对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以切实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展?笔者认为,首先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努力使其得到真正的优化。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仍存在这样一些不足这处:
1.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仍然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也未得到确立。
2.课堂教学情景性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3.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结构松散,教学过程呆板,师生双边活动少,情感交流也不够。
以上情况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了。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地指导、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情景化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便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能力。如:讲close单词时,教师先做出关门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该单词,由于形象、直观,他们很快便能接受。再如:教句型would like to do sth时,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蛋糕并说:I’m hougry I would like to eat a cake,然后讲解句型,利用实物进行示范操练,学生边理解边模仿。最后,教师提供图片或描述情景,学生根据此内容,用学过的句型进行交际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牢牢掌握would like to do sth的用法及特点,由此完成了该句型的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的途径很多,可利用电教手段、实物、简笔画等展示情景,也通过深造学生参于来模拟情景。情景教学应力求形象、生动,因为形象、生动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及语言材料,同时有助于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活动,使他们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语言,以增强理解程度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减少焦虑感及畏难情绪,从积极主动地参于教学活动。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用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艺术化
一、杜威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命题
学习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首先应当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核心命题,它们分别是“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以及“从做中学”。这几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学校即社会”。杜威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和别人共同生活中得到的教育,另一种是人们对年轻人有意识的教育。前一种是偶然的教育,后一种是正规学校作为进行这种正规教育的机构。杜威认为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够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把学校看成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他认为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学习应该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该有自由的相互影响。学校一旦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够应用于生活,更不能够对道德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他强调学校不是专门学习功课的场所,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团体。
“教育即生活”强调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存在于这个生长过程之中。儿童虽然是处于一个未成熟的阶段,但他一直有种发展的趋势。发展中的儿童面临着变动的环境,经验的变化贯穿着儿童生长的整个过程。因此,教育作为一种过程,就是要保证继续生长,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教育的过程除了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儿童中心论”。杜威把自己提出的儿童是教育的中心的说法比作是教育领域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是因为它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理论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及以课堂集体教育为中心的说法,而提出了以获得直接经验、以儿童需要和以实施教学活动为主的新的“儿童中心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要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儿童中心论将促使传统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巨大变革,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用新的工作方法去完成一项全新的任务。
二、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与他的认识论密不可分,他对教育中系列问题的判断都与其哲学视界关联。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深化我国教育和教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加快教材与课程改革,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价值观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现行教科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偏离学生兴趣;学生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接受现成的固有的经验;课程设置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等著名的观点使教材改革更加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各科新式教材,都大幅度地增加了应用性的内容。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教育的过程除了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当它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时,“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近几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新课程改革,“从做中学”理论让学生走出课堂,促进了“研究型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的开展,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做中学”理论也为目前广泛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2、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儿童与课程》一文中,杜威肯定了“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理论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集体教育为中心的说法,提出了以获得直接经验,以儿童需要,以实施教学活动为主的新的“儿童中心论”。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杜威提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他认为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把社会搬进学校,目的是使学校社会化,让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学校一旦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够应用于生活,更不能够对道德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他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说教的、学究式的教育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把优秀的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降低了国民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Abstract: Teach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urgent to enhance the teacher team about the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team about the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the teacher team building and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the teacher team.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师;作用
Key words: cultural qualities;teachers;role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19-02
————————————
作者简介:王彦(1964-),女,广西灌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职业口才、文化礼仪与文化素质研究。
0 引言
近年来,道德滑坡,社会失范,几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要托起伟大的中国梦,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教师是关键。比起中小学和本科院校来说,理工类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是最薄弱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教师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导者,承担着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任。弗兰西斯·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高职院校教师如果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专业知识,并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获得精神营养,从而自觉修正自己的言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学校人文教育的成败,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师资队伍现状却难以令人乐观。
1.1 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欠缺 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中,主要从事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是政治、中文及少数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其它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中能开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不多,就笔者所在院校来说,直接参与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占不到教师总数的10%,其它学校也大体如此,这就使得文化素质教学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当然,除了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外,专业课教学也应该渗透文化素质的内容,专业课教师也必须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但是,工科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中,绝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出身,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学历高,脑子活,但也容易受时下一些消极思想的侵蚀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功利思想严重,在教学和科研上,关注的是是否有利可图,在科研成果和奖金分配上毫不放松,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第二职业”却投入了主要精力。在对待自己的知识素养上,当然也就只注重对有现实效用知识的涉猎,在有用的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知识便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些现象,也许不很普遍,但也绝非少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想象,是与教师的身份、责任背道而驰的,将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当然,这与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水平,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关系。总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着人才结构单一,知识结构不完备,文史哲知识涉猎少,人文知识贫乏,文化素质欠缺的弱点,这样的师资队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 领导重视不够,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具体配套措施
1.2.1 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化,可操作的办法还无法拟出 高职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等文件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但具体到各院校,还没能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尚无具体办法出台。
1.2.2 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无法保证 出于编制的限制,经济效益的考虑等诸多因素,工科类院校对引进人文、 社科类教师积极性不高,致使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无法保证。
2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面对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众多困惑,学校应大刀阔斧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探索,努力追寻有计划、多层次地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与途径,确保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
2.1 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21世纪已是知识创新时代,拥有人文素质,知识结构全面,人格发展丰盈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抛弃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克服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功利思想,认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迷途中摆脱出来,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
2.2 优化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2.2.1 充分调动院内师资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性 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应起到主力军作用。除日常教学外,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营造活跃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应在物质上、精神上、培训进修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普通理工科专业教师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是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容,绝不是生硬地添加进去,而是将人文知识的内容、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专业内容巧妙贯穿,紧密融合,浸润于专业知识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文光辉的洗礼。而且,专业课教师也担当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需要将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力。另一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由于深厚的学养而散发出来的气质风度以及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的作用。总之,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2.2 积极引进院外兼职文化素质教育师资 聘请院外名人、学者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让他们深邃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启迪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整个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融合度高、与社会联系广、与一线沟通多等特点,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兼任文化素质课程教师,他们既可担任一些专业课程教学,还可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他们来自生产一线,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精神,是文化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
2.3 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校内培训,大力创建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举办人文教育专题辅导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办文学艺术讲座等方式,使所有教师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并通过广纳人文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培育人文精神,从而使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
其次,校外取经,强化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可进一步采取脱产进修、考察学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举措,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使文化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再次,经济支撑,建立师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实施,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只有把人文素质师资培训经费纳入学校总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才能有保障,才能切实解决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确保文化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如期开展。
2.4 实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完善提高 考核评价,目的在于激励教师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校应把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并建立教、学双向测评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评价,督促全体教师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花大力气拓展人文知识,使知识结构更趋完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
3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3.1 高职院校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知识广博,内心充实,对事业、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他们陶然于清淡的生活,醉心于教书育人的繁重工作。他们的人生态度平和而又乐观,自然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无怨无悔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精神,都会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只有加强所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推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3.2 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强调各种知识的交汇融合,单一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创新和科研工作上几乎寸步难行。就理工科教师来说,人文素养欠缺,知识结构不完善,思路就难以拓展,创造性的灵感迸发就无从谈起。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们在自然科学上做出过杰出贡献,但这些科学大家除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因此,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教师加强人文素养,才能使教师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3.3 拥有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群体,才能培育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才能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必将产生最为恒久的影响,才能成才,整个学校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也只有高度重视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才会开出文明和谐之花,结出人才辈出之果。
参考文献:
[1]韩冰.工科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桂署钦.关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咸宁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 教学督导制度 实践 教学
教学督导制度的实践就是将督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促、指导、评估和监控,实现参与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现行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督导的设置体制不完善。教学督导机构成员的配置常以离、退休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组成。因一些客观原因,他们无法专一、长时间地从事教育督导工作,致使教育人员结构经常变化,难以稳定。这种人事安排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督导工作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影响了高校教学督导制的顺利实施。这就必然造成教学督导机制在实践中难以严格地按制度去行使督导职能,督导制度形同虚设。这不仅使教学督导机制不能完整、正常地发挥作用,还使高校教育机制难有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并对高校教育督导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
2.教学督导工作的职责不明确。“督”“导”分离、“督”多“导”少是督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学督导活动中更多履行的是“督”的职能,而较少地去实践“导”的意义。督导工作除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出必要的评价和监督外,对教师的指导也仅局限于授课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难以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本质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即便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现实中也较少地去真正落实,更不要说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师,制订出不同的指导方案。这种只“督”不“导”,或者“督”多“导”少的状态,容易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教学质量督导,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偏重教学秩序,忽视对人才培育方案、课程设置的督导;偏重课堂教学,忽视教学研究;偏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诸如此类的督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难以真正实现督导职能的意义。
3.教学督导工作的责任不清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安排和教学形式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勇于提问、发表不同见解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还对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与“导”的结合,要求督导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和创新教学活动,提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走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将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及时传递给教师。但现实中的督导体制难以实现这种要求,督导工作的注意力更多地被放在对教学的监控和检查方面,缺乏对教师的培养,缺乏解决问题的根本目标和手段,如此一来,高校督导工作的实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职能。同时,高校督导机制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是造成督导工作不能全面、正常行使职能的根本原因。
二、正确理解“督”与“导”在教学实践中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应正确理解教学督导活动的关系。其实教学督导工作是“督”的职能与“导”的效果共同发生作用而形成的。“督”与“导”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关系。“督”,即督促、督进、督管、监督。它是以较为强制性的方式促成事物的发展、变化,或以强制性的方式达到目的的手段。它体现着督者与被督者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这种手段往往使用于被督者的不自觉或不自知状态,它要求被督者以服从的姿态对待督者的监督,这种行为在非正常情况下容易实施。其优点可以使不自觉的教学状态得到较快的治理,缺点是对教育者缺乏应有的尊重。而“导”则不同,它一般是指循循诱导、指导、引导、向导。它是以较为和缓的方式指导事物的发展变化,或以引导的方式达到目的的手段,它体现着督者与被督者之间的相互尊重,这种方式是使被导者在由衷和自觉的状态下接受的。
在“督”与“导”中,“导”是本质,它是督导工作的核心;而“督”只是条件,它只能辅助“导”而发生作用,是对“导”的督促和推进。在“导”与“督”的关系中,“导”更符合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的时代特征,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尊重与理解,符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求;而“督”是手段和措施,只有将其融入“导”的精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若简单地强调一方面的作用,“督”多“导”少,甚至只“督”不“导”,都将使督导工作难以真正开展和进行。因此,在高校教学的督导实践中更应该强调“导”的主导作用和“督”的辅助意义,减轻教师对“督”的作用和“督”的辅助意义,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培养、关怀与尊重,减轻教师对“督”的压力和逆反心理,让更多的教师在“导”的关怀中自觉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活动,从而巩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权威性地位。
三、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督导制与教学的全面结合
衡量教学督导制度在教学中是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在实践中证实和检验。只有实现督导制度与教学实践的全面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真正落实督导工作的职能。
1.明确责任制度,发挥督导作用。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使其真正地行使职能,制定明确的制度和目标显得非常必要。这些制度和目标的制定应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并能切实可行地解决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制度制定和目标确立,督导工作就必须在制度规定下完成目标。督导工作应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要为辅佐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高等学校应对这种目标的完成制订相应的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保证督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应明确的是,督导者与被督导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之间不是谁监管谁而是相互合作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督导成员应具备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广泛听取教学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形成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局面,共同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发展,使教学督导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2.健全完善制度,落实督导权威。教育督导制在高校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对督导制度的建设做出科学的决策,在督导机构的组成人员中应注意人才队伍的稳定和人才梯队建设,适当聘任一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手段新、教学质量高的有专业特长的在职教学人员,充实督导工作的新鲜力量,使督导工作更具现实性、可行性和连续性。同时,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到督导工作的超前性和督导内容的前沿性,组织督导成员探索高校创新教育的新路子,研究与时俱进的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结合本校的实际,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高等教育的督导工作始终走在教学的前沿,在实践中树立督导制度的权威性,切实发挥高校教育督导的积极作用。
3.体现育人功能,展示督导魅力。教学督导工作中“督”与“导”的对象都是特定的教师群体,这就特别要求教学管理部门的督导工作更应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特点。要明确“督”是辅助于“导”,是为“导”服务的,“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导”才是督导的本质所在。要避免“督”“导”分离,或只“督”不“导”的工作方法,避免可能产生的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对立。督导工作既包含业务技能的指导和传授,又包含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人的工作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尊重被督导者感情与自尊的同时,耐心细致地指导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同时,作为表率的督导者,在督导实践中应做好传、帮、带工作,可以请富有教学经验的不同学科的老教授开设一些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相关的示范讲座、学术讨论等活动,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管理部门督导工作的魅力所在。
4.制定督导措施,强化督导育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百年大计,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切实有效的方针。督导方案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从个案做起,循循诱导,遵循教育规律,针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订出有特色的、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在实践中帮助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在制订指导方案时应考虑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知识结构、传授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使这种个性化方案既能切实、有效地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又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将诵读的教学手段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去,能够增加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通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的观点阐述,得出结论,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展开诵读教学,这完全符合当今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学 诵读 策略与实施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和感悟能力,而诵读是积累语言,培养感情和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职语文教学采取诵读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学的魅力,陶冶情操,同时也是语言能力的锻炼。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诵读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的重要性
关于诵读,朱熹认为“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就说明在诵读时不但要声音洪亮,还要做到身心投入,做到准确自然,从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及其意境所在。由诵读的意义可以看出诵读对于中职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的策略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促进知识的快速吸收,在进行学生诵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诵读的积极性,对学生讲解诵读的目的和诵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将来的重要影响,也可以通过名人实例来感染学生。再者,通过创造适合诵读的情景,营造有利于诵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创设情境、分角色、配乐等等。
2.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诵读
朗读的基础是声音清晰自然,富含感情,并做到发音标准,朗读准确,做到 “无漏不添”;同时也要注重朗读技巧;最后做到精读,充分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运用科学的诵读方法,将文章的感情流入到文章的诵读中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让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不只是进行课堂的诵读,还要进行多样化的诵读活动,如在班级的范围内进行诵读的比赛,丰富诵读的乐趣,也可以举行课外的诵读演讲活动;同时也要对诵读的内容进行拓展,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可适时推荐一些文化品位高、难度适中的文章。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丰富的诵读内容,不但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策略的实施
1.在时间边角中诵读
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此就需要诵读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有空闲的时间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如晨读就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选取一些适合清晨诵读的文章,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培养自身的诵读能力。利用空闲的时间就进行诵读,当诵读成为习惯时,就能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热情。
2.不断激励学生诵读
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相互较劲,比如哪个有感情、哪个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让学生在教师鼓励中变得更为主动,更为自信,乐意诵读。同时要经常举行诵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
3.在背景音乐中诵读
在背景音乐下的诵读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诵读情境。对于不同的文章拥有不同的意境,通过音乐的介入,将学生引入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中去可以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读出感情,将文章的意境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激昂向上的文章就需配激昂的音乐,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力拔山河的感觉。如《沁园春 长沙》。而对于那些意境优美,如山水之美,需要配一些古曲,让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寓情于声,不但自己能够陶醉其中,还能感染他人,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如《归园田居》。
4.熟读课文,牢记于心
要想很好地将文章诵读出来,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稔熟,这也就需要对文章进行不断的阅读,达到文字读音准确、出口即文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充实积累,培养中职学生对文章反复推敲、回味,深入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四、小结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有人轻视诵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对于诵读策略和实施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诵读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语文的喜爱,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德君.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
[2]张爱莲.语文教学诵读策略浅探[J].教学研究,2013(6).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到底该怎样读书,武宏钧在他的《教师读书要有五心》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阐释。
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为之所动。读书确实需要五心。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读书要有方向,有选择。所以我现在的目标肯定是读些教育方面的书,但其它书也得读,只是重点问题而已。希望通过读书,能促进教学。第二读书要专心。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实际上指的是专心。说到专心,我感觉到惭愧,因为读书常是进不了状态,三心二意,似学非学,看完就忘记。这两天读书的状态还不错,能有一点思考、一点领悟,但还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水平。读了这篇文章,才深刻体会到,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远离喧嚣尘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去读书,才能达到更高境界。第三读书要有疑心。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就是说读书最好是有疑问,因为有了疑问就会得到益处或是好处。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第四读书要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能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职业的读书人。不过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坚持多久来读书,我想做好读书计划可能是恒心的起点。第五读书要有慧心。一个人是否爱读书,体现出他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一个人只有热爱读书,他的经验才能得到充分拓宽、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能够与时展、社会进步所同步。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每位老师都想做个成功的老师,做个受人爱戴的老师。可是许多老师感慨,好教师不易做,其实,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公正的,即便他们不说出来,但是他们也是心知肚明的。干哪一行也不容易,比起其他的行业,我们的付出所得的幸福感要多很多。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想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状元也不难,只要做到”五心“就可以了。
1.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仍然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也未得到确立。
2.课堂教学情景性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3.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结构松散,教学过程呆板,师生双边活动少,情感交流也不够。
以上情况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了。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地指导、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情景化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便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能力。如:讲close单词时,教师先做出关门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该单词,由于形象、直观,他们很快便能接受。再如;教句型would like to do sth时,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蛋糕并说:I'm hungry .I would like to eat a cake,然后讲解句型,利用实物进行示范操练,学生边理解边模仿。最后,教师提供图片或描述情景,学生根据此内容,用学过的句型进行交际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牢牢掌握would like to do sth的用法及特点,由此完成了该句型的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的途径很多,可利用电教手段、实物、简笔画等展示情景,也通过深造学生参于来模拟情景。情景教学应力求形象、生动,因为形象、生动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及语言材料,同时有助于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活动,使他们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语言,以增强理解程度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减少焦虑感及畏难情绪,从积极主动地参于教学活动。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用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艺术化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真培养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放进去,自觉地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化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很自然地得到开发。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美,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