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反映着不同的教学信念。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以往课堂以教师主讲为主的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课堂模式取代,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所以强调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刻不容缓,明确表达教学理念之后对于教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
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把关注学生本身落到实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在年龄上和高中生是同一年龄段。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尊重这一年龄段的普遍规律,也要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属于青春期、叛逆期,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能简单说教,尤其在课堂上更是忌讳单纯的理论教学。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独特于这一年龄段的特点,比如成熟较早,学习目标明确等。可以针对这些特点设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普通职业高等院校的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首先在年龄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平均年龄要低三岁左右,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教师所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最终目标,从人材培养方案到教学大纲,从教案到课堂讲授,从课后练习到考试考查,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都要把建立学生一生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最终目标。
二、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效益
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往往课时较少,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成为教师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政治教师应该建立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案,大纲进行讲授,又要根据现场的教学情况学生的接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所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的学习成果与艰苦的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评价才是真实的教学效益的表达。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学生的掌控,大胆抛弃领导与服从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他们空间,给他们信心,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建立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有很多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实际情况,把教科书看“薄”。不是不要求学生读书,而是应该在课堂的宝贵时间中尽量走出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走向校园和社会,教师应主动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开展社会实践。让思想政治课和真实的社会相接触相融合,培养学生实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热衷奉献,勇于拼搏的良好的世界观,这要比在书本上教学的效果更好,感受更直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加快语速,为了完成大纲教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快”反而却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师的效率不等于学生的效率,教师的讲不等于学生的学,教师若按照大纲教参上的标准去统一传授不恰好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吗,教师成为了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第三者。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以一种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探究的方式看似效率很低,但是却是学生最容易产生主动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评价部门也应重新考虑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化的问题
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越明确与具体就越便于检测教师的教学工作,但如一味的这样要求我们的教师将失去教育工作本身最大的一个特点,既创造。所以不能简单的量化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比如不仅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判断一个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可以从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成就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可以从教师的受欢迎程度来侧面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等等。这样就给教学评价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既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既要反对量化,又不能完全放弃基本的量化标准。
四、小结
高等职业院校对思想政治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传统的角色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教学工作,才能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关键词】本科院校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行政管理硕士点 研究方向设置 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5-02
选择、调整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申办硕士点及后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凝练各学科方向和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核心的问题在于:依据什么?如何凝练?本文认为,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及申请表的关键指标,分析本单位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即10号文件)。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做一体化设计。
6.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事实上,研究方向“应当”如何,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1)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2)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3)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4)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①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1)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2)据此分析,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有3个教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②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拆分之后的)方向归纳为13大类,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各高校要么雷同,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对稳定性,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从工具层面来看,“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注 释
关键词:思想政治专业;中学政治教师;胜任力;培养
高师院校不同于一般综合性院校,其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职责。在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当前高师院校的办学宗旨十分注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技能水平,特别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胜任力。中学教师胜任力是指中学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中学教师的个体特征,是中学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1]思政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多以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为主,但是从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来看,这些学生现有的职业能力与中学政治教师胜任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加强对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的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高师院校思政专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培养思政专业学生胜任力的对策。
一、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胜任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1.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评机制不科学
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考评机制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由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当前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很难得到保证。政治课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等与教学实际紧密相关的课程开设得较少,学生对教学实际、教育机制等知识了解较少,因而实践性技能也匮乏。时事政治、形势政策等与政治视野关联紧密的课程多为选修课,没有引起学生重视,致使部分学生的时事政治素养较低。此外,当前多数高校的学业考核检验过度倚重于期末考试,但由于期末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只记重点,留下了知识的盲区,结果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全。而部分高师院校的奖励机制不科学,专业课成绩往往决定着奖学金的档次,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忽视对其他相关科目的学习。这样的做法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获奖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不足,最终很难胜任中学的政治课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科研训练环节缺失
在当今,仍有不少学校存在思政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脱节的问题。虽然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实行学分制,但是部分学校在学生分散实习的态度上表现过于“宽容”,集中实习管理也比较松散,最终导致师范生的分散和集中教育实习都较大程度上地流于形式。微格教学、试讲和说课等教学实践因缺乏专业指导,也常常流于表面形式。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技能总体不强。在思政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绝大多数高师院校未及时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到中学政治教师胜任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科学评价。加之由于科研训练环节面临着组织管理无效、资金支持薄弱和实践基地缺乏的现实困境,因此就容易造成学生的科研能力处于“未开发”状态,难以适应中学对政治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3.工资待遇低,职业认同感不强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师“沦为”中学教师群体中的“二等公民”。在低经济回报和低职业认同的双重冲击下,中学政治教师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语数外是“主科”,政治课是“副科”,较少的课时安排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使得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待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削弱了思政专业学生的职业热情和从业欲望。另外,社会公众对中学政治课缺乏正确认知,错误地认为“政治就是阴谋”“政治学而无用”等,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思政专业学生对中学政治教育事业的热爱,削弱了其对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对策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拓宽考核评价渠道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少而精、博而广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适当减少学科专业的非主干课程,形成结构精炼、主干课突出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此外,增设政治课教学艺术、中学政治教材分析等与教学实际相关的课程,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加强与当地中学的教学交流,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在培养思政专业学生教师胜任力方面,要注重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力求形成以考试测验法为主的综合评价法,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综合评定,多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自评与互评法,促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高师院校可以依靠学生本人的自评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激励学生将各种能力评价目标吸收内化,切实增强自身教师职业的胜任力。
2.创新教学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当前高师院校的思政教育专业教学虽然逐步采取了实验教学、才艺教学、微格教学等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仍有部分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很好地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此,高师院校的任课教师仍有必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认真分析高校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及其解决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使之运用多媒体试讲、教学观摩,不断培养思政专业学生板书、语言表达、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师范技能。此外,高师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要给思政专业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让其在角色转换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形成特色。实习指导教师对思政专业学生的实习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从而提高其师范生技能。为适应高中新课改对政治课教师能力的要求,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积极完善毕业论文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3.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加强职业意识培养
健全的人财物机制是中学政治教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合理的工资待遇是教师坚定职业信念的前提。当前的中学教育要合理安排政治课课时,提高政治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中学领导要重视政治课教学对于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给予政治教师一定的教育补贴,譬如科研补贴等。众所周知,加强对思政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是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选择和身份认同的有效方法。[2]高师院校思政专业要经常开展经验交流会、职业规划课,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高师院校也可以通过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校培训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职业理想、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强化思政专业学生对中学政治教师身份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辩论赛等校园活动,宣传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重要性,号召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先锋.高校教师胜任力及发展策略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一、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国内的教育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使得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目前国外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都对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冲击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而国内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思维模式等,也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出现很多问题[1]。针对这样的情况,高等学校必须要构建大思政教育环境,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革,解决其中的薄弱环节。比如地方、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不强,相关的学科建设比较滞后,使得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并不紧密,学校也没有将这一工作摆在教育的首位,并进行贯彻落实。要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管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二、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发展现状
(一)教师队伍素质差
很多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和政治任课教师的工作,没有认识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好。高等?W校虽然为学生配备了辅导员,但是其没有对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有些辅导员可能并不了解专业的知识。而且目前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忙于自身的发展,没有重视对自身职业修养的加强,使得其队伍发展不稳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实效性比较差[2]。
(二)实效性差
目前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提倡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表面形式,实效性差,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接受这一教育。现在社会和校园都有很多不良因素,它们影响着学生,使得学生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表示出了排斥的心理,如果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会产生消极效果,最终背离最初的教育目标。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学校的教育观念,只在新生入校时简单的强调校史教育和校训,没有很好地结合校训与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使得校训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其他思想观念的冲击
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逐渐树立了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一阶段他们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自由化”等等。而且此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降低,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使得大学生将对外界政治问题的关注转向自身实际利益的追求,实用主义人生观和个人中心意识得到了加强。而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需求,认识到运用个体努力和竞争获得成功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也不再固守统一,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并通过实现个人价值来回报社会[3]。
三、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主要对策
(一)塑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要的课程课程,可以传播校园文化,并在学生的个体精神塑造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必须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校园大思政教育环境中,并将“七一”、“八一”等特殊纪念日利用起来,提升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4]。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加强对学生校园文化的渗透,加强德育校园文化的构建。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塑造和传播中来,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养。在学校的公共活动场所,应该设备更多的阅报栏和电视机,让学生更方便地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情怀。
(二)加强思想政治实践
要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就要强化其具体实践,做好其内化工作。因此,在高等学校思想教育方面,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课程中外化实践的活动和教育,保证实践形式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势。通过学校开展的大思政教育环境改革,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推动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构建。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学
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构建需要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因此,政治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枯燥乏味理论知识的趣味性转化,让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专业词汇中蕴含的重要意义,思考深化理论成果的关键作用,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并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品质优良、具备优良文化修养的大学生[5]。而且高等学校也要推进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改革,丰富其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将系统教学、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一起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8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全国高等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忽冷忽热,如在、抗击“非典”等问题上,辅导员队伍冲锋陷阵,站在第一线上,此时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表现得极为关注,而平时辅导员队伍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二是辅导员队伍的双重管理导致辅导员陷于无所适从的窘境:靠教师排课难,靠干部出口窄。三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辅导员队伍待遇偏低,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政策,辅导员队伍切身利益受到影响[1]。
2.辅导员数量不足。根据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辅导员与学生数之比)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配备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学校达到1:300的比例,有的甚至更多。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3.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队伍中基本上是近几年刚毕业的本科生,多为与思想政治专业相去甚远的其它专业人员,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普遍较低,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知识结构,且有不少人属于照顾对象,政治理论水平相对不足,理论素养不高,从而导致一些辅导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学生思想工作很难做深、做细。
4.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在高校工作中,辅导员一方面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甚至教务处、总务处、宿管中心、传达室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2]。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在高等学校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后尤为突出。
5.辅导员待遇不高,队伍不稳定。由于繁杂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大多数高校又没有单列思想政治系列的职称评聘,职称晋升主要还是与教学、科研挂钩,其硬性指标仍是课时、课题和论文,辅导员工作做得再好,晋升职称也是无望,从而导致辅导员待遇偏低[3]。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工作时“心不在焉”,把辅导员岗位当作另谋他就的权宜之计,“辅导员短期服务”、“辅导员严重流失”在许多高等学校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6.缺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高等学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群体,但是,许多高等学校却没有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从而直接导致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不被认可,寻找不到相应定位平台的可能。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1.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把优秀的辅导员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使他们安心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把优秀的青年教师吸引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来[4]。
2.坚持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高等学校应坚持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同时,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3.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通过岗前培训、实践培训和专题培训,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即将上岗的辅导员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上岗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对学校教师、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等;学校应该认真指导辅导员在实践工作中加强学习和总结,如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强水平;由学校定期组织、安排辅导员参加专题化、系统化的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使辅导员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和拓展,培训内容应突出重点,强调实效[5]。
4.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让辅导员当好“人生导师”。要优化制度,确保辅导员专注于“人生导师”角色。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块是思想育人,因过多的琐碎事务性工作抢占的正是最根本的思想育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等学校要通过优化学生事务程序,减少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的牵绊,使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面。
5.单列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提高辅导员待遇。辅导员的职称问题也是辅导员的切身利益所在,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辅导员岗位的专业职称,单列辅导员职称系列,在政策上给与倾斜,从而提高他们的待遇。此外,在校内酬金分配上,给予政策的倾斜,保证辅导员的收入待遇不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
6.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为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及时发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高等学校应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组织学生和学院领导班子及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6]。
参考文献:
[1]张廷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6):91-92.
[2]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7):75-76.
[3]刘剑斌,余修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73-176.
[4]熊书银,王文博,黄登婕.简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5):44-45.
[5]周晓,季卫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浅探[J].江苏高教,2007,(3):108-110.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9-02
目前,河南省共有民办高校34所,其中独立设置院校26所,独立学院8所。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借鉴。
1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毕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完善。在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1.1 教学机构不完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单独设置的二级单位者仅9所,或称为思政部,或称为社科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将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与其他公共课教学组织机构合并设置为隶属于校领导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类高校为15所,均成为基础教学部或公共教学部。个别学校将思政课教学机构置入其他专业教学单位。甚至还有8所高校尚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按照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立教研室的则是凤毛麟角,仅黄河科技学院一所高校。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不完善的现象极为突出,这种现象不利于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发展。
1.2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本科院校必须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这一规定,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难以落实。毕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对所有开支都极为紧缩,当然不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拿出这么大一笔经费。河南省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可以使用的经费是寥寥无几的,少的一年经费几千元,多的也仅在2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1.3 师资队伍整体薄弱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普遍较为薄弱。从师资队伍总量来说,所有高校都达不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的师生比。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最多的黄河科技学院也仅有32人,远远达不到师生比1:350或者400的比例。大多数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仅为十余人,甚至个别学校不足十人。师生比过大意味着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班级过大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依靠外聘教师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从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者比例较低。以师资最强黄河科技学院来说,3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教授仅6人切均为从公办院校退休返聘的60岁以上的老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少且年龄较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存在着诸多制约。从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大瓶颈。
1.4 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来说,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还没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的也仅有黄河科技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而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校级精品课程评选中,也鲜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围。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效反映出了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理念、具体目标、教学成效、科研水平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恰恰说明了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浅尝辄止、沾沾自喜的自满状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突出性问题,如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仍然较多停留在思想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现象极为普遍。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在考核方式方面:要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这些都反映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深入空间。因此,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就很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
1.6 科学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重视科研工作的民办高校仍为少数。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认识到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方面的显著作用,从而出现了不知道怎么搞科研或者被动搞科研的恶性循环。于是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获得上级立项的项目少之又少的现象。总体而言,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难以实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专业性、时代性。
2 河南省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我们看到,要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考核列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定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和考核,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查找问题并提供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2 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重措施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1)转变思想认识。河南省民办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在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上下功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大力支持。只有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支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有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河南省民办高校应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尽早独立设置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并成立相应完善的教研室。只有机构完善了,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3)加强师资建设。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花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要想法设法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军人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提供带头人,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领路人。其次是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再者,加强对教师的各类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扩大视野、拓宽思维、更新观念,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实施。
(4)合理投入经费。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这些专项经费可用于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软硬件建设、教师参加培训考察的经费、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为提升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供物质保障。
(5)促进学科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推动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该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这四门课程及其改革。
(6)强化教改科研。河南省民办高校将继续加强以教改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为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将在教学中发现的重大教改问题进行研究,或申报各级课题,或进行论文写作,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术领域研究,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开阔自己的思维,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2.3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认识自身所从事事业的政治使命,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使命,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塑造个人独特人格魅力、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只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担负起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总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逐渐呈现出积极健康、稳步推进的良好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辅导员 艺术院校 思想教育
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四个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校通过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着和接班人。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特别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光荣使命,他们的成长成才对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艺术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管理监督作用。很多高校的师生都把辅导员称为“管理员”。就是因为所有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事无巨细,辅导员都得过问、参与管理,而且这种管理还体现在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有关学生方面的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更好地保证学校整体力量的发挥。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学校的遵纪守法及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桥梁纽带作用。学校的政策、规章制度中要靠辅导员去贯彻与落实,学生的意见、想法要靠辅导员去收集、汇报。这样,辅导员就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沟通了思想,畅通了渠道,增进了了解,使学校的工作更能在一种"和谐状态"中稳定、高效地运转。
3、榜样示范作用。例如俗话所说当中的"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学生从入校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感情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辅导员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而且重要。
三、如何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多数艺术院校辅导员都为艺术院校毕业生或本专业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工作,这样虽然很快的就能与学生们拉近距离,并且可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但在指导学生们思想政治方面就还需要加强学习,辅导员们应该多听取党支部书记的意见,虚心请教,同时高校也可以聘用思政治课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这样可以带动其他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高校还应该关注辅导员们工作,多给予他们鼓励,定期开展一些论坛和表彰活动,激励辅导员们的工作热情。
2、加强艺术教学实践。广阔的社会舞台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内容,艺术专业大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艺术市场的热点,社会的变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面的发展。辅导员应该带领学生通过社会和艺术实践活动,把面对社会作为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把艺术实践作为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3、培养自主意识。辅导员们应该鼓励艺术专业大学生除学好自身专业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参观博物馆等具有浓厚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地方,培养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加强主动关注社会,关注国际的意识,增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培养艺术专业学生集体观念和纪律性。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各类艺术展演和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充分展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才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集体荣誉感以及对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感等。
5、开展思想政治活动,艺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较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他们身上效果不是很明显,应该开展一些新颖独特,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辅导员可以指导他们排练舞台剧、好书传递、微博转发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开展党史学习、就业课程指导等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有助于形成学校自身的文化,丰富学校的品牌内涵,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院校的辅导员 承载着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太多的期盼和责任。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出适合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研[1999]10号.1999(08):16.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2000,(07):03.
[3]郑洁,游敏惠.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一)问题提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006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分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部分,对辅导员考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为检验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了辅导员考核的重要性,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晋升、评比职称挂钩,但总体来看,考核工作仍然存在着考核办法不科学,考核指标不完善等现象。因此,对高校辅导员开展考核工作的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有关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刘淑慧的《关于 ABC 大学辅导员绩效考评与激励的研究》、徐秀峰的《南昌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研究》这些研究都针对某高校现有辅导员绩效体系进行诊断,指出现有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现有考核体系,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进行了新的思考。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对高校辅导员在考核当中的考核体系、考核中的定性和定量问题、考核主体及考核的反馈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二、目的和意义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制定和实施,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标准》的实施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研究辅导员考核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核难点与对策
(一)构建适用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考核内容体系
当前各高校所采取的辅导员考核内容体系多参照管理干部或专业教师的考核内容,管理干部的考核内容基本上分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专业教师的考核内容一般是教学的效果,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情况,这两种考核体系无法完全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如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成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干预成效、就业和社团的指导、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没有量化的标准。因此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参照管理干部或专业教师的考核体系是不科学的,须结合《标准》的要求,设计辅导员专用的考核体系。
(二)辅导员考核要协调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在现行的辅导员考核工作中,应当如何协调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关系也是难点之一,有些参考管理干部考核体系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偏向于定性考核,在“德、能、勤、绩、廉”方面没有原则性问题,就可以通过考核,考核的激励效果不佳,有些参考专业教师考核体系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偏向于定量考核,辅导员为了达到考核所要求的教学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末倒置,没有很好的履行辅导员的职责。因此对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应当协调好定性和定量的关系,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标准》把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分别从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制定了标准和要求,这些标准既有定性也有定量,为辅导员考核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支持。
(三)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主体如何确定
辅导员考核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这项工作涉及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指导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涉及范围广,既有行政工作,也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有教学工作,部分高校为了全面考核辅导员,将所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人员都作为考核主体,如办公室人员、行政部门人员、学生、同行;各类考核主体的权重不一甚至有部分参与辅导员考核的人员不了解辅导员的工作,仅凭个人喜好来对辅导员进行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既有行政业务、教学管理的“显性”工作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隐性”的工作,因此考核辅导员的主体必须是对辅导员工作有较为深刻认识的专业人士组成,才能体现出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结果反馈
对辅导员开展考核工作是为了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建设专家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因此不能为考核而考核,而应当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进行反馈,让辅导员结合反馈的结果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查,从而改进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数据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更具全面性
在传统的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想要准确全面把握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大数据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更广阔的工作领域,丰富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信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4年12月,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共计718所,在校生人数557,5128万人,平均每所民办高校有学生人数7700人,拥有如此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生每天上午、刷卡、网上购物等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此时,教育对象就不再是单一的、偶然的、随机的,而是十分全面的,学校所有学生都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收集到全体学生的全部数据信息。后期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分析,不仅能从更深层次、更客观地了解学生,还能够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快速解决问题。
2.更具针对性
由《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第六条可知“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就意味着每一位辅导员至少要带200名以上甚至更多的学生,同时辅导员一职业务相对繁杂,学生的大事小事都要处理到位,因此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势必会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判断出现偏差、认识不到位。
充分利用大数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饭卡进行追踪,搜集其饭卡的使用数据,以此分析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消费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在奖助学金评选或者困难补助中更具有针对性;另如通过对学生去图书馆借书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究出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学生的个人兴趣方向,可以初步预测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通过这种“用户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针对具体的现象采取具体的措施,加强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加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大数据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面临的困难
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1.资金短缺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公办大学是国家组建的大学,国家提供部分资金建设。通过对“民办高校”与“公办大学”两个定义的简单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与公办大学由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办学不同的是,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是依靠学费来支撑学校办学,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道路。在大数据时代,大规模的数据量需要高校计算机具备高超的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但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统计显示:“90%以上的民办高校90%以上的经费靠学费收入”,由此可知,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学费来维持其运转,相较于公办高校收入较单一。资金短缺使得民办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不完善,距实现校园数据化还有很大差距,更不能很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提供完善支持。
2.生源复杂
在很多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结构上相对比较复杂,除了有全日制统招生,还有成人自考生,有的民办高校内还设有专修学院,学生素养、文化水平等参差不齐。虽然这些学生都处在相对独立的管理状态下,但生活、学习的环境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开来,难免不会相互影响,势必会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势必会导致学生数据的复杂性,学生数据的复杂性就会出现数据区分困难的想象。很多民办高校,不论全日制统招生还是成人自考生,他们都使用着同一网络、在同一教室上课、在同一食堂吃饭等等,当思想政治教育者想通过这些数据对学生日常生活、上课学习等进行分析时,很难辨别哪些是统招学生、哪些是自考生的行为,这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的整体把握造成一定难度,不利于学生管理。
三.大数据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完善与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倡导自主研发
在大数据环境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如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呼吁国家和政府部门给予民办高校财政资助的同时,民办高校自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校的融资环境,如可以通过集团办学、校企合作、学校自身产业开发等方式,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倡导自主研发。大数据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完善计算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加强自身技术开发能力。民办高校在自身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起软件设施。如很多民办高校都有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因此可以建立一支由老师带队、学生加入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通过自主研发,创建一个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体系。
2.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机制
构建符合大数据时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重要方式,但在面对民办高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现象,建立多个独立的大数据系统显然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意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较于公办院校应更具有大数据意识,要充分意识到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中统招生、自考生、专修学生等虽在同一环境下生活、学习,但是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如辅导员、学生工作处,这就要求这些管理者做大数据的有心之人,通过对自己所带学生QQ、微信、微博等这些易甄别平台的监控,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民办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二是成立专门化的民办高校大数据研究机构。专门化的民办高校大数据研究机构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对海量的、多样化的学生数据加以交换、整合和分析,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独立性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数据扑捉,充分利用大数据完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更为准确的把握,以解决各种思想问题。
当前,大数据的运行正逐步成为高校内部运行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是成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民办高校的自身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复杂与困难,因此更需要其他辅助措施。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自主研发、健全机制等,以此保障民办高校能够顺应时代更加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全伟.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J].新西部,2015(6)
[3]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