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供应商优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商优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商优化管理

第1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跨国零售商 供应商 零供交易 优化管理

2004年以后。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加快并购步伐,并且以独资经营的形式开展市场竞争,强化市场控制能力:一方面坚持采购决策一体化,实行垂直、集权型采购,以便全球资源的最优配套,确保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品质优良、适销对路、价格低廉的商品;另一方面整合我国市场的商品供应链,不断加大我国市场的商品采购力度,对名优产品低价买断,对我国供应商实施优化管理。跨国零售商的采购价格平均低于国内本土零售商5%-10%,在货源方面占尽先机,相对较低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使其身处零售业的微利时代却能够在华市场薄利多销。与此同时。跨国零售商对我国供应商分类、分级择优选取。在供货、补贷、存货方面提高运营效率,使其面对顾客需求能够反映机敏、行动迅捷,把握市场机会。然而,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商品采购量不断扩大,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关系的倾斜幅度愈加明显,零供双方市场力量严重失衡。

我们课题组走访北京市场十余家闻名于世的跨国零售商。并对供货于这些跨国,零售企业的供应商进行了实地调研。所接触的供应商大多为本土中小企业。其供应商品涉及电器、服装、食品、家居等多个领域。所发放的50多份访谈问卷中,有78%以上的供应商确认。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关系倾斜状态客观存在,且持久延续。有56%的供应商认为。2006年10月国家颁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生效以后,跨国零售商滥用市场相对优势现象并没有缓解;36%的供应商认为稍有缓解。所调查的供应商众口一词,在华跨国零售商日趋加强对供应商的“约束管理”。

在华跨国零售商优化管理供应商的基本模式

纵观在华跨国零售商优化管理供应商的基本模式,即在分类管理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优化管理。一是分类管理,主要以供应商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为依据,将供应商分成战略型供应商、伙伴型供应商、合作型供应商、普通型供应商四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优化管理策略:对于战略型供应商,即采取双赢策略,双方建立长期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关系;对于伙伴型供应商,即采取维持策略,双方建立相对稳定、和谐交易关系;对于合作型供应商,即采取替换策略。双方建立适度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转换新老供应商交易关系;对于普通型供应商,即采取成本最小化策略,双方只是一般性、偶然性的交换关系。二是分级管理,综合参照零供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相互协作状况;供应商的供货水平和服务水平;供应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程度等三个方面,将供应商分成重要级别、较重要级别、一般级别三个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优化管理策略:对于重要供应商,即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高度信息共享机制,共存共容。对于较重要供应商,即保持伙伴交易关系,有效沟通、协同发展;对于一般供应商,即保持通常交换关系,货源进入即定审核程序,择优选用。

(一)家乐福侧重于区别式优化管理

依据“供应商贡献度”。家乐福将数以千计的供应商区分A、B、C三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0%、50%和30%。A级供应商,即业务关系非常密切,称为主力供应商;B级供应商,即业务关系比较密切,称为重,要供应商;c级供应商,即业务关系一般,称为可选择性供应商。不同级别供应商,家乐福采取不同管理策略:如,新商品申报。A级供应商申报新商品之时,付出的精力、财力相对较少,易为家乐福的审核程序所接受;B、C级供应商通常为申报新商品煞费苦心,需要付出比A级供应商加倍的努力,却不一定得到家乐福的认同。如,付款排序。一般情况下,家乐福最先保证A级供应商的货款支付。因为他们是家乐福的主要利润贡献者;然而,C级供应商却可能遭受拖欠货款的境遇。家乐福设置的商品促销区。大约占卖场面积的1/10,却可以创造卖场30%以上的销售业绩,商品能否在卖场促销区争取一席之地,是供应商在正常货架之外展示商品、提升业绩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其他在华跨国零售商,家乐福的供应商队伍比较庞大,其中约占90%都是我国本土中小供应商。家乐福采用“细划等级、区别对待”方法优化供应商队伍,成就其独特的盈利模式,使其卖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华市场业绩卓著。

(二)沃尔玛侧重于整体式优化管理

沿袭国际市场惯用的低成本、高效益竞争战略,沃尔玛在华市场对商品采购成本进行精细核定,甚至对关键性商品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最低的进货价格,以此降低采购成本,保证卖场的“天天平价”。曾有供应商表明,“沃尔玛是跨国零售商压价最厉害的,其货品价格控制得非常严格,一般供应商的签约周期都不长,沃尔玛一旦发现同类产品中更加便宜的供货渠道,随时就会调换供应商,这一点在纺织品、服装产品、食品领域尤为突出”。沃尔玛在华市场不断强化供应商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存货成本及管理工作成本的控制,迫使供应商进行流程改造、业务重组。不仅要求上游制造商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同时也要求中间供应商降低运输成本、产品存货成本。此外。沃尔玛渗透到制造商的生产过程,与上游供应商共同商讨和制定产品规划、供货周期,参与其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带动上游制造商、中间供应商一并加入沃尔玛的供应体系。与之同步降低运作成本。另外,沃尔玛向供应商开放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将消费者意见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沃尔玛的产销计划,查询货品的销售状况、库存情况、订货记录等,以此作为产量预算、供货预期的依据,从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及时对产品进行更新改造,保证货品适销对路。

相对于其他在华跨国零售商,沃尔玛对供应商的资质水平要求较高,以自己为枢纽,建立起连接供应商与顾客的供应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与供应商进行快速、准确的数据交换,保障供应系统高效运行、协同发展,保证低成本、高效益的实现。沃尔玛采用“整体联结”方法优化供应商队伍,使其在华市场与近2万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采购商品达到95%以上。开发采购基地、稳定货品来源。

(三)欧尚侧重于筛选式优化管理

基于“供货商订单跟踪及管理平台”,欧尚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一般经过“寻找供应商”、“商业评估”、“供应商注册”、“工厂评估”、“合同谈判”、“产品推荐”、“跟单”、“交货”等七个步骤,符合要求

的供应商才会真正成为欧尚在华市场的合作伙伴。

筛选通常是零售商对供应商优化管理的第一步。关系到零供双方未来的合作成本。上海市工商局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通常反复筛选供应商。一般把供应商分为三大类:影响力较大的一类供应商,跨国零售商向其收取的费用较少,甚至不收任何附加费用,借以供应商的品牌效应招徕顾客,扩大门店知名度,提升销售业绩。而我国大部分供应商划归到二、三类供应商之列,需要向跨国零售商提交高昂的进场费,才能获取进店名分、占有卖场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我国众多中小供应商在苛刻的筛选过程中将被排挤出销售终端。相对于其他在华跨国零售商,欧尚更加侧重于对供应商的选择,运用规范化流程对供应商进行严格评审,从而保证了货源通畅。

(四)在华跨国零售商管理供应商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霸王合同,限额限量。某些跨国零售商在供货合同中强行订立不平等交易条款,既对供应商的供货数量与销售金额进行规定,又对供应商的配送货源、品种与送货时间、地点明确规范,若达不到既定要求,则被罚款。

其二,控制货源、强买限卖。某些跨国零售商限制与其合作的供应商向其他零售商提供商品,或为其他零售商提供促销服务,试图垄断货源、加快货品周转速度。

其三,强行调人。肆意任用。某些跨国零售商要求供应商额外加派到场促销员,且以统一管理为由,任意派遣供方促销员从事门店库存整理、货品搬运、搭建展位等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物,转嫁佣工成本。

其四,退还货品,随心所欲。某些跨国零售商在供货合同没有明示的情况下,既随时要求供应商更换“损、露商品”,又随意退换供应商的“正常货品”,将存货风险全部转移到供应商身上。

实际情况表明,伴随跨国零售在华市场商品采购体系建立,即形成对我国供应商的强势掌控与强行分化。在华跨国零售商对我国供应商过度的优化管理引发了零供双方冲突不断、矛盾迭出,在我国转型市场经济背景下,有悖常理且深藏隐患。

在华跨国零售商优化管理供应商的社会效应

(一)制造商的短视效应与发展效应

在华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优化管理,一方面迫使供应商“内修素质、外炼技能”,迅速提升经营实力。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强化供应商的“短视”错觉,降低其持久发展的动力。尤其对我国中小制造商而言,过低的进货价格、随意性的拖欠货款、变相增加的通道费用,致使制造商的“渠道成本”增高、资金周转失控,由此。中小制造商的获利空间愈加狭窄,无法瞄准市场需求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被迫锁定在供应链初始环节,从事低端商品的粗放加工经营,其技术创新成为奢谈、产业升级更加艰难。与此同时,跨国零售商迫使中小制造商缩减其纵向边界,专门接受其产品加工订单,制造商的业务领域围绕跨国零售商的经营范围运转,其自主品牌逐渐弱化、难以为继。

(二)零售业的竞争效应与互补效应

跨国零售借助现代资讯技术,跨越了商品、服务、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障碍,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形成采购供应系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我国零售市场迅速站稳脚跟,且不断进行扩张,与我国零售业构成直面竞争:综观行业竞争效应,跨国零售商凭借新兴业态优势和商品经营规模在我国区域市场构建竞争壁垒。甚至形成垄断经营局面,致使我国一些零售商在经验不足情况下,盲目跟进。不断扩大规模、追加投资,照搬先进业态的运营模式。这种经营业态的简单模仿、经营规模过量投入,导致我国零售市场供应的趋同现象,甚至出现同一地域、同一规模、同一业态之间的过度竞争,随之带来零售市场资源的能耗,零售行业整体利益的损失。综观企业竞争效应,跨国零售商竞相压价,低价进货、低价出货,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亏损价格出售商品,挤压、拖垮竞争对手,致使我国多数中小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销售额减少、利润率下降、经营业绩难以维持,直至倒闭。然而,跨国零售商介入我国零售市场,同时生成了互补效应:国内外零售企业的相互博奔,促使两者的经营理念、经营形式、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方法等相互融合,双方在国际化、本土化运营方面都有所借鉴与提高;跨国零售商传递出国际一流零售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方法,促使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学习成本下降。加快我国零售企业的成长过程。

(三)市场环境的失衡效应与整合效应

跨国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交易,实质是双方市场力量的博弈。跨国零售商位居流通渠道终端,商品采购量与动销量巨大,经营品类、品种繁多,以其品牌声望产生极大的集客能量,其市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我国供应商位居流通渠道前端。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商品研发能力不足、品牌价值较低、品质差别不大,无法保证全方位、高水平的商品供应,其市场力量整体处于相对弱势。尤其是中小供应商,其商品分销渠道单一,全然依托零售商进行市场推广,面对跨国零售商采购交易中不断施加的挤压与制约。无法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能听任于跨国零售商的优化管理,而“通吃”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已是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快速扩张的惯用行为。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市场力量的严重失衡,致使双方交易行为不能在公平、公正环境下正常进行,从而出现了零供双方无序竞争诸多现象,就我国零售市场而言。增加商品供应成本,降低商品供应效率,恶化竞争环境,扰乱竞争秩序,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加重了政府市场整合、宏观调控的负担。

结论及建议

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实施对供应商的优化管理具有多重效应:其一,市场力量的悬殊致使跨国零售商的采购管理明显具有逼迫、挤压特点;中小供应商的供应行为则具有适从与抗争的特征。零供交易矛盾突现,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商品供应成本,减低了商品流通效率;零供交易关系失衡,打破了固有供应链系统的和谐,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引起市场环境暂时性失调,引发经济关系的连锁震荡。其二,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强制式管理。给我国中小供应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迫使其优化整合,快速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融入世界经济环境,参与国际市场循环。同时,给我国中小供应商发展前景带来阻力,跨国零售商为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凭借买方优势过度排挤、制约卖方弱势,致使供应商,尤其是制造商资金链断裂、渠道链萎缩,逐渐丧失自主研发、自行拓展能力,最终放弃自主品牌的经营权利。成为跨国零售商的附庸。其三。跨国零售商在采购领域的优化管理,为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快速扩张提供保证。能够以低价倾销的手段与我国零售商直接争夺市场份额、销售额、顾客满意度,致使我国零售商经营业绩滑坡、整体效益下跌。然而,跨国零售商优化供应系统、控制供应成本,显现国际零售企业的运营策略,为我国零售业注

入现代化经营理念,激发我国零售企业学习的愿望与竞争的期待。

我国中小供应商、本土零售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正视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优化管理供应商的事实,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建议

提升理念、统一认识,以全境竞争的视角审视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实现供应商优化管理的动因、行为;以平稳发展的目光关注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关系的演变趋势。需要持久、完整贯彻改革开放基本方针,坚持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存共赢的观点;倡导零供双方对市场前景的愿望与期待是商品采购的纽带;强调跨国零售商与供应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尊重是商品交易顺利的保证。需要借助跨国零售商的拉力,实现供应商的横向联合与纵句延伸,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一个培育和积累整体国力的渐进过程。

调整政策、完善制度,适当约束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优化管理供应商的过激举措。制止地方政府擅自对跨国零售商的采购行为实掩“超国民待遇”;制定有利于民族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培育、推广民族品牌,保护民族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在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品牌资本等方面长期合约。通过政策、制度层面上有效治理结构,维护零供双方高质量的合作关系。同时,对零售业态经营模式统筹规划,对跨国零售企业的商品采购数量、品种实时监测,防止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形成“区域性垄断”或“业态性垄断”。

抑强扶弱、协调利益,尽力平衡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的市场力量,抑制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的买方强势,扶持供应商的卖方弱势。关注跨国零售商的信用程度,特别是商品购进、销售环节的信用等级和服务质量:提高我国供应商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增强其商品交易地位,尤其是提升我国制造商的资金融通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同时。鼓励我国零售商横向拓展、纵向联盟、规范运营。做大做强,以此形成对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相对优势的制衡,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中小供应商的建议

建立战略联盟,成就商品供应实力。我国中小供应商应该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商品供应系统,调整商品分销模式,共同开发终端市场。具体而言,可以是销售联盟形式,共同抵制跨国零售商“过度”优化管理,抗拒其买方势力;也可以是虚拟制造的联盟形式,自建商品分销网络,降低商品营销成本还可以是研发联盟形式,共同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更可以是供应链联盟形式,与本土零售商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上述联盟方式有助于我国供应商在卖方弱势情形下积蓄能量,加快产业升级,逐渐成就商品供应实力。

坚持自主经营,显现品牌供给效应。我国中小供应商必须坚持自主经营,着力干技术创新与品牌创新的并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进而获取高附加值的回报:通过品牌创新,确立产品形象,拥有产品分销渠道,进而获取品牌供给效应。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的耦合,凭借品牌供应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我国供应商才能够在零供交易中占据主动,扭转跨国零售商“强势采购”的被动局面。

(三)本土零售商的建议

第2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1 传统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三大缺陷:

(1)库存太大。传统供应链上的库存缓冲,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库存,而这正是造成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原因。在供应链上,如果各个公司的仓储和存货点不一致,库存问题就会扩大化。由于供应链的每个参与方都有库存,再加上库存管理的失误和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相互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环节时,库存水平与实际的货物需求几乎毫无关系。

(2)反应太慢。传统的市场配销渠道的松散是固有的。由于在供应链上再订货过程的脱节,其可能从未满足热销产品的销售需求。

(3)处理需求单一。传统的物流管理处理产品的方式单一。如公司关于挥发性产品和非挥发性产品的库存水平相似,并通过同一种物流网络对它们进行分发。

在过去,仓库主要用于储存和处理货物,货物周转和循环很慢。一个卡车给配销中心运来一车货物,配销中心收货并进行实物存储。过了一段时间,当产品被记录进公司的库存系统后,如果有订购,它就会被装到出库的卡车上运出。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而其他货物则放在库存中。

电子商务时代,在物流管理较好的公司,当产品在运送途中时,配销中心就已接到电子通知,并知道卡车将于某时到达。这可使公司对该卡车货物进行征订。当卡车到达时,工人可将产品卸下来并通过扫描输入到系统,此时库存记录会马上变更。计算机根据征订结果,通知工人将某种产品取下来并与库中的某被选产品匹配打包,并装入出库的卡车上运交客户。这样,货物可不在仓库停留,进出库几乎是同时的。

2 电子商务中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以生产为中心,力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成本,来获得利润。在销售方面则采用促销方式试图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顾客,并通过库存来保证产品能不断地流向顾客。而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对顾客未来的需求的预测来拉动产品和服务。基于这种思想,产生了多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快速反应策略、有效客户响应策略、电子订货系统和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等。

2.1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 ?quick response,QR?,是美国零售商、服装制造商以及纺织品供应商开发的整体业务概念,目的是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QR的着重点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实施QR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所有的商品单元条码化,即对商品消费单元用EANUPC条码标志,对商品储运单元用ITFil4条码标志,而对贸易单元则用UCCEAN--128条码标志,利用EDI传输订购单报文和发票报文。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与内部业务处理有关的策略,并采用EDI传输更多的报文,如发货通知报文、收货通知报文等。

第三阶段:与贸易伙伴密切合作,采用更高级的QR策略,以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业务的优化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在贸易伙伴间进行合作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障碍,在实施的第三阶段,每个企业必须把自己当成集成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2.2有效客户反应

有效客户反应 ?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是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ECR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使零售商及供应商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食品杂货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战略思想,首先,应联合整个供应链所涉及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改善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使其最合理有效;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具体地说,实施ECR需要将条码、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集成起来,在供应链?由生产线直至付款柜台?之间建立一个无纸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间断地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同时,信息流能够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流动。这样,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2.3 电子订货系统

电子订货系统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指将批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业、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因此,EOS能处理从新商品资料的说明到会计结算等所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作业,可以说EOS涵盖了整个商流。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零售业已没有许多空间用于存放货物,在要求供货商及时补足售出商品的数量且不能有缺货的前提下,更须采用EOS系统。EDIEOS因内涵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手段,因此在国际上使用非常广泛,并且越来越受到商业界的青睐。

EOS系统并非是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而是许多零售店和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运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2.4 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相关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企业在供应链的策划上,可以选择3种模式,包括?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系统?与其他企业合作提高供应链效率?直接接受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即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一些企业选择了第一种模式,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降低操作经营成本,使客户的满意度最大化。但是,其结果往往是增加合作伙伴的成本,对其合作伙伴造成损害。实践表明,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懂得协调、利用和管理与伙伴企业之间关系的企业,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供应链的重要性,认识到协调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分享被认为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信息流被认为是对供应链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有许多企业都制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客观真实、充分反映客户需求的数据,这些企业都只能根据其过去的经营或库存量的变化情况,做出市场预测,并进而通过生产和库存使这些预测变为现实。其结果就是所谓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即定单信息变动沿供应链呈现倍增效应,从而导致生产商收到的市场信息与实际的市场信息之间有相当大的误差,从而导致供给不足或过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更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的出现,使企业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或产品使用地点,搜集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并直接对市场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

第三,要有懂物流的中、高级人才,参与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人才应当具有新的企业经营理念,能及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能够熟练驾御新的技术,并有能与商业伙伴的合作精神。

依据物流的基本过程,以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要实现货物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高效率流动,最完美的供应链应当是企业间网络式的供应链系统。其基本特征为“三个能力”,即:与市场需求同步的反应能力;对信息充分而又同步的传输能力;处于物资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的商务运作能力。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供应链系统,存在种种的限制条件,既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包括行业壁垒、地区壁垒的消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也需要在供应链中的企业具有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信息设备,能够被相互接受的标准化操作方式,即相关企业能够实现网络式的供应链操作。当这种网络式的供应链系统可能产生的效益被所有企业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就可能升级为多条供应链效率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消费者的满意度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第3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优化

一、企业供应链关系现状

一般来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网络体系,具备一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水平,能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物料供应。但不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合同与以往合作,侧重于满足当前生产所需供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当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随着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也纳入到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中,要求供应链的各环节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提升空间。

二、供应链关系重新界定

借助增值率及竞争力分析矩阵,企业供应链供应关系可分为战略供应关系、重要供应关系、普通供应关系、单一供应关系,如图。

其中战略供应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最佳模式,企业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采购在战略管理下进行。只有将市场采购纳入供应战略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才会更有力,成本与增值服务也才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关系优化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使市场中的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从企业战略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企业总体战略及子战略的集成和延伸;从执行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表现。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如何在战术层面上体现公司战略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供应商,二是将供应链关系转化为具体提品和服务的具体数量、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内容(如图)。因此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最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商战略评价与管理策略选择。

1.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的构成。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除去价格因素,应侧重八方面内容,即:(1)质量。产品和服务品质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发生质量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是否高效,是否有持续质量改进的经营目标以及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体系,这种控制对生产有多少增值贡献等。

(2)生产。供应商生产能力能否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在企业跨越式发展条件下,能否按时提供充足的物料供应。

(3)仓储。供应商能为企业降低库存做出多少贡献,对企业 “零库存”的执行有什么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仓储是否容易发生变质等。

(4)公共关系。与政府、社会等公共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影响企业的负面消极因素,如产品是否环保、可回收,当出现突发性危机时,供应商应急处理机制是否能与企业经营要求相一致等。

(5)物流。物资运输过程是否能有效监控,物流渠道是否通畅,能保证物料按时、按质到达企业,且物流成本是否最优。

(6)创新。供应商是否具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

(7)财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近期有无合并、破产、重大投资等风险,资金是否充足,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提供便利。

(8)信息。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能否及时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能力如何。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就是将企业战略要求以指标的形式落实在业务中,至于各种因素所占比重多少,取决于公司对供应商各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2.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战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供应商选择。但是否与供应商继续、中止还是分流合作,则既取决于供应商评价,又取决于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要体现与发挥公司对供应商管理主导地位与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对等,通过引入竞争性供应是实现这一策略最有力手段。竞争性供应是企业有意为之的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最大利益。当然这种操作建立在对物料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

四、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提出以下几方面设想:

1.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在已有的信息渠道下,进一步拓宽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传递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信息还可借助网络的推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2.供应商赢利模式的优化。赢利模式的选择要综合生产经营与服务契合等综合因素,重点是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基础上的价格合理。可以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引入跟踪控制和审计,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实现供应价值增值,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3.供应商评价体系的优化。引入全面绩效评价的办法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完善供应商档案,评价的重点在于供应商能否为企业提供合适数量的产品与服务。

第4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超对接;果蔬供应链;对策

我国业内人士对“农超对接”模式下供应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果蔬农产品供应链本身进行研究和对如何建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供应链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协调和果蔬农产品流通阶段物流网不清晰的问题,并从供应商优化、供应链主导企业管理优化和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优化三个角度对此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以“农超对接”模式在国外普遍流行,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在我国部分地区,“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在大型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有效推动当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动成本,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典型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超市成立专门的直接采购小组,选择最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其建立契约、投入资金和引入技术等措施与之建立战略合作计划,以加强超市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和超市的桥梁,其负责组织农民进行生产、产品分拣和包装等一系列活动。家乐福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二、“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方农业公司+超市”模式。超市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三、“基地+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基地农产品直接进去超市,在超市设立鲜活农产品专柜,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超市在合适的地点与当地建立了“农超对接”大型生产基地,产品涉及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各种城市居民生活必需鲜活农产品。华润万家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二、“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传统供应商这个阶段。在此阶段,首先,合作社存在一下问题:合作社与超市主要进行单纯的物料交换,而没有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其与超市之间存在不信任,易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另寻供应商。其次,合作社和超市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供应商尽可能提高价格,而超市也尽可能压缩价格,在这两种力量之下,最终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欺骗行为,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裂。我国合作社与超市签订的供应链契约目前还是单一和短期,缺少一种长效合作,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管理农户进行生产活动,产品的不合格从而导致最终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降低合作社的信誉度。

对于供应链主导企业,主要存在其管理运作差异性和缺少监管机制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常常存在超市管理体系与合作社管理不衔接的问题。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博弈行为,其双方都各自持有相关信息,超市相关管理技术也是被动提供。其次,超市对供应商缺少监管机制,超市接收的农产品对生产过程中种子、农药及化肥等方面要求严格,农户即使接受了该种种植方式,也可能受利益驱使,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完全按照要求去做。这就从源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如果超市采购到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就可以在分拣、加工及包装等环节节约很多人力和成本,有利于后期工作的进行。但是很多时候合作社感觉到筛选剩下的农产品很可惜,就把不合格的以次充好混在其中,这会给超市带来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两者之间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优化“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对策

超市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尤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优化。首先,供应链主导企业应该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供应链管理是个开放系统,供应商隶属该系统一部分。供应链主导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需考虑其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产品价格、交货周期和品种柔性等因素,从而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其次,在选定相应供应商之后,企业应该与之建立SRM系统,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使供应商及其资源更有效地参与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中。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寻求最优供应商。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综上所述,超市优化供应商可以建立少而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公司来寻找最优供应商。

“农超对接”模式下对超市本身管理优化极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超市应建立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将连锁超市信息管理系统(ERP)功能、生鲜农产品采购和流通关系信息管理(VRM: Vend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功能和生鲜农产品社会公共信息管理功能集成起来,构建公共信息平台、VRM和ERP“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最后,超市应建立运作标准和过程监督机制。在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和管理下缺少一个标准化的机制,导致供应商生产效率低下、供应链衔接松散和供应链竞争力差。

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保障的加工增值服务。传统合作社是将单个的农户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提高与上下游厂商谈判的能力,通过规模化采购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集传统合作社和农业投资企业功能于一体,从事农产品价值增值活动。其次,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前面问题分析,果蔬农产品通过农户配送或是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其专业性和集成性不高,易导致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既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性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最后,超市应该完善其营销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逐渐由传统超市消费转移到虚拟网络消费,这也拓宽了超市的营销体系。超市应制定完善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5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摘 要: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仅仅着眼于局部优化的狭隘视野,从系统的角度对整条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来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和效益最大化。该管理模式通过致力于优化企业采购模式改善企业采购策略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企业;管理;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49-02

一、采购在企业生产及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采购涵盖了从供应商到需求方间的货物、技术、信息或服务流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实施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采购管理活动,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以有限的资金保证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对于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要占产品总成本的60%,例如汽车行业的采购成本约占一辆车成本的80%。可见采购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企业的利润,良好的采购将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和价值,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企业采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企业采购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现行采购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不透明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电子商务采购方式。其中,传统的粗放式采购模式仍然是企业采用的主要采购模式。企业采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采购成本数据库没有形成,无法对采购品种进行分类管理。在采购管理领域,通常企业80%的采购成本集中在20%的采购品类上,因此应当对采购品种进行分类管理。

第二,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采购活动盲目性强。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互相封锁供应商信息、生产情况和市场行情,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分离,影响作业流程的协调性。传统的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保持着明显的界限。但在业务流程中,各部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部门之间的分离导致了业务流程的协调性较差。

第四,对供应商关系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当供应商流失或变更时不能主动应变,影响企业生产运作;与关键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尚停留在交易层面,未注重深层次合作关系培养;供应商的评估体系、供应商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还未形成。

三、供应链下采购成本控制的模式

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采购成本下降不仅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而且直接体现在产品成本的下降、利润的增加,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往往达到50%以上,因此,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

(一)采购模式的优化

企业的采购应该着眼于供应链的整体框架,考虑供应的速度、柔性、风险,优化采购模式,从单一的竞争性采购模式变成为集中采购、全球采购、准时采购、电子商务采购、协同采购等多种模式及其优化组合以降低并控制采购成本。

1、集中采购模式

集中采购是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的,即采购组织同时为多个企业实施采购,通过全面掌握多个企业的需求情况,与供应商签订统一合同,实现大批量订购,利用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从而大大降低采购成本。

例如,2004年我国武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联手和全球最大的多种资源矿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成立合营企业并通过该公司在25年内每年向这几家钢铁企业提供约1200万吨铁矿砂。据估计协议采购价格约25美元/吨,到岸价约为59美元/吨,这同当时120美元/吨的澳矿到岸价相比,采购成本降低逾五成以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全球采购模式

利用全球的资源,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工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和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全球采购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拓展了采购的范围,也是大型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例如戴尔公司全球采购的实施是通过建立全球采购中心、设立众多国际采购网点以提高采购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采购5000多种零部件。这种全球化采购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物流、信息流的功用,使戴尔的采购成本降到了最低。

3、适时采购模式

适时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是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是追求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最小化。所以,适时采购模式建立在供需双方互利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当需求商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的需求产生时,有能力适时地从供应商处得到质量可靠的所需物料。

JIT(Just in time)采购模式对于降低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价格、大幅度减少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提高生产率等方面作用明显。例如生产复印机的美国施乐(Xerox)公司通过实施JIT采购,使该公司采购物资的价格下降了40%~50%,库存降低了4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

4、电子商务采购模式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利用现代开放的互联网络,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子商务采购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也就是网上采购。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采购信息,或主动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寻找产品,然后通过网上洽谈、比价、网上竞价实现网上订货,甚至网上支付货款,最后通过网下的物流过程进行货物的配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电子商务采购为采购提供了一个全天候、全透明、超时空的采购环境,即365×24小时的采购环境。该方式实现了采购信息的公开化,扩大了采购市场的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简化了采购流程,减少了采购时间,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大大降低了库存,使采购交易双方易于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子商务采购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创新,是政府遏制腐败的一剂良药。

5、协同采购——它是解决采购问题的有效模式

这个新型采购模式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改进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强调协同的理念,而且,随着采购的品种、数量和频率的增加,协同的作用将越发明显,包括以下几个。

(1)企业内部协同。企业要实施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包括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并适时进行相关数据的维护,如物料、供应商、采购价格等,只有这样才能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所需的物料、合适的数量并实施正确的交付。

(2)企业与外部的协同。采购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协同,更需要与外部的协同,即与供应商在库存、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共享。企业可以根据供应链的供应情况调整计划及执行的过程。同时,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库存、计划等信息调整供应计划。

(3)实现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转化。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降低库存成本,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以库存补充为目的的采购模式。

(4)加强对外部资源的管理。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不同层次的供应网络,减少供应商数量,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的合作关系,进而摒弃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四、采购模式优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采购模式的优化,可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使采购的过程公开化,促进采购管理定量化、科学化,实现生产企业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实现采购管理从内部资源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在采购模式的优化过程中应注意与企业内外部的协同、与供应商关系管理、健全采购绩效评估体系以及采购流程合理管理等问题。

1、注重与企业内外部的协同

企业的采购要实现高效就需要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包括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采购模式的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采购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的流程重组,逐渐从注重功能集合向注重流程重组上转移,加强采购流程在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采购职能。

采购作业不仅需要与企业内部协同,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外部供应商企业协同。这种协同不仅包括与供应商在库存、需求等方面通过信息的共享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及执行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与供应商的全程协同,即在产品研发过程当中和供应商进行同步开发。此外,注重对采购价格的协同以保持最佳的价格竞争优势。

2、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管理

集中采购、全球采购等现代采购模式,一方面促使供应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生产商在更广的范围内挑选更为合适的供应商成为可能和必需。在全球供应链的环境下,采购方和供应方协同合作的难度不断增加,任何一方的失误都会造成供应链效率和利润的低下。可见,切实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管理在采购模式的优化过程中尤为重要。要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建立并协调与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拟定产品共同开发计划,将采购作业与供应商的工作流程衔接,直接处理跨越双方的综合业务等。

3、实行合理的采购流程管理

在流程管理方面,应注重企业采购流程管理,加强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之间的协调运作。加强核心采购流程的设计,降低采购工作的随意性。以年度采购计划预算编制流程为例,如果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培养,就会导致大量的常规采购变成突发性的临时采购,使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4、健全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企业通过健全采购绩效评估体系并持续进行评估,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采购作业中的问题,制订改善措施和解决方案,确保采购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提升。对于绩效评估体系的健全,可建立包括采购(计划完成及时率)、物料质量(来料合格率)、采购成本(价格差额比率)、采购周期、供应(供应准确率)、库存(库存周转率)、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体系来评估。

五、采购模式优化的成功实例

联想集团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优化是企业采购模式优化的成功案例。作为IT行业的龙头企业,该集团每年的采购金额大约在110亿美元左右。联想集团在采购流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波动性较大、客户需求个性化日益强烈、供应商寡头垄断等。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联想在供应链和采购方面采取了一体化的运作体系以加强企业内部的协同。首先,在协同作业上,将采购、生产、分销以及物流整合成统一的系统,整个集团形成统一的采购策略。其次,科学地推进与供应商的协同管理。集团有约300家供应商,物料的采购面向国际和国内,拥有非常复杂的供应链体系,联想采取了全程紧跟的策略,在供应商端设立了相应的采购平台,加强日常管理。

在采购绩效评价方面,坚持对采购管理和绩效进行定期评估。评估主要是从质量、服务、成本等方面来进行,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日常采购进行管理。通过采购模式的优化,联想逐渐由传统的采购管理转变为供应链采购管理,降低了供应链运作成本。

第6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ERP供应链采购物流

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国际化,地域经济趋向全球化,供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多样化趋势更加强烈,企业只有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将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供应链不断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纷纷求助ERP系统管理,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更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ERP与供应链管理

1.ERP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资源优化调配,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系统是紧紧围绕物流这条线索,控制物流信息。而采购则是物流的源头,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和经营,并结合了供应链的思想。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它使物流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的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将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物流渠道整合和管理,增加了物流渠道群体的竞争力。

二、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管理者充分了解整条供应链的信息;从原材料的获得开始,到产品的生产,一直延伸到把产成品送到客户手中。管理者获得了这些信息后,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1.基本思路

传统的ERP,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贯穿起各个业务环节来提高效率。但是,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外协企业的协调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分别把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实现某种程度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即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时,企业可以由特定供应商或销售客户组成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以适应商场的需求。因此,对采购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一定的采购本身的这些具体事务,还要求采购管理者提供对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支持,同时还需要拓宽ERP系统的功能、服务对象,使ERP系统正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实现现代采购管理。

2.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

在ERP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模式不仅要有传统的采购事务处理,而且要沿着供应链将供应商纳入ERP系统中来,以信息形成对供应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流加以控制。采购管理作为整个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图所示。

在ERP环境下,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采购除了基本的采购业务,还提供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支持。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1)供应商计划

它记录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本企业合作关系的历史记录。帮助企业根据供应商本身条件和本企业的合作记录,确立合作伙伴,整合企业供应链。

供应商计划根据采购计划要求,产生相关供应商的近期采购请求。供应商通过供应链上的ERP系统获取这些需求信息,一方面便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安排,以保证对企业的供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帮助双方建立、保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供应商计划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采购要求时,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特定的供应商组成临时性的供应链,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总体结构示意图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计划

供应链采购计划处理企业ERP计划模块提出的采购要求。根据采购要求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短期工作计划。通过这种采购计划也可以处理非生产性采购要求。实现这种部门性质的小计划提高系统的独立性,增加其适用范围。

(3)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

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类同于传统的采购业务,因此对采购业务人员而言,仅仅是采购管理工作方式改变,由传统的人工记录,改成电子数据的登记,在数据登录过程中提示的操作界面与人工方式类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的所有功能被集成在系统软件中,由扩展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功能,通过Internet实现物料需求企业的计划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实时互动。

(4)电子银行应付款管理

采购应付款通过电子银行实现网络收付,并同时提供于财务系统,在本系统中建立对应的数据接口。其中的核算工作由财务系统完成。

三、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的实现

虽然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ERP系统的功能都相当成熟与稳定,但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实现效果不佳,其原因是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工具,传统的ERP系统是从企业内部角度集成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计划与控制。为此,实现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应当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ERP系统扩展功能设计

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相对稳定,各ERP系统软件产品功能类同,但是,企业规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生产过程不同、形成的供应链不同,企业实际选用的ERP系统不同、应用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ERP系统、信息化进程现状,特别要分析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寻找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操作功能的切入点,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供应链采购功能实现

用户通过ERP系统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录入原始数据、处理各种相关单据,完成各项事务。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输入的原始数据直接更新对应的数据库。采购的各种信息一部分由用户设置,一部分根据采购业务进行情况更新。设置供应商信息接口获取这些信息并根据要求反馈相应的数据给供应链组合和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信息接口是提供对供应商信息访问的统一接口。一方面定制了一些常用条件下的检索,例如所在地区、供货范围等;另一方面提供用户自定义检索条件的功能。

3.供应链采购优化实现

第7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采购;供应商管理

一、引言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医保和城镇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各级医疗机构病员量大幅增加,对医疗器械的使用量也呈井喷式增长。张颖东(2011),汤黎明(2011)认为医疗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可靠性、有效性,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信誉和经济效益。关兵(2008)认为医院医疗器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高,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医院不断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因此,加强医疗器械的管理尤其是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对于保障病人健康,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也对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对医疗器械采购方式的总结和研究。董明(2008),蒋红兵和马俊(2012)对几种采购方式进行了归类和总结;鞠宝华和王存放(2013)提议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丰富采购方式,并从竞争性谈判采购角度出发,对其在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进行有效性研究。二是对医院医疗器械的内部采购流程优化和改进的建议。曾立和陈小华(2008)从管理系统入手,对于医疗器械采购系统的设计优化给出了建议。高华敏(2010)提出要从改进内部管理着手,完善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刘福祥(2011)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机制的建议,并提及应加强供应商管理和评价。郑沁春(2011)鉴于现行医疗器械采购流程繁琐、周期长的弊端,提出优化采购流程的建议。三是医疗器械采购人员的管理和绩效评价。马俊,孙忠河和蒋红兵(2012)提出健全采购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并提出了相关考核指标。张颖东(2012)认为现阶段医院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韦勇(2009)从医疗器械采购风险的角度入手,对采购人员的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医疗器械采购管理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医院内部入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外部的供应商。事实上,医院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很少注重供应商的管理,更不用说与供应商深层次的合作。而我国在医疗器械采购管理的文献中,关于供应商管理的较少。少数的几篇中也只是有所提及,并没有详细论述。邱志斌(2010)认为医院采购涉及的供应商多且分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对医院的运行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卢光泽和周丹(2004)倡导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医疗器械的供需策略。汤黎明(2011)认为为了不断提高采购供应的完善性和及时率,应该协调和优化供需双方在供应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对于医疗器械采购的优化以及医院服务的提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韦勇和张晓斌(2009)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医疗器械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风险,包括采购过程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院采购时缺乏论证和深入研究等。王茜(2011)认为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主要有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医院被夸大宣传所误导;科技革新造成器械过早被淘汰;医疗体制改革对医疗器械预算、收费标准等带来影响。可以看出,这些风险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和合作来加以控制、弱化。因此,供应商管理与合作对于医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于医院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的建议

我国医院的供应商数量多,质量良莠不齐,所提供的医疗器械在价格、质量、交付水平上都相差很大。因此,对现阶段的医院来说,供应商管理首先要做的是对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对于常用的医用耗材可以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采购,而对于一些医疗设备则应该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降低采购成本。

1.重视供应商评估与选择。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供应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评估,进而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秀的采购人员应当逐步开始进行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在采购之前就对供应商有详细的了解,而不是等到采购需求产生时才对其做出被动的反应。

首先,医院的采购部门应该能够识别市场上潜在的供应源。这些信息可以从现有供应商、采购部门保留的供应商信息档案、贸易期刊、贸易展销等途径获取。其次,应该对所识别的供应商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估。应该从质量指标、供应指标、经济指标和支持以及合作指标等入手进行评价。质量指标主要通过收到货物中不合格品的比例、使用中不合格品的比例来衡量。同时,应关注供应商所供应医疗器械是否通过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的认证,是否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报告等。这些可以作为供应商质量指标的加分项。供应指标可以从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以及订单变化接受率(即订单增加或减少的交货数量占订单原定数量的比例)等来衡量。经济指标主要从价格水平、降低成本的态度和行动等来衡量。必要时也可将供应商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手段、财务状况纳入考核范围。支持及合作指标。该指标主要以定性方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对投诉的反应、沟通、合作态度、共同合作改进的意愿、售后服务等。

对这些指标分别给予相应的权重,并按照供应商实际表现予以打分,最后供应商所得分数作为参考。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于有一定的规模,经营方式、专业知识水平优势明显,综合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能够较好地降低医院采购环节的管理难度的供应商,应在采购活动中予以偏重;而对于企业规模小,经营产品单一,业务水平较低,物流转运能力水平一般,产品经营有一定的随意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应有意识的逐步剔除。

2.对于常用的医用耗材可以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在不断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基础上,应注重与一些有合作潜力的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关系,共同合作降低总体成本。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VMI,即供应商管理库存,是指供应链上游企业根据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本质上,它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变成单级库存管理问题,以实际或预测的消费需求和库存量,作为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即由销售资料得到消费需求信息,供货商可以更有效的计划、更快速的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

VMI主要适用于医院常用的医用耗材等,这些耗材一般消耗速度快,需求比较稳定,如针类、刀片类,一次性管类,低值易耗品类,检查类等。对于这类物品,可以将其库存交由供应商管理,其补货决策也由供应商做出,然后在某一固定周期后如每月或者每季度按照实际使用量结算。医院采购要实现VMI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要大幅减少供应商数量,从所有供应商中选择综合表现最好、合作意愿最强、合作潜力最大的一家。这样供应商得到一份大额、稳定的订单,有利于其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降低了其业务成本,这样他才有激励去承担为医院管理库存的成本,甚至愿意在医院附近建立仓库以快速为医院补货;二是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VMI的实施需要双方信息共享,相互信任。只有掌握了医院对医用耗材的消费的信息,供应商才能主动调整库存,灵敏的响应医院的需求。同时这也可以弱化“牛鞭效应”的影响,降低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三是医院要有运作良好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并有强大的操作和查询功能,能够实时调用相关数据。

医院在实施VMI之前还应该意识到,一旦实施了VMI后,医院改变供应商的动力和意愿都会降低,而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则会升高。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一定要慎重,要全方位考量。

3.对于医疗设备的采购,应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现代医疗设备具有精密度高、配套性强、技术更新换代快、价格昂贵的特点,其在医院固定资产价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医疗设备的采购应摆脱传统的单纯买和卖的模式,而应该更加重视与供应商的交流。

医院应该重视与一些主要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应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走访交流。经常的走访交流是医院与供应商相互增进了解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一方面,医院可以获得供应商的一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采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对医院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得到一些医疗设备在使用、保养、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流,供应商也可以从医院处获得医护人员以及病人对于产品需求的情况以及相关评价,以便于供应商及时做出改进。尤其是当供应商准备开发一种新的医疗设备时,来自医护人员和专家的建议对于新产品可能非常有益。这样可以避免供应商盲目追求产品设备的高精度、高技术,而是更着眼于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实际需要。这样,通过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更了解了医院的需求。或通过改进原有设备,或通过新设备开发时考虑实际需要,极大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果,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实际上降低了双方的成本,最终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

三、结语

医院在医疗器械采购管理中应注重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并不断强化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可以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本文对医院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进行了论述,给出了建议。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并没有考虑所有的医疗器械的情况,只是论述了常用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的采购;二是非盈利性国有医疗机构所采购的医疗器械中需要政府集中采购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这一部分的采购中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没有考虑到。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张颖东,马俊,孙忠河等.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及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10)

[2]汤黎明.对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环节协调优化的探索[J].科学管理.2011(8)

[3]关兵.医院采购成本的控制[J].中国医院.2008(9)

[4]董明.医疗器械采购方式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8)

[5]蒋红兵,马俊等.医疗器械采购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2(10)

[6]鞠宝华,王存放.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2013(2)

第8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采购风险;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nterprise purchase risk is many and various, and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rofit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ype of procurement risk firstl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uppli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Key words: supplier management; procurement risk; supply chain

采购风险贯穿于整个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选择、合同制定、采购决策、订单处理、采购运输、验收入库、直到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供应商指提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或产品的零售商,也可以是服务或信息的提供者。作为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在企业物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稳定的材料供应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生产线,不可能有稳定的产品产出。对于高科技、工艺复杂的现代企业,材料质量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供应商管理,提高企业利润、降低采购成本、防范采购风险,优化采购流程,进而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采购商和供应商双方共赢。

1采购风险与采购管理

采购存在的风险多种多样,按风险因素的来源界定,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内因型风险是指源于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外因型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技术进步风险。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相比,具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以及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三大显著的特点。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从而实现对采购风险的有效控制。

2供应商管理措施

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的开发、评选、联盟、绩效评估以及供应商的退出等。其中,以供应商评选与绩效评估最为重要。

(1)供应商选择

一般而言,供应商越少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但是现代企业产品对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恰当数量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网络,并逐步减小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根据供应商的竞争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供应商可分成一般供应商、主力供应商、战略供应商三类。

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企业必须成立跨部门团队,团队成员来自采购、质量、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在此过程中,技术、质量以及使用部门的初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采购行为的发生与新品开发的过程应该是并列进行的。采购部门可以尽早了解新品开发对物料的需求,并相应地做出反应,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新品上市时间,而技术部门可以利用采购经理相关领域的行业知识和对供应市场的了解,有利于新品开发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供方的优化。同时,技术与采购相互间可以互相监督,供应商管理的责任明确。

(2)供应商绩效评估

供应商的绩效评估要素主要包括质量(Quality)、价格(Price)、交付(Payment)与服务(Service)四项。

质量:质量是指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质量评分是绩效评估的关键,在四大要素中占最高权重,通常在50%~60%。质量评估应从实物质量和质量系统两个角度来认证该供应商的符合性。实物质量认证过程主要是通过试生产来进行;供应商质量系统认证采用调查表提问或现场审核方式进行。调查表审核受到审核发现及审核证据获得的限制,只能从中了解供方是否有建立基本的制度要求,无法获得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性评估数据,有其局限性,对供应商的现场审核,能准确地判断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价格:价格即成本,除了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价格外,进行评估时还应当考虑供应商责任缺陷成本、加强检验增加的质量成本以及在为提升供方质量系统能力付出的额外资源成本等。

交付:交付能力包括交货时间、交货速度、灵活应变性等。交货准时牵涉到节约成本,保证现场需要。交货速度是要求在百分之百的准时供货基础上,通过缩短交货周期来加快交货速度。交货灵活应变性是要求在交货数量、速度方面有足够的柔性,能够随用户的要求而及时调整。

服务:服务即供应商的配合度。服务包括信息交流、售后服务。信息交流是指与供应商关于成本、质量控制、库存技术等方面及时进行交流,信息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适时性。售后服务是指产品提供后,供应商仍需要继续关注质量问题,通过一些使用指导、技术指导保证产品得以正确使用。

第9篇:供应商优化管理范文

一、油田物资供应管理面临的形势

从集团公司看,国资委大力开展采购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都以中国石化为样板,研究制定提升方案,确定赶超目标和措施,形势逼人。

从油田内部看,油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但是油田生产经营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效增效的工作任务较重。

物资系统如何适应集团公司和油田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保供降本和服务能力,优化采购,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益,这个艰巨任务摆在物资系统的面前。

二、油田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体制上。油公司虽然初步理顺了油公司单位物资供应管理体制,但是,在业务运行机制和采购供应业务流程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规范管理。

2.在业务运行上。虽然传统业务改造已推进到位,实现了权力分置和工作重心转移,业务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在框架协议采购的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上。虽然供应商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体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供应商的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改制企业的扶持还需进一步规范。

4、在标准化采购上。虽然管理标准化、需求标准化、采购标准化等工作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标准化仍然是阻碍物资供应工作上新台阶的瓶颈之一。

三、油田物资供应管理的提升方向

(一)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

1.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针对总部专业化重组、做实事业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方向不动摇。

2.加强油公司单位的归口管理力度。进一步理顺油公司单位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生产特点,研究制定规范油公司单位采购供应业务流程。

(二)不断提升框架协议采购的质量

1.进一步加大研究物资消耗规律,分析和集合物资需求。将根据油田不同板块的特点,结合油田生产建设计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以及近几年的物资消耗,预测框架协议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整合同类需求,提高需求标准化水平,为框架协议采购打下基础。

2.加大框架协议招标采购的力度。原则上必须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对确实不具备招标条件的,必须进行物资成本构成分析和价格测算,通过联合谈判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原则上份额分配依据评标排名并结合实际供货能力及往年业绩来确定。

3.优化框架协议调整机制。根据供应商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市场变化规律适时调整供货范围、数量和采购价格。尤其是采购价格的调整,要根据物料属性不同,区分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成本分析为基础的价格调整机制。

(三)强化供应商关系管理,规范扶持油田改制企业

1.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按照不同类别物资,细化供应商准入标准,建立现场考察标准,分类进行细化打分,不断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积极引进企业急需以及有明显优势的供应商,逐年淘汰整体实力弱的供应商,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

2.落实业绩引导订货机制。实现按类别对供应商的综合排名,并实施ABC分类管理。

3.规范扶持油田改制企业。通过对改制企业摸底调研,梳理核心业务,分析核心产品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能力,对于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产品,制定具体优惠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四)全面推进采购标准化

1.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流程和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设计、施工、采购、用户等单位信息共享的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选型的物资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设计、需求计划、采购、施工等环节从数据库直接提取数据。二是重点建立标准化选型后产品的跟踪评价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示范区选型产品跟踪评价表,组织专人从设计产品的现场适用性、产品的质量、应用效果定期进行现场跟踪评价,评价结果定期更新至标准化数据库。

2.分阶段组织实施各类物资的标准化采购。涉及专有技术等独家采购品种,组织技术专家组论证后实施采购。每个大类产品标准化选型结束半年内,都要从技术参数优化、配置优化、适应油田生产需要、价格对比等方面系统总结,并逐步形成油田采购标准。

(五)强化物资质量管理,当好质量卫士

1.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物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标准的修订完善。建立物资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确保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指导二级单位建立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制定油田化学剂终端检验的考核办法。

2.明确合同签订质量责任。在询价、谈判和签订合同过程中,明确所需物资的质量检验标准、技术要求、包装储运条件等质量环节的控制内容。

3.建立质量优先的订货机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考察和综合评价排序,根据结果把供应商的质量等级分为优先推荐。

(六)强化储备管理,做好物资管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