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市场形势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共生性
一、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共生性作用机制原理表述
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一是价值量大而且生产集约化,二是建设、使用的期限长,三是具有保值和增值的特性。上述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的,需要依靠金融市场的支持。金融市场能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其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两者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的共生性。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共生性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一荣俱荣的共生性分析
如图1中所示,我们首先假定中国宏观经济因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与管制都是外生因素。但是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对于其真实价值的预测一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是不可预测的,无论是商业银行、银监会还是投资者他们也都一样,无法预测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其中的风险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再次做出一个假设,认为房地产的交易、投资者与银行经理人之间的信贷交易是发生在t=1,2,,…,N,…时刻。我们可以知道,在t时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当局要预测出所抵押房地产的价值是不可能的,他们对于银行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是根据最近房地产的成交价格所预测的,与t时刻房地产的成交价值存在怎样的差距,谁也预测不到。而在t时刻,房地产的供给是固定的,有一些“过分乐观”的投资者他们认为房地产的价格会上升,他们主导了固定供给的资产市场。银行经理人在给地产商贷款时,也是根据乐观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来评估房地产抵押品的机制的。乐观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认为价格一定会上涨,这种观点影响到经理人对银行资本经济价值的高估。同时由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经理存在私心,他们在个人私利的诱导下,当然还有银行的成本对银行经理的不完全激励,这两种因素促使银行在高估的房地产价格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更加高估了房地产抵押的价值,进而提高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于是就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在t+1时刻增加的信贷供给会提高t+1时刻的房地产需求。那么,由于房地产供给是固定的,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导致在t+1时刻的房地产价格上升。然后银行会再一次给房地产抵押估价,价值再一次提高。银行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循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累积,这是一个资金累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累积的过程。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分析
反过来,在“过分乐观”的投资者的判断下,他们所主导的固定供给的资产市场,如果这一市场的房地产价格下降,那么银行就会对房地产抵押进行重新估价。银行会意识到银行所拥有的房地产价值在下降,那么就意味着银行资本在下降,由此会对银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他们会逐渐收缩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从而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另外一种循环,那就是银行给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减少就会相应的降低房地产的需求,出现一种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时房地产的价格势必会下降。然后又进入了下一轮的循环,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再一次减少。在这种循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累积会越来越少。
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的作用是一种正反馈的机制,就会有二者就会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带来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而银行信贷市场也即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会引发银行危机。比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损俱损的典型。而银行危机在反过来作用在房地产上,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崩溃。
三、总结
在中国制度背景下,考虑到一些制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的个人私利和经营成果的不完全激励的情形,及必须有一些措施来牵制这种共生性往往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方向发展。防止房地产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累积程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政策,主要有:一是建立透明的信息监督机制,是银行经理人与房地产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是符合规定的,他们之间的信贷谈判事是走在阳光下的,避免银行经理人的现象出现。二是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特别是对银行经理人的激烈政策需要改进,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弱化银行经理人提供过多贷款的动机。
参考文献:
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它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商业银行保障自身稳健运营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由于内部控制环境、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能力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存在错误或片面认识。
1、在控制环境方面仍存在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偏差。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充分,重发展、轻管理,忽视内控管理,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思想上的阻力。
2、内部控制的监督尚有不足。如产权制度改革仍然滞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真正分离,更缺乏对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公开的监督、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强有力的利益制衡机制,在内部稽核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状况。稽核机构独立性不充分,对于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控制盲点。
3、在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各控制系统之间还存在着脱节现象,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全面控制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控制。由于动态控制比较薄弱。
4、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方面存在疏漏。表现在制度执行上,岗位自我约束机制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有些创新业务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就盲目运作。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互相监督制度执行上也存在脱节情况,这些都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二、推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的原则和目标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全面原则、审慎原则、有效性原则及独立原则。
全面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渗透到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必须囊括所有业务过程、所有操作环节和所有的管理活动。
审慎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
有效性原则要求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监管部门的规章,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执行内部控制不能有例外,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这是保证商业银行“以制度立行”的根本。
独立原则要求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必须独立于其所控制的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活动,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之一。
2、确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兼顾安全和效益。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安全与效益是矛盾统一的。安全是收益的前提,没有安全目标,收益目标就无从谈起。收益目标是安全目标的归宿,安全目标是为收益目标服务的。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即兼顾安全和效益,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二)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1、加快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就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构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
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首先,机构设置要合法科学;其次,规章制度要严密高效、相互制约;再次,为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有必要成立一些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如资产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三防一保”领导小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等等,并按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成立内审委员会,形成稽核部门对内审委员会负责,内审委员会对法人负责的制度。
3、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
首先要全面、动态地做好内控制度的体系建设。每设立一个新岗位,每开展一项新业务,其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制约措施都必须及时配套。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要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职责权限;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第三要加快建立规范的风险预测和预警模式,将所有的业务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4、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人员素质。
提高商业银行行员素质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培养人、造就人、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始终。干部选拔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配备,要注重德、能、勤、绩,加强岗前和在职行员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提高人员防范风险的综合素质。
5、要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要及时查找内部控制的空白点,及时建立预警体系,要将风险控制的重点由“事后”监测转变为“事前”预警和实时监控,达到对主要业务环节随时监控和反馈的效果。
(三)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应当按照全面性、审慎性、有效性、独立性的原则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以有效防范、控制风险。
1、要针对重点构筑监控防线。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部位为:会计、出纳、储蓄、信贷、计算机、信用卡、资金清算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往来账务、尾箱管理、票据交换、重要单证、印章及操作口令、贷款审批、信用卡授信、抵债资产处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机构和人员;基层网点、办事处、分理处、储蓄所、营业部及其负责人等。因此,应在明确内控重点的基础上,设立顺序递进的三道监控防线,以实现立体交叉控制效果。第一道自控防线为一线岗位制度落实情况;第二道防线为相关部门、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制度落实情况;第三道监控防线为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制度落实情况。实行适当的责任分离制度,建立重点岗位人员轮换及强制休假制度。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2、建立预警预报与应急应变措施。
为了早期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发现问题,防范于未然,减少失误和损失,商业银行应当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产安全建立定期的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及时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风险预测、预报,并根据可能出现的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营运的各类事件、各个重要部门、营业网点等制订出切实的应急应变步骤与措施,从而把业务风险降到最低。
3、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内部稽核制度是银行内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对控制的再控制。首先必须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行垂直领导,真正形成稽核监督部门的威慑力量。其次,要切实根据需要强化稽核监督职能,起到抓关键、带全面的效果。同时,要实行稽核处罚制和稽核告诫制,发现违章违规问题要按严格规定进行处罚,防止稽核检查走过场。对稽核部门的内部管理实行主稽人负责制,对稽核人员实行问责制等管理办法。最后,要不断提高稽核人员业务素质,要不断吸纳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规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并采取经常性培训制度,更新知识结构,使稽核人员能适应新形势,确保内控制度的全面执行。
此外,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要建立职能部门管理责任追究制,要坚决纠正上级行对下级行只管理,出了事不负责的现象,下级行出了问题,上级行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4、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工作。
商业银行要贯彻落实好内部控制,就必须通过培养、考试、考核等方式,使员工理解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掌握、熟悉岗位操作规范,具体的说,要监督做好以下工作:
(1)业务授权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业务授权进行经营活动,不得超越权限经营。
(2)重要岗位管理工作。强化不相融岗位之间的制约。
(3)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工作。票据业务的开展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加强计算机口令和数据库访问权限的安全管理,按有关要求对网络和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监控。
(5)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报账制,重点加强对出租资产以及抵债物处置的管理和监督。
(6)大额资金转账和提现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前台、后台和支付环节的复核、监督和检查,对大额可疑资金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堵住漏洞。
(7)印章、重要单证和账户对账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种重要凭证、印押的管理,建立严密的保管、使用和责任制制度。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金融异象;投资心理;投资策略
一、行为金融产生背景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这些理论并不认为投资者的心理会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抉择,因此,传统的经济学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1.人们的决策是理性的。2.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没有偏差的。
然而,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发现,期望效率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别是金融市场里人们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期望效用函数来解释。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悖论”向主流经济学家发难,像“阿莱斯悖论”“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偏好颠倒”等,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禀赋、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没有满意的答案。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从2001年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Clark奖被授予行为经济学家拉宾,到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行为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的反应和认可。
二、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异象分析
(一)投资者群体行为异象之羊群行为
传统金融理论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投资者之间的随机交易。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并不都是随机的。”根据李心丹在其《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中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的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即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于舆论(随大流),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
(二)投资者个体行为异象
1.过度交易
在经典的Merton模型中每个投资者购买个股票都是市场投资组合,此时,市场中应该不会发生任何交易。在理性预期模型中,如果投资者不存在异质性,交易同样不会发生。即便假定投资者拥有不同的信息,但只要“投资者是理性的”这一信息是公共信息,交易同样不会发生。因为,一个投资者不会购买另一个投资者出售的股票。然而,现实中人们却看到,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新兴的证券市场,股票交易的年换手率都相当高!而行为金融学家对过度交易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倾向,而过度自信导致了投资者意见的分歧,从而产生过度交易。Barber和Odean(2000)实证结果证明,过度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率,其根源在于投资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导致过高的交易量和交易成本。
2.处置效应
大量文献证明,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获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将这一现象称为“处置效应“。具体来说,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出售资产时的表现:投资者更愿意在盈利时卖出他们所持有的资产,而不愿意卖出那些比他们购买时价格低的资产;投资者总是过长时间的持有那些持续下跌的资产。Shefrin和Statman认为,投资者很厌恶去承受与损失有关的遗憾造成的伤痛。而均值回归的非理性理念是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现象的另一种解释,Shiller的调查研究证实了投资者普遍认为在下跌之后,股价很快就会上涨。
3.投资者分散度不足之本地偏好理论
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其投资的分散度大大低于传统投资组合模型所要求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本地偏好”(大部分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而经典理论则认为应跨国投资以分散风险。French和Poterba(1991)在对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研究中发现,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分别以98.3%、98.1%和82.0%的比例持有本国股票,而这三个国家股票市场的市值占全球的总额远远低于这样的比例,这表明投资者愿意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市场。这种本地偏好理论不仅存在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于国内的地区之间。行为经济学家将其归因于投资者的“模糊厌恶”。即在模糊的情况下,人们感觉不能明确一个赌博的可能性分布,进而对这个赌博没有信心,因此人们总是试图回避模糊。
三、总结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由于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相应地,行为金融投资理念的交易策略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即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目前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比较常见且成熟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有:反向投资策略、惯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经济学自把人类决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天开始,就已命定,经济学永都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学、数学,他还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和美学,它是对人类心灵和灵魂永无止境的求索。
众多学者对我国股市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证券投资者投资偏差的存在,一方面证明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假定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的结果,此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更为严重的是,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者利用投资者的行为缺陷恶意操纵市场,严重危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害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此,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倡导正确的投资观和投资理念,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罗航,张萍.中国股市惯易策略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谊浩,陈柳钦.中国行为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4(6).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背景
威廉•夏普建立了均衡的证券定价理论,即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其中,E(Ri)为股票i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E(RM)为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即系统风险系数,是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βi表示股票i收益率变化对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的敏感度,用βi系数来衡量该股票的系统风险大小。CAPM说明:在证券市场上,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加以消除,对定价唯一起作用的是该证券的β系数。因此,对CAPM的检验就是验证β系数是否具有对收益的完全解释能力。
二、CAPM在国内外的检验
国外在1970以后就开始了对CAPM的检验和β系数的稳定性研究,早期的检验结果表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股票定价基本符合CAPM。但198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负面的验证结果。从1990年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对CAPM也陆续做了大量研究。陈浪南、屈文洲(2000)对上海A股市场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根据股市中的三种市场格局(上升、下跌和横盘)划分了若干的时间段得出不同β值的进行分析,得出的β值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较不稳定,说明上海股票市场存在较大的投机性。阮涛、林少宫(2000)说明了上海股票市场不符合CAPM,基于CAPM模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的分析和应用缺乏有效性依据。许涤龙,张钰(2005)实证结果表明在沪市股票的收益与其β系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但无风险收益率却是负的,这说明上海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投机特征,是一个不够成熟的股市。
三、数据说明和处理
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选择2009年1月9日到2010年12月22日期间的周数据,共有101个周数据,剔除在上述期间数据缺失的股票,样本共包含152只股票,本文选用上证综合指数来替代市场组合收益,所用数据都已进行除权、除息复权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个股用周收盘价来计算它们的周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it是第i只股票在t时刻的收益率;pit是第i只股票在t时刻的收盘价。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益率计算同上,用Rmt来表示周收益率。对于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本文使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来表示无风险收益率,折算成周收益率为:Rf=0.0455%。
四、CAPM实证和结果
本文在检验中用到的基本时间序列方程如下:(2)对于横截面的CAPM检验,采用下面的模型:(3)(4)其中是第i只股票平均收益率(样本均值来代替),βi是第i只股票的β值,在(4)的回归中βi由模型(3)中的得到的回归系数bi来替代。将回归结果与CAPM模型(1)进行比较,检验CAPM在上海资本市场是否成立:(1)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如果模型(4)中参数其估计值不显著异于零,则可认为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仅存在线性关系。(2)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否正相关。如果参数γ1其估计值显著异大于零,则可以认为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此外,其估计值理论上应该等于E(RM)-Rf,即市场的超额收益率。(3)参数γ0其估计值不显著异于Rf。
152只股票的周收益率分别对上综指的周收益率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得到152只股票的bi值。然后以152只股票的周收益率为因变量,各个股票回归出来的值为自变量对模型(3)进行回归,其结果为表1结果可以发现βi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常数项γ0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收益率与系统风险(β值)存在的线性显著性较强。下面来检验回归出来的γ0和无风险收益率是否有显著差异。γ0=0.002945,Rf=0.0455%,其检验的t值为此结果表明γ0和Rf在显著性水平5.97%下有显著区别,这与CAPM不吻合。下面来检验斜率系数是否显著不同于E(RM)-Rf。由表1知γ1=0.005036,其检验的t值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γ1和E(RM)-Rf没有显著区别,这和CAPM相符。
为了进一步检验收益率与系统风险(β值)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对模型(4)检验得到的结果如下:根据表2的结果可以发现β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而β2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可以发现上海股票市场的除了系统风险的影响之外,与收益率风险的非线性关系即非系统风险对上海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影响也较大。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其中γ0是正数,这个与CAPM相吻合,但是以往的大部分文献中得出常数项为负值,而此处的结果得出γ0较显著的大于Rf,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后,2009年与2010年的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上证A股指数从金融危机后较低的点位正在上升的过程中。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 创业板市场 应用策略 可行性
行为金融理论关注人性,以现实问题为基础,解释了多种创业板市场现象。相比于传统金融理性人假设,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入手,通过相关模型描述证券市场中人们的投资行为现象,并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各类影响因素,对帮助人们理性投资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很多金融现象丛生,有利有弊,而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应用,将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置不良现象。
一、行为金融投资理论
行为金融作为金融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融入了大量社会学知识,其中尤以心理学成分为重,它通过研究人们在投资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及态度等心理特性变化规律,使金融问题研究更贴近现实。行为金融理论着重考虑了投资人心理影响,他们受制于情绪、偏好及认知等,往往不能对投资客体的价值做出完全精准的判断,因此认为投资人是有限理性的。此外,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套利也是有限的。就现实情况来看,基础证券几乎没有相近替代品,即使有对于不同投资人而言其替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套利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此之外,套利有效性还会受投资人信息成本、风险偏好以及市场对卖空间等条件的限制。这些理论为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创业板市场应用做出了指导。
二、创业板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业板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自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开启以来,规模扩大、制度完善等一系列优良表现,更是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无限放大。相比于个人投资,机构投资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精准的市场信息,所作出的决策也更为理性和专业,其比重增加无疑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事实也证明,优化投资者结构,使得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急速增长,为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整体发展状况良好,虽然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有所波动,但是无关大局,经营业绩呈现逐渐递增态势。
三、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应用的可行性,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从众心理投资显著
当前是一个讲求经济创新的时代,金融投资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注重个性张扬,但是仍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心理。究其根本,还是缘于个体投资者信息获取不全。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所承担的风险,从而使之获得更高收益或降低损失。然而,事实上,很多投资者依然不能获得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很多上市公司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规范行为。而个体投资者在获取信息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技术、资金成本,相比之下势必不能获取与机构投资者同样充分的信息。因此,很多投资者为了减少成本付出,同时还要保证信息充分、完整性,所以会不自觉地观察其他投资者或绝大部分投资者行为。由此,机构投资者的优势显现,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创业板市场中的应用也是可行的。
(二)处置效应存在
所谓的处置效应也是非理性投资的一种,是指人们长期持有亏损股票或短期炮手盈利股票的现象,这与行为金融理论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并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在信息获取后进行处理,以此确定判断盈亏的参考价格。假如投资者对信息认知存在偏差,那么由此确定的参考价格也会出现偏差,这无疑将影响他们产生错误的投资行为。以我国当前的创业板市场情况来看,处置效应普遍存在,这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性不无关系。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专业优势更加明显,对于信息的把握与处置也更加合理,因而处置效应较弱。因此,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处置效应现象,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可行性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应用可行性毋庸置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全面解析行为金融投资理论及策略,并结合我国当前创业板市场发展现状,更加深刻地论证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应用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作者也期望社会给予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更多关注,积极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中国创业板市场:现状与未来[J].财贸经济,2011,04:5-14+136
关键词:金融市场冲击 会计稳健性 债务资源的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命脉。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金融市场方面却可以说是备受考验。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让我国的金融市场饱受冲击。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让我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冲击。在金融市场遭受冲击的今天,提高会计稳健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冲击对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大,但民营企业在政治冲击下提高会计稳健性更能显著增加其银行信贷优势[1]。
一、会计稳健性与金融危机环境之间的关联
稳健性原则亦称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要求在面对企业内缺乏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尽可能地慎重。即一切能够预见的损失及费用皆进行记录与确认,对于把握性不足的收入则暂不进行确认。近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企业面临着各种难以防范的风险。采取谨慎性原则,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向更加合理,使所有者与债权人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债务契约是指将债务合同表述为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索取权的契约。债务契约条款安排及内容涉及的恰当性及合理性,与债务人的利益有着很大关联。
(一)会计稳健性与金融危机环境的债务资源配置方向之关联
稳健性对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方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以及债务期限结构两个方面。
1、对债务规模的影响
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影响越是稳健的企业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稳健性的会计信息将会影响债权人的资源配置,越具有稳健性的债务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进一步考虑发现,在国有产权性质的研究样本中,交乘项系数的显著性较危机前明显降低,但是在民营企业的研究样本中显著性与危机前一样,然而系数危机显著增加,意味着在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中,会计稳健性对于民营企业中更加有利。
2、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企业在债务融资时,稳健性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取得更多长期债务资金。多项研究表明稳健性能够增加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的信心,降低债权人用短期债务期限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在危机中,由于金融市场的恶化,金融机构不仅会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会考虑产权性质的因素。如果危机尚未暴发,产权性质与增长期债务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民营企业获得更少的长期债务资金,说明危机中民营企业在期限结构中受到更多的限制。
(二)会计稳健性对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在危机前,债务资金更多的流向了高成长性的企业,我国债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为考察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将企业成长性指标与稳健性指标交乘,我们发现,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系数均为负,并没有直接验证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务资源配置效率,且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加显著。企业成长性的变量仍与新增债务资金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政府干预削弱了市场机制下在债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证实了在金融危机前,国有产权性质降低了企业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此相反,我们发现民营产权性质与企业成长性及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债务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这一机制受到我国特殊产权性质的影响:会计稳健性对外部债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型与企业债务资源配置的影响
国内方面对于资源配置的探究发现,产权性质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发放数量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但是,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表现出更低的经营效率,因此,将债务资源过多的配置给国有企业通常导致资金配置效率更低。同时,多数研究也已经正式了国有产权性质企业的优势地位导致其信息披露意愿降低,削弱了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的影响。针对所有权性质对债务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集中体现在配置方向中,很少涉及到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并且更多的是直接探讨产权性质对债务资源配置方向的直接影响,而未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虽然产权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在证券市场中得到证实,但我们仍有必要对债务市场中产权性质的影响加以研究,以加深对其理解。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微观企业行为来影响经济发展是学术界探讨得比较少的领域[2]。为了对不同时期样本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及债务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有效考察,我们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描述性统计。录入时我们首先要对Loan进行考察,可以看出,相比起危机前的平均值来,企业在遭遇危机时的平均负债融资规模要明显增大,其差异体现十分显著。当企业即将发生违约或已经违约时,管理层就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来降低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
(二)多元回归分析
1、会计稳健性对资源债务配置方向的影响
根据之前的章节,结合银行等债权主体的资源配置性数据来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新增债务视角考察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的相关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企业如果危机前会计稳健性越强,则说明它能够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也就是说对于债务人来说,会计稳健性越好,则他在债务人配置方面越“占便宜”。此外我们通过对全样本的分析,尽管Crisis系数在百分之一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同之前对单变量的分析数据是有区别的,但恰巧也说明一旦我们有效控制了其余变量的影响,遭遇危机时,企业的新增贷款规模不升反降。
2、债务契约的相关约束因素
(1)对并购活动产生的影响。一旦产生债务,经理人员为提高企业风险,爱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并购一家风险更大的企业。债务契约有时禁止兼并,就算同意也必须企业在并购后的有形资产净值符合一定的水准,这样的门槛减低了经理人员在并购中提高企业风险的可能性,使他们不大可能降低企业资产现值。
(2)对其他企业投资的限制。要想改变企业的风险,经理人员可运用对其它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手段。一些契约不许投资,一些契约虽然同意,但有形资产净值必须符合一定水准。还有一些契约则在总金额低于给定水平一个百分比时允许同意投资。
(3)对资产处置的限制。它的限制可减低经理人员改变企业风险和支付清算性股利机会。通常来说,这种方式是被债务契约所禁止,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企业风险,使企业资产现值受到影响。即使同一,也必须在某个规定的价值以内,或者必须用处置资产的收入购置新固定资产或偿付债务。
(4)对增加债务的限制。1)对于债务契约来说,通常不可能发售具有高度优先权的新债券,或者规定一些条件,要想让发售债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优先,那么,需要增加现有债券的优先权,让它与新债券的优先权等价。2)避免企业或有负债。债务契约往往要求不准以任何资产作为其它承诺的担保或抵押,不准贴现应收票据或出售应收账款。4)对租赁固定资产的规模做出调节并将其看作负债。租金往往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这种措施能够避免企业通过租赁固定资产来摆脱对其资本支出及债务规模的限制条件。
(5)对股利的限制。在债务契约例,限制股利的主要是避免经理人员支付清算性股利和放弃可带来正净现值的投资。它会造成企业资产现值下降,使企业风险提高。因股利条款上的缘故,对股票回购和其他Y产或现金分配同样要求处理为股利。
(6)营运资本的保持。一些契约规定企业的营运资本必须不低于某个底线。这种条款采取会计数据的手段,与股利限制比较相似,另外还可以让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7)对利息保障倍数的限制。采用这样的手段,我们首先可依照次判定企业盈利变动风险是否处于预期范围,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
三、对会计稳健性度量的检验
会计稳健性由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组成。其中,哪一种对体现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目前尚未形成定论。根据对前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非条件稳健性对于企业获取债务资金更有利。这一检验结果在我国200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得到了有效验证。事实证明,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利于我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所以提高会计稳健性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形势基本运行良好,但其中总会遭遇一些波折。尤其是近两年来,为了促使我国社会顺利地走过金融危机,让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会计稳定性。
参考文献:
这些年来,浙江对民间金融的发展给予过相当的宽容度。然而,无论是对民营资本的金融化,还是对金融资本的民营化,当初的肯定与支持却开始让一些人“担忧”:地方金融民营化的程度还在政府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吗?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初衷是否正被潜在地扭曲?例如,这份《温州金融形势分析报告》就担心,“部分担保公司具有明显高利贷性质的民间融资行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同时由于某些担保公司业务操作不规范,容易产生民事纠纷,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然而对于“猖獗”的地下金融,我们仍寄予厚望。民间金融从它的诞生之初,它就偏重于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由于体制的因素,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到现在为止,融资鸿沟仍然是钳制民营经济发展的的巨大瓶颈。以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浙江为例,民营企业所交的税款在浙江的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大的比重,然而,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却只占银行总贷款的1%。世界银行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80.21%的企业把融资作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相比之下印度只有52.1%。中国银行业向本国企业提供了2倍于印度的贷款,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却几乎不可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源泉在哪?就是民间金融!考察民间金融的历史变迁,就会发现,它几乎是与民营企业共生共存的。或许,正是因为融资歧视的存在,才造就了今天民间金融的繁荣景象。它们就像小草一般,“野火烧不尽”。
民间金融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否认,民间金融始终处于正式的金融体制之外,这种灰色甚至非法的处境也给金融业增添了许多风险。然而,这不是民间金融的错,民间金融本应该为中小企业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正是因为这种“体制外”的生存,使得民间金融一直裹脚不前,最终又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如此,民营金融中出现的问题,恰恰是被政府视为非法,围追堵截的结果。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效的政府,不应该让任何一项重大的合理需求长期游离在体制之外。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2
一、后危机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后,美、日和欧盟等多个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多个国家连续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后金融市场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造成流动性过剩,出现大量资本外流。统计数据显示,美、日和欧盟等经济体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剩资本大多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尼、巴西以及南非、越南、土耳其等,其中流入中国的资本比重最大。此外,2013年初最新一轮的日美等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了印度、澳大利亚、韩国、波兰等国做出降息的连锁反应,限制了外来国际资本流入,也间接强化了国际资本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速度和规模。面对大量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货币大幅升值,资产价格泡沫,经济虚假性过热。
2013年6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资本从之前对新兴市场的蜂拥进入转为大量撤出,又对中国等国造成新一轮的冲击。虽然9月份美联储意外暂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暂时缓解了资本撤出的不利局面,但并未改变资本撤出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的冲击,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流造成股市大跌,汇率贬值,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现阶段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进入和退出牵制金融市场波动的情况,反映出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对国际资本的预警和监管存在不足。当国际资本短期快速涌入和大规模迅速撤离,必然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带来震荡,并引发新兴市场的新一轮经济波动。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大规模国际资本的快速进入和撤出,完善资本的跨境管理,健全资本市场,是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危机后期,国际资本超常规流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其监管的应对之策。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
(一)冲击信贷供给和货币政策
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了中国的国内信贷供给,改变了利率水平,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金融市场稳定。当大量的资本短期内不断流入时,充足的资金使得中国的流通渠道出现供给过剩,打破了原有常规信贷渠道的货币供给,加速利率水平降低、人民币升值,促使国内的货币政策应以宽松为主。而较低的利率水平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催生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破坏了原有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性,经济出现虚假性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向或是在中国获利后资本迅速回流时,资本抽离使得国内非常规的信贷渠道供给减少和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货币政策往往选择收紧。进而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破坏。
(二)影响债券和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
危机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海外投资更多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危机发生后,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等国陆续抽回了投放在国外资本市场的资金,同时国际资本也加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国外资本涌入不同于中国的海外资本投资结构,更多选择短期获利更大的债券和股票类资产作为投向目标来获取利润。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成熟,监管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存在很多便利国外资本进出的非常规渠道,颇受国际流动资本的青睐;而危机后涌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是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在中国的戏本市场不会停留过长时间,当资本获利后会快速撤离,造成中国的股票和债券等资本市场严重受创,也容易破坏原有的金融市场秩序。因此,无论国际资本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等市场的大规模涌入还是抽离,都会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三)造成国内经济虚假过热
危机后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中国,目的是为了更大的获利空间、追逐更高的利润。因此,涌入的资本很少会投向到中国等国的实体经济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资本涌入带来的中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的繁荣假象。同时,涌入流通渠道的资本过剩掩盖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新能力低、资本市场化程度低等。结合中国的实际,可以看出国际资本过多的进入资本市场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利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资本流动过剩而造成的虚假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时,就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埋下隐患。而当国际资本获利撤离后,由于“时滞”的作用,会发现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并没有消失,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发展。
三、中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比较复杂,近年来在中国境内流动的资本规模较大,而且流动的过程和渠道比较隐蔽,为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不但要从源头进行控制,还应对流动过程进行监督,更要资本投向及后续流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不能够采取封堵的形式,而应疏通国际资本流动的渠道,应逐渐开放中国的资本项目,进而防止资本市场扭曲、价格泡沫及经济虚假过热的情况发生,预防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国际资本不会一直留存在中国境内,如何规范和控制资本流出渠道、流出速度和流出规模也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维持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升值的预期是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因而,应进一步提高汇率浮动区间,能够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矫正人民币汇率价格,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从而降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其次,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外投资额度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投资的扩大,能够分解中国的部分外汇储备,降低汇率风险,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再次,应当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条件,管理好证券资本流动和存款资金的流动。最后,要逐步放宽本国居民和企业的持汇和购汇限制,增加人民币汇兑业务的宽度和广度,逐步有经常项目强制结汇制度向意愿结汇制度过渡。
(二)灵活适度的管理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重点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流动渠道、资本投向以及流动资本预警机制等几方面,而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应是灵活、适度的。首先应该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预警机制,对资本的跨境流动形成准确的预期。其次,应间接调控资本流动规模的,改变中国原有的宽进严出的资本流动管理,根据实际来限定资本流动规模。再次,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实际投资目的进行审查,对资本投入进行后期监督。由于国际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相比属于风险偏爱者,但也更有利于刺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更能推进高科技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而国际资本应是鼓励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于流入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体的资本,应多加疏通和引导,避免资本流动的挤出效应。
(三)化短期资本为长期资本
引导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活跃市场交易,引进理性投资理念。首先,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短板行业的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吸纳中长期国际资本是重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再次,中国的股市基本处在低位徘徊,适当扩大外资参与,可以活跃市场交易。房地产市场仍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应加强引导,化短期资本为长期资本,鼓励短期资本参与和产业挂钩的直接投资。最后,应对长期和短期的国际资本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及时发现异常的资本流动并进行严密的控制,使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更多的正效应。
(四)逐步放开资本管制
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对资本项目始终没有完全放开,短期内能起到预防“游资”恶意冲击的作用,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资本项目和资本市场的自发调节和长期平衡。而且国际资本在流动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管制事实上逐渐趋于无效。继续坚持资本管制和强制结汇,不能有效遏制国际资本的任意流动,还会增加各国的外汇储备压力,干扰央行对冲机制的运行,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而放松资本管制,引导国际资本通过正规渠道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国际资本的健康流动,也减少了通过非常规渠道流动滋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放松资本管制,有利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与国家金融市场接轨,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自发调节功能,更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娉.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变动原因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3(5):14-19.
[2]张鑫.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3(10):30-31﹒
一、欧债危机对河北省外贸进出口的影响
欧盟是河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市场,尤其是对欧盟的出口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欧盟市场波动将直接影响全省外贸进出口形势,尤其是出口形势。目前,全省外贸进出口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但是,欧债危机的影响已初露端倪,主要表现在进出口增速下滑、欧盟占比下降、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等方面。
(一)对外贸易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011 年前三季度,河北省进出口总值 394.4 亿美元,位列全国第十位,同比增长 28.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2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 210.1 亿美元,增长 27.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4.4个百分点;进口 184.3 亿美元,增长30.9%,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4.2 个百分点。
(二)欧债危机对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初步显现
一是对欧盟进出口增速较低。2011 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 24.3%,比全省总出口增幅低2.8 个百分点;对欧盟进口同比增长5.7%,比全省总进口增幅低 25.2 个百分点。
二是对欧盟出口及总出口累计增速逐季下降。全省对欧盟出口,2011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38.4%,上半年回落至34.6%,前三季度累计出口增速进一步降至 24.3%。全省总出口,2011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33.5%,上半年回落至29.7%,前三季度累计出口增速进一步降至 27.1%。
三是近期对欧盟出口及总出口逐月下滑。2011 年三季度全省对欧盟出口 月 环 比 分 别 下 降 11.9% 、5.4% 和6.3% ,全省总出口月环比分别下降5.3%、1.1%和 0.5%。四是对欧盟出口占比略有下降。2008 年至 2010 年,对欧盟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分 别为21.9%、25.1%和 25.3%。2011 年前三季度,对欧盟出口占比下降至 24.7%,其中,第三季度,对欧盟出口占比为22.3%。
(三)欧债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2011 年以来,河北省进出口企业依然面临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同时,欧债危机逐步升级导致的国际市场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动荡、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波动等,也给进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出口订单数量减少,期限缩短。2011 年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3 家对欧出口企业中,对欧出口在手订单量10 月份较 9 月份下降的企业比例为 49%,不变和增长的比例分别为30%和 21%。被调查的 33 家出口企业中,预计 2012 年 1 季度较 2011 年 4季度出口销售额下降的企业比例为52%,不变和增长的比例分别为 30%和 18%。从 2011 年 11 月份刚刚结束的第 110届广交会成交情况看,欧美市场需求萎缩,成交额分别下降了19%和 24%。从河北省企业出口成交情况看,两大传统市场欧洲和美洲分别成交 28 275 万美元和 18 281 万美元,只占总成交的三成和两成,且所签订单以短单、小单为主。
二是出口盈利水平下降。由于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重挤压,出口企业盈利空间不断收窄。出口换汇成本监测显示,2010 年以来,河北省出口企业盈利水平基本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监测样本企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 2009 年四季度最高的 12.91%,逐步下滑至 2011 年 3 季度的 2.18%。
三是汇兑损失扩大。欧债危机导致欧元汇率大幅波动,2010 年以来,欧元对人民币呈现出贬值、升值再贬值的大幅波动态势,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大。出口换汇成本监测显示,2010 年和 2011 年前三季度,河北省 70 家监测样本企业的汇兑损失分别为 5.8 亿美元和 7 000 万美元。
四是收款周期延长,收款风险增大。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逐步从债务危机层面深化至金融机构和企业层面,境外进口商经营情况和资金状况恶化,使境内企业出口收款周期延长,甚至带来收款风险。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预计 2011 年四季度出口收款账期较三季度延长的企业比例为15%,缩短的比例为 9%。例如,德国GECKO 公司是天威英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2011 年宣布破产并被政府接管,至今 1 200 万美元的到期账款仍无法偿还。
五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据商务部统计,尽管 2011 年以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案值有所下降,但摩擦强度不减,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屡遭滥用,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例如,2011 年 9 月15 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瓷砖正式征收反倾销税,最高税率达 69.7%。美国商务部于 11 月 9 日正式宣布,将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立案后,中国相关企业将被征收超过 200%的重税。
二、欧债危机对河北省外汇收支形势的影响
欧债危机不断升级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恐慌情绪上升、避险资金回流美国、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欧洲国家流动性紧张、境外外汇融资成本上升等现象,进而间接影响跨境资金流动。总体上看,危机对河北省外汇收支形势影响有限,但 2011 年 6 月份以后河北省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额逐月下降值得关注。
(一)与欧盟间货物贸易跨境收支形势较为平稳
欧债危机没有对货物贸易项下跨境收支形势产生明显影响。外汇金宏系统显示,2011 年前三季度,河北省与欧盟间货物贸易项下银行代客跨境资金收入 43.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9%;支出17.80 亿美元,增长22.5% ; 收 支 顺 差25.33 亿美元,增长18.1%。从近几个月看,与欧盟间货物贸易项下跨境收支均有所下降,由于支出降幅大于收入降幅,收支顺差略有扩大。(见图 1)
(二)2011 年 6月份以后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额下降
2011 年以来,河北省依然面临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入压力。前三季度,全省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额(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与海关进出口顺差之间的差额) 为 31.52 亿 美 元 , 同 比 增 长13.76%。但从近几个月看,6 月份以后,全省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额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走势,表明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有所缓解。(见图 2)
(三)近期净流入压力下降与欧债危机的间接影响有关
一是贸易信贷项下资金流出。随着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从部分国家债务危机层面深化至金融机构和企业层面,欧洲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面临恶化可能,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下降,欧洲企业资金状况趋于紧张,倾向于通过向贸易对手延付和预收等贸易信贷方式融通资金,河北省贸易信贷项下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出态势。贸易信贷抽样调查显示,2011 年 9 月末,全省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净资产余额相比 6 月末增加 1.39 亿美元。其中,出口应收款余额增加 0.95 亿美元,进口预付款余额增加 0.94 亿美元。从货外汇管理物贸易收、付汇率看,付汇率较为稳定,收汇率下降明显。全省货物贸易收汇率(货物贸易跨境收入/海关出口) 从 2011 年 6 月份的115.16%,下降至 9 月份的 94.20%。
二是企业即期购汇行为增加,延迟购汇行为减少。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避险资金回流美国等因素影响,近期境外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出现贬值预期,香港和大陆间人民币即期汇率也出现明显倒挂。同时,由于境外流动性趋于紧张,美元融资成本上升。汇率贬值预期和利差收窄,促使企业增加即期购汇,海外代付等产品规模随之下降。从货物贸易结、售汇率看,结汇率较为稳定,售汇率明显上升。全省货物贸易售汇率(货物贸易购汇/货物贸易跨境支出)从 2011 年 4 月份的 61.00%,逐月上升至 8 月份最高点 83.99%。
三、应对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扩内需、促平衡”步伐。危机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压力和机遇。必须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推进住房、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掘广阔的国内市场,提高经济内生增长活力,促进内外经济平衡。
二是大力推进出口产业升级。只有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从以价格取胜逐步转变为以技术、质量、品牌取胜,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议价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