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中小学网络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网络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网络教育

第1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心理健康、终身能力

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

笔者对部分作了份简单的问卷调查,①你喜欢信息技术课吗?回答是:喜欢;②你最想和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就是游戏了。这儿也有确切的数据,据调查,学生占上网人数的21%,在《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人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网络的优势和功能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和延伸,使信息课成了名副其实的“网吧”、“游戏厅”。面对如此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何感慨?也许你看了之后也象我一样深有感触。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难道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

而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寒假,同学们在干什么?”。常理推测无非是在家休息、出门旅游、参加培训班等。而让人吃惊的是: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Internet搞《揭开磁悬浮列车之谜》的研究,最终提出并解决了86个综合性问题。例如:1、什么是磁悬浮列车?2、什么是超导磁悬浮列车?3、什么是常导磁悬浮列车?4、磁悬浮列车的高度是多少?5、磁悬浮列车有多重?6、最大、最长的磁悬浮列车有多大、多长?7、人类是怎样想到要制造磁悬浮列车的?8、为什么说磁悬浮列车是绿色交通工具?

惊叹之余,也让我感受到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无穷魅力。Internet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遐想空间、全时空多方位的交流空间、知识结构的纵横拓展空间。学生在学习中既有自主的探索思考,又有相互的交流反思;既有问题的提出,又有问题的解决;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多领域的知识体系。所以即便是我们面临的是当前中小学生“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的现状,但仍能让我看到希望和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无疑网络对与学生就向吃糖,吃不好就会坏牙!吃的好,就受益无穷!这正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以下是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批评指正。

一、让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习Internet的第一步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已经先入为主的知道了,网上无所不有,网络游戏更是精彩多多!所以在授教的第一堂我给学生列举了很多网络故事,比如说发生在Internet上的“救人”故事。

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工系92级学生朱令出现了奇怪的中毒症状:秀发脱落,面肌瘫痪,发音含混,四肢无力,被送往医院。但医院对此束手无策。此时,朱令高中时的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和几个同学将朱令的病症翻译为英文,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发信。同样,发信仅3个多小时,就收到回信。随后又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1500多封,其中30%的回信认为是“铊”中毒。后经专家进一步诊断确认为铊中毒。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朱令已渐渐地恢复了意识。另有1997年7月的,中国男子在巴西遭到匪徒的枪击受伤,而后获救的事件,等等。

以此让学生对Internet有更多的了解,有更新的认识。看到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在我们身边所起的作用。比如在讲到“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正是学校环境保护活动周,要求学生撰写有关环保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找有关环保的知识材料。后来有学生告诉我她的论文获奖了,是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给了她很多启示。于是有了初尝战果的滋味,学生对网络就会刮目相看。而我们只是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使学生摆脱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来学习科学,引导学生课内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结合、学生和生活结合、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

二、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为学生的好动好玩而烦恼,我们上课的老师一定都有经历,凡碰到上网络课,学生上课就特别积极,而在课堂和课间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蜂拥而至某台电脑,大概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其实不过是一张漂亮MM的图片,或者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以为他在学习,正想表扬和赞许时,却发现他原来在一心一意的专著于游戏。面对种种情况,早就已经不是学生怕老师的时代,而是老师怕学生了,有的老师甚至都不愿意上网络课。

其实,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大可以满足学生这种好玩的心理,以此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学生“好玩”是因为他们能从玩中找到快乐,那我们就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老师“预设”的情景中尽情的“玩一把”。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力的游戏中有很多是优秀的游戏,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不要被网络游戏“下倒”。“老虎”也不都是“吃人”的,孩子本身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电脑教师可以设计或提供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游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的灵感得以常生。比如说“雏鹰网”中的E学堂,就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玩,还分不同的年级。我还鼓励学生比赛积分的高低呢!

三、网络情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在网络教学中的E-mail,也是我曾经在教师节那天,获得的意外的、也是最开心的礼物,那天在我的邮箱中突然多了好多新邮件。那是一张张带着真挚情意的贺卡!除了问候,还有他们的在校学习情况,也会问我有关计算机的问题。其实这份网络情缘,是源于一件细小的事情。也就是在电子邮件的授教过程中,我到班组任那里去了解了一些学生的生日情况,并找了些最近生日的一些学生并给他们刚申请的邮箱寄去了一张生日的贺卡。我也会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给老师提些教学建议,或者也会聊些琐事!于是在网络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利用网络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所谓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人类个体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一直保持到老年都还在起作用的那种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如同人类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这种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能力应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意志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1992年提出的名言如今已成为共识:“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未来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因而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将是今后成年人能够接受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重要素质。

第2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

(二)中小学远程教育与成人远程教育的区别

成人远程教育大都采用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中小学生在自我约束和自学能力、判断理解能力等认知方面的不成熟使得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参与配合。

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普及程度不高

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造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普及推广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远程教育所需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硬件软件设备或人才在农村中小学相对缺乏;二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对远程教育模式和理念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重大的误解和消极抵触情绪。

(二)综合型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既懂技术又擅长教学的人才紧缺,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过程中作为教与学两方面的接口———课件的制作质量,造成网络教学模式单一。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把握不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交互性差

由于通过网络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不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不同步,客观造成教学交互性差。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向教师提出,教师也不能实时给予清楚明晰的解答。

(四)教学质量不理想

教育部有关领导已经明确指出教学质量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前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应该“逐步建立校外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规范管理,加强资源共享和质量控制”,这正是网络教育建设非常缺乏的一个体系和质量标准。

(五)家长认可程度不高

由于家长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参差不齐,不认可、不配合、质疑大、人为干涉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致力于通过在农村中小学开展远程教育来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学校遭受了很大的阻力。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效率的途径

(一)确立远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辅助地位

作为时展的一种产物,远程教育尤其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但却并不是万能的。不少中小学校和老师过分的强调远程教育的地位,一方面夸大其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弱化传统教室课堂的作用和地位,使得远程教育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忽视了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给远程教育在家长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开展远程网络教育,首要的问题是确立远程教育的辅助地位,而非主导的教学地位,是要借助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在以教室课堂为主要媒介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远程网络教育尤其自身的缺陷,比如缺乏教学交互性等,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它只能处在一个辅助传统教室课堂教学的地位,锦上添花。

(二)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远程教育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们一直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只和学校和该校的老师有关,只要学校选好了,师资配备好了,学生的学习就会又保障。这显然是比较片面的观点。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为一体的教育观念逐渐得到了不少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即,中小学生的在校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更是家长和家庭的事情。尤其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要发挥教育的网络教育的最大效果,更是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这四者的良性协作。

(三)建立学校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给网络教育瘦身

远程网络教学的合理运用,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内容,也能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的互动和信任。反之,如果中小学的远程教学网络平台搭建得不合理,或者只是盲目的模仿,没有切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只是盲目的增加网络学习模块,但模块之间缺乏关联和系统性,就会导致学生和家长在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模式学习的过程中异常迷茫,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思路,使得远程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正确思路是要打造出学校自己的网络平台,给网络教育平台瘦身和健身。

(四)建立以学科为特色的远程网络教育内容系统

远程网络成败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备课,打造出适合学科特点、适合学生特点、并能够被学校支持、家长理解配合的动态网络课程系统,为课堂教学服务。

(五)大力培养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高素质教师

学校能否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培养出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双优的高素质教师将会成为该校发展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瓶颈。无论是传统教室课堂教学,还是远程网络教学,教师都是学校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最终执行者,如果任课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自己武装起来,造成远程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不仅仅是影响了中小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将会使学校承受重大的压力,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无疑更会使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寸步难行。

(六)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核查机制

第3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云技术 中小学教育 网络管理 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58-02

1 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趋势。随着学校对信息建设的发展,教育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小学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其重要的核心资产。目前国内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多是二级或者三级体系架构模式。由于受到国内地域、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中小学教育网络的技术水平、管理质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接口问题、信息共享以及全程自动化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由于国内各个省市独立管理,致使各地区建设的教育网络没有统一标准,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以国内中小学教育网络为例,目前在线系统就有几十套,而且各不相同,主要有固定网络、CDMA网络等。目前国内的网络建设模式与网络的特性产生了严重矛盾,主要体现在“数据接口协议不统一”、“信息互通不容易”、“CDR格式没有标准”、“联网难以实现监测”、“故障查询滞后”等问题。

(2)教育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大,升级和扩容频率增加,导致硬件性能跟不上需求,致使处理数据和存储数据能力不足,运行速度下降,维护不方便等问题,系统性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3)教育网络的建设由学校独立建设,造成系统硬件平台各不相同,加上系统结构复杂,维护困难,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

2 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的新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基础教育工作又呈现出多种形式,对与教育网络也提出新的需求。随着学校间教育教学工作交流的增多,教育网络亟需一个统一规范、实现综合分析、真正实现智能教育的网络平台,因此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建设。

(1)统一数据规范标准。以全网信令数据为例,全网信令数据统一存储、统一处理和统一策略的访问信令消息流程具有全程全网的特性,在进行跨区域操作时,就需要实现现有教育教学网络系统全国联网,为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2)统一用户接入界面。目前的教育网络管理系统的管理界面各不相同,维护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经常需要在界面间切换,由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以及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使得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繁重,难度较大。因此急需以虚拟桌面来实现界面统一,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3 云计算技术优势与中小学教育应用方向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计算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与互联网相接的各种设备中的信息集中处理,协同工作,因此使得数据的计算和储存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云计算平台推出以后,用户在进行IT项目建设和改造时变得更加便利,用户只需在现有的云计算平台搭建必要的应用软件即可,以往的数据计算和储存完全由云计算平成,用户不必再为系统的物理配置耗费人力和物力。因此,云计算技术在信息系统建设改造出体现了诸多优势,分析如下:

(1)数据储存安全可靠。因为数据全部储存于云端,因此客户不必再为数据的丢失以及病毒入侵等担忧。

(2)方便快捷。因为在云平台中有很多软件,用户使用不必下载安装,同时这些软件能够实时更新升级,用户使用起来省时省心,方便快捷。

(3)成本低。在建设和改造新系统时,只需通过云端设备便可实现,不必再购置各种新系统,而且这些云端的设备还能够在其他系统中重复使用,极大降低了系统建设升级改造的成本。

(4)超强的计算能力。云服务中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形成一个超强的服务器,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调整,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而这些在烟囱式的信息系统上是难以实现的。

通过文献显示,现在国内很多学校都在运用云技术对教育网络进行改造或者升级,并且首先通过私有云开始进行试验,尤其是在改造支撑系统的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育网络在云技术应用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①云桌面。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云桌面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的云平台,实现远程操作的虚拟桌面。

②云计算。主要是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通过云服务向用户提供虚拟桌面、信息储存等资源和增值服务。

③云储存。主要面向全部用户进行信息服务,完成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对于不同终端,比如移动电话、计算机或者其他互联网终端的信息,能够实现信息的储存和共享。

④云开发。通过云开发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实现互联网资源的良好汇聚,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网络教育质量。

4 云计算改造案例与关键问题分析

目前教育网络系统主要由中心站、远端站和广域网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一般情况下,远端站设置在信令较多的地方;中心站则设置在网管中心,由中心服务器和图片站构成。根据云计算的特性和系统的需求,在对现行的网络系统进行改造时,主要改造的对象就是中心站。通过改造实现海量信息储存以及信息处理,并将所有功能如储存、计算等全部部署到内部云上,改造后系统图如图2所示。具体改造工作如下。

4.1 建设全网统一的教育教学网络系统

根据系统要求,可以利用运营商的IaaS服务,进行数据储存分析等功能;以SaaS为平台,实现数据展现、维护等功能;运用云桌面技术进行用户界面接入控制的开发。

4.2 集中监测和试运行新建设备

系统初步完成后,首先要对新设备进行集中检测和试运行,通过监测和试运行及时纠错,保证系统能够实现各项功能。

4.3 系统稳定后,进行新旧交接

待新系统成熟稳定后,进行新旧系统的替换工作。在新系统上线后,先保留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时新旧系统同时工作,接收远端工作站的信息,新旧系统并存的这段时间,维护人员对数据进行核对,并逐步将工作向新系统转移,条件具备后,完成新旧交替,对旧系统进行下线处理。

4.4 进行分权、分域的用户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教学网络系统采用分权、分域的用户管理,首先对全网用户的维护管理权限进行分级设置,然后通过云桌面技术对全部的终端维护和操作进行统一管理。结合Web3.0等技术完成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免安装、免维护。

目前国内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对原网络系统的云技术改造,部分已经取得成功。本文通过对改造案例的分析,在改造过程中发现以下难点。

(1)系统开发前期,需要对网管的计算、储存等各项能力进行评估,而不能进行简单叠加,而且还要从并发数、用户习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2)系统交替后,原有系统中数据的整合、挖掘以及重复关联数据的清除是重要难点。

(3)云计算引入对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由于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互通性还有欠缺,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企业定制与云资源管理和云产品管理相关的运营维护规范。

5 结语

近几年随着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使用该技术进行系统改造。国内云技术在教育网络中应用正处于初期阶段,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云技术在教育网络中的应用必将提高网络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契机,云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必将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中学,江苏 南京 211800)

参考文献:

[1]邹艳,李鸿科.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8).

[2]刘晓刚,徐红丽.云计算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2010(05).

[3]孔令旗.云计算对教育影响的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

第4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网络平台 体育教学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关键。体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向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更好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始终是摆在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选择和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也被提到了教学日程上来。

1 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1.1 提供选课平台,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网络体育教学逐渐被提上日程,网上选课、选时间、选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改革中,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在校园网上开辟网络体育课堂的新形式。学生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师,这种选择体育教学的模式适合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个性需要,让体育课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能够促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两项体育专长的健身手段以及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

1.2 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体育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范围同时,也给与体育任课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授课的满意程度,吸取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把握今后体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不足。另外,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现代化,对高校体育教师水平的与时俱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地调整、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组织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3 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跟在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网络教学平台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载体,这种体育教育模式是顺应现代教育的潮流趋势的,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喜爱。

2 网络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局限性

体育教学网络平台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具有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而且具有高效的互动能力,最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完备了教学体系,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网络信息平台在高校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信息平台对场地、设备要求较高,体育学科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室外运动场,场地安排不如教室那么紧凑,因而多媒体配置较复杂;由于当前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采用多媒体技术还停留在观望的层次上,甚至还有些抱有怀疑的态度;体育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整合设计了瓶颈。

3 提升网络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构建网络平台,优化体育课程。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应根据开设专业,制定针对性强的适合地域、气候特点的体育课程,并完善其课程内容。体育教学网络平台构建的前期储备包括总体设计以及脚本的制作、文本素材的搜集、文字的录入与编辑等工作。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需要把零散分布的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采集起来,再把它们合理加入到课件中去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利用网络视频功能,可以将各个运动项目中的精彩、经典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到先进技术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因场地和师资等因素对项目诠释不足的影响,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易犯错误及如何纠正等拍成短片发到教学平台中,易于学生学习掌握,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运用网络的特殊功能,及时进行信息的传达、交流与反馈,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3.2 优化平台,合理化管理。开放式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校际间的联合与共享,通过对各院校优势项目的整合,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可以为社会体育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拓展了课堂体育教学的外延。体育教学网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实时交互,以此实现课堂讨论、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学生个别辅导等功能。优化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合理化管理对于加强师生的沟通,改善平台应用的局限性,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正面与教师交流自己观点的缺点,实现师生之间信息的及时反馈与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多样性,及时给自己充电学习。

3.3 强化师资,合理维护网络平台。优质的网络平台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对外展示的窗口,是为学生和体育爱好者提供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为打造优质的体育教学网络平台,有必要引进体育电脑网络人才或对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教师进行深造和培养。各高校可成立网络教育平台研究小组,专门负责网络制作和运行控制,各研究小组之间有必要加强沟通交流与学习。同时,为加强网站的建设,有必要寻求一条体育教师与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开发之路,从而最终促进体育网络平台网站建设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未来体育教学主体发展方向,21世纪的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网络开发和应用知识,媒体网络教学将是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中心任务,是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体系,建立全民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环节。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关键。

总之,随着人们对网络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网络课程必将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时代。【本文是2011年哈尔滨金融学院学院级课题《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淑华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

育科技,2007:106~107

第5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计算机信息网络交互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教学从原来被动地接受型向对话型模式进行转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则是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信息网络技术辅助思想品德表现中更加地明显,所以,在信息网络双向的互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信服什么?反对什么?那么,就需要取决于真理真正掌握在谁的手中,这种互动、引导和对话的思品教学方式,无疑比原来传统的灌输方式则会带来更好的思想品教育的成功率,教师也能够把思传输给聋哑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同多络随时随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这是传统的聋哑教学所做不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时地进行剪辑和复制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交流的内容更加地充实,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建立平等、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传统相对压抑的被迫学习变成是一个主动、独立和轻松地学习,充分发挥认知主体,并在学习活动处于一个主动的精神状态,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2、网络教学可以转变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聋哑学生去学习更多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一个动态直观的教学情境,真正调动聋哑学生眼、耳、口和手多种器官相互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课堂容量小、效率低和聋哑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使聋哑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着手借助各种媒体寻找解决的方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多向性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相关的信息,尽可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和情感进行完美地交融,充分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3、网络资源开发便于聋哑学生快速学习

第6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语网教 准备 实践 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习关系的研究文献发现:如果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促进教师的学习。网络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创造了新的课程和新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目前学生只要在网上,他就不知道辛苦和劳累,整天上网也行,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因此如果将学生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其收效将如何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下面我就以我曾经尝试过的小语网络教学(人教版第四册《蓝鲸》)为例,谈谈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课前准备

网络课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多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网络课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资源。因为这次上课的对象是二年级小学生,他们大多只能简单操作鼠标,不会自己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基于这种情况,我事先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相关蓝鲸的资料,根据教学要求做成相关网页,那样学生就可以在我做的虚拟网中了解有关蓝鲸的知识。我还把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提供给学生,如:鲸的种类、海洋生物、濒临物种等。让他们能带着任务有目的的上网查找有关信息。

二、课中实践

在揭示课题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同时我打开计算机,出现了我事先剪辑的大海的画面,再让学生睁开双眼,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我问:“你们知道大海里生活着最大的海洋动物是什么吗?”学生们都踊跃举手,一下子把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蓝鲸”拉到了学生身边。他们饶有兴趣地各自发表对蓝鲸的了解。从而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学生听了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就给学生定好学习目标,让学生上网进行课文内容的自学。自学分三步走:(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分好小节。并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蓝鲸的。我把一些词语做成几个网页,学生点击“生字词语”就可以进入自学生字部分,学完以后学生还可以自己检测生字的识记情况。这样由学生自己控制计算机来学习生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快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因而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2)默读第二小节,想想这一节是怎样说明蓝鲸身体长和力气大的?这一部分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蓝鲸的主要特点和一些说明方法:列数字,做比较。(3)轻声读第三、四、五节,想想你知道了蓝鲸的哪些知识?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课文主要写了蓝鲸的吃食、力气以及浑身是宝。我在网上找了点这方面的资料,做成网页。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当学生学完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搜索有关鲸类家族,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

在课文最后我利用网络的优势,向学生演示了鲸的一些动态,这样生动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然后我向学生提供一些说话方式,如:我是“海洋世界”蓝鲸馆的解说员,我向你介绍蓝鲸的……这么一来,不用老师多说,学生们已争先恐后地发言。这里的网络运用,实际上是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至一个。整个课堂充满“人人有话说、人人争说话”的课堂气氛。

三、课后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的感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正成为一个向学生输入知识的重要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确实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是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网上互动能开放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多向协作交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蓝鲸》一课的教学中,我除了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做了一些网页以外,还链节了一些相关网站,如:鲸类家族的成员、海洋生物、濒临物种等。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在平时上课是根本做不到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可以接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网络能开放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口语交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这堂课中,网络的运用,能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网络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辅助作文教学。小学生的时间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网络的运用便于系列化教学

第7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二语教学 有效互动 非线性教学活动 教学反馈

作者章文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网络汉语教师(2009-2010),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金华 321007)

一、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外语教学界已经充分意识到利用网络开展二语教学的潜力,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研究不断增多(例如,Kern & Warschauer, 2000; Liou, 2002;刘显亲,2004;柯应根, 2010)。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网络二语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探讨,但是缺乏对在网络环境下二语学习效果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对有效教学互动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二语教学可实现师生间一对多、多对一模式,教学可以非同时同地进行,具有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个别化学习、交互和远程教学等许多独特的优势,大幅延伸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内涵及方式,为二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前景。在网络二语教学环境中,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但是,创设和维持网络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远比在传统教学中困难。因此重视和分析网络二语教学环境,提高互动的有效性,对促进实现学习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二语习得、远程学习与网络互动

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究人们在二语学习活动时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对教学互动的研究就是一个重要的焦点。监测模式论(Monitor Model)认为互动是“吸收”的源泉,互动对于后天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起到有效内化(internalize)的作用(Krashen,1978);涵化模式论(Acculturation Model)认为互动是学习者融入语言社区的主要途径(Schumann,1978);会话分析论(Conversational Analysis)则认为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互动,所以话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语言学习(Hatch,1978)。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认为语言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会话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中(McIsaac & Gunawardena,1996)。Gass & Selinker(2000)提出“输入-互动-输出” 论(Input-Interaction-Output:IIO),认为互动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注意与目标语言不匹配的关键因素。

广义上的互动包含互动主体间、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通过互动获取真实语言交际材料和包括修正、反馈等各种类别的交流机会。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互动,不但包含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还涵盖了人机互动和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的互动,创建了一个日益接近现实语言交际的立体交互模式。有效互动体现在互动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公平性、动态生成性、主体间性等特征,是否能尽力促进所有学生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实质性地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因此互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互动的参与度与目标促成度两个方面来衡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增进语言教学中的互动和对教学互动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三十多年前, Weible(1987)就描述了机辅语言学习(CALL)的三个显著特征:结构化互动、过程导向、自动化和个性化的指令。结构化互动指计算机程序能设置学习者与学习主题互动的范围和界限,过程导向指计算机能够模拟和显示语言交互过程,自动化和个性化指令则指程序能够识别个别学习者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互动、学习者和软件程序在智慧机助语言学习(intelligent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ICALL)和智慧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之间的相互呼应。基于网络的二语教学是依赖于计算机中介传播(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的一种教学方式。Fahy和Ally(2005)研究了远程学习中的网络互动,发现学习偏好并不影响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整体水平,即使在高度结构化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者仍可以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进行选择并与各种课程元素进行有效的互动。毫无疑问,在基于网络的二语教学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网络教师可以从形成性考核的权重分配和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鼓励学习者参与课程互动,但是学习者仍是对参与互动的形式和频率作出决定的主体,外部的激励因素如学分、成绩等只是构成互动的一个因素。Ktter(2001)总结了CMC的特点,认为CMC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使学习者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来提供更多的参与互动的机会,促进更多更快的反馈、信息存储和检索。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网络二语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在于学习者主体、教师和网络作为硬件和软件的一种综合媒介三者之间的有效协同,这一有效协同为有效互动创造了条件。

三、对美国网络二语教学有效互动的观察

目前,美国有近90%的传统高校开展网络语言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汉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等二语教学已成为新的重要的教学方式。现代网络语言课程可以提供丰富的互动条件和机会,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值得我们借鉴。下面以2009-2010学年中对美国一所州立高校开展网络二语教学的实地考察为依据,分析网络二语教学中的互动特点。

我们以这所州立大学开设的四门网络二语教学课程为例:汉语3B(Sem2 09/10 Sec1)、德语1A(Sem2 09/10 Sec1)、法语1B (Tri3 09/10 Sec1)和日语1A(Sem2 09/10 Sec2)。四门课程分别由不同的网络教师执教,使用Blackboard 9.0教学平台(例图1)。其中汉语3B课程2个学期,采用Adobe Presenter 7.0网络会议系统实行同步网络语言教学(例图2)。当学生登录一门课程的时候,能看见个性化的课程主页面。下文介绍Blackboard系统中常见的互动途径。

1、公告栏(Announcements)

学生登录课程后,在第一个页面上就可以阅读网络教师的公告信息。这些公告构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异步互动(Asynchronous interaction)。公告栏是教师与全体同学的互动,但是由于网络学习者之间互相独立,所以学生往往认为这是教师与其个体的互动。公告栏互动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内容学习的通道、支持和反馈。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查看公告一次,因为教师可能通过这个工具传递最重要、最及时的信息和通知。有些教师按照学期开始后的时间顺序,每周一次消息,告诉学生一周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有些教师将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通过公告的形式进行公布和分析。

2、留言板(Discussion Board)

留言板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参与讨论和互动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将一部分作业,特别是语言文化背景方面的主题,通过留言板布置。例如,教师创设一个话题,让学生沿着这一思路讨论,发表观点。第一个学生发表了意见,下一位学生可以沿着这一思路继续讨论,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教师适时给出评价和引导。另外,学生也可以自己创设话题,例如,某学生在网上看到一些与目的语和课文主题相关的信息,可以到留言板上与同学们共享,也可以就此提问,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也可以再开辟新的系列主题。在学生的目的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上传音频文件(如采访、小组讨论和聊天)的形式进行有声讨论和互动。学生在留言板上信息是异步的和线性的。这种类型的互动可以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也可以是出于学术支持为目的的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教师观察和统计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判断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表现可以在形成性评估中得以体现。

3、邮件系统(BB messages)

邮件系统是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最直接、最及时的互动渠道。网络教师一般被要求在24小时内答复学生的邮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系统进行各类学习咨询,包括课本内容理解,作业难点,网络“面授”上的疑问,课程评估、假期、请假、延迟交作业的截止日等任何与该门课程相关的问题。教师利用邮件群发功能,对于班级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也可以单独给学生写信解决个别问题。如果是团队教学,教师还可以将有关邮件抄送给其他教师。系统中自动设定学生和团队教师的邮址,教师不能擅自增加或减少成员信息。邮件系统一方面是对公告栏的补充,另一方面更体现个性化的互动和支持。当然,有些教师另外还会提供个人邮址或联系电话,以方便学生或家长在紧急情况(如在Blackboard系统中遇到技术问题)时交流使用。

4、个别辅导系统(Tutorials)

个别辅导包括家庭教师辅导(Tutors)和办公时间辅导(Office Hours)两类。一般一门网络语言课程除了有主要负责课程建设(设计课程、备课、上传资料、布置和批改作业、评估学习结果、有些课程提供网络会议)的教师,往往另外提供5-10名说本族语的具有相应资历的家庭教师名单,在开学初公布,允许学生个别联系这些教师以获取免费家庭辅导。辅导内容和方式比较灵活,双方可以约定一定时间的对话或者解答疑问等。这些家庭教师一般是本大学的一些研究生,出于自愿,或者出于练习英语的目的接受这个任务,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由的互动形式。办公时间辅导是教师除了提供正常的课程服务外,另外再提供每周2-3小时的辅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工具,例如SKYPE、QQ、或者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单独找教师提问和接受辅导。

5、作业布置、提交与反馈系统(Assignments, Submission and Comments)

网络课程的作业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书面作业一般定时定量,一周4天的作业,每天1-2个任务。完成和提交作业有截止日期规定;同样,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也有时间规定,一般是学生提交作业后的1-2天。读、写作业可以用书面形式给予反馈,听和说的作业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录音之后提交,教师需要利用个别辅导和网络会议的时间进行“当面”纠正,或者也通过录音的方式给予反馈。为了加强学习效果,教师还会布置一些要求学生根据大纲、语言点,与其他学生进行对话和聊天,或者学生与其家庭成员之间对话的录音,或者创设情境、拍摄录像后转换格式提交的作业。期中和期末,教师布置测试,每位学生被分配到一个进入系统答题的密码,要求在统一的时间段内完成并递交。Blackboard系统中的成绩中心(Grade Center)是教师批改作业和测试题、提供评价与反馈以及学生查询成绩的平台。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期创设学习进展报告(Progress report),详细描述学生完成作业、参与各类互动、出席网络会议等情况,以及该学生的成绩得分,同时教师将学习进展报告发送给学生及其监护人。

为了准确把握网络二语教学的情况,2010年7月该校相关部门通过问卷对115名网络二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涉及四种二语(其中汉语学习者50名、德语学习者20名、法语学习者20名、日语学习者25名),问卷回收101份,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87.82%和94.06%。调查内容包括四方面:(1)学习者背景,(2)网络学习过程中参与互动情况及对网络课程的看法,(3)对各种互动媒介角色的理解,使用互动工具的频率、种类、偏好、积极效果和消极因素,以及遇到的障碍,(4)对提高互动有效性的建议及对网络课程和教师的期待。

本文主要涉及教学互动,有关互动的主要结果可以归结如下:

(1)对网络二语课程的总体看法。绝大部分学习者(85.71%)喜欢网络二语课程,相比传统课程,网络课程更自由、更方便,信息资源更丰富。有部分使用网络会议系统的学习者(28.57%)提出经常遇到技术问题,如话筒不起作用、网速缓慢等,使他们无法和其他学习者和老师互动,但是事后通过课堂录音和邮件系统与教师交流,可以得到解决。

(2)由于不同的个性,对网络技术使用能力的差异,对互动媒介的理解和偏好不同,产生不同效果。不同教师对于各种媒介的偏好也导致学习者的不同反应。例如,德语教师十分重视公告栏的使用和更新,不间断地使用目的语,语言个性化,学生最喜欢德语课程的公告栏互动;日语教师用图文声像并茂的自我介绍PPT创设留言板的话题,很好地发挥了留言板的作用,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除了公告栏和留言板,汉语教师使用各种视频工具,如SKYPE等在办公时间帮助学习者面对面地纠正发音,这种适时的、社会性呈现的行为让学习者不再感觉网络教学虚拟性可能带来的孤独感和距离感。教师还充分利用网络会议系统中的网络聊天工具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3)对教学互动的看法。一是无论教师使用公告栏、留言板、邮件系统或其它互动形式,在给予反馈时,一定要同时解释错误,直接给出答案的反馈对学习不利;二是留言板不仅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为其他学习者观察和学习提供了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档案;三是“聊天”可能成为有价值或者使人沮丧的学习经历,如果教师事先帮助学生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就会产生积极效果;四是公告栏能帮助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有规律地向前行进,但是前提是教师有规律地建设公告栏,更新及时、有丰富的内容,建议同时利用各种工具创设使用目的语的情境;五是学习者欢迎教师以多种社会性方式呈现,例如,及时回复邮件和更新各类课程信息,及时批改作业并尽量给出详细的评语,学习内容和活动尽量与学习者的现实身份和生活相结合并具有语境的真实性,提供充足的网络视频交流机会,在各类互动中使用个性化语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

四、网络二语教学有效互动分析

在网络二语学习环境中,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需求,由此产生不同的互动频率、模式和结果。根据以上的观察和调查,可以看出有效互动具有三个特点,从互动的参与度与教学目标的促成度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非线性教学活动。非线性教学活动以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将教学过程视为动态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这对网络环境下的二语学习尤为重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网络学习者的的背景、年龄、知识和技能起点水平、学习时间、心理特点等变量的异质性大大超过同一性,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上应呈现出意义建构的、双向的、不确定的、多选择的、个性化的特征;在教学反馈和评价上同样应是动态生成的、即时的、多样化的。这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或无法实现的特征,在网络环境下完全能够实现并得到充分的发挥。非线性教学特点也得到二语习得理论的支持:语言习得的过程常常并不是循序渐进的、线性的。

(2)即时反馈。即时性是有效互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预先设置的系统自动反馈、学习档案和电子邮件的快速反馈是“即时”的重要方面。公告栏、留言板、网络会议、成绩中心等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这与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欢迎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表现作出积极的、及时的反馈完全一致。

(3)个性化学习目标关联。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参与者表明需求,使他们的个人学习目标与互动之间产生联系。学习者的目标倾向与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相关联,网络环境可以鼓励那些在面授课堂中不愿意走到前台的学习者参与更多互动,使学习者在无时空限制、无各种心理焦虑的状态下充分利用各类可选择的课程资源,达到课程总体和各自的学习目标。

因此互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互动的参与度与目标促成度两个方面来衡量。

五、对我国网络二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学者在网络二语教育领域作了很多探索性的研究(例如,贾国栋,2003;顾曰国,2005;丰玉芳,2009),主要以英语网络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评介为主,其它语种涉及较少。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颁布后,英语网络教学首先在国内180所试点高校全面开展,多媒体网络英语教育逐渐由试点走向推广。与国外网络二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网络二语教学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对有效互动技术和机理的系统研究尤其缺乏,普遍存在重硬件配置轻实证研究和理论指导的问题。我国网络二语教学数据库和积件的建设几乎还是空白,目前普遍使用的主要是各出版社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教材配置的授课课件光盘。受此影响,网络教学的教法单一,缺乏有效互动;即使已有互动,其目的往往以升学、考试为核心,互动方式以知识为绝对中心,互动方向多集中指向教师,使师生之间本是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方式变为机械重复的知识讲授和测试训练。

以促进有效教学互动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不失为发挥网络教学的整合优势、提升我国高校网络二语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美国已经成功开发的、包含丰富二语教学资源数据库的Blackboard平台、Moodle平台, Adobe Presenter网络会议软件以及已积累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网络教学的实践正是从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教学目标的促成度两个方面充分发挥和体现了互动的有效性。网络二语教学既是一次全新的机遇,又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的特点和优势,精心设计互动要素,为各类有效互动创造实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Fahy, P. & Ally, M. 2005 Student Learning Style and A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nferencing (CMC) Intera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1):5-22.

2.Gass, S. & Selinker, L.2000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M〕.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3.Hatch, E.1978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Hatch H. (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Book of Readings〔C〕.Rowley, MA: Newbury House

4.Kern, R. & Warschauer, M. 2000 Networ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Ktter, M. 2001 Developing Distance Language Learners’ Interactive Competence―Can Synchronous Audio Do the Tric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7(4):327-353.

6.Krashen, S. 1978 The Monitor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Gingra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 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7.Liou, H. C. 2002 How can we tell others multimedia language education is useful or effective〔J〕. Multimedia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5 (1):122-150.

8.McIsaac, M. S., & Gunawardena, C. 1996 Distance Education〔A〕. In Jonassen D. H.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C〕.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9.Schumann, J. 1978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Gingras R. (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0.Weible, D.1987 Towards a Media-Specific Methodology for CALL〔A〕. In Smith W. F. (ed.), Modern Media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Lincolnwood〔C〕.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1.丰玉芳、蔡玲:《2009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外语与外语教学》,(11): 28~31。

12.顾曰国:《2005 网络教育初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3.贾国栋:《2003 现代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校园网的教学模式设计与试验研究》,《外语界》,(6):22~29。

14.柯应根:《2010回顾与前瞻:多媒体英语教育发展》,《巢湖学院学报》,(5):140~144。

第8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中小学 媒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时代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

1.1 媒体及媒体素养的内涵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直邮。媒体素养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教育”有别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专业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民具备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媒体信息。

1.2 媒体素养教育的特点

(1)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从网上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通过网络,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共同学习。网络使得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兴趣成为知识的老师,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浩如烟海的知识,不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

(2)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由点到面,而现在的媒体传播模式为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们学习和选择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持续关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忽略。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体素养的教育内容不断多样化,其中既包括时下流行的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也有针对当前网络重点关注的事件进行讨论、总结、深化,从现象到本质,从认识到实践,各个环节都成为培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网络时代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是顺应网络时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亦是满足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没有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一本针对未成年人公开出版的媒体素养教材。这与人们对传媒发展的认识程度还不深远有关系,对于新生事物,在充满兴趣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应变准备。

(2)重基础理论教育,轻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育。目前国内的媒体素养教育,仍然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对于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学投入不足,这时,我们的教学就需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学校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对知识的选择、认同、质疑和应变,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呆板机械,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存在问题的根源

(1)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缺乏必要的媒体素养教育,在面对不断涌现的各式各样媒体时,缺乏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使用媒体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与冲击,以致影响学业或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等。

(2)学校存在的问题。当前,许多在校老师本身并没有接受过媒体素养的专门培训,对于媒体素养的教学往往依赖自身的阅历,这就决定了教师无法从专业角度指(下转第77页)(上接第64页)导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和了解,现在,由于相关教师媒体知识的欠缺,将影响教学效果。

(3)社会存在的问题。目前,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还没有制定一些权威的政策性文件和有关规范,也没有相关的经费投入。缺少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投入,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另外,国内对于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关注度尚不足,没有国外学者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因此鼓励支持国内学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

3 网络时代加强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对策分析

3.1 社会层面

(1)媒体。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自觉加入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列中来。社会媒体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2)政府。政府干预是推动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上层路线,为教师媒体素养教育制定相关政策,为教师开设媒体素养教育培训课程。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3.2 学校层面

(1)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际操作者,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此应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掌握媒体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用途,了解媒体传播信息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具备合理地使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交互的能力。

(2)课程。在我国高校新增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主要为中小学校培养媒体素养教育的专门人才,以提高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媒体素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将从事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指导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从而提高中小学学生媒体素养的教学质量。

3.3 家庭层面

(1)家长。家长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最能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想培养中小学生们的媒体素养,家长自身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主动学习媒体知识,了解媒体动态,关注孩子们感兴趣的媒体内容,从而加以引导,对孩子的媒体素养教育要有的放矢。

(2)家庭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中小学生们的尤为重要,家长们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不懈进取的氛围,引导孩子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加强中小学的媒体素养教育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明智之举,要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共同协作,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樊葵.媒介崇拜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网络环境 道德教育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wcntzx.com)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3.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4.召开网络德育教育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上网”的签名活动,展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实际,从农村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与矫治并重”的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掌握上网技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