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桥梁,潘耀东,朱昆鹏,姚芳,俞浩.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10) .
[2]潘耀东,姚芳,黄桥梁,俞浩.苏州市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健康服务与健康促进,2008(1).
[3]沈丽宁.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扫描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6).
[4]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把健康托付给家庭医生
自愿签约,自由选择,随时咨询,预约转诊
刘锡福老人是北京市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服务的居民。一天,老人感到头晕不适、肢麻,老人的儿子给社区卫生站主管医生马佳打电话。马大夫进行检查后,考虑病人病情可能有新的变化,和对口支援的北京东直门中医院取得联系,病人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转到东直门医院,通过cT等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住进了医院,由于诊治及时,未发生后遗症。刘锡福老人风趣地说,他现在成了马医生的重点保护对象,后半生的健康就托付给马医生了。
据了解,签订家庭服务协议后,居民有健康问题可以随时拨打社区医生的电话,反映、咨询并得到及时指导。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签约的服务团队每年对其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订健康规划。当社区医生认为居民的疾病需要转诊到大医院进行治疗时,会帮助其进行预约转诊。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表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按照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将按照1:600的比例,由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目前签约的对象重点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家庭医生缺口1万名
北京需要的是老百姓认可的医生,将有大医院为家庭医生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推行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深感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是人才的问题。按现有编制标准,还差着一万人。北京需要的是老百姓认可的医生。
为满足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需求,北京市通过“四个一批”,来加快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即进来一批,引进适合北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出来一批,面向所有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培养10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100名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1000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回来一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延迟退休政策;下来一批,二、三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对口支援,每人每年不少于30天。
东城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掺金子工程”,和东直门中医院、军区总医院、市中医医院、安贞医院签订协议,引进了30名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他们通过参加团队工作例会、疑难问题答疑、带教培训、远程会诊等途径,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家庭医生是一个服务团队
亦医亦友,上门服务,实现契约式健康管理
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医生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一对一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指导。护士进行非药物干预和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家庭保健员是团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协助患者管理慢病,督促提醒患者服药、控制盐的摄入、督促运动。
据郭积勇介绍,在服务方式上,家庭医生团队改变了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上门服务,通过签订健康管理协议实现契约式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团队和社区居民建立了“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在西城区大栅栏中心牛丽华医生的诊室里,患者娄启猛经过诊断,办理了转诊友谊医院内分泌科的手续,整个过程不过10多分钟。据介绍,像这种不用挂专家号的患者第二天就可以拿到预约号。即便是要看专家的患者,最多在家等3天。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病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203-01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一、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2.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二、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3.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4.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5.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
三、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改革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强化区、镇两级政府责任,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把卫生投入重点、工作重心转向基层。
2、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
3、坚持保障基本。保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
4、坚持资源整合。优化整合区域内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科学合理共享部分检查、检验项目结果,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
(三)改革目标
经过2-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机构布局合理、服务模式规范、运行机制科学、政府投入保障、医保预付管理、患者就医下沉、考核监督强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基本实现“医疗费用低廉、诊疗水平优质、服务功能规范、监督管理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费用
1、减免门(急)诊诊查费。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就诊的居民可享受减免门(急)诊诊查费个人自负部分的优惠,医保对象发生的减免费用由医保基金承担,其余居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分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村卫生室也享受门(急)诊诊查费减免,费用由市、区、镇财政分担。
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约定服务的对象,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向转诊至二、三级医院的,接收转诊的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并给予门急诊诊查费个人自负部分减半的优惠。
2、规范服务降低费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从机制上转变趋利性医疗行为,认真执行部分检查、检验项目结果互认制度,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3、降低社区的药品零售价格。
依托药品联合采购平台,降低药品成本,控制药品加价率在15%以内,积极推广临床疗效好的廉价药品的使用,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4、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各级政府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人均资金拥有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15%,逐步缩小与城保之间的差距。
小城镇保险参保人员同时参加合作医疗门诊保险的,人均所需资金由医保部门按有关文件精神从其个人帐户中予以划拨。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住院记帐式结算和村卫生室门诊实时结算工作,方便参保百姓。
(二)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1、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机制。制订鼓励和引导三、二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工作的有关政策。
完善骨干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应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推动建立上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力争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下沉到社区诊疗。
2、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执业医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在岗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35%,在岗医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60%。
3、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力度,加强全科医师社区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全科医师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临床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到2010年,全科医师占社区执业医师数的5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需要返聘70岁以下的三、二级医院退休医师,转岗和返聘的医务人员都要经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并建立管理制度。
4、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人才和乡村医生培养。
制定和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护士岗位培训计划,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水平。以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为基础,加强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
5、吸引适宜医学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要落实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适宜医学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逐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乡村医生队伍结构。
(三)切实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标准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人群和各类场所提供综合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2、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
各街镇(金山工业区)要根据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区域卫生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设置和布点。原则上一个街镇(金山工业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可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设置分中心;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1个服务站点,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设置,门诊以全科门诊为主,不设专家门诊和联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服务项目。
3、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居民家庭”“三站式”服务,落实责任区的健康管理责任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以户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实现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临床与预防工作间的信息共享。
4、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巩固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加强达标创建单位建设,进一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四)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改革
1、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
各街镇(金山工业区)要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经费、基本运行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核定的合理收入与合理支出的差额部分,政府要予以全额保障,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全部业务收入上缴区社区卫生服务结算中心专户。
区卫生局、财政局建立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督查制度,确保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
2、实行医保费用预付制管理。
按照“保证医疗,减少浪费,促进发展”的原则,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费用预付额度。加强管理,明确职责,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医保费用控制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医保门诊均次费用、复诊率和住院床日费用,将费用控制在规定的医保额度内,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费用增幅控制在全市平均增幅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新增医保对象就医所发生的合理超支费用,可由医保基金补助。
3、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分配机制。
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分配总量,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与服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等挂钩的分配制度,并适度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务人员收入增长机制。
4、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室实现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的“五个统一”管理。村卫生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从事“六位一体”服务。
建立与服务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挂钩的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办法,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提高乡村医生积极性。按照有关政策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保证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
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功能相匹配,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
各街镇(金山工业区)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满意度的考核,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区卫生局要加强业务考核和指导,强化行业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强对医疗检查、治疗、用药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和医用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规范采购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健全机构
组建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区政府办公室、区政研室、发展改革委、人口计生委、人事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卫生局、规划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金山工业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检查指导。
成立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设在区卫生局内,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二)强化公益,确保投入
充分发挥区、镇两级政府在提供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建立全区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经费、基本运行经费和专项经费的补偿,并逐年递增。
20*年,确保预防保健经费达到户籍人口40元/人,外来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运行经费达到户籍人口50元/人,按实核拨,实行封顶;确保社区卫生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维修、人员培训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其中预防保健经费按上级有关要求执行,基本运行经费逐年递增。
(三)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区政研室负责政策调研,给予政策指导,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
区卫生局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相适应的有关配套文件;推进区内卫生资源纵向整合,推进双向转诊和就医下沉;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考核,切实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的到位,充分调动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投资,研究制订促进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沉的综合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收费、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和考核,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利民优惠政策专项经费。
区审计局负责对区、镇两级政府投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使用情况加强审计和监管。
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区人事局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定编定岗、岗位管理;制订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进社区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流动的有关政策。
区规划局负责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用房,并依法加强监督。
区民政局按照有关精神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基层卫生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增强做好基层卫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09年,我县的基层卫生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卫生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县基层卫生工作的目标要求,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在县初保委组成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瞄准先进县目标,紧抓重点、主攻难点,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顺利通过省级评审,荣获初保先进县称号。
(二)、乡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各单位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响水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做到不重复,不乱设置,合理整合和配置卫生资源,基本实现了一村(居)一室或联村设室的要求,全县145个行政村(居)共设置村级卫生机构142个。加大村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乡镇都能按照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制订建设改造方案,能改造的改造,能扩建的扩建,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高的效益。所有的村级卫生机构在面积上都能达到60-120平方米,室内做到4-7室分开,50%以上的村级卫生机构达到环境整洁、温馨,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得到了居民的欢迎。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工作进展顺利。
各单位都能按照卫生局对服务站转型的要求,选择条件好、面积达到要求的卫生室作为转型的对象,自加压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扩建和兴建工作,在室内的布置上,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做到流程合理、设备齐全,今年我县累计卫生室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达57个,建站率达40%。由于工作到位,我县有10个服务站被市评为优秀社区卫生服务站,另有10个服务站得到了省扶持,争取省补助资金15万元。
2009年,基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二是基层卫生组织还不健全;三是社区卫生服务层次比较低,全县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质量不高的等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在2009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基层卫生工作任务
2009年的基层卫生工作,以巩固初保先进县成果和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为龙头,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开创全县基层卫生工作新局面。
(一)、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
抓住政府重视、支持农民健康工程的机遇,积极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推动全县农村卫生工作开展。一是积极抓好农民健康工程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在去年通过市级农民健康工程三个示范乡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积累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全县工作开展,今年再完成示范乡镇5—6个,使农民健康工程示范乡镇达到70%的要求。二是建立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机制。适时调研分析创建情况,制订创建计划,贯彻落实各项创建内容和措施,组织工作实施,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做到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针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着力推进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集中精力,大力推进,保证总体达到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标准。
(二)、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紧抓机遇,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要严格按照《响水县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年内再转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转型7个以上服务站,力争以县为单位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5%以上,以乡镇为单位服务站覆盖率达70%以上。对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紧紧抓住省扶持苏北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责任,要严格按照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在服务站建设上,坚持以兴建为主,积极与乡镇村沟通,争取村无偿提供地宅,坚决按照统一图纸,集中采购设备,统一使用标识,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到位,在资金上以卫生院向乡村医生借资为主,再由卫生院出一点,争取政府支持一点,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做到产权清晰,流程合理,环境温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我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覆盖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水平较低。因此,加强内涵建设成为首要任务。我们将以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契机,在四个服务转变上功夫,真正形成防、治、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力争1-2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省扶持。
(1)、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在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涵建设,要紧紧围绕农民健康工程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质量管理,制定社区服务工作规范,做到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加强对慢性非传染病人的管理,健全健康档案,保证慢病病人和60岁以上人员的建档率达100%以上,管理随访率达90%,逐步推行健康档案微机化管理,各乡镇60岁以上人员微机化建档率达100%,要积极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定双向转诊的具体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上级医院建立社区转诊病人的绿色通道,方便社区病人转诊;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家庭责任医生联系卡,引导责任医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转诊病人跟踪服务,既当医生,又当就医参谋,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从政策引导、方便就医、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途径入手,推进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抓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归档,确保台帐齐全,内容翔实;建立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健康档案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健康进家庭活动,将卫生知识送到每户居民,真正为农村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服务。
(2)、增强队伍素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离不开全科专业队伍。一是开展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的岗位培训。年内举办1-2期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培训班,邀请市级专家来响水授课,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努力使专业队伍在观念上和服务方式上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建立继续教育制度。要求各乡镇都能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力争各单位有80%的人员都获得全科医师证书。三是严格执行晋升中、高级人员下基层服务制度,不断传播服务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加强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管理。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补偿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没有一个乡村医生不知到补偿教育,各乡镇是补偿教育的教学点,要抓紧做好教学场地的准备工作,严格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通过队伍建设,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劲。
(3)、规范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各单位要按照《响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业务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建帐、药品统一调拨、建设统一标准”的“五统一”制度;加强乡村医生培训考核,采取多层次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探索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机构规范管理和考核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果;逐步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档案,以乡村医生注册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统一填写“乡村医生登记表”,收集乡村医生注册申请表,变更表,个人相关身份证明,执业证书等复印件和表彰奖励情况、考核情况,一人一袋,统一编号造册,使乡村医生档案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规范乡村医生诊疗行为。切实履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乡村医生职责,依法加强对乡村医生诊疗行为的管理,加大对村级卫生机构的督查力度,强化检查指导,依法查处个体单干、超范围执业和医疗不规范行为,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技术规范。
三、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4-04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China in providing convenient medical servicesfor residents,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effectively alleviatingstress of large hospitals,and reducing medical burden by measures for urba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ncluding perfecting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and optimizing service mode.However,problems still exis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such as deficiency of policy protection,lack of sustaine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and shortage of continuing appeal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ea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perfect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ientif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
保障居民健康幸福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步伐,形成了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1-2],但通过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也凸显出了一些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无具体化和针对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3]。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构建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供商榷。
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1.1 社区卫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1.1.1 实行网格化管理,扩展服务触角 对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带来极大的方便,对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普遍性和公平性有着实际意义[4]。近年来,为有效实现卫生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我国采取整合优化卫生资源、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效率、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和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资源[5]。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全面夯实了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市目前已建成运行19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半径达到居民出行15 min内,为居民基本医疗网格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与人员的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的关键[6]。北京市为培养优质社区卫生人才,2014年提出了设立社区卫生方面的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培养“十、百、千卫生人才”服务社区的计划,实现到2015年培养成13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91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家的阶段性目标[7]。为实现这一计划,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办法,具体如下。①培养全科骨干医师:通过实施人才折子工程,在社区培养一批掌握全科医疗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的全科骨干,全面提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技能。②加强医学培训基地建设: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创建了社区全科、精神卫生、急救网络、康复(肢残)、社区中医、影像(B超)六个专业的培训基地,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聘请医学专家进社区:推进“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建立激励二、三级医院专家乃至国内外知名医学工作者等各种类型的高级卫生人才深入基层开展诊疗的工作机制,使专家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④系统培训新入职的医师:北京市为使新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全面掌握适合社区卫生需求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医科毕业生到二级或三级医院的内科、外科、精神科轮训三年,培养成适合社区卫生发展的全面手才可到社区开展诊疗工作。
1.1.3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层次 为社区居民做好卫生服务,各社区卫生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发挥功能作用。①组建全科医师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对居民区划分网格,各团队成员上门开展针对性地健康管理服务;②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与居民增强沟通与交流,签约卫生服务协议,保障居民享受到主动、连续的卫生服务;③实施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社区医院转诊患者,大医院优先收治,实现居民不出社区,通过转诊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统计显示,近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接近全市门诊量的1/4,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得到居民的首肯。
1.2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1.2.1居民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北京市政府安排近年投资17亿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使城区、郊区、山区半山区群众分别在15 min、20 min、30 min路途内就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便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覆盖面广、建设标准高、方便周到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倾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已达90.4%,对社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满意率达93.9%,对社区就诊费用满意率达88.3%,表明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高度认可[8]。
1.2.2加强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未来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会从2亿人上升到4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非传染性慢性病快速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据统计,我国城市两周就诊率老年人组平均为23.75%,其他年龄组为14.66%;住院率老年人组平均为7.62%,其他年龄组平均为4.36%[9]。我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上,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就医便利、覆盖广泛、服务周到的特点来吸引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到社区就诊并提供优质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筛查、加强社区康复与管理等方式,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10]。
1.2.3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初,服务功能不健全、覆盖面也不广,居民普遍会选择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服务,到医院挂号、看病成了老大难问题,对于北京、上海等医疗水平较高城市,由于叠加了大量外地患者,更是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近年来,逐步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功能,居民对社区医院开始认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流了患者,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如北京市2013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就签约413.3万户,覆盖892.7万人,对于分流患者人群、缓解就医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1]。
1.2.4 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目前我国医院某些诊疗和医药费用与医院的级别成正比,如果计算就诊时交通和排队时间等成本,选择大医院就诊会比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费用高出很多,这都是可以节约的费用。系统全面地看,社区卫生服务重点采用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方式,这使居民的一些疾病在发病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及时遏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发展,节约了社会总体医疗费用。美国健康管理人员研究得出,开展健康管理后的个人和企业,会由90%的医疗费降至健康管理前的10%[12]。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育等工作还在探索和完善当中,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想观念等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这种新模式及医疗条件、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健康服务效果等很难认同和信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严重阻力和障碍。
2.1 政策制度的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整体统筹安排,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保政策不完善。目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保政策差异很大,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在报销比例上给予倾斜,但在药物使用和检查项目上却有很多限制和制约,使很多正常列入上级医院医保的一些常用的药物和检查项目,没有列入社区医保。如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TCT)纳入了二级医院医保,在社区医院则是自费项目。对于未列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更难以吸引周边患者前来就诊了[13]。②医疗药物配备不齐全。当前社区医院只能出售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的药品品种,一些被居民熟悉和认可的马应龙痔疮栓、开瑞坦等常用药物都没有配备。③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受社区卫生发展方式的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大多无病理科、CT室等辅助检查设施,一些化验室检测项目也不能开展,造成病人在社区医院诊治难以系统化,医院间的这些差异,降低了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积极性。
2.2 持续人才培养机制欠缺
社区卫生服务面对形形、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要求医疗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的沟通交流能力,需要集预防、医疗、健康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培育渠道不畅,具体如下。①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又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进行系统地培训,技术和知识都得不到更新与提高,造成医疗服务能力偏弱和医疗观念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求有较高的医疗、心理等素质和修养,但工资收入上偏低,如北京市2012年社区卫生人员年平均收入为7.6万元,而三级医院的年平均收入已有14万元。③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医务人员重点工作是社区健康管理,但在晋升职称时难以与大医院专门从事医疗和科研的同专业人员进行竞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竞争力,同等条件的医务人员总收入水平与大医院差距很大的现实,使社区没有优势和措施吸引到优秀人才,一些骨干为了自身发展更愿意到大医院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务人才结构[14]。
2.3 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社区卫生机构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放在首要位置,医务人员在治疗普通常见病的同时,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的个性化服务。受长期形成的以治疗疾病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很多居民存在医院提供的预防、保健等服务不是治病的思想,对社区医院采取预防保健服务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一定误区。另外,社区医院的主要功能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病人病情时,向大医院转诊会受到一些科室限制,对于大医院手术治疗后,适宜在社区康复的病人,受到大医院利益需求以及病人心理落差等影响,很难转入社区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顺畅造成居民到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3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无论是定位上,还是发展机制上都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支撑。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属性的保障机制。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重点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国家应对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建设、医疗设备等方面,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满足社区医院的实际需求。②完善社区卫生发展的各项制度。加快完善医疗保险、药物配备、健康教育与康复、家庭式医生服务等制度,使这些制度符合当前国情,可操作,能实施。③缩小医院之间薪酬差距,加大宣传社区卫生的作用和贡献,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声誉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具体如下:①因地制宜,采取多样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如充分利用轮转实习的机会,结合理论学习提高入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医学知识;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满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等。②建立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综合医院选派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医院出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同时也要选派社区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专项诊疗,从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完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机制。通过设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和完善人员晋升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职称上升渠道,吸引优质人才留在社区工作,解决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3.3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上,弱化经济效益这个评价指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①对医务人员考评,要以服务的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建立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及跟踪服务对象的数量、患者满意度和程度调查等作为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②采用科学的激励办法,对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中做出成绩、得到居民认可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荣誉和物质奖励,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5]。
3.4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纳入同一个利益团体的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利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将大医院的一些诊疗号源有针对性地分配给社区服务中心。②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技术帮扶制度,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参加社区医院的疑难病患的会诊工作,并对病人的转诊提供绿色通道。③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以及双向转诊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居民小病在社区诊治,大病到大医院治疗,治疗后再转到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分级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梅.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2):152-153.
[2] 金炜玮,陆富生.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29-30.
[3] 刘文宝.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175-176.
[4] 郭红民,陈霞,刘冰冰,等.大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72-174.
[5] 沈志洪,王晓芳,华海庆,等.关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机制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16-19.
[6] 赵炜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成本管控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69-172.
[7] 北京市卫生局:大医院预约号主要投到社区医院[N].北京晚报,2014-1-15(10版).
[8] 郭洪伟,尹文强,赵延奎,等.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164-165.
[9] 姜浩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3,10(30):77-78.
[10]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11]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将缩小社区与大医院薪酬差距[N].健康报,2014-1-16(8版).
[12]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 23(12):1042-1043.
[13] 禹颖,李海宇,刘如渝,等.对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69-1071.
[14] 曾宇明,丘鑫雄,谢俊杰,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难点和对策[J].中外医疗2008,27(12):91-92.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精神,为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现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对保障参保居民合理的医疗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制度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中,强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医疗服务的范围管理、医疗服务的定点管理和医药费用的结算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从低水平起步。要根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基金保障能力,考虑城镇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有条件的地区兼顾一般门诊医疗费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服务范围、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及标准。
(三)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城镇居民的特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一体化管理的,也可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规定执行。各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意见精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合理确定医疗服务范围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包括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范围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认真组织专家评审、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
(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在国家和省(区、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要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甲类目录药品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国家根据儿童用药的特点,按照"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兼顾中西药"的原则,适当增加儿童用药的品种及剂型。
(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原则上执行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各地也可根据本地实际适当增加孕产妇、婴幼儿必需的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及中医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新增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暂由各省(区、市)负责制定。
(七)各地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加强对高价药品、新增诊疗项目、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及高值医用耗材的准入和使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的费用负担。
三、加强定点管理
(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要根据城镇居民的就医特点和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约束作用。要根据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发展的需要,统筹确定各类医疗保障人群医疗服务定点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九)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范围和数量,具体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商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定。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所发生的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各地要根据参保居民的医疗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纳入定点范围。
(十)要探索促进参保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的管理机制,引导参保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及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对纳入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和实行医疗费用统筹的普通门诊医疗服务项目,要制定有效利用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就医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对参保居民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可适当提高基金的支付比例。
四、完善费用结算管理
(十一)要根据医疗服务范围和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合理确定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并纳入协议管理。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按协议及时结算并足额支付,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一、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和保障水平
2016年,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40元,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120元。以进一步提高参合人员平均实际受益水平为前提,合理调整和完善2016年度新农合统筹补偿政策,积极采取措施,缩小政策报销比和实际报销比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参合患者实际受益水平,2016年,全市平均实际住院补偿比要达到50%以上;乡级要达到78%以上;县级要达到58%以上;所有市级医院实际补偿比增长不得低于2个百分点,其中民营医院2015年度低于50%的2016年度必须达到50%,其它市直医院2015年度低于45%的2016年度必须达到45%。同时建立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机制,对经民政部门确定并资助参合的重点救助对象,实行“三提、两降、一免”倾斜政策,即提高新农合普通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降低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免收市内住院押金,实行先诊疗后结算。
二、深入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在总额预付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按床日付费方式改革,探索实施日间手术补偿政策。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方式改革,县级综合医院开展病种数不少于100种,中心镇卫生院开展病种数不少于30种,其它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和县、镇级专科医院不少于50%的住院病种;选择1-2家市级医院开展按病种分组付费试点改革,病种数不少于50个,出院病人覆盖率达到10%以上;在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按床日付费试点;对于按病种(分组)付费和按床日付费出院病人覆盖率达到70%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其总额限制。在全面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按床日付费方式改革的同时,选择1-2家市级医疗机构作为试点探索实施日间手术补偿,遴选部分并发症与合并症较少、诊疗技术成熟、医疗质量可控、费用水平稳定的常见病开展日间手术试点,明确病种、诊疗路径、费用标准和新农合补偿标准,合理引导、分流住院病人,减轻常见病手术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三、全面推进智能审核工作
全面推进智能审核,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核,实现医疗服务行为事前提醒、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核,提高新农合监管效率、基金使用效率和参合人员受益水平。协助省卫计委完善智能审核系统知识库;规范建立审核、申诉、确认、拒付和违规处理等程序并严格执行;协助试点医疗机构建立医院端控制系统并对照审核规则以及测试运行期审核结果,调整规范医疗行为;试点医疗机构要按照省卫计委安排积极配合做好医院端控制系统,医院新农合办要做到事中干预,避免不合理医疗行为的发生。2016年4月1日起启动试点医疗机构智能审核系统,年底,在全市实现智能审核工作全覆盖。
四、继续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新农合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新农合长效监管机制,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2016年继续以“推进政策落实,提升受益水平”为目标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今年活动以加强服务监管、强化责任追究为重点,集中整治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推动落实各项政策,提升参合患者受益水平。
五、不断完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强化协议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实际补偿比、次均费用增长比等重点监测指标的监测通报监控;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筹集、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门诊、住院补偿资金的审核监管;规范完善新农合即时结报结算和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继续贯彻落实新农合基金支出公示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内部监督,健全新农合基金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大对骗取新农合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按照省政府和省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前期准备和政策衔接工作。
六、继续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根据省卫生和计生委要求,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各单位要按照市卫计委《关于做好2015-2016年度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市卫计委按照推荐程序,将验收合格的卫生院按省卫计委分配名额于5月底前进行上报。力争通过活动开展,促进镇卫生院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就医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七、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省基层卫生人才工程(以下简称“369人才工程”)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我市镇卫生院骨干医师、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协调推动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完成现有符合条件人员的注册变更工作。积极配合、主动参与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69人才工程”各项计划的实施,发挥好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作用。
八、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将具备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369人才工程”实施范围,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及服务能力。加强绩效考核,完善资金分配制度。认真做好村卫生室健康一体机配备工作,确保设备规范使用,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强化亮点村建设,打造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全面发展、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卫室(站)。完成年度5万元村卫生室改建项目。
九、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45元,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扩大服务受益人群,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加强项目管理,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健康关爱行动计划,优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程健康指导和定期上门服务。
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严格规范开展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强化考核主体责任;指导各单位合理确定年度任务目标,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继续将服务数量及质量、居民知晓率、服务对象满意度、资金管理拨付和使用情况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探索实行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的新思路。
十一、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坚持政策引导、城乡统筹,家庭签约、分类管理的原则,以贫困家庭、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为优先签约对象,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居民健康签约服务。推广团队服务,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提供差异、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
十二、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按照省卫计委统一部署,把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作为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规范服务管理的重要抓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全面提升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感受度、信任度和满意度。加强上下联动,探索实施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及分级诊疗制度。
1.1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架构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以建立1个省级综合平台为核心枢纽,以建立市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县级数据中心为基础支撑,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平台要求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
1.2省级居民健康惠民服务信息系统
省级居民健康惠民服务“一卡通”信息系统覆盖各卫生业务应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等信息的共享和共用,重点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医院就诊服务、村卫生室等应用,以此为基础,构建县区数据交换平台。1.3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其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业务服务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监督管理子系统、与其它系统接口。
2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架构
可考虑建设省市县三级平台、分级部署的实现方式。省级平台支撑和涵盖全省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等公众服务的应用需求;市、州级平台需建立个案数据与管理中心,实现对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集中存储、检索、共享、数据交换等;区县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承担县级区域数据中心的作用,主要负责县域内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存贮与处理。应从基础设施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系统安全性。基础数据安全:平台具备性能完善的网络安全基础。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范、用户识别等信息安全软硬件系统,并设专人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与更新;软件安全:平台涉及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应具有访问控制功能,并定期进行完全备份;数据安全:采用数据库备份策略;对数据和资料的访问设置权限;关键数据的修改记录必须记录操作日志;关键、敏感的数据的存放需进行加密处理。云技术部署方式。省厅级统一采用集中部署方式,完全可以和云计算方式的集中部署,多点复制,保持系统健壮度的方式进行融合式的部署,并为以后云计算方式的完善部署,提供了基础设施、网络框架、软件体系的必要条件。县(区)级按照省内统一的标准和功能规范,进行部署,同时市级平台可以部署成虚拟平台。
3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
3.1业务服务子系统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档案为中心。个人档案提供个人基本人口学资料、行为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主要健康问题、就诊、体检和健康影响因素等资料的管理,包括档案的新建、更新、查询与浏览等。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特征结合构成家庭健康档案,而家庭健康档案与社区特征结合则构成社区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内档案迁移的管理,包括迁入、迁出。(2)基本医疗服务管理。包括门急诊、住院、医技、药房等基本业务管理。系统中要嵌入《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以协助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在上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增加疾病库、临床路径、诊疗导航等,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基础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计划生育、疾病控制与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卫生服务要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对公共卫生管理过程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分析、信息反馈、数据共享与交换等。辅助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公共卫生相关的业务服务。(4)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应实现如下目标:个人健康诊疗信息查询;健康资讯和管理;网上门诊预约和计划免疫接种预约;用户管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5)远程医疗服务子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特别是远程集中阅片),以及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远程医疗卫生技术教学培训。
3.2业务管理子系统
(1)基本药物管理。基本药物管理系统包括药库、药房等管理功能,起到监控药物使用、规范用药行为等作用。系统嵌入《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内容,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批准文号作为药品统一编码,并与全省基本药物目录网上采购平台的数据对接。(2)业务运营管理。主要包括门急诊收费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统计、分析及查询和咨询等综合管理模块。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通过系统动态监控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运行。(3)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系统可大致分为医疗机构使用部分与卫生行政部门使用两部分。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对医护人员前端工作情况数据的直接采集,以及服务态度等定性指标评分录入汇总,依据绩效考核体系规定,进行量化考核,为分配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卫生行政部门使用部分。直接采集绩效考核信息,依据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提供单位的绩效考核信息,并提供单位绩效的量化考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