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仅能够维持和提高居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普遍发展,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保障是国际通行做法。那么,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怎样,如何建设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间政府责任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公共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责任
加强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乡镇“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经费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责缺失有关。均等化取向下的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应在划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整合基层卫生资源,创新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切实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保障公共卫生机构有效运转。
一、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
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包括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等卫生服务机构。我们认为,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乡镇卫生机构经费紧张,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财务状况更是困难,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的背景下,“以医养防”现象严重。其次,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特殊性,医疗卫生人员的成才周期较长,而现有环境又难以留住人才,从而使得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第三,由于经费紧张,使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设备落后,难以有效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中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机制性原因。首先,政府投入不足。分税制下,卫生机构一般下放到地方各级财政,使得上级财政对地方卫生机构支持不足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基层财政普遍困难,基层财政的卫生投入也逐步减少,但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用在工资支出上,即财政收入主要用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总之,乡镇可用财力减少,使得卫生经费投入也相应减少。其次,盲目的市场化改革。政府投入不足,使得卫生服务机构为了补偿经费不足部分,无视卫生服务的特殊性,盲目推行市场化;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医疗收入占到了乡镇卫生院收入的绝大部分。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竞争,使得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内部运转效率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等问题。同时,具体到乡镇卫生院这一级,防保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医疗机构不分,导致有限的公共卫生投入支出效率低下,进而使得“重医轻防”问题更为突出。
二、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卫生是采取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社会公众健康,是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基本健康保障的基础性工程。基本医疗服务,指针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所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当然还包括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采取政府、社会筹资与个人筹资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以保障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非基本医疗需求,作为一种私人消费品,政府不提供统一保障,可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当然,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以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总之,基本的医疗需求与非基本的医疗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为市场监管,以解决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基本的医疗需求可以通过补贴买方、医疗救助等形式来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
三、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1.划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相对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需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因此,为了明确政府责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划定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我们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应包括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当然,如何划定还存在争论,而且,源于地方财力的不同,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也可有所扩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需要相应的财力保障。首先,公共卫生服务的溢出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中需承担不同责任。其次,中央财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项目给予补助。第三,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财力状况划定筹资责任,对于财力严重不足的县、乡,上级财政应予以倾斜,适当减少基层配套比例。
2.创新公共卫生运行机制
为避免“以钱养医”造成的重治轻防现象,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支出有限的背景下,有必要创新公共卫生运行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效率。首先,应该使防保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乡镇卫生院内部实现分离,分开核算,防保机构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应在经费、人员、编制方面充分予以确保。其次,通过“以钱养事”、“花钱买服务”的形式对村级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这既可以调动下级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益。
3.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虽然面临着诸如保障水平底、受益面窄等问题,但仍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调查发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这既有利于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又使得政府能够把有限财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中去,并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财力保障。因此,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乡镇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必须将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与乡镇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吕卓鸿. 政府承担公共医疗卫生的理论基础和范畴界定[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02).
[2] 徐 勇. 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1、县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背景
目前我国在卫生工作方面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导致卫生事业结构失调,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弱化,另一方面,医疗服务能力差。在传统的卫生管理体制下,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多竞争少协作,使得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等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革传统的卫生管理体制。通过实施县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将县、乡两级医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以县带乡、以乡促县的发展格局,促进县乡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2、影响一体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目前的县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一般是由一个核心医院牵头,对一体化范围内的其他医疗机构在人员、技术或者设备上进行帮扶,甚至参与其管理。县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在实施中会碰到很多体制,所以,一体化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赋权给核心医院,由核心医院去做县域医疗资源整合的具体工作。而影响一体化实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有以下四点:
①核心医院对其他医疗机构管理层人选的决定权;
②核心医院对其他医疗机构普通员工的人事管理权;
③核心医院对其他医疗机构的其他业务方面的管理权限等;
④核心医院与其他医疗机的利益关联度。
3、各地一体化模式的分类
以上4个关键性因素还可以作为标尺,将不同地区的一体化分为2类:紧密型一体化模式与松散型一体化模式。
3.1紧密型一体化模式
(1)核心医院主导着对乡镇卫生院管理层的任命权;
(2)乡镇卫生院人员的人事关系全部划归核心医院,打破乡镇卫生院引人难、留人难、育人难的瓶颈,实现优秀医疗人才的下沉;再加上考核与薪酬权力,核心医院就可以实现对员工的自由调配,实现人才县到乡、乡到县、乡到乡的多向流动;
(3)核心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有财务、后勤、药品耗材等方面的管理权;
(4)一体化并不改变核心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独立法人地位,但由于一体化关系,核心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协作关系,对人员、业务和设备等能够实现有效的统筹和整合。
我国河南安阳县[1]、郑州金水区[2]、陕西阎良县[3]等地的一体化实践,便是紧密型一体化模式的代表。
3.2松散型一体化模式
(1)核心医院仅派出帮扶人员,给予业务上的帮助和指导,并不参与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工作,或仅参与部分业务的管理;
(2)乡镇卫生院人员的身份保持不变,核心医院派出的帮扶人员的人事关系也依然保留在核心医院。在考核、薪酬等方面,核心医院完全管不到乡镇卫生院的员工;
(3)核心医院不参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后勤、药品耗材等方面的管理;
(4)核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是独立法人,独立核算;核心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存在着竞争关系,很难实现对人员、业务和设备的有效整合,帮扶工作难以建立长效机制。
甘肃陇西县[4]、陕西千阳县[5]等地所推行的县乡一体化,便属于松散型一体化模式。
3.3两类模式的综合比较
以安阳县、金水区、阎良县、陇西县、千阳县等地推行的县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为例进行综合比较,比较的维度是上文提到的4个关键性因素。
每个维度分别用“3”、“2”、“1”、“0”这4个数字来表示权力或关联度的“大”、“中”、“小”、“无”。
序号 地区 特征比较
对管理层的决定权 对普通员工的人事管理权 其他管理权 经济关联度
1 安阳县 3 3 3 3
2 金水区 3 3 3 3
3 阎良县 3 3 3 3
4 陇西县 0 0 1 1
5 千阳县 0 0 1 1
4、两类一体化模式的评价
对于这2类一体化模式,分别从患者的角度、医院的角度、医疗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评价。
4.1对紧密型一体化模式的评价
(1)从患者角度看,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和乡镇卫生院低廉的收费,病人离优质医疗资源更近,看病更方便。
(2)从医院角度看,一体化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以安阳县为例,2012年,总医院年门诊263013人次,同比增长13.71%。年住院36301人次,同比增长16.88%。全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门诊人数达到40.98万人,新农合患者县外转诊率为37.9%,较去年下降了近10%。
(3)从医疗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的人事关系都属于核心医院,极大地增强了核心医院的人员调配权,实现了技术下沉、人才下沉、服务下沉目的,打破了乡镇卫生院引人难、留人难、育人难的瓶颈;同时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都留在了当地卫生院就诊,危、急、重病人能够及时转诊到核心医院,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期的病人,又可以从核心医院转回乡镇卫生院继续治疗,“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逐步实现。
4.2对松散型一体化模式的评价
在松散型一体化模式下,医疗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帮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限,也难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帮扶管理工作不实的情况也有发生;人事管理机制不活,县乡两级医务人员流动机制无法形成,严重制约了一体化工作的拓展和延伸。
松散型一体化模式,无论是对于解决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对于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架构问题,或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总体来看,紧密型县乡一体化模式效果更佳,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县外转诊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掘基层的医疗需求,解决了几十年来乡镇卫生机构没人愿意去、去了留不住的问题,解决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资源不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需求不相适应的难题,更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趋势。推行这种新模式,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对卫生工作挑战的良策,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阳县医改在全国叫响“安阳模式”
[2]《金水区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汇报材料》
[3]阎良卫生县镇村一体化管理
【关键词】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整合;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实现首先体现在能否建立一个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高效率的卫生体系,这个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模式应该是:卫生服务提供行为应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要全民覆盖和可及;要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要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基础;要政府主导下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卫生规划,多部门合作,使服务提供更加连续、公平、有效、高质量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期望。
1.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与挑战
1.1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大方面”和“八项要素”。四大方面包括:①促进健康;②预防保健;③合理治疗;④社区康复。八项要素包括:①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②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③基本的环境卫生;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⑤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⑥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⑦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⑧基本药物的供应。
1.2中国初级卫生保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其一是初级卫生保健的范畴要随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求有医有药,而且追求健康长寿。同时人类疾病谱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肺部疾病、精神病等)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据WHO估计,全世界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造成的(不包括艾滋病),慢性病已经成为各国疾病负担和医疗成本的主要来源,如果防治不及,会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慢病患者需要从不同的服务提供方那里接受长期、复杂的治疗,包括早期预防、疾病治疗和社会照顾等,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难以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难以为患者提供连续、统一的医疗服务,而且会造成无效的、不安全的治疗和重复治疗,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健康,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二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保健与需求上升到重要位置。
其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使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要从理论上、技术上、方式方法上适应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势,初级卫生保健势工作必具有新的内容与任务。
其四是中国目前的基本卫生保健保障制度只重视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而不是事先的预防。卫生服务提供中缺乏预防保健干预措施,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之间相脱节,只管病人进了医院后的治疗,而不是从源头上减少病人进医院的次数。这种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服务模式不仅在宏观上不利于在宏观上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而且在微观上会因忽视个体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服务的提供从而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若不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转变服务提供的模式,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医药负担将会日益加剧。
2.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对卫生服务整合的意义
卫生服务整合是为了提供连续、无缝隙、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为构建整合型的高效有序的卫生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包括各种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医院,要提供多个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初级卫生保健是卫生服务整合型体系的核心与基础,也就是说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制度建设的好坏是衡量卫生服务整合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及其健康促进一体化的服务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卫生改革的重点。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陆续提出构建整体化服务提供系统的构想,旨在通过这种整体化体系的变革提供整体卫生保健服务,实现卫生保健“安全、有效、有效率、及时、公平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3.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的平台与实践形式
而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和农村生体系这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国实践中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整合形式有:健康管理团队、全科医生团队、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服务模式等均是对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
4.初级卫生服务保健体系建设的重点
4.1促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及其健康一体化服务。
进行预防保健、门诊、住院、家庭康复之间的横向整合,使患者在不同阶段所接受的服务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甚至社会服务等有机整合,尽快弥合医学学科间以及医学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裂痕,改变症状驱动式的医疗模式,坚持防治并重和立体健康理念,同时促进专科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提供,并在初级服务、专科服务乃至临床关怀机构之间建立无缝链接,使得患者在提供系统甚至家庭都能获得综合的服务,服务提供行为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全民覆盖和可及,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形成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连续的保健服务链。
4.2构建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建立整合型卫生服务的基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协同推进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降低参保人员社区就医自付比例等措施,引导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医疗服务。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减轻了参保人员费用负担,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就医与支付管理,建立参保人员利用社区服务的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与医疗保险支付体系的真正对接。关于门诊大病,建议对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推行疾病管理,采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大医院和社区签订联合医疗服务协议的方式,对转诊程序和费用支付衔接办法进行明确约定。关于普通门诊,探索地区可借鉴英国经验,对参保人员试行社区卫生服务守门人制度。推行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绩效考核。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审核、监督办法与指标,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按绩效付费,强化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用经济杠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出发点,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基层卫生投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逐步缩小城镇卫生差距,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目标任务。在全市建成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市镇两级、镇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健康需求。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新型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城市二级医院通过上下联动、对口支援等方式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农村转移。加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镇卫生院。云阳人民医院纳入公立医院管理改革范畴。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以政府举办为主,实行一体化管理。按照每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和站的建设必须符合《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全市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分别为:云阳镇丹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阳镇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胡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云阳镇丹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丹凤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2.云阳镇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云阳镇横塘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云阳镇荆林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大泊分中心
4.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练湖中心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河阳分中心
5.开发区胡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埤城镇胡桥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前艾分中心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由镇卫生院、分院和村卫生室组成,坚持政府举办,实行一体化管理。每个建制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3000-5000人口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非建制镇卫生院,设置为卫生院分院。所有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定建设标准。全市设建制镇卫生院12个、建制镇卫生院分院9个。
三、服务功能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收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残疾人康复指导和恢复训练、精神病人管理和心理健康指导、计划生育技术宣传和指导、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处理等。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慢性病治疗,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等。
(二)镇卫生院: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康复等综合卫生服务,同时负责辖区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指导,对乡村医生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
四、人员编制
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2人的标准核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8人的标准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数,原则上镇卫生院一般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1~2名。卫技人员所占编制不低于总编制的90%。
五、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一)严格准入制度。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低成本的服务,维护其公益性质。
(二)转变服务方式。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对区域内居民家庭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双向联系,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着重开展居民常见病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服务等工作,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降低收费,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
(三)建立分级医疗和转诊制度。制定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标准。加大二级医院对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力度,通过采取临床服务、人员进修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重点对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临床诊疗技术等进行帮扶,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二级医院医生申报临床、口腔、中医、预防类别的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一年。
(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严格人员准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以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完善人员考核及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技术能力、工作绩效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医疗卫生服务要以民为本》。我不是一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关心、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情理所在。能够参加此次渝东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论坛,我深感荣幸。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谈谈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更凸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要建成渝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就自然承载着要把建成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当前困扰老百姓最大的难题。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健康!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病怕没地方看,即使有地方看,也怕遭遇高额的医疗费用!我们从老百姓的眼里只看见了一个字——难!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申请低保的人,他们找了工作,在劳动,也有收入。他们仍要申请低保,为什么?他们诉说着同一个理由——劳动所得不是用来吃饭,而是看病吃药!
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生了小病,没有钱,就不去看医生,一拖成了大病,更无钱医治,再拖就无药可治了。
诸如此类现象和问题,不胜枚举。
我们常常还听见很多人这样说,我们不怕穷,就是怕生病!穷了可以慢慢来改变,但是生了病,即使再富的家也会搞得穷!那些处在贫困边缘的人们,很多人不是因为懒,不劳动,而是因病而致贫、因病而返贫!
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老百姓也有意见。但是无论我们诉说太多的理由,强调太多的原因,寻找太多的借口,老百姓都不会去管,都不会去听,他们只会关心三个问题:一是能否看得了病,二是如何才能看得起病,三是怎样才能看得好病。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这三个问题呢?我以为,就是要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了病的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建立一个以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常言说:音乐无国界!那么医疗卫生服务呢,没有地界!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摈弃传统观念,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利用好卫生资源,推动渝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知道,渝东北地区各区县关系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渝东北地区具有非常明显和突出的优势,一些课题和项目在国际上均属领先水平。因此,对于来讲,必须建立一个三、四级并存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片区、区县、镇乡、村社四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各区县要建立三级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区县、镇乡、村社三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明确各个层级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层级管理,真正建立起“小病在村社、一般疾病到镇乡、重大疾病去区县、特大疾病进片区”的渝东北地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要认真调查渝东北地区现有的重点医院、厂矿医院、私人医院、乡村卫生所、个体行医点等各类资源,及时编制出台农村、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增添服务设施设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三是要在建好梯次医疗救助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为主,推行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等办法,分类建好农村农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三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医疗卫生改革。
四是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老百姓认识到医疗机构不仅能够提供医疗诊治服务,还能够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使他们起树立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
五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做到疫情网络直报、村村通电话报告,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报系统,全面提高公卫事件处置能力。
六是要大力改善服务环境,努力把医院园林化、病房家庭化的理念用到医院的建设上,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病人的治疗和养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要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多方出资的筹资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将医疗卫生经费,特别是疾病防控、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卫生项目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加而增加,确保资金落实,真正用到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去。
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畅通投资渠道,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小病不要钱,大病花小钱,重病少花钱”的公共医疗卫生长效服务体系。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治防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增强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能力,通过抓好爱国卫生运动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抓好健康教育培养老百姓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通过抓好老百姓健康档案的建立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3、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水平提高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好病的问题。
我理解,一要抓好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强化卫生法制的学习,加大医疗卫生市场的整顿,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从源头上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要积极引导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打造自身特色,创造自身优势,全方位开拓服务领域,为老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强化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业务骨干,聘请名医“传帮带”;抓好业务尖子的进修深造;高薪引进突出贡献专家和退休专家充实业务科室,传授技术,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择优安置涉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卫生系统工作;广泛招聘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基层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功能,使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无病无痛、无忧无虑的生活。
关键词: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53-02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在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
1 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
3 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
4 全科医疗服务。(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
5 社区康复。
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 社区卫生诊断。
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医疗设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我国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美国把GNP的16%花在卫生保健上,英国的花费为GDP的7%)相比,差距甚远。医疗卫生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工作管理设备,致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受限,诊治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基本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同虚设,既占用了医疗资源,又丧失了卫生服务能力。
(二)人员经费难到位,缺少长效保证机制 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过低,拨款迟迟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务人员编制受限等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钱、缺人”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基础建设不足,而且卫生机构的经办人员没有盈利,缺乏激励机制,致使基层服务站缺少全科医生,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效保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初诊层次低,就医信任度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和优秀全科医生的缺乏,又直接导致了其初诊层次的低下,社区服务的初诊仅停留在头疼感冒等小病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都不能得以实现。居民就医信任度的不足,使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却“门可罗雀”。
(四)监管力度不足,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只做表面文章,下级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很多具体实际的医疗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政策出台了,可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居民感受不到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也能达到6%,而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太低,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医疗费用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到6%还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将会增加2 000亿元以上。而且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2011年,即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 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可见,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之大。如果拿出此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环境的改善,必要医疗设备的购置,那么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将会大大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将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高效配置
医疗保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由于其信息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性,加之消费者感情方面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花费时间仔细对比不同医生的诊治,而且也不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应该”花费多少钱。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价格信息的不完全,导致消费者错误选择的机率较大,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个人诊所,没有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居民,为省去大医院的看病效率低问题,只能选择个人诊所,而又由于前面所述医疗卫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昕之任之”。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诊所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为居民服务。
另外,一些二级医院存在“看病少”等问题,造成了医疗设备和优秀医务人员的浪费,因此可考虑把一些二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全科医生的培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型医院的转诊、会诊等衔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监管等工作。做到现有医疗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配置。
(三)提高初诊层次,分流大医院病员
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二级医院的介入,全科医生的增加可以部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缺钱、缺人”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诊层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诊治不再只停留在感冒等小病上,不仅使其预防、保健、教育、上级医院诊治病人的后续康复等功能得以完成和实现,而且对于大型医院看病人员的分流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些原本可去也可不去大医院看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诊治,既省去了看病者去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又对大医院的工作量进行了缓释,还使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忙碌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归属大型医院,设置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缺乏,一直是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适当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归口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归属上级大医院,一切行医标准遵从大医院,而经济进行独立核算,当地财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维护其医务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也可以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扩展社区卫生的诊治面,增加社区居民就医的信任度,实现良性循环。
(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行医效率
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网络为平台,统筹层次逐步由区提高到市,做到定时信息更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预防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统一安排定时检查,以防止综合性并发症的产生,对老年人可进行上门体检服务等。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操作便捷,存取方便,输出方式灵活,可多用户共享,辅助决策,随访提醒等功能。
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建设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异地就医难问题。有些省市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用城镇居民的医保卡号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用户账号,这样就解决了病人ID号唯一的问题。病人去医院就医时,可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
一、实施范围
从现在开始到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市符合条件的镇、街、区和市直医院全面实施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上级试点安排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全面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分级分工、高效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将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㈠整合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康复医疗机构。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残联康复资源与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各种不同康复需求的伤病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根据需求有计划、按步骤地设置康复医院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病院、慢性病院、残疾人康复医院或中心、养老服务网络等)。
㈡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建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室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镇、街、区村卫生室设立康复室(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纳入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㈢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区卫生院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发育异常、视力低常、听力异常或疑似残疾等儿童应及时转诊。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
㈣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医院或镇、街、区卫生院(室)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组织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镇、街、区卫生院(室)实际困难。积极与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支付办法和报销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积极推动康复医师多地点执业,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康复就医需求。
㈤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将康复知识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康复治疗技术定点培训医院作用,大力开展康复技术进修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区卫生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适宜技术和设备。加强专(兼)职康复技术人员培养配备,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加强对养老院、护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扶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功能,提高城乡居民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意识。探索制定康复医疗服务标准规范。
㈥充分发挥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市康复医学会的各项活动,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专家队伍,建立市、镇、街、区两级康复医学专家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指导本区域的康复医疗服务人才和技术建设,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相关检查指导工作。
四、试点原则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卫生局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残联、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㈡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镇、街、区要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包括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㈣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专业技术在康复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小、便、灵”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技术项目,为群众提供简、验、便、廉的康复医疗服务。
五、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制定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具体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等,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定期调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适时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㈢中期评估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持续整改提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㈣总结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终末评估,对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镇(街道)、各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基线调查,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政策,做好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㈡实行目标化管理。卫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督导评估,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镇、街、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搜集,安排专人逢双月底前报送工作信息,并做好试点工作文件、资料、照片、录像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规范管理。
㈢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卫生、人社、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好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有关要求,按规定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一、四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县1小时医疗服务圈。进一步充实医疗机构人员、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水平,完善相关功能科室建设,2015年底完成二甲医院创建工作。继续加强中藏医院能力建设,扎实做好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重点把上寨、南木达、中、上杜柯四个卫生院作为县内片区基层医疗中心。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针对现有设备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进行专业培训,力争做到设备不闲置并合理使用。力争2015年底为乡镇卫生院逐步配备医疗急救巡回车辆、配套车载医疗设备。常态化开展义诊、巡诊活动及医疗卫生急救工作。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急救点建设,规范急救服务制度和程序。加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远程会诊信息系统、县医院能力等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用。
(二)加快推进建立地方病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按照《县地方病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开展工作,重点抓好人员培训,做好试点前期准备,确定好发展方向,抓紧完成设备采购,立即在所在乡村进行康复医疗试点工作,同时将康复医疗与持续开展的义诊巡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村医签约服务、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等医疗改善措施结合,进一步缓解就医难问题。
(三)扎实推进“农牧民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居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疾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卫计局将组织人员定期在12个乡镇学校中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培养基本健康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使农牧民健康素养普遍提高。
(四)全面启动省包虫病防治试点县各项工作。继续加强对群众进行包虫病病情调查,免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二、卫计常规工作
(一)以满足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卫生服务网络
1、优化调配卫生资源。界定不同类型的卫生院功能,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上寨、南木达、中3个卫生院建设;组织开展地方病慢病康复理疗服务体系建设。
2、重视“网底”,做好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做好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等工作中的作用。
3、提升水平,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为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作用,加快完成县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努力做好县医院创二甲工作。继续推进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二)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减少群众易患病
一是提高认识,加大艾滋病、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积极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二是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完善应急机制,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和演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将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长期的惠农政策,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一是进一步简化并规范报销程序,切实方便群众;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把准入关,加大督查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同时加强对收费行为的监管,使其严格遵守物价政策,规范执行收费标准。三是加大新合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新合政策得到更多群众理解和支持。四是坚持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四)以行风整治为重点,加强卫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大人员考录、招聘及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沟通协作。按目标任务继续培养全科医生及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
我国首个
医卫服务体系规划
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以下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6张的发展目标。此次印发的《纲要》除了首次对医院床位有了量化指标外,还对行政区划、专业局限、军队、民营等社会医疗资源都有了统一布局。
平衡公立与
非公立医院的关系
我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其中2/3又在大医院,社区和农村占有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这导致了大医院门庭若市,一号难求,小诊所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纲要》中提出分级设置各类公立医院,县级原则上设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等措施,就是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在不同的属地层级实行资源梯度配置是一项重要举措,地市级及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省部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考虑,重点布局。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完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政策亟待“落地”
此次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重塑:一是分级设置各类公立医院。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办医。三是科学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床位数、大型设施配备等,支持社会办医院扩大床位规模。优先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四是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远程医疗。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解忧。
此次明确了目标与路径的《纲要》,仍需落实细节与执行力,“纲举”之后更需“目张”。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靠收费维持运行,这给公立医院建立了不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公立医院出现一些不良的趋利行为。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其实是让公立医院回到正常的运行状态,公立医院不能靠病人来发展,而是靠全民来发展。
各类医院职责不同
公立医院 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规划设置要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对于需求量大的专科医疗服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专科医院。
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控制床位的过快增长。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考以下指标研究制定本地区公立医院床位层级设置: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市办医院床位数0.9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0.45张,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调减至0.15张。实行分类指导,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3.3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