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第1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 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 现状 认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各行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国家竞争的微观主体,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特别是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尽快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以更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为此也专门制定了重点培育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国内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需要深化的几点认识。

1 规模经济——大企业战略的基础

一般认为,大企业的优势主要源自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技术的演进是大企业得以产生和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这种认识,也是我们现有的关于大企业知识的主要理论渊源,它为我们指出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规模经济一般指的是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如图1所示,在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最低有效规模,MES)之前,当产量从Q1增至Q2时,平均成本也相应由AC1降至AC2。这里M点非常重要,它的经济学意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规模经济性决定了市场上每个竞争者为了继续生存所必须占有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某一产业中进行竞争并能获利的企业数目的上限。

2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结构有了根本的改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例如,代表着中国内地大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中国500强”,其1998年度的平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人均收入、资产利润率及销售利润率仅相当于当年“全球500强”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当年“全美500强”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是处处可见的东西;不仅如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发现,“规模不经济”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张军,2002)。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变目前中国企业规模结构现状,有效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国内企业也纷纷制定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长远规划。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比如在企业规模的确定上,片面强调越大越经济,却忽视了规模经济实现的条件,结果出现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规模经济层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致使企业难以针对自身症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规模经济的实现上,错把规模当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业本末倒置,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因此,在我国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企业航母”、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时候,重新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应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

3.1 区分规模经济的两个不同层次: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大型、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作业,从而大量减少单位产品的设备投资,大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而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规模的放大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可能经得起暂时的亏损,有能力开发风险大但同时盈利性也更大的产品,可以大量减少广告促销费用,有利于发挥现在商标和企业商誉的潜在价值等。它可以指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若干个工厂(或生产线)实现横向一体化,或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不同阶段的工厂(或生产线)实现纵向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多样化等三种途径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工厂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要相对小得多。一般来说,工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而对于仅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持警戒的态度。

从上讲,规模的性首先是工厂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规模经济。没有工厂规模经济的企业规模如无源之水,是难以长久的。实际上,我国不少企业首先急待解决的即是工厂规模经济,这在机械、、汽车、炼油、和钢铁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工厂规模不经济严重了企业的创利能力,也使大企业缺乏成长的空间。因此,重新明确工厂规模与企业规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辨别自身规模经济的缺乏来自哪一层次,从而对症下药,制定正确的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形成有规模无效益的局面。

3.2 规模经济必须基于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规模不等于效率,规模是效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规模只有与其竞争力挂起钩来才会显出实际意义。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对于正在致力于规模扩张的大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公司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动所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选取最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致力于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是通过分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甚至缩小企业的规模,使之集中于主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变化即是基于对规模的重新理解,即规模不只是总的规模,而是具体在某些产品、产业上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能力带来企业规模扩张,而规模优势又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注意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加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规模经济须动态化

规模经济的大小一般也会随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技术获得发展、产业渐趋成熟的时候,规模经济也常常随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例如,在钢铁产业,微型工厂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垂直整合工厂,大大降低了最低有效规模的水平。同时,这些变化未必一定均匀地出现在公司的所有活动中。有时,改变规模经济并不导致公司规模的直接扩大,而很可能激发某一产业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链中某一具体阶段的专业厂商的出现。

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决定了规模经济概念的动态化,也意味着公司的有效规模应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规模经济包含的实际上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实务中切忌将其教条化。

3.4 规模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双重观点

如前文所述,技术水平是决定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内、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条件来看,除了一国的经济与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影响规模经济外,交易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场的制度层面,产权界定不清、信息公开程度低、法制软弱、市场封锁,在基础设施上,运输途径狭窄、运输成本高、信息传递慢,则市场半径必然很小、市场的规模难以扩大,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内部条件考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实现的重要因素。规模经济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而且规模越大,这种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也在提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术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招致的也很突出。所以,规模经济还要求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对我国目前的大企业来说,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已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概念,由这一点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 刘怀德.论国有经济的规模控制[J].经济,2001(6)

2 胡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J].经济学动态,2000(11)

3 于立.实施大企业战略应澄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济,1998(2)

4 宋云.并购战略与规模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3)

5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第2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规模经济;生存技术法;影响因素;电子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27-02

1 企业规模、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

简单地说,企业规模就是指企业的大小,可以从企业投入或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企业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从企业产出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规模正是这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两者的统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果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则会形成规模不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规模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从而获取最大限额的规模效益。

2 影响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上讲,在一定时期,企业的规模大小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整体技术发展状况这一经济力量。从微观上讲,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力量。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技术发展状况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会随着企业资本积累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生产工艺特点也不同。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或生产大型及成套设备,或均匀而大量的生产的行业。更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如采掘业、化工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第三产业及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如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这类产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大,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3 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

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 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 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 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 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最佳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佳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5 结论

总的说来,电子信息产业中大企业容易做大,该行业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规模效益的小企业。中型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近年来大企业数目较稳定,但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当然,我国电子百强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规模上还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之和尚未超过IBM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以上分析说明我国电子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强,扩大规模外还要注意加强合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朱涛.大型连锁企业最佳规模的测度及其构建[J].江苏商论,2007,(06).

[2]刑冠.企业边界的确定:生存技术检验法在中国的运用[J].甘肃农业,2006,(12).

[3]颜帮全.论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J].学术交流,2003,(11).

第3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 并购 企业集团 产业组织政策

企业规模是指生产资料、职工等生产要素和产品产量在工业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表明了企业组织的大小。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企业规模经济。企业扩大规模,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企业内部成本,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简而言之,生产规模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准。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从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先进工业国家的企业小得多。2003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433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2名的沃尔玛和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总和。

从单个企业规模来看,将2003年世界500强的前2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中国100强前2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比较,我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营业收入的18.5%,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24.5%,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十的大众汽车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

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的排名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其拥有的大公司数是呈正相关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大公司的数量还不多。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六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与我国经济总量所处的位置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这11家企业,所涉及的产业主要是能源、电信、金融和贸易,没有一家是我国主要产业的制造业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这使得我国产业部门的企业缺乏基本整合市场的能力,导致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状况十分明显,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利用大规模生产经营降低成本,从而不能以低价格优势去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产业及企业的发展。

我国发展企业规模经济的对策

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的有力措施,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在并购中应注意:

并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根据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并购,鼓励一些产业的优先发展,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资源的动态平衡。同时,政府还要从宏观上控制并购的规模,既防止因企业规模过小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又不至于并购过度而形成垄断,影响竞争。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信息资源。

并购应以水平一体化战略为主。并购可采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三种战略。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现纵向渗透和扩张。混合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以上三种战略具有层次性,作为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水平一体化是垂直一体化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受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水平一体化程度较低,垂直一体化程度更低,而混合一体化更是寥寥无几,这严重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使大型企业难以形成。根据这一现状,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应以水平一体化战略为主,加强主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开发,使主业趋于有效规模,在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再采取垂直一体化战略,待到垂直一体化基本实现,就应创造条件采取混合一体化战略,以期最后形成国际化大型企业。

完善上市公司并购机制。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并购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我国数十万国有企业中,上市公司只有数千家,因而大批企业通过换股的方式实现并购尚不可行,因此应加速发展资本市场,以解决企业并购中的资金困难。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对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作出科学的决策 企业集团的规模是否合理,要用规模经济来衡量。首先,提高企业集团进入壁垒,对达不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限制其产生,对不适应集团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实行淘汰制。摘牌的要坚决地摘。其次,支持同行业内具有较大优势的集团公司对行业内其他集团公司进行控股、参股,形成更强大的企业集团,以减少雷同企业集团的数量。

重点培育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当务之急是要把企业做强,因此,在并购的过程中通过联合,集各方优势于一体,由此产生相应的协同效应,以实现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集团形成和扩展中的企业联合应以企业的自愿为前提,以资本联接为纽带,以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为基础,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规模效益为基本目标,注重市场调研和风险分析。

集中资源组建专业型企业集团 实践证明,一个或几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对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各产业来看,企业集团应收缩经营领域,将无关业务剥离出去,突出主业,发展独具的专业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使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质量和品牌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制定政策推动发展规模经济

在促进企业规模经济活动中,政府不应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是为企业创造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条件,既要促进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又要防止过度集中形成的垄断,政府的职责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制定政策并建立产业政策保证体系。推动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及不断升级,需要将产业政策细化,明确不同时期的产业主攻方向,促进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在每一重点产业中选几个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实行政策扶持,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和利益调整时,通过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国有资产利润分配政策、财税政策、外贸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改革政府管制模式。市场化改革要求改革政府调整产业组织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采取“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新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的“并”、“转”、破产退出,使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的不断形成。可以说,“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和增强我国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然而,对产业组织进行良好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推动。

制定产业进入壁垒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对规模经济要求,确定进入某个产业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允许新建企业进入。标准的设立应以最小最优经济规模(MES)为基石,同时考虑生产技术、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因素;标准的内容应是投入生产要素的规模、产品、品种、生产批量等。通过设置适当的进入壁垒,限制小批量的企业进入某产业,防止产业进入过密、竞争过度。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第4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变量;资源型企业;最佳规模边界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07-03

20世纪初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理论界一直以规模的大小来衡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也成为当时的主流。福特制危机之后,人们开始发现规模并不是决定企业成长的一切,由此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等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凸显再次对企业运营方向提出了挑战。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1992年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三个灵活合作机制以实现减排。自此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升温,尤其是对后京都时代不同国家到底承担何种减排任务的争论不断。气候变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和企业运行的冲击也在日益凸显。节能减排成为企业运行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企业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或节能减排势在必行。然而无论是转型或者通过技术流程的优化、信息化等实现节能减排都表明,环境变量已经成为企业运行的内生变量,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环境问题与经济效益问题的关系,将很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环境变量成为企业运行的内生变量,企业运行的最佳规模边界也将随之变动。企业应该确定一个怎样的规模,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赢利,又能使环境达标?正是在这两难困境中,本文通过对企业规模边界理论的回顾,在遵循企业最佳规模衡量的一般性标准的基础上,力图将环境变量纳入研究的框架中,即将环境因子纳入到衡量资源型企业最佳规模的衡量体系之中。

一、不同经济学学派对企业规模效益及其边界的阐述

1.亚当·斯密基于劳动分工视角的古典解释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开篇就以制针工厂的分工为例,来说明劳动分工同专业化生产共同对生产效率提高的意义:分工不仅节约了劳动者之间变换不同工作而花费的时间,而且由于长时间专注于一个工作细节会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并增加工人的劳动技巧。分工能够提高效率,为了得到更大的效率,企业就会进一步扩大规模,而规模越大,分工的效率就会进一步提高,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事实上,分工与效率的提高,不仅使生产规模扩大,而且也为马克思所说的局部工人和专有工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密定理是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的一种解说。但其缺陷就在于无法解释垄断的发展趋势与竞争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个斯密悖论。该问题由后来的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提出的产业周期理论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2.马歇尔的规模报酬三阶段论及马歇尔冲突的产生

马歇尔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中详细分析了制造业中的大规模生产问题,指出了大企业在技术、人才招聘、采购与销售等流程以及管理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等等。这些优势构筑了大企业的规模经济,具体而言,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前者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率提高形成的规模经济;后者则是企业间的分工和布局、联合等过程形成的规模经济。在分析完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之后,马歇尔进一步区分了规模经济报酬变化的三个阶段,即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

规模经济报酬变化的三个阶段包括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规模保持递减阶段,而马歇尔提出规模经济报酬三阶段的数量依据就在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的比较,正是二者之间的比较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和最佳规模收益。

正是在分析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之时,马歇尔还发现了竞争与垄断之间的冲突,即大规模可能引发垄断,而垄断又进一步阻碍竞争,这就是“马歇尔冲突”。不仅如此,大规模的企业进入垄断阶段之后,从规模效益角度看也开始步入规模不经济阶段,即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该问题就是前述斯密定理中隐含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被讨论和提出。当然,马歇尔冲突被后来的经济学者如罗宾逊和张伯伦等人进行了补充和解说,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

3.马克思提出用空间拓展弥补时间损失的规模效益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11章协作一章中,对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起点的协作和手工工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列举了协作生产的诸多优势,而正是在协作中产生了一种社会生产力,这种社会生产力是单个劳动者劳动时也所不具备的,这种社会生产力从现象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也成为资本实现资本增殖的重要组织方式。不仅如此,很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节约生产成本,团队生产还能够激发工人的竞争心和进取心,扩大劳动的规模并相对缩小了生产的范围。正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引入了分工,进一步扩大了上述优势,由此推动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演进,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迈进。

第5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 集群经济性; 产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 F71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21-05

成本分析是任何经济现象研究的逻辑起点之一,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学研究也必然要从成本意义上来加以解释。从成本意义上说,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的根源就是集群经济性。其来源就是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是企业规模经济和企业范围经济在电子商务平台层次上的延伸。网商的虚拟集群竞争降低了网商彼此的成本继而提升了电子商务的整体绩效,使得某一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的网商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官网的“孤立”网商具有更强的比较成本优势,从而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的涵义

集群经济性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用网商企业的成本来衡量的,是指在某一电子商务平台中,随着网商企业数量的增加,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地降低。在图形上具体表现为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部分,即网商企业平均成本随着网商企业数量的递增而逐渐下降的趋势[1]。如图1所示,假设在电子商务发展初始阶段,同一产业的网商以及上下产业链上的网商都非常少,企业之间的联系稀少,此时这些网商企业的短期平均成本很高,即初级阶段网商企业数量n1所对应的高成本LAC1;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诞生及其产业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网商来此“安居乐业”,由于网商企业之间的内部联系和互动作用加强,使得网商企业增加导致的企业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在n *点达到了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规模,即集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具有集群经济性,同样也存在集群不经济性。集群不经济性是指在某一电子商务平台中,随着网商企业数量的增加,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也不断地增加,如图2所示的LAC1和LAC2曲线的最低点往右的部分。集群不经济性通常是因网商企业过分竞争、组织无序或结构失调致使随着网商企业的增加而集群的边际集群收益递减的状况[2]。

在学习型电子商务平台里,由于网商企业之间有显著的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s),不仅能够在很大幅度上降低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如图2所示的LAC2),而且能够延缓集群不经济性的出现,扩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规模。这里,电子商务平台的学习效应是指在某个电子商务平台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同网商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层等相互学习,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内部积累起产品(包括服务,下同)生产、技术、营销以及管理方面的集群特殊经验,从而导致网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如图2所示,集群的学习曲线反映了集群累积性产品产量与每一企业单位产量所需投入物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集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并且使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数量规模扩大,即图2中的m*点集群最优企业规模远远大于不存在学习效应的集群最优企业规模n*点。特别是在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里,主导型网商企业的持续创新不仅能够非常显著地降低自身的成本,而且随着创新在网商企业之间的迅速扩散和创新知识在网商企业外部的迅速溢出,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将呈“L”型(如图2所示的LAC3),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规模将呈无穷大,并且有可能彻底消除集群不经济性。因此,连续不断的生态创新和高效互动的生态学习是确保集群经济性的永恒动力。

图2电子商务学习效应与网商集群经济性的关系

二、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的来源分析

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来源于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范围经济性,这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集群的必要成本条件。虚拟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和细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产生集群经济性,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平台的诞生;如果出现集群不经济性,那么电子商务平台必然走向衰落。

(一)集群经济性来源之一: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

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是电子商务虚拟集群的重要组织特征,是众多中小网商企业以虚拟集群取代单一大企业规模,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的集群经济性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式。

电子商务平台层次上的规模经济来源于众多网商企业之间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构成了集群经济性的主要内容,其中,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作为整体便于提供各种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便于海量网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资金流动和商品实体交易及其运输,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海量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及各种专门的资金、物流集中都带来虚拟集群的规模经济。

下面,对虚拟集群的规模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做一个比较。

1. 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被很多学者深入研究,而电子商务企业因虚拟集群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还是一种新经济现象,并没有被正统经济学所关注。在实业界,这种漠视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致现在的大部分传统大企业、大品牌都没有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般地,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被表述为:在一个凸的齐次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大型关键设备投入在产品成本中占显著份额,而这种关键设备作为固定成本,会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多而得到更大范围的分摊,从而使得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大而减少,由此产生了一种规模经济效益。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是:关键设备具有技术上的不可分性。并且,新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平均成本曲线是呈“U”型分布,规模经济并不是无限的,而是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即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小时的产量水平[3]。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对规模经济概念的阐述存在两个误区:首先,单个企业内部因技术经济上的缘故会产生规模经济,是以不存在外部性为先决条件的。一旦引入外部性,那么多个电子商务企业在虚拟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企业规模经济,即因电子商务平台使不同企业在产业层次上分工而产生的一种虚拟空间上的规模经济。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所作的解释也是不充分的。它仅仅从技术角度去解释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却撇开了非技术性的空间因素和市场因素,如企业所受劳动力、原材料供应条件、区域市场的规模和公共设施状况等的约束。这些因素实际上制约着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与否以及可利用程度,而新古典经济学却隐含假设这些因素都不存在,片面地、孤立地谈论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

2. 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源于网商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商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网商通过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实现产出规模的扩大,称为内部规模扩张。其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网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专用机械提高产出效率;第二,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经营者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生产经验,学习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带动平均成本呈现下降趋势,竞争力得到加强,这就是内部规模经济。

另一条途径是在不改变单个网商原有要素投入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某种产品网商数量实现产出效率的提高,称为外部规模扩张。在外部规模扩张中,网商在某种产品上的虚拟空间集中化往往带有向电子商务平台集中的特色,形成一定平台体系内某种产品供应商的密集分布,因而外部规模扩张又可以理解为虚拟空间专业化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化生产在某一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内的密集分布加剧了该区域内的市场竞争,从而形成迫使网商努力提高技术的“高压环境”,有利于促进该平台内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第二,专业劳动者的集中有助于信息流动和技术外溢;第三,专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对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项目的需求,有助于该平台内社会化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些经济效果综合起来即形成了对非专业化生产企业和空间的成本优势及竞争优势,这就是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

现实生活中,像淘宝网、当当网和京东商城等平台上网商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经常能够带来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其实,早在1920年,马歇尔就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列举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发展的重要性,这在电子商务的虚拟空间中同样如此。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内部的交易量越高,劳动力和资本(设备)、电子商务服务、物流和金融等方面的专业化机会越多,电子商务的边际产业收益就增加,这就是虚拟集群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例如,近两年淘宝网平台交易量大幅增加,使众多网商企业可以招聘具有专门技术的员工,也为采用专用的网店装修、营销服务和全国性物流支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为相关的产业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前、后向企业提供了专业化机会,由此带来了外部规模经济。

3. 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是一种正反馈关系

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网商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中,网商的效益提高得益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与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可能无关。而电子商务平台的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因为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同一个虚拟平台,使平台实现了产业层次的规模生产,相应地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生产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供应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内部规模生产,网商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整体生产效率。网商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商企业两种类型的规模经济之间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一个核心企业(通常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商、运营商)要发挥其内部技术经济规模效益,常常要以周围众多的与之相联系的中小企业(通常是分销商、服务商)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这些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各种要素投入、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和产业服务等。即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依赖于其外部平台聚集的规模经济。反过来说,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虚拟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虚拟平台上存在着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也仰赖于单个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第二,网商企业的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核心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电子商务平台规模的相应扩大;而产业相关联的众多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相互聚集在平台虚拟集群上,也为核心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提供了机会,减小了信息成本,从而导致部分网商企业外部规模经济的内部化,亦即转化为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并且,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不是只对某一单一产业有影响,而且还会延伸到这个产业的关联产业中。例如,苏北的沙集镇共约6万人,仅仅4年就拱起2,000家淘宝网店,主要出售木制家居用品,2010年快递费就高达1,000多万元,网店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期间,天天快递、圆通、申通、中通、惠通、运达、新飞鸿、速尔等物流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破天荒出现了5家卖计算机的商店,周边的纸箱厂、胶带厂、五金配件厂等都跟着挣得盆满钵满,目前沙集镇共有30家木材加工厂、10余家物流公司,一个带动了上下游多个产业的新产业链悄然诞生。沙集镇从一个没有资源、原有产业只是“收破烂”的地方,正朝着一个家居基地的方向发展。因此沙集镇有了“淘宝镇”之称。

电子商务平台内部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关系可以用图3表示。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商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的产业规模经济以及市场规模三者是一种正反馈的互动关系: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上产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网商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不断加强,平台的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集群经济性,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规模的持续壮大。

(二)集群经济性来源之二: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

当两种产品一起生产(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就产生范围经济。用成本函数来表示,考虑Q1单位产品1和Q2单位产品2的生产,单独生产每一种产品的成本是C(Q1,0)+C(0,Q2),一起生产的成本是C(Q1,Q2),那么范围经济(SC)的衡量:

SC=[C(Q1,0) + C(0,Q2) - C(Q1,Q2)]/ C(Q1,Q2)

如果SC总是正的,就存在范围经济。

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在1968年,200家最大的制造业厂商中的146家在11个或更多的行业中经营。而多恩、罗伯茨和萨缪尔森研究了在数量上是有非常小的厂商占统治地位的制造厂商,发现在1982年厂商平均生产1种到2种单独产品,多工厂厂商平均生产2种到3种单独产品。还有的关于范围经济实证研究指出,对通用汽车公司而言,将大汽车与小汽车、卡车组合在一起生产有足够大的好处。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范围经济是存在的。存在范围经济并不必然意味着多种(两种)产品应该由单个厂商生产。大型企业比较容易实现企业内部的范围经济(建设多工厂,进行多样化经营);小型企业集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生产与销售联系,从而能产生类似大企业内部范围经济一样的众多虚拟集群网商的外部范围经济。因此,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同样也是集群经济性的主要根源。

1. 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也源于网商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由于聚集企业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不同企业的投入要素具有多元使用价值,能够生产多类型、差异化的产品。如一种新的材料产品的产生,大部分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可以适应多种产品生产,可以产生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效益[4]。

电子商务平台中有许多可能因素可带来外部范围经济,最重要的一个是共同投入的使用。可以用知识(信息)来说明,知识是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的最重要的共同投入之一。一种产品的信息很可能与另一种紧密相关的产品有关。比如知道肯德基的营销方式,可能有助于麦当劳的营销;了解了电风扇的营销状况,可能有助于空调的销售(共同的市场)。否则像信息这样的资源,会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并且信息难以购买和销售,所以单个厂商经常生产相关的产品,诸多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易于形成具有外部范围经济性的柔性生产系统。

如图4所示①,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都有许多可以共享的集群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网商企业不可缺少的,若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每个企业就必须自己配置这些资源,或者必须到较远的地区才能享用到这些资源。这必然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和延迟企业产品上市的时间,使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这些众多中小网商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就会有专门提供这些电子商务服务的机构诞生。网商企业资源配置就优化了,成本就降低了,从而产生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

图4 电子商务平台的外部范围经济图示

随着卖家群体的迅速扩大,卖家群体的一些共同需求渐渐形成规模,于是出现了专门为卖家提供服务的卖家(“卖家服务商”)。以网店装修为例,提供网店装修服务的卖家服务商会根据网店的商品、店主的喜好等,对店名、公告、店铺介绍、商品分类、背景音乐等进行整体设计,并形成网页模板销售给店主。类似的服务或产品还有快递、培训、网络营销、名片制作、物流纸箱等。卖家群体的需求不断催生着新的服务,淘宝网上的卖家和商品因此越来越多样化。

2. 网商企业获取外部范围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一,虚拟空间的集群性。电子商务平台首先表现为一种网商的虚拟集群现象,同一个虚拟平台上的网商密集,市场便自发生成和快速成长。只有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集中”和“扎堆”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可不建库房,只有网络集中才会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因此网商企业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必须依赖于这种基本投入要素的平台集中。以阿里巴巴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截止2010年3月31日,其注册会员数5,025万名,同比增长24.8%,其中中国供应商付费会员超过10万名,同比增长80.4%。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聚集了网上众多买卖者群体,而且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提供了基础,平台商务信息通行无阻,网商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在市场、产品或经营等方面建立互补互惠的合作,形成水平或垂直形式的业务整合,以更大的规模、更强的实力、更经济的运作真正达到全球运筹管理的模式。

第二,产品的差异性。信息时代的需求多样化和生产柔性化,突出了外部范围经济的重要性。电子商务平台汇集了成千上万个网商,产品及其服务的差异程度高,聚集企业充分享受到外部范围经济的好处。以淘宝网为例,作为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其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及其服务的差异性非常明显。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同时在线商品数超过1.4亿件,比2007年同期增长131%;到2010年8月,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5亿件,日交易额达到9亿元,约300万卖家把线下传统渠道的货放到网上销售,网货的丰富和海量是其主要特征。预计未来产品的差异性将更多地体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按需定制,生产商将按照消费者的个性来实现柔性化生产。众多中小网商在有关差异性产品的顾客、原材料供应商、运输、产品目录、供应链联盟以及市场信息等多方面享受到电子商务平台所产生的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来获得合适的回报。

第三,结构的网络性。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外部范围经济,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网商通过建立网络集群关系进行交易,大大降低每次交易的费用;同时形成共同的网商文化和新商业文明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网商企业之间这种网络结构形成的外部范围经济,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企业等级制科层组织的弊病。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最初沟通,到货比三家,再到讨价还价、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基于统一平台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网络的便利及延伸性使阿里巴巴会员发展国际贸易更方便,成本更低廉,如不懂外语的杭州开源公司老板何荣生让名画艺术品畅销欧美。因此,拥有良好的网络结构的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被商业界评为“最受欢迎的B2B网站”②。

三、结束语

网商企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演化方向。只有企业“扎堆”使各自的成本不断降低,企业才有虚拟平台“群居”的激励。集群经济性就是大量网商企业持续成本递减效应的反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最大进步以及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同样地,作为集群经济性两大根源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都是众多网商在电子商务平台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保持电子商务平台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不断深化网商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来充分发挥集群经济性,才能长期造就虚拟集群的比较成本优势。

[注释]

① 受“蓝海林的《技术创新与广东工业技术发展的战略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一文”启发改写。

② 2001年《远东经济评论》授予阿里巴巴“全球最受欢迎的B2B网站”称号,2004年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连续第五年当选《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B2B网站。

[参考文献]

[1] 王步芳.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的产业集群理论[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1):12-16.

[2] Krugman P.. 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9-60.

[3] Rey, P. and Tirole, J. .A Primer on Foreclosure.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III[M]. MITPress, 2006.

[4] Banker, R.D., H.H.Chang, and S.K. Majumdar. Economies of Scope in the U.S.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 Information Economies and Policy, June 1998.

On Economies of Cluster of E-commerce Platform

Wang Bufang 1,2

(1.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2.Alibaba Group, Beijing 100025,China)

第6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规模经济效应 数据包络分析法

一、引言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有了蓬勃的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发展规模经济的作用,房地产企业可以更有效的组织各类人才,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使人力成本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房地产企业如何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尽量减少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冲击,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通过对我国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分析,探索适合我国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规模。

规模经济及其效率的探讨多集中在工业企业、金融业、医疗业以及教育业,对房地产业规模经济的探讨比较少。国外对房地产规模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是对房地产信托规模经济的研究[1],二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2],第三方面房地产企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合规模经济[3]。国内对于房地产规模经济效应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讨论的还是规模经济效应的如何实现以及定性的研究房地产产业是否可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少部分做定量分析的有周颐和陈艳丽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行评估,得出我国房地产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的结论[4]。张巍则将产业组织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由分散向适度集中转变的政策思路[5]。

二、理论基础

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函数关系,生产同一产品,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设备效能的发挥是随着大批量生产而逐渐增加的,人的管理潜力也是随着规模的扩张而被开发和利用[6]。目前研究房地产企业效率方法应用最多的分析方法主要为传统的超对数成本函数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在信息不透明、部分数据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应用DEA方法对规模经济进行研究也就成为首选的最为有效的方法[7]

三、数据分析

(一)DEA 步骤

本文选取的决策单元是2011年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联合的2011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100强测评榜单上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家公司。分别为第一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名恒大地产、第五十名花样年控股和第一百名同济科技。

第二步是确定各个投入产出因素。房地产企业规模主要体现在资产投入及人员投入上。而营业成本直接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把员工数(S)、营业成本(M)及总资产(C)作为系统的输入指标。资本收益水平和获利能力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依据。因此,引入企业的净利润(R)作为系统的一项产出指标。另外,资本市场讲究的每股资本都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所以利润率(V)也属于本文研究的产出因素。

第三步是确定决策变量。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权重;DEA方法要求权重之和为1。运用C2R模型来建立目标数求解(E为效率指数)

(二)求解DEA模型

以万科地产为例,根据表一数据代入(1)式。应用EMS-DEA模型求解软件解出结果得E=1,则DEA有效。说明了万科地产的企业规模已经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依次把其余三家企业的数据带入到(1)式中得到各自的效率值E,恒大地产为0.975223;花样年控股为0.772341;同济科技为0.825049。其余三家企业中都DEA无效。

四、结论

应用DEA模型对我国四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个结论。(1)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利润产出不足的情况。在投入合理的情况下,存在利润过小及风险过大的情况。(2)我国房地产企业整体属于风险厌恶型。在利润与风险不能兼得时,企业多选择降低风险为主,这也是利润产出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为探讨房地产企业最适规模提出了新的着眼点,尤其将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对于企业自身,应该在实践中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及宏观经济环境,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适当规模。

参考文献:

[1]Brent W. Ambrose, Michael J. Highfield and Peter DLinneman.Real Estate Economics [J]. Real Estate and Economies of Scale:The Case of REITs,2005, 33,(2):323-350.

[2] Michael Decaney .DEVANEY.Econmic efficiency multi-productstructure: the evidence from Koreanhousebuilding firms[J].Journal of Housing of Economics,2002,31(3): 301-317.

[3]Danielle Lewis,James R. Webb.Potential cost synergies from banks acquiring real estate brokerage services [J].J 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2347-2363.

[4]周颐,陈艳丽.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3):165-167.

[5]张巍,赵彦辉,陈伟.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房地经济,2009,(5),48-51.

[6]威廉・博伊斯,李自杰.新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7]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物流企业;服务产出;功能扩张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9-02

一、物流业中的规模经济

(一)理论模型

用x代表物流公司投入,f(x)代表物流服务产出,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产出扩大规模大于投入扩大规模,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对于任意t>1,x>0时?押

f(tx)>tf(x)

如果这个定义在所有生产规模和要素组合下都成立,就是全局性规模收入递增,但是?熏物流服务的生产函数不可能满足全局性规模收益递增,它可能在某个范围内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而在某些范围内是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在物流业中同样我们用局部收益弹性刻画这种局部性规模收益情况。

设f(x)为物流服务生产函数,t为正数;记y(t)=f(tx),t=1代表企业以原有规模提供物流服务,t>1代表各要素投入都同比例的放大,而t

如果e(x)=1,说明技术在x处规模收益不变;类似的e(x)>1或e(x)

理想情况下,物流服务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e(x)>1,因为规模越大才能充分利用物流设备设施,才会使得物流中的距离经济得到进一步体现,所以?熏在我国物流服务应主要以大型物流企业提供为主。

(二)现实中的物流企业规模格局

中国仓储协会在进行的中国物流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占13%左右,较第五次调查的11%增加了12个百分点,但大部分企业规模仍在500人以下,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综合分析我国开展的六次调查,我们得出我国企业规模格局的如下特征:

1.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小,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较慢。对比前六次调查报告,大型物流企业所占比例逐步递增,符合物流领域的大多数范围内规模报酬递增的推论,但递增速度慢,说明我国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良好发展机制。发展速度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本,我国引入物流的时间比较晚,认识不深;其二是体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和功能上的扩展比较困难;其三是在提供单一的物流服务上没有进入和退出物流业的壁垒导致大量小的物流企业存在。其四,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为大的物流企业后再退出物流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大的物流企业一般会需要大量实物投资,而且现在物流外包中的交易成本过高,物流业中的诚信度还没很好解决,企业也不敢贸然进行扩张,因为扩张之后物流服务需求不足会使企业进退两难。当然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这种小的物流企业存在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小的物流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灵活方便性;大量小资本投向物流业可以吸收部分劳动力。但是,目前这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的格局不太利于我国物流总成本的下降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中大量小物流企业过度竞争有时候会妨碍物流服务需求双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大量小型物流企业恶性竞争会导致物流作业中违规事件大量存在。

2.第六次调查表明,物流供给企业的仓储与设备供给能力平均水平均比前几次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是闲置率还是较高。从企业填报的数据及提供的设施利用情况看:现有的物流运作供给能力要大于物流市场需求。这是小的物流企业恶性竞争造成的结果:小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通过违规而降低成本从而索取较低的价格导致大的物流企业在价格上不具备优势;小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的低诚信度导致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增速不快。

(三)目前我国物流业规模格局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这些小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是单功能的低级的物流服务,在行业进入方面既无技术、经济方面的壁垒,也没有政府管制方面的限制,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小资本都流向物流业,买个车,建一些仓库是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这样一个个小型物流企业就诞生了。另外,我在这儿强调一点,不要一味地把只要是提供了运输或简单的仓储服务的公司都叫物流公司,如果只是简单的单一的物流服务就以所提供的服务命名更好,如搞运输就叫某某运输公司最好,当然在注册方面可以注册为物流类企业。

很多小的物流企业倾向于打游击战,因为进入物流业的一些投资者本身对物流理解不深,规模小时退出物流业也比较容易,另外,政府在扶持中小物流企业方面也没有好的政策,所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好,小的物流企业扩张动力不大。

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还没有更好地挖掘出来,企业只是外包一些简单的物流作业层面的服务,小的物流企业也能很容易提供,这也会妨碍我国更好物流规模格局的形成。

二、物流业中的范围经济

(一)理论模型

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也可以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甚至还可以额外提供与物流活动交互紧密的服务,尽管不属于物流服务范畴,但由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作业的时候一并提供这种密切相关的服务可为企业节约成本带来便利性。

我们在讨论规模经济时候只是讨论规模上的扩张,是在原有业务上的扩张,例如,提供区域运输服务的企业变成规模更大的提供全球性运输服务的企业,在这儿我们要讨论的是业务上的扩张,讨论从单功能少功能物流企业转变成多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甚而进一步提供与物流相关的服务。

若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止一种,我们以 代表物流活动中某一子功能活动的产出,则下式就说明存在着范围经济。

即由一个综合性物流企业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的成本比n家企业分别只提供物流中的单一的服务成本之和要低。例如,一家公司既从事运输又从事仓储会比两家分别只从事仓储或只从事运输的企业节省成本。在物流领域显然是存在范围经济的,归纳企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理由:

第一,由于物流子活动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且存在二律背反,联合起来提供物流服务可能会带来成本总体最小。

第二,N种子物流服务或者物流相关服务在需求上是不太可分离的,联合起来提供服务也可降低成本和物流服务需求者带来便利性。一家企业同时提供完整的物流产品,这可以利用需求上的互补性而提高效益,例如,配送服务和流通服务加工一起提供,甚而一并提供资金融通等。

(二)现实中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在第六次报告中显示企业外包物流服务时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数量集中在2~10家左右,说明我国现在大多数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功能比较单一,企业只能选择多家物流企业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这使得物流服务需求方不得不和很多物流企业打交道,从而也提高交易成本和不便利性,再者物流作业成本也会比较高。从实际看我国正慢慢改变这种局面,企业从单功能物流企业向多功能物流企业发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物流企业都呈现出提供的服务多样化、综合化趋势。国外物流业已掀起了一阵阵兼并浪潮。

(三)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单一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格局是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单一的很重要原因,企业规模小,更别说提供多功能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另外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和政府的诱导政策不够也是截然分不开的。

三、我国物流业企业规模和功能的调整与优化

国外这种调整很明显,国外物流企业兼并加速,跨国物流公司越来越多,而且提供的服务也超出了物流服务范围,因为在物流领域中,在大多数范围内是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当然并不是说要彻底消除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就像有的人说提高物流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提法。我们是要对物流业进行规范,建立一种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中小物流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展的时候资金上的制约比较明显,因此政府在对其贷款方面可放松条件,何况物流业的投资一般都形成实物资本,贷款风险也比较小,另外,企业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合作例如联盟,加盟的形式来进行轻资产扩张。

第8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台,一般人都是在经验的意义上理解,言语间多有分歧。有没有办法进行公理化的表述呢?本文试图从数理角度,给出一种客观描述。

设C轴为成本,Q轴为数量,N轴为品种。以Q代表企业组织规模,Q值越大,企业规模越大;N代表企业复杂程度,N值越大,企业越复杂。

在图1“从单一品种大规模到小批量多品种”中,规模经济特点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规模Q越大,成本越低);范围经济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品种N越大,成本越低)。将(A)、 (B)坐标合并,以Q为纵坐标,N为横坐标,即形成(c)的长尾曲线,表示从单一品种(N=1)太规模生产(较大的Q值),转向小批量(较小的Q值)多品种(较大的N值)。这就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的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企业性质的转变趋势。

传统工业化性质的企业,呈规模经济而范围不经济的特点,如图2“传统工业化性质企业的成本模型”所示。这是著名的迪克西特一斯蒂格里茨模型(D-S模型)的原理图。D―S模型第一次将品种概念内生进经济分析,使托夫勒指出的“从单一品种大规模到小批量多品种转变”趋势中的品种维度(单一品种、多品种)得以在数学模型中呈现。D-S模型虽然提供了对于品种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但结论却是品种不经济。如图所示,随着N值的加大,企业成本呈递增趋势。图中CC|||NOQ五点组成的立体空间为企业成本空间;其中QOC|||曲面,为数量与品种的等成本曲面。由图示可知,企业成本最小化的点在Q,Q点是企业追求的成本目标。

图3“两化融合性质企业的成本模型”与D-S模型的不同在于N平面上的成本曲线,斜率正负相反。它显示同时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本形势。长尾曲线即为这一图形在QNO平面的投影。

在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复查中,中国电信在汇报中判断认为,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范围经济、体验经济和规模经济”。本图即表明了这一判断背后的原理。

图中CQNO四点组成的立体空间为企业成本空间。由图示可知,企业成本最小化的点在QN一线,QN线是企业追求的成本目标,这是两化融合的突出特点。企业追求的成本目标,既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Q点,也不同于纯信鼠化的N点(见下图),而是介于Q与N之间。

第9篇: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

关键词:纵向分解 企业边界 交易费用

引言

企业的纵向分解与纵向一体化是相逆的过程。所谓纵向分解,是指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将价值链(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上的某些过程或环节分离出去,转而由市场上的独立厂商来负责输入品的供应、产品的销售以及各种职能支持活动(文中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生产环节,其同样适用于销售环节和各种职能支持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纵向分解势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内部价值链的许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转而专注于自身较擅长的部分,业务外包的范围涉及生产、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价值链活动诸多方面。

纵向分解与企业边界(规模)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的纵向规模(或纵向边界)。企业的纵向规模指的是同一企业所占据的纵向生产链条中的生产环节的数量,这里的生产环节是指技术上独立或可分的生产工序。一个企业,如果其向上、下游生产环节扩展,并把这些生产环节纳入组织内部,这便是纵向一体化;相反,即纵向分解。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解实质上体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与收缩。纵向一体化程度高,企业规模大;纵向一体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纵向分解程度高,企业规模小;纵向分解程度低,企业规模大。由此可见,纵向一体化程度和纵向分解程度都是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只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企业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单纯从资源配置角度考察,企业应该是价格机制(市场)的替代物。市场的运行存在着交易成本,企业的运行存在着组织成本。在资源数量既定的前提下,是采用市场配置资源(外购)还是采用企业配置资源(自制)取决于二者相对成本的高低。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科斯,1994)。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相对大小决定了企业可能配置的资源数量的多少,从而决定企业规模的大小。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分析基于这样一个假定:无论是通过市场运行还是通过组织运行,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恒定的,并不发生变化,或者可以把生产成本看作一个可忽略的变量。

威廉姆森(1971)认为交易具有三个关键维度,即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涉及的资产的专用性。这三个维度都会对交易费用本身产生影响。其中,资产的专用性是较重要的也是在过去的组织研究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维度。资产的专用性包括地点的专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以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交易费用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资产的专用性及其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带来了市场交易的高成本。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引入了企业边界的分析中,这是与现实的契合。在假定产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依托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森建立了企业边界决定的模型,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内生化了在科斯的理论中只是作为外生变量的生产成本(见图1)。

图中横轴表示资产的专用性程度,用k表示。设CO代表内部组织的成本(企业治理成本或组织成本),CM代表相应的市场治理成本(交易成本),令ΔG=CO-CM,用以反映市场和企业两种治理机制的治理成本差别。在资产专用性程度很低时,由于市场能够提供高能激励,因而CM较小,并小于CO,ΔG>0。在图形上表现为ΔG曲线在k<k2时位于横轴的上方。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其所带来的要挟或敲竹杠问题造成市场上独立主体间契约谈判更困难和更频繁、主体间的相互不信任、改善事后讨价还价地位的投资以及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减少,这加剧了市场治理成本CM的增加,使得CM>CO,ΔG<0。在图形上表现为ΔG曲线在k>k2时位于横轴的下方。在k2点,CM=CO,ΔG=0。

以上分析的是治理成本,下面再来考虑生产成本。设COP代表企业自制的生产成本,CMP代表外购(市场)的生产成本,令ΔC=COP-CMP,用以反映两种治理机制下生产成本的差别。对于任何水平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这种差异都是正值。这是因为外部供应商可以积累市场中众多买者的需求并且能够比企业自制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更高的资产专用性意味着输入品的使用更加特定化,外部供应商的销路更差,外部供应商的规模和范围优势则会更弱,因而成本差异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而下降。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一条位于横轴上方并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ΔC+ΔG曲线是ΔC曲线和ΔG曲线在纵轴上的加总,它与横轴相交于k1点。事实上,ΔC+ΔG=(COP-CMP)+(CO-CM)=(CO+COP)-(CM+CMP),它所表示的是企业和市场两种治理机制的成本差别,即企业的自制成本与外购成本之差。在资产专用性较低时,ΔC+ΔG>0,此时,企业外购有优势;当ΔC+ΔG=0时,外购或自制对企业无区别;随着资产专用性的进一步提高,ΔC+ΔG<0,此时,企业自制有优势。

企业纵向分解的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世界范围的大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也层出不穷并逐渐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这些因素给企业的组织结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并导致企业重新调整自己的边界和规模,这就是企业纵向分解趋势出现的原因(孙鳌,2006)。本文利用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模型对此作简单分析(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