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

第1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 均衡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

2007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是本科教育,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更是重中之重。本科生量大面广,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一线人才;本科生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本科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的意义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江南大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与举措为例,对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一、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体现科学发展之要义

自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文件以来,各省(市、区)教育部门、高校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争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进行深入的思考: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建设如何在本校开展,如何在本校不同学科专业间得以均衡性发展。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那么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如何进行突破和发展呢?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公平性问题是教育管理者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目前的质量工程建设中,可以看出一大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重点学科中脱颖而出,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明显处于劣势。只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忽视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是有悖于教育部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的。各高校只有以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为龙头,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持续跟进,发挥已获批项目的共享示范作用,促使全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质量工程建设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之举措,促科学发展

(一)强化优势领域,办出自身特色――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高校的类型不同,办学形式千差万别;学科门类多样,课程设置各异;学生层次、师资水平各有差别;不可能按照一个教学模式去培养人才。“不论哪层哪类高等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要就是好学校,在同层次、同类型中办得最好就是一流”(马陆亭,2006)。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规格自然各异,评估其人才质量的标准理当有别。用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估教学型大学,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与国情的。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办出特色,是各高校、各学科和各专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科教学服务的主要需求者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这两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要求提供特色化的本科教学服务。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高校、各学科和各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能满足生产力日益分化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因此任何一个专业必定有一个鲜明而勃发的培养目标。对于高校各专业而言,首先需要对本校该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自己,可以运用SWOT战略决策模型进行本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构思和战略选择。所谓SWOT战略决策模型即结合自身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于各专业而言,强化优势领域,弥补弱势领域,并且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是其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二)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凝练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质量工程建设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旨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强调内涵建设。高校各专业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挈机,学习本学科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方法,学习本校其他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深厚底蕴,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专业有的甚至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对于非优势学科专业,要循序渐进,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从基本教学单元――课程建设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尝试孕育精品课程。围绕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培育课程教学团队等,进而实现质量工程建设其他项目的突破。

(三)通过内育外引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质量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高校工作的主旋律是教学。一个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既不是教学管理部门,更不是系、教研室和研究所,而是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教师。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队伍,才能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周济,2007)。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完善教师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其次要结合“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再次要重视岗前和岗位培训,完善助教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重视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最后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探索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方法,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入课堂,促进本科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质量工程建设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做好顶层设计,抓好项目规划与培育工作――质量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

江南大学依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六大举措”和“十组数字”包含的建设内容,结合江苏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有特色的质量工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品牌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建设等10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力争在质量工程建设各项目中都有所成效和新的突破。遴选在国内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培育主体,积极支持其承担本科课程的主讲,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并积极支持其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加强课程组和教学团队的组织建设,鼓励高水平教师作为课程和团队的负责人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并逐步进行课程组和教学团队的结构调整,补充高水平的教师和青年后备力量进入课程组;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加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各学院在质量工程各分项上加强挖潜和培育,统筹规划,为申报省、国家级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投入专项资金,严格项目管理――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的完成,离不开资金保障。为此,学校设立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专项经费,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投入,同时也鼓励各学院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质量工程主要采取项目建设为载体的方式实施,对建设项目的严格管理是保证质量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我校依据已有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搞好项目的检查、验收、评优和汇报工作,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调动项目组建设的积极性。

(六)彰显优势特色,加强交流示范――质量工程建设的落脚点。

认真切实地组织实施已批准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对获得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各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在此基础上,发挥已获批项目的示范作用,努力将质量工程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本科教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校专门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网站,旨在加强交流示范作用。网站栏目设置丰富,除涵盖质量工程建设“十大项目”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特色栏目,已成为质量工程建设交流学习的平台。网站实行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和实时最新消息,使各项目的最新建设成就得到及时共享和交流,并不断建设和完善。网站开通以来,师生访问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高校在进一步拓宽本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同时,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支持。重点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非重点学科的发展更离不开学校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扶植。我校鼓励各学科专业在本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尊重各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弱化各个学科专业评价的统一性,避免用同样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不同的各有特点的学科专业,加强对学科专业特色和多样性的引导,以促进各学科专业建设均衡发展。总之,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名师颂》序)[J].中国高等教育,2007,378,(12):4-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教高〔2007〕1号,2007.

[3]张德江.实施质量工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3).

[4]马陆亭.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高教发展研究,2006.

第2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教育质量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教育质量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质量的含义

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质量,在有些场合也被称作“品质”,它不同于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也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质”与“量”的组合,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例如质量概念中质量所描述的对象,早期仅局限于产品,以后逐渐延伸到了服务,现在已经扩展到包含过程、活动、人、组织的组合。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质量意味着符合规范或要求。因此,教育质量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教育质量有其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多赢和共赢。

2.教育质量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要办出高职特色,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顺应时代的特点构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必须构筑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切实把学校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上来。专业教学应当着眼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高专教育现状

我国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事业之一,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职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与迅速扩大的招生数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质量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得到保证。如专业学科追求全、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不考虑社会需要等因素,致使专业趋向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就业,许多在校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兴趣减弱、动力不足,不少学生无心学业,逃课现象普遍。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毕业就可以,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这种“读书无用论”至少说明一部分学生对我们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失去了信心。这其中虽然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上各种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及部分本该应用在学习上的精力。但是对于学生开始在学校混日子,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和教育者更应多加思考。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动手能力差、业务上手慢等原因也阻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出现了办学的信誉危机,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三、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

1.营造质量氛围

教育质量是由学校成员合力创造的,每个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最终的教育质量。学校这种教育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服务学生的质量更依赖于服务者的素质。高职院校应提高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人人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逐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讲质量光荣,不讲质量可耻的质量氛围,把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当学校各部门处于和谐协调状态时,师生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合力,教育质量往往较高。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甚至故意设置障碍,教育力量或是内耗掉了,或是难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不愿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质量就更难以保证。总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对学校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是影响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2.创建质量文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质量与文化密不可分,教育质量管理和提升需要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质量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文化是指组织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教育质量方面所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共识及行为规范的组合。质量文化是学校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每位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学校来说,道理是一样的。面对当前教育形势和教育困境所带来的现实挑战,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树立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相适合的价值观念,做到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取向一致,才是一名好教职工、合格教职工应有的态度。

3.教育模式借鉴

提高教育质量还可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100多年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是其教育出口的重要内容之一。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院每年提供1000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证书课程,教学形式也非常灵活,能满足所有想学一技之长学生的学习需求。

国内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合作,互助双赢”。学校可在校内辟出一块场地,以零租金或较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形式提供给企业,再由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学校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合作企业每年也可从学校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这样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第3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又互为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漂”,教学是“流”。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要真正意义上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前,大学一直将培养人才作为其主要功能,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教学来进行。此后,随着洪堡所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确立,二者度过了一段相互促进的“和谐期”。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专业化趋势的加强,科研难度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逐渐分离,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立一度使两者重新得到统一,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大学的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学校对科研的需求使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高等学校究竟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亦或是双中心,人们莫衷一是。

一、教学与科研失调的现状透析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一项调查表明,当教师在被问到科研与教学的相对重要性是否被正确对待时,85%的人认为教学没有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78%的大学教师认为科研在其学校中占据优先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呢?笔者分析如下:

1.科研与教学的特点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相比较而言,科研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造性较强的活动,而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知识,迎接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挑战的愿望,科研工作正适合了他们的这一需要。同时,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正好可以满足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由于教学工作计划性较强,是一种比较程序化的活动,虽然教学的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但其内容基本上是已知的东西,因此对教师来说其挑战性相对而言比科研低一些,其吸引力也就小得多。“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在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往往就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

2.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判断和衡量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更容易测量和进行同行的评价;而教学行为则由于其动机、学生的起点、测量手段、衡量标准和产出结果的影响而难以测量,教师之间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都难以进行比较。

3.社会评价导向造成重科研轻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所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主要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平的卓著而提高的,而这又可以为学校带来有形资产,促进学校更大的发展。虽然抓好教学也可以获得好的声誉,如美国的赖斯大学,在校生不过三千人,但该校能立足实际,狠抓本科生教学,结果同样名声大振,在美国历年名牌大学的评比中,基本保持在十五名左右的位置。但这种成功的例子毕竟是风毛麟角。科研成果见效快,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学校声望,教学由于对象是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成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其成本与收益似乎不成比例。

4.科研是教师获奖晋升的重要依据。本来科研、教学实绩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两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师晋升所依据的核心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定中往往以科研论著多寡、强弱划线,而教学成绩由于难以量化而拉不开档次,这就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一味追求项目获奖或多。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投入,科研才是产出,科研比教学更有价值。博耶曾分析:“除了少数人以外,年轻的教授们都知道,假如他们想要得到的终身职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他们就需要在学术界获得卓越的名声,这不能靠做好教学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发表著作上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记录。”我国的职称评定中也往往只看科研水平而不管教学成就,形成“抓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劳而无功”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越走越远。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阐释

1.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在本科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数量大,而且“这些学生并不希望从事进一步的深刻的科学研究,他们只想学习知识,用这种知识来通过考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他们所希望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教师为教学而忙碌的同时是不太容易顾及到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数量少,并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较多,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是一种正相关。

2.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一般来说,应用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较基础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社会学科较自然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由于应用学科操作性较强,其成果主要依靠实践中获得,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社会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变化多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往往能充实教学内容,并直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对于不同的学校与教师,教学与科研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不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有深厚的底蕴和科研的传统,就可能对科研比较重视,而有的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兼顾二者。不同的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常见。”有的教师长于表达而创造思维差一些,更趋向于教学;而有的教师表达能力较差,思维能力较强,适于研究;还有的教师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

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办法。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认为提高对教学的重视已经刻不容缓,毕竟高等学校如果轻视了教学这一基本职能,那还要招生干什么呢?它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因此,教学应该是大学永远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性大学,都不应忽视教学。有的人认为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而教学会妨碍科研,这是不正确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正是通过本专业教学活动取得科研上巨大成就的,德国大学完成的科研并不少于科学院。”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研究占有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1.基于大学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通常具有较优越的科研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至于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可以对科研给予适度的重视,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而对于其他的高校来说,基于对大学基本任务的认识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来抓应是必然的选择。博耶就指出:“在所有招收本科大学生的院校,我们主要期望的必须是优秀的教学。”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各个学校自己也应把握好对科研要求的“度”的问题,按学科领域的特点,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第4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论文摘 要: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构建一套整体持久的质量保证体系用以指导,控制和调整教育过程。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环节、学校各部门控制质量的职能和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互相促进的体系,以应对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一、国外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开放式培养是西方世界最为常见的教育模式,有无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开放式培养模式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第一关。在美国,教育机构质量保证涉及三种(级)评估,一是机构注册评估,二是机构质量保证制度,三是专业质量评估。机构的注册,如同商业机构一样,只是申请办学许可,不反映办学的质量。能够表明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主要是质量保证资格及资格等级。何为质量保证,简而言之,就是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特点,以质量的连续性提高为最终目的(质量保证手段之一)。也有学者认为,保证的目的是使学校取得校外人士的信心和信任,并进而赢得更好的声誉。美国教育的质量保证对象是所有从事教育培养的机构,负责保证的机构为全美教育学院联合会组成的保证理事会。质量保证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专业单纯型,比如由全美教育学院联合会的质量保证;二是政府拨款进行的相关质量保证。后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组织的质量保证(在美国很少见);二是政府委托质量保证机构进行的质量保证。政府通过对质量保证机构的保证标准、程序及工作规范加以认可从而获得对质量保证的间接干预权。通过保证的结果来最终确定政府对教育的拨款额度。美国联邦教育部对教育的政府补贴多数是通过这一手段而实现的。 

与美国相比,欧洲很多国家教育机构质量保证系统稍有不同,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实施质量保证。机构质量保证分为机构(学校)质量评估和专业质量评估。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两种质量评估合二为一。英国于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该署于1999年11月首次公布质量评估新框架。2000年开始对42种学科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1)在质量监控与质量改善上求得平衡;(2)在质量保证的各个侧面维持平衡,直言之,要在依赖外部质量监控手段和依靠自我质量保证之间维持平衡;(3)追求效率;(4)与其它高等教育政策相协调。教育作为一个专业,也必将受到英国质量评估新框架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从1992年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教育观念改革全面展开,质量意识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质量保证的研究迅速被提,以质量保证为目的的教育评估广泛开展,1995年国家教委开展了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优与“211工程”建设等工作。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 

1、质量监控主体单一化。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控制是政府,他们既是高等学校的兴办者,又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高等学校的评价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面对近2000所高校的质量监控全部由政府来完成,其结果必然是周期长,时效性差,质量不能保证。 

2、质量控制外部化。在我国现行的质量保证制度中,质量控制主要来自外部,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证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其结果是学校本身高度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自身内部的自我评价,高校普遍缺乏加强质量管理的内部动力。从管理学理论角度看,高校内部全体员工自觉的质量控制才是持久的,仅依靠外部的质量监控是很难保证其教育质量的。 

3、质量观念片面化。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只根据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这一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人们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是否促进现代化这个根本的内容。高等教育是否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些本来应该是评判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在质量标准方面,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果又造成了质量标准的同一化。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取向与对策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高校能否保质保量的满足社会对大学的全面要求,不仅影响到社会的进程,而且也决定了大学自身能否从社会换取资源的能力及其生存发展状态。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度是质量的保证,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1、政府部门的质量监控制度。 

(1)制定质量保证法律、法规,规范高校行为。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育立法,规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行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主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为政策依据,由于该《规定》制定较早,其基本框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应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为法律依据,并吸收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保证的经验,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目的、组织、程序、周期、结果公布、保证对象及类别、保证结果的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结合本省的实际对所管辖的高校制定必要的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使高等学校有法可依,并加大执法力度,使质量保证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质量标准。多层次、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不同的层次、类型、结构和功能决定的,同时,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投资主体、办学模式、体系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越来越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也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机制来保证。正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中指出的,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如果我们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区分类型,并以此施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建立分层次的多元化质量评估标准。如研究型院校、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高职高专等,使各级各类高校找到合理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相应的平台上与其他高校展开竞争。 

 (3)分类保证。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结构性的合并调整、招生并轨、大规模地扩招等改革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习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中的经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初见端倪的今天,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的保证制度,制订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多样化、多层次、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进行保证评估,保证的目的是要保证最低的质量要求,以确保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学生是合格的,可以被社会接受,从而证明学校是有效率的。以确保各类高校的教学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2、高校内部施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主体地位将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校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在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1)强化质量意识,建立校内质量控制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基本核心就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做到“质量第一,人人有责”,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人人抓教育质量,通过抓好教学、科研等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师教学评估制度;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由校、(院)系承担,对专业的规划、设置、监控严格把关,并实行审查。学校设立质量监控中心、学术委员会,(院)系也设立也设立相应的职能结构,目标分解,层层把关,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确保教育质量。 

(2)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就是在校内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网,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有相对稳定的管理标准和质量要求。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分两个维度进行,一是院系对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主要评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主要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学校实施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就是把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要反映和渗透在各个考评项目中,包括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试卷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纪律、教师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听课、教材、学生纪律、省级以上统考课程、师资水平、实验设备、学生科研和实习工作等评估项目,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要求。为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学校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由分管校长负责,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成质量监控中心,中心的人员经常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和其他方面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评价,诊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意见。 

(3)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如何,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档案,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需求状况,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同时也为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起导向作用,是高校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性和质量保证.东南学术,2002(2):24-28 

第5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就业 试点学院 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5-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要求,就是不仅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内涵式发展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供需双方存在的“两难”现象。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15%,2011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26.9%,今后这一数字还会提高。随着入学率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现在社会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各个行业当中都广泛存在“两难”现象,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人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

第二,“高质”与“高量”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关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即仅仅实现了“高量”,而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质”,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有部分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实现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进一步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2]二、以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育人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协同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教育资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的世界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改革的要求,加快“两个转变”,即从原来的主要以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效率为主要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提升内部软实力的隐性增长转变,在加快转变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发展。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办公室,独立于教务处,由校长办公室直接领导,监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状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各个教学单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学督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督导和专项检查;我校近期又出台了“教学事故、教学差错认定办法”,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教学次序、考风考纪等都做了的明确处理规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规章制度,引入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机制,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4]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对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建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对本科教学实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评价,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采用督导考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的“三位一体”评价制度;对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以制度规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倡学生实行“面向工作的学习”;定期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学习沙龙、兴趣小组等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这些措施都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有效地保障教学次序,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全面推行CDIO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现代工程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复杂的工程产品、过程及系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做中学”等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实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涵式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完善就业政策,把实现高质量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各级政府机构和高校管理部门,要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在推进就业工作中实现“高质”和“高量”,实现“量”“质”协调发展。在就业工作中以贯彻促进毕业生就业为主,自主创业为辅的就业政策,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落实政策保证就业,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实习见习、就业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全程提供学生就业的质量保证,让大学成为学生学习深造的场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软件学院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学院和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学院设置了“实训中心”,在模拟企业环境下,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进行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工程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文化认知、软件开发规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以期达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实际上岗培训时间的目的,从而迅速适应未来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改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高质量就业是充分的就业、优质的就业、稳定的就业、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基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为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满意度上。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拓宽就业面,扩大就业方式。在国家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高校层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基本的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测试”“个性测试”“兴趣测试”“心理测试”等,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一入校就明白毕业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三)面向企业、联合培养,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为了让毕业生尽快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企业、投入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校形成面向企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式。积极进行校企协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通过“定制式”和“两段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专业建设、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三赢局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四、结束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后继的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会坚持内涵式发展,寻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

[ 注 释 ]

[1]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2] 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1):133-134.

第6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一、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塑造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

二、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灵活改变教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丰富作业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三、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整体发展

面对教改新形势,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立足学生乐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列举时政案例,立足学生理论、实际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四)借助精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除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提高学生自信心

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改变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观全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平时作业、练习、上课质疑问等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六)丰富作业设计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作业,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课前排练,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此类作业时,不做统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2.作业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布置作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如创办学习报,自出测试题、小组互助纠正错题、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可自控作业量,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

(七)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立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结合课内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7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优质服务;满意度;成效;思考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院的质量和服务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提供临床护理服务,增加精神、文化和情感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奉献爱心。我科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活动,开展了注重人性化服务,落实各方面的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护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2基本方法

2.1制定计划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分析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存在的风险,同时为保证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结合医院特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定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办法、方法和内容,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2.2实施方式、方法

各科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全员参与,组织责任,对患者负责。将基本护理服务纳入各级各类岗位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岗位工作流程,并增设生命护理岗位,制定了辅助护士。护士组负责对病人的整体照顾,从附助护士、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到专业指导,层层把关。任组长负责领导本组患者的操作指导,随时可以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疑难患者或不合作患者本组护理人员同力协作,保证基础护理服务的全面实施,有效地实现全面无缝隙护理优质服务。

2.3实施内容

(1)制定流程

结合本科接收疾病的程度和特点制定分级护理方案、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基础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修订和完善护理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加强沟通,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过程中,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过程中,将沟通的过程实现无缝对接,确保整个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打破工作的界限,以病人为中心,保证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舒适已经基本护理服务的规范化。

(2)人员培训

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的相关内容,提升服务理念,为整个无缝病人服务中心打印输出并送到护士手中分项学习。认真研究核心系统的护理程序,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开展出院后的随访,让护士了解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的情况,通过调查和随访,持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实施过程

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工作流程纳入日常质量管理。观察病人的基础护理、疾病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核心系统的质量,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每日反馈,每周总结并纳入绩效月奖,确保护理质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高质量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3成效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一年来的成效

3.1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公示、温馨提示,为患者家属提供告知书和健康知识指导,增强了护患对患者的知情意识和沟通能力,融洽护患关系,有效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投诉。

3.2 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自聘护工比例有所下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

3.3 护士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

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改革,使所有护士转变了服务理念,从病人和家属的利益出发,从被动到主动服务,而且还对所有护士礼貌和访问的方式进行教育,所有的护士工作认真,做一个整洁的着装规范,文明的语言,护士和病人之间建立一个良好,护士掌握病情、治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完成治疗工作。这一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3.4 加强技术操作训练及理论学习,提高了护士的整体技术水平

在患者对医疗需求不断增高的今天,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仅靠服务态度好,也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部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业务培训计划和考核措施,促使护士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刻苦训练各种技术操作、使护士的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减少了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纠纷。

3.5 规范的文书管理,使护理文书记录及时到位

记录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在这项活动中,规范各种记录系统,加强所有记录检查和监督,要求所有护理记录书写应整洁,清晰,干净,记录及时没有遗漏,护士应每天检查文件的标准化已经护理文件有没有出现任何错误。

4思考

目前,全国各地的护士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护士当上俩个甚至三个人使用。护理工作量增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每一个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的护士姐妹们也投入了十二点的热情。但是,毕竟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仍处于试验阶段,我不知道多远它可以实现。另外,现在的护士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也并不少见,这是一个巨大的护理资源浪费。

教徒式的无私无我牺牲奉献,在南丁格尔时代可能是女性发挥自我的唯一出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也能追求自我实现的时代,以南丁格尔式的护理使命对现代女性来说可能是走回头路了。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或许除了南丁格尔精神,护理专业本身更需要正视的是:护理人员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的内在需求,如何重新构建现代南丁格尔的形象与精神,才能让护理人员在专业上得到更自由的发展,更有自尊与自信,才能让患者享受到真实而持久的优质护理,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护士或是护理管理者们值得思考的!

5结束语

在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充分保障患者权益,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在患者心目中以及广大市民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淑贞.呼吸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办法与效果评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3.呼吸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效果

[2]祝丹.呼吸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评价.《中国实用医药》[J],2012.

[3]廖道荣.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开展的效果分析.《当代医学》.[J],2014.

第8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我们在增加教育机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投资基于实证的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项目,联邦政府与各州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标准和教学水平,并提高学生高中毕业率,为其进入大学、步入职场做准备。这些投资为各位教师、各学区和各州提供了改善最低效学校(lowest-performing schools)的有力工具。我们也在努力通过“连接学校倡议”(ConnectED Initiative),让99%的学生在教室里连接到新一代宽带网络。此外,总统关于配备10万名优秀数学和科学教师的目标已取得了进展。去年,美国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取得历史最高分;高中毕业率有史以来首次高于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助学金(grants)、税收抵免(tax credits)、可承受的贷款(manageable loans)等方式负担大学费用。另外,根据《退伍军人权利法》,已安排130万名退伍军人接受大学教育。

我们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确保教育再次领先世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技能人才,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预算案提出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增加适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增加学生接受优质、可负担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的证据库。

一、增加接受高质量、

可负担的早期教育的机会

政府要为儿童提供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进入幼儿园前能做好发掘自身全部潜能的准备。研究者已证实,在早期教育阶段为孩子提供帮助而产生的收益远超过投入的资金。这尤其适用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在进入幼儿园时准备不足。

(一)全民学前教育计划

预算案将继续支持总统提出的里程碑式的“全民学前教育计划”(The President’s Landmark Preschool for All Proposal),以确保全国4岁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联邦与州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所有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4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同时,该计划激励各州扩展这些项目的受惠范围,使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儿童能接受学前教育,并出台全日制幼儿园政策。该计划通过提高烟草税来获得资金支持,这也将有利于减少吸烟者的数量。为帮助该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预算案提供7.5亿美元学前教育发展补助金(Preschool Development Grants),与2015年的预算水平相比,增加了5亿美元。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补助金正帮助18个州在目标社区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项目。预算案还提供9.07亿美元,为残障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和学前服务,比2015年预算增加了1.15亿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被用于“为成功买单倡议”(A Pay-for-Success Initiative),该倡议旨在对学习能力不足和发育迟缓(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创新公私合作关系激励服务提供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帮助识别、发展和扩大基于实证的实践。

(二)启蒙计划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启蒙计划”(Head Start)得到了预算案的创纪录式的投入。这将比2015年预算多提供15亿美元,其中6.5亿美元被用于早期启蒙计划与儿童保育计划,使数万名儿童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最近的研究表明,这将促使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另外,预算案将在未来10年中投资150亿美元用于扩展基于实证的、自愿的家访计划(Home Visiting Programs),以资助保育员、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与父母和准父母一起帮助家庭追踪孩子的发育状况,识别有关健康和发育的问题,并使服务者提高服务质量,利用好的教养实践(parenting practices)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期学习。如同全民学前教育计划一样,该计划会通过增加烟草税来获得资金支持。预算案在扩大接受高质量、可负担的儿童保育机会方面进行了创历史性的投资。

二、为所有学生的大学和职业成功作准备

各州、各学区不断扩大教育机会使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之时能达到严格的“大学与职业预备标准”(college-and career-ready standards),以便使他们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好准备。48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已经提高了学生学习标准。父母、教育者和各社区已共同努力推动低效学校(low-performing schools)转型,为学生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各学区在推动学生使用高速宽带网络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衍生的个性化教学(personalized instruction)使学生能够在校外进行学习。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高中毕业率达到历史最高,学生不断取得学术成就。但是,要确保所有学生,尤其是处境最不利的学生,做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的准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一号条款”项目

预算案提出,在2015年预算水平基础上增加10亿美元给“一号条款” (Title 1)项目,这是教育部最大的K-12补助项目,帮助低水平学校为高需求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此外,预算案提出拨付1亿美元以支持那些运用联邦资金进行基于实证干预的州。预算案也将对那些帮助有学术障碍的学生达到严格的学术标准的项目加大投入,其中117亿美元用于特殊教育,比2015年多了1.75亿美元;有7.73亿美元用于英语学习者,比2015年增加了3600万美元。

(二)支持教师

预算案的可自由支配资金有30亿美元,这将为教育者在教学生涯的每个阶段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经认识到将技术整合到课堂的重要性,这一投资里将有2亿美元拨付给改进教育技术州补助项目(An Improved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te Grants Program),以便为教育者提供训练和帮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预算案还提出一个为时5年、每年在强制支出经费中拨付10亿美元的伙伴倡议(companion initiative)。这将帮助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事教育行业,以满足课堂需求,同时为教师形成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追求卓越的文化和专业发展的文化。

(三)改进高中学校

预算案设立了一个1.25亿美元的竞争项目,通过促进深度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一体化,来提高美国高中的教育质量。这一项目尤其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高中,以扩大女童以及其他在STEM领域处于弱势的群体的受教育机会。预算案也投资了5.56亿美元用于学校改进补助计划(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比2015年预算多了5000万美元。

(四)推广成功的特许学校模式

预算案提出拨付3.75亿美元给特许学校,比2015年预算增加了1.22亿美元。这一投资强调,在需要高质量教育的新地区推广那些显著提高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水平的特许学校模式。

(五)建立证据库并促进创新

预算案在投资创新项目(Investing in Innovation Program)上提供的资金为3亿美元,比2015年预算水平增长了1.8亿美元。这将为各州、各地区在重点领域提供最佳支持,如落实大学和职业预备标准、运用数据提示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改进低效学校等。从任何一个维度看,预算案都会持续推进政府去建立关于推动教育因素的更为强大的证据库。

(六)增加土著青年的受教育机会

预算案支持印第安教育局(BIE)进行全面改革,为进入印第安教育局出资的学校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使该机构转型为土著青年的能力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capacity-builder and service-provider)。预算案为美国内政部(DOI)提供的资金用于如下方面:增加教育机会;提供不断改善的教育服务和教师质量;推进语言和文化提高项目;提高宽带和数字接入比例;重建学校并改进学校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激励学校创新方案,推动学校转型。预算案也支持教育部新推出的土著青年共同体计划(Native Youth Community Projects),有选择地为那些提供有关文化的、协同的策略使土著儿童和青年入学与就业更便捷的土著团体提供资助。

三、为美国人提供高质量、

可负担的大学教育

现在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大学教育为每个人,也为整个国家敞开机会之门。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总统致力于使大学教育可负担、易获得,并着力实施改革,提高其质量和绩效,以确保美国大学学业完成率再次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如同上一代人所做的一样。这一工作需要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强有力的佩尔助学金项目(Pell Grant Program),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学生贷款项目,帮助学生和家庭做出合理的财务选择,以确保学生债务可控;重点投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提供两年免费大学教育,确保学生接受职业培训或继续深造,提供可负担、高质量的社区学院的选择;更加简化、更加优化的有针对性的税收制度,帮助家庭为孩子支付大学费用。但是,仅仅可负担是不够的。大学也需要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包括处境不利的、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使他们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一些学院和州已经成功应对挑战,并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该预算案是建立在这些经验以及政府已采取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可负担性、质量等举措的基础上的。

(一)加大佩尔助学金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为中产阶级家庭设立的佩尔助学金最大金额已增长了1000多美元,2015-2016学年度资助额度接近5800美元,预算案将通过确保佩尔助学金与通货膨胀保持同步,来继续履行总统提出的大学学员可负担的承诺。预算案也提出加强佩尔助学金项目关于学生学术进步的要求,确保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获得学位。

(二)为努力学习的社区学院学生提供两年免费教育,并不断提高社区学院教育质量

预算案里有一个新计划,确保所有美国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成功,其目标是使两年制社区学院如同高中一样普及。新助学金计划(New Grant Program)将给那些同意为社区学院每个合乎条件的学生免除学费、增加与联邦基金相配套的资金投入、实施系列改革提高社区学院质量的各州提供资助。此外,预算案里有2亿美元用于资助生涯和技术教育项目(the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设立美国中学后技术培训基金(Postsecondary American Technical Training Fund)。

(三)推动税收制度更简单有效地帮助家庭和学生

预算案提出在设立美国机会税收抵免政策(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基础上,扩大、简化、优化特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

(四)使学生贷款为学生服务

预算案继续提出“所得税预扣”(Pay-As- You-Earn)的改革建议――一种基于收入的偿还方式,以确保计划的定位是良好的,学生贷款偿是可应付的。它也支持改进贷款计划,确保借款者能作出明确选择。

(五)运用实证改进高等教育

第9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关键词】区域 轻负高质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GS[2013]GHB009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轻负高质”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什么是“轻负高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如何实施“轻负高质”教育?面对这些追问,引发并促使作者对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一、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行动策略

要实现区域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任务,必须实施相应的行动策略。从任务相关者来讲,行动策略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策略、学校主体策略、家庭配合策略和社会协同策略。

(一)政府主导策略

政府主导就是要把发展教育置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来统筹谋划,运用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威和协调能力,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发挥主导作用。就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来说,县一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坚持依法治教,加强督政督学,培育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环境。政府之所以要在推进“轻负高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基础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发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而且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因此,县一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推进“轻负高质”教育问题上体现自己的执政能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学校主体策略

学校主体策略就是学校是“轻负高质”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要提高实施“轻负高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精心规划,科学实施。要把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职能机构、教研组和各位教师,并对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和表彰。要切实加强教育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改革的实效。

(三)家庭配合策略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消除家长对“轻负高质”的疑虑,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负”,“表面减负,实际照旧”,“校内损失校外补”的现象,避免“减负”的反弹和回潮。要指导学生在“减负”后学会学习、活动、休息的合理安排,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社会协同策略

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必定是难以为继的。教育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强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学生“减负”。各类新闻媒体、出版部门、用人单位和社区等都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协同教育系统实施“减负”行动。

二、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运作机制

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工作系统,该系统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构成了工作的机制。为了保证工作系统的正常运作,必须建立健全的运作机制。

(一)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教育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源配置机制包括资源配置的方向、结构、方式及对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等。

(二)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有级次之分,主要有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综合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育评价引导着教育工作、学校工作的前进方向。为了使“轻负高质”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要突出“轻负高质”的方向,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同时,建立在对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基础上的高中招生制度也要进行配套改革,引导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监督激励机制

发挥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开展经常性的“减负”专项督查,执行好的予以肯定,违规的责令整改,情况严重的甚至可以严格“矫枉过正”,积极发现、挖掘“轻负高质”的先进典型,推广其经验,创建有利于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政策保障机制

区域性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必须构建合理规范、相对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在素质教育的大框架下,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有效的“轻负高质”教育系列指导性政策。政策不仅要执行,而且要进行评估,使之具有适应性。

三、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重点环节

区域性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必须抓住重点工作环节,主要应抓好五个环节:

(一)增加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

学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办学行为,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活动和正常交往的时间。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努力积累知识,锻炼技能,拓展视野,提高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案,精选习题,避免题海战术,节省学生的时间资源,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

(三)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要重视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加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成为“轻负高质”的主阵地。

(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

“轻负高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突破口也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是一把打开“轻负高质”之门的“金钥匙”,要把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作为实施“轻负高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加强课堂优质教学模式研究,建立“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范式,努力把每一堂课打磨成精品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学校工作考核办法

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工作不能过于看重升学率,要注重考核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着力推进的“轻负高质”行动,学校工作考核中应予重点体现,以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自觉做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实践者。

“轻负高质”彰显了新的发展阶段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理念,“轻负高质”承载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太多的期望和追求。尽管我们对“轻负高质”津津乐道,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影响学生负担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因素和学校因素,因此,我们在考虑“减负”措施时,必须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