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 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探析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职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研究 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英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趋势 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化趋势 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与趋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发展趋势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12-20.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第2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

导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国民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第二,办学体制及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过程更注重职业特点,第三,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成效显著,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第四,管理、运行体制越来越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上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吸取的成功经验,这将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的深入改革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迷失:人才培养定位不明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向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但在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却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明,要么仍停留在传统的“高考失败者”或者中专、技校的层面,要么就盲目追求本科层次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势必造成其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其目标的结果。

(二)教育内容的困境:实践与现实理论脱节

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规模扩大,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教学却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且专业化教学程度不高,专业课程内容繁琐重复,整体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同时,在师资力量上,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操作教学且实践性课程的收效甚微,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人才的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以“需”作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培养市场所需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对培养人才的规模要根据市场所需来制定规划。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标准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就是要突出其职业化的特色,只要是能教育出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优秀,且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势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证明其教学的成功。只有毕业生受到市场欢迎,才会有效的加快学校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市场所需及学生操作技能成熟、学生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这也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原动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推进理论活化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在各高职院校中都是得到一致认可的。在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训练、操作的场所、设备等。

1.加强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已有的硬件资源并加大投资力度。学校应加大现有硬件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共享,建立实践操作训练场所,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

对于如今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就业率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途。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各种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基于此,各个高职院校需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相关企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也可针对各个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这不但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适用性,同时也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3.优化师资力量,推进理论教学活化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特色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实现“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来自高校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具备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教师。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监控教育质量

具备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院校要正确、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评价体系,各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评估。另外,要充分发挥质量评估体系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就必须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意见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深入探索发展的阶段,必须本着按“需”培养、以就业为方向,实现培养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深入校企合作、不断创新的原则,为中国的职业人才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为群,董新伟.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精神,国家将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明确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分工,明确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和形式,将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

2专业建设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产业的变革及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有效对接。

2.1视行业发展建设专业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将面向市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互为基础,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2.2视职业岗位更新专业

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决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要随着市场岗位变化而变化。涉及专业方向调整和专业内容更新两个方面。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国家人事政策调整、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革新变化,企事业单位岗位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旧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和工种不断淘汰,一些新的岗位和工种不断出现。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融通,随着岗位和工种变化而变化。例如,笔者所在的榆林地区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导致发电行业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市场人才紧缺。这样原有的矿山机电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为此,我们在应用化工专业基础上,又开设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形成了煤化工技术专业群。一些新技术也要求专业建设内涵随之变化,才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3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校企合作”应体现、发展和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将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将学生视为正式员工,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培养方式

21世纪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产品研发、共同合作育人外将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各种订单班、冠名班、学徒班、工学交替班将不断出现。随着“慕课”在全球的新发展,有关职业教育大规模网上课程也将会应用而生,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成为一种趋势,部分课程可以实现网上读学分,部分专业技能可以实现网上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未来将会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建设,深化网络数字化大学改革。未来国家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将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而且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的各种优势,培养大批实用型、复合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2培养对象

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世纪职业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将实现终身化和全民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大职业教育观念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要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要灵活多样,并且要开展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使全体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4结语

第4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教育;多元化;民族声乐;高等音乐院校

1.研究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根基,为民族多元化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探索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的基石。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方多元音乐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众多清唱剧、音乐剧、歌剧受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同时,如何把我国民族声乐推向国际舞台,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2.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高等院校增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招收了大量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但全国已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而淡化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民族特色。从文化遗产角度来审视,民族声乐教育没有形成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特点的教育体系,多元化民族声乐特色存在严重的流失,独特的地方戏曲、民间民歌等未能得以延续和流传,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流失,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还存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偏离了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教育理念,忽视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继承,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裁不断被淡化。

3.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民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正是这种注意力的提升,使得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舆论关注不断增多,同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也呈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从招生生源上分析

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习俗各异,地方戏、民间音乐广为流传,在招生中,本省计划持续增长,而外省计划过于缩减,限制了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传承,我国特有的多元民族声乐未能在高等音乐院校进行普及和宣传。第二,招生录取不科学,体制机制不健全,个别招生还不符合规程,打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众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考录音乐院校,使高等音乐院校学苗质量严重下降,考取音乐院校像跟风一样形成了一个潮流,甚至有的艺校、高中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学唱几首歌曲,参加相关考前培训等方法混入了高等音乐院校,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国多年来没有出现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和艺术团体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一流音乐人才的渴望。

3.2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课程安排还不够科学。第一,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重视不够,严重脱离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教育,长期以来,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追求的新鲜时尚的产物,而淡薄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偏重于声乐演唱而缺少传统理论知识结构的理解,对民族民间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第二,重视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在声乐课程设置中,“重洋轻民”的思想难免存在,主要以西方声乐教育体系为主,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为辅,对至关重要的民间歌曲、地方戏曲方面的教育知识传授不多,学生视野受到一定的影响。

3.3从教育教学上分析

从教学过程中审视,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较高,民族唱法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传统民间民歌、地方曲艺等歌曲的演唱掌握不够灵活,把握不住演唱风格和特点。从研究方法中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授课为一对一教学,主要是对教师演唱,学生模仿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4.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变革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创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音乐院校在民族音乐的主导作用。

4.1推进民族声乐教育体制建设

第一,探索新的培养方案,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等院校民族声乐培养目标重叠,教育体制结构不够清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没有层次,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思想观念上积极创新,合理布局定位,为培养出一流的专业歌唱演员或歌唱家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探索新的办学规模,创新音乐类招生体制改革,扩大外省招生和留学教育。据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导致今后一段时间里,我省各大高等院校将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音乐院校,生源不断缩小,因此,加强外省招生规模和招收来华留学生是未来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趋势,这样能控制学校的生源情况,并实现了地域的优势,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多元化短缺的现状,对推广我国民族声乐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第三,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外合作办学和国外音乐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国内音乐院校与国外音乐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使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构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思考,声乐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以民族多元化音乐为基础,在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今天,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充分认识和体现这一点。从民间特色的角度思考,在学习经典民族声乐作品时,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声乐作品,多种视角来理解民间特色歌曲的内涵,并从中感受歌唱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形成学生自己的演唱风格。

4.3创新民族声乐教育实践教学

创新民族声乐实践教育是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最根本的实践教学方法。从实践方法上看,加大校外实践的课程安排,民族声乐教师走出校门,聘请地方民间歌唱者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对民族声乐的学生进行授课,形成多元化互动,让教师和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唱法,体会到民间歌者的演唱方式和风俗习性。从教学模式上看,学校要提供更多参加音乐会或校外演出的机会,加强学习交流,特别是学校与学校、学校与音乐团体、学校与民间团体、国内学校与外国学校互访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启迪创新实践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实践教育新的视野。

4.4科学选取实用性教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不应仅限于曲谱教材,要利用音像音响教材和曲谱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供学生参考,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5探索民族声乐教育合作机制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注重学校与社会对接,充分利用资源与歌舞团、艺术团、歌剧院等相关行业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定向培养及合作意向,研究行业的需求是否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也可以按行业的需求来制定学校的培养方案,有效与行业接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就业渠道。小结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是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瑰宝,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精髓,民族声乐教育需要借助我国悠久的民间音乐中的宝贵元素来丰富充实自己,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改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王霭林.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J].文化学刊,2007

[4]冯坚.对原生态民间唱法走进高校声乐教育的思考.歌海[J],2009

[5]周丽娜.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1

[6]夏毅,马琰.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7

[7]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

[8]蔡多奇.民族声乐的困境与未来[J].艺术百家,2011

[9]赵金霞.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石惟正.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人民音乐,2003

[11]解丽,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

[12]孙晔.民族声乐的现代化[J].艺术教育,2012

[13]刘婕萍.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音乐生活,2010

第5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科学的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管理通过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确保高校教学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第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经历连年大幅扩招和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双重转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被不断打破,多层次、宽领域、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第三,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严峻挑战,高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第四,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矛盾突出日益严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学生素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一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只是按照条条框框进行相应的管理,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有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深,许多教学管理干部对自身工作也不重视,不愿学习钻研业务,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不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很少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2)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现象突出,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学生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致使高校课堂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学管理内容陈旧单一。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削弱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机械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管理对象事事服从管理制度,从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到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路的绊脚石。

(3)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学管理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作为一般信息收集工作,而不是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教。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有的学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变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评价,而对教学计划的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建议

(1)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相应的机械性思维是一种经验性思维,管理者注重的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和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2)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①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的学习、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应当依据这些特点,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监督等工作,实行师生参与管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②以学生为本,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克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过死、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国情、校情,对此,一些高校成功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3)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目前,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层次通常都采用由上而下的等级制,依次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等,工作也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校长享有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这两级机构占据了高校的大部分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 (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4)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①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意识,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能够在科学统筹和具体实践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各类高科技技术,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5)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系)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识别和分析、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关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形成完善、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6)以竞争为动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新形势下,随着教育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高校发展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目前的开放型、全球化转变,因此,高校应时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勇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这种竞争意识,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教学管理方面的新变化、新形势,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博采外校之长,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文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03,(4):88-91.

第6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自学考试;困境;反思;改革策略

中国分类号:G7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4156(2011)11-073-0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并决定在部分省市先行试点,摸索经验。1983年5月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成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请示的通知》。1984年,自学考试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国务院于1988年3月3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性质、任务、地位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快速与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30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以福建省为例,“截至2009年底,自学考试先后选拔和培养了22万多名本专科自考毕业生,为福建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了3.5个百分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扩招、成人教育形式的日益丰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在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进行反思和剖析,提出相应改革策略,是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面临的困境

(一)生源萎缩

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逐年减少是自学考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高等教育形式之一,自学考试的生源受到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影响。全日制自学考试辅导班的主要生源就是高考的落榜生,伴随着各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考落榜生逐渐减少,自学考试的生源也就越来越少,致使众多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自考助学机构倒闭;同时,自学考试还必须面对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等院校的函授、夜大和网络学院的生源竞争。以业余方式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生源一部分又转移到其他形式成人学历教育和社会上各种社会职业资格培训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规模的峰顶出现在2000年,之后逐年下降,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未改变大趋势”。

(二)助学不力

各高校举办的自学辅导班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主要形式。《条例》第六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电视、广播、函授、面授等多种形式开展助学活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是社会助学活动的主体。”但由于普通高校举办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具有“创收”性质,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加之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承包给个人办班,以致出现了招生过程中的欺诈现象,把全日制自考辅导招生和高考招生混淆,使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市场一度出现混乱局面。教育部下文自2008年起禁止部属高校举办全日制自学考试辅导班。普通高校扩招后,其自身师资紧张,难以有富余师资参与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概括而言,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少稳定的、质量较高的师资;零散无序;覆盖面小,辐射力小;一些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只注重“创收”、“营利”,只“助考”,不“助学”。自学考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完善的助学体系是自学考试发展所必备的保障条件之一。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适应性低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基本参照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存在注重学科系统性,但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一些专业设置陈旧,未能及时进行调整,与社会脱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当前自学考试采用的教材,很大一部分是借用针对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所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与自学考试的特性不相适应,编写体例、学科内容阐述等方面未能照顾自考学员的学习特点,导致自考学员对教材中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学习难度大,自考学员对“教材适用性”评价满意度相对较低。自学考试教材还存在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无法反映最新的文化和科技成果、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及教材知识体系缺乏科学性的问题。

(四)社会认可度低

自学考试制度实施初期,普通高校尚未开始大规模扩招,生源多为高考落榜生。生源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素质,一些自考生毕业后还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进一步继续自己的学业。应当说,这一时期自学考试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但后来随着生源的萎缩,加之自学考试没能够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改革和调整,自学考试的社会认可逐步走低。周霖等作的关于自学考试社会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自考的总体评价不高,其公信力有濒临崩溃之危。自考‘就是混文凭’、‘考风考纪很差’、‘文凭低人一等’等认识在社会上似乎非常普遍,自考考生也在社会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广泛质疑,而助学混乱、考风考纪差等现象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自考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每况愈下”,其结果是一些用人单位不认可自考学历。

二、对困境的反思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性质

从性质而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考试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条例》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性质、任务、地位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被定性为“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自己创建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它既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其他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无入学条件要求,面向全体国民、整个社会;自主选择报考专业、地点;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通过一科,即可取得该门课程的单科合格证书。

2.自学考试是一种国家考试形式,以学历教育为主,也包括非学历教育。因此,自学考试不应当忽略非学历教育,应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应当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事实上“根据现有统计数据,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规模的确逐年减少,但随着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其总规模仍保持增长态势”。“高校扩招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主要体现在学历教育领域,而非学历教育却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非学历教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自学考试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从出台到20世纪80年代末承担的主要是学历补偿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过渡到承担培养高考落榜生的任务,其所承担的任务依然具有“学历补偿教育”的性质。到了21世纪,在高校扩招、成人高等教育形式日益丰富、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尚未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终身学习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当把自身的教育功能定位为“为终身教育服务”。自学考试应当关注公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自学考试应当积极响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养社会所急需的紧缺人才。

三、摆脱困境的思路与策略

(一)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主导

终身教育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主张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人生,学校教育并不是人生教育的终点。学校教育虽然是个体接受系统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就终身教育的广阔背景而言,个体的教育“不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是以自学为主”,自学考试的自身特性与终身教育理念相契合,因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发展应当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最佳教育考试形式、最大教育考试平台、最有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和最具立交桥功能的调控阵地之一,应当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当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工作:“继续推进高教自考的大众化,加强高教自考的多样化,促进高教自考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高教自考理论研究等。”终身教育理念应作为自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突破口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应以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突破口,从传统的学科型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构向应用型、职业型转变。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要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考生个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联系实际,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重点锻炼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力争做到学以致用。惟其如此,才可以实现自学考试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远程教育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社会助学体系为重点

在构建符合自学考试特点的社会助学体系时,应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育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学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进度的限制自主地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的交互性也得到了提高。网络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与自学考试的自主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相得益彰,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学考试的助学实效。

应当建设全国性的自学考试网络远程助学服务体系。第一,应当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网络课件、习题库、试题库、电子图书等;第二,建立自学考试助学网,实现对考生的网上教学、网络讲座、网络作业、远程答疑与辅导;第三,要建立网上师资信息库和考生信息库,促进师生、考生自由“结合”,协同学习;第四,开展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工作、适当增加过程性考核成绩,改革自学考试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网络远程助学体系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自学考试的培养质量。

作为自学考试助学的主力军,普通高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氛围深厚等其他助学力量难以比拟的优势。普通高校开展助学活动,有利于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参与开放教育、增加学校收入、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等。高等学校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用专业优势和特色,举办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制订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行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结合点。

(四)完善科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

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立体、动态的系统。应当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专业层面、教学层面和社会支持和监督等五个层面完善自学考试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自学考试的基本法规。建立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同时应当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标准,为评价和监督自学考试办学质量提供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参与主体应当包括各级考试管理部门、主考学校、助学机构、学习群体、用人单位和社会媒体等,这些参与主体的协同运作才能使自学考试质量的保障监督落到实处。

(五)维护考生及毕业生的利益为保障

应当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对自学考试制度的毕业生使用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消除学历歧视,保护自考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条例》第七章明确了自学考试毕业人员的使用与待遇,规定:“非在职人员(包括农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根据需要,在编制和增人指标范围内有计划地择优录用或聘用。”“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

应当说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教自考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享受同样的工资待遇。但是现实中《条例》的这一规定很少落到实处,许多招聘制度直接把自考毕业生排除在外。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建设,更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用人单位用人自要进行法律规制,使他们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坚持标准统一,平等录用,不对自学考试毕业生进行学历歧视。只有自学考生和毕业生的利益得到切实维护,自学考试的长足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冯云.福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审视[J].教育评论,2011,(1):116―118

[2][11][12]张祥兰,刘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重新定位及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09,(10):75―76

[3][10]斯日古楞.从高校扩招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模变化:1999―2007年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8):74―80

[4]邵晓枫.近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11,(4):34―39

[5]鲁欣正,李颖.探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改革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3):76―80

[6]李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54―55

[7]王秋丽,张祥兰.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人教育,2010,(4):84―85

[8]周霖,李刚,柳海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于课程、制度与社会评价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1):226―230

[9]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2

[13]刘炳贵.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及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苏高教,2005,(4)109―111

[14]王中华.重视终身教育理论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4):57―59

[15]杨小东,李颖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3):105―106

[16]余海明.完善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0,(12):75―79

[17]刘素芳.浅析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6):173―174

第7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69―0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不断壮大。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摆脱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这种障碍至今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科学发展。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深合行业企业,使校企更加深度合作、工学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特色、追求质量,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状

所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诸多模式,如“订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校+公司+农户”模式、“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学校+协会+农户”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跨区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设置仍是小而全,一个在校生不足万人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的专业一届学生只有十几、二十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很大程度上是照抄照搬本科办学,办学模式的改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以做到“名副其实”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办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各类型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二、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皮茨教授认为,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年轻人开发就业能力、人格个性和职业后备力量的有效平台,也是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

2.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

3.英国的GNVQs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工作分析把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国家能力标准的单元,以不同单元的组合构成课程,对先前的学习予以认定,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现场的能力考核。同时,以开发广泛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为宗旨,增加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沟通普通高教及职业资格的桥梁。

4、澳大利亚TAFE模式

这种模式是建构在以提高能力为基础的工作现场的工作本位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育,具有与行业联系紧密、课程内容的标准化开发、教学实施的灵活性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充足等办学特色,其培养的也是“专深型”人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5.日本的综合高中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但最近几年,由于失业率增高,日本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趋势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招收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从上述国外几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来看,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政府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其次,在注意校内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外(企业)技能的实训实践活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把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放在校外实训场所(企业),做到了实习实训与将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无缝对接。正是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确保了为经济发展输送足够的接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又具有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后备力量,也为德国在世界上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和强劲的竞争能力奠定了雄厚的人力技术资源基础。日本则是把职业教育办在企业。再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上,都更多地向实践教学倾斜。在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中,实践课程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50%以上,而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强调个性化教学。日本则更多的是通过技能鉴定、资格认定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的方向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办学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以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出发点,以高标准的质量建设和内涵提升为根本,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灵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1.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偏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的实习,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

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办学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办学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职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突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为根本,以严格的技能训练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和优质,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紧跟产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谋出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和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的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行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

高职院校办学只有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要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的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

3.融入行业、企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

在市场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一方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要求,还要了解并掌握国际行业标准的新动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联合行业办学,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还可以走出一条多元化办学的路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要坚持“把工厂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在工厂”的办学理念,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较好解决“212程师进校做教师”和“教师进厂当工人”的问题,“只有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多元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4.加快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连结的办学联合体。实施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职教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职教集团中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章程的主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组建职教集团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衔接、沟通、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集团内部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5.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善于动脑,彻底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的最大作用是激发教师的潜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在进修、职称考评、加薪、晋级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使他们安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在评价机制上,通过检查指导课、公开课等形式,严格教师的业务考核管理,加强专业教师技能考核,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践基地,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理论建设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组建专兼结合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实施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始终坚持国际化视野,走全方位、开放式、多元化办学之路,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办学,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4―1。

[2]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5):72-74。

[3]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6-58。

[4]唐智彬,石卫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2009,(6):62-67。

[5]肖洪涛,张春兰,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76-79。

第8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14-02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曾讲到:“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下称《决定》)的下发,中央政府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下的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对职业教育深入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做出安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二是加强统筹、分类指导;三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四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五是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届时,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更加合理,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在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和安排下,职业院校应该抓住际遇,结合实际,发挥特色,开拓创新。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定位。

一、明确办学定位

为了履行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定位在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不但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为的就是立足于全国、全省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学院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形成了以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专业类教育,目前的培养定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化动手能力。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努力构建以“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尽量在学校取得资质,毕业即能走上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疗卫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通过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学院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别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进行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推行如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多种多样的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中提到,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依靠自身拥有五所附属医院、两所“二甲”教学医院,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各类合作的诊疗机构,学院已经能够通过安排学生实习,实习生所在的医疗机构了解和认可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就业。学院营造出这样便利的条件既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落实就业,又能使学院在专业化高职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活力,办出特色。

三、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调整的过程中,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是为了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从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和跟踪调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增开和调整了一批专业设置,坚持为市场培养人才、为用人单位打造高素质人才。学院目前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后,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报考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双师型”(是教师,同时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等)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指具专业技能扎实、理论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技艺精湛、能胜任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的双重工作中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在卫生职业学校中,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以及一体化教学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有利于学研相结合,让学生改变了只侧重医学理论,而轻实践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培养目标是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的体现,即指为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学业证书,而且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内就完成所有的上岗前培训,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及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卫生技能、科研及实际操作能力均得到全方面培养。可见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优质的核心力量,也是卫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决定》中的要求是:实施专业的教师标准,完善标准的教师资格。完善职业院校中担任了专兼职教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最终推进了大中型企业、高水平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养。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现在有专职的教师共180余人,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有67人,“双师型”教师共12人,有中级、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45%,另外有6名教师已属国家级的骨干教师,由此可见学院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风气的严谨,师资队伍的卓越这些基本条件,保障了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这也成为学院向上深造的必要基础,最终令学校活力十足,进取不断。

五、坚持走“医校合作”的道路

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既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关键。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旨在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卫生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企业”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学院为市场培养合格医技人员需要让学生到医院进行实际观摩和操作,为了能够给学生搭建充足的教学实习平台,学院拥有五所附属医院、联系两所“二甲”教学医院,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各类合作的医疗机构,能够安置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国忠,秦红兵,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7-69.

[2]季春元,黄振元,杨友谊,邹丽.现阶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药业,2014,(6):17-18.

[3]刘治金.试论医学专科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2):30-31.

[4]费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4,(8):44-46.

[5]王会枝,何永福.浅谈职业教育改革应与企业相结合[J].科技展望,2014,(9):14.

[6]单武雄,翔,佘俭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怪圈及其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38-239.

第9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一、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意义与影响重大

《世界教育信息》:从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双重视角来看,您认为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与影响?

桑锦龙: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时期,立足北京实际,全面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对于明确新的历史阶段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体而言,我认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关于首都工作的指示,准确把握新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推动改革是“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北京现代化建设的主线。特别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必然会对北京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认识高等教育在北京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在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就成为研制北京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第一,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既是北京的城市特征和比较优势,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之一。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北京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资源、人才济济的高等教育机构、充沛的新增高素质劳动力储备、发达的高等教育服务业都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之一。

第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北京市能否率先形成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局。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首都经济增速正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个位数增长,第三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和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首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更好地发挥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基础。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148个国家的专利申请进行追踪后得出结论: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创新国家,其专利申请占全世界总量的27.9%,主要由大学助推。与此相比,我国大学的贡献较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教育机构的申请人排名中分别为第14位和第21 位。这说明,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应该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首都高校支撑北京市经济转型升级能力。

第三,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具有重大影响。“十三五”时期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稳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显然对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全市普通高校共有8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其中中央高校35所,占全国的1/3;“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8 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6所,各占全国的1/5。可见,北京市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需要强调的是,拥有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是世界各国首都的普遍特征。综观伦敦、巴黎、东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首都,可以发现它们通常也是本国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和高等教育中心,具有市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达、高等教育资源密集、高校具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强、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在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二、首都高等教育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

《世界教育信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桑锦龙:“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积极促进各级各类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持续推进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近两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在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了以“北京学院”为代表的机制创新探索,实施由“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组成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此外,北京市还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推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简言之,我认为“十二五”期间首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2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已经达到60%,高考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0%以上,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就达5311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达到37.7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可见,北京市高等教育各项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