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养老服务问题

第1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助餐项目;角色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09-01

一、引言

近年来,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己经逐步显示和发展起来,其中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便是其中一项新兴的服务形式。本文以N市某社区公益助餐项目为例,主要研究社区助餐项目的运行现状如何?助餐服务各主体在发挥作用时存在哪些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需要他们发挥哪些作用?笔者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其他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本研究中的N市某公益助餐项目是由N市某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发起的社区公益项目,委托N市某虚拟养老院统筹实施。笔者有幸在此虚拟养老院实习,因而可以较深入地了解到该项目相关情况。本文拟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与开放式访谈法这三种资料搜集方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供给的主体、供给的方式和社区养老的服务现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利用率较低、服务的内容单一、服务设施简陋、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纵观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偏重于对社区养老及其服务的理论性的探讨;缺乏对社区养老问题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对具体服务中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也相对较少,对于运行时间不长的老年助餐服务研究更是缺乏。

(二)相关概念

社区养老服务:本研究将社区养老服务界定为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家庭成员及志愿者,以及市场为补充,为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环境下居住生活,度过幸福的晚年。它是结合了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优点的一种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发展的社会服务方式。

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本研究中的老年助餐服务与前面不同之处就在于是通过网络筹款的方式筹得项目经费,政府在项目中起到政策支持引导的作用,没有提供具体的项目经费。

三、N市某社区公益助餐项目中各主体角色分析

(一)项目概况

N市某社区公益助餐项目是由N市某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发起的社区公益项目,委托N市某虚拟养老院统筹实施。项目通过网络筹款的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社区公益助老午餐资金支持和项目指导,以社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为社区困境老人提供帮助。为保障项目可持续、规范操作,该虚拟养老院受基金会委托总体统筹实施本项目。虚拟养老院为合作项目提供项目指导和助餐资金,合作组织在虚拟养老院的指导下,具体执行项目。截至2015年8月底,该项目已开助餐点40家,服务老人800余名。

基于笔者的能力与实习经历,本研究对该项目各主体角色的探索主要从社工、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这三方面进行。

(二)社工的角色

社工在此项目中主要是统筹实施的角色。具体来说包括:1、及时处理助餐过程中的各类突发状况;2、社工与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对助餐点进行日常跟进;3、社区将各社区的意见进行汇总;4、每月根据助餐记录表统一收取本月的服务费;5、每月发放志愿者补贴,志愿者需要在志愿者补贴发放表上确认签字;6、为志愿者和老人提供情感支持。

(三)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

社区工作人员在该项目中主要是协助社工的角色。具体来说包括:1、与社工轮流对项目助餐点进行日常跟进;2、及时向社工反馈相关的情况;3、协助社工及时处理突发状况;4、协助社工为志愿者和老人提供各类支持。

(四)志愿者的角色

志愿者在该项目中主要是实施操作具体事务的角色。具体来说包括:1、负责项目助餐点的卫生;2、分发饭菜、为有需要的老人送餐上门;3、每天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配餐记录表;4、如发生突况,第一实际通知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5、收集老人在助餐过程中的各类诉求和意见,定期向社工反映。

(五)存在问题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一些项目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基层工作人员管理能力不足。

2项目受益人有限。

3.项目持续运作问题。

四、总结

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项目工作中的研究经历,描述了该助餐项目的运行现状如何、助餐服务各主体的角色以及他们在发挥作用时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提出的问题还无法提出很好的解决路径。笔者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能够找到一些解决方案,更希望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能够使人们关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希望为其他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J].广两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李宗华,李伟峰.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从, 2006(7).

[3]王艳芳,冯志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

第2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42

[文章编号] 1671- 5918(2015)09-0089-03

[本刊网址] http://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45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4.72%;到2030年和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分别超过20%和25%。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压力正日益加大。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路。目前各省大都采取“9073”基本模式(即:90%的是在居家,7%的是在社区,3%的机构养老)或“9064”基本模式解决养老问题。占主导形式的居家养老需要社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没有全面系统的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就无法实现。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缺少统一的法律规范

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它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模式、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和形式、养老设施的构建标准、服务人员的认证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指导纲要》等法律政策,但是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应该提供什么标准的养老服务,如何提供,由谁提供等问题,法律政策均没有对实施的细则进行界定。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没有统一公认的操作标准,指导规范,也没有一致的类别划分。由于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养老机构的监管没有参考依据也就无从下手。社区养老机构的设立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民政局,卫生部门,社会保障局,老年协会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沟通,同时鼓励支持志愿者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其中,但是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这些部门应该如何协作。从内容上来看,我国法律涉及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不全面,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各方面规定不细致不明确;从法律实施效益来看,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于这方面的法律了解更少,因此这些法律在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很少被运用和体现。

(二)政府主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是身体自理能力有困难、家中照料困难,同时家庭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的困难老年群体,因此政府财政投入的多少决定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数量,并直接影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同时也影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在社区服务发展的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我国目前政府的投放最多占30%。由于缺乏资金,社区养老服务无力扩大场所和添置更新设施,从而导致供给不足,不能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来自于政府的基本财政支持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难以持续。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募集面较窄

全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并完善社区内的基本设施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目前,我国社区养老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社区养老日益壮大,诸多社会投资者对养老服务的认识却依然停留在“养老服务是一项低营利,低利润的社会福利事业,对它的投入很难取得正常的社会平均利润”这一看法上,从而导致社会资源进入社区养老的渠道不畅通,鼓励机制也不完善等问题。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未能形成多元化与多样性互补机制,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有效资源,形成“互帮、互助、互惠、合作”的环境与氛围,难以调动广大社区主体例如具有专业化才能、身体健康且富有余力的低龄老人、热心公益的社区成员、在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单一

在社区老年人需求水平不断增长、需求结构不断分解、需求层次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偏重于日常生活照顾与一般性的家政服务,满足老年人在身体健康与物质方面的需求,而相对来说,卫生保健、体育锻炼、娱乐项目等方面的服务还较少。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已成为老年人急需满足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资金,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需求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只要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方面的需要,就可使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从而忽略了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项目建设。同时,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人群是作为民政帮扶对象的老人,比如孤寡、独居、高龄或生活确有困难的老人群体,而大多数低龄老人、生活可以自理、尚有学习、工作余力的老人,往往没有受到关注。但是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养老方式,服务的对象应是有服务需求的全体老人,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老年群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养老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平的组织,其服务人员应具有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应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是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里程碑,这支队伍应该由专职社工人员、兼职社工人员以及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社工人才是核心。但受社区服务报酬偏低和“养老服务就是伺候人”等传统观点的影响,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社工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几乎没有专职社工人员。近几年,随着我国社区的不断成熟,许多高校都设置了社会工作的专门学科,培养了大批专职社工人才,但由于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声望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比例的社工专业毕业生不愿意成为社区工作者。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服务除了需要专业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队伍作为补充,为老年人提供无偿的、非营利性的救助和服务。我国历史上缺少志愿者组织的传统,新时期对志愿服务的推动工作又不到位,以致志愿者队伍规模偏小,其中能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就更有限。

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社区养老是解决我国老龄化困境的重要方式。针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服务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健康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撑。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监督养老服务的实施,更好地保障老年的合法权益;另一方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建设是维系养老体制持续有序发展的保障。因此,一是要补充缺位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效仿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法律体系。它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不同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老人保健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做了细致的规定、《福利人才确保法》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及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给予保障等。我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施细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此法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略,缺乏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总结我国各地多年来探索实践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国力、养老文化、老年人口的赡养照顾状况和需求出发,明确规定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等。三是要注意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推广。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政府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规划者、调节者、监督者和支持者,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长期指导和调控。首先是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以保证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目前很多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财力供应缺乏确定性。其次是搭建参与平台。政府应着力于创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社区服务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参与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要制定社会力量投资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如对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社区服务组织,以及通过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养老慈善基金,发行“养老福利彩票”;同时,鼓励外资、民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政府可以将多个社区的养老服务信息进行互通互联,方便全面掌握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服务资源和工作动态,也方便对管理主体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行监督,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提供信息。最后是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财政支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障,但单凭政府力量尚不足以应对发展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养老资金仅靠政府支持会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必须开拓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作为补充。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居家养老筹资以其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资金主要来自于由医疗保险衍生而来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金。

(三)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及形式

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的满意程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普遍问题就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要丰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分析老年人的意见反馈。一方面,打造无缝链条式服务,让不同年龄段的老人都能享受到合适的服务。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广州市逢源社区的“逢源模式”,在逢源社区能自理的老人去康龄中心,白天需要照顾的老人去日间护理中心――一“托老所”,昼夜都需要照顾的老人去社区敬老院,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式服务。这里重点介绍下康龄中心,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在很多社区服务中被忽视的健康的能够自理的老人,康龄中心的主要服务包括康乐服务、家务助理服务、社区教育服务、长者支援服务及义工发展服务等。康龄中心于2008年12月成立了康龄社区大学,康龄社区大学由文学院、体艺学院、社会服务及社会科学学院、资讯及科技学院、医疗保健学院五大学院组成,实行学分制,为社区内55岁以上老人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学”。为发挥老人“余热”,康龄中心成立义工中心,下设近十个兴趣小组,老人可根据兴趣以自愿为原则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小组,让长者有效利用退休时间,继续发挥自身价值。另一方面,重视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医疗是许多老年人最感困难的问题之一。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医疗保健服务建设应优先考虑。强化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努力完善社区的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老年人多病的情况,合理布局医疗服务机构,在社区内多建立医疗保健室,增加医疗保健人员,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关于医疗预防或心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使社区的老年人真正获得就近、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促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社区服务专业化人员队伍。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内高校资源和先进国家的经验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该领域的境外力量,有计划地组织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工作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从长远来讲,要在现有大专院校中设立培养个案管理师、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的专业科系。当然,除了人才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挑战便是人才的管理和激励。由于居家养老事业属于非营利的公共服务事业,不可能为从业人员提供过高的薪酬,因此还会出现人才流失问题,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流失问题就是一个例子,故队伍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也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将社会上的各种志愿者组织、各大院校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发展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职、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明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有效增加志愿者人数和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同时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如可以采取现在有部分地区已经推行的时间银行。“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参与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的活动,通过累计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或家人需要服务时,可兑换同等时数的服务。时间银行的存储内容包括医疗、法律、文化教育等专业服务及清洗、聊天、做饭等日常护理服务。时间银行利用时间货币这一无形资产的运作不仅给储户带来收益保障,而且还能让储户在与他人账户数额良性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对储户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更有益于保障互助养老行为的经常性与长期性。

参考文献:

[1]张雅丽.美英两国社区养老服务及启示[J].社会福利,2010(10):48-49.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0(5):41.

第3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1.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基本情况与养老现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地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16个乡、9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3550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居民委员会。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总人口431.29万,其中农村人口351.41万,少数民族总人口347.68万,苗族178.43万,侗族135.9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和苗族、侗族人口最多的州。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农业人口人口占89.9%,农民人均收入为1207元,居贵州省的第九位。早在2000年,黔东南州的老年人人口就已经达到45万人左右,老年人口系数11.3%,到2010年将达到53万左右,老年人口系数达12.7%,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16.87%到2005年的17.74%,而2010年将增加到19.61%。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赡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最低层次的保障,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第二部分是由保障对象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所投的商业保障。第三部分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满足更富裕人群更高层次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社会保障。在黔东南地区,享受第一部分的仅是少部分的“五保户”,而对于第二部分,以个人缴费为主,国家政策支持,集体适当资助的个人账户的做法,通过调查,有98%的人都回答“没钱加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地农民80%以上基本上处于家庭赡养的自我保障形式,保障水平与城镇相去甚远。

2.创新的“两户”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别很大,养老保障不可能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每个地区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的缴费水平和给付标准。黔东南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的给付上有很大的创新。它实行的是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养老扶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只生育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女儿而又做了绝育手术的农民家庭,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起领取养老金。拿锦屏县来说,2003年10月后可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共有11人,其中独生子女户4人,二女结扎户7人。具体做法是由符合进入养老保障条件的农村“两户”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签订养老保障合同书,最后取得养老保障基金领取册。“两户”养老保障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对计划生育人口进行了控制,是一举两得的新举措。

二、黔东南地区现行养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衰退

虽然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对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两胎,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家庭结构必朝着4:2:1方向发展。在黔东南州统计局的抽样调查中显示,2005年全州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9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农村为3.43。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依靠其子女来赡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反过来看,年轻一代即使有赡养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心愿,但其物力与精力明显不济。

2.养老保障覆盖面积小

早在1986年,黔东南州就开始试行养老保险。至2003年7月底止,全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有971户,参保职工59768人,其中企业45892人,事业8339人,个体工商户5537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社会保障只覆盖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而占黔东南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还未被覆盖。

3.基本养老金缴付上的不公平对待

(1)缴付上存在的户籍差别。缴纳养老金的条件之一是缴纳者必须是非农户口。这也就代表农民不能像城镇人员一样,参加养老金的社会统筹。

(2)缴费水平上的差别对待。单位人员的缴费是由单位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0%来缴纳,职工个人按8%缴纳。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就需要自己缴纳20%,进入个人账户的也是8%。

4.养老水平低

在黔东南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分类施救办法中规定,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625元。那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只有52元。但在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有限的补助已经难以解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构建黔东南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在针对现在老年人赡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

居家养老将是中国以后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它以“家”为平台,集中家庭,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稳定温暖的养老环境。

2.加强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经济条件的制约黔东南地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为社区养老的开展铺平道路。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在经济建设上建议从旅游方面加大投入。(1)培育乡村旅游新产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2)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3)保护好生态资源与民族风情。

3.逐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政府应重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帮助。在城市,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供养的人员的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福利机构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在农村,老年人福利机构的主要对象还只是“五保老人”,而非所有老年人。

(2)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农村社区经济文化条件差别很大,也就决定了在探索社区养老出路时,不能搞规范化和统一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对于低龄且能自我照料的老人,可以对其进行上门的日常生活照料,如整理家务、个人护理、饮食服务等等。

(4)充分挖掘和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对于农村社区福利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应由本村富裕劳动力组成。在走兼专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道路。它既可以解决本社区富裕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又可以利用大家熟悉的关系,更容易与之沟通,便与及时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务。

(5)建立健全社区养老的相关机制。由于农村社区保障是一种非正式的保障方式,农村社会保障经费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容易出现随意挪用经费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

(6)“低”保障原则。由于黔东南地区农村老年人消遣活动较少,生活花费较之也少,加上农村社区一般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来发展社区设施与养老院。因此在发展社区养老的初期应以低保障为原则,从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养老服务可以以粮食补贴和务工的形式出现。

第4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 政府 供给主体责任 对策

一、南宁市城区社区养老的供给现状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宁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85.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86%,超过了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10%,南宁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凸显。目前,南宁市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市场、家庭联动的养老服务机制。2010年南宁市共有197个社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开设“一键通”紧急呼叫系统服务热线,为社区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服务,部分社区建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整合老年活动室、阅览室、医疗康复室等功能服务室,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南宁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民间力量投入较少。政府在社区养老中起主导作用,但也明显存在许多问题,如政策粗泛、资源分割、投入不足等。就拿南宁市城区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西乡塘区来说,西乡塘区创建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结亲认养、包户服务”新模式,在养老服务的工作方面取得不少进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这些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定位模糊有关。针对该问题,本文对西乡塘区x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下面根据调研的情况,来分析西乡塘区x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养老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服务站场地欠缺

西乡塘区x社区自2009年就配置了4名养护人员,主要是大专、本科毕业生。目前,养护人员主要是陪老人聊天,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和教老人使用电脑、帮老人修理电脑等。但对于该社区来说,养护人员的数量远远不够。同时,许多居家养老服务站场地欠缺,只得占用社区的办公场所。

(二)提供的老人公共服务过于欠缺,并且管理不到位

由于养护人员不足,且也没有接受统一的专门技能培训,导致专业技能的缺乏、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另外,服务模式单一,仅依靠劳动保障协管员平时组织看望慰问社区老人,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调查工作需要,这种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远远满足不了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三)社区服务中心经费紧缺

招聘人员、养护人员培训、购买设备都需要经费,经费问题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推进的重要问题。目前x社区提供的“爱心餐桌”,无经费补贴,经常靠社区工作人员自己掏钱,才能实现为老人低偿服务。在经费方面,目前x社区目前还未收到政府部门下拨的经费,配套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

二、南宁市城区社区养老的供给主体责任的分析

目前南宁市的社区养老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政府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起着主导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政府缺位,各部门责任不明确

南宁市社区服务发展是由政府主导,在社区养老工作进行中,存在严重的政府缺位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认识到其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致使形成中空地带。相关管理部门甚至不清楚活动经费的具体负责部门,出现问题时也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映。

(二)政府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健全的综合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

社区管理体制滞后,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相一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民政部门名义上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牵头部门,并承担了宏观管理的职责,但事实上民政部门的协调作用不明显,各部门互相割裂,难以形成合力。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社区责任无限度扩大,使得各居民委员会承担了很多份外的职责;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建设不力、机构设置单一、人员不整,满足不了社区工作的各项需要,把基层社区包括街道、居民委员会当作政府的延伸,导致其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有心无力,只能敷衍了事,难以有显著的成效。

(三)政府投入不足

当前南宁市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投资,但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社区服务开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我国政府的投入最多占30%。南宁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作资金不足,政府补贴的服务对象数量也比较少。由于资金的缺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法扩大场所和添置设备,从而导致供给不足,不能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

(四)没有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和制度

到目前为止,南宁市专门针对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政策文件极少。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完善和不到位的问题,仅有的政策也大都散见于各部门的规章之中,缺乏有效的整合。政府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服务培训和教育体系,南宁市各大院校尚未设置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导致养老护理人才缺乏。

三、发达国家城区社区养老供给体制方面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的社区养老经验

日本是亚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发展至今,日本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得比较完备。其中,社区养老的供给体并没有局限于政府,还有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机构。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主要资金和设施资助、指导和监督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通过购买或其他形式由第三方提供社区养老服务。企业和非盈利组织根据老年人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建设相应的商业或公益性的养老设施。

(二)美国的社区养老经验

美国是一个法律化较强的国家,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关于老年人的法律,如:《老人法》、《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等,建立起了比较规范和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美国,政府不是养老机构运营和提供长期照顾的主体,它是以间接的方式来管理社会养老机构,这些大量的社会养老工作是由民间团体、慈善机构来承担的。政府给予这些组织技术支持和政策优惠,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医疗保险和补助,这些补贴是由政府发到养老机构的,只有符合政府的各项规定并通过每年的审查的养老机构,才能拿到该笔资金补助。

(三)英国的社区养老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开始出现,逐渐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此前广泛推行的“住院式照顾”基本上都由政府负担。英国社区照顾主要特点是以社区为依托,由政府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和具体措施、招募人员、监督和检查民间组织及私人机构开展社区照顾的工作情况。对于提供社区照顾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也会给予资助。此外,英国也有大量的私营的、商业性的老年服务机构,以弥补社区照顾的不足。

四、对策

(一)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和责任

对政府责任加以明晰,各相关部门要在社区养老发展规划中细化、量化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理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工作职责,提高服务效率。此外,通过法律对除政府以外的其他服务主体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支持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立健全政府各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

由于养老服务问题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来共同参与和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那么,需要各有关部门加强协商协作,立足全局,政府也须督促各职能部门突破部门视野,对社区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同时结合自身职责,分项规划,从不同的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支持。

(三)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

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政府需要建立合理和完善的监督体系,以确保养老服务水平的质量。另外,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是今后老年人养老的重要选择之一,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是一种解决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下养老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导,给民间机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养老服务的人才培养

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是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加强专业养老服务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以满足社区养老中心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产业网.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省略/shownews.asp?id=23677#.

[2]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第5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因地制宜;政府扶持;发展与分析

一、居家养老的定义与必要性

中国进入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的重视以及现实的压力,导致各地对于有特色的养老模式探索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成功的具有复制性的养老模式。而居家养老是作为一种新兴养老方式被提出,其定义在学术界却略有不同。袁缉辉认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其区别来自于养老资金的不同。而居家养老和入院养老则在于主要活动场所的不同。(袁缉辉,1996)杨宗传认为居家养老是相对于集中居住的机构养老的一种分散在家庭居住的养老方式。(杨宗传,2000)穆光宗则认为从养老资源的来源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穆光宗,1999)综合各大家的观点,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主要场所,资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福利性养老为辅的一种养老模式,力图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体系。

居家养老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如今的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124”的家庭Y构,导致现代青年人养老压力巨大,而社会压力也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衰落。一般的养老机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达到广泛普及,因此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居家养老包括经济、生活和精神三方面。其基本内容多以社区提供劳务服务,精神生活则有家庭成员承担。而物质经济方面则由国家、集体、家庭三方面共同承担。

如今居家养老形式多种多样,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包括:建立“老年互助小组”、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网络,例如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颐养之家等。居家养老作为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一种综合模式,是我国还没有能力发展惠普型的养老设施时的一种选择。是符合我国现在基本国情的选择。

二、T社区建立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分析

(一)老年食堂基本情况

T这区位于老城城中,人口稠密,住房拥挤,居民集中。Z主任利用原居委会办公室作为新的老年食堂,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能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该室总面积约40O,坐落于居民楼一楼,地理位置优越,惠及面广。由于居委会缺乏资金,其修葺资金,主要来源于商户资助及居民捐赠,共筹的4万余元。在完成了初步修缮之后,该社区主任向上级街道部门,申请拨款5万元,用于运营该食堂。

T社区总共有1203户,3886人,其中60岁以上有626人,占社区人口的16%。通过排查和走访,最终确定了社区缺乏照顾的空巢老人大约有44人。Z主任以这44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登记和档案管理,根据其医院,最终选择老年食堂就餐的人数约20人左右。

为维持老年食堂的日常运作,T社区聘请了两名工作人员,均为本社区退休居民。同时,社区为了确保老年人的饮食健康,特意聘请了一位营养师,每周营养师都会搭配不同的菜色,合理规划老年人的饮食。

老年食堂实行有偿服务,营业时间是早上11:40-13:00和下午17:40-19:00。每月400元/人,可享受午、晚两餐。另外,社区为了迎合老年人口味,照顾老年人身体,特别为就餐的老年人进行摸底调查,并编辑档案,还特意推出了“因需就餐”的服务。根据老年人意愿,选择就餐地点,还退出“病号餐”、“生日餐”等多样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委会还提供送餐服务。为筹措资金,非该社区人员可以以每餐10元的价格进行购买。

食堂从2012年7月1日正是开始运作,现如今稳定在老年食堂就餐的老年人保持在15人左右,主要人员采取的是全职+志愿者队伍的方式。

(二)老年食堂优势分析

1.因地制宜

T社区处于城中心地带,虽然住房条件老化,但是交通便利,其居民楼旁即是本地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因此对于获取最新鲜最便宜的食材十分便捷。加上老年食堂座落在居民区的一楼,人口集中,方便老年人之余,同时也可方便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照看。

2.良好的社区环境

T社区是一个很老的社区,老龄化比率高,人际关系密集,因此在居委会公布其计划时,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仅在前期筹资阶段的资助,后期对于老年食堂的运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很多相对年轻和健康的老年人以及青年人组成的志愿小组,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心理支持。

3.专业知识培训

T社区针对两名工作人员,进行过短期的护理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大又身体不便的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照顾。并且在针对老年人营养搭配上,采用的专业营养师的意见。这不仅增强了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让老年人得到了更好的社区照料。

4.政府扶持

从老年食堂建设开始,S市政府就相当关注,并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每年正常开放300天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年拨付1万元运营补助。同时随着省、市福彩公益金补助的力度不断加大,市老龄办为之前落实过补助,有突出特点,但存在资金困难又受老年人欢迎、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扶持,助其更加有序健康的开展日常业务,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这一硕果。

(三)老年食堂面临的困难

1.资金不足

陈有华认为养老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养老的资金问题解决之后,其他问题的紧迫性与难度就会下降。老年食堂是带有一定的福利性的,是以社区为依托,生活照料,社区照顾为主的居家养老活动。其与商业运营相结合,是减轻政府养老资金支出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适应当下老年人生活的新模式。然而即使在这种模式之下,老年食堂依然入不敷出,尤其是针对的人群有限,实际购买老年食堂服务的老年人群并不是很多,并不能达到收支平衡。居委会的干部们一直力图从资金方面寻找突破口。

2.场地有限

T社区的老年食堂是以老居委会办公室改造而来,地方狭小,虽然经过修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毛病。而扩大带来的支出是居委会无法承担的,因此限制了老年食堂的发展,对于很多想要享受老年食堂服务的老年人来说,不得不考虑实际问题而放弃。同时由于,场地的问题,导致其他服务无法开展,最终只能放弃。

3.社区力量有限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不少老人反应了除了吃饭以外还包括其他很多问题,大多集中在,医疗、家政服务等方面。而这些同样是居家养老所需要在意的问题,可是由于社区力量有限,人员有限,因为很多时候老年人反应的问题无法得到结局。即使是食堂的口味问题,有时候也因为人手不足只能选择服务多数人,而无法顾忌一些需要特殊食材搭配的老人们。

三、居家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区承担的必要养老责任是今后社区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也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个升华。老年食堂作为社区养老体系中的一环,反映出现今老年人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资金一直是养老的一个重要问题。居委会并没有专门的资金,一般都是向上级部门申请。然而部分城市并没有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只能从福利彩票或者其他方面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大部门资金需要居委会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得。这样缺乏稳固的资金支持,在居家养老服务没有走上自给自足的商业化模式之前是很难维持其运作的。因此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前期,福利性支持要超过商业性支持,确保其正常发展。缺乏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会导致老年人的不信任以及缺乏安全感。

(二)服务队伍缺乏专业技能

以T社区为例,其老年食堂的建立,并非倚靠专业人才,其基本人员为社区干部+志愿者服务。大部分人只能具象化地解决部分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一些简单问题,针对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发觉或者解决。而社区干部由于平日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老人,甚至会放松对志愿者的要求,志愿人员流动频繁,不少志愿者其实只是空有名字,缺乏长期照看老年人的条件和能力。而切实照顾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又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照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化道路需要与时俱进。

(三)部门间合作困难

T社区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其中居委会作为统筹和执行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老年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社区或者是政府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助的问题。在T社区创办老年食堂的过程中,不乏看见其他部门的帮助。但是构建社区养老体系不仅仅需要一个部门的合作,而是需要包括医疗、社保等各个部门一同协助的产物。从各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构建一个完善和丰富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现实中,居委会或者社区压力繁重,并不能有效促进和把问题反馈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间关系薄弱,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关系网。

(四)缺乏引进社会组织

如今社会组织的地位日益提升,不论是基金会还是提供服务的NGO,各色的社会组织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针对老人化所产生的问题尤其看重。T社区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会组织的功能。这也是很多社区在展开便民服务时的通病,太过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而忽视了社区之外的民间力量。社区无疑是可以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修复,最终达到目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得其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并且考虑不全面,造成反馈问题滞后。民间力量进不去社区,社区也找不到“帮手”导致资源无法连接的尴尬局面。

四、居家养老体系发展前景展望

(一)居家养老的市场潜力

笔者通过问卷发现,在老年食堂所服务的老人当中,满意度高达90%以上,然而围绕老年人的最大担忧则是稳定性。由于资金链的薄弱,不少老年人担心老年食堂撑不过几年便会关门。由此,不难看出,老年人对于老年食堂这个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看重及渴望。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其资金来源于子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养老变得日益薄弱,由此诞生的一批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对养老服务需求迫切。根据杨敏对15个社区的老年人养老意愿分析当中,有88.9%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11.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而当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时,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上升到了20.7%。由此可见,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老年人选择的理想养老方式。而社区养老则是不改变老年人生活场所的前提下,介入社区工作人员及一定的福利性活动的养老模式,其存在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及市场需求。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全面照顾老年人生活,政府曾经提出3+X模式,3指的是,送餐配餐服务、基本医疗器械服务、家政服务。X则指的是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的,例如老年娱乐、老年健身中心、老年图书馆等。由此可见,居家养老的核心是食物、医疗、家政三方面。这是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表现。T社区以食堂为依托,解决了老年人吃饭这一重要问题,同时兼顾了老年人健康咨询、日间照料、陪伴等一些列问题。从一个中心点扩散,逐渐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社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展开以文艺活动、以健康运动、以教学又或是心理辅导为中心的各种特色服务,从而延伸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商业化发展趋势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从T社区老年食堂案例可以看出,完全的福利性养老服务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尤其是各社区各城市发展规模及速度各不相同,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无疑是最好的出路之一。服务商业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养老责任的商业化,即把社会养老责任转化为商品,由政府将其交于专业性团队,从而为其带来收益。二是服务的商业化,即受益人(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向服务者提供资金以换取服务。三是传统的商业化,把一些普惠推广向市场,形成可营利性的产业,从而赚取收入,如T社区把老年食堂推广向普通群众,以此来维持老年食堂发展。

(四)注重社区的凝聚力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撬动社区行动力的关键,老年人的人际关系较为密集,邻里关系密切,走动频繁。老年人对于社区的依赖性要高于年轻人,且同辈之间的影响力较大,社区宣传往往靠居民之间的走动达到效果。因此,良好的社区凝聚力为居家养老活动助力。而居委作为社区活动的倡导者,社区的管理者,深入且了解居民情况,有责任和义务挖掘社区优势,带动社区积极分子帮助构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社区问题。同时,居委会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是居民与政府链接的纽带,无论是福利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又或是市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委会的角色从服务者到监管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袁缉辉,1996,《养老问题浅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社会科学》第 6 期。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

[3]杨敏,钱英;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2.第二期

[4]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第6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7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31.1万个,覆盖率达到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23,088个,比上年增加了4,074个。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10.9万个。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弱势群体和一些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福利性作为它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过程不应该包括商业;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要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局部养老向为所有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方向转变,应当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救济,要想让社区养老健康持久的发展,那么它的服务就不能仅仅是无偿的,而应该是有偿至少是低偿的。王辅贤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事业,应当建立一个有偿、低偿、盈利与非盈利等集合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李学斌则认为这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社区养老的本质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给方式是可以产业化的,即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从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以此来扩充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提升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2015年2月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将逐渐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发展工作中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由此可见,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纯福利性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跟,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这一服务事业的资金获取。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福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的,这是社区养老服务获得长久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研究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就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论也不同。

钱雪飞(2009)等运用标准化访谈法,通过1,440份调查问卷和160位老年人访谈,发现解释变量不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就有不同的解释关系。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情况仅对城市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而领导是否关心老年人、有无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情况则仅对农村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

王晓峰等从经济收入、健康医疗和休闲文娱等方面分析长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居住类型、代际关系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居住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经济需求,独居老年人对经济的需求比非独居的老年人大,依靠外在经济支撑的水平更大;女性老年人患一种疾病的概率是男性老年人的0.64倍,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比男性老年人大,因此女性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相对较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休闲文娱的需求也更大。

王静对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医疗照顾、精神需求。根据调查,在日常生活方面,钟点工上门服务和家庭维修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1.8%和20.2%,是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服务;在医疗照顾服务方面,最需要社区提供的是卫生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在精神需求方面,老人最需要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2014年程璐对太原市双东三社区200名60岁以上老人通过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共进行了针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完善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自我照料能力也逐渐下降,不能从事过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便,因此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对精神文化和养老服务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特点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也存在差别。但总结历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大都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此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水平较高。同时,也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已经从过去那种仅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转为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通过强调自身价值达到继续参与社会建设的目的。但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大城市上的研究上,对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消费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组织缺乏、城市辐射较慢,当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地方应该在农村,这应当是以后更加注重的一个方向。

五、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府角度,魏娅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产业化发展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王桂云则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及专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养老服务难题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角度,陈友华、吴凯认为今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包括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等。

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角度,项丽萍指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

从筹资渠道角度,程璐和姜春雪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丰富资金的来源,力图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向服务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服务网络的多层次化、内容的多元化及多形式、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六、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制约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处于萌芽阶段,尚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经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匮乏。多数学者认为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叶艳认为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福利彩票、社会慈善捐赠、社区企业税后利润及有偿服务收入四个方面。社区养老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缺乏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将难以维持社区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方式单一,而且政府并未设置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专项扶持款。尽管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创新,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相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二)专业人员不足,志愿者缺少。王辅贤、梁馨月、林小希等认为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水平并且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工作薪酬偏低,就业吸引力不够,因此社区的大部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女职工、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区服务培训,因此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日间照顾、家政服务等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来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多是基于道德的视角进行无偿服务。

(三)缺少有效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评估与反馈系统,这使社区养老系统处于自我检验与不断循环的状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评估系统与反馈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往往使政府忽视对它的监管,有些社区是由一些废旧厂房和民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均不达标,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政府必须强化评估体制。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三个研究比较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基础设施、宣传力度、缺乏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有的社区缺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老人就没有疏通情感的地方,有的社区虽然在开始承诺的服务项目有很多,但由于缺少资金,设施也不够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些地方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社区养老在有些地方还不被完全认可,这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助式社区养老设施网络,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趋势,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创新服务模式和产业业态。但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大多只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研究者们提到的只是上面总结的几种,对于是否还有其他制约因素还不清楚。而且他们只是提出这些因素,对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却少有人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

七、总结及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发展中的产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今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社区养老服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慈善服务,发展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使养老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市场主体,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向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第二,要更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实证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的案例分析,应把农村老年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忽视农村的养老发展会使城乡养老服务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服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部分发达国家过度福利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厦门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

[2]王雪.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魏娅.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J].中国劳动,2012.8.

[5]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

[6]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7]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8]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9]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0]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第7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托老站

一、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逐步加快,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养老模式虽然是人们的首选养老方式,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却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居家养老为依托,凭借社区养老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托老’将逐渐成为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河南省2015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到2014年年底,郑州市常住人口为938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8.7%,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按照这个标准,郑州市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状态。管城回族区常住人口为74.81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7.8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9.4%;占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9.6%。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管城区是居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地区,也是缓解郑州市养老问题的重要一环。

二、郑州市管城区托老站发展现状

目前,管城回族区共建有9家托老站,8家已经投入使用,1家试运营。为了解管城回族区托老站基本情况,同时为使调研资料更具有参考价值,选取了5所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托老站,分别为:馨家苑养老服务中心托老站、蓉湾社区托老站、航海服务中心托老站、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

(一)管城回族区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整体规模小

管城区托老站规模参差不齐,且整体较小。托老站规模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场地大小、设备设施配备状况等方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床位配备、活动功能室以及综合服务人员几项统计中,托老站的供给规模远小于管城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而且排在首位的是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后两位是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和映月路社区托老站。在调研中发现,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所在社区的公益用地预留较少是影响其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养老服务的场地限制也将成为今后管城区社区托老模式发展的极大制约因素。

(二)管城区托老站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分别由三家机构所运营管理的托老站在制度建设完善程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同属于馨家苑服务机构的三家托老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比较完善,而由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与河南金马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的两家托老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还未有建设性的突破。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成为了映月路社区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发展的瓶颈。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有16个部门,同时中心拥有社会工作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专业体系,建立有志愿者招募,社工培训等相对完善的体系。同时,对于上岗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有详细的明文规定。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的体系建设是今后社区托老模式发展中需要吸收、借鉴的良好经验。

(三)管城区托老站服务群体较小

郑州市管城区托老站服务覆盖的老龄群体数量整体较少。在调研中我们可以知道映月路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的覆盖人数少,其他三者相对较高,但对于社区庞大老龄群体来说,托老站在总体的服务群体数量上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在五所托老站的走访中了解到,老龄人口的服务数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不匹配。例如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只是简单的协助老人进行网上订餐,而老年人这样的需求较少,更多的老人会选择在家解决就餐问题。但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以及蓉湾社区托老站的覆盖群体相对较高。其中馨家苑服务机构所运营的托老站提供助餐服务,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设有健康中心,配备有中医理疗室和康复训练室,在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馨家苑社区托老站除了配备老人日常活动所需的床椅,电视外,更从“服务”的核心出发,将文化的理念代入老人的日常生活,开设摄影、手工美术以及带养孩子相关课程等,丰富老人知识储备,充实老年生活。因此,这种服务理念也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群体范围的重要手段。

三、管城区托老站存在的问题

(一)托老站运营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

在社区养老的背景下,管城区托老站运营中,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是目前托老站发展遇到的一大瓶颈。对于所调查的管城区托老站中,运营模式有40%是公建民营,60%是政府购买。这两种运营管理模式都需要企业和政府的资金注入。但由于托老站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托老服务的提供是无偿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托老站的运营与管理有成本投入,但却没有利润与收益,因此导致了托老站运营发展中,出现了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问题。管城区托老站的运营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公建民营和政府购买两种方式。映月路社区,石化路社区托老站通过公建民助的方式,由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托老场地,然后由社会机构等进行运营管理。馨家苑所运营的三家托老站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由区民政局,办事处投入,引入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运营,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这种靠政府投资建设,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埋单,而且属于社会福利性事业,提供无偿服务,会进一步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同时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社区养老需求的逐渐扩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会日益无法满足托老站建设与运营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了托老站后期运营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二)托老站场地供给受限托

老站场地供给有限,制约了托老站规模的发展以及服务群体范围的扩大。为适应社区养老的需求,给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生活,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托老站应该成为每个社区的标配。但就目前管城区老城区每个社区的前期规划中,公共用地预留紧缺,因此,场地的有限供给成为了制约托老站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管城回族区中,一方面,管城区部分社区由于前期规划没有预留供社区养老服务使用的公共用地,导致社区没有进行托老站的建设,知识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另一方面,管城区部分社区处于郑州市的黄金地带,低价、房屋租用费用高昂,政府为减少社区托老站的建设带来的财政支出负担,购买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服务或者建设小规模的托老站场所,从而致使管城区部分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社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产生供需矛盾。

(三)托老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由于托老站服务的非营利性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所运营管理的托老站形同虚设。首先,非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品质需求。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分别由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与河南金马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前者一家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并且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养老公司,而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来说较为弱势;后者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成立时间短,并且社区托老服务的提供捆绑老年智能设备的推广与销售,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程度较低,从而致使托老站的建立形同虚设。其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托老站的运营管理较为。在所调研的过程中,除了由郑州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所运营的托老站外,另外两家托老站均是集团或公司的一个具体项目,因此,在对托老站的管理与运营上,一方面,没有机构内健全体系的制约与监督;另一方面,所属辖区的办事处、社区等外部机构的监督力度比较疲软。体制内外监督机制的缺乏,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托老站的运营。最后,社区托老服务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但作为非专业性社区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理念不纯粹。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的主要业务分别为机构养老和智能产品的推广,导致现在所建成的部分托老站成为盈利机构的宣传点,推广站。在这种情况下,托老站不能从根本上围绕“服务”的理念出发,对于需要社区养老的老龄人来说,其存在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

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采用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存在成本投入,仅有政府来埋单是托老站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可通过以下两种运营模式来保证托老站后期运营管理的资金来源。第一,政策鼓励老龄边缘产业为社区托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这些资金购买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政策鼓励老龄边缘产业资金的投入,政府可将将这部分资金用来购买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从而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老龄边缘产业通过获取进入社区经营的许可资格,在坚持以产品附加为辅,养老服务提供为主的运营方式下,以社区养老服务为平台,获取盈利空间,从而保证老龄边缘产业将资金持续不断的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通过以上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老年人享受到较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下,确保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老龄边缘产业的发展。第二,允许社区托老服务收取会费。托老站可如同幼儿园一样建设,不一定是免费的公益。会费的收取主要是抵偿为标准,抵偿的会费加上政府的一定标准的补贴,可用来购买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能够避免政府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满足社区老龄人口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极大的提高社区养老质量。

(二)合理规划养老用地

合理规划养老用地是保证养老场所的重要手段。首先,新建社区加大规划力度,确保养老土地预留。通过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及政策强制力,来确保新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的建设与使用。其次,已建成社区通过改建相关场所功能,保障社区养老用地需求。对于缺少养老用地的社区,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可积极发挥能动性,将一些废弃厂房等原使用功能不高的场所改建为社区养老用地,解决老城区土地租金贵,缺乏养老场所的问题。通过合理利用与规划新建社区、已建成社区的养老用地和场所,最大程度上满足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

(三)建设专业性的社区托老中心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的机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为社区老龄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专业性的托老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第一,制度体系的专业化。应以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规范标准为基础,监督和考核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结果,以满足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第二,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实现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一方面,可以招收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或者吸收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行业中,从源头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方面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设施设备的专业化。设施设备是社区养老服务中高端化的硬件基础。因此要加大力度投入老人专用设备的规划设计与购买,满足老龄人的实际需求。第四,服务理念的核心化。是以服务为根本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社区托老服务中心的成功运营与否。因此,要从老人的需求出发,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机构的服务理念与意识。

五、结论

在社区养老的背景下,管城区托老站在建设、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成功的运营模式与服务理念,为今后社区托老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当前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尽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的转变,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前提下,使社区老龄人口能够低偿或无偿的享有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英.“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张彦华.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5,20(3):23-25.

[3]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贾义保.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内涵与路径取向[J].学理论,2014(8):67-68.

第8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x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第9篇:社区养老服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资金扶持;社区服务;养老问题

引言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其衍生出的问题种类较多,尤其是对于人口基数较大的我国来讲,人口老龄化加大家庭负担,间接降低社会转型效率。尽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下,老龄化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也令社会机构承担更多的风险。无论是儿女,还是国家服务机构,在服务赡养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的社会力量,在家庭与社会方面进行整合,制定出多维度的服务方案,切实令老人感受到老有所依的氛围。

1公共管理特性论述

公共管理是一种服务组织机构,从工作机制上来讲,可将其界定为国家管理机制的一种补充形式,起到监督管理的公共化作用。从学科角度来看,公共管理涵盖的类别较多,如行政、市政、政策等,都在公共管理的范畴内,公共管理隶属于现代化管理专业中,其对于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体系具有一定的制约效用,维系管理范畴内各项社会行为的正常运作。公共管理的承载部门为政府,在相关指令的下达与执行下,其将成为政治、经济、法律的执行机构,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保证基层人民合法权益不会受到损害。公共管理具有多元性、拓展性、协调性等特点,可依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来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动态化发展需求。此外,公共管理是由政府主导对某一项行为进行制约或服务的,其在政府与基层群众中起到过渡协调的作用,政府依托于公共管理服务,可了解基层人民的诉求;反观,基层人民通过公共管理的作用形式可认知到政府的公信效用。对于现阶段国家面临的社区养老问题,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作用对象则为服务机构,通过将信息进行反馈,将养老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单独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政策、资源、老人等方面的协调,制定出具备可行性、可信性的制度举措,以维系社会体系的稳定发展。

2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社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扶持力度不足

资金是维系养老机构运作的基础保障,从资金扶持方面来看,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导向一般包括政府拨款、服务收缴、资金自筹备等方面,通过资金的合理利用,保证机构各个环节的运作。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普及问题,每个地区的养老人口基本属于一种相对定值,然而,受到地区发展因素的影响,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比较,无论是经济体系,还是服务机制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而造成社区养老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服务收缴方面来看,如老年人未在国家保险的范畴内,且自身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切赡养费用将出自于家庭,当自身家庭没有条件扶持老年人的话,则将直接缩小有偿服务体系。从资金自筹备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城市社区尚未形成自发性的捐助意识,间接阻碍养老机制的建设效率。

2.2养老设施陈旧

近年来,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多,拉高了行业领域的内在需求,老年人服务机构必须具备相应同等化的服务质量,满足当下公共服务的管理需求。然而,大多数服务机构中,老年人所处的空间位置,并不具备完整的基础建设,与之对应的活动器材也较为陈旧,甚至部分服务机构只在空闲场地上摆放桌子与椅子来替代活动设施。此外,社区医疗配备、娱乐配备、文化配备等尚未完善,单一化的设施建设无疑是将老年人独立在一个空间中,容易令老年人产生心理疾病,其与我国公共管理的服务宗旨相悖。

2.3服务专业性不足

相对于家庭来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相当于独立的个体,承接老年人在社区机构中服务工作为专业性护理人员,通过多方位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在社区机构中的生活需求、娱乐需求等。然而,部分社区的服务人员存在专业性不足、管理意识差的问题,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综合管理等都与基准核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多数社区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下岗者、大龄妇女等,且服务范畴也是局限在做饭、洗衣、采购等方面,如出现突发性状况,不具备及时处理的能力,增加不可预见性事件的产生几率,严重降低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3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养老机制的完善策略

3.1为老年人树立养老观念

老年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由于老年人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社会服务机构必须分化出一部分力量予支持,要想正确提高社区老年人服务质量,应先强化养老意识,令养老真正实现家庭到社区的转变。从社区角度来看,老年人赡养的承接者,必须做到让儿女放心,老人舒心,解决老年人为家庭所带来的负担。为此,社区应起到意识强化的重要作用,宣传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性与应用性等,并对自身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将未来一部分的发展规划进行展示,使老年人所在的家庭成员信任社区养老机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的认同感,进一步解决养老问题。

3.2拓宽资金扶持渠道

社区养老资金体系的建设与规划,是服务机构运行的根本,如想使养老机构上升到新的服务层面,满足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地区政府必须针对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通过对老年人保障体系的资金消耗进行分析,在财政资金可控的范畴下,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此类举措的施行,不仅可缓解社区养老机构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的负担,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此外,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养老机构可向社会体系寻求自助,如吸引企业进行赞助、开展与养老事业相关的活动等,然后将资金进行整合,依托于养老机构的资金消耗比例进行正确分配,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的保障服务。针对家庭角度来讲,如老年人不具备社会保障,且家庭人员不具备服务项目缴费的能力,则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应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先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查证老年人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然后在依据财政部门储备资金的耗用情况,制定对接型的保障策略,以此来缓解社区养老机构的工作压力。

3.3完善规章制度

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社会因素、地方政策的影响,具备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基数与不具备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基数划等号,受经济条件及地区发展态势的影响,在选择服务机构时,老年人保障服务对象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甚至部分老年人因无法缴纳费用,以流浪、乞讨的形式维系着生活,此种现实与国家发展战略不符。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制定较为严格的管制计划,依托于地方社区的统计优势,制定出可行性的策略,同时应与地方公共管理服务机构进行协商,深度挖掘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策及地区社会发展形式,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应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针对养老机构的规模,制定相应的服务基准,并对享受或申请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进行逐一核定,确保每一位老年人在服务保障机构内可行使其应用的权利。此外,必须对每一项扶持资金进行监管,严格记录各项资金的输入与输出途径,将资金配发者与资金应用行为建立对接渠道,使每一项资金的应用都可找到相关负责人,此类问责制度将对管理者形成一定内的约束,能够使政府给予的资金补贴发挥出应用的效用。

3.4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基础建设

第一,社区养老机构的生态化建设。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必须具备突发问题处理的能力,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整,且应对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更新。从广义角度来看,公共管理组织应起到规划、协调、监督的作用,针对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制定相应的方案,对社区养老机构所承担的职责进行分析与评估,确保娱乐、医疗等基础设施应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考虑到老龄人口的分散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想真正实现养老社区的生态化建设,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依实际情况而定,针对不同社区的资金应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此来逐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第二,服务人员体系的建设。此过程主要是针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来建立的,社区机构在招聘护理人员时,必须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及职业性可满足行业需求。同时,地方公共管理服务组织应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养老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相应的服务能力,保证人员在服务时间段内,如发生问题可实时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在此类组织的建设下,人才配备与服务机制将形成最大的契合,缓解地方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