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出发点,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基层卫生投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逐步缩小城镇卫生差距,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目标任务。在全市建成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市镇两级、镇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健康需求。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新型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城市二级医院通过上下联动、对口支援等方式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农村转移。加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镇卫生院。云阳人民医院纳入公立医院管理改革范畴。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以政府举办为主,实行一体化管理。按照每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和站的建设必须符合《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全市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分别为:云阳镇丹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阳镇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胡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云阳镇丹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丹凤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2.云阳镇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云阳镇横塘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云阳镇荆林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大泊分中心
4.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练湖中心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河阳分中心
5.开发区胡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埤城镇胡桥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前艾分中心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由镇卫生院、分院和村卫生室组成,坚持政府举办,实行一体化管理。每个建制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3000-5000人口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非建制镇卫生院,设置为卫生院分院。所有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定建设标准。全市设建制镇卫生院12个、建制镇卫生院分院9个。
三、服务功能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收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残疾人康复指导和恢复训练、精神病人管理和心理健康指导、计划生育技术宣传和指导、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处理等。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慢性病治疗,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等。
(二)镇卫生院: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康复等综合卫生服务,同时负责辖区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指导,对乡村医生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
四、人员编制
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2人的标准核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8人的标准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数,原则上镇卫生院一般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1~2名。卫技人员所占编制不低于总编制的90%。
五、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一)严格准入制度。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低成本的服务,维护其公益性质。
(二)转变服务方式。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对区域内居民家庭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双向联系,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着重开展居民常见病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服务等工作,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降低收费,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
(三)建立分级医疗和转诊制度。制定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标准。加大二级医院对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力度,通过采取临床服务、人员进修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重点对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临床诊疗技术等进行帮扶,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二级医院医生申报临床、口腔、中医、预防类别的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一年。
(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严格人员准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以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完善人员考核及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技术能力、工作绩效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1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全县现有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所,个体诊所20家,乡镇卫生院17所,村卫生室111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7人,为保障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得到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后,上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新改建业务用房4548平方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卫生工作,明确了分管领导,建立了工作机制,强化了工作落实,认真抓好了本辖区的农村卫生工作。
1.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以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7所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1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二是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17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了业务用房的改扩建,大部分更新了卫生院的设备和就医条件。三是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严把人员入口关,曾经两年招录63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实施了《乌兰察布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选派人员参加区、市、县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和各类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在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组织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依法职业监督,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在巩固过去几年新农合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使广大参合人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2010年全县参合农民达到114369人,参合率达为62%,全县新农合累计报销39*805人次,报销1900万元;其中,门诊报销31326人次,报销金额95.1万元;住院报销8479人次,报销金额1804.9万元;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和孕产妇生育补助1041人次,报销金额44元。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1.4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提高一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了传染性疾病网络直报系统,全面落实了国家关于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儿童计免“六苗”基础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无白喉、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控制在自治区平均水平之下。二是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认真贯彻了《母婴保健法》,落实了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加强了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健全了孕产妇管理登记簿,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运转制度,有效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到88%以上,高危妊娠管理率及高危妊娠分娩率达到100%。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建立了儿童保健科,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到91%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仍然偏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维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全县卫生事业经费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按目前的补助水平,乡镇卫生院不仅要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还要负担建设与发展经费和公共卫生业务经费,不得不依靠医药业务收入,产生了强烈的创收内在动力,这既造成了乡镇卫生院热衷于收费较高的项目,削弱纯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也推动了医药费用的上涨,从机制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2农村卫生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使用率不高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我县进行了多次乡镇撤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此外,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农村人口数锐减,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多为支付能力较弱的妇幼、老人,农村卫生服务群体和购买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分散和薄弱,效率低下,使政府对农村卫生有限的投入不能集中为优势资源,一方面限制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使农村患者向城市医院转移,从而使卫生资源的区域配置出现了更大的不平衡。
2.3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迟缓,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交通日趋便利,去城市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民营、私立、合资等医疗机构的开设,以及农村个体私人诊所灵活的经营方式,都加剧了农村医疗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内部改革迟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没有活力,使不少乡镇卫生院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据对全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职称和学历的统计,中级职称只有6人,本科1人,中专以下学历者占75%以上。同时,由于乡镇卫生院职工报酬低,技术水平不易提高,加上子女教育等其他因素,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剧了人才匮乏。第二,改革迟缓,机制不活。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大环境,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出不畅”,技术骨干引进难,富余人员的“出口”更难。整体水平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较严重。第三,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模式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坐等病人”,不能主动适应农村医疗市场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医疗需求。服务态度较差,加上技术水平低,使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人群逐渐萎缩,有钱的患者上城市医院,无钱的病人不愿来就医。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责任工程、系统工程,要进一步深化对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进一步搞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认识。
3.2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机制由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政府一是要把农村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建设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二是要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给予有利的资金支持,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三是要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和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生活水平。
3.3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宜、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我县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达到国家颁布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尤其是使中心卫生院达到甲类卫生院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49-03
1 前 言
阜康市隶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总面积11726平方千米,总人口16.2万人,有26个民族,全市辖4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106个行政村,245个行政企事业单位,12个社区。有汉、回、维、哈等20多个民族。全市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55家,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61人,共设床位420张。“十一五”以来,阜康市共投入2800万元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和急救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年底,参合率达98.15%,住院实际补偿率达42.3%。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覆盖率达到100%,居民首诊比例达35%。突发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阜康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健康发展。
2 阜康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2.1 疾病管理与控制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医疗资源不均,还没有建立覆盖城乡、灵敏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大大降低了疾控系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二是疾控部门现在相关人员培训、再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对相关人员培养还有待加强;三是疾病控制系统重传染病预防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
2.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尤其是城市卫生中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薄弱,社区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缺乏,补偿不足,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人员编制未落实,缺乏政府相应的资金支持,缺乏吸引优秀人才来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动力和平台等问题,影响“六位一体”功能开展;二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能力不足,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村卫生室医疗设备不齐全;三是三级妇幼网络建设薄弱,卫生院产科能力建设不足,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检验器械不全,影响妇幼工作开展。
2.3 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薄弱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不完善,基层薄弱;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四是信息系统和实验室建设滞后,机构、人员、物资储备缺乏,疾控中心检验室能力建设不足,乡镇卫生院无法开展检验项目检查;五是卫生监督人员缺乏,特别是农村监督力量薄弱,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医疗市场等监管有待加强。
2.4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农牧民群众受益水平不高
一是农民的实际受益程度不高。阜康市目前实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水平较低,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一定差距,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相比,筹资和受益水平存在一定差距:①人均筹资新农合118元,城镇居民医保150元;②住院封顶线新农合1万元,城镇居民2.5万元,相差1.5万元;二是费用控制机制不完善。阜康市现行的新农合制度中对费用的控制大多在需方,但是费用增长的因素主要在供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医院的收入与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直接挂钩,由于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往往会开大处方,延长住院日期等以提高收入,造成医药费用增加,使得农民的平均住院日、天数及费用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给农民的利益。
2.5 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阜康市目前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同时管理体制也表现出不适应性。一是从城乡来看,阜康市卫生系统人力、床位、设备等卫生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乡镇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基层卫生院设备落后,卫生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不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由医疗卫生服务的定性模糊和基本定位不准造成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经济负债过重,管理手段滞后,公益性质未真正确立,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3 新形势下阜康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对策建议
3.1 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转变基层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要求,应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阜康市主要负责举办市级医院和乡镇卫生机构。二是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作用,主要提高卫生规划的刚性约束,优化配置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的医疗机构逐步进行整合。今后应把新生的卫生资源规划在农村和社会卫生薄弱的环节。同时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确保卫生规划落到实处。三是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全行业管理的权威与效能,切实履行卫生行政部门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兴业监管职能。四是转变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要因地制宜,为当地居民提供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方式,定期下村开展巡回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五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政策
1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发展概述
党的以来,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有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展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进一步得到挖掘开发利用,医疗卫生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药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给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很大负担;二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浪费与短缺,恶性竞争并存;三是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定价虚高和回扣促销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些问题不仅加大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还严重制约了医药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医改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意义重大。
由于设备短缺、陈旧、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绝大多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防保单位诊治手段单一,服务功能极不完善,卫生执法体系不健全,计划免疫设备不完善,妇幼保健服务机制不顺畅;信息不灵,联络不顺,卫生执法、预防、急救、疫苗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无力正常开展,影响了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进程。
2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管理政策
国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涉及医疗卫生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没有进行,因为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没有变,医疗卫生行业的财政投资主体和投资体制没有变,公立医疗机构的原有布局和设置没有变、职能属性没有变等。医疗卫生行业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只是一些微观层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下放权力给医疗机构,扩大医疗机构的经营自;医疗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医疗机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基层医院卫生事业管理政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构建和谐卫生出发,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两大历史任务,进一步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三大重点,着力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着力推进农牧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着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卫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行业作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管理政策的建议
3.1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必须认真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
并从制度安排上、体制机制设计上确保今后不再有类似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否则,再好的改革模式也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公平,实现广覆盖。必须确保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搞一刀切,要实行分类指导,分批推进;改革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各部门协同作战,配套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单兵种推进、孤军深入。
3.2 深化内部改革,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要重点发展和支持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从政策、人员、设施设备、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全额拨付。政府对这部分医疗机构的支持可视情况而定,在经费上一般应少于对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的支持比例。大部分的市及市以上医疗机构可推向市场,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竞争、自我发展、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这种改革模式,既可以充分保证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来满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可以充分保证疑难重症病员的救治,又可以充分推动竞争,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就医保健需求。
3.3 积极发展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与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集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所以,首先卫生行政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把推进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社区两个文明建设规划。在城乡均保持公共卫生事业机构和应急救治机构,做好日常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和服务,维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能力。
3.4 健全和完善监督执法体制,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卫生监督是国家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卫生监督体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机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体制,加强对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监督力度,全面推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广覆盖的、多种模式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公平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各医疗保险机构作为患者的代表以及“医疗机构的利益密切攸关者”角色,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能力监督各医疗机构,在维护好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从客观上维护了患者的利益。在维权方面,它们要比每一个单个的患者具有很大的优势。
4 总结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事业管理,应加强转变政府管理医疗卫生事业的职能和方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艰巨的工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好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医改工作,促进基层医院卫生事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家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今天,我院在这里开展向村卫生室授牌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村卫生室同仁的赞同和欢迎。在这里,我谨代表船山区人民医院全体职工,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医务界同仁、新闻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为9亿农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新医改《意见》要求,要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卫生资源的整合,鼓励共建共享。这些政策都为卫生行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船山区委、区府下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医疗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满足城乡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构建和谐船山。在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的进程中,我院坚决拥护统筹城乡医疗一体化的政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全区医疗卫生单位中,我院具备了最为雄厚的人力、技术、硬件资源优势,能有力填补乡镇医疗资源的不足,我院非常愿意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享医疗卫生资源,担负起作为全区龙头医院应尽的职责。
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数村卫生室缺医生、缺必要的医疗设备,这种窘况在造成农民“看病难”的同时,又把看病的农民往城里的大医院赶,增加了农民的看病成本,导致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开展了巡回医疗下乡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提高了乡村医生诊疗水平,也有力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热点问题。超级秘书网
这次开展向村卫生室授牌活动,设定指导卫生室,搭建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合作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下派专业人员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下乡巡回医疗等多种方式,加强“三基”训练,常见病、多发病、中毒急诊抢救和国家配置基本设备操作应用等培训,一定能大幅提高镇、乡、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业能力,实现社会、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群众多方共赢的局面,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区级医疗服务。
这次活动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定期选派医疗骨干轮流前往指导医疗点进行帮扶,免费培养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和管理人员,帮助完善各项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提高基层单位技术水平,拓展业务范围。以此提高乡级医疗卫生工作水平,让农民群众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视角来剖析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卫生工作与全市社会发展大局密切相关。具有深远意义。现结合全市卫生工作,就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必需注重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虽然我市卫生事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方式上,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卫生行业内部改革与其他相关领域改革不配套;财政投入重高端,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治疗,轻预防等。行业结构上,城乡之间卫生服务不同步,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中医与西医发展不协调;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建设不健全等。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需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方式中使卫生工作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应实现由市场作用向政府责任主体主导的转变。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必需确立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必需创新思路实现三大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上。进行属地化全行业监管、规划和筹资等方面承担主要角色。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扩充卫生资源。财政投入方式上,应实现由大中型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转变。医疗服务方式上,应实现由疾病诊治向健康促进的转变。
要主抓五项工作。第一是建体系。第二是建团队。第三是抓科研。第四是抓应用。第五是搭平台。全市卫生系统要实施卫生人才建设“212511计划,必需依靠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就科技创新而言。即:全市每年引进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00名,本科生250名,培养5名至10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选拔1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10个卫生创新科技团队。
尤其是要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村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必需结合市情立足七个坚持。一是坚持“农村为主”优化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实现乡村卫生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实行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管理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二是坚持“公卫为前”调整预防与医疗之间的资源结构。完善重大污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要调整医保费用支出结构,建议将医疗平安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将疾病早期预防、诊断纳入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范围。三是坚持“基层为先”优先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不同层次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技术为重点,与大医院高、精、尖技术协调发展的局面。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投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四是坚持“中西偏重”坚持和谐共进的卫生强医特色。五是坚持“软硬齐驱”营造功能完善的卫生服务环境。六是坚持“转调并举”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证制度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工作,推动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就医模式、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公私同待”实现多层次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允许社会资本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一、我县村卫生室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队伍不稳、技术不高、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是当前卫生室最直观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根源。
一是乡医严重匮乏。截止年底,全县乡村医生总数207人,比年(404人)下降49%;其中男173人,女34人;全县乡村医生平均年龄45.2岁,50岁以上占43%;如果乡医再得不到有效补充,10年后我县将有50%的村卫生室沦为有室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是有限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县102个村,只有100个卫生室,乡医主要集中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经济较好的乡村,越是山区乡医越少,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
三是技术水平低。全县207名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只有14人,大多数乡医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习。
四是待遇缺乏保障。目前,全县乡医公共卫生防控补足年人均只有不到500元,近30%的村卫生室乡医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及外出打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五是设施设备简陋。我县100个村卫生室,仍有20个以上办在乡医家里,达不到甲级村卫生室要求,还有部分卫生室设备配置简陋,满足不了基本医疗所需。
二、新医改关于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直接涉及村卫生室建设和发展的有以下内容。
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四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科学遴选基本药物、规范药物生产流通、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的三大目标。最终让80%的老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
五是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三、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解决乡医来源和准入问题。来源: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医学专科教育,实行定向免费教育,促进乡医量和质的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