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养老服务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Key words: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aging;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61-02
0 引言
如今重庆老龄化程度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所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当前重庆市公共政策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当今重庆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本文将从重庆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和水平概述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今重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
1 重庆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
1.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重庆市最常见的农村养老模式。主要包括生活起居的照料、精神慰藉、经济赡养,这三方面将家庭养老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是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
有“山城”之称重庆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环境闭塞,大大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保持着一家一户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状态,更加巩固了家庭养老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赡养脱离,即子女躲避或不承担养老责任的一种行为。有的子女忙于工作,或者与父母长期分居,除了定期给老人生活费以外,没有尽到任何赡养义务。有些子女在外务工,对父母不闻不问,直接摆脱对父母的赡养责任。
1.2 土地养老
土地养老保障是指农民依靠土地生产或租赁足迹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来获得养老的需求。土地养老是重庆农民在尚有劳动力时常用的养老方式。老人种植稻米、玉米和红薯等主食,随四季变更而种植不同的蔬菜,养一头过年猪、一些牲畜,这些基本就是老人一年自给自足的物质了。然而精神生活还是离不开子女,离不开家庭,所以如歌里所唱,期望子女“常回家看看”。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锐减,失地农民所得到的经济补偿远不及市场一般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养老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农业收入大不如从前,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由此可见,土地养老举步维艰。
重庆市的农村社区,邻里之间因居住的距离近、生产生活活动而接触频繁,又熟悉彼此的性格、家庭生活情况等,邻里之间相互照顾帮扶,是农村老人居家养老不可或缺的非正式社会资源。具体来讲社区养老指在互助的传统基础上,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以及社区照顾和社区服务等形式的社区养老服务。
2012年出台的《重庆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选择城郊结合部农村、集镇中心村、传统农村等不同类型,培育独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农村社区。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将文化体育、医疗和养老保障、计价生育、社会救济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全覆盖”。市民政局将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实现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便捷对接。
1.4 商业养老保险
2006 年,国务院颁布了有关保险业的政策文件,提出在农村地区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要求,旨在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辅助作用,多渠道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但是商业养老保险在化解老人的生活风险和收入保障问题等优点时,意味着它只能对农民中具有投保条件的农民提供保险保障,而不是所有面临养老风险的农民。
由于大多数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购买力不强,使得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升高,最终还是农民来承担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另外,农村客户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高于市区,因此农村地区支付的保费必然高于市区,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推进。总的来说,农村的文化理念、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保险的定价及其普及程度。
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从2011年4月1日起,重庆40个区县的城乡的百姓都能加入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以“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形式统一领取,这是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规模的积极尝试。国家在2006年颁布农业政策,正式取缔农业税,自此,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现如今,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让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自启动以来,重庆市地方政府在整个重庆市四十多个区县分批推广。截至2011年4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覆盖数十个区县,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政策,结合重庆市现实条件,制定本实施意见。第一,参保范围及对象:①具有本市户籍且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年满60周岁以上且没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的人员,可从户籍地所在地居民养老保险施行之月起申请加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下文简称“居民养老保险”);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退休待遇或养老待遇的人员不能加入居民养老保险;③已加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养老保险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期间,不得同时加入居民养老保险。马正其说,居民养老保险覆盖整个重庆市后,预计将有1300万人直接受益。
参保档次划分。现阶段,重庆城乡中年、青年人员加入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根据自身经济水平选择缴费档次按年缴费。目前主要有五个缴费档次可供选择,分别是900元、600元、400元、200元、100元。缴纳保费后,政府再对每个账户给予30元的保费补贴。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构成为: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8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正常参保人员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按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确定;老年参保人员选择缴费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按参保时缴纳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确定;老年参保人员未选择缴费的,无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所需资金从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中列支,个人账户不足支付时,从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时已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从领取基本养老金之月起每月增加10元基本养老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之后年满70周岁的人员,从年满70周岁之月起每月增加10元基本养老金。
2 重庆农村养老保障的水平概述
2.1 重庆农村养老保障的总体水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是体现养老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对社会成员个人而言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可以用养老金替代率来表示;从政府角度而言,是公共养老金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宏观经济角度而言是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重庆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从无到有,但替代率呈下降趋势。2014年的重庆统计年鉴显示,重庆乡村村民的养老金支出同村民平均纯收入对比,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略有下降,由2012年的13%,下降到2013年的11.5%。
家庭养老是重庆市农村养老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土地养老是重庆农民在尚有劳动力时常用的养老方式。农村社区养老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商业养老保险仅在少数富裕农村家庭出现。从2011年4月1日起,重庆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但是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在政策上,重庆市2010年至2013年4年期间,先后出台了重要的涉及老人的政策文件19个,其中规划文件1个、敬老优待老人的文件1个、医疗保健文件1个、养老保障文件6个、养老服务文件10个。
在社会救助上,年满70岁以上的城乡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老人,每人每月额外享有城镇45元、农村30元的分类别的救助;在高龄补贴上,全重庆市39个区县全部发放了关于百岁老人的营养补助,其中28个区县都对90~99岁的高龄老人发放了高龄津贴,其中13个区县对80~89岁高龄老人发放了高龄津贴;在医疗保健上,全重庆市39个区县全都实行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的制度,全重庆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7.81岁,这很大的提高了重庆老人的幸福指数。
2012年,重庆建成10个区县社会福利中心站、220所乡镇敬老院、220个社区托老所,新增养老服务床位1万张,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但当前重庆市空巢老人达200万人,高龄、失能等困难老人达100万人,老年公寓“一床难求”,养老服务难以满足养老需求的问题依然严重。
2.2 以上几种基本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高莹莹(1992-),女,汉,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柯可(1994-),女,汉族,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人群体,伴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空巢化与小型化变得步履维艰,而机构养老总体供求之间也呈现严重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成为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社区养老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不同的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区养老
一、概述
非营利组织: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利益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中机构养老为辅,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且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是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新型养老方式。社区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机构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同于机构养老,而是将机构中的养老服务引入社区。它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社区养老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二、目前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养老观念落后
城市社区养老观念滞后,多数人仍然秉持子女家庭照顾的传统观念,对社区养老的优势和前景认识不足,这种后代奉养照顾前辈的“反哺式”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中国多数家庭中,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选择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然而“四二一”模式的家庭模式使子女养老压力倍增,子女忙于工作,老人的日常生活不仅得不到保障,精神慰藉方面更是空缺。
2.社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多数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用地不足,现有规模不能满足本社区的养老需求,而且规模扩大受到限制。养老机构资金普遍不足,老人生活特殊需要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有时虽然社区养老机构资金到位,但会因为规划失当而造成资源闲置或资源浪费。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养老是一种模式、样板、行政化需要,使得多数社区养老机构呈现为“样子工程”,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养老服务落实不足。
3.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单一
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主要由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龄无业人员构成。这些人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足,社区养老的专业化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4.资金不足,后续服务的完善受到限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后续资金投入不足且连续性不强,导致社区养老的后续服务完善受到限制。虽然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出现不可逆转的较大缺口。
三、开展非营利组织参与我国社区养老的SWOT分析
1.优势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角色方面具有四个明显的优势:第一,开拓创新。非营利组织的弹性、民主代表性以及自主性使其对公众需求的反应更为灵敏,可利用其丰富的专业化人才优势及时引导社会技术与思想的革新;第二,改革与倡导。非营利组织可以联合社会各层面解决问题,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可以有效影响公共政策的实行并且监督政府职能的实现;第三,价值维护。非营利组织善于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与服务中来,共同维护公共利益。第四,直接提供服务。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为公民提供更多选择,利于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总之,与政府部门相比,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中更具有弹性,贴近大众、节约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提升服务效率。
2.劣势
内部组织方面:第一,非营利组织通常组织缺乏相对独立性。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被赋予准官方部门的性质,其独立性受到政府部门的严重影响和干预,造成了非营利组织服务效率低下,甚至有时无法按照非营利组织的意愿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第二,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是部分民办的慈善组织,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以至于忽视了员工激励政策以及提高组织效率等问题的重要性。资源使用方面:第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我国现有非营利组织大多缺乏对组织内部资源的规划,一些较小的公益组织甚至没有工作计划,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组织效率的提高,有限的资源不能最大程度上为社会创造福祉。第二,信息不透明,监管不严格。由于非营利组织在资金使用的管理上缺乏透明度,因此外界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使用监督不便,并且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界定与监管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的规范。第三,活动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筹措资金方面能力较弱,组织内部的活动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参加活动的范围和发挥社会作用的能力。服务人员管理方面: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不足,阻碍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时效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中,日常工作人员大多是离退休人员,或主要依靠业余志愿者开展活动,这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不固定,而且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性技能的人才不足,难以开展高效的服务。
3.机遇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本。于此同时,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机构的精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下放,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论是自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还是通过政府购买参与其中,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均已广泛的活动于这一领域并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均有利于其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通过合作实现彼此间的互利共赢。
4.威胁
监督体系缺失。我国缺乏对非营利组织必要的监督,一般来说一旦非营利组织登记成功,除了统一的年检之外几乎不需接受其它地评估和监督,由此则极易滋生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同时也应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信力缺失。“我们将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益智、净化灵魂以及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非营利组织及政府组织,然而我们却发现,不法行为和不善经营已经严重的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程度,直接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
四、结论
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完善,未来其参与并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将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为了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在发挥组织弹性、吸收专业性人才、拓宽服务资金来源、提供专业全面服务、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非营利自组织自身的不断努力。政府方面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实现对非营利组织有力的扶持与有效的监管;社会方面则需要各界重视社区养老工作,并正视非营利组织,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培育志愿精神;就非营利组织来说,则需要完善内部建设,重塑组织公信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民间资本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89-02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解决中国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中心,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兼顾中华传统文化,对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做出全面部署。其中在针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措施中提出完善融资政策,即在增加原有融资的前提下拓宽渠道,开启新渠道。
一、融资渠道概述
融资渠道按投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国家、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民企和家庭三个:
国家投入的财政资金包括:国营企业以税金和其他形式上缴国家的纯收入,其次是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以税金形式交纳的纯收入,还有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基金等等。本文着重讨论国家财政资金中社会福利基金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项目大致分为五类:城市福利事业项目、乡镇福利事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福利企业项目、其他公益项目。很显然,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的范围。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贷投资公司。首先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向导。2008年,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提到“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由此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正式开闸;其次,由于国家政策对公募基金的特殊限制,基金公司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资暂时限于私募基金,同时私募基金具有投资标的物灵活这一特性,也符合中国刚刚起步养老服务产业的多样性要求;最后近几年由于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放贷,这就使信贷投资公司成为了融资的重要角色,那么也将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中国未来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同时政策上的税收优惠,不论从经济收益或是传统美德上来说都是私募基金与信贷投资公司值得重点投资的领域。
民营企业和家庭的资金属于民间资本。早在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鼓励民间资本“新36条”中就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随后,2012年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建设,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二、融资渠道资金量分析
社会福利基金的收入构成包括:销票总额扣除兑奖和管理费用后的净收入、彩票销售中不设奖池的弃奖收入和福利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同时实行按比例分级留成使用的原则:中央级留成比例为彩票销售总额的5%、省地两级的留成比例不得超过彩票销售总额的5%、县级留成比例不得低于彩票销售总额的20%。截至2011年10月23日,中国福利彩票年销量突破1 000亿元,那么按照35%提取公益金的比例,将有350亿的资金用于国家公益事业。考虑到当前以及未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服务产业将出现巨大的需求,为及时快速地解决这种需求,因此建议加大社会福利基金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提高社会福利基金中用于养老产业的资金比例,从而保证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
中国到201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到达6.85万亿人民币,尽管保监会对保险金投资比例有要求,比如说建立养老社区的资金比例只有10%左右,但是可想而知在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下也是一笔可观的大数字。6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调动资金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既体现了国家对民间资本的重视,也足以可见民间闲置资金数量的客观性。据新闻报道,仅仅温州一座城市在2010年上半年闲置资金就达到了8 000亿,相当于天津市2009年全年GDP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央企2009年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广东省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总额。
三、各融资渠道适用范围分析
目前,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投入方式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和对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等保障制度的支出两种,这两种投入方式基本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显然,国家投入是以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带有全面及福利保障性质,具备廉价优势的。另外,养老服务产业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入规模大、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这也要求政府在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占有主导地位,从各国经验来看,养老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中政府投资都占到70%左右的比例。
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地位要求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既有保障福利的要求也有利润收益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大众需求为出发点,更要做到专业、深入、多维,如各项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养老社区。社区会在老年人入住时适当地收取费用,保证了投资者的收益,也满足入住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近几年泰康人寿保险专门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投资建设的泰康养老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民间资本的投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受到养老产业盈利周期比较长的影响,使得民间资本较难获得可观的利润,这严重地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积极性。为了增大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政府就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对其服务的购买力度,同时减少各项费用的收取、实行税收优惠、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等,使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中来。相对政府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更加灵活,可投入领域更广阔,但鉴于养老产业的特殊性,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才能保证民间资本有其可发展的平台。
虽然三种投融资渠道各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缺点如国家投入门槛标准高、金融机构投资信贷成本较大、民间资本借贷则利率较高,所以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效力地建设养老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年人 养老服务中心 户外环境 设计研究
一、养老服务中心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
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指人口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的表现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不但人口最多而且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老龄化速度快。因此,妥善考虑老年人的养老安置问题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养老服务中心相关概念
1.养老模式
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并随着生产方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1)居家养老模式,即在老年人自己一直居住的家庭内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其与普通住宅基本一致。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以自理和亲友照顾为主,社区老年设施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
(2)机构养老模式,即集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其中包括各种医疗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形成独立又完善的养老机构。机构养老是由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接纳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居住,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的养老形式。其设施一般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关怀医院等。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住区有配套的老年医疗、文娱、照料设施,对老人的照料更专业化。
(3)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指老年人居住地点仍为自己家庭不变,由社区提供和承担社会化的照料、医疗等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它实施的前提是在居住区建立社区医疗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健身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社区养老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目前社区养老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足。
2.养老服务中心
养老服务中心属于机构养老模式范畴。其中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及护理医院。
老年公寓:以家居形式为主,辅助养老服务体系的老年人养老设施。在老年公寓内,老年人独立分套自居,或多个老人以家居形式半独立自居。根据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适当配置公用设施和服务管理人员,开展必要的照料和生活服务。
养老院: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二、养老服务中心外环境设计概要
(一)养老服务中心户外环境设计原则
1.安全性与健康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机能相对衰老,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室外活动场地的设计要加强空间和细节的处理,真正做到可视性的安全,减少老年人活动时的碰撞和跌倒几率,促进老年人在室外进行运动和参与公共交流活动。比如:设置无障碍设施;在运动健身区域的地面设置橡胶软铺装,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让老年人感受到场地的安全性,提高老年人对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增强老年人的体魄。另外,空间的视觉通透性可以在老年人的心理上形成安全性暗示,因此,可以在步行系统和小范围的交流广场形成半封闭式的围合空间,并且安装配套的监视系统,提高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
2.舒适性与便捷性
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主要体现为:安静的选址环境,干净而齐全的户外设备,可供选择的不同组团的交流活动场所,坡度合理的道路地面环境,地面铺装的防滑性和良好的触觉效果,室外休憩环境的通风性及日照效果;步行系统中座椅设置的合理间距等。
老年人养老环境的建设除了舒适性外,便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出行方面,比如:养老服务中心的周边环境,包括购物环境、附近的医疗点、公园、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以及出行的交通设施的合理设置等;在养老服务中心范围内,老年居住区与休憩区域、老年大学及广场等的距离适当。
3.易识别性与领域性
在养老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明显下降,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减弱,易识别性显得非常重要,户外环境的标志性模糊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养老服务中心建筑入口的交通位置造型及色彩的差异对老年人进行引导;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设计手法对老年人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提示,比如:小品、雕塑、地面铺装和指示牌等。
(二)老年服务中心环境设施设计要点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活动空间呈现范围不断缩小的倾向,活动积极性呈下降趋势,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局限在室内活动范围内。所以,创造良好的户外空间对老年人格外重要。
1.总体规划设计要点
建设老年养老服务中心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养老空间的总体规划是设计最重要的环节。老年空间总体规划不仅要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还要担当起提高养老户外空间环境质量的重任。为此,在户外空间规划上要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合理利用。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老人基本需求,为其增加环境硬件。可采用无障碍技术保护良好的环境秩序,使社区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选择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措施均要关注老人的特殊需要,体现人性化关怀。
第二,区域空间及道路网划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与社区管理、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体休闲、商业等衔接配合。
第三,社区中设置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及紧急救助等环节,尤其注重对行动困难者、残障者等的关注,遇到突发事件按应急预案采取措施。
2.入口空间设计要点
在社区环境中,入口空间对内外空间起到衔接作用,同时赋予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转换和引导。同时入口空间可以表现为一种文化内涵,包含特定环境的时代文化、区域文化和人文特点。
主入口空间体现整个养老服务中心的品质,是整体养老空间的门户,虽然以交通功能为主,但是配合着广场的设计可以作为交往的场所,是老人休闲、放松、散步的地点之一。社区的入口空间设计要结合所处的位置和区域,尽量在体量、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反映区域特点,与环境和人文统一和谐,同时造型要独特、有新意,使入口空间能从周围环境中得到强调,成为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
户前入口空间是社区居民到室外必经的空间,是连接室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它的使用率非常频繁,因此对于此空间设计应有特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居住建筑阳面开门。为适应老年人体质较弱的特点,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宜采取阳面开门,避开寒冷的季风影响。门前出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m×1.5m的轮椅回旋空间。
第二,老年居住建筑出入口台阶设计。居住建筑出入口门前平台与地面高差不宜大于0.4m,应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应设老年专用通道或设兼顾老年涉足的通用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应尽量缩小室内外地坪高差,应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缓坡台阶踏步踢面宜取100~120mm,踏面宽宜取380~40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台阶与坡道两侧应设扶手。出入口前可用升降平台代替坡道,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和坡道应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平整材料,宜用天然石料,不宜采用砖砌抹面的做法。
第三,老年居住建筑入口标识设计。老年居住建筑出入口设计要考虑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等特殊的生理特征,在造型设计上应具特色,标志鲜明,宜于辨别。突出标志性特色,可防止老年人迷路忘家,是老年建筑功能的特殊需要。
第四,老年居住建筑雨篷设计。出入口的顶部应设雨篷,一则可供躲风避雨,同时可以躲避上部坠落的物体。其覆盖宽度应超过平台和坡道的宽度,雨篷向前挑出长度应超过入口台阶首级踏步0.5m以上。
3.道路空间设计要点
道路空间是养老环境空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老人的日常出行、邻里交往、休息散步和游戏消遣等多种行为活动,是老年住宅户外空间设计的重点。合理的道路规划不仅可以使车行和人行合理地分开,尽量避免交叉,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体系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合理的人车分流系统可以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全和安宁,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有平面系统分流和立体分流两种方式。平面系统分流的特点是汽车和行人流线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车行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群周围,并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在道路尽端设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则布置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联系起来。立面系统分流的特点是立体空间不同层次的道路实现人车分流,并通过抬高步行平台、建设屋顶街道和天桥等进行分流,利用车行道嵌入地下或半地下的方式实现人车分离。
4.户外照明设计要点
养老服务中心的户外照明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性照明,功能性照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的晚间出行提供一个安全、方便的照明环境。另一类是景观照明,景观照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出行时能享受美的环境,颐养天年。
(1)功能性照明
功能性照明主要涉及区内道路和区内居民活动场地的照明。夜晚,老人主要在这些地方散步、休憩、和其他人流,充足的照明有利于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区域道路以人为主要使用对象,对机动车限速。它的照明是附带了一定景观需要的功能性照明。灯具一般呈单列,既能满足照明要求,又能节约用电量。照明间距一般在15~30m之间,安装高度通常在4~8m之间,一般不应超过道路两侧建筑物平均高度的一半,也不应小于道路宽度的一半。休闲区照明的设计目标是为老年人聚会提供友好的氛围,使障碍物清晰可见,以保证老年人能够安全行走、游玩;同时消除暗区,抑制综合区内的犯罪活动。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限制逸散光从窗户射入室内影响老年人休息。台阶和坡道处的照明装置可以安装在栏杆上或台阶侧墙上,在正常观察者的眼睛的下方,可以提供所需照明水平又不产生眩光。
(2)景观照明
老年居住区内的光环境建设不仅要满足居民夜间出行的功能性需求,更要给居民美的享受。我们在进行住区景观照明设计时要注意:首先,富有创意的灯光设计不能忽略或减弱其功能性照明;其次,设计目的是使照明对象在灯光的装点下更美丽,同时光源不能产生眩光和造成光污染。
①树木照明:树木的照明以白色及白绿色混光为主要色调,方式主要取决于其形状和结构。对于树干和树冠舒展的树,照明的重点应突出树的结构;对于树冠浓密、姿态优美的树,必须从树冠外进行照明,重点强调树形;对于树干舒展、树冠叶片较为浓密的成年大树,采用组合式照明强调树的结构等。
②绿地照明:老年居住区公共绿地照明属于弱光区,可以沿边采用低矮的草坪灯,不仅在草坪上形成优美光晕,且对人行道路有合适的照度。在设计时主要考虑草坪的面积问题:较小面积时可将草坪灯与庭院灯结合,为人在此活动创造舒适的亮度环境;较大面积时宜采用高杆灯以提供整体的照明环境,再辅以庭院灯等照明形式提供局部照明环境。
③水体照明:静止或平缓的水面有镜面反射的效果,常常在水体周围设置照明设施,灯光映在水面上形成倒影,波光粼粼,显示出梦幻效果,美化老年人居住区的环境。在布置光灯时,应注意不要让水面反射出灯和光源的像而导致眩光。灯具布置亦可将泛光源放在喷射口处或水的回落处,或者两处都放。在喷射口下设灯,由于水和空气的反射率不同,进入水面的一部分光会保持在里面;在落点设灯,水的形状像下雨时的雨点,而在落点下10cm的泛光灯会使水点看起来有闪烁的效果。
三、结语
在我国较发达的一线城市中,除了有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还陆续出现了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商业化的养老机构。这些商业化的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的居住、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都进行了现代化设计,老年人养老领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老年社区、老年公寓不断涌现,但是,现存的养老院大多比较重视建筑及室内空间的设计,对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希望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逐步改善各种不足,为老年人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宣炜.浅谈混住型老年公寓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9(10).
[2]周俊山,尹银.老龄化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8(3).
[3]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退休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探究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完善企业退休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问题不仅牵涉到每一个企业退休人员,还牵涉到各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因此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尤为重要。苏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中更要不断探索和进取,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机构建设,通过各街道社区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基层业务平台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持续保障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进全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政府关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劲松.生态型区域(苏南)建设中的政府责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劲松.生活中的生态文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1
[5]杨燕绥主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6] 孟昭喜 .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蓝皮书 : 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发展报告(19782013)[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7]朱青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阎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法)迪贝克?普列多着、蒋元译.社会保障法[M].法律出版社.2001
[11]张劲松.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J].政治学研究》2010
[12]张劲松.论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及其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
[13]张劲松.论我国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J].文史哲.2004 年
[14]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
[15]张劲松.后现论与我国官僚制变革[J].学习与探索.2007
[16]郑功成.中国离福利时代还有多远[J].解放日报.2007
[17]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18]杨伟民.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及运行规则[J].社会学研究.1996
[19]关信平.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价值基础[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1
[20]唐霁松.开创社保经办工作新局面[J].中国社会保障.2013
[21]桑晓璐.我国医疗我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1
[22]周伟文.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J].河北学刊.2001
[23]贺志武.老龄化背景下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4] 高灵芝 .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 [J]. 东岳论丛.2004
[25]黄红.浅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
[26] 陈维祥 .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选择的思考与研究 [J]. 管理观察.2012
[27]严峻.对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2
[28]叶美珍.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学. 2006
[29] 陈新 . 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J]. 经济师.2013
[30]王亘亘.人社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商.2015
[31]陈淑娇.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
[32]杨晓菁.苏州:百姓考评社会化管理服务[J].中国社会保障.2010
[33]李松敏.新形势下企业退休人员思想工作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08
[3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2007
[35]李桂汝.浅谈如何实现退休人员由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化[J].科学之友.2010
[36]邓大松、刘昌平.论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7]余昌森.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和完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
[38]李爽.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9]罗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
[40]张军.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1
[41]王玉军.浅谈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2]张雪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7
[43]郭永霞.针对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4]周晓真.养老保障社会化转型的瓶颈及对策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5]叶敏仪.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6]周文蓉.完善正常调整机制 构建多层次、梯度式养老保障体系[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7]谭国明.苏州城市无业老人社会保障的实践和思考[C].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2009
[48]胡晓义.以信息化保障事业发展 引领管理创新[R].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
[49]关于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网上资格认证的通知[Z].苏社基[2008]3 号
[50]关于开展我市异地居住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Z].苏劳社险管[2009]4 号
[5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4]52 号
[5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6]44 号
[53]关于认真做好免收基本养老金异地取现手续费规定落实工作的通知[Z].人社险中心函[2014]21 号
[54]熊必俊.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及其理论依据、效益比较[Z].国研网.2000
[55]施伟陈.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养老保险全民化研究[D].江苏省:南京大学,2012
[56]沈诗文.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 〕26 号)
[58]《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2003
关键词: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智能化;信息化
1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构建概述
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体系从单一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的构建,从疾病治疗走向健康预防。智慧医疗是指具有物联网感知、信息移动、信息互联共享、决策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实现市民与卫生管理部门、社区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覆盖国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规模达到275.1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2.5%,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远程医疗、PACS系统是重点,其投资加速增长。2014年国家大力推广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这无疑促进了医院电子病历建设的进程。大中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已逐步转至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并将对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的搭建和应用进行重点投资。
2智慧医疗卫生体系的组成
智慧医疗卫生,是面向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和维度的大健康体系。它以市民为中心建设全社会健康和疾病预防体系。以患者为中心构造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的诊疗服务和管理云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区域医疗服务的信息标准化互联互通。面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建设突出“医”和“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一共需要构建七大体系,包括专业化的卫生业务应用体系、科学化的卫生监管体系、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的卫生标准体系、高效化的信息支撑体系、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体系。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子系统、区域卫生子系统、以及家庭健康子系统。
3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3.1智慧医疗概念框架
从技术角度分析,智慧医疗的概念框架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综合运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
3.1.1基础环境
通过建设公共卫生专网,实现与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卫生数据中心,为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3.1.2基础数据库
包括药品目录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PACS影像数据库、LIS检验数据库、医疗人员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领域的六大基础数据库。
3.1.3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
供虚拟优化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及网路资源;提供优化的中间件,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门户服务器等;包括应用、流程和信息服务。
3.1.4综合应用及其服务体系
包括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平台和家庭健康系统三大类综合应用。
3.1.5保障体系
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3.2智慧医疗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其在智慧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采用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
4应用前景
智慧医疗是以先进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做为依托而打造的智慧型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这些数据包括医院、社区、家庭等健康医疗机构的数据以及医疗事故的数据、病人的数据等,可实现医患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使得医疗服务真正迈向智能化,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看病诊断效率,临床研究可靠性、协作性将得到增强、医院的互联性,以及医院的便捷性。智慧医疗应用普及之后既可满足患者高效挂号、远程看病、远程诊断的需求,还可促进各家医院、医生间以及医生与病人间的交流,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5总结与建议
【关键词】社区;服务;联合体;需求;可行性
一、项目介绍
家庭服务是指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家庭保洁、衣物洗涤、烹饪、家庭护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日常生活事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由家庭服务经营者提供的营利活动,包括居家服务(保姆)、钟点工、计件工等。
社区服务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
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本项目提出成立的家政服务联合体是指由社区牵头,在原有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整合社会零散的家政、维修、养老等服务企业,成立一个多元化组织,提供陪护(老人陪护、病人陪护)、搬家服务、维修服务(水电、管道、家电、门窗)、汽车服务(故障救援、维修支援、汽车美容、汽车租赁、代驾、陪练)、宠物服务(宠物托管、宠物美容、宠物医疗)、家庭教育(托儿所服务、早教、家教)、美容美发、洗染服务、洗浴、保健等老百姓需要的全方位服务。
二、项目实施背景
我们团队在2016年1月20日至3月20日期间,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查及深入访问的形式,同时借用网络搜索以及大量的相关信息,对蚌埠市的居民家庭服务需求情况、社区服务和已有的家政、维修、搬家等家庭服务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本项目实施的市场情况:
蚌埠市2015年人口出生率为32.64‰,比上年提高14.61个千分点;死亡率5.25‰,降低2.60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27.39‰,提高17.21个千分点。2015年末户籍人口371.10万人,比上年增加4.50万人;常住人口325.80万人,比上年增加3.80万人。城镇化率50.91%,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7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1元,比上年增长11.8%。
蚌埠市人口发展进入低增长的稳定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成效;蚌埠市人口发展呈现老龄化走势,为社会养老和社会保障建设提出挑战。蚌埠市现阶段城镇化、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多数家庭服务企业处于“小、散、乱、疲”状态,普遍规模较小,无龙头企业;受宣传途径、宣传成本限制地域化服务特性明显,无法发挥企业具有的内在优势;信息化程度低,造成业务受理、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效率低下;家庭服务行业供需对接不畅、从业人员缺口巨大、服务企业急需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行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1.项目优势
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蚌埠市家政服务人员的供方市场是源源不断的。目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1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3.1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1%,大批劳动者急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看,城市服务业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就业新领域。农业的调整带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促使一部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初步核算,蚌埠市全年生产总值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2.0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72.2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354.14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1∶51.2∶31.7调整为16.4∶51.6∶32。这说明蚌埠市第三产业具有吸收就业的潜力,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其他方面来看,在蚌埠市城区,可以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就业大市场。中国社会正在步入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可以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政服务的需求。据对两个城市家政服务的调查数据显示,合肥市对家政服务员的需求量为10万人,目前还有7万个空缺;蚌埠市需求量9.5万人,尚有5万个空缺。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的实际需求。家政服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开发就业岗位的主要增长点。
2.项目的创新性概述
本项目提出成立的家政服务联合体的创新之处在于由社区牵头,在原有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整合社会零散的家政、维修、养老等服务企业,成立一个多元化组织,充分利用社区这个载体发展家政服务业,给就近社区的老百姓提供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既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也可以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项目与家政服务公司相比,开始经营成本低,并且服务质量也比较有保证。与零散的家政服务业相比,社区可以进行统一培训,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掌握市场的资源,从而消费者的需求。
四、项目运营整体思路
1.社区定位:推行行业规范化管理;统筹行业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合理发挥政策的作用。
2.项目定位:本项目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3.场地人员:本项目管理的场地主要是社区的居委会,各类的家政服务业的经营场地主要实在本社区内。工作人员主要还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这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职能。
4.赢利模式:家政服务业的收入主要是来自社区居民的服务消费,社区可以免费提供服务。目前蚌埠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平均在20个左右,管理人员缺乏,本项目会增加社区的工作量。所以,如果本项目具有可行性,社区的的服务业可以为社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支持社区的建设。
5.运营方式:本项目指由社区牵头,在原有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整合社会零散的家政、维修、养老等服务企业,成立一个多元化组织,提供家政、维修、搬家等社区需要的服务。
6.服务内容:陪护(老人陪护、病人陪护)、搬家服务、维修服务(水电、管道、家电、门窗)、汽车服务(故障救援、维修支援、汽车美容、汽车租赁、代驾、陪练)、宠物服务(宠物托管、宠物美容、宠物医疗)、家庭教育(托儿所服务、早教、家教)、美容美发、洗染服务、洗浴、保健等。
7.宣传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线上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比如网络推广;线下可以采取发宣传单、制作广告牌、在社区举办宣传活动等。
8.营销方式:在科技时代的背景下,网络营销是一种很新型的营销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从网上消费。我们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线上家政服务业联合体在网上接收订单,进行上门服务;线下由社区提供联系方式,消费者可以选择上门服务,也可以选择去去营业点寻求服务。
五、风险与对策
1.市场风险及对策
(1)风险:家政联合体刚刚进入试点运行阶段,对各个家政服务公司的市场价格不太了解,更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同时,新模式刚刚提出和发展,人们对它的一些具体的服务缺乏了解。
(2)对策:在努力开拓市场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信息反馈体系,对市场能够起到及时的反馈作用,灵活制定一条龙服务的价格,增强联合体的盈利水平。同时,将采用努力传播联合体的品牌战略,尽快将高品质的家政服务业理念传播于市场。
2.经营风险按及对策
(1)风险:社区人员提供信息不及时;家政服务不够全面和完善等。
(2)对策:提高社区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家政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3.财务风险及对策
(1)风险: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们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资金需求的不确定性、筹资能力和条件的不确定性、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业务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对营销风险的识别和衡量不能达到绝对准确,疏漏或偏差在所难免。
(2)对策:我们将加强对营销风险的预测,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判断导致其实现的条件和因素,并在实际中尽可能避免它。我们将采取各种措施,实施风险对抗,在维持原有决策的基础上,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我们将积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准备工作,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六、总结
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程,我国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合理,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表明我国经济社会正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向发达国家的水准快速前行。家政服务业,做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就是适应发展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崭新行业。它顺应了家庭服务消费需求上升的现实状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国家政服务业正在趋于成熟,也被人们认可,希望由繁琐家务中解放自己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家政公司服务在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应有了一定规模,它的潜在市场会有一定发展。家政服务联合体的运作,将为家政服务业搭建桥梁和社会服务平台,使家政服务具有良好的空间,其市场潜在容量与市场发展趋势将会是越来越好。
该项目实施后后,在提供就业岗位、建设和谐社区的同时,相应的也促进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家政服务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本项目重点围绕蚌埠城区用户群,为广大家庭提供保姆、护理、保洁、家教、物流配送、家庭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其它群体,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纪宁、孙宁:《法国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启示与借鉴》,载《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3期.
[2]羊海燕:家政服务业发展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3(05).
[3]方义桂: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J].产业经济2013(03).
[4]王晓红:小城市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企业之管见[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03).
关 键 词:养老 健康管理 公共服务设计 产品设计
眼下以及不久的将来,养老是我国社会难题,它不仅事关个人,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关爱老年人,需从个人做起,更需要系统级的社会保障与服务。
一、现实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1],老年人维护好健康将给自身、家人和社会减轻极大负担;注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健康管理,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健康[2]。
当前,健康管理在我国仍属新鲜事物,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但我国目前对公共服务设计的研究还很缺乏,能与老年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直接相关的研究基本没有。多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位居国内居民死因前位,为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需要做好对广大疾病风险人群,特别是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鉴于此,开展对老年人(以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为例)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研究工作,是政策要求,更是民生需要。本课题针对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调研其健康管理现状,发掘并基于该群体的真实需求与特征研究构建相应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机构建设老年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提供参照与理论支持,也将一定程度上强化国内公共服务设计研究。
三、研究依据
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健康促进,这需要基于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然后有效促进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从而帮助管理对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发病危险性,进而预防疾病[3]。
国内现有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缺乏对管理对象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深入考量,健康管理计划以“说教式”居多,导致难以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因而健康促进效果不佳!为构建有效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须对健康管理对象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作深入考量;也只有基于对目标服务群体相应需求与特点的深入了解,并从公共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才能构建出宜人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及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方式,进而能够强化健康促进效果。
四、研究内容
(一)基础研究阶段,主要通过人物专访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一手资料。
1.人物专访
通过专访北京市健康管理行业带头人北京健康管理协会杜会长,和前线健康管理员朝阳区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杜医生,了解到:
在北京,健康管理仍属新鲜事物,其应用层次不高,且核心理念尚未普及,现有行业的发展多集中于体检行业对自身服务内容的深化,即由传统单纯的身体健康检查深化到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目前其大多针对专业领域人员或大型团体进行试点服务,尚未发展到服务大众的层次,因其各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总体发展还不成熟,健康管理效果亦不明显。
在北京城区,普通老百姓可以免费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其以家庭为单位,为每位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并管理其健康与诊疗信息;卫生服务站每年还会为辖区内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让他们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再根据其身体状况指导其饮食与锻炼,或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药物治疗;社区医生在日常问诊活动中,也会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并利用药物和相应的健康指导,帮助老年人改善健康状况;社区内的健康教育以讲座、宣传页、平台短信、责任人传达和门诊咨询等形式为主,然而其宣传效度不高、信息反馈不佳;总之,社区内的健康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其开展形式仍主要为传统诊疗形式,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也没有明确的开展形式,更没有相应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2.问卷调查
以北京城市社区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人口为调查对象,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五大核心城区内的五大社区,分别为朝阳区新源里生态小区、东城区和平里社区、西城区百万庄中里小区、海淀区太阳园小区和丰台区蒲黄榆小区,并在各社区内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70名,总样本量为350份,以访谈式问卷的形式调查该老年群体针对健康、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和文娱活动等特定主题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相关需求等信息,最终获取有效样本330份。归纳、分析与总结所得调研信息,提取核心结论如下:
健康层面——需要强化调查群体的疾病预防意识,强化健康教育的宣传内容与力度,扩大健康管理的开展范围;健康管理层面——需要强化健康管理的“信度”建设,强化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扩大公共体检服务的开展范围,提供便捷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维护层面——需要为老年人引导适宜的、触手可及的和个性化的锻炼方式,在健康管理中加强对科学锻炼的宣传与指导,强化目标群体“科学饮食与锻炼”的思想观念;文娱学习层面——需要开发便捷舒适的社区健康管理活动,开发应用“实用方便”的健康管理电子产品,而且老年人倾向于电话、口头传达、告示、宣传栏、宣传页等(由强到弱)现有信息传达方式,还倾向于电视、报刊杂志、书籍、广播、互联网、讲座等(由强到弱)现有学习方式。
以上这些一手资料为后期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定量参考与定性依据。
(二)深入研究阶段,为研究构建良好的目标服务系统,需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故首先着重开展了用户研究工作,进而深入理论研究,相应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1.用户研究
通过社会观察[4-5],在社区、社区门诊、体检中心和老年人家里分别观察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就诊、参与体检及观看健康类电视节目时的行为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家里和户外分别观察其自行监测血压并反馈信息和用药(以降压药为主)的行为方式,再依据这些行为方式翻译其相关需求;在体检中心和互联网上考察了解现有体检报告与健康指导的常见形式,以及健康管理相关应用技术。
依据高血压五大主要危险因素[6]高盐饮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选取分别拥有上述不良生活方式的5位老年高血压风险人员和5位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10位,对其进行深入访谈[4],以了解目标服务群体(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风险人群/患者)相应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等特点,及其在健康管理上的切实需求和自身相关特点。
整合归纳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和深入访谈所得用户需求,依据健康管理中的“知信行”理论[6],从用户体验角度考量用户需求层次[7],并建立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如图表1所示。
基于群体文化学[4],依据用户需求层次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和深入访谈所得目标服务群体相应生理、心理、行为、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特点构建用户角色模型,
2.理论研究
因篇幅所限,以及部分研究工作尚未完成,现仅对如下研究内容作简要描述。接下来,依据图1所示的健康管理基本流程,结合用户角色模型与社会现实条件,构建服务场景模型,以期概括而立体地描绘出相关服务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等,进而可为目标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综合感知与感性参照。以国家公共服务政策[8]为导向并兼具一定前瞻性的前提下,基于服务设计、健康管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用户需求层次模型,针对目标服务群体设定相应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与内容,以此明确目标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具体开展范围、着力点与容量。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和服务场景模型,研究构建目标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流程与方式,以为目标群体打造可用且好用的健康管理服务。综合前述内容,提出整体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并拟定整个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软、硬件构架,该构架可为后期具体设计工作提供设计方向与要求。
(三)产品设计阶段,发挥工业设计特长,设计相关硬件产品。
该阶段基于目标服务系统的软、硬件构架,结合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和服务场景模型,着力开展核心硬件服务接触点的设计,酌情完成一两个或者一系列关键产品的设计,如智能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设备、智能血压仪、个人智能健康管理移动终端、智能药盒和均衡膳食谱等等,以此完善整个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现因具体设计工作尚未完善,在此不做展示。
五、小结
目标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源于深入的用户研究,且最大程度上融入了服务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可在相关实际应用中发挥指导作用,也可为其它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可帮助健康管理师制定更加实用有效的健康管理计划,还可辅助开发更加优良的健康管理产品。
作为一项大型社会应用研究,本课题探索了一个很有前景与意义的发展方向,但因涉及内容庞大,研究工作耗时耗力,加之个人精力有限,以至撰写此文这一刻仍尚未完成全部工作,在此悉数展示已有成果,未完成的做前瞻性概述,目的就是想全面展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更进一步来说是想引发世人对当下老年群体的关注,更是对自身未来的关注。实际研究工作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真要构建如此庞大的服务系统,少不了数行业的通力合作与协同创新,本课题也仅仅是从公共服务设计研究的角度做下浅层探索。
六、写在最后
当初,为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设计研究能力,导师强烈要求笔者着手系统级的设计研究工作,尽管工作量巨大,我亦欣然接受。因笔者学识短浅,加之时间有限,在坚持把握好主体方向与系统构架的情况下,细节之处难免会有不足或疏忽,欢迎有识人士前来交流指正,在此也诚恳地感谢导师孙苏榕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感谢女友莉丽的热心支持与帮助,感谢父母亲朋的热切关心与担待。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1)28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41-147.
[3] 吴克明,朱兰,王剑波,刘德安,鲍勇.基于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区健康管理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年12月,第6卷第6期:421-422.
[4]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健康养老;老年人;药膳保健;课程设置;职业工种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广东药膳调查统计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