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想及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在实施“安康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有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文件精神,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分类施助、专业服务”为指导想,完善居家养老新模式,有效扩大我区养老覆盖面,为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筑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以老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老人提供人性化服务。
(二)政府主导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以政府主导,鼓励社会民间机构通过评选、招标等方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三)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别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四)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居家养老的主要任务
(一)确定试点社区
为推进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进程,除了四个省级试点社区外,各街道应推选一个社区作为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奠定基础。
(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区、街道、社区与服务主体三级管理、四级运作的方式进行。区政府成立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区民政局,负责对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区安康服务中心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各街道办事处应成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安康服务站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办公室”,并确定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负责选择确定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具体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全街道、社区两级养老服务体系,制订年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计划;同时负责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事务性管理,面向社区开展助老服务,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和老人的需求,协调组织各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社区居委会应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站),负责落实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社区要选派一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站)的职责应列表上墙。省、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由市(或区)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统一挂牌。同时,试点社区要在社区工作站“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窗口,专门承接受理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三)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1.服务对象
(1)居家养老无偿服务对象:居住地是户籍所在地的区60周岁以上的低保户老人、“三无老人”、重点优抚老人和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确需帮助的老人。
(2)居家养老低偿服务对象:居住地是户籍所在地的区60周岁以上的低收入家庭老人、享受生活费补助且未参保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定补的60年代退职职工40%救济对象、享受定补的革命“五老”人员及其遗孀、享受定补的矽肺病救济对象。
(3)居家养老有偿服务对象:60周岁以上需要社区、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
以上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通过向社区居委会申请,经评估批准程序,享受应给予的服务。试点社区可先对以上不同情况的老年人进行摸底、登记造册,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
2.服务内容
以家政服务为基本服务,以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服务为辅,分为六大类:
(1)家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日常家政服务,如整理家务、代购物品、打扫卫生、洗衣等。
(2)医疗服务类: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上门巡诊、健康体检、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
以上6类服务中,家政服务和医疗服务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参照我区《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安康计划)实施办法》(政办[]74号)和《区安康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政[]40号)文件规定,开展无偿及低偿服务。其余各类均由各试点社区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辖区内资源参照市政府相关文件和规定执行。
3.服务形式
各街道与家政和医疗服务主体签订《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协议)》,每个服务项目(免费除外)都要标明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并写入服务协议中,把有资质、服务功能齐全、诚信好、管理规范、实力强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服务人员确定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和服务人员。通过依托定点单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按其所需的养老服务。同时可推荐社区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拓展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各街道和家政服务主体应根据商务部促进服务业发展“双进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配合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做好对规范服务标准及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价工作。对于服务质量不达标,不能胜任工作要求等不利于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要及时予以调整清退。
4.服务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无偿对象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按照《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安康计划)实施办法》(政办[]74号)和《区安康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政[]40号)文件规定执行;低偿对象按照市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现行“安康计划”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标准执行,实行政府承担70%,个人承担30%的费用标准为老人提供家政及医疗服务。除无偿及低偿对象外,有服务需求、自愿自费购买服务的老人,也可向所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出服务申请,由社区指派助老服务员上门服务。以上服务标准,今后如市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文件有明确规定,我区再另行调整。
5.补助措施
对被列为省试点的4个社区——大同社区、双莲池社区、后江社区及前埔南社区,每个社区给予3万元区级补助;对街道推选的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每个社区给予3万元补助资金。以上资金通过区安康基金专户划拨,主要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补助和适当的工作经费。
四、工作步骤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进行。试点工作自年11月起至年12月止,共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年11月-年月)
1.前期准备工作:各试点社区及所在街道已于年2月前成立领导班子,建立组织协调机构,设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窗口;现已确定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立老人档案,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服务项目和标准;遴选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并将以上基本情况报送区安康服务中心。
2.建立审批、监管、考评机制:试点社区于年2月前完成对辖区内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评估核实,符合无偿(低偿)服务对象的张榜公布后报街道审批后,报区安康服务中心备案。试点社区和所在街道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无偿(低偿)服务对象的申请、评估、审核、审批和有偿服务对象办理时限的工作规程。街道安康服务站负责对社区申报服务对象的资格确认和补贴标准的审核,并对社区和服务实体机构进行检查与监督,建立信息库,负责服务补贴经费的结算和发放,负责监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项目和质量,试点经费拨付、使用、结算按现行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实行同级监管,并接受上级部门的审计和市、区的抽查,同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社区事务监督小组的监督。
街道安康服务站、社区安康服务网点设立公开电话,并向社会公布,随时受理来自各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二)巩固提高阶段(年月-年9月)
加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机制、服务机制、监管机制、考评机制等,由试点社区进行自评自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进行点评,进行阶段性工作小结,并将材料报区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
各街道应于每月号前,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进展情况(包含数据更新变动、费用列支情况及当月形成的月报表等)上报至区安康服务中心。
关键词 居家养老模式 现代科技 发展
起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其在内容上除了具有家庭养老模式中的日间照料、生活料理服务外,还具有机构养老模式中的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在方式上是以社区养老网络为依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新型混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养老需求,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社会共识的、在国外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总报告起草组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4.3%提高到34.1%,这充分暗示出中国养老的社会化需要的趋势更加明显的迹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巨大的养老社会化需求之下,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趋势。
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结构现状来看,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以其他养老模式为辅。目前来看,单靠居家养老已经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同时,机构养老因其只能解决老年群体的一小部分养老问题而不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要。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
一、中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难。
(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差异化不足
部分社区仍是以家庭照顾为主。梅凯在《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一文中指出,[2]湖北省养老服务存在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二)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贴、服务收费和社会捐赠。赵素平在《养老产业快步走》一文中,[3]老年学院收取学员低廉的费用,而这一步用只占到老年学院运营费用的五分之一左右。足见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可持续。另外,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还导致了某些企业的寻租行为,如借用国家审批的发展老年产业的土地发展其他产业。[4]
二、现代科技手段在养老机构的运用及其效应:案例分析
一些有潜力有能力的养老机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并在形式上借助互联网科技,不断解决居家养老模式所遇到的障碍,不断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
以金太阳养老服务机构为例,[5]其服务项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服务产业链。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面有“一拨通居家呼叫”、“定制手机一键求助”、“GPS主动寻人定位”以及无偿救助服务。其中,“GPS主动寻人定位”鉴于老年人方向感比较差,在户外陌生环境遇到困难,打电话往往讲不清楚自己的位置。金太阳老人机的GPS采用的是主动寻人定位,即即便老人不说一句话,金太阳也能快速地在地图上定位到老人的所在位置。对于走失的失智老人,在子女的要求下,只要老人带着金太阳手机并处于开机状态,手机就能定位到老人的位置,帮助子女迅速找到老人。
与此类似,以老人护理、医疗服务、起居照顾为主要服务项目的香港颐和园护老中心,其推出的游走检测器即在院舍多处设有红外线检测器。例如,院友离开院舍范围,系统便会实时通知护理人员,避免发生老人走失意外。此外,借助移动互联平台,在社区居家医疗方面,有部分机构有专门针对医疗病情诊断的移动客户端系统,使服务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状况。
基于以上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和科技运用的案例,结合目前互联网科技和社区养老结合的相关政策,总结互联网科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作用体现如下:
(一)提高和优化了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例如,“GPS主动寻人定位”和游走检测器,都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老年群体走失的意外,优化了老年群体在社会照顾方面的保障服务。而医疗移动互联客户端则是对于老年群体锦上添花的便利服务通道。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手段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人工服务。不容怀疑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因为所从事的服务内容过多要求所致,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工,从而让服务人员缩小服务的范围。
三、现代科技对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展望
我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福利处的副处长孙文灿指出:“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以及支付、评价等专业保障,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当扮演好引领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O2O模式等方式,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坚持免费试用与产业链延伸,上门服务与大数据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发展老年电子商务、老年互联网金融、老年教育等新业态。”[6]这充分体现出将互联网科技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所需的前提假设以及不同实体配合之后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美好前景。
目前,以上假设前提已经初步得到实现。在2015年7月4日天翼展上,中兴通讯旗下的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就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宣布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以湖南为试点,以电信“千兆宽带”为支撑,综合专业化服务、数据平台、云计算等,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运行,其他谋求利益者也会寻求从中分一杯羹,如此,居家养老模式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将会被自然解决。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内容、水平以及服务方式等都会得到极大优化和创新,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居家养老模式将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史菁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 桂莉,吴兴,卉张,欣宇,陈梅,王佩,王腾.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6).
[2] 梅凯.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4(23).
[3] 赵素平.养老产业快步走[J].城市开发,2013(5).
[4] 爱老网[DB/OL]. http://ailaoweb.
com/html/news/industry.
[5] 金太阳养老服务[DB/OL]. http://
/.
[6] 孙文灿.互联网+养老,未来空间无限 (演讲)[DB/OL]. http://360doc.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保障特困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出发点,按“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打造“一个网络、(服务网络)两大中心、(街道指导中心、社区服务照料中心)三个基地、(培训基地、招募基地、康复基地)四支队伍”,(助老协会、微动力志愿者、社区义工、家政服务员)立足社区,做深服务,逐步建立起基本满足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需求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享。
二、工作目标
2013年,整合改建原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指导建立5-1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到2014年,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基本形成,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目标。
三、工作任务
1、建立完善网格化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体系。街道办事处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街道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各社区(居)成立以社区(居)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老龄工作的专职干事为副组长、义工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对社区养老工作的具体落实。
2、培育规范市场化专业化家政服务体系。吸引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资源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围绕惠民生、扩消费、促就业的工作宗旨,以提高家政服务水平、促进城区家庭服务业发展为目标,引导培育有关家政服务企业延伸服务功能,向养老服务拓展,并组建服务种类多样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行业制度标准化的居家上门家政服务团队。
3、引导壮大新型社会化扶老助老服务团队。开展社会动员,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培育四个团队。一是助老协会。以各社区老年协会为依托,培育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助监督居家养老项目运作,服务对象审定、服务载体对接等工作;二是“微动力”志愿者。以街道微动力平台为依托,定期组织微动力志愿者上门开展助老志愿服务;三是社区义工队伍。定期组织开展社区义工的招募与培训,不断壮大义工队伍,搭建义工扶老助老活动平台;四是家政服务员及其他社会团队。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参与”,积极推行企业认购服务以及社会认养服务。
4、规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一是建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强化与残疾人庇护、社区医疗服务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对全街道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工作的业务指导,提供区域内老年人修身养性、休闲康复的场地。中心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分设综合照护区、健康理疗区、文娱特色区和工艺制作区等四大区块,医疗保健室、心理疏导室、托老休息室、法律咨询室、图书阅览室、影视放映室、书画练习室、手工制作室、健身体操室和康复训练室等十个功能室。二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条件成熟的社区要依托现有的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与场地,升级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要求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对尚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社区(居)中的老人,纳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服务。
四、工作内容
1、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户籍在本街道范围内且实际居住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特困老人、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具体分以下五类:一是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的失智失能老人;二是9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三是80-89周岁老人;四是80周岁以下独居(子女不在柯桥街道)且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经专业评估组织评估鉴定);五是其他有需要服务的老人。
2、服务方式
(1)采用“六个结合”。一是志愿者(义工)和专职队伍服务相结合;二是集体活动与个体关爱相结合;三是定点服务机构上门服务与社区参与相结合;四是日间托养与分散服务相结合;五是居家养老与居家养残相结合;六是政府购买服务与对个人购买服务补贴相结合。
(2)开展两类服务。对老年人分别提供“走出去”与“走上门”两类服务。以发放服务券的形式,由政府购买(补贴)相应的服务项目。对60周岁以上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失智失能老人补贴标准参照本县当年度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费用补助的100%、50%执行,已享受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政策的残疾人不列入养老服务补贴范围;9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申请购买养老服务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对80-89周岁老人,个人自行购买养老服务的,政府给予50%补贴,最高补贴每人每月不超过150元;对子女不在柯桥街道的80周岁以下独居且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个人自行购买养老服务的,政府给予50%补贴,每人每月不超过150元;对其他有需要服务的老人,按照“个人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让利”的原则,由相关服务机构及加盟企业提供低偿服务。
3、服务内容
(1)日间托养服务。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基地,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的日间托养服务,包括配送中餐及午休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休闲健身活动服务。
(2)生活照料服务。主要通过居家养老定点服务机构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区义工力量,向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分散的上门服务,包括打扫卫生、陪同聊天读报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
(3)保健康复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设立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站,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并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
(4)文体娱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大学、知识讲座、文体活动、手工制作培训等服务。
(5)精神慰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定期看望、情感沟通等志愿服务。
4、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主要由社区居家养老专职工作者、微动力志愿者、社区义工、居家养老定点服务机构的家政服务人员或照料人员等组成。
五、工作步骤及要求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5月底前)。建立街道、社区两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启动有关硬件建设。街道及各社区(居)分别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居家养老工作的日常联络、协调、服务和监督。街道社事办具体负责居家养老工作的组织实施。
2、深入调查,加强对接(4月-5月)。各社区(居)对本辖区内五类老人,分别做好登记造册,尤其是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做好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其次做好补贴服务对象的前期摸排调查,掌握需求。完成与定点服务机构的业务对接,指导协助定点机构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5月底前)。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公开信、小喇叭等形式,多渠道宣传有关居家养老的政策与意义,让老年人个个知晓政策,人人熟知内容,完成老年人参加服务的自主申请,完成相关服务对象的评估确定。积极引导社会个体参与相关服务项目,营造深厚的助老扶老氛围。
近年来,江西省奉新县在大力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出现现行居家养老体制与老年社会发展未能配套跟上、为老服务手段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相适应、居家养老需求与服务功能不相匹配等关键性症结,如何突破养老的瓶颈,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确保两个到位。一是对养老服务工作认识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配合,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乡镇(社区管委会)要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领导负责,采取一季一调度的办法,解决创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村级(社区)实行书记或主任负总责,村(社区)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具体抓管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终有总结,确保工作推进有力。
二、狠抓两个建设。一是抓好硬件建设。居家养老点要选在人口集中、场所属于集体的村部或空闲的学校等地,且要求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同时各养老服务中心要配齐配全活动所需的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项目经费,从而保障经费全部用于项目建设。二是抓好软件建设。活动中心必须建立本村(社区)老年人活动档案,便于掌握老人情况。县民政、老龄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核评比,对抓得好的点要给与适当奖励,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三、强化两个保障。一是管理服务人员保障。县政府应安排1-3名公益性岗位,挑选一些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同时,民政、老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要组织2-4次培训活动,提升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二是活动后续经费保障。对已开办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县财政应每年安排3万元;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维持中心生存和发展。也可以采取乡镇拿一点、村级(社区)出一点、有关单位捐一点的三个一办法筹措资金,着力改善中心建设条件。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南京市鼓楼区2003年就创立了以政府埋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政府埋单、民间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做法在全国许多城市引起共鸣,被全国老龄办称为“破解了城市养老工作的一个难题”。二是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无锡全市社区居委会实现了老年活动设施全覆盖,为社区养老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苏州城市社区坚持“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部分服务费用或市场化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有了新的拓展。三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投入。2008年底,民政部决定投资1亿元,在江苏建设示范性养老基地。江苏对民政部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星光计划”建设投资7,3亿元,建设和改建星光老年之家等项目1109个。2008年末,全省养老床位23,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8张。城乡共有各类养老机构606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9所,床位2,5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347所,床位5,9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及床位数分别占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及床位数的57,2%、70,1%。
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我省各地积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环境。一是探索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给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如苏州市从2005年起,对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根据收住老人生活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的不同情况,分别一次性给予2500、3000、3500元不等的建设经费补贴和50、80、100元不等的床位运行补贴。三是外资项目纷纷抢滩进入。如江阴“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由美商投资建造,是一个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学习、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场所,是江苏第一个外商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日益增强。我省各地在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精神养老。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积极创建省级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基地,2008年6月在常州召开了“中国首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老年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宽精神养老的领域,使老年人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省目前有市、县(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15302个,200余万老年人常年参加活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有老年大学3424所,在校老年大学学员达50多万人。老年体育有序开展,全省经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超过600万。人事、科技部门还研究制定了二次人才资源开发政策,鼓励老年知识分子发挥科技和业务专长,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达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等活动,发挥老年人余热,丰富老年人生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
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既存在总供给不足的总量矛盾,也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与日俱增。而养老服务供给却有限,特别是对具有住、养、医疗、康复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机构需求旺盛,各地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排队等候的现象。社区养老服务明显滞后,为老服务设施缺少规划部署,为老服务设施资源缺乏,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缺乏应有的依托,活力不够。此外,养老服务还面临着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相当部分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服务水平与质量不够高,难以有效地激发老年人消费热情。因此,养老服务还需要一个由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的过程。
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和覆盖面偏窄。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为全社会所有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投入机制、服务能力、认识偏差等原因,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有偏差,其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优抚、低保、五保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
部分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倾向。近年来,各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高涨,这对缓解供不应求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的倾向。有的民营机构打着兴建养老公寓的旗号,变相进行房地产和旅游度假村开发;有些护理院以种种利诱手段套取老人医保而不当谋利;有的所收费用与提供的服务质量不相称,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居家养老与社区依托的关系。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依托社区获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资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发展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代际之间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动,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不脱离社会,继续与家人和社区不同年龄组的成员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应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发挥余热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等。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有活动场所、活动设施,还要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应在科学预测老龄人口增长的基础上精心规划,整合现有养老资
源,与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资源衔接起来,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对各类养老服务的投入比例,适当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现阶段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老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由各街道(镇)统筹安排,以购买、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则意味着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障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必须介入并承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着眼长远,着眼发展,江苏有条件在全国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政府承担费用的养老公共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民政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使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协调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为养老服务设置公益性社工岗位,让社工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充分借助民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平台,搞好初级资格培训,力争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中级、高级和技师等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群体。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还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
一、强化舆论宣传,推进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制作板报、条幅、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老龄化形势、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老年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优化老龄工作环境。
2、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南关区十大孝亲敬老家庭”活动,主动协调新闻媒体对涌现出来的敬老好典型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3、积极总结推广老龄委成员单位、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老龄工作的典型经验,推进老龄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认真做好《吉林老年报》的征订工作。
二、以民生工作为主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抓好特困老人助养工作。按照市老龄办助养金“1比1”匹配政策,按时为特困老人发放助养金,努力扩大助养面。
2、进一步做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按时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规范管理,统一制定《高龄老人季度走访工作手册》,防止高龄老人补贴漏报、瞒报等现象发生。做好百岁老人的春节慰问工作。
3、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办*证。对于家在区政府附近的老年人,可以不到社区直接到老龄委办理老年证;对于身体不便,不能办理老年证的老人,街道社区老龄工作者亲自到家里现场办公,热情服务,任劳任怨。
4、加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协助民政部门抓好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参与谋划,积极扶持,重点抓好养老服务员公益岗位、空巢老人日常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广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1、以开展敬老月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村组织和老年文体群团组织的作用,开
展好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积极参*加市老龄办举办的“快乐夕阳红”老年旅游,“千名老人看长春”等大型活动。积极参加省老龄办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3、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努力办好老年大学,对区老年大学要在办学方向及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确实把老年大学办成有社会影响力,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一所学校。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围绕当前老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探讨和研究。
1、开展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方式的调查,全面了解农村老人养老、医疗、文化生活、老年维权等方面的情况,剖析影响农村老龄工作开展的瓶颈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调查,深入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推动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在巩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老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新华网讯从2008年10月1日起,上海市1800家村卫生室将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为了建立与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上海市卫生局、农业委员会、财政局联合颁布了《关于上海市郊区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试行意见》。规定凡在村卫生室就诊的上海市民,均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政策。
基本药品指《上海市郊区村卫生室基本用药指导目录》范围内用药。据悉,上海市村卫生室将按照《上海市村卫生室基本药品收费标准公示表》要求,张榜公布药品价格,接受村民监督。
扬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出台
扬州日报讯9月22日,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联合印发《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
《意见》规定,凡具有江苏省颁布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且在农村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的在册乡医,可按当地灵活就业者的参保办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乡医,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领取养老金;未参加者,缴满15年后按月计发养老金。至2008年6月30日止,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在乡村医生岗位连续工作满10年(含10年)以上,未参保者且已离岗的乡医,由各地政府参照当地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予以养老补助。
新农合试点尝试城乡医保衔接
健康报讯卫生部近日确定浙江省舟山市等15省(区、市)的10市(地、州)23县(市、区),为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试点重点联系地区。
据悉,卫生部新农合技术指导组专家相应开展以地市级为统筹层次、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3项试点课题研究,以课题形式带动和促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通过跟踪指导和课题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探索规律,完善制度。卫生部将加强调研和指导,适时组织对3项试点的专题督导、研讨和总结。
保定试水社区居家养老
燕赵晚报讯 日前,河北省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首批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将启动。
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遵循6个原则:一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三是先重点保障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年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四是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五是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六足由老年人自愿申请。保定市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市50%以上社区建起3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并实现居家养老的目标。
山东6万余名乡医接受中医培训
齐鲁晚报讯 日前,山东省卫生局通报旨在培养农村中医药人才的“5155”工程已完成,6万余乡医完成培训。
据山东省卫生局局长包文辉介绍,该省开展的“5155”工程是指:5年培养500名县级中医院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10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技术骨干,50000名熟练运用中医药知识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乡医,向农村卫技人员推广50项中医适宜技术。截至目前,该省已建成中医院148所,95%以上的县中医院建立了独立诊室,75.5%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中药房,80%的乡医能够运用中西医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面向农村大力推广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乡镇推广覆盖率达到80%,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60%。
陕西495个行政村全设卫生室
华商报讯9月22日,陕西省政府决定借助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援建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郑县建立495个行政村全部设立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卫生室房屋建设所需资金将由中国红十字会按每村3~5万元的标准给予专项解决。设备配置按每村3000元的标准进行选配;村医补助按照贫困线以下村每人每月120元、贫困线以上村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发放。
南昌利用网络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关键词】苏州 人口老龄化 养老模式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为老龄化社会, 而14%以上则为高龄化社会。而苏州在198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苏州1046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3.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6%;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8.5%。
二、苏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到2012年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4.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3%。2015年1月苏州市老龄办公布苏州市老年人口数据:截止2014年底,全市60岁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0%。经测算,预计2020年达到180万,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37.4%。
(二)老年人口高龄化明显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苏州市人口平均年预期寿命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8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2015年,苏州市老年人口寿命将超过82岁。苏州市的高龄老人人口从2000年的9.9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46%增加到2010年的1.78%。而同时期低龄和中龄老人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7.3%和4.66%下降到7.09%和3.88%。
(三)老年人中男女比例失调
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更长,因此,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老龄人口中女性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0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31岁和79.84岁,而201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83岁和83.70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老年妇女单独生活,独居所带来的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的无依靠问题更加突出。
三、应对之策
苏州市政府于2011年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苏州将形成“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下居家养老,6%左右的老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的主体。目前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00多个社区(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探索,苏州市创造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虚拟养老院
苏州市的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具有代表性。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75周岁以上的居家空巢和自我生活能力差的老人群体,资金来自政府补助和自费项目的收费,提供家政便民、生活配送、物业维修、医疗保健、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六大类共53项菜单式个性化自选服务。引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建立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数据库,之后及时对老人进行回访更新信息。老人有服务需求,可直接联系服务中心上门服务。
(二)“集中居住”模式
张家港市永联村建设了1167套高标准老年公寓,每套面积约为100平米,老人只需缴纳24000元押金则可终身免费入住。依托“智慧永联”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智慧养老”体系。为有需求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实行24小时接听服务制度,老人不出家门只要轻轻一按,在十五分钟之内就有人上门服务。同时开发了综合性老年人“智能腕表”,对老年人心跳、血压等重要健康指标以及老年人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
(三)“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院模式
太仓市开办的老年护理院结合医疗与养老为一体,既区别于社会养老机构,又不同于医疗结构,以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康复和保健等医疗服务、生活护理和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同时还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服务。
太仓市探索出了四种医养结合的形式:
(1)公办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护理院。如娄东护理院,就是由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独设立,设在医院内部,有100张床位。
(2)私立t院开设养老护理院。太仓市最早开设养老护理院的是民办的新安康复医院,设在太仓市福利服务中心旁边,2000年初就配合福利院为老人做好康复服务工作,2010年正式单独开设新安养老护理院。2014年,友谊、仁慈两家私立医院也相继开启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合作提供老年医疗服务。现在,太仓每个社区基本都有卫生服务站,很多社区也开办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其中一项服务就是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4)居家养老服务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对特殊对象和84岁以上的老人,太仓市政府为他们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家政服务,其中也包括医疗服务,为需要看病的老人送医上门。
当前,我国已成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增多,未富先老、区域不平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农村养老形势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37%,其中需要护理和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当大比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计划生育这代独生子女的双亲衰老,越来越多的“4+2+1”模式家庭,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
“我们将来的养老要比现在的老人难得多,因为现在老年人差不多要有两个以上的子女。但是像我们,只有一个儿子,我的儿子和儿媳妇将来要赡养4个老人——我们夫妇俩还有儿子的岳父岳母。”40多岁的张女士忧虑重重:将来该怎么办?“不管是跟我们住、他们自己住,还是送到养老院,现在经济上都有压力。”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421”结构属风险型家庭架构,养老更是如此。“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未富先老”、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养多”造成子女经济压力大,但这种情况还只是当前各种养老难题中的一个。如今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工作繁忙,养老不仅经济上有压力,时间上也忙不过来。“住在家里比送去养老院花费少一些,但我们白天要上班,让他独自呆在家里,万一出个什么事儿,可怎么办?”30多岁的王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比经济困难更严重。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认为,现在在家养老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少子化,另一个就是空巢化。2007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22个城乡老年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全国老年人家庭空巢率达到了49.7%,农村达到38.3%,并且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对当前身处老龄化社会中的父母和孩子来说,少子化、空巢化、经济压力,都给养老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2009年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到1900万,超过了老年人口的11.38%。2020年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达到3067万,占老年人总量12.37%。2050年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近1亿,占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闫青春解释,高龄意味着老人的健康状况低下,心理技能、生理技能下降,非自理比重大幅度上升,高龄养老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现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在上升: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经由6.6%上升到9.8%,其中城市上升到9.3%,农村上升到9.9%,目前我国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036万,其中城市有200多万。半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的有1890多万,其中城市有190万。
“失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年人各种疾病罹患率大幅度上升,意味着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意味着老年人日常生活离不开人员照顾,也意味着专业化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机构建设必须加快。
据全国老龄办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多数为农村老年人。这部分人中,近五分之一需要不同程度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
闫青春说。可从目前来看,长期照料与护理的养老院舍保有量与巨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到2009年底养老服务机构4万家,床位226.2万张,接近老年人总量的1.6%,较之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例相差很大。
机构养老,为啥不吸引人?
机构养老不吸引人,传统、观念、舆论是一个方面,另外即使基于老人自身的感受,老人和子女两方面也都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现在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较多的问题,机构的数量不够,硬件上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养老的需求。软件方面,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成为机构养老不吸引人的原因。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合肥的一项调查显示,合肥当地38家养老机构中,36家为民办,除了高档的几家入住率较高之外,多数床位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一方面养老机构的床位远低于社会中老人的数量,另一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却“吃不饱”,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乐成老年事业中心总经理高峻松分析说,现在老人去养老院可以分为愿望驱动型和需求驱动型,从愿望角度来讲,大多数不想进养老院。“进养老院就感觉自己是被子女遗弃了,没人管了。”陈老先生在养老院呆了一个月,还是觉得不舒服。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在上海的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和自我照料。深圳的一项媒体调查中,只有9%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进养老院养老。
“我们做子女的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心里边别扭,觉得嫌弃老人、不孝顺才会这么做。”作为儿媳的张女士顾虑更多。“老人该不该到养老院去养老,应该分成两大部分来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认为,在一亿七千多万60岁以上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身体很健康,就在社区提供一些设施和服务、让他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就不错。还有一成左右高龄、卧床失能的老人,部分家庭照顾困难很大,这就要到专业化的设施里面,享受专业化的服务。
但现在,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不仅规模较小,而且设施陈旧,娱乐、医疗康复服务配备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和符合老年人生活的特殊需要。“有的养老院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挤着三四个人,现在我们老年人身上有这病那病,养老院医疗设备跟不上怎么行?”陈老先生抱怨。
欠缺的还不仅仅是硬件方面,在管理和服务等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合肥市老龄办抽样调查显示,在当地民办养老机构200位服务人员中,81%来自农村,服务人员平均年龄48岁,50%是小学文化和文盲,80%-90%未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
有专家认为,养老面临三个问题:经济问题,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缺一不可。经济问题和生活照料最基础,“但养老不是说就让他吃喝,别摔着碰着,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到养老院去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就是说有话可说、有人可聊。”还有专家建议,养老机构应该分类:“不光是年龄分类,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也要分类。别到时候没有对话的,结果还引起新的不愉快。养老机构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生活,有趣到老。这样的话老年人才更愉快。”
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陶立群认为,政府应该做窗口,管最低层的,企业应该搞高层的,进入市场。机构是政府资助办的机构,应该把重心放在失能的、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的照料上。“政府应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政府资源不足,我们要号召全社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华龄老年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总裁于耀博说。
养老机构的多种形式
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发展居家养老,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村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场地、买设施、送服务、给保障。这样,既能调动家庭的资源,又能使老人避免在养老机构的那种疏离感。养老机构的建设很复杂、是多层次的,现在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整个养老服务体系还有更大的一块要下功夫。“很多人说必须赶紧建养老院,建设到现在我们投了那么多资金,养老院有266万张床位,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6%,即使你住进去满满当当的,还有98.4%的老人要在家里住,在家里养老。”所以闫青春认为,在设计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时候,应该把98.4%的这部分老人放在中心位置。
国外的经验显示,在大多数国家,95%以上的老人也都是在家里养老,即使在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也是主体。“但是,居家养老,在养老设施和家里都会遇到问题。”陶立群说,“比如说在家里子女都上班了,就剩下老人自己,老人很寂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二,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在家里万一出现问题以后怎么办?”所以,居家养老并不是说老人养老完全由子女负担,而是要求政府通过社区服务向家庭提供支持。
“现在社区这块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我国社区当中养老服务设施和场所严重匮乏。全国城市当中有社区8.9万个,建设有老年活动设施和场所的不到半数,并且,很多的场所设施是因陋就简,中西部地区有的数量就更少,甚至是空白。闫青春建议,政府要大力发展社区照顾,为各方联系和服务老人提供依托,在社区当中建立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设施、场所。给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实惠、快捷的服务。
宁波和福州走的就是这条路子。目前,宁波全市94%的城市社区、30%的建制村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239个城市社区和780个建制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请行动方便的老人进入中心用餐、理发,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困难的空巢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
在福州,社区里边也有了“托老所”,子女上班之后,家里老人步行不过5分钟,就能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拉家常、下棋、看书,没有了“独守空房”的寂寞,也避免了没人照看的困扰。到了中午,中心提供不同花样的“四菜一汤”,仅需5元,包月只要100元,如果是困难家庭老人则可免费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