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养老服务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

第1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关键词:居住常态理论;社区养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63

1 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在2015年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两亿,占总人口比达到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一亿五千万人,占比为的10.5%,这说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

报告显示,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人口数已经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已占30%。由于基数大,速度快的特征,人口老龄化形式日益严峻,目前有限的医疗设施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形式已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演变成多形式养老,目前主要分为三种养老形式,分别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传统、老年人们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与儿女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活成本等各方面的原因,90%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然而,居家养老是否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在这里,笔者将用到Stephen M.GOLANT所构建的居住常态理论模型(The residential normalcy theoretical model)加以分析。

2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2.1 居住常态理论模型概述

根据Stephen M.GOLANT所构建的居住常态理论模型,假定:当老年人拥有的居所与自身需求匹配时,情感体验总体通常会表现出良好或积极的一面;假设老年人能够区分居住舒适和居住掌控情感体验并判断这些体验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还假设他们可以区分情感体验在量级上的差异,也就是说,这些体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或不满足)他们最重要的居住需求和目标。

基于前述居住常态理论模型,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独立的情感体验:居住舒适情感体验(即老年人对他们的住宅、邻里和社区环境感到愉快、舒适和满意的程度)和居住掌控情感体验(即老年人对住宅或保健设施的使用和控制程度)。本文中达到居住常态是指,模型中的两种体验老年人整体上都是满意的。

2.2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的居家养老基本要素分析

中国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基本要素。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这些要素体现在:第一,愿意呆在熟悉的环境中。老人选择在自己生活了比较长时间的地方养老,在这个地方,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环境、邻里等有较为完整可靠的认知,且养成了长期的生活习惯,对于周遭的一切都有亲切感,此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处于舒适区内。第二,由于年纪大,不愿意再“折腾”。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中各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人担心换到一个新的环境会遭遇不可预知的事情,又因为年纪的增长,老人身体日渐衰弱,他们的适应能力也会下降许多,在新的地方,他们的情感体验会处在舒适区之外。第三,老年人对于自己住所内的物品,周围的邻居或是朋友怀有强烈的感情。很多东西不但属于家庭财富的一部分,而且是往昔生活的物证,能够帮助老人回忆起生活中曾经快乐的场景或是昔日的成就,在居住的地方有熟悉的朋友、邻居或是亲人,这让老人十分有安全感且能满足老人社交需求,这使得老人的情感体验处在舒适区内。第四,经济因素是影响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一大原因。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老人们担心换到新的环境中生活成本会增加,对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减少食物保健或其他方面的开销,而不是进入专门的养老机构或者换到别的地方生活,对于生活成本的担忧会使得老人不悦,此时老人的情感体验便会处于舒适区外。

居家养老无法满足老人的居住掌控情感体验。身体和精神日益衰退的老年人对住宅或保健设施的驾驭和控制程度呈现出同步的衰退,老年人会觉得他们失去对居住环境和日常活动的掌控能力。比如以下情况:第一,当老年人的健康出现问题、机动性受到限制,使用住宅中的设施感到困难,例如当他们够不着柜子上的|西,拧不开水龙头的开关。第二,必须依靠他人来进行原本非常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洗衣),就会觉得自己不中用了。第三,当老年人身边有人去世时,他们不但失去了平时交往的对象,也许还会失去帮助他们处理事务的人,这会让他们感到无助且孤单。第四,当老人的认知和感觉能力下降时,他们的出行变得困难,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影响着老人的居住掌控情感体验,对于空巢老人来说,这些因素都是无法避免的,或许他们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模型来看,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处于舒适区内和掌控区之外的,这是不协调的居住环境,不利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因此,在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今天,社区养老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最早源自英国,在当地被称为“社区照顾”,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3 做好我国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着推广力度不足、受众范围小、养老基础设施差、经营方式落后、人员职业素养低等问题。如何使老人在社区养老中的居住掌控情感处于掌控区内,成为问题的关键点。

第一,政府应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在政府引导下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服务平台,将原本分散化的、碎片化的体系整合为一个完善的、规模化的、规范性的供给体系,提高社区养老的影响力和扩大社区养老的辐射范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与需求者之间的供需对口。建立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明确各主体的职责与权力,实现机构间合作关系的合法化、合理化。相关部门将老年人在社区获得的养老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采用政府购买方式,对供需双方进行补贴,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政府要引入竞争机制,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此外,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改变目前“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第二,行业协会应制定出关于老人身体情况的标准分级表。目前这些标准参差不齐,虽然一些养老机构已有了自己的分级标准,但是关于老人的健康状况分级,应该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级别的老人适合不同的养老方式。各养老机构应根据老人的健康情况给出相应的养老方式,也就是说,社区养老与养老机构应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向沟通,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资源利用率。

第三,社区养老机构应尊重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根据研究,健康需求始终是老年人的基础需求,关系需求是老年人的主导需求,价值需求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但基本处于受挫状态。Alderfer的ERG理论指出,“人在同一时间可能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各种需求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该理论还说明高层次需求的产生不受低层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影响。也就是说老年人的生存需求、关系需求、价值需求三者并存且同等重要。这说明了社区养老不但要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还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例如:举办活动、养老讲座等。

4 结语

社区养老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以其折衷的养老模式,可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又独具优越性和灵活性,让老人在熟悉的地方养老,切合老年人子女的需求,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与我国优良传统和基本国情相适应,是最科学、经济、合理的养老选择。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模式起步较晚,社区养老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问题如此艰巨的情况下,社区养老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完善、系统、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EB/OL].2015-05-13.

[3]Golant S M.2015.居住常B理论和美国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34,(12):1535-1557.

[4]石园,吴海平,张智勇,梁广文,赵俊.人因工程下不同养老模式的适老化设计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4).

第2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2)社区:负责互联网+社区网络平台及呼叫中心的日常服务支撑及运营管理;有机整合养老行业服务商资源,协助推广智能养老设备设施及相关业务,从而建立普惠型的互联网+社区养老呼叫服务网络体系。在专业的网络运营公司搭建好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背景下,社区宣传推广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相关业务,依据社区老年人实际养老服务订单需求,整合医生、护理人员、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便利的社区养老服务,并监督评估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运行状态及服务质量。

3)网络运营公司:负责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培训、维护和升级;搭建一个连接老年人健康数据信息、服务订单信息、养老服务输出信息等全方位连通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网络运营公司依托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如手机APP的研发,有效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实现智能护理决策、可视医护交流、虚拟护理教学以及远程护患互动等。

4)医生、护理人员及志愿者:医生、护理人员和志愿者是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运行主体,负责线上线下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根据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输出的老人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咨询等线上服务,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精神娱乐服务等线下服务,是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服务运行的实际实施者。当前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在医院、护理人员及志愿者的整合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等途经承接社区养老服务,利用自身资源整合社区周边的医生、专业护理人员及志愿者等专业人才,为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运行提供人才基础。小结本文只是对构建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进行浅显的、初步的、简单的讨论,需要细化和深入讨论的工作还有很多:如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及服务产品的宣传推广;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客户信息的实际获取、构建及分析功能的实现;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运营团队的组建及职能分工等。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运行平台不断进行服务升级、运营团队不断进行调整适应,以确保社区养老服务的平台的顺利运行。互联网+社区养老平台的可持续运营和发展壮大需要技巧和经验,涉及到方方面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整合,平台质量和所能提供服务水平优劣是一切的基础。总而言之,想要建设好这样一个平台,任重而道远。但归根结底,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对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构建的初探对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5):128-135.

[2]陈莉,卢芹,乔菁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人口学刊,2016,38(03):67-73.

[3]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09):99-105.

[4]张玉琼.构建失能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会网络为视角[J].老龄科学研究,2015,3(06):48-57.

第3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浅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探讨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及对策探研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重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上海: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1.19.

[3]任兰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4]河北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民政网./inner/shownews.jsp?newsid=11634.2012.9.7.

[5]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6]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北京民政局网站./templet/mzj/ShowArticle.jsp?id=10625

第4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一、国内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随着我国养老压力的增大,20世纪90年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到了来自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大大丰富。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引入与界定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研究方面,史柏年、穆光宗、祁峰、冯晓娟等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穆光宗(1999)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之下,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之上的形式为居家养老,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体系。冯晓娟(2012)经过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多元主体提供的,在家庭或社区之中,以社区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运用各种渠道获得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供需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之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庞大,且处于60年代人口高峰的一代人即将纷纷步入老年,而目前能够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又较为有限,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大化的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成为了重要课题,众多学者纷纷建言献策。陈思(2010)认为应通过以下五项措施来使供给满足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一是在经济上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三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四是允许民间资本的介入;五是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李兵水(2011)等学者认为应该从三层并行的运作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和供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以满足需求。高灵芝(2012)等专家通过对济南市槐荫区的调查发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应与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实施加盟式连锁,搭建街道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直接和间接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巡回护理、康复训练、服务信息咨询等多元化服务。”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和推进,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数量供给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服务的质量,以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侯志阳(2010)通过分析福建省三个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数据,得出以下几条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一是坚持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二是区别对待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应加强对于低文化水平老年人的教育、娱乐、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文化水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关注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四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章晓懿(2011)等专家学者通过对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总结出了对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一些有益启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兼顾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加强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最后,要加大政府投以降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得以推行和发展。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大多仅停留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地区,还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同时,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不够细化,对于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还缺乏专门研究。

二、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在国外最早被称为“社区照顾”,在对“社区照顾”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被提出,但许多国家一直延续了“社区照顾”的说法。英国较早推行社区照顾,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并逐渐走向成熟。

(一)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的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学者M.Barley将社区照顾分为“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两种模式。前者是指调动社区内的人员对老年人提供的照顾服务,后者是指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以社区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照顾。Adam Pavey(1999)等学者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分析,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正式照顾指来自于政府、慈善机构和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而由家庭、亲友和邻居提供的称为非正式照顾。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务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趋向成熟,学者们根据实践结果对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Naoko Muramatsu(2010)等学者通过对1993―2002年美国50个州老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社区照顾对于心智正常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相同情况下,缺乏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往往会比有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功能衰退。Ya-Mei Chen(2012)等学者通过对由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和国家老龄研究院在2002年所做的美国第二次纵向老龄化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个人护理服务和高级社区服务的提高是使老年人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时间和使老年人从养老机构中返回家中养老的关键。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

医疗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加拿大的学者W.Ian Hay(1990)作出了为了节省医院开支,社区居家医疗保健服务将会得到推广的预测。John Wiley?Sons Ltd(2013)等人通过对荷兰23名专业护理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护理人员和老年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医疗保健服务的开展。Maria(2013)等学者认为了解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预期和目前医疗护理网络的所能达到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有效提供。

综上所述,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其探索时间较早,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并且在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意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John Wiley & Sons Ltd.Care for community-dwelling frail older people:a practice nurse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3,23,2313C2322.

第5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第6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一、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人口老龄化基本特点

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截至2011年末,上海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347.76万,占户籍人口24.5%,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倍。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量超10万人,经预测,到2015年将为435万人,达到30%。二是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失能老人日益受到关注。2011年底,高龄老年人口62.92万人,占老年人口18.1%。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将超过70万人。同时,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也将继续增长。三是老年抚养系数逐年升高,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逐步弱化。

(二)“9073”养老服务格局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十一五”以来,上海探索提出并发展完善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入住机构养老。

3%养老机构服务,由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具有全托生活护理功能的机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既有政府建设的养老机构,也有政府支持的民办养老机构,以及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

7%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以社区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为服务实体,上门、日间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此外,通过强化社区适老设施配置(如无障碍设施、老年活动室等)和加大旧城区的适老性设施改造(包括对困难老人家庭的居室改造和对旧小区人行道以及加装电梯等适老改造),鼓励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

二、上海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

一是建立和优化养老床位一次性补贴机制。为确保养老设施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对于公办和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由市级财力给予5000元建设补贴,区县按照1:1配补。“十一五”期间,养老床位总数翻了一番,其中公办养老设施床位年均增长率约40%,民办床位年均增长约60%。截止2012年底,全市养老机构共631家,其中公办301家,民办330家。养老床位共有10.6万张,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二是完善养老机构日常运作补贴机制。针对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非营利机构运作压力大现状,对符合有关规定运营的养老机构,明确建立和完善日常运作补贴机制。在操作中,主要按收住老人数给予机构50―300元/人/月运营补贴。

三是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先后出台《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养老机构设置细则》等规定,对养老机构的设置、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二)制定政策,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是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队伍。在市、区县、街镇三个层面建构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成立231家社区助老服务社,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5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92家,拥有了3.2万人的助老服务员队伍。二是建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2005年制定出台了《上海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经评估,属于经济困难且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由公共财力提供服务补贴(以服务券形式兑现,补贴标准根据照料等级分为轻度300元/月/人、中度400元/月/人、重度500元/月/人)。三是出台地方性社区养老服务标准。2009年,推广实施了《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规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要求。

(三)拓展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推进老年活动室社区全覆盖。二是推动社会优待老年人。三是动员社会关爱独居老人。

三、“十二五”期间上海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关考虑

按照国家要求,结合上海实际,上海市将继续坚持“9073”养老服务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

(一)明确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养老机构床位的建设目标为新增老年人口的3%,其中2%养老床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1%作为非基本公共服务或市场化服务。

以基本公共服务方式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通过政府投资举办、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方式实现;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通过社会力量举办,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对市场化养老机构,通过土地、规划、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其发展。

(二)实行分类支持办法

重点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加大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力度。对于新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养老床位的建设成本按照每床16万元(不含土地成本)核定,市级建设财力给予相应补助。

1、政府投资新建并形成产权的养老机构补助标准

大型居住社区内养老机构补助标准。每张养老床位由市级建设财力按照核定建设成本的75%、最高不超过12万元的标准补助。

2、社会投资举办并形成产权的养老机构补助标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对于社会投资举办并形成产权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土地性质锁定、机构性质锁定(民办非企业)且具备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条件的前提下,开展与公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的补助政策试点。计划试点约2000张,由市级建设财力按照核定建设成本的50%、最高不超过8万元的标准补助。

(三)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机构养老设施

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其他机构养老设施,政府给予适度支持。对符合建设标准的民办非企业注册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每床1万元的资助,各区县政府按照不低于1:1比例配补;对市场化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将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资金支持和税收优化等政策。

第7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1.1养老社区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我国养老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及养老方式的选择日益受到国内学者和开发商的关注。通过查阅大量关于老龄群体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本文将其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自身因素、健康因素、家庭情况以及社区环境,这些因素显示出老年群体对养老社区的关注重点。此外,在养老社区建设投资中,土地成本比重较大,严重影响投资回收期,进而影响开发商对养老社区的运营稳定性。因此,养老社区的评价还需考虑土地成本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立如下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1)居住方式指标,细分为养老选址、与子女的居住方式及养老成本三项指标;2)社区环境指标,细分为医疗条件、养老服务供给(数量/质量)、适老化设计以及社区居住人群年龄段四项指标;3)宜居老人类型指标,仅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为评判对象。养老社区是否符合老年人及开发商对各类因素的期望成为评价社区优劣的标准。

1.2现有养老社区的指标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众多养老社区类型,如综合型养老社区、会员制养老社区、异地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依据社区老年人口聚集程度及选址的不同,将我国现有养老社区分为集中养老社区、异地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集中养老社区是指老年人群集中供养的场所,其经过适老化设计且养老配套设施齐全,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照顾,同时还可享受各种专业化为老服务。异地养老社区是指在离开老人现有住所所在地而在另一城市建设的配备商业化为老服务的社区,常以环境宜人,且房价、地价、生活费标准较低的城市或大城市周边地带作为迁入地。混合养老社区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青年住宅、老年住宅及相关配套服务的规划,以老年人居住要求为核心而设计建设的复合社区;其二是在社区投入使用后,参考居民老龄化程度,在社区内部建设相应规模的老年住宅或托老所以及养老配套的综合社区。

1.2.1居住方式

由于老年人行动能力受限,社区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它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居住环境、养老条件,也会影响养老成本及代际关系。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为获取充足的周边配套和养老资源,通常建设于城市繁华地段。这使得入住老人的生活、出行较为便利,但也导致开发商土地成本高昂。而异地养老社区常以房价、地价、生活费标准较低的地区作为迁入地,可减轻迁出地政府及居民的养老负担,也可降低开发商的土地资金投入,并能与迁入地产生经济联动。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均实行老年群体集中供养,这能产生养老服务的规模效益与分工效应,有利于节约养老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率。但老年群体聚居使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亲情成本升高,代际分离问题严重。同时,老龄群体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较弱,难以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带来足够的利润。而混合养老社区通过实行老年住宅、青年住宅、托老所等不同居住形态的混合,有效拓宽了社区的适用人群范围,可有效提升社区的整体消费水平。

1.2.2社区环境

对于老龄群体而言,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养老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都会影响其对养老社区的满意度。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水平相当,不仅拥有齐全的周边配套设施,还在社区内配备多样的服务和设施。相较而言,由于混合养老社区注重居民的全龄化,服务人群广泛,故社区医疗内容更丰富、更专业。而异地养老社区受迁入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开发商需投入大量资金自建医疗和为老服务,通常会因资金不足致使服务水平差,或因投入过高而继续延长投资回收期。同时,在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中,单一老龄群体聚集极易形成“老人城”,老年人缺少多样的社会交往,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不利于健康养老。而混合养老社区的居民涵盖老、少、中、青各年龄层,可有效解决养老社区的活力不足问题和亲情化需求。2.2.3宜居老年人类型参考国际上对老年人自理条件所做的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分类,同时考虑社区中老年配套、为老服务水平及医疗护理条件,可以判定各类养老社区的宜居老人类型。异地养老社区由社区提供为老服务和医疗护理,但因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只适用于自理及介助老人。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有充足的周边配套设施和资源,且社区内部具备完善的服务和专业的医疗团队,自理及介助老人可获得全方位照料。同时,部分规模较大的项目还配备介护老人专用床位,可为其提供全天候治疗与护理,实现了老龄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养老。通过现有养老社区的指标比较分析发现,理想养老社区不仅要全方位满足老龄群体的需求,还应兼顾开发商的收益性。混合养老社区相较于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具有明显优势。它构建的年龄层次混合、居住形态混合、养老服务类型混合的社区可满足老龄群体生理及心理上的整体需求,且青年群体的引入提升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社区资金平衡加快。然而,混合养老社区虽然强调全龄化居住,但子代与父代沟通联系性不强,在住宅设计、规划布局、功能划分上也缺乏整体的开发思路。本文针对混合养老社区的上述缺陷做出改进,提出多代分居养老社区。

2多代分居养老社区

2.1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功能分区及配套设施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以混合养老社区模式为基础,在规划布局上将不同居住类型分区设置,并按功能需求的不同将各年龄段人群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明确划分建筑布局、功能配置和室外环境。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划分为子女公寓区(A)、老年公寓区(B)和社区服务与护理保健中心(C)三个功能区。(1)A区即子女公寓区,以中、青年子女为入住对象,并细分为两个组团。组团一是建筑类型及配套设施与普通住宅类似的片区,用以满足青年子女对住宅的刚性需求;组团二是功能配置较高的高档公寓,以满足中年子女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该区住宅的运营实行房屋产权出售。(2)B区即老年公寓区,供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入住。该区住宅以配有医用电梯的高层和小高层为主,室内外设计均实现适老化和智能化,内部设计采用走廊式,走廊及走廊侧留有放大空间。同时,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该区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建筑内部以走道连通。老年公寓区住宅的运营采取租售结合的方式。(3)C区即社区服务与护理保健中心,重点负责协调社区与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服务。为规范和指导社区工作,做好养老社区建设和老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中心需要与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卫生部门等政府部门协调,以获取其政策、技术及资金上的支持。此外,为了向社区老年群体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一站式服务,通过与当地大型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社区老人提供以下三种医疗方案:1)合作医院建立就诊绿色通道,社区老人可免挂号,优先就诊。同时,医院与社区建立数据库,统计并共享社区老人的病情、过敏史、接受过的治疗、日常注意事项、护理办法等信息,这样便于医生问诊,也可保证老人出院后能在社区得到更为有效的护理治疗。2)由合作医院提供专业医护人员和常用医疗设备,建立科室齐全的社区医院。同时,招募并培训一批老年护理团队,向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上门护理和住家护理服务。3)依托于社区医院,社区与合作医院合资开设介护老人床位,实现床位制医院养老,允许介护老人长期入住该区,由专人对其进行照料和康复训练。介护老人床位的运营实行只租不售。规划布局上,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将A、B、C三区按“品”字形布置,A区与B区毗邻而立,这样既方便子女探望老人,又可以保证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实现子女陪伴养老,降低亲情成本。C区是病人、医护人员、探访者的聚集地,人流量、车流量较大,为方便交通,同时保证A、B区安静的居住环境,因此规划在“品”字形布局的前端。为加强各功能分区间联系,在A、B、C三个功能区间布设视频呼叫系统,子女与老人家庭一对一,C区与老人家庭一对多,以保证在老人遇到突发状况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子女,避免因抢救不及时而造成事故,也便于子女和医护人员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人群结构多样化,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各类人群的需求,如为孙子女一代配备幼儿园、游乐设施、亲子乐园,为中青年子女设立健身俱乐部、酒吧,以及面向大众的餐饮、农贸市场、商业街、超市、休闲娱乐、美容美发、教育机构(包含老年大学专项)等配套设施。社区持有经营餐饮、商业、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物业增值等配套设施,运营方式主要采用“家庭会员制”,即以家庭为单位办理会员卡,按会员级别的不同,家庭成员可共享规定范围内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2.2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主要优势

2.2.1加速资金平衡,降低管理成本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通过出售房屋产权或使用权收回前期投入,快速实现资金回笼,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同时,社区持有经营餐饮、商业、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物业增值等配套设施,并通过引入非老龄群体提升整体消费水平,为社区正常运营注入动力。多代分居养老社区以功能分区的方式将功能需求相近的人群集中安置,从而产生服务和管理上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应,可降低管理成本。

2.2.2社区沟通性强,规划合理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将不同居住形态分区设置,并明确划分公共设施和室外环境,在规划布局上形成一定的专属性和独立性,可有效避免管理和使用时出现纠纷,且便于社区资源与服务的支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社区运用视频呼叫系统将三个功能区紧密联系,不仅方便子女与老人的沟通,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养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2.3社区内部形成自循环体系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实行老少共同入住,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以及不同家庭结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并通过提供多样的居住形态、配套设施和为老服务构成了社区内部的自循环体系。一方面,若老人对住房的要求随着身体状况或家庭变化而产生差异,社区可协助其转入符合其需求的其他功能区继续养老,老人无需脱离社区,从而实现“一站式”养老。另一方面,家庭中的几代人共居于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并按功能需求的差异分住于不同功能区,各代人可随身体状况或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不同功能区间转换,享受相应的服务,家庭内部也可实现自循环。

3结语

第8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关键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对策

一、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养老需求

随着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民社保的不断推进,退休人员对养老的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人们空间和心理上的新的组织形式,社区养老自然而然地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新载体。

据此,笔者对厦门市某街道7个社区的老人及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的7个社区总人口29918人,社区老年人总数3859人,占社区总人口12.9%。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2927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0.4%,51~60岁的占32.5%,61~70岁占44.6%;71~80岁占16.7%;81~90岁占7.7%;91岁以上占0.9%。60岁以上的退休1948人占7个社区60岁以上3859老人中的50.5%。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7个社区老年人口已达总人口的12.9%,根据人口老龄化的标准,7个社区的人口已步入老龄化并且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半是领养老金的退休人员。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人中,约有九成老人选择在自己家里养老,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而他们给出的理由多是“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目前尚能自理”、“家里人能够照顾”等。在此次调查中,赞成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达95%。另外据统计7个社区有68人重病、33人特困、15人孤寡、7人独居共123人占退休人员总数的4.2%,这部分人倾向社会养老。

随着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被纳入了社会化管理。据厦门市近十年的数据统计,退休人员的死亡率是1.59%,新增率6.8%,也就是说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正以每年5.21%的速度增加,可以看出,把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解决好就把中国城市一多半的养老问题解决了。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作为对居家养老的替代,社区居家养老以所在的社区为载体从物资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慰籍、法律咨询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社会化服务。以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政府主要是在专(兼)职工作人员工资,办公装备的购置,无偿、低偿、有偿的补帖等方面进行了资金投入,而服务则是由签订服务协议的服务机构提供。具体如下:

1.以社区为依托构建社区养老平台

调查的7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从服务网络、服务队伍、服务制度、服务设施上部署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已向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投入了六十多万元;7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现有专(兼)职管理人员51人,专(兼)职助老服务队伍12支,共有成员133人,各类志愿者(义工)队伍12支,共有成员574人。

2.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与33家服务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提供医疗保健、家政保洁、代购代缴、配餐送餐、家具维修、应急救助、精神慰籍、上门理发、衣物缝补、文化教育、日间照料、法律咨询等多种切合老人实际需求的服务项目;为老人建立了档案,明确社区内享受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的标准和服务提供方式,以规范对助老服务的管理;通过“街道——社区——卫生院”进行共建,建立老人健康档案;与辖区内的诊所进行共建,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巡珍、义珍、上门送药等活动;各社区还设置了一部老年人应急求助电话,实行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都有人员对社区老人的救助进行帮助。

3.取得的社会效果

截至2011年底,厦门全市13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的无偿服务的对象547人,低偿服务对象567人,有偿服务201人,共对31257人提供各种免费的文体娱乐活动及心里援助法律咨询健康讲座等,享受志愿者服务的老人79770人。此次调查的7个社区主要是对71人进行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还提供了一些免费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三、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

调查也显示: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初步的、粗放的,更多的还是停留给享受无偿、低偿对象发放补贴上。提供的其他服务非常有限,还无法完全通过社区来满足。通过走访和了解,笔者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社区建设发展滞后

首先,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起步晚,尽管社区养老服务站已经挂牌,但大多数是工作人员少、经费不足,而且专职管理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志愿者服务队伍看起来人多,但专业人员少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在调查中,很多老人也都反映说,“社区居家养老好,但享受到的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太少”。

其次,由于很多社区在规划建设时,开发商出于对利润的过度追求,没有考虑社区管理场所也没有预留活动场所,使得目前在社区里很难找到合适办理社区养老基础设施的场所。再加上社区养老服务站经费紧缺,就目前很难深度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养老服务流于机构管理

据调查得知,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力主要集中在机构管理建设上,忽视了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往往流于机构管理。另外,以社区为平台组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太大,社区成员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参与程度低,无法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形成大家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9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

关键字:社区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相关概念

1.社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构成社区的最基本的要素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做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养老社区: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料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3.规划:指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4.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就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是对事物一个统筹规划的一个过程的总称。

二.当前我国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发展现状

1.当前养老社区规划体制尚不健全。综合性社区养老的建设需要各方努力,不仅需要细心严谨的工作,还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管理以及各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指导,由各地政府设定专门的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是较好的选择。但是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养老社区各项规划体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能够统一领导的相关配套管理体制。增加了综合性养老社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2.当前养老社区规划方案落后。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各地政府都投入资金加强了对养老社区的建设,但是针对养老社区的规划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综合性的功能内容不健全,区位优势不明显,设施规划落后,养老标准落后,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缺乏对规划的方案的审核与调查,方案的出台后即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养老社区多样化需求,无法为老人提供综合齐全的养老场所。

3.当前养老社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养老社区的服务对象都是老龄化人口居多,所以需要以满足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服务技能,但是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服务人员大多是退休人员以及家庭妇女等,这些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社区养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没有基于提高服务水平的培训,导致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多样化需求,不能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而影响养老社区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满意度。而在发达国家,进行养老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任职资格或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4.当前我国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发展缺乏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为了应对老龄化的趋势,国家必须就综合性养老社区的建设规划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社区养老服务意识,吸引社会以及个人投资。如果大量养老社区无法实现规划建设要求,影响的是普遍的民生问题,资金和相关政策的缺失将成为综合性养老社区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当前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原则

1.社区的选址与规模的规划原则。首先社区选址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便捷程度,选址时不仅要考虑交通可达性高的区域,利于老人的出行以及亲属以及服务人员的照料,还要考虑临近医院等急救场所,并须与医院形成合作关系,以便老人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其次社区选址时对周边环境也应予以考虑,尽可能的减少噪音以及其他的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老人的康复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养老社区的规划规模不宜过大,由于老人的记忆力的消退,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人群的辨识力下降,与周边陌生的邻居相处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养老社区的规划规模应当适中,以便老人与周边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更多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

2.社区交通规划的原则。应充分考虑社区道路规划,设置人车分界线或机动车专用线,实现人车分流,既不影响主干道的行车,同时人行通道紧密串联个养老社区方便老人及时出行。 人行通道尽可能呈环形,并设置风雨连廊,在道路周边应设置扶手等辅助设备,便于老人生活出行。在养老社区内设置的集中停车区域应尽可能设置在地上,如设置在地下,需设置停车库至居住区域的连接通道,同时在地面上需设置救护车专用停车位,并考虑老人专用骑行设备、轮椅的停放处,充分考虑老人的出行便捷程度。通过社区交通规划,实现社区交通的良好管理,避免出现社区内外的交通拥堵。

3.社区服务配套设施齐全且实用的原则。对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进行分类规划,按设施规划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划分各个区域,避免出现设施过于集中从而导致人员集中于某个区域,造成混乱。设施规划应有利于养老社区的人员使用与使用便捷,同时应在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进行辅助设备安装,各类养老社区配套设施的位置应根据使用频率与老人的行动能力而确定。据调查,老年人75.5%的出行距离都在2km以内,62.5%的出行时间都在20分钟以内,因此设施配置与老人居住区域的距离不应超出上述范围。此外,随着老人的年龄增加,医疗服务站不应太远,能够保障老人及时到达并接受医疗服务。

四.总结

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养老社区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类社区的建设为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各级政府应更加注重综合性养老社区的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如何做好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不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值得每个规划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燕珉 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J];城市规划;2012年01期

2. 柴彦威,刘璇;城市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时间地理学框架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3.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