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经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集团 财务 管控 措施
集团公司作为由多种组织形式、多层次组织结构组成的经济组织,其股权关系和管控模式复杂,呈现出财务管控的重要性、复杂性特点。财务管控是集团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任何一个集团成员企业,不管其经营管理能力有多强,经营规模有多大,集团公司都必须加强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管控。集团的财务管控范围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财务部门与会计人员管理、内部审计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控的作用,必须逐步完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建设,其具体措施是: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与协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集团成员实行统一结算,集中筹、融资的资金管理形式;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构成一套完整的会计计量、确认、管理体系;建立集团化、网络化的财务信息系统,支持集团加强财务管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集团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1 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的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控最为有效和必然的管控手段之一,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面的总体安排。所谓“全面”,一方面指预算管理要贯穿公司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公司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以及年度经营计划为基础的预算管理;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公司上下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共同参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集团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集团公司与各成员企业预算的编制,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全面预算管理为财务管控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控措施
资金的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的有效与否关系到集团的存续与发展,设立资金结算中心作为集团财务的职能部门,办理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结算、运筹、融资,为集团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企业的整体利益服务。
2.1 内部监控功能,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统一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办理各种资金结算业务。集团所有成员企业的业务活动都在资金结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结算。结算中心对集团成员企业资金进出的合规性、安全性进行审核和监督,将对成员企业的资金运作全部纳入集团的监控管理范围。
2.2 盘活、融通资金功能,资金结算中心可以把集团内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调剂使用,减少资金沉淀、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集团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减少了外部融资,也降低了财务费用,减少了财务风险,实现了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3 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集团内部,统一执行一套全面规范、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 ,既能明确集团母、子公司各项财务管理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同时也能明确集团母、子公司的风险管控责任,规定了资金、重要资产、重大投资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了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财务管理效率。落实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最重要措施是集团公司向各子公司、控股公司派出财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对子公司总经理和董事会负责,同时对集团公司负责。财务负责人的工作任务,一是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二是加大财务监管的力度,以保证各项财务制度的贯彻实施。
4 建立集团化、网络化的财务信息系统
集团财务管控中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正确性制约着集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集团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不能及时传递,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数据处理口径不一致,就无法实施集团内部的财务管控。加强和完善集团的财务管控就应该从建立集团化、网络化的财务信息系统着手,集团各成员企业共用一套财务核算系统,利用国际互联网、局域网技术建立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对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集中核算和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性,为集团的经营管理提供正确依据。
5 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
5.1 集团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
集团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完善风险管理和集团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为集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服务。是集团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集团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再控制环节,集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收益性以及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都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进行检查评价。
5.2 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主要措施
5.2.1 建立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在集团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安排部署集团年度审计计划和重大事项审计,审核审计计划和重大事项的审计结果;集团设审计部,执行董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安排的审计工作任务,并向董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进度及审计结果。
5.2.2 统一内部审计制度管理体系
集团要依据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规范的审计工作体系。
5.2.3 拓展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推进审计方式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领域拓展,集团内部审计应逐渐拓展工作重点,实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水平,发挥内部审计在集团经营管理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集团财务的管控发挥集团各成员企业的资本放大功能,整体的协作共享功能,是实现整个集团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有效控制、战略统一、动态分配,实现集团企业规模化、国际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付钢.现代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冶金财会,2006,06.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以含麻黄碱复方制剂为重点品种,以流通环节为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管理制度,严防麻黄碱复方制剂流失。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麻黄碱复方制剂的企业,维护正常的药品经营秩序。
二、工作步骤和重点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分宣传发动、自查自纠、集中检查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9月22日~9月30日)。我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整治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同时利用药品远程监管系统、药店QQ群及自律小组活动,及时将管理要求、专项整治行动任务和安排等有关要求传达至辖区每一个药品经营企业,动员企业积极参与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落实我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经营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建立完善并有效落实有关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经营管理制度。
(二)自查自纠阶段(10月1日~10月30日)。各企业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并执行有关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管理规定,全面完善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经营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开展自查自纠,重点自查管理规定落实情况;同时对2011年以来销售情况进行自查,逐笔核实销售情况,排查异常销售行为。对自查发现的不规范行为,应如实报告并立即予以整改;对自查发现的异常销售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并报我局稽查科;对未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未对销售流向进行跟踪核实,以及故意隐瞒不报、规避监管的,一经查实,将从严从重严肃查处。各企业应于10月30日前将自查自纠报告和整改计划报送我局药品安全监管科。
(三)集中检查阶段(10月30日~11月25日)。
1、开展麻黄碱复方制剂购销环节集中检查。在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我局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经营企业逐一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2011年以来销售情况及有关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批发企业,要重点检查购买方资质证明材料的审核及留存、销售票据管理和结算资金流向,以及药品进货验收等情况;同时,充分利用药品电子监管网的预警功能,一旦发现药品销售流向和数量异常的,立即监督企业暂停销售,并请药品流入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协查。对零售药店,重点检查其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单次销售限量规定,查验、登记购买者身份证等情况。
2、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检查发现存在较大管理漏洞或造成多次、大量药品流失的经营企业,要及时上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暂停其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经营范围。对涉嫌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四)总结提高阶段(11月25日~12月5日)。通过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评估,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完善监管制度机制。同时于12月5日前,以书面形式将总结报告报至市局药品安全监管处。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安排。为切实加强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我局专门成立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姜正清任组长,任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安全监管科,具体负责专项整洁行动的协调、信息上报和总结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经济管理;运用;对策;分析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实现了广泛运用,并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1]。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就需要积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之中,以此来深化财务管理信息改革步伐,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与效率[2]。
一、目前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与所呈现出的问题
当前,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企业管理中,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工作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但从目前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运用的现状看,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而言:
1.1经济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在信息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运而生为企业管理改革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益提供保障。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管理理念的滞后使得企业在实际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进而使得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浮于表面化,难以实现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而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滞后,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弱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管理方法落后。从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对经济管理的概念认识不足,致使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难以给予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全面认识与充分重视。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面对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企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滞后性随之凸显,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偏低,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的提升。但是,在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环境下,实现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可谓是阻碍重重,计算机技术难以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得到有效运用。
1.3现有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目前,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身现有管理制度的弊端与不足随之凸显,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立足的资本,就需要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进而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实现有序且高效落实奠定基础。但是,由于现有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在实际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管理目标的明确定位,相应经济管理职责无法得到明确落实,经济管理内部控制力度不足,进而加大了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阻碍了企业发展步伐。
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与价值
2.1必要性。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时代下,运用信息技术于企业管理之中优势凸显,在当前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能够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手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很多企业在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以实践证明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价值,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抓住计算机技术给企业经济管理所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3]。与此同时,在企业全面推进管理改革步伐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基础,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完善的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之中,才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提升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2.2价值。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将计算机技术进行完善运用表现出了如下的优势与价值:第一,为企业实现经济的系统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实现对经营活动的动态化监管,进而为实现科学管理决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任何企业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础所在,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把控资金资源的状况,进而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与效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保障。第二,以远程办公管理的实现为企业全方位掌控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而计算机技术作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与关键,在经济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实现远程办公,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为企业全面掌控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以此来支撑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及时规避市场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经营管理的实效性。第三,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并为日常管理工作实现高效且顺利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实际开展这一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把控资金与物资的动态变化,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并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进而借助经济管理透明化的实现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与市场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并提升企业日常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为及时明确问题并落实有效解决措施奠定基础[4]。
三、将计算机技术完善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对策
3.1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经济管理系统网络。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以完善组织结构体系的打造为基础,并实现权责的明确划分,打造良好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环境,为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需要针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需求,针对成本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实现对组织结构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要想促使相应的组织结构能够与网路环境相适应,就需要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下,针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改造,促使企业能够借助这一网络化组织结构体系,实现各部门间的横向与纵向沟通,促使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为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该网络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预防性,为企业针对经济管理风险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控制奠定基础。通过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的搭建,有利于企业对信息及时、全面的获取,科学制定经营管理决策,为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奠定基础,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
3.2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应对。对于企业而言,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就需要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意识与能力,为企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而基于潜在的风险因素较多且复杂,企业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搭建为基础,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辨别并落实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具体而言,则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包括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在明确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来实现风险模拟评估,进而以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风险防范措施的科学且完善制定,进而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3.3注重细节改革以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运用。在实际运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求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运行,以确保计算机的运用切实能够充分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之需,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在实际践行中,要求企业要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培训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促使企业上下能够在重视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素养,为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实现有效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矛盾与问题进行解决,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实现有针对性优化措施的落实,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沿用奠定基础。
总结
综上,对于企业而言,在实际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提升自身经济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并在规矩经济管理风险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以服务于自身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的提升。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与价值,并以完善经济管理网络系统的搭建为基础,实现对经济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同时注重细节改革以搭建良好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与发展环境,以此来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柴宝芹.计算机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3,30:83.
[2]武心侠.计算机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7:92-94.
[3]薛佳.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5,15:47-49+53.
【关键词】企业 经营管理 创新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是信息化、全球化、规模化、知识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彻底变革企业管理思想,树立经营管理的新理念。一个企业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地位,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形成新的动力源,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经营管理创新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之活动。它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以及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从创新而来,通过创新形成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然后再行成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说,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基于或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有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达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常青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二、经营管理创新的作用
经营管理创新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一)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
经营机制创新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经营目标而采取的相宜的管理活动的创新过程。经营机制创新可以营造“经营为先,效益至上”的氛围,通过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文件,强化计划管理与过程控制,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机制创新还可以增强全体员工的效益意识、经营意识和节约意识,彻底转变“重生产,轻经营”、干好干不好都一样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利于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活力,从而促进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能够灵活地掌握新的技术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早些年西方国家出现的“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这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大胆探索。美国与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改革证明了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直接效果。这是因为通过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了员工的主动性,提高了员工的责任心,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人尽其才,没有虚设的职位,这也大大提高了单位职位下的绩效。
(三)经营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壮大企业的实力。
经营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决策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者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建立风险决策机制;知识经济要求企业能实现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激励制度等。这些都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四)组织机制创新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企业认为组织机构是一个柔性的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刚性组织。以前的僵硬的组织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状态。通过组织机构基本形式创新,部门机构的职责权限设置,分权的新方法,信心网络的重构以及人际关系来安排等来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通过组织创新实现管理的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经营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推行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以人为本,推行具有人本管理特色的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中,要鼓励全员参与,强化全员的成本观念,牢固树立“效益最高成本最低化”的观念,注重提高员工节约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具有人本管理特色的成本管理。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精细的管理保证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有效的监控和考核,实现企业资源高效利用,有效管理经营风险,提升收入和节约成本。
(三)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改变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把传统的管理手段转为信息技术,现代社会是信心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唯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信心,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对于经营管理也是一样,只有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知识,并利用新的知识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找到新的管理手段,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四)不仅追求企业自身利益,也注重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现代社会强调和谐发展,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所以经营管理者必须把和谐发展的理念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使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严格遵守管理守则,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环境友好的协调发展,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企业管理
前言:
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在快速改变的市场环境中,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和影响。企业作为这个变革潮流中的主要经济单元,无论在战略决策还是经济管理制度上,都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与企业经济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的管理制度,需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进行沉着有序、与时俱进的全面调控,引进创新思路全面解放旧制度的束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订出具有开创性、先见性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
1现代化社会经济所具有的三个特点
1.1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且随着全民知识普及程度的提升,知识这一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表现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上,专业知识在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中的量化管理,以及管理知识在决策、发展和调控过程中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对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都离不开知识这一生产要素。而知识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上提出了新的人事管理要求。
1.2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受欢迎,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也为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了便捷,尤其是在繁琐的财会管理、现场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上提供了化繁为简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效能、生产效能得以全面提升,为部门层级间的交流和有效沟通架设起网络桥梁,办公形式、会议形式、决策形式在网络环境中影响着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各下属机构、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为企业全方位提高经营效率和工作效率打下了基础。
1.3经济全球化的双面影响
客观来讲,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大批发展机遇,为跨地区、跨国界的行业合作提供现实基础。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企业间的联系跨越了时空阻隔,国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国外市场的业务往来,国外产品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跨国采购和合作,对企业而言,全球化的网络联接提供了众多的合作可能和发展机遇;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企业自身而言,也是一种自我审视的好机会,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会全盘暴露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企业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考验,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借助各种经济手段,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的经济价值的方式是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它涉及到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的调控方案和衔接措施,为企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所以,企业依据市场形势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1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化经济三大特点,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上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适时创新、变革的新要求,分别表现为:知识经济在人才资源上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信息经济在实现企业各层级、区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提出了稳定、快捷、高效的要求;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企业大到战略决策小到具体方案实施细则的统筹部署提出了全局与细节、规划与实施的全面性要求,及管理理念的创新要求。
2.2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推动了企业发展
首先,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真正触动本质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并未实施,因此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也并未实现实质的飞跃。其次从内部管理制度入手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是对企业原有管理漏洞的一次全面盘点和修补,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进行有机移植和融合,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保留个性化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整合优化,为企业内部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尽管各级企业基本上都已认识到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问题,也进行过实质性的尝试,但是在现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一些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首先在理念上依赖于计划经济时的管理模式,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缺少了解和应用;其次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影响,使得现行企业管理制度显示出与市场环境的不适性;再者在机构设置上,粗放性的组织机构极为混乱;此外,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从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多个方面,对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3.1管理理念陈旧落后,久未更新
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属于建筑上层的概念,决定着决策层对企业的精准定位,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方向以及竞争力提升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企业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够重视,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在管理理念更新前,对部门的管理主要以短期管理模式为主,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造成了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压制,更为明显的是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较差,或多或少都有着得过且过的应付心理。可以肯定,落后的管理制度打压了员工积极性,影响了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
3.2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通常而言,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着对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现有的企业管理在制度上存在的主要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以及针对权力阶层的监督机制的缺失,这在无形当中剥夺了普遍员工对企业决策的参与,以及对企业高管的问责权和企业管理的知情权。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由于原有的管理层级设置过于繁复,基层员工往往对公司组织机构和组织框架缺少了解,对主要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知之甚少,有关的重要决议往往事后才得知,更不用说对决策过程的参与和建议了,员工大多选择被动地接受并遵从公司一切决议,个人需求以及个人价值被无形压缩。
3.3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机构松散
高效能的企业管理离不开严密的管理制度,也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机构,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权责不对等以及层次繁复、衔接松散等现象广泛存在,一些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身居要职,并且身兼多职,客观上造成了权力过份集中的局面,同时又削弱管理效率和管理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在组织管理上缺乏远见性规划,未考虑到全局因素,过份倚重于主观判断和经验,前期调研工作和论证工作不到位。现有的组织机构间关联性不强,各部门各行其事,各自决策、运作、考核,在统一调试上缺乏应有的配合以及互相协作精神,同时,部门机构间的合作沟通效率不高,彼此为难,互相拆台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在正常运转过程中信息传递缓慢,资讯回馈滞后,并最终影响到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4企业管理制度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开发
员工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力量,分散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各项制度和生产流程的主要体现者,但是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在制订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这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生产现场和实际生产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忽略了现场取证,没有听取一线员工的要求,最终表现为管理制度凌驾于生产之上,严重脱离了客观生产因素,偏离了制度是为了有效管理的初衷。来自于基层的员工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对生产流程中的各环节要求和存在的问题较为了解,他们对技术、对生产以及相关管理中的建议、意见具有较高价值,对企业后续生产发展规划的作用不可估量,但是在现行管理制度中,大多数员工体会不到被尊重的感觉,员工的建议、意见以及个人需求和合理诉求没有合适的渠道进行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性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全面完善和改进。
4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的主要途径
企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面的创新改革,创新改革的最基本内容就是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对旧有的管理桎梏进行大胆变革,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内在调节机制,开发企业自身的生产潜力、发展潜力,使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合力,使内部管理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向着积极有利的方向的发展。从现有问题来看,管理制度上创新改革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
4.1与时俱进,全面更新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离不开理念创新,理念是企业进行经济生产活动的的软环境,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自身优化、提升实力的先决条件,主导企业的经营形势和发展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风险增大,这就要求必须将竞争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及时引入到管理理念中,使每个员工都能形成与企业相互依存的观念,维护企业长远利益。为了避免各种不确定风险因素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企业要全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如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到现有经济特征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为员工打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员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单位的精神面焕然一新,总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稳步上升。
4.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把战略目标加以细分并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与性质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将制度化与个性化有效结合,防止组织机构只有表面架构而缺乏实际运行活力。各部门内部要建立适应员工需求的弹性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以主人翁责任感积极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强化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以专岗专人的管控方式取代一人数职的混乱管理,下放权力,鼓励全体员工自觉加入到监督行列中去,化解过份集权为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
4.3精简机构,强化组织管理
高效的企业管理应避免臃肿的组织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精简,通过撤除、合并等形式减少不必要的部门,改善机构冗沉的现象,简化申请、审批和传达的流程,是加快信息传递、交流的主要手段。同时,企业在合理调整管理组织时必须明确管理权限,防止遇事互相推卸或者对利益互相争夺。组织机构属于动态性质,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管理目标、经营计划的随时调整都会对组织机构产生影响,没有任何企业的组织机构会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所有组织管理机构只能在不断完善中实现功能的最大化。这种前提下,相对稳定的企业组织机构必须打破常规与其它各部门取得有效联系,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组织管理网络,使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去开展企业的各项工作。
4.4以人为本,创新人性化管理制度
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弹性空间,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对员工产生良性的激励效应,从而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得以开发利用,密切个人与集体间的联系,使员工在企业中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出主人翁精神,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激发,有利于企业提升凝聚力和竞争实力。如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在创新改革时深入基层,深入到生产现场,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充分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诉求,并在制度设计上予以充分体现,使得员工普遍产生与企业利益切身关联的使命感。同时,来自于生产现场的一手调研信息,可以充分进行创造性地规避或者利用各流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真正立足于生产活动,为生产活动服务。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对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创新角度解读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现实意义。针对现阶段企业运行中还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具体的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模式,结合矸石发电厂后勤经营管理部门的创新改革经验,对企业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及人性管理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其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提供借鉴,为企业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在高科技经济发展趋势下,朝着健康、高效、稳定、优质的方向全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博天.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6(12).
[2]秦涛.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6(09).
[3]刘海燕.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3).
1 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少专业人才
从技能等级方面来看,表现出一种橄榄状,缺少技师及以上技能人员,主要都是高级工和中级工,所以我们应努力扩大塔尖人员所占的比例;从文化程度方面来看,主要是后续学历、党校学历,知识结构还有待更新;从技术职称方面来看,缺少复合型人才,中、高级职称不多,这样就不能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岗多职、一岗兼职的情况。
1.2 管理效率低下
1.2.1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很好的执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管理体制缺少创新,有些领导只是在坐等管理体制改革,等待着国家进一步的改革举措,而不是主动的进行创新。
1.2.2 各种会议过多
从理论上来讲,会议应该是一种传达上级工作指示和执行上级精神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让大家团结一致,但是如果会议太多,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还会让员工产生厌烦心理。
1.3 执行能力不强
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现象依然存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扯皮推诿突出,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信息失真,牵头部门很难对协作部门落实,部门内部难以按照进程推进工作,往往因推诿扯皮和过多的请示汇报,导致效率低下。不少工作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主要表现有:
缺少责任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虽然已经制定了明确的任务,但是依旧只是等待观望,没有明确的工作部署,在非常时期仍旧按部就班,在关键时刻不能当机立断,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缺少有效沟通。部门与部门之间可能还会出现条块分割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协调好不同意见,最终致使他们之间出现隔阂。
不能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不能及时的指导、督促、检查具体工作,或对工作有布置少检查,或检查工作前紧后松,不能自始至终的做好,最终不能形成较强的执行力。
2 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基础是目前各项供电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工作不扎实,依法治企便无从谈起,管理就落不到实处,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生产经营基础的薄弱环节,笔者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供电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深化县级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打造供电管理品牌,推动整个供电管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试作浅析的研究。
2.1 优化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统一管理制度,方便基层操作。根据现实生产经营状况,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宗旨,尽早提炼目前的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电费收缴、营销信息监控、经营分析评价、供电服务、供电稽查等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共性规定,形成统一,详细的管理和实施办法。便于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及供电企业管理各方面规章制度的有效配合,也便于用电客户全面理解、系统掌握,促进供电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提高供电生产经营管理质量。同时,认真贯彻《业扩报装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一个窗口对外制度、电子政务和信息共享制度、公开制度、听证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审批管理,完善管理行为。规范管理行为必须建立一个法制、科学、高效的供电审批制度。因此,完善供电管理审批一要认真清理,大力削减供电管理审批项目。依法完善供电管理审批项目的管理措施,即目前确需保留的供电审批项目,应通过阳光审批和权责对应等措施来加以管理。对于取消和改变管理方式的供电管理审批项目,在日常供电企业管理中加强监管力度。注重供电管理审批事项的后续管理与营销信息管理结合起来。
2.2 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要适应从本级经营管理为主向经营管理县级公司的转变,加强对县级供电企业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行政资源、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一体化运作,用平台加模块标准加细节和战略加文化的思想构筑统分结合的人、财、物一体化管理体系,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县级供电企业要狠抓执行力建设,通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科学考评,严格奖惩,强化执行理念,提高执行能力,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2.3 夯实生产经营基础建设,强化营销信息监控管理加强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基层。基层是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供电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质量。县级供电企业领导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组织领导,下大力气,长抓不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把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实现对供电生产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2.4 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抓好业务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健全业务经营新模式;树立大营销理念,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促进经济运行和网络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优化服务流程,制定统一管理规范和作业规范,加强客服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分级负责的客户投诉服务机制,推广实施客户投诉服务管理监督平台,建立客户投诉监控一体化联动处理服务模式。
2.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用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有效激励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全面推行全员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管理;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监管,制定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办法》及相关的薪酬管理配套制度,建立统一的分类、分级、分档分配体系;规范各类津补贴,逐步统一和规范全行业的劳保、福利等发放项目、执行标准和列支渠道,保持工资水平基本稳定;加强对县级供电企业考核,同时加强对上级供电企业各部门的考核,并逐步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明纪律,规范操作,确保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稳步推進。
2.6 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实现对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的科学简化,通过记录完整保存,实现考核标准的客观性;加快信息化应用步伐,把信息化融合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做好系统整合提升、推广实施统一的财务平台等工作,深化信息化基础工程和重点应用;清理信息平台和对外信息端口,统一整合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确保网络运行无信息安全事故;结合领导接待日工作机制,积极采用网上论坛、现场网络解答等方式,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2.7 科学设置生产经营考核,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为了真正体现科技加管理的思想。落实关于把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抄表实抄率、电费回收率、欠费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作为考核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为加强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改正考核办法,完善生产经营质量考核,实现由部门考核、手工考核向计算机考核转变,由共性化考核向个性化考核转变,由集中考核向目标考核转变,由定性考核向定量考核转变。同时,生产经营质量考核的评价应结合管理责任制与过错责任追究制一并进行,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能级、收入分配、评优创先、干部提拔使用等方面利益挂钩,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连锁;加盟
一、锦江之星连锁经营的模式
1996年5月,锦江之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选址上海梅陇,建成了中国的第一家经济型酒店。旅馆从2000年起引入了连锁经营的理念,以上海为中心,向整个长三角地区辐射发展,经营管理形式从“自营”扩大到“加盟”和“委托管理”,连锁店从5家发展到15家。“锦江之星”的连锁管理模式日趋成熟。现在的锦江之星,走的是“直营+加盟”的道路。
“直营+加盟”是国际连锁经营流行的模式,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大亨们采用的均为先直营,后引入加盟的做法。显然,若公司总部没有一个统一专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经营指标的话,加盟比例的扩大必然会影响品牌的建设。锦江之星要想控制好旗下的加盟店,就必须拥有统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加盟店考察系统。
二、锦江之星连锁经营管理方略
锦江之星内部建立了一套体系化的连锁经营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将“一个”锦江之星酒店的成功复制到无数个分店,从而打造了锦江之星在经济型酒店上的霸主地位。
(一)品牌建设
品牌的建设需要管理的维持,连锁经营的管理首先需要做到酒店各方面指标的标准化。锦江之星一方面控制成本,一方面统一标准,启用简单到位的服务和管理,配置精简的员工队伍,一岗多职、一专多能。因此,在用人上要求就比较高,因为一个员工就需要承担很多责任。为此,酒店专门成立锦江之星旅馆管理学院,以适应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为了支持各个分店的品牌,锦江之星也提供独有的市场支持、预订系统、运营系统以及质量保证,使每一个分店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在“锦江之星”的经营管理中,质量目标是对下属企业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了保证“让客人完全满意”质量方针的实现,“锦江之星”实行严格的质量岗位责任制,实现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各岗位的自主管理相结合,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切实保证了质量目标的实现。
为了适应酒店的发展,锦江之星专门研究开发信息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工程,对公司市场、销售、业务、财务、人事、采购、工程和各连锁店的日常经营管理实行全方位的网络化管理。
(二)酒店选址
“锦江之星”对加盟店的选址要求主要关注交通和商业繁华程度。如要求靠近机场、工业区、物贸中心、展览中心、商务中心、大型游乐场等的区域,邻近主要公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道口,交通枢纽,市郊结合部、火车站、汽车终点站、大型停车场、商业网点等。以展览、商务、商业、车站等中心为最佳。关键在于交通便利,能直达机场、车站、港口或经济文化中心。
(三)打造锦江之星旅馆管理学院
经济型酒店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舒适和成本低廉,则相应其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也会采取简洁和扁平化的组织形式。
锦江之星旅馆管理学院创办于2005年3月18日,已开办了几十期旅馆开业培训班、提升班和旅馆高级管理人员专修班,为快速发展中的锦江之星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学院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专门开办经济型酒店管理和服务专业,提升旅馆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技能,成为培养锦江之星各类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传播锦江之星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教育平台,成为创造培育员工价值的摇篮。
三、锦江之星连锁经营的潜在风险
(一)现实和潜在的竞争者
锦江之星是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的鼻祖,开创了国内酒店业的新形式,也在一开始成立时就大获成功,创造了国内酒店业的奇迹。当这样的商业模式被发现是极具前景和盈利性时,大量的模仿者和竞争者就出现了。短短几年,国内就崛起了数家追势迅猛的连锁酒店,和老大哥锦江之星一起瓜分市场的大蛋糕。这其中,以如家、莫泰和汉庭等竞争力和业绩较为突出。受国内CPI指数和全球金融走势的影响,经济型连锁酒店也有面临洗牌的风险,加之酒店间的激烈竞争,锦江之星的未来之路走得也不轻松。
(二)人才瓶颈逐渐显现
锦江之星通过几年的经营,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但是相对国外成熟的品牌还很有差距。国内的酒店管理人才多是按照高级酒店的模式培养出来的,无法适应一人多岗的工作模式。所以锦江之星面临的一大人力资源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
四、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绩效
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升的关键,对于企业的财务绩效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合法合规,同时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可靠、财务会计信息完整真实、财务报告准确无误,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的实施,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带来相应的影响。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全面深入的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按照现代管理企业框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与加强,进而依托内部控制起到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提高的目的,不断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与整体价值的提升。
一、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绩效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中,为了确保整个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保证各类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进一步的高效利用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实现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系列的控制管理活动。财务绩效则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的阶段内企业的经营整体业绩水平和管理效率情况,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效益、资产管理运作、资本保值增值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成果的全面准确评价。在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的评价上,现阶段主要是通过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法、托宾Q值法、财务指标法等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状况的全面评价。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具体影响分析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而财务绩效则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由于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而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完善内控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改进提高企业的内控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上,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股东大会的合理调整,因而有助于改进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体系,并实现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
2.加强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风险评估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可以通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办法,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分析与有效规避处理,进一步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3.内部控制活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内部控制活动在企业内部的有力执行,有助于确保企业内部的财务授权审批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企业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对于补充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非常有利,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
4.信息沟通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有效的实现了对企业内部各类信息流的合理管控,这有助于促进各类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等造成的决策失误问题。而且内部控制管理强化了对于各类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因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财务绩效水平。
5.内部监督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内部监督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内部监督控制,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管理、采购营销、生产销售以及投融资等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进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非常有利。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措施
1.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基础工作
真正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管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重点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基础进行优化。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推进落实过程中,首先应该进一步的对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在内部控制管理目标的设定上,应该尽可能的采取自上而下逐级确认的模式,最终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提高作为内控管理的目标。其次,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进一步的进行优化,重点是对企业董事会的特征进行有效的改善,特别是进一步的明确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在企业内部的项目研究、投资、担保等重大决策上确保权限的有效控制,并尽可能的减少非执行董事以提高董事会的效率。第三,应该注重在企业内部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以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应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活力。
2.在企业内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问题容易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是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因此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都迫切需要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全面风险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所有的生产业务环节进行全面的梳理,仔细查找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源头以及风险控制关键点。其次,应该注重不断地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控制能力,尤其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应该尽可能的采取系统式的组合管理方案,及时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成本,同时由于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也是有效的优化。
3.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执行管理
在企业内正常推进内部控制管理,重点应该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相关方面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董事会管理、投资管理、内部审计、资金管理、关联交易、经理层管理、独立董事管理、对外担保等相应工作内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其次,应该重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这就要求必须落实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进一步的细化企业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质量。
4.增强企业信息与沟通的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力度,确保各类经济活动数据信息的及时披露,避免由于信息失真等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的加强对企业信息与沟通的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该健全完善企业的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通过责任化管理的方式确保企业各类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在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尽可能的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具体的推进落实过程中,应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整合,通过采取内部局域网或者是借助外部的网络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类经济活动相关数据信息的及时收集、传递、分析、存储,以确保实现各类信息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关联化、流程化,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5.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监督上,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一方面,应该积极发挥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实施情况等开展审查监督,确保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其次,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作用,重点围绕企业有关投资、采购、销售、资产管理、担保、关联交易、资金使用、财务会计信息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各种缺陷或者是风险问题,有效的制定解决方案,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四、结语
内部控制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绩效具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企业经营管理层必须注重不断地改进优化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特别是在内部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管理等几方面,改进提高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充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靖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王巧姝.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与实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 精细化
一、加强制度管理精细化
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只有将“制度管理、纪律约束、目标考核”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纲领,使财务制度管理覆盖集团资源变财富的全过程,才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笔者工作的港口集团而言,其财务管理制度覆盖范围应包括:以业务人员货源揽取,到装卸一线提供劳务完毕;从货物的发出及劳务的提供,到应收账款收回;从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到货款支付完毕,从财务核算到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二、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只有全集团上下从领导层到全体职工都有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的意识,才能达到集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如没有企业领导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意识,最终结果只能是财务人员事后核算与事后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的思维在控制,尤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集团企业,企业家的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式。
三、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
针对企业集团的特点,培养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的优秀财务管理人才,掌握企业增收节支的节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针对经营管理的各环节调整财务管理重点,才能达到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四、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要将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预控为前提,以挖掘企业最大潜能为目的,从而达到企业管理全面精细化。
青岛港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仅停留在管理层,而是关口前移,以队为管理核心,将基层队打造成管理精细的经济实体,虽然不是实际意义的经济实体,但是全员全部门提高效率,多快好省干活的增收节支意识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成本控制程序,辅以配套的激励机制,与职工劳动竞赛相结合,形成了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增收节支的氛围,最终达到全员全部门全过程提升财务绩效。
五、采用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青岛港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现在财务管理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管理高度集中统一
青岛港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强化集团对所属单位资金收支的监控,保障资金安全运营。通过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建立了严密、高效的资金监控系统,提高了集团资金利用率,同时保障了资金安全运营。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绩效评价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预算制度完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保证经济效益增长的有效手段。青岛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调控职能。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让集团上下各部门明确了各项预期经营指标,同时通过全面预算检查和控制体系,规范了集团各级管理行为,不断完善内部约束机制。
不断强化卓越绩效分析,加强过程管理,月月坚持绩效分析,层层召开绩效分析会,坚持三对比一分析,对完成的指标与预算对比,与同期对比,与竞争对手对比,对集团的经营效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跳出数字看经营,跳出财务看效果,通过各种专题分析,查找港口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风险评估,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
(三)实施物资集中采购,将零库存作为管理目标,节省资金
青岛港成立了集团物资采购超市,以资源共享为手段,以“零库存”为目标,对建设、改造、生产用采购物资集中采购,从采购源头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施“阳光采购”,以规范统一的流程确保采购价格低廉,采购质量上乘,辅以严密的公开和监督程序,实现了采购全过程闭环管理,达到了从采购源头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
六、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打造财务管理高端平台
加强收入网络化管理,从收入源头加强监控,确保第一时间确认收入。
加强资金收支信息化管理。实施内部结算网络系统,确保资金调度的安全、高效、灵活。
加强物资信息化管理。建立集团物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物资采购的规范化、透明化、流程化。
只有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才能发挥好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财务人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督与服务型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