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医疗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出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卫生信息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医改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广卫生信息化工作经验,去年底,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等5省市被卫生主管部门确定为全国实施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先行示范区。
这些示范区积极探索建设以健康管理和服务为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平台及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在近日落幕的2011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国产操作系统旗舰企业之一――中标软件有限公司(简称中标软件)高调亮相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与成果展。
中标软件结合新医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推出了系列自主可控、安全易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得到了专家及与会嘉宾的肯定与好评。
据了解,该系列解决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本次新医改试点的先行示范区――重庆。
作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重点支持企业,中标软件多年来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中标软件结合重庆试点的卫生信息化现状,面向省级平台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的信息建设需求,推出了基于中标麒麟桌面及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基于村级医疗卫生室专用健康终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基于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及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的省级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县级医院信息化、远程医疗平台。
同时,在新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下,中标软件针对当前医疗信息系统信息格式不统一、重复建设严重、数据交互困难、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推出了基于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的“医卫云”解决方案。
移动应用创新模式
在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方面,中标软件还推出了中标凌巧移动医疗应急指挥解决方案。
2011年是医疗IT软件服务企业盆满钵满的一年,有些企业在6月~7月就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年终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营业额50%以上的增长。电子病历专业厂商南京海泰、嘉和美康、无锡曼荼罗、北京安博维在今年的电子病历试点中,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在医院信息化中将是重中之重;万达信息和东软医疗在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项目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万达承担的上海健康信息网以及广州、内蒙鄂尔多斯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受到卫生部领导和地方政府的肯定。
随着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医疗呈现出全新的应用。以平板电脑为医生工作站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受到医生们的欢迎,309医院以iPad为终端的应用开创了移动医疗的新时代。联想、摩托罗拉、三星、HP等品牌的平板电脑给移动医疗带来了新技术和新产品。银江、医惠、交大京颐随即在移动医疗软件服务领域展开了竞争。
2011年医疗软件服务领域最大的事应当是卫宁软件创业板上市成功和东软收购望海康信股权。医疗软件服务企业与医疗信息化行业一起经历了相当长的艰苦发展历程,2009年以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信息化成为医改的四梁八柱,用友、东软、金蝶等上市公司的进入,使医疗软件企业迎来了资本运作的时期,企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公路。以医疗信息化为主业的企业上市成功在业界还是第一次,卫宁软件的成功上市让很多同类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看到了全新的希望。
医疗服务企业上市元年――卫宁软件成功上市
2011年8月1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称,创业板公司卫宁软件(300253)成功上市。卫宁软件发行价为27.5元/股,对应市盈率43.65倍。公司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为135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5350万股,其中网上定价发行的1080万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登陆创业板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宁软件”)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业务。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软件研究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市场。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快速发展,凭借公司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卫宁软件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得到快速增长。2008年~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1701.87万元、2616.26万元、3534.6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12%。
至2010 年末,卫宁软件公司拥有71 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65家“三甲”医院中约占9%左右。 2011年1月~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55.72%;实现营业利润2898万元,同比增长69.37%;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696万元,同比增长53.13%;基本每股收益0.65元。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03万元,同比增长45.25%;实现营业利润889万元,同比增长30.16%;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37万元,同比增长40%;第三季度单季度每股收益0.21元。
受财政部对改善地方医疗信息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和公司加强市场拓展双向驱动下,截至报告期内,卫宁软件新签100万元以上医疗信息化项目33个,包括重庆、贵州等地市场,合同总金额7508万元,合同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94.12%和74.18%。随着卫生部的“3521工程”进展深入,卫宁软件在该领域业绩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较低,前六名所占市场总额32%,随着行业统一标准的出台,行业间并购将不可避免,卫宁软件有望通过行业整合增强竞争力。
证券界对卫宁软件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是预计2011年~201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05元、1.35元、1.77元,按10月25日的收盘价33.76元测算,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2倍、25倍和19倍,证券界专家看好卫宁软件在医院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卫宁软件“增持”的投资评级。
东软望海专注医院经济管理
随着2012年1月1日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应用,公立医院改革中以预算和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各级医院的经济管理核心。东软望海在卫生经济管理领域已经成为龙头企业,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和医院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东软望海推出的新一代医院战略成本管理解决方案,方案全面涵盖成本核算、分析、控制、预测、决策、计划、考核过程,帮助医院提升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1月11日,东软宣布与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望海”)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其73.14%的股权,成为“东软望海”的控股股东。通过此次收购,东软将在已有丰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基础上,扩充并加强医疗ERP产品线,并将通过系统整合其医疗IT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医疗卫生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从而扩大其在该领域的业务规模,进一步确立其在中国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行业的领先优势和领导品牌地位。
依据此次签署的协议,双方实现融合和优势互补。一方面,东软期望借助此次投资控股,补充东软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中“综合运营管理”(物流、财务、成本核算、预算、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等)、区域卫生资源监管信息系统及病种成本核算单病种付费等业务,扩大东软医疗IT业务的规模,扩充医疗ERP产品线;另一方面,望海希望通过东软集团的投资,迅速提升其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竞争能力,分享东软既有的营销体系和丰富的产品线,加强其新产品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嘉和美康实现100%增长
嘉和美康公司作为专注于专业电子病历平台和临床路径系统开发的公司,在2011年迎来了连续第三个销售额超100%增长的年份,预计全年软件销售额将超过1亿人民币,公司员工人数突破300人。公司在产品方面形成了以电子病历平台为基础,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专科知识库、科研数据应用、区域电子病历数据平台等多个方向的扩展,并在客户现场得到良好的应用反馈。
2011年,嘉和美康电子病历及临床信息系统除了在北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巩固了其持续市场优势之外,还在东北、东南、西北等地区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据嘉和美康公司多年来的市场经验分析,从医院结构来说2011年的电子病历市场出现三个新趋势:
1. 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购买力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县级医院已经不满足于HIS自带的病历书写模块,开始采购专业电子病历系统;
2. 以市级卫生局主导的电子病历集中采购案例快速增长,在医疗机构普及电子病历系统的同时对于电子病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应用成为区域电子病历建设亮点;
3. 在北京、广州等电子病历普及较早的地区出现了电子病历替换采购的项目, 电子病历厂商的持续服务能力和系统功能扩展能力成为医院更换电子病历系统主要考虑因素。
嘉和美康公司的产品优势与这三大新趋势非常吻合,相信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万达公司合同签约达2亿人民币
2011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市场投入成倍增长。从国家层面,卫生部2010年从财政部申请到2.1亿元用于首批5个省级平台的试点,包括上海、浙江、安徽、重庆和新疆。2011年又确定第2批8个试点省。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每个城市财政部补贴1800万,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各地配套经费不一。另外,成都、武汉、绍兴、青岛等许多地区自发投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总投资在10亿~15亿左右。借此良好态势,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新签合同额大概达到2亿人民币,收入1亿多人民币,总体增长超过100%。
从涉及区域上来说,万达公司已经在上海、四川、重庆、广东、湖北、江苏、浙江、内蒙古等地区拥有案例。在全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其中,在上海市场中,上海市级平台及区县的案例,已占据了1/2以上市场份额。上海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暨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是卫生部首批3521省级平台建设试点省,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项目,目前主体工程已经上线。与此同时,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于11月1日正式上线。这一项目是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后首个启动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了IHE、HL7 CDA等国际标准在工程层面的全面落地。
在全国范围内,万达公司的项目包括西南地区的成都市及区县等,在成都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并在重庆市也有市级平台和区级平台的案例。其中,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首个覆盖医改四大体系――公共卫生、医疗(医管)、医保(农合)、药品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预计12月底上线。
与此同时,万达公司在华南市场中有广州、佛山、深圳等案例;在华中地区有武汉等案例;在华东市场的江苏、浙江等多个城市保持案例的不断增长态势;在华北开拓了内蒙古的新兴城市,如鄂尔多斯等案例。未来,万达公司在华北、华中等多个城市也将有新的项目落实。
华海公司新增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项目158家医院客户
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卓越的医疗临床信息化专业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多年来累计服务医院用户达5000余家。2011年华海公司PACS事业再创佳绩――勇挑全国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大梁,在已完成招标的省市中,华海医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好评,华海PACS占已招标政府项目1/4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华海PACS市场占有率仍居行业第一。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单机版阶段、局域网阶段和区域医疗阶段。在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倡议之后,各地已经纷纷开始建设各式各样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不过目前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很多地方匆忙上项目,只要有一种需求就马上开始建设,而没有对各方面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对整体方案更没有认真组织论证。匆忙进行项目建设的结果,必然产生很多投入高产出低、甚至“短命”的系统,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设计一个区域医疗协同系统,需要论证的问题很多,而系统的结构方案是基础,一是因为系统结构的投资是系统硬件投资中的最大一块,而且一旦建设起来就不好再修改了; 二是因为系统结构方案与最终要实现的功能密不可分。
要讨论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方案,需先弄清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目标。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两种人群服务。一是为百姓提供方便,诸如能够实现远程挂号预约、就地采集检验样品、随处进行医疗咨询、开展远程会诊等。二是为医护人员服务,例如医生接诊时,能够为其提供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使医生的诊断更为准确、治疗更为有效,保证“双向转诊”时能够保持治疗连续性的服务。
五类系统结构分析
当前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大体可分为这样五类:
第一类―社区医疗信息系统。上海、北京等地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建立了很多社区医疗服务系统。它们的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甚至一个行政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基本功能是记录社区内的全部医疗过程,完成计费、药品和医疗物资管理,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够做到区内的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品配送。做得比较好的系统还能支持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它的进一步发展是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
第二类―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这类系统的基本模式是在某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第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服务。
第三类―区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这类系统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区域内医学影像资料共享之外,某些系统具备的“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也有一定价值,因为它们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
第四类―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统。这类系统就是在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建立一个数据中心,通过设置在各医疗机构内的前置机和通信网络,专门收集各医疗机构与医疗相关的数据,再通过统计分析,将本行政区的医疗运行情况展现给管理者。简单来说,这类系统只是为主管机关提供掌控服务,从系统结构看它很像医保中心收集医保数据的系统。
第五类―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协同系统。这一类系统的基本目标是: 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创造条件。
医疗文档共享是核心
所谓大范围的医疗文档共享是指共享范围可以是一个具有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区,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乃至全国。医疗协同系统的核心就是医疗文档共享,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了,医疗协同的其他各项服务便迎刃而解。
实现医疗文档共享时,共享的数据存于何处又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就目前情况看,已经出现的方案可归结为这样三种: 一种是完全的集中,即把共享数据完全集中到区域数据中心; 第二种是分布存储,即提供的共享数据依然存储在各个医疗机构,只不过这种共享数据是经过以就诊者为中心集成后的归档数据; 第三种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即医疗记录数据仍然存储于各个医疗机构,但将一部分数据,主要是表明区域医疗协同运行状况的、查询统计使用频度较高的数据(或者称为医疗摘要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
第五类系统的应用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在数据中心设置合理的区域编码和医疗机构编码,各个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和医疗文件通过接口规范归档并分别传送到数据中心和挂在医疗机构的前置机上,当然也可以全部传送至数据中心。各种应用通过数据中心的接入服务和交叉索引以及设置于终端上的操作界面,实现医疗协同所需的各种服务。
第五类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1. 多个数据中心之间由于可以互联,因此它的运行范围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多个区域,在统一编码范围之内可以任意扩大。
2. 对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要求比较灵活。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也是一个医疗机构)信息化最低门槛是居民都有基本的数字化人口信息。如果某些医疗数据暂时还没有数字化,将纸质的文件扫描进来也可以。
3. 在医疗文档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保持医疗连续性的“上传下送”,并且在任何医疗机构均可进行“远程会诊”。
4. 在已经准备好的共享平台上实现远程预约挂号、就地采集检验标本的检验,以及支持检查检验结果的发送、交互式查询和咨询服务等。
当然,为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前边一至四类系统已经解决了的技术问题之外,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诸如: 为了能够“互认”,文档表达格式和传递用的消息格式都必须有统一的规范; 基层数据的提取方法也必须有统一的规范等等。
区域医疗协同
应走“近路”
第一类系统只是个社区系统,没能与上层医院连接,所以它只能解决居民医疗保健的部分需求。从整体医疗协同角度看,它倒是为实质意义的医疗协同系统打好了基础,是整体协同医疗系统的一个部件。
第二类系统完全起到了第一类系统的作用,从整体医疗协同角度看,理论上它也是整体协同医疗的一部分。最近笔者观察到一些城市或地区正在筹划以大医院或中心医院为中心建立医疗服务体系,在这样的医疗体系中它也将有一定的市场。但从医疗协同角度看,这类系统的作用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类系统只是解决了医学影像资料的共享,但在诊断和治疗需要参考的信息中,影像资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故其作用很有限。
第四类系统,其出发点只是为监管服务,根本谈不上医疗服务,更没有解决区域的医疗协同。
海宁市许村中心卫生院 浙江省海宁市 314409
【摘 要】目的:为了满足医疗机构获取患者信息的便捷,同时提高临床文档的利用效率,实现多个医疗机构的临床数据的共享。方法:依据相关的医疗系统整合的经验与理论,参考HL7 标准,采取WEB 技术与SOA 体系框架,形成与建构信息共享平台。结果:通过建立医学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医学信息的共享,为医护人员获取与使用信息提供了便利。结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满足了医疗机构间临床数据的互通,可减少患者就医成本,缓解就医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 医院医疗;信息平台;共享模式
现今,医疗卫生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医疗信息化管理,具体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的系统与全民的档案信息,实现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将医疗的成本与风险显著降低。因此,进行医疗信息共享模式的探索,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医疗信息平台构建的需求性与目标性
1.1 医疗信息系统构建的需求
1.1.1 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构建医疗信息系统,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在医学检查方面的重复投入,进而降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显著的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与认可度。可以改善医患的关系,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1.1.2 提供医学资料
信息共享后可以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提供丰富的医学资料。同时可以显著的提高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为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
1.1.3 满足各个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的协同需求
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满足各个医院间的医疗信息的共享,将多个医院的人员与医疗设备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2 医疗信息系统构建的目标
医疗信息系统构建的目标,主要是以信息共享与医疗资源的共享为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将医疗服务与共性技术进行集成。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的平台,期望可以将医疗卫生的资源的使用效率显著的提高。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就医风险与经济的负担。
2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总体方案
2.1.1 数据节点
首先,前置机服务主要是对医疗机构提供的诊疗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同时通过验证后,将有效数据上传到前置机数据库。并且进行统一的病患隐私加密。其次,前置机数据库,主要是将各医疗机构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存储操作。
2.1.2 数据中心
首先,中心站点主要是提供就诊信息的查询与查阅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而获得检验与检测的操作平台。其次,中心数据库主要是进行各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的存储。第三,中心服务可以提供患者注册信息与医疗机构的注册服务。
从设计图中,我们可以掌握到医疗信息数据流的收集过程,同时也可以在各个节点利用与整理数据。
2.2 解决方案模型
解决方案的基本架构主要是,一个或多个文档库;一个患者身份信息源;一个文档注册系统;同时也含有文档使用者、文档源。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符合HL7 标准,同时以数据为核心,多个使用方都可实现临床信息共享。
2.3 处理医疗数据
分为数据的存储、数据的交互方式、建立共享数据信息。
3 结论
构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构建之初都应进行充分的调研,考虑到平台的应用与建设成本。在数据的共享中心的基础之上,建立共享门户,进而不断的完善共享的系统框架与功能,不断的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查佳凌. 区域性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区域性医疗信息共享体系建设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苏孝青.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江苏大学,2011.
[3] 应炜.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研究[J]. 软件产业与工程,2011(5).
[4] 朱斌. 区域居民卫生健康信息共享平台设计[J]. 电子商务,2010(5).
[5] 杨宏桥, 吴飞, 甘初初. 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05).
[6] 刘丽华, 胡凯等.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建设的意义与主要措施[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5):311-312.
[7] 吴虎兵. 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情报学,2007.
关键词:云计算;服务体系;电子健康档案
1.区域电子健康档案与云计算
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等欧美国家已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健康电子档案,用于辅助相关医疗卫生活动的进行,为了提升我国的医疗能力,增强人民的身w素质,实现对区域健康状况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卫生部在2009年颁布执行的《电子健康档案基本框架与数据标准(试行)》指导性文件中,相关部门规定了现阶段我国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所涵盖的范围。由于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涉及预防、保健以及疾病康复等多个领域,因此档案中的个人信息十分复杂。为了实现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的科学设置与高效交互,在短时间内满足档案使用的客观需求,就需要相关部门在与工作人员进行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制作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档案交互使用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推动健康电子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互动与合理化配置,满足不同群体对于信息数据的使用需求。
2.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构建需求分析
对现阶段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构建需求的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明晰云计算在应用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与核心要求,从而为健康电子档案的科学构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1业务需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的业务需求主要涵盖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社区服务需求、公共服务需求等几个方面,对几大业务需求的合理化分析,工作人员能够理清健康电子档案服务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确保相关信息数据收集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在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往往跨越不同的医疗体系与相关卫生机构才能够实现,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统一平台的设置与构建,借助于平台的优势对同一居民的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与相关需求进行整理汇总与档案建设,为医疗机构查询相关医疗卫生信息提供了便捷。社区服务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在健康电子档案的构建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就需要对社区服务需求进行科学解析,在社区服务需求中要充分体现区域内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其健康的因素,并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健康状态进行保健计划的制度与完善,在社区内为居民提供完善的保健服务。
2.2技术需求
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就需要工作人员在进行服务系统构建的过程中,立足于现阶段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从居民身份识别、档案索引、信息存储以及数据交互等几个层面入手,对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技术需求进行客观分析。居民身份识别技术作为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的基础,作为居民身份的一种电子凭证,能够通过相关关联信息,对居民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全面调阅,进行快速的数据交互。档案检索则需要工作人员对过往健康电子档案检索查阅工作中所使用的高频检索词汇与检索体系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医护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检索,满足信息获取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在进行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信息存储与交互的过程中,要求对医疗卫生信息进行必要的采集与整理,根据信息种类进行必要的关联与分类,便于数据协同查询与使用工作的开展。
3.云计算在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中应用所遵循的原则
3.1科学性的原则
云计算在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中应用目标的实现,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云计算应用的现实意义以及技术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使云计算最大限度满足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项目开发建设的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为基础,确保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云计算应用工作的科学实现。
3.2实用性的原则
由于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内容多样,信息数据繁多,使得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对于云计算的应用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现实状况,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实现云计算应用方案与相关技术的细致处理与操作。云计算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增加云计算应用方案的兼容性,复杂冗余数据对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云计算应用活动的不利影响。因此云计算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流程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操作的难度,提升云计算应用方案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可进行批量操作,保证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档案构建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4.医疗机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云计算网络框架的构建
云计算在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中的应用于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关工作人深刻分析二者的内涵与基本要求,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推动云计算在区域健康电子服务系统中的科学高效应用。
如图1所示以云计算为框架,推动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的模块化与分区设计工作的实现。为了保证健康电子档案服务系统能够保持7x24小时的持续工作,减少冗余信息出现的概率,需要借助于云计算的处理能力,将网络框架进行细化,进行信息存储的安全隔离与有效扩展,为了避免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徐彤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业务量增长导致的网络运行负担,需要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对网络关键阶段进行必要的无缝互联以及动态扩展,以此提升云计算下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
对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的骨干网络区域、业务区域、安全管理区域以及数据备份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云计算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满足区域电子档案服务系统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与内容需求,实现档案信息的科学汇总、有效分析与实时共享。
对于服务系统的前台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实际的需要,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健康信息录入并进行汇总,其中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新闻系统管理方式,由系统后台进行管理。系统后台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压力,推动管理操作的透明化。
【关键词】医疗用房;智能化系统;安全保障;舒适环境;高效管理;节能策略;可持续发展
1.现代医疗用房的建设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1安全――医疗用房的首要关注点
关注的重点不仅限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还包括医疗用房内大量贵重设备安全。
1.2服务、环境、设施设备品质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就医环境、就医效率、医疗行业服务质量、医院设施设备的档次和性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产品来保证,通过工作质量、环境品质、资源分布的优化和提高来实现。
1.3面临巨大的费用压力
医疗用房业主面临的费用压力不仅体现在项目初期建设投资的费用,作为24小时×365天持续运转的建筑,更体现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使用维护费用,节能降耗刻不容缓。
2.面对挑战何去何从
优质产品是成功的基础,但成功的医疗用房绝非高质量产品的堆砌,符合医疗用房特点和功能需求的解决方案才是业主真正需求所在;同时,贯穿项目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经验丰富、能提供专业服务的系统集成商才是解决方案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3.解决方案设计出发点
3.1成熟、先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3.2稳定、功能强大的网络基础和系统集成平台
3.3符合各科室功能需求、业务特点和院方管理模式
3.4与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各专业协同配合
3.5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具有最优的性能价格比
3.6能够提供数据基础、分析报告、持续优化改进
4.医疗用房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
医疗用房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涵盖以下方面:提供安全舒适环境、优化设备运行、降低维护管理费用、易于升级扩展的理念,贯穿医疗用房设计、使用和维护全过程。医疗用房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要涵盖以下方面:
4.1安全保障
首先,用电安全是医疗用房的首要安全保证。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就像人的强壮体魄,智能化系统就像人的头脑和神经网络,失去了电力供应,一切控制都是空谈;其次,人员生命安全至关重要。通过楼宇管理系统平台,针对火灾、人身侵害、意外事故、自然灾难、恐怖袭击、全国性流行疾病爆发等情况设置应对预案;充分利用系统集成平台的强大功能,协同配合,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安全。当然这些预案是需要反复研讨保证其可行性的。
此外,医院内贵重设备保护。可采取视频监控、门禁、防盗报警、巡更等多种防护手段配合,保护核心设备和财产安全;对移动设备可以考虑采取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追踪)等方式进行管理。
最后,对各类重点区域防护。通过视频监视特殊病房(烧伤科、白血病、ICU、CCU、传染科、精神病房等)、手术室、关键场所(重要机房、药品库、组织器官库、危险物料等)内状况,通过门禁系统限制无关人员出入,保障环境质量和设备安全,减少感染和财产损失的可能。
4.2舒适环境
室内环境参数控制通常包括对温度、湿度、洁净度、压力、CO2浓度、照度等的控制;对医疗用房内公共区域环境控制,通过DDC协同配合,实现对空调、新风机组,送排风机、通风口/窗、制冷/采暖系统、被控区域末端设备控制,保证环境舒适度;对洁净手术部、烧伤科、白血病、ICU、传染科隔离病房等特殊区域环境控制,在空调系统分区细化的前提下,根据各区域的功能特点和环境要求,通过控制系统对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组织/正负压/换气次数等参数进行控制,保证环境洁净度、湿度及正负压要求。对医疗用房中的高级单人间病房,还可通过C-Bus等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定时自然唤醒、健康入睡、探视、休息、清洁、查房、视听等多种场景控制,通过床头集中控制板或遥控器一键切换、在增加舒适度的同时,为行动不便的病患提供方便。
4.3高效管理
通过医疗用房内机电设备管理系统,优化设备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维护人员工作量。包括:对变配电、发电机组、UPS、冷冻机组、锅炉、电梯、空调新风机组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视,故障报警、累计设备运行时间,定期提醒维护保养;能够大大降低维护人员巡检工作量,减少维护人员数量,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宕机损失和故障排除不及时导致的设备损坏;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故障、维护报表的分析,为管理层决策和优化系统运行提供数据基础。
4.4节能策略
医院空调能耗是一般办公楼的两倍,主要原因是运行时间长,新风量大,人员负荷量多,水、气驱动能耗多,对节能的要求也相应更高。通过楼宇管理系统,可根据环境温度、设定温度、时间程序、环境质量、人员数量等优化HVAC设备运行,在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达到节能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时间程序、存在控制、照度控制、日光跟踪等方式对外景照明、公共区域照明、庭院照明、绿化喷灌设备等进行控制;优化电梯运行,保持建筑内垂直通道的畅通并减少设备空转率;根据流量、液位控制投用的风机和泵类设备数量,并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在用电低谷期进行补、排水、蓄冷等工作,降低单位电价;在建设时选择地源热泵或冰蓄冷等节能效果明显的技术。
4.5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易于管理维护、能够充分满足医护人员、管理团队高速数据交换需求和多元化机房应用技术需求的语音-数据-图象(Voice-Data-Image)传输硬件平台,即综合布线系统,为构建数字医疗园区提供基础;二是功能强大、开放、易于升级扩展的楼宇管理系统集成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智能化系统的卓越性能。
4.6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了解医疗用房的运行情况,才能真正管理好建筑。通过楼宇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获得设备运行参数、故障、维护报表,基于这些系统运行参数报表的分析,专家咨询服务,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基础、生成持续优化设备维护方案、进行运行参数设定调整,从而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良好运行效果;同时,基于开放网络结构和TCP/IP协议、易于在线升级、扩展灵活的楼宇管理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闻大全.浅析影响当前医疗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5, (03) .
[2]莫施・扎希,符济湘.未来医疗设施建筑的趋势[J].建筑学报,2007,(10) .
[3]刘培森.大型医疗建筑设计[J].城市建筑,2008,(07) .
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柱子,并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给卫生信息化带来怎样的机遇?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又将在哪些方面促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
记者: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医改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李兰娟:当前,卫生信息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现代健康维护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以资源共享和互通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维护全体公民健康、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分析我国公民个人健康需求,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医院信息化普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有了良好开端。但是也存在问题,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应用系统互相独立,医疗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孤岛”现象严重;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仍然不够健全,标准无法落实。新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需要,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只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着突破医疗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转换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真正落入实处,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李兰娟:该项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公共管理、标准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的的成果,是协同创新发展科技并促进应用的典型。
该项目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顺应医改需求的数字卫生标准体系;首次创建涵盖全人全程10个生命节点、囊括11个子系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创建了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标准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流程管理;首次构建了统一的、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构建了远程重症会诊、远程持续监护、远程虚拟病床、远程预约服务、远程医学教育、远程科室合作、区域检验检查、三级双向转诊8种服务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开放的第三方运作机制,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增长,优化了资源利用,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兰娟: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系统。
对居民而言:可实现一生连续、全方位的健康档案记录(含电子病历);在看病就诊时,无论到哪个医院,只要能上网和病人许可,就可以查看个人病史、健康史,有利于病人就诊和治疗;在突发健康事件发生或急诊时,通过网络化快速查找血型、过敏史等健康档案,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根据个人健康史,可实现自我健康教育,实施健康计划。
对医院而言:可以了解病人史,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用相关电子病案,为病人治疗进行辅助决策;可以进行远程调用病人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供制定治疗方案使用或进行专家会诊;可提供药物过敏、治疗安全警示等,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管理。
对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疾控中心可以从社区、医院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挖掘分析出区域性群体疫情信息,科学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治决策;监督机构可以从区域性群体的健康信息中,对餐饮、食品加工、学校、娱乐场所等,所有与人民群众健康相关的单位实现有效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可以对社区内的孕产妇、婴幼儿实时跟踪保健和主动提供适时服务;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区域性群体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和活动。
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数字卫生标准,可避免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应用系统的“孤岛”现象;通过建设网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对区域性群体健康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科学地制定医疗卫生相关决策,可以更有效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方案实施,可以更加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和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对政府和社会而言: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让在海岛、山区的病人,可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互联,可实现双向转诊、疾病跟踪,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的格局等等;通过这几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对其它与卫生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而言:药监部门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获得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和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社会保险部门可以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辅助和推动医保业务的开展;民政系统可获取残疾人群信息,提供残疾康复管理;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建档工作;计生委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可对已婚女性进行计划生育管理。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对于医疗卫生信息产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即系统平台本身在区域内民众健康维护、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能发挥的作用,反而上升为更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然而,截至目前,对于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这一现实问题促使孙卫开始思考区域卫生化平台的分级评估问题。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孙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不单纯是一个信息网络工程。软硬件配置、机构互联互通、就诊记录共享,仅仅是完成信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成果。真正意义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除了信息工程按质量标准完工外,还必须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然而,综观近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很多项目存在着“重信息工程、轻业务管理应用”的问题:高度关注信息工程建设标准、数据存储与交换标准、硬件选配、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但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后区域平台功能深度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许多项目虽堪称工程学的楷模,却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个别甚至沦落为面子工程。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更需要整个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业务体系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
而且,功能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如今,临床路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服务价格测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改革,都已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持。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的标准是否存在区别?
孙卫:2008年,HIMSS提出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分等评级。这对于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HIMSS电子病历适用模型,把机构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列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级别。可见,医院信息化建设更侧重医院内部系统的构建。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区域间甚至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可用性最大化。因此,医院信息化的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评判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
截至目前,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践中,依然缺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评估的标准指导。这也导致了目前区域信息化建设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
我试图从功能角度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分级评估模型,抛砖引玉,希望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尽快进入建设目标明确、功能状态有序的阶段。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功能分级?根据您的分级模型,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处于何种水平?
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6年多的实践经验,我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分级评估模型,希望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见表)。
根据功能分级模型,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处于Ⅱ级水平,即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标准,建成覆盖区域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用网络,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简单统计分析,是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成功结合。然而,由于缺乏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卫生行政管理的紧密合作,其作用仅仅为工程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而非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换言之,互联互通共享易,深度挖掘应用难。在系统规划之初如不注意解决好标准、编码、术语等相关问题,有可能使采集数据的利用成为新的难题。换句话说,虽有大数据,但无可用性。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实现功能II级简单易行,可以避免与医疗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反复深入沟通。企业也乐于将项目建设局限于这一层级,毕竟单纯的工程实施更方便,且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当然,级别更高的项目建设已经显现。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的一些项目,在某些方面已达到Ⅲ级、Ⅳ级的水平,可实现区域内机构间的一些比较分析。
而在美国,他们更可对某些疾病综合疗效排序统计,并按疗效、质量、费用、效率等对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这些范例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促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所有参与者思考:规划建设的系统必须具备的最低功能要求是什么?最低功能要求应如何实现?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纠偏?又该如何操作?
孙卫:从技术实现的微观层面上看,目前的系统设计规划已经非常注重遵守通用的各种标准规范。但是,如果项目规划忽略各种业务应用编码的使用,忽略系统维护和扩展,最终落地的系统在共享数据上就会有量无质,且无法进行有效挖掘利用。
此外,即使注意引用诸如ICD、药品、耗材、医疗服务价格等编码,但如果没有卫生行政管理机关的统一协调实施,数据的完整性、通用性也会大打折扣。最后,标准、编码、术语等的维护,实际上是数据质量的救助机制,可以尽量避免标准、编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从社会管理的宏观层面上看,区域信息化建设必须为医改终极目标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控制医疗费用。这就明确了信息平台数据的用途,也解决了信息采集中数据量、数据种类的问题。
凡是与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相关的人、物、事、时间、地点、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有关的信息,均属于收集范畴。它包含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体检、血液及与之相关的费用信息,涵盖了区域医疗卫生保健的全部业务领域。而服务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则是百姓关注、影响机构经营的核心数据。
只有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方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间真正的信息共享和比对,实现客观公正的效率效果评价。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相关参与者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职责和任务应该是什么?
孙卫: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希望各地在项目规划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明确要求,以期使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不只是项目规划、筹集资金、授权执行。他们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管理,主动进行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以确保各种业务编码、术语在系统业务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为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主管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及系统功能要求,明确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有效争取领导层面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组织协调医疗卫生单位、软硬件企业及其他供应商的行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他们应对规划方案提出较为实用的判断标准。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中科金证依靠技术创新和突破,为全民提供低成本、高科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走向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助力国家医改,服务百姓民生”的使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健康之路”。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IT资源服务。所谓健康云,是指采用云计算模式建设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等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基于健康云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和降低投资”的目标。
深圳中科金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金证)健康云平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五统一”:“四个一”即建设一个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一个区域健康云平台,部署一套区域版基层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每个居民持有一张居民健康卡;“五统一”即在建设过程中统一数据标准体系,统一安全体系,统一运维体系,统一集成,统一监管。
开展健康云平台建设,需要丰富平台下的应用。基于健康云平台,中科金证推出了以下五大增强应用。
区域业务协同:通过健康云平台,可在医疗卫生机构间、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政府机构(社保、民政、公安、计生等)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区域医疗服务在线监管:通过健康云平台,可对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系统运行、医疗质量、院内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还可以查询诊疗日志,监控医疗过程诊疗行为缺失指标,警示患者危急值,传报肿瘤疾病和传染病,并对病区细菌分布进行监测,还可实现电子病案模块化考核等。
卫生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在健康云平台下可实现卫生资源管理、卫生绩效考核、用药监督管理、健康档案分析、医院综合评价分析、公共卫生资源协调管理分析、疾病防控和预警分析、区域医疗卫生消费水平指标分析。
远程医疗:基于健康云平台的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可以实现远距离传送,并可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会诊,还可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