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如何提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是一个熟悉的话题。教学天天发生,但未必时时有效。捧着新课程,直面新高考,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或许有人觉得这不是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或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无需庸人自扰。的确,关于教学,似乎人人都能说上几句,甚至侃侃而谈。而我认为真正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那些一线的善于思考与努力实践的教师们。因为只有尝过梨子的人,才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下水游过泳的人,才知道游泳的魅力。我总认为,教学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所谓的答案与结果,而在于不断探索与追求完美的过程。讲座也好,观摩课也罢,都不过是一种思路,一种启发,一种引导。它不是准绳,不是标尺,更不是灵丹妙药,切不可生搬硬套。我突然记起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思想“生活即教育”。是呀,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教学不也是这样吗?只有贴近生活,感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尊重学生兴趣与爱好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实在的,成功的。我认为要开展有效教学,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目标
英国有句谚语:“成功之秘诀乃是目标之有恒。”的确,目标是方向,是准绳,也是动力。没有目标的教学必然是无序的,低效的。因此,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守学科课标,拟定三维目标,对照内容标准,结合教学建议,同时要参照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结合学情、教情,将课程目标转换成教学目标,而且进行分解细化。认真备好每一课,严谨组织教学。这是游戏规则,必须遵循。当然,目标的制定也不能简单停留于表面,形同虚设,而要切合实际,尽可能合情合理。目标太低,课堂缺乏激情与悬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目标过高,让学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无从下手,云里雾里,学生也必然失去求知的乐趣。
二、方法
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内容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这道理谁都懂。基于此,我认为教学一定要针对不同内容,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我觉得历史课可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多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如果我们的问法不一样,其效果也迥然不同。这里仅以历史学科为例。例如在学《开辟新航路》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若设计这样6个问题,可能效果就会不一样:①什么是旧航路?②什么是新航路?③为什么开辟新航路?④凭什么开辟新航路? ⑤怎样开辟新航路?⑥新航路的开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几方面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而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是换了一种问法而已。再如在学《北美独立战争》时,我们可以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再比如讲解二战中“苏德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问学生:“这场战争何时爆发?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再如“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还会爆发吗?”“假如没有,会成功吗?”“如果光绪皇帝真的有实权,能不能成功?”“为什么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何理解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为什么说是中国的开端?”等等。通过这样巧妙设问,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中提高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因此我认为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三、媒介
媒介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就教学而言,有传统媒介,如黑板、挂图、粉笔等,有现代媒介,如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等。必须指出,“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的时代已经过去,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效果大不一样。一般而言,多媒体或有形教具比较直观、形象,能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甚至简单化。单纯的语言表述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吸收。目前,电子白板正逐渐应用于教学之中,其强大的使用功能,已是传统教具所远远不能比的。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媒介,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其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要避免走极端,传统教具依然有其合理一面,现代教具,并非件件合适,不能为了用而用。一定要注意“度”,把握恰到好处。教师不能成为教学媒介的工具。总之,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必须自觉学习,更新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互动
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供同仁借鉴。
一、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教学
“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新课程的实施,为“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明确”。二是“重视学法指导”。三是“自主探讨、合作交流”。
为保证“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开展,应做好如下前期准备工作:(1)确定小组规模。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2)安排活动空间。(3)明确小组长的职责。(4)建立小组学习档案。各班建立分组学习跟踪册,依靠课代表和小组长,采用测验、作业检查等手段加以监管。
比如我对《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课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寓意深刻。我设计的案例是:古罗马大将凯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俩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凯撒。当凯撒回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凯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学生去讨论、评判、感悟:法官会判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这种现象合理吗?怎么解决托勒密.凯撒“罗马籍”问题?这个案例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逐渐变“灌”为“导”。在这样的教学中,“教材”“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为历史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逐渐养成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也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场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和实践,告诉了我一个正在尝试的真理:历史课堂只有焕发活力,才能成为生命教育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精讲解、多联想
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讲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显示其关系:前――(政治――经济)完全行使――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中国丧失了大量――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学们看这个图示象什么呀?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数学的交集。对,交集。政治和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解要抛弃两种错误观点:①中国社会变成一半是半殖民地一半是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变成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不能把他们截然地分开。同学们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情绪活跃。
三、改变课程结构,体会艺术的魅力
《音乐与美术》一课,教材是以时间顺序将音乐与美术两方面的知识糅合在一起来呈现的,这固然有助于对理性概念的体会,但无助与音乐与美术各自线索脉络的把握与艺术特征效果的总体领悟,学生在品悟音乐与美术特征时容易混杂。鉴于此,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地改变了授课程序,将音乐与美术截成前后两个板块分开叙述。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派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我播放了典型篇章让学生欣赏与品味;古典绘画、印象派绘画和现代派美术的精品,则制成课件让学生鉴赏与品味;台上老师的激情表达,台下学生的心神领会,台上与台下交流互动、随意对话、各抒己见、彼此呼应,质疑与点拨恰如其分,雅俗兼得,无非也想使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能真正得到提高。师生在如此欢愉轻快的氛围中,深切地体验和感悟人类文化遗产永恒的魅力,正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宗旨,事实证明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拟人或比喻的形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高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各个高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多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症结所在,因材施教,以提高学习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知识繁多,内容庞杂,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将时间、背景和意义混淆,教师大多沿袭传统教学手段,将备课与课堂授课放在重要位置,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应对高考,提高学生分数,强逼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对学习历史的信心和热情。同时,由于很多学校对素质教育不加重视,使得学校的教学任务仍以提高升学率为主,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提高。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时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高中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扣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历史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历史。
三、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高中历史教材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描述性的内容较少,没有大量生动具体的史实,对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要求特别高,这无疑增大了学习高中历史的难度。为了提高能力,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温故而知新”“不记则思不起”,正如法国作家伏尔泰说的:“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有创造和联想。”良好的记忆可以使学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每个人大脑都有巨大的记忆潜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挖掘记忆潜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在处理和讲述教材内容时把握教材,化繁为简,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记忆。
(2)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忆的一般原则: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连后挂、同类知识的联想扩散等等。
(3)应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上去寻找记忆的规律。对于动态性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以年代为序来记忆等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谐音、联想、歌诀、首字(例如我国首次对外开放的城市是深(深圳)、珠(珠海)、厦(厦门)、头(汕头)、海(上海))、图表、信息化简、方法图示、尝试回忆、比较异同等记忆方法。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种方法效果更佳就采用哪种。
四、融入新的历史观
传统的历史观念是主要分析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阶级斗争史观和意识形态史观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史观逐渐形成,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在新课改的标准下,一些教师只关注教学理念的变化,忽略了对新史观的吸收接纳,常常是一知半解或不明所以,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理念陈旧。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新史观,以此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历史发展演变,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中国古代标志着农业文明的最高成就,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西方工业文明率先起步,成为世界的霸主,中西方文明在转型期间出现巨大的逆转,中国的农业文明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渐渐落后于西方。比较反思其中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历史进程更好的把握。再t匕如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巨大变动会牵扯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得失,而世界的变化更会引起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巨大变动。
历史课堂教学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努力培养创新型的一代新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联系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董红启.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5).
一、推进四项教研制度
1.集体备课制
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的独立备课变为集体合作备课,把经验性备课变为研究性备课,使备课过程变为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互学互助、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集体智慧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备课质量。集体备课按照“分工主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补改”的程序进行。分工主备的基本要求是:依据个人自愿和组织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择优分配主备任务。主备人要在充分解读课标、教材,充分分析学情、挖掘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形成教案,打印下发。集体研讨包括主备说课和研讨互动两个环节。主备说课是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说课,将教师的交往互动作为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研究系统。主备说课要做到七说,即说课标要求、说内容特点、说学情分析、说目标确定、说教学过程、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讨互动是教师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研讨互动,才能使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实现互相切磋、互相启迪、资源共享。形成共案的要求是:主备教师和集体备课组长认真记录,综合集体研讨达成共识的观点,对主备教案进行补改,形成新的教案,作为同学科教师共享的教案。最后一个环节是个性补改,个性补改的要求是:根据学情特点和个性教学风格进行修改,使之成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案。
2.教学反思制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反观自省,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批判性和建设性思考,是突破教师原有经验,实现自我超越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使教师实现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才能使教师体现和提升职业生命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
3.教学主题会诊制
教学主题会诊,就是要求广大教师树立问题科研的意识,去研究教学过程中最实际、最细小的问题,是一种在评课基础上的以行动研究为主线的校本教学研究。主题会诊使教师共同经历“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践――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整个会诊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形成教学研究的共同体,通过会诊使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骨干引领融为一体,使教师逐步形成教学、学习、研究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学主题会诊中主题的确立要遵循实效性、实际性的原则,会诊的主题要选择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最能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4.学习制度
落实学习制度要体现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要有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要注重学习的实效性,不能让低效的学习形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绊脚石,要让科学、合理的学习形式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上的有效途径。
二、健康的内心品质和态度
1.对行为负责
不要因为你的问题而责备他人,不要因为你应负责的事而责备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诚实地承认错误,当你的行为冒犯了他人尤其是学生时,要道歉并试图改正。
2.自我调节
早上醒来后审视自己,并试图调解一天的情绪。不断调解你的情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保持健康的幽默感
不要使自己和生活太严肃,与你的学生一起欢笑,与学生一起娱乐,让他们知道你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
4.勇于自我批评
反思无疑是促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你必须对自己的喜好、厌恶、情感和价值观念保持高度的敏感,而且时常思考一下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你对事情的处理。
5.知道何时求助
不要因为害怕而不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而且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专业帮助,并在必要时接受治疗。
6.做自律的榜样
还有一种对教学更重要的个人能力――自律。如果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他们必须首先成为自律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自律之前应首先做到自律,希望他人做而自己却不愿意做无异于伪善。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教育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追求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人才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起点特征和班级特征,实行教学呈现方式多元化,正视学生差别,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中学历史课堂尊重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加强美感和情感教育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将会是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法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教师首先要明确各种教法的优缺点,比如录像教学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很好地起到创设情景烘托气氛的作用,用来讲述战争或重大历史事件恰到好处;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用来归纳整理某些具有相似或可比性的人和事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还是传统的讲述法更为适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法具有容量大,文字、图片、音像材料丰富,动感十足的优点,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梳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学案发放给学生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将知识体系和重难点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时使用。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法,可以让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的轻松。下面以“蒸汽的力量”一节中的片段为例谈谈本人的做法。
首先创设情景:以工厂主威廉的一天来学习“英国工业革命”一目,围绕威廉一天的所见所闻所为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1837年William乘的新式交通工具是什么?
2、Old William的工厂为什么只能建在偏远的河流峡谷,遇到枯水期工厂只好停工休息?后来是得益于谁的什么成就才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动力源?
3、威廉看到的这种工厂分工明确并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被称作什么?
4、与手工工场比,工厂制有何不同?
5、William在为William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写的一本书里如何向little William们介绍这场伟大的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他们的国家?
6、William的表兄亨利的来信中谈到的“合资办厂”、“3天可到英国”、“准备向中国销售产品”,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
7、沿途William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冒出浓浓的黑烟,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反映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逐一掌握,在学生回答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后,教师及时板书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和影响,其中对工业革命的条件用动画连线的方式加以展示;分析手工工场与工厂制有何不同时用图表法加以比较;分析影响部分时稍作解释,引导学生从“厂门口农民等招工”理解“城市化”,从“little William学习技术,以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理解“教育的发展”。以往记忆事件的影响、意义等内容一贯是学生头疼的事情,经过这样处理后就可以避免学生简单机械背课本现成结论所造成的弊端和烦恼。
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思想情感和生活环境,设计问题,使学生领悟历史,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
二、高效上课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备好课只是基础,关键还要看如何使课堂教学高效。在实践中,我认为上一节高效课,应处理好几个细节问题。
1、注意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言是教师的法宝,教师要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生动活泼、充满起伏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处理好课堂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可见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3、处理好备课之间的过渡。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语言,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的完整知识。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学生平等对话,真正做到“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当作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应从学生是否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的角度来判断,换句话讲就是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尊重。
三、有效练习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业多造成的。据笔者调查得知,高中生每天用来写作业的时间平均在4.5小时以上,其中数理化约需3—3.5小时,语文、英语也需花费不少时间,留给政史地三科的时间自然少之又少了。而通常历史学科作业一般有统一订购的教辅、课后的练习。学生由于时间紧张,要在课外很好的完成这些作业,是不大可能的,有由于学科课时紧张,在课堂上抽出大量时间完成练习是不大现实的,针对这样的矛盾,本人的做法是:1、针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易混点、易漏点设计相应的3—5个选择题当堂完成;2、利用教辅书精选或改造其中的部分题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布置;3、利用节假日完成份有针对性的历史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具有针对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完成的质量也高,很受学生的欢迎。
最后,在教学之余,我总结了课堂教学中的五项有效教学策略,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1、先学后教。新课教授前,一般要学生先预习和探究,教师在上课时针对学生比较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教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创设性地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指出历史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目标设置,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强化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掌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使历史学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就应以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
一、影响和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纵观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进,课堂氛围有所活跃,课堂效果有所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目标、方法以及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模糊
当前,在高考和升学率的束缚下,为数众多的学校和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历史教学同样如此。
在高考的风向标下,教学目标被分数所牵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就陷于应试教育的僵化之中。这不仅难以企及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和历史素质的系统培养与提高,最终影响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制约教学效果,且极易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不当
面对严峻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师往往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上压缩内容,强化理论灌输,教条性地讲解历史知识,使历史学科变得极为枯燥。在有失偏颇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繁琐的历史知识采取机械性的记忆方法,忽视了历史学科特有的客观规律,也忽略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深刻性和探索趣味性。
在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机械化地理解,很少予以主动思考,更无从谈及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探究。这也就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教学模式滞后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居于课堂的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此模式下,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陷于桎梏,将重点置教学任务、高考大纲以及应试要求之上,并直接反馈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了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得一部分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能真正提升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锤炼整体素质的学生屈指可数。可见,滞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僵化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凝滞了学生的历史探索思维。
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深化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提升历史素养以及锻造综合品质有着重要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束缚和制约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习方法极为不利。因而,有必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科学的解决策略,以最大化地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提升有效教学向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引和先领,对于行动的方向和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要以新课程下三维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历史学科实际,从宏观着手,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将教授学生知识与提升学生能力相结合,致力于对学生的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客观的情感态度,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要严格服从教学目标,实现目标与实践的统一,以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贯通。
譬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深谙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更是要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盛况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情,树立民族和文化自豪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确定此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应以目标为指引,深入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的表现和原因,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探究,既实现师生的有机互动,又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处于核心环节,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中,从而削减了历史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倍感枯燥。
对此,教师就需深入思考,立足于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风格特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法、探究法、图解法、联系实事法、师生互换法等的有机优化组合,活跃课堂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譬如在讲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春天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创设改革开放的激荡情境,使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适时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走出单独授课的束缚,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设置的各个环节都力争实现更多学生的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比较能力,促使其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并提升学习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学模式创新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沉重压力下,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而难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综合性的考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更突出于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参与度以及通过历史教学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与人文素养。
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比重,并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化。与此同时,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评价中,既全面审视自我,也为教师提供积极的改进建议,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督促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同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发展实际,难以满足当前历史教学的客观需要。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器具,采取既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深化教学效果的策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教学体系,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有效性。
结语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重视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走出应试模式的束缚,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师要认真研习新课改,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则要燃起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讲授与教学,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进步,通过三方的努力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蔡联晋.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热点的初探.学苑教育,2011,(5).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中如何才能体现出高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备课不是单纯地编写导学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这其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学生,而不是只能套用知识,受固有方法的框框约束的死板的人。
二、要体现高效性,教师在课堂操作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先预学后讲授。比如当下流行的“预学导航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3.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一个好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题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启动也尤为重要。因此,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质疑能力和问题设计能力。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根据波利亚提出的最佳动机原则,导致学生学习最佳动机的是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相信历史是有趣的,所讨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在探索的心智活动中能找到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习题的四大功能:教学功能、发展功能、检查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历史习题应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使历史事件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合理的认识结构。
5.重视课堂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为了完成任务增大课堂容量,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加以肯定和表示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6.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
但是,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师要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也是体现高效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和教育的发展,我国在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可见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身份上。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发展潮流。
首先,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有助于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并获得新知识,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还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辅相成,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特色就是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 其次,教育理论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严密而系统的升华思考而形成的教育思想,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来源于教育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育实践,具有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功能。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理论,所以中学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经验的学习和积累,特别是成功教学经验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对已有的教育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
二、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历史课程的实施
历史课程实施即历史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如何操作才能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哪些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哪些不符合; 哪些课程资源可以开发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等等。总之,研究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师在体验和研究中获得成功和快乐,能够充分调动历史教师从事课程研究的主动性,提高其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二)认知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认知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即使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有很多种认知风格的类型,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独立性与依存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以合适的方式、适宜的速度,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学习目标。
(三)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在信息化时代,历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步结合起来。历史教学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怎样制作提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课件等等, 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不断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
(四)历史教育的教学原则
不同阶段的历史教学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为教学的内容、课型、时间、对象都不相同。教师要依据正确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授新课、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原则不一样,即使同为复习课,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在教学原则上均有所不同,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认真的加以研究。
(五)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以及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给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怎样开发校本课程,怎样使学生的小组讨论更有效,这些都是需要历史教师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
三、可通过以下路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
(一)增强对问题研究的意识
教师的教育研究多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没发现问题,研究便无从谈起。因为历史是一门人文综合类的学科,所以历史教师针对社会和教育问题必须要有敏感性,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引发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相比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历史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掌握着丰富的教育研究的素材,在教育科研方面有较大的素材优势,历史教师应注意利用这种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二)提升中学历史老师的教育理论修养
要以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学历史教师的教育科研,因此提升历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非常必要。我国大多数的中学历史教师都进行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类课程的系统培养,但是整体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水平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要倡导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就必须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熟悉和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如“质的研究”、“行动研究”、“学科规训”以及“建构性试验”等。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方法的内涵、特点、要求和具体操作,并能够恰当选择,熟练运用。
(四)加强培养历史老师的探索精神
在日常中学教学中历史老师面临着很多变化: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变化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育技术更加先进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都会在历史教学中产生。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进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以研究成果改进教育实践。因而,从事教育研究必须具有探索精神。
(五)加强培养历史老师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历史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核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清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钱春燕.促进中止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常熟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苏州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