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第1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一)信息化的介绍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优化和重构业务流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涉及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重组管理团队和创新管理手段。

(二)信息化要素

第一,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三)信息化整合

传统认为企业信息化程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基础应用阶段、关键应用阶段、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阶段、战略应用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具体特征和判断标准。

先看第一个基础应用。在此阶段,企业主要进行的信息化应用内容有基础的协同OA、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

第二个是关键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第三个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应用阶段,信息化应用解决了关键应用阶段信息系统未集成的问题,主要应用内包含了全程供应链应用、CRM、PL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ERP应用。

最后是战略应用阶段,这是中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最高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经历了较为长期的信息化应用之后,其信息化应用将通过商务智能、全面的绩效管理和随需而变的架构及机制等应用来全面体现其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应用

(一)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

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从公司成立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公司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断优化完善各业务板块,进一步辅助提升其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目前,企业实现的信息化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OA智能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业务部门内部管理信息化模式。它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综合信息管理门户,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管理模式。

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对企业员工的人事信息、组织架构、考勤管理、绩效管理模块等的实际应用。实现了电子化登记、查询,达到了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系统是轨道交通行业的重中之重,此系统结合安全绩效、应急管理、隐患排查、风险管理、劳保管理等模块,把安全监察、检察和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容易查找各种信息、报表分析,辅助公司的安全管理的模式。今后的方向是把这些单个的系统整合到一起,统一运筹、管理,形成集中的信息化管理网络,这也是今后要探索的方向。

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高管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快速查阅公司的各项信息。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大大地改进了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通过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了一些由于地域问题所造成的技术难题,在互相交流的同时也学习和进步并解决这些难题。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技术交流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不同层次的交流,更大力度地带动了整体的发展水平。

三、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不断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未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走向战略管理层面,因此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就十分关键,对此首先要革新顶层设计理念,使之符合战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企业的运营必须建立在战略基础上,只有关注战略,才能够更好地落实方法和工具。然后要关注战略以及支撑战略的相关业务,让信息化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务,这样才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致力于提升企业业务的操作效率,而战略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战略、目标以及绩效和决策等,其本质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想要具体地落实以及执行这些战略就需要利用“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导向”的这种方式实现信息化管理。只有将企业业务部门所涉及的业务管理内容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标、目标以及决策等相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业务系统的协同效用。只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能够紧密地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保障和落实战略能够被纳入管理信息化的系统之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二)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整合应用

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应用,就需要结合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要涉及到流程、战略、组织以及预算、计划和全面绩效管理等诸多内容。企业一方面在推进战略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组织、流程以及计划和全面预算等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并将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之中。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整合可以借助ERP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以及全面绩效管理整合到一起,并梳理企业的整合业务流程,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水平。

四、结语

第2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78-02

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过程,这一转变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二是企业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基础设施重建、资源拓展、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三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四是提高企业活力,并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可归纳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首先,企业信息化强调的过程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其次,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的活力,并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集中体现于实现知识创新基础上企业员工的现代化转变;再次,企业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构成要素的转变之和。

2 企业信息化要素构成

2.1 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和其他事情一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其一,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其二,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2.2 坚持全员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枝独秀的推动作用,然而,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需要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新业务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这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也是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2.3 密切关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边际收益的大小

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成本支付。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其投入并非一次性,例如,在系统软硬件投放与更新以及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工作,都具有持续性特征。并且,这些成本投入会随着企业化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密切关注边际收益的大小。

2.4 使用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软件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即使自身拥有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制作和研发能力,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还存在差距,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对此,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以充分分析和描述自身需求为前提,与外部的产品供应商有效沟通,并通过企业个性化要求答疑、供应商的产品性能演示等一系列流程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为方便信息化平台的日后升级预留一定的空间。

3 通过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3.1 建立统一的业务平台

构建统一的业务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管理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统一的信息化服务。

在这一工作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具体而言,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信息平台,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要保证其具有安全性、扩展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来看,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消息管理、报警管理、系统配置工具、数据维护管理、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操作过程中,一是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和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二是要有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三是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

3.2 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总体而言,企业内部门户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查询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二是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如日常办公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实现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的统计和分析。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各个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有效集成,从而把不同业务模块、业务流程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功能统一到一个通用的环境中,由此构建一套功能强大、运转有序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此外,还需要把企业的信息门户与各个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统一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应用系统的界面风格,由此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并且,还应该遵循“先重点,后周边”的门户系统建设流程,即先满足企业目前急需的各类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把后续的各个分支系统纳入到这一信息门户中。

3.3 建设OA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系统),即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采用Internet或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一个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主要构件如下:

第一,日常办公管理。OA系统能够集中管理个人所有办公事务和个人事务,为员工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工作平台和网上办公环境,使员工能够方便、快捷地处理相关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公文管理。可以方便地对收发文件进行管理,包括起草公文、公文办理、公文发放、公文存档等,系统可以自由设置公文流转流程。发文管理:完成拟稿、核稿、审签、签发、存档、查询等,系统中公文流转的流程允许用户自定义,使系统可以适应各种公文流程的需求。系统对发文的整个流程进行跟踪,详细记录发文的当前状态、发文审核的过程和领导审签、签发意见。

第三,信息。可以根据企业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形成一个通畅的信息的平台。其一,这一平台包括企业规章制度、紧急通知等各种信息;其二,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其三,这一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查询检索功能,使员工可以按部门、时间、信息类别等不同关键词及其组合快速搜索、查询并打印信息。

第四,即时通信。即时通信可以使信息交流和传递更加快捷方便,主要包括文件传输、手机短信、远程协助等工具。其方便之处在于系统会把与员工相关的新工作任务、消息通知等各种信息自动归集,同时通过窗口弹出和声音提醒等功能,并与工作人员的手机绑定,使相关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自己需要处理的各项工作。

3.4 建设决策查询系统

第一,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计分卡等方式向员工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

第二,实现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即时判断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与否;再如,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动态变动情况。

第三,实现财务信息查询系统。从企业领导层角度,可以为领导提供总体财务信息及预算汇总数据,具体包括财务月报和诸如项目合同总额、合同收款总额、收入确认总额等相关内部台账信息,从而可以便于领导层随时了解一定期间内企业利润总额、利润率等重要财务信息;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可对各部门的年度预算指标、完成比例、完成数量以及各项预算支出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与往年同期数据对比,由此掌握实际工作执行情况。

3.5 建设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功能。

第二,售后管理。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例如,可具体细分到客户对服务的要求、意见、建议和投诉等,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ERP 营销体系 变革和创新

在企业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及围绕ERP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重构、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等各方面的建设,ERP项目不仅是技术的转型,它还对企业的营销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营销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ERP是系统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系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映性,能反作用于环境,并改善环境。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则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各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和互动行为的协调组合与集成,在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中,成功的协同合作是其关键因素。

企业在ERP信息化建设中所创新和应用的营销理念,应是一个系统化地融合贯通了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4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顾客的费用Cost、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顾客与企业的沟通Communication)、4R(顾客关联Relativity、快速反应Reaction、和谐关系Relation、效益回报Retribution)等各种营销理论要素于一体的,构建在信息平台上的,以协同关系为基础的,着眼于系统全局的营销思想;并将营销理念的重心和关注点从企业延伸到顾客核心利益的深度,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头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流,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4C需求后,以4R的营销模式为指导,再做出相应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营销决策,形成以竞争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特点的、新的企业营销理论。

营销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过去企业对营销体系的作用和职能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以前的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理念落后,整体营销能力较弱,实际的生产经营以内部导向为主。企业以实施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对营销体系进行重新规划,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强大营销能力的营销体系。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营销体系的作用和使命也正发生重大的变化,由原来与其它部门平行,演变成为企业当中的核心部门。

信息化营销体系的使命和职能是在高效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上,主导生产运行,根据市场销售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实现销售订单与生产计划的有机衔接。在ERP系统内,直接下达计划到各生产部门。而且管理者可通过ERP系统中的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质量、计量、工厂/设备维护)、综合查询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状态和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运作的实时状态,将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在信息化企业当中,营销体系正变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参谋部门和战略落实的关键实施部门,这也是企业战略赋予营销体系的重要使命。

企业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清晰认识,必须有充足、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而营销体系是企业赖以了解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窗口,信息化营销体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数据挖掘(DM)、销售智能分析(OSA)系统等,为企业高层提供了包括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企业能力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重要决策参考信息。

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即应用ERP后,营销体系作为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联系纽带,其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打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隔阂,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构建网络的同时也构筑了现实世界的新型企业与客户关系密切网。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实行一对一交互传播信息,信息反馈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随着营销战略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战略也随之改变。

信息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将体现在竞争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关系。企业竞争将从争取市场份额转向争取客户,由强调市场占有率转变为强调顾客占有率,即企业赢得顾客终身合作购买的百分比。

长期、持续的顾客关系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据美国哈佛商业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重复购买的顾客可以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每增长5%,企业利润则增加25%。因此,与选择目标市场相比,企业应该更重视对顾客的识别,找到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顾客群体,并保持与这些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不仅要发现顾客的需求,还要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对话,将顾客需求应用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

信息化的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Reaction),是指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ERP系统平台上,敏捷营销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敏捷营销是企业在高度信息化、高度技术创新和目标市场信息特征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顾客关联

顾客关联(Relativity),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就要以有效的方式在业务、产品、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联,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措施有:其一,顾客增值关联,即给顾客创造了更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体,其目标直接指向顾客利益的增值;其二,定制营销,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顾客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

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Relation),是指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构建各方满意的关系,以忠诚守信优质服务、创品牌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中得到实现。

效益回报

效益回报(Retribution),即营销体系的效益实现途径的变革。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营销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是否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能力。在信息化企业中,其效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通过积极的市场行为来增加销售,或者通过完善的运营控制来降低成本。这两个途径可以分别落实到以营销网络优化策略来增加销售和以供应链优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上。

营销网络优化策略包括捕捉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细分市场,面向不同客户群体、针对不同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规范价格管理、信用管理、协调促销投入与货源投入,提高渠道销售效率与盈利水平,针对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网络结构等等。用供应链优化策略降低成本,包括缩短交货期,节约资本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分销成本,降低储运、采购和库存成本等等。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实施了ERP以后,营销部门的组织架构也应发生变化。组织架构变革的重点是要在ERP系统的平台上,依靠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强化对销售系统整体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组织、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产、销协调的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并依此设计新的组织架构。

一方面,要围绕ERP系统中营销管理的信息流、业务流程来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单位和部门。如许多企业销售公司内部没有市场调研和信息管理部门,往往只有一个综合管理部,其管理职能不完整、不成体系,只能在局部给销售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管理。因此,在营销体系组织机构设计中对市场营销部的职能应进行重新规划,增加市场部信息中心。其职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市场分析工作、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制订、销售政策执行监控等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需保留的销售公司各部门职能也应重新进行审核和安排。如调整计划管理流程,由销售公司主导制订生产计划,改革产品价格管理流程,销售公司参与价格制订,增加成品库管理职能,增加售后和投诉管理职能,规范基础营销工作,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合同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除此之外,在没有ERP的企业里,营销体系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而且和其它部门联系不密切。在一个信息化的企业当中,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ERP系统和顾客密切相连,都应当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全员营销意识,把自己完全看作是营销体系中的一分子。

遵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和企业实际营销能力关系密切的各环节,如企业的计划系统、组织系统、财务系统、产品研发系统,都应该纳入营销体系中,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构建信息化营销体系。

营销体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部或者销售公司,在ERP系统数据集中处理的基础上,从全系统功能整合的模式来构建营销体系,则几乎囊括了企业当中所有最重要部门的相应职能,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便充分发挥各部分乃至整个营销体系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美)艾略特•艾登伯格.4R营销.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第4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问题与对策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集中,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与灵活性,从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但是,在获取信息方面就稍显能力不足了。大企业可以通过咨询公司或市场调查获取信息,并利用拥有的信息网络对其进行挖掘与整合分析,从而制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很难通过咨询公司或市场调查获取信息,如果再没有信息化的管理,即使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难以将其整合起来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依据,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更加重要。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主要有这样几个层次:最底层的是单机商务的应用,即计算机日常生产操作来处理文件使用的报表,编制和收集数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较高层次则是简单局域网的应用局域网中的应用,实现办公区文件共享传递;最高层次是企业个性化应用并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通过信息软件实现ERP管理,建立基于信息网络订单管理,物流管理、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认识不足,存在误区。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服务和销售等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我国目前虽然有些中小企业探索并展开了信息化建设,但他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认为拥有一台电脑、拥有一个企业网站、购买一个财务管理软件就算实现信息化了。对于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建设缺乏透彻的认知。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一系列问题,而不仅是资金的投入与技术的引进这么简单。

2.1.2、企业投入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

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建设, 中小型企业既要引进和留住信息技术人才,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现阶段,因为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 ,普遍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少,而且融资难度大。另外,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偏向于硬件的投资,甚至占到整个信息化投资的75% 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缺乏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既善于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

2.2、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2.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欠缺科学引导。

政府对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不够,引导不足,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大型企业是眼前各级政府信息化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着重资助对象,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关注;其次,政府部门自身在信息化过程中没有带好头,如税务局、工商局的信息化程度不够,使得企业每个月交报表等,还要到税务局排很长时间的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2.2.2、服务有限,环境较差。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市场上很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都是由外国一些大型软件公司提供的,例如德国美国甲骨文公司、SAP等。然而这些方案费用相当高昂,中小企业无力购买。虽然有不少国内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所谓的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产品,价格也便宜,但这些软件还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质需求,售后服务也没有跟上。再此之外,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特长的咨询公司很少,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不够,导致无法保证项目质量。电子支付、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企业认为现在开展信息化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3、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3.1、政府及社会方面

中小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启蒙状态,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正确引导。媒体要扮演积极宣传和推进者的角色。政府要扮演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者角色,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资源与平台作用。企业如果从搭建网络平台、运行服务器群、带出一支队伍开始,确实需要相当大的投入。但实际事实上,他们也可以把这些业务外包出去,企业只需要关注核心的业务流程就可以了。这种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供应管理系统,往往可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动态化的目标,非常值得中小企业借鉴应用。

3.2、企业方面

企业信息化规划,又称为企业IT规划,它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优化业务流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目标,制定企业信息化系统框架、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地指导信息化建设进程,予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中,需要通过对企业现状、以后发展的研究 ,制定出包括技术路线、软件商、企业信息网络的选择、实施与咨询团队的选择、信息化实现步骤等一系列完整的规划。

4、结论

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强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引导和推动,索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信息化发展水平角度来看,依然还不够。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工作,调动和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中小企业也应正确认识信息化,重视信息人才,做好规划,共同推动信息化工程。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变革;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要想加快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变革步伐,从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重点探讨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相关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融合发展观念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没有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变革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本质上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而不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代替传统管理模式,这违背了信息化的本意。其次,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不知道信息化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导致很多企业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中去。少数企业管理层注重眼前利益,过分追求经济利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减少,没有及时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严重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和成效。

2.信息化建设基础不牢固首先,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基础不牢、环境不优等问题。信息化建设缺乏明确的思路、正确的方向,也没有构建良好的建设环境,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发展缓慢。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规范的信息管理、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高素质的人才,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效。

3.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高端人才支撑,而这些都依赖于充足的资金支持,且后续设备的维修和升级也需要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资金不足,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4.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的大量业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关系。但是,要想加快企业管理变革,真正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就必须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分配各项权力与利益、重组内部流程,所以,在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目前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独立的工程,只注重投入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和各项制度,使得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5.缺乏高素质人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初级发展阶段,人才储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且由于缺少必要的业务实践,使得信息技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懂专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很多企业虽然引进了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但没有对人才进行持续、有效培训,甚至存在信息化人才身兼数职的现象,在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过程中,人才并没有发挥作用。

6.缺乏总体规划和完善的落实方法首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又复杂、系统的过程,做好总体规划尤为重要。相关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且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没有事先进行总体规划,引发信息孤岛问题,大大降低信息化建设质量与成效。其次,在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盲目求大、求全,盲目追求最先进、最新、最大,忽视了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严重降低融合发展成效。

二、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

1.明确管理思路,创新组织机构首先,我国大部分企业组织机构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组织机构,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如此导致组织内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基层落实不到位,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管理效率与水平,限制了工作人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大部分企业现有的管理层级多,信息传递时效性不足,企业响应市场行为存在滞后性,进而严重降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基于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消除沟通壁垒,确保各部门、员工之间能够实时沟通,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优化流程,提高运转质量与水平一方面,新形势下,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流程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是企业产生经营与管理效益的核心所在,更是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表现。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将传统发展过程中没有增值作用的流程进行消除,整合目的相同的流程、简化繁琐的流程,进而不断提高企业运转质量与水平,实现管理变革,创造管理效益。另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高品质、集约式管理方式。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生产流程,加快管理变革步伐,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始终以客户为核心,实现集约式、精益管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成功转型为现代生产管理模式。

3.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就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实施分级分层执行方法,求真务实,以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各个击破、重点突破,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效益。首先,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战略、资金、成本、营销与质量管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防止出现各种决策问题,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其次,在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环保等诸多事项管理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企业发展中的各种管理创新、研发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发展质量与水平,提高全体人员综合素质。

4.坚持突出企业的管理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复杂、专业而又系统的过程,其中涵盖了企业内外诸多因素。因此,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企业应与那些系统集成商、资质高、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及时解决企业信息化人才短缺、业务水平不够、经验缺乏等问题。然而,企业要坚持立足自身发展情况,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放在第一位,实时把握信息化的主动权,切忌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被IT厂商等掌控而缺乏主见、盲目跟风,也不能消极面对,放任自流。必须掌握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明确分工合作,进而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变革质量与水平。

5.通过企业信息化加快管理变革步伐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陈旧,缺乏管理创新能力。新形势下,随着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只有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快管理创新步伐,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而深化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成效,进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最终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全面发展。

6.实现全员参与新形势下,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必须实现全员参与,首先要确保企业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进而提高决策、组织实施和宣传工作质量与水平。其次,企业信息化本质上来说是管理变革的表现,因此,企业要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时俱进优化内部分工体系,缩减管理层次,明确分工,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身上。还要优化企业业务流程,采用“扁平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利益、权力的重新分配,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第6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在线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CAD、BIM、intranet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二是管理,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安全、成本、人力资源、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本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三是经营,即建立辅助的管理、决策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分析处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和健康稳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部分系统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这些部门即便建立了部分信息管理,但基本上也只是孤立和片面的,只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独立运行的,从整个企业层面还未建立起整合的共享平台。部分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还十分巨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整合、共享、利用和信息升值。

(二)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国内建筑企业多数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只要做好生产、经营等核心业务即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或对信息化知识缺少培训,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制图、沟通交流等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停留在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录入和存储的层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于管理者需要梳理传统的管理方式,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加强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但是信息化是一个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及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辅助软件)及人员的基本培训,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企业信息化上,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应按照“一个企业、一个内网、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企业各部门至各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处理基础网络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能为企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高层应当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I信息化应当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层人员的支持,包括各系统部门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如果没有高层行政上的强有力支持,没有高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大投入并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古话说:“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软硬件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调研基础上,购置适用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引进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否则,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即由单纯的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和公司内部网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三)要有层次的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局域网系统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企业的广域网系统,实现企业用户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开发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保证各类业务信息传递、审批、查询、汇总等的处理与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并转换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清理与改造现有单机使用的业务系统,采取开发数据接口程序及修改应用软件系统等方法消除“信息孤岛”,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以实现协同化办公。协同化办公的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明确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缩短沟通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槠笠倒菇ㄒ桓鼋?“信息”与“管理”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是本业务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要使企业各项管理业务尽快实现信息化,各部门必须认真整理需求、做好应用规划。同时要加强各系统管理上下级、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信息系统功能完整、切合实际。

(四)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组织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数据涉及企业的内外资源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企业最基础的业务信息,还包括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需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费用开支及预算数据,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面分析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并优化组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好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五)建立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重视使用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与地方、业主、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跟踪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的信息化,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意识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级人员都是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全员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开发使用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对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的义务和管理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对自身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承认。

(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均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在新的电子化模式下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特别是如何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安全已经从部署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单一的技术手段,发展到建立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就尤为重要。

第7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 计算机 网络技术

1前言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带来巨大的挑战,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许多企业将信息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会计的依赖程度加强了,同时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会计要动态地反映经营活动信息,随时控制经营活动过程,合理地配置使用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企业实行财务信息化势在必行。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o%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二)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国有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由于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则触目惊心。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不清,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三)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资金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营运必须牢固树立以资金为核心的观念,最大限度地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3 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对会计报告模式革命最具有催化作用的是网络交互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一)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目前企业界的共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要借鉴国内外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遵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由易到难的环节逐步推进。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开发运用财务、销售、采购、仓储、生产等管理子系统,做到开发一块,运用一块,见效一块,逐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

(二)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方面问题突出。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和“人盯人”的监控方式,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予以取代,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眼”变亮,透明度增加,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减少人为因素,变成硬约束,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

(三)要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

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因此,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进而逐步引进、消化、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第8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会计 校企联合 教学模式

一、引言

进人信息时代后,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变,信息成为了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会计也因此从过去的“独立核算”融入到当今的“信息化”之中。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平台,然而,我们的会计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会计“核算”平台上。笔者以为,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滞后,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够较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原因。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模式,呼唤着会计改革的同时,也呼唤着会计教育的改革。本文基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的新模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中国企业步入了以应用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进步的代表。对企业来讲,应用ERP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等功能,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制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的运作平台也由过去的自然环境变成了当今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平台,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基础也由过去的手工劳动变成了如今ERP环境下的计算机的实时处理。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统计,企业招聘大学生看重的条件里,70.18%是综合能力,42.94%是潜力,30.42%是品德,专业成绩只占10.54%。一份来自某省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每年平均招聘到的员工只是所有招聘需求的71.17%,招聘不到员工的原因主要是核心技能的不匹配。面对市场竞争,企业经历了产品竞争与技术竞争,发展到今天,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其实就是人的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在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能力的竞争,这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讲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强调专业技术水平发展到今天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求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要求有较高的企业运作的能力,象科恩所说的那样,成为企业的“能动性”资产。因此,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的会计,还需要他们具有运作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ERP的知识。

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相关课程设置 目前会计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像《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还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至于实践课,课时一般较少,还常常流于形式。随着电算化的普及,虽然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也是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独立的课程“设置”进去的。基本上是在原来的教学上增加了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等,实质上就是在传统的会计教育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会计电算化课程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实验教学时数也一般偏少,教学中也只涉及会计软件的模拟实验,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处理的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这样一种模式将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隔离开来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使得学生很难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站在企业全面现代化管理的高度来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更无法把握企业全面的现代化管理,笔者认为,这是目前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普及,网络通讯的信息技术也已深入到人们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高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教学实践过程都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与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极不相符。如会计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板书为主,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虽然有的用上了多媒体,但多是简化的板书,甚至有的还不如板书的效果,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与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与当前会计工作的发展极不相适应。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在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有的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然后再集中进行课时不多的会计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对于新增实践课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来讲,各高校主要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电算化账务处理技术,让学生能够完成账套的新建、系统启用、初始设置及凭证的录入、填制、审核至记账、结账、生成报表等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于软件操作中的案例基本上是模拟资料。有的院校为了加深与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水平,会让学生把手工实习的会计资料用计算机运行一遍。至于软件的选取,大多数院校采用的软件主要是用友、金蝶等商品化软件的财务模块。目前,用友软件、金蝶软件已由会计核算软件发展成为ERP软件系统,财务作为其核心的模块也已融入到企业的全面现代化管理系统中。软件不断更新换代,体系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教学还在以独立的方式讲解“独立”的会计核算模块,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站在企业实际运作的高度,致使会计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或社会需求越来越严重。

(三)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人才培养强调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是“工具”式的培养。在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下,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僵硬的和现成的东西,培养的学生可能获有学位,具有像机械似的效率,但不一定具有智慧。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和运作的能力,并非只是一些常识或知识,也并非只来自书本。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往往把考试和学位当作衡量智慧的标准,却培养了一种躲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高分只属侥幸,低能却是必然。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强调课堂讲授,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手段引入课堂与学校,但还是没有跳出旧有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适合被安排做具体的事,缺乏企业全局的整体运作观,综合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学了高深的知识却不知怎么去运用,十分的可悲,传统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三、会计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架构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时代的变迁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智慧,因此,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会知识背后的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变成智慧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笔者以为,要更

新教育理念,以“系统论”为指导,站在会计学科,仍至经济学科的学科高度,以唤醒和培养学生的这样一种“能力”为基点,并围绕“能力”展开的教学工作,并将一种“系统论”、“整体观”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组织框架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推动这一事物的教学组织结构。因此,建立一个新的教学组织结构是推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证。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此,笔者建议构建新的教学组织结构如下:以ERP导向,建立直属校级或教务处领导的经济类实验中心,有关经济类各院系的教学院长或系主任担任中心副主任,并聘请合作企业的有关人员作中心的业务顾问;会计(手工与电算化)或其它专业方向实验室从属实验中心,由实验中心进行跨专业地构建现代企业模拟平台,并由实验中心与院系共同领导,权责分工明确;建立专门的测评小组,由校企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测评教学效果,分析人才培养情况,拟定相应的最佳培养方案。建立这种教学组织架构的目的是:彻底更改旧有的教学模式,以系统论的整体观念建立教学组织架构,并使教学组织架构与教学理念及教学目的在思想观念上保持一致;由有关经济类各院系的教学院长或系主任担任中心副主任,更能在教学中有效地调用各院系的教师资源,为中心的教学工作服务;聘请合作企业的有关人员作中心的业务顾问,可以时时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把握学校人才培养情况,以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不脱离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设计 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应以现代企业运作平台为基础,以系统论为指导,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开设会计与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外,更需要开设适应现代企业所需的课程,具体来讲如下:首先,在新生进校时通过ERP手工沙盘向学生进行ERP总体介绍。会计是企业价值活动的反映,而现代企业的运作是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为技术支撑,建立在ERP的平台上,因此,需要对学生介绍ERP,介绍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与运作平台。其最大的特点主要是构建了一个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分组进行的,每组5个至7个角色: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职位。每组各自经营一个公司,在相同的财务状况下进行运营。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在同行竞争、产品老化等情况下,保持企业持续盈利并不断成长是每个成员要面临的挑战。6年至10年后,所有者权益最高者获胜。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能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直观地体现出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应考虑:在新生进校时通过ERP手工沙盘向学生进行ERP总体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了解企业,并了解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生动、有趣的视觉感受“游戏”,让学生首先建立专业学科的总体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提高自己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分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的重大意义,以利于他们日后的自我培养与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其次,以ERP为起点展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训练具有令人兴奋的学习驱动作用,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所要传递的知识与沙盘训练的实践经验串起来,并以一种更为有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模拟训练具有令人兴奋的驱动力,它真实地反映了“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也体现了经济管理类的全课程,由此引出专业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各专业学生都以此为基点,以自己所学专业方向为侧重点,展开专业课程学习,并根据自己情况有目的地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打破单一的专业学习,为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此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都会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将来有何用。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有努力的方向,就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现在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变为主动的学习,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再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学习,掌握ERP平台操作的基本知识:《会计电算化》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逻辑的有意义的陈述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目标及其基本原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建立班IP平台上会计信息化处理的整体框架,并使它整个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培养他们系统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则是站在ERP的角度介绍其财务模块以及相关模块的操作使用,以及与ERP其它模块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以现代企业运作平台为基础的专业培养条件下,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就可以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培养和检查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训练。综合实训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实训与企业运作中信息化的实训。第一部分分为三个内容:小型企业基于在线的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中型制造业的基于ERP的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集团式企业的大型ERP系统会计处理与财务管理。第二部分是对起初ERP企业经营手工沙盘的综合提升,它是基于ERP企业经营电子沙盘,将会计专业知识放在企业动态经营的过程中,这是一场商业实战,学生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再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六年”的辛苦经营能够再次把每个学生学习的成果与能力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每个团队的经营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可以看到激烈的市场竞争、部门间的密切协作、新掌握的经营理念与方法的迅速应用,团队的高度团结等。

四、会计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教学方式

(一)课堂教学的联合 会计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等常规教学内容由学校与软件公司联合编写教材,制定相应的讲义和教学大纲,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在校教师主讲,而综合实训则由在校教师与软件公司或企业人员联合授课,在校教师则是负责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常规内容与业务操作过程,企业人员则是负责讲授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特殊情况的处理,让学生从中吸取各自的长处融其一身。在综合实训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定位意向有侧重点地加强实训,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外教学的联合 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一个时代也不再有某一门课程只是某校某师所独有的,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教师的授课内容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时时生成,分类选取好的内容与课堂放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适合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企业里选取企业培训中好的授课内容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时时学习,与企业同步学习。另外,在校园网上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财务相关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在线练习,满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同步发展的需求。

(三)定向培养的联合 学校与企业进行定向培养的联合,通过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自身的能力等综合情况,把学生派到相应的企业中去学习,进行岗前特训,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管理平台和经营环境下实践,进行职业能力的集训,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开辟就业的渠道。经过学习。实训再到企业实践等多次反反复复螺璇上升的综合训练,学生已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已具备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互了解,此时,学校可以向相关企业推荐合格的毕业生,而企业也在实践中了解了相关的学生,可以根据企业自己的需要,择优录用,这一校企联合可以为学校、企业搭起学生与社会就业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范文

1.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

集团企业通过合并财务报告表的信息化,可以进一步统一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建立一个财务数据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大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2.有利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和分析财务活动,可以实现对财务信息和生产信息的有效匹配,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集团企业财务信息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为集团企业领导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集团企业通过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化,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的不足之处,提醒和指导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规范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

二、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化的编制方法

1.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一般来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对抵消分录的处理;二是形成合并底稿;三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具体来说抵消分录处理是指将一些抵消项目根据财务系统科目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自动形成抵消分录,并且在审核抵消分录之后,按照时期和种类进行合理的汇总;合并底稿主要对抵消和汇总的记录进行客观的放映,其实质是找出合并财务报表中存在差额的地方;一般来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在报表汇总体系中实施的,通过审核、调整、修改等过程形成的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报表。

2.管理信息标准代码

管理信息标准代码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即:制定标准代码、下发、执行内容,集团企业制定标准代码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完成,专业(部门)、地方以及企业自动化管理系统分别使用各自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采集和处理信息。当与外部系统交换信息时应建立系统间的代码对照表,以便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认真的研究、审定讨论之后,递交给集团企业相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才将标准代码下发给子公司,并通过下属子公司来执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信息标准代码有以下几种: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单位代码、其他代码等,企业集团将制定好的信息代码下发给下属子公司,并要求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接收和监管,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来对标准代码实行进一步的细化,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化的水平。

3.设置系统参数

一般来说设置系统参数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首先合并财务报表,通过报表汇总来定义合并报表单位的类别,一些没有参与合并报表的单位不应该被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其次参数的合并,当生成抵消使用参数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单位实际的参数情况进行设置,这些参数是针对所有单位的,例如集团企业向下级单位销售商品的时候,对A单位的销售毛利率为25%,对B单位的销售毛利率为30%,要分别来设置参数;再次设置内部交易的参数,通常将预收款项设置成为预付款项,将应收款项设置成为应付款项,设置交易参数需要将标准的科目代码引进其中,然后对应设置为主对方交易,主对方交易为对账优先考虑的交易;最后设置抵消项目,抵消项目是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说财务系统科目与抵消项目相同,抵消项目的编号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自行设置,其中抵消项目一般可以分为:资产类项目、借方抵消项目、贷方抵消项目等。

4.处理内部交易

从实际情况来看,集团企业管理信息标准代码和设置系统化的参数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负责的,集团企业在下达设置任务之后,还需要定期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处理内部交易的工作分为两个:即:接收和对账,其中对账是在成功接收内部交易报表的数据之后,进行的自动对账,这是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的,然后再根据单位编号、对方单位情况等将交易合并信息录入到报表当中去,集团企业要在处理内部交易的过程中注意交易的相关性和单位的关联性,保证对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